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国学吟诵(推荐7篇)
开场:
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典,是一朵瑰丽的文学奇葩。今天,我们四小三三班全体师生齐聚这里,品味古人的闲情逸致,在诗情画意中,吟诵出他们旷达大胸襟。
一、《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当我们遥望夜空,看见朗朗明月之时,心中总是引起无限遐想,我们自然会想到“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首先请欣赏由陈琴老师和全体同学带来的国学经典吟诵《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二、《诗经· 关雎》
《诗经》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而《关雎》位居首篇,请欣赏国学经典吟诵《诗经· 关雎》。
三、《增广贤文》
“我的小孩一向对父母很不耐烦, 在家里什么活也不干, 但这学期开始学会照顾父母了, 开始知道感恩了, 对人也有礼貌了。”赣榆县黑林镇中心小学的学生家长在校门口接送孩子时, 常对老师说类似这样的话。孩子转变何来?答案是“国学经典”澄清了孩子们幼小的心灵。这个回答一定出乎你的预料吧?那么区区“国学经典”真的有这么大的魅力吗?它是怎样渗透到学生内心的呢?一个国学经典诵读实验班的实践案例或许能让我们得到一些启示。
【案例】
五年级一班 (此班为国学经典实验班) 的一节晨会课上, 当我把国学教辅书发给学生, 要求学生每天7点半至8点之间诵读这些书目时, 学生有的皱眉, 有的抗议, 他们认为这不是语文书上的内容, 看不明白, 也读不懂, 是浪费时间。我一大早就吃了个闭门羹。
怎样让学生喜欢读书呢?兴趣源于生活, 我从网上找到了《我被13所学校开除》让学生观看。片中打骂父母, 欺负老师, 好吃懒做, 沉迷游戏的少年, 学习《弟子规》后, 居然痛改前非, 做不拿工资的义工。我发现学生有了兴趣之后, 又带领学生观看《90后的坏女孩》, 片中的少女, 娇生惯养, 痛恨父母, 打架斗殴, 恨世吸毒, 学了《弟子规》后, 居然洗心革面, 也开始做起义工来。通过看片, 学生不再拒绝读经典了, 相反同学们对《弟子规》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老师和家长的帮助下通过网上搜索和翻阅相关书籍, 如饥似渴地学习《弟子规》。
在五 (1) 班的带动下, 我校向全体师生发出了学习国学经典的倡议。国旗下讲话“淋浴书香, 从弟子规开始”, 实验班教师以诵读化、情境化、故事化、生活化的教学方法为学生讲授《弟子规》课程并指导观看百家讲坛《弟子规》。为了营造积极向上的班级风貌, 我们进行了班级服务员 (班干部) 民主竞选。出手抄报、黑板报, 召开了“诵读国学经典传承中华美德”主题班会, 听取礼仪和环保知识讲座并学习文明礼仪教育示范动作。成立“弯弯腰小队”——开展你丢我捡 (校园垃圾) 活动。电影版弟子规在课堂上表演——利用学生们善于模仿的特点表演在生活中应该做到的细节。如:如何打电话、如何接待客人、如何做客、聚餐的礼节等。策划了黑林小学国学《弟子规》讲坛, 举办了《弟子规》故事演讲比赛、《弟子规》文艺会演等。礼仪和环保组一起走进村庄, 进行了环保知识宣传活动。我们每个学生都加入班级QQ群, 把《弟子规》学习心得写进自己的网络空间。学生慢慢喜欢上了国学经典, 每天早上的课堂都会响起学生琅琅的读书声。
【反思】
学生学习兴趣的转变缘于教师创设了触及学生心灵的情境。学生行为的转变则缘于学生在各种情境中理解、领悟了经典的含义, 而对学生影响最大的应该是学生在各种实践活动中慢慢汲取了经典的精华, 得到了正能量。
在黑林小学, 墙壁上、画廊上、黑板报上到处张贴着国学经典故事, 每天的早操时间, 也可以看到全体学生吟唱《弟子规》的壮观场面。在经典的浸润熏陶下, 学生们厚德载物读乾坤经典, 自强不息做真理文章, 养成了文雅、知礼、宽容、诚实、守信的良好品质和行为习惯。走进我们的校园, 看到的是一片整洁清新的环境;校园里的一草一木, 都受到了学生充满爱心的呵护;学生们见了师长、来宾, 会自觉行鞠躬礼致意;我们的升旗仪式, 学生严肃认真, 动作整齐划一。这一切得到了许多来校参观的教育界同仁的一致称道。
从《弟子规》《孝经》中, 学生们认识到“身体发肤, 受之父母”, 要孝敬父母, 尊老爱幼。通过对古代文化的学习, 我们的学生知道了我们古代中国的了不起, 古代的中国人了不起, 他们感受到要做一个爱祖国、守孝道、讲诚信、懂礼貌、平等待人的堂堂正正的中国人。一个五年级的同学, 从小娇生惯养, 平常在家里什么活都不干, 学校开展了古诗文诵读活动之后, 他居然主动在家里扫地, 妈妈觉得不可思议, 而他用了一句古文回答:一屋不扫, 何以扫天下?这是我们实施国学教育的初衷, 也是我们引以为自豪的。
我们曾在全校800多名学生家长中进行了一次关于国学教育的调查。根据回收的有效问卷统计显示, 约有87%的家长认为国学修养对自身的日常生活有帮助;约有76%的家长认为国学在今天出现了文化断层;约有71%的家长认为加强国学传统教育尤其有必要;约有89%的家长认为让孩子接受国学传统教育很有必要。
家长对国学与国学教育所持的肯定态度, 在某种程度上回答了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缺少或忽视了什么。这些调查坚定了学校实施国学教育的信心。为此我们按照诗、礼、书、画、武、乐六方面, 对全校学生进行初步的启蒙教育, 让“新六艺”, 弘人文, 烛照心灵, 成长身心。
[关键词]国学经典 语文素养 吟诵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4-016
传统语文教学中,过度注重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这对学生的全面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语文新课程标准把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引起了越来越多一线教师的重视。国学经典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集语文知识、文化思想、美学艺术于一体。科学地组织学生吟诵国学经典,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吟诵国学经典,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
字词、句子等语文知识是小学语文学习需要重点掌握的内容,也是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基础。国学经典在遣词造句方面非常讲究,包含着很多的语文知识。它朗读起来朗朗上口,很容易熟读成诵。这样不但能够扩大学生的字词数量,而且可以增加学生语文知识的积累,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有效方式。
例如,在组织二年级学生吟诵《千字文》《百家姓》《三字经》等一些国学经典时,里面有二年级学生不认识的字。通过教师和家长的帮助,学生不但学会了诸如“赵”“钱”“冯”等很多生字的读音,还复习了拼音知识。在朗读背诵《百家姓》这本四言体的经典作品时,学生读起来非常顺口,记忆深刻。对其中一些认识的字,学生不但读准了字音,而且记起来比较牢固,有效地扩大了学生识字量,也增强了学生的识字兴趣,丰富学生对国学经典的认知。
由此看来,对合辙押韵的国学经典,读起来非常有节奏感,学生在吟诵时能够很好地记忆,积累更多的汉字和词语,丰富他们的语文知识。
二、吟诵国学经典,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
朗读是培养学生语言感知能力的有效方式。大部分国学经典作品语句工整、文采斐然,或思想深刻,或意境悠远,在内容、形式和意境方面很有特点。学生通过反复地吟诵国学经典,体会其中的语流音变,感受朗读时的节奏韵律,理解国学经典的内容、主题,可以增强他们的审美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小学语文教材编选了很多经典的古诗词作品,像《静夜思》《草》《清明》《春晓》等。教学时,教师结合这些作品的主题,让学生搜集相关的古诗词作品,利用晨读时间和课余时间进行朗读背诵。同时,在课堂教学时,给学生展示自己背诵古诗词的机会,让学生们感受吟诵国学经典的成就感,强化学生吟诵经典的行为。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但大量地吟诵古诗词作品,感受了国学经典在字词、修辞方法等方面的艺术,增强了语感,而且通过对古诗意思和情感的感知,并思考、分析和总结,也提高自己阅读理解的能力,完善了自己的能力结构。
可见,组织学生吟诵国学经典,让学生在吟诵中感知国学经典的魅力,能有效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完善学生的能力结构,为学生的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吟诵国学经典,锤炼学生的道德修养
国学经典传承着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集中体现各种崇高的道德情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宝贵材料。学生大量地吟诵国学经典,受到国学经典思想情感的熏陶和感染,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得到传承。这样,能有效地引导规范学生的言行举止,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情趣。
例如,在组织二年级学生吟诵《弟子规》时,教师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如,在带领学生吟诵“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这一段内容时,先让学生反复朗读,体会其中的意思,鼓励学生大胆猜测。有些理解能力较好的学生能猜到是说要孝敬父母,不顶撞父母。接着,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又进行详细的解释,引导学生注意平常尊敬父母,对待长辈要有礼貌。通过吟诵,学生不但记住了这些话,而且知道在日常生活应该怎么做,思想道德素质得到提升。
品德修养、道德情操、审美情趣等是构成语文素养的重要内容。学生在吟诵国学经典的过程中,感受到悠久的历史文化,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总之,吟诵国学经典是丰富学生语文知识、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的有效措施。目前,诵读国学经典的活动已经引起了我国基础教育领域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要充分认识国学经典的重要价值,身体力行,大胆实践,让国学经典为学生的语文学习增光添彩,使学生在国学经典的陪伴下健康成长。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
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
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曰南北,曰西东,此四方,应乎中。
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数。十干者,甲至癸。十二支,子至亥。
曰黄道,日所躔。曰赤道,当中权。赤道下,温暖极。我中华,在东北。
曰江河,曰淮济。此四渎,水之纪。曰岱华,嵩恒衡。此五岳,山之名。
曰士农,曰工商。此四民,国之良。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
地所生,有草木。此植物,遍水陆。有虫鱼,有鸟兽。此动物,能飞走。
稻粱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
曰喜怒,曰哀惧,爱恶欲,七情具。青赤黄,及白黑,此五色,目所识。
酸苦甘,及辛咸,此五味,口所含。膻焦香,及腥朽,此五臭,鼻所嗅。
匏土革,木石金,丝与竹,乃八音。曰平上,曰去入,此四声,宜调协。
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孙。自子孙,至玄曾,乃九族,人之伦。
父子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长幼序,友与朋,君则敬,臣则忠。
此十义,人所同,当顺叙,勿违背。斩齐衰,大小幼。至缌麻,五服终。
礼乐射,御书数,古六艺,今不具。唯书学,人共遵,既识字,讲说文。
有古文,大小篆,隶草继,不可乱。
若广学,惧其繁,但略说,能知源。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明句读。
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
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作中庸,子思笔,中不偏,庸不易。
作大学,乃曾子,自修齐,至平治。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
诗书易,礼春秋,号六经,当讲究。有连山,有归藏,有周易,三易详。
有典谟,有训诰,有誓命,书之奥。我周公,作周礼,著六官,存治体。
大小戴,注礼记,述圣言,礼乐备。曰国风,曰雅颂,号四诗,当讽咏。
诗既亡,春秋作,寓褒贬,别善恶。三传者,有公羊,有左氏,有谷梁。
经既明,方读子,撮其要,记其事。五子者,有荀扬,文中子,及老庄。
经子通,读诸史,考世系,知终始。自羲农,至黄帝,号三皇,居上世。
唐有虞,号二帝,相揖逊,称盛世。夏有禹,商有汤,周文武,称三王。
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汤伐夏,国号商,六百载,至纣亡。
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周辙东,王纲坠,逞干戈,尚游说。
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蠃秦氏,始兼并,传二世,楚汉争。
高祖兴,汉业建,至孝平,王莽篡。光武兴,为东汉,四百年,终于献。
魏蜀吴,争汉鼎,号三国,迄两晋。宋齐继,梁陈承,为南朝,都金陵。
北元魏,分东西,宇文周,与高齐。迨至隋,一土宇,不再传,失统绪。
唐高祖,起义师,除隋乱,创国基。二十传,三百载,梁灭之,国乃改。
梁唐晋,及汉周,称五代,皆有由。炎宋兴,受周禅。十八传,南北混。
辽与金,皆称帝,元灭金,绝宋世。舆图广,超前代,九十载,国祚废。
太祖兴,国大明,号洪武,都金陵。迨成祖,迁燕京,十六世,至崇祯。
权阉肆,寇如林,李闯出,神器焚。清世祖,膺景命,靖四方,克大定。
由康雍,历乾嘉。民安富,治绩夸。道咸间,变乱起。始英法,扰都鄙。
同光后,宣统弱。传九帝,满清殁。革命兴,废帝制。立宪法,建民国。
古今史,全在兹。载治乱,知兴衰。史虽繁,读有次。史记一,汉书二。
后汉三,国志四。兼证经,参通鉴。读史者,考实录,通古今,若亲目。
口而诵,心而惟,朝于斯,夕于斯。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
赵中令,读鲁论,彼既仕,学且勤。彼蒲编,削竹简,彼无书,且知勉。
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
如负薪,如挂角,身虽劳,犹苦卓。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
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若梁灏,八十二,对大廷,魁多士。
彼既成,众称异,尔小生,宜立志。莹八岁,能咏诗,泌七岁,能赋棋。
彼颖悟,人称奇,尔幼学,当效之。蔡文姬,能辨琴,谢道韫,能咏吟。
彼女子,且聪敏,尔男子,当自警。唐刘晏,方七岁,举神童,作正字。
彼虽幼,身已仕,尔幼学,勉而致。有为者,亦若是。
犬守夜,鸡司晨,苟不学,曷为人?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
幼而学,壮而行,上致君,下泽民。扬名声,显父母,光于前,裕于后。
人遗子,金满籯,我教子,惟一经。勤有功,戏无益,戒之哉,宜勉力。
关于国学作文素材
《孙子兵法》是春秋末期我国古代大军事家孙武所着的一部军事经典著作。
孙武的生卒年月现已不可考。他本是齐国人,后移居吴国,因擅长兵法,被吴国大臣伍子胥推荐给吴王阖庐。孙武将其所撰兵法13篇献给吴王,阖庐遂以孙武为将,出兵西破强楚,北威齐晋,扬名诸侯之间。孙武最后终老于吴国,葬在吴都巫门外。
《孙子兵法》的主要思想和内容出自孙武。但后人因《汉书·艺文志》着录《吴孙子兵法》有82篇,图9卷,而多认为13篇是曹操削除繁冗,取其精粹而成。又有人因《汉书·艺文志》着录的《齐孙子》,即《孙膑兵法》久已失佚,后世流传的只有一部《孙子兵法》,而认为13篇出自孙膑之手。不过,在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了一部《孙膑兵法》和《孙子兵法》的残简,以及记载孙武言行的70余枚竹简后,学者们已多倾向于13篇应出自孙武之手,82篇则是孙武后学所着,是用以补充和解释13篇的。
《孙子兵法》共有13篇,各篇均有其主题思想,但又构成一完整的思想体系。
《计》篇论述的是能否进行战争的问题。孙武指出,战争是关系到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道”、“天”、“地”、“将”和“法”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五项基本要素。“道”指使人民与统治者同心同德;“天”指昼夜、晴雨、寒暑等气候时节和天命、人事、道义;“地”指土地和地势、地形的高下、险要、平坦、距离的远近,攻守进退的利弊;“将”指将帅的智谋、赏罚必信、爱抚士卒、英勇果断和军纪严明;“法”则指军队的组织编制、将吏职责的划分和管理,以及军需物资的供应、管理。孙子认为,从这五要素出发,根据国君是否贤明,将帅有无才能,“天”、“地”二方面的条件如何,法令能否贯彻实行,兵力强弱与否,军队是不是训练有素,和赏罚是否分明,可以预知战争的胜负,从而采取适当的对策和相应的行动。
根据2010—2011学年国学教育的课程设置,为了明确《弟子规》、《三字经》的教学目标,明晰国学课程的教学理念,规范课程实施的流程,确立国学教育系列专项活动,进一步推动我县国学教育科学、有序地深入,为国学启蒙教育的实施提供科学的导向,现就2010—2011学年关于加强国学课程《弟子规》《三字经》教学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课程目标设置
(一)课程总目标
国学课程运用教师的课堂教学与学生的课外学习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努力引导学生熟读成诵,积累语言;质疑探源,启智开思;古今结合,开宗明义;学以致用,身体力行。从而感受民族文化的精髓,培植学生对民族文化的向往与热爱的情感,形成健全的人格,实现文化兴校与经典育人的双向发展。
(二)课时总安排
教学学段:三至五年级
教学内容:《弟子规》
教学时段:2010至2011学年度上学期1——20课
2010至2011学年度下学期21——40课
课文学习要求
1、对40课经文能诵读成韵。
2、能够背诵40篇课文。
3、对课文意思有粗略的理解,能够用自己的话说出课文中意思浅显的句子。
4、激发喜爱诵读的兴趣,学习诵读方法,初步形成诵读习惯。
5、学会在生活中运用《弟子规》的行为要求,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学习运用《三字经》所诠释的方法引导自己的行为实践。
故事学习要求
1、对全册课文中的课文故事,有大概的了解
2、能够用自己的话讲述教材中每一章的第一个故事。(即第1、2、8、12、20、27、33、35课故事计8个。)
3、激发讲述故事的兴趣,学习讲述故事的方法,初步形成讲述与交流的习惯。
4、在故事中受到道德感染,从而形成立德、砺学、力行的愿望。立法认知要求
1、对中国传统历法有浓厚的好奇心。
2、读文大致了解中国传统的主要节气。
3、知晓中国传统主要节日的由来
读写要求
能够运用自己所学的文字默写《弟子规》的内容。
教学学段:三至五年级
教学内容:《三字经》
教学时段:2011至2012学年度上学期1——20课
2011至2012学年度下学期21——40课
课文学习要求
1、对40课经文熟读成诵。
2、学会用自己的话说出课文的主要意思。尝试用课文的知识与事理指导自己的学习与生活。
3、初步掌握诵读方法,并能辅之于合理的动作。
4、初步养成喜爱诵读的情感,形成良好诵读习惯。
5、学习运用《三字经》所诠释的方法引导自己的行为实践。
故事学习要求
1、能够对全册课文中的课文故事,有大概的了解。
2、能够用自己的话讲述教材中属单数的课文故事。(即第1、3、5、7……39课。共20篇)
3、初步形成故事的讲述方法。并能配之合适的动作与表情。
4、形成讲故事的愿望,形成讲述与交流的良好习惯。
5、在故事中受到激励,从而形成立德、砺学、力行的愿望。
节气与养生要求
作为教师知识性讲读内容,激发生了解节气与养生方面的常识,引导学生尝试自主学习,丰富知识视野。
读写要求 能够运用自己所学的文字默写《三字经》的经文内容。
二、《三字经》教材特点与教学理念
(一)《三字经》经文结构特点
《三字经》以三言形式出现,三个字一句,四句一组。全篇围绕“教之道,贵以专”这一主题分为六个部分,六个部分内容连贯,体现了作者完整一贯的教育思想。第一部分从“人之初,性本善”到“人不学,不知义”谈教育的意义和重要性;第二部分“为人子,方少时”至“首孝悌,次见闻”则是强调教育的内容和顺序;第三部分从“知某数,识某文”到“此十义,人所同”讲授基本的文化常识;第四部分从“凡训蒙,须讲究”到“文中子,及老庄”介绍代表中国文化的重要经典和读书的次第;第五部分“经子通,读诸史”到“通古今,若亲目”是中国通史纲要;第六部分从“口而诵,心而维”至“戒之哉,宜勉力”谈勤奋刻苦是接受教育的基础。《三字经》用典多,知识性强,在编排顺序上极有章法,每一部分都有一个独立的中心,但六个部分又合成一个整体,体现出作者一以贯之的学术思想。
(二)《三字经》课程教学理念
国学启蒙教育要坚持经世致用的思想,大力推行古为今用,思辨结合,批判继承的实施理念,根据《三字经》国学课程的教材特点与课程目标,在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的基础上,课堂教学必须运用诵读化、情境化、故事化、生活化的教学理念,构建以诵读为主线,以明意为支点,以拓展为外延,以内化为核心的教学框架,形成主题导入,诵读入韵、明意悟理、明史通今的四环教学流程,环环相扣,层层推进。让学生在诵读中,知经意,晓典故,明史实,悟事理,从而实现国学文化在启蒙教育的传承与发展。
1、诵读化。即以诵读为主线,读中正音,读中明意,读中感悟,读中内化。教师巧设平台,活用方法,让学生诵读中直面经典,在读中理解、感悟、体验、积淀,有效发挥诵读的功能。
2、情境化。根据经文的主题,借助音乐、活动、画面、视频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观察、理解、思考、感悟,开拓视野,感受历史,陶冶品性。
3、故事化。小故事蕴含有大智慧,教学时把故事引入课堂,即以经典小故事或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诠释经文中涉及的人与事,在丰富经文内涵中,开拓学生视野。展经文外延,深入浅出地诠释经文,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突破理解的难点,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理解课文,受到教育。
1、理解并背诵《三字经》从“人之初,性本善”到“人不学,不知义”。[www.t262.com]以文章内在含义指导自己的行为,为学生创设传统文化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知识的兴趣。
2、明白教育和学习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后天教育及时,方法正确,可以使儿童成为有用之材;强调儿童要懂礼仪要孝敬父母、尊敬兄长。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
教师:《三字经》是传统中国社会众多的儿童启蒙读物中最著名、最典型的一种。宋朝之后的读书人基本上由此启蒙。
《三字经》让我们懂许多礼仪之道,今天老师就带大家学习《三字经》中第一部分从“人之初,性本善”到“人不学,不知义”。看看你平时做的哪些事和《三字经》中的一样?
二、多种方式诵读
(一)、静心自读;
(二)、指名接读;
(三)、齐读;
三、理解含义
1、今天我们学的这段里你知道哪一句的含义,给老师和同学们讲一讲,指名讲含义。
当我读到“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这句时,想到为人父母在教育子女方面,如果只给他们提供物质所需,抚养他们长大,却没有好好教育他们做人、做事,这是父母的过错。同样,老师如果没有在学习上好好教导学生,让学生产生懒惰心理而不好好学习,学生因此而荒废学业,这是老师的过错。由此可见,古代人对教育有多么的重视呀!
其中令我最难忘的一句话是“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此时此刻,我的脑海中出现了一幅画面,蚕正在吐丝将自己包裹,蜜蜂在花丛中穿梭……我心中涌起一股热血,蚕能吐丝结茧,供人织成丝帛;蜂能酿造甘甜的蜂蜜给人食用,人生在世,倘若不用功学习,荒废了功课,没有本领回报社会,那连小小的昆虫也不如呀!所以,我们学生不能荒废了学业,要好好学习将来做对社会有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