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节约型社会-今天你节约了吗

2024-08-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建设节约型社会-今天你节约了吗(通用12篇)

建设节约型社会-今天你节约了吗 篇1

建设节约型社会,人人有责、行行有责。作为低能耗高效益的电信行业在建设节约型社会中将发挥着基础性的促进作用,承担着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

节约社会是一种资源分配的社会。资源的稀缺性是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得以发挥作用的基本假定。人们要想在有限的资源范围内,创造更多的财富,必须建立更加公平的资源分配机制。电信业的发展提升了社会信息化水平,促进了社会资源的节约和合理配置。

比如电信的普遍服务的实施,将会促使广大的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模式发生重大的变化,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社会资源的更合理配置。

比如正在向综合信息服务商角色转型的新型电信企业将会大大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实施,引导大中型企业加快信息化步伐、发展电子商务,促使企业开发能力的不断增强和企业经营方式的重要转变,促进企业运作效率的极大提高。

比如以电信业为基础平台的电子政务的实施,提高了政府部门办公自动化水平,建立了政府决策部门同社会有效交流沟通的平台,为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了高效可靠的技术保证。

比如城市信息化的实施,将逐步完善城市信息服务功能,提高公共管理水平。

总之,节约型社会的建立具有丰富的内涵,但其本质是不变的。即要采取措施促进社会资源在经济领域中进行合理有效的分配,注重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提高全社会的信息化水平就是其中所说的重要“措施”之一,从这个意义上看,电信业在建设节约型社会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当然,除了电信行业在建设节约型社会中产生的经济学中著名的“正外部性”外,电信企业本身也有节约的责任。不久前,信息产业部召开了建设节约型社会动员大会,传达了国务院有关文件,作出了信息产业领域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部署。奚国华副部长提出了节约型社会的四大内涵。第一条就是要节省自身对资源的消耗。对电信业而言就是要在保证电信企业的正常发展的前提下,尽量减少企业发展对于资源的浪费,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这里有许多可以“节省”之处,但其中两大可能出现的“浪费”值得特别关注。

一是由于大多数电信企业尚未建立健全科学的成本开支核算体系,企业决策者对于各个业务所产生的资源能源消耗使用状况不了解,放纵了企业浪费行为,从而造成整体资源浪费。有关专家在此提示:避免此类浪费可采用国外电信企业行之有效的作业成本法和作业成本管理法,建立起科学的核算体系,加强对各项电信业务的成本的监管,减少资源浪费现象的发生,有利于建立节约型企业组织。

二是由于对未来前景的“不确定”性,有可能造成的盲目投资的巨大浪费。由于电信业全程全网的特点,属于资金密集型产业,电信业正面临重要的战略转型期,3g、ngn、iptv等事关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战略型项目需要大量的基本建设投资,稍有不慎就有可能造成由重复建设带来的巨额资金和能源等资源浪费。有关专家在此提示:避免此类浪费需要政府和企业双方的共同努力,国家通过牌照等措施来抑制企业的不必要的内在投资扩张冲动,企业间要加强沟通合作,本着共赢的原则合理分工建设网络,展开合理有序竞争。

建设节约型社会-今天你节约了吗 篇2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草案) 》指出:以节能减排为重点, 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 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提高生态文明水平。这是党中央立足当前, 着眼长远, 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1. 当前社会资源浪费严重。

据统计显示, 中国公车消费每年约3 000亿人民币, 相当于全国的教育经费和医疗经费。全国招待费2 000亿人民币也是个惊人的天文数字, 公费出国考察每年花2 000亿人民币, 可以再建一座三峡大坝及配套的全部设施。社会资源浪费不仅存在于消费领域, 同时也广泛地存在于生产建设和流通领域。造成社会资源浪费的不仅是国家干部也包括一般老百姓。例如, 浇地漫灌、焚烧庄稼秸秆等。

2. 资源缺口太大。

按人均占有资源计算, 中国的水资源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4, 土地资源为1/3, 森林是1/5, 石油为1/10, 天然气近1/2, 铁矿石为1/2, 铜为1/6, 铝为1/14。随着经济发展, 社会需求的增加, 经济增长和资源供求矛盾越加突出。由于严重缺水加上水质污染严重, 全国600座城市已有400座城市供水不足, 100座城市严重缺水, 16个省市低于联合国确定的人均拥有水资源1 700立方米的用水紧张线。3.6亿农村人喝不上符合卫生标准的水。

中国水土流失面积已达到3.6亿公顷, 占全国土地30%, 并且仍在增加;沙漠化土地占1.7亿公顷, 受沙漠化影响的人口达4亿。每年减少耕地面积相当于一个江苏省的耕地面积, 中国的社会资源已经相当稀缺。相反, 中国的钢铁、铜、煤已成为世界第一消费大国, 石油、电力已成为世界第二消费大国。由于科技创新不够, 科技含量不高, 要保持经济快速发展, 保持GDP增幅不减, 现阶段仍需要资源、资金的高投入。但问题是中国各种主要资源已严重不足, 在45种重要战略性资源当中, 据估计, 到2020年时我们将有九种严重短缺, 有十种短缺。到2020年, 不但石油的对外依存度将超过57%, 其他铁矿石也将达到57%, 铜将达到70%, 如此之高的依存度不仅增加国内产品的成本, 同时也给中国经济带来很大的风险。

3. 寄希望国际市场不可能。

中国国内资源日益紧张, 世界资源形势也不容乐观。根据资料分析, 世界铝土储量可采八十五年, 石油为四十二年, 铁矿石为五十五年, 铜矿为十四年, 锌为十一年。世界各国也已把资源供应和资源储备提到国家安全的首要地位, 世界资源的竞争日趋白热化。自1995年以来, 世界钢材增加部分的60%, 铝材的50%, 石油的20%, 大豆的30%, 天然橡胶的50%, 都与中国因素有关。为此美国、日本两国出现“中国资源威胁论”, 认为中国对资源的大量进口已造成世界经济资源的巨大威胁。

两伊战争为石油之争。人们预测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极有可能是因为争夺资源。世界资源的争夺日益激烈, 中国资源问题的解决只能立足于国内, 寄希望于世界市场不太可能。

二、节约资源, 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性

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自然资源相对不足、环境质量欠佳、自然灾害频发、粗放型经济模式尚未转变的国家, 节约资源建设节约型社会不仅是当务之急, 而且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和政治意义。

1. 节约资源, 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是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客观需要。

中国在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 但总的来说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尚未转变, 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依靠资源的高投入来实现。资源消耗高, 浪费大, 污染严重。现在生产、流通、消费各个领域资源浪费现象都十分严重。如果扎扎实实地搞好一个环节的节约, 就会增加大量的社会财富。假如把现在煤炭回收率的30%提高到40%, 中国可多采煤100亿吨, 相当于多建十个大型煤田;假如把全国日常照明用的白炽灯换成节能灯, 就能节约80%的照明用电, 每年就省下整个三峡发电量。实践证明, 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已经走到尽头, 不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建设节约型社会, 资源就难以为继, 环境就难以改变, 现代化就难以实现,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只能成为泡影。

2. 节约资源, 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中国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重大发展。近年来, 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 不少人为此沾沾自喜。实际上中国的经济增长很大程度上以牺牲环境、破坏生态为代价。1990年环境污染损失的经济价值为367亿元, 约占当年GDP的2.1%;1992年环境污染损失为1 096亿元, 约占当年GDP的4.5%;1993年环境污染损失为1 085亿元, 约占当年GDP的3.16%。据1997年世界银行统计, 中国每年环境污染所造成的损失是GDP的7%。这一数字, 差不多接近这些年经济增长所创造的价值, 也就是说, 我们千方百计所创造的经济增长奇迹实际上被污染所造成的损失相抵消了。现在, 中国有限的资源遭到严重浪费, 环境污染已是世界之最。因此说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就是节约资源、建设节约型社会。

3. 节约资源, 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

人民赖以生存的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人民赖以生活的基本条件几乎不复存在, 13亿人口居然有1.3亿人口为乙肝病毒携带者, 中国人患肝癌的数量已占世界一半。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原副院长王建璋教授指出:人类的病症80%~90%都是由环境引起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 中国的经济规模将进一步扩大, 工业化进程将不断推进, 居民消费结构将逐步升级, 城市化步伐将不断加快, 资源需求将持续增加, 资源供需矛盾和环境压力将越来越大。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出路是节约资源。如果再一味追求GDP, 拼资源、争做“世界加工厂”无异于竭泽而渔, 杀鸡取卵。因此, 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 既是当前保持经济平衡快速发展的迫切需要, 也是实现全面小康宏伟目标的重要保障。

4. 节约资源, 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是保障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的重要举措。

解决中国现代化建设需要的资源问题, 着眼点和立足点必须在国内, 从国外资源形势看, 随着发达国家经济复苏, 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加快, 给中国利用国外资源带来了很大的难度。2004年以来世界铁矿石价格上涨90%, 再上涨的话, 中国炼钢行业将要整体亏损。过多地进口资源, 不仅耗费大量资金, 而且加剧国际市场供求矛盾, 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更大的风险, 引发一系列经济、政治、外交问题, 影响中国的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节约资源, 加快节约型社会建设, 控制对国外资源的依存程度, 对于确保中国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节约资源, 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途径

节约资源, 建设节约型社会事关中国长远发展的大计, 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 必须采取多种有力手段和措施, 动员全国上下, 举全社会之力, 才能取得实质效果。

1. 尽快修改《节约资源法》。人口、资源、环境是当今世界

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影响、错综复杂, 但其核心是资源问题。解决好节约资源问题可以缓解就业压力,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防止环境污染。例如, 用庄稼秸秆生产活性碳, 每年可增加外汇兑换成人民币2 000亿元;用玉米和玉米芯生产木糖醇, 变废为宝, 化害为宝, 减少污染, 保护环境, 增加了农民收入, 有百利而无一害, 何乐而不为。可惜以上的好做法、好典型只是个别地方的个别现象, 要全面推广, 必须有法律制度保障, 因此应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共同作为中国的基本国策。中国已经制定了《环境保护法》, 但有许多地方并不够完善, 执行起来有一定难度。现在应尽快修改《资源节约法》, 规范社会和公民的消费行为, 其法律效力应远远超过一般政策方针。要把节约资源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目标纳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之中, 并以此为依据建立综合反映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等体现科学发展观、政绩观的指标体系, 有利于中央提出的建设节约型社会战略决策的实施。

2. 建立绿色GDP核算制度。

传统的GDP核算制度面临诸多挑战和社会的质疑, 因为它忽视了自然资源的稀缺性, 忽视了经济发展带来的过度资源消耗, 助长了政府和企业一味追求GDP高增长而破坏生态环境、浪费自然资源的行为。中国钢筋、水泥消耗占全世界总消耗量的50%以上, 以这样的资源付出才换来9%的经济增长速度, 才换来3万亿人民币的财政收入。与注重软件开发和以生物工程为支柱, 并且GDP增幅也达到6%的印度相比, 你说哪个国家的经济质量更好一些?建立绿色GDP核算制度对建设节约型社会来说宜早不宜迟。

3.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是现代国际社会广为推崇和实践的新型经济增长模式。循环经济就是追求更大的经济效益、更少的资源消耗、更低的环境污染、更多的劳动就业的经济模式。它与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的区别在于:传统的经济增长直接依赖于对资源的消耗并对环境产生直接污染, 一端投入资源从事生产性消费, 一端产出的同时排放废弃物、渣、气、水、热等有害物质;而循环经济模式立足于减少投入和节约消耗, 并在再生产运行的链条上收回和再利用废弃物、渣、气、水、热, 呈现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产品”的反复循环流转过程。例如固镇县刘集镇的沼气村, 把养猪产生的猪粪、农民收庄稼时通常焚烧的秸秆这些废弃物作为生产沼气的原料, 生产洁净的新能源沼气, 用来照明、煮饭, 然后再把沼气渣作为无公害的有机肥生产绿色食品———蔬菜水果。发展循环经济是节约资源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好措施、好途径。

4. 提高全民族的资源节约意识。

节约,你做到了吗 篇3

看,那锅碗瓢盆交响曲中,同学们把许多的饭菜倒入垃圾桶中,听,那自来水叮叮咚咚的流水声谱成了一首令人痛心的交响曲……顿时,我心如刀割,留下一时的感受:让节约之花开遍祖国大地吧!

我又想起了那难忘的一幕,中午吃饭时,瞧,那位男同学一副食不下咽的`样子,哈哈趁老师不注意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把碗里的香喷喷的菜倒入了垃圾桶里,我顿时惊呆了。唉,一位愁眉苦脸的女同学,她东瞧瞧西看看,没人!没人,说时迟,那时快,立刻把碗里那似雪的白米饭倒入了垃圾桶里,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我们不是学过“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吗?我们不是学过《只有一个地球》,要珍惜自然资源,不能浪费吗?我们不是写过节约的标语吗?怎么现在却一个个像是被抹去了记忆呢?

回家的路上,零元手机的广告布满大街小巷,那震耳欲聋的声音还久久没有散去。刚进门,就看见妈妈在摆弄着一部漂亮的新手机,咦,妈妈又换手机了?妈妈看见我,兴奋地说:“宝贝,看,这是我的新手机!”我奇怪地问:“妈为什么要换新手机啊?旧的坏了吗?”妈妈笑咪咪说:“这是免费的呢。”我愣了愣,没有再说话。表面上风轻云淡的我,内心却是波涛起伏:旧手机还可以用,就无声无息地丢弃了,换来免费的新手机!零元零元但是要浪费多少资源啊?

我默默地沉思着:如果在洗手时,我们能随手关紧水龙头,节约每一滴水;如果在吃饭,我们能珍惜每一粒粮食,如果我们在做事时,时时想到节约;如果我们全国人民行动起来,建设节约型社会……那该……我不禁怦然一震,发出震耳欲聋的呼吁:“勤俭节约,从我做起”。

建设节约型社会。从政府节约做起 篇4

行政浪费现象的存在,大幅度增加了行政成本,影响着政府在公众中的形象,甚至对我国的国家形象也造成了损害,长久以来都是从政府到大众十分关心的问题。近20年来中央下发了数十个旨在遏制公款吃喝的文件,也曾多次下发关于严格控制外出参观和制止公费旅游的通知,但几十个红头文件“管不住公务员一张嘴”的现象时有发生。如何铲除政府部门“讲排场、比阔气,花钱大手大脚”之根源,这是民众更为关注的。

而今,建设节约型社会正在成为全社会关注的一个重要主题,节约型政府是节约型社会的题中之义,政府部门应当成为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表率,各级政府和所有公务员都要率先垂范,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打造“节约型政府”,搞好政府机构的节能,不仅可以有效减少能源消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节约财政支出,而且还能发挥政府的示范作用,促进社会节能意识的提高和节能技术的推广。

要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节约光荣、厉行节约的社会氛围。通过各种手段大力表扬集体和个人节约的先进事迹,揭露严重浪费资源的现象,帮助相关部门和人员认识到厉行节约不仅仅是个人的事,切实认识到节约光荣、浪费可耻。加强各部门的监督。政府部门预算约束软化和预算外资金的大量存在,是造成政府花钱大手大脚、无所顾忌的重要原因。因此,必须彻底根绝政府存在的“小金库”。把预算外资金全部纳入政府预算控制,实行彻底的“收支两条线”,把收入纳入国库,杜绝大笔公共财政资金体外循环和随意支配。

加强政府工作的透明度。近些年来,一些政府实行政府财政公开的政策,就是很好的尝试。如果在消费方面能够打造“阳光政府”,那么绝大部分不合理消费,就能够因“阳光操作”而受到约束。

要进一步树立官员“公仆意识”。政府浪费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官本位思想在作怪。工作用餐超标、公车超标、办公室配备洗澡间和休息问等浪费现象的存在,是一些政府官员把这些当做自己级别高、受人尊重的标志,这种观念必须根除。

探索并完善类似于政府采购制度等有利于节约型政府建设的新制度,确保政府采购符合公共需要。

建设节约型社会,政府部门要带头。只有政府部门自身提高认识,各部门加强监督,才能够管好政府的财政收支,捏紧政府的“钱袋子”,刹住行政机关“豪奢风”,将节约型政府建设落到实处。

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 篇5

当前,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突出重点、统筹兼顾,力求尽快在重点环节、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取得重大进展。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关键是要做到“五个依靠”:

一靠改革,建立有利于资源节约的体制机制。当前我国资源生产、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存在的严重浪费现象,都与体制机制方面的问题有关。深化改革,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是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根本措施。应重点推进矿产资源价格、水价、电价、热价和天然气价格等价格改革,建立能够反映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形成机制;大力推广合同能源管理等节约资源的新机制;完善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财税政策;建立和完善资源节约法律法规体系,抓紧制定、修订促进资源有效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制定和完善节能、节材、节水、节地等各项国家标准;建立高耗能、高耗水的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强制淘汰制度,完善重点耗能产品和新建建筑市场准入制度。

二靠管理,充分挖掘资源节约的潜力。目前,由于管理水平低、监督不力,我国在资源开采、储运、生产、消费等各个环节都存在着大量的浪费现象,节约的潜力十分巨大。加强管理监督,是近期节约资源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应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制订明确的节约目标和切实有效的节约措施;建立资源节约技术服务体系,加强资源节约的统计工作和信息发布制度,为企业和各个方面节约资源提供良好的服务。

三靠科技,建立资源节约的技术支撑体系。我国资源生产、消费等领域的技术、工艺和装备十分落后,这是资源利用效率低、浪费严重的重要原因。建设节约型社会,必须加大科技投入,加快科技进步。重点要加大对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关键技术的攻关力度,组织开发有重大推广意义的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努力突破技术瓶颈,大力推广应用节约资源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国家应重点支持一批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的技术开发和技术改造项目。

四靠调整,建立有利于资源节约的产业结构。近年来,我国高耗能、高耗材行业发展过快,比重偏大,这是导致能源资源消耗急剧增加的重要原因。实现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必须注重结构调整,构建节约型的产业结构。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注重发展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加速国民经济信息化,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严格控制高耗能、高耗材、高耗水产业的发展,坚决淘汰严重耗费资源和污染环境的落后生产方工。

弘扬传统之美德建设节约型社会 篇6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国道家先哲老子说:“我有三宝, 持而保之, 一曰慈, 二曰俭, 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又说:“治人事天, 莫若啬”, “啬”就是“俭”。老子将“俭”视为立身处事所必须持守的“三宝”之一, 作为治国修身的根本法则。老子认为, 只有修养天机, 蓄积精神, 才能达到纯真质朴的境界。明白了这一道理, 用之治国, 国家就可以长治久安;用于修身, 则可以健康长寿。老子说:“俭, 故能广。”执政者节约财物, 国家就富裕。唐代李商隐在总结历代成功教训时指出:“历览前贤国与家, 成由勤俭败由奢”, 也说明了这一观点。当然, 老子“崇俭”的思想并非是要人们抑制消费, 而是反对过度奢侈的畸形消费。他主张人们应该把消费节制在合理的限度内, 与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在生活上克勤克俭, 反对浪费;主张财物取之有道, 用之有度。毫无疑问, 老子的“崇俭”思想包含着丰富的道德智慧, 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 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继承尚俭传统, 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 勤俭节约, 止欲去奢, 不仅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 而且也为我们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建设节约型社会提供了伦理资源和道义支持。

二、与时俱进, 深刻把握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新内涵

近年来, 各地围绕建设“节约型社会”这个主题, 纷纷开展建设“节约型机关”、“节约型单位”、“节约型企业”等活动, 致力于节约“一度电”、“一张纸”、“一滴水”。当然这种做法应该大力提倡, 但相对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 必须从更深层次上来认识, 进一步丰富“节约”的内涵, 拓展“节约”的空间。

“节约”是一个与时俱进的概念。传统观念上的“节约”有两层含义, 一是节俭, 指用钱上的节制;二是节省, 减少物力和时间的耗费。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 在生产力十分落后的古代, 人们为了维持生存需要, 以“节衣缩食”为美德, 节约的内涵一直停留在生存需要的“衣、食、住、行”这个层面。随着现代工业的兴起和生产力的不断发展, “节能降耗, 降低成本”才逐渐为人们广泛接受和认同。

近年来, 我国提出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理念和目标, 全国各大中小城市纷纷制定了建立节约型城市的目标, 引起了国人以及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 因为它从内容上赋予了“节约”与时俱进的品质。毋庸置疑, 从经济层面上来看, 我国社会所面临的问题, 不仅仅是“一张纸”、“一滴水”、“一度电”的问题, 环境污染、资源浪费以及人们消费观念畸变等, 已经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构成了严重威胁。所以, 建设“节约型社会”不应该只是节水、节能、节地、节材以及节约资源等单个“节约”问题的简单叠加, 而是一个科技含量很高的系统工程, 涉及到社会生产、流通、消费的各个领域, 并且只有通过采取综合性措施, 才能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最终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三、发展循环经济, 应当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最佳选择

我国人均资源和世界比较处于非常的弱势, 水资源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4, 耕地只有1/3多点, 石油只有8.3%, 天然气4.1%, 铝只有9.7%。近年来,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人口的增加, 现有的土地、水、能源等资源矛盾日益加剧, 环境问题日益凸显。传统的以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 将难以支撑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 必须走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发展之路。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必不可少、行之有效的最佳选择。

(一) 要广泛宣传教育, 增强全社会的资源意识、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

要把宣传重要意义和相关知识结合起来, 运用各种手段和舆论传媒加强对循环经济和节约型城市的宣传教育, 提高公众的资源意识、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政府部门率先推行绿色采购。通过宣传教育, 引导人们尽可能减少垃圾排放, 进行绿色消费, 优先购买经过生态设计或通过节能环境标志认证的产品, 以及经过清洁生产审计或通过环保管理体系认证的企业产品, 鼓励节约使用、反复使用或多次使用所购买的物品。这也是循环经济再利用原则的体现。

(二) 要全面开展减物质化活动, 提高资源生产率

要尽快扭转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逐步建立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通过技术进步改造传统产业, 推动结构升级, 尽快淘汰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的落后生产工艺, 提高资源生产率, 逐步形成有利于资源高效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合理产业结构。重点抓好节电、节煤、节水和建筑节能工作, 推广应用先进高效节能、节水设备和器具。大力发展服务经济, 促进生产者从不断推出新产品向服务延伸的转变, 从强化物资的消耗到强化产品的使用转变, 倡导功能经济新趋向, 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和升级, 这是从根本上摆脱经济增长严重依赖资源的关键所在。

(三) 要推动资源节约技术的研究和开发,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发展循环经济,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必须有相关的技术作支撑, 要重点加强对节能技术、节水技术、链接技术、新材料技术、生态技术的研究开发, 促进技术进步和科研成果的转化, 降低能耗、水耗, 实现废物转变成资源的链接或进行无害化处理, 以可再生资源替代可耗竭性资源, 用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提高资源节约的整体技术水平。要尽快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形成专门从事资源节约科技研究和开发的机构, 不断思考和探索, 对资源节约技术进行强力度、多层次的开发。

(四) 要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 充分开发利用再生资源

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和经合组织研究表明, 建立在循环经济理念基础上的节能环保产业必将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与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并列成为当代最具发展潜力的三大领域, 是21世纪世界性的主导产业之一。通过发展节能环保产业, 加强“三废”综合利用, 充分开发利用再生资源、新能源和可再生资源, 延伸产业链, 开辟新的生产领域, 增加就业岗位, 同时担负起分解者的职能, 对无法再次循环利用的污染物进行无害化处理。因此, 发展循环经济大有可为。据1997年日本通产省产业机构协会提供的《循环型经济构想》, 到2010年, 发展循环经济将使日本新的环境保护产业创造37亿元产值, 提供1400万个就业机会。

近年来, 我国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在产业系统内一个企业的“废物”是另一个企业“原料”, 物质和能量在系统内循环利用, 不仅解决了环境污染问题, 同时也给企业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各地区应该继续积极引导企业加大对废物、废水、废气及其他废弃物的综合利用, 充分利用国家优惠政策, 重点支持燃煤工业锅炉、热电联产、余热余能利用、绿色照明、“三废”综合利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等重大工程, 不断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

四、合理使用人才, 应当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应有之义

人才是社会发展中最宝贵的战略资源, 对社会与国家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我国人力资源虽然丰厚, 但人才资源缺乏, 同时人才资源的闲置与浪费现象又十分惊人。一些地方不考虑经济效益和地方的实际条件, 不考虑投入和产出比率, 不考虑人才才能可能发挥的程度, 完全为了拥有人才而“抢”人才, 将拥有博士、硕士或教授、专家的数量作为地方经济发展的“法宝”, 重文凭轻能力, 重数量轻质量, 重眼前轻未来, 这样必然造成大量人才和财力资源浪费。因此, 在号召全社会提倡节约自然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的同时, 也不应忽视人才资源的闲置与浪费现象, 还必须牢固树立成本效益观念, 合理使用人才。

首先, 要树立“经营人才”的理念。要和重视节约利用其他资源一样, 节约利用人才资源, 不要造成人才积压, 资源浪费。不能盲目追求数量, 不能盲目追求高学历、高职称, 争取做到人才引进的“低成本, 高效益”。

其次, 要掌握“经营人才”的策略。“经营人才”的目的就是要利用最少的人才, 获得最大的效益, 同时, 使人才获得最大的发展。因此, 一方面要“引进来”、“留得住”;另一方面, 还必须重视开发人才。人的潜力是无限的, 要提高人才的利用效率, 就必须最大程度地去挖掘人的潜能。具体而言, 就是要重视人才的继续教育, 要不断优化人才发展的环境, 为人才的发展提供必须的机会和条件。

此外, 还必须重视人才队伍的后备力量建设。重视本土人力资源的开发, 要促使人力资源向人才资源转化, 这样才能形成人尽其才, 人才辈出的良好局面。

五、建立长效机制, 应当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根本所在

要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 必须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 紧紧围绕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 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 加快经济结构调整, 推进技术进步, 加强法制建设, 完善政策措施, 强化节约意识, 尽快建立健全促进节约型城市建设的体制和机制。

一要建立价格调节机制。加快推进水、电、石油、天然气等资源性产品价格的市场化进程, 建立反映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形成机制, 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二要建立技术创新机制。运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大力支持技术攻关, 积极推广资源综合利用, 通过科技创新降低新能源和再生资源开发利用的设备、技术转让、材料器具的生产成本, 为其推广创造条件。

三要建立投入保障机制。加大投入, 从硬、软件建设入手, 加强能源、水资源的硬件建设和管理, 从管网改造和维护上减少损耗和滴漏。积极推进信息化建设, 建立能源、水资源消耗的精确计量体系, 为建设节约型城市提供准确的数据信息。

四要建立标准规范机制。抓紧研究制定不同产业单位产值耗费资源的标准, 对办公用房、居民住宅、大型公共建筑, 从规划、设计、材料、灯具、器具等方面设立节约资源的专项标准, 尽快建立分门别类、符合实际的标准体系。

五要建立监督管理机制。加强政策引导, 完善产业、价格、财税、投资及政府采购目录等方面的激励政策体系, 抓紧制定促进资源有效利用的法规、规章, 使节约资源有法可依;建立健全资源节约监督管理制度, 完善管理体制, 加强节能执法工作;实施公开、公正、及时、有效的依法监督, 严肃查处各种浪费资源的做法和行为。

参考文献

[1]、钱易.清洁生产、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J].太原科技, 2004 (6) .

[2]、周冯琦.循环经济与生态工业[J].社会观察, 2005 (10) .

[3]、凌岚, 王少平, 陆雍森.区域循环经济建设框架探讨[J].环境保护科学, 2005 (6) .

发展循环经济 建设节约型社会 篇7

内容摘要: 我国至今,以往曾在社会经济建设中发挥过巨大作用的经济发展模式已不能为我国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继续提供发展动力。循环经济符合我国国情,体现了我党倡导的发展观。它的提出,为我们解决当前国家社会经济建设中存在的提供了较为科学的措施和。

关 键 词:循环经济资源 环境

发展循环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举措,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途径,是从根本上突破资源瓶颈、缓解环境压力和维护环境安全,最终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稳定、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如何进一步提高人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实现党的十七大关于“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的要求,是当前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最需要解决的问题。[1]“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这一科学论断,对于推进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的转变,践行科学的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重大的和现实意义。

一、循环经济理论的本质和原则

所谓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而不是机械论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运动。“循环经济”最早是由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主要指在人、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经济转变为依靠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的区别在于:传统经济是一种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其特征是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在这种经济中,人们高强度地把地球上的物质和能源提取出来,然后又把污染的废物大量地排放到水系、空气和土壤中,对资源的利用是粗放的和一次性的,通过把资源持续不断地变成废物来实现经济的数量型增长。而循环经济则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所有的物和能源更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以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循环经济体现的是一种新的发展观,为化以来的传统经济转向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提供了战略性的理论范式,从而从根本上消解长期以来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尖锐冲突。发展循环经济,是我们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有力举措。

“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即“3R”原则,是循环经济最重要的行为准则。1,减量化原则(reduce)。

要求用较少的原料和能源投入来达到既定的生产目的或消费目的,进而到从经济活动的源头就注意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减量化有几种不同的表现。在生产中,减量化原则常常表现为要求产品小型化和轻型化。此外,减量化要求产品的包装应该追求简单朴实而不是奢华浪费,从而达到减少废物排放的目的。

2,再使用原则(reuse)。

要求制造产品和包装容器能够以初始的形式被反复使用。再使用原则要求抑制当今世界一次性用品的泛滥,生产者应该将制品及其包装当作一种日常生活器具来设计,使其像餐具和背包一样可以被再三使用。再使用原则还要求制造商应该尽量延长产品的使用期,而不是非常快地更新换代。

3,再循环原则(recycle)。

要求生产出来的物品在完成其使用功能后能重新变成可以利用的资源,而不是不可恢复的垃圾。按照循环经济的思想,再循环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原级再循环,即废品被循环用来生产同一种类型的新产品,例如报纸—再生报纸、易拉罐—再生易拉罐等;另一种是次级再循环,即将废物资源转化成其它产品的原料。原级再循环在减少原材料消耗上面达到的效率要比次级再循环高得多,是循环经济追求的理想境界。

二、发展循环经济对我国社会经济建设的必要性。

〈一〉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2]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摆在突出位置。我国是一个人口密度高、人均资源侵入的国家,我国人均土地占有量和水资源占有量只有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3和1/4,人均矿产资源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2。与此同时,环境污染非常来生。如果仍以传统粗放型高消耗、低产出、高污染的生产方式来维持经济的高速增长,将会使环境状况进一步恶化,也会使有限的资源加速耗竭。环境和资源所承受的压力反过来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会产生来生的制约作用。所以必须转变传统的发展模式,以发展循环经济来保证水土资源和矿产资源对经济发展的持续支持。

〈二〉循环是有效利用资源,建设资源节约型的需要。

我国是资源匮乏的国家。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为2250立方米/人年,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4。水资源严重缺乏,每年因缺水造成的经济损失约2000亿元。我国的能源资源也十分有限。虽然已探明的煤炭储量占世界储量的11%,原油占2.4%,天然气占1.2%,但人均能源资源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原材料和能源的不足将成为我国总体经济规模扩张的“瓶颈”,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发展循环经济。

〈三〉发展循环经济是保护环境,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需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环境越来越突出。2000年全国主要污染物排放问题仍处于较高水平,其中二氧化硫和COD排放量远远超过环境承载能力;七大水系干流中,只有57.7%的断面达到或优于国家地面环境质量三类标准,城市河段、沿海河口地区及城市附近海域污染严重;城市空气质量处于严重的污染水平,区域性酸雨污染严重;废弃物排放量3186万吨,其中近200万吨危险废弃物直接向环境排放;城市生活垃圾年产生量以每年8%的速度递增。要从根本上改善我国的环境质量,扭转生态恶化的趋势,就必须发展循环经济。

三、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可行性。

首先,发展循环经济我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就已提出了讲究人与和谐发展的“天人合一”思想。“天人合一”思想尽管不可避免地带有局限性,但包含着许多合理因素,至今仍然有其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近些年来,随着全球经济的飞速发展,酸雨、赤潮、沙暴……使人们惊愕;猪肉里的四环素、蔬菜里残余的农药、被严重污染的水源……使人们感慨。在人们惊愕、感慨之余,我们又会想到了什么呢?假如我们从理性的高度来审视这些现象,问题就不难得出结

论。社会生产力的迅猛发展,给我们带来的众多实惠,但同时也容易造成人们的物欲膨胀----就是片面地强调自己是自然界的主人,忘记了自己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错误地把人与自然截然对立起来。在这种思想观念的支配下,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激化。只有树立“人类珍惜和尊重大自然,大自然才会给人类带来福音!”这样的新观念,我们人类才能更好的、顺利的发展。从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思想中我们不难得到有益的启发。它不强调人对自然的征服,而是强调人对自然的利用和顺应,并主张因自然而成人事,以人事而和自然。正因为如此,中国传统文化主张“富民”、“惠民”,但要取财有道,合乎自然。这种在具体的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上,形成了世界上最早的环境保护论。《国语》中就记述了“夏之月川泽不入网略”的制度。《管子·地数》则说:“为人君而不能谨守其山林菹泽草莱,不可以为天下王。”《吕氏春秋》中记载了对砍、烧、猎、捕行为的四时之禁。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荀子则在其《王制》中阐发了保护自然和生态的思想:“山林泽梁,以时禁发而不悦。”

其次,国家领导层的高度关注为我国发展循环经济注入新的动力。

在1989年5月举行的第15届联合国环境署理事会期间,我国参与并通过了《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声明》。1994年7月4日,国务院批准了我国的第一个国家级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1996年7月16日,在第四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上,江泽民主席提出,在社会主义化建设中,必须把贯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始终作为一件大事来抓。此后,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和十六大报告和会议中多次强调:发展要有新思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军委主席胡锦涛同志也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讲话中强调指出:要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落实“五个统筹”,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3]“国家制定产业政策应当符合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可持续发展被写入各级的规划和计划之中。与此同时,我国加快了资源与环境保护的立法进度,制定、修改了一系列与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相关的法规;大力推行了清洁生产,努力实现环保与发展经济的“双赢”。目前,初步形成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环境与资源保护的法律框架体系,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正逐步走上了法治化、制度化和化的轨道。

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需要整个社会共同的持续的努力。让我们从自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为构建节约型社会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1]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2] 2006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就提出了《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的说明〉》

建设局建设节约型社会调研报告 篇8

一、科学规划,加快城市建设和优化城市管理

城乡规划是政府指导和调控城乡建设发展的基本手段,是统筹城乡、全面推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抓手。同时,规划是分配社会资源的最根本、最重要手段,因此在规划的制定、实践及调整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各个阶段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不能“唯规划而规划”。在维护规划严肃性的同时,要将规划与实施环境的复杂性、多变性同步考虑,贯彻可持续发展和生态优先原则,做到近期开发和远期发展相结合,保护与建设相结合,局部与整体相结合,使规划有较强的指导性,又有足够的弹性,以适应发展的需要。

结合高新区实际,就是在专家论证和科学规划的基础上,有条件的合理放宽建筑高度和容积率,鼓励合理提高单位土地的利用率,尤其是对于产业用地,要适当鼓励向空中发展。同时在开发建设上,制定“统一规划、统一供地、统一政策、统一建设”的政策,在这四个“统一”下,凡进区项目均满足杭州高新区规定的土地单位面积资金投入密度的要求,将一些占地型的项目挡在外面。坚持合理利用土地资源,节约用地,集约用地,为高新技术产业提供足够的发展空间,带动区域城乡一体化。

将城市的实施管理作为一种动态规划的过程,不仅仅是城市规划的具体化,也是对城市规划的优化和完善。因此,在国家对宏观经济调控,对于土地资源的管理日益严格后,规划部门要按照“一调、两宽、两严”(也就是适当优化调整用地性质,合理放宽对建筑高度和容积率的控制,严格控制出入口和建筑密度)的精神,通过对规划对土地做功能性适当调整,优化土地利用,例如。

二、推行农村多层住宅建设,全面提高城市土地资源利用率。

由于我国农居布局分散等特性,在新城区从农村向城市转型的发展过程中,原地块内的农居成为影响土地使用率提升的关结点,极易使新区建成后出现“城中村”现象,即不利于有效利用土地,又对日后新城区的高效管理埋下隐患。从我区区域情况实际看,辖区面积7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只有3万亩,人均耕地约0.4亩左右,土地资源十分宝贵。为最大限度地开发土地资源,提高土地使用率,集约用地,针对农居复建滞后、农居建设占用土地过大、农居点布局分散、建设档次低等问题,我区按照“农民居住进小区”的要求,自2001年始,在浙赣铁路以北10个行政村一律停止单院独户及两户联建等点式农民住宅建设,试点推行农村多层住宅建设,于2002年在全区范围内推广,并逐步引进小高层和高层农居建设方案。此举不仅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居民的居住环境,也大大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根据我区目前发展情况看,今后应在农村多层住宅建设中全面实行小高层和高层建设方案,进一步提高土地利用率。全区三个街道、29个行政村(社区)规划农村多层住宅小区15个,总用地面积约6000亩,规划总建筑面积约750万平方米,15个小区均已开工建设,累计投入建设资金39亿元,开工346.5万平方米,竣工206.8万平方米,交付使用128.5万平方米。截止目前,实施农村多层住宅建设节约土地5828亩,土地节约率为50%。通过合理规划和布局,不仅彻底改变了原来农居规划建设中的无序状态,还节省了大量的土地资源,同时也改变了区内农民的居住和生活习惯,提高了城市化发展水平,而且也从根本上克服了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城中村”等问题。

三、着力加强功能建设和环境建设,提高资源利用率

建设节约型社会一个重要的课题就是经济和环境共同发展,实现双赢。因此,从城市建设方面看,建设节约型社会必须加强功能建设和环境建设,全力打造“楼在绿中,城在林中,人在花中”的科技新城美好蓝图。为此,应着力加强功能建设和环境建设。

首先要加强环境建设。就是要以政府生态环保目标责任制为抓手、以ISO14000国家示范区深化为契机、以环境污染专项整治为载体,把加强环境保护作为实施“五大战略”的重要方面,作为构建“和谐33”的重要内容,作为打造“平安滨江”的重要保障,扎扎实实地推进生态建设与环境污染整治工作,努力促进我区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要按照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最大化的原则,积极推动建筑建材、机械五金、精细化工等传统骨干产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和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工作,促进其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减少废物的产生和排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其次,要针对村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缺的现状,着力加强了以下几方面的功能建设。一是加强地下管网建设和地下空间的功能开发。自2001年起对地下各类弱电管线实行共同管沟技术,有效的降低了社会总投资,避免了地下空间的浪费;二是加快推进城市和区域集中供水设施及管网改造;三是加快推进城乡污水、垃圾处置基础设施建设;四是大力发展城乡公共交通;五是深入推进城市生态建设,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努力改善生态环境。通过以上几方面功能建设提高区域公共服务能力和综合承载能力,并向浙赣铁路北区块延伸、拓展和覆盖,避免功能过度集中造成资源浪费。

四、突出重点,积极推行建筑节能

推广和应用建筑节能技术、材料,可以缓解能源资源的紧张局面,可以保护生态环境,减轻环境污染。因此,全面推进建筑节能工作刻不容缓。作为正在建设中的新城区,我们要认真贯彻省《关于加强建筑节能工作的通知》,确定高新区的建筑节能示范项目和面积,与区内施工企业和进区施工企业签订建筑节能工作考核责任书,开展全区建筑节能专项检查。结合实际,基础设施项目要从设计、招投标、施工等多个环节推行节能环保技术成果和产品,如在建设项目审批过程中严格要求建筑外墙按照国家有关节能建筑的要求实施,并且严格控制玻璃幕墙作为外墙时的技术标准,房屋建筑工程中全面采用多孔砖而禁用实心粘土砖,推广加气砼、节能保温等新型材料应用,最大限度发挥建设主管部门在推广建筑节能技术、降低建筑能耗等方面的作用,目前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建设节约型社会,是可持续发展和造福我们子孙后代及人类的基本要求和保证,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中国发展的紧迫任务,更是作为国家级高新区的紧迫任务。由于存在环境、土地、资金、人才等各种资源的制约,实现“构筑天堂硅谷,建设科技新城”的目标,加快建设节约型高新区,我们必须把握城乡建设的方向和重点,进一步完善规划,推进城乡一体化,健全覆盖全区的规划体系,注重城市规划和产业规划的衔接,科学布局城市空间,实现做城市和做产业的完美结合;进一步加快城市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提高综合承载能力和公共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土地利用率,科学合理供给用地,整合土地资源,拓展用地空间,推进征地拆迁,依法管理土地;进一步加强城市管理,改善城市环境面貌,加强生态区建设,巩固ISO14000国家示范区建设成果,完善市政、绿化养护、环卫保洁等市场化运作机制;进一步推行政务信息化,加快政务管理、企业信用体系的建设,促进管理效率的提高和建设系统的诚信建设。

积极投入建设节约型社会倡议书 篇9

为了积极响应国务院关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战略决策,落实科学发展观,动员全省餐饮业积极投入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活动中去,全面增强全行业节约资源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节约社会资源,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企业综合管理水平。为此,我会向全省餐饮企业发出如下倡议:

一、提高全行业的节约意识。

餐饮企业的管理层要充分认识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深远意义,制定落实节约计划,增强资源忧患意识,普及节能知识,推广节约资源新技术,实行定额,定量管理,在广大员工中开展“我为节约做贡献”活动。

二、合理利用资源。

1、科学用电,节约用电。加强对高耗能设备的日常维护和保养,确保最佳运行状态。合理调整空调温度,采用节电新技术,推广使用高效节能产品,使用节能灯具;

2、节约用水。使用节水器具和容器,实现一水多用,减少用水量。加强对各类设备的检查和保养,防止跑、冒、滴、漏。有条件的企业,应该安装废水处理设备,提高水资源的回收利用。

3、提倡勤俭节约的消费方式。不使用一次性,不易回收利用的各种物品和材料,杜绝使用各类不可降解的泡沫塑料餐具、一次性筷子、一次性桌布等易造成环境危害和资源浪费的物品。

4、做好物品的回收再利用。在严格消毒,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实现各类物品的循环再利用。实行垃圾分类,废旧物品回收处置,严格执行国家的有关规定。

三、引导客人节约、节能。

1、向顾客宣传节约资源意识,在顾客满意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各类物品消耗,尽量减少纺织品的更换、洗涤次数。

2、主动提示顾客合理点菜、配餐,避免铺张浪费,客人就餐完毕,主动征求顾客意见,为客人打包。

四、形成节约制度,降低各项成本。采用高效节能新产品,推广各类节约型水阀、卫生设备。定期对设备进行耗能监测评估,完善设备,资源管理制度。提高各类设备的完好率,提高设备的使用寿命,努力减少各类物品消耗。

五、节约的前提是保证质量。

建设节约型社会-今天你节约了吗 篇10

三、对策举措

模拟试题:请根据给定资料,结合实际情况,就如何“有效刹住浪费之风,树立节俭新风”提出对策建议。(30分)要求:所提对策具体可行,逻辑清楚,分条作答,不超过300字。

【参考解析】

1、个人提高节约意识,加强道德约束,从日常小事做起,养成勤俭之风,如外出就餐

剩菜打包,聚餐实行分餐,自己为自己付账,延长就餐时间或在家里请客等;

2、各饭店要践行节约,如提醒顾客按需点餐,引导客人剩菜打包,提供小份菜品等;

3、领导干部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转变观念,把勤俭节约作为政德标准,如拒绝任何形式的公款吃喝等。

4、政府、社会和学校教育要加强监督,努力维护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如举办“光盘

行动”,“剩菜大餐”,“文明餐桌”等活动。

四、公文写作

模拟试题:假如你是某县政府一名工作人员,领导让你在县政府工作会议上发表“勤俭节约”主题发言,请结合材料,拟写一份发言稿。(20分)要求:全面,简洁,有一定高度,不超过500字。

【参考解析】

关于勤俭节约的发言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事:

大家好!

习近平同志对于“勤俭节约”的重要批示,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和中央政

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八项规定的新要求,反映了广大干部群众的呼声和愿

望,表明了中央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鲜明态度和坚定决心,体现了中央关心群众

生活、注重改善民生的为民情怀。

在我们的身边,奢靡之风不减,浪费风气盛行。一些领导干部不是想着怎么为百姓干实事,而是沉迷于要待遇、比规格、图享受,把各项规定抛诸脑后。

还有一些同志错误得认为:现在经济发展了、收入增加了,吃点、喝点、玩点、用点,不过是“牛身上拔根毛”。殊不知,推杯换盏之间,喝坏了党风政风;高楼华宇之中,日益

疏远了群众。浪费之风不仅挥霍了公款和公共资源,也在损害党的威信和政府的公信力。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我们作为政府公务人员,应该时刻警醒自己,时刻以社会中涌现的模范、典范为楷模,努力学习先进,提高自己的政治觉悟,工作技能。

立足自身,坚守岗位,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杜绝公款吃喝,禁绝公车私用,断

绝送礼之风,端正态度,提高认识,全心全意为人民谋福利。

四、作文素材积累

1、舌尖上的浪费。中国人在餐桌上浪费的粮食一年高达2000亿元,被倒掉的食物相当于2亿多人一年的口粮。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我国还有一亿多农村扶贫对象、几千万城市贫困人口以及其他为数众多的困难群众。这种“舌尖上的浪费”引起人们的关注。“舌尖上的浪费”有民间的,更有官场的。人们去餐馆吃饭,点完的饭菜吃不完就直接废弃在饭店,有不少是好端端的食物,比如完全没有动过的面包、三明治、鱼、肉等,奢侈浪费已成为令人触目惊心的现象,未富先奢已经成为当前我国面临的严峻问题。

2、专项资金的浪费。近年来,中央和地方财政下拨大量文化专项资金用于发展文化产业、建设公共文化设施、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等。记者调研了解到,当前文化专项资金的管理使用存在盲目使用、补贴不当、存在腐败空间等问题。

五、热点范文评析

建设节约型社会 从政府节约做起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为人民服务”是党和政府工作的宗旨。可是,一个时期以来,我国的政府浪费现象却有愈演愈烈之势,一些地方、部门和单位慷国家之慨,奢侈浪费之风盛行,行政成本节节攀升,败坏党风政风。一顿“公饭”吃掉一个农民一年的收入,一辆“公车”一年耗费20万元,一项“检查评比”活动耗资上百万元,这些来自基层政府的浪费,并非个别现象。

行政浪费现象的存在,大幅度增加了行政成本,影响着政府在公众中的形象,甚至对我国的国家形象也造成了损害,长久以来都是从政府到大众十分关心的问题。近20年来中央下发了数十个旨在遏制公款吃喝的文件,也曾多次下发关于严格控制外出参观和制止公费旅游的通知,但几十个红头文件“管不住公务员一张嘴”的现象时有发生。如何铲除政府部门“讲排场、比阔气,花钱大手大脚”之根源,这是民众更为关注的。

而今,建设节约型社会正在成为全社会关注的一个重要主题,节约型政府是节约型社会的题中之义,政府部门应当成为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表率,各级政府和所有公务员都要率先垂范,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打造“节约型政府”,搞好政府机构的节能,不仅可以有效减少能源消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节约财政支出,而且还能发挥政府的示范作用,促进社会节能意识的提高和节能技术的推广。

要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节约光荣、厉行节约的社会氛围。通过各种手段大力表扬集体和个人节约的先进事迹,揭露严重浪费资源的现象,帮助相关部门和人员认识到厉行节约不仅仅是个人的事,切实认识到节约光荣、浪费可耻。加强各部门的监督。政府部门预算约束软化和预算外资金的大量存在,是造成政府花钱大手大脚、无所顾忌的重要原因。因此,必须彻底根绝政府存在的“小金库”。把预算外资金全部纳入政府预算控制,实行彻底的“收支两条线”,把收入纳入国库,杜绝大笔公共财政资金体外循环和随意支配。

加强政府工作的透明度。近些年来,一些政府实行政府财政公开的政策,就是很好的尝试。如果在消费方面能够打造“阳光政府”,那么绝大部分不合理消费,就能够因“阳光操作”而受到约束。

要进一步树立官员“公仆意识”。政府浪费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官本位思想在作怪。工作用餐超标、公车超标、办公室配备洗澡间和休息问等浪费现象的存在,是一些政府官员把这些当做自己级别高、受人尊重的标志,这种观念必须根除。

探索并完善类似于政府采购制度等有利于节约型政府建设的新制度,确保政府采购符合公共需要。

建设节约型社会-今天你节约了吗 篇11

经市政府同意,现将《XX市建设节约型社会联席会议成员单位职责》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各部门、各单位要按照职责分工,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切实做好相关工作,确保节约型社会建设目标的实现。

2005年9月26日XX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XX市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部门职责分工和近期工作重点的通知》(政办发〔2005〕55号)有关内容与本通知不符的,以本通知为准。

XX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六年六月十四日

XX市建设节约型社会联席会议成员单位职责

为扎实推进我市建设节约型社会各项措施的落实,确保完成“十一五”期间节能降耗的各项任务目标,市政府决定,建立XX市建设节约型社会联席会议制度。副市长XX同志为联席会议召集人,市委办公厅、政府办公厅、发改委、经贸委、教育局、科技局、监察局、财政局、人事局(编办)、国土资源局、建委、交通局、农业局、水利与渔业局、林业局、外经贸局、文化局、环保局、统计局、旅游局、规划局、法制办、市总工会、团市委、市妇联、广电总台(局)、新闻出版局、供销社、物价局、信息产业局、农机局、国税局、地税局、工商局、质监局等部门和单位为成员单位,各成员单位确定一位负责同志为联席会议成员。联席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各项部署要求,研究制定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政策措施;建立监督考核体系,检查督促各区县、各部门和企业落实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各项政策;定期调度分析建设节约型社会进展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指导全市建设节约型社会工作健康扎实地推进。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市经贸委,负责日常工作的协调落实。按照各部门和单位的职能,对建设节约型社会工作作如下分工:

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负责组织创建节约型机关,研究制定机关事业单位节约用电、用水、汽车用油、办公用品,以及办公楼建筑节能的管理制度,大力实施政府节能采购;建立完善机关事业单位水、电、油等资源的统计制度,制定机关资源节约定额和标准。

市发改委:负责在研究制定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时,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把建设节约型社会作为重要内容;在确定重大项目时,落实有关资源节约的评估工作;加强宏观调控力度,严把项目立项审查关,对违反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产业政策的项目不予批准;加快结构调整,加大对节约资源项目的扶持力度;理顺资源性产品价格。

市经贸委:负责市建设节约型社会联席会议日常工作;按照市政府部署要求,抓好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工作的组织、协调、检查和考评工作;会同有关部门搞好发展循环经济、资源节约专项规划;建立健全执法机构,加强执法检查;积极推行清洁生产,抓好典型示范;研究制定新建、改建、扩建项目资源评价制度和办法,把好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审查关;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和节能投资担保机制;限期淘汰落后生产工艺、技术和设备(产品);加强对重点用能企业的定额考核管理和能源统计工作;加快淘汰老旧汽车,做好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工作;研究限制过度包装的政策措施;大力推广和开发可再生资源;负责组织对区县政府、高新区管委会资源节约综合利用指标的考核和组织企业深入开展建设节约型企业活动;抓好重点行业和企业节能,确保完成全市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总体目标。

市教育局:负责将资源节约教育纳入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体系;制定培训规划,编写培训教材,加强资源节约教育;负责抓好建设节约型学校工作。

市科技局:负责建设节约型社会科技支撑体系的建立,争取落实一定的科技发展资金,支持循环经济、清洁生产、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研究开发;加大对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关键技术的攻关力度,组织开发和引进有重大推广意义的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大力推广应用节约资源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不断提高企业资源节约技术含量和水平。

市监察局:负责加强对政府机关及公务人员在节约型社会建设工作中遵守和执行国家有关法规、政策情况的监督,对因渎职、失职造成资源严重浪费和破坏资源的,依据有关规定追究行政责任。

市财政局:负责制定落实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财税政策;对重点节能、节水技术开发、示范和改造项目加大投资力度;建立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专项资金;加强部门预算管理,杜绝办公浪费;加大政府采购力度,实行“阳光”采购,将节能、节水设备(产品)纳入政府采购目录。

市人事局:负责制定政策吸引、培养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人才;培养高素质的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管理人员队伍;把资源节约工作主要指标纳入公务员的考核内容,对工作成绩突出的予以表彰奖励;落实好资源节约综合利用管理机构及执法队伍的职能、编制等。

市编办:负责与市人事局共同落实好资源节约综合利用管理机构及执法队伍的职能、编制。

市国土资源局:负责抓好节约土地工作。按照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的要求,修订城市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用地定额指标,完善土地使用市场准入制度,推进土地复垦;开展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整理试点,严格限制毁田烧砖;建立土地节约利用评价和考核标准,建立土地节约的约束和激励机制;加强对矿山开采的管理,提高尾矿中资源的回收率。

市建委:负责抓好建筑节能工作,建立健全发展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的政策法规体系和行政监管体系,加强对建筑节能的监督检查,严格执行公用建筑和民用建筑设计规范,不达标的坚决不准施工、验收备案、销售和使用;推动新建住宅和公共建筑节能,加强建筑节能的审查监督与管理。完善节能与绿色建筑的技术标准支撑体系,加强建筑节能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与推广,推动新建住宅和公共建筑节能,推进墙体材料革新;加强发展节能与绿色建筑的宣传培训工作;加快城市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步伐,推进城市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和综合利用;加快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和中水设施建设,推进城市污水再生利用。

市交通局:负责推进交通运输行业的节约资源工作,加快淘汰老旧汽车;开发和推广清洁燃料汽车,推广应用汽车节能技术和节能产品,引导道路运输企业选配先进节能适宜车型,提高燃油利用效率。

市农业局:负责推广旱作农业技术;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提高水、肥和土地的利用率,开展农业节本增效,大力发展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在农村大力发展户用沼气和大中型畜禽养殖场沼气工程,推广省柴节煤灶,推广风能、太阳能利用以及秸秆气化、固化成型、发电、养畜技术。

市水利与渔业局:负责建立和完善节约用水的体制和机制,制定流域和区域水资源规划;建立用水权交易市场,实行用水权有偿转让;进一步完善节水法规,加大对节水工作的投入力度;加快供水管网改造,降低管网漏失率;积极推广节水设备和器具,大力实施高耗水行业节水技术改造,推进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加快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搞好农业节水灌溉;加强地下水资源管理,严格限制超采、滥采地下水;积极开发利用荒碱涝洼地和采矿塌陷地从事水产养殖。推广“上粮下渔”、“上经下渔”养殖模式,提高土地利用率。

市林业局:负责抓好林业资源节约工作,积极推进木材节约和代用。

市外经贸局:负责抓好市高新区、齐鲁化工区的资源节约工作,开展创建资源节约型园区活动;禁止进口、引进高耗能、高耗水的产品和技术。

市文化局、广电总台(局)、新闻出版局:负责宣传国家、省和我市资源节约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宣传资源形势和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意义;弘扬先进典型、曝光浪费资源行为,倡导节俭科学的消费方式,增强全民节约意识;宣传节约型城市、节约型社区、节约型企业,不断提高公众的资源忧患意识和节约意识。

市环保局:负责对造成环境污染、破坏生态的单位依法进行处理,及时有效遏制环境污染;开展创建环境友好企业活动;支持循环经济型污染治理技术和项目的应用和推广;搞好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环评。

市统计局:负责建立完善节约型社会建设主要指标的统计,并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体系,定期发布并予以分析,提出建议和对策。

建设节约型社会-今天你节约了吗 篇12

一、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点工作

(一)大力推进能源节约。1.落实《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提出的十大重点节能工程。研究提出《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实施方案》,明确主要目标、重点内容、保障措施、实施主体,以及分实施计划、国家支持的重点。2005年启动节约和替代石油、热电联产、余热利用、建筑节能、政府机构节能、绿色照明、节能监测和技术服务体系建设等7项工程。2.抓好重点耗能行业和企业节能。突出抓好钢铁、有色、煤炭、电力、石油石化、化工、建材等重点耗能行业和年耗能万吨标准煤以上企业节能,国家重点抓好1000家高耗能企业,提出节能降耗目标和措施,加强跟踪和指导。3.推进交通运输和农业机械节能。加快淘汰老旧汽车、船舶和落后农业机械。加快发展电气化铁路,实现以电代油。研究提出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系统的具体措施。开发和推广清洁燃料汽车、节能农业机械。推动《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国家标准的实施,从源头控制高耗油汽车的发展。按照国务院批准实施的试点工作方案,稳步推进车用乙醇汽油推广工作。4.推动新建住宅和公共建筑节能。抓紧出台《关于新建居住建筑严格执行节能设计标准的通知》。贯彻实施《关于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的指导意见》和《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新建建筑严格实施节能50%的设计标准,推动北京、天津等少数大城市率先实施节能65%的标准。深化北方地区供热体制改革,推动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开展建筑节能关键技术和可再生能源建筑工程应用技术研发、集成和城市级工程示范,启动低能耗、超低能耗和绿色建筑示范工程。5.引导商业和民用节能。推行空调、冰箱等产品强制性产品能效标识管理,扩大节能产品认证,促进高效节能产品的研发和推广,加快淘汰落后产品。在公用设施、宾馆商厦、居民住宅中推广采用高效节电照明产品。严格执行公共建筑夏季空调室内温度最低标准,在全社会倡导夏季用电高峰期间室内空调温度提高1-2度。在农村大力发展户用沼气和大中型畜禽养殖场沼气工程,推广省柴节煤灶。6.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推进大型水电、风电基地建设;在西部电网未覆盖地区发展小水电和太阳能发电,在东部沿海地区和有居民的海岛大力推进海洋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在农村地区推广风能、太阳能利用。组织生物质能资源调查及生物质能技术示范和推广;研究制定可再生能源配额、价格管理等配套规章和实施措施。大力推进能源林基地建设和开发利用。7.强化电力需求侧管理。落实电力需求侧管理及迎峰度夏工作的部署,加强以节电和提高用电效率为核心的需求侧管理,完善配套法规,制定有效的激励政策,推广典型经验,指导各地加大推行力度。8.加快节能技术服务体系建设。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和节能投资担保机制,为企业实施节能改造提供诊断、设计、融资、改造、运行、管理一条龙服务。

(二)深入开展节约用水。1.推动节水型社会建设。认真研究提出关于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指导性文件,适时召开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会议。继续开展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重点抓好南水北调东中线受水区和宁夏节水型社会建设示范区建设。研究提出水资源宏观分配指标和微观取水定额指标,推进国家水权制度建设。2.推进城市节水工作。积极开展节水产品研发,加大节水设备和器具的推广力度,指导各地加快供水管网改造,降低管网漏失率。推动公共建筑、生活小区、住宅节水和中水回用设施建设。推进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加快城市供水和污水处理市场的改革。3.推进农业节水。继续推进农业节水灌溉,推广农业节水灌溉设备应用,大力推进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积极开展农业末级渠系节水改造试点。在丘陵、山区和干旱地区积极开展雨水积蓄利用,支持农村水窖建设,推广旱作农业技术,发展旱作节水农业,扩大节水作物品种和种植面积。开展农村、集镇生态卫生旱厕试点。4.推进节水技术改造和海水利用。推进高耗水行业节水技术改造、矿井水资源化利用。推进沿海缺水城市海水淡化和海水直接利用。5.加强地下水资源管理。严格控制超采、滥采地下水。防治水污染,缓解水质性缺水。

(三)积极推进原材料节约。1.加强重点行业原材料消耗管理。严格设计规范、生产规程、施工工艺等技术标准和材料消耗核算制度,推行产品生态设计和使用再生材料,减少损失浪费,提高原材料利用率。2.延长材料使用寿命和节约木材。鼓励生产高强度和耐腐蚀金属材料,提高材料强度和使用寿命。加强木材节约代用,抓紧研究提出《关于加快推进木材节约和代用工作的意见》。3.研究实施节约包装材料的政策措施。重点研究禁止过度包装的政策措施,2005年针对社会反映强烈的月饼等过度包装和搭售问题,从市场价格入手出台规范性意见。落实发展散装水泥的政策措施,从使用环节入手,进一步加大散装水泥推广力度。

(四)强化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1.实行严格的土地保护制度。修订和完善建设用地定额指标,完善土地使用市场准入制度。推进土地复垦。2.开展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整理试点。指导村镇按集约利用土地原则做好规划和建设,促进农村建设用地的节约集约利用。启动“沃土工程”,加强耕地质量建设,提高耕地集约利用水平。3.研究提出节约集约用地的政策措施。重点研究提出城市建设节约利用和集约利用土地的政策措施,以及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集约利用土地的意见。4.进一步限制毁田烧砖。认真实施《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推进墙体材料革新和推广节能建筑的通知》(国办发[2005]33号),推动第二批城市禁止使用实心粘土砖。有关部门要适时联合召开“全国推进墙体材料革新和推广节能建筑工作电视电话会议”。

(五)加强资源综合利用。1.推进废物综合利用。要以煤矿瓦斯利用为重点,推进共伴生矿产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以粉煤灰、煤矸石、尾矿和冶金、化工废渣及有机废水综合利用为重点,推进工业废物综合利用。2.做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工作。以再生金属、废旧轮胎、废旧家电及电子产品回收利用为重点,推进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推进生活垃圾和污泥资源化利用。3.开展秸秆综合利用,推行农资节约。推广机械化秸秆还田技术以及秸杆气化、固化成型、发电、养畜技术。研究提出农户秸秆综合利用补偿政策,开展秸杆和粪便还田的农田保育示范工程。推广节肥、节药技术,提高化肥、农药利用率。鼓励并推广农膜回收利用。

二、加快节约资源的体制机制和法制建设

(一)加强规划指导和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把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作为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及各类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和城市发展规划的重要指导原则。编制《节水型社会建设“十一五”规划》、《海水利用专项规划》、《全国节水灌溉规划》、《全国旱作节水农业发展规划》、《资源综合利用规划》、《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农村沼气工程建设规划》、《保护性耕作示范工程建设规划》。加快出台《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和《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明确鼓励类、限制类和淘汰类产业项目,促进有利于资源节约的产业项目发展,淘汰技术水平低、消耗大、污染严重的产业。

(二)健全节约资源的法律法规。抓紧制定和修订促进资源有效利用的法律法规。配合全国人大财经委研究提出《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修订建议,重点研究建立严格的节能管理制度、明确激励政策、规范执法主体、加大惩戒力度等。配合全国人大环资委研究提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修订《取水许可制度实施办法》,起草《节约用水管理条例》。抓紧出台废旧家电回收处理管理条例,完善回收体系,建立生产者责任制。加强石油节约、建筑节能、墙体材料革新、包装物和废旧轮胎回收等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法律法规建设,做好相关立法工作。

(三)完善资源节约标准。编制《2005━2007年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标准发展计划》。制定风机、水泵、变压器、电动机等工业用能产品和家用电器、办公设备强制性能效标准,完善主要耗能行业节能设计规范。研究制定《轻型商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标准》。制定《绿色建筑技术导则》、《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建筑节能工程施工验收规范》。修订节水型城市考核标准和雨水利用标准,完善重点用水行业取水定额标准。加大农业节水灌溉设备国家标准的制修订和实施力度。制定和实施新的土地使用标准,建立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和考核标准,完善村镇规划标准。研究提出重要矿产资源开发和综合利用行业标准,制定《矿山企业尾矿利用技术规范》。

(四)理顺资源性产品价格。加快资源性产品价格的市场化改革进程,逐步建立能够体现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形成机制。落实全国水价改革与节水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推进阶梯式水价制度和超计划、超定额用水加价收费方式。逐步推进农业水价改革试点,依法全面整顿农业供水末级渠系的水价秩序,取消水费计收中的搭车收费,制止截留挪用。加大实施峰谷分时、丰枯和季节性电价力度,扩大执行范围。对高耗能行业中国家淘汰类和限制类项目,继续实行差别电价。研究制定建立煤热价格联动机制的指导意见。改革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理顺天然气与其他产品的比价关系。运用价格机制调控土地,提高土地使用效率。

(五)完善有利于节约资源的财税政策。研究制定鼓励生产、使用节能节水产品的税收政策,以及鼓励发展节能省地型建筑的经济政策。研究制定鼓励低油耗、小排量车辆的财税政策。调整高耗能产品进出口政策。积极研究财税体制改革,适时开征燃油税,完善消费税税制。加大公共财政对政府节约资源管理和政府机构节能改造的支持力度。逐步扩大节能、节水产品实施政府采购的范围。完善资源综合利用和废旧物资回收利用的税收优惠政策。在理顺现有收费和资金来源渠道的基础上,研究建立和完善资源开发与生态补偿机制。

(六)推进节约资源科学技术进步。国家科技计划继续加大对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关键技术的攻关力度,组织开发和示范有重大推广意义的共伴生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技术、节约和替代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废物综合利用技术、循环经济发展中延长产业链和相关产业链接技术、雨洪收集和苦咸水综合利用技术、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和旱作节水农业技术、可回收利用材料和回收拆解技术、流程工业能源综合利用技术、重大机电产品节能降耗技术、绿色再制造技术以及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技术等,努力取得关键技术的重大突破。在中央预算内投资(含国债项目资金)中继续支持一批资源节约和循环经济重大项目,包括重大技术示范项目、重大资源节约技术开发和产业化项目等。贯彻实施《中国节水技术政策大纲》,修订《中国节能技术政策大纲》,编制重点行业发展循环经济先进适用技术目录。加大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推广应用力度。

(七)建立资源节约监督管理制度。建立高耗能、高耗水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强制淘汰制度。完善重点耗能产品和新建建筑市场准入制度,对达不到最低能效标准的产品,禁止生产、进口和销售;对公共建筑和民用建筑达不到建筑节能设计规范要求的,不准施工、验收备案、销售和使用;对矿山尾矿中资源品位严重超标的,要采取强制回收措施。在2004年有关部门联合开展资源节约专项检查的基础上,组织各地节能监察(监测)中心对年耗能万吨标准煤以上重点企业开展节能监督检查。对北方采暖地区、夏热冬冷和夏热冬暖地区建筑节能标准执行情况分别组织一次规模较大的专项检查。针对2005年3月1日起施行的强制性能效标识管理和7月1日起施行的《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国家标准,组织全国性的国家监督抽查活动。继续开展禁止使用实心粘土砖专项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各种浪费资源的做法和行为,要严肃查处。研究建立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及相关统计制度。加强和完善能源、水资源以及节能、节水统计工作。

三、加强对资源节约工作的领导和协调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科技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建设部、铁道部、交通部、水利部、农业部、商务部、国资委、税务总局、质检总局、环保总局、统计局、林业局、法制办、国管局、电监会、海洋局等有关部门要根据确定的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按照职责分工,尽快制定具体政策措施,积极做好资源节约工作。为了加强各有关部门间的协调配合,由发展改革委负责做好组织协调,牵头建立由有关部门参加的部门协调机制,加强指导、协调和监督检查。组织实施资源节约的主要工作在地方,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特别是省级人民政府要对本地区资源节约工作负责,切实加强对这项工作的组织领导,并建立相应协调机制,明确相关部门的责任和分工,大力推进资源节约工作。各地区、各部门在推进建设节约型社会工作中,要注重发挥人民团体和行业协会的作用。

(二)政府机构要带头节约。各级政府部门要从自身做起,带头厉行节约,在推动建设节约型社会中发挥表率作用。要制定《推动政府机构节能的实施意见》,建立政府机构能耗统计体系,明确能耗、水耗定额,重点抓好政府建筑物和采暖、空调、照明系统节能改造以及公务车节能。落实《节能产品政府采购实施意见》,推行政府机构节能采购,优先采购节能(节水)产品和节约办公用品,降低费用支出。各级政府在认真做好机关节约工作的同时,更要抓好全社会的节约工作。为此,要抓紧建立科学的政府绩效评估体系,进一步健全干部考核机制,将资源节约责任和实际效果纳入各级政府目标责任制和干部考核体系中。

(三)组织开展创建节约型社会活动。要研究制定《创建节约型社会实施方案》,在“十一五”期间创建一批节约型城市、节约型政府机构、节约型企业、节约型社区,发挥示范作用,并探索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资源节约的路子。要及时总结和推广节约型社会建设中的经验和典型。在冶金、有色、煤炭、电力、化工、建材、造纸、酿造等重点行业,在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生物质能综合利用、废旧家电、废旧轮胎、废纸回收利用、绿色再制造等重点领域和产业园区及城市组织开展循环经济试点。通过试点探索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模式,确定发展循环经济的重大技术领域和重大项目领域,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提出按循环经济发展理念规划、建设、改造产业园区和建设节约型城市的思路。

上一篇:小学交通安全教育活动简报下一篇:护士护理职业资格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