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节日作文doc
云南省元谋县凉山中心学校李仙凤
我的家乡在凉山,那是一个美丽的地方。连绵起伏的群山环抱着几个村落,仿佛玉带上镶嵌着几颗璀璨的明珠,林海茫茫,松涛阵阵,一条弯弯曲曲的石板小路在林间蜿蜒,绿树丛中,露出古寺的一角,寺中花木扶疏,古松翠柏相映成趣,檀香细细,晨钟悠悠,恍如世外桃源,令人流连忘返。不过,家乡最令人难忘的,还要数过春节。
春节又叫做“过老年”,是家乡人最隆重热闹的节日。小时候常常扳着手指头数,就盼着过年。等啊等,盼啊盼,年终于悄悄地走近了。忙碌了一年的人们,开始筹划起来。母亲提前几天就领着我们拆洗家中的被子和衣服,擦净灶台上的锅碗瓢盆,迎接春节的到来。春节前的最后一个赶集日,母亲把我们姐妹几个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去赶“尽头街”,据说这样才能一年到头无病无灾,我们家乡俗称“游百病”。那一天自然也是我们最快乐的日子,集市上花花绿绿的年货看得人眼花缭乱,在人堆里跟打仗似的挤,好不容易买好了过年的吃食,一分钱的东西都舍不得吃,心里依然兴奋。
在越来越密的鞭炮声中,我们迎来了除夕。这一天,母亲领着我们里里外外清扫屋子,晚上,父母把家里最丰盛的饭菜摆上,先是祭拜祖先,等我们认认真真地磕完头,年夜饭才正式开始。饭桌上总少不了鱼,母亲说这预示这“年年有余”。当然,母亲还会多做一些饭菜,一直留到大年初一早上。我们一个个撑得肚儿圆,这才冲出去燃烟花、放鞭炮。这时的父亲母亲,在家里贴好门神和春联,鞭炮一响,我们撒腿就往家跑,因为这是发压岁钱的时候,大家格外的兴奋。晚上临睡前,母亲嘱咐我们一定要洗脚,并亲自监督,说这样才能赶上好运气。母亲还唠叨说,大年初一要早起,不要睡懒觉,不能让人叫醒,不能说不吉利的话等等规矩,每一样都很有讲究。而我们早已进入了甜蜜的梦乡。初二似乎还有拜年,谢财门等活动,但那是大人的事了,我们兜里有了压岁钱,只管玩得昏天黑地。到了初四,人们就下地干活了,年在我们依依不舍地挽留里过完了。
第二年,年又在我们的期盼中如期而至。一年的辛苦,一年的劳碌,化作喜悦的笑,永远深深地印在我的记忆里!
(指导教师:黎桂丽)春节作文
写春节作文前,我们可以先回忆下过春节是我们参加过的活动,如贴倒福、分压岁钱、吃饺子、掸扬尘、贴年画、贴剪纸、放鞭炮、守岁、给压岁钱、挂千千结、贴春联等,然后挑一个我们印象深刻的上网查些资料,可以到百度搜春节的八个习俗,春节的由来与传说等,也可以上作文网作文素材频道找到相关资料再进行介绍。
作文题目可以自拟,如欢度春节,春节游文庙,除夕之夜,美丽的春节,春节花会
开头部分:大致介绍一下春节,及春节的一些习俗,点明你所要介绍的习俗。(略写)
第二部分:介绍这一习俗的来历、象征意义等,像剪纸、年画、千千结等还可以写写这些物品的种类、样子等。(详细)
第三部分:回忆自己参与这一活动的情景。(详细)
结尾结尾部分:写写自己对这一习俗的感受。
每个部分举例:
开头部分:大致介绍一下春节,及春节的一些习俗,点明你所要介绍的习俗。(略写)
例:元宵节是我国的四大节日之一,元宵节一过,春节也就算过完了,所以这一天是非常隆重和热闹的。过元宵节的节目丰富多彩,有充满乐趣的看花灯猜灯谜,有喜气洋洋的舞龙,还有热闹非凡的赛龙船。不过,最吸引我们小孩子的却是那多姿多彩的烟花。
第二部分:介绍这一习俗的来历、象征意义等,像剪纸、年画、千千结等还可以写写这些物品的种类、样子等。(详细)
例:春联代表着欢乐祥和。在我们中国,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在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的气氛。一幅幅春联不仅带来了吉祥和祝福,还带来了中国古老的浓浓的文化气息。瞧!“大地春光好,长天晓日红”、“岁岁皆如意,年年尽平安”、“江山万里如画,神州四时皆春”、“春风送春处处***美,喜鹊报喜家家喜事多”…… 幅幅春联让千家万户喜气盈门。春联的种类比较多。按照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批、春条、斗方等。因此,贴的位置也不同,如“门心”贴在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横批”贴在门楣的横木上。
第三部分:回忆自己参与这一活动的情景。(详细)
例:记得去年元宵节的晚上爸爸妈妈带我去工人体育馆看烟花。八点整,只听见几声沉闷的声音,一个个烟花带着红红的火星窜上了天空,几声脆响,夜空绽放出几朵美丽的花朵。它们的形状和颜色各不相同,有五颜六色的满天星,金黄色的蒲公英,紫色的牵牛花,火红的玫瑰花,粉红的月季、银色的百合,真是绚丽多彩。随着一声声的炮响,人们在惊呼,在赞叹,夜色中,人们微微扬起的脸上也变幻着多姿的色彩,露出了幸福的笑容……
结尾结尾部分:写写自己对这一习俗的感受。
例:我看着那散发着传统文化芳香的中华结,仿佛品味到了中华民族远古的神秘和东方的灵秀。它的古香古色,它的千变万化,让我神往,让我遐想……
《春节的街头》
今天,是中国传统节日——春节。早晨我还没醒,就听到了鞭炮的声音。平静的社区,今日显得热闹非凡。这热闹的喧嚣,把我的睡意一股脑的全都打撒开来。于是,起床穿上了新衣服连早饭都来不及吃就冲到门外,看着各家各户的炮竹,烟花。接着就是跟爸爸妈妈一起去走街串巷——拜年!
“李伯伯,新年快乐”“王阿姨,工作顺了”“刘奶奶,身体健康”〃〃〃跟所有的长辈们拜过年之后,妈妈提议说:一会,去街上看看,感受下新年的气氛。一上街,街上可就更热闹了。人们手里有提着大袋大袋的菜,身边的孩子手上握着一大把小花炮,蹦蹦跳跳地跑着。看!我左边的一位四、五岁左右的小女孩,跑到前面去。一下子又转过头对一位满手是鼓鼓的袋子的大人喊着:“爸爸,快点!我要回去放炮玩呢!”。有拿着那边超市发的小气球的,红的,黄的,绿的,还有蓝的。也有三五成群,手挽着手说说笑笑的姑娘们,小伙子们,忙绿了一年,辛苦了一年,我想这个时候应该是大家最放松,最高兴的时候。你看,路灯上还挂着两个小红灯,喜气洋洋的。就像在说,“我们也要过新年,我们也要过新年”。
一进菜市场,那才更热闹呢!人流窜动,一眼望去,什么也看不见,全是人。还有那翠绿的黄瓜,可真新鲜哪,你看,那金黄色的小花在太阳的照射下显得多么的生机勃勃啊。那鲫鱼,鲢鱼,青鱼,草鱼等等在水里游来游去,真是印证了我们中国的老话:年年有鱼(余)!黄的韭菜,红的番茄,黑的木耳,白的萝卜〃〃〃真是要什么有什么呀。“哎哟!可真够挤的。”我嘀咕了一句。跟着妈妈买了几个我爱吃的菜,结完帐就走出了菜场。超市里的收银台前也早已排起了长龙。傍晚时分,街上,又渐渐安静下来。店主们把店子关了,超市也比往常早了些许关门。大家都提着东西回家过年去了。
到了晚上6点左右,社区渐渐安静,孩子们都回家吃团圆饭去了。吃完团圆饭7、8点的样子社区又重新热闹起来。孩子们全都出来放花炮了。这个放个“降落伞,”那个又放个“天女撒花”〃〃〃〃各式各样的花炮全有。每放完一个都会聚集好几个孩子,他们在讨论谁的花炮最美丽,谁的花炮颜色最多,之后又是阵阵欢笑。大人们或几个坐在一起打牌,打麻将;或几个坐在一起嗑瓜子,剥花生;或看着自己的孩子放花炮,偶尔还要帮他们一下。大多数的孩子,都是自己独立操作完成。
夜,更深了。人们陆陆续续的回家了,有些不肯回家的孩子也在父母的劝说下,不情愿的回了家,一天的热闹景象渐渐被夜幕包围。我不禁感叹又是一年到,时间过得可真快呀!
春节见闻
“当、当、当”新年的钟声敲响了,家家户户的门上早已贴上了或火红或金黄的对联,每一家的老老少少都乐得合不拢嘴。兴奋的孩子们有的目不转睛地盯着电视,品尝着一年一度的晚会大餐――春节晚会;有的急着给自己的长辈拜年,发短信,打电话,所有新年的祝福话语仿佛怎么也说不完;调皮的孩子正在向自己的父辈们 “讨要”压岁钱;屋外的鞭炮声此起彼伏,炸开了锅,五彩的烟花更是把这个特殊的夜晚点缀得绚丽多姿。
正月初一,农历新年的第一天迎着人们的喜悦祥和而来。我这个平时最赖床的懒汉,今天却起了个大早,因为我极想穿上我那美丽的新衣,出去好好炫耀一翻。我要去走亲访友拜新年了,这无疑也是一件高兴的事。我们小孩子走在拜年队伍的前面,见到长辈们拜个年,说几句吉利话,就可以收获一大把的压岁钱,然后拿到街上去买自己喜爱的东西――玩具、零食、鞭炮……,家长好像变了个人似的,对我们的放纵是那么的宽容,一切都有了!这就是过年的感觉。
“放鞭炮喽!”不知是谁喊了一声,小孩子们很快都聚在了一起。一串串鞭炮在人们手中点燃,响声震天,四处飞溅,仿佛要把一个个美好的愿望送到千家万户。一阵阵炮竹声接连不断,热闹非凡。
到了吃饭的时候,望着满桌子平时最爱吃的菜肴,我们小孩子却一点儿也不觉得饿。大人们在推杯换盏之间,谈论最多是:今非昔比啊!今天的幸福生活从餐桌上最能说明问题,现在人们生活好了,天天就像在过年!
奔波在走亲访友的路途上,我见到了春意盎然的田间大地,一条条新修的高速公路缩短了我们的行程,通往乡村的泥巴路也被“村村通”的水泥路所覆盖,城市高楼大厦像雨后春笋,一年一个变化……
一、充分利用传统节日资源, 引导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和写作
综合实践是目前比较小学比较常用的教学手段, 对于作文综合实践活动的确也会有很大的帮助。学生缺乏生活实践对于写作文就会干巴巴没有真实的情感。叶圣陶先生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 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 才会做成什么文字, 所以说到根本, 除了不间断地向着充实的路走去, 更没有可靠地预备方法, 走到这条路, 再加上写作的法度、技术就能完成写作文这件事了。”现行的教育体制下, 每个学生都很注重分数, 学校也都忙着应对各种分数达标考试。每个月会有一次小考, 半学期还会有检测, 期末还有综合检测, 区里统考, 市里大考等等。学生为了能在各种考试中取得较好的成绩, 在各个补习班、特长班加点学习, 家长也忙于工作, 没有时间陪着孩子更多的参与到社会实践中, 在这样的环境中, 孩子只知道分, 而不能从学习中获得快乐。没有了与社会的接触, 学生所学到都是在课堂听来的作文, 孩子们写的作者越来越相似, 思想已经被禁锢在那些条条框框中, 按照教师讲的去思考问题, 按照教师说得去写内容。学生的生活最多算是“忙碌”、哪里称得上“充实”!作为教师的我们该如何充实学生的生活呢?综合实践活动恰恰可以解决作文教学的困难, 弥补学生作前素材搜集与情感体验的不足, 有助于作文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 笔者积极而认真地进行了相关研究, 以各种“节日”为主题, 引导孩子们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并指导孩子们进行写作, 孩子们的写作能力不断提升。
传统节日在国家的号召下被越来越重视, 孩子们在过节的过程中不仅能快快乐乐的玩耍, 而且也会了解这些节日的来历。比如在社会实践课“元宵节的来历”一课中, 我先让同学们自己制作精美的PPT, 并在课堂上挑选做得比较优秀的进行演示, 让同学们在相互学习中了解元宵节的由来。同学们在课堂上相互谈论, 争相回答问题。学生自己还提出了很多的问题, 让别的同学来回答, 回答正确了还有奖励。课堂上大家兴致盎然。在课堂中我还准备了元宵面和馅料, 让同学动手自己动手做元宵。学生一个个跃跃预试, 每个组都选出两个代表来进行做元宵比赛, 每个同学都兴奋的指手画脚, 小代表们也干得热火朝天, 虽然元宵包得不是那么好看, 但在参与中学生学会的合作, 动手能力大大提高。
这节课后我让每个同学写了一篇关于元宵节的作文, 孩子们在这次实践中充分了解了这个节日, 每个参与的孩子都表现出对这次以及后续综合实践活动的喜欢和向往, 收获都写在了他们的作文中, 说实话, 这次习作, 我没有提过多的要求, 也没有做过多的指导, 只是告知学生写作的题目, 而孩子们的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甚至是思想内容都超过了以往的习作水平, 令人出乎意料的满意, 这让我再次坚定:要想让孩子们写出好作文, 一定要先充实孩子们的生活, 要先让孩子们有丰富的“积蓄”, 孩子们才会言之有物、而不是空洞虚无, 孩子们才会有真情实意、而不是矫揉造作。
二、充分利用法定节日资源, 引导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和写作
我们可以利用国内的节日:元旦节、青年节、建军节、教师节、国庆节等, 丰富孩子们的节日文化;我们可以利用国外的节日:母亲节、父亲节、万圣节、感恩节、圣诞节等, 引导孩子们了解国外的风土人情;我们还可以利用国际的节日:国际妇女节、世界消费者权益日、世界地球日、国际劳动节、国际儿童节等, 开阔孩子们的国际视野。引导孩子们在参与活动的同时, 及时记录下自己的参与热情、参与方法或活动反思等。
三、大胆开发各种节日资源, 引导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和写作
当然, 我们可以因时、因地根据不同的教育目的、不同的教育对象等大胆地开发各种节日, 如创立校园读书节、科技节、艺术节、节水节、变废为宝节等, 引导孩子们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并积累写作素材、真实情感, 提高写作水平。
总之, 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和开发节日资源, 以“节日”为抓手, 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 恰当设定活动目标、合理安排活动序列、科学制订活动计划, 引导学生积极探究, 并坚持把综合实践活动与作文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孩子们的学习生活定会丰富充实, 内心的“积蓄”也会日渐增多, 写起作文来应不再感到困难和厌烦, 而是水到渠成、有米可炊, 作文的内容和情感也均能达到陶行知先生所主张的“真实”, 写作水平必然会日渐提高。
摘要: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和开发节日资源, 以“节日”为抓手, 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 合理安排活动序列、科学制订活动计划, 引导学生积极探究, 并坚持把综合实践活动与作文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的学习生活定会丰富充实, 内心的“积蓄”也会日渐增多, 写起作文来应不再感到困难和厌烦, 而是水到渠成、有米可炊, 作文的内容和情感也均能达到陶行知先生所主张的“真实”, 写作水平必然会日渐提高。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1A-0049-01
新课标强调教育要为人终身发展服务,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在班主任工作中.笔者一直注意利用节日开展活动,让节日过得有意义,并以节日为契机,使学生与家庭、学校和社会建立健康情感,对学生进行爱心教育。
一、巧过“三·八”妇女节.培养学生对长辈的敬爱
“受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一个人的孝心应从小培养,这种感情一旦形成,将成为学生较为稳定的道德品质。基于这样的认识,笔者注意利用机会(如“三·八”妇女节)组织学生开展活动,以润物无声的形式渗透道德教育,效果令人欣喜。
“三·八”妇女节来临之际,笔者以“节日,我给亲人送什么?”为主题上了一节周会课。一上课我就问学生:“你们都得到了什么新年礼物?”同学们纷纷议论自己得到的礼物,争先恐后地举手回答,脸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此时,我接着问:“你们的长辈爱你们,送了你们那么多礼物,你们中间有谁给长辈送过节日礼物?”霎时,教室里鸦雀无声,我和孩子们一起沉默了两分钟,然后自责地说:“在节日里,你们没有送礼物给你们的亲人,那是老师教育的失误。从今以后,我们开始弥补,好吗?”听了这话,孩子们松了一口气。“下周星期四是‘三·八’国际妇女节,你要给你的母亲送什么礼物呢?”孩子们像获得赦免一样,七嘴八舌地议论:“帮妈妈洗衣服”“帮妈妈打扫卫生”“帮妈妈盛饭”“送一张贺卡给妈妈”“对妈妈说‘我爱您’”……周会课结束时,我给学生提了一个建议:“为了给妈妈一份特别的惊喜,你们最好用一种不被妈妈觉察的方式来祝贺。祝贺的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但记住一点,只要你表达了自己的爱,再平凡的礼物妈妈也会觉得是珍贵无比的。”不久,笔者进行家访,学生的家长反馈回来的是:“我那小家伙比以前懂事啦!”“他祝我‘三·八’节日快乐!”“他叫我戒烟,‘三·八’节给他妈妈一个整洁的居室。”……教育效果甚佳。
二、过好“六一”儿童节。培养学生对同伴的关爱
“学会共同生活”是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懂得关爱同伴、关爱同学是现代社会共同生活的基础。“六一”是孩子们的节日,在筹备和欢度这个节日的活动中,笔者注意培养学生互相合作、互相帮助、互相关爱的精神。
“六一”儿童节到了,为了筹备学校的过节晚会,笔者专门组织了班会讨论。在班会课上,学生小芳说:“我要在‘六一’晚会上把优美的舞姿献给老师、爸爸和妈妈。”学生小兰说:“我要用甜美的歌声作为礼物献给爱我的人。”……我指导班干把学生们的意见记录下来,大家一起从中挑选适合的节目。接下来的每次排练中,我有意识地让文艺骨干组织排练,鼓励“演员”互相帮助。让其他学生协助打开水、整理场地等。在晚会上,学生们表演得非常出色,其中,舞蹈《快乐的节日》还被选送参加全乡举办的“六一”文艺大赛。经过此次“六一”节晚会活动筹备。班集体的凝聚力得到了加强,学生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了。
三、参加植树节。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博爱
学生爱护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有利于陶冶学生的身心。每到植树节,我都会组织学生在学校的周围植树、护树、认养小树,让学生懂得:植物也有生命.要珍爱生命,爱护树木。通过这些活动,培养学生的博爱之心。
去年植树节,笔者动员班里的学生在自家的庭前屋后种上一棵小树,并浇水管活。那天,他们给祖国大地又增添了绿色。虽微不足道,但表达了他们绿化祖国的心意。班里的小周同学家住单位房,第二天他刚到学校就向我汇报:“老师。我家没有地给我种树,所以放学后我去敬老院种了一棵小叶榕,我在日记本里记载下来了。”他脸上正泛着胜利完成任务的喜悦呢,我能不表扬他吗?
四、重视清明节。培养学生对幸福生活的珍爱
每到清明节,学校少先队大队委都会组织全体师生到百色起义纪念碑扫墓。除大队委要求的内容外,笔者还让学生想出最能表达自己缅怀革命先烈的心情的方式。那天,有的学生送一朵鲜花,有的送自制的青松草帽,有的在烈士碑前朗诵赞颂先烈的诗歌,小李同学还拿着他参加环保作文竞赛获得一等奖的奖状及原文静静地站在烈士墓前……重视清明节,让学生缅怀先烈。能使他们懂得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五一”劳动节、端午节、建军节、教师节、国庆节、圣诞节、春节……无论是在放假。还是上课期间,笔者都会引导学生如何更有意义地去过节。学生们对每个节日都融入了不同的情感,不仅懂得感受爱,还懂得回报家庭、学校、社会给予他们的爱,同时,他们的学识也在过节中得到了增长。
早晨一到教室,就感觉到了一股浓浓的节日气息:班级里有许多人正带这着各自的面具,在教室里奔跑打闹,有的人正在追跑打闹,有的则在兴致勃勃的讨论什么,还不时发出几声大笑。不过,魏老师一来,大会儿立刻就一片噤若寒蝉,都一副非常用工的样子。
玩的,莫属要是下午的班队课了。班队课首先讲了一下万圣节的来历和历史,接下来,就到了好玩的“吃苹果”环节。先在大盆子里倒满水,再把两个苹果放进去,有两个人一个盆子,两个盆子,男生一组,女生一组,看谁不用手就能把苹果咬起来,男女计时,看谁厉害。周郏他们先上,结果弄到了一脸的水,那样子就是想多狼狈有多狼狈,还一口都没咬到。一开始女生遥遥,在一分钟计时内有十个女生咬起了苹果,后来男生后来居上,看到他们都试过了,我也有点眼馋了,也想去试一下,主持人爽快的答应了。我本来想不就咬个苹果吗,能有多难,可我一试,立刻就傻眼了,这么难,我还是失败了。
每一年的圣诞节都令我期待,因为一年只有一次,而我的生日就在圣诞节的后一天,如果没有好好把握那么美好的时光,让它白白溜走,那真的就太可惜了!
今年,我想要告诉圣诞老公公,我要的玩具不是趣味组合的乐高积木,也不是充满梦幻的泡泡枪,更不是威风澟澟的战斗奇兵,而是有特异功能的鞋子,因为每次运动会的时候,我总是没有机会能够选上,去参加大队接力比赛,希望圣诞老公公能让我如愿,好让我可以替班上争取荣誉。如果我有了这样的鞋子,我在跑大队接力时,可以不用花很大的力气,就可以轻轻松松的跑赢别人,拿到冠军。如果我有了这样的鞋子,在登山时,我就不会气喘吁吁,可以轻而易举的爬到山顶。只要拥有这双特异功能的鞋子,遇到了坏人,就能快速脱离险境,父母也不需要担心了。
我会善用这双鞋,完成我梦寐以求的心愿,我可以到最高的大楼去俯瞰夜景,更可以让我的足迹,踏遍世界各国。我要到日本看最美丽的火山──富士山、也要到世界最大且气象万千的瀑布──尼加拉大瀑布、更要到地球上最伟大的中国建筑──万里长城,当然还要拜访美国的自由女神、法国的罗浮宫、智利的.复活石……等,相信一定可以让我增广见闻。
回忆:民族节日文化分外诱人
记得儿时,家乡对传统节日看得很重。虽然那是一座遥远的土家山寨,人们生活得非常清贫, 但一旦到了清明、端午、中秋等节日,人们都要精心作一番准备。寨子边那棵大古树下,便是我儿时就读的乡村小学。那时,村小的老师都是从寨子上请的民办和代课教师, 老师们常常是一边忙家里的农活,一边给我们上课,多数日子是裤脚上裹了不少黄泥巴进课堂。天高皇帝远,每到这些节日,老师便叫我们放假休息,我们也因此常常陶醉在乡村贫寒人家浓浓的节日氛围里。
按家乡的风俗,清明时节,有条件的人家要吃猪头肉。那时杀年猪的人家少,吃猪头的人家早早地起来用稻草烧猪头,用大鼎罐煮猪头,整个寨子弥漫着腊肉的香味,引得我们口水直流。正是深春,田间地头有不少蒿子,我们在父母的带领下上山采蒿子,满山满岭都是春天的花儿, 我们呼吸着新鲜的空气,就像春天里快乐的小鸟在山间地头尽情地飞翔。回到家里用饭和蒿子拌在一起,放点油盐,便是“社饭”。用今天时髦的话来讲,这“社饭”绝对绿色、环保, 没有受到丝毫污染。我们上山采蒿子的同时,又强了身、健了体,尽管家境贫寒, 我和儿时的伙伴依然茁壮成长,连咳嗽都很少。
最让我刻骨铭心的就是“挂清”。“挂清”是清明节最庄严的一件事情 ,不能有一点马虎。在节前,家家户户都买来清明纸,用剪刀剪成条状。哪怕家里再穷,都要“挂清”。清明时节,正是仲春,细雨纷纷,万物葱茏,走在故乡的山间小道上,只见所有的坟头都飘着洁白的清明纸, 我们幼小的心灵有点震撼。在故乡人朴素的情感中,今天平静的好日子少不得先人的庇护,所以,对地下的先人总要用“挂清”的方式表示思念和崇敬。在微风中,清明纸在风中不停地飘拂,我们的心里满是肃穆和虔诚。
至于端午节吃粽子、看龙舟,中秋节舂粉粑(粉粑就是用碓把糯米舂成细粉,然后用温水揉成包子状,包上馅料, 蒸熟即可)、杀鸭子,过春节烧年蔸蔸、敬菩萨,更是别有一番情趣。有两件事情想起来尤其深刻,一是端午节母亲买来雄黄,把雄黄放在水缸里,还在屋周围洒些雄黄水。今天才知道里面的科学道理,因为天气渐热,在水缸里放雄黄可以杀菌(乡下人都喝生水),用雄黄味可以驱赶毒蛇。二是过年家家户户都要烧一个好大的树蔸,叫“年蔸蔸”,谁家烧的树蔸大,火便大,便预示着明年家庭红红火火,来年年猪喂得大。当我把这些童年的记忆说给我的学生,学生总是睁大明亮的眼睛,心中好不羡慕。因为我经历的这一切,对于他们来说是非常陌生的。
现实:孩子对节日文化十分陌生
每年的端午节,年迈的母亲都从遥远的乡下到城里来,给女儿送来几个粽子,满屋都是粽子的香味,女儿欢呼雀跃。女儿问:“婆婆,粽子怎么做的? ”女儿上高中了,每年的端午节都是在学校度过的, 当然不知道粽子是怎么包的。孩子十五六岁了,竟然不知道粽子是怎么包的,我不禁有些失落。我告诉孩子, 粽子好吃,却难包,首先要采来粑粑叶洗净,然后要采来棕树叶子,把棕树叶子划成细丝,等水气干到一半,才能用。还要泡糯米, 并且在糯米里面放上碱水。在包的时候,要把粑粑叶折成三角状,用棕叶丝捆好,粽子包成棱角状,一气呵成,既紧扎又美观。女儿听我絮絮叨叨说了这么多,伸伸舌头,她怎么也不知道小小的粽子后面有这么多故事。
一天,一位老教师和我谈起作文教学的种种难处, 指出现在学生知道的少,动手的少,只看见“院子里四角的天空”,作文素材枯竭,更不会对民族传统节日有所了解。我也深有同感,孩子们拿起笔来作文,要么咬笔头,要么抄袭, 学生犯难,老师为难。其实,我们的孩子光从原汁原味的民族传统节日里都可以找到很多作文素材。为此,我们专门在四、五、六年级作了一次问卷调查,每个年级选取一个班,设计了以下问题:
①你喜欢过哪些节日? ②你知道清明、端午、中秋等节日的内容吗? 有哪些习俗? 有什么意义? ③你参加过家人包粽子、挂清、舂粉粑、烧年蔸蔸等活动吗? ④你喜欢过端午、清明、中秋这些节日吗? 为什么?
调查显示,85%的孩子喜欢过圣诞节、愚人节,90%以上的学生对传统节日有哪些内容、要开展哪些活动不知道, 95%以上的孩子没有参加传统节日的准备活动。100%的孩子表示喜欢参加包粽子等家务劳动, 但要读书没有时间,或者表示父母根本不要他们插手。调查完毕,我们的心情非常沉重。我们的孩子在圣诞节里疯狂购买圣诞礼物,在愚人节里尽情搞笑,却连自己民族传统节日里的粽子也不知道是怎样包的,我们有点心痛。面对西方国家文化的影响和本土节日文化的流失, 我们有些忧心忡忡。所以,当我们一味责怪孩子作文无话可说、节日文化观念淡薄的时候,我们更要作如下拷问:
①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民族节日文化距离我们是远了,还是近了? ②面对沉重的学习负担和压力,我们的孩子还有时间和我们包粽子、舂粉粑吗? ③作为教师、作为家长我们有多少人不会包粽子、舂粉粑? ④我们有理由可以让孩子永远不会包粽子、舂粉粑吗? ⑤怎样让民族传统节日文化在孩子们的心里生根、开花、结果?
展望:留住民族文化的根
民族节日文化是一个民族千百年来的精神积累,是一个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我们的根。时代的进步、繁荣的经济不但不会和民族传统文化互相冲突,相反,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会使我们的时代更加多姿多彩,保护和弘扬民族节日文化会促进经济的更好发展 (少数民族地区的特色旅游给当地带来实惠就是例证)。教育者应当高举节日文化的大旗,引导学生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让民族节日文化熠熠生辉,把根留住。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在我们山区,民族节日文化气氛相对要浓厚得多。山区民风淳朴,人们把传统节日看得很重,所以,作为山区学校,我们传承民族文化有得天独厚的条件。2008年初,在龙山县(以下简称“我县”)教育工作校长会议上,局长工作报告第一次强调发展基础教育要结合本地实际,大力弘扬民族节日文化,保证学生过好清明、端午和中秋节等节日, 在与会校长中引起很大反响。为此,全县各校专门召开行政会,研究弘扬民族节日文化事宜,第一次把过好传统节日引入校长工作报告中。过去,每当到了清明这些传统节日,学生想放假,教师想休息,但文件不允许,现在到了传统节日,国家确立了法定假日,教育局、学校都高度重视传统节日问题,师生们无不为之欣喜。
只有留住我们的“根”,让孩子们感受民族节日文化的魅力,我们的民族节日文化才会发扬光大。面对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我们不仅仅是给孩子放一天假,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感知民族文化,树立民族自豪感。让学生知道,清明凭吊先人、端午纪念屈原、中秋一家团圆、春节憧憬未来都是中华民族最美 好的情感 表现 , 是我们民 族的“魂 ”, 是我们民族的“根”, 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不关注、不参与、不热爱。我们要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心去感受, 用画笔去描绘,用作文去表达。在过来的日子里,我县不少中小学在传承民族节日文化方面作了一些尝试, 事实证明,这样做是行之有效的。我县里耶小学、里耶民族中学位于酉水河边,每年端午节都尽量把学放得早一点,让学生在河边观看龙舟竞赛,为此,学生在作文中把看到的龙舟竞赛写了下来,非常感人和亲切,两校的学生节日作文在县内很有名气。我的中学时代就是在里耶民族中学度过的,记得每年的端午节老师都早早给我们放假,我们像小鸟一样去河边看龙舟竞赛,直到今天,龙舟赛的欢乐场面和震天的三连炮(一种灌火药的土炮,连响三炮)还清晰地留在记忆中。我县洗车小学、苗市小学地处美丽的捞车河畔,那里山青水秀,山上青蒿遍地, 学校要求学生上山采蒿子,做社饭,走入自然,亲近自然,学生从山坡上采来的不仅仅是绿油油的蒿子,还有沉甸甸的感受。我县一中、二中、一小、二小等校鼓励学生回家参加清明祭祖 活动, 有条件的学校要学生包一包粽子,舂一舂糯米粉粑,学生因此写出了不少生活作文、亲情作文、真情作文。在这些实践中,学生民族自豪感将大为加强,学生更加热爱生活,热爱自己的家乡,热爱自己的民族,热爱养育自己的土地。
值得一提的是龙山二小的民族风情壁画墙。在壁画墙上,有土家人过年打糯米粑粑、端午包粽子、编织西兰卡普等生活场景,真实地反映了土家人民在传统节日里的生活情况, 是最生动、最直接、最有说服力的民族节日传统文化教材,是最好的校本课程。这些壁画都是学生自己收集、整理、绘画的,亦巧亦拙,童趣盎然。这些壁画虽然经历了时间,有些斑驳,但是在阳光灿烂的日子, 师生们习惯在壁画墙前面走走、看看,自豪之情写在脸上。近年来,该校依托国家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和中国美术家艺委会联合举办的“蒲公英行 动”这个平台,大力弘扬民族文化,把作文教学、美术教学、体育教学和民族传统节日有机结合在一起,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同时,我县很多学校纷纷根据传统节日确立教研课题,把传统节日与语文教学、作文教学结合在一起。微型课题“土家民族传统节日文化与为学生作文 素材挖掘”“学生生活和传统节日”等给语文、作文教学带来了无穷的生机和活力。六年级刘冬英同学在作文《外婆家 门前的栀子花》一文中这样深情地写道:
……我来到外婆家,只见栀子花大朵大朵地开得好热闹,香味一阵阵扑来。外婆见我来了,慈祥地笑着,忙招呼我吃粽子。我来不及洗手,便狼吞虎咽起来。外婆爱怜地说:“这个孩子,这么馋嘴,外婆给你准备了好多,慢慢吃。”
……每年的端午节我都是到外婆家过的,外婆都要给我包好多粽子。外婆包的粽子很软和,很香甜。现在,外婆已经去世,再没有人给我包粽子了。一见到外婆家门前的栀子树,闻到栀子花的芳香,我便觉得外婆就在我身边,她看着我微笑,牙齿露出两个门洞。我知道,那盛开的栀子花就是外婆的笑脸……
更有趣味的是,有的语文老师要学生写绘画作文,美术老师要学生画出画后,要配上文字说明。土家女孩彭继玲春节回到乡下外婆家,回校后画了《打年粑粑》,配上了这样的文字说明:
打年粑是我们土家人的风俗。把粑槽放在堂屋中间,把热腾腾的糯米饭放进粑槽,两个汉子不停地挥动粑捶,直到把糯米饭打烂,让米饭完全粘合在一起。把打烂的糯米从粑槽里抱出来,我们就用手编粑粑,粑粑圆圆的,整齐地排在一起,好羡慕我们这些幸福的孩子。年粑粑打好了,年就到了,我们就可以穿新衣服,吃水果糖。所以我们天天盼望打年粑粑。
【关键词】节日 文化 教育
英语是一门学科,也是一门语言,它具有一定的国际性。因此小学英语教学在促使学生学习和掌握英语基础语言知识的同时,也应对学生进行英语相关文化知识的教育,让学生对英语的语言环境、英语的起源、英语的运用等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这对于帮助学生提高对英语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英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渗透西方节日文化,是顺应世界文化发展的需要,更是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
一、与时俱进的时代发展需要
1.当今是一个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时代,同时也是一个多元化文化相互融合的时代。学会一门语言,首先要熟悉其相关背景文化。节日文化则在整个语言文化氛围中尤为突出。所以作为一名英语学习者,我们要特别关注西方的节日文化,以此来提升自身内在的文化修养。作为一名英语教师,则要在日常的英语教学中渗透西方文化的教学,以提升学生的精神文化修养和社会适应能力。随着文化的渗透,我们不难发现欢庆西方节日活动已成为时下人们生活中重要的时尚名词,这种时尚不仅丰富了人们的内在精神生活,同时也推动了社会国际化的发展。
2.素质教育的多元化发展需要。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新形势下,怎样通过各种活动,得以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区、社会资源等有利条件,适当向儿童介绍西方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使其感知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培养其理解、尊重、平等的生活态度,已经成为一个非常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
加德纳教授认为:“如果我们以多元智能的观点来看孩子,我们会发现,每个孩子都很有天赋,都有属于他自己的兴趣和学习方式”。教师应结合西方节日文化,以有意义和有效率的方式激发孩子各种智能。
3.小学英语教学的多样化需要。《英语课程标准》指出:“文化是指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由此可以看出,语言是文化的裁体,是文化的外显。所以学习一种新语言,实际上是适应一种新文化的过程。倘若不了解英语所赖以生存的英美文化,不了解由于东西方文化差异而带来的语言表达和语言使用上的差异,就不可能真正准确理解和准确使用英语这一门语言,更谈不上自然得体地使用该语言进行日常交际。在亲身体验、参与和创造异彩纷呈的节日文化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充分了解异域文化传统,从而丰富自身的英语语言素养。
二、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培养需要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需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水平因材施教,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还要结合英语语言文化背景,注重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英语教育不应是单纯的学习活动、枯燥的口语练习,而应通过各类文化活动,使其真正融入孩子们生活的环境。
那么要采用何种更受学生欢迎的方式在英语教学中渗透西方节日文化呢?结合节日,进行相关宣传活动并且增强学生节庆参与度是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
例如,每年十月三十一日,学校可以举行 “Halloween”节庆活动。“Halloween”中文名叫“万圣节”或“鬼节”,是西方人集体狂欢庆祝的一个节日。它因富有诡异、惊奇、刺激的神秘色彩而深受西方人的喜欢。孩子们在这一天可以制作南瓜灯(pumpkin lantern),可以无拘无束地装扮(make up)自己,可以吓吓人,还可以邀上好友一起去要糖果(sweet)。这种趣味性非常浓厚的节日正符合孩子们好奇好玩的天性,所以会深受孩子们的推崇和喜爱。我们可以让孩子们穿上精心准备的特色衣服,戴上帽子和面具,甚至可以让他们用彩色气球装扮班级。最后结伴进行“Trick or Teat”的活动共庆节日。与其说这是一次英语学习活动,倒不如说是一次英语文化体验活动。
在每年的十二月二十五日,我们可以进行“Christmas”节庆活动。在课堂上,可以学习中英文歌曲《铃儿响叮当》,《Jingle Bell》。通过这两首歌曲让孩子的内心更好的融入西方节日的文化氛围。在活动中教师也可让孩子学习圣诞节的一些英语表达方式:如:Christmas tree, Santa Claus, gift等。还可以让孩子动手在教室里共同装扮圣诞树,装扮圣诞老人派发礼物等。通过以上种种活动,让孩子感知圣诞节文化,体验圣诞节魅力之所在。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渗透西方文化,是提升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结合西方节日文化,不断变换教学方式能使孩子的学习兴趣保持长久,从而使学生玩中学,乐中学,乐中受益。
参考文献:
[1]朱子仪.西方的节日[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2]刘俊.节日的意义——介绍《西方的节日》[M].全国新书目:2006,(06).
[3]黄雷.浅谈小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培养[J].时代英语报教学研究月刊:2010.
“过年啦!过年啦”大家应该都知道年春节吧?我过春节时在老家,当地人都把春节叫做年。我过春节时在老家,当地人都把春节叫做年。
在那,我早早的醒,冲进爸爸、奶奶的房间,和姑姑的儿子一起喊“恭喜发财,红包拿来”,爸爸说:“你们小财迷,给。”出了房间,说:“该放鞭炮了。”我点燃香,翼翼地点燃了炮,只听鞭炮噼里啪啦地炸响了,我捂紧耳朵,看大人门点烟花炮竹烟火等,点完炮后,奶奶去上香,保佑在新的一年里平安,去家谱前拜先祖,完事后共同吃了新年的次早饭,哇!饭可真丰富,韭菜饺子、猪肉大葱饺子、白菜肉饺子、烤鸭、大虾......,儿都有,我连口水都流了,赶紧吃吧!吃完饭,有来家里拜年,男女老少都有。拜年后,就中午了,吃完饭我们就出去放鞭炮去了,整整一下午我们都在玩,玩够了,吃晚饭,吃饱了累了就睡觉了。
这春节,这我们老家的春节。
每次,我们学校都要六一表演,但这次的六一儿童节,校长让我们管乐社团也上场表演,管乐老师听了这话以后,就让我们每天的上午和下午都要训练,晚上7点半才能回家,吹不好再练半小时,这样的训练导致我每天晚上的作业都要写到九点左右。不过我还是很开心,因为这次是我从小到大第一次表演,所以我不管晚上写作业写到多晚,还是很喜欢参加这项活动。
马上就要到六一了,老师让我一个一个地吹,我们排成一列队伍,到我吹了,我很害怕,只要吹错一点,就会被淘汰,我拿起乐器,开始吹了。我吹完了以后,老师点了点头,笑眯眯地对我说:“你通过了考试,可以参加六一的`表演。”听了老师的话,我心里美滋滋的。
一、加强节日文化宣传,营造传统文化氛围
行动总是受人的观念主导的。人们对传统节日文化接受的程度取决于其对传统文化认知的水平。作为可塑性很强的青少年,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宣传和教育对提高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意义非常重大。大张旗鼓的宣传能有效地营造传统文化的氛围,可以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为进一步的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础。小学教学中有很多平台和条件,如国旗下的讲话、文化橱窗、班队活动、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等,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平台和条件开展传统节日文化的宣传。经过认真宣传,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的认识会有一定的提高,接下来再开展教育就会顺理成章,效果也会非常理想。
二、鼓励学生深入生活,切身体验节日文化
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的认识不仅依赖于宣传,更要深入生活、真切体验。如春节,它是中国影响最大的传统节日。春节深刻的文化内涵、多样的民俗活动需要认真观察、仔细体验才能做到深刻了解和全面认识,如祭灶、办年货、贴春联、包饺子、吃年夜饭、守岁、起早迎春、燃放烟花爆竹、走亲访友拜年、庙会等,活动非常多。学生如果不是用心地去观察和了解,很难有全面的认识。有些活动可能就发生在眼前,但由于不注意,就会熟视无睹。小学生正值少年,好奇心强,而春节有很多好吃的、好玩的,不少学生非常喜欢过年,教师如能抓住这一特点,认真引导,鼓励他们认真观察、体验春节的活动,学生们一定会有很大的收获。
三、组织多样化的活动,在实践中实现教育
学校开展传统节日文化教育可通过多样的活动来实现。如春节,我设计的活动是“春节文化聚焦”,内容包括:收集有关春节的对联、诗歌、谚语等,进行背诵;了解春节的习俗(吃的、穿的、用的、活动等);记录春节印象最深的事儿或实践活动的心得体会;拍摄家人团圆热闹喜庆场面的照片;和家人一起收看春节联欢晚会;描绘春节民俗活动热闹的景象;学一种民俗技能,如扭秧歌、舞龙、舞狮、踩高跷、地方戏等;绘制富有春节特色的手抄报;整理出一本“我眼中的中国年”小册子。相应的活动可根据学生居住条件和兴趣爱好,组成合作小组,也可独立完成。开学后举办“分享收获展览会”,展示自己的实践成果,与大家交流分享,互相欣赏和学习。通过主动观察、合作探究、亲身体验等一系列活动,学生们会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也会在享受节日快乐的同时增长知识、升华民族情感。
再比如端午节,可设计“爱国、祛病、强身”的活动。端午节是纪念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节日,也是迎接盛夏的节日。端午节有很多民俗活动,如吃粽子、赛龙舟、喝雄黄酒、插菖蒲、做香囊等,其中的一些活动和祛病、强体、防疫等相关,借此节日可以培养同学们的爱国情感,增强卫生防疫观念等。相关活动可设计为:通过国旗下讲话、班级板报介绍端午节的来历,缅怀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开展纪念屈原赛诗会,激发学生爱国情怀;召开不同形式的主题班会,介绍端午的传说、吃粽子、赛龙舟、喝雄黄酒、插菖蒲等民间习俗;开展包粽子、做香囊等实践活动,亲身体验节日文化;诵读国学经典,进行忠孝美德教育;倡导健康防疫,开展强身健体活动;参加网上“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等等。开展这些活动不仅可以使每个学生充分体验到祖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提高他们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认同,而且能够进一步培养学生们的爱国情感和为国效忠的决心。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是民族的灵魂。让传统节日文化走进小学生生活,让孩子们在节日氛围中感受传统节日的无限魅力,在活动中品味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这对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弘扬传统文化,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1. 相关概念的界定
1.1 校园节日文化活动的涵义及类型。
校园节日文化是以节日为载体, 以学生特有的思想观念、心理素质、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等为核心, 以校园特色人际关系、生活方式、行为方式, 由学生参与的文化、体育、思想教育活动及文化设施为表征的精神环境、文化氛围[1]。
校园节日文化活动是节日期间, 大学生在校园内开展的特定主题活动及这些活动凭借的校园文化设施、文化组织、文化制度等反映的校园价值观念和文化心态[2]。
从严格意义来说, 我国校园节日文化活动中所指的节日是那些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约定俗成且直到今天还具有生命力的节日及我国政府或学校主管部门规定或认可的节日, 而不是指古今中外所有节日。据此, 我们可以把校园节日分为四种类型。一是传统节日。我国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这些节日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根基, 蕴含着中华民族长期积淀下来的民族性格、心理、信仰、价值、思维方式、道德情操、审美情趣及生活习惯等深层文化内涵, 具有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价值。二是以特殊纪念目的为主的节日纪念日。节日纪念日是在某种特定历史背景下形成的社会公共活动日, 是一年中那些有着特殊内涵和深层意义的日子, 如元旦、国庆节、“五四”青年节、“五一”劳动节、教师节等及中国共产党在其历史发展进程中积累起来的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纪念日和国际上通用的纪念日等。三是西方节日。随着对外开放的逐步深入, 欧美一些国家常过的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父亲节、母亲节、感恩节等西方节日也如影随形地进入了现代大学校园。四是各具特色的校设节日。这是学校根据培养“德、智、体、美、劳、心”全面发展的新一代大学生的目标和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而设定的节日。如校园科技文化节、专业文化节、艺术节、寝室文化节、女生节及心理健康活动月等。以上四种类型的节日构成现代校园节日文化活动的主流。
1.2 德育和德育实效性的涵义。
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教育大计,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德育在教育工作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从某种程度上说, 德育决定着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随着国家对教育和教育质量的高度重视, 学术界对德育和德育实效性的关注越来越高。关于德育和德育实效性涵义的提法很多, 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
德育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和社会性活动, 是我国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德’的基本涵义指人的合乎道即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社会规范的内在思想、感情和外在行为;‘育’的基本涵义指培养人的品德, 即培养人的善的内在思想、感情和外在行为”、“德育是培养人的品德的活动”[3]。
“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段的要求, 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道德影响, 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身体力行, 形成他们的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简而言之, 德育就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4]。
高校德育是高校德育工作者在现有社会道德规范基础上, 根据社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和新情况, 在充分尊重大学生个性特征和实际需要的前提下, 采用各种有效教育方式和方法, 并借助一定载体和途径, 将德育理论内化为大学生的道德素质的过程。
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内涵就是教育者依据教育目标, 选择合适的内容并通过恰当方式方法使受教育者思想道德品质更符合社会需求的性质[5]。
德育决定其他各育的发展方向, 是实现教育目标的保证。高校德育实效性必须在确保有道德的前提下追求实效, 才是真正的有效和高效, 也只有这样的实效才是学校德育真正值得努力追求的目标。
2. 校园节日文化活动对增强大学生德育实效性的作用体现
高校校园节日文化活动有着特殊的德育功能, 如导向功能、凝聚功能、传承功能、娱乐和宣泄功能等, 其主要目的是为当代大学生能够丰富生活、提高素质、增强活力, 与德育根本目标一致。
2.1 引导树立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大学生核心价值观。
大学时代是青年学子价值观成型的关键时期, 在这一阶段确立的价值取向是影响未来价值选择和行为判断的重要因素。随着社会和大学群体自身开放程度的日益增强, 各种力量和因素导致的文化多元、价值多元都在无孔不入地渗透着大学校园, 激起当代青年学生的思想意识、价值取向、道德观念及生活方式等方面都发生诸多改变。
调研显示, 尽管当代大学生在价值观念、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等方面都出现了诸多新特点, 但由于面临新的社会环境及多重外部压力的影响, 他们对“成长成才”依然有着普遍而迫切的需要和期盼。虽然满足和实现这种需要的途径各不相同, 但他们发展自我、渴求成长的愿望是相同的。因此, 我们必须借助校园节日文化活动等载体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满足当代大学生多元化成长的需求。
因此, 我们在组织校园节日文化活动的过程中, 可以结合价值澄清理论、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和生活教育理论等成果。首先从正、反两方面入手, 在节日纪念日期间, 开展辩论赛、演讲比赛等, 从历史事件中抽取先进的和负面的人物典型、事例典型, 引导当代大学生向榜样学习, 如端午节可以借助屈原的故事弘扬正气和爱国主义精神等;同时借助某些特殊的纪念日从历史教训中“取经”, 以点带面地达到激励、警示的效果。其次在组织校园节日文化活动时, 努力营造积极、健康、有包容性的育人环境。在一些学生庆祝西方节日时, 通过引导和对比, 使他们对中西文化产生更清晰的了解和认识, 倡导多元价值的宽容与共鸣, 引导当代大学生放开眼界、调适自我。
2.2 强化价值认同, 增强参与意识。
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已深深植根于民族精神和经典文化的骨髓中并代代相传。青年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践行者, 仅仅依靠课堂上灌输式教学远远不够, 而通过节日活动的举办和参与, 更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内涵及深远意义。汤圆、饺子、粽子和月饼等这些明显的节日符号不再只是食品而是具有文化意义的传承品, 能促进学生对节日的认知, 更好地强化国家意识, 增强民族凝聚力及文化和价值观上的认同。
大学校园丰富多彩的节日庆祝活动, 让全校师生都能真真切切地深入活动, 通过多种形式的校园文化载体活动和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 使全校师生潜移默化地接受熏陶和教育。正如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民政部、文化部发出的《关于运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的意见》中所说:“中国传统节日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 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 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重要精神纽带, 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宝贵资源。”
2.3 弘扬优良传统, 增强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己的理想、信念、学说及优秀文化传统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尊敬、信任和珍惜, 对当代核心价值体系的威望与魅力有一种充满依赖感的尊奉、坚守和虔诚。也就是对自身文化内涵和价值的充分肯定, 对自身文化特质和生命力的坚定信念[6]。
文化自信首先是对文化的崇敬与自豪。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其固有的传统和根基, 从而具有薪火相传的精神命脉。其次要有吸收和改造外来文化的勇气与魄力。再次是对文化发展繁荣前景的自信。校园节日文化活动德育功能的发挥是通过营造良好的节日文化氛围, 围绕各种节日组织的活动表现出来的主题精神的感染和熏陶来实现, 从根本上改变传统德育灌输式教育, 更容易激发大学生参与热情、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从而潜移默化地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3. 以校园节日文化活动为依托, 增强大学生德育实效性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始终把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 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 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 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作为校园节日文化建设的具体要求。
3.1 针对新时期大学生的特点, 坚持引导与兴趣相结合。
开展校园节日文化活动, 在注重学生主体性和能动性发挥的同时从学生兴趣和实际需要出发, 从而激发学生参与积极性、增强开展活动的动力和源泉, 进而挖掘和引发学生的自觉性、积极性、独特性和创造性;通过活动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独立思考和道德实践的机会, 从而强化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进而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他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能力。
调查中, 在问及高校应该如何发挥节日文化活动的作用和功能时, 25.91%的被调查者认为应多组织节日纪念类活动, 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47.15%的被调查者认为应多组织些社会实践实习活动以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11.23%的被调查者认为应多组织生动有趣的娱乐活动以丰富校园生活、放松身心为主;8.98%的被调查者认为应以拓展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等特长培训类活动为主;6.73%的被调查者认为应多组织学术讲座或学术交流以增长知识为主。从调查数据可以看出, 当代大学生对社会实践、娱乐性放松身心类没太多压力性活动比较感兴趣。很多学生更乐意参加能体现个性的文化活动, 如“上网”、“博文写作”、“观影视”、“拍微电影”等, 理由是“自由度大”。此外, 务实化与功利化统一。当代大学生对程序化、模式化、单调、没有效益的校园文化生活已渐感厌倦, 他们讲究实在、实用和实惠。他们中不少人对常规性文化体育活动不感兴趣, 不愿参加集体组织的晚会、舞会或社团开展的活动, 而是热衷于个人娱乐消遣, 或“忙个人的事”。集体性校园文化活动的参与意识明显减弱, 功利性理念显著增强等特点[7]。因此, 在组织校园节日文化活动时一定要认真研究新时期大学生的这些特点和需求, 坚持引导和兴趣相结合。
3.2 紧跟时代发展步伐, 坚持传统与现代相结合。
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 我们不能一味死守传统节日原有的教育空间, 而要不断拓展和挖掘传统节日更广泛、更深层次的教育新空间。注重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 结合新时期学生的特点, 采取他们乐于接受的形式进行宣传和弘扬传统节日。如今的大学生, 使用电视相对较少, 对报纸和广播等传统媒体的接受程度不是很频繁, 互联网已成为高校大学生使用最为广泛的媒体。因此, 我们必须充分利用网络平台, 开展校园节日文化活动时, 在校园网上进行专题报道, 并通过BBS、论坛、校园微博、空间和电子邮件等形式将传统节日文化进行展示。高校应积极利用网络平台推进健康有益、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校园节日文化活动。让当代大学生合理利用网络资源做到“家事国事天下事, 事事关心”。
3.3 应对西方节日文化的冲击, 坚持中西结合。
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样, 西方先进文化是西方民族的智慧和结晶。西方文化中蕴涵的科学精神、民主理念、法治精神、理性思维及制度模式等, 有其适宜西方文化的合理因素, 是人类认识、改造世界过程中的独特方式之一, 有其独到之处。我们要以科学的态度、开阔的视野、宽广的胸怀对待西方文化, 积极参与世界文化的对话与交流, 自主地批判吸收外来文化成果。“从历史上看, 我们的民族文化之所以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自信心, 就在于它勇于吸收和消化外来文化成果, 从而不断完善、丰富和发展自身[8]。
本次调查数据显示, 外国节日没有改变我国校园节日文化活动的主流, 应持宽容态度, 引导学生鉴别和知晓外国节日传统, 合理借鉴西方文化中的优秀因子为我所用。而不是一味反对青年一代过洋节, 我们有责任唤醒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自觉意识, 引导他们学会正确处理节日文化活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关系, 带领当代大学生过好本民族的文化节日, 进而守住自己的“根”。
总之, 校园节日文化活动是学校的宝贵精神财富, 蕴藏着无限教育资源。高校应积极组织校园节日活动, 不断挖掘节日文化活动中隐藏的教育信息, 赋予校园节日文化活动更多教育意义, 增强大学生德育的实效性。新时期做好德育工作应密切关注社会文化的“热点”和学生思想的“兴奋点”, 不断更新观念, 积极将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和环境育人融于校园文化建设中, 并利用各种现代科技手段, 探索高校校园文化德育新载体, 加强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从而创造良好的大学学习、生活环境, 推进科学、文明、高雅的校园文化德育氛围。高校德育工作者应不断强化对校园节日文化活动德育功能的认识和挖掘, 以期用优秀的校园节日文化活动建构学生的品德美、培养学生的才能美、塑造学生的行为美, 把优秀的校园节日文化活动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
参考文献
[1]蒋桂芬.校园节日文化活动对学校德育的影响[J].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8.
[2]蒋志群.谈校园节日文化活动[J].思想·理论·教育, 1995 (1) :16.
[3]胡厚福.德育学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4]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85:59.
[5]宋长生, 李景山, 张元洪.高校德育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M].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 2007.
[6][8]赵芳.对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战略考量[J].思想·理论·教育 (专题研讨) , 2012 (1) :9-12.
【小学生节日作文doc】推荐阅读:
小学生作文:妈妈,节日快乐07-27
我心中的节日小学生作文05-29
小学生传统节日英语作文06-22
小学作文妈妈的节日05-27
小学节日作文300字07-15
节日习俗小学作文11-02
母亲节给妈妈过节日小学生作文11-14
丹青小学汇报材料doc06-30
农村小学英语教学感悟doc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