毛泽东的文化建设思想

2024-11-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毛泽东的文化建设思想(共8篇)

毛泽东的文化建设思想 篇1

毛泽东建党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中国近代轰轰烈烈的革命斗争是毛泽东建党思想产生的浓厚社会基础,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是构成毛泽东建党思想最直接最主要的理论渊源,而中国传统文化则是毛泽东建党思想深厚的民族根基。在毛泽东关于建党问题的著述中,处处闪烁着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

与中国传统文化碰撞的火花,鲜明地表现出了它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这表明,任何一种反映时代精神的理论形态都是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统一体。民族性规定了它的基本特征,而世界性则反映着它超越民族界限的普遍意义和共同价值。探究毛泽东建党思想的中国文化特质,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毛泽东建党思想的历史渊源及精神实质。

探究毛泽东建党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性,不能不透视毛泽东的读书生活。

除马列著作之外,毛泽东读得最多的是中国的书。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是毛泽东一生的主要思想土壤。中国古书,从经史子集、诗辞歌赋到稗官小说,毛泽东几乎无所不读。这使毛泽东国学功底深厚,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毛泽东不是为读历史而读历史,而是以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为指导,以历史为借鉴,站在历史的巅峰来反观历史,以高屋建瓴、势如破竹的气概“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以批判的态度继承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为当前的革命斗争服务。因此,毛泽东建党思想中蕴含着丰富,深刻的传统文化素养。

深厚的国学功底和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传统文化观,为毛泽东的建党思想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建党理论。那么毛泽东在构建建党思想的过程中,究竟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哪些内容呢?举其要端,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关于党的最高纲领的思想。建立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纲领和奋斗目标,也是毛泽东建党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一思想主要来源于马克思主义,但它也是历史上我国人民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继续和发展。好范文版权所有

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社会的企望,最引人注目的是思想家们对理想社会模式的种种规划。早期道家的社会理想是崇尚远古时代的原始氏族社会。老子提出的“小国寡民”就描绘了一幅原始氏族社会的图画。受老子的影响,庄子构筑了一个具有原始氏族生活意景的“至德之世”的理想王国。儒家创始人孔子、孟子等人也都曾设计过他们思想的社会蓝图,最有代表性的是《礼记·礼运》篇中孔子对大同社会的描述。此后,大同思想历经沧桑而不衰,不仅为中国历代思想家所重视,而且成了历次农民起义的一面旗帜。到了近代,大同思想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构划了“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天国社会。改良派领袖康有为不仅在内容上接受了大同思想,而且直接用“大同”一词来命名他关于理想社会蓝图的著作。与前人不同的是康有为强调要在科学发达、物质丰富的基础上废除私有,实现社会生活的公共化和社会化。孙中山也把大同作为他的理想,认为按照他的民有、民治、民享的三民主义建国,“就是孔子所希望之大同世界”。

毛泽东早在青年时代就受到大同思想的影响。年他在给黎锦熙的信中就明确提出“大同者,吾人之鹄也”,并于年把他的“新村计划”付诸实践。“新村计划”失败后,毛泽东并未完全抛弃大同思想,他在肯定大同思想合理内核的基础上,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中国社会,找到了实现大同的手段和途径——阶级斗争,暴力革命,人民民主专政,从而掌握了通向大同社会的金钥匙。这是毛泽东对传统大同思想的弘扬和升华。

勿庸讳言,毛泽东晚年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特别是通向共产主义社会的途径时,更多地受到了大同思想中空想因素的影响,离开了生产力的决定因素去强调生产关系的反作用,因而给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造成了很大损失。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大同思想内涵丰富,影响深远。毛泽东既超越了中国古代大同思想,又不自觉地受到它的影响。但超越是主要的,这正是毛泽东的伟大之处。

毛泽东的文化建设思想 篇2

(一) 重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抗日战争时期, 毛泽东高度重视根据地文化建设, 结合抗战每一个阶段的基本形势、主要任务, 提出和实行了加强根据地文化建设的具体措施, 扎实推进根据地各项建设。全面抗战爆发前夕, 毛泽东就在中国文艺协会成立大会上提出, “现在我们不但要武的, 我们也要文的了, 我们要文武双全。”“要从文的方面去说服那些不愿停止内战者, 从文的方面去宣传教育全国民众团结抗日。”毛泽东从文化与政治、经济、军事的相互关系角度, 阐述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至于文化, 它是政治、经济的反映, 又指导政治、经济;它反映军事, 又指导军事。”为鼓励延安各机关、各抗日根据地积极办报, 毛泽东还提出要“全党办报”, 每个根据地都要建立印刷厂, 出版书报。各抗日根据地积极响应中央号召, 发展文化出版事业, 如在山西太岳根据地内除出版发行《太岳日报》外, 还出版了包括《文化动员》、《太岳导报》、《前线》在内的多种刊物。抗日根据地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繁荣, 使一些世代不识字的农民开始学习文化知识, 关心国家大事, 在政治上文化思想上得到启蒙和提高, 增强了干部群众的抗日意识, 提高了他们的抗日积极性, 为夺取抗战胜利提供了思想动力。

(二) 强调文化建设要服务于党的政治目标的实现。

全面抗战开始后, 发动全民抗战、夺取抗战胜利, 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核心任务。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积极转变革命策略, 大力加强文化建设, 积极培植抗战力量, 确保了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党的文化工作“是服从党在一定革命时期内所规定的革命任务的。”抗战时期, 党的中心任务就是争取抗战胜利, 因此, 文化建设就要紧紧围绕着有利于抗战事业发展来推进。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不久, 毛泽东就提出, 文化事业必须服从目前抗战的需要, “新闻报纸、出版事业、电影、戏剧、文艺, 一切适合于国防的利益。”1937年8月25日, 毛泽东又在为中共中央宣传部起草的宣传提纲中提出:为适应当前抗战的现实, “改变教育的旧制度、旧课程, 实行以抗日救国为目标的新制度、新课程。”1937年11月, 毛泽东在延安陕北公学开学典礼上指出:“学习的人、教育的人都是为着一个目的, 这就是挽救民族与社会危机。”1938年4月, 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国防教育会成立大会上指出:“战争规定一切和改变一切, 目前的战争是打日本, 教育的方针也是打日本, 教育方针是根据政治方针而转变的。国防教育的任务是教育和训练全国人民参加抗战, 求得民族解放。”1940年底, 毛泽东在起草的党内指示中, 强调文化教育政策“应以提高和普及人民大众的抗日的知识技能和民族自尊心为中心”。

(三) 发挥文化建设凝聚抗战力量的伟大作用。

毛泽东认为, 中国的抗战是以弱对强, 要想取得抗战最后胜利, 必须凝聚起全民族伟大力量, 加强文化建设无疑是实现这一目的的重要途径。早在1936年9月, 毛泽东在同美国记者斯诺的谈话中, 就提出要同包括文化界人士在内的各抗日爱国团体合作, 组成一个联合抗日阵线。他早在1936年11月就已经指出, 文学艺术家在促成停止内战、一致抗日运动中“有很重大的任务”。1939年11月中旬, 毛泽东又提出, 文化界与外界要加强联系。为了推进文化建设, 巩固和扩大文化领域统一战线, 1939年12月初, 毛泽东在他起草的《大量吸收知识分子》中提出:“对于广大的同情我们的党外知识分子, 则应该同他们建立适当的联系, 把他们组织到抗日和民主的伟大斗争中去, 组织到文化运动中去, 组织到统一战线的工作中去。”1940年11月, 毛泽东又指出, “在文化上, 要废除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独倡的文化教育, 将它改变成为一切参加抗战的人民大众服务的文化教育。”

二、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文化建设思想对河北文化建设的启示

毛泽东同志密切结合中国革命实践, 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确保文化建设沿着正确道路不断前进。他的一些做法对指导我党开展“五位一体”建设、尤其是文化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西柏坡是毛泽东同志指导三大战役所在地, 新中国从这里走来, 深刻分析毛泽东文化建设思想, 对于建设河北文化强省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

(一) 以河北精神凝聚文化发展力量。

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背景下, 推进河北省文化建设进入全国第一方向步伐, 至关重要的是强思想道德建设之魂, 以此引导社会思潮、弘扬社会正气、培育文明风尚、凝聚精神力量。抓核心,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党员、教育群众, 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以‘两个务必’为核心的西柏坡精神”为核心的河北人文精神, 掀起学雷锋、树新风、扬正气的热潮。

(二) 以解放思想创新文化发展理念。

文化创新最重要的是思想观念的创新, 只有不断实现思想观念、理论观点的创新, 才能展开绚丽多彩的文化形式, 焕发坚不可摧的文化力量。新时期河北省文化产业要大发展, 必须解放思想、锐意创新、加大改革力度。在观念上必须实现“三破三立”。破除将文化仅仅作为只讲投入不讲产出的公益性意识形态属性的传统观念, 树立文化经济价值和产业属性的新认识;破除将文化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对立起来的观念, 树立以充分满足社会文化需求为标准的生产效益观念;, 破除把发展文化产业看作只是文化系统的事, 是发展文化的一种权宜之计的狭隘观念, 树立文化产业发展在整个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可替代的战略地位的新认识。

(三) 以创新驱动加快文化发展步伐。

从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 必须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创新的步伐。要支持国有大型文化企业转企改制, 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和文化管理体制改革, 鼓励非公有资本参与国有文化单位改革, 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创造良好的体制环境。要植入科技元素。科技元素融入文化大发展, 将以独特的方式增强文化的表现力、吸引力和感染力, 将使文化资源优势更好地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竞争优势。

(四) 以借鉴经验减少文化发展错位。

扩大开放是推进河北省文化产业进入全国第一方阵的动力源泉。河北省历史上曾因开放盛名一时, 未来的河北也必然要靠开放振兴崛起。要充分利用河北省独特优势, 深入研究区域间要素转移规律, 做深、做细、做实对外开放这篇“大文章”。要塑造开放整体新形象。充分发挥河北省近邻北京、交通便捷、土地人力资源丰富的优势, 按照产业错位发展、基础对接延伸、服务同质推进的要求, 在定位、规划、基础建设等方面搞好与北京的全方位对接, 综合启动财政、税收、金融、国有资产、国有土地等方面的主导力, 选择可以充分发挥综合效应的项目, 整合宣传文化口分散的国有资产, 组建行业性地域性文化企业集团, 实现与现代文化产业发展大趋势接轨。

(五) 以科学统筹提高文化发展效率。

对当前学校思想文化建设的思考 篇3

内容摘要: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灵魂,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是一个国家政治、经济、教育、科学等方面的综合反。加强学校思想文化建设,建设和谐向上的校园文化,对于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着及其重大的现实意义。为此,本文结合当前学校思想文化建设的现状,对加强学校思想文化建设进行浅要探讨。

关键词:学校 思想文化 精神文明

一、思想文化建设的内涵及其作用

文化是一个国家政治、经济、教育、科学等方面的综合反映,正如我国著名国学大师南怀瑾教授所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有政治、经济、军事、教育艺术等等,综合拢来,人的每一个生活态度,言行举止,总体叫文化,这叫人文文化,包括科学、哲学、宗教。”①文化是一个历史范畴,是一个民族长期生活发展的精神积淀。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涵。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就产生了以、老庄、孔孟为代表的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从道家的“以德统法”“无为而治”到儒家的“仁者爱人”“为国以礼”;从随唐的“安人宁国”“以成治道”“德礼为本”到明清的“严以治吏,宽以养民”“治法在人”;从中国民主先驱孙中山的“自由、平等、博爱”思想到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从邓小平同志的“四个面向新人”到胡锦涛总书记的“八荣八耻”的教育思想。无不为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思想文化提供了丰富的思想内涵,并以此作为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有力地推动了我国不同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健康发展,丰富和完善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明和优秀文化成果,为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当前学校思想文化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优秀传统思想文化缺失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传统思想文化的文明史,从孔子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孟子的“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都是我国传统思想文化的高度凝结,成为中华民族几千年优秀思想文化的光辉典范。但目前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我国传统思想文化受到极大冲击,部分传统思想文化缺失,盲目追求西方资产阶级的金钱享乐主义,喝洋酒,唱洋歌,跳洋舞,过洋节等行为方式,无不反映了当代青年一代的精神空虚,思想颓废,对我国学校德育教育造成极大困惑。

2、思想文化建设的目标不明

早在20世纪60年代,毛泽东同志就对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出明确要求,提出“为人民服务”“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针对西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冲击,提出“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方针,并提出学校思想文化建设要坚持“四个面向”的要求,2006年3月,胡锦涛总书记又提出在学校进行“八荣八耻”教育的新要求,为我国现阶段思想文化教育提出了新的目标和要求。但目前大部分学校只将此作为阶段性的工作任务,特别是职业教育院校和成人院校尤为突出,搞些简单的口号、标语、规章制度等表面化、形式化而了事,忽视了思想文化教育的长期性和细致性,背离了我国思想文化建设的既定目标,造成思想文化建设滞后于经济建设,导致部分学生传统思想文化缺失,影响了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入发展。

3、传统思想文化建设重视不够

思想文化建设自古以来都是历代统治者束缚人们思想,进行阶级统治的重要理论工具之一。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历史中,儒家思想文化始终被统治阶级奉为国家的正统思想和理论,主张“德治”与“仁政”,从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子的“为政以德”,到唐宋时期韩愈的“德礼为先,辅以政刑”及明清时期曾国藩的“一秉于理”直至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无不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思想建设的重要性。但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大多数年青一代盲目追求西方“金钱至上”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方式。忽视了传统思想文化的重要作用,影响了我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发扬光大。

4、思想文化建设主体单一

思想文化建设是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系统工程。只有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各方面统筹协调,齐抓共管,才能使思想文化建设落到实处。但近年来,由于社会变革,就业形势严峻,大多数家长和学校都把教育的重心放在知识和技能教育,而忽视了思想文化教育。甚至一些部门和政府把思想文化教育只看成是学校教育的事,忽视了家庭和社会教育的重要性,造成青少年思想文化教育单打独斗的局面,影响了其整体功能的发挥。

三、加强思想文化建设的思路

1、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优秀思想文化

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思想文化历经数千年的锤炼,经久不衰,博大精深,创造了优秀的东方文明。长期以来,在道、儒家思想文化的指引下,中华民族创造了古代科技“四大发明”,文学的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近年来,随着人们的利益关系的新调整,其思想观念,生活文化受到极大的冲击。各种西方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的渗透,极大地影响了青年一代的思想文化建设,造成思想涣散,精神颓废,盲目追求西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和生活方式,对我国精神文明建设造成极大影响。为此,迫切要求进一步加强优秀传统思想文化教育,继承发扬优秀思想文化成果。在中小学适当开设“百家姓”“三字经”“四书五经”等课程,在大学开设道、儒家思想文化研究方面的课程和学术研究,加强学生的传统思想教育,进一步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思想文化,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2、进一步明确思想文化建设的主题和目标

目前,我国有许多高校都建立了以我国传统思想文化为核心的校训校规,如:清华大学的“自强不息,厚得载物”,复旦大学的“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等。但思想文化建设和荣辱观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决不能只靠定几个校训,搞几次活动而了事,而要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作为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长抓不懈,确保其整体效果。

3、建立全方位的思想文化教育体系

思想文化建设是一个全社会、全民族的系统工程。为配合学校思想文化教育,中央电视台举办了“百家讲坛”节目,邀请我国青年教育家于丹教授主讲了“论语心得”“庄子心得”,在当代大学生中引起了极大反响。为此,笔者认为要以此为契机,在全国掀起了一个读古书,讲古训的热潮,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思想文化,并不断改革教育思想,改进教育体制,建立以学校为龙头,家庭教育为基础,社会教育为主体的思想文化教育体系。克服长期以来,思想文化建设靠学校教育为主的单打独斗的被动局面,加强社区文化、企业文化和机关思想文化建设,并依靠电视、广播、报纸、书刊等新闻媒体,加大思想文化建设的宣传力度,建立全方位的思想文化教育体系,提高思想文化教育的整体功能。

4、进一步明确思想文化建设的定位

“先进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文明程度和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②当前由于社会变革,就业形势的严峻,导致大部分学校和家庭重视知识教育,忽视道德修养教育,各社会用人单位重学历,轻思想素质,严重影响了学生思想文化素质的提高,笔者认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中的“本”中之本应该是人的思想素质教育。为此,要进一步明确思想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明确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在思想文化教育中各自的方向和定位。家庭教育以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为主,学校教育应道德修养教育为主,社会教育以职业修养教育为主,建立全方位,统一协调的思想文化教育体系,从提高中华民族整体素质的战略高度出发,将思想文化教育作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重中之重,进一步提高青年学生的思想觉悟和道德素养,全面提高中华民族的思想素质和文化素质。

资料来源:

①《南怀瑾讲演录》上海大学出版社第86页

②《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中共中央宣传理论局组织编写 学习出版社第76页

参考资料:

①《道德经》老子著 安徽人民出版社

②《南怀瑾讲演录》上海大学出版社

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读本》中央党校出版社

④《中国法制思想史》杨鹤皋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⑤《与大思想家同行》项政主编 江苏出版社

毛泽东的文化建设思想 篇4

当今社会,战争已渐渐从我们的记忆中淡化,和平与发展成为了我们这个世代的主题,人们已经习惯于在市场经济的海洋中遨游。对此,人们不仅要问,毛泽东军事思想还有其指导作用吗?答案是肯定的。尤其是对中小弱势企业来说,更具有其指导作用。俗话说:商场如战场,商战是不流血的战争。其斗智斗勇,其残酷程度并不亚于战争。

让我们先来分析一下当今社会中小企业的竞争力状况。与国际大企业相比有以下几个明显的弱势:一是资金少很多;二是品牌力量小,市场占有率低;三是技术水平低,无优势可言;四是管理水平较低;等等。从而导致了中小企业在市场上与大企业的竞争中总是处于弱势地位,大部分只有拣些大企业的“剩饭”来吃。而一名有志于干一番事业的企业家是不甘于这咱现状的。哪么在这种情况下、在这种环境中,作为中小企业的当家人该如何来领导企业,去与哪些大企业大公司同场竞技呢?

毛泽东军事思想就为这些中小企业家提供了指导思想和方法。譬如说:学过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人都知道。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这是毛泽东为中国革命战争提出的一个最基本的作战指导思想;也是我军从弱到强,战胜敌军取得最后胜利的关键手段。而歼灭战是其基本方针,集中优势兵力,拣弱的打是其内在精神所在。在战争年代,它指导我们打胜仗;在和平年代,它也能为我们广大的企业家提供指导。

针对现代中小企业的特点,结合现今市场环境形势,运用毛泽东集中优势兵力,拣弱的打的军事思想,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启示。

第一,在战争中,兵力是决胜的资本,是战斗力的主要组成部分;而在市场经济中,资金、技术、品牌就是竞争的主要组成部分。毛泽东集中优势兵力,造成我军在某一局部地区的兵力优势地位,从而击溃这一局部之敌并进而歼灭之。而在市场竞争中,中小企业不也可以充分集中有限的资金于某一方面,造成在这一局部的优势地位,也使企业在这一领域或这一地区的竞争力占优势地位,从而使企业发展赢利。

第二,毛泽东这一军事思想的另一引中含义在于,世界军事史上从而没有以弱胜强的事,弱是不可能战胜强的,但有以少胜多的事,少不等弱,多也不等于就强,所以可以以少胜多,而不能以弱胜强。在商业竞争中,同样也没有弱能胜强的事。这里讲的强弱是一种综合实力、综合竞争力,不是资金或技术的简单叠加,它包含有很多因素在内,弱小的公司可能因为有一名卓越的领导人而使企业抓住机遇而从弱变强,在与其他公司的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同样现在强大的公司也可能性因领导人的无能或错误的决定丢失强势地位,从而在竞争中败北,所以说,在市场竞争中,强弱是一个综合概念,也是一个动态概念。不是资金、技术的简单叠加。而且强弱也是可以相互转变的。灵活的把握强弱相关因素和规律,采取本企业可行的转变方法,使本企业由弱较强,这也能从毛泽东的军事思想中找到理论的渊源。

第三,集中优势兵力,拣弱的打,打歼灭战,哪些敌人是真正的弱敌,不是凭空说的,是要经过大量的情报侦察,分析综合的。战争中敌我之间的虚虚实实,有时你认为它是劲旅,它却不堪一击,毫无斗志。你认为它是弱敌,它地能在优秀指挥员的率领下,战无不胜。从而在战争中你在什么地方能集中优势兵力,这个优势是相对于敌的弱势来说的,什么的敌人是弱敌,各地各时都是不同的,也时刻都在变化之中,从而毛泽东又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才是科学合理的态度。同样,对于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的企业来说,难道就没有借鉴意义吗?对于企业家们创业,制度发展战略、发展方向难道没有指导作用吗?

毛泽东教学思想的历史考察 篇5

公元19世纪初,随着近代自然科学技术的发展,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先后完成了产业革命,使本国的经济、科技和军事实力迅速增强,国家日益繁荣和强盛。鸦片战争后,西方强国用坚船利炮撞开了古老中国的大门,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国贫民弱,岌岌可危。毛泽东出生于这样的**年代,从求学时期,他就关注现实,开始形成强烈的民族责任感,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受维新思想的影响,毛泽东认为改造社会必须先改造人,而改造人必须振兴教育事业,所以毛泽东一生都极为重视教育。为了达到通过教育把人改造成适应现实社会需要的人才的目的,他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深入地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作了具体的阐述,形成了一整套系统的教学理论。

我们要准确地把握毛泽东教学思想及其精髓,就应该将毛泽东的教学思想纳入到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整体思路中进行考察和研讨,全面地、历史地考察并揭示毛泽东教学思想萌芽、成熟和发展的整个过程。

1、早年毛泽东教学思想

1901年,毛泽东八岁进入私塾读书,六年的私塾生涯对他影响很深。那时私塾主要课程仍然是读经,如《三字经》、《千字文》、《四书》等经书;私塾教学方法十分单一,教师上课就是照本宣科,学生上课就是读书和背书;私塾教师教学态度也十分粗暴,他们奉行“棍棒出孝子,严师出高徒”的俗训,将体罚学生作为促进学生学习上进的法宝;私塾里师生关系不平等,毛泽东就读的私塾制订了这样一条规定:学生背书时必须毕恭毕敬地站立,教师则正襟危坐。毛泽东那时就很反对私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并且他用自己的方式进行了反抗:毛泽东从小就异常聪慧,虽然他能熟背那些经书,但他对那些枯燥的经书不感兴趣,常常偷偷地读被列为禁书的《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小说,这些小说语言内容活泼生动,很能吸引他;教师体罚他时,他经常公然反抗,甚至以逃学的方式予以反抗;有一次,老师叫他按照惯例背书时,他搬来一条凳子,面对老师坐下,才开始背书,老师勃然大怒,但后来被他的聪颖和记忆力所折服,没有追究下去。(《毛泽东与科学研究》622页-624页)

1910年秋天,毛泽东离开闭塞的韶山,来到更为广阔的天地——东山小学堂,东山小学堂的课程设置除了传统的经籍外,还有些自然科学和地理、英语等新科目,他的眼界逐渐开阔。在东山小学堂求学期间接受了较多的维新派思想,十分崇拜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深受“教育救国论”的影响,认为通过教育可以改造人心,进而改造社会。他那时看过一本名为《世界英雄豪杰传》的书,被书中描写的各国有杰出才能的领袖人物的事迹触动,意识到人才培养对一个国家的发展是及其重要的,中国也要培养这样的人才,才能富国强兵。他立志成为这样的英雄豪杰,拯救在危难中的国家。但是他发现学校的课程设置及教学方法等,不利于培养人才。他曾退学在湖南图书馆自学半年,这半年的自学生涯对他影响非常大,他阅读了大量西方的民主主义思想和自然科学方面的书籍,逐渐接受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思想。

1913年春天,他跨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的大门。在一师求学的五年半时间,毛泽东的思想日益成熟,他常常思索救亡中国的途径,立志为寻求“宇宙之真理”而学习。他在刻苦学习之时,对学校教学方面的问题思考的更加深入,开始初步形成自己的看法。

当时,一师及其他学校课程设置繁杂、学生负担过重。1917年4月1日,尚未离校的毛泽东在《新青年》第三卷第二号上,发表了一篇名为《体育之研究》的文章,批评学校课程设置不应只重德智,而忽视体育,体育是德育和智育的基

础,只有拥有强健的体魄,才能有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去,如果没有强健的身体,学习文化知识、提高道德水平又有何用呢?学校课程设置应“三育并重”。在这

篇文章中,他还尖锐地指出我国传统教育课程设置过于繁杂,给学生造成极重的负担,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当时学校课程设置不能满足毛泽东的需求,他继

续通过自学这种方式来增长自己的知识,利用课余时间读了大量的书。毛泽东读

书十分认真,总是边读,边把自己的思考和感想记录下来,读书过程中遇到不懂的问题,也一定会找同学和老师求教探讨。毛泽东在一师读书期间到农村作过两

次游学,从这两次游学经历中,他认识到,在实践中可以了解到书本上难以学到的知识。同年9月,他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附属小学进行教学实习,将其教

学想法付诸实践,并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当时他已经开始了分层教学,他在一

份国文教案《衣服》中把学生分为高材生和低能生。

在湖南一师学习时,为了提高工人的觉悟,引导工人参加革命,毛泽东举办

了工人夜校,组织工人学习文化知识。在此期间,毛泽东担任语文教学,他在教

学中进行了富有创造性的改革,从他当时填写的《夜学日志》中可以窥见一斑。毛泽东对教学的方法、原则已经有了比较明朗的认识,如:教学内容既要联系实

际,适合工人的实际需要,又要适量和通俗易懂,符合工人的认知水平;教师要

善于言辞,说话不能带土腔土调,要让学生听得懂;教学要注意复习,温故而知

新;讲课过程中不仅要讲清本课内容,而且还应将知识广推拓展,扩大学生的知

识面、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迁移知识的能力。

1919年7月14日,毛泽东创办的《湘江评论》杂志正式出版了,这个杂

志为毛泽东与其他热血青年探讨头脑中积存下来的问题提供了平台,在这个平

台上,毛泽东继续思考教育教学问题。毛泽东曾在《湘江评论》上撰文指出:

“诸君!我们是学生。我们好苦,教我们的先生们,待我们做寇仇,欺我们做

奴隶,闭锁我们做囚犯。”“先生们只顾要我们多看书,我们看的真多,但我们都不懂,白费了记忆。我们眼睛花了,脑筋昏了,精血亏了,面色灰白的使

我们成了‘贫血症’,成了‘神经衰弱症’。我们何以这么呆板?这么不活泼?

这么萎缩?呵!都是先生们迫着我们不许动,不许做声的原故。”“于是乎我们变成了留声器,整天演唱的不外昔日先生们教给我们的真传讲义”。(转引

自《毛泽东教育思想探源》第59、284页,湖南教育出版社,1993年10月版)

中国的旧教育体制下,师生关系被扭曲,对立的师生关系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发

展,繁重的课业学习损害了学生的身体健康,填鸭式的授课方式使学生丧失了

自主性。他认为旧的教育教学体制需要改革,为此,他大胆草拟了一份理想中

新学校的创建计划,在这份计划中,他主张学校上课的时间应该减少,教育教

学要与生产和生活实际相结合。

毛泽东求学时已觉察到传统教学的种种弊端,认为传统教学束缚了人才的培养,不符合当时社会的需求。他是一个善于思考和勇于探索的人,他不断从

自己的学习和教学工作的实践中吸取养分,对与教学相关的问题形成了一些自

己的观点,早期形成的这些教学观点是正确而鲜明的,到后来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2、革命时期毛泽东的教学思想

对传统教育教学的不满,促使毛泽东在头脑里酝酿创建一所新型学校的想

法,1921年8月,毛泽东为了践行他的教育教学理想,在船山学社社长兼船山

中学校长贺民范的支持下,以船山学社的地址为基地,建起了一所自修大学—

—湖南自修大学。毛泽东亲自拟定了湖南自修大学《组织大纲》,《组织大纲》

中明确指出:“学习方法以自由研究、共同讨论为主。教师负责出问题,订正

笔记,修改作文等责任。”可见自修大学以自学为主。自修大学学员学习的是

从事革命活动的知识和本领,所以课程设置十分贴近学生的实际。自修大学是

为平民举办的大学,为了消除知识和脑力两个阶级的隔阂,使学员的脑力和体

力平衡发展,学校除了组织学员进行文化学习,还十分重视对学生进行劳动教

育。

1924年,为了启发农民的阶级觉悟,毛泽东在湖南韶山冲举办了一所农民

夜校。农民夜校的学习内容都是农民在实践中用得着的知识,或有利于农民认情

革命形势的知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文化知识的教育,包括识字和珠算;二是政治教育。教师上课的教学语言都是生活中的日常用语,形象生动。如杨开

慧编的一篇文章中这样写道:“农民忙,农民苦,打了粮食交地主。年年忙,月

月忙,地里场里仓里光。”

随着工人农民运动的高涨,为培养农民革命运动的领导干部,毛泽东于1926

年、1927年在广州和武汉分别举办了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讲习所设置的课程

大部分讲的是农村的知识和革命的道理,可以说,在那里学到的知识可以直接运

用到革命斗争的实践中去。毛泽东亲自讲授《农村教育》、《地理》等课程,他

讲课总是注意结合学员们的生活实际。有的时候,他讲过一遍革命道理后,让学

员们联系自己所住的村庄或了解的村庄谈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的现实,为了将课

堂上的讲授与实际斗争生活结合起来,毛泽东还经常带领学生去革命运动形势比

较好的地方参观。农民运动讲习所非常重视学生自学。“农民运动讲习所用的教

材都是多数是教员们自己编写的,教材选用的素材就是当时中国社会的实际情

况。各种教材(或讲义)都在上课之前分给学生,且经常就课文中的知识给学生

出一些思考题,让学生看书研究,联系各自的经历作出回答,限期交卷。教师批

阅后,从中挑选出优秀答卷誊写工整贴到墙上,叫做‘标准答案’。学员可以用

这种标准答案对照自己答案中的不足,从而提高自己的水平。”(《毛泽东与科

学教育》邓力群主编,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毛泽东教学时所用的语言不

仅通俗易懂,而且形象有趣,学员们听他的课总是觉得津津有味。毛泽东还特别

注意处理好与学员们的关系,经常和学员们交心谈心,对学员们的饮食起居都十

分关心,获得学员们的一致认可,大家既把他当成老师,又把他当成朋友和同志。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创建了革命军队,为了培养革命武装干部,办

起了红军教导队,毛泽东在教学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创造了一整套科学的教授法,也就是著名的“十大教授法”:

(1)启发式:

(2)由近及远;

(3)由浅入深;

(4)说话通俗化;

(5)说话要明白(新名词要俗释);

(6)说话要有趣味;

(7)以姿势助说话;

(8)后此复习前次的概念;

(9)要有提纲;

(10)干部班要用讨论式。

(《毛主席论教育革命》,人民出版社1967年版)

随着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的不断扩大,对红军进行军事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

求,举办了一系列学校,如:1930年,红四军创办的赣西南红军学校和闽西红

军学校;1931年8月红军总前委和苏区中央局根据中央军委指示成立的中国工

农红军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抗日战争时期,红军大学改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

政治大学”,即“抗大”,1933年3月,中共苏区创建了一所大规模的苏维埃

党校——马克思共产主义学校,这些学校为革命培养了一大批军事人才。这些学

校缺乏师资,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就亲自为学员授课,毛泽东讲课通俗易懂,摆

事实讲道理,学员们越听心里越亮堂。毛泽东讲的都是学员们自身十分关心的革

命理论和实际问题,他讲课善于结合自己的作战经历,语言幽默,还边打手势,让深奥的战争战略问题,变成了浅显易懂的革命道理。

这一历史阶段,毛泽东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中,积累了大量的教学经验、丰富

和深化了他的教学思想,并通过一系列著作和讲话体现出来,如《实践论》、《矛

盾论》、《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等,这些包含有教育教学思想的著作和讲话标志着毛泽东教学思想已经成熟。

3、建国后毛泽东的教学思想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培养更多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成为亟待解决的问

题,教育是培养人才的根本途径,因此受到极大地关注。当时,国家面临着接管

旧教育,建设新教育的全新任务。毛泽东直接领导着整个国家的教育建设,并且

又不失时机地对教育教学工作提出了许多重大决策性建议。

当时教育上的最中心的课题就是学习苏联的教育模式,苏联的教育模式基本

上是传统的制度化、规范化的“学术模式”,它在培养专门人才、系统的传授知

识方面,是行之有效的。它把教育和学校、班级教学和读书等同起来,它的中心

任务是获得知识,德育和体育被边缘化。相应地,资格和证书、考试和淘汰就是

天经地义的了。它的致命弱点在于刻板的因循守旧的制度和与实际生活的相脱

节,它限制了课程的范围,限制了学生的生活,教学活动缺乏生气,整个教学活

动成了攀爬教育阶梯的、追求指定标准的刻板过程,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个

性的发展被严重地忽视了,并且学生为了追求功课“门门五分”,学习负担和压

力非常大。

毛泽东后来察觉到这些问题,多次通过书信、讲话、报告和指示等形式提出

建议和意见。如:他几次给教育部部长写信,要求减轻学生负担、注意学生健康

问题。1953年6月30日,毛泽东在《青年团的工作要照顾青年的特点》一文

中指出:“一方面学习,一方面娱乐、休息、睡眠,这两面要充分兼顾”“要使

青年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有些领导同志只要青年工作,不照顾青年的身体,你们就用这句话顶他们一下。理由很充分,就是为了保护青年一代更好地成长。”(1953年7月3日《人民日报》)。1957年2月,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

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中共中央

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文集》第7卷,第227页)这一教育方针对我国教育事

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全国大中小学纷纷增加思想政治课和劳动课的比重。

同年3月,在全国宣传工作会议和普通教育工作座谈会上,毛泽东告诫大家:

教材内容必须要与客观实际相结合,并且书本知识必须与生活实践相结合,他说: “我们的教学计划和教科书都是全国一致的。这种做法是不是有问题?各省是不

是可以增加一些教材?各省是不是感受到受限制?”“苏联的教材,应当学的就

学,不应当学的就不要学。你们要来一个改革,不要照抄国外的,一定要符合中

国的情况,并且还要有地方的特点。”“知识分子接受前人的经验,主要是靠读

书。书当然不可不读,但是光读书,还不能解决问题。一定要研究当前情况,研究实际经验和材料,要和工人农民交朋友。”(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

泽东文集》第7卷,第245、247页,第272-273页)

1958年9月,在毛泽东的领导下,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制定了《关于教育工

作的指示》,许多专家学者认为,这个指示直接推动了1958年的教育革命,这

场教育革命对教学改革也产生了巨大影响。其积极方面主要有:教学内容坚持德

智体三育并重;促进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相结合;注重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其消

极方面主要有:错误地批判了许多教师,忽视了课堂上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师生参加政治教育活动和各种劳动的实践过多,扰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使教学

质量大大降低。

1961年以后,教育进入调整、恢复和稳定发展阶段,在“大兴调查之风”的号召下,教育部对全国许多省市进行了实际调查,广泛征求意见,在此基础上,颁布了《高校六十条》、《中学五十条》和《小学四十条》,这三个重要条例从

正面肯定了教学工作中的基本原则:“既要克服学习苏联过程中一定程度的脱离

实际、脱离生产、忽视思想政治工作的缺点,又要纠正1958年以来发生的生产

劳动、政治运动过多,以及伤害广大师生积极性的‘左’的错误。”“应当有机的促进教学、生产、科学研究的三结合,这种结合应以教学为主,必须恢复正常的教学秩序,明确学校必须以教学为主,课堂教学是基本形式,教师在教学、科

研活动中其主要作用。师生参加生产劳动和社会活动必须有所限制。”“建立教

师爱护学生,学生尊敬教师的同志式的尊师爱生关系。”“思想政治教育不应求

高、求纯、求一律,不可能要求每个人都成为共产主义者。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

生确立不同的要求。”

(《中国当代教育思潮》(1949-1989)袁振国主编)

六十年代初的这次教育调整中对教学的调整,在很大程度上使学校教学工作

基本上又回到1958年以前的状态,这种状态的种种弊端更加重了毛泽东对教学

工作的的不满和忧虑。在党和国家领导人基本上全部出席的1964年春节座谈会

上,毛泽东专门论述了教育教学问题,对教育现状表示了严重的不满:“旧教学

制度摧残人材,摧残青年,我很不赞成。”(《毛主席论教育革命》,1967年

版)他对教育教学工作的思考从没停止过,以致以后他在多个不同场合都提到自

己关于教学工作的观点,归纳起来主要有:教学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与实际相

结合;要废除“满堂灌”式教学,要用启发式教学;反对“智育第一”,不能仅

凭分数来评价学生优劣;学制要缩短、教材要减轻、课程要精简,减轻学生负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对青少年给予了很大的期望,他曾对青年学生

说:“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

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在毛泽

东看来,教学中的问题是关系着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的重大问题。针

对教学工作中存在的种种弊端,毛泽东提出了许多良好的意见和建议,但是由于

各方面条件的制约,一直没有收到很好的效果。这让晚年时的他忧心忡忡,进行

教学改革的思想更加急迫,以至于有些观点强调过多、矫枉过正。另外,当时

中国的政治环境的恶化,使得他的教学思想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没有在教学实

践中达到预期的目的。有的观点甚至还被利用,对教育事业起到消极作用,耽误

了中国一代人才的培养,给国家的各方面建设造成极大损失。

试论毛泽东关于群众工作的思想 篇6

殷庆言

群众工作是我们党联系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服务群众和团结群众的工作。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对群众工作留下了大量论述,整理吸收这笔丰富遗产,对于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具有重要借鉴。

一、在不同历史阶段始终高度重视群众工作

毛泽东是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和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他在1919年《湘江评论》的创刊宣言中就指出,“世界什么问题最大?吃饭问题最大。什么力量最强?民众联合的力量最强。”他深入工人和农民开展群众工作,是大革命时期我党著名的农民运动领袖。大革命失败后,在开创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中,毛泽东最早认识到“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36页)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对于如何战胜强敌日本帝国主义,他又指出,“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日本敢于欺负我们,主要的原因在于中国民众的无组织状态。克服了这一缺点,就把日本侵略者置于我们数万万站起来了的人民之前,使它象一匹野牛冲入火阵,我们一声唤也要把它吓一大跳,这匹野牛就非烧死不可。”(《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12页)抗战胜利后党召开七大,制定了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的正确路线。毛泽东强调贯彻七大路线,“首先要使先锋队觉悟,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但这还不够,还必须使全国广大人民群众觉悟,甘心情愿和我们一起奋斗,去争取胜利。”(《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101---1102页)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指出,“力量的来源就是人民群众。不反映人民群众的要求,哪一个人也不行。要在人民群众那里学得知识,制定政策,然后再去教育人民群众”(《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24页)。“如果党群关系搞不好,社会主义制度就不可能建成;社会主义制度建成了,也不可能巩固”(《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6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547页)。回顾党的历史,“共产党基本的一条,就是直接依靠广大革命人民群众”(《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2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581页),是毛泽东一以贯之的思想。他在十月革命后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掌握了唯物史观,把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根本原理运用在全部领导活动中,在集中全党智慧的基础上形成了党的群众路线,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群众路线与实事求是、独立自主构成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三个基本方面,是贯穿于毛泽东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群众路线始终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和工作方法,是我们党在长期革命和建设中克敌制胜的重要法宝。1

二、首先是对群众的根本态度问题

抗日战争爆发之后,很多青年学生、知识分子参加到共产党和八路军、新四军中来。有些人虽然组织上入了党,但是思想上并没有入党,还保留着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思想感情,他们不熟悉工人、不熟悉农民和战士,自以为是,看不起群众,干群关系、军民关系紧张。针对这些问题,毛泽东一针见血地指出,“很多人对于官兵关系、军民关系弄不好,以为是方法不对,我总告诉他们是根本态度(或根本宗旨)问题,这态度就是尊重士兵和尊重人民。从这态度出发,于是有各种的政策、方法、方式。离了这态度,政策、方法、方式也一定是错的,官兵之间、军民之间的关系便决然弄不好。”(《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二版,第512页)1947年胡宗南占领延安之后,为了与共产党争夺人心在延安开设一个机构,叫“为人民服务处”,帮老百姓赈灾、治病、代写家信,但热闹几天后就办不下去了。“为人民服务处”虽然连名字都是学共产党的,但由于国民党压迫人民的阶级本性,不可能真正为人民服务。正如毛泽东所说,“国民党也需要老百姓,也讲‘爱民’。不论是中国还是外国,古代还是现在,剥削阶级的生活都离不了老百姓。他们讲‘爱民’是为了剥削,为了从老百姓身上榨取东西,这同喂牛差不多。喂牛做什么?牛除耕田之外,还有一种用场,就是能挤奶。剥削阶级的‘爱民’同爱牛差不多。我们不同,我们自己就是人民的一部分,我们的党是人民的代表,我们要使人民觉悟,使人民团结起来。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同国民党是对立的,一个要人民,一个脱离人民。”(《毛泽东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57—58页)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必须一切为了群众,党的唯物史观决定了必须一切依靠群众。离开群众,党的一切奋斗和理想不但都会落空,而且都要变得毫无意义。当前我国社会面临许多矛盾和问题,其中固然有各种客观原因,但不少问题都可以从一些干部思想上漠视群众、感情上疏远群众、工作上脱离群众找到原因。要做好群众工作,首先要解决为什么人的问题,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而不是半心半意或者三分之二的心三分之二的意为人民服务。

三、关心群众痛痒,真心实意为群众谋利益

1934年毛泽东在瑞金召开的第二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上尖锐批评一些苏区干部,只讲扩大红军,扩充运输队,收土地税,其他事情都不管。他说,“要得到群众的拥护吗?要群众拿出他们的全力放到战线上去吗?那末,就得和群众在一起,就得去发动群众的积极性,就得关心群众的痛痒,就得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解决群众的生产和生活的问题,盐的问题,米的问题,房子的问题,衣的问题,生小孩子的问题,解决群众的一切问题。”(《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12页)1944年春天陕甘宁边区流行疫病,农村缺医少药,严重威胁群众健康。毛泽东说“近来延安疫病流行,我们共产党在这里管事,就应当看得见,想办法加以解决”(《毛泽东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54页)。在他的亲切关怀下,医务人员走村串户为群众送医送药,疫情很快得到控制,群众给毛泽东送来“人民救星”的牌匾。群众对党的信任既是一种情感活动,更是一种理性选择。

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才能取得最大支持,赢得最大信任。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进程中,必须把“群众利益无小事”作为群众工作的重要理念,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使群众从民生不断改善中感受到党和政府是真正代表他们利益的,是和他们同呼吸、共命运,心相连的。

四、善于从群众的议论中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针和政策1941年6月延安天降暴雨,延川县县长李彩云被雷击身亡。一位老乡指名骂毛泽东,“老天爷不睁眼,咋不打死毛泽东?”边区保安处要抓人,当即被毛泽东制止。他说:“我调查了一番,其原因只有一个,就是征公粮太多,有些老百姓不高兴。”“他们觉得共产党虽然很好,他们很尊敬,但是加重了他们的负担,他们就要躲避一点”(《毛泽东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38—339页)。毛泽东马上调整征粮政策,做出消减公粮4万担的决定。为了从根本上解决“鱼大水小”的矛盾,毛泽东制定了两大政策:一是“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组织部队、机关、学校开展大生产运动。二是实行“精兵简政”。于1941年至1942年连续三次精简机构,减少党政机关人员25%。陕甘宁边区农民所交公粮从1941年占总收获量的13.58%,降为1942年的11.14%,1943年又降至不足9%,大大减轻了群众的负担。胡乔木说,“这是一个转机,陕北人民感到毛主席与人民是联系在一起的”(《胡乔木回忆毛泽东》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0页)。1977年邓小平在回顾这段历史时说,在延安的时候,为什么要搞大生产运动呢?原因之一就是当时征粮征多了,群众有怨言。我们好多共产党员听了心里非常不舒服,毛泽东同志看法不同,他说,讲的有道理,群众的呼声嘛,毛泽东同志就是伟大,就是同我们不同,他善于从群众这些议论当中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针和政策。当前我们既面临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期,又进入矛盾凸显期。世界银行2006年提出“中等收入陷阱”的概念:当一个国家人均GDP达到3千美元,特别是6千美元的时候,由于种种原因无法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社会结构转型、政治体制改革,经济增长长期徘徊停滞。2010年世界银行又进一步描绘了“中等收入陷阱”国家的特征:经济增长乏力,贫富分化,就业困难,公共服务短缺,金融体系脆弱,过度城镇化造成畸形发展,腐败多发,社会动荡。目前我国一些方面已经具备上述特征。面对上述问题和矛盾,我们应该直面群众的意见甚至牢骚,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提出解决的方针和政策,闯过改革的深水区。

五、最有说服力的是率先垂范

群众对各级干部不光要看说得怎样,更要看做得怎样。党的群众工作的公信力是多种因素聚合而成的,关键是各级领导率先垂范的力量。延安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不仅是廉洁奉公艰苦奋斗精神的倡导者,更是这一精神的实践者。当时各抗日根据地严格实行最低津贴制度。在陕甘宁边区,上至边区主席,下至乡长,每月津贴只有1元5角到5元。边区政府规定,贪污500元以上的就要处以死刑。在延安廉洁奉公、艰苦朴素蔚然成风,成为全国最进步的地方。毛泽东曾自豪地宣告,“这里一没有贪官污吏,二没有土豪劣绅,三没有赌博,四没有娼妓,五没有小老婆,六没有叫化子,七没有结党营私之徒,八没有萎靡不振之气,九没有人吃摩擦饭,十没有人发国难财”(《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18页)。延安的“十没有”与国统区的腐败奢靡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著名华侨爱国领袖陈嘉庚抗战期间回国劳军,先到了重庆,蒋介石花800块大洋请陈嘉庚吃饭。陈嘉庚到延安的时,毛泽东仅花一块五毛钱请陈嘉庚吃饭。陈嘉庚吃完这两顿饭之后并没有吃人家嘴软,反而说:“国民党政府必败,共产党必胜,中国的希望在延安。”什么是领导?“领”就是带领,就是走在前面,干在前面,身先士卒;“导”就是引导、教育。只有领好了,导才能起作用。自己满脸脏东西,怎么号召人家讲卫生?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群众工作最有说服力的就是以身作则,率先示范。

六、用新鲜活泼的文风和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做群众工作

文风通俗地说,就是怎么写文章、怎么讲话的问题。毛泽东不仅重视群众工作,而且十分强调以什么样的文风做群众工作,他一辈子都在同 “假大空”的坏文风作斗争。在延安整风中,毛泽东把党八股与教条主义、宗派主义并列为三大讨伐对象,给党八股列了八大罪状,讽刺党八股像懒婆娘的裹脚,又臭又长,只有死板板的几条筋,像瘪三一样,瘦得难看,不像一个健康的人。他强调,“要使革命精神获得发展,必须抛弃党八股,采取生动活泼新鲜有力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文风”(《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40页)。毛泽东提出肃清党八股、端正文风的具体办法,一是深入实际,根据调查和研究来写文章。二是学会说群众懂得的话。三是认真写作、反复修改。四是采用“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44页)。他还要求宣传干部下苦功夫学习语言,提高说话和写文章的本领。在延安时期许多文艺工作者看不起群众喜爱的陕北秧歌,认为像《雷雨》、《日出》这样的大戏、外国戏才是艺术。而群众对他们的大戏并不买账,说鲁迅艺术院“音乐系哭爹喊娘,戏剧系装疯卖傻,美术系不知画啥”。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后,鲁艺的文艺工作者在向群众学习秧歌的基础上推陈出新,排演出新秧歌剧《兄妹开荒》等一批短小精悍,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只要他们有演出,老百姓奔走相告追着看。毛泽东高兴地说,像个为工农兵服务的样子!目前我们在群众工作中仍然存在不接地气的问题,出现官民两套话语体系,干部与群众存在话语隔阂。群众工作也急需“走转改”,努力实现官民话语体系的融合。

综上所述,在毛泽东关于群众工作的思想指引下,我们党是靠群众工作起家的,也是靠群众工作发展壮大的,善于做群众工作是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也是取得中国革命、建设、改革胜利的一条重要历史经验。群众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在任何时候群众工作的本领都不能丢,群众工作的任务都不能忘。我们要始终牢记: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

毛泽东的文化建设思想 篇7

关键词:毛泽东文化思想,民族特色,意义

任何文化都是由处于共同地域、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心理的群体创造的, 这种共同的血缘、共同的地理环境、共同的语言和共同的文化传统, 决定了这个群体在文化观念上区别于其他民族的基本特点。毛泽东文化思想就是具有鲜明中华民族特色的典范。毛泽东文化思想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 运用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及其文化理论, 来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在文化方面的实际问题而提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理论和文化政策的总称。毛泽东文化思想的民族特色主要体现在毛泽东的科学著作中, 但它不仅仅是毛泽东个人智慧的产物, 也是党和人民集体奋斗经验的总结, 还包含着党的一些卓越领导人和理论家的贡献, 从根本上说, 它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一、毛泽东文化思想民族性的具体表现

毛泽东文化思想的民族特色, 具体表现在思想内容的民族性和表现形式的民族性两个方面:

(一) 思想内容的民族性

毛泽东文化思想的创立者们把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从中国国情出发, 探索和提出许多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理论和方针:

1、中国新文化发展的民族化方向

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中国的新文化, 就是在共产主义思想指导之下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在《反对党八股》中再次提出“民族化、科学化、大众化”的问题。在这里, 毛泽东把“民族化”放在发展中国新文化的首位, 可见他对文化民族化的重视。新文化的民族化, 就是这种文化在内容上是反对帝国主义的压迫和奴役, 主张中华民族的尊严和独立的;在形式上是我们这个民族的, 带有我们民族的特性;外来文化要和中国民族特点结合起来, 马列主义要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这是革命内容和民族形式的结合。

2. 对待中外文化遗产的民族改造原则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是毛泽东对待中外文化遗产的原则, 就是对待中外文化必须以民族特色为基础, 为民族发展所用。各个民族的文化, 在其发展的过程中, 除了继承本民族的传统以外, 还不断地受到其他民族的影响。各个民族的文化发展总是在相互影响的情况下发展的, 这也是一条带普遍性的规律。因而对待文化遗产需要“洋为中用”。但是这种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所以, 不能盲目排外, 也不能全盘吸收, 必须用本民族的文化去改造。

3. 文化工作中保持民族特色的“双百”方针

毛泽东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 提出了保持民族特色, 繁荣各民族文化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他指出:“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的方针, 是促进艺术发展和科学进步的方针, 是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方针。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 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利用行政力量, 强制推行一种风格, 一种学派, 禁止另一种风格, 另一种学派, 我们认为会有害于艺术和科学的发展。”“双百”方针的提出, 是对待民族文化、繁荣民族文化的正确方针。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中科学、技术、学术、知识的发展种类多种多样, 而且需要通过各种民族的文化促进其发展。因此, 必须“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

(二) 表现形式的民族性

毛泽东文化思想是用我们民族特有的形式表达出来的, 具有为中国的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新民主主义文化是民族的”, 因此要“带有我们民族的特性”。“中国文化应有自己的形式, 这就是民族形式。民族形式, 新民主主义的内容——这就是我们今天的新文化。”建国后, 毛泽东又在《同音乐工作者的谈话》中指出:“艺术的基本原理有共同性, 但表现形式要多样化, 要有民族形式和民族风格”。

二、毛泽东文化思想的民族特色对当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意义

毛泽东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化思想, 对于当今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 毛泽东文化思想的民族特色启示我们:文化应有自己的民族性品格

毛泽东对近代以来探索中国文化出路的历史经验作了科学总结, 提出了中国文化应有自己的优秀品格。他认为:“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就是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化, 就是新民主主义的文化, 就是中华民族的新文化。”所谓民族的, 就是具有中国特色的, 不能迷信洋八股、洋教条, 要显示自己的民族特色, 因为“如果大家都画一样的画, 都唱一样的曲调, 千篇一律就不好了, 就没有人看, 没有人听, 没有人欣赏”。

新时期党的领导人同样传承了这种文化的民族性品格, 江泽民在中共十六大的报告中强调:“在当代中国, 发展先进文化, 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 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这说明, 毛泽东文化思想的民族特色启示了新时期的领导人坚持文化的民族性品格。

(二) 毛泽东文化思想的民族特色指引我们:要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文化中固有的, 并且持续不断的一种历史传统, 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 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奋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民族精神产生民族凝聚力, 从而确保中华民族永远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鲁迅先生曾说:“惟有民族魂是值得宝贵的, 惟有它发扬起来, 中国才有进步。”他所指的民族魂, 在今天, 就是时代发展和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新文化观念, 就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因此“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 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

(三) 毛泽东文化思想的民族特色昭示我们:要坚持文化的民族性和时代性的统一

坚持文化的民族性和时代性的统一, 就是对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创新。一方面, 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是一个民族文化区别于其他民族文化的重要标志, 它在本民族内有着广泛的认同性、易理解性和易交流性, 是一个民族的民族精神、气质、思维方式和感情方式的具体体现。另一方面, 文化的时代性反映了文化在特定时代的合理性, 体现出文化的时代要求。毛泽东指出, 对于中国古代文化应“批判地接收它, 以利于推进中国的新文化”。毛泽东在同音乐工作者谈话时又指出“向古人学习是为了现在的活人”。也就是说, 要把握文化的民族性和时代性的统一。

(四) 毛泽东文化思想的民族特色告诫我们:要坚持文化的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统一

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表明:文化是在与其他民族、地区、国家文化的冲撞、交流、渗透中得到发展的, 而且随着社会的进步, 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之间文化的交流与借鉴必将日益重要。

毛泽东文化思想的民族特色并不排斥学习外国的进步文化, 恰恰相反, 毛泽东文化思想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 它在坚持民族性品格的同时, 强调吸收人类一切优秀的文化成果, 主张“洋为中用”, 学习外国的进步文化“以为发展中国新文化的借镜”。

新时期, 中国共产党强调“立足于本国而又充分吸收世界文化优秀成果, 不允许搞民族虚无主义和全盘西化”。“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 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 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 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 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 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参考文献

[1]《毛泽东著作选读》, 人民出版社[1]《毛泽东著作选读》, 人民出版社

[2]《十六大报告新思想新论断新举措专题读本》, 研究出版社[2]《十六大报告新思想新论断新举措专题读本》, 研究出版社

[3]陈晋著:《毛泽东的文化性格》, 中国青年出版社[3]陈晋著:《毛泽东的文化性格》, 中国青年出版社

[4]戴知贤著:《毛泽东文化思想研究》,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4]戴知贤著:《毛泽东文化思想研究》,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思想道德教育是文化建设的核心 篇8

关键词 思想道德教育 文化 核心

所谓文化,泛指人类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包括物质的、制度的、观念意识形态等层次。人们常把它与经济、政治等概念并列使用,以概括社会生活中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三个部分。社会主义社会同其他任何社会形态一样,都是一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统一体。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又总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相互作用的。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和保证,文化则是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对经济和政治产生极大的影响和作用。因为在形成什么样的文化氛围,造就什么样的人才,用怎样的价值目标改造社会方面,思想道德教育起着最为根本、最为直接的作用。所以说,思想道德教育是文化建设的核心。

这里,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思想道德教育的核心地位。

(一)在全社会形成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成为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奋发进取振兴中华的巨大力量,这是建设有中国特设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所在,也是这种文化的巨大作用之所在。共同的理想和精神支柱,是凝聚人心的巨大力量,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战争年代之所以能够战胜无数艰难困苦,就在于有共同的革命理想和信念。建国以后,国民经济能够很快得到恢复,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靠的仍然是对未来社会发展充满理想和信念。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过去革命能够成功,今天建设能够成功,一靠理想,二靠纪律,没有理想和纪律,四化建设是不可能进行的。而思想道德教育作为文化建设的核心组成部分,其关键就是要矢志不渝地用这种精神和理论教育干部和群众,在全社会形成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科学的理想、共同的信念、一致的行动历来都是中国共产党的优势,也是社会主义的政治优势,是中华民族振兴的力量所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集中了我国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者、爱国者的利益和愿望,是保证全体人民在政治上、道义上和精神上团结一致、克服困难、争取胜利的强大精神支柱。

(二)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是文化建设的宗旨和指导原则,是我国文化建设不可动摇的方向。早在十五大报告中就指出:要深入持久地开展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加强法制教育和纪律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形成科学的理想信念的基础,是思想道德教育的深刻内涵和根本目的。现实生活中的种种情况表明,有了正确的“三观”、才能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坚持讲理想、讲道德、讲奉献、讲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自觉抵制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及其他形形色色的腐朽思想和作风,献身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

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必须加强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

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目的归根到底是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谋利益。为人民服务既伟大又平凡,既高尚又普通,可以通过不同层次、不同形式表现出来。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的某些具体规范会有变化,但为人民服务这个实质不应改变,也不能变。大力提倡为人民服务,有助于引导人们处理好竞争和协作、自主和监督、效率和公平、先富和共富、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关系,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有助于提高全民族的道德素质。

(三)世界上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军事等一切领域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竞争的基础在素质。素质的好与差,全面与否直接影响到人才水平的高低,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任务,正是基于思想道德教育的基本要求,着力与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应该看到,历史发展到今天,已经迎来了一个文化信息时代,这个时代科技迅猛发展,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因此,21世纪各国之间的竞争是科学技术的竞争,是思想文化的进展,更是人的素质的竞争。而立足现在、着眼未来,重视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建设就更显得意义重大。当代青少年将在以后的若干年内,在不同的建设岗位上承担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艰巨任务。十几年、二十几年后,他们将成为祖国各条战线上的骨干和栋梁,这种责任和使命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是社会和时代赋予的。

思想道德教育集中体现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性质和方向,对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既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搞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

参考文献:

[1]雷海波.当代中的主流文化与思想道德教育.理论观察,2008(3).

[2]余欣.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文化建设的探索与研究.河北北方学院学报,2012(4).

[3]张竞红.谈高校文化建设与思想道德教育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2(9).

上一篇:小学生感恩教育主题班会方案设计下一篇:商城合作伙伴协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