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高效能人士七个习惯

2024-05-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读高效能人士七个习惯(共5篇)

读高效能人士七个习惯 篇1

最近看了《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由于时间关系,虽然不是很详细的看,但给我的感悟却很多。它让我想起了一本名叫《谁动了我的奶酪》的书,它通过一则看似简单的寓言故事,揭示了一个非常深刻但又简单的人生哲理——理念的更新是解决一切困惑的起点。你的“改变”将决定你的未来!一切取决于你的心态。

而这本书则讲的是实践能力,它强调以原则为中心,以人品为基础,以及达到个人效能和人际效能的“内外修炼”;它不是高谈阔论的说教,而是通过一些细微生动的故事来阐述自己的观点;它涵盖的不仅仅是一些大的管理和人生方面的东西,更可贵的是它还探讨了一些具体到家庭、教育、与人相处等方面的事情,可以说为我们开启的不是一扇门,而是一扇扇门。

书中以七个习惯展开记述,它将习惯定义为“知识”、“技巧”、“意愿”三者的混合体。习惯的确很重要,美国著名教育家曼恩曾说:“习惯就彷佛一根缆绳,我们每天为它缠上一股新索,不要多久就会变的牢不可破。”所以说,不管是领导、职员、还是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是非常重要的,它甚至能决定一个人的成败得失。书中还提到“成熟模式图”,即成长的三个阶段,分别为依赖期、独立期,互赖期。人类都是从依赖到独立,然后从独立到互赖。这三个阶段中都会养成不同的习惯,也就产生了习惯的转变。书中提到的七个习惯主要是:

一、积极主动——个人愿景的原则

他所说的积极主动不仅仅是指行事采取积极主动,还意味着为人一定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积极主动是人类的天性,即使我们的生活受到了外界条件所控制。但作为一名优秀的员工,他的理智必须胜于冲动,甚至应该避免冲动,应能够慎重思考,选定价值观并将其作为自己行为的内在动力。

我们不管做什么,都应该主动而非被动。就像书中所说的那样。人性的本质是主动而非被动的。人类不仅能针对特定的环境选择回应方式。更能主动的创造有利环境。采取主动不等于胆大妄为,惹事生非或滋事挑衅,而是要让人们充分认识到自己有责任创造条件。

二、以终为始——自我领导的原则

当今社会,成功人士并不算少,但大多数人成功之后,反而感到空虚,得到名利之后,都发现牺牲了更可贵的事物。因此,我们务必掌握真正重要的愿景,然后勇往直前、坚持到底,使生活充满意义。

书中所说的“以终为始”有两个原则基础,一是“任何事物都是两次创造而成。”我们做任何事都有是先在脑中构思,即智力上的或第一次的创造。然后付诸诸实践,即体力上的或第二次的创造。也就是告诉我们不管做什么事都要先明确目标,根据目标在确定以后的实践。“以终为始”的另一原则基础是自我领导。但领导决不同于管理,就像史蒂芬说的“成功——甚至求生的关键并不在于你流了多少血汗,而在于你的努力方向是否正确。因此,无论在哪个行业,领导都重于管理。”要想做一个好的领导,不妨以原则为中心,撰写一份属

于你自己的使命寓言,并付诸实践。

三、要事第一——自我管理的原则

这个习惯是一个让人受益非浅的习惯。它可以说是前两个习惯的具体实践,书中提到“有效管理”,有效管理就是掌握重点式的管理,它把最重要的事放在第一位。由领导决定什么是最重要的,再靠自制力来掌握重点。时刻把它们放在第一位,以免被偏见、情绪或冲动所左右。从这个意义上说,自我管理的实质就是自律和条理,是对计划的实施。

习惯一的基础是人类特有的四大天赋。即想象力、良知、独立意志以及最重要的自我意识。习惯二的基础则是想象力和良知这两大天赋。而有效管理的先决条件就是发挥人类的第四大天赋——独立意志。有了它,我们就可以主动作为,而不是被动的听命。

四、双赢思维——人际领导的原则

我们总是把现在这个社会当作竞争的角斗场。看事物也就是“非强即弱、非胜即败”。其实世界之大,人人都有足够的立足空间,他人之得不必就视为自己之失。利人利已者则把生命看作是一个合作的舞台,而不是一个角斗场。

双赢不是什么技巧,而是人际交往的哲学。史蒂芬列举了六个交往模式,即:

损人利已(赢/输)舍己为人(输/赢)

两败俱伤(输/输)独善其身(赢)

利人利己(双赢)好聚好散(无交易)

如果让你选,你会选哪一个?我认为最理的答案肯定是双赢。那我们为何不向它发展呢?要做到双赢其实并不难,只要做到:诚信、成熟、知足就可以了。

五、知彼解已 ——移情沟通的原则

这个习惯主要讲的就是人与人的沟通,移情聆听是聆听的一种,也是聆听的最高境界。它是以理解为目的,听者要以倾诉者的角度去看待事物,理解他们的思维模式和感受。

要做到知彼知已,首先你要寻求去了解对方,然后再争取对方了解你,这一原则是进行有效人际交流的关键。

六、统合综效——创造性合作的原则

统合综效是人类所有活动中最高效的一种,是对所有其它习惯的重要考验和集中体现。它是以原则为中心的领导方式和培育方式的精髓,统合综效能够激发、整合并释放人类的最大潜能,前面的五个不同习惯都是为了能创造统合综效的奇迹。

与人合作最重要的是:重视不同个体的不同心理,情绪与智能,以及个人眼中所见到的不同世界,假如两人意见相同,那么其中一人必属多余,与所见略同的人沟通,毫无益处,要有分歧才有收获。

七、不断更新——平衡的自我更新原则

养成了前面六个习惯还不够,我们还要不断的更新自己,磨练自己,因为生活与服务人群都得靠自己,这是最珍贵的工具。

这一习惯就是个人产能,它维护并优化你所拥有的最重要资产——你自己。它从四个层面更新你的天性。那就是:身体、精神、智力、社会性、情感。每个层面的更新都很重要。因此,只有平衡好四个层面的更新进度,才能取得最理想的效果。忽视任何一个层面都会对其它层面产生消极影响。

自我提升和完善是一种原则,也是一个过程,一个在成长和转变之间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一个人不断完善自我的过程。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等 篇2

作者:(美)史蒂芬•柯维(Stephen R.Covey)

译者:顾淑馨常青

定价:¥19.00元

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

美国公司员工人手一册的书!

美国政府机关公务员人手一册的书!

美国军队官兵人手一册的书!

全球销量超亿册!

企业领导人都知道:只有每一位员工成为高效能人士,企业才会真正成高效率企业。

这本书几乎覆盖所有美国成年人,它是美国成年人中最具影响力的书。当然,对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对于青少年以后的成才,也有很大的帮助。

一个强大的美国是由每一位高效能的美国人决定的,不能不说与这本书有重要的关系。

史蒂芬•柯维博士在这本书中,强调品性修养的同时,还系统地介绍了为人处世的技巧,堪称经典。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来与读者分享,令人信服。

海上牧云记

作者:今何在

定价:¥25.00元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她就是这样一个魅灵,当她一睁开眼睛,破茧而出,就已然是最青春美丽的带露奇葩,她在水面照着自己的无瑕光洁的身体,看着光华闪闪的湖面和湿润白雾飘过的草地,以为这个世界也和自己一样美丽。

读《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有感 篇3

书名: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作者:史蒂芬·柯维

出版项:2015年3月第105次印刷/中国青年出版社 页数:204页

开卷有益,再一次拜读史蒂芬·柯维的《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又让我获益匪浅,就像大师在开篇《如何善用此书》所写的一样,“我建议各位不要对本书等闲视之,大略读过便束之高阁”“我希望在你改进自我的成长过程中,本书能时时与你相伴”。记得第一次读这本书的时候是在我大学刚毕业的那一年,刚刚迈入社会的我凭借此书建立了记录待办事件并计划执行的工作习惯,再次读此书我又品味到了更多的东西,下面将我的读书感悟记录如下。

本书分为四个部分,以方便学习和实践为目的,循序渐进的讲述了如何重新探索自我、如何获得个人领域的成功、如何获得公众领域的成功、如何自我提升和完善。而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指的是积极主动的态度、以终为始的原则、要事第一的习惯、双赢思维的互赖、知己解彼的沟通、统合综效的合作、不断更新的自我提升。前三个习惯能实现个人领域的成功,第四到六个习惯能实现公众领域的成功,第七个习惯能不断更新前六个习惯的成效,达到不断自我提升的效果。

第一部分:重新探索自我

这一部分我学到了“由内而外”重新塑造自己的方法,主要是改变思维定式、塑造优良品德,以及产出/产能平衡原则。书中提到的几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只有心存善念,才能赋予人际关系技巧以生命”、“只有品德才是交流中最伶俐的口齿”,这两句话让我感触颇深,因为我始终知道我不是一个长袖善舞的人,而“身正”也是我一直恪守的原则,这让我认识到了自己在人际关系技巧中的优势,我也会继续保持和发扬这种优势。“乐于聆听和接受别人的看法,从而获得更广阔的视野和更客观的看法”、“承认自己的无知往往是求知的第一步”,这两句话点名了改变思维定式的方法是去聆听,同时书中也介绍了聆听的方法和态度,这与我平时的聆听差异巨大,我意识到我平时所谓的聆听仅仅是思考如何应答别人的问题,远没有达到理解别人的境界。而且生活中存在这太多的自以为是,很多时候我们没有切实去聆听和体会别人的看法就依据自己的经验强求别人来顺从,这些往往是一些争端的起因,这些不必要的争执需要我们用换位思考来解决,不但能尊重别人,还能提升自我。

书中用一个类似“杀鸡取卵”的故事讲述了“产出/产能平衡”这一贯穿我们生活方方面面的原则,初读此处只是对这一概念有了印象,但在后续多次读到这一原则在各个习惯中的应用后我才认识到它的真理性和重要性。我们生活中的所有事情都可以用“金蛋”和“下金蛋的鹅”来类比,从而避免我们成为“重鹅轻蛋”或“重蛋轻鹅”的人,达到产出和产能的平衡。

第二部分:个人领域的成功——从依赖到独立

习惯一:积极主动

积极主动指行事的态度,也意味着人一定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它是实现人生产能与产出平衡的必要条件。在书中我学到的主要有两点,一是对待错误和对待别人缺点的态度,二是如何扩大自己的影响圈。

“不要总是怨天尤人或文过饰非,犯了错误,就要马上承认,更正并从中吸取教训”、“对于别人的缺点,不要一味指责。别是否履行职责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的态度”,这两句话话是对我的行事态度起到了指引的作用。我是一个敢于承认直面错误的人,也会主动的去吸取教训并加以改正,但难免的会存在怨天尤人的现象,这是我以后需要注意的方面。对于别人的缺点我以前或多或少表现出一定的无可奈何和抵触,这一点需要我着重改变。

“积极主动的人专注于影响圈,他们专心做力所能及的事,他们的能量是积极的,能够使影响圈不断扩大,扩张和成长。”书中关于关注圈和影响圈的定义让我耳目一新,有处于关注圈的愿景固然是好的,但行事上应脚踏实地,通过不断扩大自己的影响圈来达到位于关注圈的愿景。书中还提到了两种能够直接掌控人生的途径,即做出承诺并信守若言和确立目标并付诸实践,这两条途径是我一直在遵守的并在时刻执行的准条。目标、勤奋、方法这三者是成功的必要条件,首先要有的便是目标,勤奋代表的是实践过程中坚持和态度,方法则是路径。同时,书中关于“如果”和“我可以”两个词的解读也让我很震撼,是啊,与其一直不停的“如果”,不如花时间去思考“我可以”来达到目标。

习惯二:以终为始

书中在本章主要讲述了个人使命宣言的制定,根据书中的指导我已经把制定个人使命宣言列入我的计划之内,但目前尚未达成。通过书中本章的讲解,我对以终为始有了自己的理解。“终”既为目标,习惯一已经讲述了目标的重要性,“以终为始”既为要先确立目标,然后再次基础上多思考“我可以”,并将“我可以”付诸实践。同时,我把“以终为始”与PDCA工作循环法联系在了一起,plan(计划)既为目标的制定,do(设施)既为将目标付诸实践,check(检查)既为确定实践是否偏离目标,act(处理)既为保持目标的有效和推广;一个个PDCA循环不断的前进过程就是我们“以始为终”不断螺旋上升的过程。而书中提到的个人使命宣言是我们的人生目标,我们每一个小目标都需要尊重人生目标并未达到人生目标而服务。

习惯三:要事第一

在本章的阅读中我温习了时间管理矩阵和二八定律,也更新了自己制定个人计划的模式,可以说本章是工具性最强的章节,它给出了个人成长过程中时间分类的依据和可利用的计划模板。

“高效能人士总是避免陷入第三和第四类事务,因为不论是否紧迫,这些事情都是不重要的,他们还通过花费更多的时间在第二类事务,以期减少第一类事务的数量”。对于我个人来说,我认为当下我重要不紧迫的事情主要有几点:个人使命宣言制定和执行、生产管理知识学习、个人周计划制定并执行,以后我也将花费更多的业余时间在这几件事情的执行之上。二八定律解释颇多,但对我目前来说,我希望自己能成为创造XX公司80%效益的那20%员工。同时我更新了自己制定周计划的模板,也再次认识到了敢于说“不”的重要性,这里不在赘述。

第三部分:公众领域的成功——从独立到互赖

习惯四:双赢思维

记得从很小的时候写作文的题材就有双赢为命题的作文,但真正到现在才理解双赢的重要性。就想书中本章开篇所说,不能把事情看成非强即弱或非胜即败,可以换个角度去达到双赢的效果。读完本章之后我主要思索了我与XX公司直接的关系,我认为这应该也必须是一种双赢的关系。我于XX公司而言,是一名普通的员工,而XX公司的发展是由我们这些一个个普通但不平凡的人来奠定的;XX公司与我而言,是一片天空和一段机遇,只有我好好努力才能获得更大的成长和更丰厚的回报,也更能存进XX公司的点滴发展。

习惯五:知己解彼

书中在本章主要讲述了移情聆听的方法,理解的重要性和有效的沟通方法。沟通不等于表达,沟通其实是由聆听和表达两部分构成。用移情聆听的方法能换位思考去理解别人,也能让别人感觉到被理解,而表达则是让别人能够了解自己,以便更好的定位和合作。聆听我在第一部分已经讲述了我的看法,这里我主要说一下我当下的短板——表达。首先我敢于表达自己的看法,其次我能清楚而明确的表达自己的看法,但我感觉自己的表达有时过于直白,没有达到双赢沟通的效果,我不知道这种坦诚却生硬的表达是否会让别人曲解,可我会坚持自己的这一特点,因为我觉得坦诚沟通远比拐弯抹角更加高效和真诚。

习惯六:统合综效 “统合综效的精髓就是判断和尊重差异,取长补短”。这一部分的阅读深化了我对团队的理解,也侧面反映了前面提到对待别人缺点的态度应是“尊重差异”。“团队就是由少数有互补技能、愿意为了共同的目的、业绩目标和方法而相互承担责任的人们所组成的群体”,团队的定义中“互补技能”就是本书中提到的“判断和尊重差异,取长补短”。本章也列举了“1+1”的示例,结合书中和我之前接受过的培训,我将团队中成员关系进行了如下总结:发挥优势,取长补短——1+1>2;相安无事,彬彬有礼——1+1=2;貌合神离,问题成堆——0<1+1<2;双方斗气,躺倒不干——1+1=0;矛盾激化,互相拆台——1+1<0。在读完本章之后我确认了自己在XX公司这个团队中应持有的态度——发挥自己踏实、坦诚、乐学的优势,尊重个体的差异,为我自己和XX公司的发展承担责任。

第四部分:自我提升和完善

习惯七:不断更新

书中将不断更新分为几个层面:身体层面、情感层面、智力层面、社会/情感层面;对于我来说这几个层面都有太多的内容需要提升,妄谈更新。书中讲述了这几个层面与前几个习惯的关系,有的更是给出了很多实用而科学的方法,这些都让我明确了后续的提升目标和方法,更让我认识到了自己的无知。

读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读书报告 篇4

2009150283

工管1班

读《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有感

作为大学生,在多姿多彩的大学生活里,除了学习之外,我们都有我们各自的业余生活方式和喜好。还记得高中语文老师讲过这样一句话“一个人业余生活的质量,在某种程度决定了他若干年以后的价值。”这句话给我的印象很深。从那以后,我便开始很注重自己业余生活的质量。业余生活不能一味地去休闲或疯玩。我觉得其实在自己感兴趣的方面,读些书,看些资料,学些技巧,这也是种享受,满足自我提高的需求。因此我脑子里就有一个很清晰的概念:千万不要放弃每一分每一秒的自我提高的时间。因此,读书,在闲暇之余,看看自己感兴趣方面的书,成为了我的爱好之一。记得刚上大一的时候,在网上突然发现一本书。堪称是自出书以来,高居美国畅销书排行榜长达七年的书。当时,一是出于好奇,这么畅销的书里会是写了些什么的呢 ? 真的会那么神奇么? 另一方面,是出于对书名的兴趣。我变下了电子版读起来,读完后确实感触匪浅。这次要写个读书笔记。想了想,写这本在好不过了。因为,这本书不仅对我的感触很深,而且从我读过那时起,一直影响我的生活到现在,一直在督促着我的行为和思想,让我督促自己成为一个高效能人士。所以我才会有更多的闲暇时间去做跟多的自己想要做的事,才有机会得到更多时间。我们都知道时间的重要性。而这本书教会了我怎么去让自己拥有跟多的时间。我觉得这个意义对我来说是非同寻常的。这就是我选择这本书来完成这次篇幅比较的大的读书笔记原因。

作者是史蒂芬·柯维(Stephen R.Covey),哈佛大学企业管理硕士,杨百翰大学博士。他是柯维领导中心的创始人,也是富兰克林柯维公司(Franklin Covey)的联合主席,曾协助众多企业、教育单位与政府机关培训领导人才。柯维博士曾被《时代》杂志誉为“人类潜能的导师”,并入选为全美二十五位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在领导理论,家庭与人际关系,个人管理等领域久负盛名。

富兰克林柯维公司是为组织和个人提供培训和管理咨询的世界顶尖级公司,与财富(Fortune)500强中80%以上的公司和成千上万个中小型企业以及政府职能部门都有建设性的合作关系。富兰克林柯维公司的服务与产品遍布全球,在全球38个国家设有44个分支机构。

还记的当时,刚看完作者资料,就已经很好奇,迫不及待的读下面内容了。可以很强烈地感受到内心对自我实现,成就自我的欲望和憧憬,默默告诉自己,加油沙吉达,努力去学习,掌握各类先进思想,技巧,你会不同寻常的。

我从目录了解到作者要说的七个习惯分别为:习惯一 积极主动习惯二 以终为始

习惯三 要事第一

习惯四 双赢思维习惯五 知彼解己习惯六 协作增效习惯七 不断更新

本书第一部分题目是“ 重新探索自我”。这一部分主要讲怎么去由内而外全面造就自己。首先就引用美国生物学家及教育家乔登(David Starr Jordan)的语录:品德成功论强调,圆满的生活与基本品德是不可分的。惟有修养自己具备品德,才能享受真正的成功与恒久的快乐。没有正常的生活,就没有真正卓越的人生。

然后运用一对实实在在的,我们日常生活中常常会碰到的列子,来引出都一个观点:要改变现状,就得改变自己;要改变自己,先得改变我们看待外界的观点。

习惯一 积极主动 在“刺激与回应之间,人有选择的自由”这一原则下,我们有理由相信我们有掌控自己人生的能力,有选择的能力。选择的自由包括自我意识(你知道你的决定源自你自己主观意识),想象力(创造的能力),良知(明辨是非的能力)和独立意志(不收外界影响独立行事而不是人云亦云),例如love is a verb, not a feeling.即是积极主动和消极被动者的价值观的不同的很好例证。关于影响圈和关注圈,我的理解他是评判你是积极主动还是消极主动的一个标准,如果你大部分时间在关注别人在做什么然后再想自己需要做什么,那么你就是一个消极被动的人。最后,积极主动也意味着责任,你足够积极主动,你事事都有自己的自我意识,并按照自己的价值观行事,但是如果失败了你也要为你的所作所为的后果承担责任。

然后谈到品德与个人魅力孰重? 作者通过潜心研究自1776年以来,美国所有讨论成功因素的文献,从这200年来的作品中,他注意到一个令人诧异的趋势。那就是过去50年来讨论成功的著作都很肤浅,谈的都是如何运用社会形象的技巧与如何成功的捷径。但往往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特效药,治标而不治本。

比较而言,前150年的作品则有很大不同。这些早期论著强调“品德”(character ethic)为成功之本,诸如像正直、谦虚、诚信、勤勉、朴实、耐心、勇气、公正和一些称得上是金科玉律的品德。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的自传就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作,内容主要描述一个人如何努力进行品德修养。

然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不久,人们对成功的基本观念改变了。由重视“品德”转而强调“个人魅力”(personality ethic),即成功与否取决于个性、社会形象以及维持良好人际关系的圆熟技巧。这种思潮朝两大方向发展:一是着重人际关系与公关技巧;一是鼓吹积极进取心态。由此衍生出的行为习惯,有些的确是金科玉律,例如:“态度决定成败”、“微笑比皱眉更能赢得朋友”及“有志者事竟成”等等,但却也毫不避讳地鼓励玩弄手段、欺骗他人。例如运用技巧以赢得好感,伪装自己以套取情报,或虚张声势,甚至以威胁手段达到目标。这类论著中,有些固然承认品德是成功的要素之一,但多半不十分重视,只是草草带过。对作者而言,品德只不过是用来妆点门面,要紧的还是速成的技巧与捷径。

比如谈到对孩子的教育上。如果这个孩子有失颜面,父母们重视如何扮演模范父母及维持形象,更甚于对孩子的关切。这种心态或许也影响到孩子对自己的看法。的确,在面对与处理这个问题时,父母们被许多因素所蒙蔽,反而忽略了儿子自身的幸福。父母自身的动机与观点是如何强烈影响着孩子。因为好面子,使我们对孩子的爱有了条件,造成他的自我评价低落。所以我们决定从自身下功夫,不讲究技巧,而着重调整内心真正的动机与对孩子的看法。我们不设法改变他,转从客观的角度去了解,找出他独特的个性与特质。这样不就会发现这孩子也有不同凡响之处与无尽的潜能,只要顺其自然,必可发挥无疑。不再插手,让他自由发展,只是从旁肯定、重视,并且分享他的一切经验。另一方面,不凭借孩子良好的表现来肯定自我。

我想这对每一位父母来说特有教育意义话语。因为众所周知,在我们名利和地位日趋显赫的现今生活当中,越来越多的父母,在不知不觉种在刚刚那种思想的驱使下伤害了自己孩子的潜能和自信,让他们从小就开始迷失自我,无法自由成长。这是多么大的悲剧。是的,父母们只是在一些社会现象的驱动下,随主流思想而已。但是他们万万没想到的是给孩子的这么严重的影响。因此,我觉得作者所举的这个例子真是意义深重。

他鼓励父母们不必再拿孩子与旁人比较,把固定的社会模式强加在他身上,反而能够平心静气地与孩子相处。我们相信他有能力应付人生的种种挑战,也就不急于保护,以使他不受嘲笑。

可是孩子已习惯于接受保护,因此一开始表现得相当退缩。他会向父母求援,父母虽然倾听,但不一定如他预期的反应。这无形中传达了一个信息:“父母不必保护你,你不会有问题的。”

几个月过去,他渐渐有了信心,也肯定自己的价值,终于以自己的速度与步调发挥潜能。不论在学业、运动场与社交场合上,他的表现以一般社会标准来衡量,都是相当杰出的。这一切都在一念之间,一旦思维改变,便豁然开朗。另外,还培养出诚恳热心的个性,走到哪儿都能与人相处融洽。

作者相信这个孩子“足以傲人”的成就,出于自动自发的因素要多于外在的影响。这是前所未有的经验,对我们教养子女以及扮演其他角色很有启发作用。也使我们体验到,凭借品德和依靠个人魅力而成功,两者之间的差距有多么大。

光有技巧还不够,教养儿子的经验,以及研究人们的认知能力、阅读讨论成功因素的著作,三者心得相互激励之下,我突然间认清了个人魅力论无与伦比的影响力。也体会到从小所学并且深植于心灵深处的价值观,其实与现在四处弥漫的速成哲学相去不远,而这种细微的差异经常被人忽略。多年来我传授他人的若干习惯,自信十分有效,却与流行的思潮不尽相同,现在我终于对个中原因有了深一层的领会。他并非暗示,个人魅力论所强调的重点,如追求个人成长、训练沟通技巧、培养积极思考及发挥影响力,不具效用。它们有时确实是成功的要素,但是这些只是次要却非最根本的优点。或许我们沿着前人的轨迹开创前程时,太过重视造就自己,忽略了前人所打下的基础;也或许我们习惯于坐享其成,已经遗忘了自己必须耕耘。

即使我可以运用手段使他人投我所好,为我赴汤蹈火,或对我产生好感,彼此同仇敌忾;然而只要品德有缺陷,尤其是言不由衷、虚情假意,终究成不了大器,因为言不由衷会招致怀疑,到时一切的所作所为都会被视为别有用心。任凭再冠冕堂皇,甚至于出发点再良善,如果不能获得信任,就算成功了也经不起考验。因此,惟有基本的品德能够为人际关系技巧赋予生命。

只重技巧就仿佛考前临时抱佛脚。纵使有时顺利过关,甚至成绩还不错,但不经过日积月累的苦读,绝对无法学得精通,也不能增进心智成长。

试想如果耕种也临时抱佛脚,这不是很荒谬吗?春天忘了播种,夏天忙着享乐,秋天能够收成吗?播种什么收获什么,没有捷径可抄,这是自然界的定律。

世事也是这样。在人为的社会体制中,例如学校里,你或许能靠着一点小聪明,成功于一时。短暂的人际关系中,你也可凭借个人魅力畅行无阻,不但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甚至会被视为知己。但对于持久的人际关系,这些次要的长处便英雄无用武之地了。倘若没有真诚的品德作后盾,日久见人心,真正的动机总会浮现,一时的成功便难以为继。

许多具备这些次要优点,也就是社会公认有才华的人,往往欠缺基本的品德。不论是同事、朋友、配偶或处于尴尬年龄的青少年,你的四周一定存在这种有缺陷的人。事实上品德才是沟通的利器。美国作家、哲学家爱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曾说:“大声喧哗反而难以入耳。” 当然,也有人品德修养不错,却不善言辞,自然影响到人际关系的品质,但毕竟瑕不掩瑜。

由此可见,内在本质比外在言行更具有说服力,这个道理人人都知道。有人能获得完全的信赖,因为我们了解他的本性。所以不论他是否能说会道,或是否擅长于人际关系,我们依然信任有加,而且与他们合作无间。

接下来作者又用一些列的论据和浅显易懂的实际例子推导出下一个话题:思维是行为与态度的根本,我们的一言一行均脱离不了思维的影响。由此可凸显个人魅力说的基本缺陷之一,也就是仅仅强调行为与态度的皮毛,却忽略了根源。

因此,得出的结论是一旦我们对自身的基本思维(地图)以及经验加诸我们的影响力,有愈多的认识,就愈能够为自己的思维负责,并加以检视。同时对别人的看法与思维也愈能够接纳,如此才能获得较客观的看法。思维转换,建立全新的观点。

但并非所有的思维转换都是正面的。例如我们曾提到,由强调品德转为强调个人魅力,反而使我们偏离了享受真正成功与快乐的正轨。

姑且不论思维转换的利弊得失,也不必追究它是逐渐发生抑或突如其来的。总之它会改变我们的态度与行为,而且威力惊人,这是勿庸置疑的。思维与品德是息息相关的,所以说“什么样的人有什么样的思维”。如果本性不改,思维也难以转换。人生有许多成长发展的阶段,必须循序渐进。每一步骤都十分重要,而且需要时间,没有一步可以省略。同样地,人生的各个层面,小到学钢琴,或是与同事相处;大至个人、家庭、婚姻与社会上的种种,莫不如此。

然而,在有形的事物上,我们较能接受“循序渐进”的原则。但在精神领域、人际关

系,甚至个人品性上,一般人却不见得能了解这一原则。即使了解,也不一定能够认同或加以实践。于是有人难免想抄近路,企图投机取巧。

但是缩短自然成长与发展的过程,结果如何呢?假设你的网球技术普通,却想与高手较量,只为了给人深刻的印象,结局不问可知。难道只靠高昂的意志就能帮助你击败职业高手?又假设你琴艺平平,却向亲朋吹嘘有开演奏会的实力,牛皮终有吹破的一天。

想要不劳而获、一蹴而就,不但违反自然,而且寸步难行,只会使你失望,加深挫折感而已。假若拿一个10分的标尺来衡量,若我在任何方面的水平都只有2分,而我想达到5分,那我首先必须向3分迈进。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脚下”,便是这个道理。

如果学生不肯发问,不肯暴露自己的无知,不肯让老师知道他真正的程度,那么绝对学不到东西,也就不能有长进。而且伪装实非长久之计,总有被拆穿的一天。承认自己的无知往往是求知的第一步。美国文学家及哲学家梭罗(Henry David Thoreau)曾说:

如果我们时时忙着展现自己的知识,将何从忆起成长所需的无知?习惯二 以终为始 一句话来概括是在做成任何一件事情之前一定要经历两次创造:一次是思想上的创造,也就是计划;另一次是行为上的创造,也就是践行。用领导和管理来解释这个习惯很贴切,不论是国家,组织,公司还是个人,都需要领导和管理者两个角色,领导是做正确的事,管理是正确的做事。我觉得对于个人来说,做到这个习惯的根本就是搞清楚什么才是生命中最重要的。而确立什么才是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的方法就是撰写个人使命宣言也就是你的价值观。个人使命宣言是安全感(自我肯定),人生方向(人生目标,什么才是你想要的),力量(矢志不渝的坚持)和智慧(认知力,洞察力和判断力)的基础。使命宣言如此重要,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该有自己的使命宣言,而作者也从确立角色和目标的方法来引导我们确立自己的使命宣言。这里我的一个困惑是,作者倡导以原则为生活中心,也阐释了以原则为生活中心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与众不同,但是这些历经考验亘古不变的原则是什么呢?我们在作出一些决定的时候,可以保持积极主动不受外界干扰,但是我们所遵循的原则是,以我目前的理解,我觉得应是根据客观条件和我们自己所权衡出的轻重缓急。

从大一度过这本书之后,我经常翻起它。因为这里有很多很多需要人深思的道理。为了完成这次的任务,我又一次翻起这本书,虽然读过那么多次,但每一次都会有不一样的体会,每一次都会有更多的领悟和灵感火花。仅仅读到这,就已经有很多道理了。当然,这些道理一读而过当然可以,但我想如果真的想从中得到写真实的东西,得到些实实在在的收益的话,那就得像前面提到的那样循序渐进,不要赶速度,也不要去不耐烦,要得慢慢体会它里面每一个道理理论,每一个智慧的结晶。慢慢去品味,在和自己独特的想法结合在一起,经使之消化,变成自己的东西。因为一读而过,虽然会有一点记忆,但这些道理永远还都是书上的理论,而不绝对是我自己所掌握的,我身上或在灵魂上所具有的特质。

再者作者用他生活中,女儿的一个列子来活生生的引出真正懂得分享的概念。

或许在真正懂得分享之前,需要经历拥有的感觉。真正有益于孩子的教养方式,应该是以充分的耐心,培养他们拥有的感觉,同时以足够的智慧,教导他们“乐善好施”的价值,并且经常以身作则。

问题的症结在于治标不治本。

当我们环顾四周、审视内心,发现因追求速成特效反而制造了许多问题之后,才会了解,有些根本的问题不能以肤浅的方式解决。因此我们需要更深入的新思想标准,也就是一套正确的行为准绳,引导我们解决根本的问题、追求圆满的人生。这种新的思想标准,也就是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它强调以原则为中心,以品德为基础,以及能达到个人效能和人际效能(interpersonal effectiveness)的“由内而外”的修炼。“由内而外”(inside-out)即反求诸己,由个人最基本的部分——思维、品德与动机——做起。

如果你想拥有美满的婚姻,那么就做一个能产生助力而非阻力的人,不要一味强求对方。如果你希望青春期的子女更听话,更讨人喜欢,那么先做个言行一致、充满爱心且懂得体谅的父母。如果你希望在工作上享有更多自由与自主,那么先做个更负责尽职的员工。如果你希望获得信任,那么先做个值得信任的人。如果你希望才华不被埋没,那么先修养自己的基本品德。

由内而外的修炼强调,先追求个人的成功,才能有人际关系的成就;先信守对自己的承诺,才能信守对他人的诺言。凡是以个人魅力重于品德,或者不能由个人修养做起,而期望改善人际关系,都将徒劳无功。

由内而外是一个过程,是遵循主宰个人成长进步的自然法则,不断精益求精的过程。它会形成良性循环,把我们提升到自立自强与相互依存的更高境界。我曾与许多才华横溢且渴望幸福成功的人共事,其中包括企业主管、大学生、宗教与民间团体人士、夫妇。从我与他们接触的经验证实,求助于外力所得到的幸福、成功或解决问题之道,往往经不起考验。

这种由外而内的观念,往往使人产生怨怼的心理,眼中只看到别人的缺点或致使彼此关系不和的客观环境。我见过一些婚姻亮起红灯的夫妇,夫妻俩都只希望对方改变,都忙着揭发对方的“罪状”,都希望控制对方。我也经历过一些劳资纠纷,双方宁可耗费大量时间精力,订下种种规章彼此约束,但事实上谁也不信任谁。

作者的家人曾住过世上三个最“热闹”的地方——南非、以色列与爱尔兰。这些地区的冲突始终悬而未决,作者觉得必然是因为社会大众不能反求诸己。每一方都认为问题是别人造成的,如果“别人”能够“讲理”或突然“消失”,问题自然就解决了。

至于我们所提倡的反求诸己、由内而外的思维,因为个人魅力论的流风所及,再加上传统观念影响,因此当事人往往需要大幅度的自我调适才能转换思维。

作者说当我们认真了解本书里这些原则,这七个习惯并将之融入生活,我相信美国诗人艾略特(TSEliot)这句名言就会不断涌现真义:

我们必不可停止探索,而一切探索的尽头,就是重回起点,并对起点有首次般的了解。

这句让我更加着迷。以我了解这句名言的大致意思就是,这些原则将会完全改变我的对事物的看法和思维方式。我承认我在小现在读到的那些道理确实很有说服力及句句是道,但是会有那么神奇么?

好奇心的驱使下,继续读.....接下来是以古希腊哲学家、文艺理论家亚里斯多德(Aristotle)的名言开篇。

——习惯对我们的生活有绝大的影响,因为它是一贯的。在不知不觉中,经年累月影响着我们的品德,暴露出我们的本性,左右着我们的成败。

人的行为总是一再重复。因此卓越不是单一的举动,而是习惯。人的品德基本上是由习惯组成的。俗语说:

思想决定行动,行动决定习惯,习惯决定品德,品德决定命运。习惯对我们的生活有绝大的影响,因为它是一贯的。在不知不觉中,经年累月影响着我们的品德,暴露出我们的本性,左右着我们的成败。美国著名教育家曼恩(Horace Mann)曾说:“习惯就仿佛一条缆绳,我们每天为它缠上一股新索,不要多久就会变得牢不可破。”这句话的后半段我不敢苟同,我相信习惯可以养成,也可以打破,但决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需要长期的努力和无比的毅力。太空人搭乘阿波罗11号太空船(Apollo 11),首次登陆月球的刹那,的确令人叹为观止。但太空人得先摆脱地球强大的引力,才能飞往月球。因此在刚发射的几分钟,也就是整个任务一开始的几英里之内,是最艰难的时刻,所耗的力量往往超越往后的几十万英里。

习惯也是一样,它具有极大的引力,只是许多人不加注意或不肯承认罢了。想要革除因循苟且、缺乏耐心、吹毛求疵或自私自利等不良习性,若是缺乏意志力,不能大刀阔斧地改革,便难以实现目标。“起飞”需要极大的努力,然而一旦脱离重力的牵绊,我们便可享受前所未有的自由。

习惯的引力就如同自然界所有的力量一般,可以为我们所用,也可能危害我们,关键看我们如何运用。不过,习惯或许一时有碍于达成目标,但也有积极的一面。宇宙万物各循轨道运行,彼此保持一定的秩序,毕竟也都有赖于引力的作用。所以只要我们善于运用习惯的庞大引力,就能使生活有重心、有秩序、有效率。

改变习惯的过程可能很不好受,毕竟习以为常的事物比较能给人安全感。但为追求一生的幸福与成功,暂时牺牲眼前的安适与近利,也是值得的。经过一番努力与牺牲所换来的果实,将更为甜美。人性本质是主动而非被动的,不仅能消极选择反应,更能主动创造有利环境。

采取主动并不表示要强求、惹人厌或具侵略性,只是不逃避为自己开创前途的责任。

我觉得最令人鼓舞的事实,莫过于人类确实能主动努力以提升生命价值。

积极主动是人类的天性,如若不然,那就表示一个人在有意无意间选择消极被动。消极被动的人易被自然环境所左右,在秋高气爽的时节里,兴高采烈;在阴霾晦暗的日子,就无精打采。积极主动的人,心中自有一片天地,天气的变化不会发生太大的作用,自身的原则、价值观才是关键。如果认定工作品质第一,即使天气再坏,依然不改敬业精神。

消极被动的人,同样也受制于社会“天气”的阴晴圆缺。如果受到礼遇,就愉快积极,反之则退缩逃避。心情好坏建立在他人的行为上,别人不成熟的人格反而是控制他们的利器。

理智重于情感的人,则经过审慎思考,选定自己的原则、价值观,作为行为的原动力。他们与感情用事、陷溺于环境而无法自拔的人截然不同。

不过,这并不表示积极主动的人对外来的刺激无动于衷。他们对外界的物质、精神与社会刺激仍会有所回应,只是如何回应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

美国小罗斯福总统的夫人(Eleanor Roosevelt)曾说:“除非你同意,任何人都不能伤害你。”以印度民族主义者和精神领袖圣雄甘地(Gandhi)的话来说就是:“若非拱手让人,任何人无法剥夺我们的自尊。”因此,令人受害最深的不是悲惨的遭遇,而是“默许”那些遭遇发生在自己的身上。不幸的遭遇固然会使人身心受伤,但是基本人格可以不受影响。愈是艰难痛苦的经验,反而愈能砥砺志节,坚强意志,提升面对未来考验的勇气,甚至于感召他人。

前面提到的弗兰克尔就是一个好例子。这类在逆境中坚忍不拔的事例不胜枚举;或许是罹患重病,或许是严重残障,却因精神力量而受人钦佩,给人启示。这种超越痛苦、超越环境、发挥人性光辉的经历,的确发人深省。

要求责任感并非贬抑,反而是一种肯定。主动是人的天性,尊重这种天性,至少可提供对方一面镜子,以便清晰且未扭曲地反映自我。由于个人的成熟度不同,对尚处于情绪依赖阶段的人,不必期望太高。但至少可创造有利的气氛,逐渐培养他的责任感。化消极为积极

积极主动与消极被动有天壤之别,尤其再配合聪明才智,差距就更远了。

想要生命的产能与产出平衡,进而追求圆满人生,主动精神实在不可缺少。因此本书其余六个习惯,都是以积极主动的精神为后盾。每个习惯都仰赖你积极主动,如果你消极等待,你就会受制于人,一旦受制于人,发展与机会便不会降临

着重于“影响圈”的人,脚踏实地,不好高鹜远;把心力投注于自己能有所作为的事情,所获成就将使影响圈逐步扩大。

反之,消极被动的人全神贯注在“关注圈”,时刻不忘环境的种种限制、他人的种种缺失,徒为无法改变的状况担忧。结果是怨天尤人、畏畏缩缩,受迫害的感觉日益强烈。由于着力方向错误及由此而生的副作用,影响圈便会缩小。先从自己做起

“外在环境是造成问题的症结所在”,这种想法不但错误,而且正是问题的根源。假使不能反求诸己,一味希望外在环境改变来达成个人的愿望,无异于任凭别人摆布。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先改变个人的行为,做个更充实、更勤奋、更具创意、更能合作 的人,然后再去影响环境。

习惯三 要事第一 正如刚刚提到,要事第一就是管理,就是正确的做事。事情分为四种要紧且重要的事,不要紧且重要的事,要紧但不重要的事和不要紧且不重要的事。在前两个习惯的前提下,你完全有能力把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事情划分到这四个类别中,然后习惯三就是告诉我们把生活的中心放到第二类事物之上,这样能让自己尽量少陷入处理要紧且紧迫的事情的困境中,而且避免浪费时间到没有任何意义的第三四类事物之中。

英国辞典编纂家兼作家约翰逊(Samuel Johnson)曾说:

满意之泉必须源自内心。若不了解人性,而企求不改变自我就可以找到幸福的人,终其一生必定虚掷于无意义的追求之中,且日益增长其企图摆脱的痛苦。

是的。刚上大一的时候,我非常认同作者的这个观点。因为刚从高中进入大学生活。没有像初中高中那样的严格的老师。在大学除了在教室上课之外,你的课余时间是你自己安排的。没人督促我们复习每天上的课,没人会督促我们完成作业,甚至有些课老师都不点名,会没人管我们去上课。这样,完全适应在被压迫着学习的孩子们,如果没有足够的自我控制力和自我领导力,以及缺少适度的外界的帮助的话,这时候会更容易走入迷途,养成一大堆坏习惯的。我当时也是,早上一二节想偷懒睡懒觉,抱着侥幸心理“老师点名了再去,说我说过头迟到了”,本来目的就是老师不点名就不去。还好,我读这本书是在大一第一学期中,还好我没陷得很深,在这本书的帮助下,很快调整过来了。

人生旅途,岔路很多,一不小心就会走冤枉路。许多人拼命埋头苦干,却不知所为何来,到头来仍然发现追求成功的阶梯搭错了墙,为时已晚。因此,人们也许很忙碌,却不见得有意义。

习惯四 双赢思维 作者提出情感账户的概念,情感账户是人际关系中不可或缺的信赖和他人与你相处的一份安全感。礼貌,仁慈,诚实和信用是提高情感账户的方式,其实就是对个人品德的肯定,就是待人要厚道坦诚,通过一些小伎俩偶尔获利也仅仅是暂时的,长远看来对情感账户的积累只是有害无益的。要做到双赢思维要历经双赢品德,双赢关系,双赢协议,双赢体系和双赢过程五个阶段,这是一个漫长的积累阶段,就像银行账户存款一样。太多人成功之后,反而感到空虚;得到名利之后,却发现牺牲了更可贵的事物。上自达官显贵、富豪巨贾,下至平头小民、凡夫俗子,无人不在追求更多的财富或更高的事业地位与声誉,可是名利往往蒙蔽良知,成功每每须付出昂贵的代价。因此,我们务必掌握真正重要的愿景,然后勇往直前坚持到底,使生活充满意义。

盖棺论定时,你希望获得的评价,才是你心目中真正渴望的目标。从这个角度看,名利、成就等等不免显得微不足道。

领导与管理的差异就好比思想与行为。管理是有效地把事情做好,领导则是确定所做的事是否正确;管理是在成功的阶梯上努力往上爬,领导则指出所爬阶梯是否靠在正确的墙上。

谈过领导力及管理能力的重要性以及掌握其中的运用方法之后,作者就谈到了你的生活重心是什么? 人人都有生活重心,即使不一定意识得到,但它依旧存在。一般而言,生活重心可以分为以下数种:

一、以配偶为重心:婚姻可说是最亲密持久、最美好可贵的人际关系,因此以丈夫或

妻子为生活重心,再自然不过了。

但根据我多年来担任婚姻顾问的经验,以配偶为重心的婚姻关系,多半发生情感过度依赖的问题。太过于重视婚姻,会使人的情感异常脆弱,经不起些许打击,甚至无法面对如新生儿降临或经济窘迫等变化。如果我们一方面在情感上依赖对方,一方面又与对方有所突击,就极易陷入爱恨交织、进退失据的矛盾中。为了保护自己,便更加退缩及排斥对方。于是,冷嘲热讽代替了真实的感受,感情用事的结果是失去了方向、智慧与力量。纵使表面似乎保住了安全感,实则不然。

二、以家庭为重心:以家庭为重的现象也十分普遍,而且似乎理所当然。家的确带来爱与被爱、同甘共苦以及归属的感觉,但过分重视家庭,反而有害家庭生活。

太仰赖家庭提供安全感及价值感,太重视家族传统与名誉,通常无法接受任何可能影响这些传统与声誉的改变。以家庭为重的父母,不能为子女的真正幸福着想,他们的爱往往是有条件的。结果若非导致子女更为依赖,就是变得叛逆。

三、以金钱为重心:谁也无法否认钱的重要,经济上的安全感也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之一,因此追求财富无可厚非。但若惟利是图,往往得不偿失。

如果一个人的安全感与价值观完全建立在金钱的多寡上,势必寝食难安,因为影响财富的变数太多,任何一个闪失都令人承受不起。但是钱却不能带来智慧或指引生命的方向,只能提供有限的力量与安全感。诸如此类。

生活重心如此摇摆不定,情绪上难免起起落落,一会儿意兴风发,一会儿颓唐沮丧;一会儿斗志昂扬,一会儿又落魄消沉。

所以,最理想的状况还是建立明确固定的生活重心,使人生更平顺、更和谐。

以原则为重心

所谓正确的生活重心,也就是以原则为依归。

原则是恒久不变、历久弥新的,不像其他重心依靠的是善变的人或物。所以原则值得信赖,更可以增加安全感。同时它是理智而非感情用事的,能带给你“虽千万人,吾往矣” 的信心。确定角色和目标

人生在世,扮演着各式各样的角色:为人父母、妻子、丈夫、主管、职员、亲友,同时也担负不同的责任。因此,在追求圆满人生的过程中如何兼顾全局,就成了最大的考验。顾此失彼,在所难免;因小失大,更是司空见惯。

——自我管理的原则

有效管理是掌握重点式的管理,它把最重要的事放在第一位。由领导决定什么是重点后,再靠自制力来掌握重点,时刻把它们放在第一位,以免被感觉、情绪或冲动所左右。重要之事决不可受芝麻绿豆小事牵绊。

自我管理原则也想自我领导能力一样,让人受益匪浅的。比如,你很会理性思维,你知道什么时候应高干什么,在什么时间之前你得把一份任务完成。但是你也有一颗爱玩心,你想出去和朋友聚会,逛街。但是你又自我管理能力的话,这是你就是大大的受益者了。你会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并你很清楚,只要你快快把这个任务完成了,你就可以自由了。因此你会高效率,集中精力做你的任务。除非你持一种草草了事的态度。因此,自我管理原则,让你免受一些负面情绪及负面欲望的影响。

习惯五 知己知彼 这个习惯重点强调要想让别人理解你自己,首先你设身处地的理解别人,这个叫“移情”。

习惯六 统合综效 相比习惯五,这个习惯更近一层。沟通的三个层次是相互提防,相互理解(习惯五)和统合综效。其实就是达到一种大家畅所欲言,彼此没有隔阂的做事方式。

习惯七 不断更新 这个习惯提倡从身体,社会/情感,精神和智力四个层面上磨练自己,提高效能。在这个过程中必定会有挫折和痛苦,成长的道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只有在学习,坚持,实践这个过程螺旋式的上升过程一个层次一个层次的提升自己才能达到目标(这里我不认为是成功,而是习惯二中所说的个人使命宣言)。

正如开篇所说,以及我对这七个习惯所理解的篇幅来看,我对这本书的理解还是很少一部分,读完这本书才是理解的开始,接下来才是不断的理解和践行。尽管如此还是从整体上对说下我对整本书的理解,要让自己变得更加高效能必须是有内向外的:首先要把自己练就的足够强大,比如你要相信自己,保持积极主动的心态;其次要知道自己究竟想要的是什么,什么才是生命中最重要的,然后为自己的目标有所计划,每一步该做什么,每一步要完成的进度;接下来是具体实践,始终要保持要事第一,以第二类事务为中心。完成个人领域的三个习惯是做到公众领域成功的前提。写到这里,我发现我对公众领域里的三个习惯的理解很模糊,所以这里就不阐述对他们的理解了。最后,我很欣慰我意识到我正在沿着这条路不断前行,虽路有荆棘,但我深知痛苦总与成长相伴。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篇5

大家好,我叫王琦,我是一名企业管理培训顾问。那之前我曾经在大学当过十年老师,然后到联想集团工作十年,在2007年离开联想集团自己做企业管理的培训。那我主要专注的领域是员工的职业化和领导力发展这些方面。

我们今天要分享的一本书叫《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那这本书是非常著名的一本书,在美国说销量第一的是《圣经》,销量第二的就是《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那在俄罗斯,普京大帝曾经有个说法,你看普京他对美国人的很多东西都是比较排斥的,但是对《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却非常的推崇。他说,俄罗斯也应该出这样的思想家。他说,每一个俄罗斯的公民都应该学一学《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从我们培训行业这个角度来去看,我们也觉得《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这是最经典的,也是最知名的一个课程。那这个书迄今为止它已经影响到了数以千万计的人们,影响到他们的思维,影响到他们的在职场的发展,甚至影响到他们的整个的人生。所以我们建议每一个加入职场的人都应该来读一读《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那说到《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那就首先来看效能,效能指的是什么?那史蒂芬·柯维博士,就是这个书的作者,他讲说效能是什么呢?效能是产出和产能的平衡。那什么是产出?什么是产能呢?他讲了这么一个故事,说《伊索寓言》里边有个鹅生金蛋的故事,说有个农夫有一天捡到了一只鹅,这个鹅每天能下一个金蛋。这个农夫因此就富了起来,那随之而来的就是这农夫变得越来越贪婪,越来越急躁,他已经不能满足于鹅每天给他下一个金蛋了,所以他把这个鹅就给杀了。那结果可想而知,他想看看鹅肚子还有没有金蛋,但结果鹅肚子当然没有金蛋,下金蛋的鹅也死了,也不能再下金蛋了。那在这里这个金蛋就相当于是产出,鹅就是产能。所以我们说产出是你要的那个结果,产能是能给你带来那个结果的工具,或者手段,或者相关的这个资源。那太多的人往往只关注产出,追求效率,忽略了产能,忽略了对那个鹅的这个呵护和维护,结果可能是欲速则不达,想要那么多的产出,反而得不到那么多的产出。当然我们说如果反过来,只重视产能,不重视产出,那你没有产出,你也难以为继,你也很难生存下去,那也不可取。所以他讲高效能的人士一定是产出、产能是平衡的,互相都要关注到。

这个课程里有一句非常经典的话,他说叫播种思想收获行动,播种行动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品格,播种品格收获命运。那就是说这个人最后的命运怎么样,他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最终是由什么导致的。为什么我们看到职场里有的人能够发展得很好,很成功,那有的人走起路来却磕磕绊绊,而且还不断地往下坡路上走,为什么?那我们说按照刚才说的那句话,命运的这个路径这往前是品格在影响这个命运。那什么叫影响品格,是习惯在影响品格。那什么在影响习惯,那就是你每天所做的事,每天的行动在影响这些习惯。那当然,行动的先导就是你的思想,你的意识,你的理念。所以我们说,最后要想收获一个成功的命运,这个习惯在其中起到这个非常非常关键,非常非常重要的作用。要怎么去养成这些习惯呢?就需要我们理解什么是好的习惯,需要我们有意识地一步一步按照这些想法去做,最后把这些行为养成习惯,而把它变成习惯。

那我们来看一下,这个七个习惯指的是哪七个方面。那这七个习惯,习惯一叫积极主动,习惯二叫以终为始,习惯三叫要事第一,习惯四叫双赢思维,习惯五是知彼解己,习惯六是统合综效,习惯七是不断更新。后边我们会把每一个习惯都会展开来一下,那其中重点我们会讲到第一个积极主动,第三个要事第一和第四个双赢思维,这三个习惯我们会重点来展开来说。

那柯维先生他把这个人的成长阶段分成这么三个阶段。第一个叫依赖阶段,就是这个时候这个人还不能自己独当一面,所有的事都要依靠别人来替他去完成。那当然如果出了差错,他也会更多地去怪罪别人,责怪别人,抱怨别人。所以依赖阶段,我们说这个人还不能对自己负责的。那第二个阶段是独立阶段,就是这个人成长到独立阶段的时候,就他已经能够独立,独当一面了,能够独立做起一摊事了,他已经能够对自己的行为负相应的责任了,这是进入到独立阶段。那我们说作为人再往上发展,还应该有一个更高水准的阶段,就叫互赖阶段。如果说独立阶段是这个人已经能够独立做起一些事,那我们说到了互赖阶段就是这个人他能够和同伴一起合作,配合做起一番大的事业了,这是在互赖阶段。独立阶段是以自己为中心,那到了互赖阶段是以我们为中心,我们是一个团队,我们能够一起配合。那七个习惯和这三个阶段也有一个相互匹配的关系,前三个习惯,积极主动、以终为始、要事第一,这三个习惯可以帮助我们由依赖走向独立,帮助我们取得个人成功。那第四到第六个习惯,双赢思维,知彼解己,统合综效,可以帮我们从独立走向互赖,这是给我们带来公众成功。当然第七个习惯,不断更新是能够对前面六个习惯来起到这种加强的作用。

那下边我们就来看一下第一个习惯,积极主动。那在这里边有这样一个小故事。有个人叫弗兰克,他是犹太的心理学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他曾经被纳粹关进过死亡集中营,遭遇非常悲惨。那他的父母、他的妻子、他的兄弟都死在集中营里,都被纳粹用毒气给毒死了。那他本人是因为被纳粹选作细菌实验的样本,侥幸活了下来。说有一天在集中营里他突然体会到一种特别奇妙的感觉,他后来把这种感觉起了名叫人类的终极自由。当时他就想说,尽管我现在失去了自由,尽管我连最起码的生存条件都不具备,尽管我的生命随时可能被剥夺。但是有一点是别人永远无法剥夺的,那就是我对我外界这些刺激,我怎么想,我怎么看,我自己的选择是什么。换句话说,我的精神还是自由的,我的心灵还是自由的,他说这就是人类的终极的自由。那这样这个弗兰克就开始展开自己的想象力,就在设想,将来如果有一天走出集中营,那我可能会做什么事,包括我如果站在课堂上给我的学生讲课,我怎么给他讲这段经历。那这样下来,弗兰克后续在集中营里的那些日子就不再是像原来那样,每天都是处于一种悲惨绝望的状态。他可以做很多的事,包括准备素材给自己的学生讲课,包括去帮助其他的狱友,跟其他的狱友做这种鼓励,做这种沟通,帮助他的狱友找回做人的尊严。

那弗兰克这个表现,我们说是特别典型的一个积极主动的诠释,积极主动到底是什么?积极主动首先是你内心对这事是怎么看的,怎么把握的,你是怎么来去选择的,而不是受外力去影响,你是根据你的价值观,根据你的原则做出选择,做出反应,这是积极主动最重要的体现。

那我们说一个人可能会关注很多方面,从个人的身体健康,子女的教育,到个人的职业的成长、发展,到天气的变化,到世界的这个经济形势等等。你关注的事非常多,我们把这些事都给它圈起来,这些就构成了你的关注圈。那其中有些事是你能影响到的,有些事是你影响不到的,你控制不了的。我们把你能控制,能影响那些事圈起来,那就是你的影响圈。那积极主动和消极被动在这个方面会有个特别明显的差别,积极主动的人都会特别的在意,特别地聚焦于自己的影响圈,就是我能控制什么,然后我去采取行动,去控制,去做。消极被动的人更多的是停留在整个关注圈,结果它会是什么状态呢?就他关心的事有那么那么多,结果一看,其中相当相当多的事他无能为力,他影响不到,他左右不了,所以他就会是一种特别无奈,特别的一种被动的状态。时间长了,他就会有很多的牢骚,很多的抱怨,这是典型的消极被动的这种体现。

那从他们的言谈中也能够体会出来,他是积极主动还是消极被动。比如说消极被动的人就特别愿意去说一些虚拟语气,一些假设句,比如说他会讲说,如果我的老板脾气能更好一点,如果我的孩子能够更听话一点,如果我自己学历再高一点就好了,就怎么怎么样了。其实那些都是别人的事,都是过去发生的事,那些不是你能直接影响和控制的,那些是你的关注圈。如果你老是想,如果他能这么这么样,如果他能怎么怎么样,那其实你是把你自己放到了一个被动的位置,被动的状态了。那积极主动的人他不会那么去说,积极主动的人会说,我应该怎么怎么做,我还可以怎么怎么做,这是积极主动的状态,我能够影响到什么,我去做什么,这是积极主动的状态。这是关注圈,影响圈这里边积极主动能够体现的这个方面。

所以我说第一个习惯,主要讲到了这么两点,一个是刺激和回应,刺激和回应之间积极主动的人会加入自己的选择,根据他的价值观来做出选择,我要做出什么样的回应,这样他体现的才是对自己负责。那另外一点就是,积极主动的人会聚焦在影响圈,而不是关注圈,消极被动的人才会聚焦在关注圈。那从刺激和回应的角度来去看,其实它和影响圈,关注圈也是相关的,刺激是来自外界的种种因素对你的影响,那它其实是你的关注圈。但是回应,这是你可以自主做选择的,这其实是你的影响圈。刺激是关注圈,回应是影响圈。那你要关注到影响圈,要聚焦到影响圈的话,其实就是意味着你会根据自己的价值观选择怎么去做这个回应。

我们再来看第二个习惯。第二个习惯叫以终为始,终就是终点,始就是起点,就是开始。那以终为始其实讲的就是你在开始行动之前要先弄明白自己的行动是希望达到什么结果,你在开始上路走之前先要弄明白自己要去哪。爱丽斯漫游仙境奇遇,那个小说里边有个小故事,说爱丽斯有一次走到一个路口,不知道自己要往哪里,她就问这个小猫,说我应该往哪个方向去。这小猫问她,你要去哪?爱丽斯说,我去哪都无所谓。那小猫说,那你走哪条路也都无所谓了。那其实小猫说的这句话非常有道理,说如果你不知道自己的方向是哪儿,你不知道自己追求的是什么,那其实你走哪条路就都无所谓的,那其实就意味着你会是一个随波逐流的人,那也意味着你可能最后就是一事无成。那对于我们个人的发展,成长来说,我们的方向是什么,怎么来明确我们的方向,那这里边有一个小方法,在七个习惯里我们讲的以终为始具体的方法就是可以制定个人使命宣言。

那个人使命宣言是什么呢?举个例子,说你要盖一栋楼,盖楼之前你先要有一个设计蓝图。那设计蓝图出来之后,你按照这个设计蓝图一步一步地把这个楼盖起来。个人使命宣言就相当于是你自己要发展成什么样,你自己先有一次自己的思考,把它明确出来,它就相当于是你的成长的这个蓝图,把它描绘出来,然后你按照这个蓝图一步一步往前走。那具体地说个人使命宣言是什么呢?这个人使命宣言主要会包括这么几个问题: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最喜欢做什么样的事,你希望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希望你最看重的这个品格,或者说你最看重的原则是什么,你希望你的未来是什么样的,类似的这样一些问题,把它明确出来,回答出来。那这些就构成了个人的使命宣言,然后后续你就可以结合你要做的每一件事来去看看它和你追求的这个方向,和你所最看重的这些东西是不是能够相符合。比如说有的人特别强调说我有一个原则,就是叫保护那些不在场的人。什么意思,就是如果这个人不在场,我不会和其他人去说他的不是,去议论他的是非,叫保护那些不在场的人。他说这个原则体现的是我特别看重的一个品格叫诚心,使命宣言就是通过这样的方式明确出来。简单地说就是首先明确出来你自己希望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你自己最看重的品格是什么。然后再具体落到各个角色里,在这些角色上你觉得怎么做能做好自己这个角色,让它成为你后续在工作,在生活中的一个指导,这是我们说的这个个人的使命宣言和角色,这是讲到以终为始这个方面。

那我们来看第三个习惯,叫要事第一。要事就是重要的事,要事第一就是把重要的事排在第一位去做。那有人曾经花很大的精力做过研究说所有的成功人士,一个最重要的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呢?最重要的秘诀说就是他能够把重要的事做好,做到位,这是就是他的成功的秘诀。那什么是重要的事?那这一点结合我们刚刚前面看到的这个以终为始,个人使命宣言就可以来去判定什么事对我来说是最重要的。我应该投入最主要的精力去保证这些最重要的事能够做到位,能够做好。那怎么做到要事第一,这里有一个小方法,各位自己也可以用一用这个小方法,看看能不能起到这种帮助的作用。就是我们可以把事情分成这么四类,第一类事是重要又紧急的事,第二类事是紧急但不重要的事,第三类事是不紧急不重要的事,第四类事是不紧急,但是重要的事。

那我们先来看一看,第一类事是什么事?重要又紧急的事。那重要又紧急的事,比如说家里着火了,马上必须得救火,这就是重要又紧急的事,否则的话就会有很大的问题。那如果每天这种事特别多,这个人一定会压力特别大,特别疲惫,特别被动,忙得不可开交,这样的状态。

我们再来看第二类,第二类事是紧急但不重要。什么事呢?比如说我是歌手,电视节目马上要开始了,这个时间到了,但是这事重要不重要呢?它不重要。这就是紧急但不重要的事。如果这个人每天有太多的时间都花在紧急不重要的事的处理上,那就说明这个人有太多的打扰,而自己又没有办法去排除这些干扰,所以经常会被这些干扰所左右,所以这个人每天,你看他会特别忙乱,但是一天下来,一个月下来,一年下来不会有任何的成就感,因为重要的事都忽略掉了,整天在忙那些紧急的事。

我们再来看第三类事,不紧急不重要的事。那这是什么事,就是一些纯消遣性的事,比如说打游戏,或者没完没了的上网,看电视。那这些情况都是属于不紧急不重要的。那如果人过多的处于这个状态,这个人就会觉得很无聊,那时间长了,这个人也会特别的缺少责任感。

那我们再来看第四类事,是重要又不紧急的。重要又不紧急的是什么事?就是对很多做计划,做准备的事是属于重要不紧急的事。就这些事如果做好了,做到位了,重要又紧急的事就会越来越少。因为你提前都做好准备了,所以,重要不紧急的事,这些事做得比较多的话,你会有一种一切尽在掌握之中的特别主动的这种状态,这种感觉。那我们说有些关于价值观的澄清,对锻炼身体,包括重要人际关系的维护,这些也都属于第四类事,重要不紧急的事。

有这种数据分析说普通人大多数的精力,60%左右的精力会放到第二类事,就是紧急不重要的事,那高效能的人士会把70%左右的精力,绝大多数的精力放到第四类事,就是重要但不紧急的事的处理上。所以这个部分,要事第一,特别强调的一点就是要处理好那些重要不紧急的事,重要又紧急的事做完了之后马上动手做那些重要又不紧急的事,那对于紧急不重要的事要想办法,一个是不做,排除干扰,另外一个就是委托他人去做,把精力主要投入到重要不紧急的事上来。

那我们下面来看第四个习惯,双赢思维。那双赢思维也是我们在七个习惯里特别重点会来讲的一个习惯。那我们都知道双赢思维非常重要,那一般我们说,除了双赢思维之外还有五种思维方式,这一共有六种思维方式,我们举个例子来看看这个思维方式到底是意味着什么。比如说这个夫妻两个人吵架,必须要争个是非对错出来,那其实这种状况下,这个夫妻双方用的思维方式都是赢输思维,都是想自己胜,对方输,这是吵架,一定要争个是非对错,这是赢输思维。那最后如果有一方迫于压力放弃了,忍下这口气了,那这个人这时候的思维方式就是输赢思维了,我忍了,我让了。那当然如果忍的时间长了,最后爆发了,忍无可忍了,俩人动起手来了,打起来了,那这种情况就双方就变成了输输思维,最后是两败俱伤。那当然如果这样下来,俩人觉得过不下去了,最后选择分手,离婚,那这时候这个思维方式又变成了无交易,我们要选择彼此不再有任何关系了,无交易了。当然再往后,两个人回忆起来又觉得自己其实有很多地方做得是不对的,对对方又能够有很多的理解,然后能够坦诚地承担自己该承担的那些责任,能多去欣赏对方,然后双方又重新再把家庭组建起来,那这个时候双方又走到了双赢思维这种状态了,这就是我们说的几种思维方式。那我们说人际交往特别重要的是双赢思维,其他的赢输思维,你想一直想压制对方,一直想占对方的便宜,短期可能可以,那长期看一定是不可持续的。当然输赢思维,输输思维从长期看也都是不可持续的。长期看,可持续的一定是双赢思维。那怎么才能够形成双赢思维,怎么才能够具备双赢思维。那我们说这里有三个条件,就从心态上首先你要是有正直的品格,要能够忠实于自己的价值观,能够诚心。第二点就是要有成熟的心态,成熟的心态是什么?就是成熟的心态它有两个方面,一个是他能够对对方有一种高体谅的感觉,能够善解人意,能够体谅到对方的感受。第二点就是他又能够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如果只是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缺少体谅,那时候我们说他是赢输思维,就不关注别人,只关注自己的意见。那当然如果很能体谅对方,但是自己的想法不敢去表达,那就是输赢思维。那双赢思维是既有勇气去表达自己想法,又能够体谅到对方的感受,那这两者之间找到平衡,这就是我们说的这个双赢那温和的强硬,我们说它往往会更具有力量,它比那些赢输思维的那种单纯的强硬力量要大得多。双赢思维的第三种品格是指的是要有一种富足心态,富足心态就是不要担心这个世界上只有这么多的东西,别人多拿了你就少了,所以也不要对别人取得的成果有那种羡慕嫉妒恨那种心态,不要用那种眼光去看待它,那对应的是一种匮乏的心态。那我们说这个世界足够之大,如果我们以一种富足的心态去对待它,以一种双赢的这个思维去合作,我们一定能够把这个蛋糕做得更大,那我们大家最后都会获得利益。

那双赢思维的精髓是情感账户。情感账户是什么?我们说人和人打交道其实都是涉及到会有一个情感账户的,你或者是在情感账户做存款,或者在提款。那什么是情感账户的存款,就是你为他做了一件有帮助的事,做了一件他乐于看到,乐于接受的事,对他有意义的事,那你就等于在他的情感账户那儿做了一次存款。那反过来,你就相当于在他的情感账户提款。所以现在很多人都在讲人脉,什么是人脉?我们说人脉就是你在不同的人的情感账户那儿都做了足够的存款,那其实你的人脉关系就建立起来了,就形成了。

那我有一个客户,这个客户是一家银行的客户,那他是一位支行的行长,他说别的支行的人到总行去办事,都觉得不好办,这个事难办,脸难看。他说对我来说很容易。我问他,我说你怎么那么容易?他说,因为好多总行部室的负责人都曾经在我手下干过,在我的支行里待过。我说那其实就是因为你在他们的情感账户那儿做了足够多的存款,所以你现在办起事来就会特别容易了。

我们说这个双赢思维的这个精髓就是在情感账户有足够多的存款。那情感账户的存款越多,你的双赢的基础就越牢靠。有很多日常的小事,我们说都能够体现出情感账户是不是在存款。比如说这个对方说话的时候,你能有耐心倾听,而不是经常去打断他,那其实你就在情感账户做存款。比如说多以欣赏的眼光去看对方,多给对方点赞,那其实你也是在对方的情感账户做存款。再具体一点,比如说每天见面了,上班来见面了,热情的打招呼,有的时候出电梯的时候先请对方先走,这些行为体现的都是情感账户的存款。情感账户有足够多的存款,这个双赢就会有足够多的基础。我们再来总结一下双赢思维的要点。首先一点就是双赢思维要具备这样的成熟心态,就是你既要有高体谅,又要有高勇气。高体谅就是能体谅到对方的感受,有高勇气就是又能把自己的想法准确地表达出来,在这两者之间找到平衡,这样你才能真正做到双赢。另外一点,我们强调的就是双赢思维特别重要的,要做好情感账户的存款,那我们介绍了一些情感账户的存款的方式。你也可以来考虑一下,对于你来说,你怎么在你的那些重要的人际关系中做情感账户的存款,包括一些日常的行为,反思一下什么行为是在存款,什么行为是在提款,那从明天开始你就来看怎么能增加你的存款。这就是我们的双赢思维这一部分的内容,好,我们进入到第五个习惯,知彼解己。知彼就是先了解对方,解己就是再让对方了解自己。那这里也有一个顺序,就首先要知彼,首先要去理解对方,其次才是解己,其次才是把自己的想法跟对方说,再去让对方去理解自己,先知彼,后解己,有这样一个顺序关系。那怎么做到知彼呢?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能做到同理心倾听。那什么是同理心倾听,同理心倾听有两个要点,那就是一个是你能准确地把对方意思用你的话来去表达出来,第二就是你能体谅到对方的那种情感,对方的那种感受。就是既掌握了对方说的话的意思,同时也能体会出对方的感受,那你就做到了同理心倾听。那是不是做到了它有一个标志,就是当你用你的话把对方的话说出来的时候,对方如果认为确实准确地体现了他的意思,那你这同理心倾听就做到位了。这就是同理心倾听。比如说儿子说,上学真是太无聊了,无聊透了。然后父亲回应说,你觉得上学很无聊,上学让你很有挫折感,你不想上学了。那父亲这个回应,我们就说他是同理心的回应,因为他既回应出了儿子所要表达的意思,同时也体现出了儿子的那种感受,这就是同理心的回应。那在这种回应下,儿子的感受是什么,儿子的感受一定是他的爸爸理解了他的意思,所以这个对话可以继续往下进行了。所以我们来简单总结一下,知彼解己这部分,我们讲的要点,一个是和人沟通的时候,如果你想要去影响对方,先要去知彼,先要去让对方影响你,先要去理解对方,然后再让对方理解你。第二点讲的就是同理心倾听,同理心倾听重要的就是既能够准确地把对方的意思表达出来,同时也能够体会到对方的感受。

好。我们再来看第六个习惯,统合综效。那统合综效主要讲的其实就是一加一怎么大于二,人和人之间配合起来怎么能让配合的这个效果更好。那我们说通常这个配合起来的话,有的时候一加一是小于一的,比如说大家彼此不信任,互相提防对方,互相排斥,那这种状态其实是我们说的内耗了,这是一加一小于一的状况。那还有的时候,其实也是现实中可能更多的时候,会出现的是一加一小于二的状况。那这种状况是什么?就是我有一个想法,你有一个想法,然后我不能同意你的想法,你也不能同意我的想法,最后有一个人要妥协,要折中一下,那最后的结果其实就是一加一小于二,一加一小于二。统合综效是能够做到一加一大于二,甚至大于三,大于一百,甚至更多。

那统合综效怎么才能取得这样的效果,特别重要的是有这么三个基础,一个是双方在情感账户会有足够的存款,有足够的存款就意味着双方彼此这个信任的基础足够牢固。那第二点就是,有双赢思维这个模式,我都在想着我获得利益的同时也会保证对方的利益,大家共同获得利益。那第三点就是能够知彼解己,能够对对方的想法,对方的感受充分地理解,充分地体会到,那以这三个为基础,最后就有可能能够寻找到第三种方案,就既不是我原来的想法,也不是你原来的想法,而是我们,把我们想法之间合理的那些部分重新组合起来,形成第三种方案。那这个第三种方案最后就能够带领我们取得一加一大于二这样的效果。这就是我们说的统合综效。一加一大于二,最后取得这样的效果。那所以我们说七个习惯里边,其他的六个习惯其实都是在统合综效这儿得到了检验,那些习惯如果都做好了,那统合综效这个效果最后就会有保证了。

那我们再来看一下最后一个习惯,习惯七,不断更新。那前面我们曾经讲过,产出、产能的概念,习惯七,不断更新指的是什么?指的就是我们要对我们自己这个最主要的产能能够做维护,做更新。那这个更新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个是生理方面的更新,比如说我们通过锻炼身体,通过健康的饮食,通过良好的起居,生活习惯,能够让我们的身体保持有活力,积极健康的状态。第二个方面的更新指的是我们的心智方面的更新,比如说我们通过学习、读书,通过这个欣赏音乐,通过记日记,通过这样一些方式能够让我们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能够不断地来开阔我们的视野,这是心智方面的更新。那第三个更新是精神方面的更新,比如说我们通过冥想,通过走进大自然,通过对自己的个人使命宣言的这个反思来进行自己精神这方面的更新。那第四种更新指的是社交,人际关系这个方面的更新,这一块主要体现在我们的重要人际关系那儿不断做情感账户的存款,这方面的更新。

好,我们再简单回顾一下,我们刚刚说过的七个习惯。第一个习惯叫积极主动,积极主动主要强调的是要把注意力专注在影响圈,对于我们能直接控制的事我们去控制它,对于我们能间接控制的事我们去影响它,对于我们不能控制的事,我们至少要把握好自己的心态,我们怎么去面对它。那第二个习惯叫以终为始,那主要是说我们要通过制定个人使命宣言来明确我们的人生蓝图。第三个习惯是要事第一,强调我们要把重要但不紧急的事做好,那些成功的高效能的人士共同的特点都是花大的精力来去做重要不紧急的事,而不是去做紧急不重要的事。第四个习惯是双赢思维,双赢思维主要强调的是要把情感账户的存款做好,要不断地增加自己的情感账户的存款。第五个习惯是知彼解己,强调的是先要了解,理解对方,那其中一个特别重要的要点就是做好同理心倾听。第六个习惯是统合综效,统合综效主要是告诉我们怎么能够取得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第七个习惯是不断更新,那不断更新提醒我们对自己要不断地做完善,做更新,从生理,从心智,从精神,从社交,人际关系这些方面不断地更新自己,让自己不断地迈向高效能的人士,最终获得完美的,圆满的人生。

讲述:王琦

上一篇:云彩表演作文350字下一篇:幼儿园英语教学案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