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建设促进产业化发展

2024-08-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加强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建设促进产业化发展(精选8篇)

加强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建设促进产业化发展 篇1

近年来,××县在农牧业产业化经营中,结合实际,高度重视经合组织建设工作,充分发挥其桥梁纽带作用,使经合组织队伍不断壮大,作用日趋增强,已成为推进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力量。

目前,××县共组建各类经合组织22家,拥有会员1360人,辐射带动农户22314户,拥

有固定资产达2322万元。200*年,通过这些经合组织销售农牧副产品30多万吨,当年实现销售收入11632万元,为农民增收600万元,人均纯收入60元,占当年人均纯收入的3。这些经合组织,按产业划分:种植业6个,养殖业6个,加工业9个,运输业1个。按服务方式划分:联办20个,部门兴办1个,村办1个。按组织形式划分:专业协会21个,合作社1个。

在经合组织创建过程中,县委、县政府立足实际,放眼长远,根据经合组织自身发展规律和特点,通过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探索出了一条新路。

一、加强领导,健全组织,落实各项管理措施

在工作中,一是县、乡两级成立了专门的领导机构,制定了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以及配套的管理制度。二是及时转发了《内蒙古自治区经纪人管理办法》和《内蒙古自治区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示范章程》。三是认真开展了“农民经纪人数据库填报表”的填报工作,并在内蒙古农业信息网上进行了公布。四是对经合组织工作实行了目标化管理,软件达到了硬化。五是统一印制了外地典型经验介绍材料,并先后在全县农经部门组织召开的会议上进行了培训和交流。六是规范了各项规章制度。

二、依托特色,因势利导,提高组织化程度

在经合组织发展过程中,各地结合实际,依托特色,因势利导,不断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如复兴镇在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前就有加工粉条的作坊,200*年马铃薯种植面积发展到10万亩,占耕地面积30以上,粉条粉丝加工点已发展到500多个,涉及农户1600多户,占农户总数的35,产品有粉丝、粉条、二细粉、马连粉等多个品种,产品畅销各地。根据这一实际,成立了粉条粉丝经销协会,经过几年的努力,现已建

有13个分会,会员300多人,而且多数会员建立了固定的客户关系,会员利用电话就可以定单形式销售产品,会员间互相推荐客户,营造了规模生产、规模销售、规模效益的小农民闯大市场的氛围。

三道沟镇立足本乡实际,确立了“南杂粮、北蔬菜、西制种、东种瓜”的特色种植业格局,于200*年5月成立了农畜产品经销协会,下设10个子协会,分别是小杂粮协会、蔬菜协会、瓜果协会、酱菜协会、奶牛协会、黄牛协会、家禽协会、养羊协会、食用菌协会和玉米制种协会,其产品远销牙克石、海拉尔、齐齐哈尔、哈尔滨等地,年利润达15万元以上。

音河乡奶牛存栏4100多头,占全县的三分之一,日产鲜奶15--20吨。根据这一实际,于200*年成立了奶牛协会,现有会员120人,协会对奶牛进行统一防疫、统一对外签订销售协议、统一结算奶金。现在奶价比原来提高了10,仅此一项,每年可为当地每个奶牛户增收2000多元。南瓜是音河乡又一特色主导产业,从80年代开始,每年种植面积都在5万亩以上,根据这一特色,成立了白瓜籽经销协会。协会成立后,每年为农民销售白瓜籽7000吨左右,使农民增收500万元。

内蒙古九丰种业公司于200*年3月成立了制种协会。该协会在那吉镇北建立了科技示范园区,在三道沟镇的西胜、松树林、中胜和赤峰临西设有良种繁育基地2.5万亩,带动会员1300多户,该会仅制种一项,每年就为当地农民增收600多万元。

三、树典型,抓示范,增强辐射带动作用

××县在经合组织发展过程中,注重了树立典型工作,靠典型的示范、辐射,推动了产业化的发展。

经过几年的努力,复兴镇粉丝、粉条协会已进入全国农技协百强行列,名列第17位;以九丰种业公司为代表,树立了“协会 基地 农民”模式的经合组织典型;以得力其尔乡为代表,在羊的发展上,树立了走“小群体、大规模”发展之路的经合组织典型;以三道沟镇为代表,形成了“一村一品”的发展模式,树立了“打造品牌”的经合组织典型。通过典型的建设,带动了全县经合组织的健康发展,同时,也为产业化的发展注入了活力。

四、打造品牌,培育精品,抢占市场制高点

在发展经合组织工作中,打破传统的思维模式,增强市场意识、品牌意识和精品意识,积极进行商标注册,申请绿标,抢占市场,以品牌求发展,以精品求生存。

目前,××县农畜产品已有注册商标13件,每年为农民增收7000万元。如××县“满溢牌”高油大豆,经中国绿色食品中心审核,被确定为绿色食品a级产品。新发乡的大米、复兴镇的粉丝、三道沟镇的小米,那吉镇羊肉卷协会的羊肉已

申办了集体商标。××县“伊祥牌”羊肉热销广东、深圳等地。三道沟农产品经销协会注册了“三道沟牌”商标,三道沟牌“沟里小米”、“沟里甜瓜”等商标已使用,五、传递信息,强化服务,增强经合组织参与市场竞争能力

通过举办科技培训班、培养科技示范户、开发新产品、引进新技术等形式,不断提高经合组织成员的科技素质,同时,还加

强与外界的信息沟通,通过互联网获取、发布信息,拓宽了产品的销售渠道。

复兴镇粉条粉丝经销协会于200*年5月份上互联网,并以《小康信息》简报形式发给会员,销售、需求信息,可通过互联网发布,现《小康信息》已印刷12期,发放3000余份。经销协会还通过××市本地网发布信息5条,通过人民日报网发布信息1条。复兴镇粉条粉丝经销协会已被收录到全国百家协会互联网中,已有北京、上海、天津的企业来电咨询,韩国客商两次来复兴实地考察,产品已出口俄罗斯,通过互联网,提高了粉条粉丝之乡--复兴镇的知名度。

三道沟镇农产品经销协会于200*年也上了互联网,通过互联网发布各种信息,现正与日本客商洽谈。

六、实施“种子工程”,提高产品质量,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几年来,各经合组织为了增加农民收入,狠抓种子引进工作,并通过试验、示范,向外推广新、优、特品种。

复兴镇协会多次赴富拉尔基、克山、讷河等地考察,于200*年引进35万斤适合该乡种植的“花525”和“吉苷特”等高产高淀粉马铃薯新品种,现已大面积推广,并成为群众欢迎的当家品种。三道沟镇农产品协会每年都从“富尔农艺”引进大量新品种,使该镇良种覆盖率达到80以上,由于引进的新品种产量高、质量好,深受会员的欢迎,使“沟里小米”、“沟里甜瓜”享誉周边地区,以较高的市场价格热销到齐齐哈尔、哈尔滨、海拉尔等地,几年来,通过协会共引种1000多万斤。

七、广开绿灯,通力合作,为经合组织发展提供便利条件

在××县经合组织发展过程中,各相关部门,广开绿灯,通力合作,为经合组织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

加强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建设促进产业化发展 篇2

近年来,南城县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迅速,涌现出了大批农村专业合作社以及行业协会。它们对于解放和发展包括移民区在内的广大农村生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现阶段存在什么样的问题?未来发展的着力点又应在哪?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深入徐家乡白洲村蔬菜专业合作社、南城县寿昌果树种植专业合作社、万坊镇永洪农业开发合作社、南城县加丁水产养殖合作社、南城县岳口绿佳家禽养殖专业合作社、洪门镇沙坪村西瓜产业协会、洪门镇硝石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南城县柑橘协会、龙湖镇王坪村板栗种植协会等多个水库移民参与建成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进行调研,从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

一、南城县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现状

近几年来,南城县涌现出了许多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其中专业协会15家,吸引和带动农户1641户;专业合作社121家,入社农户5918户。纵观南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过程,从组织形式看,可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一是村级组织领办型。这种形式的合作组织是目前南城比较常见的类型之一。以徐家乡白洲村蔬菜专业合作社为例:该合作社成立于2009年,拥有社员30多户,大棚蔬菜种植面积60多亩。这些年,合作社的运作都是在村“两委”的指导下进行,包括品种选育、规模扩大、设施完善等,可以说合作社与村“两委”在组织结构上是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其它如洪门镇沙坪村西瓜产业协会、龙湖镇王坪村板栗种植协会等,都是该种类型。造成这一现状的主要原因,客观上是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没有自己的组织经费来源,运作乏力。同时,缺乏有影响力、有组织能力的产业能人,产业如一盘散沙。主观上则是数十年来我国传统的“政企不分”、“管办合一”这类非现代经济思想的产物。

二是专业户联合自办型。近年来,南城也涌现出了许多群众自发兴办的专业合作社和产业协会。部分乡镇、村的经营大户自发地将分散经营农户联合起来,共同抵御市场风险,比较典型的有万坊镇的蛋鸡养殖产业,如南城县岳口绿佳家禽养殖专业合作社、万坊镇黎家边村家禽养殖合作社等。南城县岳口绿佳家禽养殖专业合作社是2010年由全建国、丁云飞等7户蛋鸡养殖大户联合成立的,目前年出笼蛋鸡10多万羽,纯利润达100多万元。此外,还带动了包括丰城、临川、广昌等地20多户农民走上了养殖蛋鸡致富之路。

三是核心企业主办型。在南城,还有一类合作经济组织比较常见,那就是名为合作社,其实就是股份合作制企业。也就是依托某一核心企业,成员以资金、技术或劳力的形式参股,成立合作社。成立于2008年的万坊镇永洪农业开发合作社就是这一类型。该合作社的核心企业为一大型养猪厂,母猪年存栏300多头,生猪年出栏7000到10000头,年产值在1000万以上,纯利润150万元。7户主要成员及附近数十户村民或以资金,或以技术,或以劳力,参与到养猪厂的运作中去,再辅之于果树种植、士鸡养殖等次级产业,构成合作社的产业框架。其它如南城县寿昌果树种植专业合作社、南城县加丁水产养殖合作社、洪门镇硝石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等,也是这一类型。

四是龙头企业引办型。近年来,由南城乡土能人创办并被确认为国家及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江西洪门实业集团、江西阿颖金山药食品有限公司、江西省映虹水产集团有限公司等,为了进一步壮大企业生产规模,纷纷组建自己的原材料供给基地。它们将松散的供应户组织起来,成立了禽蛋养殖合作社、淮山种植协会、水产养殖合作社等合作经济组织,企业与合作经济组织订立供销合同,规定农产品最低收购价格,既增加了农民群众的比较利益,又稳定了企业的原材料供应渠道。

从总体上看,南城各类合作经济组织向多形式、多层次、多成分、多功能方向发展。在创办模式上也由过去单一的“协会(合作社)+农户”模式,向“龙头企业+协会(合作社)+农户”、“核心企业+基地+农户”等方向发展。合作经济组织成为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欢迎。

二、合作经济组织在南城农业产业化经营中所显现的作用

一是“保姆”作用。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为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强化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服务体系,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解决了农民单家独户干不了、干不好的事。龙湖镇王坪村是个全县有名的板栗种植专业村,全村有板栗种植户245户,种植面积达3200亩,年总产30万公斤。近年来,虽然连年丰收、产量不断攀升,但板栗价格却不断下滑,从最初的每公斤8元跌到现在的4元,果农种植板栗的收入越来越少。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板栗集中上市,没法储存造成的。为了切实保障移民的利益,提高移民收入,王坪村板栗种植协会决定建设一个用于储藏板栗的冷库来延长板栗销售期,既避免板栗集中上市出现的压价问题,又推后了上市期形成反季节销售,提高了板栗价格。经过积极跑项目、争资金,2008年7月底,终于建成了一个可冷藏20万公斤板栗的冷库,可帮助移民年人均增收200元。王坪村移民娄发林,种植板栗50亩,以往每到板栗销售季节,也是他最忧虑的时候,一是板栗难销,二是价格低。通过冷藏库的兴建,延长了板栗销售期,他用三分之一板栗鲜销,三分之二板栗冷藏到春节前销,销售价格翻了一番半,板栗收入由往年2.5-3万元增加到6-7万元。

二是“桥梁”作用。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上联市场下联农户,提高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程度,拓宽了农产品的流通渠道,增强了群众抵御市场风险、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增加了移民的收入。南城果树种植产业历史悠久,但近年来,受管理技术和销售渠道制约,全县果树出现了增产不增收、发展停滞不前的现象。广大果农充分认识到,只有大家抱成“团”走产业化经营的路子,才能在现代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2005年5月,在该县移民局的指导下,成立了柑桔协会,协会成立6年多来,先后在本县的上唐镇、新丰街镇、里塔镇等乡镇设立分会,协会会员980多户,理事会成员21名。协会在全县40多个规模以上果园建立地膜覆盖节水灌溉、无公害防治、高产优质创建等科普示范基地,面积达到15000多亩。以协会为依托的江西省博君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以加工和销售为载体,为广大果农解决销售和加工等生产后期环节问题,在全国各地建立了销售网络,并组织专家研究出果醋加工工艺和果糕加工方法,目前已申报国家发明专利。到目前为止,南城柑桔种植面积由2004年的4万亩左右发展至2010年21万亩左右,麻姑仙枣面积达2万余亩。同时协会还帮助果农销售柑桔,特别是2008年,受金融危机影响,当年柑桔严重滞销。柑桔协会急果农之所急,分别组织10多个销售队伍远赴广东、福建、山西、山东、河南等省、市销售,助销当年产量20%的柑桔,切实帮助解决柑桔销售难问题。可以说南城县柑桔协会的建立,对促进全县果品产业的发展,以及促进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是“粘合”作用。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使农业产业化的运行机制更加完善,特别是使得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农户的联系更加紧密,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农户”与“龙头企业+农户”相比,更具有凝聚力和优势。由龙头企业与合作经济组织以合同形式下达种植计划和规定保护价,委托合作经济组织组织农户生产和收购农产品,让农民分享农业产业化的好处,把企业利益与农户利益有机地联结在一起,提高了农业的比较效益,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南城以淮山制品、麻姑米粉、洪门禽蛋等为主的食品加工产业已形成一定的规模,去年已列入省级食品产业加工基地。近年来围绕农产品深加工、配送、销售,先后培植和做强了江西阿颖金山药食品有限公司、江西麻姑实业集团、江西洪门实业集团等龙头企业,并积极帮助组建产业合作组织,延伸产业链条,形成了“龙头带合作组织,合作组织连农户”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格局。江西洪门实业集团是集种禽、养殖、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同时也是我省最大蛋禽养殖及加工基地。其养殖示范场座落于洪门库区。为了加快产业发展,做大企业集团,帮助移民致富,该集团公司为移民养殖蛋禽提供种苗、饲料、技术服务,并签订禽蛋销售合同,订立最低蛋禽回收保护价,为移民生产吃下定心丸。目前,仅洪门、龙湖二库区乡镇,有养蛋禽专业户300余户,年养蛋禽24万羽。洪门镇曹源村戈源组是一个一面靠山、三面环水的库区村,农业生产条件差、移民收入水平低。2006年,该组移民熊运良在集团公司的帮助带动下养蛋禽1000多羽,年产蛋30万只,纯收入8万元,现已成为当地远近闻名的养鸭专业大户。

三、南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运行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南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虽然呈现出较好的趋势,但从整体上看,存在着许多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不到位”:

一是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认识不到位。由于历史、文化、宣传等方面的原因,少数领导和大多数农民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及其作用认识不足。少数领导对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不重视,存在推动缺乏力度、引导缺乏方法、指导抓不住关键环节、服务不能及时跟进等问题;农民对专合组织的认识有限,难以看到合作社的长远利益,所以对合作社的态度还有所保留;专业户融入合作社及产业协会的主观能动性不强,“被合作”、“被入会”现象明显。

二是规模小,层次低,服务不到位。许多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结合层次低、合作领域窄、服务功能弱,发展规模小、总量少、入社会员少、辐射带动面小,尚未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紧密型利益共同体,带动服务作用不明显。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大多数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内部,都做不到基本的“统一购种、统一管理、统一技术、统一防疫、统一销售”,成员仍旧各自为战。而徐家乡白洲村蔬菜专业合作社在2004年还是产业协会时,大棚蔬菜种植面积一度达200多亩,现在却萎缩至60来亩,且多年没有明显的增加。

三是内部机制不健全,机构不规范,运作不到位。尽管目前大部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都制定了章程和制度,但多数没有与实际情况相结合,更没有遵照执行,随意性大;虽然设立了理事会、监事会、社员(代表)大会等管理机构,但很多都是流于形式,开展经常性活动的极少,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理事会、监事会等组织机构难以发挥作用。

四是政策及资金扶持力度不够,帮助不到位。对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政府相关部门没有关于信贷、税收、用电、用地、用人等方面具体的优惠政策,各级政府对农民专合组织的扶持有待进一步加强。此外由于农民投资额较少、国家和地方财政支持力度不够、银行等金融机构商业性贷款难度大、民间融资成本过高等原因,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很难从外部筹集到发展所需资金,普遍存在资金短缺问题。

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对策与建议

一要加强宣传,提高社会各界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认识。要采取有效措施大力宣传《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合作社典型经验和合作理念,以及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积极作用,确保有关法规到基层、到农户、到干部,增强广大农民群众合作经营、依法办社的意识,增强广大干部支持和促进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营造支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健康发展的良好舆论环境和工作氛围,使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成为提高移民组织化程度,加快产业化进程,提高移民收入的“主阵地”。

二要坚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建设原则。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其一,要坚持民办、民营、民受益原则。淡化“官办”或“半官半民”的行政色彩,防止走“政企合一”的老路。在启动期间,政府的引导是必要的,可以围绕主导产业,采取政府推动和政策引导相结合的方式,把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扶上马、引上路”。在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正常运行后,政府应逐步地退出来,做到“管理不包办,扶持不代替”,鼓励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向股份制企业发展。其二,要坚持市场操作与政府扶持相结合原则。目前,南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仍处于起步阶段,发展极不平衡。需要政府通过各种政策措施扶持和引导,加大对合作经济组织的扶持力度,使其健康发展。通过财政支持、税收优惠、科技人才的扶持以及产业政策引导,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开展技术培训、农产品质量校准认证、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市场营销等措施,激发农民创新农村经营体制,发展农村经济的活力。

三要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产业链条,实现利益最大、风险最小。大棚蔬菜本是设施农业,应具有一定的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可是,在调研中我们发现,近年来的两场灾害却几乎使徐家乡白洲村蔬菜专业合作社陷于灭顶之灾。在2008年冰雪灾害中,该合作社许多木制大棚被覆雪压塌,蔬菜全被冻死。没压塌的,由于缺少温度调节设施,不敢掀开大棚塑料盖“透风”,以至于十多天后这些蔬菜全被“闷死”。2010年6月中旬,历史罕见的洪涝灾害袭来,由于排水不畅,该合作社所有大棚都淹没在洪水中,给蔬菜生产带来巨大的损失,打击了农民入社的积极性。而在南城县加丁水产养殖合作社,我们了解到,该合作社拥有100只网箱,本可养殖10万尾鳜鱼,可现在却只养殖了1万尾,主要原因就是鳜鱼的食料出了问题。原来,鳜鱼是吃鲮鱼之类的小型鱼长大的,可这样的饲料鱼当地严重缺乏,须从广东等地购进,一来不方便,二来成本高,所以养殖户只得缩小养殖规模了。从上面两个例子看来,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产业链条,对提振农民入社信心,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具有重要意义。

四要强化品牌意识,支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开拓市场。品牌是市场的身份证。对于这一点,洪门镇硝石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成员感触尤深。2008年3月,合作社“洪门醉仙湖”牌系列鳙鱼、鳜鱼产品被国家农业部认定为“无公害产品”;2009年,其中11个水产品成功“晋升”为“有机产品”;2010年12月,“洪门醉仙湖”被省农业厅评为“江西省名牌产品”;今年8月份,合作社又获得“洪门鳙鱼农产品地理保护标志”。目前,合作社拥有养殖面积25005亩,年产量8860吨,年产值6550万元。四年四大步,体现的正是南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对自主品牌孜孜以求。目前,该县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拥有的“洪门禽蛋”、“阿颖淮山”、“麻姑米粉”等农副加工产品已远销香港、澳门、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

加强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建设促进产业化发展 篇3

一、以美化校园环境为主题,

增强物质文化氛围,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由于物质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支撑,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可影响师生的学习和生活,让师生的心灵受到震撼,最终提升师生的思想和道德境界。为此,我校具体落实了以下三项措施:第一,增加学校绿化面积,打造绿色校园。通过增加校园绿化面积,尤其是栽种各种花木,达到净化校园空气和悦人耳目、怡情养性的目的。第二,精心布置校园墙廊,营造浓厚文化氛围。如设置名人雕塑,张贴文化名人画报、名人名言等,使全校师生在校内的每个角落,都能潜移默化地感受到文化的熏陶。第三,装靓教室,构建温馨组室。要求教师对自己的办公室进行装扮和点染,学生对自己的班级进行美化。师生通过努力,让自己的工作和学习环境变得更加美丽舒适,进而产生对工作和学习的愉悦感和幸福感。经过精心设计和安排的校园物质设施,能使教师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得到有效提升,有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因此,学校的物质文化,为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二、以读书节和艺术节为抓手,

加强行为文化建设,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所谓行为文化,是全体师生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所形成的各种行为方式、行为规范和行为习惯。学校的行为文化主要体现在学校各种有组织的文化活动方面。

我校在加强行为文化建设方面,主要以读书节和艺术节为抓手,通过举办读书节和艺术节,带动学校的社团活动,鼓励师生共同参与。围绕读书节,开展一系列的师生互动活动,如师生读书沙龙、诗歌朗诵、读书征文比赛等。围绕艺术节,师生同台竞技,开展了师生演唱比赛、师生服装设计展示比拼、师生“美好世博”长画卷比赛等,这些活动既展示了师生才艺又增进了师生情谊、融洽了师生关系。另外,作为新课程实施者的教师,通过参与学校的各种行为文化活动,也能够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创造出崭新的素质教育的课堂文化。教师在这样的行为文化的实践中,促进了专业能力的提升。

三、以完善校本培训制度为抓手,

加强制度建设,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所谓学校制度文化,是指学校制定的合理、有效的制度以及在这些制度下形成的教师教育观和行为方式。加强学校制度文化建设就是要建立和健全有助于发挥教师主体作用的运行机制,制定与之相适应的管理制度。我校在提升制度文化建设上,以不断完善校本培训机制为核心,进一步建立和健全相关的制度,如规定、办法、措施等。第一,我们完善了教龄1~5年青年教师的培训制度。成立了由校长担任组长的青年教师培训领导小组,修订了具有周密性更具可操作性的培训计划,及培训考核办法。在具体培训的过程中,按照培训领导小组的要求,对每次培训均要求有详细的内容安排,并由行政人员负责监督。学校为了让青年教师更好、更快地成长,还成立了名师工作室,开展师徒结对活动,进一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第二,完善了教学五环节的操作规范。我校根据二期课改的要求,结合学校的教学实际,对教学五环节操作规范中的一些内容作了修改。第三,健全了教研组课例研究制度。针对学校教研组的课例研究制度不够完善的状况,学校召开了教研组长和备课组长会议,进一步商讨和修订了《教研组课例研究办法》,使其更合理,更具可操作性,更利于发挥各备课组的团队合作意识,同时借助塑造团队行为和建构团队共同愿景,使教师的个人研究能力得到充分地提高,进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第四,建立健全教师绩效评价制度。我校结合绩效工资改革,建立和健全了一系列的评价考核制度。如制定了《松江二中(集团)初级中学教师每月考核办法》、《松江二中(集团)初级中学教学奖励办法》,修订了《松江二中(集团)初级中学班主任考核细则》、《松江二中(集团)初级中学名师评选办法》等。教师绩效评价制度在很大程度上激励了教师,从而促进和激发教师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推动了教师专业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总之,对于学校来说,一系列合理有效的制度不仅能约束教师的教育行为,保证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还能充分调动教师全身心地投入教育教学工作,使教师在教学、育人、教科研等方面获得显著的提高。

四、以学校名师评选为载体,

铸造学校精神文化,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学校精神文化是指学校在长期的教育管理过程中,形成的全体教师能共同认可的理念。具体表现为学校的办学目标、办学理念等,也是教师育人风范、精神与气质的集中体现。我校在铸造和弘扬学校精神文化方面,始终坚持正面教育,以学校名师评选为载体,树先进,立典型,充分挖掘蕴藏在师生间的先进思想、高尚道德。我校主要以开展学科名师评选为载体,带动全校教师挖掘和找寻促使个人、学校成功的基因,并将这种基因移植到每位教师的“体内”,从而培育、铸造力量强大的“学校精神”,促进教师素质的全面提升。我校每年进行学科名师的评选,授予那些专业知识扎实、教学技艺精湛、教学成绩显著的教师学科名师称号;授予那些师德高尚、爱生如子、无私奉献、班级管理出色的教师德育名师称号。召开隆重的表彰大会,同时把这些教师的优秀事迹材料张贴在学校宣传栏里,供全校教师学习。以此在学校掀起一股学先进、比先进、争先进的高潮,使全校教师形成一种积极进取、精益求精、爱岗敬业的校园风尚,最终提升所有教师的教育教学境界。另外,我校还在学生中开展“二中初中小明星”评选活动,在学生中评选先进,弘扬正气;每学期表彰那些在文明礼仪、道德规范方面表现优秀的学生,并在校园网和宣传栏中展示他们的优秀事迹,让全体学生都能感受到他们的道德正能量,从而感化那些表现一般的学生,进而改善校风,形成良好的学风,最终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总之,学校的发展离不开教师的发展,只有每一位教师充分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只有教师的专业素养提高了,学校才会有特色,学校的内涵才会有进一步的提升;与此同时,和谐的学校文化,又会让教师感到身心的愉悦,从而进一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最终实现校园文化建设,推动教师专业发展。我校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方面的探索将不断深入,通过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争取取得更大成绩。

加强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建设促进产业化发展 篇4

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是决定学校教学质量优劣的关键,而教研组是教师继续教育的课堂,能带领教师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并且通过日常教学这一阵地,利用教研活动这一载体,构建为教师发展而研究的教研模式,引领教师不断进行专业化训练,从而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

一、打造基于日常教学问题研究的“集体备课”模式

备课组是学校开展校本教研的最基本单位,是教研组中的一个基本细胞。集体备课有利于发挥集体的智慧,把握正确的教学方向和恰当的教学方式,解决日常教学中存在的疑难杂症。在集体备课中,要求教师们先认真钻研教材,在准备地把握教材的基础上艺术地处理教材,科学地使用教材。并能够广泛地收集信息,利用各种资源补充教材,丰富自己的教学内容。在此基础上,组织备课组教师开展集体交流,让教师在讨论中拿出切实可行的教学思路,并指定专人形成教案,按照分工,将集体研讨的结果进行合理整合,灵活处理教学方法和过程,并教案成册。在形成教案后,要求备课组其他老师再根据各班的学情,对教案进行深入推敲,添加个性化教学细节,对教案进行进行个性化处理,形成最后的上课教案。在整个备课过程中,严禁抄教案现象发生。据此,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钻研教材、收集信息、集体研讨、形成教案、个性处理”五步骤集体备课法。这样的集体备课既融会了集体智慧,又张扬了教师的教学个性,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效益,达到预期教学效果。

二、构建基于解决教学热点、难点的“课堂研究”模式

近年来,我们一直注重有效课堂的研究,即“研课”。有效课堂要求教师运用有效的教学框架,突出进行课前预习的研究,突出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切实提高教学质量。教研组在组长的带领下,有固定的时间、地点、参与人,有研课的主题,规范研课流程,进行研课活动。在学期初,要安排好整个学年的研课计划,可以分年级备课组开展“每周研课”活动,也可以分各科教研组进行“每月研讨”活动。此项活动,必须要按照规范的浒进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初备教案。承担上课任务教师提前一周钻研教材,写出教案。(2)集体研讨。利用每周(或每月)的固定集体备课时间进行集体研讨,备课组全体成员共同参与,从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目标的制定、作业的布置,到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等方面,一环接一环进行可行性分析研讨。(3)完善教案。由上课人二次修改完善备课教案。(4)上课评析。在规定的时间内,同组教师进行观课,教研组进行评课。评课时,主要看学生课堂学习参与程度与思维发展情况,分析各个教学环节中学生究竟有什么收获,促使教师明确认识课堂上空间什么样的教学行为才是有效的。(5)同课多构。为了解决在评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或者难评课中达成的共识,进行同一堂课“二构”“三构”,逐步澄清教学中的困惑。教研组通过开展这样的“同课异构”“同课多构”活动,形成了解决课堂热点、难点的多轮课堂教学研究模式,使教师们的课堂向高效性迈进了一大步,课堂教学实效性有了很大提升。

三、创设基于推广教学经验、扩大研究成果的“网络研讨”模式 为了方便每一个教师及时回顾、参与反思,可以在学校网站设立

“教研在线”论坛,建立各科研讨专题贴。在教研组长合理分工的基础上,要求教师将每次的集体备课记录、上课教案、课堂叙事、评析记录等及时发布到论坛上,并鼓励老师们积极拟定课后反思、课堂心得、从教感言等。学校教研处和教研组长对老师们所发布的贴子进行评论、回复,让老师们在研讨中提高,在反思中成长。

四、营造基于促进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的“业务学习”模式

教师必须不断更新、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而知识结构的更新与完善依赖于不断地学习、汲取。学校应该提供各种专业书籍、杂志、报刊以及专业知识讲座,组织教师有效开展业务学习,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各科教研组可以根据各组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内容,固定一个学习时间,组织全组教师进行业务学习。学习的方式有很多种。一是集体学习。集体学习由教研组组织,做到“三定”,定时间、定主题、定中心发言人。集体学习主要为理论知识的学习,要有明确的目的,学习后要有后续的研讨活动,实践要跟进,否则理论学习无价值。一是个人外出学习。个人外出学习的机会和名额有限,所以,外出学习人员返校后,应该将所学知识以讲座或者示范课的形式传达给该组其他老师,要有一定的幅射作用。通过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业务学习模式,提高教师理论化水平,并付诸于实践,进一步提升学校教师专业化水平。

加强党建工作促进新农村建设发展 篇5

。近年来,中共新县县委按照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构建和谐新县、魅力新县大局,突出特色,注重创新,提升水平,以党建促和谐,以和谐固党建,全面推进新时期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为和谐魅力新县建设提供了坚强组织保证。2007年被**省委表彰为基层组织建设先进县。

一、在能力建设上求创新,提升基层组织建设水平

注重在培训中增强能力。积极创新干部教育培训方式,采取“外派锻炼、上挂学习、出国研修”的办法,每年选派一批35岁以下的乡镇副科级实职干部赴**、**、**等地民营企业挂职锻炼;四年先后选调了四批66名30岁以下的乡镇年轻干部到县委、人大、政府、政协机关和群团组织上挂学习,尤其是今年又将新提拔的60名副科级干部分期分批抽调到县委群工部(信访局)锻炼,有效增强了干部实践能力;多批次选送35岁以下优秀青年干部,到国外从事劳务、研修工作,已有115名干部出国研修,另有120余名干部完成了前期培训。新县创新干部培训教育方式的做法,得到了市委组织部和市委主要领导的充分肯定。

注重在选拔中激活能力。不断创新干部选任方式,加大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力度,扩大干部工作中的民主,极大调动了广大干部干事创业积极性。2006年,实行候选人提名三次“海推”、县处级领导民主测评、县委常委会集体决定的方式,对县高中和职业高中校长进行了“公推直选”;2007年,采取百分制“量化考核”的方式,在全县公开选拔了2名30岁以下的乡镇长;今年,又进一步采取创新举措,以“全省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试点为契机,实行“自荐票决”和“双议双推双考”两种形式,公开选拔了县人才办主任等8名正科级职位和60名乡镇副科级干部。积极实施“大学生村干部”选聘计划,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2008年面向全县成功选聘首批24名“大学生村干部”,进一步优化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几年来,新县在干部选任方面大胆探索和创新,其做法经验得到省、市委组织部高度关注和大力推广,其中自荐票决八名正科级干部的典型做法被《**日报》头版予以转发。

注重在管理中优化能力。把实施《公务员法》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制定了周密的工作方案,积极稳妥地做好公务员的登记、职务和级别确定、非领导职务设置、工资套改和参照管理等入轨运行工作。认真研究实施《公务员法》对干部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严肃干部管理工作纪律的意见》。完善试用期制度,全面实行了新提拔干部一年试用期制。

注重在监督中规范能力。对党员领导干部实施了“三化”监督方式。重点岗位监督经常化。把监督党政“一把手”作为重点,聘请了10名德高望重、党性强的老同志担任监督员,定期不定期的到各局委和乡镇,对“一把手”带头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领导班子团结、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贯彻落实、各项工作目标进展等情况,进行全方位巡视和监督。重要时期监督制度化。明确领导干部工作调动、职务升迁、家庭婚丧寿病、营建住房、因私出国等为“重要时期”,要求按《关于领导干部报告个人重大事项的规定》,如实向组织、纪检部门申报,实施制度化、规范化监督。重大事项监督专门化。对重大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要建设项目安排和大额度资金的使用,都坚持做到广泛征求意见,并由组织部与执法执纪部门联合开展审查,确保阳光操作,保证了监督工作效果。推行“三化”监督的做法,被省、市组工信息和有关党报党刊全文刊发。

二、在党建抓手上求创新,激发基层组织建设活力

抓整合,实施“金种子”培训新计划。针对目前农村党员文化素质低、致富能力不强的实际,县委决定把加强农村党员和青年农民培训工作作为新时期基层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从2005年开始,在全县大力实施“金种子计划”,努力把青年农民培养成新型党员的金种子,把农民党员培养成带头致富的金种子,把基层干部培养成带领群众致富的金种子。为了确保培训效果,由县委组织部牵头,对现有的培训资源在设施、资金、师资等方面进行了整合,使培训工作有固定场所,有资金保障,有师资力量。活动开展以来,每年培训农民党员1500人次、中青年农民8500人次;累计发展40岁以下中青年农民党员489名,培养入党积极分子955名;为参训人员办理职业资格证书4000多份,每年实现劳动力定向转移5000人以上。吴陈河镇马鞍村入党积极分子孔令严在培训中掌握了大棚蔬菜种植技

术,投资60万元兴办了50亩的大棚蔬菜基地,成为县城和周边几个乡镇的主要“菜篮子”之一。**羚锐公司在陈店等六个乡镇累计推广种植中草药颠茄草300亩,填补了**省种植中草药颠茄草的历史空白。“金种子”计划得到市委组织部的高度肯定,先后4次以市委组织部文件、组工信息、交流材料等形式专题印发新县“金种子”计划的做法,在全市进行推广。中

组部《党建研究》、**《党的生活》、重庆《党员文摘》分别刊发了新县实施“金种子”计划的经验。

抓“双创”,延伸“双强”工程新触角。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在全县开展了创建富裕村、和谐村活动,创新了“双强”工程载体,延伸了“双强”工程触角,赋予了“双强”工程新内涵。县委专门印发了《关于在全县农村大力开展创富裕村、创和谐村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双创”工作的目标任务和基层党组织的工作标准。经过一年多的实践,“双创”工作初显成效,目前已培育出浒湾乡游围孜村、千斤乡大吴湾村等22个富裕村,吴陈河镇朱洼村、箭厂河乡詹湾村等47个和谐村,这些富裕村、和谐村已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村、亮点村,成为广大农村党员脱贫致富的核心。浒湾乡游围孜村党支部在党员中率先推广香菇种植技术,现在已辐射到全乡及周边乡镇600余农户,种植面积达10万余袋,年产值180余万元,群众增收150余万元。箭厂河乡詹湾村原是信访多发村,在创建活动中,村党支部完善了村民理事理财制度,开展了无职党员设岗定责活动,重点解决了一大批遗留问题,理顺了党群干群关系,全村风气有了明显的转变,成为和谐村创建的典范。

抓带建,丰富“金桥”工程新内涵。几年来,新县采取属地建、乡镇党委自建、挂职锻炼干部领建、依托当地党组织挂靠建等方式,先后外建党支部26个、党小组14个。同时,新县还以外建党支部为阵地,大力开展党建带工建、党建带团建、党建带妇建活动,组建工会组织39个,外建团支部18个,外建妇女小组31个。新县驻大连农民工工会在新县驻大连党支部的指导配合下,在大连市西岗区为新县农民工联系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医院,积极开展农民工服务和维权工作,其事迹引起了胡锦涛总书记的关注,总书记批示:“大连农民工工会有效促进了社会和谐”。因带建活动成绩突出,驻大连党支部书记、信阳(新县)大连工会联合会主席袁继斌今年获得了**省五一劳动奖章。吴陈河镇驻北京党支部书记陈复耀在北京创建了京豫陈农民工子弟学校,社会效益显著,影响很大。省委书记徐光春和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前北京市市长王歧山先后到吴陈河镇驻北京党支部视察工作,并给予了高度肯定。外建党组织在带建中积极开展“回归”工程,引导成功人士回乡创业,共兴办厂矿企业22家,先后投资达8000余万元,为新县的城市建设和新农村建设做出了贡献。

抓联动,培育“联帮促”活动新载体。围绕十七大提出的“建立健全城乡党的基层组织互帮互助机制”和“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的新要求,针对当前基层组织建设面临的新形势,今年,县委适时出台了《关于开展城乡基层党组织“联帮促”活动的意见》,进一步培育和创新基层党建工作新载体。即通过城乡基层党组织上下互联、党员群众结对互帮,整合“1+1”扶贫助残济困、温暖工程、千名党团员结对救助千名留守儿童、驻村帮扶、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等党建工作载体,依托农业、林业、科技、畜牧等县直单位在项目、资金、科技、信息等方面的优势,广泛开展结对走访、科技培训、扶贫解困、发展致富等一系列活动,积极开辟县直单位党组织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新渠道,拓展党员服务群众的新途径,探索党内互帮互助和激励关怀帮扶新机制,努力实现城乡基层党组织互联促发展、互帮促提高,开创以城带乡、城乡互助、资源共享、共同提高的基层组织建设新格局。活动开展以来,县直210个基层党组织、2386名党员与205个村级(社区)党组织、783个贫困户、1566名困难党员、820名留守儿童结成了帮扶对子;累计培训农村困难党员600余人,救助贫困学生、留守儿童1200余人,捐款捐物40余万元;县直单位共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帮扶项目30余个,累计投入项目资金600余万元。该项活动的实施,受到省、市委组织部的积极评价,并被市委组织部列为“2008年组织工作创新计划”。

三、在机制构建上求创新,巩固基层组织建设成果

加强组织设置建设。以社区组织和“两新”组织党组织设置为突破口,完善了基层组织设置,实现了全覆盖。社区联合建。积极整合社区资源,联合社区单位,广泛深入开展“新社区、新服务”集中创建活动。结合城市建设,在县城新建了长潭、叶林、潢河、金水等6个社区党支部;结合中心集镇建设,在吴陈河镇新建了吴陈河社区党总支。非公依托建。依托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先后建立起1个工商联党组、1个非公党委、14个非公党支部,并充分发挥其在非公经济组织发展中的政治核心作用。同时,先后选派了58名熟悉党务工作、善于做群众工作的青年党员干部到非公经济组织担任党建工作指导员或联络员,帮助开展党建工作。协会延伸建。在农村,以行业协会为载体,调整组织隶属,在行业内部或行业组织中建立党组织,延伸党组织的组织、引导和管理职能。目前,全县农村共建立个体经济协会、淮南猪养殖协会、银杏协会、板栗协会等协会党支部7个、党小组11个。

加强村级活动场所建设。近年来,新县把村级活动场所建设作为基层党建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不断加大投入,相继新建、改建了一批村活动场所和社区阵地,有效改善了村级组织的办公活动条件。特别是2006年,按照上级统一安排部署,县委强化组织领导、灵活资金筹措、狠抓规划建设,一年时间就完成了上级规划两年建设的35个场所建设任务。市委组织部在新县召开了全市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工作现场会,对新县场所建设的速度和质量给予了充分肯定。借此东风,2007年,县委常委会经过认真研究,决定再投入400万元,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对其余157个村场所全面进行改造扩建和配套提升。目前,共改扩建村级活动场所56个,新县村级活动场所建设工作走在了省、市的前列。

落实基层组织活动经费。实行三个倾斜,即:财政向基层倾斜、党费向培训倾斜、政策向村级倾斜。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专项经费列入县财政预算,基层党委每年保证有6至10万元的党建办公经费。近几年,累计筹措资金500余万元,用于更新县、乡党校教育培训设备和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网点建设;每年从留存党费中拿出30%,用于农村党支部电教设备、片库、示范基地等党员干部培训设施建设和农民党员专项集中免费培训活动。扎实推进中组部解决村级干部待遇试点工作,建立健全村干部养老保险制度、医疗保险制度和离职补偿制度,落实好农村基层干部的政治、经济待遇,确保村干部报酬待遇不低于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充分调动了农村基层干部的积极性。

创新基层党建工作机制。县委围绕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学习、管理、活动三个主要方面,建立健全了一系列工作制度,对县委、乡镇党委、村党支部三级党组织建设进行了统一的制度规范。完善了党委中心学习组制度、党员经常性学习教育制度等,着力建设学习型组织。完善了县、乡镇党委定期研究党建工作制度、党员领导干部服务基层制度、村党支部工作记录调阅制度等,县委组织部统一印发了基层党组织工作制度汇编,并为各农村党支部统一制作了党务、政务、村务公开栏和工作制度版面。建立完善了党员服务承诺制、党支部“三会一课”制度、民主评议党员制度等,使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在开展活动中有制可依,有章可循。

加强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建设促进产业化发展 篇6

论文摘要:农村基础设施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生产生活改善的物质基础,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目前,中国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只有抓住农村基础设施这个最薄弱和关键的环节,才能积极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稳步前进。

农村基础设施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生产生活改善的物质基础,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目前,中国农村基础设施薄弱,与城市相比存在巨大差距。只有抓住农村基础设施这个最薄弱和关键的环节,才能为加快发展农村生产力提供坚实物质基础,才能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稳步向前推进。

一、当前农村基础设施现状及问题

农村基础设施就是为发展农村生产和保证农民生活而提供的公共服务设施的总称。农村经济基础设施包括:交通,水利,能源,通信,教育,卫生等各个方面,它们是农村中各项事业发展的基础,也是农村经济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该与农村经济相互协调发展,而当前农村基础设施特别是“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活条件”的基础设施(主要是指节水灌溉、人畜饮水、农村道路、农村沼气、农村电力、牧区草场围拦等“六小”工程)存在很多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1.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滞后,农业仍未从根本上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目前,全国仍有近一半左右的耕地缺少灌溉条件,基本上是“望天收”;现有灌区大都修建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受当时经济和技术条件限制,一些工程设计标准低、配套差别,相当一部分老化失修、效益衰减;现有的水资源短缺矛盾突出,中国是世界上水资源较为短缺的国家之一,人均和耕地亩均水资源占有量少,季节性、区域性缺少问题突出;农业用水浪费、效率低的状况较为普遍,全国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仅为0.47,与发达国家的70%~80%相比,中国灌溉用水效率低,在一定程度上又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矛盾。

2.近期农村公路建设的突出矛盾。经过多年的建设,中国农村公路已初具规模,解决了大多数老百姓出行难的问题,但许多地区特别是经济落后地区仍然以土路交通为主,遇到天气不好,道路泥泞;已建成的乡村公路密度偏低,路网结构不合理;部分已修建的沥青公路堡坎基脚不扎实、路面薄、使用时间短;路政管理力度不够,养护资金缺乏保障;在农村公路新建、重扩建过程中,少数农民缺乏大局意识,依赖性强;农村公路建设占地、拆迁和青苗补偿等工作难度加大,所有这些问题,给农村运输带来诸多不便,阻碍了商品的流通,给农民带来不少损失,影响了农民奔小康的步伐。

3.饮用水安全隐患大,供水水质、水量不达标。受特定的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人类不合理活动等因素影响,目前中国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仍较为突出。受工业污染影响和农业生产过程中不合理使用农药化肥、固体废弃物等影响,污染物通过地表径流和农田渗漏,造成饮用水重金属矿物质农药等有害物质严重超标;受工业发展影响,部分地区地下水水位严重下降,造成饮用水水量短缺;受经济发展影响,偏远地区吃水困难,而自建水窖等储存的饮用水中微生物、细菌超标,使用时虽经过煮沸,但依然存在安全隐患,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产生活,亟须加快解决。

4.农村电力设施落后,用电贵、用点难。在农村电力改造方面,尽管国家做了很多的工作,使得农村电网结构明显改善,供电能力和供电可靠度显著提高,但和其他地区相比,在总体上还比较薄弱,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农村电网明显落后,用电难、用电贵现象仍然存在;部分偏远地区甚至仍然没有解决生活用电问题。

5.农村社会事业投入低,设施简陋。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差、卫生基础设施落后、基层

计划生育服务能力滞后、公共文化设施不足等问题仍未从根本上改变。由于农村公共服务设施资源占有率低,农村居民公平享有上学、就医的机会大大低于城市居民,使得农村地区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的困难大,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比例高。

二、造成农村基础设施薄弱的原因分析

之所以存在上述问题,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国家财政投资少。新中国成立后,城市的道路、供水、供电、学校、医院等都由财政投资建设,而农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却大都由农民自己投资。虽然以前对农村也有投资,比如农业集体化时期,中国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是更多集中在大江大河治理方面,而农村改革以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一直存在投入不足,特别是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不足,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与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2.受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影响。集体经济时期,中国政府对农村公共投入资金总量虽然很小,但是相对绩效却很高。土地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以后,除少数地区外,农业集体化时期的集体资产也分配到户,以农户为主的这种家庭承包经营单位,虽然对农村公共产品具有强烈的依赖性,却缺乏对这些公共产品的保护和维护意识,致使原有的基础设施超期服役,有的甚至破坏严重,而新的基础设施鲜有投入,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3.农村集体经济无钱投入,农民投工投劳下降也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重要因素。在农业集体化时期,集体经济和“两工”(即农民义务工和劳动积累工)曾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发挥过积极作用。而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以来,一方面,中国农村集体经济十分薄弱,多数乡镇没有固定的集体收入来源,因此,根本无钱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农民对农村包括基建设施在内公益事业的劳务投入总量持续下降,特别是取消了农民“两工”(即农民义务工和劳动积累工)和农业税以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和投入不足的问题更是雪上加霜。

三、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措施

1.加大国家财政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方略,针对当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严重滞后于城市的现状,参照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历程,政府公共财政理应成为农村各项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主要的投资主体。所以,各级政府要全面建立向三农倾斜的公共财政分配体制,提高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用于农村的比例,确保财政支农投入总量和比重逐步增加,确保土地出让金用于农村的比重不断提高,重点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对基础设施的后续管理和维护也要安配相应的配套资金。

2.科学做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关规划。农村地域分散,各地区经济发展条件不同,不同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又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在制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关规划时,就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做到有重点、有特色,使基础设施建设在总体安排、科学部署指导下有序开展。加快城市交通、供水、电力、信息、广电、电信、互联网等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推进农村与城市基础设施互联共通,搭建起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网络,努力建设文明、小康、秀美的新农村。

3.大力建设农村基础设施。一是加大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力度。中国人均耕地少,而有基本灌溉设施的耕地更少,还不到总耕地面积的一半,并且其中有1/3灌溉耕地的农田水利设施已经年久失修,无法发挥正常功用。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我们只有加大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力度,大力推进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任务,鼓励和支持农民广泛开展小型农田水利、小流域综合治理、山区水利建设,普及推广节水灌溉技术。要因地制宜大力发展节水灌溉,重点发展投资大、效益高的喷灌、滴灌、雾灌等节水灌溉模式以及地埋管道、软带微喷

等经济实用的节水灌溉模式,同时加强对农田水利工程的管理与改革,以提升农田水利设施整体水平。二是大力建设农村公路。“要想富,先修路”,农村公路是农村地区最主要的甚至是一些地区唯一的运输通道,也是支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农业结构的调整、农副产品的深加工,都离不开公路交通提供的基础保障。只有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才能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三是加大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建设力度。尽快解决水污染严重地区和水量不足地区的饮用水安全问题,努力争取饮用水安全,使广大农民群众都能喝上安全清洁放心的饮用水。四是加大农村电力设施建设力度。农村电力是农村地区重要的基础设施,为了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就要加大农村电力设施建设力度。继续进行农村电网改造,解决农村居民用电价格高的问题,实现同网同价。启动无电地区电力建设工程,逐步解决无电地区居民生活生产用电问题。五是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就是要加强农村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基础设施,巩固农村义务教育普及成果,继续实施农村校舍改造工程,推进新型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扩大农村免费公共卫生服务和免疫范围,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体育事业,提高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标准,扩大农村生活保障覆盖面,努力推进社会公共服务均等化。

4.加强农村基础设施的管理。过去农村基础设施建成后缺乏或根本没有有效维护和管理,导致其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很快报废的现象较为普遍。加强农村基础设施的管理,就是要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提升其对各项公共事务各项财产的管理能力,从农村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的实际出发,分类制定相应配套的管理办法,提高农村基础设施的使用效率;引入利益驱动机制,强化农村基础设施的管理体制,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农村基础设施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总之,我们要从广大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和社会大力发展。

参考文献:

[1]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报告[R],2009.[2]中国基础设施建设重点从城市转向农村[EB/OL].新华网

大力发展畜牧产业促进新农村建设 篇7

1 畜牧业对新农村建设的作用

商洛市洛南县是一个农业县, 农民人均收入较低, 其他农村经济支柱产业发展也比较单一, 但是全县农村的大多数农户有养殖畜禽的习惯, 发展畜牧业对于农村经济发展具有潜在动力, 是农民增收的最大产业空间, 加快畜牧业的发展对促进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1 畜牧业是促进农民增收, 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优势产业

首先, 畜牧业生产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相比较而言, 发展畜牧业资金投入少、周期短、见效快、商品率高, 其生产效益远远高于传统种植业, 而且适合千家万户发展, 同时农民朋友具有多年来积累的养殖经验, 畜牧业发展是农民收入的重要增长源。其次, 畜牧业关联度高、产业链长、涉及行业广, 对劳动力吸纳能力强。发展畜牧业不仅能推动农业的发展, 更重要的是能够促进二三产业的发展, 加速工业化和小城镇建设的进程, 使广大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就业, 进一步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

1.2 畜牧业是调整优化农业结构, 发展农业经济的“主力军”

首先, 畜牧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发达的畜牧业是现代化农业的重要标志。发达畜牧业占农业的比重一般在60%~90%之间, 而我县目前仅在30%左右, 发展空间和潜力都比较大。其次, 畜牧业受地域、耕地、气候和规模的制约较小, 不仅可以充分利用各种非耕地来发展, 而且能够借助饲料等大量外部资源促进发展, 创造出成倍乃至数倍自有耕地的产值和效益, 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新方向和重要增长点。

1.3 畜牧业是发展生态农业, 实现村容整洁的重要途径

畜牧业是实现农业资源循环利用的关键环节。畜牧业不仅可以转化粮食, 而且可以将人们不能直接利用的约占农作物一半以上的秸秆、糠壳、麸皮和糟渣等农副产品以最简单的方式实现最大限度的转化值, 将动物所产生的农机肥料变废为宝, 提高资源利用率, 促进农业生产实现良性循环。其次, 畜牧业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的重要支撑。

2 大力发展畜牧业, 促进新农村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既为畜牧业发展带来了重要机遇, 也对畜牧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全力推进畜牧业规模化、生态化、产业化和现代化进程, 努力促进畜牧业快速稳步发展。

2.1 用工业化思路谋划畜牧业发展

畜牧业是农业经济的支柱产业, 多年的实践充分证明我县农业生产的强项在畜牧业, 优势在畜牧业, 发展新农村经济的增长点也在畜牧业。为了达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促进农民增收致富这一目标, 必须尽快摆脱传统的畜牧业发展观念和发展方式, 用工业化思路谋划畜牧业发展, 积极推进畜牧业向现代化迈进。研究制定畜牧业发展规划及配套政策, 像组织工业发展那样组织畜牧业发展, 大力推进集约化生产, 实行建设商品基地与发展规模养殖并举, 依托良繁体系, 稳步推进畜产品加工业。更要像实现工业现代化那样实现畜牧业现代化, 把传统畜牧业发展成为体系健全、产业配套、技术水平含量高、具有竞争力的现代畜牧业。

2.2 加快畜产品基地建设, 做大产业规模

发展畜牧业要讲究“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则, 认真进行调查研究, 选准主导产业, 实施重点开发, 建设一批优势突出的畜产品生产基地, 在全县范围内大力发展生猪和家禽养殖, 形成区域优势、规模优势和竞争优势。在基地建设中, 一方面要结合农村建设, 科学选址, 合理布局, 统一规划建设养殖小区, 加大扶持力度, 加大项目资金投入, 鼓励各类专业户通过滚动发展, 扩大经营规模, 树立示范典型, 带动全县畜牧业快速发展。另一方面要广泛发动群众从事家庭养殖, 以户为基础, 以村为单元, 着力抓好专业乡镇和专业村建设, 促进农户零星养殖向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区域性专业化养殖的逐步转变, 扩大养殖覆盖面。

3 培育壮大龙头企业, 大力推进畜牧产业化进程

坚持把引进培育和壮大畜牧龙头企业作为加快畜牧业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来抓, 以实施“招商引资、发展民营”为思路, 进一步落实各项优惠扶持政策, 在资金投入、税收、计划审批、工商登记、土地征用、产品购销和信息技术服务等方面给予扶持, 鼓励扶持个人、企业投资兴建畜牧民营企业, 培育发展一批畜牧业生产、加工、流通和服务等龙头企业开展深加工, 提高技术水平和产品档次。同时, 要将龙头企业与畜产品生产基地、合作社相结合, 积极推进“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 支持企业通过直接投资、订单生产等方式参与畜产品基地建设, 将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连接成紧密型的利益共同体, 实现互动双赢。

4 实施科技兴牧战略, 提升畜牧业发展水平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是推动畜牧业快速发展的根本动力。要从良种、饲料和饲养等基础环节入手, 推广应用先进技术, 加强科技培训和技术服务, 逐步改变畜牧业生产中存在的经验养殖、粗放饲养和效益不佳的传统模式。一方面要加快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步伐, 另一方面要加强科技培训。结合生产实际和群众需求, 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民科技培训活动, 及时提供咨询和技术服务, 传递市场信息和技术信息, 提高广大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引导养殖户加大科技投入, 应用先进技术科学饲养管理, 提高养殖水平和经济效益, 以思想观念的转变和生产技术的革新推动畜牧业的发展。

5 加大动物疫病防控, 保障畜牧业生产安全

突出抓好县乡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 理顺管理体制, 加强力量, 改善基础条件, 保障工作经费, 全面提高动物疫病防控能力和水平, 确保动物防疫工作的顺利开展。要贯彻“预防为主”和“依法防控、科学防控、群防群控”的方针, 严格执行动物防疫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 建立起政府负总责、部门各司其职、全民参与的防疫机制。搞好疫情监测预警, 扎实开展计划免疫, 加大检疫执法力度, 严防严控重大动物疫病的发生流行, 保障全县畜牧业生产安全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6 加强引导扶持, 强化畜牧业发展保障

加强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建设促进产业化发展 篇8

关键词 校企合作 职业学校教师 专业化发展

一、问题的提出

目前职业学校的教学体系由“学科体系”向“工作导向”、“技能体系”转化,而这种转化,必须要有一支素质高、技能强的职业学校师资队伍作为支撑。但从实际情况看,职业学校的教师由于缺乏一定的实践经验,与行业、企业缺乏沟通和交流,不能完全了解和掌握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使得职业学校的部分毕业生在上岗之后还需企业投入大量人力和物力进行再培训,长期如此造成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使职业学校难以更好的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目前在职业教育改革的浪潮中,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教育改革的成败在教师,只有教师专业水平的不断提高才能造就高质量的教育水平。因此促进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化,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建立一支教学能力强、技术水平高的“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让职业学校教师逐渐成为一名成熟优秀的专业人员,成为一名行业技术专家,是提高职业教育办学质量的关键问题。要想实现这一目标,除了要建立有效的机制,优化师资队伍;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提升职业学校教师的整体素质和水平;笔者认为还要充分调动企业在教师专业化发展过程中的积极作用,通过校企合作使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化发展这一动态过程能始终与行业或专业的高新技术发展水平保持同步。

二、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特征

职业学校的教师专业化是指职业学校的教师既要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又要具有较强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以及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

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化发展与一般教师相比更具专业化、专门化的特征,由于职业学校办学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因此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化发展过程更多的体现在专业技术水平、教学能力和方法的不断提高,以及良好的创新实践能力,探究和学习的能力的提升。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化发展过程,更像是一个新技术的探究与学习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逐渐成为行业专家,教学能手。

三、校企合作促进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要性

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大批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熟练劳动者和各种实用人才。这就决定了职业学校的办学思想、办学模式必须适应本地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为适应这种需要,职业学校就必须建设一支素质高、业务精、既能讲又能干的专业化师资队伍,他们应该始终站在行业发展的最前沿,能了解和掌握最新的技术和企业需求,能不断根据市场需求调整教学手段、内容和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职业学校培养的人才能迅速与行业需求接轨,实现职业学校和企业发展的双赢。

建立职业教育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是适应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新形势,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迫切需要,对于创新和完善职教教师继续教育制度,优化教师的能力素质结构,建设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促进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都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可见,如果没有企业的参与和支持,职业学校的教师很难达到“双师型”标准;更谈不上促进其专业化发展。没有企业的参与职业教育很难做到真正的理论联系实际,很难及时适应社会需求;职业学校如果不加强校企联合,办学单一化、内向化,就很难实现培养目标,培养的人才就会失去市场竞争力。

四、校企合作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形式、方法和策略

校企合作促进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化发展,其根本是要解决职业学校教师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实践能力、课程开发能力等问题。由于办学条件、专业设置、师资状况、企业条件、合作程度等方面有所差异,其具体合作形式需要因地制宜,探索不同的途径与方法。但合作的原则应当是: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双方受益。

(一)建立校企合作促进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相关机制。建立选拔制,实行聘任制。在人事制度改革的框架下,优胜劣汰,在这一过程中校企合作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学习和实践能力、专业技术水平等进行考核,从而使真正能适应职业教育发展需要的教师留在工作岗位;在教育部门的支持下,从企业聘请具有一定教学能力的高技能人才,作为专、兼职教师充实职业学校的师资力量,优化师资结构。

(二)采取校企合作促进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化的有效形式。实行在职教师到企业学习的制度。可以采取脱产和半脱产,挂职锻炼、跟班实践、参观考察等方式,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职业学校教师到企业学习、了解企业的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同时了解企业用人规格,便于学校调整人才培养目标,提高教学实效。职业学校办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社会需要的实用性人才,如果学生在校就接受了系统的、实用的技术培训,那么学生在上岗就业时就会迅速适应企业需求,减少企业因培训而付出的人力、物力、财力,这是学校办学效益、企业经营效益的双赢。

(三)创造校企合作促进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利条件。建立学校实习、实训基地,为提升教师实践能力、培养实用人才创造条件。要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使职业学校毕业生能零距离上岗就业,就必须创建模拟仿真的教学、实习场所,在真实的实践环境中提高能力和水平;建立校外实习基地,提升教师对新技术的应用实践能力。由于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企业技术更新速度相对加快,现阶段学校实习场所设备更新速度还不是很快,这就需要教师要经常到企业参加学习和实践。为提高学习效果,保证知识的递进和实用,学校可以选择与其办学息息相关的企业建立长期合作,设立实习基地、同时为其提供长期的用人支持和技术培训。

总之,开展校企合作促进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化发展,是职业教育的本质需求;是提升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最佳途径;是培养高素质专业技能人才的重要保证。其实施的形式与方法已经成为职业教育改革的热点,还有许多课题值得我们去不断深入研究、探索与实践。

上一篇:寒假日记200字英语下一篇:“探究式学习法”在地理课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