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翻译中的中西文化差异

2024-11-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浅析翻译中的中西文化差异

浅析翻译中的中西文化差异 篇1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翻译有着深远影响.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人类文化的载体.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语言.本文将从中英文的多样化入手,对其加以区别以避免误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思维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和历史典故等.

作 者:杨林娜  作者单位:牡丹江师范学院,黑龙江,牡丹江,157012 刊 名: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MUDANJIANG TEACHERS COLLEGE(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年,卷(期): “”(2) 分类号:H315.9 关键词:文化差异   语言障碍   翻译影响  

浅析翻译中的中西文化差异 篇2

关键词:汉语,英语,文化差异,理解与翻译

英语和汉语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语言, 且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可以说是有着千差万别, 不能够很好的了解这些差别, 翻译出的作品肯定会词不达意、洋相百出。因此, 要想处理好翻译过程中的难题, 关键是要了解汉语与英语的区别和差异。一般来说, 所涉及到的汉英语言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英语语法结构严谨, 汉语遣词造句形式灵活

我国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先生曾经说过:“就句子的结构而言, 西洋语言是法治的, 中国语言是人治的。”汉语和英语的习惯用法不同。汉语中某一说法本来是很清楚的, 谁也不会误解, 但如果生搬硬套, 逐字译成英语, 就很可能词不达意, 甚至还会引起误解, 闹出笑话, 或铸成大错。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 就必须在译文中增补适当的词, 把原文中暗含的意思明确地表达出来。例如:

原文:好好学习, 天天向上。

如果想当然地翻译成:“Good good study, day day up.”就要闹笑话了, 因为“好好学习, 天天向上”是典型的中文表达, 直接翻译成英文不符合英文语法。正确的翻译应该是:Work hard andmake progress everyday.

另外, 汉语中的典故、谚语等, 汉语读者熟悉, 一看就明白, 但是英语读者就不见得能懂, 因此翻译时就得适当地添加一些注释性的词语。例如:

“班门弄斧”可译成This is like showing off one’s proficiencywith the axe before Lu Ban, the master carpenter。

在这个例子中, 如果不在译文中加上the master carpenter而只译作Lu Ban, 不知道典故的外国读者就会感到茫然, 不知道LuBan是何许人, 因而也就无法理解本句子内在含义。

二、英语句子注重结构, 汉语句子注重意思

由于英语是“法治”的语言, 只要结构上没有出现错误, 许多意思往往可以放在一个长句中表达;汉语则正好相反, 由于是“人治”, 语义通过字词直接表达, 不同的意思往往通过不同的短句表达出来。例如:

原文:In the doorway lay at least twelve umbrellas of all sizes andcolors.

译文:门口放着一堆雨伞, 少说有十二把, 五颜六色, 大小不一。

如果把这个句子译成“门口放着至少有十二把五颜六色大小不一的雨伞”, 译文一听就有很严重的翻译腔调, 语言色彩大打折扣。

英语句子不仅可以在简单句中使用很长的修饰语使句子变长, 同时也可以用从句使句子变复杂。例如:

原文:Can you answer a question which I want to ask and which ispuzzling me for a long time?

译文:有一个问题困扰我好长时间了, 想请教你, 你能回答吗?

汉语用三个分句表达原文的意思, 显然效果很好, 如果译成:你能回答一个长时间困扰着我使我想问你的问题吗?不仅效果不好, 而且显得绕嘴。

三、英语中被动式居多, 汉语中主动式居多

我们知道, 在汉语中被动式使用较少, 我们叙述一种行为的时候常采用主动式。而英语则不然, 大量的及物动词可以用被动式, 不少相当于及物动词的短语也可以用被动式。例如:

(1) English is spoken here. 这儿讲英语。

(2) It is hoped that you will have a chance to visit China. 欢迎你有机会来中国访问。

汉语的被动句子, 从结构上来说大体可分为两大类:一类带有表达被动意义的标记, 如“被”、“受”、“遭”、“给”、“挨”等;另一类则不带这种标记。普通而常见的是后一类。但不论哪一类, 译成英语时基本上都可运用被动语态。例如:

(1) 他被选为学生会主席。He was elected Chairman of theStudents’Union.

(2) 这个问题正在研究。The problem is now bEing studied.

但必须注意的是, 并不是所有带被动标记的句子都一定要译成英语的被动式。比如“老太太被风吹病了”, 若译成“The oldlady was blown sick by the wind”就成了中国式的英语了, 而只有译成“The old lady fell ill because of the draught.”才符合英语表达习惯。

四、思维习惯差异

不同文化的人, 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都有很多不同, 翻译时也必须作等值意义转换。如:英语民族的人见面时喜欢谈天气, 说“Lovely weather, isn’tit”之类的话, 根据英美人的习惯, 这无非是一句最方便、最不得罪人的见面语。而在我国, 自古就“民以食为天”, 人们见面时爱说“吃了吗?”在多数情况下, 说话人并不十分关心别人是不是吃饭了, 而只是一种招呼罢了。中国人听到这些问话也只是回答说“吃了”或“没吃呐”, 实际上是个应酬。这样的对话如果译成英文只说“A:How do you do?B:Howdo you do?”或“A:Hi! B:Hi!”就行了。如果将A的问话改译成“Have you had you meal?”如果被问者B是英语民族的人, 他心理上首先的反应是:“Yes, I have.”或“No, l haven't”或“Doyou mean to invite me to dinner?”由于这种文化上的差异, 汉语中许多围绕“吃饭”问题所形成的词语, 在英语中就很难找到字面对应的表达法, 对于“饭桶”、“吃不开”、“吃不了兜着走”等这一系列说法只好分别意译为“good- for-nothing”, “beunpopular”, “land oneself in serious trouble”, 等才能基本如实传达原文的含义。

为使译文读者得到和原文读者基本相同的文化信息, 在翻译中遇到两种文化差异特别大时, 用直译无法使译文传达信息, 译者就要在充分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在译文文化中寻找对应的表达方式, 做出各种必要的转换, 进行意译。

参考文献

[1]张道真.张道真英语语法[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

[2]范仲英.实用翻译教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4.

浅析翻译中的中西文化差异 篇3

关键词:旅游英语;文化差异;翻译方法

引言

根据西方国家的经典著作《圣经》记载,在旧约时代,曾经有这么一个故事。说是在很久以前,地球是一个村落,所有的人之间的语言是相通的。后来,在寻找回到天堂故乡道路的过程中,人们尝试集中所有的智慧和精力来修建一座通天的高塔。天上的神闻讯后非常震惊和恼怒,就把人类的语言变得彼此不同。于是,人们互相争吵,结果谁也听不懂谁的观点。最后,通天的高塔也没有竣工,人们漂流到世界的各个角落,形成了不同的语言,随之而来的不同的风俗习惯,不同的宗教信仰,不同的文化。这种文化的差异,体现在当今的社会就是我们所说的,所表达的,由于文化的差异,对方并没有明白,或者对方误会了我们所要表达的意思。关于旅游英语中蕴含的不同的语言文化,以及如何在尊重这种文化差异的基础上进行旅游英语的翻译,很多学者提出了不同的研究思路。本文重点探讨在旅游英语中都有哪些文化的差异以及基于文化差异下的旅游英语的翻译方法。

一 旅游英语中文化差异的具体表现

旅游英语是英语应用领域的一个重要的分支学科,这门学科一方面具有公共英语的基本要求,另外对于旅游英语学习者来说,掌握旅游业的发展规律和特点,特别是通晓旅游英语中所涉及的文化差异是非常必要的。中西方的旅游英语中的文化差异有很多,具体来说有物质的差异和精神观念的差异。

1 中西方在精神观念方面的具体差异

在中国这个广袤的大地上,国家级的旅游景点,以及世界级的地质公园都有很多。在这些丰富的旅游资源之中,有一个比较具有特色的是中华民族的信仰文化。一直以来,中华民族都认为自己是炎帝和黄帝的儿女,因此,在今天的中国的很多景区都有这样的神像来供奉。另外中国独有的仪式与礼数对于不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的人来说,理解方面是存在着很大的难度的。这些在五千年的文化传承中,一代又一代的传到了今天的二十一世纪。由于中西在交流方面存在时空方面的限制,所以,很多西方国家的游客对于我国的本土文化了解甚少,甚至由于意识形态的不同,很多方面还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为从宗教信仰的角度来看,在他们的精神意识和观念中,他们一直认为自己是上帝的儿女,自己最大的责任和荣光是侍奉上帝。因此,在宗教戒律中,他们也有明确的要求。那就是,除了上帝之外,他们的心中不可以再有别的神,同样也不可以再去参拜别的神像。这也就是为什么,在外国游客参观中国的佛寺时,他们只是关心这个建筑的结构之美,或者所在地理位置的风景之美的原因。

2 中西方在物质方面存在的差异

物质的差异从本质上来说应该是观念与意识的差异,因为由于地域和环境的不同,同一类的事物在不同的文化观念中所具有的功能也存在很大的不同。这种事物包括人们的日常所使用的食物,所饮用的饮料,以及居住的不同环境。举例来说。中国一直流行一句话,那就是对于老百姓来说,吃饭是头等重要的事情。因此在中国的旅游过程中,我们会发现,无论走到哪处的风景都会有各种各样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小吃扑面而来。最近在互联网络上比较流行这么一张中国的地图。地图的主要内容不仅标出了各个地方的地理位置和景点名称。更为让人叹服的是,在各个旅游景点中,还特意的选取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美味小吃。例如,在中国的山东,你会品尝到大煎饼的味道,在山西,有刀削面,在新疆有手抓羊肉,在东北,有杀猪菜,在四川有正宗的麻辣火锅等等。可是,面对这些琳琅满目的中华美食,外国朋友会大饱口福的同时,会心生疑问:What is it ?他们经常问的这个问题,难倒了大部分的中国旅游英语的翻译工作者们。因为,这些中国独有的特色美食,很多在欧美国家的字典中没有收录,另一方面,即使勉强把这些所谓的特色美食对应的英文翻译出来,由于缺乏对欧美日常饮食文化的了解,翻译的也是比较生硬的。

欧美国家的饮食,从营养角度来说,确实比较讲究。例如,他们比较善于用烤或蒸的方式来尽量避免食物在加工过程中营养素的流失。他们在每年的感恩节所食用的火鸡,就是属于这种加工工艺的。另外,中国作为酒的故乡,有着灿烂的酒文化。这一点让很多欧美的游客非常佩服。一方面是由于中国白酒所独具特色的醇香,另一方面是由于中国人在酒桌上所表现出来的与众不同的酒文化。因此,就作为文化交流的媒介已经渐渐的走向世界的各个地方。同时,作为有着悠久历史与灿烂文明的中国,我们的茶文化也已经香飘万里人家。在每家每户饭前饭后喝一杯茶基本上是一种不变的惯例。欧美国家对于茶的感觉,不如对咖啡感觉浓厚。因此,这种饮食文化的差异,也会在旅游英语中有着比较突出的表现。那么面对中西文化的差异,如何做好旅游英语中的翻译呢?笔者经过查阅相关的图书资料,尝试总结了以下几种翻译方法。

二 基于文化差异下的旅游英语翻译的具体方法

1 旅游英语翻译中的“求同”

所谓的“求同”方法,是指在旅游英语的翻译过程中,在遇到一些中西文化差异下不一样的表述时,尽量从欧美国家的文化事物中选取相应的事物来进行匹配。当然这种匹配并不是要求一对一的绝对的匹配,而是讲求而二者在表达意义与功能上的匹配。例如,中国在各大景区中有很多具有中国特色的植物,这些在英语的相关词典上并没有完全收录。因此,在遇到这样的词汇翻译时,旅游英语翻译中的“求同”方法就可以发挥作用。咱们在旅游景点中比较常见的事物,欧美游客并不是很熟悉的。例如,大白菜,月季花,大葱,槐树等等。对于这些事物的英文翻译,我们可以寻找西方文化中的对应事物,二者只要在功能或者类属上具有一定的匹配性,就可以进行中国特色的英语嫁接。所以,上面的几个中国特色的事物,就可以用这种方法表述为,Chinese cabbage, Chinese rose, Chinese onion, Chinese bachelor tree等等。

nlc202309032126

2 旅游英语翻译中的“求异”

所谓的旅游英语翻译中的“求异”方法,就是在旅游英语的翻译过程中,从发扬民族特色文化的角度来考虑翻译。换句话说,在翻译过程中,特别是面对着可以表达出中国特色的历史文化时,不用过多的强调与西方文化的匹配性,而是坚持本民族的表达特色。一种比较简单的表达方法就是中国的汉语拼音来表示。近几年来,我国的国家综合实力已经跃居世界的领先水平,中国作为一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每年吸引着近千万的国外游客来华旅游、观光。这些外国游客的到来,很好地帮助把中国的特色文化推介到世界的各个地方。很多游客基本上快成为了半个“中国通”。因此,在当前的旅游业发展的大好形势下,对一些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事物的拼音解读,不仅是一种文化保护的战略需要,也是我国国力不断提升的象征。例如,现在很多外国的游客,对于中国的“功夫”,“宫保鸡丁”“胡同”“北京烤鸭”等中国特色的事物名称的汉语拼音,都已经比较熟悉和了解。这种在翻译文化中“求异”的方法,随着中国不断地走向世界的步伐的加快,将会在未来的一天,掀起一股学习中国文化的浪潮,这种浪潮在欧美的几个国家已经开始掀起。

结语

旅游是人们未来高品质生活的组成部分,旅游英语的翻译,特别是鉴于中西文化差异的旅游英语的翻译将会在未来的中西方的旅游事业的发展中,发挥着更大的作用。中国拥有者灿烂无比的五千年的历史文明,我们应该更多地做好我国特色旅游文化的推介工作。只有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了解和欣赏中国的悠久文化,旅游英语翻译中所存在的中西间的文化差异的鸿沟也会不断地缩小。地球是我们的家,未来的地球将会更加联系在一起,我们本来曾经拥有相同的文化和语言,所以,让旅游英语翻译架起一座沟通的桥,在未来的旅游发展中,贡献更大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何洁. 中西方文化差异与旅游英语翻译[J]. 发展. 2008(12)

[2] 黄晓玲. 旅游英语教学的实践探索[J].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09(05)

[3] 汪莹. 从中西文化差异的角度浅析旅游英语的语言特征[J]. 商业文化. 2010(04)

[4] 辛欣. 论旅游英语中景点名称的翻译[J].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2(02)

[5] 罗灵江,陈宇. 英语翻译在旅游经济发展中的多元功能价值分析[J]. 中国商贸. 2012(17)

浅析翻译中的中西文化差异 篇4

中西方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心理、思维方式和审美观,反映在语言中就是谋篇布局、修辞方法等行为习惯。旅游英语是一种应用性语言,是不同文化背景下与游客之间的一种纽带和交流桥梁。旅游翻译主要是通过翻译让翻译后的旅游资料符合各种游客的审美情趣,起到传递信息、诱导游客、宣传当地文化等功能。采取合适的翻译策略和方法来处理旅游英语中的文化差异是十分必要的。如“饺子”“粽子”“元宵”等食品在英语中找不到相对应的词,如果勉强将“饺子”译成“dumpling”,不仅后者意思要宽泛得多,而且更重要的是失去了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包饺子,拉家常,其乐融融的场面的联想。“粽子”可以解释为“a pyramid-shaped dumpling made of glutinous rice wrapped in bamboo or reed leaves(eaten during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但是外国朋友不知道屈原这位伟大的楚国诗人,不知道龙舟节的来历,不知道为什么要在那天吃粽子,粽子的内涵意义仍然没有被传递过去。例如,“作为炎黄子孙,还可以去拜谒离西安不远的黄帝陵”。译文:“Ifyou are of Chinese descent, you may pay tribute to the tomb of Huang di (Yellow Emperor), first Chinese emperor”。这则译文看似比较通顺,但稍留意便发现其美中不足之处。因为中国传说中,黄帝和炎帝都是上古时期部落的首领(chief),而并非皇帝(emperor)。皇帝指的是君主制国家的元首名称之一。自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称皇帝。此后我国历代封建君主才称皇帝。译文中将“黄帝”译为“Yellow(下转第160页)(上接第131页) Emperor”或“First Chinese Emperor”并不十分合适。再如三月三节,可译为“San Yue San Festival (a festival that usually takes place on the third day of the lunar third month, when minority people, especially the young get together for folk song contest or making friends with each other )”。三月三节是我国少数民族的一个传统阶梯,极具民族色彩。在阴历三月初三的日子,青年男女聚在一起举行民歌大赛,并借此交朋友。如果不加上解释性翻译,则外国游客很难理解其真正含义。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在翻译旅游资料的时候,不仅要进行两种语言的转化和对比,还要考虑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要注重文化的准确传达。

正如文章开头所述,旅游业在全世界范围内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产业,并迅速发展着。中国作为一个有着悠久的历史和让人叹为观止的风景名胜的文明古国,在世界范围内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和强大的发展潜力。旅游英语资料承载着中国文化,促进中国旅游业发展的使命。因此旅游资料的翻译更应该从中西方文化和修辞差异着手,注重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运用合适的策略进行处理,采用各种翻译技巧,尽量使译文能够唤起游客的共鸣,更好地传播文化。

参考文献

[1]袁鑫.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看旅游英语翻译.科技信息,(7).

[2]张宁.旅游资料翻译中的文化思考.中国翻译,(5).

[3]姚宝荣,韩琪 .旅游资料英译浅谈.中国翻译,(5):27-30.

中西文化差异与翻译 篇5

关键词:中西文化; 茶叶翻译; 策略;

在时代的持续发展当中, 我国的茶叶产业开始走出国门, 走向国际, 并且也绽放出不一样的色彩, 越来越多的人们感受到了茶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品茶的过程中也加强了对茶文化的传播。但是在茶叶的翻译策略上, 由于中西方存在相当大的差别, 直接导致了茶叶的翻译存在巨大的局限性, 仅仅能够传播一些浅显的茶文化内容, 而对于一些深层次的茶文化内容无法进行有效的传播。中西方的文化本身存在巨大的差异, 尤其是语言方面的限制, 直接导致我国的茶文化翻译出现了非常大的困难。对于茶文化而言, 它最为精要的内容在于茶文化的内涵, 但是并没有多少人关注茶文化的内涵, 在国际交流传播茶文化的过程中, 真正传到国外的是一些浅显的茶文化内容, 这些内容并没有太大的可塑性, 并且也没有得到人们的真实认可。一些时候, 由于文化之间的差异过于明显, 还出现了错误的翻译状况, 直接使得一部分茶文化的翻译超越了当前的概念, 展现出不一样的文化特征。对于这样的状况, 需要采取一定的策略加以引导和遏制, 避免茶文化走向错误的轨道。以下笔者就谈谈中西文化差异视角下的茶叶翻译策略, 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 茶文化的国际交流和传播

茶文化本身是一种具备现代化特色的文化, 这种文化十分关注茶的主体性, 并且在研究茶的过程中延伸出茶境界和茶内涵, 而它的真正美感也在于茶境界与内涵上。但是在茶叶走出国门的过程中, 一部分浅显的茶文化也跟着走出了国门, 深层次的茶道却没有随之走向世界。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状况, 本质原因在于中西方文化的不同, 在文化的理解上存在相当大的误差, 不仅不容易直接理解茶文化, 反而出现了一些错误的认知。这些认知的延伸, 主要来自于国外对于茶文化的认识。在国外的茶文化当中, 对于茶文化的认知集中在它的饮品特征, 认为它属于休闲饮品, 在人们放松的时候可以品饮一杯, 获得独特的感受。而且, 国外的品茶有一个大众化的特征, 即所有的人无时无刻都可以进行品茶, 没有特定的环境和约束。但是国内所倡导的茶文化本身对茶就是一种尊重和认可, 品茶的时候需要有十分特殊的环境, 要保持环境的平静和自然, 要保持心境的自然与和谐, 并且在品茶的过程中需要感受茶的美感, 体验出不一样的人生悟境。国外的茶显然没有这么深奥, 他们更加注重简单的品饮茶水, 对于茶的认知也是一种大众化的饮品, 受到了人们的喜爱。这说明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 尤其是在语言文化上的差异, 限制了茶文化的有效传播, 真正精髓的内容很难传播到国外。对于这样的状况, 需要积极采取一些文化引导措施加以调整, 使得茶文化能够重新焕发出独特的魅力, 并被人们接受和认可。

2 中西方文化差异视角下的茶叶及文化

2.1 中西方文化对茶叶的不同认知

在西方的茶叶传播当中, 一部分国家对于茶有着较高的认可度, 有代表特征的当属英国。这个国家有一种绅士的文化风格, 所有人的生活都在追求绅士般的享受, 他们认为茶是一种特殊的饮品, 而且它的味道较为独特, 能够给予人一种独特的芳香。但是, 他们对于茶叶的品饮方式往往会打破一些常规和约束, 如中国人品茶习惯在一些安静的环境, 并会配置一些整洁的茶具, 尤其注重不要打破茶叶的美感, 因而不会在茶叶当中添加任何其他的物品。但是英国人品茶喜欢添加一些特殊的物质, 他们认为仅凭茶叶是无法达到相应的品饮美感的, 还需要增加一些糖、咖啡、牛奶。而在中国人的眼里, 在崇敬的茶叶当中增加这样的一些物质, 无疑会直接破坏茶的美感。这样的茶文化差异直接导致了对茶文化的不同认知, 也使得茶叶的美感在西方的传播变得更加缓慢。同时, 由于美国对于茶的认可度并不是十分高, 因而想要进行茶文化的传播非常不容易, 仅仅可以将一些茶的历史以及种植文化传播给对方, 并没有其他方面的伸展。这样的状况, 直接加剧了中西方的茶文化发展差异。现阶段的西方茶文化, 依旧处于不断发展和不断延伸的过程中, 但是它们的发展, 更多的是一种自我延伸, 并没有在意中国茶文化的独特内涵, 而且即使接触了较多的中国茶文化, 也很难找到其中的美感所在, 有待于在以后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善。

2.2 中西方文化当中对于茶道的不同认知

虽然茶道是中国茶文化当中的独特内涵, 但是不可否认, 西方也有茶道, 但是它们的茶道, 是一种简单的精神享受, 其中包含了茶的休闲美感, 给予了人们独特的精神享受。这样的茶道从本质上而言, 并不具备太高的现实美感, 也容易给予人一种简单的文化认可。国内对于这样的茶道宣传, 没有给予实际的认可, 反而认为它们这是对茶文化的一种错误传播。在国内的茶文化当中, 茶道属于一种精髓, 无论是品饮的过程中, 还是采茶、煮茶的过程, 都会涉及到一定的茶道。茶道需要进行精神境界的参悟, 需要不断提高人们的认知。在时代的发展当中, 中国茶文化当中的茶道有了更加独特的内涵, 它需要人们将自己的身心完全地放松, 跟随茶水的美感去追溯不一样的内涵, 这样的精神境界完全沉迷于茶道当中。同时, 国内人们的品茶往往是静然的, 他们喜欢闭着眼睛感受茶的独特美感, 也喜欢跟着茶香去探索独特的精神享受。但是国外则不同, 他们在品茶的过程中, 往往是一种休闲娱乐的态度, 喜欢一起喝茶, 然后一起大声地讨论最近大声的事物。这时候的茶道成为了浅显的娱乐认知, 对于精神境界的感悟没有丝毫的实践效果。

3 中西文化差异视角下的茶叶翻译思路

3.1 以茶文化为引导注重文化传播

在新时期的茶叶翻译过程中, 要想将国内一些优秀的茶文化传播到国外, 必然需要从文化这一方向进行积极的引导, 并且也需要加强文化的科学宣传, 以便于茶文化彰显出独特的内涵所在, 能够被更多的人们所接受和认可。在具体的茶文化实践过程中, 需要以茶作为基础的认知, 更多地鼓励人们感受不一样的茶文化, 带领人们发现茶文化的独特内涵, 并为接下来的发展形成良好的实践渠道。文化传播需要注重对茶文化的本质传播, 不能过多地宣传一些没有实质内涵的事物。如果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 涌现出来一些文化上的差异, 需要优先接受对方的文化, 并从对方的文化思想上, 探索自身文化的表达方式, 进而缓解茶文化之间的冲突。在当前时代的发展当中, 茶文化的传播速度变得非常快, 并且所得出的茶文化认知也在相应地延伸, 出现了许多独特的茶文化内涵。为了进一步提高茶文化的美感, 有待于调整基础的文化传播方式, 更多地通过一些茶文化渲染方式吸引人们加入到茶文化当中, 推动茶文化的科学传播。对于国内茶文化的传播方向, 可以设置在茶道和茶境界上, 逐渐引导国外的人们感受茶意境, 并产生相应的认知。这样的过程本身是一个文化交流和融合的过程, 也可以直接推动茶文化的有效传播。

3.2 茶文化的茶道精神渲染

在现有的茶文化当中, 对于茶道精神的认知度主要集中在茶文化的浅显内容当中, 西方的茶文化更是如此, 缺乏一些茶道的精髓所在。对于这一状况的优化, 可以选择一些针对性的文化色彩进行突破, 更多地宣传一些深层次的文化内容。如果所传播的茶道文化仅仅是较为浅显的文化内容, 茶文化的本质将很难有效的传播出来。在未来的发展当中, 我国需要加强对茶文化的科学渲染, 通过茶道精神的积极塑造, 给予国外人们独特的精神感知。在对茶道文化进行理解的过程中, 需要注重传播茶道文化的内涵所在, 给予茶道文化不一样的精神感知, 以便于国外的人们重新审视茶文化的独特性。

4 结束语

总体而言, 在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视角下, 国内的茶文化在国际上的交流与传播必然存在一定的困难, 尤其是西方茶文化的独特性, 直接给予国内茶文化发展较大的困难, 为了全面改变这样的现状, 需要以茶文化为基础进行多方面的塑造, 更多地通过茶文化内涵进行渲染, 以便于人们对茶文化形成准确的认知, 推动茶文化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丁萍.对等理论在戏剧《茶馆》茶文化英文翻译中的应用[J].时代教育, 20xx (17) :40.

[2]庄少霜.生态翻译学视阈下翻译教学模式研究――以茶文化翻译为例[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20xx (8) :192-193.

[3]何琼.《茶经》文化内涵翻译的“得”与“失”――以Francis Ross Carpenter英译本为例[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xx (2) :62-67.

[4]柳菁.目的论指导下的茶名外宣翻译问题与对策研究[J].语文学刊 (外语教育教学) , 20xx (4) :51-54.

从菜名翻译中看中西饮食文化差异 篇6

【摘 要】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的传统文化备受瞩目,饮食文化是其中的重要部分。了解中式菜肴的英文名称能够为外国友人提供方便、同时也可以介绍宣传中国文化。但是由于中西方的文化差异,中式菜名的翻译过程中存在着不少误译的问题。本文结合中餐菜谱的翻译,明确提出对中餐菜谱翻译中文化差异的处理策略,进而阐明文化因素在语际翻译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饮食;文化差异;翻译策略

一、中餐菜名的翻译

(一)误译的原因

要把中餐菜名翻译成英文,首先要了解其命名方法。能够体现菜肴内容和特色的命名方法叫做写实性命名法,此外还有反映菜肴深刻文化内涵的写意性命名法,文化菜名就属于此类。由于不了解其深层含义就进行了表面直译,以往的翻译过程中有一些典型误译。

比如,贵州有道名小吃叫“丝娃娃”。实际上是一层类似春卷皮的薄皮在里面包着各类素菜,看起来很像被包裹着的婴儿,于是此而得名。但有些译者将它译为“Silk Baby”。许多外国朋友一听到这个名字便感觉害怕而不敢食用。

再如,夫妻肺片的翻译如大导演的电影那样阴森恐怖――丈夫和妻子的肺切“Husband and wife’s lung slice”;早在清朝末年,成都街头巷尾便有许多挑担、提篮叫卖凉拌肺片的小贩。20世纪30年代四川成都有一对摆小摊的夫妇,因制作的凉拌肺片精细讲究,风味独特,小生意做得红红火火,一时顾客云集,供不应求。一些常来品尝他们夫妻制作的肺片的顽皮学生,用纸条写上“夫妻肺片”字样,悄悄贴在他夫妻俩的背上或小担上,也有人大声吆喝,“夫妻肺片,夫妻肺片……”。一天,有位客商品尝过他们夫妻俩制作的肺片,赞叹不已,送上一个金字牌匾,上书“夫妻肺片”四个大字。从此就有了“夫妻肺片”这一小吃。

(二)饮食文化的翻译原则

东西方文化以及食物原料、制作方法存在着诸多差异,菜单的翻译远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影响菜名翻译的重要因素是烹饪方法和菜式命名,翻译时要把握好二者的特点,既要符合西餐菜肴命名习惯,又要体现中餐特色,切忌望文生义或按字面意思直译。翻译过程中必须把握以下六个原则:

第一,注重菜名的信息功能,保证菜名能够提供准确、足够的信息,而不能简单地按照中式菜肴的名称直译。如:把“麻婆豆腐”译成Pockmarked woman’s bean curd、把“八仙过海 ”译为Eight Immortals crossing the sea、把“鱼香肉丝”译为Fish-flavor shredded pork,这样会使外宾茫然或误解。

第二,充分利用菜单的促销作用。应借鉴中餐菜肴命名的艺术手法,尽量反映中餐烹饪的特色,对一些历史悠久、流传广泛的菜肴在翻译之后还可以附加说明。这样既保留菜名信息,又可以引人兴趣,以达到吸引食客的目的。

第三,关注中餐烹调方法的类别。为反映中餐对火候的讲究及其艺术性,可进行适当的修饰。中餐烹调方法分类如下:

烧、烧、烩、焖Braise

炖、煨Stew

煎、炸、酥Deep-fry

爆、炒、熘、滑Stir-fry、Quick-fry

干炒、干煸、焙Saut

煮、汆、涮、白灼Boil

烧、烤、烘、Roast、Barbecue、Broil、Bake

第四,尽量译出原料加工后的形状。原料的形状在西餐中并不重要,但在中餐中却能反映出烹调的水平,译文应予以保留,确实累赘的,则可以省略。

第五,把握原料这一核心,无论中餐如何命名,翻译时均须翻译出原材料,再加上烹调方法和味型等辅助材料。

第六,避免文化冲突。中式菜肴命名为了吉祥,借用了一些不能食用的物品或西方人忌讳食用的动物名,翻译时应按原料名直译,如果原料本身是西人忌食的,这道菜可省略不译。如:翡翠鱼翅、红烧狮子头,真正的翡翠当然不能食用的,其实它就是蔬菜,而狮子西方人更不会食用,我们也是以其威武来形容肉圆罢了,直译会引起血腥的感觉。又如:脆皮乳鸽,将象征着和平的鸽子烹而食之,也是西方人不能接受的,所以最好把它略过。

二、西餐菜名的翻译方法

西方人所追求的是一种理性的饮食观念,他们在制作食物时,基本上是从营养的角度出发的。强调采用新鲜的原料,在烹调过程中保持原有的营养成分及味道,蔬菜基本上都是生吃。譬如,沙拉的制作方法极其简单,即把蔬菜,水果等混合起来。所以看到沙拉时我们对于其所含的原料,配料就会一目了然。在翻译的过程中也应当直截了当。如:sunshine salad胡萝卜色拉; home-made vegetable salad家常蔬菜色拉; fruit salad水果色拉。

三、中西饮食文化差异

(一)中西饮食内容不同

1.食物种类不同。西餐主要原料是动物类和海洋鱼类,辅以植物类,中餐原料主要是植物类和淡水鱼类,辅以动物类。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际交流的增加,两种饮食体系所使用的材料日益趋同,但差别仍然比较明显。中国人视为美味的猫肉,狗肉是西方人所无法接受的,而西方人习以为常的海洋鱼类、贝壳类在中国内地并不是很受欢迎。

2.烹调方式不同。这是中西餐的重要区别之一,烹饪方法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原料的加工。中餐对此十分讲究,加工后的原料有多种形状,如整体(Whole)、块(Cubes)、片(Slices)、卷(Rolls)、条(Strips)、段(Segments)、丝(Shreds)、丁(Dice)、粒(Grains)、末(Mince)、蓉(泥)(Mash)、浆(Thickliquid)、汁(Juice)等,西餐对原料的处理相比之下较为简单,通常有整体、块、片、丁、泥等几种形状;其次是火候,中式烹调对用火特别讲究,有三十多种加工方法,其中的许多方法是西餐中没有的,西餐原料加工时间较短、火温适中;最后是调味,中餐多追求复合味型,要求原料入味,西餐则强调原料的本味及调料的独立使用。

3.菜肴命名的差异。中式菜肴命名较为含蓄,好听,特别是婚宴上的菜名,一般都有吉祥的寓意。且注重使用比喻,双关,象征等修辞手法,很多菜是以创始人、景物、典故和传闻等来命名的,如东坡肉,传说是根据宋代著名的大文豪苏东坡流传下来的食谱做成的;霸王别姬,则源于西楚霸王项羽和他的爱妃虞姬。西餐命名直截了当,突出原材料,一般采用原料加上烹饪方法或地名的命名原则,如:意大利比萨饼、水果沙拉。

(二)中西饮食文化关注点不同

1.理性的西方人关注的主要是营养与生存。

西餐重科学,重科学即讲求食物的营养价值,因此西方饮食以营养为最高准则。所以他们较少关注食物的色、香、味、形,但营养一定要得到保证。这一点可以通过下列例子说明,科学研究表明胡萝卜养头发、养皮肤,一听说有营养,美国人就掀起吃胡萝卜风。西方人吃牛排时,服务员会问要几分熟,他们还喜欢吃生鱼,蔬菜,这对很多中国人来说是不可思议的。凡此种种都反映了西方人忽视味觉,关注食物的营养。

2.感性的中国人追求的是美味和享受。

中国的饮食文化受到传统的阴阳五行哲学思想、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中医营养摄生学,饮食审美风尚,民族性格特征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中国有句俗语: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这说明了在中国,味道是烹调的最高准则。中国人通常重视味道,这也反映在日常生活之中,如家庭宴客,菜端上餐桌时,主人常会自谦地说:菜烧得不好,不一定合您的口味,就凑合着吃吧。他绝对不会说:菜的营养价值不高,您将就着吃吧。在中国人的眼里,吃不单单是为了饱或为了营养,有时吃饱了,还要继续吃,这是因为受不了美味的诱惑。但在西方的理性饮食观看来,这种超负荷的饮食不仅造成浪费,还会危害人的健康。

(三)中西方餐桌礼仪文化不同

在用餐礼仪方面,中国与西方存在显著差异。在中国,不管是出于什么目的的宴席只会有一种形式,就是大家围着桌子坐在一起共享一席。而且要用圆桌,这就从形式上营造了一种团结,友好的氛围。吃饭时,主人会频频给客人夹菜或劝酒,嘴里还念叨着不要客气,多吃点。在餐桌上,大家可以尽情聊天,男士可以抽烟。在西方宴席上,主人一般只给客人夹一次菜。吃东西,尤其是喝汤时不能发出大的声音,不能打嗝,否则会被认为是非常不礼貌的。客人要夸赞主人准备的饭菜。只要有一个女士在场,男士就不能抽烟。一定要抽的话,要得到女士的同意。另外,西方奉行分餐制和AA制。大家各自点自己想吃的菜。饭后结账时,采用AA制,各付各的。而在中国,人们喜欢抢着去付钱。

中西方对待出席迟到的态度也大相径庭。西方人的时间观念较强,严格遵守约会时间,不能失约。如果迟到,特别是在正式场合,会被认为是非常不礼貌的,也是对主人和其他客人的不尊重。如果有事不能按时赴约,要事先打电话通知他人并致歉。而中国人则更倾向于迟到,往往过了规定的时间才会出现。

四、运用文化适应性原则翻译可以更好的促进中西文化交流

(一)文化适应性原则

文化适应性(Cultural Compatibility)是翻译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指的是译者对某种文化意义或内涵的把握,读者对译作的接受程度及相应的审美判断效果。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很多菜名都具有历史来源。对于对中国传统文化了解甚少的中国人来说了解这些菜肴的命名尚且是挑战,对于外国人来说更是如此。尤金?奈(Eugene Nida)认为:“大多数关于翻译理论的讨论可以归结为充分考虑通过各种尝试办法,使读者接近文本或使文本接近读者。”文化菜名独特的文化含义是西方人所难以甚至无法理解的。在翻译时,译者很难找到现成的与之完全对应的表达,这种情况下,通常的做法是避虚就实,即将实质性的菜名进行英译,放弃其中的一些文化含义,以增强其文化适应性。

(二)文化适应性原则指导下的文化菜名新译

文化菜名所包含的文化内涵是西方人难以理解的,误译的文化菜名会使他们不敢品尝。文化适应性原则要求译者在进行翻译时要尽量贴近译语文化,从而使读者在文化心理上产生共鸣。因此在把中餐文化菜名进行英译时,一般采用写实性命名法,将菜肴的材料、烹饪方法、味型等重要信息翻译出来,让外国友人一目了然。例如“百鸟归巢”实际上是由鸡腿、猪肉、鹌鹑蛋和竹笋丝做成的,鸡腿、猪肉、鹌鹑蛋象征“百鸟”,竹笋丝,表示“巢”。要对等翻译的话,很可能会出现误译。最好根据菜名组合进行翻译,可译为“chicken and pork with egg and bamboo shoots”。再比如“麻婆豆腐” 现音译为 “Mapo Tofu”。

五、结语

由于文化差异,误译在文化菜名的翻译中很常见,在文化适应性原则指导下,译者翻译时可采取“避虚就实”的翻译方法,即首先翻译菜肴的主料、配料、味型等重要信息,在语境允许的情况下再对其文化内涵进行揭示。但笔者认为如果篇幅允许,还是应该在此基础上加注说明为好。这样更有利于外国友人了解中国文化。相信随着跨文化交流的深入发展,这类写实性加注释的译法会在译介中国饮食文化,尤其是传统饮食文化方面扮演重要的角色。

参考文献:

浅析翻译中的中西文化差异 篇7

关键词:中国,西方,文化差异,习语翻译,影响

文化植根于语言,这就使得翻译的困难、障碍远非语言文字本身,而是其所内含的文化。因此,译者在传递源语文化信息的过程中,既要努力做到文化“传真”,又要努力做到使读者能领会其中的文化含义,真正起到促进文化交流的桥梁作用。

一、思维方式差异对习语翻译的影响

世界上几乎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而且思维方式的差异正是构成不同文化类型的重要原因之一。汉民族侧重以直觉感性为主的思维模式,而西方民族对外部事物的反映不是靠直觉感性认识,而是依靠抽象理性的表述与细致入微的分析。这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在英汉习语中也得到了很好的反映。如:apple-pie order, apple-pie是一种典型的美国食品。据说当年英国移民聚居新英格兰地区,新移民的生活非常艰苦,每个星期的第一天,主妇们就准备好一周的食物,做七个馅饼(pie)。做好,凉了以后再放到食品架上。星期一吃的放在最上面一层,星期二吃的放在第二层,以此类推。细心的家庭主妇总会把一切安排得井井有条。这一习语被译成“井然有序”,“整整齐齐”。它同样反映了西方重个体而汉民族重整体的思维特点。类似的习语有:cat and dog life(争吵不休的生活);loose one’s wool(发怒,生气)。

二、民族的宗教信仰和历史文化差异对习语翻译的影响

宗教是一种文化现象,不同的宗教反映出不同的文化特色和文化背景,体现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习语与宗教文化有密切的关系。在西方,大多数人信奉基督教,而《圣经》是基督教的经典,有关《圣经》的故事如同希腊、罗马神话一样,家喻户晓。基督教文化不仅影响到社会的经济、政治、科学、哲学、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而且积淀在人们深层的文化心理意识中,潜在而长久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英语中有许多习语就来源于《圣经》。例如:old Adam指“人类的始祖”,“人类原始的罪恶本性”;而汉民族信奉佛教的人较多,与此有关的有“借花献佛”等。汉语中的一些典故成语,如“名落孙山”、“叶公好龙”等都蕴藏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如果不熟悉典故的历史文化背景,对典故的涵义就会感到茫然,就不可能正确理解其涵义。因此,了解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和历史文化是理解习语意义的前提。

三、神话故事的差异对习语翻译的影响

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神话,对英语的成语、谚语都有很大影响。如Pandora’s Box(潘多拉之盒;灾难、麻烦、祸害之源),出自希腊神话;Achilles Heel(唯一的致命弱点),出自《荷马史诗》中的《伊利亚特》。中国的古代神话形成的成语、俗语、谚语更是不胜枚举,如“开天辟地”等。英汉两种语言中还有大量由寓言、历史典故形成的习语,结构简单,意义深远,往往是不能单从字面意义去理解和翻译的。如“东施效颦”等。英语典故习语多来自寓言,如Penelope’s web(永远完不成的工作),出自《伊索寓言》。

四、人生观、价值观方面的差异对习语翻译的影响

中国文化强调天人和谐、对立统一、顺乎自然等文化特征在汉语中有鲜明的体现。如“乐极生悲”,指欢乐到了极点,将转而发生悲伤之事;“否极泰来”,描写事物发展到了极点就会转化为它的对立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等。与中国不同,英国是个岛国,其文化属于外倾性商业城市文化、海洋文化。这种文化注重思辨理性,注重实证和逻辑分析,个人价值体现于可独立于群体的自我,体现于对自然的征服,体现于探索真理时所表现出的理性精神。它强调的是物质与精神的对立,注重空间的扩展与向外征服,因而形成了征服自然、驱使天地的文化观。

五、文化环境的差异对习语翻译的影响

由于不同的文化环境使人们对客观事物有着不同的认识和审美感觉,因此习语被赋予了不同的文化内涵。如动植物词汇为中西方语言所共有,但他们被赋予截然不同的涵义。如猫头鹰(owl),按照中国人的传统看法,猫头鹰是倒霉、厄运的征兆,因此民间有习语“夜猫子进宅,无事不来”,这里的夜猫子就是指猫头鹰。然而在西方owl却有与此截然不同的文化内涵,它是聪明、智慧的象征,与此有关的习语有as wise as an owl等。此外,owl还是希腊神话中雅典城守护神的标志。这种巨大差异在英汉习语的互译上会造成很大的困难,使用或翻译不当则会让人误解。

同样,各民族的人们对植物也有不同喜好,赋予它们不同的涵义。如西方人大多数喜欢玫瑰花,因此,表示凡事顺利,在英语中用roses all the way,表示事情并不能完全如人所愿,就用be not all roses。而在中国文化中,对松、竹、梅有一种特殊的情愫,它们被称为“岁寒三友”。“松”为中国最常见的一种树,它象征“坚贞、高风亮节”,古今人士均以此托物言志。早在《论语》中就有“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凋也”的赞辞。“竹”在汉语里用来喻人,表示人坚强、正直的性格,“竹死不变节,落花有余香”,而在英语词汇中与之相对应的pine, bamboo, plum则没有如此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们只是几种植物而已。

英语习语表现力极其丰富,提高翻译质量离不开翻译理论的指导和大量的翻译实践。翻译的过程不只是源语向译语的表层转换,而是一种文化移植。通过这种移植才能真正体现出翻译是两种语言的转换艺术、技巧、科学三方面的结晶。习语翻译要做到“形似和神似”,译者就必须研究两种文化的异同,努力提高自身的跨文化敏感性。译者不仅要有双语能力,还要有双文化乃至多文化的知识。这样才能提高对文化内涵的理解与表达能力,在跨文化环境中进行有效交际。

参考文献

[1]王亚丽.从英汉习语看中西文化差异[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 2006, (1) :76-78.

浅析翻译中的中西文化差异 篇8

【关键词】文化差异 商标翻译 语用错误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1-0001-02

近年来,我国进一步加快了对外贸易合作,越来越多的中国商品销往海外,同时国外的商品也开始入驻中国市场。商标作为商品形象和质量的代表,在国际贸易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具体来说,一个贴切和便于记忆的商标翻译可以让商品在国际贸易中脱颖而出,给消费者留下深刻印象,最终引发他们的购买欲望,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如何选择一个恰当、突出的商标翻译,成为国际贸易竞争中企业最关注的问题之一。事实上,商标不仅是商品的代表,它还具有文化属性,传递出一种文化内涵。因此,如果忽略文化差异直接从字面角度翻译商标,就会导致商标翻译出现语用错误,降低商品在国际贸易中的市场竞争力,最终造成企业的经济损失和信誉下降。

一、商标的文化内涵和语用意义

商标是商品广告的一部分,它反映了商品的质量和标准,代表了企业的形象和信誉,是企业最重要的无形资产。一个恰当、准确的商标能够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提高商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最终给企业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和形象。商标的本质是商业性,但是其表现形式却具有文化性。具体来说,随着每个国家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和经济发展状况等文化背景的不同,其商标所具有的文化内涵和语用意义也差别巨大。

(一)商标的文化内涵

商标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它反映了一个国家、民族的风俗、政治、宗教、价值观等文化背景,因此脱离商标的文化内涵来翻译商标,会导致商标丧失原有的意义和作用。具体来说,商标的文化内涵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包括地域特征、文化心理和语言修辞方式。

首先,商标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很多商标都是以人名和地名命名的。例如,日本著名的汽车制造商丰田(TOYOTA)以创始人丰田喜一郎的名字命名;法国的知名化妆品牌兰蔻(LANCOME),其商标名称取自法国的兰可思幕城堡(LANCOSME)。其次,商标可以反映一个国家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文化心理。例如,知名香烟品牌万宝路(Marlboro)是针对20世纪20年代美国“享乐主义”的社会风气而命名的,通过吸引女性烟民打开了销路。最后,商标所采用的语言修辞方式反映了一个国家的个性内涵。例如,著名的运动品牌耐克(NIKE),其商标的英文原意是指希腊胜利女神,希望自己的商品能像希腊女神一样给运动员带来胜利。

(二)商标的语用意义

商标的语用意义是指商标语言所代表的意义,因此脱离商标的语用意义来翻译商标,会造成商标翻译出现语用错误,使商标丧失原有的作用,甚至给企业的形象带来不良的影响。商标的语用意义与商标使用的语境关系密切。具体来说,语境可以分为文化背景、社会背景和时代背景等等,本文中我们着重探究文化背景对于商标语用意义的影响。

在商标翻译中,由于文化背景差异导致的语用错误最为常见。例如,白象在佛教中是一种神圣的动物,在许多信仰佛教的国家如中国、印度和泰国等等,白象都具有一种吉祥的意义。然而,在西方的文化中,白象(white elephant)具有贬义,代表华而不实的东西和昂贵的累赘物。因此,如果直接将带有“白象”的中国商标翻译成“white elephant”,会给西方消费者带来不好的印象,认为这些商品是昂贵却不实用的,所以在翻译商标时必须仔细考虑商标的具体语用意义,依据不同的语境对商标翻译进行适当的调整。

二、文化差异引发商标翻译的语用错误

由于不同国家之间文化习俗、政治制度和宗教信仰的差异,商品所代表的语用意义也不相同。因此,在国际贸易中企业必须入乡随俗,充分考虑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根据所处地域的文化背景合理、恰当地翻译商标。

(一)习俗差异引发的语用错误

习俗差异是导致商标翻译出现语用错误的最主要原因,不同的习俗会给商标带来不同的联想意义。举例来说,在中国习俗中龙代表了正义、创新和进取,例如《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在打败炎帝、蚩尤后,统一各个部落的图腾形象,创造了一种新的形象“龙”,从此开始中华民族都是“龙的传人”。在封建时代,龙代表了权利和高贵的血统,是帝王的象征。然而,在西方习俗中龙(dragon)是邪恶、犯罪和恶魔的象征,例如在希腊神话中龙被描述成长着翅膀和獠牙、口吐火焰、生性凶残的怪物。因此,如果直接把中国商标中的“龙”翻译为 “dragon”,会造成语用错误,引发国外消费者的反感,最终导致商品滞销和企业信誉下降。例如,金龙鱼是我国著名的食用油品牌,也是世界最大的小包装油生产商之一,商品远销海外多个国家。为了避免在商标翻译中出现语用错误,“金龙鱼”商标一般翻译为“Arowana”。

(二)政治制度差异引发的语用错误

政治制度的不同也会引发商标翻译的语用错误,导致消费者误解,甚至引发严重的政治问题。具体来说,在国际贸易的商品翻译中,一般不能出现于具有政治意义的文字,如国家、地区和政治团体的字母缩写,国家领导人姓名的近义词和同义词等。举例来说,大鹏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神鸟,《庄子·逍遥游》中记载: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具有志向高远、气概豪放的象征。因此,很多中国企业都喜欢以“大鹏”来命名商标,寓意企业的发展前景远大。然而,在英文中大鹏翻译为“ROC”,和“中华民国”的英文缩写一样,因此如果中国企业将商标直译为“ROC”,必将使国外消费联想到中国民国,有损中国的国家形象。因此很多中国企业在商标翻译时,将大鹏翻译为“Eagle”,从而避免了政治制度差异所导致的语用错误。此外,商标翻译还应该避免一些带有政治意义的数字,例如“911”、“918”等,以免触及消费者的政治底线,伤害消费者的情感,最终损害企业的形象。

(三)宗教信仰差异引发的语用错误

宗教信仰差异同样会引发商标翻译的语用错误,造成消费者的误解,甚至引发严重的宗教问题。具体来说,在国际贸易中商标翻译要充分考虑当地的宗教信仰,不触及消费者的宗教禁忌和底线。例如,熊猫是中国的国宝,长着圆圆的脸和胖嘟嘟的身体,形象憨态可掬、十分可爱,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熊猫作为我国国宝,经常充当国际友好大使的角色,为我国发展对外友好关系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深受我国人民喜爱,因此我国的许多商标都以熊猫命名,例如熊猫牌墨水、熊猫电子集团等等。然而,在一些伊斯兰教国家,他们认为熊猫的体型看起来和猪类似,而猪在《古兰经》教义中是不洁之物,因此伊斯兰教国家也不喜欢和猪体型类似的熊猫,禁止用熊猫作为商标名称和广告图案。因此,商标以熊猫命名的企业,在进驻伊斯兰国家的市场之前,需要对商标翻译进行恰当的调整和改动,去掉带有“熊猫”的字眼,以保证商标翻译语用意义的恰当性。

三、如何避免商标翻译的语用错误

为了避免由文化差异引发的商标翻译语用错误,企业在进行商标翻译时要充分考虑当地的文化背景,灵活选用恰当的翻译方法。具体来说,我们使用三种方法(谐音取意法、臆想法、音意合译法)来降低文化差异带来的语用错误。

(一)谐音取意法

谐音取意法是指在充分考虑不同国家地区的文化差异的前提下,在原有商标的同义词和近义词中选取具有好寓意的字眼来组成译名,以适应消费者的文化心理取向。这种方法将音、形、意三位合为一体,具有简洁明了、通俗易懂和朗朗上口的优点。

舒肤佳(Safeguard)是宝洁公司旗下最畅销的日用品牌之一,销售包括香皂、沐浴露和洗手液在内的多种日用品,致力于引导儿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果将 “Safeguard” 直接翻译成中文或进行音译,无法准确地体现出其日用品特性。而采用谐音取意法后,保洁使用“舒肤佳”作为商标翻译,就显得非常简洁明了,完美地体现了其商品“舒服”和“佳”的特点,配合广告宣传后,让人过目不忘。

(二)臆想法

臆想法是指通过分析不同国家地区的文化差异,充分揣测当地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发挥想象力将商标翻译成具有创新性的译名。这种方法翻译起来难度很高,必须将商品的品牌价值观和当地文化背景进行融合,选择出便于记忆、又具有文化内涵的译名。

例如,宜家家居(IKEA)是全球最大的家具家居用品商家,销售如座椅、床、沙发和灯具等多种家具办公用品。显然,直接翻译或音译“IKEA”都无法充分表现其商品特性,因此宜家集团从品牌文化内涵出发,结合中国实际的文化背景,根据《诗经》中的著名诗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室宜家”,将商标翻译为“宜家”,不仅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还完美地体现了宜家公司可以给消费者带来了家的温暖。

(三)音意合译法

音意合译法是指将音译法和意译法相结合。具体来说,在充分考虑所处的文化背景的前提下,选择既能反映原有的商标含义,又具和原有商标读音相似的译名,具有形象生动、别具一格的优点,是商标翻译中最经常使用的的方法。

例如,悍马(Hummer)美国AMG公司推出的著名汽车品牌,是越野性能最强的民用车之一,深受汽车发烧友的喜爱。“Hummer”的本意是指嗡嗡的声音,可能与其刚生产时汽车声音较大有关。显然单纯使用意译或音译都不能准确地反映其硬派越野车的本色,因此AMG公司采用音译合译法,将其翻译为“悍马”,不仅具有和原有商标相似的读音,还体现了其高大车身、强大四轮驱动等性能,完美地反映出这个车型的霸气和力量感。

总得来说,商标翻译作为商品质量和形象的代表,在国际贸易具有重要的作用。目前, 很多企业不注重各国的文化差异,造成商标翻译出现语用错误,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企业在翻译商标时,应当充分考虑当地的习俗、政治制度、宗教等文化背景,选用恰当的商标翻译方法,以获得恰当、准确的商标翻译,帮助企业在国际贸易中提高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王梦景.探析商标翻译的跨文化差异与准确性[J].考试周刊,2015(95):78-79.

[2]吴凡十.文化差异下商标翻译的策略[J]. 青春岁月,2014(24).

浅谈中西方文化差异与广告翻译 篇9

广告作为一种必不可少的社会传媒手段颇为流行,尤其是异域广告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广告翻译亦颇显重要.由于中西方语言文化的`不同内涵,中英文广告翻译要求译者注意本土的文化特征和两地文化差异的广泛性、特殊性、多变性和复杂性,在广告翻译中需要作适当的文化迁移.

作 者:胡敏 王喜九 HU Min WANG Xi-jiu 作者单位:胡敏,HU Min(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系,湖南,株洲,41)

王喜九,WANG Xi-jiu(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长沙,410015)

论商标翻译中文化差异的处理策略 篇10

论商标翻译中文化差异的处理策略

商标是企业产品与品牌全球化的重要“脸面”.随着国际化进程不断深入,商标也需要进行国际化形象包装.商标和广告语的`翻译是企业形象战略中重要组成部分,是商品进入他国市场的重要桥梁.本文通过对广告中出现的商标词本身特点的分析,以中文商标英译为例进行论述,从文化的角度,采用等效翻译的原则,探讨了商标词的翻译文化与方法;并提出在翻译时应注重中西文化信息的互通,顾及对商标词的审美,从而准确地表达商标词的涵义,求得译名与原商标词在营销功能上的等效.

作 者:刘园 童幼平Liu Yuan Tong Youping 作者单位: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江西,南昌,330012刊 名:科技广场英文刊名:SCIENCE MOSAIC年,卷(期):“”(2)分类号:H315.9关键词:商标 文化差异 等效翻译

英汉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影响 篇11

【关键词】英语翻译 文化差异 影响

在本文中,将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分别探讨文化差异对英汉翻译的影响。

一、地理环境、历史背景差异对英汉翻译的影响

由于所处的地域不同,相应地就有不同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地理环境的不同会引起文化上的个性和差异,形成一些独特的文化概念。这些文化差异都会体现在语言中,对英汉翻译产生一定的影响。例如,中国东临大海,西部为高山,所以在中国,“东风”是“春天的风”,“西风”却是凛冽的。而英国的地理环境与中国相反,英国西临大西洋,报告春天消息的却是西风。西风在英国人心中是温暖宜人的。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西风颂》就是对温暖西风的讴歌:“It’s a warm wind, the west wind,full of bird’s cries”(那是温暖的风,温暖的西风,伴随着百鸟欢唱)。在英汉翻译中要充分理解这些差异,才能更好地理解原文。再如,英国的天气变化无常,所以人们见面爱谈论天气。“Lovely day, isn’t it? ”(天气多好啊)。而中国人见面打招呼则会说,“去哪儿啊?”“吃饭了吗?”。

与地理环境一样,中西文化的历史背景也会反映在语言中。在英语中,与Dutch有关的词语往往带有贬义。如Dutch act(自杀),Dutch courage(酒后之勇),I got mad and I talk like a Dutch uncle.(我勃然大怒,于是就严厉地训人),If it is the fact, I’m a Dutchman(如果这是事实,我就不是人)。因为在17世纪初,英国和荷兰曾经激烈交战二十多年,使英国大伤元气,所以英国普通民众对荷兰人恨之入骨。这一历史背景,使英语带有了民族性,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不难理解这些英文的真正含义了。

二、社会风俗习惯对英汉翻译的影响

在社会风俗习惯方面,欧美人和中国人也存在很多差异,这对翻译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同一件事物,不同的文化背景,看法大相径庭。比如,龙是古代汉族人崇拜的图腾形象,象征着吉祥、尊贵、权势和奋发向上。我们自称是龙的传人,意思是一个伟大而杰出的民族。龙是比喻皇帝,凤是比喻皇后。在汉语中,有关龙和凤的词语大都是褒义的,如藏龙卧虎、龙飞凤舞、生龙活虎、龙凤呈祥等。但是在英语中,dragon却含有不好的意思。这是因为在《圣经》中记载,与上帝作对的恶魔撒旦被称为the Great Dragon, dragon在西方被看做是邪恶的象征,在现代英语中,dragon用以指“凶暴的人”或“严厉透顶的人”。例如说She is a bit of dragon around this place.(她是一个专横跋扈的人)。凤在中国被视为是百鸟之王,还被比作出类拔萃的人,如“山窝里飞出了金凤凰”。而在西方传说中,phoenix是一种鸟,在沙漠生活了五六百年后将自己烧成灰烬,又从中诞生出一只新的phoenix,所以在英语中phoenix有再生、复活、浴火重生的意思。

中西风俗习惯的差异,还体现在跨文化交际时人们的日常问候中。我们在翻译中也要适当地把握好。如会见西方客人时,中方代表可能会说:“你们上哪儿去啦?可把你们盼来了。”这句话如果照直翻译可能会引起对方的误解甚至反感。于是按照西方人问候的习惯翻译成It’s a lovely day, isn’t it? And it’s a great pleasure to see you again. 这样就使对方感到既自然又亲切,营造出一种良好的气氛而又不失体统。了解了西方人见面的主要问候习惯,我们在涉外交往和翻译中就不至于有冒失和失礼的表现。

三、宗教文化差异、谚语、典故对英汉翻译的影响

中西文化的历史渊源不同,宗教信仰不同,典故的來源不同,也会对英汉翻译造成一定的影响。中国人大多信仰佛教,佛教文化和儒家伦理文化是汉文化的主流。而英美人大多信仰基督教,《圣经》文化以及希腊、罗马神话对英美文化和社会的影响比较深刻久远。如中国人说“菩萨保佑”,西方人则说God bless you(上帝保佑你);中国人说“天知道”,西方人则说God knows(上帝才知道)。还有不少典故、谚语,如中国的成语典故中有“叶公好龙”“空城计”“东施效颦”等,多来自中国古代的文学名著。而西方人会讲He’s a Shylock.(他是个守财奴),a Pandora’s box(潘多拉之盒),That’s all Greek to me.(我对此一窍不通)。这些西方谚语、典故,都源于莎士比亚作品和希腊罗马神话。在翻译这类词语时,要在了解中西宗教文化背景前提下,知道其出处,充分理解其深层文化内涵,再用恰当文字精确翻译出来。

浅析翻译中的中西文化差异 篇12

关键词:思维差异,翻译教学,课程设置

随着我国现阶段对高职院校英语翻译教学的不断重视和加强, 对于每一个学生英汉翻译的综合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在翻译教学中不仅在中西语言差异上做好工作, 也要在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上找出更适合中国学生的学习方法, 因为语言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思维方式的影响。

一、思维方式差异在语言结构上的体现

(一) 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

每种语言的出现都有不同的侧重思维, 对比汉语和英语, 汉语偏重抽象思维, 而英语主要是形象思维, 不同的语言都有各自习惯性的思维表达方式, 在翻译的时候, 要将形象思维的词语转变到另外一种抽象思维的词汇时切记要转换思维方式。形象思维更侧重于把要表达的物质和文化细致、形象的描绘于人前, 把最真实的一面展现给大家, 而抽象思维则是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之上, 加入合理的、恰当的、夸张描述, 以比喻等表达方式更生动地反应出所要表达事物的具体形态。

(二) 综合型思维与分析型思维

两种思维在一定的语境内翻译方式不同, 但所要表达的效果和目的却是一致的。综合型思维和其字面意思一样, 将一个分散的物体或者观念整合为一个大的完整体;分析型思维与其相反, 主要是将一个整体化小来分析。

如:The debate was launched by the government, which invited anyone with an opinion of the BBC———including ordinary listeners and viewers———to say what was good or bad about the Corporation, and even whether they thought it was worth keeping.

分析例句中链接方式有which, including, whether的使用, 最终句子表现出来的效果异常清晰, 逻辑明了, 这证明了西方人的思维方式的逻辑性强, 使得句子结构的重点放在主语和谓语, 统领所有的从句以及短语, 逐层深入, 主次分明。

(三) 主体型思维与客体型思维

英语中主语一般多用没有生命的名词, 与汉语的以人为主不同, 它更加注重的是外界事物对生命个体的动作, 而不是汉语中的人要干什么, 有什么意识行为, 所以汉语中不会明确划开主体客体, 英语却大相径庭, 尤其是注重主被动。如:汉语中可以表达这样的句子“任务终于及时完成”而英语则为;“Thetaskwas finallyfinished in time.”正是由于英语重“物称”汉语重“人称”而导致了英语被动语态的大量使用以及汉语主动语态的大量使用, 换个角度来说这种情况也是由思维主体型与客体型差异导致的。

二、基于中西思维方式差异下的英语翻译教学策略

(一) 思维差异理论知识的传授

1. 改变对事物的观察角度

对于同一事物, 由于思维方式不同, 就会产生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 时间观念上的差异就是个明显的例子, 比如在使用“前”与“后”分别指称过去与未来时, 中西方就采取了不同的观点, 中国人习惯对着过去看问题, 而英汉民族的人正好相反, 试比较:Butweare gettingahead ofthe story.翻译成:不过我们说到故事的后头去了 (不是前头) 。再比如:英语的thelatestnews议程中文就不能译成“最后的消息”, 而应该译成“最新的消息”Thelatestdevelopmentofsth, thelatestdiscovery ofsth只宜译为“最新发展”、“最新发现”等[1]。这说明在思维内容的表层形式上, 汉英语言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思维模式和不同的倾向视角, 翻译时要特别注意, 否则会造成误译。

2. 认清英汉句子的语序差异

英汉语言在安排语序上存在着很大的不同, 汉语以逻辑为序, 因果排列, 一般遵从从上到下, 从大到小, 由远及近, 在进行问题的阐述上则从重要到次要, 从一般到具体。例如:“Mike did not remember his grandmother who died of cancer when he was three years old.” (迈克三岁时祖母死于癌症, 所以不记得他。) 汉语先说以前发生的事即事情的原因———迈克祖母死于癌症, 再说最近发生的事即事情的结果———迈克不记得他的祖母。由于这一问题的影响, 导致很多英汉翻译的学生无法翻译出地道的英语。

(二) 以思维差异问基础培养翻译能力为中心的课程设置

课程设计过程课程设计重点突出两个方面, 一是尽量采用综合型较强、中西思维差异对比明显的教材、翻译资料和相关读物, 让学生们在了解翻译的过程中, 积极避免思维差异给翻译带来的影响。二是让学生们学会在材料中寻找有用的资料, 让学生具备自主学习探索能力。因此, 在翻译课程开始之前, 老师可以安排与翻译有关的作业, 引导学生找出有用的、适于翻译教学的资料。

(三) 教学方法

教学必须要有科学依据, 无论是学习内容还是翻译方法都必须结合翻译学习所特有的科学依据和学习特点。例如在讲句子翻译的教学时, 针对中西思维差异, 要求学生要注意句子的形合与意合。英语句子中, 主谓这一主干结构突出, 以谓语动词为核心, 然后借助大量反应形式关系连词、介词、关系副词、非谓语动词等进行空间搭架, 把各个分句有机地结合起来, 构成一串葡萄似的句子, 呈现出由中心向外扩展的空间图示。如:Heboaststhataslaveisfreethemomenthisfeettouch british soil and he sells the children ofthe poor at sixyears of age to work under the lash in the factories for sixteen hoursaday.

他吹嘘说任何奴隶一踏上英国的土地就获得自由, 而他却出卖人家六岁的孩子到工厂干活, 每天十六小时, 受尽鞭打责骂。

三、基于思维方式差异理论的教学内容的创新

“单词故事”教学策略适用于各个层次的学生, 首先, 教师将学生所学的单词写在黑板上, 让学生从中挑选一定数量的单词。其次, 学生将选择的单词组成一个故事, 最后请一些学生将自己的故事表达出来。还可以设计图片教学, 拿出一幅有关西方文化的图片, 比如感恩节的晚餐图片, 从节日的时间、目的、内容等一系列相关的内容提示学生, 训练学生将所想到的汉语句子翻译成英语句子, 在整个翻译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中西思维差异提示, 比如时间差异、文化差异等, 加强学生对文化的个体性、文化性、社会性、地域性、历史性、习惯性行为的指导, 让学生在每节课的学习中都能有一段时间去主动感受思维差异的存在。

高职院校的教学应抱着以人为本的原则, 不能让技术和教条取代了对人的培养, 我们要立志更多地了解两种语言之间不同文化差异思想差异, 将这种思想转化为实际行动应用到英语教学中去, 培养更多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116.

上一篇:二级建造师管理考试题下一篇:我与海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