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共8篇)
在校园生态系统中,教师与学生是其中最活跃的因子,是校园生态的活的创造力。师生关系是学校诸多要素关系圈中最关键的链节之一,它作为学校环境中最重要的人际关系贯穿整个教育教学过程,决定着校园生态的和谐状况及发展水平,在教育教学中发挥着特殊、奇妙的作用。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在当今时代背景下非常紧迫,而且意义重大。
一、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是当今时代发展和教育改革的必然
在农业经济时代和工业经济时代的大部分时期,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主体,是主宰,是权威,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师生关系必然体现着“师道尊严”。到了后工业经济时代,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学校师生关系在现实条件下面临并呈现出各种新情况需要重新审视与研究。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明显增多,前喻文化、后喻文化和并喻文化相汇交融,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教师传递的价值观念往往受到社会和家庭的冲击;学生独立自主意识增强、思想更加活跃,对个性发展的要求已日益强烈;教育途径不断拓宽,教育管理和教育手段已逐步现代化、科学化,以教师为主体的活动舞台已逐渐被学生占领。因此,旧的师生关系的不和谐越来越明显,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当今时代的发展,势必遭受强烈的冲击甚至遭受瓦解,时代的发展要求重塑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育改革尤其是新课程改革要求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更注重倡导“以人为本”,更注重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教育的过程是双方互动、共同促进和提高的过程。表现在课堂上,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是本次新课程改革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从某种意义上讲,它也是素质教育能否深入推进的关键因素。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必须把学习过程转变为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必须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与方法,关注学生是用什么样的手段和方法,通过什么样的途径获取知识的。因此,从教育改革的角度看,应试教育背景下的主从型师生关系将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应当是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等素质教育要求的平等合作、相互信任的新型和谐师生关系。
二、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是建设现代和谐校园、促进学校持续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入,随着党和国家对教育事业的重视,社会和家长对教育的期望值日益增长,对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广大教师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竞争。教师因此患有比一般人更多的心理障碍,如焦虑心态,嫉妒情绪,神经质、抑郁症和失眠等。如果师生关系不和谐,老师的辛勤劳动和无私奉献得不到应有的尊重,长此以往,教师就会变的更加忧郁、消沉、焦虑、烦躁、愤怒、失望、愁苦而导致心理疾病,教师对其职业就会感到厌恶。这种“负螺旋”态势是校园内部的“隐形炸药包”,将是学校和谐发展的严重障碍和危害。相反,如果师生关系和谐,学生在课堂上给予积极的配合,充分显现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激情,教师受到了学生的尊敬和信赖,就会增强自尊、自信和荣誉感,就会觉得尽管工作很忙很累,报酬也不高,但精神上很充实,心理上很愉悦,我这样做值得,从而减少或消除本来存在的心理压力和心理隐疾,促进教师以更佳的心理状态投入工作为学校的教育事业奉献,使教师工作由职业需要上升为职责需要。
师生关系对学生的心理发展有很大影响。不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导致在校学生心理疾患和校园环境不和谐的重要原因。学生经常受到老师的训斥、批评和冷遇,学生就会产生自卑、恐惧、屈辱、焦虑甚至敌视等情绪,加上学生本身的压力也不小,容易患上不良的心理疾病。例如,在教学中,当教师对待学生偏袒不公时,当学生总是受到老师忽视时,学生就会感到痛苦失落,情绪激动,举止冲撞,待人态度生硬,好发脾气,不听劝告,表现为“过度激动症”。当有的学生学习成绩不好,受到老师讽刺、训斥后,忧虑、失望、愤怒、不满,表现为“激愤症”。再如,在紧张的师生人际关系下,一些学生因为怕分数差受到批评,从而对周围的一切非常敏感,总是提心吊胆,十分紧张,表现为“恐惧症”。相反,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热爱学生,尊重信任学生,师生间保持着亲密和谐的人际关系,学生就会自尊自信,心情轻松愉快,心理得到健康发展,就会在精神、心理、价值观以及行为等方面与教师进行合作与交流,在交流与合作中双方共同调节师生关系,促进师生关系的不断发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和谐的教育,和谐教育更需要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能够不断调适师生心理状态,促使师生身心和谐,有利于促进现代和谐校园建设,促进学校持续健康地发展。
三、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有利于促进师生教学相长,从而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和谐的师生关系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交互活动中是民主的、在相处的氛围上是和谐的。它的宗旨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充分发展。如果师生关系处于一种平等、信任、理解的状态,那么它所营造的和谐、愉悦的教育氛围必然会产生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对于学生来说,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把教师看做最信赖和仰慕的人,他们喜欢上这种精彩的课,把它当成一种享受,他们懂得尊重教师就是要尊重他们的劳动,所以他们总会积极配合,专心听讲,勤于思考,努力学习,努力珍惜和维护这种和谐关系,比较容易接受教师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和批评意见,对教师所传递的知识信息,会尽量吸收,不仅避免由于人际关系而影响学生学习情绪和教师教学态度的事件发生,而且大大提高了学的效果。对于教师来说,和谐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尊敬、信赖并且喜爱教师,这对教师是一种鼓励和鞭策。教师为了继续保持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和地位,对教育、教学就会更加负责,不断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千方百计地想把课上好,把学生教好。每节课情绪饱满,激情洋溢,精益求精,并针对学生特点组织和增补内容,择其最适宜的手段和方法,合理安排时间,尽量使教学最优化、最有效,把对教育的爱、对学生的爱通过教学活动体现出来。教师正是用认真的备课和课堂中优雅、亲切的教态,生动优美的语言,准确精练的讲评来博得学生的好感和尊重的,而且不断地从学生的笑脸和进步中得到激励和安慰,思路更为敏捷,教学信息渠道畅通无阻,使教育、教学超水平发挥,提高了教的效果。教育心理学家专门研究过课堂气氛对于学生的影响,发现在友好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学生心情愉快,精神舒畅,反应灵敏,容易形成师生之间的思想交流,激起感情共鸣,学生会感受到老师的热情和爱,并把对老师的爱迁移到老师所授学科上去,增强对所学学科的兴趣和信任度,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实现教育的功能。而学生良好的情绪反应反过来又影响到教师的教学情绪,二者合理互动,良性循环,从而大大提高教学效果。反之,如果学生对老师有反感和抵触情绪,就会心情烦躁,如坐针毡,精力分散,思维消极,反映迟钝,从而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四、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创造潜能 马斯洛健康心理学告诉我们:任何一个健康人心里都有一些需要,当满足了基本需要,一个更高的需要才得以出现。人的需要是产生动机的源泉。和谐的师生关系恰恰满足了学生对爱与被爱、民主平等、受人尊重、自尊及好奇心等心理需要,同时让学生感到自身的价值、人格得到尊重和承认。他们不仅从教师那里得到知识的营养,而且获得了爱护与支持,尽管学习很艰辛,有时是枯燥无味的、紧张的,学生也会全力以赴地、轻松地、愉快地去学习。和谐的师生关系还影响着学生学习动机的选择性。学生都喜欢上自己喜爱或崇拜的教师的课,愿意为他们所喜欢的教师而努力学习,“皮格马利翁效应”又促使学生追随和效法教师,有意识地使自己的行为、学习符合教师的标准和期望,借以获取教师的赞许和关心,给他莫大的宠爱和鼓舞,因而努力于该科的学习。我国有关调查也表明:许多学生在大学学的专业大多是中学阶段很喜欢的教师所教的学科;学生对教师的态度、学科兴趣和学习成绩三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一致的状态,构成“正反馈”的趋向。
创造是人的全部体力和智力都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下的一种活动,它意味着运用一个人的全部能力和潜力,它需要有宽松的环境和对人的充分地尊重。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当代的学生民主意识和成就意向强,他们思想解放,少条条框框,不避嫌疑,少盲目服从,要求别人尊重自己的民主权利,希望有个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民主平等的环境,讨厌专制式的领导方式,喜欢平等的讨论问题,民主的解决问题。和谐师生关系可以让这种需要得到满足,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大家始终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产生满意、愉快、羡慕、互谅、互助等积极的态度和体验,在这种清新浓郁的民主气氛中,学生的思维更加敏捷、记忆更加清晰牢固、想象更加丰富广阔,从而有利于对学生创造性活动的培养。
五、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有利于加强和改进新时期学校的思想道德建设
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助于教师对学生道德知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教育与培养。号称“中国基础教育活化石”的教育家吕型伟曾说:“如果孩子能对你讲悄悄话了,教育就成功了一大半。”在和谐的师生氛围中,因为相互认知、相互信任和尊重,视教师为知己,则可消除对方的顾虑,让学生打开心灵的窗扉,把他的困难与问题在一个轻松和讲理的环境中说出来,从而得到一些精神上的发抒和松弛,然后教师就可以对之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只有信其道才愿受其教。师生关系融洽亲密,学生对教师的教导,在感情上才具有相容性;而在不融洽不亲密的师生关系中,学生容易形成对教师的“逆反心理”,与教师的教导背道而驰。可见,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教师对学生心灵深处的了解和洞察,及时矫正学生不良动机和行为。
1 和谐师生关系的特点
(1) 民主与平等。教师与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 民主与平等是和谐师生关系的基本要求。罗杰斯曾说:“主张学校建立一种帮助关系, 教师与管理者应以毫无威胁的、真诚可信赖的存在方式为学生所接受”。教师是内在于情景的领导者, 而不是外在的专制者。摒弃师生主从关系, 遵从民主、平等的原则, 自觉改变以往施教者的身份而以帮助者、引导者、组织者、“平等中的首席”的角色来融入教学过程, 使教学活动具有双向互动性, 真正体现出师生间应有的民主与平等。
(2) 关爱与尊重。“没有爱, 就没有教育”, 关爱学生, 尊重学生的主体人格和个性差异, 尊重学生表达思想、情感、诉求的权利。而在教学实践过程中, 有些教师处理问题时主观臆断, 居高临下地训斥学生, 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积极性。每位学生都渴望得到关爱与尊重, 师生之间应相互尊重、互敬互爱。
(3) 对话与合作。对话意味着师生双方在相互尊重、平等、信任的基础上进行知识、思想、情感上的交流沟通。弗莱雷曾指出:“通过对话, 学生的教师和教师的学生之类的概念将不复存在, 一个新名词即教师学生或学生教师产生了。在对话过程中, 教师的身份持续变化, 时而作为一个教师, 时而成为一个求知的学生。学生也是如此。他们合作起来共同成长。”对话是一种教育情境, 师生双方共同参与、协同合作, 积极营造出一种具有建设性的批判意识, 通过交流合作达成认识上的统一。
2 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
(1) 更新教育理念。“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不存在“无教学的教育”和“无教育的教学”, 教书和育人是教育中不可分割的两部分, 是辩证统一的。学校不仅要吸收、传承人类固有的优秀文化成果, 更要符合时代需求、与时俱进地创新传统文化, 使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接轨;不仅要传授学生知识内容, 更要注重学生健全人格和正确价值体系的塑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和谐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和个体差异, 注重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2) 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学生观。一方面, 学生是有独立人格的、发展中的人, 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发展潜能。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使得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让学生积极地融入到教学过程中来, 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来体察学生的言行举止和内心世界, 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另一方面, 虽然学生掌握了知识、技能, 但他们缺乏实践锻炼和社会生活经验, 需要教师的悉心指导, 因此, 在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时, 还要注重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3) 树立新的教师观。教师一味要求学生适应自己, 很少考虑去适应学生, 强调教师中心、书本中心、课堂中心, 严重扼杀学生自主、自立和开拓精神, 影响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教师要从传统的角色中走出来, 在教育教学中必须具有民主思想和作风, 重新思考学生, 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来看待, 承认学生作为“人的价值”。在传统教学过程中, “教师为中心”的独白式教学方法使得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受压抑, 成为课堂教学的被动参与者, 师生之间缺乏互动、沟通。教师要自觉更新师生观念, 变革教学方式方法, 消除教师的话语霸权, 在民主、平等中实现师生间的对话、合作, 教师从知识的讲授者变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帮助者、启发者、促进者, 成为“平等中的首席”、学习情境的组织者, 形成以教师为主导, 以学生为主体的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主动创设知识内容、学习策略都很丰富的教学情境, 营造能够启发学生发散思维的环境氛围, 让学生在参与、合作、体验中探寻知识规律, 加速知识的内化过程, 使学生在语言交流和运用中形成积极有效的学习策略。
(4) 提高教师自身综合素质。夸美纽斯曾说“教师的职务是用自己的榜样教育学生”。影响教育成效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但教师自身的素质无疑是关键性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重科研轻教学、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式单一等现象都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不利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使学生对教师尊重的唯一源泉在于教师的德和才”。在大众化教育、信息社会的时代, 教师只有更新教学理念, 提高教学水平, 不断增强自身综合素质, 才能获得学生的认可和尊重。
首先, 科研与教学相结合。不进行教育研究的教学缺乏理论上的指导, 而没有教学实践经验的教育研究也是空洞乏力的, 因此, 教师要辩证看待科研与教学的关系, 把科研与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理论指导下进行教学实践, 在实践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教育研究, 共同推进教育的发展。据有关调查显示, 学生最为关心的是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教学素养, 教师能够讲解学科领域的核心知识和学科发展的动态趋势。教师只有同时具备了良好的教学素养和科研能力才能受到学生的尊重和爱戴。
其次, 提高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在21世纪的信息社会, 教师已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唯一来源, 知识传播方式的变革对教师教学方式、教学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要注重提高自身运用信息化技术进行教育教学的能力, 在指导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同时, 还要引导学生自觉养成与信息化时代相应的价值观念、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教师要加强与学生的交往、沟通, 以自身的行为榜样去影响学生,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通过关爱学生树立教师的权威。教师要不断优化自身的能力结构和知识结构, 自觉加强师德修养, 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个人魅力, 以渊博的学识、广阔的视野、敏锐的思想及谦逊包容的优秀品质赢得学生尊重和爱戴, 进一步融洽师生关系。
3 结束语
在市场经济、信息时代、大众化教育等因素的冲击下, 僵化、不平等的传统师生关系已无法肩负起发展现代学校教育、发展人类自身的使命, 构建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必要和迫切的。师生之间的教育教学活动除知识传授外, 还应包括师生间的深层次的思想、精神交流和沟通;师生关系应由单向授受走向多维沟通, 由支配、对立走向平等、合作;学校应根据师生关系的新特点做出相应的教育管理措施, 积极构建与时俱进的和谐的师生关系, 这不仅是教育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也是学校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唐思群, 屠荣生.师生沟通的艺术[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2]陆有铨.躁动的百年———20世纪的教育历程[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7:173.
[3]保罗·弗莱雷.被压迫者的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64.
[4]潘懋元, 王伟廉.高等教育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1995:32.
[5][德]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9:12.
[6]郑丹, 郭定和, 汪宝元.试论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J].中国教育导刊, 2005, (5) :17.
【关键词】 构建 和谐 师生关系
只有和谐的教育才能造就出社会需要的各种和谐发展的人,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和谐教育的前提,在新形势下班主任工作要适应和谐社会的要求,把工作重点放在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上。
一、充分认识当前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的重要性
师生关系作为学校中最重要的人际关系贯穿整个教育教学过程,处理得好坏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的效果,关系到学校培养目标是否实现,关系到学生是否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
(一)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师生关系必然同一定的经济基础相联系并为之服务。在农业经济时代、工业经济时代的大部分时期,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主体,是主宰,是权威,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师生关系必然体现着“师道尊严”。到了后工业经济时代,由于知识经济的到来,对个性发展的要求已日益强烈。教育途径的不断拓宽,教育管理和教育手段已逐步现代化、科学化,以教师为主体的活动舞台已逐渐被学生占领。因此,旧的师生关系势必遭受强烈的冲击甚至瓦解,新的、和谐的师生关系必然建立。
(二)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是教育改革的必然
从教育改革的角度看,现代教育思想更注重“以人为本”,更注重培养学生能力和开发学生的智力,教育的过程是双方互动、共同促进和提高的过程。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如果师生关系处于一种平等、信任、理解的状态,那么它所营造的和谐、愉悦的教育氛围必然会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而且从学生的发展角度看,拥有交流能力、合作意识是事业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优化师生关系可以为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与综合素质的提高打下基础。
(三)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是师生共同的强烈愿望
师生关系是学校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人际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有利于校园人文教育的发展。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如果师生关系处于一种平等、信任、理解的状态,教师就会对学生有真情,就会对学生因人施教,在完善其自身人格的基础上,开发其智力潜能。从学生的角度看,学生就会主动与教师交流、合作,取得学业成功。所以营造和谐、愉悦的教育氛围必然会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它是师生的共同愿望。
二、当前师生关系不和谐的表现
(一)学生对教师不信任
一是学生不愿向老师交流、倾诉内心想法。二是顶撞老师,甚至公然辱骂、殴打老师。当前校园不少学生的纪律表现松散,在课堂上随意讲话,搞恶作剧,他们对老师的批评往往不放在眼里,随意顶撞老师,甚至辱骂殴打老师,导致师生关系矛盾加剧。
(二)教师觉得学生不可教
由于学生乱顶撞教师,甚至公然辱骂、殴打教师,使得一些教师认为现在的学生太没教养、太野蛮,不可教,觉得自己那么辛辛苦苦花那么多时间精力去教他们,得来却是这样的结局,让他们感到寒心,感到不值得。
(三)教师对教育事业没有激情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教师渴望过上和富人一样的生活,他们也想参与市场经济的竞争,从中获取一些利益,改变自身的生存状态。因此,他们对教师工作缺乏激情。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追求个人的幸福生活这本没有错,但我们知道一个优秀的教师必定是一个安于岗位、勤勤恳恳、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枯燥的人。
三、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基本思路
班级是学校的一个细胞,和谐的班级构成和谐的学校。因此构建和谐学校的重担主要落在班主任身上。那么,班主任如何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呢?我认为应着重从下面几方面入手:
(一)端正教育理念
我们要建设的和谐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要关注每个学生的和谐发展,和谐教育的目标之一就是让每个学生获得最适合自己的成长机会,实现最优化的发展结果。为此,我们要关注每个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克服只重点选拔培养一部分升学有希望的学生和只关注学生的应试素质培养训练等教育问题。只有我们的教育理念从应试教育转变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我们才有可能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二)热爱学生
“教育不能没有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热爱学生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前提,也是作为一名班主任的基本要求。热爱学生,就要了解学生,了解学生是教育的一把钥匙。苏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不了解学生,教师就像黑夜里走路。”热爱学生还需要我们教师学会等待,学会等待就意味着教师能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意味能够用从容的心态对待自己所做的工作。对于我们的教育对象而言,一个好的品质的形成、一个不良品质的矫正,都不可能是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长期的、曲折的过程。即使是一个概念、一个原理的掌握,也都很难一步到位,而是一个不断丰富、不断深化的过程,我们不能指望一次活动、一次谈话、一堂教学就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每一个人都有从幼稚迈向成熟的过程,优秀的班主任一定永远不会对学生说“你不行”。
(三)激励学生
在对学生的教育中,我们必须坚持一条原则:多用表扬手段,慎用批评手段。从心理学角度来分析,一个人当他得到别人的表扬的时候,他就会心情愉快,工作就会有动力,人的积极性就会很高,相反,一个人在受到别人批评时,他就会产生一种抵触心理,就会觉得很不愉快,工作就消极被动。因此,我们在教育管理活动中要多鼓励学生。戴尔·卡耐基在《人性弱点》这本书中讲到:“能力会在批评下萎缩,而在鼓励下绽放花朵。”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应抱着“每个孩子都是一座宝矿”的心态去热心地发现学生潜在的优势,并想方设法创设条件,提供机会,鼓励孩子战胜自我,大胆实践,使这种潜能转化为孩子的能力,并逐渐增强。
(四)赏识学生
中国有一句俗话:“士为知己者死。”成年人需要赏识,学生更需要得到家长、老师的赏识。教育的奥秘就在于给孩子以信心,而老师的期待和赏识正是开启学生潜能之门的金钥匙。同时这种期待和赏识也会使学生对老师产生“士为知己者死”般的信赖和真诚。因此,班主任应充分发挥期待和赏识的积极作用,认真了解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发现他们的长处,同时也要不断地反省自身的行为和态度,不要由于自己的不公正而延误了学生的发展,不能仅仅以分数评价一个学生的好坏,而忽视了学生的其他方面,如品格修养、文明习惯、劳动态度等。
(五)与时俱进
班主任要与学生和谐,就必须跟上学生的时代步伐,不要做时代的落伍者,教育思想要与时俱进,要不断创新。为了适应新时期不断变化的环境和学生,班主任工作需要不断创新。首先,教育手段要新。当前网络技术已走进我们的生活,信息传播呈现出多元化和高速化的趋势,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已不仅局限于教师和家长、书本与课堂,而更多来源于荧屏和网络。面对网络文化的传播,网络价值的冲击,我们的教育手段必须要跟上学生的发展,用正面的信息去占领阵地,提高学生的信息鉴别能力,并从虚拟的环境中解脱出来,从而增强教育的实效。其次,教育的形式要新。面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学生的认识观念、价值趋向、行为方式已发生很大变化,在这样的基础上,我们的教育形式必须跟上学生发展的要求,不断创新。再次,教育的内容要新。进入21世纪,新事物层出不穷。我们应该将新的内容不断充实到我们的教育活动中去,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满足时代对教育的要求。
丁 娟
初等教育系05级综合文科专业
[摘要]在全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打造和谐教育体系,是当前教育工作者的重大课题。“以学生为本”的新型教育教学理念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发展学生的智力,要达成这一目标,就必须处理好贯穿整个教育教学过程始终的师生关系。努力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的效果,关系到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关系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因而,师生之间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是十分必要的。本文是就此话题对有关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必要性、意义以及一些相应构建措施的思考。
[关键词]以人为本 ;和谐;师生关系
我们知道,和谐产生美,和谐是一切事物的最佳状态,是一切美好事物的最大特征,和谐追求的是一种完美整合。教育的目的在于育人,在于培养具有独立个性的创造性人才。要培养具有独立个性的全面发展的人,离不开良好而和谐的师生关系的促进。师生之间的关系决定着整个学校的面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既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前提和条件,又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内容和任务。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是21世纪的教育理念,是时代的要求。我们必须走出当前教育重认知轻情感,重教书轻育人,重成绩而忽视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模式,构建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新型教育模式。因而本文主要立足于“以人为本”的思想,提出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以促进师生之间的教学互动,沟通与交流。
一、“和谐”及“和谐师生关系”的基本内涵
(一)“和谐”一词的基本内涵
“和谐”本意指融洽,调和。如:音调和谐,和谐气氛等。其古义有和睦协调;配合恰当、协调,也有和解与和好相处等意思。“和谐”是我国古哲先贤们所追求的理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是矛盾对立面同一状态的哲理学说。对“和谐”一词,我个人的理解是这样的:和谐是事物发展过程中各个方面的完美配合、协调和统一的最佳状态,是人与人、个人与群体、阶层、社会、自然界等之间的关系处于相对均衡,融洽,协调而无根本性的利害冲突。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处于相互尊重,信任,互助,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人自身的发展全面健康的状态。
(二)和谐师生关系的界定
1、和谐师生关系的内涵
师生关系是教师与学生在日常的正式与非正式交往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特殊关系,它包括师生伦理关系和师生情感关系。什么样的师生关系谓之和谐呢?我认为和谐师生关系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在人格地位上是平等的、在交互活动中是民主的、在相处的氛围上是和谐的。它的核心是师生心理相容,心灵的互相接纳。在心理层次上能够使人感到满足、愉快,形成师生至爱的真挚情感,并可以换取学生对学习、生活和未来的热爱;在距离层次上,它不是一种极端化的两极师生关系,而是保持一种和而不随,宽而不纵的适佳距离。和谐师生关系的宗旨应该是本着以学生的自主性精神、人格的充分发展为出发点。它应该体现在学生与教师相互尊重、合作信任中全面发展自己,以获得成就感与生命价值的体验,获得人际关系的积极实践,逐步完成自由个性和健康人格的确立;而教师通过教育活动,让每个孩子都能够在教学中建立和感受到自主的尊严,体验和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下,师生之间,教学之间都处于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和互动发展的良好状态。
2、和谐师生关系的特征:
和谐师生关系是和谐本质内涵在师生关系上的特殊表现。具体主要体现在:
(1)师生在心理上相容性较好。指师生间在交往过程中相互关系的深度、亲密性、融洽性和协调性等心理方面联系的程度较好,彼此间能够感到悦愉、欣赏和接纳。
(2)师生间为实现共同目标彼此认同、感情上相敬相亲、行为相近。师生之间的认识、情感和行为是构成师生心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三个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教师与学生间关系的亲密程度。
(3)双方互相沟通、互相交往积极性高。教与学是师生间心与心的沟通与交流,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这一特定的情景中,为着共同的目标,需要不断的进行各种形式的沟通与交流。
(4)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核心发展理念。这从根本上体现的是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它影响着师生之间良好关系的建立。
二、以人为本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必要性分析
(一)以人为本,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中央根据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充分总结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与中华民族的历史实践得出的正确结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认为,人的全面发展取决于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构建和谐校园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是实施素质教育,实现教育目标的基本保证。师生关系,是学校环境中最重要的人际关系,是整个教育教学的重要因素,它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是教育教学的核心和关键。因而这一关系处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从教育教学改革的角度看,现代教育思想更注重“以人为本”,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开发学生
智力的结合,更注重于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而综合发展。所以,当代的师生关系,应该是以人为本的和谐师生关系。
(二)和谐师生关系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对于师生关系,前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曾经这样认为,师生之间是一种互相有好感、互相尊重的和谐关系,这将有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从中可以看出,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一直是教育领域中不断思考和追求的问题。中国教育中有一句古训说:“亲其师,信其道”。(语出《学记》)这句古训深刻而精辟的点明了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亲其师而信其道”,也就是说,学生如果喜欢某位老师,就会喜欢和乐于接纳他所教授给的东西。因而在现实的学习生活中,学生有偏科毛病这一现象也就不会觉得难以理解。换而言之学生如果能从老师那里得到关心、尊重、支持和爱的需要,就能产生动力,从而推动和促进他们的学习。从教育心理学角度看,学生在课堂上的认知速度和质量与其认知态度、情绪、情感有着密切的关系。正确而又积极的学习态度、愉快的情绪、高度的注意力、适度的心理紧张,是教学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因素。我国有关调查也表明:许多学生在大学的专业,大多是中学阶段很喜欢的教师所教的学科;学生对教师的态度,与对学科的兴趣和学习成绩三者之间存在着互相一致的状态,构成“正反馈”的趋势。
(三)和谐师生关系有利于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提升。
德育,它决定着未来人才的价值取向,关系到未来民族的主体素质。而师生关系对德育效能有着直接影响,这是由师生关系的本质内涵所决定的。和谐的师生关系具有和谐性、互动性、民主和平等性、多层面性和需要的相辅性,符合这一特征的师生关系的形成过程,本身就是德育实施过程。另外师生关系对德育活动和德育效能起着制约作用。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过程中形成的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学校的一切教育活动都是在师生交往中实现的。师生关系不是单一的“教”与“学”的关系,而是由教学关系、管理关系、道德关系、心理关系乃至法律关系、个人关系等多个层面构成的关系体系。师生关系产生于教育又维系着教育,对教育活动及其质量起着制约作用。教育过程既是文化知识的传播过程,又是思想品德教育过程。师生关系,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对学生的道德品质有着直接的影响。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中,学生能够感受到的是师生之间的尊重、信任与关爱,从而使他们以积极的态度去战胜困难,以激情去体验人生。相反,如果学生在师生关系中感受到的是冷漠,自私和怀疑,他们就会在冷漠中变得冷酷无情,在怀疑与自私中变得势利圆滑。同时,师生关系不和谐,学生容易对老师产生逆反心理,从而达不到教育的真正目的和效果。所以,在教学中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有利于学生良好道德品德的形成。
(四)和谐师生关系有利于教与学在良性互动中得以提高。
在教学中,教师的职责在于教书育人,学生的任务则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活动以促进自身的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在教育教学中,从教师的角度来说,和谐的师生关系能使教师像关心自己的子女一样关心学生,能把课堂变成自己生命中知识的延伸,从而就会对学生和工作更加认真负责,会尽力想尽一切办法去教好每一堂课和辅导好每一个学生,力求树立和保持在学生们心中的良好形象和地位。老师受到学生的尊敬与爱戴,从而更能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在教学中尽量做到精益求精。从学生角度来说,和谐的师生关系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尊重与信任,能够体验到人与人之间建立的温暖情意,从而把老师当作自己敬佩和学习的榜样,进而拉近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学生喜欢老师,喜欢老师所上的课,才会把上课当成一种发自内心的渴望,当成一种享受,从而在兴趣的驱动下提高学习的效率和保证学习的质量。学生的学习兴趣越高,学的效果也越好。所以,如果师生之间能够建立一种和谐互动的教学关系,这样师生就能在一种良好氛围中把教和学的效果提升。
综上所述,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学中非常关键的因素,其重要性的表现也是多种多样的,因而我们要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就首先得构建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并在这种关系下努力完善教学。那么,如何才能构建起和谐有序的师生关系呢?
三、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具体措施
(一)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教师起着主导作用,因此我们必须从教师入手,让每一位教师彻底转变教育观念,从“师道尊严”的权威中解脱出来,从教学的指挥者转变为参与者,最终成为与学生合作学习的好伙伴。教学,我们一再强调它是师生之间的相互交往活动,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因此,我们的教师只有转变教育教学观念,主动接近、了解关爱学生,找出学生容易接受的教学方法,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关键。这就要求我们的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从思想上和行动中去重视和研究学生,及时从教学实践中捕捉和观察到学生的学习情况,把学生的学习成果及时地反馈给他们,使他们在和谐的氛围里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二)要尊重和宽容学生
学生,他们是人而非物,因而也是有自尊的,毫不例外他们也会时刻捍卫自己的人格尊严。所以,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至于宽容学生,为什么呢?我们都知道,中学生这一阶段正处于身心快速发育时期,因而比较容易犯错误,所以我们老师不能在学生犯错误之后,就一口否定学生,不分青红皂白的对学生进行严厉的批评、指责、甚至体罚。势必造成师生关系紧张。相反,如果教师时刻做到尊重和宽容学生的话,学生不但能很快接受承认自己的错误,而且也能迅速改正错误。所以我们更为提倡——宽容远比惩罚更有效。
(三)加强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让学生从心里尊重和敬佩老师。
很多研究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心目中优秀教师的类型是:知识渊博,平易近人,关心和爱护学生这一类型的。知识方面要求渊博也就是专业知识要过硬,老师要给学生一杯水,不仅要拿得出一桶水,更应该是一条涓流不息的小溪。平易近人,这是一个对人
格修养的要求。教师所进行的职业就是一个言传身教的行业,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在学生心里留下深刻烙印。因此,学生喜欢知识、人格修养、道德品质都优秀的人,只有以这样的人为榜样,自身也才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因而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做到: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不断学习充实自己。努力完善自己的人格修养,做到内外兼修。
(四)正确定位角色,确实落实好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育中的两大角色,教师和学生,其中他们的关系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因而要求教师更新观念,切实转变好角色。那教师因该如何定位自己的角色呢?我认为有三点:
①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而非教科书的盲目执行者。
②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而非教科书的代言人。
③教师应当成为教学改革的研究者和开拓者,而非知识的复印者。
(五)教学评价的多元化发展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保障
在当前教育中,学生和教师在教学成绩这座大山的重压下,都一切向“分”看齐,一切都为“分”而奔命。在这样的教学中,师生都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师生关系也必定是紧张的。所以我们在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中必须树立客观公正的评价机制,这样才能保证师生关系走向和谐健康的发展。以往我们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主要集中在书本知识的掌握以及技能的熟练程度上,而忽视了对学生的情感体验、探究能力、协作精神等方面的评价。单一评价令天赋不
一、志趣各异的学生高度统一于一个发展方向和一种学习行为,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个性和创新精神。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根据学生的个性、气质、特点、学习情况,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境而异,做出有针对性的、合理的评价,从而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用多元化的评价标准代替代单一评价,即不仅要强调对知识的掌握、技能的熟练程度的评价,更要注重对情感体验、探索能力、协作创新精神和交际能力的评价。具体可采取学生自评、同学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更全面、更客观、更科学的评价。这样学生由评价对象成为评价主体,不仅对学生的学习表现有了及时反馈,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评价能力,从而建立起真正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机制。
结束语
师生关系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也是学校里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关系到学生今后的健康全面发展。因而,师生之间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是十分必要的。师生之间的关系决定着整个学校的面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既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前提和条件,又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内容和任务。构
建和谐师生关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任重而道远,需要不断探索创新。本文的探索,意在抛砖引玉,目的是能引起共鸣,把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探索引向深入。
参考文献:
作者:刘艳平
【摘要】建设美好校园一项庞大而又系统的工程,师生关系的和谐成为了这一工程的关键,师生关系的和谐,易使学生形成积极、丰富的人生态度与感情体验,让学生享受到学习的快乐。本文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通过对师生关系的简单分析,从中找出适合我国当前师生关系建设的一些建议,借此进一步推动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师生关系尊重赞美
新时期的教育要求教师转变观念,转换角色,即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向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转变,同时 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和谐的师生关系既是新课程实施和教育教学改革的前提和条件,又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内容和任务。那么如何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呢?
一.尊重学生。
尊重学生是爱的前提。在尊重学生、师生平等的基础上去爱学生,才能正确对待学生的过失,才会宽容学生所犯的错误,也才可以赢得学生的爱戴。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学会宽容,对人而言最大的伤害莫过于对其人格的泯灭、不尊重,作为教师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保护学生自尊心、自信心的重要性,特别是对学生的批评教育时,注意方式方法上的度,拿捏要有分寸,既要宽容又要严格要求,“以己之身,及人之身”,从学生所处的情境中设身处地的考虑对方的行为动机或个性需要,将心比心,以心换心。在这种状态下,师生情感易于引起共鸣,也就容易实现心理沟通。
二、表扬赞美学生。
成年人需要赞美,学生更需要得到家长、老师的赏识和赞美。然而,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学校教育似乎已逐渐远离了学生心灵深处这最美好的愿望,他们经常听到的是老师的批评、家长的责骂。陶行知先生说的:"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我们在尊重学生同时还要学会欣赏赞美学生,特别是对那些学习基础差、纪律松散的学生更要努力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把这闪光点放大,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在成就感中获得自信。教师应充分发挥表扬和赞美的积极作用,认真了解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发现他们的长处,同时也要不断地反省自身的行为和态度,不要由于自己的不公正
而延误了学生的发展,不能仅仅以分数评价一个学生的好坏,而忽视了学生的其它方面,如品格修养、文明习惯、劳动态度等。
三、与学生融为一体
教师应该始终明确自己的身份是学生的服务者、学习的引导者和兴趣的激发者。只有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行为的主体,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一被激发,他们就会自觉地要求学习,自然地要求上进,能学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学生的个性得到全面的展示,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要我做人”为“我要做好人”。瑞士著名教育家斐斯泰齐认为,教师应该像母亲对待孩子那样,从积极爱护的态度去了解和教育学生。教师要培养学生,就必须在某种程度上使自己变为学生,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只有与学生平等相处,学生才会有言敢发,有话敢讲。只有真正做到用真情去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才能达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情理相济的目的。为此,教师要改善自我,不自高自大,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心胸豁达,炽热认真,一视同仁。教师只有真正掌握了学生在做些什么,想什么,才能因势利导,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教育,以达到“传道、授业、解惑”的目的。教师也只有要摆正自我,学生才会从心理上接纳,从心底产生敬佩,师生关系才会和谐融洽。
四、学识渊博
提高学生,培养学生,教育者首先要坚持“活到老,学到老”的原则,加强学习新理论新知识,结合实际,大胆实践,积极探索。常言道:“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有一桶常流常新的活水。”这桶活水要源于教师的不断学习,积极进取。教师只有知识渊博,才能使学生产生敬佩之感。除本专业知识之外,还应有广博的文化修养,这样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例如数学老师多读一些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书籍,用高超的艺术启发学生;多读一些现代科学发展趋势的书籍,用精彩的未来吸引学生。假如教师只掌握了教材中所陈列的那些知识,照本宣科地教给学生,必然使他们感到索然无味,课堂变成一潭死水,师生关系也难以和谐
五、教学互动
教学中要讲互动,这种互动不是表面上的你问我答,单向沟通。沟通应是双向型的,要改变过去的那种“我讲你听”的陈旧的教育方式,在了解学生的同时,也让学生来了解自己。教师要鼓励学生争论质疑;允许学生思路背离教师的预设程序;尊重学生的每一束思维火花。哪怕这火花在老师看来是有点可笑,但对其能力而言,就是一次跳跃,它可以使学生增智、明理。例如我在教学小学六年级数学“园的周长”时,由故事导入:今天森林王国里开展运动会,小狗和小猫要赛跑,请来大象当裁判。小狗沿着圆形跑道跑,小猫沿着正方形跑道跑。结果它们同时回到起点。大象为难了:到底谁是冠军呢?孩子们能帮帮大象裁判吗?动人的故事情节,精彩的动画演示深深地吸引了孩子们。孩子们顿时七嘴八舌生们争论起来:有的学生说小狗和小猫跑的时间相同,无法分出冠军;有的学生说虽然小狗和小猫跑的时间相同,但小狗沿着圆形跑道跑,其跑道路程比小猫的跑道路程长,所以小狗是冠军;还有的学生说小猫沿着正方形跑的跑,其跑道路程比小狗的跑道路程长,所以小猫是冠军;,,,就这样,在孩子们的大胆猜测中和争辩中,我很自然的将学生引入新课《圆的周长》的教学,学生们带着解决问题的渴望和好奇,积极主动地进入到新课的学习中。
六、凡事身体力行。
面对难教难管的学生,我们教师往往是抱怨,发牢骚,比如有的学生上课时做一些无关的事情。我们往往容易对这群学生失去信心,产生厌恶情绪。可以说,当前职业学校的师生关系比较紧张,教师不爱学生,学生也不太尊敬教师。
我认为,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保证。那么如何改善师生关系,从而促进职业学校教学朝着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呢?我觉得应做好以下四个方面:
1.民主地对待学生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改变居高临下的态度,真诚地与学生交流;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自主学习、讨论,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实践证明,教师尊重学生的民主权利,彼此尊重、信任、相互促进,才能建立起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2.全面关爱学生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学生。”教师都喜爱成绩好的学生,而爱表现不佳的学生却是不容易的。对于表现不佳的学生,教师不能只是一味地指责、批评,而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爱和关心。虽然这种爱有时毫不起眼,但它有助于师生间理解桥梁的建立和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
3.改革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唱主角、少数学生当配角和一问一答式为主要课堂教学形式。大多数学生是被动的听课,“死读书,读死书”。新课改要求教师给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围绕学生来进行。
4.丰富教学内容
目前很多教师在教学方式改革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我认为要想真正激课堂教学,单纯在方式上下功夫是不够的,必须在教学的内容方面有所作为。
1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必然性
师生关系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 也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它是教师与学生在日常的正式与非正式的交往过程中形成的, 包括师生伦理关系和师生情感关系。
从教育改革的角度看, 现代教育思想注重“以人为本”, 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开发学生的智力。教育的过程是双方互动、共同促进和提高的过程。师生关系作为学校环境中最重要的人际关系贯穿整个教育教学过程, 这一关系处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的效果、学校培养目标的实现、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 有利于校园人文教育的发展。
根据音乐学科实践性很强的特点更应该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重视解决音乐问题的质疑、调查、探究的过程, 使学生的个性在音乐方面得到释放, 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音乐教学中, 学生对音乐的感知、感动及音乐表现与创造的乐趣, 只能在亲身参与音乐实践的过程中获得。那种无可奈何、被动式的学习态度是不可能走进音乐的。只有建构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有效的激发学生参与音乐的热情和表现音乐的激情, 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师生之间是一种互相有好感、互相尊重的和谐关系, 这将有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如果师生关系处于一种平等、信任、理解的状态, 那么它所营造的和谐、愉悦的教育氛围必然会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从学生的发展角度看, 拥有交流能力、合作意识是事业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和谐师生关系可以为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与综合素质的提高打下基础。所以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是时代发展、教育改革的必然。
2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瓶颈
知识的传授渠道在不断的拓宽而感情的大门却在不断的缩小。多年来, 在“应试教育”的严重束缚下, 师生关系被扭曲, 师生对立的现象屡见不鲜。尤其像音乐这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更应该需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来激发学生音乐学习的兴趣和激情。为此,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遭遇转型时期的瓶颈:
其一, “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仍然存在, 以管代教, 以堵代疏, 以批评代替教育的做法挫伤学生的自尊心以致造成学生的封闭心理或逆反心理。
其二, 教师和学生都为“分”疲于奔命, 导致学生负担过重产生厌学和厌师心理, 久而久之师生关系紧张、尖锐。
其三, 由于网络教育的到来, 学生获得音乐信息的途径拓宽, 因此音乐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必须有大量的信息, 否则就会造成学生的失望心理, 这样师生关系就显得紧张, 学生就会失去对音乐的兴趣。
其四, 当前教育评价只惟分不惟实, 使得部分学生的个性和潜能没有得到发挥, 导致师生关系变的疏远。
总之, 扭曲师生关系的因素有种种, 但它的根源在于教育理念的偏差和行为方式的不当。长期以往下去势必严重导致教育的僵化, 音乐教学更是亟待师生关系的构建。
3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模式的探索
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是现代文明和教育的必然要求, 也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前提和条件。尽管遭遇了转型时期课改的瓶颈, 但是关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模式的探索就凸现出迫切性和巨大的价值。
3.1 热爱、信任、尊重学生,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现代教育强调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新型的师生关系应是师生在人格上的平等, 教学过程中的民主, 教师与学生相互尊重、信任中全面发展自己, 获得成就感和生命价值的体验。教师应从“师到尊严”的权威中解脱出来, 主动接近学生, 了解学生, 全身心的关爱学生, 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只有学生从心理上接纳, 从心底产生敬佩, 师生关系才能和谐融洽。教师必须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理解、接受他们, 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到自己的个性受到尊重, 都能感受教师对自己的关注。教师的爱应是一种宽容、宽厚、宽松的爱。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 把主动活动的机会提供给每一个学生, 这样才能够使学生的音乐学习热情真正地燃烧起来。
3.2 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民主平等, 做学生的交流者
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多项互动的过程。教学互动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激发主体意识, 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师生关系必须是以民主平等为基础。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我们必须明确音乐教师虽然是音乐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 是沟通学生与音乐的桥梁, 但是音乐课不再是一个简单传授知识的过程, 而是以学生为主体, 以参与艺术实践和探索、研究为手段, 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的师生平等互动的交流过程。有了平等互动的交流过程, 学生才会有感受、表达和表现音乐的感觉, 才会重视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的培养, 发挥音乐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3.3 教师要有良好的素质和独特的教学风格
作为美与爱的使者, 音乐教师不仅要有广博的音乐信息和综合音乐素质, 还须有良好的气质风度、崇高的教师威信、独特的教学风格。音乐教师的气质风度, 能给学生以美感和美的启迪。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文化、艺术修养, 使自身内在的艺术气质和外在的优雅表现协调地融合起来, 以广博的知识、丰富的内涵、谦逊的态度、高尚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其次, 教师的威信能使学生感到尊严而信服的精神感召力量。有威信的教师才能获得学生的尊重和好感。要获得威信, 教师要有良好的品质、渊博的知识、举止得体的仪表仪态。再次, 教学风格是音乐教师独特魅力的体现。音乐教师要深入透彻地理解课程改革的理念, 掌握科学的教育理论和方法, 学会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 实现自我完善和自我超越, 从而构建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3.4 要建立合理、公平、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机制
传统的音乐教学评价仅仅限于以“分”去评价, 评价的目的、方法及手段单一。那么现如今必须以全方位角度来评价音乐教学, 具体体现在学生的成绩、思维能力、操作能力、创新能力、解决疑难问题共同讨论的协调能力等。对教师的评价除了一些常规标准以外更应侧重于有效地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和把这种因素迁移到提高音乐教学效果上来, 真正能适应和实践新课改理念下的“以人为本”来提高音乐教学绩效的目标。构建合理、公平、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机制时要充分考虑“人”的因素, 这样才能更科学地适应时代和教育发展的需求。
总之, 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更多的有赖于教师自身观念的更新和素质的提高;有赖于教师对学生无微不至的爱和时时刻刻的尊重。音乐教师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 提升素质及修养, 用自己的身心去感染学生,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愉悦、和谐的氛围中提高教与学的效率, 以适应现代课改的新要求。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构建和谐社会已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而作为社会重要组成部分的学校群体, 在教学与日常管理过程中, 如何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以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 人才培养规格的提高, 从而影响时代的要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结合音乐学科的特点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必然性、构建的瓶颈、实践模式等方面阐述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独立学院;辅导员;学生心理特点
独立学院是指实施本科以上学历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与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合作,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举办的实施本科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独立学院,从办学模式、管理形式再到独立学院的学生都有着与公办和民办高校不同的特点。但是,独立学院也存在诸多的问题,例如:建校时间较短,办学条件还达不到高标准要求,缺乏有特点的办学模式以及强有力的师资队伍,目前绝大多数独立院校都还是依托母校的师资力量,因此,独立学院要获得长久的发展必须依靠办学质量的提高,其中,核心就是要培养和建成一支有一定数量,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当前有关辅导员工作的探讨屡见不鲜,本文就试图围绕独立学院的办学特点以及独立学院学生的心理特点,分析如何在独立学院建成一支强有力的辅导员队伍。最后,就如何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给出建议。
一、独立学院辅导员队伍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目前全国独立院校共318所,在校生接近200万,随着社会思潮的多样化,独立学院的学生工作也面临着巨大挑战,如何根据时代要求,以育人为本,围绕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开展富有实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当前面临的重大课题。2006年9月1日实施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指出,辅导员工作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线,是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在思想、学习和生活等方面负有指导学生、关心学生的职责。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也由此对辅导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由于独立学院办学时间不长,有些体制机制还不够成熟,辅导员队伍也存在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包括:辅导员数量有限与学生规模不断扩大之间的矛盾,辅导员工作任务繁重与学生、学校以及社会对其工作的要求和预期过高之间的矛盾,以及辅导员队伍相对的不稳定性与学生工作的长期性延续性要求之间的矛盾。
学生普遍反映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越来越淡漠。西南大学的龚光军和肖前国对独立学院辅导员胜任特征做了一项调查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和实证研究得出,辅导员的胜任特征,从内在结构上看,包括知识、技能、社会角色、自我概念、动机和特质六个层面。知识层面是指辅导员工作所需的各个学科的知识;技能层面表现为辅导员做大学生的管理、教育和咨询服务方面的实际工作的能力;社会角色主要体现在辅导员对待学生和工作的态度上;自我概念层面涵盖了辅导员对自我身份、角色的认知与调控;而动机和特质层面则包含在辅导员的情感特质和性格特质中。“优秀辅导员”和普通辅导员在胜任特征上会存在差异。从这几个层面来看,当前独立学院辅导员队伍的整体化和职业化水平都较低,还有相当一部分辅导员没有具备高校辅导员工作职责所要求这些基本胜任特征。
二、独立学院学生的心理特点
独立学院的学生接触社会面较广,兴趣爱好广泛,思维活跃,很多学生受过特长教育,能够在学校组织的文体活动展现自己的才艺,重视社会实践,甚至有些学生还能够利用自己的社会资源和人脉关系,在课余时间到社会上寻求实践机会,这些都成为他们的优势。但同时,学生也会对前途感到困惑,一方面,独立学院的多数学生从小生活中优越的家庭环境中,对生活期望值很高,充满理想,另一方面,现实社会看重学校牌子,文凭和学历,如果学生无法很好的处理这种矛盾,就会出现逃避现实,意志消沉的情况。还有些学生因为没有考入理想的大学而进入民办独立学院,感到失望,难过,无法认可自己,甚至对独立学院的称呼都特别敏感。独立学院的学生自我意识比较强,注重张扬个性,不少学生因为家庭条件优越,实际锻炼较少,独立生活能力差,团队精神欠缺,心理较为脆弱,这也直接导致他们对辅导员的预期要求跟普招学生略有不同。为此,本文围绕“学生对辅导员满意程度”对湖北医药学院药护学院近100名学生做了一个开放式问卷调查。问卷是在班会时间集体进行的,以不记名方式填写,可信度较高。主要问题包括“你认为你的辅导员当前角色是什么?”“在你成长的过程中,最希望大学辅导员在哪些方面对你给予指导和帮助?”“你喜欢怎样的辅导员?”等。
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学生对于“喜欢怎么样的辅导员”这一问题,将“对学生一视同仁”排在重要程度的首位,将“尊重学生人格”排在首位的学生占接近30%。调查还发现“你印象中最深刻的老师是出现在你学习生活的?”这一题,学生普遍反映是出现在小学和高中,几乎很少有学生认为出现在大学,在问到“当你在大学生活中或学习中遇到困难的时候,你最想向谁求助?”时,超过60%的学生选择同学。“在你成长的过程中,最希望大学辅导员在哪些方面对你给予指导和帮助?”,这是一道多选题,接近70%的学生都选择了“良好道德素质的养成”,60%的学生都选择“学习知识提高成绩”。通过这项调查,我们发现,学生对辅导员的预期值很高,希望辅导员在德育,知识方面给予指导,不带偏见的对待每个学生,同时,也不难看出,学生认为辅导员并不能在他们困难时给予太大的帮助。
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就辅导员这方面来说,工作繁琐,随着高校扩招,学生数量快速增加,辅导员的工作越发繁杂,很少有时间与学生沟通交流,学生遇到问题也“自觉地”不去打扰。现行的一些制度导致了辅导员是个过渡性职业,无法打持久战。经媒体调查发现,高校辅导员平均职业寿命比其他行业都短。由于辅导员工作发展空间狭小,他们的出路一般就是:转岗当公共理论课教师;转回原来所学专业从事教学科研;或是转到行政管理部门工作。所以,不少辅导员把现在的工作当作过渡,进高校行政机关、当学科教师是他们更心仪的事业归宿。而独立学院的学生由于所缴学费较高,他们有强烈的自我权益保护意识,对知识的获取、自身素质的提高以及对学校的软硬件设置的要求也相对较高,所以出现辅导员“喊累”,学生“冷漠”的师生局面。
三、独立学院辅导员如何充分发挥在学生学习生活中的重要功能
其实,多数辅导员对自我角色的认知都比较清晰,他们会更多的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身心发展,这充分体现了高校辅导员能够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基本出发点,坚持以学生为本。由于独立学院办学以及所招录学生的特殊性,导致辅导员与学生接触的时间过长,甚至有的人将辅导员戏称为“保姆”。因此,如何正确有效的发挥辅导员的功能对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学校应该加强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做好辅导员的心理疏导工作。独立学院的辅导员与公办学校的辅导员一样,会对自己的职业发展缺乏信心和动力,另外,独立学院同成对辅导员的素质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辅导员的工作范围更加宽泛,且职责分工较模糊,工作压力大,因此学校有必要维护好辅导员的心理健康。
另外,就辅导员自身来说,应提高自身素质,在学生面前做好榜样。尊重学生,理解学生,相信学生,以自己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性格特质去影响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榜样功能,这些有助于培养学生对学校的认较高的工作方法来教育引导学生,这要求辅导员能够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以及所带班级学生的特点,不断摸索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和途径,因人制宜,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在这次湖北醫药学院“两访两创”活动中,学生普遍反映希望辅导员在就业指导工作,心理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中得到更大的帮助,这就要求辅导员要发挥自身的顾问功能,要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营造真诚平等的氛围,使学生信任辅导员,愿意向辅导员敞开心扉。辅导员也要充分认识心理教育的重要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就是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因此,辅导员要经常性的开展调查研究,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将学生的日常管理与学校的各项文体活动结合起来,营造良好的心理教育环境,发挥自身的干预功能,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对有心理疾病的学生,要做到早发现,早干预,采取必要的干预措施防止意外事件的发生。
四、结论
经分析研究,独立学院辅导员如何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更多的有赖于辅导员自身素质的提高和观念的更新;有赖于自身健全的人格和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爱。独立学院辅导员在实践的过程中,认识到学生的心理性格特点,把握独立学院的办学模式,不断校正自己的行为,充分发挥自身的榜样功能、顾问功能、干预功能等将有助于促进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
参考文献:
[1]唐亚琴,阳鑫.湖南省高职院校辅导员自我角色认知状况分析[J].北方文学,2011,(1):118-119.
[2]龚光军,肖前国.独立学院辅导员胜任特征问卷编制[J].民办高等教育研究,2010, (6):28-33.
[3]钟秋亮,张传柱.由独立学院学生心理特征谈辅导员的心理教育功能[J].南方论刊,2008, (4):66-67.
[4]毕红升.独立学院学生教育面临的心理问题与对策探讨[J].理工高教研究,2005(6).
作者简介
【论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推荐阅读: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李爱霞06-24
新时期如何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10-14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促进初中英语教学10-08
论构建和谐的人居关系05-26
用法理构建和谐医患关系07-28
如何构建基层和谐干群关系09-23
构建新型和谐的城乡关系12-09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实现共赢07-06
加强民族团结构建和谐民族关系12-05
如何构建新时期和谐的警民关系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