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案- 认识时、分

2024-08-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数学教案- 认识时、分(精选11篇)

数学教案- 认识时、分 篇1

教学内容

课本第75~76页。

教学目的

1、通过加深学生对时间单位的认识,发展学生的时间观念。

2、会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

3、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4、通过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充分体会时、分、秒的实际意义。

教学重、难点

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教具准备

时钟模型。

教学过程

一、你说我讲:

最后一个节目,校园歌曲大联唱,此时是几点,校园歌曲联唱结束了,现在是几点。算算校园歌曲大连唱一共花了多少时间?大家提出问题?

一个同学说,分钟走了四个大格,一个同学说55-35=20分钟等等„„

虽然解答的方法有很多,可是答案就是20分钟,老师应该鼓励学生们多考虑算法,给予一口报出答案的人鼓励。

二、自主练习: 第一题:

填一填,是计算小红读书花了多少时间。第二题:

看一看,填一填。主要考察学生的看图解答问题能力,同时也考察学生的细心。第三题:

做鸟巢。从开始做准备活动开始,到做好鸟巢之后,一共花了多少时间,只要学生稍加细心,就不会错误。

第四题:

想一想,说一说。请一至两名学生说说自己从几点出门到学校是几点。让台下的学生帮忙算一算。

师: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多少时间呢?

学生讨论回答,试着让学生归纳出计算时间的各种方法。

四、全课总结,回归评价:

数学教案- 认识时、分 篇2

20世纪末, 脑科学的研究突飞猛进, 美国在1990年推出了“脑的十年计划”, 欧洲自1991年实施 “EC脑十年计划”, 日本从1996年开始了“脑科学时代计划”的跨世纪研究。 这些成果为人类进一步认识自己, 开发潜能, 提供了科学依据和保证。1998年, 新西兰教育家克里斯蒂沃德根据“友善用脑”理论出版了《教会学习》《如何帮助孩子成功学习》, 并与戴丽合作出版了《学会学习》。作者在书中以“人本主义”思想为基础, 提出了 “ 所有的学生都是天生的学习者”, 以脑科学、心理学研究成果为依据, 提供了上百种教、学、帮的技巧和方法。这些方法科学、实用, 给了教师、学生和家长极大的帮助。

我校本着开发学生大脑学习潜能的宗旨, 举办了 “珠心算”训练项目。笔者从事对低年级学生进行珠心算训练的数学实验教学。经过一年半的珠心算学习, 学生从一开始心算时, 珠像图不能完整地呈现在脑海中, 脑中的珠像图经常是残缺的、模糊的, 到现在大部分学生可以心算两位数的加减法。虽然二年级珠心算出现了连续进位、连续退位、多句口诀同时出现在一道算式中、数位变多等诸多情况, 但大部分学生依然可以心算出正确结果。这是坚持不懈地训练学生珠像图的结果。 我想, 将训练学生脑图的模式用到平时的教学中, 是否也可以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呢? 于是, 我走上了珠心算与教材的融合教学实验之路。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教材编排的主要内容有:

一、有余数的除法;二、时、分、秒;三、认识方向;四、认识万以内的数;五、分米和毫米;六、两、三位数的加法和减法;七、认识角;八、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第一单元、第四单元、第六单元都和数的计算有关, 珠心算可以很好地融合进去。 如: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两、三位数的加法和减法》。

大部分学生是这样列式的:34+18-15 ( 如图2) 或者34-15 +18 ( 如图3) 。 计算时学生有很多种方法, 也有一些学生想到用心算来解决问题, 计算速度非常快。

(先拨入34, 加18, 十位加1, 直加, 个位加8去2 进1, 减15, 十位减1上9, 个位减5退1上5)

(先拨入34, 减15, 十位减5, 直减, 个位减5退1上5, 加18, 十位直加, 个位加8去2进1)

但是本册教材有好几个单元跟计算不搭边, 要想融合谈何容易。 诺贝尔奖获得者、美籍华人科学家朱棣文曾说:“科学的最高目标是不断发现新东西, 因此要想在科学上取得成就,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学会用与他人不同的思维方式、别人忽略的思维方式来思考问题, 也就是要有一定的创造力。 ”新世纪需要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而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教育的创新。 基于以上想法, 查阅一些资料后, 被誉为英国“记忆力之父” 的东尼·博赞关于思维导图的研究引起了我们的关注。他的研究发现, 只要有系统、有计划地训练学生的图式, 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力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提升。这成为我们展开珠心算实验研究, 运用脑图教学数学的基本依据。

二、根据教材有针对性地渗透和培养学生的脑图

那么, 究竟怎样培养学生的脑图呢?我们经过几年珠心算的教学经验积累和查阅有关资料, 同时借鉴台湾珠心算大师胡成的教学介绍, 尝试着从三个方面培养学生的脑图。

其一, 能从实物中抽象出图形直观形象停留在脑中, 这就是实物表象图。学生幻想的“脑图”可以是各种颜色、各种形状、他喜欢的容易识记的画面, 可以带有某些个人的印记。 这样可以锻炼和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其二, 对图形进行简单的变化后, 促使学生能停留在脑中, 就像照相机“咔嚓”一声后, 能把图像定格成一张张图片。 教学中就要采取措施, 训练学生把这些定格的图片连接起来, 形成有机联系的多幅动态的图像系列。

其三, 训练学生对图片进行复杂的变化后, 仍然能停留在脑中。 这对学生的要求更高了, 如果把人脑比喻成计算机, 就要能并行传输数据, 即学生的大脑能够同时处理两张或两张以上不同的变式图片系列。

下面, 我结合 《时、分、秒 》的教学, 谈谈自己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怎样结合脑图发展儿童的数学思维。

《时、分、秒》是讲授认识钟面, 并教学生学会认识钟面上指针行走表示的时分秒。 教学中, 我尝试让学生多对实物进行观察, 在记忆的基础上, 在脑海中形成动态的钟面行走图。 在这个单元, 虽然学生可以通过计算得出分针、 时针经过的时间, 可能花的时间比较少, 但过多地关注结果, 忽视过程性的形成, 不仅会限制他们获得知识的途径, 也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想象力、记忆力的发展。而且当钟面变化多次后, 只依靠计算就困难了。依据修订后的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 其落脚点是数学教育而不再是数学教学内容。基于以上想法, 根据图示的繁简程度不同, 我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本单元的教学。

1.训练静态表象图式:让学生在脑中形成简单的钟面图像

经过一课时的实物观察学习后, 第二课时我让学生尝试回忆钟面的形成过程: 先在脑中想一个钟面框架, 这个钟面框架可以是学生熟悉的任何形状, 方形、圆形、不规则图形等, 这个钟面框架可以有不同的颜色, 红、橙、黄、绿、蓝、靛、紫……也可以有一些装饰品, 喜欢的小动物、大自然中的花草……钟面框架在脑中形成后, 再想数字的排列, 数字的排列可以是1~12。

这可以按顺序排列, 也可以如图4所示, 想对应的数字, 直至形成完整的钟面。 在实际教学中, 发现学生脑中呈现的钟面框架略有不同, 完整性也有差别。

先让完整的钟面形象在学生的脑海中多停留一会儿, 直至非常清晰、完整, 再想具体的时间在钟面上指针的停留位置。 比如 (如图5) :1时要在脑中呈现脑图, 出现让时针指向1, 分针指向12的图片;3时35分要在脑中呈现时针指向3和4中间稍微偏下的位置, 分针指向7的图片。时针呈现的位置大概正确就可以, 但分针的位置一定要准确。教学中要求学生图片呈现的时间尽可能长, 开始时要给学生多一点的停留时间, 夯实基础。实际教学中, 学生一般对此都会兴趣浓厚, 注意力集中。即使是后进生, 只要多给予一些时间训练, 也可以实现清晰的图像呈现。

2.训练动态形象图式, 让学生在脑中形成简单变化的钟面行走图像

当学生脑中能清楚地呈现钟面的图式形象后, 要训练学生时针和分针其中之一变化后的钟面图式形象。首先, 训练时针的变化。 如图6所示, 1时到6时经过了多长时间? 学生要能在脑中呈现时针从1转动到6的连续图片, 这时也可带上手势比划, 脑图转动的同时, 口头数出1时到6时经过了5小时。

其次, 训练学生脑图中出现分针的变化。如图7, 从1时15分到1时55分经过了多长时间?学生首先要能在脑中呈现分针分别指向3和11的静态图片形象, 然后想从3走到11的连续图片形象。这时也可让学生带上手势比划, 根据脑图的运动数出15分到55分经过了8大格, 每大格5分钟, 就是40分钟。

3.训练过程的活化图式, 让学生在脑中形成复杂变化的钟面行走图像

经过前几个步骤的训练, 学生脑中基本能形成简单的钟面行走图, 并且能串行感知和处理这些图片。 这时, 就可以训练学生脑中出现复杂的钟面行走图了。 也就是说, 要求想象时针和分针同时发生变化的情况, 要能并行处理脑中的不同图片形象。如图8所示, 从6时零5分到9时55分经过了多长时间? 这时, 学生的脑中首先要分别呈现6时零5分和9时55分的静态图片, 然后分别在脑中想象分针和时针的动态行走过程。这时也可以配合手势, 左右手刚好表示时针和分针转动了几大格。

在平时的教学中, 我一般每次抽出5分钟时间训练, 有点类似瑜伽运动中的冥想。 几节课的训练后, 我获得了一个有意思的发现。有的学生脑海中呈现的钟面图 (如图9) 是这样的:钟面上显示两圈数据, 里面一圈显示时针走动的时间, 外面一圈显示分针走动的时间。这些时间在有些学生的脑中是可以并行处理的, 他们可以在脑中进行更复杂的时间变化。这就是学生经过训练而产生的脑图想象功能的叠加效应。 这表明, 学生大脑潜能的开发有着无限的可能性, 脑图通过训练可以创新发展, 实现无中生有。

三、本单元“珠心算”教学实验的初步小结

学生对这种形式的教学兴趣浓厚。 起初脑图形成时, 大部分学生身体也跟着转动, 经过几天的学习, 大部分学生只根据脑图, 而不需要借助身体的转动来获得方向。部分学生还能并行处理不同方向的复杂变化。就这样, 我和学生们一路玩着、学着、探索着……

数学日记——时,分,秒等 篇3

现在我当解说员为大家介绍一下。老大是时针,它胖胖的、矮矮的,走得很慢,它走一大格就是1小时,也就是60分钟。怎么样,我说的不错吧!

老二是分针,它可不跟老大一个样,它个子高高的,身体不胖也不瘦,走起路来也比较快,它走1大格就是5分钟,走1小格就是1分钟呢!

啊!老虎追来了!原来是老三呀!它的个子特别高,跑起来也很快。为什么跑得这么快呢?看看它苗条的身材就知道啦!它跑1圈就是1分钟,它走1小格就是1秒钟。

谢谢大家!我的介绍完毕了。 (指导教师:骆骅俊)

奇怪的价格

浙江省义乌市实验小学二(7)班胡 杨

周末,我和妈妈去商场买衣服,可是,我觉得那里的价钱很奇怪:买100送100,那不是不用钱了吗?

妈妈说:“傻女儿,怎么会不用钱呢?”

我说:“由于上面写着买100送100,就是100-100=0,所以就不用钱啦!”

妈妈说:“原来你是这样算的。假如是这样,那么商场的东西就不用钱了,商场里来这么多客人,那不是亏大了?”

接下来,妈妈又告诉我:“买100送100,就是相当于花100元买200元的东西。”

听了妈妈的话,我还是似懂非懂,到底是怎么回事呢?看来我还要从商场方面认真调查或请教老师了,看看她有什么高招,或许,这里还有很多我还未明白的数学知识。

我带着愉快的心情,来到学校问老师。老师说:“就是买满100元商品,再给你100元的抵用劵,顾客还是要先拿出钱用够100元后,才有得送赠券的。并不是像你认为的那样不用钱。”老师对我这种勤于提问的做法给予表扬,也欢迎我今后多观察多问。

“买100送100”的奇怪题目就这样被我搞定了。

(指导教师:金 艳)

生活中的乘法问题

浙江省义乌市实验小学二(10)班 毛若岚

这个学期一开学,我们就学习了一种新的运算——乘法。我很喜欢计算乘法,因为我感觉它是由相同加数连加变来的,有一种说不出的美。而且计算的时候,只要背诵口诀,就能又对又快地算出结果。老师说,其实生活中有很多的乘法问题,这不,今天的家庭作业就是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我一回家就开始寻找了,可是直到妈妈喊我吃晚饭,我还是一个数学问题都没找到。这些数学问题躲哪儿了呢?看着我愁眉苦脸的样子,爸爸和妈妈笑开了花。爸爸说:“乘法问题很多,你的面前就有,不要觉得它很神秘。”说着扬了扬手中的筷子。顿时我眼前一亮,有了!我连忙回房间找到笔记录下来:“一双筷子2根,3双筷子几根?”编了第一道题后,我的脑中一下子又蹦出了好几个乘法问题,整理记录如下:一幢楼有5层,4幢楼有几层?一户人家有3口人,10户这样的人家有几口人?一双拖鞋10元,3双拖鞋多少钱?一件衣服6颗纽扣,4件这样的衣服要订几个纽扣?……我越找越多

哇!生活中原来有这么多的乘法问题。

第二天老师组织我们交流找到的乘法问题,我发现同学们也找到了很多有趣的数学问题。现在,我终于明白了老师说的那句话:生活中有很多的数学问题,就看你有没有那一双善于发现数学的眼睛。(指导教师:骆骅俊)

浙江省义乌市实验小学四(1)班金竹君

下雪啦!下雪啦!

看,雪花洋洋洒洒地从空中飘下

像是玉帝撕下的纸屑

像是王母喝剩的牛奶

慢慢地,悄悄地

来到地上和我一起玩耍

一颗颗雪子晶莹剔透

尝一尝——甜丝丝的

摸一摸——凉冰冰的

下雪啦!下雪啦!

瞧,雪花翩翩地落在地上

铺起一床床崭新的被子

我们在被子上尽情打滚,尽情欢乐

哦!还在上面堆起一个个可爱的小伙伴

——雪人

看一看——活生生的

亲一亲——湿漉漉的

哈哈!洁白无暇的雪

我爱你翩翩优雅的舞姿

更爱你装扮的银装素裹的世界

(指导教师:王姜美)

小猫和小金鱼

浙江省义乌市实验小学二(3)班陈泓安

小猫对小金鱼说:

你的裙摆真漂亮!

金鱼微笑了:

是吗?

我的祖母是仙女。

小金鱼对小猫说:

你的样子真威武!

小猫挺自然:

可能,

我的兄弟是老虎。(指导教师:丁肖芳)

难忘的一天

浙江省义乌市实验小学二(10)班廖政阳

今天,学校里张灯结彩,彩旗飘扬,我们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快乐的笑容。因为全市中小学生运动会在我们实验小学隆重召开,我们为全市宾朋献上大型团体操——阳光之歌。

表演开始了,我的心情又紧张又激动。只见女生们穿着漂亮的裙子,撑着五彩的花伞入场了,随着轻快的音乐,跳起了优美的舞蹈。哇!真美啊!观众们感叹着。高举着鲜花的女孩子也来了,伞花、鲜花在操场上盛开,形成了一朵大大的紫荆花。

紧接着,第二幕的追日少年们上场了。他们气势磅礴,喊声震天,赢得了人们阵阵喝彩。

第三幕的哥哥姐姐们表现得同样精彩无比。我边看边鼓掌,手都拍红了。

今天可真是难忘的一天。

认识时、分教学设计 篇4

教材分析:

《认识时、分》是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认识时、分。这部分内容主要教学整时的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的认识,以及时和分之间的进率。教材在编排本节课内容上有一些特点:

1、由易到难,先学习认识整时,过渡到时针和分针的认识,在认识时间单位时、分,接着探索时、分之间的进率;

2、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和自主探索来获取知识;

3、选择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素材进行教学。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在平时积累了一些有关时间的生活经验,比如,几时起床、几时上学、几时放学、几时睡觉等。在一年级时学习了5个5个的数数,对认识钟面有帮助。虽然本课内容时间单位看不见、摸不着,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但它与生活联系紧密,所以结合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安排多式多样的活动会使学生更容易获取知识。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情境,通过对钟面的观察,认识时间单位时、分,掌握它们之间的关系,知道1时=60分。

过程与方法:通过拨钟表模型,初步体验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大格,初步的时间观念,渗透数学模型思想和转化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经历用时间描述生活现象的过程中,培养初步的应用意识,感受时间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养成遵守时间、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认识时间单位时、分及它们之间的进率,建立1时和1分得时间观念。

教学难点:感受1时与1分得长短,建立时间观念。教具学具:联动型钟表模型,钟表 教学设计:

一、趣味导入

谜语导入:小小军马不停蹄,日日夜夜不休息,蹄声嗒嗒似战鼓,提醒人们争朝夕。(谜底:闹钟)

预测答案:钟表、闹钟

师生共同分析闹钟和钟表的区别,看看哪个答案更合适。设计意图:这个谜语有趣又接近生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求知欲,并且有利于引出教材上的小红上学的情境。

师:每天叫醒你们的是闹铃吗?

数学教案- 认识时、分 篇5

一、教学内容

1.时间单位“秒”的认识

2.对于一段时间的感受和体验

3.简单的时间计算

二、教学目标

1.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2.会进行一些时间的简单计算。

3.初步建立时、分、秒的时间观念,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三、编排特点

1.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帮助学生认识抽象的时间概念。

主题图中新年联欢晚会的倒计时。

商场内钟表柜台的场景。

上学路上花费时间的计算。

学生的作息时间。

商场开门、关门时间。

火车晚点。

调查50米跑花的时间等。

2.借助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

体验1分钟有多长,1分钟能做什么,刷牙、整理书包等需要多少时间。

和所有计量单位一样,除了重视单位的换算及相关计算以外,要更强调“观念”的建立。

3.注意让学生收集有关时间的信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如练习十四第3题,第7题。

四、具体编排

(一)秒的认识

1.主题图

结合学生熟悉的新年联欢晚会的场景,使学生直观认识生活中“秒”的存在。教学时可以用录像的形式让学生看一下这个场景,也可以让学生回忆一下每天新闻联播前面也有这样的倒计时,还可以拿一个钟让学生听一下“滴答声”,初步感受1秒的长短。

2.秒的认识和“1分=60秒”

(1)教材直接说明要用“秒”来计量很短的时间,然后提出问题“怎样计量?”引出钟表上的秒针。教材上呈现了商场里钟表柜台的情景,图中的大部分钟表上都有秒针,使学生直观认识一下。

(2)接下来,学生利用不同的计时工具来进一步认识秒,并探索1分=60秒的关系。在这儿,有机械钟表,有电子钟表,还有秒表。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发现机械钟表上有三根针,秒针走得最快,秒针走1小格是1秒,秒针走1圈(60格)时分针走1格,所以1分=60秒。在读取电子表上的时间时,学生可以利用以前学过的电子表的读取方法进一步类推。由于学生已经有了很多关于钟表方面的经验和知识,这个活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完成。可以让学生思考这样的问题“为什么秒针走得最快,时针走得最慢?”

3.P61“做一做”(感受时间的长短)

时间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所以要借助于活动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一年级认识的基本上都是时刻,在这儿逐渐渗透时间段的知识,为下面教学时间的计算做准备。

第1题,让学生通过读秒来体验1分钟的长短。一方面可以建立1分钟的长度观念,另一方面,可以更加直观地看到1分=60秒的关系。

第2题,1分钟能做什么,教材中列举了四个平时学生生活中1分钟活动的例子,并鼓励学生举出更多的例子来,如1分钟能从哪儿走到哪儿,1分钟能拍多少下皮球,游泳能游多远,等等。通过这些学生自己生活中的例子,能更真切地体验1分钟的长度。1秒比较短,学生不太好举出这方面的例子,可以让他们用语言来描述一下,模仿着秒针的节奏念一下。

实际教学时,还可以进行这样的活动:同学们闭上眼睛,老师说开始,你觉得1分钟到了就举手示意,看看谁对1分钟的估计比较准。

(二)简单的时间计算

1.例1(时间单位间的换算)

计算2时等于多少分时,由于还没学习这样的乘法,所以,学生用加法计算即可。但时间单位间的进率是60这一点一定要让学生牢记。

2.例2(一般的计算)

(1)教材提供了学生从家出发去上学的情景图,利用钟面给出时间的起点和终点,让学生计算这两个时刻之间的时间段。计算时,体现算法多样化思想,可以用数格子的方法,看分针走过了多少格,也可以用算式计算的方法来计算,并鼓励学生想出更多的方法。比如,可以直接数分针走过了多少小格,也可以用3×5计算。

(2)在这儿还只是简单的时间计算,教师在补充练习时也不要出跨“时”的题目,如6时40分至7时20分是多少分。

3.P62“做一做”

不要求学生用乘法来计算时、分、秒间的换算。

4.练习十四

第1题,联系生活实际,选择合适的时间单位,重点是培养学生正确的时间观念。

第2题,判断大小,判断的方法可以多样化,有的只需要进行简单的估算即可。如第1小题,只要知道90秒比1分多,不到2分,就可以了。

第3题,实践调查的题目,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许多常识,如光1秒钟能传播多少路程,声音1秒钟能传播多远,飞机1秒能飞多远,1分钟一般正常呼吸多少下等。

第4题,把认识时间和时间的计算结合起来,既要写出时刻,又要计算一段时间,算法多样,既可数格,也可计算。

第5题,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解决现实问题。

第6题,估计时间,培养正确的时间观念。

第7题,实际调查的题目,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和应用数学的能力,可以结合电视预告的方式进行调查。而且体现了很大的开放性,喜欢什么节目就选取什么节目进行调查,教材中要求调查起始时刻,还可以让学生计算一下时间段。

第8题,利用学生的作息表进行时间的综合应用。

第9题,联系自己的作息时间填一下,使自己更合理地安排生活。

第10题,作为一个常识,使学生知道一般在短跑中运用比秒更小的单位,只要学生能通过时间的比较知道谁比谁跑得更快就可以了,至于这个单位是100进制之类的知识,不要求学生掌握。

五、教学建议

和以前教学时间概念一样。

1.要结合生活实际帮助学生理解时间概念。

2.要借助操作活动帮助学生理解时、分、秒间的关系。如可以拿一个实际的钟观察一下,秒针转动和分针转动的关系,数数1分有多长,等等。

认识整时教案 篇6

姜湾小学:朱玉婷

教学内容:

教材第84、第85页的内容及练习十九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使学生初步认识钟面的外部结构,引导学生在观察与对比中会认、读、写整时,知道表示时间的两种形式

2、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学习意识

3、使学生初步建立时间观念,自觉养成遵守和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认识整时、记录整时。教学难点:特殊时刻的认识。教法:情景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学法:自主学习法 教具:PPT 钟面学具

(一)在解构钟表的活动中认识钟面。

用课件出示1-12这些数字,请这些数字去做客,让学生猜猜去谁的家?出示钟表家一块没有数,没有表针的表盘,对学生说你看完整吗?缺什么?结合学生的活动,突出3、6、9、12的位置。并出示粗细和长短不同的两根表针,引导学生为表选择时针和分针,并说出时针和分针的区别。

(二)结合生活认识整时

用课件出示三个钟面,让学生通过对三个时刻(7时、9时、10时)的观察、对比、讨论、交流,最后达成共识:当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最后让学生动手操作,拨一拨,在这里教师做示范按顺时针拨动钟面,再让全班同学参照老师的方法学习小组成员之间说时刻,拨钟面。

2.认识特殊时刻

出示12时的钟面,小明家的表真的坏了吗?这是什么时间?让学生小组内观察,讨论。学生讨论后指出:时针和分针都指向12,看起来像一根针,这是12时。同样的方法教学6时。让学生知道6时时,时针和分针的位置是在同一条线上。

(三)尝试中学习记录时间

出示小明晚上9时睡觉的时间。让学生交流有什么好办法记录这个时刻,然后结合调研中学生记录时间的方法,展示学生作品并引导学生总结一般我们记录时间可以像这样用汉字帮忙,也可以用电子表的形式。

(四)区分中拓展

出示两个均为9时的钟面,而小明做的事却不相同。同桌商量是什么原因。有学生很快想到一个是早上9时,一个是晚上9时。引导学生在表述时间时最好加上早上、上午、下午和晚上准确表达时间。

(五)在游戏中辨析整时

出示教科书87页练习第6题。让学生照样子说一说,讨论的过程中用实物钟表亲自拨一拨,感受“快到”与“刚过”。

(六)运用你中深化认识

最后我设计了一个龟兔赛跑的游戏,请小朋友做裁判。并让学生说说谁赢了?你是怎么想的?

(七)小结体验

师:今天我们又学到了什么本领?

师:学到了这些本领,你一定能当钟表设计师了吧?每人设计一个钟表。

板书设计:

认识钟表 ——整时

时针:又短又粗

数学教案- 认识时、分 篇7

其中并无律师对档案查询的规定,对律师利用不动产登记资料中的身份问题,不动产登记部门存有疑惑,是否需要提供立案证明才能让律师直接使用被代理人的身份更是争论不已。《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第三十二条规定,不动产登记机构、不动产登记信息共享单位及其工作人员,查询不动产登记资料的单位或者个人违反国家规定,泄露不动产登记资料、登记信息,或者利用不动产登记资料、登记信息进行不正当活动,给他人造成损害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对有关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有关责任人员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导致不动产登记机构对外查询时慎之又慎,甚至存有“宁可不作为不可乱作为的”想法。

从2015年下半年开始,政法委、最高法等部门出台了一系列针对律师权益和权利的有关规定,依法依规保障律师申请调取案件证据的权利。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等十三部门、北京高院等四部门更是明文下发通知,要求保障律师相关查询的权利。山东通知第二十五条规定,律师同时凭下列证件可以向有关单位调查与承办法律事务有关的情况:(一)律师执业证书;(二)律师事务所证明。除上述证件外,有关单位不得附加其他条件,不得以其他借口拒绝律师依法查询相关材料,但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一、不动产登记资料并非不动产登记簿

《物权法》第十六、十七条规定,不动产登记簿是物权归属和内容的根据。不动产登记簿由登记机构管理。这是我国首次在法律层面提到不动产登记簿,并且明确不动产登记簿是物权最高效力的凭证,取代了房产证的地位。不动产登记簿是登记机构制作的,是记载不动产权利状况、自然状况和其他状况的法定簿册。

不动产登记资料是权利人在申请不动产登记时向登记机构提交的反映其产权来源的原始凭证以及登记过程中形成的相关材料,可见,登记资料是登记过程中的原始材料,是判断登记是否存在错误的最基础的证据材料。不动产登记资料主要是指登记案卷。登记案卷内除了当事人向登记机构提出的登记申请外,还有当事人提供的各种登记文件资料,以及登记机构在核准该项登记时审核过程的记录以及申请人的一些身份证明资料。

不动产登记簿集中体现不动产权利状况,主旨体现物权公示。设置不动产登记簿的目的是物权公示,应当允许公开查阅,提供验证信息后,任何人可以对不动产的自然状况和权利状况以及不动产是否设定抵押和地役权等情况进行查阅。不动产登记资料中有一些涉及当事人个人隐私的内容,诸如婚姻、收养、遗嘱、诉讼等,不宜向公众公开查阅。因此,建立不动产登记簿后,交易人欲知悉不动产权利状况,通过查询不动产登记簿即可,无须查询登记资料。

不动产登记簿是不动产登记资料内容的集中体现,源于登记资料,但又不是简单的登记资料的复制汇总,而是经过登记机构审核制作后,旨在体现不动产的权属和权利状况,并且对个人隐私内容进行了选择性屏蔽,不动产登记资料则是全部的不动产登记信息。两者在查询方面有明显区别,登记资料的查询要比不动产登记簿严格很多。以前的《城市房地产权属档案管理办法》和现在的《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实施细则》都要求,登记资料的查询者必须是所有权人或利害关系人或办法明确规定的相关部门。

二、法律法规对不动产登记查询的相关内容

《档案法》第二十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和组织持有合法证明,可以按照有关规定,利用档案馆未开放的档案以及有关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保存的档案。《律师法》第三十五条规定,根据案情的需要律师自行调查取证的,凭律师执业证书和律师事务所证明,可以向有关单位或者个人调查与承办法律事务有关的情况。《物权法》第十八条规定,权利人、利害关系人可以申请查询、复制登记资料,登记机构应当提供。

三、《实施细则》出台前房屋登记资料的查询情况

不动产登记查询中,涉及房屋查询的约占律师查询需求的八成以上,《实施细则》出台前,房屋登记资料和登记簿查询的相关规定对不动产登记查询有很深的影响意义。

《房产登记簿管理试行办法》第十四条规定,个人和单位提供身份证明材料,可以查询登记簿中房屋的基本状况及查封、抵押等权利限制状况;权利人提供身份证明材料、利害关系人提供身份证明材料和证明其属于利害关系人的材料等,可以查询、复制该不动产登记簿上的相关信息。《房屋权属登记信息查询暂行办法》第八条、第十条对哪些部门可以查询原始资料进行了范围明确,同时规定可以委托他人查询原始登记凭证,第十一条对非本人查询进行了范围限制,仲裁、诉讼案件的当事人应当提交仲裁机构或者审判机关受理案件的证明,受理的案件须与当事人所申请查询的事项直接相关;委托查询的,除按上述规定提交材料外,受托人还应当提交载明查询事项的授权委托书和本人身份证明。

四、律师查询时也应严格区分不动产登记资料和登记簿

首先,要区别律师的代理身份,如果是所有权人的代理人,可以查询所有权人的任何不动产登记资料。

其次,如果是代理非房屋所有权人,要区分是否是利害关系人。从法律到部门规章对不动产相关查询的规定很明晰,律师在查询不动产登记簿时是不需要立案证明,但需要查询原始不动产档案资料时,如律师只是普通民事代理人,是受委托人,并不是不动产登记资料中的利害关系人,由于牵扯到申请人的一些隐私,必须提供立案证明,才能对登记原始资料进行查阅复制。

数学《认识几分之一》说课稿 篇8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初步认识分数,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会读写几分之一。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迁移、类推能力。通过操作、比较、推理等活动让学生经历几分之一的认识过程,体会几分之一的含义。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主动学习的精神,体会分数在生活中的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的重点是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会正确读写几分之一。难点是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

2、说教学过程

我在教学时,充分利用主题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主题图以“游乐园”的形式呈现詥学生,主要呈现了四个场景图:分西瓜、分月饼、折纸和喂鸽子。这些场景都是学生很熟悉的。出示主题图后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图,并完整的把图意说一说“你看到什么?你观察到了什么?他们是怎么分的、折的?这样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课一开始,我就从学生熟悉的场景分月饼的过程来引入分数。平均分是学生学过的知识,通过学过的知识引出新知。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两份,每分就是半个月饼,半个月饼就用分数来表示。分数会是怎样的一种数呢?这样就引入了新知。即注重了新旧知识的联系,又提高了学生渴望学习新知的兴趣。

作为分数学习的开始,1/2的开始,1/2的认识是一个起点,理解几分之一的意义从这里开始,怎样突破这一难点,我是从这五个方面教学的。

一是初步建立理解1/2的意义:通过分月饼,月饼的一半就是整个月饼的1/2,用分数1/2来表示。也就是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俩份,每份就是他的1/2,然后让学生试着说一说1/2表示的意义,这样就初步认识了1/2。

二是通过教学分数1/2各部分的名称进一步认识1/2。1/2的“2“叫分母,表示平均分成了两份,“1”叫分子,表示每人分得一份,中间的横行叫做分数线,表示平均分。再让学生说一说各部分的名称。

三是通过教学分数1/2的读写法来进一步认识1/2,写的时候,先写分数线,表示平均分;再写分母,表示平均分成的份数;最后写分子,表示每人分得一份。读的时候也是先读分母,再读分子。然后教师读几个分数让学生写一写,读一读,练一练。加深了学生对1/2的认识。

四是通过学生举出生活中能用1/2表示的例子,再动手折出正方形、长方形、圆形纸片的1/2,能更进一步认识了1/2。

五是拓展部分:哪些阴影部分能用1/2表示,这部分内容分为有的是平均分的图形,有的不是平均分的图形;有阴影占1/2、2/4、4/8的,有正方形、长方形、圆形、三角形、梯形。学生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判断、学习后,对1/2有了全新的认识,正确的理解。为后面教学1/4的认识做好了铺垫。

1/4的认识已经有1/2的认识打好了基础,我在教学时让学生动手折一折、涂一涂、写一写、读一读、说一说,很容易地就建立了1/4的概论,理解了1/4的意义。最后完整地建立了分数的概念。像1/2、1/3、1/4、1/6、1/8等待这样的数就是分数。

3、说教法

本节课我主要用了讲授法、讨论法来进行教学的。师生关系和谐,课堂气氛很活跃。学生主要采用了自主式学习和探索式的学习方法来学习的。

4、说练习安排

练习我是这样安排的,在教学1/2的认识之后,我安排了一组图形。(哪些图形的阴影部分能用1/2来表示,这部分内容有平均分的,有不是平均分的,有正方形、长方形、圆形、三角形、梯形,有阴影占1/2、2/4、4/8的。在认识1/4后,我也安排了一个阴影部分占4/16的正方形,让学生判断能用1/4表示吗?有的说能,有的说不能。然后教师再进行讲解。通过这部分的练习,学生对1/2、1/4有了很深刻的认识。体现了教授知识的深光度和延展性。

5、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我采用了图文并茂的板书形式,使整个教学条理清楚,层次分明,突出了本课的重难点。整个板书设计简洁明了,一目了然,把这节课的主要内容全部呈现詥了学生。体现了板书设计的合理性、完整性和科学性。

数学《认识几分之一》说课稿范文2

一、说教材

(一)教学内容:认识几分之一,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数学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90页例1。

(二)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单元教材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使学生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分数,从整数到分数是学生认识数的概念的一次质的飞跃,因为无论在意义上,还是在读、写方法以及计算方法上,它们都有很大的差异。分数概念比较抽象,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不容易一次学好,所以,现行的小学数学教材,分数的教学分两次进行。第一次是分数的初步认识,第二次才是系统的学习分数知识。

本单元只是初步认识。认识“几分之一”又是认识几分之几的第一阶段,是单元的“核心”,是整个单元的起始课,对学生的后续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学生以后学习分、小数等知识以及分数应用题是十分重要的。

(三)教学目标:

1、知识教学点:初步认识分数,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会读写几分之一。

2、能力发展点:亲历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迁移类推的能力。

3、情感渗透点:在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及自主学习的精神。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4、创新开发点:通过折四分之一、创造几分之一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的思维品质。

二、说教法

1、转变角色 放手促学

现代教育理论告诉我们:“学生存在着主体性的巨大潜能,他们完全有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做自己行为的主人”。因此,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我努力创设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生生交流,亲力探究新知的全过程。体会到探究的快乐,成功的欣喜,合作的愉悦。

2、联系生活 引探创新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本身就是巨大的数学课堂”。因此,本节课我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认识几分之一,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鼓励学生创造出几分之一,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3、创设情境 升华认识

小学生思维活跃,但只有在宽松、愉快的环境中,他们的聪明智慧才能充分施展发挥,他们的真情实感才能毫无忌讳的流露。针对这一点,我以学生喜欢的帮助八戒分月饼为主线,创设教学情境,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大大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积极地意义建构。

三、说学法

1、自主学习策略

在本课教学中,我坚持以学生为主,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由选择材料表示它的二分之一,自己创造正方形纸的四分之一和几分之一,通过折一折、涂一涂、说一说等实践活动,自主探究,突破本课的重难点。

2、合作学习策略

建构主义特别提倡合作学习,认为“合作”是建构主义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要素之一。因此,在通过折纸探究几分之一的含义时,我鼓励学生充分地合作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取长补短,增长见识,真正实现“1+1〉2”。与此同时,学生的表达能力,观察能力,比较能力,辨析能力,倾听的习惯等,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合作意识不断增强,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铺垫孕伏

数学不是符号游戏,而是现实世界中人类经验的总结。数学如果脱离了这些丰富多彩而错综复杂的背景材料,学习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在探索新知之前,创设秋游学生让月饼情景,让学生思考:当只有一个月饼,两个同学互相谦让,都不肯吃时,该怎么办呢?以此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入对新知的探究。

(二)自主探究、合作共研

就本节课而言,感悟分数的含义和理解“是谁的”的含义是教学的重点、难点所在。为此,我设计了有梯度的三层探究活动。

1、认识二分之一

当结合学生的叙述和课件演示,使学生明确:把一块月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这块月饼的一半后,激疑:半块月饼用我们学过的1、2、3这样的整数还能表示吗?引出二分之一这个分数,同时教学二分之一的读写法。并引导学生理解:把一块月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让学生借助生活经验,初步理解二分之一的含义。紧接着,教师让学生分小组任选一个图形材料折出它的二分之一。这样,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组内交流,进一步深化对二分之一的理解。也为后面对四分之一的理解做好了应有的知识准备。

2、认识四分之一

由于有对二分之一的理解作为基础,在对四分之一教学的处理时,我主要采用迁移的策略,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出:自选长方形,平均分成二份,每份是它的几分之一。并鼓励学生创造出多种方法折出一张正方形纸的。同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折法不同却都能表示这张正方形纸的?使学生认识到:不论一个图形形状如何,只要是把它平均分,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

3、创造几分之一

在揭示课题后,回到主题图,让学生找找生活中的几分之一。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激发学生再次用正方形的纸,创造出更多的几分之一。让学生在自主创新的过程中,深化对几分之一的认识。并在交流,展示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喜悦,体会创造的乐趣。

(三)应用辨析 深化认识

通过“观察下面哪个图里的涂色部分是1/4?”“看图填分数”“看分数涂色”“你能联想到几分之一呢”“说出四个动物住的房间各是大正方形的几分之一”等几个生动活泼的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此同时,让学生在层层递进的练习中,深化对几分之一的认识。

(四)归纳总结 拓展延伸

课的最后,让学生自己谈感受和收获,引导学生自觉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梳理,并利用孩子们了解自己的身体中存在着一些分数的一段小资料,再次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进一步加深对分数的理解。

数学《认识几分之一》说课稿范文3

一、教材分析:

1、本课知识在教材中的前后联系及作用。

《认识几分之一》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无论在意义上、读写和计算方法上,分数和整数都有很大的差异。这部分知识的掌握不仅可以使学生理解简单分数的含义,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也可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分数和小数打下初步基础。

2、本课教学目标的确定:

知识目标:

(1)通过实物、图形和学生熟悉的具体事例,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知道几分之一这样的数是分数,能正确地读写几分之一,并能借助图形明确几分之一的含义。

(2)认识分数各部分名称,能借助图形学生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能力目标: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操作,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等思维能力。

本课知识的重难点:正确认识几分之一的含义。

二、教学过程分析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的一开始,我运用《西游记》中的人物,编辑了唐僧给徒弟分桃的故事,把学生带入故事的情境中,唤起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新知的动机,通过3次分桃,引出了“一个桃子2人平均分,结果应如何表示”的矛盾,在问题与旧知的冲突中,学生激起了对新知浓厚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从而为新授部分作好了辅垫作用。

2、从具体到抽象,层层递进,建立概念。

例1~例5的教学过程中,我注意让学生通过均分一块饼、折一折纸、折一折绳子、均分线段等大量的实物及图形的操作实践活动,在积累大量感性材料基础上,逐步形成有关分数的正确表象,初步认识到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这样的一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

3、注重合作实践,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在认识几分之一的过程中,设计了一组涂色部分都是图形面积的练习,引出一道思考题“一个圆,分成两份,每份一定是它的二分之一”,然后老师放手让学生用一个圆自己动手去验证一下自己的观点,并通过小组间的讨论与合作,得出结论,不仅达到了强调“平均分”的目的,而且思考的过程中,充分尊重和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也教会了学生通过实践寻找例证的学习方法,另外,通过同桌两人互相合作折出一根绳子的等合作实践活动,鼓励学生从合作中发现问题,并通过合作实践自己解决问题。

4、联系生活实际,促进认识的发展和评比。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你能不能结合你的学习和生活,说一个你在生活和学习中运用分数的例子?”“相同大小的物体,平均分的份数越多(越少),每一份反而越小(越大),你在生活中有遇到这样的例子吗?”这些提问不仅让学生体会到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也让学生在书本知识和生活实际的联系与比较过程中促进了认识的发展、深化,从而培养了学生观察、归纳、概括、比较的能力。

三年级上册 认识几分之一教案 篇9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义务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中的第一课时《认识几分之一》。本单元对分数概念的教学仅定位于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分数,了解它的产生和应用。知道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表示。初步认识和理解几分之一。而《几分之一》的学习是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来初步认识了解分数的含义。这部分知识的掌握不仅可以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也为今后深入学习分数和小数打下基础。

二、学生分析

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分数是比较抽象的概念,无论在意义上、读写上,分数和整数都有很大的差异。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学习分数会感到困难。借此,我要创设了大量操作实践活动,为学生获取新知搭建平台,为学生收获成果营造氛围。

三、设计理念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突出了在数学知识的获取上,要学生亲身去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经历过程中去体验和感悟数学,丰富自己的学习经历和经验,从而实现“知识传承、能力发展、态度与价值观形成的统一”。因此,在设计本课教学时,我有意识地采用操作实践、自主探索、积极思考等活动方式,通过让学生折一折、画一画、看一看、涂一涂、说一说等活动中获取新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观察的能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教学内容:教材第90~91页内容,第91页“做一做”的第1题及练习二十第1~2题。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分数,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会读写写几分之一。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迁移、类推能力。

3.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写几分之一。

教学难点:初步理解分数几分之一的意义,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具准备:用卡纸剪6个圆片,用A4纸剪2个圆片、2个正方形、2个长方形,学生每人一套,颜色笔,尺子 教学过程:

一、制造瓶颈,引入新课

(一)复习“平均分”的概念,渗透公平公正的思想 1.什么叫平均分?谁来说说? 学生: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那为什么要每份分得同样多吗呢? 学生:都一样、这样公平

小结:好,接下来我们就公平公正的分一分这些圆片。

(二)制造瓶颈,引出分数

有谁想参加这个游戏活动?愿意的请站上讲台。教师有意请出6名同学上台参加这项活动。

听清楚老师的要求:把这4个圆片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得几个?(2个),2个圆片又继续平均分给2个人几个?,每人得几个?(1个),把这1个圆片继续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得几个?

师:只剩1个圆片,怎么平均分给2个人呢?想一想,说一说,做一做,(让想到办法的学生演示)。

可能1:撕下来,一人一块。(随便撕)可能2:对折,平均分成2份,一人一份。

同学们喜欢哪种办法?(肯定选择2)好!就听同学们的,把圆片对折后撕下来,一人一半,得出半个圆片。

(1)“半个”,怎么表示?。想一想,说一说,由学生先说:如果说得出1/2,就顺 着引出课题—--分数,如果说不出1/2,就直接导入1/2这个分数,并板书课题:分数。

用1/2来表示这“半个”圆片,这是我们从数学王国里请来的新朋友,同学们想不想跟它们成为好朋友?想就认真听课,它只喜欢认真听课的同学哦!

(设计意图:复习近平均分的概念,是为了“分一分”活动的公平公正。《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从整数到分数,对学生来说是认知上的突破。为了给学生搭建突破的台阶,教材提供了既丰富又贴近学生实际的现实情境,我充分利用这些素材,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感悟分数的含义。把4个圆片平均分,是为了给学生制造一个瓶颈。当只有一个圆片,想想怎么办?要想平均分,只能通过对折,每人一半;那么这半个圆片可以用哪个数字表示呢,在我们学过的整数中,不能找到表示半个圆片的数,所以要用新的数---“分数”来表示,从而引出分数,同时也指出学习分数的必要性。)

二、直观认识,学习新知 1.认识1/2(出示半个圆片,粘贴黑板上)

谈话:①刚刚的半个圆片用二分之一来表示:在半个圆片的右边写上1/2。(引导学生说说1/2的由来。把一个圆片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然后学生跟着叙述,最后自己叙述。)

操作:把学具圆片平均分成2份,哪一份是它的1/2.指出 1/2。折一折:师:请同学们拿出正方形的纸,折出它的1/2,并涂上颜色。练一练:半张纸,让学生用分数表示出来。

(设计意图:对于分数,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借助直观学具,通过折→撕→说这个过程的活动,学生很容易理解分数1/2的来源和分数1/2表示的意义。)

2.认识1/4 谈话:刚刚老师让小朋友们把这个圆片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个圆片的1/2。现在老师想把它平均分成4份,应该怎样分?谁来帮帮老师?

(1)指名板演,你能说说你的折法吗?(让学生试着说说1/4的来源。)(2)独立思考,举手汇报,让一两个学生说。

(3)小结:将圆片对折再对折,就把这个圆片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整个圆片的1/4。(4)操作练习,巩固提高

①拿出正方形的纸折一折,平均分成4份,在一份上涂上颜色表示这张纸的1/4,交流折法。

②拿出1张长方形的纸折一折,折出它的1/4,交流折法。③拿出一张长方形的纸折一折,你能折出其它的分数吗?

④学生动手操作,教师选择作品粘贴黑板上,大家一起认识粘贴的分数。(通过展示更多的学生作品,学生了解掌握的分数就更多。)

师生一同总结:把一个物体或者一个图形,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设计意图:《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建构,而动手操作对学生的建构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教学中,我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动手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的过程中,体会分数的含义。前面学生已经会用折图表示1/2,知道1/2的来源以及表示的意义,有了这个经验,学生会把1/2的折法,说法迁移到1/4和其它分数的学法上。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迁移和类推的能力。)

三、读写分数

谈话:到这儿,我们认识了哪些分数?(学生会根据板书和自己折的分数说出认识的分数。)

师:我们认识了这么多的分数,现在我们来说说分数各部分的名称以及所表示的意义。(1)以1/2为例,指着1/2,说出分数线,分母,分子。

(2)以分数的意义,指着1/2,说说分数线,分母,分子各表示什么?(3)指导书写:先示范,再让学生写。强调:先写分数线,再写分母,最后写分子

(4)学生跟着教师写。(先写……再写……最后写……)师:谁再来说说这个分数表示的意思?(5)指着1/2问:我们读1/2的时候是从哪里开始读的?让学生听观察,总结出读分数是从下往上读。

(6)写、读、说其它分数。

(设计意图:由于分数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分数的读和写还存在一些困难,所以没有探讨必要,老师直观的指出谁是分数线,谁是分母,谁是分子,以及它们所表示的意义,从观察老师范写中知道先写分数线,再写分母,最后写分子,牢记书写方法。读分数时,先让学生从听中去观察,知道读分数是从分母→分数线→分子的顺序读的。在这些都掌握之后,让学生读一读,写一写,说一说其它的分数,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四、练习,巩固提升

1.师:指着板书,强调分数的产生跟“平均分”是分不开的,只有平均分,才能用分数表示。

2.课堂作业设计(课件出示)(1)说一说: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图形的涂色部分。

师:这个图形的涂色部分可以用哪个分数来表示?你是怎样想的? 生1:··· 生2:···

(2)涂一涂:看分数,涂颜色。

师:指着图问,你是怎样图的? 生1:··· 生2:···

(3)辩一辩:下列图形中涂色部分的表示方法对吗?

师:这个图形的涂色部分能用这个分数表示吗?为什么? 生1:··· 生2:···

(设计意图:多层次的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新知,活跃思维。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这个环节主要是想从学生的作业中反馈他们在本课时中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有问题及时纠正,加以辅导。同时也达到巩固运用的目的。)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对分数有了初步的认识,更确切地说是认识了分数中的几分之一(老师板书:认识几分之一)。那么,在本节课中你还有哪些收获呢? 板书设计:

分数----认识几分之一

→分数线(表示平均分)

→分母(表示平均分的总分数)写作:

—— 1 →分子(表示取其中的分数)

读作:二分之一

把一个物体或图形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

教学反思:

本课时教学的内容是第八单元分数初步认识中的《几分之一》,分数的初步认识是我们在学习了自然数后学习的一节新课,它为我们以后学习分数的意义及小数等内容奠定了基础。分数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很陌生,从整数到分数是数概念的一次扩展,无论在意义、读写方法上,分数与整数都有很大的差异。所以在教学这一课时时,我反复读教材,思索怎样设计教学才能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新知。

教学中积极贯彻启发性原则,运用谈话发、讲授法、演示法进行教学,在课堂上,既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尊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依据循序渐进的原则,由扶到放、分层递进地让学生主动探索,获取知识,达到最终的学习目的。

几分之一是分数的基础,于是,教学新课时,我主要采取直观演示和多让学生动手操作,如:分圆片、折纸等,既帮助学生理解“平均分”和“几分之一”的联系,明白几分之一的含义,又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1.从1/2入手,到几分之一,由浅入深的展开。分数的知识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对学生来说,理解分数的意义有一定的困难。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重视对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通过示范对折先找物体的一半,再让学生折纸对分数的含义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2.从1/2出发,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分一分,折一折,涂一涂等活动,充分感知1/2的来源,再出示课件判断能不能用1/2来表示,强调分数与平均分的关系。在学生建立1/2的表象含义的基础上再来学习1/4,让学生加深对分数概念含义的理解,降低了对分数概念理解上的难度。再自学折出几分之一的图形,目的是发散学生思维,创造更多的分数。这一环节使学生对分数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在课堂上,我安排了三次折纸,学生参与度很高,每一次活动学生都积极思索,寻求方法,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但是感觉学生没有折出分数时的激动心情,是我激励不够,还是我的课堂太过于平淡。这点值得我深思。

总之:预设时想得很完美,课堂上还是有有很多的缺憾,有的教学环节还有待完善。比如把握切入点:当学生说“半个圆片”可以用0.5表示时,我应该及时肯定,并指出0.5是小数,还可以用分数来表示,直接切入课题。

教学时,先用分圆片活动,强调平均分,使学生清楚看到把一个圆片平均分成两块,需要对折,两边完全重合,两块是同样大的,每块是整个圆片的二分之一;然后结合实际分,强调二分之一的读写方法;最后再让学生巩固二分之一的含义。

一、制造瓶颈,引入新课

引入新课时,我通过设计两道应用题:

1、学生把4个小篮球平均分给五年级2个班,每个班分几个?

2、把一个饼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应分多少个饼?这们不仅加深学生对整数的理解,又运用迁移的方法,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良好的问题情景,让学生产生这样的疑问:半个饼该用什么数表示?

二、观察实践,探求新知:

几分之一是分数的基础,分数和整数又有很大差异,于是,教学新课时,我主要采取直观演示和多让学生动手操作,如:分饼、折纸等,既帮助学生理解“平均分”和“几分之一”的联系,明白几分之一的含义,又发展了学生的基本素质。

1、教学例1时,先用实物演示,强调平均分,使学生清楚看到把一个饼平均分成两块,两块是同样大的,每块是整个饼的二分之一;然后结合实际分,强调二分之一的读写法;最后再出示两图形让学生巩固二分之一的含义。

1.在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产生求知的欲望。

我巧妙的设计分月饼情景,并积极主动地参与思索和讨论。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和激情,课堂就会亲切自然。学生的学习活动在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气氛中进行。

2.从1/2入手,到几分之一,步步深入中展开。

分数的知识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对学生来说,理解分数的意义有一定的困难。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充分重视学生对学具的操作,通过先找物体的一半,再折纸让学生对分数的含义有一个直观的认识,从1/2入手,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折一折,画一画充分感知1/2,再判断能不能用1/2来表示,在学生充分建立1/2的表象基础上再来学习1/3,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的演示来加强直观教学,让学生加深对分数概念含义的理解,降低了对分数概念理解上的难度。再自学折出1/4的物体,学生有不同的方法,使学生对分数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数学教案- 认识时、分 篇10

一、对“自然分材·四环节”教学模式的思考与采纳

1. 对自然分材的思考

大背景———学校课程改革, 小环境———所担任班级为开放班。

全国各地课程改革正在井然有序地进行着, 我所在的学校也不例外。第一次真正思考“自然分材”的含义缘于一次一位听课老师听完我的课后对我的提问, 问我什么是自然分材?对“自然分材·四环节”的教学模式也是听得多, 理解得少, 对很多优秀老师的做法还没来得及总结学习。所以, 我当时就凭自己的想法:尊重个体差异,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上都得到发展, 草草地回答了这位老师。但它真正的含义, 在课堂上呈现的形式, 与普通课堂的区别以及教学效果如何体现等都是我思考的问题, 于是我走近了自然分材, 认真阅读了熊川武教授的《自然分材教学》这本书, 走进了很多同事的课堂, 体会到了自学—互帮—点拨—测评的魅力。

2. 采纳自然分材的原因

很多学生上课能听懂老师的讲解, 为什么回家做作业或换个形式就不会呢?

这是我的教学中经常会遇到的问题, 老师上课讲解能听懂, 而一旦回家做作业或换个形式去考就不会了。其原因就是学生知识学得太死, 题目稍有变化就束手无策;具有严重的依赖性, 离开老师, 自己寸步难行。我也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 学生的智商都差不多, 到底是教学中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后来听了很多老师的课, 也和其他老师经常交流, 我想这应该和我上课讲得多有关系。老师讲、学生听, 老师讲什么、学生听什么, 老师讲多少、学生听多少, 老师就像一个指挥棒, 指挥到哪里学生就到哪里, 这样学生就成了知识的容器, 学习起来就被动了。教无定法, 贵在得法。我想着一定是我的方法出了问题。我觉得我很幸运, 走进了深圳市文汇中学, 走进了“开放班”, 走进了“自然分材”教学法。

二、对“自然分材·四环节”教学模式的吸纳与操作

1.“自然分材·四环节”教学模式———自学

我认为自学的目的是:

(1) 培养学生自学的习惯;

(2) 了解所学知识目标;

(3) 对所学知识初步形成体系;

(4) 快速熟悉学习内容, 提炼不能解决的问题。

例如, 在“分式方程”一部分内容教学时我对自学部分设计的问题:

(1) 这一部分学习内容是什么?

———解决知识目标;

(2) 和以前学习的哪部分内容有关系, 区别是什么?

———拉齐起点, 类比、转化, 降低学习难度, 突破难点;

(3) 你觉得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什么?疑惑呢?

———知识点:找最简公分母;

(4) 在新知识的学习过程中的那个有哪些注意事项?

———易错点:验根;

有了这样自学的指导, 我想以后遇到方程的问题, 他们就知道该怎样去学了。所以, 老师在教法上要做调整, 不但要使学生“学会”, 而且要使学生“会学”。正所谓“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

2.“自然分材·四环节”教学模式———互帮

人多力量大。利用同学力量互帮学习, 优生在给后进生讲解的同时加强了对知识点的理解, 既培养了优生的能力, 又能使后进生的关注度得到提高, 传统课堂是一位老师面对很多同学, 现在是每一位同学的关注度是5+1, 即5位同学加1位老师, 这样一来大大提高了后进生的关注度, 让他们既能及时解决学习上的困难又能提高学习的自信心。这一环节使弱生得到了帮助, 优生得到了提高。

3.“自然分材·四环节”教学模式———点拨

新课程改革的精髓体现在“最大限度地把课堂还给学生”, 因此我们也应该积极地转变教学方式, 尽量做到少讲、精讲, 尤其是数学课, 更要重视学生在活动中的思考和探索, 这样获得的知识才会在他们头脑中印象深刻。

这是我对分式方程的点拨:

精讲了3个地方: (1) 最简公分母的问题; (2) 添括号的问题; (3) 验根问题。这三个问题有重难点, 有易错点, 有新知识点。这样老师讲的少, 给学生学习的时间就比较多。当然, 必要的指导与总结也是必不可少的, 这样的讲解为一节课往往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所以老师该讲的还是得讲, 且讲解应及时、恰当。借用熊川武博导的话是老师要做到抓大放小, 不在细枝末节上做文章。

4.“自然分材·四环节”教学模式———测评

测评部分的目的是检测学生当堂课的学习效果。根据内容不同, 选题也不同, 一般分基础—提高—拓展三部分, 一般题针对基础较弱的个别同学, 提高题针对大部分同学, 拓展题即为知者先行。新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 这样分层设计正好体现了这一点。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我采取量化考核, 对1题得1分, 对一般要求的同学做提高题双倍得分, 依次类推, 增强了学生的积极性。对错题部分采取马上消化解决的办法, 让学生及时解决自己的问题,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 感受

(1) 不敢放手———解放课堂

以前我在教学时也一直不敢放手, 总觉得老师不讲不放心, 担心学生学得不透, 思考得不全面, 学得不扎实, 学生考得不好或问的问题越多我越不敢放手, 总觉得独霸讲台心里才踏实, 于是课堂就有了一言堂的现象。

(2) 交换一种思想, 各得两种思想

在上完了几何“四边形”这一部分内容时, 我完全改变了我的看法, 有一些四边形的几何题的证明方法, 辅助线的添加等我自认为我备课比较充分, 解题思路方法思考得比较全面, 可是经常还能看到同学们展示出的很多新的思路, 新的方法, 这些是我的意外收获, 不仅丰富了同学对这一部分内容的理解, 对我来说是也是一个提升。有一句话“交换一个苹果, 各得一个苹果;交换一种思想, 各得两种思想”, 所以要把课堂还给学生, 给学生充分展示交流的机会, 这样我们会有很多“意外收获”。

三、对“自然分材·四环节”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完善

1. 新老评价方法相结合, 杜绝“大锅饭”, 采用“x+1”分制

班内分大组, 组内分小组。全组6人, 分成三层1~2号, 3~4号, 5~6号为一组, 采用1+1, 2+1, 3+1分制, 如, 1~2号回答, 全组每人加1分, 展示本人加1+1分, 这种计分意图是调动后面同学的积极性, 促进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 采用了这种加分制度后, 我发现每个小组都很积极, 他们有的时候全组出动, 帮助5~6号同学, 希望他们能进行展示, 这样他们组就能获得高分, 组长为了不让小组落后, 都会很积极地组织互帮展示。

2. 展示板的处理, 快速准确及时

小组展示是一种检测, 也是一种交流, 一种提升, 学生可以暴露问题, 发现问题, 也可以创新问题。刚开始评价小组展示的时候我都是亲力亲为, 对每一位同学的展示都做评价, 这样会浪费很多宝贵的课堂时间, 而且如果老师全部检查8块展示板, 从时间上来说肯定影响到课堂进度, 从效果上来说, 老师不一定能发现每一块黑板上的细节问题, 造成评价不客观。后来我改为对发现问题的展示板进行讲解评价, 而忽略了其他同学的展示评价, 这样又会影响同学们的积极性。于是, 我搬来了原来我只应用于作业本中的小组互批的形式, 1~2, 3~4.5~6, 7~8组互批, 如果其他组还有发现问题, 给发现小组加分, 通过这种形式发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又能高效处理学生的展示。

3. 课堂落实与实效, 小细节大提升

高效的学习不仅仅是大容量的知识点的渗透和大题量的练习, 有效地落实策略也是必不可少的。听了初三刘××老师的一节数学试卷讲评课, 发现他有一个特别好的做法就是他每讲完一个问题都会留下一点时间给同学消化, 让学生反思一下错因, 体会一下好的做法, 哪怕是几秒的时间, 都显得弥足珍贵。我把他的这个做法融入我的课堂, 从学生的反馈来看, 效果不错。“成功者只是比别人多走了一步”, 我们也可以做到积极多一步、变化多一步、聆听多一步、思考多一步;创新多一步、尝试多一步。

四、对“自然分材·四环节”教学模式的困惑与不足

1. 如何优化小组评价?

2. 如何完善知者加速环节的评价的机制?

3. 课堂45分钟, 时间有限, 怎样将课堂小测进行到底?

数学教案- 认识时、分 篇11

认识几分之一

(说课)

《认识几分之一》这节课主要是创设一些学生所熟悉并感兴趣的现实情境,并通过动手操作,帮助学生理解一些简单的分数的具体含义,给学生建立初步的分数概念,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会写几分之一,能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为进一步学习分数和小数打下初步的基础。这一节认识几分之一是放在本单元的第一课时,这也是为认识几分之几做铺垫。

.通过这节的学习,让学生建立起几分之|一分数的概念,知道并了解生活当中的一些事物分不到整数时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并且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会写几分之一,能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

认识几分之一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1~93页。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会写几分之一,能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数学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3.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会写几分之一,能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教学难点:

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会写几分之一,能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

二、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出示苹果

1.把这4个苹果分给小强和小芳,可以怎样分?如果分得比较公平,每人分几个?

学生说出想法后,教师板书:平均分

2.把2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分几个?板书:1 3.把1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分几个?板书:一半 提问:一半苹果还有别的表示方法吗? 引出并板书课题:分数

(二)动手操作、探索交流,获取新知 1.认识

1)教师演示分圆片。指出:把一个圆片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一半,也就是它的二分之一。2)指导学生读写

3)学生活动:用纸片折出它的,并写上。

4)出示判断题。

下面哪些图形的阴影部分是原图的 ?哪些不是?说出理由。(1)

(2)

(3)

(4)1.认识1/4 1)要得到一个圆片的1/4应该怎样分,这个1/4怎么表示出来?怎么写?(1)组织学生活动。拿出纸片通过折、涂、看、说等活动感知1/4。(2)教师演示把一个圆片分成四块,每块是它的四份之一。(3)小结:像1/

2、1/4这样的数都是分数。

(三)认识其他分数(动手实践,训练学习思维)(小黑板看图填分数)1.你们还想认识其他的分数(几分之一)吗?

(1)组织学生活动。拿出纸片通过折、涂、看、说等活动认识其他的分数。(2)全班集中汇报。学生自愿将成果展示,说一说各自的分数。2.完成教科书第93页“做一做”第1题。

(四)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 1.出示第一组图1/2和1/4。(1)猜想:哪个分数大一些?(2)引导学生讨论并交流讨论信息。

(3)演示1/2和1/4比较重叠过程,让学生直观感受。

2.独立探究,完成第二组图片,1/4和1/3的比较,再跟小组的同学说一说是怎样比较的?

3.让学生小组讨论。通过上面两组数的比较,你发现了什么?师生共同小结几分之一的分数比较大小的基本方法。4.完成第93页“做一做”等2题。

(五)作业

完成第96页练习二十二的第1~3题。

认识几分之一

(反思)

《认识几分之一》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三年级上册的《分数的初步认识》单元的开篇课,本节课我通过

一、激情导趣,诱发学习欲望。本节课我充分扮演了引导者的角色,选用了学生熟悉的故事引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带着好奇心,初步了解在生活中有很多地方都会遇到平均分的情况,自然的切入了这节课的主题——几分之一。即促使学生发现问题,并诱发学生产生主动想解决问题的心理。教学中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实物演示,有意识的引导,使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几分之一,不但解决了本节课的重难点,也为学生独立学习延伸教学内容打下了好的基础。

上一篇:领导视察工作总结下一篇:校园书画大赛主持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