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大单元教学设计案例(精选13篇)
教者:杨
旭
策划意图:语文学科的教学本身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在掌握一种语言工具的同时,也要求学生提升自己的素养,形成更美好的人格。在这样的新课程理念指导下,《课程标准》中这样推出对“综合性学习”的介绍:“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以及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 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在于“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策划项目:戏曲大舞台
策划目标:
1、通过了解中国戏曲这种传统艺术,培养学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感情,提高艺术修养。
2、了解中国戏曲的基本知识,鉴赏中国优秀戏曲。
3、引导学生对舞台艺术产生兴趣,培养学生高雅的艺术情趣。
4、以了解中国戏曲为中心,培养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活动实录:
我和班里的学生学习了七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戏曲大舞台。我在讲课前,和学生通过了一个星期的自主学习,大家收集整理了有关戏曲的资料,并欣赏了一些戏曲名段。例《夫妻双双把家还》、《天上掉下个林妹妹》、《苏三离了洪洞县》、《谁说女子不如男》等,引起了学生对中国戏曲的浓厚兴趣,让学生了解了中国戏曲特有的文艺形式,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中国幅员辽阔,地广人多,各地都拥有丰富多彩的地方戏曲,而京剧已经成为我们引以为自豪的国剧,走进这一块民族文化的瑰宝——戏曲天地中可以感受它博大的内涵,可以品味它悠长的韵味。向学生推荐书目: 《中国少年儿童百科全书·文化艺术》、《中国文化艺术丛书·中国戏曲》、《中国京剧艺术丛书·中小学京剧读本》。
上课时,我是这样带学生们走进戏曲世界的:“同学们,青菜萝卜各有所好,在音乐的世界里,有人畅游于流行音乐的海洋,有人沉醉于古典音乐的优雅,而戏曲作为一种民族的精粹亦有不少追随者,现在让我们聊聊我们身边的戏迷。”学生们在这样的引导下踊跃发言,有人讲外婆,有人讲小学同学,也有人说他们家没戏迷。我总结:“中国戏曲源远流长,是一门古老的艺术,我们应该对这门古老的艺术有所了解,现在让我们走近戏曲。”
1.展示脸谱。
师:脸谱是戏曲中一个很重要的表现形式。脸上涂满的油彩代表不同人物的不同性格。大家都尝试着去做了几张脸谱,现在请你们给大家展示一下。
(各小组派一名学生上台展示脸谱作品,并作简单介绍,介绍作品代表的人物和表示的性格特点。师生掌声鼓励。)请学生看节目《唱脸谱》,很多会唱的同学都跟着唱了,气氛逐渐高涨。2.我来一段。
师:刚才我们看到了一张张韵味十足的脸谱,各位同学都显示了高超的艺术天赋。下面我们来欣赏同学们的戏曲表演。
学生上台表演戏曲选段越剧《红楼梦》(天上掉下个林妹妹)。(师生鼓掌。)表演结束后,有男同学积极举手,只会哼唱几句。在大家的鼓励下唱了几句《林海雪原》,学生们报以热情的掌声。3.戏曲知识擂台
师:刚才大家纷纷展示了自己制作的精美的脸谱,表演了曲子,积极性很高。下面我们来比一比、考一考大家的戏曲知识知多少。
(赛前各小组拿出查找好的资料,宣读竞赛口号,显示本小组必胜的信心,活跃现场气氛。多媒体课件准备。)a.必答题。
答题规则:每组连续回答五题,每题十分,答错不扣分,时间30秒。
(1)世界三大古老戏剧是?(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中国戏曲。)(2)享有“中国戏曲之母”雅称的是?(昆剧。)
(3)戏曲的角色分为哪四大行当?(生、旦、净、丑。)
(4)中国戏曲采用哪些艺术手段表现人物?(唱、念、做、打。)(5)享有“东方歌剧”盛誉的是?(京剧。)
(6)戏剧表演艺术有哪些技法?(手、眼、身、发、步。)。
(7)戏曲表现生活的基本手法是?(虚拟——没有实物的表演。)(8)发展于安徽安庆一带的剧种是?(黄梅戏。)
(9)京剧四大名旦是谁?(尚小云、梅兰芳、荀慧生、程砚秋)
(10)“旦”可分为哪几类?(正旦、花旦、闺门旦、武旦、老旦、彩旦。)(11)南派京剧的代表人物是谁?(周信芳。)
(12)四大徽班是指什么?(三庆班、四喜班、春台班、合春班。)(13)请你说出锡剧的一个经典曲目?(《珍珠塔》。)(14)绿脸代表什么性格的人物?(草莽英雄。)
(15)“净”这个角色又可以分为什么?(大花脸和二花脸。)(16)京剧诞生于什么时候?(清代乾隆时期。)(17)丁是娥是哪个剧种的著名演员?(沪剧。)
(18)“阿庆嫂”是哪一部样板戏中的人物?(《沙家浜》。)(19)“变脸”是哪一种戏曲特有的艺术表现形式?(川剧。)(20)请说出锡剧一个著名演员的名字。(王彬彬或梅兰珍。)b.抢答题。
答题规则:听到开始后才可以抢答,否则取消本题答题资格。答对加十分,答错扣十分,时间30秒。
出示不同脸谱,要求学生根据脸谱,猜测人物。
(结束后,学生统计分数,第二大组获胜,予以表扬,鼓励其他各组在以后的活动中有出色的表现。)c.连线题。(要求全班学生一起回答,一起完成。)
(1)红脸
代表猛智
黑脸
代表凶诈
绿脸
代表忠勇
白脸
代表草莽英雄
(2)越剧
严风英
京剧
袁雪芬
豫剧
王彬彬
黄梅戏
常香玉 锡剧
梅兰芳
(3)梅派
天真活泼热情的少女形象,具柔媚委婉的风格
程派
以气与力取胜,有阳刚之美,具刚健婀娜的风格
荀派
善良温柔华贵典雅而具正义感的古代妇女
尚派
遭遇悲惨,具有外柔内刚性格的中下层女性
教师小结:我们刚刚课堂的气氛很热烈,现在让我们休息一下欣赏一段戏曲。4.多媒体欣赏《林海雪原》片段,思考:
(1)从这段表演中,可以看出杨子荣具有什么性格特征?
(2)戏曲“虚拟——没有实物的表演”这一特点在这一段表演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3)你觉得这段戏曲哪些地方很美?
(学生们各抒几见,鼓励学生可以大胆的模仿杨子荣表演一下。)
教师小结:中国戏曲艺术就是这样一门综合了音乐、美术、舞蹈、文学等各种艺术表现形式的综合性艺术。我们欣赏戏曲,就可以从人物的角度,从音乐、美术、舞蹈、文学的角度进行欣赏。
5.我为戏曲出一策
师:现实生活中,随着流行歌曲的火爆、影视文化的传播,戏曲艺术日趋衰弱,曾经人才辈出的剧团青黄不接,曾经广为传唱的曲子曲高和寡。那么,戏曲的出路在何方?我们如何来振兴中国戏曲?请大家出谋划策。
(小组讨论,为戏曲的振兴出谋划策。全班交流。)
师:刚才大家纷纷对如何振兴中国戏曲提出了自己的点子,让我们一起努力,迎来中国戏曲的春天。
最后在活动结束的时候,我对同学们说:“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只有真正能够体现一个民族特色的东西,才是最具有生命力,最能打动人的。希望同学们热爱我们这一民族文化的瑰宝!”
活动反思:
本次综合性活动一定要充分做好课前准备,教师可以让学生用课余的时间上图书馆查资料,用一节课的时间上网查资料,并做好记录,课后进行整理。在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的同时,采取分组答辩让学生能自主的与同学们共同合作、互动学习,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由此,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体现了新课程新颖的学习方式。脸谱的制作和戏曲的表演都由学生自己完成,意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对戏曲的亲和力。学生讨论如何振兴中国戏曲这一沉重的话题,就是要让学生有一种使命感,一种社会责任感,结果的可行性并不重要,关键是学生参与了,收获了。
语文教材的设置是以主题单元为基本单位,围绕某一主题选择各种文体的文章或一类文体的不同文章让学生阅读与赏析。在设计作业之前,教师必须对整个单元有清醒的认识。我希望通过对主题单元作业的设计,实现作业布置的针对性、系统性和整体性。
[案例描述]
一、认识单元整体性
以高二第一学期第四单元为例,该单元为现代文单元“散文及其赏析”,所选散文依次是写景状物、写人叙事、托物言志类散文。在设计单元作业前,我先要对整个单元进行教材构成、单元阅读目标的解读。
1.篇目构成
将本单元课文分为基本篇目、略读篇目和衔接篇目,在此基础上提供拓展篇目。
2.主要篇目文体
抒情类散文:《想北平》。写人叙事类散文:《跨越百年的美丽》《回忆鲁迅先生》《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托物言志类散文:《生命本来没有名字》《草莓》。议论性散文:《漫谈散文》。
3.单元阅读目标
(1)通过本单元教学,让学生了解散文的基本特征以及散文写作和赏析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以利于提高学生对优秀散文的艺术感受能力和散文写作能力。(2)通过品味重点词句、段落,感受作者蕴涵在语言中的丰富情感,懂得情感对于散文写作的重要性。(3)学习从平凡的事物入手抒写主观感受和情感,以及写人记事的方法,提高散文写作能力。
二、作业设计体现整体性
我将作业分为预习作业、书面作业、拓展作业三部分。下面以《想北平》一文为例。
1.预习作业
(1)印发老舍及课文的有关资料帮助学生了解老舍及老舍对北平的感情。
(2)本文的写作对象是______。
(3)老舍笔下的北平有哪些特点?
(4)写出你所积累的“思乡”的名句。
2.书面作业
(1)“让我单摆浮搁地讲一套北平,我没办法”。这一句中“单摆浮搁”是什么意思?
(2)下列句中破折号的用法是()
就伦敦、巴黎、罗马来说,巴黎更近似北平——虽然“近似”两字要拉扯得更远——不过,假使让我“家住巴黎”,我一定会和没有家一样的感到寂苦。
A.转折B.插说
C.递进D.语言的中断、延长
(3)仔细研读课文,老舍笔下的北平有什么特点?请简要概括。(每处不超过十个字)
(4)作者热爱北平,但却说“这个爱几乎是要说而说不出的”,并在文中四次出现“说不出”三个字,这是为什么?
(5)“哼,美国的橘子包着纸,遇到北平的带霜儿的玉李,还不愧杀”!分析这句话的表达效果。
(6)鉴赏结尾“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在文中的作用。
3.拓展作业
(1)比较本文与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在情感与写法上的异同。
(2)拓展阅读汪曾祺《故乡的食物》、舒乙《父子情》、季羡林《月是故乡明》、柯灵《乡土情结》,理解文人的“乡土情结”,并写一篇八百字左右的读后感。
[案例反思]
在设计作业时,教师要考虑到学科知识能力等级的情况,不能重复设计同等能力要求的作业,应该兼顾各种知识能力的检测,全面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在拟答案时,教师要注明题型、能力等级与答题思路指导等。有效作业的设计考验的是教师的智慧。想要做一名合格的教师,就要让自己有智慧的头脑,以此来调整教学策略;有潜心思考的心态,帮助自己更好地创新教学方法。
初中语文单元教学五步法主要指以下五步:
第一步是迁移课(或叫导入课)。用一节时间完成三项任务即归纳迁移、明确目标、教给方法。实践证明,学生学习新知识和掌握新技能是以旧的知识和已有的技能为基础的。因此在学习每个单元新知识之前,必须通过上述的迁移课,先调动大脑中已有的知识进行重新组合,使已有的知识通过新的结构与未知的新知识发生联系,从而达到对新知识认识理解的目的。这样既能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基础知识,使学生在温故中知新,又能为学生在本单元将要获得的新知识系统化打下基础。
第二步举一示范。在完成第一步的基础上,拿出一篇较有难度有代表性的课文作为例子进行讲读分析。这一步骤犹如教练员的示范动作。
第三步是实践阶段。目的是坚实旧知识,获得新知识;发展智力形成能力。我们知道,任何知识和技能的获得,任何能力的发展,都是学生通过自己的大脑进行独立思考的结果,尤其是语文这一学科,无论是阅读能力,还是写作能力,无不是学生经过千百次自身实践获得的。因此,实践课必须贯穿一条学生运用科学思维方法进行独立实践的主线。
具体作法:把单元中除用作示范篇目以外的篇目分作两类:(1)自学篇;(2)研讨篇。
(1)自学篇。让学生在课外独立自学,写成汇报或自学讲稿,然后在课内进行交流,交流的最好形式是轮流到前面讲读。这一环节是语文教学开发智力、培养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学生兴趣的关键。
(2)研讨篇。这部分课文教师要根据单元训练重点提出问题,事先印发预习研讨提纲,学生课外预习、课内研究讨论,每篇重点解决一两个问题。
在整个实践阶段要努力做好以下几点:
(一)教师设疑和学生提问相结合。老师设疑要少而精,要有启发性。不可面面俱到,要引导学生多提问题,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二)独立自学和共同研讨相结合。自学篇以课外自学为主,课内交流为辅,研讨篇以课内研讨为重点,以课外预习思考为铺垫。
(三)学生归纳与老师小结相结合。归纳小结要以学生为主,教师只是引导启发,不可代替。
(四)阅读与写作相结合。教学单元是一个综合的教学单位,阅读、写作以及语文知识在教学单元中是互相结合的综合体。语文知识只有在阅读训练中才能更加坚实,而阅读训练又是最好的作文指导方式。因此阅读训练与作文训练一定要有机地结合起来。
(五)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结合。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如果仅仅依靠第一课堂的“实践”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有第二课堂相配合。目的就是要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听、说、读、写的实践机会,补充课内的不足。总之,实践阶段要以学生自觉实践为主线,以讨论式为主要课堂活动方式。教师只能创造条件加以引导,绝不能包办代替。
第四步是单元总结。单元总结是在整个单元的实践课结束以后,对所学的新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复习巩固。使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的新的零散的感性知识系统化、概括化,使之成为理性认识。对单元进行系统小结是学生通过积极的独立思考而达到的全面深刻、牢固地掌握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的重要环节。学生的学习,不能只停留在机械记住或一般了解教材中所罗列的知识水平上,重要的是要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突破重点和难点,深刻理解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不断地将新知识有机地纳入到原有的知识体系中去。在更高的层次上实现知识的系统化和概括化,从而在人的头脑中形成有效的经常更新和深化的知识体系,达到从知识的本质上掌握知识的目的。这一环节仍以学生活动为主,其方法可采用比较法、点面结合法等。
第五步是单元考查。考查课是培养学生独立地将所学的新知识灵活运用于实际,促进学生能力和智力的发展,也是检测教学效果的过程。这一环节主要由教师根据单元训练重点,设计有一定深度的检测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可采用多种形式检查,无论用什么形式老师必须掌握情况,写出单元教后记,主要是查找不足。其目的一是向学生反馈不足,二是以备教师作下一单元教学计划的参考。
主要教学步骤:
⒈网上搜索信息,“济南知多少――大家谈”(地理位置、自然资源、名胜古迹、人文景观、乡土民情、旅游交通等)。⒉学生课件展播:“三大名胜请欣赏”(千佛山、大明湖、趵突泉);“配乐配画我来读”。⒊语言精华要积累,“合作背诵谁更优”:不定语段,自选句子,大组两两对抗,组员自由接力。⒋印发品评资料,自选精粹语段,“自由赏析我来写”。张贴,浏览,评比。⒌课外延伸,网上搜索――“写山写水写冬天,收集名句和名篇”。小组合作,分类查找,全班交流积累。
“主题单元”即就是每个语文单元围绕一个主题所组织的听说读写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这一板块在现行的苏教版初中语文课本编排体系中特别凸显。很显然编者精心打造,旨在让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主体单元作用,处理好整体与部分、共性与个性之间相辅相生的关系,从而让学生在每一单元的不同篇章学习中领会主题、掌握知识、灵活运用,最终提高语文素养。基于这点,我觉得我们一线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不只是篇章割裂的知识叠加,而应高屋建瓴、驾驭教材,以“主题单元”为纲充分发挥其作用。为此,我觉得从以下三方面入手,发挥主题单元典范作用,效果更佳。
一、从单元内容上,点线结合,深入领悟主题思想
这里的内容包括两方面:一是这一单元首页编者的主题提示;二是这一单元具体篇章。在教学过程中抓住主题作为贯穿本单元的主线,以各篇章为点,点线结合共达目标。为此,教学时我们应先以主题导入,再以部分以及部分与部分之间的横向联系为依托具体掌握文本内容,最后再以主题收束,在感悟中领会主题。比如,在教学七年级下册“人物风采”单元,我们应先通过本单元首页的主题提示建立起整体印象,那就是本单元都是写人物的,都是展现人物风采的。那么都写了哪些人他们都具有哪方面的风采呢?这样就用这根线把文本与读者牵在一起,让读者自然走进一幅幅人物画卷,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文本对话、师生互动,渐渐的头脑中出现了高尔基笔下对世界充满无私的爱的朋友式的`外祖母,阿累笔下的为普通工人敬仰的大师鲁迅、魏巍笔下的挚爱着孩子们的女教师蔡云芝先生……再以各篇章抒发主题思想收束,同时加强各篇章之间的横向联系,最后总结升华单元主题。
二、从单元阅读上,潜移默化,逐步提升赏析能力
每一主题单元,可以简单说是把具有同一主题的一类文章进行集中展示从而让读者进行多元化理解,这就要求我们在前一步教学的基础上更深入探讨:这一组具有共性的篇章又是怎样彰显出它的文学魅力?它的句段是怎样组织成篇的?重点词句又是怎样恰到好处地运用?这样运用在这儿又有什么特殊作用呢?......这样一系列问题有待解决,自然而然学生就会在疑问的促使下深入学习,反复阅读、文本对话。此时教者必须针对本单元、本篇章应掌握的知识点、有的放矢地指导学生加强该单元间的横向联系,引导学生能说能讲谈感受,达到知识间融会贯通,能出能进,灵活运用。逐渐的潜移默化,学生必然会形成一定的阅读和鉴赏能力。这样,文本教学就真正为学生课外阅读起到“典范”作用。如此坚持下去,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必会有很大的提升。
三、从单元写作上,触类旁通,不断提高习作水平
提到习作,大部分同学往往望而生畏,抓耳挠腮。若我们能以“主题单元”为契机,让学生在这各有特色的一组篇章中进行横向联系或单元之间纵向联系,求同存异,达到在写作方面“一单元一得”则会事半功倍。再以“人物风采”这一单元为例,它共有五篇阅读,两篇诵读,有古有今,都是写人的文章,同时通过前面学习,知道他们都是通过具体事例来写人、烘托人物、体现个性,这也就是写这类习作时应掌握的知识要点。这样一来学生对记人文章的一些章法就基本掌握了,自然就会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然而要写好人物类习作,仅仅掌握这些还远远不够,我们还需加强本单元篇章不同表达需要地融会贯通。比如《童年的朋友》记得是关系密切的人,从而在熟悉的基础之上用一些生活琐事来体现,且多采用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来展示“我”和外祖母之间朋友式的关系以及对这位特殊朋友一生的感激之情;而《一面》则是作者与文学大师的偶然邂逅,相对来说记的是“陌生人”,像这样在记叙过程中肯定语言描写不多,而侧重外貌、神态、心理活动地描写等等。还有另外三篇,都在相同之中又各有侧重点,展示其独到的写作特色。像这样我们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阅读的过程中、习作指导中一定要精心安排,利用手边文本比较、领会、积累、总结、运用、求同存异,这样就达到了这方面的专题训练,学生能力自然加强,同时对写作的神秘感也会逐渐消失,又培养了他们一种良好的读书、学习习惯,这样就会逐渐消除学生写作时的畏难情绪。
以上是我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进行“单元主题”教学的点滴体会。
一、在“共享互助”中展示学生的个性风采
[案例一] 《宇宙里有些什么》教学片断
请大家结合学案, 快速浏览课文, 然后回答课后练习一。
1.请大家找出有关分别介绍恒星、星云、银河系、恒星系的段落。
课文从我们肉眼看得到的恒星写起, 那么我们先来学习恒星的特点吧。
学生阅读后总结:
(1) 恒星是一个自身会发光发热的星体。
(2) 生态系统内各个环节彼此保持着一定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这就是生态平衡。
教师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 从比较中让学生明确下定义是:在说明事物时, 用简明的叙述, 准确地提示概念的含义。因而判断此句没有运用下定义的说明方法。
2.用合作虚席的方法, 以小组为学习单位, 阅读后讨论, 要求能在文中找出星云、银河系、恒星系的特点, 并且用不同的符号划出运用说明方法的句子, 并分析其作用。
[启示]“共享互助”是一个师生相互配合的过程, 也是共同享受成功的过程。要求师生在相互理解和信任的基础上交流和共同“备课”, 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让他们设计出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教案”, 从而在课堂上展示他们的风采, 张扬他们的个性, 体会成功的喜悦和自豪, 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我们要努力拓展学生学习的空间, 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只有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探究性, 教师的指导才有效果。
互助不单是学生的合作与互助。更多的是教师和学生的互助。教师和学生的互助表现在教师的引导上, 点拨引起学生的共鸣, 启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
二、在“共享互助”中发挥学生的探究精神
[案例二] 《听潮》教学片断
学生自主学习讨论。
明确:第一层 (5—12段) 写落潮时的大海, “海睡图”
第二层 (13—14段) 写涨潮初起, “海醒图”
第三层 (15—19段) 写涨潮达到高峰, “海怒图”
第四层 (20—21段) 写退潮, 赞美退潮时的平静同涨潮时凶猛一样美。
指名朗读第一层, 要求读出诗意, 语调要轻柔。
讨论“完全”、“静寂”、“吻”、“镶”、“仿佛”等词语的意思和作用。
分析描写月光的句子, 讨论读中提示“体会‘走’的含义”。
明确:“完全”表现了两人独赏海的夜景时, 妻觉得仿佛拥有了整个大海的无限欣喜之情。
先写“静寂”。“吻”是接触, 用拟人手法状写波浪荡漾之轻微, 这是写波浪的静;“银鳞”是因为粼粼细波对月光的反射, 因为波细, 才似“银鳞”, 这是写波浪的“静”;“红光”像凝结了的“红玉”仍突出“静”。“仿佛”不是比喻, 是说明“轻松”是被大海夜景所感染后的一种感觉。
研读“还在我们脚下沉吟着”一段, 体会讨论“沉吟”和四个比喻的作用, 概括这时潮音的特点。
[启示] 共享互助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也是享有共同成果的过程, 只有学习而没有享有, 或只想去享有而不去学习都是不完整的, 学生的参与和主动互动, 是共享互助的基本要求。新课程实施后, 打破了学生被动接受的教育模式, 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 积极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的学习模式。它不但是教学方式的改变, 而且是我国教育思想上的一次巨大的革命。
语文新课程的实施, 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提供了可能和空间, 教师应该主动地学习、探索、实践, 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发展学生, 也发展自己。这样我们才能让每一堂语文课都是精彩的体现, 激励、唤醒每一个学生潜在的能力, 激活每一个学生内在的素质。新课程观旨在打破学生被动接受的教育模式, 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 探究性的, 积极主动的学习模式。
【关键词】初中语文 主题单元 教学策略
现行的初中语文教材采用了“主题单元”的编排方式,这既是一个让人耳目一新的变化,也给初中语文教学提供了新的方向——主题单元教学。开展主题单元教学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整合教学资源,拓展学生的认知视野,而且对学生的语言训练、情感培养能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有助于学生扎实掌握每个单元的语言训练点,也有助于升华他们的情感。因此,初中语文教师要认识到开展主题单元教学的作用,并探索和研究具体有效的方法,使这一教学模式能够收到理想的效果。
一、教师要吃透教材
开展主题单元教学,教材是最基本的依据,需要教师要认真研读和分析教材,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精心设计各个教学主题,进而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不能再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逐字逐句地分析课文,按部就班、照本宣科地“讲教材”,而要对每个单元的教学内容进行分析与归纳,以及重新构建。也就是说,教师要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进行通盘考虑,在此基础上确定教学主题,并围绕这个主题,把整个单元的各个目标进行整合,再分配到具体的课时教学中,以期能够逐个突破,使学生通过具有特色的主题单元教学,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新知识。比如,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是关于建筑物的说明文单元,其中《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馆》是精读课文,而穿插在其中的《桥之美》和本单元最后一篇文章《说“屏”》则是自读课文,在讲授这单元时,教师可以改变一下教学顺序,先通过三篇精读课文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说明文的各个知识点,之后让他们自学其余两篇课文,当然,教师要设计一些问题来引导学生自学。这样,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探究能力、思考能力、分析能力等都能得到充分的体现和发挥。由此可以看出,开展主题单元教学,教师要对整个单元有宏观而深入的认知,这样才能高屋建瓴,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教学时间。
二、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氛围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开展有效的初中语文主题单元教学中,更需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前提就是教师要营造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到自主学习的状态。首先,语文教师要平等地看待每一位学生,要充分尊重和信任他们,尤其是学困生,更要多关心他们,给他们创造表现自己的机会,这样学生就能感觉到自己是被尊重、被重视、被关注的,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也会被调动起来。其次,教师要鼓励和指导学生根据某一单元的课文来确定主题单元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在此基础上,让他们结合单元主题,设计自己的单元达标规划,确立单元目标,并组织学生自评、互评,让他们在评价和总结中不断反思、不断调整、不断进步。再次,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虽然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的主人,但是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氛围,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主体性,离不开教师的指引和教导。在主题单元教学中,语文教师要从以下几方面来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分文:引导学生制定学习计划,让学生明确学习的步骤;引导学生探索适合于自己的学习方法,使学生掌握学习的规律;引导学生自我评价,使学生及时了解学习的结果;引导学生总结过去,使学生学会不断调整自我、超越自我。
三、教师要合理安排教学环节
相较于单篇的课文教学,主题单元教学具有综合型、整体性、实践性的特点,为了使教学资源得到充分的整合,获得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师要合理设计主题单元的教学环节。第一步,整体感知。在主题单元教学之前,教师要先引导学生对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有大致的认知,初步了解单元主要教学内容,以及传达的主要思想情感,同时,教师要在这个环节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包括学习中的不足和困难,以便为下一环节的教学做准备。第二步,部分感悟。这个环节是主题单元教学的重点,也就是分块学习,是一个探究、互动、交流、合作的过程。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从他们感兴趣的一课入手,也可以根据教学需求,对单元内容进行重组,还可以根据学习内容的难易程度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总之,不管是精读讲解,还是略读自学,或者是让学生做练习巩固,都是为了让他们更好的掌握学习重难点。第三步,整体回顾。教学完主题单元的内容后,并不代表就完成了教学任务,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整体回顾和反思,想一想自己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掌握了哪些知识和技能,获得了哪些能力,等等。第四步,综合运用。为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在主题单元教学中,教师可以把“口语交际”和“写作训练”这两部分内容整合起来,使学生通过“读”“写”结合的训练提高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虽然主题单元教学这种新的教学模式能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初中语文教师应当继续学习和研究,探索更多开展主题单元教学的有效方法,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并使学生获得更好、更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晓燕. 初中语文主题单元教学设计研究[J]. 语文天地,2015(11).
[2] 王树林. 初中语文教学应凸显单元主题[J]. 祖国:建设版,2014(2).
一、教学背景 《台阶 》
选自李森祥的小说集《台阶》,选编在人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以“爱”为主题的第二单元中。写了父亲因为一直觉得自己家的台阶低,所以想造一个有高台阶的屋子,并一直为造高台阶的屋子而准备着,最后,台阶造好了,父亲老了,身体也垮了。这篇课文语言质朴、情感细腻深沉,刻画出了一位谦卑的农民父亲形象。这是一篇小说,在这一单元的选文只有这一篇是小说,因此在上课时就以文体为切入点。对于小说三要素如何选择教学重点,授课时究竟应侧重于哪一点,在备课过程中,李森祥写给编者的信给了我启发,他说:“在中国乡村,一个父亲的使命也就那么多,或造一间屋,或为子女成家立业,然后他就迅速地衰老,并且再也不被人关注,我只是为他们的最终命运而惋惜,这几乎是乡村农民最为真实的一个结尾。”
正是这句话给了我启发,所以我打算从理解父亲的形象组织教学。
二、教学设想
小说的三个要素是人物、情节、环境,人物形象是重点,但是如何切入人物形象呢? 备课时我发现,学生要想很好地理解这篇课文,就要认识到三点:一是文章是以父亲造台阶这件事展开的,二是父亲造台阶和父亲的衰老变化是此消彼长的,三是“我”对父亲的复杂情感。因此我没有直接分析文本,而是从台阶入手,我把台阶定位为三点:文章的叙事线索、地位的象征、父亲劳作一生的见证。虽然是从台阶入手,确实围绕着父亲形象展开的。而且,我的教学对象是南京外国语学校初二的学生,他们的生活条件优越,对农民的了解很少,在这样的条件下如何能让学生理解父亲这个谦卑的农民形象是要花一番工夫的。但是这种体悟和感情不能直接告诉给学生,而应该让学生自己去体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创设课堂情境,联系学生已有的感情经验。当然,无论哪种角度,都要以学生为主体,都要贯彻新课标的“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这一点。
在教学安排中,为了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课前布置了自读品味的预习要求;为了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阅读感受,在课堂教学中,还精心设置了学生交流读出怎样的父亲形象的环节,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他们担任学习主动者的角色,而我在整个过程中则充当引导者和点拨者。
三、情景回放
师:同学们,在今天上课之前,我先请大家把书打开至47页,看看这一单元导语里的内容,请大家告诉我这一单元在选材上的共同点是什么?
第二单元的课文我们已经学习了四篇,这四篇课文的文体是什么?
生:都是以“爱”为主题,几篇课文都是在诉说着对普通人,尤其是对弱者的关爱。师:嗯,这是在选材上的共同之处。那我们之前学过的《阿长与山海经》、《背影》、《老 王》、《信客》在文体上都是属于哪一类?
生:散文。
师:对的,这四篇在文体上都是散文。这一单元还有一篇课文我们今天来讲,除了选材上和其他四篇有共同之处外,这篇课文还有一个特殊之处,即文体是小说。那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下这一单元里唯一的一篇小说。看看这一篇小说里表现了对谁的怎样的情感。莫言说小说无非就是讲故事,么请大家快速浏览一下课文,说一说这篇课文讲了个什么样的故事。
生:这篇课文讲了父亲造高台阶的故事。
师: 我们之前学过叙事时都要有起因经过结果三个方面,你能不能根据这三个方面再来扩充一下刚才你的回答。父亲为什么造高台阶,最后造好了没有?
生:父亲一直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因此一直想造一个高台阶,并一直为造高台阶而努力,最后台阶造好了,父亲也老了。
师:刚才同学概括故事时,是以父亲开头的,想必大家也知道了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谁? 生:(齐)父亲。(板书:父亲)
师:文章主人公是父亲,但是题目却是台阶,文章也是围绕着“父亲造台阶”这一主线而展开的,那么从写作手法,台阶是这篇课文叙事的什么?
生:(齐)线索(板书:台阶线索)。
师:围着这“父亲造台阶”这个主线,文章又具体写了哪些事情呢? 生:父亲想造台阶,父亲准备造台阶,父亲开始造台阶,父亲造好了台阶。
师:你把课文按照时间顺序分成了四个方面,前面三个概括得非常到位,最后一部分你再看看文章仅仅是写了父亲造好台阶吗? 还写了什么?
生:写了父亲的变化。
师:那文章围绕着“父亲造台阶”这个主线,就主要写了父亲想造台阶,父亲准备造台阶,父亲开始造台阶,父亲造好了台阶,以及父亲的变化这四个方面。这是文章的整体脉络,那我们顺着这个脉络具体看看文章内容,看完之后我想请大家做一个填词游戏:我读出了%%%%的父亲形象,这是从文
中的%%%%读出来的。
生1:我读出了一个节俭的父亲形象,在文章的第二段读出来的。
生2:我读出了一个淳朴的父亲形象,在第五节洗脚之后父亲走在青石板那个片段看出来的。
生3:我读出了一个要强的父亲,在第一段读出来的,还有第六段。生4:我读出了一个勤劳的父亲。在第10到第12段读出来的。
师:第10到第12段除了表现父亲的勤劳之外,还能变现出父亲什么品质? 生4:坚持不懈。生5:我读出了一个不服老的父亲形象,在22节,父亲坚持自己抬青石板那部分。(教师板书:节俭、淳朴、要强、勤劳、坚持不懈、不服老。)生:我读出了一个腼腆的父亲形象。在第二十二节父亲尴尬的笑读出的。
(教师点拨:是腼腆吗? 我看你有些不确定? 那我们看看这一段的具体内容。)生齐读第22节。
师: 尴尬的意思文中有注释,是神色态度不自然的意
思。这时候的父亲在将要造台阶时是“尴尬的笑”,那台阶造好之后父亲是不是就趾高气扬了呢?
生(齐):不是。
师:既然大家一致认同不是,那么后文造好台阶之后父亲的反应是不是和“尴尬的笑”是一致的,那么后面文中有没有和尴尬一词意思接近的词语体现父亲在台阶造好之后并不是趾高气扬的?
生1:有,不自在,在第27节。生2:后面还有,若有所失,在第29节。
师:那大家回过头来看第17小节,在这一段父亲的神情是怎样的? 生(齐):很兴奋,精力很旺盛,脸上总是挂着笑容的。
(师板书:很兴奋,挂着笑容———尴尬的笑—不自在—若有所思。)师:为什么父亲会有这种变化? 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先来
回答两个问题:一是父亲为什么尴尬地笑? 二是父亲为什么若有所思?
生1:我觉得父亲尴尬是因为不习惯,在这样隆重的场合他想挺胸抬头。但是劳作了一辈子的他却无法把胸挺得高些,理想中父亲的姿态和现实中父亲的姿态的对比,让父亲觉得很尴尬。
生2:我觉得父亲若有所失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他在台阶建好之后并没有获得他想象中的满足感,反而是不自在的。另一个原因是父亲忙碌了一辈子,在造好台阶之后却老了,不能干活了,闲着让他很烦躁。
师:这两位同学总结得都非常好。刚才两位同学都提到了一点就是父亲在台阶造好之后并没有获得他想象中的满
足感,那么我要追问一个问题,既然大家都认为父亲没有达成他建造台阶的目的,那么他的行为还有意义吗?
生1:我觉得是没有意义的。因为父亲为了造一个高台阶而花了一辈子的时间,他只是想让自己变得更有地位,但是台阶造成之后他也没实现这个愿望。所以我觉得他的劳动是没有意义的。
生2:我觉得是有意义的。因为造台阶是父亲的愿望,而这个愿望支撑着父亲一直劳作下去。这是他一生劳动的精神动力。……
师:刚才同学们的发言都是从父亲的角度来谈的。下面我给大家看一则材料。(PPT展示材料:在中国乡村,一个父亲的使命也就那么多,或造一间屋,或为子女成家立业,然后他就迅速地衰老,并且再也不被人关注,我只是为他们的最终命运而惋惜,这几乎是乡村农民最为真实的一个结尾。———李森祥给编者的信。)
看完这则材料大家再来谈谈刚才的问题。
生(原来回答没有意义的那个同学):从儿子的角度来说,我觉得父亲的劳动还是有意义的,因为父亲为家庭为儿子留下了高台阶的屋子,他们家庭的地位和经济条件得到了改善。
师:对的。我们说人生是一场接力赛,而不是百米赛跑。父亲靠自己的努力建成了九级地位的高台阶,虽然在别人看来可能是微不足道的,但父亲给儿子留下了一级精神的高台阶。这时候我们再来看台阶,它就不仅仅是文章的叙事线索,同时也是地位的象征,更是一种见证,是父亲劳作一生的见证。
(教师板书:象征见证)
现在我们再来看看刚才同学所说21节体现出父亲的腼腆那个问题,有人曾经把这一部分说是父亲的自卑,你们觉得自卑这个词语恰当吗?
生:我觉得不恰当,我觉得这个词语没有概括出父亲性格的另外好的一面。师点拨:哪一面? 是谦虚的一面吗? 生:也不是。
师:既然这两个词语都不是,那你能不能把这两个词语合起来用一个词语概括出来。生(思考片刻):谦卑。
师:对的,是谦卑。(教师板书:在“不服老”后面增加“谦卑”。)
师:这篇小说给我们塑造了一个勤劳、节俭、淳朴、要强,不服老以及谦卑的一个农民父亲形象。“我”是怀着怎样的情感叙述父亲的故事的?
生:我觉得既有敬佩又有同情。
师:对于父亲的勤劳坚韧“我”是同情的,但对于父亲劳作一生也没有改变自己的心理地位这一点“我”也是同情的。我们说父亲可能是不善言辞的,但父爱是伟大的,是如山的,是深沉的,这首筷子兄弟的《父亲》歌曲不仅送给《台阶》里这位父亲勤劳、坚韧而又谦卑的父亲,而且送给《背影》里那个说话不漂亮却关爱儿子的父亲,更是送给我们所有人的父亲。
(学生感动,并跟着轻轻哼唱这首歌曲。)
四、课后反思
《台阶》这篇课文内蕴很丰富,可以讲的内容又非常多,因此找一个抓手非常重要,但找到了父亲形象这个抓手又如何组织课堂教学也是需要深思的。因此在多次修改之后,我 在导入新课之后直接抛出一个大问题,即“读出了一个什么样的父亲形象”,让学生自己去读、去感悟。这是篇自读课文,对于自读课文在初中语文教学的作用,语文《新课标》作出了明确规定:自读课文,让学生自读、自测,培养和检验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自学能力,以配合讲读课文的教学,完成听说读写训练。我的教学设计符合了新课标的要求。从教材编排的体系来看,自读课文是讲读课文的迁移,是对讲读知识的补充。在这篇课文之前有朱自清的《背影》,同是写父亲形象,但两者侧重点却又不同。因此,把握和选取有效的课内自读课文的教学方法,对于促进讲读课文的教学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因为我的教学重点是感悟父亲的形象,这是小说教学的重点,但是我没把此作为唯一的重点,而是在题目“台阶”上花了一些心思。学生要能够很好地理解这篇课文,必须抓住三个线索:整篇课文这是围绕着父亲造台阶而展开的,台阶的建造和父亲的变化是此消彼长的,“我” 对父亲的复杂情感。但教学时,我并没有直接讲父亲的形象,而是把台阶作为叙事线索、地位象征、父亲一辈子的见证这三点展开教学。这对学生循序渐进地理解课文的帮助很大,同时也有利于作文教学的展开。虽然切入点不一样,但最后都是围绕着父亲形象展开的,可谓是殊途同归。
关键词案例与反思自主合作与探究主体式教学
摘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自由读好文本。这是对话的基础。为学生创设主问题有层次地探究文本。这是对话的关键。让学生在探究与对话中表现并强化语文能力。探究式阅读让合作学习的思想得到最好的实践。
小说,作为一种主要的文学体裁,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小说教学,更因其内容的丰富、情节的曲折、形象的多异、主题的潜蕴性等特点而呈现教学的多样性。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新的课程,新的理念,促使我们语文教学必须以新的姿态、新的面貌来迎接新的挑战。在新课程的背景之下,为了培养学生阅读的感受力、理解力、欣赏力、评价力和创造性,我们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以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五册《我的叔叔于勒》为例,我的操作流程如下:
第一课时:学生自读课文。谈阅读印象与初读感受。
第二课时:四步阅读法,完成小说赏读。
一、寻读,辨析主要人物。
亮点探究一:从标题上看,这篇小说写的是谁?(于勒)从小说的内容看,于勒是小说的主人公吗?就这个问题展开讨论。
1、讨论前,教师提示:如何判定一个人物是否为主要人物呢?有三个角度,首先看人物着墨的多少;其次看人物在小说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三看作家的创作意图。这种带着一个主问题进行阅读的方式叫做寻读,寻找发现,大家开始阅读,发现后做好记录,然后分组活动。并确定发言人。
2、学生寻读课文。开始思考批注。
3、分组活动,确定本组发言人。
4、确定四个小组开始交流汇报各组的发现。
5、教师归纳小结。于勒不是主人公,于勒在文中是这样出现的,一是全家人的谈话,二是插叙介绍,三是在游船上,真正的主人公则是菲利普夫妇。1
亮点探究二:于勒虽然不是小说的主要人物,可老师感觉于勒这个人物在文中无处不在。大家的意见是怎样的?从文中寻找信息谈谈你的理解。
1、学生寻读课文,整理相关信息。
2、相互交流,明确:于勒显然着墨不多,但很重要,它的命运决定着菲利普夫妇的变化,并在他们一家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掀起了很大的波澜。他是小说的线索人物。我们带着第一个问题阅读解决了另外一个问题——小说的线索,这就是寻读的效果。
二、理读,体会精妙构思
刚才我们一起弄清楚了小说的线索,下面请大家据此梳理本文的情节,对课文进行梳理式阅读,就是理读。并通过理读情节,各提练一个字概括情节内容:从课文顺序上看:[盼]于勒——[赶]于勒——[赞]于勒——[骂]于勒——[躲]于勒
从小说情节上看:[赶]于勒——[盼]于勒——[赞]于勒——[骂]于勒——[躲]于勒
亮点探究三:作家为什么作这样的安排情节:①为什么将“赶于勒”以插叙方式安排?②为什么要安排船上相遇呢?我可以这样设计:于勒来过几次信,再以写信告知其不幸落魄不可以吗?改后效果有什么不同?
1、分组活动,确定小组发言人。
2、相互交流,一人发言,其它同学可作补充。讨论明确:①巧设悬念,开头反复渲染盼归的气氛与心情,埋下伏笔;②一波三折,高潮迭起,构成情节的曲折美,俗话说“文似看山不喜平”就是这个道理。③安排船上相遇给人物亮相提供了一个特有的展台,更能体现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具有一种较强的讽刺意味。
3、教师小结:概括后板书:小说的情节美。
三、品读,评说人物形象
本文除了以精妙的构思吸引人,更重要的是以其丰满的人物形象而经久不衰。理解人物最好的方法是品读细节。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去品析。这篇小说写得最精彩的地方在哪里?(骂于勒,高潮部分)
首先,我们来一起读一读几个精彩片段,请大家在我的提示下朗读课文片段。①在游船上,父亲被太太高贵的吃法打动了,于是请家人吃牡蛎,他故作高
雅,摆架子爱慕虚荣的高峰,同时也是不幸的开始。母亲的一番话别有情趣:(读23段)
②当父亲朝那年老的水手走去时,突然发现那人很像于勒,神色不安,骤而紧张,以至失魂落魄:(读25段)
③在母亲的要求下,父亲再一次向船长走去,在极度的担忧与恐慌中终于证实那就是于勒。这一消息对于母亲如同晴天霹雳,怒火如同火山爆发,他们虚幻的幸福峰巅一下子跌入了现实的悲苦深渊:(读38段)
④也许是对叔叔不幸的一丝同情与怜悯,我给了于勒叔叔10个铜子的小费,但母亲仍不忘作了最后一次精彩的表演,让其卑劣自私的灵魂再次曝光:(读46段)
亮点探究四:对人物的描写中,哪些词句最有表现力。抓住这些具有表现力的词句评说人物形象。
1、品读示范:第25段,品析“不安”,“瞪着眼”,“赶紧”,“十分苍白”,“两只眼也跟寻常不一样”,“低声”等词语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2、学生读句品析,评说人物形象。
3、教师小结:通过品析,我们看到了一个唯利是图,虚伪,自私冷酷的形象,他们以贫富为兄弟相认的原则,在他们眼中,情不如钱!(板书)
四、说读,对人物说话。
赏读完这篇小说,大家有没有什么话想对小说中的人物说呢?或者对作者有什么话说吗?例如:老师读完后,我想对作家说:莫泊桑,谢谢你的一支妙笔,向我们勾画了资本主义社会金钱至上,人性泯灭的现实,在这样的现实中生活,是人类的悲哀!大家结合自己的阅读体会说几句好吗?
1、学生练习用“读完这篇小说,我想对____________说„„”句式说话。
2、结束语:用一幅对联来概括这篇小说的主题,正是:
十年思盼同胞好比摇钱树
一朝相逢兄弟形同陌路人(板书)
附:教学板书
教学在合作讨论与交流表达中结束了,回顾这篇文章的教学,我觉得三种构想的实施是成功的:
一、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自由读好文本。这是对话的基础。通读文本,并读出自己的感受。这样的阅读才是自由的阅读,有效的阅读。而我们平时的教学,学生自己读书的时间少,自己读出感受的更少。上课伊始,学生还未开口读书,学生未及进入作品之中体验,教师就已经强加给了学生,表现出教师对学生阅读能力和阅读体验的充分不相信。我在教学中,给学生一节课自由读书(自习除外),并要求在读完后能谈自己对作品、人物的认识。事实证明,这个目标实现了。
二、为学生创设主问题有层次地探究文本。这是对话的关键。作为世界文学的精典名篇,既有内容的广度,又有思想的深度。这篇小说怎样教学才能实现耗时少、效果好,我设计了四个主问题和四个亮点探究活动:寻读,解决主要人物和线索人物的问题,这是打开文本的钥匙;理读,解决作品的思路,这是学生最易获得的感性认识,并通过理性探究体会构思精美;品读,通过品读细节认识人物形象,并进而学习人物塑造的方法,这是小说阅读的中心任务;说读,表达自己对文章主题、美点、人物的认识和理解,这是阅读的更高层次。这样,由浅入深、层层推进。让学生逐步感受到探究文本的意义和阅读活动的乐趣。
三、让学生在探究与对话中表现并强化语文能力。探究式阅读让合作学习的思想得到最好的实践。小组探究活动中,谁发言,谁记录,谁补充都有明确的分工。而在表达中,要求学生努力达到表达自己的阅读体验、提练整合小组的观点,说句意连贯、层次清晰、语言精美的话的目标。从一句到几句,再到一段,有理有据,切近题旨。
还记得《语文课程标准》中这样的一段话:“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根据小说这种文学体裁的特点,实行探究式阅读教学,为学生搭建一个真正开放的交流平台,变文本解读为文本赏读、语言探究,并跳出课文读课文,可以让语文课教学呈现新的生机。
学生“唱戏”,老师搭台。把时间最大限度地还给学生,让学生、教师、文本三者形成整体,让三者交流、碰撞、沟通。学生可以挑战文本权威,教师也可以有自己独到的见解。阅读教学课堂成了师生共同学习、共同探究的舞台,也成了学生与文本对话、教师与文本对话的舞台。
题目《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案例与反思地址麻城市龟山镇单位牛占鼻中学姓名雷立胜
关键词: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层级分解
随着新课标的深入发展,作文教学在初中语文教育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分数比较高。作为教学极大的考验了学生的写作能力。教学内容需要围绕考试转,及时教学改革模式进行分析,按照改革体系的具体要求进行落实。作文教育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有重要的作用,基于教学形式的特殊性,需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收集和整理资料,指导学生开展写作研究。
一、当前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现状
随着教育改革模式的不断落实和推广,作为教学起到重要的作用,在实践过程中需要做好整合改革工作,按照教学本质要求对教学系统进行落实。以下将对当前初中语文教学现状进行分析。
(一)作文教学地位不明显
根据现有的教材要求,对作文教学存在重视度低的现象。教材作为教学的重要资源,是重要的参考资源,但是教材仅仅起到示范的作用,甚至会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受到地方文化、经济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很多内容不符合区域性作文教学现状的要求,导致教学难度比较大。此外多年进行反复的训练后,教材内容和现实社会存在脱节的情况,使得作文教学缺乏创作的个性。最为重要的是,教材不能突出作文教学的地位,作文内容围绕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练习为主。学生对作文技巧的学习缺乏了解,导致教学难度大[1]。
(二)作文教学环境受到限制
考虑到语文教学模式的具体要求,需要对教学题材进行分析,按照设定形式的具体要求进行。但是在实践阶段存在教学计划不完善的现象,作文教学环境受到影响,缺乏生活化的引导,关于生活化作文训练形成虚设。生活是作文的源泉,也是素材的关键所在,考虑到教学途径的具体要求,在实践过程中必须让学生建立和生活以及写作的联系,了解写作目的,使其指向生活,而后回归生活。
(三)作文教学训练单一
当前初中作文教学仍然很难摆脱原有框架的限制,以强调写作技巧为主导,讲究语言方式的表达。考虑到文章结构布局的具体要求,作文教学要符合学生的心理要求,按照客观发展规律要求进行落实。作文的本质是表达,根据题目的不同对生活进行认知。受到传统思想形式和意识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要对作文类型进行分析,避免出现文不对题的情况。现有的作文教学,侧重的是命题作文训练,考虑到自主性和适用性的要求,必须提升作文教育的时效性,提升学生的自主表达能力[2]。
(四)教学要求不明确
现有的作文教育以模仿为主,一味地按照教材要求进行设定,指导学生照本宣科的套写作文。学生的世界是多样化的,不能采用原有的教学体系,在模仿教育过程中,需要强化和巩固写作知识,如果一味的采用模仿教学的形式,则会导致整体上缺乏个性,作品缺乏生命力。教学要求不明确,会让学生产生迷茫的心理,无法突出创新作文的本质要求。
二、初中语文七年级作文教学能力层级分解
初中七年级作文教学对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有重要的作用,也对后续教育奠定了基础。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模式进行分析,从不同方面给予学生帮助,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以下将对初中语文七年级作文教学能力层级分解进行分析。
(一)作文单元编排
作文单元编排的落实是教学的关键所在,写作和阅读必须密切结合,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此外写作和综合量练习也要结合在一起,在口语交际能力教学指导阶段,要对案例进行分析,尽量将其和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选择能引起学生共鸣的话题。理论和实践处于并重的阶段,因此文章生产要符合自然规律,将情感的积淀、素材的积累等进行融合,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保证各个环节都落实到实处。此外根据新课标的具体要求,在层级分解过程中必须遵循实践上的共鸣,对各个章节进行修改,做好做细[3]。
(二)确定层级主要要求
根据《新课标》的具体要求,在层级分析阶段,要对不同的目的和对象进行了解,及时确定层级主要要求。写作过程中需要保证感情真挚,表达出自己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感受,多角度的观察生活,对于教学起到重要的作用,要善于发现生活中有趣的事物。根据表达中心的具体要求,可以选择适当的方式表达,安排和内容一致的内容,保证条理清晰。联想和想象的方式对作文教育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对详细的内容进行分析,根据生活需要,写日常应用文。此外需要从文章中提取关键信息,独立完成写作作业,适当对文章进行润色和修改,进而提升作文写作水平。
(三)掌握作文的基本构成要素
初中语文教学本身对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语文综合素养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掌握基本构成要素,做好积累和汇报工作。在平常阅读教学过程中,对课前活动、综合性学习活动、日记等引起重视,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根据活动类型增加对语文案例的了解。在平日阅读教学过程中,可以进行作文的汇总和讲评工作,专题知识辅导对整体教学有重要的影响,要掌握立项、审题、构思等基本要素,面对作文题目可以在第一时间确定思路。讲评和修改对作文的完善起到关键作用,要采用作文汇报会的形式对其进行完善,也可以在课余时间完成,采用反复修改的形式进行,直到满意为止[4]。
(四)层级案例分析
考虑到专题知识辅导和训练体系的具体要求,在作文修改和分解阶段,必须做好层级案例分析。例如以我喜欢的小动物为例,属于无命题作文,在写作过程中必须抓住动物的形态特征,适当采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式进行描述。讲评修改以景物、动物描写方法、修辞方法(比喻、拟人)的运用为主。
三、结语
针对初中语文作文单元教学的特殊性,在具体教育阶段,需要从实际情况入手,做好单元设计工作,按照层级分解体系的属性变化对其进行引导。在初期教育阶段,必须突出作文教育的重要性,不断促进作文教学的改革和应用,满足语文教学的具体要求。
【参考文献】
[1]赵永光,吴丽珠,王美英.初中语文七年级作文单元教学能力层级分解与教学设想[J].科技资讯,2014(12):122-123.
[2]陈祥俊.新课标下的三套初中语文实验教材比较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2(01):35-39.
[3]王超群,韦冬余.初中写作教学的问题及其对策——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理论的分析[J].教育探索,2016(12):60-62.
【单元主题解读】
这个单元主要以求知与读书为主题,有三课四篇文章都是阐述求知与读书问题的,学生可以从中获得这方面的不少教益。这个单元又是全套书惟一集中编排的议论文单元,包括立论文章三篇、驳论文章两篇,担负着培养学生阅读议论文能力的任务。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一文,从四个图形引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观点。然后层层推进,引申出“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以及需要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必需的要素。最后得出结论:任何人都有可能成为富有创造性的人。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文,从解释“四书”中“格物”和“致知”的意思入手,指出传统教育的弊病,批评“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最后提出:“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谈读书》一文,篇幅虽短小,论述的范围却相当广泛。先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读书和经验的关系,用书的智慧;接着阐述读书的方法,提倡读书与讨论、作文结合起来;最后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的各种缺陷。全文运用排比、比喻、对比说理,名言警句比比皆是。
《不求甚解》一文,先摆出批驳的靶子:“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接着从“不求甚解”的出处入手,全面解释陶渊明的原话,揭示了“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并以此为根据,对否定“不求甚解”的观点作了否定。在批驳过程中阐述读书的要诀在于会意,读书要虚心,重要的书要反复读的正面主张。
【单元学法指导的重点】
1.识记课后生字词;掌握阅读议论文的基本方法;了解论点、论据及论证方法,了解议论文的主要表达方式。九年级学生有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但由于刚刚接触议论文,再加上学生实际基础情况。因此,在教学中要加强阅读理解课文的指导
2.教学生如何在阅读中提炼文章的论点、句段的中心句、在读的基础上体味句子;议论文的读、写、说训练。多让学生读,通过读来体会文章的特点。通过读来体味语言。
《引导学生去开采民间文学富矿》
国寺营学校
苏英邦
活动目标:1.了解民间故事的特点。
2.掌握搜集整理民间故事的方法。
3.调查采访、记录整理。
4.佳作展示。
活动过程:
一、关于“民间故事”。
1.在人民群众中口耳相传的事件。
2.情节完整,有神异色彩,有教育意义,有趣味性,以古代居多。
3.有的是生活故事,有的是历史故事,有的是神话鬼怪故事,有的是智慧故事,有的是笑话故事。有的是关于某人的,有的是关于某事的,有的是关于某地的。
二、搜集整理。
1.平时听人讲述。
2.专门采访调查。
3.形成书面材料,进行加工整理。
比如:拟一个有吸引力的题目,理清情节发展过程,突出重点,讲究文采,适当添加删改,剔除低级趣味的或宣扬坏思想的东西。
三、例子。
例1:
拴太阳
民国初年,巴东、长阳、秭归三县交界处,出了一位高明的骟马师傅,人称“马骟匠”。
一天下午,他与徒弟出远门骟马回来,从地主刘永福家门前路过。刘家这天雇了二十几个短工插秧,不巧午饭已过,又加上没人认识这两个叫花子模样的人,结果,师徒俩水就没讨到一杯。一气之下,马骟匠决定戏弄他们一番。他薅了把柳叶,放入牛角中一吹,叶片飞出,落进秧田,霎时变成了条条尺把长的鲫鱼,活蹦乱跳的。那群短工不知是计,放下手中的活儿,纷纷去抢鱼,可好半天也没捞着一条!就在大家忙得汗流浃背时,马骟匠又吹了声牛角,鱼眨眼间不见了,柳叶还是柳叶!短工们惊诧不已,猛一抬头,才发现太阳已偏西!
地主这时派狗腿子前来看插秧的进程,不看则已,一看大惊且大怒:“怎么还只插了几行行儿?你们分明在磨洋工!”短工们就把捡鱼的怪事说了一遍,狗腿子哪里肯信,他飞跑回去向主子告状,说短工们明明消极怠工,却编出一通鬼话骗人。刘永福倒有些见识,立即叫狗腿子去打听下午从这附近过了什么人没有。狗腿子满处一问,不少人都说看见过了两个叫花子,还吹了几声牛角!地主知情后,一面派人骑快马去追赶叫花子,一面安排大摆宴席——他认定,绝对是因为招待不周,那两人才有意作怪!
追回来后,地主忙请师徒二人入席。马骟匠毫不客气,跟徒弟爬上桌子就大吃大喝起来。待三杯酒下肚,刘永福说:“二位师傅,今儿我插秧的事„„”马骟匠胸脯一拍:“好说,好说!太阳还在山边,我会把它拴住的!”
这样,短工们插呀插,一直把秧插完,太阳仍挂在山边。吃晚饭时,短工们都说:“今儿天真奇怪呀,太阳好像被定在山边了!”
“没什么奇怪的,这是我点的夜明灯!”就在马骟匠说这话时,人们惊愕地发现,天,陡然黑了,公鸡已叫起了头遍。(陈沛国)
例2:
后悔莫及
唐代名医孙思邈,人称“药王”。据传,他曾效仿古圣神农氏,四方云游,遍尝百草,疗救苍生。
一日,“药王”来到香溪河畔,一路望闻切问,治病救人。当地的一位端公听说后,心中惶然,他想:“归州一带,上至大夫王妃,下至黎民百姓,千百年来,不都是信奉端公道士扛神请仙那一套的吗?来了这么个用草药的,岂不是要砸我的饭碗?”想到这里,他心生一计,并吩咐仆人依计而行。
次日天刚亮,端公就安排仆人:“速请那药叫花儿来给我看‘病’!若他看不出病来,我要砸他的牌子!注意,回来的时候,你快点儿跑几步,及早给我传个信,我好准备!”仆人唯唯诺诺而去。
早饭熟了,仆人还没回来,端公也不等了,就开始用餐,吃到半途,仆人忽然飞跑回来禀告:“‘药王’已在后面来了!”端公忙放下碗筷,奔上楼,猛倒在床上,高一声低一声地呻吟起来。
不一会儿,“药王”气喘吁吁地赶到,听见“病人”凄厉的哼声,他心如火燎,急忙叫端公的家属陪同上楼看病。楼上,端公在床上不住地扭曲翻滚,脸色铁青,额上冷汗淋漓。家人们都暗暗佩服他装得像,可以以假乱真了!“药王”拎起端公的左手腕一切脉便连连摇头叹息:“此人肠子已断,恐怕华佗在世也回天无力了!”
“胡说八道!我家主人刚才还是好好的呢,你不会看病也罢,凭什么瞎咒人?”端公的仆人抓住“药王”,要找他不依。
“在下从不妄言!你家主人的恶疾,定是饭后剧烈运动所致!”“药王”正色道。
大伙儿再看端公,已奄奄一息。他假戏真做,没想到弄假成真,枉送了性命,真是后悔莫及呀。(陈沛国)
例3:
苍天有眼
农夫老张是个独眼龙,薅草的时候,由于看不真切,一锄将一条五步蛇的后小半部分挖断了,待他看清时,蛇已痛苦万分地向石洞钻去。一向行善积德的老张就说:“蛇呀,只怪我眼睛摩挲,才不小心伤了你,你千万莫记仇哇!”
第二年五月初五,老张的女儿回娘家过头端阳,在帮老人收拾房间的时候,她闻到了一股尸臭味,就满屋三间地找,以为有死老鼠什么的,结果,在老人床铺的蚊帐里找到了一条状如棒槌的蛇——它大概顺某处爬到了帐子顶上,在上面咬了个洞,企图钻下去咬独眼龙,以报伤身之仇,哪知后面被截断的部位所长成的那个大砣砣,从破洞里钻不过,最后吊在那儿饿死了!
人们听到这情况后,都说老张命不该绝,而蛇则死有余辜。老张更是暗自庆幸:“我没眼,可苍天有眼啦!”(陈沛国)
说明:以上4例,《拴太阳》属于神异故事,此类故事往往是与地方上某神奇人物相关的,成一定系列,比如“马骟匠的故事”、“陈家旺娃子的故事”等;《后悔莫及》属于有关历史人物的传说;《苍天有眼》属于生活故事。磨坪,有着民间故事的一脉富矿,譬如“邓嗣堂的故事”、“邓协臣的故事”、“杨六郎的故事”,还有大量的有关地名来历的故事,如“灵官殿的来历”、“天子屋场的来历”、“飞龙观的来历”„„诸如此类,不可胜数。学生若能深入民间,去调查采访,应该有所收获。
四、课外搜集整理一则民间故事。提议大家放大周假回家后询问家长,采访附近擅长“讲古”的老人。把搜集到的故事整理出来,写到作文本上。
五、佳作展示。
1.小组内展示:把自己整理的故事念出来,每小组推选写得好的民间故事1-3则,修改,用方格稿纸誊写。
2.班上展示:从各组推选上送的稿件中挑6-10篇,在班上念出来,并请大家评点。
佳作辑录:
老虎报恩
我们这里有一个名气很旺的接生婆,虽然年过花甲,但手法却相当高明。
1971年冬天,寒风呼啸,飘着鹅毛大雪,地上的积雪有三尺多深。
天还没亮,只听见大门咚咚的作响,他起了床,一开门,不觉哑然一惊。一只强健的老虎站在门口,但这只老虎不是青面獠牙,反而露出恭恭敬敬的样子。
她就问:“畜生,你到我这干什么,还是快走吧!”那老虎却一动不动。“你是不是找我有事?”她心惊胆颤的问,老虎连连点头。
接生婆终于松了口气说:“既然有事,那你在外面侯着,我去收拾下东西”。
她收拾好了东西来到门口看着外面那厚厚的积雪又犯难了:这么大的雪怎么走呢?那老虎见状伏在地上,她就坐在老虎背上,抓住它的花灵皮。那老虎顿时背着她跑起来。
老虎来到一座岩下,停了一会儿,接生婆婆马上抓紧虎背,然后老虎纵身一跳,来到岩壁中间的一个山洞里。
她一看眼前的明白了,原来一只母老虎生不出小老虎是请她来接生的。她三推四按,小老虎顺利生下来。于是公老虎又把她送回家里。
年30要到了,可今年的年猪肉都没,接生婆婆心中总是高兴不起来。到了年30,早上天还没亮,突然她又听到了那咚咚声。开门一看,一头两百多斤的野猪被咬死了放在门口,周围还有一些虎脚印。(谭雄辉)
阅读小说,读者最关注的是主人公,因为主人公着墨最多,他们的性格特点、命运、结局直接体现小说的主题思想。但任何一部小说,哪怕篇幅最短的小小说,都不是主人公的“独角戏”,没有几个乃至诸多人物的“合演”,光凭主人公,很难甚至不能完成小说反映社会生活、揭示社会矛盾的使命。那些“主人公”之外的“次要人物”必不可少,有之恰到好处,缺之难以成文。他们不仅和主要人物休戚相关,和小说的主题也血脉相连。就是说,设置“次要人物”是为塑造主要人物服务的,更是为揭示小说主题服务的。小说中对“次要人物”的刻画看似轻松随意,实则蕴含着厚重的意蕴。“次要人物”既增添了小说的艺术魅力,又起到了深化主题的作用。那么小说中的这些“次要人物”在作品中有什么作用呢?我按照各自的职责为他们定了“职称”,具体阐述如下。
一、 线索人物,“牵线搭桥推动情节发展,见闻感受传达作者态度”
线索人物多以叙述者和见证者的身份出现在小说中,主人公及其他人物的言行举止、颦笑怒骂往往都是由线索人物看到并讲述出来的。小说通过线索人物的见闻,把相关的人物巧妙地“凑”在一起,把相关的故事情节自然地结合在一起,从而完成了让各色人物在情节的发展中登台亮相,让人物的巧妙“配合”推动情节发展的任务,使小说的主题思想在各种人物的关系中得以充分体现。以《我的叔叔于勒》为例,通过小说中的“我”——若瑟夫的亲身经历,见证了菲利普夫妇的自私、贪婪和冷酷,见证了于勒叔叔的悲惨遭遇,使每位读者都真实而深刻地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冷冰冰的金钱关系。这样的线索人物在小说中比比皆是,像《孔乙己》中的小伙计、《最后一课》中的小弗朗士、《故乡》中的“我”、《百合花》中的“我”等等,这些小说的作者都是以这些线索人物的见闻和叙述来展开情节、刻画人物、体现小说主题的。
线索人物多是以“我”的身份出现,不仅增添了小说情节的真实性,同时也寄托了作者的情感、立场和观点等。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线索人物就是作者的代言人。《我的叔叔于勒》和《孔乙己》中两位不幸的人物于勒和孔乙己,如果说他们在那个冷酷的家庭和那个冷漠的社会中能够得到一点点温热的同情的话,这点温度都来自作品中的线索人物——两个十二三岁的孩子;《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以及法国民众的爱国情怀和他们不屈的反抗精神也是通过“我”这十二三岁的孩子说出来的;《故乡》中的“我”这个读书人是作者在那个黑暗腐朽社会中点燃的一束火把;《百合花》则借“我”之口讴歌赞美了战争年代军人的爱与牺牲精神和人民的质朴精神。所以说,线索人物不仅可以牵线搭桥、推动情节的发展,而且他们的言语感悟传达了作者的“正能量”。
二、 背景人物,“嬉笑怒骂奠定情感基调,渲染气氛展现社会背景”
小说是窥探社会的窗口,小说中的人物就是反映这个社会背景的典型案例。我们要了解社会的风土人情,不仅可以从小说中的主人公身上探求,从那些“群众演员”身上更可窥见一斑。小说中,在主人公的周围往往会有这样一些必不可少的“群众”,他们为主人公营造了具体的环境,他们的言语行为渲染了主人公的出场气氛,奠定了作品的感情基调,他们能够多角度、深层次地反映时代背景,能够更深刻地体现小说的主题,我把这些人物叫背景人物。
《孔乙己》里这样的背景人物比比皆是。先说最先出场的“短衣帮”和“长衫主顾”,他们衣着的一短一长,喝酒时的一站一坐,下酒时的无菜有菜,鲜明的对比让我们看到了这个社会的等级分明、阶级对立、贫富悬殊。我们从他们的对比中感觉到这两个阶级的不可融合。然而这样没有“共同语言”的两个阶级在一件事情上是有共同点的,那就是对孔乙己的鄙视与不屑。从他们对孔乙己的近乎残忍的嘲笑和冷漠中,我们感受到这个社会冰凉的温度:那一阵阵让人欲哭无泪的哄笑,那一句句杀人无血的揭短,可以说,这些背景人物用他们的嬉笑怒骂、冷嘲热讽奠定了作品悲凉凄苦的基调,把当时社会的冷酷麻木演绎到了极致。而并未出场的“打了大半夜,再打折了腿”的丁举人和反复叨念“十九个钱”的掌柜,则让我们更真切地看到了顺着科举制度爬上去的读书人的残暴凶狠和唯利是图的商人的冷酷麻木。这些人物的“亮相”,让我们看到那个社会从下到上、从穷到富都是冰冷和麻木的,孔乙己的悲剧在这貌似快活的氛围中愈演愈悲就在“情理之中”了。活不见人、死不见尸地从大家的眼中、口中消失也是孔乙己的必然归宿。正是这些背景人物的出现让我们明白:孔乙己的悲剧不是某个读书人的悲剧,而是那个社会的悲剧,是那个时代的悲剧。同样的,从《变色龙》中赫留金的招摇生事及围观者的鼓噪呐喊,我们看到沙皇统治下的民众既丧失了判断是非的能力,也失掉了对弱者的同情心,他们在百无聊赖的生活中寻求的只是一种感官的刺激。读者从中看到了民众思想的愚昧落后、精神的空虚麻木。而《我的叔叔于勒》中着墨不多的女婿,让读者看到的是小资产阶级不劳而获、趋炎附势的腐朽精神状态。
如此种种,我们看到小说多是通过背景人物的嬉笑怒骂来奠定情感基调、渲染气氛,从而展现社会背景的。
三、 道具人物,“适时出现助力情节推进,轻描淡写具化‘主角性格”
有时为了情节的发展和表现人物的需要,小说常常安排一些道具人物出场,他们或破解疑团,或推动情节,或从另外的角度表现人物性格。总之,他们的出现,完全是“剧情”的需要,他们完成任务立即闪人,所以小说对他们着墨不多,总是轻描淡写,但其作用却不可小觑。比如《变色龙》中,大家正为狗的主人是谁而争论不休时,适时出现的将军家的厨师,说明了狗的主人究竟是谁,解开了所有人心中的谜团,推动了情节向结局发展;《孔乙己》中,正当“我”和掌柜都感觉孔乙己好长时间没有来了不知原委时,一个酒客的一句“他怎么会来?......他打折了腿了”解开了大家心中的疑问,并为孔乙己第二次坐着出场埋下伏笔;《最后一课》中,正当韩麦尔先生对他眼前的一切依依不舍时,楼上传来他妹妹收拾东西走来走去的声音,这更加重了韩麦尔先生内心的痛苦,也预示了“最后一课”即将下课;《我的叔叔于勒》中,一位先生和那两个优雅的吃牡蛎的贵妇人的出现,完全是为了表现菲利普的虚荣心,打动菲利普的不是牡蛎而是那位先生的绅士风度和两位太太的高贵气质与优雅吃态,他很想和太太、女儿们合演一次绅士风度与高贵优雅的戏码;《百合花》中,借几个担架队员之口道出了小通讯员受伤的经过,他们见证了通讯员的无私无畏与牺牲精神,使人物形象在原先的腼腆、乐观的基础上高大丰满起来。
细心的读者不难发现,作品从不交代这些道具人物的性格特征、来龙去脉,需时则来,不管去处,在完成助力情节推进和表现“主角”任务后再无“音容”,但他们为作品的完美深刻所做出的“贡献”是令人难忘的。
【初中语文大单元教学设计案例】推荐阅读:
初中语文教学案例07-04
初中语文优秀教学设计案例09-23
初中语文教学改革案例01-01
初中语文第九册第四单元集体备课教学设计11-01
初中语文古诗词分类背诵大09-25
初中语文教育案例故事01-07
初中语文导学案案例07-15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二单元练习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