凸显企业精神,弘扬矿井文化

2024-07-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凸显企业精神,弘扬矿井文化(精选10篇)

凸显企业精神,弘扬矿井文化 篇1

——北方广电营口分公司传递“正能量”的有效平台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发展先进文化的坚固根基,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精华,先进文化的发展必然要根植于璀璨的民族文化和优越的民族精神中。弘扬民族精神,传播民族文化,是发展先进文化的水之源,木之本。而北方广电在传递先进文化的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我国实现了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打开了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崭新局面,人民生活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人民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北方广电面临的是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样化,信息网格化等多因素的竞争。前面的路很长、很艰巨、形势艰难,面对竞争中的自然因素,社会因素,物质因素,精神因素,我们依然信心满满。原因,我们是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坚持走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弘扬民族精神,传播民族文化的重要渠道。在这转型多变的过程中依然拥有重要的地位。

一、新形势,新任务,增强民族凝聚力是我们的使命。当今媒体的复杂性,多样性,自由性,容易夸大冲突的话题,放大冲突的事件,扰乱民心,造成社会的不稳定性。因此增强民族凝聚力尤为重要。通过我们北方广电营

1口分公司这个媒介平台,及时向大众传播当代的民族精神,做正确的舆论引导,以达到增强民族生命力和凝聚力,焕发民族进取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民族自豪感,提高公民对国家的认同感、归属感。当“钓鱼岛事件”、“汶川地震”、“营口市盖州洪水”出现的时候,民族的凝聚力显得至关重要,当我们与困难斗争的时候,靠的就是手拉手的民族精神。大到国际,小到县城村庄,无论大事还是小情,北方广电营口分公司都保证在第一时间有效传递民族精神的渠道畅通无阻。

二、坚持优良民族精神,力争企业核心力量。

坚持优良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自我意识、自我认同,对企业员工自身的成长有重要性、关键性的帮助,关系着一个企业集体人格的体现;坚持优良民族精神是提高员工职业道德的基本前提,只有高尚的职业道德,才能担得起工作,更好的服务于企业,服务于人民;坚持优良民族精神是提高员工工作能力的精神源泉,人精神需求得到满足的时,工作状态尤佳,创新能力加强,工作效率提高。在稳定中求发展求创新,做文化传媒产业的探索者和开路先锋,不断推动行业进步,提供更多高品质多元化,集文化品味与娱乐为一体的创新产品服务大众,所以坚持优良民族精神是企业的核心力量。

三,做“正能量”的传递者,体现企业价值观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振奋企业员工的高尚品质。先进的思想道德体系,支撑企业发展和生存。弘扬民族精神团结一致,爱好和平,勤奋勇敢,自强不息。在党的领导下,企业的孕育下,作为一个“软媒体”,我在工作中,力争为企业做一个有效的民族精神传递者。加入北方广电营口分公司半年来,时时刻刻都想怎样才能做好,高品质服务,营利性的传递者,我把自己贴上了“正能量”的标签:具有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动力和情感,催人奋进的、给人力量的、充满希望的人。工作的第四个月,一位四十多岁的男士来到我的柜台前为父母咨询,要补办一张智能卡,家里主副两台机器,经过我耐心的沟通后了解到,他不确定卡与机器是否对应,我建议他确定智能卡与机器对应后再来办理。确定后他去其他柜台办理,回家后不好用,又来到我的柜台查询情况,经过部门王主任调试机卡配对,我认真的帮助他抄下机卡对应号,和留下我自己的电话,告知他如果回家后还不好用,可以电话联系我。下班以后刚要吃饭,这位客户真的给我打电话说卡还是不好用,我很为客户着急,放下碗筷,又请王主任和赵主任帮忙,经过这次的调试,机卡对应,他的父母在当天晚上顺利看到电视节目。虽然事情不算大,但是我的内心很满足,为客户能创造方便条件我很快乐,我愿意牺牲自己的时间、精力来服务别人,满足他(她)人的需要,我觉得我有了价值的体现。第二天,我又接到这位客户的电话,这次他特意打电话来谢谢我并夸奖我细心的服务和业务能力,我说“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是我在主任的帮助下,取得了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完成的工作。”这是我第一次被客户夸奖,这深深的让我知道,我代表的是一个完整的集体形象——北方广电营口分公司,我的品质服务就是创造企业价值的基础!

凸显企业精神,弘扬矿井文化 篇2

一、弘扬企业文化精神的重要意义

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类对于能源需求越来越强,而作为人类生产、生活必不可少的电能,电力企业承担着国计民生的重要基础责任,电力企业发展的优劣直接影响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程度高低,而且对于我国文化体系建设十分重要。

首先,电力企业的和谐文化建设能够加强电力企业各部门及成员之间的团结,建立扎实的协同思想根基。和谐的企业文化能够大大提高电力企业内部工作者的综合素质,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加强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增强企业的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协同发展,促进企业文化与生产双管齐下,更能够使企业管理更加高效与规范化,营造良好团结、奋斗、协作的企业文化氛围。

其次,和谐企业文化的建设能够促进电力企业各个部门之间的配合与各生产及管理环节更加的协调。和谐就是协调、可持续的意思,因此,电力企业的和谐文化就是让所有员工都能具备全面发展的思维和理念,注重与其他部门及员工的协调与协作,使企业能够全面、和谐、可持续的发展。

再次,和谐的企业文化还能帮助化解企业出现的矛盾,增进员工内部的关系,稳定员工层级关系和基层队伍的建设。让员工在遇到矛盾后以正确的方式对待,并积极寻求解决思路,让员工之间互尊互爱,团结互助,营造公平公正的先进的企业风尚。

二、运用企业文化推动电力企业发展的路径

1. 运用企业精神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当今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电力行业虽然是垄断行业,但是也是国民生产发展的支柱和服务企业。因此,电力企业的和谐文化构建迫在眉睫。电力企业要以市场为核心,文化为支点,建设和谐的企业精神文明,提高企业的软实力,为企业发展提供不竭动力。企业文化建设要不断在实践中开展,不断提炼企业精神文明,塑造独特的企业内涵,凝聚各级力量,服务企业生产和经营,让企业具备文化精髓和精神力量。另外要积极引导员工不断改革创新,摒弃落后的观念,提高员工的危机意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水平,积极培育先进的企业文化底蕴和精神闪光点,追求卓越的企业精神,点燃员工的工作热情。

2. 倡导安全生产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不断进步,各行各业的经营发展都离不开稳定的电力支持,而且用电量不断增加,电力企业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地位越来越重要。因此,应当以安全电力生产为基础,切实有效保证国民和企业的利益,积极开展安全生产的平安主题的企业文化活动,并制定相应的安全生产规范和体制,强化各部门、各级员工的安全生产意识,切实保障电力企业员工及社会的安全。另外,在安全生产的前提下,企业应当不断提高自身服务水平,通过服务方式的变革与创新,不断开拓新的服务领域,提升电力服务水平。

3. 通过服务品质塑造良好企业形象

企业形象是企业的名片,更是企业的文化核心体现。作为国家企业,电力企业应当时刻通过自律,积极塑造自身的品牌形象,通过先进的媒介手段宣传企业文化和形象,潜移默化的影响用户对企业的印象。而且各级电力企业应当立足其所在区域,根据自身实际,不断探索符合自身发展的方向和策略,打造属于自身的形象,并不断通过员工队伍的建设,为企业形象塑造注入新的活力。企业形象的塑造主要是在电力服务实践过程中开展的,因此,企业要积极培育员工的服务意识,不断提高自身的服务水平,以安全、高质的服务提高市场占有率,形成安全、高效、科技、诚信、个性化的服务综合形象和企业品牌。

4. 运用人本理念规范员工行为方式

电力企业员工规范管理应当以人为本,加强对员工发展的重视。只有科技、高素质人才的不断融入与发展才能促进企业文化的创新与建设。因此,电力企业一定要加强对员工的重视,关爱和理解,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其工作热情,并不断创新。企业应当多站在员工的角度考虑,保证员工的合法权益和切身利益,深刻挖掘员工个人价值,促进企业的知识、文化、管理、技术的创新与发展。另外,员工是直接对外服务的主体,因此员工的形象对于企业形象塑造至关重要,只有规范、责任感强、懂纪律的员工才能确保企业健康的发展。

三、结语

电力企业在我国的经济化建设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其要想获得更加长足的进步则必须要加大其企业文化建设。企业管理层要注重企业文化与企业精神的构建,让其为电力企业的发展赢得更大的空间,让电力企业在国家电力事业中发挥更大的贡献。

摘要:作为企业发展的软实力而言,企业文化是其发展的重要动力。而电力行业的企业文化既有与其他普通行业中企业文化的共性,也有其自身特性。本文中,笔者首先阐述了现阶段弘扬企业文化精神的对电力企业和谐发展的重要意义,进而从不同角度提出了运用企业文化推动电力企业发展的可行性路径,具有一定的实践参考价值。

关键词:企业文化,电力企业,发展

参考文献

[1]宋士通.试论电力企业的和谐文化建设[J].山东工会论坛,2014,(3):103-104.

[2]武永杰.弘扬依法治企精神促进企业和谐发展——记内蒙古杭锦后旗电力公司六五“普法”工作[J].农电管理,2015,(7):50-51.

凸显企业精神,弘扬矿井文化 篇3

听到这首耳熟能详的歌曲,就会让人心潮澎湃,热血沸腾。这是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写照,是革命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成功的结合,把石油工人气壮山河的豪迈气概表达得淋漓尽致。大庆人,新中国早期的石油工业者,用他们的勇敢和智慧,不但建成了大庆这座闻名于世的油田,而且连续稳产5000万吨以上27年,创造了世界同类型油田的奇迹。从大会战时期的“铁人”王进喜到“新时期的铁人”王启民,从大会战时期的五面红旗到如今油田公司新时期的五面红旗,以及普普通通众多的大庆人,值得让人尊敬而且佩服。他们不但创造了一个油田,而且创造留传下来的“三老四严”、“四个一样”等成为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精髓,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工人阶级的优良传统与优秀品质,成为石油企业精神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庆精神是中国石油企业文化的精髓,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法宝。

一、提升现有企业文化的内涵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中、长期经营实践中形成的共同价值理念、员工工作生活习惯和行为规范的总称,是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创造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精神财富的总和。企业文化建设要作为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来研究和实施,中国石油在云南的企业文化就是传承大庆精神铁人精神——践行高原情怀大山精神的观念形态文化。

长期以来,云南销售公司的企业精神和核心经营管理理念加以升华,孕育出企业的特色文化。一是追求实现企业持续科学发展,用发展实绩求地位。公司在开发区外市场之初从零起步,逐年发展壮大,赢得了市场的肯定。公司提出的工作思路和发展目标,将精细化管理工作与基础管理建设工程、三基工作、管理提升活动、三个创新工作统筹协调推进为管理基础,把提升规模、扩大市场份额作为中心工作,不断加大市场开发力度。二是靠优质服务拓展终端市场,求得生存发展。公司发挥白手起家的顽强拼搏精神,在云南市场站稳了脚跟,赢得了客户的信赖。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公司一直秉承“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理念。三是诚信赢得八方客。销售企业只有诚信经营、互惠互利、品质一丝不苟、质量一毫不差,才能在市场上立足。多年来,公司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与合作伙伴合作共赢、对客户诚实守信、优质服务,赢得了良好的口碑。四是立足市场之根,建好网络基础,做好零售业务。在制度行为文化建设方面,云南销售在实践中不断修订完善了公司的各项规章制度。在管理创新文化建设方面,不断进行管理创新,历年来开展了“作风建设年”、“基础管理年”等活动,形成了新的管理理念和方法,提高了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加强全面的员工培训、岗位技能鉴定和干部竞聘,为员工搭建实现自身发展的平台;加强基层建设,进一步改善员工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加强企业形象的策划和宣传,完善公司内刊和新闻网站建设,扩大对外宣传,特别是与地方媒体加强联系沟通,提升了公司在社会上的知名度和荣誉度。

二、全面注重发挥企业文化功能

发挥企业文化的导向功能。企业共同的价值观念规定了企业的价值取向,使员工对事物的评判形成共识,有着共同的价值目标。公司先后选树的各类先进个人、集体,多次组织先进模范事迹巡讲,在公司宣传阵地新闻网站和内刊上持续培育、强化企业文化建设,引导全员形成统一的价值观。

运用企业文化的约束功能。企业制度是企业内部的法规,企业的领导者和企业员工必须遵守和执行,从而形成约束力。公司坚持制度约束,监督检查,严肃惩处违章违纪现象;坚持教育引领,在领导干部中树立干事创业、廉洁从业、献身石油的强烈意识。

提升企业文化的凝聚功能。积极构建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尊重人的感情,从而在企业中形成了一种团结友爱、相互信任的和睦气氛,强化了团体意识,使企业员工之间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促进企业文化的激励功能。在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氛围中,领导与员工、员工与员工之间互相关心,互相支持。持续开展“五小工程”、企务公开、扶贫帮困、节日慰问等工作,关心慰问员工的工作生活,员工感到受人尊重,积极进取,努力工作。热心公益活动,积极参与地方抗震抗洪抗旱救灾、绿化植树、捐助希望工程、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坚持表彰先进,选树先进典型,以先进的事迹鼓舞人、带动人,对企业员工有着极大的鼓舞作用,使员工产生强烈的荣誉感和自豪感,努力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维护企业的荣誉和形象。

三、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的思路

进入新时期,站在新亮点,面对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石油的巨大需求和来自全球石油公司的竞争与挑战,我们紧紧抓住云南“桥头堡”建设和中国石油在云南发展的历史机遇,从把握大局的政治高度认识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把企业文化建设提到企业科学发展的战略高度,通过企业文化建设提升核心竞争力。

一是以人为本,全员参与。以人为本的重点在于企业对员工各种需要的关注和满足,前提是了解人。关注员工的需要不等于理解员工需求。企业各级干部应深入基层调研,切实了解员工的动机、情绪、信仰、价值观、意见等,只有真正理解了员工的需求和情感,以人为本的理念才能得以实施。企业文化是一种价值观,其价值观念是通过企业员工的行为活动来表达、来发展的。员工对企业文化的接受、理解与认同,要在企业经营活动中体现出来,应表现在日常的工作状态上。要在企业内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和重才、爱才、用才的良好氛围,建立健全有利于各类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并能充分施展才能的激励机制,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二是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组织实施、领导与监督。企业文化的建设、组织和实施要明确各部门工作职责,特别是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领导作用,结合企业文化建设进程开展多种形式的企业文化建设活动,逐渐形成企业文化的立体建设体系,逐步使企业价值理念贯穿融合于企业员工的头脑和行为之中。

三是顺应形势,勇于创新。销售企业眼下和今后面临的形势,可以概括为市场份额竞争日趋激烈、经营微利、替代能源发展影响、基础建设和业务运行成本增高等挑战。为了适应形势发展,勇于管理创新,立足强基础、上销量、增效益,凝聚全体员工用坚强的毅力和顽强的拼搏精神,开创工作新局面。要在思想认识上创新,敢于突破原有的认识模式,在经营策略、人才培养、企业管理等方面,确立既符合企业实际,又能促进企业发展的全新理念;要创新方式方法,在继承的基础上,赋予企业文化新的内涵和外延,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升华,进一步夯实企业改革发展的基础;要创新学习载体,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调动员工学习积极性,营造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的良好氛围。

传承优秀文化,弘扬民族精神 篇4

传承优秀文化,弘扬民族精神

题记: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活水,也是世界思想文化发展可资借鉴的宝贵资源。然而,中国传统文化正处于危机中。青少年儿童只有亲近中国传统文化,重温经典文化,从现在做起,才有可能传承文化传统,化解危机。因此,重视青少年儿童传统经典著作的阅读势在必行。

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伟大民族,渊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在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流传下来,有着博大精深的内涵和鲜明的特质。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具有影响,有益于子孙后代的优秀精神遗产,有利于社会发展和民族团结意识、信念、价值追求、走向文明的思想、品格、伦理、气质、观念、道德风范以及是一个有着的与时俱进总的概念。它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即具有传统型,又具有时代性;既蕴含着对优秀传统精神的继承,又在不断结合着当今时代特点,是历史传统精神、革命传统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有机统一。古往今来,一个民族的兴盛往往与民族精神的高扬同步,一个民族衰落时半响的往往是一个民族精神的残音。可以说,民族精神是民族存续的精神命脉、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民族兴盛的精神资源,对任何一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都有着极端重要的意义。传统优秀文化是培养民族精神的资本,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历史文化长期积淀的结晶,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蕴藏着中华民族自立自强的不竭动力,凝聚并影响着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文化心理、审美旨趣,是世世代代华夏儿女安身立命的共同精神家园,这就是独特的本组文化和知识结晶,是历经数千年发展而积淀下来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内涵深刻,蕴藏着大量的人文内涵。它将作为人的精神个体和文化艺术,上升成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时代、乃至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它将世世代代传承下去,对塑造人们的精神灵魂,开启人们的智慧,陶冶人们的情操,拓展人们的视野,可见,这就是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华民族传统经典著作,是我们中国人的精神根源;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灵魂;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情感的载体;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支柱。当今时代需要我们重新唤起关于本民族精神的记忆,找回那些已经被人们遗忘的优秀经典著作。阅读经典是为了汲取传统优秀经典文化的精华,弘扬传统优秀经典著作。特别是青少年对阅读传统经典著作来说,传统优秀经典的世界:就是塑造心灵的世界;开启智慧的世界;陶冶情操的世界;拓展视野的世界;唤醒的世界。阅读经典对他们洞察人生,精华灵魂,理解人生的意义和目的,找到正确的生活方式、方法。

传承精英文化 弘扬武术精神 篇5

(本报讯)11月12日周五19点整由宜宾学院团委主办体育素质拓展部协办的武术比赛在体育场隆重开幕。本次武术比赛目的是让同学们在学习武术了解中国悠久的武术文化的同时强健体魄。

据了解,除体育学院专业组选手外,外国语学院等9个学院挑选出来的精英选手也踊跃的参加了本次比赛。非专业组的选手主要参加了太极和三路长拳的比赛,专业组的选手在参加太极和三路长拳的同时也参加了棍法、刀法和剑法的比赛。比赛过程精彩万分,长拳的气势恢宏让人拍手叫绝,太极的游刃有余让人如痴如醉。参赛选手的好身手体现了他们学习武术的坚定执着,与此同时也让我们见识到了中华武术的博大精深。强劲的棍法流畅的书写了正直不屈,巧妙的剑法描绘了智慧敏锐。参赛选手熟练地表现赢得了一波又一波如潮的掌声。参加双截棍比赛项目的参赛者的挥洒自如更是赢得阵阵叫好。全场比赛热火朝天,现场火热,气氛灼人。

比赛在笑声中取得了圆满的结束。经过专业评审的专业评定,外语学院取得了非专业组第二名的好成绩,仅次于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比赛是短暂的,但是比赛传达的武术精神则是永恒的。

外语学院新闻编辑部

弘扬民族精神继承传统文化 篇6

我最喜欢,也是对我最有益处的一条经典名言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条名言的意思是:在学习过程当中,你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坦白说不知道,去请教知道的人,不能为了面子,而不去问别人,这样就永远不会知道。

还记得上个学期的一个中午,我在做一道数学题的时候,想了好久都没有找到答案。可是已经有好几个同学都做完交给老师了。弄得我愈加心急火燎,我好想去询问其他同学,可是却放不下面子,我平时学习很好,为什么去问别的同学呢?这多不好意思呀!后来一直思考到预备铃打响,才求出答案。我抬头一望,大家都在抄作业,抄完的,就拿出课外书来看,这让我又羡慕又恼火。羡慕的是同学们都完成得这么快,恼火的是我做的太慢。

午会课上,黄老师又赶我们积累了几条名言,其中就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当老师解释它的意思之后,我不由得羞愧不已,是呀,古人说得真有道理,我也改变了原来的想法,我应该去问问其他的同学,这就叫“不耻下问”嘛。

从此之后,当我遇上难题的时候,就会找好朋友一起讨论,找到答案;而当别的同学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也会一起解决;有时,我们还会找一些课外的难题,一同讨论,增加了不少知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写到这儿,我要告诉你,名言对我们的好处真是太多了,好好去钻研吧!

前几年春天,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灾难,把中华民族推向了巨大的考验面前。在这场激烈的战争中,白医战士不顾个人安危,前赴后继,日夜奋战在抗击非典的第一线;各行各业的广大干部群众齐心协力,进一步激发出“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团结互助、和衷共济、迎难而上、敢于胜利”的伟大民族精神,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民族精神的绚丽光彩。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是什么力量让我们万众一心?是什么力量给了我们必胜的信心?——是民族精神!

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就是我们的民族精神!在反对民族分裂、抗击外来侵略,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中,表现出的不畏强暴、勇往直前、前赴后继、舍生忘死、坚贞不屈的精神,就是我们的民族精神!

回顾历史,我们可以看到,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为团结捍卫国家主权,维护民族尊严,我们的祖先进行了坚决的斗争。精忠报国的抗金英雄岳飞;“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浑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于谦,抗倭名将戚继光、收复台湾的民族英雄郑成功等都是为捍卫国家统一,民族利益,英勇抗击外族侵略,被后人世代传诵和敬仰的民族英雄。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是一个民族实现共同理想和发展目标的内在动力。小荷作文网,你也可以投稿

一场突如其来的重大灾害考验着中国人民,一场没有硝烟的斗争锤炼着民族精神。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举国上下抗击非典,奏响了一曲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团结奉献、科学求实、战胜困难、夺取胜利的壮歌。这是伟大的民族精神在这场斗争中的集中体现,这是夺取抗击非典斗争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小荷作文网,你也可以投稿

多难兴邦。在迄今为止的人类历史上,唯有那些经历血与火、生与死的严酷考验,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天灾人祸的民族,才能培育出伟大的民族精神;唯有具有伟大民族精神的民族才堪称伟大的民族。中华民族就是这样一个伟大的民族。历史总是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磨难中取得发展的,人类总是在破解了一个又一个难题中昂首前行的。几个月来,在抗击非典的斗争中,人们自然联想到了1998年的抗洪抢险斗争。当年,面对百年不遇、南北为患的滔滔洪水,全国军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战胜了特大洪涝灾害,谱写了一曲威武雄壮、气吞山河的凯歌,为我们的民族精神增添了新的时代内容。民族精神既是一个民族的强大精神支撑,也是一个民族成就伟大事业的精神动力。在这次抗击非典的斗争中,我们的民族精神又一次发挥着巨大作用。人们从那些置个人安危于不顾,日夜奋战在救护和科研第一线的广大医护人员和科技工作者身上,看到了当年三江军民抗洪抢险的崇高精神和英雄气概,从各行各业广大干部群众抗击非典的实践中,感受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凝聚力,体验着民族精神的绚丽光彩。抗击非典的过程是我们坚定信心,万众一心,战胜困难的过程,也是我们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过程。抗击非典是弘扬民族精神的战场,也是培育民族精神的课堂。

实践证明,打赢这场抗击非典攻坚战,既要充分运用科学技术力量,又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

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团结互助、和衷共济.迎难而上、敢于胜利

民族精神始终是一个与时俱进的、随着历史发展而薪火相传的过程。中华民族精神从几千年历史的优秀传统中汲取营养,在当代社会实践特别是迎接各种挑战中得到锤炼。当前,防治非典形势仍然严峻,斗争还在继续。我们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再接再厉,乘胜前进,进一步在抗击非典斗争中,弘扬民族精神、锤炼民族精神;在大学生中培育民族精神,升华民族精神。

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不衰,始终保持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得以冲破种种艰难险阻,取得伟大胜利和辉煌成就,与我们伟大的民族精神密不可分。

毛泽东同志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至今已有40年了。40年来,我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取得了巨大的进步。特别是近20多年,通过改革开放,我国实现了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打开

了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崭新局面,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与此相适应,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等日益多样化,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坚持向雷锋同志学习,大力弘扬雷锋精神,一直是我国社会精神生活和思想道德领域的一种主旋律。为什么雷锋精神具有恒久的生命力,并长远地发挥着积极影响呢?这是因为雷锋既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同时也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子孙。雷锋平凡、短暂但又光辉的一生,既体现了共产主义精神,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

我们坚持在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中深入持久地开展学习雷锋活动、弘扬雷锋精神,也就是在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十六大报告强调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5000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不断结合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丰富着这个民族精神。”这是站在历史高度,对弘扬民族精神的深远意义作出的精辟论述,由此也更加突出了我们坚持开展学习雷锋活动、大力弘扬雷锋精神的重大意义。

中华民族精神,是维系中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精神纽带,也是促进中华民族与时俱进、不断走向兴盛繁荣和文明进步的重要精神动力。在人类历史上,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延续不断、生生不息,成为没有发生过断裂的社会文明;中华民族之所以能连续进步、自强不息,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我们中华民族具有一种源远流长、一以贯之并不断丰富发展的伟大民族精神,作为团结统一的文化纽带与精神支柱。而这种民族精神以及它所包含着的种种传统美德和高尚品格,都是由众多的中华儿女前赴后继地用自己闪光的思想和行为来塑造和形成的,并在历史的演进中不断地得到丰富和发展。

正是这种可贵的民族精神和无数可敬的爱国民族英雄,才使得我们中华民族始终不曾被任何一个侵略者所灭亡,虽然历进艰难却仍然昂首于世界民族之林。我们向他们致敬!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她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举世闻名的四大发明,被马克思称为“改变了整个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当代世界科技史权威也公认“中国在公元三世纪至十三世纪之间,保持了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在许多重要领域,中国一直独占鳌头,长时间保持着一系列“世界之最”。

学习历史,使我们对自己的祖先肃然起敬!对自己是一个中国人倍感自豪!中国了不起!中国人了不起!联想到2003年10月15日,神州五号的升空,不仅实现了

中华民族千年的梦想,更放飞了我们崭新的希望!我们要向航天英雄学习,做个了不起的中国人!

弘扬民族精神,就是要树立爱国主义理想信念,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我们现在是小学生,也是中国未来的建设者,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我们应该热爱祖国,爱好和平,珍惜祖国的今天,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像民族英雄那样,把祖国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地位,自强不息,学好各种本领,将来更好地建设我们的国家!

了解海派文化弘扬海派精神 篇7

一、历史教材与海派文化、海派精神

海派文化是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基础之上,融汇吴越文化等地域文化精华,吸纳消化西方的文化因素而形成的富有自己独特个性的地域文化。1843年上海正式开埠,西方列强把上海变成了“国中之国”,但同时也给上海带来了近代工业文明。租界的出现和外国资本的涌入客观上为上海文化的形成创造了巨大的空间,异质的西方文明被注入到传统中国社会的肌体中,从而催生出上海多元杂糅的文化生态和城市面貌,也悄然影响了上海人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上海迅速崛起为江南乃至全国的中心城市,它崭新的文化品格为江南和全国提供了一种与传统迥异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2]

海派文化在形成过程中,以其古老的历史以及近代的艰辛,在中西文化碰撞的痛苦裂变中产生了“有容乃大”的处世方式,使海派文化具备了崭新的品格,形成海派精神,即海纳百川、兼收并蓄、博采众长、推陈出新。上海师范大学苏智良教授在他的《上海城市与海派文化》的专题报告中说:“上海”这个地名,正是概括和展现了新世纪上海人应有的精神风貌,即有一种“上”的奋斗精神——更上一层楼,登高望远,开拓创新,走在时代前列;同时还应当虚怀若谷,有海纳百川的胸怀,也就是“海”的博大精神。现行上海版高中历史教材中关于海派文化的内容散现在各个章节中,没有形成系统,笔者对其进行了梳理和整合。在梳理海派文化的过程中发现,海派精神在历史教材中有明显的体现,大致可以分成以下三类:

一是海纳百川的包容精神。“早期西学东渐”一课以较大篇幅介绍了徐光启与利玛窦的合作经历和成果,促进了当时的中国人开阔眼界,自我反思。徐光启不仅能敏锐地意识到西方自然科学的先进性,而且在那个以“天朝上国”自居的时代能主动向西方学习,对西方的宗教、观念加以包容,这正是海派精神的最好体现,徐光启无愧于“最值得推崇的上海人”之美誉,无怪乎欧洲人会叫他“徐上海”。[3]中国近代历史是随着外来入侵开始的,海派文化实际上是自1843年上海开埠以来,把西洋文化与本土文化较好地融合在一起才逐渐形成的。因此,中国近代史中关于上海历史的章节几乎都是海纳百川包容精神的活教材,虽然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是在外力作用下的产物,[4]但是从洋务运动中上海开办的各类企业,到戊戌维新的借孔子而宣传改革,从衣食住行到生活方式,无不体现着那种包容的气质,并引领着社会风气。教材“改革开放”和“发展中的新上海”部分对新中国成立后上海的发展都有不同侧重的叙述,后者更是用数据和实例说明上海的发展状况。作为移民城市的上海在新中国成立后能迅速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经济中心,与上海海纳百川包容万象的海派精神密切相关。

二是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这种精神在近代上海历史中体现得尤为明显,教材中涉及到的章节很多。在经济领域,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在上海诞生了中国最早的民族企业。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近代民族企业家积极投身实业,上海的民族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民族企业家一方面希望用民族企业的发展抵制洋货的竞销,挽回不断丧失的经济利益;另一方面,也希望实现他们的实业救国梦,把个人的理想抱负同民族工业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体现了他们与时俱进、务实创新的精神。在文化领域,教材也体现了创新求变的海派精神。洋务运动时期上海积极开办新式学堂,翻译西书;维新变法时期上海受西方“群学”思想影响,以变法图强为宗旨的学会、报刊纷纷创立,对营造维新舆论、开通社会风气起了重要作用;辛亥革命时宣传革命思想的《苏报》、同盟会的机关报《民立报》都设在上海,引领众多爱国青年走上了革命的道路;以“民主”与“科学”为旗号的新文化运动在上海发起,这次前所未有的思想解放运动极大地鼓舞了上海青年和各界人士。在文学艺术领域也始终坚持创新求变,如海上画派、海派京剧等,独树一帜,影响海内外。在“西学东渐”的浪潮中,上海总是扮演着传播新知的重要角色,引领时代风骚。

三是爱国进步的奋斗精神。这种精神主要体现在近现代反帝爱国斗争的篇章中。上海在近现代几乎一直是运动的中心,表现出十分强烈的爱国进步的奋斗精神。从小刀会起义到辛亥革命时期的上海起义,无不书写着上海人民的斗争精神。在1919年五四运动中,上海工人阶级显示了爱国热情和强大的斗争精神,也标志着无产阶级作为一个新的阶级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在上海诞生,从此中国革命有了新的领导力量。1925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反帝爱国运动——五卅运动在上海发起,大大提高了全国人民的觉悟程度和组织力量。1932年日本发动“一二八事变”,驻沪的十九路军奋起抵抗。1937年日军发动“八一三事变”后,在淞沪会战中,中国军民浴血苦战,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书写了上海儿女的英雄本色。尤其是谢晋元带领的部队坚守上海四行仓库四天四夜,抵住了日军的多番进攻,掩护国民革命军第八十八师及其他国民革命军向西撤退,[5]出色完成任务,鼓舞了人民的抗战热情。当时的媒体将其与楚汉相争时的“田横五百义士”作比较,称作是“八百壮士”。这种爱国奋斗精神作为一种革命传统精神,今天依然激励人们特别是青少年要继承革命传统,为振兴中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二、弘扬海派精神的历史教学探索

教材中关于海派文化的内容及其所体现的海派精神,是可充分利用的教育资源,只要设计合理,既不会耽误学生学好基础性课程,又可提升学生对海派文化的认识。

1. 课堂巧穿插,润物细无声

在教学中及时穿插上海文化,是让学生了解海派文化的一种好方法。如“中华文明的起源”讲述了原始农耕的诞生,此时,如果教师适时出示图片“上海崧泽文化出土的陶猪”、材料“崧泽文化的发掘状况”等,就能形象地说明上海早期文明具有的中国农耕文明的特征,同时也让学生了解了上海历史的起源。再如“太平天国运动”,考纲对本课的要求有所降低,正好可以多讲一些关于上海历史的事。上海的学生都知道石库门房子,有的学生还住过石库门房子,如果告诉学生这种房子的建造与太平天国运动有关,学生一定感兴趣。这时可以整合拓展性课程教材“近代上海市政的变迁”一课中关于“华洋杂居”的内容和“近代上海文化的发展”一课中关于“石库门建筑”的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近代上海市政变迁的原因和石库门建筑的由来,了解石库门房子的特点,也可以男同学热爱的滚铁环、打弹子,女同学喜欢的跳橡皮筋、造房子等弄堂游戏为导入,穿插介绍由石库门房子衍生出的老上海弄堂文化,这样更容易使学生对海派文化形成认知和认同。

在教学中,注重寻找海派精神的教育切入点,适时渗透。如“洋务运动”一课,教师设计的标题为“洋务运动在上海”。其中涉及到李鸿章创办江南制造总局的教学内容,考虑到2010年世博会召开,学生对“船舶馆”还有一定的印象,可以设计问题:同学们在世博会期间有没有参观过船舶馆?在学生的呼应中顺势再问:哪位同学知道船舶馆与江南制造总局有什么关系?以此导入,顺理成章。这时教师可以多加以介绍,或者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想法,以加深认识。对于广方言馆,则通过材料与当时的京师同文馆进行比较,从招生情况到开办状况,上海广方言馆都比京师同文馆开展顺利,让学生讨论其原因,从中学生可以看出海派的开放精神和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是其得以顺利开展的一个重要基础。另外,教师对洋务运动时期上海在经济、思想观念、教育、城市建设与交通通讯等方面的作为可以边陈述边列表,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加深上海印象,感悟上海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

开设上海史专题教学是帮助学生对上海的发展形成线性认识的有效途径。在对中国近代史学习告一段落后,教师设计了“近代上海的经济发展”专题,分三个部分展开,第一部分为19世纪四五十年代近代上海经济的起步,主要讲述外商企业、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产生;第二部分为19世纪80年代近代上海经济的发展,主要讲述民族企业艰难创业和发展的历史;第三部分为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的城市地位发生很大变化,跻身世界国际大都市的行列。本课以“你所知道的上海名牌有哪些”的问题作为课堂导入。课堂中教师展示了各类企业尤其是民族企业的大量图片,补充了教材的不足,如设计“上海近代民族企业知多少”问题,介绍胡西园的“亚浦耳”灯泡,“火柴大王”、“水泥大王”刘鸿生,陈光甫创办的现代中国最大的私营银行“上海银行”,“面纱大王”荣氏兄弟的福新面粉厂和申新纺织厂以及他们生产的国产名牌——“兵船”牌面粉和“人钟”牌棉纱等。可以说,每一个企业的发展都是一首实业救国、爱国奋斗的进行曲。课的最后,教师设计问题:上海老品牌的背后活跃着近代优秀民族企业家的身影,选出你最崇敬的近代上海民族企业家,并说明你的理由。这既是对本课的回顾,也促使学生从民族企业家身上汲取优秀的精神品质。

2. 学海派人物,重精神感悟

人物是历史课中最易使学生发生兴趣的因素,能在中学历史教材中出现的往往都是很不平常的历史人物。[6]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突出上海著名历史人物,以渲染海派精神,让学生了解他们的身世、名言、性情轶事,深切领悟历史人物身上那种积极进取、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人生态度以及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如“早期的西学东渐”一课,虽然利玛窦是本课的主要人物,但徐光启却是渲染海派文化的重要历史人物。教师选取了一些史料,让学生知道徐光启在“西学东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这些史料包括教材中介绍的徐光启与利玛窦合译的《几何原本》,也有拓展补充的内容,如他虽官至内阁大学士,但为官正直,还躬耕田头,开展农业试验,把多产作物番薯、玉米等成功引种到北方,写成农业科学巨著《农政全书》,并在书中记载了西方的农业科学技术等。通过这些材料的补充介绍,引导学生认识徐光启看清形势、主动向西方学习的态度,以及包容谦让的品性。

开设“海上著名历史人物”拓展课,则为学生打开了了解历史名人的又一扇窗。教师采用让学生走访名人故居、以演讲的形式讲述名人事迹,并评选最佳演讲人的方法,从教师讲述到学生积极参与,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历史上,很多著名人物都在上海生活过,上海名人故居很多,实地走访著名历史人物纪念馆,能更好地让学生深入了解历史人物。对于走访,由于条件的限制,学生主要是分头行动,利用假日结伴出行,然后写一些观后感。如有学生参观了位于香山路7号的孙中山故居,在他们的感想中有这么一段话:“身处孙中山先生曾经居住的寓所,看着先生曾经用过的物品,遥想当年先生曾在这里为中国革命的前景殚精竭虑,不禁肃然起敬。斯人虽去,但精神长留。”

3. 探究得真知,交流激深情

上海是我们生活的城市,海派文化就在我们身边,因此,在初步了解海派文化的基础上,开展研究性学习,探讨海派文化,能更好地让学生贴近上海历史,深入了解海派文化,汲取海派精神的精髓。为了较好地开展活动,历史兴趣班分为五个小组,每组选出组长和记录人,确定探究的五种文化现象:海派建筑、海派服饰、海派饮食、海派艺术、海派生活,要求同学找出每种文化现象的经典实例,选取实物或者图片,描述其主要特点以及形成的原因,并填写活动记录表,再举行汇报交流活动。

在汇报交流课上,学生都很兴奋,争着发言,还做了精美的PPT来演示。如“海派建筑”小组展示了上海的标志性建筑——外滩的“万国建筑群”、中西合璧的联排里弄以及鳞次栉比的高楼在述说上海的历史与繁华时,突出了被称为最具历史特色的上海居民住宅——石库门建筑。当这些极富艺术性的石库门建筑的照片呈现时,扑面而来的是浓浓的老上海味道,这个最富特征、最为平民的生存空间,如今却与摩登和时尚相遇,抒写出别样的精致和优雅。当传统与新潮碰撞,当怀旧与流行交融,上海在向人们展示其日渐雄厚的经济实力的同时,也深深地镌刻下这座城市的文化底蕴。“海派饮食”小组也收获颇丰,展示的菜肴引得大家垂涎三尺,既有法式、英式等各类西餐,也有以浓油赤酱为特色的上海本帮菜。听了同学的介绍,才知道我们平时常吃的“罗宋汤”来自于俄国,“罗宋”就是俄罗斯的音译。而那道冷盘“色拉”,则是一味上海“番菜”,综合了法国的水果色拉、俄国的土豆色拉和中国人喜食的熟菜的做法。看似普通的一道菜,反映的是不同文化的融合,激起了很多同学要从饮食上探究上海文化的欲望。对于各种文化现象特点的归纳,每组同学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中西合璧、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等,无怪乎有人称上海是“在西方人眼里是东方,在中国人眼里是西方”,[7]形象地说明了上海在接受外来文化的同时,并没有迷失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同时又体现了海派文化包容与创新的精神。随着课堂交流的热烈进行,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对海派文化的认同之情得到了升华。

参考文献

[1]金相成.关于搞好乡土历史教材编写和教学工作的几个问题[J].历史教学问题,1990(5).

[2]孙逊.上海文化:近代中国都市文化的先行者[N].文汇报,2013.06-17.

[3]林怀.欧洲人叫他“徐上海”[N].解放日报,2011.01-07.

[4]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

[5]陈德松.殊死报国的四行孤军[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87:168.

[6]张守常.“历史教学法”的理论结构[J].历史教学,2001(3).

弘扬劳模精神 引领工业文化 篇8

劳动模范表彰制度是社会主义国家独有的一种制度,彰显的是对英雄奉献精神和劳动者劳动价值的肯定。劳模精神就是劳动模范者在社会实践中所表现出的价值观、道德观和精神风尚,内涵十分丰富,具体来说包括了劳模那种坚定理想信念、以民族振兴为己任的主人翁精神;那种勇于创新、争创一流、与时俱进的开拓进取精神;那种艰苦奋斗、艰难创业的拼搏精神;那种淡泊名利、默默耕耘的“老黄牛”精神;那种甘于奉献、乐于服务的忘我精神;那种紧密协作、相互关爱的团队精神。劳模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人阶级先进性的集中体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实践成果,也是代表中国特色工业文化的一种宝贵精神文化。

我国的劳模精神形成于革命战争时期,经历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其时代特征也随之演变,但是不同时期的劳模精神一定是不同时代的标杆,是先进文化的代表。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和推动制造业由大变强面临着巨大压力,在此形势下,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从民族工业的传承中探寻精气神,从工业文化入手增强中国工业软实力已成为推进工业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新思路和新路径,迫切需要弘扬劳模精神,引领工业文化,支撑实现我国制造强国建设的宏伟目标。

劳模精神:一个时代的标杆

革命战争时期的劳模精神。1933年8月,中央苏区为了促进生产,开展劳动竞赛, 提出了以比数量、质量、成本等为内容的竞赛目标,并决定按时评比、表彰先进和评选模范。40年代中期,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陕甘宁边区又发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劳动英雄和模范工作者运动,解放战争时期又出现了大量的“支前劳模”和新解放城市中的“工业劳模”。这一时期的劳模运动经历了从个人到集体、从生产领域到各个方面、从上级指定到群众评选、从数量增多到质量提高、从提倡号召到按规定标准予以推广、从革命竞赛到全面的群众运动的发展过程,体现了“服务战争、支援军事”的指导思想和“为革命献身、革命加拼命、苦干加巧干、经验加创新”的劳模精神,呈现出“革命型”的劳模特征。

建国初期的劳模精神。新中国成立后,为恢复发展国民经济,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党和政府坚持沿用了革命战争时期的经验做法,依托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和生产运动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劳模运动,从1950年9月~1960年6月,这10年间评选出了成千上万的劳模和先进生产者。他们来自各行业的基层,一线产业工人是主流,典型代表有吴运铎、王进喜、赵梦桃、孟泰等。在他们身上体现出的是社会主义理想和爱国报恩的价值追求,其蕴含的劳模精神的内涵是“不畏困难、艰苦奋斗、自力更生、无私奉献、刻苦钻研、勇于创新、不怕牺牲、团结协作、爱岗敬业、多做贡献”,“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硬骨头精神和“老黄牛”形象是他们的真实写照,提高操作技能和熟练程度、提升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提出合理化建议和总结推广先进经验、从生产型向技术革新型转变是劳模们的典型特征。

改革开放至今的劳模精神。由于历史原因,从1977年4月~1979年12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连续召开了五次全国性的劳模大会,共产生了来自工业、科技、科研、财贸、交通等领域的2541名劳模和先进工作者。值得注意的是,改革开放后,“知识分子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的论断,进一步扩大了劳模队伍的外延,陈景润、袁隆平、蒋筑英、邓稼先等知识分子和科研工作者的优秀代表成为劳模队伍的新成员,极大地鼓舞了知识分子和脑力劳动者的工作热情。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过程中,大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央电视台专门推出的《大国工匠》系列节目,热情讴歌了一批先进劳模的典型事迹,反响强烈。总的来看,这一时期劳模精神的内涵也在不断丰富,奋力开拓、争创一流、建功立业、改革创新、创造价值、与时俱进等成为领跑时代的新向标。“以知识创造效益、以科技提升竞争力,实现个人价值、创造社会价值”成为劳模的价值追求,“知识型、创新型、技能型、管理型”成为当代劳模的鲜明特征,充满活力和感召力的劳模队伍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也是实现中国制造2025伟大目标的重要力量。

弘扬劳模精神促进工业文化的发展

劳动模范是我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的杰出代表,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也是先进文化的代表。劳模精神包括由劳动模范这个集合体长期实践与创新所形成的整体价值观念、道德风范、敬业精神、行为准则、创新精神等,弘扬劳模精神,将有效促进工业文化的发展。

弘扬劳模精神,创新工业文化内涵。从革命战争年代的赵占魁,到建国初期的王进喜,再到近期的大国工匠,这些劳模通常在平凡岗位上,追求职业技能的完美和极致,其生产的产品同样如此。如,中国商飞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高级技师胡双钱工作30多年来,创造了打磨过的零件百分之百合格的惊人纪录,很多零件用在中国新一代大飞机C919的首架样机上;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特种熔融焊接工高凤林35年专注火箭发动机焊接工作,被称为焊接火箭“心脏”的人,130多枚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在他焊接的发动机的推动下顺利飞入太空;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技术能手、中华技能大奖和航天技能大奖获得者、国防科技工业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毛腊生从业39年专注给导弹穿上耐高温、耐高压的“外衣”,配制砂子、对铸造导弹舱体的砂模进行造型,他设计、制造的许多产品为我国国防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等等。这些大国工匠劳模数十年如一日地追求着职业技能的极致化,靠着传承和钻研,凭着专注和坚守,缔造了一个又一个的“中国制造”。他们生产的工业产品,包括工艺美术产品、工业设计产品、文化创意产品、工业装备产品等,集聚物化了劳模精神,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工业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劳模在几十年如一日的平凡工作中,所生产产品的质量,所提出的产品标准规范等,为我国工业产品创立了新的标杆,创新了工业制度文化的内涵。更重要的是,这些劳模在工作中表现出来的热爱本职、脚踏实地,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尽职尽责、精益求精的创造与创新精神,早已成为工业精神文化的瑰宝。因此,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必将极大丰富工业物质文化、工业制度文化和工业精神文化三个方面的内涵。

nlc202309012334

弘扬劳模精神,加大工业文化宣传力度。党和政府历来十分重视劳模工作,对劳模精神进行了高度肯定和阐述,倡导并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劳模精神。迄今由党和国家授予的全国先进工作者和全国劳动模范有数万人。1982年,奖励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被写入宪法。如今,评选劳模和定期召开全国性的劳模大会,作为一种制度被固定下来。2013年4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时指出,以“边区工人一面旗帜”赵占魁为代表的劳动模范在革命战争年代,以“新的劳动态度对待新的劳动”,带动群众投身人民解放事业;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一大批先进模范在新中国成立后以“宁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铁人精神”,激励各族人民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以“蓝领专家”孔祥瑞为代表的一大批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带动群众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由此可见,一直以来,广为传颂的劳动模范和劳模精神有巨大的感染力和推动力。劳模精神是工业精神文化的精髓,是工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刘利华同志在首届中国工业文化高峰论坛上强调,加大新闻宣传力度,推动全社会提高对工业文化重要性的认识,切实改变“重硬轻软”的现象。在建设工业强国的过程中,我们要以弘扬劳模精神为核心,大力宣扬中国特色工业企业文化理论。

弘扬劳模精神,推进工业企业文化建设。弘扬劳模精神,就是要弘扬劳动模范高度的主人翁责任感。高度的主人翁责任感来源于工人阶级的阶级意识和当家作主的政治意识,是激发广大职工奋发向上的思想基础,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点。引导广大职工学习劳模精神,就是要像劳动模范那样,时刻牢记工人阶级伟大的历史使命,以国家、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己任,胸怀大局,自觉作国家的主人、做企业的主人,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忘我的工作热情投身到企业各项工作中,切实肩负起建设工业强国的光荣的历史使命。

弘扬劳模精神,就是要弘扬劳动模范爱岗敬业、艰苦奋斗、勤奋工作、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和优秀品德。要引导广大职工像劳动模范那样,立足本职,刻苦钻研,埋头苦干,不断进取,奋发有为;要识大体、顾大局,提倡奉献精神,正确对待社会利益关系调整,努力做到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要努力树立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奉献社会的良好职业风尚。这些崇高精神和优秀品德是优秀工业企业文化的圭臬,是我们实现工业强国的力量之源。

弘扬劳模精神,就是要弘扬劳动模范紧跟时代、勇于创新的精神。创新精神是企业文化的灵魂,没有创新,企业将停滞不前,国家也将失去活力。要引导广大职工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技术素质,用科学的理论和现代科学技术知识武装自己,努力提高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竞争能力和创业能力,推动各项事业的创新和发展。

总之,劳模是民族之精英、国家之栋梁、社会之中坚、人民之楷模,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是时代的标杆。劳模精神体现了主人翁的责任感和艰苦创业精神、忘我的劳动热情和无私奉献精神、强烈的开拓意识和求实创新精神、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爱岗敬业精神。劳模精神包含的是一种精神、一种理想、一种境界、一种追求、一种作风、一种志向。劳模精神是先进文化的代表,是当代工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和谐社会、加强职工群众精神文化熏陶、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推进我国工业化强国建设所必须弘扬的时代主旋律。

弘扬革命精神传承传统文化 篇9

在清明节来临之际,为了响应学校的文明精神学习的召应,弘扬革命精神,传承传统文化。我班特展开了一系列活动,计划如下:

1.府山革命烈士陵园祭奠先烈。感受革命先烈的爱国精神,加深对革命精神内涵的认识。

2.开展主题班会。重温革命精神,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3.回顾历史任务和重大事件。向名族英雄致敬,学习。

4.礼仪践行。在佩戴校牌、食堂排队等细节上严格自己,尊重自己、尊重老师、尊重学业。

中华文化因其极为丰富的内涵而历经几千年风霜,依旧屹立于世界文化丛林中。在现实于历史的交汇处,我们基既看到了她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也看到了极富时代感的革命精神。

中华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弘扬传统文化,有利于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不仅使师生做到谈吐儒雅,举止文明,更丰富了师生的精神世界,使情操得到陶冶,灵魂得到净化,品格得到提升,追求得到升华。

先烈们的革命精神更是鞭策我们不断前进的动力。当今的我们享受着革命先辈奋斗而来的美好生活,同时也不能忘了那段艰辛的历史。无论时代、环境和使命发生怎样的变化,革命先烈给我们留下的精神财富,永远是鼓舞我们奋发向上的力量源泉。

这一系列活动使同学们在精神上得到了一次洗礼。不仅加深了对革命精神,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而且对照历史人物,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也更加明确了自己的目标。

弘扬孝廉文化 建设精神家园 篇10

孝作为一种传统的道德力量,对廉政评价标准起着重要的心理依赖作用,必然成为廉政的动力。近年来,孝昌县找准孝善文化与廉政文化的结合点,着力挖掘孟宗、费祎、程正揆等名人的孝忠资源及孝昌地名起源的历史底蕴,着力打造“孝道昌隆、诚信天下”的孝廉文化品牌,努力营造“小孝持家、中孝敬业、大孝爱国”的孝廉文化氛围,对广大党员干部建设高尚的精神家园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构建孝廉文化的现实和人文基础

1.建设孝廉文化是廉政文化建设的一种必然方向。21世纪风云激荡,我国社会正处在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时期,经济的高增长、物质财富的大增加、外来文化的大冲击,正改变着我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带给人们精神生活的影响,既有正面的积极作用,也有不容忽视的负面效应。作为传统美德的根基,孝廉文化成为固本强基、激浊扬清的营养和力量,成为重构能继承传统、与时俱进、开创未来的社会道德新体系最重要的基础。因此,进一步挖掘推广传统的孝廉文化,用孝廉帮助人们端正普世从政的价值观,清明心灵的家园,是所有要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尽力的人们的重要使命。与此同时,孝廉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所提供的行为规范有利于社会团结、稳定和进步,有利于人际关系的良性发展,有利于促进先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有利于体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必将成为今后一个时期廉政文化建设的一种方向。

2.建设孝廉文化是变他律为自律的一种最佳方法。孝与廉政的本质要求一脉相承,但角度不一样,提法也不一样。廉政既是道德规范,也是职业准则,它所具有的社会属性,使其要求作为政治取向显得更具原则性,易误认为是一种来自外在的、官方的刚性要求。而孝则融合了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与人们的生命来源和社会生活密不可分,其要求作为文化习俗显得较人性化、通俗化,更易成为一种来自内省式的、民间习俗式的自觉行动。从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来看,人的思想教育工作,应遵循人的思想认识规律,从外在的指令式变为内省的自觉性,会有事半功倍之效。因此,充分挖掘孝的人文内涵,运用孝的本质要求和社会习俗所产生的内省力,从孝道行为规范的角度,引导为官从政者端正权力观和义务观,对加强廉政建设,无疑会更有实效。而且这种方法反过来还会对社会廉政评价标准起到的心理依托进行良性的改造,剔除传统政治文化中的不良因素,从而对反腐倡廉建设发挥出越来越大的促进作用。

3.建设孝廉文化必须挖掘本土资源,彰显地方特色。充分利用本乡本土的孝廉文化资源,用本地景观,用本土人物,讲本土故事,育本土干部,创本土特色。孝感市创建孝文化名城时采用的研究孝义、弘扬孝德、评选孝子、征集孝址、举办孝节、拓展孝商、繁荣孝艺、建设孝景等八大举措可以作为孝廉文化建设的一种有效借鉴。特别是在各交通要道,取材忠孝文化的城市地标,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在大街小巷,新旧二十四孝图、孝廉文化灯箱广告、公园绿地、旅游景点的孝廉文化景观等给人以美感;云梦的皮影、孝南的剪纸、汉川的善书、应城的石膏雕塑、安陆的漫画、孝昌的鼓书,融入了孝廉文化的内容,渗透到了社会的各个角落,教化了干部,营造了氛围。

二、孝廉文化建设的具体实践和探索

孝昌是全国唯一以“孝”命名的县级行政区,古有孝子孟宗“哭竹生笋”故事广为流传,今有孝女刘青枝“一女养八老”、廉政典型蒋志刚“清水人生”的感人事迹全国传诵,构成了孝昌独具特色的地域孝廉文化。

1.创作孝廉文化精品。组织成立了孝廉文化暨孟宗文化研究会,出台了《孝昌县孝廉文化建设实施方案》,深入挖掘古代孝子孟宗的文化内涵,形成了朱仲先的《孟宗的故事》、石家齐的《说唱二十四孝》等一批文学作品;创作了以孝昌评书、湖北大鼓为主要形式的《孟宗哭竹》、《孝子孟宗》、《腌鱼沉池》、《清政廉洁话孟宗》等一系列脍炙人口的文艺作品,先后向机关干部发放孟宗文学作品12000余册,组织开展专题文艺汇演10余场次。《孟宗孝行故事》于2007年4月被省政府批准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2.印制孝廉文化广告。在京珠高速、107国道、大安线省道等主要交通路口和县城、乡镇集镇等主要街道设立广告牌100余块,让“孝道昌隆、诚信天下”理念深入人心。印有孝廉格言的孟公酒、孟公扇、孟公折等工艺品也在集镇和观音湖风景区广为流传。

3.创办孝廉文化活动。一是与慈善捐赠活动相结合。2008年初,孝昌县人大常委会形成决议,决定将每年的正月初十定为“孝行日”,每年举办一届“孝行天下,爱心飞扬”慈善募捐活动,以此促进孝廉文化繁荣昌盛。全县广大党员干部、孝昌在外人士以及社会群众等都自发参与募捐活动,连续4年募集资金3800余万元,全部用于教育、卫生、扶贫助残事业。孝善文化感召了湖北惠洋电器制造有限公司、湖北全洲集团、湖北鑫达房地产有限公司、港昌公司等孝昌在外“四有人士”纷纷回乡投资兴业,目前已有1300多游子回乡投资36.5亿元,兴办了各类经济实体880家,带动2.1万人实现就业,为孝昌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二是与廉政书法作品进机关活动相结合。结合孝昌创建“全国书法之乡”活动,深入开展廉政书法作品进机关活动,创作廉政书法作品1000余幅,无偿发放给各机关单位张贴,使机关干部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廉政文化的熏陶。2008年以来,每年在花园广场举办廉政书法、漫画、剪纸作品展,让全县机关党员干部、广大群众集体享用一道道廉政文化“大餐”。三是与建设孝廉孝昌相结合。在城区广泛开展文明卫生县城创建和“传承孝廉文化,发扬奉献精神”承诺等活动,促进以孝建县工作;在农村开展“孝德村区”创建活动,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在孟宗故里周巷镇青山村举办“孟宗文化节”,广泛开展廉政“电影村村行”活动,促进廉政文化进农村;在学校开展读一本廉洁教育书籍、唱一首红色歌曲、写一封感恩父母的信、办一份廉洁小报等“四个一”活动;在全县开展广泛开展道德模范、爱亲敬老模范、英雄少年、好婆媳,文明市民评选活动,孝行孝昌蔚然成风。

4.宣传孝廉人物典型。在推进廉政文化建设过程中,我们注重发掘县内的孝子廉人,树立广大党员干部学习的楷模。近年来,先后发掘了况孝容、肖文秀、沈爱民、张秋华、刘青枝、李桂仙以及蒋志刚等一批尊老重孝、廉政勤政的先进典型,先后有6人被评为“孝感市十大孝子”,1人被评为全省“孝老爱亲”模范,1人被评为全国“廉政勤政先进个人”,1人被授予“全国十大敬老好儿女”提名奖和全省“荆楚十大敬老好儿女”。我们通过电视、报纸、网络、报告会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他们的感人事迹,让全县人民学有标准、学有榜样、学得亲切、学得自然。

5.打造孝廉文化景观。在京珠公路连接线沿途建设以孟宗文化为主题的孝廉文化景观;花园广场上一道长300米长的《孟宗故事》壁画让游人流连忘返;怀仁路上100条幅《廉政准则》宣传漫画生动诙谐;全洲桃源的孟宗像栩栩如生;孟宗大道、孟宗大桥延绵至孟宗故里;占地1071亩,投资1.1亿元的孟宗公园已在孝昌完成选址征地、规划设计等基础性工作,拟定于2012年5月开工,2013年正式免费向社会开放,形成综合性孝廉文化展示园。

三、弘扬孝廉文化,建设党员干部高尚的精神家园

文化自身推演的模式和内在的规律制约每一种文化的发展走向,而现实的需要和实践的发展则成为发展的强大动力,当前重构孝廉文化体系,对于构筑党员干部高尚的精神家园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1.重构孝廉理念。重构孝廉理念,不仅是我国现代化的需要,是时代的呼唤,也是传统孝廉文化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新时期孝廉应当是传统的孝义和新时期对党员干部廉洁从政要求的高度统一,应当是适应时代要求、适应大众需求、适应精神追求的高度统一,应当是理论层面、实践层面、规范层面的高度统一。具体讲是传统孝义的“四维”(礼、义、廉、耻)、“五常”(仁、义、礼、智、信)、“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与《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的有机结合,实践中要着重做好“几个转化”:将传统孝廉文化中的克己奉献精神转化为社会主义的大公无私、舍己为人的精神追求,将“父慈子孝”、“尊老爱幼”以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理念转化为社会主义理想及其倡导的“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风尚,将“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转化为“忠于国家、忠于党、忠于人民”的政治品质,将传统的“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愚忠转化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大忠,将传统的“民为贵,社稷次之”转化为“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等等。通过专题研究,准确界定新时期孝廉涵义,作为广大党员干部建设精神家园的指导性规范。

2.探索重构途径。重构孝廉文化,要广辟路径,形成多头并进的格局,真正将孝廉文化融入到广大党员干部的日常生活、融入到社会管理各个层面、融入到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心灵深处。一是在和谐社会建设中重构孝廉文化。孝廉文化本身是一种和谐文化,其根本功能在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家庭关系。要充分利用建设和谐文化的契机,把倡孝廉、行孝廉与创建和谐家庭、和谐单位、和谐社区结合起来,使孝廉文化在和谐社会创建中得到较快发展。二是在制度文化发展中重构孝廉文化。建立健全孝廉考核体系标准,让孝廉在干部日常管理中彰显作用。如河北魏县、四川省、湖南邵阳、河南长垣观、山西河津、甘肃金昌等地倡导的“以德治省、以德治县”做法值得借鉴。三是在社区文化培育中重构孝廉文化。各地在社区文化建设中,开展了各种文化娱乐活动,以别开生面的形式向居民传授文化、科普、法律知识等,我们要利用这一阵地和载体,把培育现代社区文化与建设当代孝廉文化结合起来,用社会主义孝廉文化来协调社区居民的代际关系和家庭关系、邻里关系、人际关系,使当代孝廉文化扎根基层。四是在旅游文化繁荣中重构孝廉文化。我国大量的名胜古迹中包含着传统孝廉文化信息,很多古建筑上铭刻着宣扬“孝悌忠信”、家规里约的内容,各地还保留着很多民族始祖、历代圣贤、孝子的崇祠、牌坊、庙观、墓道,这些都是对游客进行传统孝教育的生动教材。还可以通过兴建一些宣扬当代孝廉的主题公园、陵园、诗词碑林,来进一步宣传孝廉文化。此外,更要利用好红色旅游资源,通过组织祭扫凭吊英烈墓、参观革命纪念馆、历史博物馆,来表达人们对民族先祖、革命英烈的崇敬之情,进而激发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五是在网络文化发展中重构孝廉文化。网络文化作为现代文明的结晶,正以强大的触角,伸展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要努力使当代孝廉文化在网络上占有一席之地,通过建设孝廉文化网站,开发孝廉文化论坛,发展网络孝廉文化,使广大网民受到孝廉的熏陶和教育。

3.创作孝廉精品。借力文化体制改革的东风,大力发掘古今中外孝廉文化资源,组织专班创作一大批以孝廉文化为主题的文艺影视作品。就湖北而言,作为文化资源大省,孝廉文化极为丰富,以诞生于随州烈山的神农氏为象征的勤廉仁俭文化;以楚国君臣楚庄王、孙叔敖为代表的廉政恤民文化;以武当山道教名山为聚集地的道廉修身文化;以“孝感天地”为特征的孝廉草根文化;以武汉辛亥首义为先导的革新反腐文化;以首创我党监察机构为标志的监察防腐文化等六大历史文化廉政资源品牌。加强对这些廉政文化资源的进一步挖掘和弘扬,创作更多人们喜闻乐见的影视、文艺作品,对推动反腐倡廉教育迈上新台阶,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上一篇:音乐的无穷魅力作文下一篇:大班语言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