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颇蔺相如列传》复习练习(精选10篇)
重要多义词:使、负、计、从、幸、引、奏、见、书、遇、闻、令、徒、急、示、立、上、请„„
1、加点词都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①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②璧有瑕,请指示王 ....③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 ④决负约不偿城 ....⑤未尝有坚明约束者 ⑥明年复攻赵 ....⑦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⑧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 ....A.④⑦ B.④⑧ C.②⑥ D.③⑤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于是相如前进缻,因跪请秦王 B.臣窃以为其人勇士 ..C.臣所以去亲戚而视君者 D.璧有瑕,请指示于王 ..3.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而相如廷斥之/卒廷见相如 ..B.因宾客至相如门谢罪/相如因持璧却立 ..C.有攻城野战之大功/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 ..D.而位居我上/怒发上冲冠 ..
(二)虚词辨析
1.下列句中加点的“于”和“拜送书于廷”中的“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从径道亡,归璧于赵。B、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 ..C、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D、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2.对“以”字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①以勇气闻于诸侯 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③宁许以负秦曲 ④请奉盆缻秦王,以相娱乐 ..⑤以空言求璧 ⑥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 ..⑦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⑧以绝秦望 ..⑨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A.①②⑤/③④⑧/⑥⑦⑨ B.①②⑤/③④⑦⑧/⑥⑨ C.①②⑥/③④⑦⑧/⑤⑨ D.①②⑤⑨/③④⑦/⑥⑧ 3.对“所以”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 ①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②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 ..③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 1 ④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A.①③/②④ B.①②④/③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
4.下列句子中的“之”作为代词,其指代内容不正确的一项是()A.吾羞,不忍为之下(他,指代蔺相如).B.而相如廷叱之(他,指代秦王).C.且庸人尚羞之(他,指代廉颇).D.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我,指代廉颇).
二、词类活用
1.下列句中加点词与“左右欲刃相如”中的“刃”活用类型相同的一项是()A、大王必欲急臣 B、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C、范增数目项王,以示之者三 D、臣舍人相如止臣 ..
2、下列加点字词类活用类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A.舍相如广成传舍 B.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C.左右欲刃相如 D.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 ..
3、下列加点字词类活用类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A.完璧归赵 B.宁许以负秦曲 ..C.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D.毕礼而归之 ..
三、通假字
1.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 B.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 C.秦王恐其破璧,召有司案图 D.乃使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
四、特殊句式
1.下列句子中与“徒见欺”属于同一种句式的一项是()A、蔺相如者,赵人也。B、何以知之? C、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于廷。D、而君幸于赵王,五、文学常识
司马迁(前145—前87?),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县人),西汉伟大的史学家和文学家和思想家。在《史记》草创未就之际,司马迁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而被捕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掌管皇家机要文件),继续发愤著书,于征和二年(前91)写成《史记》。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长达三千年间的历史。全书共130篇,包括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年表10篇,书8篇,共52万字,几乎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本纪、世家、列传用于记述人物事迹,书用于说明各种制度的发展变化,表用于显示史事的脉络,奠定了后世写史的体例。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并称“史学双壁”。《史记》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史记》有很高史学价值。司马迁写《史记》的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 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班固称赞这部书说:“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质,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汉书·司马迁传》)意思是它高度地反映了历史的真实。鲁迅也曾这样评价《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六、阅读理解:
《廉颇蔺相如列传》全篇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将相和)三个故事构成。作者对蔺相如的大智大勇、威武不屈、不畏强暴的形象及其“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顾全大局、不计私仇的崇高精神作了充分肯定;对于廉颇的战功和作用以及他的忠于国家、勇于改过、负荆请罪也予以表彰。1.这篇文章开头第1、2自然段与一般传记写法相同,介绍了廉颇、蔺相如的身份地位。从全文看,这一介绍有什么作用?请简析。
参考答案:廉颇.蔺相如的身份和地位不同,一贵一贱,对比鲜明,为下文这两人的矛盾产生埋下伏笔。
2.下面对第3自然段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交代故事发生的原因:秦欲以城易赵璧。
B.暗示故事的矛盾是:赵“予”璧与“勿予”璧。C.说明“报秦者”肩负重任,为蔺相如的出场作铺垫。D.这里的“计未定”,指的是“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参考答案:D 3.蔺相如斗强秦,不仅有勇,而且有智。他料定秦王“无意偿赵王城邑”的理由,归纳起来有三,请概述。参考答案:(1)“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2)“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3)“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4.这一部分写蔺相如完璧归赵,情节一波三折,表现他大智大勇。下面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蔺相如“奉璧”于秦王,见“秦王无意偿赵城”,设计夺回玉璧。B.蔺相如复得璧之后,“怒发上冲冠”,数落秦王失信,并誓死与玉璧共存亡。C.蔺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设计完璧归赵。D.蔺相如私下完璧归赵,激怒了秦王,他自知欺秦王之罪,“请就汤镬”。参考答案:D 5.会前计议“三十里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表现廉颇怎样的思想性格?这一思想性格与下文的他与蔺相如争列,是否矛盾?请简析。
参考答案:会前计议表现了廉颇对国家的忠诚及其胆识。这与下文与蔺相如争列并不矛盾,因这表现的是一个人的和胸怀和气度。正是由于廉颇有这样的优点的弱点,这一人物更显得真实可信。
6.会上斗争,蔺相如与秦王作针锋相对的斗争。“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这句话——
①表面上说:________________;②实际上说: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表面上说,五步之内,我能够拿我的头颈的血溅在大王身上;
实际上说,我要与大王拼命。
7.斗争结果,“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对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呼应“渑池之会”的开头,使故事完整。
B.点出廉颇在“渑池之会”中的活动,既详写相如,又兼顾廉颇。C.指出蔺相如在外交上取得胜利的外在原因。D.交待秦国不敢马上报复赵国的原因。参考答案:A 8.“廉蔺交欢”这一部分可分作三个层次,请概括这三个层次的意思。(每层概括不超过20个字)参考答案:
(1)廉颇欲辱相如,蔺相如不与他争列。
(2)蔺相如不争列的原因是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3)廉颇“肉袒负荆”向蔺相如谢罪,成“刎刭之交”。9.文中写蔺相如与舍人的矛盾冲突,其作用是()A.借舍人之口写廉颇与蔺相如“争列”。B.借舍人之口表现舍人的愚昧无知。C.借舍人之口反衬蔺相如胸怀的宽大。D.借舍人之口衬托蔺相如的智勇双全。参考答案:C
10、下列全是表现蔺相如宽宏大量、重友为国的一组句子是()①相如闻,不肯与会 ②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 ③相如引车避匿 ④蔺相如固止之
⑤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 ⑥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A.②③④ B.②⑤⑥ C.①③⑥ D.④⑤⑥ 参考答案:C
11、下列对文章选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渑池之会中,蔺相如以非凡的胆识和忠勇的行为维护了赵国的尊严,所以回国后被赵王重用,官位居廉颇之上。
B.廉颇认为自己作为将军,有攻城略地的赫赫战功,蔺相如凭借个人的口才获得赵王的提拔,根本没有立什么功劳。
C.蔺相如本是宦官头的舍人,心生嫉妒的廉颇就以此来挖苦攻击蔺相如,称之为“贱人”,表现出心理的很大不平衡。
一、典型事件表现人物性格
《史记》的叙事语言有峻洁的特点, 即指《史记》语言干炼准确没有废话, 同时又是言少意多, 皆为有识之言。正如司马迁在《留侯世家》里透露过的“ (张良) 所与上从客言天下事甚众, 非天下所以存亡, 故不著。”正是抱着这样的理念, 司马迁在所写传主的事迹选择上下了很大的功夫, 选取了最典型的事件来表现人物性格。
在刻画廉颇和蔺相如这两个形象时, 作者所选取的三件事都是最能够突出二个人的性格特征的大事。且在叙事中又有所侧重, “完璧归赵”中蔺相如出使前在是否予秦璧、出使时奉璧入秦而后完璧归赵;“渑池相会”时蔺相如主张赵王赴会同时又维护了赵国的尊严, 这都体现了蔺相如智勇双全, 忠君爱国的品质, 而他对廉颇的再三避让, 更是表现了他顾大局, 识大体, 有远见。至于廉颇, 全篇中侧重于“负荆请罪”一事的描写, 通过他的言语及行为体现了这位良将既骄傲自满又能知错就改、爽直忠厚的性格。
二、尖锐冲突突出人物形象
将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冲突出加以刻画是《史记》常用的艺术方法, 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充满了这样的矛盾。《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共显示了两大矛盾, 一是秦赵矛盾, 一是廉蔺矛盾, 前一个矛盾发展的结果导致了后一个矛盾的爆发。起先, 外部矛盾 (秦、赵矛盾) 是主导是明线, 其后内部矛盾 (廉、蔺矛盾) 随着外部矛盾的解决由暗变明, 由次变主, 而到了廉颇负荆将相和好后, 内部矛盾又得到解放, 在这层层的矛盾冲突中, 故事主动展开, 人物形象不断完善。
赵惠文王得和氏璧是引发矛盾的一个开端:面对“予”则见欺, “弗予”则会招致更大的危机, 甚至招来灭国之祸的局面, 在璧已归赵的情况下, 蔺相如该如何化解这一触即发的冲突, 如何还能不辱使命全身而退呢?所有的矛盾在此处是一个真正的升华。蔺相如据理力争提出要“秦先割十五城都于赵”的条件, 并开诚布公地讲“臣诚恐见欺于五而负赵, 故令人持璧日间至赵矣。”后又点出了赵不敢留璧得罪强秦, 迫使秦王在不情愿的情况下却仍要“毕礼而归之”。在激烈的矛盾旋涡中, 蔺相如的性命随时可能不保, 但正是在这种冲突之中, 他的镇定自若, 料事如神以及忠君爱国才得以在字里行间得到最大程度的展现, 使一个智勇双全, 头脑清醒, 为国家不计个人得失的政治家形象浮雕化。
三、精准对话突现人物形象
司马迁在《史记》中非常注重对传的语言的提炼, 借此来生动刻画人物的性格。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中, 人物之间的对话占有极大的比重。在缪贤向赵王推荐蔺相如后, 蔺相如的一句“王必无人”包含了至少三层含义:一是谦虚之语, 意思是说, 王如果还有其他人的话, 那还是请他们去吧;二是交际之语, 又给了别人一次机会, 以免遭人非议;三是铺垫之语, 点明了“我”若去实乃是朝中无人能任之故。一句话, 使他人无闲言可说, 又展现了自己的能力, 还为将来的发展做了铺垫, 此时的蔺相如才向政坛伸出了一只脚, 却已经展现了一个成熟政治家的风貌了。
而对廉颇的形象刻画, 几乎都是通过廉颇与人的对话来实现的。廉颇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有三次重要的对话, 分别出现在渑池相会和将相和中, 言语不多却很好的张显了这位良将的个性特点。
廉颇送至境与王诀曰:“王行, 度道里会遇之礼毕, 还, 不过三十日。三十日不还, 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王许之”。
李晚芳说得好“人只知廉颇善用兵, 能战胜攻取耳, 亦未足以尽廉颇;观其与赵王诀, 如期不还, 请立太子以绝秦望之语, 深得古人社稷为重之旨, 非大胆识, 不敢出此言, 非大忠勇不敢任此事。”
此处, 我们看到的绝对不是一个四肢发达的莽夫, 而是一个颇有政治头脑的大将, 谓其为“良将”实不过分。
而在渑池相会之后, 赵王“以相如功大, 拜为上卿, 位在廉颇之右, 廉颇曰, “我为赵将, 有攻城野战之大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 而位居我上!吾羞, 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 必辱之!’作为一位将军, 廉颇是一位有政治头脑的良将;但若说是作为一名政治家, 廉颇与蔺相如相比又欠缺了火候。然而, 也正是这一番对话, 我们却又强烈的感受到了这位冲锋局阵, 策马千里的将军是何等的直率, 以“宣言”告之天下吾欲何为, 何等的光明磊落。
当廉颇知道蔺相如“光国家之急而后私仇”, 对自己处处退让时, 他马上“肉袒负荆,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曰:“鄙贱之人, 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在这里, 我们再次看到了一位光明磊落的大将军, 对你不满是“宣言”以告之, 做错了就青天白日的登门谢罪。同蔺相如一样, 在他的心中同样是将国家放在了第一位, 将相和则赵国兴, 所以廉颇知错能改, 犯错犯得坦坦荡荡, 认错也认得明明白白。
难怪梁启超在《作文教学法》中写到“…读之便可以知道廉颇的为人短处在偏狭, 长处在重意气, 识大体。”几句短短的对话就使廉颇形象丰满、栩栩如生。
四、相互对照衬托人物形象
鲁迅在《论雅人与俗人》中曾说过:“优良的人物, 有时候是要靠别种人来比较衬托的, 例如:上等和下等, 好与坏, 雅与欲, 小器与大度之类, 所谓相反相成者, 就是这。”的确如此, 《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蔺相如的形象正是在与他人的一次次对比中得到不断的完善。
在所有的对比中, 最著名的对比当然是廉颇与蔺相如的对比。
廉颇曰:“我为赵将, 在攻城野战之大功, 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 而位居我上, 且相如素贱人, 吾羞, 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 必辱之。”相如闻, 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 常称病, 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 望见廉颇, 相如引车避匿。
廉颇虽善战能攻, 心胸却不够宽大, 且此人有较重的等级观念, 在政治上目光较为短浅, 虽不算鲁莽却不知“文治”在和平时期比“武功”更为重要的道理, 所以廉颇只能是将而不是政治家。在他的衬托之下, 蔺相如就显出了他比廉颇高深的一面, 他“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识度也体现了他作为成熟政治家的风范, 显示出了他是真正的大智大勇。所以, 李晚芳说“人徒以完璧归赵, 渑池抗秦二事, 艳称相如, 不知此一才辩之士所能耳, 未足一尽相如;惟观其引避廉颇一段议论, 只知有国, 不知有己, 深得古人公尔国尔之意, 非大学问人, 见不到, 亦道不出, 宜廉将军闻而降心请罪也。”
而同样是门客, 蔺相如能“完璧归赵”, 能让秦王在渑池被迫击“缻”以保全赵国的尊严, 其智勇双全的英雄本色奠定了其在赵国的政治地位。面对廉颇的挑衅, 他“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处处避让, 处事低调。可以说蔺相如虽是门客出身却不是只有门客的见识, 他是一块会闪光的金子, 一旦有了机会自然就要发光。而廉颇的门客:
廉颇之免长平归也, 失势之时, 故客尽去。反复为将, 客又复至。廉颇曰:“客退矣!”客曰:“吁!君何见之晚也?夫天下以市道交, 君有势, 我则从君, 君无势则去, 此固其理也, 有何怨乎?”
可见这些门客皆是附势倚权之人, 且不说其才智如何, 单说人品, 没人是真心为王子办事, 更别说是为国尽力。
五、疏密相间体现人物形象
其实疏密相间的写作方法也是司马迁《史记》语言峻洁的一个表现。在塑造人物的过程中, 司马迁叙事时的详略都秉持着一个目的, 就是为突出人物服务, 有的事看来是琐事, 在司马迁笔下却是洋洋洒洒写了一大片, 有的事似乎是惊天动地, 而司马迁却了了数笔就带过了。梁启超的一段话就是很能说明问题:
“记蔺相如完璧归赵之事及渑池之会两事, 从始至末一言一动都记得不漏。这是详记大事之法。因为这两件大事最足表现相如的个性, 所以专用重笔写他, 其余小事都不叙。廉颇的大事, 三回伐齐, 两回伐魏, 一回伐燕, 传中前后只用三四十个字便算写过, 绝不写他如何作战, 如何战胜, 因为这些战术战功是良将所通有, 不足以特表廉颇的人格, 倒是廉颇怎样的妒忌蔺相如, 经相如退让后怎样的肉袒谢罪, 失势得势时侯人怎样的对付宾客, 晚年亡命在外思念故国的怎么的一‘饭斗米肉十斤, 被甲上马尚示可用’这些小事写得十分详细, 谈之便可以知道廉颇的为人短处在褊狭, 长处在重意气, 识大体”。
李晚芳也说“廉将军居赵, 事业甚多, 《史》独纪其与王诀及谢如二事而已, 非略之也。见此二事, 皆非常事, 足以概廉将军矣。”
确实如此, 司马迁行文, 或从大处着眼, 或从小处落墨, 但无论写什么都是抓住主要的东西进行刻意的描绘, 疏密之间, 人物形象自然就突出了丰满了。
除了以上几点之外, 司马迁还非常善于把握细节, 通过对人物行为细节的刻画, 使人物的性格特征得到了张显。
“完璧归赵”中当蔺相如察觉到秦王无意以城易璧后, 他用计取回和氏璧, “因持璧却立倚柱, 怒发上冲冠”连用了“持”、“却”、“倚”三个动词, 表现出了蔺相如的小心谨慎, 即使在“怒发上冲冠”的愤怒中他依然不鲁莽, 既有最坏的打算又有最小心的行事, 那种成熟的政治家的风采尽显无疑。而“渑池相会”时, 蔺相如又“前进缶, 因跪请秦王”, 一“前”一“跪”, 即构成了“五步之内”的距离, 又在貌似恭敬的背后为“以颈血溅大王”作蓄势, 迫使秦王不得不“为一击缻”。一“前”一“跪”显示其智, 而在这背后促使相如发出这些行为的根本原因是其爱国之心, 是为了国家不惜自我牺牲的“勇”。……其处智勇, 可谓兼之矣!
《廉颇蔺相如列传》充分运用了以上的方法, 使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生动丰满栩栩如生, 使我们一听到《廉颇蔺相如列传》的名字时就会浮现出廉颇蔺相如的形象;使后世的戏曲和小说中不断出现廉颇、蔺相如的身影。这些方法不仅生动再现了历史, 更深深影响着后世的史学和文学创作。相信这也正是千百年来《史记》之所以具有如此强大的感染力的原因之所在。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M].湖南:岳麓书社, 1990.
[2]杨燕起.历代名家评史记[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6.
关键词:《廉颇蔺相如列传》;人物塑造;分析
《史记》是由我国著名历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创作,是历史文学著作中璀璨的一页。《史记》以人物描写,塑造人物形象为主,为读者展现了丰富多样,各具特点的历史人物。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司马迁使用多种描述手法对廉颇和蔺相如进行了全面人物塑造,为读者展现出了栩栩如生的将相传。成为了《史记》中不朽的一篇。
一、典型事件表现人物性格
《史记》通过朴实简练的语言描写,完整生动的表达出了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使读者有一语惊醒梦中人的感觉。司马迁在编写《廉颇蔺相如列传》时选取最典型的事件来表现人物的形象特点。在描绘廉颇和蔺相如这两个人物形象时,作者通过蔺相如完璧归赵和渑池相会及廉颇负荆请罪三件事,突出体现了二人在为人做事的性格特点。从这三件事中我们不难看出蔺相如顾大局识大体,智勇双全,忠君爱国的品质。而廉颇既有骄傲自满的性格同时他也有着知错就改,憨直豪爽的特点。
在刻画廉颇和蔺相如这两个形象时,作者所选取的三件事都是最能够突出二个人的性格特征的大事。且在叙事中又有所侧重,“完璧归赵”中蔺相如出使前在是否予秦璧、出使时奉璧入秦而后完璧归赵;“渑池相会”时蔺相如主张赵王赴会同时又维护了赵国的尊严,这都体现了蔺相如智勇双全,忠君爱国的品质。
二、通过矛盾突出人物形象
《史记》常用的艺术手法是通过人物间矛盾的激化发展等锐利事件的描写来深刻生动的展现出人物的形象特点。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中通过秦赵,廉蔺之间的矛盾进行了人物描写。秦赵之间因和氏璧产生矛盾。在赵国难以抉择时,蔺相如不顾自己的生命危险提出了让秦国先割让十五座城池的要求,随后孤身一人将和氏璧送于秦国。通过这一矛盾发展体现出了蔺相如处之泰然,忠君爱国的人物形象特点。秦赵矛盾这个导火索,引出了廉蔺矛盾,而后随着秦赵矛盾的解决,就出现了廉颇负荆请罪,蔺廉矛盾得到和解的发展过程。在这层层矛盾的发生和化解中,人物的形象也渐渐表露。
三、准确的对话体现人物形象
司马迁擅长使用人物之间的对话来呈现出人物形象。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中,人物间的对话占很大的比例。在面对赵王时,蔺相如说了句“王必无人”。这一句话就包含着三层意思:第一层是表达谦虚的意思,如果王还有其他的人选,可以不用选用蔺相如;第二层是交涉的意思,为他人提供了选用的机会,也为自己被选用免遭异议;第三层是铺垫作用,说明了没有人能够胜任此次的和谈。这一句话,既让他人无话可说,又体现出了蔺相如的能力。通过赵王和蔺相如之间的对话,隐约的体现了蔺相如虽刚刚踏入政坛,却已表现出了一个成熟政治家的姿态。而对廉颇的形象描绘也是通过渑池相会和将相和的重要对话来完成的。在渑池相会中廉颇大胆的向赵王谏言,以保赵国的安危。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廉颇不仅是一位战无不胜的将军,同时也是心系国家安危,有政治头脑的良将。在渑池相会后,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高于廉颇。对此,廉颇提出了不满。从中我们不仅感受到廉颇作为武将的豪爽,同时作为政治家的不足。廉颇在得知蔺相如处处忍让时,他负荆请罪。通过一系列对话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了廉颇知错能改的诚意。
四、通过对照描述人物形象
司马迁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中通过对蔺相如和廉颇的对比,一步步的完善了人物形象。廉颇对蔺相如不满,大胆直言。从中我们看出廉颇虽然是能攻善战的将军,但心胸狭窄,对于等级划分过度重视。相对而言,就体现出蔺相如智勇双全的人物形象。
从完璧归赵,渑池相会中我们看到蔺相如虽然只是赵王的门客,但也全心全力的为赵王效力,相比廉颇的门客在廉颇被免职后纷纷离去。表现出了蔺相如忠君爱国的人物形象。
五、通过事件疏密细节展现人物形象
司马迁对完璧归赵及渑池相会进行了细致的描述,因为这两件大事足以说明蔺相如的人物形象,其他小事一概而过。而描写廉颇时也采用了同样的手法,没有对廉颇如何用兵取胜进行详细的描写,而侧重描述廉颇对蔺相如的嫉妒,负荆请罪,及晚年的得失。从中体现出廉颇既心胸狭窄又重义气的人物形象。除了在对事件描述的疏密程度上来体现人物形象,司马迁也善于掌握细节的描写。通过人物的喜怒哀乐和行为动作来展现人物形象。
六、结束语
司马迁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熟练地使用了以上方法,将人物塑造的有血有肉,使人物形象有声有色的展现在大家面前。这些方法不仅生动形象描绘了一个个鲜明活泼的人物形象,对后世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蒋彦成.《廉颇蔺相如列传》人物符号烙印的艺术表达分析[J].语文建设.2012(10)
[2]梁春海,石新成.从时事中论英雄——谈《廉颇蔺相如列传》人物形象的刻画[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06)
[3]刘福庭.《廉颇蔺相如列传》的人物描写[J].中学语文园地(高中版).2008(06)
一,1一词多义,解释。
⑴负①秦贪,负其强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③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
④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⑤谦颇闻之,肉袒负荆
⑵使①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
②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
③乃使其从者衣褐
④大王乃遣一介之使
⑶引①引赵使者蔺相如
②左右欲引相如去
③相如引车避匿
⑷徒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②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
⑸幸①而君幸赦臣
②而君幸于赵王
⑹以①以勇气闻于诸侯
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③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④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2、词类活用 解释
舍相如广成传舍
左右欲刃相如
完璧归赵-
且庸人尚羞之
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二.翻译句子
而君幸于赵王.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么仇也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求人可使报秦者
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三.活用课本素材: 蔺相如:英雄不问出身
蔺相如是战国后期人,生卒年不详,他出身低微,原只是个舍人,相当于今日的生活秘书,没有任何人身依附关系,但他最后一跃而成为赵国的相国。他的事迹,对战国时代众多到处谋职的门客来说,无疑具有极大的号召作用。
从个人角度而言,“完璧归赵”的故事不但体现了蔺相如的智慧,也体现了他面对强大秦国所表现出来的勇气。在渑池之会中,蔺相如表现出来的胆魄,比之齐鲁会盟时的曹沫,一点也不逊色。而他处理与廉颇关系的手法,也堪称政治平衡术的经典之作。总之,蔺相如是战国时代平民政治家所能达到的极致。
找个好主人很重要
随着教育的发展,战国时代的文士剧增,如何谋职也因此成了个大问题。因为各国之间竞争厉害,互相吞并已成常态,于是对人才的需求也就更大了,有眼光的人个个求才若渴,纷纷加以招揽。蔺相如的故事,若从谋职角度来看,还别有一番道理。
蔺相如的头位雇主是赵国的宦官头领缪贤。蔺相如开始只是他的舍人,职责类似生活秘书。缪贤有次得罪了赵王,因为怕受到惩罚,决定逃到燕国去。蔺相如及时地阻止了缪贤,并问他何以肯定燕王甘冒得罪赵国之险来收留他呢?缪贤于是透露了他在一次跟随赵王出席宴会的时候,燕王私下和他攀过交情,他觉得凭燕王的这句话,有可能得到关照。
蔺相如分析了一番,告诉缪贤说:“你得到当时燕王的友情,不过是仗着赵国的强大,以及赵王的宠信。现在你若从赵国逃亡的话,弱小燕国怎敢得罪赵国呢,到时候大有可能会把你抓起来引回赵国。所以你不如主动脱了衣服,做出可怜的样子给赵王请罪,这样倒有脱罪的机会。”
缪贤觉得很有道理,就照着做了,而赵王果然也赦免了缪贤。缪贤因此认识到蔺相如的才华,更可贵的是,他没有因为遮掩自己的过失而埋没蔺相如的才能。他不但把这件事情讲给赵王听,也把蔺相如推荐给了赵王。于是,蔺相如一举进入了赵国的政治舞台。
完璧归赵---智慧、勇气一个都不能少
楚国人卞和把和氏璧献给楚厉王,结果被砍掉了左脚;后来武王继位,卞和又去献宝,楚武王御用鉴定师仍然没分辨出宝贝,结果害得卞和又被砍断了右脚。一直到楚文王的时候才昭了雪,那块宝玉也因此被命名为“和氏璧”。因为卞和的执著,这块宝玉显得更加难得。
人常说“怀璧其罪”,赵惠文王得到了和氏璧,麻烦也跟着来了。秦国强大,秦昭王自然可以傲气,他要求用十五座城池来换和氏璧。蔺相如就是在这个关口,被自己的原主人缪贤推荐上去。因为不能得罪秦国,赵国不得不答应交易。蔺相如为赵王分析两种可能,认为两害相权取其轻,宁愿让秦国先拿了和氏璧理亏,而不得罪秦国;并且自荐出使秦国,他对赵国君臣表示,如果交易不成,一定会完璧归赵。
有理有据,再加上无赖手段,让同样无赖的秦国没办法。既不值得因此杀掉蔺相如,也无意用十五座城池去换玉璧。这场让赵国君臣心惊肉跳的危机就这样过去了。回到赵国之后,蔺相如因此被擢升为上大夫。
四.把“廉颇/蔺相如”写入作文及高考优秀范文
学会宽容
宽容是一种修养,是一种品质,更是一种美德。宽容不是胆小无能,而是一种海纳百川的大度。做人要宽容,更要学会宽容。
历史上有个叫蔺相如的臣相,由于护驾有功,所以官职一路上升,引起了大将廉颇的忌妒与不满,便处处与蔺相如作对。但是蔺相如面对廉颇的无理取闹,只是笑而避之,从而有了“负荆请罪”这个故事。廉颇对于蔺相如如此宽宏大量,深感惭愧,从此两人便联手,一起为赵国奉命效劳。所以说,学会宽容,于人于已都有益处。
反观历史上那些善于妒忌的人,遇到一点不满便怨天尤人,这些人纵然学问再好,也难成大器。周瑜是个卓越的军事家,才能出众,足智多谋,把庞大的东吴水师管理得井井有条。可是,当他得知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后,虽自知不如,但却不甘落败,于是整天心中盘算着如何打赢诸葛亮,发出了“既生瑜,何生亮”的凄叹后,最终落得个吐血身亡的结局,唉,这又是何苦呢!倘若周瑜能像蔺相如那样宽容大量,我想,他的结局肯定不会是这样!
在生活中,我们难免会与别人发生摩擦,当别人不小心踩到你,你应该摆摆手,说声没关系;当别人弄坏了你的东西,向你道歉时,你也应该宽容地付之一笑。人生如此短暂匆忙,我们又何必把每天的时间都浪费在这些无谓的摩擦之中呢?天地如此宽广,比天地更宽广的应该是人的心!
学会宽容吧!做人如果能够宽容一点,那么我们的生活便会变得更加和谐美好!
2005年高考语文(山东卷)优秀作文:尽显双赢智慧
天空有无尽的湛蓝,但仍为白云留出了些许空间,于是,蓝天满足了白云,白云点缀了蓝天;
海洋有怒吼的波涛,但仍为游鱼留下了些许空间,于是,海水养育了游鱼,游鱼丰富了海洋。
谁说,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充斥的都是勾心斗角、尔虞我诈?我想,彰显自己并且承托别人才是立足社会的双赢大智慧。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一位睿智的老果农。他数十年如一日的研究果树新品种,他终于研究成功了。令人不解的是,他却将自己的成果挨家挨户的送给自己的邻居。在他的引导下,全村的果园里种的都是他的优良品种。有人便好奇地问他,他回答说:“我是为了自己的果树,如果邻居用的仍然是旧品种,那我的果树也会被传播的花粉污染。”他的话让人恍然大悟,他的这种做法,既保全了自己的果树品质的纯洁,又使邻居获得新的品种,与他人共享进步,才能使自己更加完善。这难道不是一种双赢智慧吗?
在武将廉颇的眼里,一个只会说几句好话的文相蔺相如何以职位比他高?于是处处与之作对,出言不逊。而相如并没有跟他计较,而是道出了“先国家后利己”的君子之言。这话着实令廉颇汗颜,于是就有了“负荆请罪”的佳话,“将相和”的美谈。文相武将辅佐君主,繁荣国家。蔺相如的坚忍、包容让人钦佩。与他人和平共处,才能使自己的地位更加稳固。正是他的忍让,使得他与廉颇都受到人们的尊敬,同时为国家稳定做出了贡献。这不能不说也是一种双赢的智慧。
世间万物皆如此,在自然界中也存在许多着互利共生的双赢故事。
现实生活中,竞争无时不在,但它不应该是一味的言论相攻,两败俱伤。或许,只要我们多一份关爱、包容、谦让、无私,不仅承托了别人,更成就了自己。在付出中收获双赢。
闲看庭前花开花落,漫随天外云卷云舒。带一份平和,一份智慧,去接纳云,挽留鱼。彰显我们的长处,承托别人的短处,在茫茫竞争人海中,尽显自己双赢的人生大智慧。„„
尺 度
心是天平是衡量心灵的尺度,在与人相处或处理事务时,宽容是一把好尺,把握好它,可以更好地调节人际关系。
廉颇与蔺相如的故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和氏璧”问题上崭露头角,在渑池会上辉煌,蔺相如成功地完成了由“麻雀”到“凤凰”的转变,而正是他的一步登天,引起了廉君的不满,“相如素*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吾见相如必辱之。”一系列的狂言传到蔺相如的耳朵里,相如只是“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这引起了相如门客的不满,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君同列,廉颇宣恶言,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相如固止之,曰:“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如此宽大的胸襟,如此的待人尺度,成就了赵国的辉煌,若不是蔺相如宽容地对待廉颇,与他成为刎颈之交,若不是蔺相如大度地处事,怎能够成就赵国的辉煌?正是蔺相如把握住了待人、处事的尺度,才把握好了自己的人生。
松下电器的总裁松下幸之助是一个严格要求员工的人,哪怕你接电话的姿态不对,也会引来松下的呵斥。可有一次,松下手下的一位部长却因工作失职,致使工作发生火灾,公司损失重大,而正当这位部长为赔偿而一筹莫展的时候,松下的电话到了。他没有向他索赔,而是让他继续在厂里做下去。松下说:“对待一个人要把握好尺度,他自己做错了事,自己会自省。再责怪于他反而会造成不好的影响。”结果令松下很满意。那位部长办事尽心尽力,再也没有出过差错,志了松下的一位得力助手。松下把握住了待人的尺度,才没有失去这位得力的助手。
由此可见,正确对待自己,宽容对待他人,不但是成就自己的事业,也是成就他人的一把好尺度。
让心灵的天平平衡,尺度是必要的。
语言,架起沟通的桥梁
人类与其它动物不同的一个地方是,人类有自己独特的语言。语言为人类彼此间的沟通架起了一座桥梁,通过这座桥梁,我们才能了解彼此的需要,感受彼此的心情,分享彼此的悲喜。
语言,有时是化解误会的良药。赵国的大将廉颇妒忌被赵王器重的蔺相如,扬言要使他难堪,而蔺相如却处处避免与之发生冲突,众人不解,蔺相如的一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道出了他的用意。这句话亦使廉颇瞬间消除了对蔺相如的偏见,他负荆请罪,最终与蔺相如成为刎颈之交。蔺相如的那句掷地有声的话化成了一座桥梁,使两位大臣的心得到沟通,使廉颇了解到蔺相如高尚的人格。可见,语言,是信息的载体,通过语言,许多误会得以消除,不少心灵的隔阂能被冲破。
语言,是传递关爱与理解的信鸽。现代社会许多家长常抱怨孩子老是以自我为中心,总是不听自己的话,许多孩子也埋怨家长老是不理解自己,总是束缚着自己。这种状况发生的原因有很多,但最主要的一点是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沟通太少。有的家长什么事都不让孩子做,只要求孩子好好读书,不要分心,这不能算是关爱。真正的关爱应该是建立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有一些家庭会每天腾出一些时间来,让一家人能够说出各自内心所想的和所希望的。父母仔细聆听儿女的心声,儿女默默记住父母的教诲和期望。彼此的了解促进了彼此的沟通。语言就像信鸽一样,把一方的心声传送到另一方,从而理解得以建立。家长与孩子之间的理解,令家长找到表达关爱的最佳方式,亦令孩子体恤家长,懂得该如何报答父母。彼此的语言交流,令沟通与理解的大门敞开。
语言上的交流如果不得当,就会造成沟通上的误解。冯妇葬身火海的寓言,发人深省,如果语言表达准确,这种悲剧完全可以避免发生。因此,学好语言的表达,对沟通是大有裨益的,架好语言这座沟通的桥梁,我们才能够更好地彼此理解。
有了语言,沟通才会变得顺畅;有了语言,沟通才会如此多姿多彩。
然而,包容不等于放任纵容。人类社会是由各种明确或潜在的规则加以维系的,违反原则无节制的纵容最终会导致社会的畸形。包容也不等于隐忍不发。“忍”是刻意的制怒和压抑,久之难免有爆发的一天,包容则意味着襟怀坦荡、泰然自若的恬静和淡然。包容更不等于沉默忘却,对于不能容忍的事,沉默也许是另一种抗争,而忘却往往意味着背叛。真正的包容,应该如伏尔泰对其政敌所说:“虽然不赞同你说的每一个字,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一、阅读14-16小节,整理出其中的文言知识点
(一)解释词语
1、拔石城 拔:
2、明年,复攻赵 明年:
3、秦王①使使者告赵王:①使
4、王不行:不行:
5、不过三十日 不过:
6、寡人窃闻赵王好音 ①寡人: ②好:
7、赵王鼓瑟 鼓:
8、左右欲刃相如 刃:
9、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 ①为: ②寿:
10、秦王竟酒 竟:
(二)、翻译句子
1、欲与王为好,会于西河外渑池
2、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
3、王行,度道里会遇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
4、赵王鼓瑟,秦御史前书曰
5、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
6、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
(三)简答:本文中较详细地叙写了“渑池之会”的哪些内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二、阅读17-21小节,整理出其中的文言知识点
(一)解释词语
1、且相如①素②贱人,吾③羞,④不忍为之下
①素: ②贱人: ③羞: ④不忍:
2、宣言曰 宣言:
3、相如每朝时 朝:
4、相如引车避匿 引:
5、①于是舍人②相与谏曰 ①于是: ②相与:
6、①所以去②亲戚而事君者 ①所以: ②亲戚:
7、且庸人尚羞之 羞:
8、臣等不肖 不肖:
9、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孰与:
10、顾吾念之 顾:
11、①以②先国家之急而③后私仇也 ①以: ②先: ③后:
12、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因:
13、鄙贱之人 鄙贱:
14、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之:
(二)翻译句子
1、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
2、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3、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
4、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
5、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
6、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7、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三)简答
1、蔺相如是怎样处理他和廉颇的这一矛盾的?从中显示出蔺相如怎样的性格特征?
2、廉蔺和好的共同思想基础是什么?怎样看待廉颇的形象?
三、夯实基础
1.下列句中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A.使人遗.(wèi)赵王书
大王见臣列观.
(guān)B.请奉盆缶(fǒu)秦王
秦王不怿(yì),为一击缶 ..C.故令人持璧归,间(jiān)至赵矣
臣请就汤镬(huò)..D.会于西河外渑(miǎn)池
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sì)..2.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 B.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C.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D.窃计欲亡走燕。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古今同义的一项是()A.于是相如前进缶。
B.璧有瑕,请指示王。....C.明年复攻赵。D.以勇气闻于诸侯。....4.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含义有相同意义的一组是()A.顾召赵御史书曰/ 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 ...B.引赵使者蔺相如/ 左右或欲引相如去/ 相如引车避匿 ...C.而君幸于赵王/ 则幸得脱矣/ 大王亦幸赦臣 ...D.宁许以负秦曲/ 决负约不偿城/ 秦贪,负其强 ...5.下列句子中,“固”的意思与“蔺相如固止之”的“固”相同的一项是()A.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B.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C.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D.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6.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①大王必欲急臣 ②秦王恐其破璧 ③归璧于赵 ④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⑤逆强秦之.....欢 ⑥秦贪,负其强 .A.①⑥/②④⑤/③ B.①④/②③/⑤⑥ C.①⑤⑥/②③/④ D.①/②③/④/⑤⑥ 7.下列全是被动句的一项是()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②徒见欺 ③君何以知燕王 ④不拘于时 ⑤欲与王好,会于西河外渑池。⑥如姬父为人所杀 ⑦求人可使报秦者
A.①③④ B.②④⑤ C.③⑤⑦ D.②④⑥ 8.对作者及课文分析解说有误的一项是()A.西汉司马迁(公元前145~约前90),字子长,他在中国散文发展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既开创了中国纪传体史学,也开创了中国的传记文学。
B.缪贤在赵国确实没有可出使秦国的合适人选时推荐了蔺相如,可见当时赵国并不注重人才,致使国力弱小。
C.相如使秦,智斗秦王集中显示了他成竹在胸、从容应对的大智大勇。矛盾双方围绕“保璧”与“骗璧”展开了三个回合的较量:第一个回合献璧取璧;第二个回合,归璧于赵;第三个回合,廷斥秦王。D.课文以相如为主,全文在写相如时,或明或暗地提到了廉颇,同样提出了他在赵国的地位,表现了他的性格特征。开头就说他“以勇气闻于诸侯”,突出了他的勇;写他负荆请罪,固然是受蔺相如爱国精神的感动,也是他自己对祖国的一片忠心和勇于改过的表现。9.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主要是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的叙述,歌颂了蔺相如机智勇敢、顾全大局、维护团结的精神,以及廉颇勇于改过的可贵品质。
B.司马迁,西汉著名的史学家和文学家。《史记》原名《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长达三千年间的历史。全书共130篇,分本纪、世家、列传、表、书五种体裁。《史记》不仅具有史学价值,也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鲁迅评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C.“完璧归赵”一节,在写蔺相如出使前,先借缪贤之口对其作了介绍,这不仅从侧面表现出蔺相如是一个智勇双全的人,也为下文写蔺相如作了铺垫。D.“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表明秦赵两国化干戈为玉帛。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刎颈交”比喻情谊深厚,可以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亦可省作“刎颈”。B.“布衣”的意思是“布制的衣服,麻布衣服”。古时老百姓穿麻布衣服,所以用“布衣”借指平民。
C.六国,指崤山以东的六个国家,经常合称“六国”。当时西方的秦国与东方的六国对立,山东六国合纵以抗秦,后都被秦国所灭。
D.“秦御史前书曰”中的“御史”是一种专门作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诸侯、官吏,该官职一直延续到清朝。
11、下列对课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卿:春秋时,周朝及诸侯国都有卿,是高级长官,分为上、中、下三级;战国时作为爵位的称谓,一般授予劳苦功高的大臣或贵族。
B.春秋五霸: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之间展开了激烈的斗争,有数位诸侯国的君主相继成为霸主,史称“春秋五霸”。“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中的“缪公”即秦穆公,春秋五霸之一。
1、曲在赵乎
“赵惠文王时, 得楚和氏璧。秦昭王闻之, 使人遗赵王书,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与秦, 秦城恐不可得, 徒见欺;欲勿与, 即患秦兵之来。”陷入二难境地。此时, 宦者令缪贤推荐蔺相如出使秦国。赵王召见相如而问计:“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 可与否?”相如曰:“秦强而赵弱, 不可不许。”秦王说:“取吾璧, 不予吾城, 奈何?”蔺相如回答:“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 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城, 曲在秦, 均之二策, 宁许以负秦曲。”
“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 曲在赵”。也就是说, 秦国拿城交换赵国的和氏璧, 而赵国不答应, 赵国就理亏了。这是什么道理呢?这就好比邻居家有个好东西, 你看上了, 想方设法要得到它, 不惜用欺骗、恐吓等手段, 邻居不答应, 结果邻居就理亏了。交换是双方自愿的事, 一方提出要交换, 而另一方不同意, 不同意的一方就理亏了吗?因此, 蔺相如这个命题是错误的。明朝文学家王世贞说:“且夫秦欲璧, 赵弗予璧, 两无所曲直也。”
实际情况是:如果不把和氏璧送往秦国, 就会给秦国制造进攻赵国的借口。如果送去, 秦国不给赵国城池, 就会使秦国背上言而无信的名声。
2、蔺相如心里怀着必死的信念
那么, 赵国该如何应对呢?如果两国的关系正常, 赵国不同意将和氏璧送出, 就完全可以派使者讲清道理而回绝。如果赵国愿意, 也可以以礼物的形式赠送。但是, 实际的情形是, 不知道秦昭王提出这个问题的用意是什么, 赵国先着了急。因为秦强而赵弱, “弱国无外交”。赵王是清楚这一点的:“欲勿予, 即患秦兵之来”。在这种情况下, 蔺相如的出使, 可以说是无奈之举。
蔺相如出使秦国, 要完成的使命是什么?是保证赵国的尊严, 消除秦国进攻的借口。至于和氏璧, 那只不过是一个道具而已。要完成这个使命, 绝非易事。蔺相如是抱着必死的信念去的。
刚到秦国, 秦王在非正式场合, 携美人侍从接见弱小的赵国这个并不出名的使者。拿到璧后, 矢口不谈偿城的事。故蔺相如骗回璧, 准备将自己的头和璧一同撞碎在柱子上。“秦王恐其破璧 (主要是有其他担心) , 乃辞谢, 固请, 召有司案图, 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第一个回合。蔺相如胜了。但秦王在第一个回合似乎失败的时候, 又设下骗局, 表面上给了城, 其实给不给, 很难说。
蔺相如识破了这一点, 设下缓兵之计, 要求秦王“斋戒五日, 设九宾于廷”, 他才能够献上璧。等到五日后, 蔺相如更是下定了必死的决心。第一, 他将璧偷偷送回了赵国, 没有坚守信用, 将秦王欺骗了。第二, 在秦廷狡辩, 甚至攻击秦王二十余君:“秦自穆公以来二十余君, 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并说:“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 臣请就汤镬”。
面对强秦的要求, 弱小的赵国陷入了两难, 再没有好的办法。失去和氏璧事小, 失去赵国的尊严事大, 在强秦面前露出赵国的怯懦, 那可就危险了。赵国不强大, 要与秦国抗衡, 凭借的只有人才。蔺相如在之后曾亲口说:“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 徒以吾两人 (自己和廉颇) 在也。”如果在这次外交交锋中表现出“赵国无人”, 那么, 强秦的兵就会很快压过来。因此, 摆在蔺相如面前的路只有一条:宁可牺牲自己, 也要在这次外交斗争中取胜。
3、秦昭王是理智的
(1) 在“完璧归赵”的整个过程中, 秦昭王表现出了出奇的冷静和非凡的智谋。
秦昭王为什么要“以十五城请易璧”?是他真的看上和氏璧了吗?也许是吧。但是问题不仅仅如此。秦昭王设下这个局子, 一开始就是想试探赵国的实力。得到和氏璧, 只是“副产品”罢了。请想一想, 十五座城池换一个和氏璧, 这是把国家的主权领土当儿戏。作为一个国王, 一个强大国家的国王, 不会愚蠢到国土人民与宝玉谁轻谁重都分不清吧。并且, 秦昭王真正要想单纯地得到和氏璧, 办法多的是, 软的、硬的, 直接的、间接的都可以。秦昭王却提出这样一个诱人的条件。显然, 这是他出给赵王的一道难解的政治题, 是想挑起一件外交事件, 通过这一事件搞一次“火力侦查”。
(2) 秦王坐章台见赵使, 也是耐人寻味的。不但将会见地点设在偏殿, 在会见外国使节的时候, 也表现出了很大的“休闲性”。当蔺相如将璧“奏”秦王时, “秦王大喜, 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左右皆呼万岁”。这与当时求璧的态度判若两人。当时秦昭王派了专门的使者, 下了“国书”,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一个“愿”, 一个“请”, 态度是多么的谦卑!今天人家派专人将璧送来, 却坐在偏殿, 与美人及左右把玩。这显然是秦昭王精心设计的情节。一个国王导演并参演了多少次外事活动, 在战国纷争的背景下, 大概不会这样草率吧。这样做, 不能不说是秦王的一种策略。目的还是试探:我倒要看看赵国是如何应对这个挑战的!
(3) 杀相如取和氏璧易如囊中取物, 但是秦昭王没有去做。当蔺相如拿着和氏璧来到秦国的时候, 秦国就可以对它随心所欲了。蔺相如上殿前可以强夺, 也可以巧拿。在殿上拿出地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的时候可以夺。当相如住在广成传舍的时候可以夺。秦王不但没有杀人夺货, 而且马虎到居然没有派人到广成传舍监视赵人, 以至于让他们“使其从者衣褐, 怀其璧, 从径道亡, 归璧于赵”。那样急迫地想得到和氏璧, 此时却又那样马虎, 并且是那样的“听话”, 蔺相如让斋戒就斋戒, 蔺相如让设九宾之礼于朝廷便设九宾之礼于朝廷。“听话”的背后如果是急于获得和氏璧, 又为什么轻而易举地让蔺相如将璧送归赵国?当蔺相如大耍无赖时, “秦王与群臣相对而嘻”。这个“嘻”是真嘻呢, 还是在演戏?为什么此时不将蔺相如杀了呢?
(4) 秦王始终不温不火。蔺相如作为弱国的使者而在强国的朝廷上“胆大妄为”, 有些举动语言已经超越了一定的度, 但是秦王始终不温不火, 这是为什么呢?
第一次, 蔺相如赚到和氏璧后, 凭借柱子, 以自杀碎玉相要挟, 说出“秦贪”, “以戏弄臣”等过头话, 秦王当然不会“人玉两空”。于是“辞谢”, “固请”, “召有司案图”。如果说情急之下表面服软, 为什么不在“召有司案图”时拿下蔺相如?第二次, 蔺相如在秦廷大骂秦自穆公以来二十余君, 此时, “左右欲引相如去”, 却被秦王阻止了。
为什么秦王这么理智?因为不愿意“绝秦赵之欢”。就是说, 他把秦赵之间的外交关系看作第一位, 至于和氏璧, 则是其次。为什么要把外交关系看作第一位?是因为还没有到有足够把握灭掉赵国的时候。
先说缪贤。他的身份是赵宦者令,主要事件是荐贤,推荐蔺相如“报秦”,光推荐这一项就堪称伯乐,关键是他为了推荐蔺相如,曝出了一个惊天的大秘密,他竟曾有过叛逃离国的念头。你想想,为了引起他人的关注,把一个天大的隐秘袒露出来,想必也是醉了。没有相当的勇气,没有为国担当的责任,谁愿自曝己丑?
如此故事,邹忌也有过。邹先生为了“讽齐王纳谏”,把家中妻妾的闺中韵事拿到朝堂上打比方,现身说法,让齐王触类旁通,广开言路,听取谏言,一时门庭若市。但我还是觉得缪贤更有勇气。闺中韵事至多让人批为难登大雅之堂,但叛逃离国那可是死罪啊,哪怕仅是一个念头,也是有过立场动摇,难堪大任了,谁会断了自己后路来举贤荐能呢?
也亏了赵惠文王,听了缪贤的这番话,赵惠文王不是瞠目震惊发怒,而是立马对所荐之才蔺相如大感兴趣。可见赵王也是不拘小节,宽宏大度,光明磊落,能成大事之人啊。所谓“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是也。
赵王让人佩服的还不止这一桩。渑池之会时,赵王的形象才真正达到了极致。秦伐赵,攻城拔寨,杀人二万,虎狼之心,昭然若揭,接下来又假惺惺装慈爱示好,赵王畏惧啊,不敢应约赴会,那也是人之常情。“世人莫笑三闾懦,不劝怀王会武关。”所谓“最怜恃勇偏轻举,直挟君王冒虎狼”,不值当啊。但廉颇蔺相如一番计议,鼓捣撺掇,拿一些国家颜面体面尊严之类的事情来忽悠。呵呵,相比性命,面子值几个钱啊?更可怕的是到边境时,廉颇说的“绝秦望”的那一套,开个玩笑啊,换了是我,立马转身回宫,想干嘛?噢,三十日不还,就不管我的死活,也不想着派些特战队员来救我,你们另立太子为王,我怎么办啊?我才不干呢,我才没那么傻呢,把我绑架到国家的道德祭坛上,让我为所谓的国家尊严,身赴险境,你们在后方釜底抽薪,到时秦真恼羞成怒杀了我咋办?
我们来看文本,对赵王的描写很简洁精练。“赵王畏秦,欲毋行。”廉蔺计曰:“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赵王遂行。”廉颇送至境,与王诀,“王许之。”王竟许之!赵王真是舍生取义,顶天立地响当当伟汉子,绝对堪比易水之别的刺秦荆轲,贵为一方诸侯王,养尊处优,吃香喝辣,谁还会去冒着掉头风险,考虑什么体面尊严啊?笑我胆小缩头就胆小缩头呗,至少比误了卿卿性命强啊。
由此见,“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除了有廉蔺一武一文,更因为有一个英明伟大的君主啊,君贤臣能,上下一心,其利断金,谁敢说不是呢?
说完赵国这一方,我们再来看看秦王。
秦王也不是泛泛之辈啊。不要以为秦王是一个贪财好色之徒。要知道,这和氏璧真的不是一般的宝物,那可真的是传世之宝啊,之后可是被雕作国玺的啊,故“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蔺相如小人之心,让人怀璧归赵,秦王非常大度,“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不如因而厚遇之。”“秦亦不以城予赵”。
秦王不傻,在冷兵器时代,“十五城秦宝也。今使大王以璧故,而亡其十五城,十五城之子弟,皆厚怨大王以弃我如草芥也。”(王世贞《蔺相如完璧归赵论》)到时秦地子民会认为自己的君王是个玩物丧志的昏君,谁会为这样的君王卖命啊?
渑池之会,秦王戏赵不成,倒是蔺相如针尖麦芒,有如刺猬,让秦难堪至极,司马迁褒蔺,说“秦不敢动”,呵,秦有什么不敢的?我觉得客观公正的话,应该说,秦没有轻举妄动,秦王可真是能忍啊,赵一而再再而三的侮辱秦,如果用赵的颜面论来衡量,那秦王丢脸可是丢到姥姥家了,但秦王就是没有冲冠一怒为颜面。秦王志在天下,小小一块玩物,一点面子,不值一哂。
《烛之武退秦师》里,佚之狐堪比缪贤,能慧眼识英才,举荐烛之武,烛之武发了一通牢骚,郑伯坦诚道歉,同时反激烛之武去为国效命,秦伯被烛之武的一番利益说动,“与郑人盟”。短视冲动的子犯请击之,晋文公审时度势,认为“不仁、不知、不武”,“亦去之”。创业之初的君王,都是人中龙凤,为了更远大的目标,忍下一口恶气,最后都成就了一番霸业,不由得让我们为他们点赞。
一、说教材
大纲对高中阶段文言文阅读能力的要求如下:熟悉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的一般用法;了解文言句式的一般特点;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本单元的教学要点是:
一、怎样学习文言文;
二、掌握和使用工具书。
《廉颇蔺相如列传》选自高二语文必修④第四单元,是基本篇目、讲读课文。作为《史记》中著名的人物传记,其重要的历史价值在于,以“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典型故事浓缩了战国末期秦赵之间得政治斗争,以小见大,真实生动地再现了历史风云变幻。而其突出的文学价值在于,情节安排张弛有度,扣人心弦;动作刻画栩栩如生,跃然纸上;语言描写简练生动,凸显个性。通过情节等突显了主要人物德才兼备的人格魅力。虽然具有历史和文学的双重价值,但作为语文教材,我以为不宜只注重其故事性,因为以事实和事理来把握历史,那是历史教学的任务;而应该充分挖掘文本,感受其文学魅力。
二、说学情
由于各种原因,学生首先存在认识和能力上的个体差异。其次,普遍存在“困于口”问题,学生没有“说”的习惯,只一味地记,可这不意味着他们想不到。
想得到未必说得出,说得出者必定能想得到。说是一个综合性的学习过程和结果。因此,“让学生说”,势在必行。这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和现代教学理念。
三、说教学目标
㈠德育目标——以主要人物德才兼备的人格感染学生。例如欣赏和学习蔺相如的机智勇敢、不卑不亢、宽容谦让。再如辨别廉颇有自尊心还是嫉妒心,正确认识自尊心对个人成长的价值等。
㈡能力目标,包括文学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
1、有效引导学生阅读文本,认识其各方面的文学魅力,以提高学生文学素养。
2、能较准确灵活地用古代和现代汉语模仿人物对话,再现或表现其神态、内心。
3、能大体口译或复述故事,准确推断所蕴含的意义。有人说:“人才不一定有口才,但有口才的一定是人才。”基于对口才的重要性认识,也鉴于本人此前在教学中的缺陷,我准备在本文教学中,以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为重中之重。即以欣赏文本得文学价值为基础,其间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而以语言训练贯穿始终。根据上述目标,本文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如下: ㈠重点:口述故事,赏析重要语段的涵义,分析人物性格。
㈡难点:掌握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四、说教法和学法 ㈠诵读法。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读十分重要。古文尤其要注重诵读。诵读,方式多样,效果各异。我将采用集体朗诵和分角色朗读两种方式。
本文篇幅较长,不宜在单课时内通读全文,否则会给学生造成沉重的心理负担。根据内容特点,我将以故事为单位,引导学生朗诵。集体朗诵相对完整的文段,以掌握字音、句读,了解故事梗概。分角色模仿人物对话,理解其用意,以便揣摩出人物内心感受。
㈡问答法(或问题式学习),学生质疑、对抗。
“引导学生进行‘问题式’教学是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基本策略”,而且是目前使用普遍而有效的策略。在这种策略中,教师作为“引导者”的作用最应该体现。而问题的设计或提问的技巧将直接影响引导的成效。此前,我一直走入一个误区:以为高浓缩、高难度的设问等于有价值的问题,有价值的问题等于有效的引导。结果在课堂上,屡屡“乘兴而来,败兴而归”。究其原因,一是违反循序渐进的原则,问题跳跃性大,致使学生出现思维“断层”;二是忽略学生个体认识和能力差异,热情地提问反而出现了“能者扬之,困者抑之”的后果;即使对于能者,在连珠炮式的追问下也十分尴尬。因此,我认为问答式教学中应该遵循这些原则: ⒈与内容或结构同步。体现为引导学生简述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为每个学生奠定深入学习的基础。
⒉由易到难,由表及里。发挥个体差异的积极作用,成就不同的成功感。
⒊适量提问,鼓励尊重。对同一个学生,最多连续提问三次,之后询问其是否愿意继续,尊重学生的选择,并给予肯定和鼓励。
问题层层深入,适合程度不同的学生,能者多答,困者少答,各有收获。最关键的是教师在有效引导中,成就了每一位学生的自信和自尊心。
当然任何一节课教师都无法预设所有的问题和答案。实际课堂中,随着师生之间思维的发展,往往很多问题是随时生成的,而无论怎样,上述原则都适合。
五、说课时安排和教学过程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二、知识链接
(一)作者和《史记》
1、司马迁,字子长,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他能写出《史记》这样伟大的作品,是因为:①家学渊源。父亲司马谈为太史令,学问广博。父亲死了三年,司马迁继承其业,在“金匮石室”(国家藏书处)阅读、整理历史资料;②广泛游览,实地考察;③艰难发愤。武帝天汉三年,李陵孤军入匈奴,败降,而司马迁仗义执言极言李陵降敌是出于无奈,因而触怒汉武帝,致罪下狱,受宫刑,身心重创发愤著《史记》。关于司马迁的名联:刚直不阿,留将正气冲霄汉;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一代君权痛蚕室,千秋史笔溯龙门。
2、《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记述了上自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约三千年左右的历史。全书共130篇,五十二万多字,分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八“书”、十“表”。(本纪——给帝王作传的类别。世家——给诸侯作传的类别。列传——各种不同类型、不同阶层人物的传记。书——个别事件的始末文献典。表——是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史记》既是史学巨著,全面地叙述了我国上古至汉初三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多方面的历史发展情况;又是文学巨著,作品有很高的写作技巧,人物形象鲜明,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二)背景材料
1、时代背景
公元前四世纪,战国“七雄”征战不已。秦国最强,它对六国都有野心。秦国多次击赵,但赵国重用廉颇、蔺相如,将相团结合作,外交上、军事上都取得了成功,保障了国家的安全。这篇课文就是记叙廉颇、蔺相如团结合作,抗击强秦的历史事实。
2、《韩非子•和氏》(节选)
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泪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三、听录音、点读、分组读、齐读,纠正字音、句读 读准下列加点的字音
穆公()避匿()缪贤()汤镬()虽驽()肉袒()盆缶()案图()可予不()渑池()诈佯()列观()皆靡()传舍()甚倨()不怿()衣褐()睨柱()
四、自读课文,疏通大意,理清文章结构层次,各用4个字概括文章故事。
五、完成《金榜》“基础自主学习”,整理课文的①通假字②一词多义③实词的活用④古今异义词⑤文言特殊句式
五、再读课文,参照注释翻译课文,归纳翻译古文的几原则: ⑴
⑵
③ 第二课时
研读文段,合作探究
一、研读1-2段
1、文章开头交代廉颇、蔺相如的不同出身,有何作用?
二、研读3-13段
故事,明确蔺相如是如何“使不辱于诸侯”的。1蔺相如是在什么背景下出场的?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
2蔺相如出使秦国后,与秦国围绕着和氏璧进行了哪三个回合的较量?由此可见蔺相如怎样的思想性格?
三、研读14-17段
故事,明确蔺相如是如何维护国格的。
1、此故事中作者设置了多处对比,请列举出4组对比并说明其作用。
2、廉颇在本事件中做了什么?这表现了他什么性格?
四、研读17-21段
故事,明确蔺相如是如何顾全大局的。这则故事作者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刻绘人物形象?请联系课文具体说明。
五、小结全文。
一.主题思想:本文通过(“完壁归赵”、“绳池之会”、“将相和欢”)三故事,赞扬了蔺相如(智勇双全的品质和宽厚待人、顾全大局的风格),也赞美了廉颇(“负荆请罪”的优秀品质。)启示我们()。
二、人物刻画
1.选择3个(典型)事件刻划人物。
2.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课文中有两类矛盾,一类是(赵国与秦国的矛盾),这一对矛盾是敌我矛盾;另一类是(廉、蔺的矛盾),这一对矛盾是内部矛盾。两类矛盾纵横交错,互相影响。最后(在共同对敌)的前提下,内部矛盾得到了解决,廉蔺的性格品质也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3.用(个性化)的语言刻画人物。
在三个事件的描述中,大段对话占了很大篇幅,有的情节干脆由对话来表达,许多对话形象地表现了人物的思想和性格,使我们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例如(先说蔺相如,他在秦廷上的慷慨陈词,有时语气平和,谦恭有礼,使对方放松警惕;有时直言斥责,有理有据,雄辩服人;有时坚决表态,分析利害,暗示对方;有时怒不可遏,咄咄逼人。总之,词锋犀利,刚柔相济,但又轻重恰当,充分表现出一个热爱祖国、不畏强暴、有智有勇、长于辞令的外交家形象。再说廉颇,在将相交欢事件中,他先前说的这一番话,表现了他的自高自大和心胸狭窄,非常符合武将的性格特点,后来写他知错改过,负荆请罪时所说:“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一句,语言不多,坦诚直率,可敬可爱。)4.运用()手法侧面描写人物。三.选材典型,剪裁精当,文章主次分明,详略得当。
作者根据主旨的需要选择了三个典型事件,对于已选材料作者又精心裁剪,明写、详写了人物(),暗写、略写了人物()。同一故事中也有详略安排,如().
从历史著作的特色看,本文突出表现了士阶层的两个杰出人物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所起的重要的历史作用,而且显示出作为个体的士人,怎样在时代中把握机遇,实现自我的价值;而作为文学作品的传记文学,它又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可供写作借鉴。
六、练习-语言应用
1.运用出自《廉颇蔺相如列传》的成语(至少4个),写一段不少于60字的文字。完璧归赵负荆请罪价值连城
怒发冲冠刎颈之交
2、为了打造“书香校园”,学习下面两段“名著导读推荐词”给我们本期所学的某一名著写一段推荐词 【《论语》•推荐词】
它是散文的典范,文化的经典,智慧的宝库。它用智慧开启了一道道尘封的门,用教诲铸造了一柄柄坚利的斧。于是,千百年来孔子和《论语》所代表的儒学,在构建汉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历史过程中,起着无可替代、首屈一指的作用。【莎士比亚作品•推荐词】
它是西方文学史上一座难以企及的高峰。几百年来,莎士比亚那魅力无穷的戏剧和诗歌像磁石般吸引着一代代读者。他笔下丰富饱满的人性、曲折动人的情节、华美灿烂的语言令人回味无穷。他的作品放射出强烈的人文主义思想的光芒,体现了卓越而大胆的艺术技巧。
七、板书设计 完璧归赵
渑池之会对秦王
负荆请罪对廉颇原则: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威于外而宽于内
一、预习检测
课后练习三。自主、合作。
参考答案:
1.完,使动用法,使……完好无缺。2。急,用作动词,逼迫。
3.舍,动词,安置住宿。4.衣,动词,穿。
5.廷,名词作状语,在朝廷上。6.羞,意动用法,以…为羞。
7.先、后,意动用法,以…为先,以…为后。
二、整体把握
1.课文节选自《廉颇蔺相如列传》的第一部分,集中记载了蔺相如的事迹,对廉颇也作了简要的叙述。
2.叙述模式:三二二。
(三):三个小故事---------
(二):两个人物------------
(二):两种矛盾------------秦赵两国之间、廉蔺两人之间。
“完璧归赵”围绕和氏璧写(欺诈)和(反欺诈)的斗争;“渑池会”主要写秦王和蔺相如之间的一场(侮辱)和(反侮辱)的斗争;“负荆请罪”写的是(私怨)和(国事)的矛盾。
三、合作探究
1.第一、二段分别介绍了廉颇蔺相如两人的身份和地位,和下文有什么样的关系?
自主、合作探究。
参考答案:文章开篇分别介绍了两人的身份和地位。由于两人地位高低悬殊、影响的大小不同,在他们之间将会产生矛盾就成为必然。这为后文廉颇自恃功高而鄙视蔺相如的出身埋下了伏笔,为以后廉蔺之间的矛盾做了铺垫。
2.课后练习二。
3.课后练习一。
4.廉颇蔺相如二人所处的时代背景是什么?
(教学用书第111页)
三、巩固强化
廉颇蔺相如列传说课稿由查字典语文网小编整理,仅供参考:
一、说教材
大纲对高中阶段文言文阅读能力的要求如下:熟悉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的一般用法;了解文言句式的一般特点;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本单元的教学要点是:
一、怎样学习文言文;
二、掌握和使用工具书。
《廉颇蔺相如列传》选自高二语文必修④第四单元,是基本篇目、讲读课文。
作为《史记》中著名的人物传记,其重要的历史价值在于,以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典型故事浓缩了战国末期秦赵之间得 政治斗争,以小见大,真实生动地再现了历史风云变幻。而其突出的文学价值在于,情节安排张弛有度,扣人心弦;动作刻画栩栩如生,跃然纸上;语言描写简练生动,凸显个性。通过情节等突显了主要人物德才兼备的人格魅力。
虽然具有历史和文学的双重价值,但作为语文教材,我以为不宜只注重其故事性,因为以事实和事理来把握历史,那是历史教学的任务;而应该充分挖掘文本,感受其文学魅力。
二、说学情
由于各种原因,学生首先存在认识和能力上的个体差异。其次,普遍存在困于口问题,学生没有说的习惯,只一味地记,可这不意味着他们想不到。
想得到未必说得出,说得出者必定能想得到。说是一个综合性的学习过程和结果。因此,让学生说,势在必行。这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和现代教学理念。
三、说教学目标
㈠德育目标以主要人物德才兼备的人格感染学生。例如欣赏和学习蔺相如的机智勇敢、不卑不亢、宽容谦让。再如辨别廉颇有自尊心还是嫉妒心,正确认识自尊心对个人成长的价值等。
㈡能力目标,包括文学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
1、有效引导学生阅读文本,认识其各方面的文学魅力,以提高学生文学素养。
2、能较准确灵活地用古代和现代汉语模仿人物对话,再现或表现其神态、内心。
3、能大体口译或复述故事,准确推断所蕴含的意义。
有人说:人才不一定有口才,但有口才的一定是人才。基于对口才的重要性认识,也鉴于本人此前在教学中的缺陷,我准备在本文教学中,以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为重中之重。即以欣赏文本得文学价值为基础,其间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而以语言训练贯穿始终。
根据上述目标,本文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如下:
㈠重点:口述故事,赏析重要语段的涵义,分析人物性格。
㈡难点:掌握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四、说教法和学法
㈠诵读法。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读十分重要。古文尤其要注重诵读。诵读,方式多样,效果各异。我将采用集体朗诵和分角色朗读两种方式。
本文篇幅较长,不宜在单课时内通读全文,否则会给学生造成沉重的心理负担。根据内容特点,我将以故事为单位,引导学生朗诵。
集体朗诵相对完整的文段,以掌握字音、句读,了解故事梗概。分角色模仿人物对话,理解其用意,以便揣摩出人物内心感受。
㈡问答法(或问题式学习),学生质疑、对抗。
引导学生进行问题式教学是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基本策略,而且是目前使用普遍而有效的策略。在这种策略中,教师作为引导者的作用最应该体现。而问题的设计或提问的技巧将直接影响引导的成效。
此前,我一直走入一个误区:以为高浓缩、高难度的设问等于有价值的问题,有价值的问题等于有效的引导。结果在课堂上,屡屡乘兴而来,败兴而归。究其原因,一是违反循序渐进的原则,问题跳跃性大,致使学生出现思维断层;二是忽略学生个体认识和能力差异,热情地提问反而出现了能者扬之,困者抑之的后果;即使对于能者,在连珠炮式的追问下也十分尴尬。
因此,我认为问答式教学中应该遵循这些原则:
⒈与内容或结构同步。体现为引导学生简述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为每个学生奠定深入学习的基础。
⒉由易到难,由表及里。发挥个体差异的积极作用,成就不同的成功感。
⒊适量提问,鼓励尊重。对同一个学生,最多连续提问三次,之后询问其是否愿意继续,尊重学生的选择,并给予肯定和鼓励。
问题层层深入,适合程度不同的学生,能者多答,困者少答,各有收获。最关键的是教师在有效引导中,成就了每一位学生的自信和自尊心。
当然任何一节课教师都无法预设所有的问题和答案。实际课堂中,随着师生之间思维的发展,往往很多问题是随时生成的,而无论怎样,上述原则都适合。
五、说课时安排和教学过程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二、知识链接
(一)作者和《史记》
1、司马迁,字子长,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他能写出《史记》这样伟大的作品,是因为:①家学渊源。父亲司马谈为太史令,学问广博。父亲死了三年,司马迁继承其业,在金匮石室(国家藏书处)阅读、整理历史资料;②广泛游览,实地考察;③艰难发愤。武帝天汉三年,李陵孤军入匈奴,败降,而司马迁仗义执言极言李陵降敌是出于无奈,因而触怒汉武帝,致罪下狱,受宫刑,身心重创发愤著《史记》。关于司马迁的名联:刚直不阿,留将正气冲霄汉;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一代君权痛蚕室,千秋史笔溯龙门。
2、《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记述了上自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约三千年左右的历史。全书共130篇,五十二万多字,分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八书、十表。(本纪给帝王作传的类别。世家给诸侯作传的类别。列传各种不同类型、不同阶层人物的传记。书个别事件的始末文献典。表是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史记》既是史学巨著,全面地叙述了我国上古至汉初三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多方面的历史发展情况;又是文学巨著,作品有很高的写作技巧,人物形象鲜明,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二)背景材料
1、时代背景
公元前四世纪,战国七雄征战不已。秦国最强,它对六国都有野心。秦国多次击赵,但赵国重用廉颇、蔺相如,将相团结合作,外交上、军事上都取得了成功,保障了国家的安全。这篇课文就是记叙廉颇、蔺相如团结合作,抗击强秦的历史事实。
2、《韩非子和氏》(节选)
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泪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三、听录音、点读、分组读、齐读,纠正字音、句读
读准下列加点的字音
穆公()避匿()缪贤()汤镬()虽驽()
肉袒()盆缶()案图()可予不()渑池()
诈佯()列观()皆靡()传舍()甚倨()
不怿()衣褐()睨柱()
四、自读课文,疏通大意,理清文章结构层次,各用4个字概括文章故事。
五、完成《金榜》基础自主学习,整理课文的①通假字②一词多义③实词的活用④古今异义词⑤文言特殊句式
五、再读课文,参照注释翻译课文,归纳翻译古文的几原则:
⑴ ⑵ ③
第二课时
研读文段,合作探究
一、研读1-2段
1、文章开头交代廉颇、蔺相如的不同出身,有何作用?
二、研读3-13段 故事,明确蔺相如是如何使不辱于诸侯的。
1蔺相如是在什么背景下出场的?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
2蔺相如出使秦国后,与秦国围绕着和氏璧进行了哪三个回合的较量?由此可见蔺相如怎样的思想性格?
三、研读14-17段 故事,明确蔺相如是如何维护国格的。
1、此故事中作者设置了多处对比,请列举出4组对比并说明其作用。
2、廉颇在本事件中做了什么?这表现了他什么性格?
四、研读17-21段 故事,明确蔺相如是如何顾全大局的。
这则故事作者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刻绘人物形象?请联系课文具体说明。
五、小结全文。
一.主题思想:本文通过(完壁归赵、绳池之会、将相和欢)三故事,赞扬了蔺相如(智勇双全的品质和宽厚待人、顾全大局的风格),也赞美了廉颇(负荆请罪的优秀品质。)启示我们()。
二、人物刻画
1.选择3个(典型)事件刻划人物。
2.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课文中有两类矛盾,一类是(赵国与秦国的矛盾),这一对矛盾是敌我矛盾;另一类是(廉、蔺的矛盾),这一对矛盾是内部矛盾。两类矛盾纵横交错,互相影响。最后(在共同对敌)的前提下,内部矛盾得到了解决,廉蔺的性格品质也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3.用(个性化)的语言刻画人物。
在三个事件的描述中,大段对话占了很大篇幅,有的情节干脆由对话来表达,许多对话形象地表现了人物的思想和性格,使我们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例如(先说蔺相如,他在秦廷上的慷慨陈词,有时语气平和,谦恭有礼,使对方放松警惕;有时直言斥责,有理有据,雄辩服人;有时坚决表态,分析利害,暗示对方;有时怒不可遏,咄咄逼人。总之,词锋犀利,刚柔相济,但又轻重恰当,充分表现出一个热爱祖国、不畏强暴、有智有勇、长于辞令的外交家形象。再说廉颇,在将相交欢事件中,他先前说的这一番话,表现了他的自高自大和心胸狭窄,非常符合武将的性格特点,后来写他知错改过,负荆请罪时所说: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一句,语言不多,坦诚直率,可敬可爱。)
4.运用()手法侧面描写人物。
三.选材典型,剪裁精当,文章主次分明,详略得当。
作者根据主旨的需要选择了三个典型事件,对于已选材料作者又精心裁剪,明写、详写了人物(),暗写、略写了人物()。同一故事中也有详略安排,如().从历史著作的特色看,本文突出表现了士阶层的两个杰出人物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所起的重要的历史作用,而且显示出作为个体的士人,怎样在时代中把握机遇,实现自我的价值;而作为文学作品的传记文学,它又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可供写作借鉴。
六、练习-语言应用
1.运用出自《廉颇蔺相如列传》的成语(至少4个),写一段不少于60字的文字。
完璧归赵 负荆请罪 价值连城 怒发冲冠 刎颈之交
2、为了打造书香校园,学习下面两段名著导读推荐词给我们本期所学的某一名著写一段推荐词
【《论语》推荐词】
它是散文的典范,文化的经典,智慧的宝库。它用智慧开启了一道道尘封的门,用教诲铸造了一柄柄坚利的斧。于是,千百年来孔子和《论语》所代表的儒学,在构建汉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历史过程中,起着无可替代、首屈一指的作用。
【莎士比亚作品推荐词】
它是西方文学史上一座难以企及的高峰。几百年来,莎士比亚那魅力无穷的戏剧和诗歌像磁石般吸引着一代代读者。他笔下丰富饱满的人性、曲折动人的情节、华美灿烂的语言令人回味无穷。他的作品放射出强烈的人文主义思想的光芒,体现了卓越而大胆的艺术技巧。
七、板书设计
完璧归赵
渑池之会 对秦王
负荆请罪 对廉颇 原则: 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威于外而宽于内
李文忠
【《廉颇蔺相如列传》复习练习】推荐阅读:
廉颇蔺相如列传期末10-31
廉颇蔺相如列传文言句式总结06-07
《廉颇蔺相如列传》说课稿 (高二)10-05
高中语文必修四《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10-28
司马相如列传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