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第一课时

2024-10-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第一课时(共14篇)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第一课时 篇1

【导入】

1.先看一段燃放烟花的视频。

2.提问:大家知道烟火的五颜六色从何而来吗?原来往烟花里加一些含有不同金属元素的化学物质,可以发出不同的颜色,其实人类对金属的研究从古代开始了,东汉的马踏飞燕体现了青铜器与工艺的完美结合,再远到法国的埃菲尔铁塔近到中国刚刚发射的神九,都体现了人类对金属的研究从来没有停止过脚步,今天我们就沿着前人的脚步也进行相关性质的一些研究。板书: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 【归纳】

了解到了普遍金属的共同物理性质后,即,不透明 导电 传热 延展性后。我们接下来将要了解金属的化学性质

一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 探究实验3-4

1、观察钠的保存

2、用镊子取出一小块钠,观察外观。

3、用滤纸吸尽钠表面的煤油,将钠放在玻璃片上,用小刀将钠切开。立即观察断面的色泽。

4、继续观察一段时间,看看断面的颜色有没有变化。

物理性质

把钠从煤油中取出来的时候,是什么颜色?{比较灰白}

当我们用小刀切开的时候,来观察观察,里面的钠是什么颜色?{具有光泽。银白色} 暴漏在空气中一会又变灰暗了,总结:钠的物理性质------

银白色、有金属光泽的固体,热、电的良导体,质软,密度小,熔点低

{剩下的钠应该返回到原来的瓶子中}由于我们钠的化学性质是比较活泼的,所以是不能随便丢仍的

化学性质:

1、与氧气的反应

(1)观察到,金属钠保存在石蜡油或者是煤油里面,同学们,想想,为什么不保存什么水里,酒精。。等,而是保存在煤油和石蜡油里面呢?{因为钠会和水酒精等会发生反应,在之后的学习当中,我们会慢慢学习到的,} 当我们把切开的钠放在空气中一会儿后,钠由银白色变成了变色?这又是为什么呢?这是由于

【解释】由于钠与空气接触时会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生成白色的氧化钠,颜色为白色,所以我们发现它的的颜色由银白色变成了白色。光泽度褪掉。

【板书】

Na+O2=2Na2O 【总结】可见钠比铁,铝、镁等金属活泼得多,在空气中就直接与氧气反应了,所以我们要保存在煤油或者石蜡油里面,使钠与空气隔绝。

(2)探究实验3-2 步骤、取一小块钠放在坩埚里,加热坩埚,观察钠受热后的现象。

现象:钠受热后先

燃烧,然后开始

黄色

,产生

黄色

火焰,坩埚中最后留下

淡黄色

色固体。结论:钠在加热条件下与氧气反应更

剧烈

现象:钠先熔化后燃烧,燃烧时火焰呈黄色,最后留下的固体呈淡黄色 结论:钠的熔点较低,钠与O2反应,条件不同,现象不同,产物不同。【板书】

Na+O2加热====Na2O2 【科学探究】 实验3-6

1、加热铝箔

现象:铝箔熔化并失去光泽,熔化的铝并不滴落,好像有一层膜兜着。

原因:Al2O3的熔点(2050℃)远高于铝的熔点,包在铝的外面,所以熔化的液态铝不会低落

2、先用砂纸打磨铝箔后加热 现象:熔化的铝仍不滴落。

原因:铝很活泼,在空气中很快又生成一层新的氧化膜。

3、用滤纸包住铝粉,引燃后放入纯氧气中。现象:铝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

【思考讨论】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第一课时 篇2

一、教学基本思路

《金属的化学性质》是在课题1介绍金属的物理性质的基础上侧重介绍金属的化学性质。它是研究物质的性质的延续, 也为课题3和酸碱盐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本课题分两课时:第一课时金属的化学性质及金属活动性顺序, 第二课时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我在设计第一课时时从学生都熟悉的金属材料出发提出问题, 然后采用分类方法, 通过探究的方式来获取新知, 形成能力, 达成目标。

二、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设疑导学

首先利用PPT展示商代晚期的司母戊大方鼎、明代铁器和现代生活中常用的铝及其合金, 提出问题:这些都属于什么材料?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 其次是铁, 为什么人类利用金属的顺序是铜、铁、铝?学生回答后引入课题, 分析本单元设置的3个课题之间的关系, 随即出示学习目标。

(二) 提出问题合理猜想

带领学生回顾有金属单质参加的化学反应并进行分类。迁移氧气的知识提出问题:氧气能与许多种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表现出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 那金属的活泼性是否也能通过与它们反应表现出来呢?引发学生思考并进行猜想。

(三) 设计方案实验探究

【活动探究1】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引导学生回忆镁在空气中燃烧和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反应。然后组织学生分组实验用砂纸打磨一根铝丝的一半, 然后与未打磨部分对比观察。并联系生活中常用的铝制品, 提问:能不能用清洁球打磨?为什么?在了解了铝制品有较好的抗腐蚀性能之后, 马上转折若长期大量使用铝制炊具, 会使人体摄入过多的铝, 易得老年痴呆。随后教师演示加热铜丝和金戒指。观察现象并将其升华为老师对同学们的殷切期望。

【活动探究2】金属与盐酸、稀硫酸的反应

引导学生回忆锌与稀硫酸反应, 然后演示镁与盐酸的反应并检验生成的气体。

结合活动探究报告, 学生分组设计并进行镁、锌、铁、铜与盐酸或稀硫酸的反应的实验。学生填写实验报告后将化学方程式进行对比, 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上比较归纳得出置换反应的类型。

此时教师必须说明金属与盐酸、稀硫酸能否反应, 也可以反映金属的活动性, 通过金属与酸反应的剧烈程度来比较金属活动性强弱实际上这是不严格的, 准确的方法是以金属的标准电极电势来比较金属的活动性大小。能与酸反应的金属现阶段暂且通过金属与酸反应的剧烈程度来判断。使教学更加的严谨, 也为初高中知识的衔接做好铺垫。

【活动探究3】金属与金属化合物溶液的反应

结合活动探究报告, 组织学生分组实验完成金属与盐溶液实验的探究。学生分组实验, 观察现象, 分析、归纳得出铝、铜、银的金属活动性顺序。书写化学方程式并判断反应的类型。通过对比发现反应规律, 让学生形成探究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基本思路。

(四) 汇报交流归纳总结

回顾以上的活动探究, 归纳得出镁、锌、铁、铜、银五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Mg>Zn>Fe>Cu>Ag。学生自主的建立起金属活动性顺序。

(五) 形成规律解决质疑

课件展示常见金属在溶液中的金属活动性顺序。

立即回应开头, PPT出示:人类的生产生活离不开金属, 下列三种金属被发现、使用的先后顺序依次为:铜、铁、铝。金属大规模被使用的先后顺序跟____ (填序号) 选项关系最大。

①地壳中金属元素的含量;②金属的导电性;③金属的活动性。

(六) 课堂小结提升认识

以思维导图形式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程, 理清学习思路, 整合探究过程, 提升学生的认识。

(七) 精心留题发散所学

课后作业:如何鉴别黄铜 (铜、锌合金) 和金?设计此题的目的是将金属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整合, 发散学生思维, 巩固金属的性质。

三、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 我认为在优化教学策略,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方面有三点有效的做法:

(一) 创设有效情境, 促进课堂高效

我觉得要想让学生学好化学, 首先要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回顾本节课的开始教师借助PPT展示人类利用的金属材料的图片。这样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 提出质疑, 激发探究的热情, 再将本单元的三个课题的关系及学习目标呈现出来, 使学生主动地参与, 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向着高效的课堂迈出了第一步。

(二) 精心组织活动, 力求教学生效

成功的课堂是学生参与活动的课堂。纵观本节课教师利用学生学过的有金属参加的反应并进行分类, 环环相扣设计问题, 引导学生用分类、对比、实验探究等方法来学习化学知识, 并运用所学解决问题, 易于学生接受。活动贯穿整个课堂, 使学生始终兴趣盎然、乐在其中。

(三) 挖掘活动深度, 激活课堂教学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一个坏教师奉送真理, 一个好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通过开发学生的思维, 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是课堂教学的终极目的。第一, 本节课中每一个问题都需要学生深入思考, 甚至是小组合作才能完成, 从而使探究任务具有挑战性。第二,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停留在解决探究任务的本身, 而是不断的联系生活、升华内容, 特别是在探究环节结束的时候不单纯地引导学生反思所学知识而是对整个学习过程进行网络构建, 使知识得以内化, 情感得以提升。

由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就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等实际情况不断优化教学策略, 使教学更有效更充满活力, 并且这种追求是没有止境的, 是一个永恒的过程。

参考文献

[1]黄小娟.浅谈新课程高中化学实验的特点及教学策略《新课程 (教育学术) 》, 2010 (8) .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第一课时 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地壳中一些重要元素(氧、硅、铝、铁)的相对含量

(2)掌握Na、Al的重要性质,认识Na是一种活泼的金属

(3)知道铝的氧化膜对内层金属的保护作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实验探究,增强学生思考、交流、实验、观察、分析、归纳得出结论的能力

3、通过探究性实验,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

钠的性质

教学难点

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

教学用具

实验用品:钠、玻璃片、小刀、镊子、滤纸、铝箔、酒精灯、火柴、坩埚、三角架、泥三角、坩埚钳、砂纸。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讨论——归纳

教学过程

【引入】在我们的身边有很多的金属制品,大到飞机、坦克、航母,小到缝衣服的针,说明金属在我们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在这一章,我们来研究几种重要的金属和它们的化合物的性质。

【板书】第三章 金属及其化合物

第一节 金属的化学性质

回忆初中所学有关金属的性质,回答下列思考题:

【思考】

1、地壳中含量前四位的元素分别为: 氧、硅、铝、铁

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 铝

2、地球上金属元素的主要存在形式是什么? 化合态

为什么? 金属化学性质比较活泼

3、写出下图相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思考金属在反应中的性质(氧化性还是还原性)

(1)铝丝与硫酸铜溶液反应 2Al + 3CuSO4 == Al2(SO4)3 + 3Cu

金属的性质 还原性

(2)镁条燃烧 2Mg + O2 ======= 2MgO

金属的性质 还原性

(3)铜丝与硝酸银溶液反应 Cu + 2AgNO3 ==Cu(NO3)2+ 2Ag

金属的性质 还原性

(4)镁条与稀盐酸反应 Mg + 2HCl = MgCl2 + H2↑

金属的性质 还原性

4、上面四幅图基本概括了初中关于金属的化学性质。金属有哪些化学性质?

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 、 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 、 金属与酸的反应

金属的上述性质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还原剂

为什么? 金属的最外层电子数较少,容易失去电子

【过渡】金属的这些性质将是我们今后研究某一金属的出发点和立足点,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认识一种活泼金属Na的性质

【板书】一、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

展示金属Na,Na保存在煤油或石蜡油中

相信大家都听过“真金不怕火炼”,说明有些金属(如:Au)即使在很高的温度下也不与O2发生反应,而有些金属(如:Fe)在常温下就能与O2发生反应,金属Na又如何呢?

【实验探究一】——常温下Na在空气中的变化

取一小块金属Na,用滤纸吸干表面的煤油后,用刀切去一端的外皮,观察Na的颜色、光泽、感受Na的硬度,新切开的Na表面在空气中发生什么变化?(注意:凡是接触Na的用具都必须是干燥的,取用Na后剩余的应放回原瓶)

小结:1、Na的物理性质: 具有银白色金属光泽、质地柔软、密度比煤油大、熔点低、易导电、易导热

2、新切开Na的表面: 具有银白色金属光泽,但很快变暗,生成白色固体

(这说明Na与空气中的O2发生了反应)

3、反应方程式:4Na + O2 === 2Na2O

标出各元素化合价,判断该反应是否为氧化还原反应,如果是,请找出氧化剂与还原剂。

【过渡】Na在常温下就可以和O2发生反应,如果我们改变反应条件,对Na进行加热,又会是什么情况呢?

【实验探究二】——加热条件下Na在空气中的变化

把一小块金属Na放在坩埚里,加热,有什么现象?

现象:Na先熔化成小球,后燃烧,发出黄色火焰,最后生成淡黄色固体

反应方程式:2Na + O2 ======== Na2O2

标出各元素化合价,判断该反应是否为氧化还原反应,如果是,请找出氧化剂与还原剂。

【总结】Na与O2反应,反应物相同,反应条件不同,产物不同。

【过渡】Al与Na都是活泼金属,那么Al与O2的反应有什么不同呢?

【实验探究三】——铝箔与O2的反应

1、用坩埚钳夹住一小块铝箔,在酒精灯上加热至熔化,轻轻晃动,观察实验现象。

现象:铝箔熔化,失去光泽,但熔化的铝箔并不滴落。

结论:在常温下,Al的表面生成一层Al2O3薄膜,保护了内层金属

2、用坩埚钳夹住一小块,用砂纸仔细打磨过的铝箔,在酒精灯上加热至熔化,轻轻晃动,观察实验现象。

现象:铝箔熔化,失去光泽,但熔化的铝箔并不滴落。

结论:在加热条件下,Al的表面会很快生成一层Al2O3薄膜,从而保护内层金属

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讨论其化学性质

反应方程式:4Al + 3O2 ======= 2Al2O3

【思考】若要观察Al的燃烧,可采取哪些措施?

(1)增大Al的接觸面积,将铝箔换成Al粉

(2)增大O2的浓度,在纯氧中反应

【思维拓展】其余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

2Fe + 3Cl2 ===== 2FeCl3

Fe + S ===== FeS

氧化性:Cl2 > S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第一课时 篇4

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法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在分数的基础上认识小数,知道什么是小数,了解小数的意义,学会分数、小数的互化。

2.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学会用小数进行表述,理解小数的含义。教学重点:

小数的意义及小数与分数的联系。教学难点:

理解小数的含义,体会小数与分数的联系。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 1.口算:

10÷10= 1÷10= 100÷10= 1÷100= 1000÷10= 1÷1000= 提问:你能说说两组题有什么特点吗? 2.学生活动:分组测量课桌的长和宽。(利用直尺)

二、探究新知

1.教学小数的意义(1)认识一位小数

①根据图意,填出对应的分数。(教师出示一米的线段图,标出相应的空 0.1米、0.3米、0.6米、0.9米)②教师出示:把一米分成10份,没份是()分米,是()米,这样的三份是()分米,是()米。

③提问:将另外两个分数改写成小数?

请生回答,并总结小数与分数的联系。

④教师总结:分母是10的分数,可以写成一位小数,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

(2)认识两位小数

你能设想一下两位小数与什么样的分数有关系吗?

①引导学生观察米尺,结合教师出示的习题然后进行讨论。

②教师出示: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没份长()厘米,是()米,这样的7份是()厘米,是()米。

指名回答并板书。

③教师小结:分母是100的分数,可以写成两位小数,两位小数小数百分之几。

(3)认识三位小数

教师提问:把1米平均分成1000份,没份长是多少?(板书)8毫米是千分之几?写成小数是多少呢?13毫米呢?(板书)分母1000的分数可以写成几位小数?(板书:三位小数)(4)抽象概括小数的意义

提问:把1米看成一个整体,如果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母是多少的分数表示? 教师讲解:这些分数的分数单位是1/10,1/100、1/1000„„

把分数写成小数时,可以依照整数的写法,写在整数个位的右面,用圆点隔开。

学生讨论:什么叫小数?(教师补充并说明)2.教学小数的读法与写法

(1)教师出示数字:6.5 0.04 160.073 请同学读一读

总结读法:整数部分是“0”的就读作零,整数部分不是“0”的就按整数读法来读;小数点读作“点”,小数部分是几就依次读出来即可。将你读出来的内容用汉子写下来。

(2)教师出示数字:四点三

九、零点四零八、三十点零一五 提问:写小数时应怎样写呢?

教师说明:写小数的时候,整数部分按照整数的写法来写(整数部分是零的写作0),小数点写在个位右下角,小数部分顺次写出每一个数位上的数字。

同学们自主完成练一练。

三、巩固练习1.试一试

学生自主填空。

请学生用小数的意义进行说明,集体交流。2.完成练习五的第1、3、4题 学生自主完成,指名回答。3.布置课后作业

自己写几个小数,读出来,并说说它们各表示什么。练习五第2、6题。

四、课堂小结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第一课时 篇5

第一节 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 <第1课时)

课前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

预习课本反应热与焓变,初步知道反应热与焓变的概念,了解反应热的表示方法。二预习内容

一、反应热 焓变

1、定义:

2、符号:

3、单位:

4、反应热表示方法:△H为“+”或△H>0时为 ? 反应;△H为“一”或△H<0时为 ? 反应。

5、△H计算的三种表达式:

三提出疑惑<通过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填空。)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

1、知道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原因和常见的能量转化形式;

2、记住常见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3、理解反应热和焓变的含义,会用反应热的表达式进行计算。

学习重难点:理解反应热和焓变的含义,会用反应热的表达式进行计算。/ 7

二、学习过程 探究一:反应热和焓变

1、对于放热反应:能量如何转换的?能量从哪里转移到哪里? 体系的能量如何变化?升高还是降低? 环境的能量如何变化?升高还是降低?

规定放热反应的ΔH 为“-”,是站在谁的角度?体系还是环境?

2、由课本P2 中H2+Cl2=2HCl反应热的计算总结出用物质的键能计算反应热的数学表达式△H==

3、△H<0时反应 热 △H > 0时反应 热

4、如何理解课本P3中△H =-184.6kJ/mol中的“/mol

5、由课本P3 中图1-2 总结出用物质的能量计算反应热的数学表达式

三、反思总结

1、常见的放热、吸热反应分别有哪些? ①常见的放热反应有 ②常见的吸热反应有:

2、△H<0时反应 热△H > 0时反应 热

3、反应热的数学表达式 △H= △H= / 7

四、当堂检测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化学反应可分为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 B.化学反应的实质是旧键的断裂与新键的生成 C.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都是以热能的形式表现出来 D.放热反应发生时不需加热

2.下列过程属于放热反应的是<)

A.在生石灰中加水

B.硝酸铵溶于水

C.浓硫酸加水稀释

D.用石灰石煅烧石灰

3.<2006•上海)下列反应中生成物总能量高于反应物总能量的是<)

A.碳酸钙受热分解

B.乙醇燃烧

C.铝粉与氧化铁粉末反应

D.氧化钙溶于水

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在一个确定的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总能量总是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B.在一个确定的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总能量总是低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 7 C.物质发生化学反应都伴随着能量变化 D.伴随着能量变化的物质变化都是化学变化

五、课后练习与提高

1.关于化学反应的实质的说法正确的是<)A.化学反应都有新物质生成 B.化学反应都有能量变化

C.化学反应是旧键断裂新键的生成的过程 D.化学反应的发生都需要在一定条件下 2. “焓”是指<)

A.物质所具有的能量

B.反应热的变化 C.化学键所具有的能量

D.物质的一种化学性质 3.下列变化过程中,是吸热的反应的是<)

A. H + H → H

2B.H + Cl → HCl C.I2 → I + I

D.S + O2 → S O2NgwKLI6qaB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物质燃烧都是放热反应 B.化学反应总是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C.化学反应中放出的热量一定等于吸收的热量 D.化学反应中放出的热才是反应热

5.已知1mol白磷变成1mol红磷放出18.39kJ的热量。下列两个方/ 7 程式:

4P<白磷,s)+ 5O2

A.△H1 = △H2

B.△H1 > △H2 C.△H1 < △H2

D.不能确定

6.氢气

H2

7.已知反应:X + Y = M + N为放热反应,对该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A.X的能量一定高于M的能量 B.Y的能量一定高于N的能量 / 7 C.X和Y的总能量一定高于M和N的总能量

D.由于该反应是放热反应,故不必加热就可发生反应

六、参考答案 课内探究学案:

二、学习过程 探究一:反应热和焓变

3、放 吸

三、反思总结

1、常见的放热、吸热反应分别有哪些?①常见的放热反应有

Ⅰ.活泼金属与酸或水的反应。

Ⅱ.酸碱中和反应。

Ⅲ.燃烧反应。

Ⅳ.大多数的化合反应。

②常见的吸热反应有:

Ⅰ.大多数的分解反应。

Ⅱ.大多数持续加热或高温的反应。Ⅲ.Ba

2、放、吸

四、当堂检测

1.CD 2. D 3.A

4.C

五、课后练习与提高 / 7

1. C 2. A 3. C 4. B 5. C 6.CO 7. C

申明: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第一课时 篇6

九年级化学教案 课题1 空气(第一课时)

课题1 空气(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通过实验,使学生了解空气的组成。 能力目标: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重、难、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了解空气的组成; 2.难点:通过实验推断空气的组成; 3.疑点: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的原理; 4.解决办法: (1)采用猜谜和回顾空气成分的发现史,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2)在学生对空气及其成分的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采用边讲解、边实验、边引导的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启发学生思考、分析而得出结论。 【教材分析】 这一单元是学习化学的启蒙单元,又是初中化学中讲授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开始。本节介绍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人们最为熟悉的空气,既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又能自然而然地引入到氧气的有关内容,可以说本节是本单元乃至整个初中化学的一个引子。 【教学方法】 实验探讨法、课堂讨论启发式讲解法。 【教学用具】(略) 【实验用品】 仪器:燃烧匙、、集气瓶、烧杯、乳胶管、导管、双孔橡皮塞、弹簧夹、酒精灯。 药品:红磷、水。 其它:火柴。 【电教仪器】 幻灯片 投影仪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猜谜语,唐代诗人李峤有一首绝句: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三尺浪,入竹万竿斜。 【设问】诗中的自然现象是什么?风实际上又是什么? 【讲述】 空气是人类和一切动植物的生命支柱,同时也是重要的自然资源,是一种“看不到摸不着”的天然物质,它跟我们的生活最密切,它是由一种物质组成还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呢?今天我们进一步学习有关空气的知识。 【板书】 课题1 空气 【设问】如何证明空气的存在? 【讲述】空气如此重要,它的成分有哪些? 空气成分是怎样发现的呢?让我们回到二百年以前,走进拉瓦锡的实验室,来看一看拉瓦锡是怎样探究空气成分的。 【多媒体展示】 【板书】 一、空气的组成 【讲述】.让我们回到课堂,那么我们能否模仿拉瓦锡来设计一个简单的试验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板书】:1.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背景信息】磷+氧气 五氧化二磷(白色固体,可溶于水) 硫+氧气 二氧化硫(无色气体,易溶于水) 石蜡+氧气 二氧化碳(无色气体)+水 【教师活动】:介绍实验装置及原理, 【学生】探讨装置的可行性 【老师】引导,点拨,激励,评价 【板书】磷+氧气 五氧化二磷(化学变化)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成败的原因。 【总结】1、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2、燃烧匙内应放过量的红磷; 3、要恢复到室温再读数;点燃红磷立即深入瓶中,并塞进瓶塞; 4、冷却后在打开止水夹。 …… 【设问】 1、 水为什么会进入集气瓶中?进入集气瓶中的水的体积与什么物质的体积有关? 2、 实验中为什么气体减少的体积不等于1/5? 3、 剩余的气体是否都是氮气? 4、 实验中空气表现了那些性质,是哪种物质的性质? 【板书】:2.空气的成分 【教师】指导阅读教材 【总结】: 成分 氮气 氧气 稀有气体 二氧化碳 其他气体及杂质 % 78% 21% 0.94% 0.03% 0.03% 【略讲】纯净物和混合物 【板书】二、纯净物和混合物 【讲解】空气是一种复杂的混合物 【作业】1、完成空气存在和组成的探究报告 2查阅有关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性质和用途的资料 3、查阅有关大气污染方面的资料,了解什么是大气污染、污染的来源、如何减少污染、空气质量日报、预报空气污染指数等。 【课后反思】: 【板书设计】 课题1 空气(第一课时) 一、空气的组成 1.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2、磷+氧气 五氧化二磷(化学变化) 3、空气的成分 二、纯净物和混合物 空气是一种复杂的混合物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第一课时 篇7

但是“预学”不是完全放任让学生在无政府状态下的自发活动,而是纳入教学体系,体现数学学科思想的科学活动. 因此,导引学生“预学”在实施过程中应当讲究策略.

一、教师前置策略

严格来说,学生的“预学”其实属于教学体系中的一个基础性起步环节,它必须经过教师的规范指导,才能充分发挥它的教学价值. 因此,“预学”首先“强调教师的预案设计,教师要认真研究教材,结合课标,把握好每一节课的教学目的、 难点、重点,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设计出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预习问题”,这样才能使“预学”高效推进.

二、学生跟进策略

教师的教学宏观架构要落到实处,还必须首先由学生扎实地预学完成. 为此, 我们应当用教育智慧驱动学生预学的积极性、培养预学的良好习惯.

1. 目标策略. 即设置明确 、科学的教学目标 ,把控预学的方向, 引领学生有的放矢的展开自主学习活动的策略. 根据课程标准,关于平行四边形的学习目标是“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有关性质(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对角相等、对角线互相平分)和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的条件(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或两组对边分别相等,或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据此,设计出预学目标:

(1)理解什么是平行四边形 ,提炼出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 学会用数学符号表示,并能口述出来;(2)初步学会运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尝试独立解答“例题1”“练习”.

学生从这个目标中会接受到这样的信息:(1)掌握什么, 即平行四边形的概念、性质;(2)怎样掌握,即用数学符号表示并口述,也就是体现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 该设计具有科学明确、 可操作性两大特点,学生有了这个目标,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展开预学. 因此,提出目标的语言表达必须简洁明了,具体可见,具有较强的方向性和操作性,不能过于笼统、抽象化.

2. 演习策略. 即根据对教材的阅读 , 跟随教材对数学知识的解说、论证的推进流程,自主参照演习,再自行比对,排除难点,发现问题的策略. 也就是把教材视为演习的蓝本,不急于直接从教材中寻求结果或者求证过程,而是与教材同步自主尝试推测可能结果或者给出求证的过程.

请看下面的预学设计:

(1)看到课题 “平行四边形 ”时 ,你想到了_____ .

(2)读到 “你还能举出一些例子吗 ”时 ,你想到了_____等实物.

(3)从这些例子中说出平行四边形的定义为____; 平行四边形ABCD用数学符号表示应记为____.

(4) 看到课题 “18.1平行四边 形的性质 ” 时 , 你认为它 有_____等.

(5) 按照 “ 探究 ” ( 包括云状图形内的问题 ) 回答 , 并且动手展开证明.

(6)根据例题 ,先自主推演.

(7)看到 “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 ”时 ,你认为它有_____等特点,用数学符号怎样表示?

(8)尝试演算 “练习 ”.

该设计充分设置前置问题 ,让学生先 于 “答案 ”积极思考、推演. 这样在和教材给定的“答案”的比对中获得发现的快乐,培养探索精神和数学思维,濡染数学思想,学生就能及时发现预学瓶颈,为下一步参与课堂活动做准备. 可见,提出演习蓝本,让学生阅读教材,探索数学奥妙,能够增强学生的好奇心,调动预学的积极性和趣味性. 久而久之,他们就养成了良好的猜想、验证、排难的习惯,也就逐渐形成了预学能力.

3. 补缺策略. 即在预学过程中 , 发现与新知识关联的旧知识被遗忘、存在理解障碍等情况时,及时复习、破解的策略. 采取这种策略主要是为了排除新知识学习的障碍. 正如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所说:“一切后教的知识都要根据先教的知识. 理解新知识需要旧知识作基础, 预习可以使学生发现旧的知识结构中的薄弱环节, 在上课前迅速补上这部分知识, 为听课扫清障碍. ”

本课关于平行四边形概念的学习牵涉到小学时候已经接触到的“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及“两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性质,论证时牵涉到全等三角形、点与点之间的距离、点到直线的距离等数学概念. 这对于很多学生而言不存在难点,但是对于基础知识薄弱的学生来说,就有必要再温习一下.

另外,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我们还应当预设可能存在的重点、难点,采取恰当的方法,帮助学生在预学阶段尝试突破和破解,弥补教材资源之不足. 比如:

(1)请用直观的形式说明平行四边形与其他四边形之间的关系. 你是否同意下面的标示,为什么?

(2)用图钉把一根平放在上的细纸板条固定对角线AC、BD的交点O处. 拨动纸板条,使它随意停留在任意的位置. 观察几次拨动的结果, 你有什么新发现? 记录下来,再与同伴交流.

(3)已知 :的周长为60 cm, 两邻边AB,BC的长比为3 ∶ 2,求AB和BC的长度.

设计(1)(2)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及性质,并加强学生的数学体验,获得更深刻的认知,针对本课的教学重点而设计;(3)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复杂性, 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运用知识,针对课时的教学难点而设计.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第一课时 篇8

上教版初中化学新教材为什么要在二氧化碳之前冠以“奇妙”二字,二氧化碳究竟奇在哪里,妙在何处?教学中应如何体现教材的编写意图?怎样才能更好地落实新课标的教学要求?本节课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力求打破以往二氧化碳教学中过于注重学科知识的思维定势,不仅充分关注学生的已知,尽可能将新知识的学习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而且加强了化学与社会实际的联系,使学生感受化学学习的意义和价值,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参与热情;不仅强调对二氧化碳性质和用途等具体知识的系统学习,而且重视以二氧化碳为载体,进一步引导学生加强对化学学科研究物质过程和方法的体验和学习。本节课在方式设计上,力求突破传统二氧化碳教学从性质到用途以及先物理性质后化学性质的教学模式,采用情景创设、实验探究等方式引导学生从化学的视角领略二氧化碳的奇妙,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探究欲望,通过观察思考、自主阅读、动手操作、讨论交流等活动,引导学生在体验和感悟二氧化碳的种种奇妙的同时,归纳总结二氧化碳的有关性质、用途及其在自然界的循环等。

[教学准备]

试剂:紫色石蕊试液、稀盐酸、稀醋酸、澄清的石灰水、二氧化碳(分别充满试管、软塑料瓶和集气瓶)。

仪器:带导管的胶塞、玻璃导管、试管、试管夹、酒精灯。

用品:可乐饮料一瓶、小蜡烛(两支)、火柴、梯状白铁皮架。

[过程设计]

参考文献:

[1]王后雄.化学问题解决的策略研究[J],化学教学,2008(1)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第一课时 篇9

一、教材分析

1、本节在教材中的地位,特点及作用

(1)地位:本节课内容是人教版教材第一册第二章第一节,金属钠是本章碱金属元素的代表性元素之一。碱金属是典型的金属元素,是学生学习的第一个金属元素族。碱金属一章里所包含的化学反应类型较卤素更全一些,对于第一章所学的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吸热和放热反应等知识内容。在碱金属一章中应用得也多一些,体现得更直观一些。因此学习本章可使第一章所学知识得到及时的应用和巩固,为学习其他元素和元素周期律打下基础,同时有利于减轻学生在高中学习的不适应感。

(2)特点及作用:

注重了与初中知识的衔接,初中已学的铁等金属的知识,以及Na2CO3、NaCl、NaOH等钠的化合物的知识为碱金属的学习打下基础。

树立起物质的结构决定性质的观点。通过实验来具体研究钠的性质,推出钠的存在、用途,联系碱金属的原子结构特点,最后归纳出碱金属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加强了实验教学:本节教材共有几个演示实验,使学生全方位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中,同时培养学生的实验创新能力。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认识钠是一种很活泼的金属,了解钠的物理性质,掌握钠的化学性质。(2)能力目标:通过学生动手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3)德育目标:通过实验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以及合作学习的精神。3.重点与难点

重点:通过实验认识金属钠的性质。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探究金属钠的化学性质。

二、学情分析

由于学生中难免会存在知识技能基础差,学习兴趣不浓的情况,而本节课实验又多且易做,所以应尽量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让学生动手、动眼、动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分设不同层次的问题,进行探究,最大程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对于习题使学生对同类习题合并找差别,一题多解找简法,典型习题开拓知识。

三、教学过程

这一块,我主要分三步来进行:

第一步:采取提问的方式,架设桥梁,导入新课。带学生置身于教学内容相应的情景中,由碱金属元素引出具代表元素----钠,又由结构入手,由结构决定性质得知钠是一种活泼的金属。这时学生心里会问到那么钠到底有多活泼?就可以通过钠溶于水的实验激发学生思考,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产生浓厚的兴趣。

第二步:明确本节课所学的目的内容,使学生对本节课的教学要求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有利于学生围绕教学目标主动地获取知识。本节课主要是要求掌握钠的性质。

(一)、钠的物理性质,可以通过让学生观察金属的外观,用小刀切割金属钠,以及Na的导电、导热性实验,总结出钠的物理性质。

(二)、化学性质

钠的化学性质主要有钠与氧气的反应,钠与氯气的反应,钠与硫的反应,以及钠与水的反应。对于这几个性质反应我是通过精心组织设计相应的实验及相应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认真观察实验现象,然后再请学生描述所观察到的现象,并得出结论,这样即可能突出重点,又能解决难点,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并会应用这些知识分析一些现象问题。在指导学生学习完钠的性质后,我将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30内容,请同学总结出钠的存在和用途。

第三步:将所学的知识做一个系统而简洁的小结,并通过适当的练习,讨论和提问,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所认识理解,尽可能地发挥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随堂练习] 1.钠着火时,能否用水扑灭?

2.一块表面已被氧化成Na2O的钠质量为10.8g投入100g水中,放出H20.2g,则被氧化的钠的质量是------()

A.4.6g

B.6.2g

C.7.8g

D.9.2g 3.对钠离子的叙述正确的是()A.与水反应放出H

2B.具有强还原性

C.要保存在煤油中

D.比钠原子稳定 4.1.15g钠投入水中,要使每个Na+对应100个水分子,则需要加水的质量是------()

四、教法分析

本节课以直观教学,实验教学等教学手段相结合,讲和做相互结合。采用实验教学与直观教学手段,让学生直接观察,实验所需的仪器以及实验药品的状态,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归纳规律,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认识一种获取知识的方法----化学实验。

五、学法分析

本节课采用“引导----实验探究法“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探究性思维目标,以教材实验为主,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性学习,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的习惯,并培养学生设计实验、观察、思考、分析实验现象,自己归纳总结。六.布置作业

课本P31 : 三

化学键说课方案

01061149 刘峰

一、教材分析 教材简介:

本节教材选自全日制高中化学课本第一册第五章《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第四节化学键,课时为3课时。

本节教材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是关于离子键的内容,第二部分是关于化学键的内容,第三部分是关于介绍极性键和非极性键,第四部分介绍化学键的概念。此外本节还包括了一个演示实验和一张表格。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离子键,共价键的概念,能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形成。2.使学生了解化学键的概念和化学反应的本质。

3.通过离子键和共价键的教学,培养学生对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力。

学情分析:第一部分关于离子键的内容,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活泼金属钠与活泼非金属氯起反应生成离子化合物的过程。第二部分关于共价键的内容,学生也已学过了氢气和氯气的反应生成氯化氢的过程。因此这两部分可在对有关知识进行复习的基础上进行引导学生学习。在初中,学生已经学过了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等知识,因此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从熟→生的过程。

教材地位与作用

本节教材内容属于物质结构理论的范畴,而物质结构不仅是本书的点,也是整个中学化学教材的重点。通过本节教材的学习,形式认识了化学键和化学反应的实质,对分子结构理论将有整体认识。教学重点:

1.离子键,共价键

2.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及其形成过程 教学难点:

化学键概念,电子式

二、教学方法 1.“启发探究式”

本节内容具有教学的特点,又有基础理论教学的特点,可采取教学方法,即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多媒体教学

本节教材概念多内容比较抽象,理论性强,可充分利用直观教学手段,使抽象概念形象化,如:讲到二氧化碳分子,水分子结构时,可借助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或实物模型,展现分子结构进行教学,展现微观分子的运动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三、教学过程:

按照教材的安排,将化学键概念放在离子键和共价键之后,我认为这符合学生的认知过程,即归纳教学的方法。因此我的教学也按照教材编写的顺序进行。

1.关于离子键的教学

课前可以布置学生复习初中化学课本中关于离子化合物的内容,重点复习离 子与原子的区别和离子化合物的形成。

课堂中要根据教材的安排,通过钠与氯气反应生产氯化钠的过程进行演示实验,组织学生讨论氯化钠的形成过程,从而引出离子键的概念。讨论中要着重抓住离子键的原因,成键粒子和成键性质三点,从而让学生认识到离子键的本质和形成条件。要指出在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时学生经常出现的错误,如(1)离子漏标电荷数;(2)离子所带正负电荷数与元素化合价分辨不清等,注意强调书写的规范化。

此外,为了使学生知道氯化钠在通常情况下以晶体形式存在,我将利用课后资料中的晶体结构示意图展示氯化钠晶体的模型,培养对此感兴趣的学生,并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

2.关于共价键的教学

课前可布置学生复习初中关于共价化合物的内容,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讨论氢气和氯气反应的过程,讨论中要着重抓住共价键的成因和表示方法。

在讨论共价键的原因时,我将启发对比氖原子和氯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分析为什么氖分子是单原子分子,而氯原子是双原子分子。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是否达到稳定状态,分析得出形成共价键的条件,并用电子式表示氢气和氯气的形成过程。在本节的教学采用与离子键的对比进行教学,通过概念与用电子式表示离子键和共价键形成的对比,将使教学更加顺利。

3.关于非极性键和极性键的教学

复习导入:在复习共价键概念后,可由学生在黑板上写出氢气,氯化氢,水分子的电子式。提出问题:(1)在氯化氢中及水分子中,为什么电子对偏向氯原子和氧原?(2)而H2中为什么电子对未偏移?(3)氢气和氯化氢,水分子中的化学键是极性键还是非极性键,并总结出规律。

4.关于化学键的教学

在通过以上的学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归纳出化学键的概念。同时得出“一个化学反应的过程,本质上就是旧化学键断裂和新化学键形成的过程”的结论。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将其设计成多媒体动画教学,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在小结时,应当着重强调以下几点:

(1)化学键是存在与分子内相邻的原子间“强烈的相互作用”(2)是指两个直接相邻的原子

(3)原子指广义的原子与上面的原子有所区分(4)“强烈的相互作用”不能说成结合力

四、反馈练习

离子键部分是强调离子键的概念和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共价键部分应强调共价键的概念和用电子式表示共价分子的形成过程。此外,还要强调极性键和非极性键的区别。

五、布置作业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第一课时 篇10

1.使学生对常见的合成材料的品种、性能和用途有大致的印象; 2.使学生树立环境保护观念、培养环境保护意识。●教学重点

三大合成材料的性能、用途。●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环保意识。●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用具

投影仪、胶片、蚊帐、床单、地毯、塑料袋、洗衣盆、轮胎、腈纶上衣、缆绳、降落伞绳等。●教学过程

[引言]请同学们观看以下几幅图片。[图片展示]图片1,一个解放前的家庭 图片2,一个解放后的家庭 图片3,一个改革开放后的家庭 图片4,一个现代化的家庭

[问]大家看了这几幅图片后有何感想? [生]甲:人类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乙:人类智慧的力量真是无穷呀!

丙:人类所使用的材料,好多已看不出它的真面目。

[师]对,天然材料已远不能满足人类的需求,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已经人工合成了多种高分子材料。

合成高分子材料被广泛应用于人们的衣、食、住、行、工农业生产等各个方面。[过渡]本节课,我们来了解传统的三大合成材料。[板书]第二节合成材料 [师]合成材料的品种很多。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三大合成材料。[板书]

一、塑料

[师]请各组展示课下准备的塑料制品。[展示]塑料袋、洗衣盆、牙筒、牙刷等。

[问]塑料制品广泛应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生产和工作中,究竟什么是塑料?其主要成分是什么?如何分类和具有什么样的性能和用途呢?请大家阅读教材内容,回答问题。[学生阅读教材后回答]

塑料的主要成分是合成树脂,塑料就是树脂和添加剂的混合物。

分类:按受热的特征分,可分为热固性塑料和热塑性塑料;按应用范围及性能分,可分为通用塑料和工程塑料。

[投影展示]几种常见塑料的性能和用途(见资料1)[师]请大家展示课下准备的纤维制品。[展示]地毯、床单、手套、蚊帐等。[问]这些制品的原材料是否完全一样呢?

[生]不一样,有的属于天然纤维制品,有的属于化纤制品,包装盒上都标明了。[师]看来,大家在下面调查得非常认真。

不经过化学加工的纤维叫天然纤维。如棉花、木材、羊毛等。那什么是化纤呢?大家调查清楚了吗?

[生]调查清楚了。化纤是化学纤维的简称,包括人造纤维和合成纤维。[问]人造纤维是天然纤维经化学加工得到的,合成纤维又是怎样得到的呢?也是由天然纤维经加工得到的吗? [师]对,不是的。

合成纤维是利用石油、天然气、煤和农副产品作原料制成单体,再经聚合反应制成的。[过渡]下面,我们来了解合成纤维的性能和用途。[展示]腈纶上衣、缆绳、降落伞绳。

[师]这些都是合成纤维,它们的制作原料就是石油、煤、天然气和农副产品。[板书]

二、合成纤维

[生]惊讶(原来生活中的好多用品是由石油、煤等制成的,真看不出来)[问]天然纤维、人造纤维既透气又保暖,为什么还要广泛使用合成纤维呢?合成纤维与天然纤维、人造纤维比较性能怎样呢?请大家根据生活经验及调查结果讨论并总结。[生]讨论、总结。

合成纤维具有比天然纤维和人造纤维更优异的性能。

天然纤维和人造纤维虽保暖、透气,但弹性差,不耐磨,易发霉,易被虫蛀等。而合成纤维弥补了天然纤维和人造纤维的不足。[师]合成纤维的性能在许多方面的确优于天然纤维和人造纤维,但由于合成纤维也有其缺点,如吸水性和透气性差,穿着不够爽滑,外观不够高雅华贵等。针对这些缺点,人类又一次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推出新的“绿色面料”——天丝和牛奶丝。现已有天丝和牛奶丝制品上市。同学们在调查过程中见到了吗?

[生]见到了。但是,老师,牛奶丝真的是以牛奶为原料制造出来的吗? [师]向学生介绍天丝和牛奶丝(见资料2)[问]现在市场上的衣物面料品种繁多,要选择自己想要的面料,就需要会识别。大家现在已知道的识别面料的方法有哪些呢? [生]讨论回答。

点一下,闻气味,有烧焦羽毛气味的为纯毛,否则不是。

[师]这样可以粗略地辨认。下面咱们来了解一下纤维和织品的鉴别。(见资料3)[放录像]纤维制品在生产和国防上的用途。

[过渡]接下来,我们再来认识第三大合成材料——合成橡胶。[板书]

三、合成橡胶

[师]结合大家的调查情况,阅读P209内容,总结橡胶的性能及分类。[生]认真阅读,结合调查结果总结。分类:橡胶可分为天然橡胶和合成橡胶。性能:天然橡胶性能全面但易老化。

合成橡胶性能不及天然橡胶全面,但其具有弹性、绝缘性、气密性、耐油、耐高温或低温等性能。

[问]天然橡胶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生]聚异戊二烯。

[师]写出其结构简式,其单体的结构简式。[一同学板演,其他同学在下面写出] [问]天然橡胶为何容易老化?

[生]天然橡胶分子中含有双键,易起加成反应和易被氧化,所以易老化。

[师]很好。所以,在实验室盛装KMnO4溶液、液溴、浓HNO3、汽油、苯、四氯化碳等试剂瓶不宜用橡胶塞。为了改善天然橡胶的性能,工业上用硫化措施使线型结构的双键发生加成反应后变成相互交联的体型结构。[问]常用的合成橡胶有哪几种?

[生]丁苯橡胶、顺丁橡胶、氯丁橡胶。

[投影展示]常用橡胶的性质和用途(见资料4)[过渡]合成材料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国际上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同时也带来了很大的污染。

[板书]

四、合成材料与白色污染

[放录像]画面1:北风呼啸,农田里的地膜在风中狂舞;

画面2:一旅游景点旁的一条小河上漂着食品袋、一次性塑料餐具、饮料瓶等。[师]以上两个画面展现的就是塑料制品废弃物造成的污染——白色污染。[问]为什么塑料制品会造成污染呢?

[生]在地下经久不烂,破坏土壤结构,使土地变得贫瘠;燃烧时,发出难闻的令人恶心的气味,污染空气,损害人体健康。

[问]面对目前的情况,我们应采取哪些措施呢? [生]讨论、回答。

减少使用塑料制品;回收、再利用。

[师]对,目前主要从减少使用和加强回收利用开始,直到研制出各种类型的自毁塑料。“拯救环境,就是拯救人类自己”,这是人类共同的呼唤。那么作为人类的一员,一名中学生,我们该有何思考,作何行动呢? [生]第三组代表发言,“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

[总结]一九九九年“地球日”环境宣传活动的主题是“消除白色污染,倡导绿色消费”,这是社会对我们提出的要求。环境保护这一千秋大业是地球上每一个公民应尽的义务。作为肩负新世纪历史重任的青年一代,我们应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做起,树立环保意识,增强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感和紧迫感,自觉投入到保护环境的行动中去。[作业]调查本地“白色污染”物的种类、危害、处理办法和回收价值。●板书设计 第二节合成材料

一、塑料

二、合成纤维

三、合成橡胶

四、合成材料与白色污染 ●教学说明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第一课时 篇11

活动一:从做中“疑”:水果为什么可以说话

在课堂开始老师首先播放火力发电的视频, 并让学生找出火力发电中能量转换过程及火力发电存在的弊端, 学生经过思考与交流后很容易得出火力发电存在的弊端: (1) 煤炭是非可再生资源, 会造成能源危机; (2) 煤炭燃烧会产生污染性气体; (3) 经多次转换, 能量损耗大, 燃料的利用率低。此时老师巧妙地引导学生:假设你是电力工程师, 面对这些弊端, 你会如何应对呢? 学生很容易想到研究新的发电方式:化学能→电能。“但是有这样的装置吗? ”学生内心此时必定是充满怀疑。老师引导学生试一试:分别将锌片和铜片平行插入到橙子中, 戴上耳机, 将耳机的插头同时接触锌片和铜片, 听听……学生会惊喜地发现:水果竟然可以“说话”, 但是“水果为什么可以说话呢”?

设计意图:由生活中火力发电的弊端导入,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做中“疑”:“水果为什么可以说话呢?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感受化学的魅力。

活动二:从做中“学”:理解水果可以说话的原因

在学生提出“水果为什么可以说话呢? ”的疑问后, 老师引导学生领悟:水果会说话的原因正是因为产生电能。并继续提出疑问: 那这个装置的电能从何而来? 从而引入原电池的概念:把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装置。并强调:刚刚水果会说话的整个实验装置就是一个原电池。为了方便探究水果可以说话的内部原因, 老师引导学生将稀H 2 SO 4 代替橙子进行原电池原理探究的实验:

学生动手实验, 并记录现象:

在学生完成实验后, 老师引导学生一起分析总结:

透过现象看本质, 通过分析总结铜锌原电池的微观原理, 最终学生明白: 水果可以说话的主要原因是有一个自发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 观察实验现象, 分析现象本质, 从做中“学”:水果可以说话的原因,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活动三:从做中“探”:探究水果可以说话的条件

水果在什么条件下都可以“说话”吗? 老师抛出这个疑问之后, 引导学生观察, 上述实验装置及水果可以说话的装置, 分析原电池装置的构成条件:两极、一液、一路。为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 老师提出改变影响实验的一个因子, 探究水果可以说话的条件, 即原电池的构成条件。将全班学生分成三大组、九小组, 学生分组实验, 进行探究, 并记录实验现象。

第一大组 (1、2、3小组) :锌片 (两片) 、铜片、铁钉、碳棒、橙子、双接头耳机。

第二大组 (4、5、6小组) :锌片、铜片、硫酸铜溶液、酒精、柠檬汁、双接头耳机。

第三大组: (7、8、9小组) :锌片、铜片、橙子、小刀、双接头耳机。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勤动手实验, 在做中“探”:探究水果可以说话条件, 理解科学探究的意义, 掌握改变影响实验一个因子的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活动四:从做中“悟”:总结水果可以说话的条件

通过以上实验, 引导学生总结归纳水果可以说话的条件, 即原电池的构成条件。总结如下:一个前提:有一个自发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

三个条件:①两个电极:两种活泼性不同的金属, 金属和非金属导体 (石墨) ;②电解质溶液;③闭合回路:电极用导线相连或者直接接触。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学会从实验中总结结论, 在做中“悟”: 总结水果可以“说话”的原因, 提高对原电池原理的认识。

活动五:从做中“用”:水果可以说话的延伸

化学来源于生活, 最终必定服务于生活。为培养学生将知识运用到生活的习惯, 列出以下生活困境:

生活困境一:海上黑夜自救。

如果你是一名海上航行员, 因为海上突发情况很多, 很多时候要漂流在夜间的大海上……因此在出发之前你一般会准备哪些器材, 你将如何自救?

学生运用已学知识, 由水果可以说话原理联想到可以设计成原电池, 利用灯光引起其他船只注意, 寻求救援。分组实验, 设计如下方案:准备铁棒和碳棒, 以及导线和灯泡, 并将海水作为电解质溶液……

生活困境二:格林太太的烦恼。

格林太太诉说病情———一次车祸后在黄金假牙旁装了颗不锈钢的假牙。但那次车祸以后, 格林太太就老是头疼, 四处求医就是治不好。你能给她治治吗?

学生集思广益, 得出解释:由于金与铁 (钢的主要成分) 是活泼性不同的两种金属, 唾液中含有电解质, 就构成原电池, 产生微小的电流, 刺激她的神经, 使得她头痛, 因此必须换掉其中的一颗假牙, 使两颗牙材料一样 (如全为陶瓷牙) 。

设计意图: 让学生将已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 从做中“用”:水果可以说话的延伸———解决生活中的困境, 形成学以致用的思想。

结课:

现各种电池如干电池、充电电池、燃料电池等已经在我们的生产生活中得到了比较广泛的应用, 各种储能更高、体积更小、寿命更长、使用更方便等高科技含量的化学电池正在研发。未来电池的发展, 就靠在座的各位科学家了, 希望大家将来能投身于科学研究中, 为社会的进步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在课堂上充分运用从做中“疑、学、探、悟、用”的思想, 把传统的教学变导学, 以学生为中心, 让学生在全部的教学过程中, 都处于主动参与、主动探索的自主状态, 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摘要:杜威的“从做中学”实际上包含从做中“疑、学、探、悟、用”五个过程。本研究以《化学能与电能》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为例, 从“水果为什么可以说话”引入, 解释“水果可以说话的原因”及探究“水果可以说话的条件”, 最后将其应用于生活中, 解决生活中的困惑, 谈谈从做中“疑、学、探、悟、用”这五步在高中化学课堂中的实施。

关键词:做中学,《化学能与电能》,高中化学教学

参考文献

[1]张丽芝, 潘君燕.走近杜威的“做中学”[J].上海教育科研, 2012 (9) :41-44.

[2]李军.“学中做”和“做中学”的教学分析[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 (6) :27-29.

[3]宋兆爽.“化学能与电能”的教学设计与课堂生成[J].化学教学, 2013 (10) :38-39.

[4]孔琳.“化学能与电能”教学设计[J].新课程学习, 2012 (1) :87.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 篇12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金属的化学性质”是人教版高一化学新教材“第三章

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一节的内容,是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起始节。元素化合物知识是中学化学重要的基础知识,也是学生今后在工作、生活中经常要接触,需要了解和应用的基本知识。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既可以为前面两章所学的实验和理论知识补充感性认识的材料;又可以为在化学2中学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化学反应与能量等理论知识打下重要的基础。本节作为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起始节,以学生在初中学过的有关金属的性质及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基础,选取典型的金属如钠、铝、铁等进一步学习拓展金属的性质,而在本节学习中所用到的许多方法如观察法、实验法、比较法、归纳法等也是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重要方法,所以学好本节内容可为后继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奠定坚实的方法论基础。本节内容分两课时进行教学,今天我要说的是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思路。

2.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的编排意图及高一学生的特点我拟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方面:通过阅读课本中的图片、书写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巩固和加深初中有关金属化学性质的知识和规律;通过观察了解金属钠的物理性质及其保存方法,通过实验了解活泼金属钠与氧气、与水反应、铝与氧气反应的知识,了解金属氧化膜在生活、生产中的运用;通过实验进一步熟悉和规范药品的取胜、酒精灯的使用等基本实验技能。

过程方法方面:通过对金属钠、铝与氧气反应的实验探究活动,初步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并学习观察法、实验法、比较法、归纳法等重要的化学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方面:通过了解金属及金属氧化膜在生活、生产中的运用,知道用化学的视角去观察身边的物质和发生的事情;在实验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3.教学重难点的确定

金属钠是最典型的活泼金属,学好它的性质对其它活泼金属的学习有着举一反三的作用,所以钠的性质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之一,而本节课学习所涉及的一些方法如探究法、观察法、实验法、比较法、归纳法等是今后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重要方法论基础,所以方法教育是本节课的又一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的教学我突破了传统元素化合物课堂中采用的结构——性质——存在——用途的一条线教学方式,充分利用化学学科特点及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理念,选用“实验探究法”,从日常生活中金属的广泛用途引入新课,通过让学生观察金属钠的存放提出问题“金属钠为什么要存放在煤油中?”,引导学生猜想与假设,再用实验来进行验证,从而归纳出钠的化学性质。通过实验,调动学生的思维,让他们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深刻体验知识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思考、讨论、归纳与总结,认识实验的本质,从而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效果。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主要用实验、观察、对比、归纳等方法,在亲自实践中,通过有目的地观察和教师的启发诱导,运用贮存在自己头脑里的知识,来认识对它们来说是未知的知识,解决新问题,产生新见解。这样不但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而且达到发展学生智能的目的,同时让学生逐步掌握研究化学的科学方法,学会学习。具体教学程序如下:

三、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金属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常见常用的物质,所以在课的开始可让学生列举金属在日常生活及生产中的广泛应用,在学生兴趣盎然、七嘴八舌之时,我抛出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有没有考虑过这些金属从何而来?自然界中的金属以什么形态存在?此时还可通过多媒体打出几张金属矿石的图片,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通过讨论及观看图片学生发现只有少数金属以游离态存在,绝大多数金属是以化合态存在的。那么这是为什么呢?很显然,这是与金属的化学性质密切相关的,即本节课讨论的重点内容(板书)。这样揭示出课题,自然流畅、水到渠成。 2.复习旧知,以旧带新。

这时可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思考与交流,让学生回顾初中阶段学习过的有关金属的反应,并书写有关化学方程式。然后提问:这些反应都表现了金属具有哪些化学性质?师生共同总结金属的化学性质

(1)金属与盐反应;

(2)金属与酸反应;

(3)金属与氧气反应。通过这个环节的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已有知识,并将学生头脑中散乱的金属知识进行了整理归纳,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金属钠的性质奠定了坚实的知识基础。

3.实验探究金属钠的性质

这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主要应用实验探究法来进行教学。

(1)提出问题:同学们在初中曾经接触到一些金属如镁、铝、铁、铜等,在大家的桌上有一种新的金属——钠,找到它,并看一看它是如何保存的?学生通过观察和闻钠瓶中液体的气味,不难发现钠是保存在煤油中的,那么我就可以顺势提出问题:为什么要把钠存放在煤油中呢?为什么不能把它暴露在空气中或存放在水中呢?

(2)猜想与假设:学生会想到也许金属钠会与氧气或水发生反应

(3)实验验证:此时就可引导学生来做实验3-1,实验3-2,及实验3-3,在学生实验前我会提醒学生实验中的注意点。

(4)实验现象与结论:实验结束后引导学生描述、归纳实验现象并总结得出钠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接下来我将引导他们阅读教材“科学视野”部分的内容,让学生了解过氧化钠的性质和用途,拓宽知识面。

(5)拓展延伸:在学习了钠、氧化钠、过氧化钠的有关性质后,我可以顺势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是一个消防员,有人打119告诉你钠着火了,你该如何去灭火。根据所学知识,学生自己会分析得出钠着火只能用干沙子覆盖进行灭火而不能用泡沫灭火器来灭火,用泡沫灭火器进行灭火只能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通过这样一个问题不仅对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有了一个加深与巩固,也培养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享受了成功感、喜悦感,从而增强了学习的欲望。

4、实验探究铝的性质

对钠及其氧化物的学习告一段落后可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已经知道了钠、镁、铁等与氧气的反应情况,金属铝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排在钠、镁之后,铁之前,大家预测一下铝与氧气反应的情形如何,由此创设问题情境自然过渡到铝与氧气反应的探究学习。在观察铝箔的燃烧实验时,学生会发现铝箔燃烧不会像镁条燃烧后滴落下来,而是表面像有一层膜兜着。经过探究原因让学生明白:正是由于氧化膜的存在使得性质活泼的铝成为一种广泛应用的材料。那么,怎样才能观察到铝剧烈燃烧的现象呢?针对这个问题,我将其设置为学生探究实验。在探究教学中要注意开放性。既然是探究,各种情况都有可能,学生可能会得出不同的甚至是违反常规的结论,在探究中这些都属于正常的。学生提出的方案越多,思考的角度也就越广,取众人所长,考虑的问题就越全面,设计的方案就越完美。对探究的评价我会注意策略,多肯定学生好的方面;对于违反常规的设计也不会立即否定,而是鼓励学生质疑,引导学生分析原因或重新再试。

5.整理归纳,强化方法

《麦哨》第一课时的教案 篇13

一、情境创设,释题引趣

1、师:老师这有一些美丽的图片,请大家欣赏欣赏。(配乐播放课件 麦子图)

师:刚才你们看到了什么?你说。你呢?

师:大家都知道,麦子是一种农作物,可你们知道吗?麦秆还能做作为一种乐器呢?板书(麦哨)北方的孩子喜欢把麦秆做成哨子吹,当地方言叫做叫子。我们来把课题读一读。麦哨第一课时试课稿教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课文,看看课文给我们带来什么景象?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同时把自己最喜爱的句子划一划。

2、归类识字

师:老师发现这几个词比较难读,谁来读一读?

出示:(课件)

第一组:和【hè】着 一声呼,一声应【yìng】撩【liáo】起 结【jié】出

第二组:擎【qíng】起 裹【guǒ】住 剥【bāo】开 吮【shǔn】吸

师:谁愿意来读这组?你来。

你读第二组。

3、师:读了课文之后,你最喜欢哪些句子,谁来读给大家听听。(指名读)(10)

你来。

你喜欢哪些句子?你读得真不错。

你找的句子真美!

三、走入文本,建构新知

师:这确实是一篇优美的文章,值得我们好好欣赏。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看看哪些地方写到了麦哨?

交流:

师:谁找到了?你说。

读通相关段落(课文第一、二、七、八)自然段出示:

呜卟,呜卟,呜

田野里,什么声响和着孩子的鼻音,在浓绿的麦叶上掠过?一声呼,一声应,忽高忽低,那么欢快,那么柔美。

呜卟,呜卟,呜

是谁又吹响了那欢快,柔美的麦哨?一忽儿,四处都响了起来,你呼我应,此起彼落。那欢快的哨声在撩起麦浪的东南风里,传得很远,很远

1、大家自由读一读这几段文字,想想看,麦哨声会带你有什么感觉?(悠扬 悦耳)

2、哪些词让你有这些感觉?/(一声呼,一声应 忽高忽低 你呼我应 此起彼落)(加红)

3、那我们也来吹一吹这麦哨吧。(反复读 呜卟,呜卟,呜。)

师:这边先来,那边跟上。忽高(手势)生,读。师:忽低。生读。

师:这就是忽高忽低 你呼我应 此起彼落。

4、师:让我们再来感受下这欢快、柔美的麦哨声,齐读。(5)

四、细读课文,领略情感。

师:在这欢快,柔美的麦哨声中,你又看到了什么画面? 请大家看看课文,找找。

你说说

随机出示:

A:出示:

前几天,田野里还是鹅黄嫩绿,芽苞初放。转眼间,到处都是浓阴。金黄的油菜花谢了,结出了密密的嫩夹,黑白相间的蚕豆花谢了,长出了小指头似的豆荚;雪白的萝卜花谢了,结出了一蓬蓬的种子。

1、师:这是一幅色彩斑斓的风景图,在这幅图画上,你都看到了哪些颜色?(鹅黄嫩绿 金黄 黑白相间 雪白)

2、这么丰富的色彩,/article/这么美丽的景物,你能把它读美吗?自由读一读看。

3、谁来读一读。

4、读着读着,你感受到了什么。(丰收,成长)

过渡:

夏天的田野,油菜花、蚕豆花、萝卜花都展现了属于自己的美丽,麦田也发现了变化。

麦田换上了耀眼的浅黄色新装。每根麦秆都擎起了丰满的穗儿,那齐刷刷的.麦芒,犹如乐谱上的线条,一个麦穗儿,就是一个跳动的音符。

1、齐读。

2、这里有个字是擎,你能用手势告诉告诉大家擎是什么意思吗?谢谢你!

3、大家再读读这句话,想想看从擎这个字你读出了什么?你说,你说,你说。(拟人 有精神,麦穗比较饱满,比较重)

4、那我们就带着这种感觉读读这段话。(齐读)

师:多么优美的文字,多么迷人的景色,读着读着,我们就把它读成了一首诗。(出示)谁愿意来读一读。

金黄的油菜花谢了,

结出了密密的嫩夹,

化学方程式计算第一课时 篇14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使学生掌握反应物中有一种过量的计算。

2.能力和方法目标

通过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提高学生化学计算技能,掌握常用的化学计算方法,培养化学思维能力。

3.情感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要求化学计算题的解题规范、书写格式的训练,培养学生讲究整洁美、规范美。

(2)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

运用化学反应知识判断哪种反应物过量等。

[教学过程]

(见相应的第五节第一课时ppt文件)

[巩固练习]

1.56g铁与16g硫放在密闭容器中加热,使之反应完全后把固体投入足量的稀盐酸中,标态下产生气体的体积为( )。

(A)22.4L (B)11.2L (C)33.6L (D)44.8L

2.用稀硫酸溶解FeS和Fe(OH)3的混合物56.6g,可得到3.2g硫,原混合物中FeS的质量可能是:①8.8g、②21.4g、③35.2g、④47.8g这四个答案中的( )。

(A)① (B)①③ (C)②④ (D)②

3.在100mL12mol/L浓盐酸中加入足量二氧化锰,加热,充分反应后得到的氯气量是(不考虑氯气在反应液中的溶解损失)( )。

(A)0.6mol (B)在0.3mol和0.6mol之间

(C)0.3mol (D)小于0.3mol

4.某碳酸钾样品中含有碳酸钠、硝酸钾和硝酸钡三种杂质中的一种或两种,现将13.8 g样品加入足量水,样品全部溶解,再加过量的氯化钙溶液,得到9g沉淀,对样品所含杂质的正确的判断是( )。

(A)肯定没有硝酸钾 (B)肯定有硝酸钾,可能还有碳酸钠

(C)肯定没有硝酸钡,可能有硝酸钾 (D)肯定没有碳酸钠和硝酸钡

5.将2.4mol某金属投入1.8L 2 mol.L-1的某酸溶液中,恰好完全反应,并产生7.2gH2,则该金属和酸分别是( )。

(A)二价金属,二元酸 (B)二价金属,三元酸

(C)三价金属,二元酸 (D)一价金属,一元酸

6.向盐A2B溶液中加入盐CD2,溶液中有沉淀生成。为了研究这一化学反应,将两种盐分别配成0.1mol/L的溶液进行实验。实验的有关数据如下表所示(化学式中A、B、C、D表示原子或原子团,式量:A为23;B为96;C为137;D为35.5):

编号

A2B溶液体积/mL

CD2溶液体积/mL

沉淀质量/g

1

60

0

0

2

60

20

0.464

3

60

40

4

60

60

1.395

5

60

70

1.404

6

60

80

1.397

7

60

120

(1)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其反应______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

(2)沉淀的化学式为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3号实验中沉淀的质量为_____g;7号实验中沉淀的质量为________________g。

7.金属单质A和非金属单质B可生成化合物AB,反应方程式A+B→AB。甲、乙、丙三学生分别在实验室内做该实验,充分反应时各人所用A、B的质量各不相同,但总量相等,都是9.00g。有关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表:

A的用量

B的用量

AB的质量

7.00g

2.00g

6.00g

4.00g

5.00g

6.00g

a g

b g

4.44g

试求:

(1)A+B→AB的反应中,反应物、生成物三者质量比:

由甲学生实验中得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由乙学生实验中得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所以参加该反应的三者质量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丙学生实验中,a和b的值。

8.现有Na2O2和NaHCO3的混合物两等份,第一份混合物放入密闭容器中加热,使其充分反应;第二份混合物中加入足量的稀H2SO4。两种情况下得到同样的气体,但气体体积不同。前者产生气体的体积为aL,后者产生的气体体积为bL(气体体积都是在通常状况下测得,该条件下,气体的摩尔体积为VL«mol-1)。

(1)第一份混合物加热充分反应后的固体残留物是_____________,其物质的`量为_____________。

(2)每份样品中Na2O2的物质的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NaHCO3的物质的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A,2B,3D,4B,5C。

6.(1)化学方程式为:A2B+ CD2=2AD+CB 。

(2)根据题中所给的各原子或原子团的式量可得出,60mL0.1 L«mol-1的 A2B溶液跟60mL0.1 L«mol-1的CD2溶液反应可生成AD0.702g、CB1.398g。所以沉淀物质只可能是CB才与实验结果相吻合。

(3)根据以上分析结果,在第3组实验中AB2过量、CD2不足,可根据CD2物质求得沉淀质量为0.932g。第7组实验中,是CD2过量,应根据A2B的物质的量来计算,求出沉淀质量是1.398g。

7.(1)由甲学生实验中得到:2:1:3。由乙学生实验中得到:1:5:6或2:1:3。所以参加该反应的三者质量比是2:1:3。

(2)丙学生实验中,a和b的比值。剩余A时:a =7.52g,b =1.48g。剩余B时:a =2.96g, b =6.04g。

8.(1)碳酸钠

mol

上一篇:少先队建队活动日主持词下一篇:员工因工作失误检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