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专升本历年试题(精选8篇)
专升本考试分四类:
第一类:普通高校专升本
普通专升本是各省教育厅组织考试,各省考试科目、时间、招生人数都不同。报考条件 普通高校全日制专科学籍的应届毕业生在校期间未受任何纪律处分;修完普通高职高专教学计划规定课程并能如期毕业。只招收在本省的应届全日制专科毕业生且能如期毕业的学生。报考专业只能报考原专业或相近专业。
考试科目 英语(必考)+专业课程+高数计算机,很多学校都只考2门(英语和专业课程),各校要求不同。
考上后和普通本科生一样培养,实行插班或独立开班学习(根据人数而定)。学制2年。
第二类:成人高考专升本
成考专升本由各校继续教育学院或成人教育学院管理。
报考条件 取得国家承认学历的专科毕业证书者。专升本报名必须有已取得经教育部审定核准的国民教育系列专科学历才能报名。
报名时间 一般为每年8月中旬(网上报名)-9月上旬(现场确认)。考试时间 一般为10月中旬,国家统一安排和命题。考试科目 政治、外语和一门专业基础课。类似高考。
学习形式 脱产、业余和函授三种,脱产即全日制在校学习(注:目前除专门的成人高校以外,普通高等院校均禁止开设脱产班),业余一般是双休学习,函授是学校发资料给你或网上沟通学习,一般每学期集中面授1-2次,时间2-4周。学制3年。
第三类:自学考试专升本 自考专升本报名时间、报考专业不受限制(护理等专业除外),简单点说只要在拿本科毕业证时能出示国民教育系列的专科毕业证即可。学习形式一般为业余制(双休上课)学习或自学。
报考条件 取得国家承认学历的专科毕业证书者(或在办理自考本科毕业手续前拿到专科毕业证书)。所有专科在校生和专科毕业生都可以报名。
考试科目 一般为15门左右,一般可以免考3门(中国近代史、马克思基本原理、英语二),跨非相近专业需要加试3-4门(社会开考行政管理等专业除外)。
需要全部通过才能拿到毕业证,挂科可以补考,次数和时间不限,考试时间每年1、4、7、10月份,每次最多只能报4门。
业余制学习到各举办机构去报名,需要交取相应的学费。学制不限,一般最短2年才能拿到毕业证。
第四类:网络教育专升本
网络教育(远程教育)是由各校网络教育学院或远程教育学院组组织考试和管理。报考条件 报名条件和成考差不多,但值得注意的是全国能开展远程教育的院校不多,只有部分一类院校才有资格,报名可在学校在各地设立的学习中心报名。
考试时间 分为春季和秋季招生,考试时间一般为3月和9月份,考试科目 高等数学+英语(理科),大学语文+英语(文科)。学习形式采用网上学习为主的教学方式,通过网络学习的平台进行在线自主学习、网上答疑辅导、网上作业、网上测试等教学活动。学制最短2.5年。
----欢迎您随时致电 ***
一、总体评价
2012年河北省普通高考模拟考试生物试题, 是按照2012年普通高考大纲 (理科·课程标准实验版) 要求命制的, 题型、结构、分值、考试时间等完全符合考纲要求。理综卷生物试题部分是“6+4+2”模式, 选择题6个小题共36分, 非选择题4个小题共39分, 非选择题选考题2个小题, 每个题15分, 必考题75分 (36分+39分) , 选考题2个小题39题和40题, 各15分, 任选一题作答, 生物部分总分是90分。试题内容突出了学科核心知识, 重点内容重点考;但试题难中易比例 (5:6:1) 把握不是很好, 与历年高考命题要求“难:中:易=2:5:3”差距较大, 难题过多, 如4、6、31、32题, 共计32分 (6+6+11+9) , 特别是第6题, 难度值只有0.129, 导致整个试题难度值过低 (必考题0.455) ;个别题超纲 (如6题) , 没按考纲要求命题。
二、难度和区分度分析
(一) 难度
难度是指试题的难易程度, 是评价试题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按照教育测量学理论, 一般的常模参照测验 (如高考) , 由于其目的在于测量个体之间的差异, 进而把不同水平的考生区分开来, 因此, 一般要求考试题目的平均难度为0.50, 各个题目的难度值在0.50±0.20之间。如果是选拔性考试, 题目的整体难度值应接近录取率。
1.小题难度分析。根据《2012年河北省普通高考模拟考试成绩分析报告》数据, 对生物试题各题进行难度分析。
注:表1、2数据来自《2012年河北省普通高考模拟考试成绩分析报告》P.24~25。
教育部考试中心项伯衡研究员认为, 确定试题的难度范围, 不同学科的做法不尽相同。就生物学科而言, 一般将难度值大于和等于0.7的试题定为容易题;大于0.4而小于0.7的试题定为中档题;小于和等于0.4的试题定为难题。高考实践表明, 试题难度值在0.50~0.60之间比较合适, 且其中难度值在0.7以上的题目和0.4以下的题目相对来说都应该少一些, 0.7以上的题目大约占30%, 0.4以下的题目大约占20%, 难度值在0.4~0.7之间的题目大约占50%, 也就是容易题、中等难度题和难题占分比是3:5:2。依据这个标准, 从表1和表2可以看出必考题中 (1~6, 29~32) , 难题 (P≤0.4) 有4、6、31、32题, 共计32分 (6+6+11+9) ;中等难度题 (0.7>P>0.4) 有2、3、5、29、30题, 合计37分 (6×3+10+9) ;容易题 (P≥0.7) 只有一个即第1题, 6分。易、中、难题比是6:37:32≈1:6:5, 显然难题太多, 容易题太少。
下面表3、4是2011年高考新课标卷生物试题难度和区分度抽样统计。
注:表3、4数据摘自教育部考试中心编写《高考理科试题分析》,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2年版, 第131~198页。
统计表3、4必考题中 (1~6, 29~32) , 难题 (P≤0.4) 有29、32题, 共计17分 (9+8) ;中等难度题 (0.7>P>0.4) 有3、4、31题, 合计24分 (6+6+12) ;容易题 (P≥0.7) 有1、2、5、6、30题, 合计34分 (6×4+10) 。易、中、难题比是34:24:17≈4:3:2, 容易题多了, 中档题不足。
2.整体难度分析。根据表1正确率可以求出6个小题平均分, 平均分=正确率×满分, 如1题为70.46%×6=4.23分, 2题为59.87%×6=3.59分, 3题为43.06%×6=2.59分, 4题为35.37%×6=2.12分, 5题为68.44%×6=4.10分, 6题为12.89%×6=0.77分, 1~6题合计平均分为17.4分 (4.23+3.59+2.59+2.12+4.10+0.77) , 第Ⅰ卷 (选择题) 难度值为 (平均分÷满分) 17.4÷36 (6×6) =0.483。
由表2数据可以计算出第Ⅱ卷 (非选择题) 必考题 (29~32) 难度值 (平均分÷满分) 为16.71 (5.08+4.71+3.43+3.49) ÷39=0.428。
河北省模拟考试1~6题平均分 (17.4) +29~32题平均分 (16.71) =34.11分, 难度值 (平均分÷满分) 为0.4548 (34.11÷75) 。
根据表3难度值可以求出1~6题各题平均分, 平均分=难度值×满分, 如1题为0.876×6=5.256分, 2题为0.833×6=4.998分, 3题为0.514×6=3.084分, 4题为0.666×6=3.996分, 5题为0.850×6=5.1分, 6题为0.877×6=5.262分。1~6题合计27.696分, 第Ⅰ卷 (选择题) 难度值为27.696÷36=0.769。
由表4难度值求出29~32题各题平均分, 平均分=难度值×满分, 如29题0.363×9=3.267分, 30题0.749×10=7.49分, 31题0.683×12=8.196分, 32题0.247×8=1.976分, 29~32题合计20.929分, 第Ⅱ卷 (非选择题) 必考题难度为20.929÷39=0.537。
2011年高考课标卷生物试题必考题整体难度是, 1~6题平均分 (27.696) +29~32题平均分 (20.929) =48.625分, 难度值 (平均分÷满分) 为0.648 (48.625÷75) 。
(二) 区分度
区分度是指考试题目对考生心理特性的区分能力。区分度高的试题能将不同水平的考生区分开来, 也就是说, 在该题目上水平高的考生得高分, 水平低的考生得低分;区分度低的试题, 则对考生水平不能很好地鉴别, 水平高和水平低考生的得分差不多, 甚至正好相反。区分度 (D) 的取值范围介于-1.00至+1.00之间。通常D值为正值, 称为积极区分;D值为负值称为消极区分;D值为0称为无区分作用。具有积极区分作用的试题, 其D值越大, 区分的效果越好。
美国测验专家伊贝尔 (Ebel L) 根据自己的经验提出了用区分度评价题目性能的标准, 区分度在0.40以上, 为很好, 在0.30~0.39之间, 为良好, 修改会更佳, 在0.20~0.7之间, 尚可, 仍需修改, 在0.19以下, 差, 必须淘汰。我国高考的题目区分度一般要求在0.3以上, 低于0.3的题目, 区分能力比较差, 区分度在0.2以下的题目一般应淘汰。依据这个标准, 从表1、2中可以看出, 第6题区分度是0.19, 区分度很差, 属于被淘汰的题目, 第1题区分度是0.3, 其它试题都在0.3以上, 说明这些试题对考生知识和能力水平的区分能力是很强的。从表4、5中也能看出, 2011年高考课标卷生物试题区分度都在0.3以上, 区分能力很好, 这也说明我国高考试题对考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的区分能力是很强的。
三、试题内容分析
2012年河北省模拟考试生物试题主要考查了细胞结构与分裂、细胞代谢 (酶和光合作用) 、遗传的基本规律、进化、神经、免疫、生态系统的结构和能量流动、微生物、植物芳香油和植物色素提取、基因工程、胚胎工程以及实验等知识内容, 这些知识在《考纲》中都被列为最高要求Ⅱ。Ⅱ的具体含义是, 理解所列知识点及其与其他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并能在较复杂的情境中综合运用其进行分析、判断、推理和评价。具体知识内容及分布如下表。
统计表7各模块分值:必修1 (32分) , 必修2 (15分) , 必修3 (28分) , 选修 (15分) 。并与近三年高考新课程卷生物试题各模块分值分布及比例比较, 如下表。
2012年河北省模拟考试生物试题各模块分值基本与近三年高考新课程卷各模块平均分值及比例相同。从试题内容分布来说, 是比较好的。
四、难题分析
难题有4 (0.35) 、6 (0.12) 、31 (0.31) 、32 (0.39) , 下面逐一分析。
4题, 考查静息和受到刺激时, 神经细胞对Na+、K+通透性变化和跨膜运输方式。此题采用否定式, 选哪一项叙述错误。难度0.35, 也就是只有35%学生答对。此题正确答案是C, 也就是错误叙述是C, K+大量外流是主动运输。学生忘记了细胞内K+浓度高于细胞外, K+外流是由高浓度向低浓度扩散, 是顺浓度梯度运输, 只需要载体, 不需要能量。在复习或教学时, 教师要给学生讲清, Na+、K+运输都需要载体, 逆浓度运输需要能量, 顺浓度运输不需要能量。此题错误率高, 除知识方面外, 与题干是否定式也有关系, 因为选择题答题思路, 多数题目都是正向思维, 都是选哪个是正确的。前3个题都是选正确的, 突然来一个选错误的, 在思维定式作用 (老是按照正向思维去考虑) 下, 在临场紧张情况下, 就感到心理很烦躁, 很容易答错, 这就影响到考试的效果。这也是选择题命题原则中“题干少用否定式”的主要理论基础。
6题, 考查实验内容与实验方法。难度0.13, 区分度0.19。87%学生选了错误答案, 正确率不到25%, 4个选项随意蒙也有25%几率。由于太难, 所以区分度也太低, 没有鉴别能力, 好学生、差学生分不开, 甚至还可能是好学生选错了, 差学生选对了。出现这种情况不是试题编制问题就是考查知识内容问题。果然是知识内容出了问题, 超纲。此题列出了10个实验内容, 有6个超出《考纲》知识内容范围, 甚至还有的超出了《课标》范围, 《课标》就没要求学, 如“证明DNA进行半保留复制”是选学内容。2011年高考新课程卷第6题也是一个实验题, 题中给出的4个实验都是必做实验, 主要考查生物学实验中“根据实验目的选择恰当的试剂, 并能正确预期实验结果”的能力, 难度0.877, 是一个容易题。4个选项列表表述, 从“实验目的、试剂到预期的实验结果”, 非常清楚, 简洁, 一目了然, 很容易选出正确答案。这也符合《考纲》中的能力要求:2.实验与探究能力 (1) 能独立完成“生物知识内容表”所列的生物实验, 包括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 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 并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
31题, 考查遗传的基本规律 (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伴性遗传) 应用。难度0.31, 是一道难题, 从内容上说也是难题, 遗传应用题是地地道道的难题, 历来高考如此, 2011年高考课标卷第32题也是一道遗传应用题, 难度0.25。
32题, 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能量流动知识, 难度0.39。从内容上说, 不应该是难题, 历年高考生态问题试题难度值都在0.6以上, 那怎么变成难题了呢?肯定是试题编制有问题, 下面逐一分析。
第 (1) 问, 没问题, 是教材原话, 必修3第114页。
第 (2) 问, 有4个空格, 这不好, 空格多, 一般每问设空格1~2个, 所填的空尽量放在题目的后面, 先提供充分的论据, 然后再要求学生做什么或怎么做。
第1个空格叫填Ⅱ的同化量, 这就有问题了, 什么是同化量?教材上没有, 学生没学过, 从教材必修3第94页来说, 叫摄入量为好, 因为题中或说教材中注明图中数字为能量数值, Ⅱ摄入量图中已给出62.8, 直接写上即可, 这个空格没什么意义, 奇怪的是图中没有给出Ⅰ的能量 (生产量) , 设问中也没有问到Ⅰ, 图中没有给出的数字, 应该是让学生答的数字, 不是让学生答的就应该给出, 也就是把条件给充分, 降低难度。第2个空格呼吸量, 较容易, 62.8-2.1-12.6-29.3=18.8。第3个空格问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其实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就是净生产量 (净生产量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 , 就是流入各级消费者的总能量减去呼吸量 (呼吸作用消耗掉的一部分能量) , 62.8-18.8=44。遗憾的是这部分内容书上没有, 《考纲》也没做要求, 题中也没说明, 我想这一空格多数学生答不出来。如果题中说明, “已知同化量=生长发育繁殖能量+呼吸量”, 再设问, “呼吸量为______________, 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为_____________”, 学生就容易答了。
第 (3) 问、第 (4) 问, 没什么问题。
另外, 题干中说, “图2是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模式图。”图2是示意图, 不是模式图, 教材必修3第101页图5-11才是碳循环模式图, “模式图”是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图。“示意图”是为了说明内容较复杂的事物的原理或具体轮廓而绘成的略图。图2是碳循环略图, 而不是碳循环标准形式图。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考试中心.高考生物测量理论与实践 (修订版) [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2, 第2版.
[2]教育部考试中心.高考理科试题分析[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2.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9-010X(2009)03-0002-03
第一部分 思想品德试题特点
2008年中考文科综合试卷思想品德试题有以下几个鲜明的特点:
一、突出思想品德课本色,试题具有较强的人文性和综合性
新课程下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将本课程的性质定位为:“本课程是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必修课程。”与2007年相比,2008年增加了道德和心理健康的内容,使试题在以法律和国情为主要考核内容的同时,融合了道德和心理健康的内容,进一步显现思想品德课的本色。如:第28题的情景取自学生熟悉的网络生活,先是引导学生判断图中同学的情绪种类之后,又进一步将学生引向理性思维的层面,要求答出产生这种情绪的原因是什么,应该怎么办;让学生思考怎样调节消极情绪和怎样正确维权。这就将保持心理健康和依法维权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体现了试题的综合性,体现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提高了试题的实效性,还思想品德课的本色。试卷中的第7题也具有这一特点,通过漫画“陪训”这一学生熟悉的家庭生活的场景,引导学生告别依赖,走向自立。
二、取材时政热点,试题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教育性
第29题以“5﹒12”汶川大地震为素材,温总理的讲话震撼人心,感人至深;《哀悼日》《全国人民的支援》读来情真意切,撼人心魄。考生绝大多数都给地震灾区捐过钱物,有的同学身边就有来自灾区的同学,和全国人民一起真切地感受并弘扬了伟大的民族精神。试题选用如此鲜活的材料作为命题背景,体现出鲜明的时代感和强大的震撼力。学生通过回答第29题第(1)(2)小题,对党和政府的先进性、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性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通过对(3)小题的回答,进一步认识党的正确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综合国力、弘扬民族精神、采用科技、依据法律等对取得抗震救灾胜利的重要性。答案涉及思想品德课中诸多重要知识点,如以人为本、关爱生命、尊重生命健康权、民族精神、爱国热情、民族凝聚力、精神动力、良好社会氛围、责任意识、奉献精神、人生价值、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等等。考生在答题过程中,直面灾害、体验震撼、感受关怀、体会温暖、珍爱生命、升华情感,落实了思想品德学科所倡导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
三、关注现实生活,试题体现了生活性、实践性
第30题结合河北省2008年节能减排具体行动,采用栏目式设问,并采用了辨析式设问方式,要求学生在理性判断的同时,还要做出准确科学的分析,能考查学生多角度评价、认识问题的能力,并且有很强的实践性。第一问“政策解读”能够使学生运用所学资源、环境国情的相关知识,来探究河北省从2008年春季学期起,在中小学实行教科书循环使用是基于什么、为了什么。找到了学生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结合点。第三个栏目“社会实践”,使学生在认识提高的基础上,将节能减排进一步落实到具体行动上,引导学生将书本知识和实际结合起来,运用和开发学生已有生活经验、促进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较好地体现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要求。
四、感受国家、社会发展进程,增强考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008年,我国迎来改革开放30周年,我国的改革开放经历了从农村到城市,从对内搞活到对外开放的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改革开放,开辟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第34题围绕这一主题,分别从历史和思想品德两个学科设问。第二问中的“分析材料一,从中能得出什么重要结论”,考查考生对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对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和历史功绩进行的新的总结和评价所产生的正确认识。“结合材料二,说明我国为什么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考查学生结合我国现阶段基本国情和社会的主要矛盾,认识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必要性、重要性以及坚持改革开放对社会建设的重要意义。这些问题知识跨度大,认识问题的角度多,综合性、开放性强,体现了对学生思维、表达、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综合考查。(3)小题“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对青少年提出了什么要求”,引导学生思考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联系,思考初中生对国家、社会、民族应负的责任,进而唤起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再一次通过材料和问题的设置渗透了对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能力、知识三个维度发展水平的考查。
当然,本套试题也存在一些不够严谨的地方。一是问题指向不明,给学生审题、答题带来一定困难。例如28题:“图中同学的情绪表现是怎样的?”其意是指向“情绪的种类”这一知识要点,但该问法易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情绪的作用”这一知识点,致使学生答出消极情绪。二是问题与考试说明要求有些脱节,给学生答题造成困难。例如34题:“结合材料二,说明我国为什么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考试说明没有对“为什么要进行改革”提出要求。三是参考答案及评分说明的采分点有失严谨。例如28题(2)的参考答案中,应将给出的五个要点分为两个角度:一是调控情绪,二是依法维权。29题(1)参考答案给出的三个要点:“第1点是体现党的先进性,政府执政为民、人民总理爱人民,第2、3点体现关爱生命和尊重公民的生命健康权。”应改为“两方面”,“每点”改为“每方面”。四是有些问题切入点太大,不是中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所能全面认识和解决的问题。例如29题(3)小题:“请谈谈我们怎样才能夺取抗震救灾的胜利?”这样的问题容易使学生搬用一些套话进行解答,从而降低了考查效度和信度。
第二部分 考生答题情况分析
根据抽样调查的情况及阅卷教师提供的材料,对考生答题情况分析如下:
28题(观察漫画,简要回答题)。此题取材于现实生活中关于中学生隐私权和肖像权的问题,考查考生在实际生活中调节情绪的能力、法律意识、维权方法、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具有贴近学生生活、强化学生实践性的特点。
第(1)小题得分率较高,失分考生失分原因有两点:一是答案与漫画内容脱节,没有仔细观察漫画中人物所说的话,要体现什么样的知识点,只答出隐私权而没有答出肖像权,导致答点不全。二是关键词出现了错别字如:奋怒、稳私权、肖象权、肖相权等。
第(2)小题丢1~2分较多,表现为:一是不能多角度或大跨度地分析回答问题,没有形成发散思维;只从法律角度答出多种维权方法,而没有从调控情绪的角度考虑。二是所答做法不够具体,甚至太过笼统。例如:只作了“要调节情绪或依法维权”等之类的表述。
29题(关注社会,分析说明)。本题凸显时政热点,答案所涉及的知识既源于教材,又是对教材内容的扩展和延伸,考查考生对以人为本、生命的珍贵、民族精神等知识点的认知理解,侧重考查考生对知识的总结、归纳、整合能力。
第(1)小题,部分学生失分的主要原因是理解材料不到位,答题角度不够全面。如,没有读出材料一包含两层意思,导致只从党和政府的角度答出以人为本、关注民生、执政为民等知识点,未能从设立哀悼日的角度回答敬重、关爱生命、珍爱生命。
第(2)小题第一问得分率较高,多数考生能联系材料二,从爱国主义精神、奉献精神、团结互助精神、自强不息精神、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精神、抗震精神等角度回答,只有个别学生没有联系材料,从助人为乐精神角度答题导致丢分。第二问,大部分学生失1分。一是不能做到多角度作答,知识点重复;二是照抄照搬课本,不能结合材料对知识点作出取舍,不能结合题目要求和所学知识自己组织整合答案。
第(3)小题得分率较高。不少考生答案内容较准确,能把时政热点与知识点紧密结合。失分的考生一般是没有审清题意,答非所问。
30题(走进生活,探究实践)。此题考查学生对资源、环境国情及节能的具体措施重要性的认识。
政策解读栏目,失1分情况较普遍。失分的主要原因:一是审关键词语的能力差,国情与国策不分;二是答案泛泛,不深入,例如只答“资源国情、环境国情”等。
主题探究栏目,得分率不高,主要表现:一是做题灵活变通能力较差,不能把谈认识转换成辨析;二是答题思路不正确,所谈认识中没有表明自己的观点;三是答题角度不全面,只从国家或社会角度答出“有利于节约资源”、“有利于可持续发展”、“有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有利于建设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等,而没有从公民或对中学生个人角度作答,因而这一问平均失分在2~3分。
社会实践栏目,考生失分的主观原因是学生对河北省的节能减排措施没有关注,根本不了解;客观原因是河北省这一方面的措施不具代表性、典型性,学生无从认知。
34题(阅读材料,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此题取材于改革开放三十周年这一重大时政热点,考查学生对改革开放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
本题第(2)小题平均得分在3~4分之间。第一问失分的主要原因是审题不当,例如没有读懂材料一的重点是改革开放的重要性,没有对“三十年来”给予足够重视。第二问失分主要是的灵活变通的答题能力不强,把“为什么”的问题按“有什么重要意义”、“怎样做”来作答,导致答题角度出现偏差。另外也有照抄课本中知识点、生硬地堆积条条的现象严重。
第(3)小题得分率较高。少数学生失分的主要原因:一是对改革开放理解不透彻,一个国家搞改革开放实质就是创新精神与竞争意识的体现,国家的未来就寄托在青少年的创新能力与竞争意识上,因此本题应从创新、竞争、开放的角度作答,但这少数学生却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二是答题没有针对性,看到题中有“对青少年的要求”表述,就照抄照搬类似题的答案。
第三部分 教学建议
1.依据课程标准组织课堂教学,明确教学方向、目标。
思品试题依据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进行命制。试题将全面整合课程标准中 “道德、心理、法律、国情”四大板块内容,全面考查考试说明中规定的“乐观向上、热爱生活,学法用法、依法自护,行使权利、依法维权,承担责任、服务社会,崇尚宪法、依法治国,知晓国情、报效祖国”六大模块。教师教学的实施过程中,要准确把握课程目标,围绕课程目标组织课堂教学,及时进行教学反思,自我评价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
2.采用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教师对学生学习方式的指导,对教学方法的选用,教学环节的设计,教学活动的开展,都要立足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让学生去探索、去体验、去感悟,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帮助学生做负责任的公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
从考生答题情况看,学生审题和解读材料的能力差,答题方法和答题技巧不到位。因此教学中要注意学习方法的指导,教学生学会审题,提高做题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重点培养学生审题(例如学会审材料、审设问的关键词语)、答题方法(例如分点分层分角度、条理清晰、使用规范语言)与答题技巧(例如看分值答题、不照抄课本、联系材料、题型转换)等能力,巧练以提高学生的能力。
3.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延伸课堂教学,丰富课程资源。
对于现行教材,教师要变“教”教材为“用”教材,突出课堂教学的思想性、时代性、生活性、实效性、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等特点。拓展课程资源,将课堂教学延伸到社会生活和学生日常生活中,将生活素材引入课堂,例如,课前引导学生搜集、整理相关信息、图文资料,课堂上师生共享资源、交流观点,在思维与思维的碰撞中,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让学生在是非辨别中和比较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做出正确的选择,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克服单纯关注教材知识,忽视学生全面发展的倾向。
D.促进社会发展的功能
2.鸦片战争前,中国社会的性质是()A.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资本主义社会 C.封建社会 D.半封建社会
3.1894年11月,孙中山建立的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是()A.兴中会 B.华兴会 C.光复会 D.科学补习所
4.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宪法是()A.《中华苏维埃宪法大纲》 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C.《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 D.《中华民国宪法》
5.1920年8月,中国最早建立的共产主义小组是()A.北京小组 B.武汉小组 C.长沙小组 D.上海小组
答案:1.C 2.C3.A4.B5.D
6.毛主席阐述关于中国民主革命新道路理论的着作是()A.《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B.《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 C.《论持久战》 D.《新民主主义论》
7.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胜利并解决土地问题以后,我国的主要矛盾是()A.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B.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C.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D.先进的生产关系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8.建国初期,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国有经济的主要途径是()A.没收帝国主义在华企业 B.没收官僚资本
C.剥夺民族资产阶级的财产 D.依靠苏联的援助
9.对新中国国家政权建设有重要意义的《共同纲领》确定于()A.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B.党的七届三中全会 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中共“八大”
10.提出中国***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移城市,开始由城市领导农村新时期的是()A.1947年中共中央十二月会议 B.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 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议
答案6.A 7.A 8.D9.A10.B
11.中共八大提出的我国经济建设的方针是()A.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B.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C.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D.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
12.毛主席思想的精髓是()A.群众路线 B.统一战线 C.实事求是 D.武装斗争
13.“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核心问题是()A.发展道路问题 B.根本仸务问题 C.发展战略问题 D.发展阶段问题
14.我国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实际依据是我国正处于()A.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C.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 D.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15.市场机制中的核心机制是()A.供求机制 B.激励机制 C.价格机制 D.竞争机制
答案 11.B12.C13.B14.B15.C
16.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A.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B.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C.宏观调控由直接向间接转化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决定的中心仸务是()A.经济体制改革 B.政治体制改革 C.经济建设 D.对外开放 18.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和基本特征是()A.按劳分配 B.共同富裕 C.生产资料公有制 D.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
19.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是()A.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B.以按资分配为主,其他分配方式为辅
C.以个体劳动收入分配为主,其他收入分配方式为辅 D.以劳动力价值收入分配为主,其他收入分配方式为辅
20.社会主义道德的集中体现是()A.为人民服务 B.诚实守信 C.集体主义 D.爱国主义
答案:16.D17.C18.C19.A20.C
21.“一国两制”的前提是()A.大陆实行社会主义 B.港澳台高度自治
C.港澳台资本主义制度不变 D.国家主权统一于中华人民共和国
22.社会主义各阶段的划分最终应以()A.生产力的发展为标准 B.生产关系为标准 C.公有制程度为标准 D.阶级斗争为标准
23.社会主义法制的本质是()A.社会主义民主的保证和体现
B.调整社会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准则 C.上升为法律的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的意志 D.维护社会秩序的行为规范
24.可持续发展强调()A.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 B.经济的发展 C.人口的发展 D.高科技的发展
25.“三讲”中的核心是()A.讲学习B.讲政治 C.讲正气 D.三个代表
答案:21.D 22.A 23.C24.A25.B
26.哲学为科学研究提供()A.经验材料 B.理论结论 C.一般方法论 D.具体方法
27.马克思主义哲学最基本的原则是()A.逻辑和历史的统一 B.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C.分析和综合的统一 D.主体和客体的统一
28.把思维归结为只是人脑的生理过程,这种观点是()A.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C.相对主义的观点 D.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
29.意识的能动性是指人类的意识可以()A.认识和改造世界 B.创造客观规律 C.改造客观规律 D.消灭损害人类的规律
30.对发展的实质的确切理解是()A.事物的不断运动
B.各种运动形式之间的互相联系和转化 C.运动和静止的辩证统一 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答案:26.C27.B 28.D 29.A 30.D
1.全部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理论结论是()A.科学社会主义 B.马克思主义哲学 C.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D.无产阶级革命的学说
2.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内容,即()A.认识论和实践论问题 B.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 C.物质问题和意识问题 D.本原论问题和实践论问题
3.在意识的本质问题上,唯心主义()A.强调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 B.否认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 C.夸大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 D.承认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4.“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A.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B.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C.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对立 D.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 5.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A.方向和道路 B.形式和状态 C.结构和功能 D.源泉和动力
6.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一切旧哲学的最主要、最显着的特征是()A.阶级性 B.革命性 C.实践性 D.科学性
7.质变指的是()A.事物的连续性变化 B.事物根本性质变化 C.非爆发式飞跃 D.事物数量的增减
8.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是因为实践具有()A.普遍性 B.绝对性 C.客观实在性 D.直接现实性
9.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作用的性质取决于()A.国家政权的性质 B.意识形态的性质
C.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D.上层建筑本身是否完善
10.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核心是()A.政党制度 B.选举制度 C.文官制度 D.国家制度 参考答案:
1.A 2.C 3.B4.D 5.A
6.C7.B8.D9.C10.D
11.人民群众之所以是历史的创造者,最根本的原因在于()A.人民群众是人口的大多数 B.人民群众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 C.人民群众具有先进思想 D.人民群众通晓历史发展规律
12.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革命对象是()A.官僚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 B.封建主义、民族资本主义 C.帝国主义、资产阶级 D.帝国主义、封建主义
13.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是()A.共产主义 B.实用主义 C.新三民主义 D.三民主义
14.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具有历史性转折意义的会议是()A.洛川会议 B.遵义会议 C.八?七会议 D.瓦窑堡会议
15.五四运动前的新文化运动的性质是()A.小资产阶级文化运动 B.新民主主义文化运动 C.旧民主主义文化运动 D.无产阶级文化运动 16.毛主席思想的初步形成是在()A.党的创建和大革命时期 B.土地革命战争前中期 C.土地革命战争后期 D.抗日战争时期
17.毛主席总结新民主主义革命三**宝的文章是()B.《新民主主义论》 C.《论人民民主专政》
D.《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
18.解放战争时期,变抗日战争时期减租减息政策为没收地主土地归农民所有的文件是()A.《中国土地法大纲》
B.《关于目前党的政策中的几个重要问题》 C.《在不同地区实施土地法的不同策略》 D.《五四指示》
19.在1946年1月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上,国共双方斗争的焦点是()A.政权和军队问题 B.宪章原则问题 C.和平与民主问题 D.和平建国纲领问题
20.1950年6月,中共七届三中全会上确定的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中心仸务是()A.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 B.迅速消灭******残匪 C.完成解放区的土改工作 D.全国财政经济工作的统一
参考答案:
11.B12.D13.C14.B15.C
16.B17.A18.D19.A20.A
21.下列不能体现党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是()A.毛主席发表《论十大关系》 B.党的“八大”
C.毛主席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D.党的“九大”
22.我国实现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的标志是()A.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1952年底土地改革的完成 C.1954军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举行 D.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23.DXP理论成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在()A.党的“十二大” B.党的“十三大” C.党的“十四大” D.党的“十五大”
24.中国共产党创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宣言书是()A.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决议
B.《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C.《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D.《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5.DXP完整提出“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时间是()A.1980年 B.1984年 C.1987年 D.1992年
26.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结束是在()A.改革开放目标实现 B.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C.21世纪中叶
D.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27.初级阶段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三个重点是()A.农业、能源交通和教育科学 B.农业、工业和科学技术 C.农业、工业和第三产业 D.农业、高科技产业和第三产业
28.在马克思主义史上,第一次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本质规定的是()A.马克思、恩格斯 B.列宁 C.毛主席 D.DXP
29.关于我国当前个体经济理解不正确的是()A.不存在雇佣关系 B.能解决部分就业问题 C.为国家提供资金积累 D.提供产品,繁荣市场
30.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A.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B.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C.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矛盾 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31.我国民族问题的实质是()A.阶级斗争
B.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事实上的不平等 C.民族矛盾 D.经济文化的差异
32.在社会保障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A.社会救助 B.社会保险 C.社会福利 D.社会优抚
33.DXP理论认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是()A.发展教育和科学 B.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
C.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 D.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34.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原则是()A.共产主义 B.社会主义 C.爱国主义 D.集体主义
35.我国民主党派的性质是 A.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政党 B.服务于社会主义的 C.在野党
D.民主主义的政党
参考答案:
21.D22.D23.D 24.C25.D
26.D27.A28.D29.A 30.B
31.B32.B 33.C34.D 35.B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A.社会和自然的关系问题 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C.政治和经济的关系问题 D.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A.古希腊罗马哲学 B.英国古典经济学 C.德国古典哲学 D.法国空想社会主义
3.哲学上的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上的物质范畴的关系是()A.本原和派生关系 B.普遍和特殊的关系 C.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D.形式和内容的关系
4.否认相对静止的哲学是()A.相对主义 B.唯物主义 C.唯心主义 D.诡辩论
5.先有工程设计图,然后施工建成大厦。这说明()A.意识产生物质 B.意识转化为物质 C.意识决定物质 D.意识创造物质
6.“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这说明()A.质变是由量变引起的 B.量变是由质变引起的 C.质变和量变是相互渗透的 D.量变在事物发展中不起作用
7.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A.外力的推动 B.事物内部矛盾 C.矛盾双方的互相渗透 D.矛盾双方互相联结
8.一种认识是否是真理,在于它()A.是否为多数人公认 B.是否清楚明白
C.是否与自己的对象一致 D.是否有用
9.人类认识的基础是()A.感性直观 B.理性思维 C.客观精神 D.社会实践
10.阶级社会里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意识是()A.社会大多数人的思想 B.社会中少数人的思想 C.统治阶级的思想 D.劳动群众的思想
参考答案:
1.B2.C 3.B4.D 5.B
6.A7.B8.C9.D10.C
11.马克思揭示人的本质的出发点是()A.人的自身需要 B.人类的共同利益 C.人的社会关系 D.人的自然属性
12.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标志是()A.《马关条约》的签订 B.《北京条约》的签订 C.《辛丑条约》的签订 D.《天津条约》的签订
13.1917年孙中山领导的护法运动要求恢复的是()A.《天坛宪章》 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C.《中华民国宪法》 D.《中华民国约法》
14.新文化运动中最早高举“德先生”、“赛先生”大旗的是()A.陈独秀 B.胡适 C.李大钊 D.鲁迅
15.首先提出毛主席思想这一概念的是()A.LSQ B.ZD C.王稼祥 D.DXP
16.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的标志是()A.中共杭州西湖会议的召开 B.中共“三大”的召开 C.中国******“一大”的召开 D.中国******“二大”的召开
17.遵义会议上,中央在实际上确立了谁的核心领导地位()A.毛主席 B.王稼祥 C.周总理 D.张闻天
18.中国***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宝”是()A.武装斗争,统一战线,土地革命 B.武装斗争,统一战线,党的建设 C.土地革命,党的建设,武装斗争 D.根据地建设,工人运动,党的建设
19.毛主席完整地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和总政策的着作是()A.《论人民民主专政》 B.《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 C.《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D.《新民主主义论》
20.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规定,对官僚资本实行()A.没收 B.赎买 C.公私合营 D.改造
21.中共中央确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会议是()A.1961年中共八届九中全会 B.1979年中共中央工作会议 C.党的七届三中全会 D.党的“八大”
22.确立毛主席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在()A.延安整风 B.遵义会议
C.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D.中共“七大”
23.DXP理论这一科学体系的逻辑起点是()A.改革开放 B.独立自主
C.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D.“三个有利于”
参考答案:
11.C 12.C13.B14.A15.C
16.C17.A 18.B19.B20.A21.A22.D23.C
一、选择题
1.哲学为科学研究提供()A.经验材料 B.理论结论 C.一般方法论 D.具体方法
2.马克思主义哲学最基本的原则是()A.逻辑和历史的统一 B.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C.分析和综合的统一 D.主体和客体的统一
3.把思维归结为只是人脑的生理过程,这种观点是()A.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C.相对主义的观点 D.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
4.意识的能动性是指人类的意识可以()A.认识和改造世界 B.创造客观规律 C.改造客观规律 D.消灭损害人类的规律
5.对发展的实质的确切理解是()A.事物的不断运动 B.各种运动形式之间的互相联系和转化 C.运动和静止的辩证统一 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6.矛盾是指()
A.对立面的互相联结,互相转化 B.对立面的互相排斥,互相否定 C.思维的前后不一致 D.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
7.认识的本质在于()A.主体创造 B.能动反映 C.社会实践 D.客观存在
8.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问题 B.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问题 C.社会各阶级之间的关系问题 D.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9.决定社会形态性质的是()A.生产力 B.生产关系 C.国体 D.意识形态
10.上层建筑的核心是()A.政治法律思想 B.哲学观念 C.国家政权 D.科学技术
11.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文化的社会功能的是()A.信息功能 B.教化功能 C.强制功能 D.促进社会发展的功能
12.鸦片战争前,中国社会的性质是()A.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资本主义社会 C.封建社会 D.半封建社会
13.1894年11月,孙中山建立的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是()A.兴中会 B.华兴会 C.光复会 D.科学补习所
14.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宪法是()A.《中华苏维埃宪法大纲》 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C.《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 D.《中华民国宪法》
15.1920年8月,中国最早建立的共产主义小组是()A.北京小组 B.武汉小组 C.长沙小组 D.上海小组
16.毛主席阐述关于中国民主革命新道路理论的著作是()A.《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B.《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 C.《论持久战》 D.《新民主主义论》
17.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胜利并解决土地问题以后,我国的主要矛盾是()A.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B.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C.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D.先进的生产关系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18.建国初期,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国有经济的主要途径是()A.没收帝国主义在华企业 B.没收官僚资本 C.剥夺民族资产阶级的财产 D.依靠苏联的援助
19.对新中国国家政权建设有重要意义的《共同纲领》确定于()A.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B.党的七届三中全会 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中共“八大”
20.提出中国***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移城市,开始由城市领导农村新时期的是()A.1947年中共中央十二月会议 B.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 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议
21.中共八大提出的我国经济建设的方针是()A.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B.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C.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D.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
22.毛主席思想的精髓是()A.群众路线 B.统一战线 C.实事求是 D.武装斗争
23.“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核心问题是()A.发展道路问题 B.根本仸务问题 C.发展战略问题 D.发展阶段问题
24.我国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实际依据是我国正处于()A.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C.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 D.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5.市场机制中的核心机制是()A.供求机制 B.激励机制 C.价格机制 D.竞争机制
26.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A.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B.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C.宏观调控由直接向间接转化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决定的中心仸务是()A.经济体制改革 B.政治体制改革 C.经济建设 D.对外开放
28.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和基本特征是()A.按劳分配 B.共同富裕 C.生产资料公有制 D.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
29.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是()A.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B.以按资分配为主,其他分配方式为辅
C.以个体劳动收入分配为主,其他收入分配方式为辅 D.以劳动力价值收入分配为主,其他收入分配方式为辅
30.社会主义道德的集中体现是()A.为人民服务 B.诚实守信 C.集体主义 D.爱国主义
31.“一国两制”的前提是()A.大陆实行社会主义 B.港澳台高度自治 C.港澳台资本主义制度不变 D.国家主权统一于中华人民共和国
32.社会主义各阶段的划分最终应以()A.生产力的发展为标准 B.生产关系为标准 C.公有制程度为标准 D.阶级斗争为标准
33.社会主义法制的本质是()A.社会主义民主的保证和体现 B.调整社会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准则 C.上升为法律的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的意志 D.维护社会秩序的行为规范
34.可持续发展强调()A.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 B.经济的发展 C.人口的发展 D.高科技的发展
35.“三讲”中的核心是()A.讲学习B讲政治 C.讲正气 D.三个代表
【摘要】2017年成人高考《政治》备考经典选择题
(一)如下,想了解更多成人考试资讯请锁定环球网校成人高考频道,更有海量模拟试题,精品复习资料等你来体验!参考答案
1.C2.B 3.D 4.A 5.D6.D 7.B8.D9.B 10.C11.C 12.C13.A
14.B15.D16.A 17.A 18.D 19.A20.B21.B22.C23.B24.B25.C
26.D27.C28.C29.A30.C 31.D 32.A 33.C34.A35.B
【文章二】
1.全部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理论结论是()A.科学社会主义 B.马克思主义哲学
C.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D.无产阶级革命的学说
2.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内容,即()A.认识论和实践论问题 B.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 C.物质问题和意识问题 D.本原论问题和实践论问题 3.在意识的本质问题上,唯心主义()A.强调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 B.否认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 C.夸大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 D.承认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4.“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A.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B.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C.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对立 D.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
5.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A.方向和道路 B.形式和状态 C.结构和功能 D.源泉和动力
6.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一切旧哲学的最主要、最显著的特征是()A.阶级性 B.革命性 C.实践性 D.科学性
7.质变指的是()A.事物的连续性变化 B.事物根本性质变化 C.非爆发式飞跃 D.事物数量的增减
8.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是因为实践具有()A.普遍性 B.绝对性
C.客观实在性 D.直接现实性
9.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作用的性质取决于()A.国家政权的性质 B.意识形态的性质
C.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D.上层建筑本身是否完善
10.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核心是()A.政党制度 B.选举制度 C.文官制度 D.国家制度
11.人民群众之所以是历史的创造者,最根本的原因在于()A.人民群众是人口的大多数 B.人民群众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 C.人民群众具有先进思想 D.人民群众通晓历史发展规律
12.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革命对象是()A.官僚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 B.封建主义、民族资本主义 C.帝国主义、资产阶级 D.帝国主义、封建主义
13.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是()A.共产主义 B.实用主义 C.新三民主义 D.三民主义
14.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具有历史性转折意义的会议是()A.洛川会议 B.遵义会议 C.八·七会议 D.瓦窑堡会议
15.五四运动前的新文化运动的性质是()A.小资产阶级文化运动 B.新民主主义文化运动 C.旧民主主义文化运动 D.无产阶级文化运动
16.毛主席思想的初步形成是在()A.党的创建和大革命时期 B.土地革命战争前中期 C.土地革命战争后期 D.抗日战争时期
17.毛主席总结新民主主义革命三**宝的文章是()A.《〈共产党人〉发刊词》 B.《新民主主义论》
C.《论人民民主专政》 D.《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
18.解放战争时期,变抗日战争时期减租减息政策为没收地主土地归农民所有的文件是()A.《中国土地法大纲》 B.《关于目前党的政策中的几个重要问题》 C.《在不同地区实施土地法的不同策略》 D.《五四指示》
19.在1946年1月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上,国共双方斗争的焦点是()
A.政权和军队问题 B.宪章原则问题 C.和平与民主问题 D.和平建国纲领问题
20.1950年6月,中共七届三中全会上确定的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中心仸务是()A.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 B.迅速消灭******残匪 C.完成解放区的土改工作 D.全国财政经济工作的统一
21.下列不能体现党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是()A.毛主席发表《论十大关系》 B.党的“八大”
C.毛主席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D.党的“九大”
22.我国实现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的标志是()A.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1952年底土地改革的完成 C.1954军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举行 D.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23.DXP理论成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在()A.党的“十二大” B.党的“十三大” C.党的“十四大” D.党的“十五大”
24.中国共产党创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宣言书是()A.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决议
B.《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C.《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D.《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5.DXP完整提出“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时间是()A.1980年 B.1984年 C.1987年 D.1992年
26.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结束是在()A.改革开放目标实现 B.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C.21世纪中叶 D.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27.初级阶段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三个重点是()A.农业、能源交通和教育科学 B.农业、工业和科学技术 C.农业、工业和第三产业 D.农业、高科技产业和第三产业
28.在马克思主义史上,第一次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本质规定的是()A.马克思、恩格斯 B.列宁 C.毛主席 D.DXP
29.关于我国当前个体经济理解不正确的是()A.不存在雇佣关系 B.能解决部分就业问题 C.为国家提供资金积累 D.提供产品,繁荣市场
30.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A.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B.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C.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矛盾 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31.我国民族问题的实质是()A.阶级斗争 B.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事实上的不平等 C.民族矛盾 D.经济文化的差异
32.在社会保障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A.社会救助 B.社会保险 C.社会福利 D.社会优抚
33.DXP理论认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是()A.发展教育和科学 B.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
C.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 D.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34.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原则是()A.共产主义 B.社会主义 C.爱国主义 D.集体主义
35.我国民主党派的性质是
A.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政党 B.服务于社会主义的 C.在野党 D.民主主义的政党 参考答案
1.A 2.C 3.B4.D 5.A6.C7.B8.D9.C 10.D11.B
12.D13.C14.B15.C 16.B17.A18.D 19.A20.A21.D22.D23.D 24.C
25.D 26.D27.A28.D29.A 30.B31.B 32.B 33.C34.D 35.B
【文章三】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A.社会和自然的关系问题 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C.政治和经济的关系问题 D.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A.古希腊罗马哲学 B.英国古典经济学 C.德国古典哲学 D.法国空想社会主义
3.哲学上的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上的物质范畴的关系是()A.本原和派生关系 B.普遍和特殊的关系 C.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D.形式和内容的关系
4.否认相对静止的哲学是()A.相对主义 B.唯物主义 C.唯心主义 D.诡辩论
5.先有工程设计图,然后施工建成大厦。这说明()A.意识产生物质 B.意识转化为物质 C.意识决定物质 D.意识创造物质
6.“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这说明()A.质变是由量变引起的 B.量变是由质变引起的
C.质变和量变是相互渗透的 D.量变在事物发展中不起作用
7.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A.外力的推动 B.事物内部矛盾
C.矛盾双方的互相渗透 D.矛盾双方互相联结
8.一种认识是否是真理,在于它()A.是否为多数人公认 B.是否清楚明白 C.是否与自己的对象一致 D.是否有用
9.人类认识的基础是()A.感性直观 B.理性思维 C.客观精神 D.社会实践
10.阶级社会里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意识是()A.社会大多数人的思想 B.社会中少数人的思想 C.统治阶级的思想 D.劳动群众的思想
11.马克思揭示人的本质的出发点是()A.人的自身需要 B.人类的共同利益 C.人的社会关系 D.人的自然属性
12.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标志是()A.《马关条约》的签订 B.《北京条约》的签订 C.《辛丑条约》的签订 D.《天津条约》的签订
13.1917年孙中山领导的护法运动要求恢复的是()A.《天坛宪章》 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C.《中华民国宪法》 D.《中华民国约法》
14.新文化运动中最早高举“德先生”、“赛先生”大旗的是()A.陈独秀 B.胡适 C.李大钊 D.鲁迅
15.首先提出毛主席思想这一概念的是()A.LSQ B.ZD C.王稼祥 D.DXP
16.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的标志是()A.中共杭州西湖会议的召开 B.中共“三大”的召开 C.中国******“一大”的召开 D.中国******“二大”的召开
17.遵义会议上,中央在实际上确立了谁的核心领导地位()A.毛主席 B.王稼祥 C.周总理 D.张闻天
18.中国***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宝”是()A.武装斗争,统一战线,土地革命 B.武装斗争,统一战线,党的建设 C.土地革命,党的建设,武装斗争 D.根据地建设,工人运动,党的建设
19.毛主席完整地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和总政策的著作是()A.《论人民民主专政》 B.《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 C.《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D.《新民主主义论》
20.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规定,对官僚资本实行()A.没收 B.赎买 C.公私合营 D.改造
21.中共中央确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会议是()A.1961年中共八届九中全会 B.1979年中共中央工作会议 C.党的七届三中全会 D.党的“八大”
22.确立毛主席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在()A.延安整风 B.遵义会议
C.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D.中共“七大”
23.DXP理论这一科学体系的逻辑起点是()A.改革开放 B.独立自主
C.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D.“三个有利于”
24.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A.直接动力 B.惟一动力 C.最终动力 D.次要动力
25.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是()A.发展社会生产力 B.提高社会经济效益
C.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D.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26.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具体目标是实现()A.综合机械化 B.生产自动化
C.工业化和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现代化 D.科学化
27.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主要是要使市场()A.调节整个社会的生产和流通 B.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C.在流通领域发挥作用 D.自发地调节社会总量平衡
28.我国现阶段存在多种所有制形式的根本原因是()A.发展市场经济的需要 B.贯彻物质利益原则 C.生产力状况 D.劳动者充分就业的需要
29.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者的劳动是()A.劳动者生活的第一需要 B.劳动者谋生的手段
C.劳动者创造财富的惟一源泉 D.既是劳动者的谋生手段,又是其生活的第一需要
30.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A.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实现共同富裕 B.坚持改革开放 C.坚持DXP理论 D.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31.“一国两制”构想最先是为解决()A.台湾问题 B.香港问题 C.澳门问题 D.经济特区问题
32.我国的政体是()A.人民民主专政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3.以下属于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必须遵循的原则的是()A.依法治国 B.坚持市场经济体制
C.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D.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34.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描述不正确的是()A.以马列主义为指导 B.以实现人的自由发展为目标 C.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D.是促进改革开放的精神文明
35.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组织原则是()A.民主 B.集中 C.民主集中制 D.人民当家作主 参考答案
1.B2.C 3.B4.D 5.B6.A 7.B8.C9.D10.C11.C 12.C13.B
14.A15.C 16.C17.A 18.B19.B20.A
21.A22.D23.C24.C25.D26.C27.B 28.C29.D30.A 31.A
一、单选
1.会计职能
2.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的依据
二、判断5个
1全面清查
三、简答题
1什么是总分类账户,什么是明细分类账户,他们之间的关系?
2什么是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它的优缺点,适用范围?
3平行登记的要点
四、会计分录、连线
1分录
我的感觉:不同往年,不是很老套,很符合实际,而又有点不符合常规,做起来拿不准正确答案。
a.不设预收账款,预付账款账务处理
b.运费分摊,单出一题账务处理题
c.固定资产资产的相关科目涉及增多
大体涉及:期间费用、制造费用、生产成本、原材料、利润分配、损益类(收入、费用)
2连线题:
总账序时账
日记账备查账
明细账分类账
固定资产备查薄订本式
联合账簿活页式
8.He proposed we ______out a short play at the English evening.A.acted B.act C.had acted D.was to act
9.The film managed to ______ me from these problems for a while.A.distract B.disturb C.dispute D.disorder
10.Katherine sticks to her belief
it pays to be kind.A.that B.which C.what D.what
11.The dam was not strong enough to ________ the flood waters.A.hold up B.hold back C.hold on D.hold over 12.As far as the professor , college students should get into the habit of studying by themselves.A.concern B.concerns C.concerned D.is concerned 13.At 6.30 yesterday morning, the train ______ Central Station, Glasgow.A.sought out B.laid out
C.came down
D.pulled into 14.She fell asleep at last, but after a while, the pain in her stomach ______ her again.A.retired
B.absorbed
C.wakened D.conquered 15.This hall was used to _____ child refugees for the time being.A.hold B.contain C.accommodate D.embody 16.George felt that his wife was deliberately ______ the kids ____ him.A.turning … around
B.turning … down C.turning … off D.turning … against
17.Janet continues to ______ the topic of money, which makes everyone present feel quite bored.A.bring up B.uncover C.compel D.bring forward 18.The officials are eager to _____ us of the safety of the nuclear reactors.A.contradict B.contract C.convince D.switch
19.It is heard that only a few top leaders in our company have ____ to the details of the case.A.response B.access C.illusion D.sense 20.The peasants are ______ manure over the rice field.A.distributing B.dissolving C.dismissing D.discharging 21.His lung disease has now evidently started to ______ his everyday life.A.impose B.affect
C.associate D.conclude 22.The ship ___ her way ___ waves and will arrive in a few days later.A.makes … from B.cuts … through C.cuts … above D.strikes … against 23.It was a long time before the policemen _______ what the man had done.A.caught on B.caught up with C.caught out D.caught at 24..Her diploma and her fluency in language _______ her for this position in government.A.enable B.qualify C.attain D.satisfy
25.He showed no sympathy for anyone and spoke in a(n)_______ manner about the horrific tragedy that has recently occurred to his neighborhood.A.detached
B.irresistible C.honorable D.degrading 26.It is not sensible to expect your opponent to _______.A.make a concession B.make a blind eye C.make a fortune D.make mistakes 27.________ that the early men feared it and worshipped it.A.So great the power of fire was B.So great was the power of fire C.So great the power was of fire D.So was the power of fire great 28.Sometimes earthquakes cause tidal waves and, ________ in the case of Japan, these can be dangerous.A.as B.like C.such as D.the same as 29.Some firms will ________, including spying, to obtain information about their competitors.A.come all the way B.go to great lengths C.take part in D.look forward 30.Environmentalists are doing everything within their power to ________ the impact of the oil spill.A.minimize B.belittle C.reject D.reclaim Section B Directions: There are 10 incomplete statements here.You should fill in each blank with the proper form of the word given in brackets.31.He‘s the only one of these men who ______(play)bridge well.32.A Canadian company plans to set up a factory in the area, so this should provide some ______(employ)for local people.33._______(hold)the note in his hand, the fellow stood there dumb-founded.34.The teacher doesn‘t permit _______(smoke)in class.35.The little girl could do nothing but _______(weep).36.I enjoy my job, but I‘d like to do something more _______(create).37.After the flood, life was _______(extreme)difficult for the farmers in this area.38.When she was very young, my sister already knew where ________(put)her toys and dolls.39.It is important that he ______(be)called back immediately.40.Richard, together with his wife and three children, ________(be)to arrive in Beijing this morning.Part II Cloze(10%)
Directions: There are 20 blanks in the following passage.For each blank there are four choices marked A), B), C)and D)on the right side of the paper.You should choose the ONE that best fits into the passage.Since we are social beings, the quality of our lives depends in large measure on our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One 1 of the human condition is our tendency to give and receive support from one another 2 stressful circumstances.Social support consists of the 3 of resources among people based on their interpersonal ties.4 of us with strong support systems appear 5 able to cope with major life changes and daily hassles(困难).People 6 strong social ties live longer and have better health than those without 7 ties.Studies over a range of illnesses, from depression to heart disease, 8 that the presence of social support helps people fend of illness, and the 9 of such support makes poor health more likely.Social support cushions stress in a 10 of ways.First, friends, relatives, and co-workers may let us know that they 11 us.Our self-respect is strengthened when we feel accepted by others 12 our faults and diffi¬culties.Second, other people often 13 us with informational support.They help us to 14 and understand our problems and find solutions 15 them.Third, we typically find social companionship supportive.16 in leisure-time activities with others helps us to meet our social needs 17 at the same time distracting us from our worries and troubles.18 other people may give us instrumental support—financial 19 material resources, and needed services —reduces stress by helping us resolve and cope with our problems.1.A.good B.superiority C.strength D.benefit 2.A.on
B.under C.with D.within 3.A.change
B.exchange C.transaction D.transference 4.A.Those
B.These C.That D.This 5.A.much C.well B.more
D.better 6.A.with B.without C.within D.beyond 7.A.the B.many C.much D.such 8.A.reveal
B.reflect
C.expose D.discover 9.A.shortage B.absence C.abundance D.existence 10.A.few
B.dozen C.decade D.number 11.A.evaluate
B.value C.rely D.stress 12.A.besides
B.spite C.despite D.regardless 13.A.offer
B.reinforce C.provide D.strengthen 14.A.define B.relate C.prescribe D.account 15.A.in
B.about C.of D.to 16.A.Engaging
B.Involving C.Taking D.Being 17.v while
B.meanwhile C.whereas D.however 18.A.Therefore
B.Thus C.Nevertheless D.Finally 19.A.assistance
B.supply C.resources D.aid 20.A.what B.that C.who D.as
Part III Reading Comprehension(40%)
Questions 1 to 5 are based on the following passage: You must have been troubled by when to say ―I love you‖ because it is one of the greatest puzzles in our life.What if you say it first and your partner doesn‘t love you back? Or if they do say it, but you don‘t feel they mean it? Being the first to declare your love can be ever racking(紧张)and risky and can leave you feeling as vulnerable as a turtle(海龟)with no shell.But is the person who says it first really in a position of weakness? Doesn‘ t it pay to hold back, play it cool and wait until the other half has shown their hand fast?
―A really good relationship should be about being fair and being equal,‖ says psychologist Sidney Crown.―But love is seldom equal.‖ All relationships go through power struggles but, he says, if a love imbalance continues for years, the rot will set in.―That feeling of ‗I‘ve always loved you more‘ may be subverted(颠覆,破坏)for a time, but it never goes away completely and it often emerges in squabbling(大声争吵).― In love, at least, the silent, withholding type is not always the most powerful.―The strongest one in a relationship is often the person who feels confident enough to talk about their feelings,‖ says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Ingrid Collins.Psychosexual therapist Paula Hall agrees.―The one with the upper hand is often the person who takes the initiative.In fact, the person who says ‗I love you‘ first may also be the one who says ‗I‘m bored with you‘ first.‖ Hall believes that much depends on how ―I love you‖ is said and the motivation
of the person saying it.―Is it said when they‘re drunk? Is it said before their partner files off on holiday, and what it really means is ‗Please don‘t be unfaithful to me‘? By saying ‗I love you‘, they are really saying ‗Do you love me?‘ If so, wouldn‘t it just be more honest to say that.Collins agrees that intention is everything.―It‘s not what is said, but how it‘s said.What it comes down to is the sincerity of the speaker.‖ 1.What is the main idea of this passage? A.The importance of ―I love you‖.B.The meaning of ―I love you‖.C.The time of saying ―I love you.D.The place of saying ―I love you‖.2.In the first sentence the author means that ________.A.it is easy to say ―I love you‖ B.it is hard to say ―I love you‖
C.we have many troubles in our life D.people usually do not know when to say ―I love you‖
3.According to the expert, a good relationship should be ________.A.fair and equal B.fair and kind C.powerful and equal D.confident and fair 4.In the third paragraph, the phrase ―with the upper hand‖ means ________.A.being low in spirit B.having only one hand C.being active D.being passive 5.What is the most important for you to consider when somebody say ―I love you‖ to you? A.The intention.B.The place.C.The time.D.The determination.Questions 6 to 10 are based on the following passage: Culture shock is the loss of emotional balance, disorientation(茫然失措), or confusion that a person feels when moving from a familiar environment to an unfamiliar one.When it is a common experience, the degree to which it occurs will vary from one person to another.Individual personality, previous cross-cultural experience, and language proficiency all affect a person‘s ability to interact socially in the new culture.The basic cause of culture shock is the abrupt loss of all that is familiar, leading to a sense of isolation.When an individual enters a strange culture, all or most of those familiar signs and hints are removed.He or she is like a fish out of water.No matter how broad-minded or good-willed he may be, a series of properties have been knocked from under him.This may be followed by a feeling of frustration and anxiety.People react to the frustration in much the same way.First they reject the environment which causes the discomfort: ―The ways of the host country are bad because they make us feel bad.‖
Another aspect of culture shock is regression(倒退).The home environment suddenly assumes a tremendous importance, and everything becomes irrationally glorified.All difficulties and problems are forgotten and only the good things back home are remembered.It usually takes a trip home to bring one back to reality.Common symptoms of culture shock include the following extremes.These are excessive concerns over delays and other minor frustrations;fear of being cheated, robbed or injured;sleeplessness or a desire to sleep more;and a great longing to go home.Underlying all these is the uncomfortable feeling of not really belonging, of being an outsider.6.Culture shock is basically caused by ________.A.difficulties in using the language B.being unable to make friends C.feeling desperately homesick D.being away from all that is familiar 7.The degree of culture shock to which one feels varies ________.A.from person to person B.from country to country C.in accordance with a person‘s age D.in accordance with one‘s nationality
8.The first response a person tends to have when setting foot on a new land is ________.A.feeling frustrated B.fearing to be cheated C.having a sense of losing something D.having a sense of being abandoned 9.A home-coming trip will ________.A.draw you back to reality B.make you remember all the good things C.make you forget the troubles D.help you solve the problems 10.Which is NOT a symptom of culture shock? A.Longing to go back home.B.Longing to travel.C.Having fear of being cheated.D.Feeling to be an outsider.There is a passage with ten blanks.You are required to select one word for each blank from a list of choices given in a word bank following the passage.Read the passage through carefully before making your choices.Each choice in the bank is identified by a letter.You may not use any of the words in the bank more than once.Questions 11 to 20 are based on the following passage.He looked straight into her eyes, in 11 of a definite answer.―I came here on her behalf,‖ she said, ―She has her words in her letter.‖ He accepted the letter, saw her disap¬pearing amid the throng and got to thinking about what it might tell.The letter read, ―I feel tremendous to you for your sincere friendship.You‘ve sprinkled over my whole life marvelous stars that will never 13.Once I was totally 14 to your deep affection, thorough considerateness that I appreciate so much yet could never repay;nevertheless you never mentioned that you‘ve fallen in love with me.You said and I quote: I‘m more of a flower than of a real girl.‖ The very statement brought back in a their beautiful holiday at sea that had impressed him.Yet now everything had 16 such swift changes.―Therefore, I have my time to bloom.I couldn‘t wait any longer, even though I am still immersed in our past, which I really fail to unload.My marriage is 17.In the letter are some assembled photos of us.You can put them away...‖
He kept turning over her each specific statement while 18 recollecting their joys, tours, dinners, and the rest 19.The love he accords top priority collapsed all of a sudden, but what had happened couldn‘t be.―I‘ve always been in love, though in secret.‖ Silently he said to the letter, weeping.Tears trickled down his face, successively dropping onto the letter.A)gratitude B)under way C)revealed D)going about E)light F)changed G)undergone H)exposed I)looking for
J)quest K)in turn L)diminish M)thank N)reversed O)flash
There is a short passage with five questions or incomplete statements.Read the passage carefully, and answer the questions or complete the statements in the fewest possible words.Questions 16 to 20 are based on the following passage.Young people often wonder at the large number of employers who do not respond to their applications for jobs.They say that despite enclosing return envelopes they hear nothing at all or, at the best, an impersonal note is sent declaring that the post for which they applied has been filled.Applicants often developed the suspicion that vacancies are earmarked(内定)for friends and relatives and that advertisements are only put out to avert this accusation.Many of them tire of writing around and feel that if only they could obtain an interview with the right person their application would meet with success.Not to acknowledge applicants‘ letters is impolite and there seems little excuse for this.Yet even sending brief replies to the many who apply takes much time and money.That so-called return envelope may not have been stamped by the sender, and a hard-pressed office manager may be reluctant to send off long letters of explanation to disappointed job hunters.A brief note is all that can be managed and even that depends on the policy of the firm.But this difficulty is reasonably easy to remove with a little goodwill.16.What is the passage mainly about?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Many job hunters think that they can get a job if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8.The author thinks that a letter to decline an applicant should be ______________________.19.What is the chief reason for a manager not to acknowledge applicants‘ letters?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What is the major complaint of job hunters?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Part IV Translation(10%)
1.They
(利用特权)to make profit.2.______________________(当提到种族歧视),people will invariably think of Dr.Martin Luther King, the civil rights leader and his historic speech – I have a dream.3.I was very pleased when
(老师将我的作文挑选出来)and read it before the class.4.Should a party request cancellation of the contract without valid reason, it shall pay for all the economic losses that the other party may suffer.5.Without some feedback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personnel cannot control operations because they don‘t know the results of their directions.Part V Writing(15%)Directions: For this part, you are required to write a short passage about Celebrating Western Festivals in three paragraphs.The composition should be about 110-150 words.文中应包括的要点:
1.中国好声音还是中国好生意?今年浙江卫视的《中国好声音》火遍全国,学员们在比赛后参加各种商业演出。
2.有人说这样做能更好的宣传中国好声音,也有人说这样对中国音乐带来负面影响; 3.你的看法。
Celebrating Western Festivals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研究河北中考化学试题
近几年河北中考化学试题“稳中求变、变中求新”,表现在仍是以“知识、能力、思想和方法”交融为主旋律,但年年都有新思路。既使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也需要再学习、再研究,真正成为指导复习的明白人。
(一)深入研究《化学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
《考试说明》是河北版的《化学课程标准》, 是河北中考化学命题的直接依据,每年都有所调整,研究《考试说明》首先要弄清《考试说明》的变化,对新增、删除和改动的内容要了如指掌,据此确定复习范围;其次吃透各知识点的能力层次要求。
调研中发现,一部分教师对部分教学内容进行了拓展和延伸,拔高了教学要求,但在中考复习时,一定要将有关内容及要求回归课程标准,引领学生把宝贵的时间和有限的精力用在对“双基”深层次的理解和更广泛的应用上,用在对化学学科思想和方法的感悟上。
(二)潜心研究河北中考试题
河北中考化学试题是《考试说明》的细化, 也是检验我们初中化学教学效果的最终裁判。通过对中考试题的再研究,可以帮助我们准确把握不同知识点的不同要求。
一是研究分值比例。这一比例与《考试说明》中的规定是相似的,据此可以确定复习过程中对每个知识点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分清主次轻重。
二是研究重点和热点。比较近五年来的河北中考化学试题不难发现,重点和热点是年年考查且常考常新。对于这些重点和热点应进行多侧面、多角度、全方位的训练,实现重点的突破和热点的攻克。
三是研究训练的科学性、针对性。中考复习的目标是引领学生将教材中各部分的知识点按相互间的联系进行归纳、整理,将普遍的知识规律化,零碎的知识点系统化,对热点深入研究, 总结处理,从而使学生掌握的知识更为扎实,同时将学生获得的知识转化为能力。为实现这一目标,教师指导的实验、设计的作业、进行的检测应当与河北中考对路,并切合学生实际,难度适宜,旨在让学生灵活运用知识,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研究学生
中考化学复习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因此,要提高复习效率,就必须加大对学生的研究力度。面对新问题、新情境,大量的训练已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多研究学生、指导学生,引领学生做复习的主人是每一位教师的必修课。
(一)研究化学思维
首先,培养化学思维应当从学会质疑探究开始,教师应以多种方式引发学生主动质疑探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讨论问题和解决问题。
其次,培养化学思维的关键是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诸如观察、分析、综合、比较、分类、归纳和概括等,教给学生一些处理问题的策略和战术,能收到化难为易、化疑为无的效果。根据河北中考化学试题的特点,可开设一些专题讨论,如“如何解答开放性试题”、“近五年实验探究题的思维解剖”等等。
再次,培养化学思维在拓展学生思维的过程中最终实现。教师可通过部分典型习题的评析,引领学生暴露自己思维的全过程,以总结和反思其合理性、严谨性、准确性,以及所蕴涵的化学学科思想和方法。
(二)研究学法指导
1.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1)勤于积累、善于梳理、及时总结。化学概念、原理较多, 可指导学生在比较中全面理解概念,在变化中掌握和灵活运用原理,引导学生在新情境中反复思考和比较,从而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2)书写认真、工整、规范。包括书写化学方程式有序流畅,化学用语及元素符号规范无误。(3)认真审题、快捷解题、解答反思。
2. 学法指导落实到每一节课,指导到每一个学生。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学习中学会联系、学会选择、学会综合、学会变化、学会反思、学会创新、学会自评,去建构自己的知识网络,提高能力。
(三)研究学生心理
进入中考复习阶段,学生升学压力大,一部分学生对化学学习丧失信心。所以,只有懂得研究和疏导学生心理,获得学生的信任和尊敬,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复习效率,达到迎考练兵的目的。
1. 营造一个和谐的复习气氛,在民主、平等、信任的基础上进行情感交流。
2. 了解学生的真实思想,多关爱,热情鼓励,帮助学生消除顾虑,以积极的精神状态投入复习迎考,以自然的心态进入考试角色。
3. 分析学生的学习障碍,做到准确把握复习的难度,酌情降低考试难度,适当降低复习的综合性,以增强学生复习的成就感和学习的自信心。
4.鼓励学生参与提问、反驳、补充,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成为获取知识的主体,成为复习的“主角”。
三、打造高效课堂
中考复习,不但要落实知识点,还要找准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更要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是通过回忆、思考、阅读、讨论、回答、板演、实验等一系列活动不断练就出来的,绝非教师讲出来的,这就决定了中考复习的课堂要以练为主, 以讲为辅,精选习题,精讲例题,且要注重实效。
(一)精选习题
精选习题是复习备课的重头戏,多积累河北各地中考模拟试题,还有各省市中考试题(往往难度偏大),根据实际需要精心选择和改编。
一轮复习多结合化学核心知识和学生前段学习中的典型错题,而不是简单的知识再现;二轮复习多关注近五年河北中考出现过的。不管一轮复习还是二轮复习,最好是一些思维价值高或者涵盖所学知识点的中档题,使课堂教学具有实战意义,实现中考复习中思维方式的转变。
一方面,可选用一些近五年的河北中考化学试题作例题;另一方面,还要紧扣考试说明, 以教材为素材编制题目或加工改造、翻新旧题, 借以进行基础知识的复习和基本能力的提高。例如,针对第九单元的选题一是挑选2010年至2014年的中考有关题对学生的相关知识作一检测;二是根据学生的测试结果回归课本,以教材上的典型例题为模型自编一系列例题进行教学;三是结合教材中例题、习题和中考将部分试题设置学习情境,要求学生通过尝试、探索、猜想,寻求变化问题的某些规律来达到解题的目的。这样选题和操作对考查和训练学生的综合能力起到良好的作用。
(二)精讲例题
中考复习中的例题教学,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梳理化学知识、形成网络,还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削枝强干,删减、弱化课时教学“无关”内容,实现解题方法和化学学科思想的强化教学,让例题教学在“核心主线”上前行。
精讲就是讲重点、难点和疑点。切实抓好学生的信息反馈,把学生自己解决不了的难点、疑点以及薄弱环节讲精、讲透,切忌面面俱到。根据目标和学生完成情况,引领学生进行知识的回顾,规律小结和方法的再应用,指点迷津。点拨知识的关键点、迷误点、窍门点,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整个初中化学知识的有序回顾和有效重组,还有利于学习过程的合理再现和方法的融会贯通,有利于知识的迁移应用和价值的充分展示。
精讲要讲活,善于转变思维角度,通过变换题目类型(主观题与客观题的互换等)、变换题目条件、改变题目叙述方式等手段来活化思维, 逐步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精讲重在讲思路、讲方法、讲规律,引导学生多思,排除思维障碍。精讲也可由教师讲变为学生说,一是说出自己的想法,享受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愉悦, 二是把错误的解答过程展示出来,把整个思维过程暴露给其他学生,以增强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
(三)注重实效
例题教学可与知识的回顾、规律小结和方法的再应用交叉进行,针对不同的知识点选择例题。在例题教学中应重视解题方法的引导和解题思路的拓展,加强“举一反三”和“反三归一”意识的培养,并在例题的后面一对一地复制适当的习题进行训练。
一、试卷结构合理,试卷容量略增
我省大部分地区的英语试卷结构合理,在有限的篇幅内最大限度地考查了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由于英语口语测试的特殊性和较难的操作性,英语试卷除了没有考查英语口语之外,考查了听力、语言知识运用、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全卷布局合理,以听力、语言知识运用、阅读、写作四大板块为主体,全面考查考生英语知识的运用,考查考生利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表达思想的能力。整卷的题量恰当,平均阅读总量为4300词(字)左右(含中文),略大于2006年的阅读总量。下表是2007年一些地方试卷的题型、题数以及分值。
二、重视基础知识,考查基本技能
英语考试是对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和应该达到的能力进行抽样检测。尽可能最大限度地对应考知识和能力进行考查是每一套试题命制者所追求的目标。我省2007年中考试题考查的基础知识面宽,比如在词汇和语法方面,考查了名词、冠词、代词、指示代词、物主代词、关系代词、动词、动词短语、情态动词、介词、副词、疑问副词、形容词、连词、交际用语、语序等词汇和语用知识,考查了动词的一般现在时、现在进行时、现在完成时、一般过去时、过去进行时、过去完成时、一般将来时等常用时态的基本用法,其中突出了对动词、形容词、副词等实义词的考查。在考查动词时态时,能将情态动词、语态、交际用语结合起来在语境中综合考查。
单词识记和拼写能力是学习英语的基本能力,加强对单词拼写的考查有助于考生提高对单词识记能力的再认识。除了在“单词拼写”题中直接考查考生单词拼写能力之外,不少试题出现了将单词拼写纳入其中的主观性题型,如完成对话、补全句子、看图写句、阅读简答、任务型阅读等,这些题间接地考查了考生的单词拼写能力。除此以外,学习者对词汇的准确运用能力是学好英语的要素,因此考查考生的词汇运用能力就必不可少。我省2007年的中考试题在“单项选择”“完形填空”“短文填空”等题目中,对词汇的运用能力进行了大范围的考查。
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形成的基础,各地的中考都十分重视。令人欣慰的是我省中考试题中都包括了听力测试,符合《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有助于中学英语教学正确地实施。听力考试虽然组织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但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英语课程的健康发展,听力测试必须进行,任何削弱或取消听力测试的做法都是错误的。听力测试部分在我省中考试题中分别为20分、25分、30分不等,在整卷中所占的比例从17%至25%,是可接受的份量。试题对考生获取具体信息、简单分析信息、推测判断能力进行了测试,达到了检测考生听力水平的目的。
阅读和写作能力是语言基本技能中的两大技能,阅读题和书面表达题是任何注重能力测试的命题人都会采用的成熟题型。我省2007年的中考试题大部分是将阅读和写作分别进行测试,也有一些试题将部分阅读内容与写作结合起来考查,这种探索是有益的,也是有效的。命题者设计了“任务型阅读”“阅读简答”“阅读后按要求做题”等题型。虽然它们还有些稚嫩,有些地方还需要进一步研究,但是它们引领的方向是正确的,值得提倡。
三、在科学合理的基础上求新
在保持稳定的基础上,如何改革评价手段、创造性地使用评价工具,是我们所有教育工作者,特别是命题参与者需要思考的问题。只要是依据《英语课程标准》,任何有利于全面考查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改革尝试都应该得到保护和鼓励。我省2007年中考所有英语试题均保持了2006年主观试题的题量和分值,并有增加的趋势。主观题可以更加有效地考查考生的英语实际运用能力,许多地方试卷的主观题达到45分,襄樊市、荆门市达到了50分。
我省2007年中考试题保留了一些新近改造而又很不错的题型,如阅读短文后或回答问题或填写表格或完成句子,而不是给出选项让学生选择。这样既增加了试题的难度和区分度,又有效地促进了英语学习朝着应用的方向发展。
语言文化和常识在黄冈卷中作为一项单独内容进行考查。他们在“阅读理解”中辟出一小节,设计了6小题,比去年增加了一小题,考查学生对英语语言文化知识和常识的了解和掌握情况。
部分地区尝试设置“选做题”,给英语水平较高的学生留有空间。如在咸宁卷中,“单词拼写”题中有4个小题属于较难的试题,允许学生在4个小题中选做两题,也可以全做。如果做对了,所获得的分数可以弥补本大题其它小题的失分。在书面表达中,设置了两道题,考生可以任意选做一题,这样有利于考生更好地发挥出其真实的英语水平。
英语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是《英语课程标准》设定的主要目标之一,也是英语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纳入测试范围,既能更加全面地考查学生综合英语运用能力,又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英语课程的健康发展。但由于英语口语加入中考的社会共识还处在形成过程中,也由于口语测试可操作性处在课题试验阶段,暂时还没有将口语测试真正纳入中考。我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我省中考将会加入口语元素。
【河北省专升本历年试题】推荐阅读:
2024年河北省中考英语试题试卷分析02-26
河北省2017年保险高管考试试题04-03
2024年河北省语文中考试题及答案09-14
河北中考政治试题11-10
河北省2015年电厂水化验员考试试题07-19
河北省2018年工程测量员理论考试题12-21
河北省课程与教学论考试题A卷02-13
河北中考模拟试题数学06-05
河北省正定中学高三语文第四次月考试题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