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研究指导方案

2024-08-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课题研究指导方案(推荐8篇)

课题研究指导方案 篇1

作者:佚名时间:2006-6-23 12:32:00来源:会员转发人气: 3672

一、什么是课题研究方案的设计

课题研究方案的设计是研究人员为了完成研究任务而进行的总体谋划。

二、课题研究方案设计的意义

(一)保证课题研究具有明确的方向和目标。

(二)保证课题研究步骤有序化。

(三)有利于课题论证、评价与管理

三、课题研究方案的主要内容及其要求。

(一)课题名称。要求:

1. 简明、贴切、清晰。

2. 常用陈述式句型表述。

(二)课题界定。要求回答“什么是”的问题,说明课题名称及其关键词和重要要领的定义、涵义及来源。方案设计的许多内容将由此发出去。科学的课题界定有利于使研究内容和活动切题,防止研究目标和方向的转移或使研究范围任意扩大或缩小。

(三)研究背景与意义。要求回答“为什么要进行该课题研究”的问题。可说明:

1.研究原因。具体说明:

(1)时代背景。用以说明研究者选用的新的社会参照标准。

(2)针对问题。说明根据新的社会参照标准的要求,本课题试图解决的教育中的主要问题。问题表述要求:

① 一定的维度说明,并使彼此边界清晰,不致混淆。② 同一方案中旨在解决的问题前后一致,防止互相矛盾。③ 彼此逻辑关系正确,母概念与子概念关系清晰。

④ 总课题所列问题要包容子课题旨在解决的问题,防止各说各的互相矛盾。子课题要根据总课题所列的某些问题作具体说明。

⑤ 旨在解决的问题要与研究目标、指导理论、研究内容及操作变量等相呼应,前后照应,防止相互分离。

(3)学生发展的需要。

(4)学校发展的需要。

2.本课题研究的先进性。说明本课题的研究切合国内外相关课题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与其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3.本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

(四)课题研究的对象。可说明:

1.根据研究的目的和任务确定对象的代表性

2.根据统计学要求推算研究对象的数量

3.通过前测对实验对象和对照对象进行等化处理或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确定研究对象和对照对象。

(五)研究思路。可说明:

1.研究假设。研究假设是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科学事实和科学理论对研究中所要解决的问题的结果所做的猜测,即对课题中涉及的两个变量之间相互关系的设想。假设在课题研究中具有定向、限定和标准的作用。在有假设的实验研究中,研究必须围?quot;假设“进行,对”假设“进行验证,并在以后的研究报告中说明研究结果是否验证了假设。假设在内容与表达上应达到这样一些标准:

(1)以陈述的方式表达。通常说明两变量之间的因果关担?quot;如果……,那么就(有可能)……”

(2)一般陈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3)假设有待检验,且必须可以检验。必要时可对假设作理性分析。

2.指导理论。主要说明原理性理论。要求:

(1)少而精

(2)针对“问题”

(3)能指导操作

(4)表述简明、准确,有具体贯彻要点,涵盖子课题,以便教师理解和把握。可引经据典,也各自圆其说。防止搞成目录式,似贴标签。

3.研究目标。独特的研究课题应有独特的研究目标。表述时要注意顾名思义、切题、个性化。作为应用性研究课题至少说二点:

(1)研究目标。也称中介目标、自变量。即解决问题的对策。常简述如何操作,包括途径、策略、方法和模式等。注意:

① 针对课题界定和“问题”

② 体现先进性。在收集和研究相关情报资料的基础上继承和创新。③ 如总课题分解为子课题时,则要分别说明。

(2)学生发展目标。也称教育目标、因变量。常简述由于实施上述操作,学生发展将如何。注意:

① 针对课题界定和“问题”

② 理顺逻辑关系,如说直接目标1,由此导致目标达成2、3……③ 与研究目标构成函数关系:(假定其它因素作用为零的情况下)

(六)因变量及其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要求:

1.将前述因变量分解为指标,形成评价指标体系

2.说明评价指标的测试及观察判断方法

3.设计好相应的统计表格

(七)自变量与无关变量的操纵与控制。说明:

1.自变量的操纵与控制

(1)明确每一自变量的操作原因

(2)明确每一自变量的操作规范,将方法化为方式,并体现先进性。如说“模式”,则按“模式”要素分别说明规范要求。

(3)规范操作

2.无关变量的操纵与控制

(八)研究方法和设计逻辑。可说明:

1.研究方法。说明每一研究方法用于什么。

(试介绍教例研究法、问题研究法和实验研究法)

2.设计逻辑。说明如何取样,绩效如何反映。

(九)预期研究成果。可说明:

1.研究报告

2.其它论文

3.专著

4.音像资料

5.典型教案

6.教具学具(含课件)等

(附鉴定材料:①主件:研究报告;②附件:有关研究的支撑性材料;③研究工作总结)

(十)研究步骤及进度。可说明如何实施目标管理;规定时间、明确责任、计量成果等。

(十一)课题研究的组织与管理。可说明:

1.课题研究的类别。说明是独立课题,还是集体课题。如果集体课题,则要说明如何分工协作。

2.课题研究的组织形式。说明是集体研究式、总分协作式还是纵何分层式研究形式。

3.相关人员的分工及职责等。

(十二)课题研究的保证措施。可说明:

1.人员保证

2.策略保证

3.经费和物质保证

课题研究指导方案 篇2

一、线性规划理论简介

线性规划是运筹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发展起来的一种重要的数量方法[1]。自1947年提出了线性规划问题求解的单纯形法之后, 线性规划在理论上日益趋向成熟, 在实践上日益广泛和深入。线性规划在工业、农业、商业、交通运输、军事、经济计划和管理决策等领域都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 它已是现代科学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2]。

线性规划主要用于研究有限资源的最佳分配问题, 即如何对有限的资源作出最佳方式的调配和最有利的使用, 以便最充分地发挥资源的效能去获取最佳的经济效益。“有限资源”可以是劳动力、原材料、机器设备、资本、空间等有形的事物, 也可以是时间、技术等无形的事物;“最佳分配”通常是指费用最小或利益最大。

线性规划的数学模型有三个要素:决策变量、目标函数、约束条件。从本质上说, 线性规划问题是在一组线性约束条件的限制下, 求一线性目标函数最大或最小的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时, 把某个问题归结成一个线性规划数学模型是很重要的一步, 往往也是困难的一步, 模型建立是否恰当, 直接影响到问题的求解;而选取适当的决策变量, 是建立有效模型的关键之一。

二、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符合线性规划理论

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是当今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也是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的需要, 而专业培养方案是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非常重要和关键的因素, 应高度重视并采取科学的方法来制定[3]。本文认为, 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符合线性规划理论, 因为制定专业培养方案完全具备线性规划数学模型的目标函数、决策变量、约束条件这三个要素。

(一) 目标函数

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是高校教育教学的目标, 因而我们可以把培养尽可能多的数量和尽可能高的质量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作为目标函数。

(二) 决策变量

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通过各种教育教学环节来实现的, 具体体现在专业培养方案中, 就是设置很多课程, 包括公共课 (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大学英语、高等数学等) 、学科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各种实践教学环节, 这些课程可以理解为线性规划模型中的决策变量。

(三) 约束条件

约束条件很多, 如修业年限的规定, 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是在这个约束条件下进行的, 在一般状况下不可能无限制延长或缩短基本学制。专业培养方案通常有最低学分的要求, 每位同学要达到最低学分后才能毕业和获得学位。一些国家统一规定的课程, 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军事理论与军事技能, 等等, 应该而且必须纳入专业培养方案, 而且学时数有最低要求, 这也是专业培养方案制定的约束条件。学校现有的教学资源, 包括师资、教室、设备资源等, 从根本上说, 也是专业培养方案制定的约束条件。

以上分析表明, 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就是一个线性规划问题, 是在现有有限的教学资源条件下进行最佳配置, 在各种条件的约束下试图最充分地发挥教学资源的效能, 从而达到人才培养效果的最大化。因而, 建议用线性规划理论来指导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

三、关于线性规划数学模型的讨论

由于线性规划是研究有限资源的最佳分配问题, 具体到专业培养方案, 就是要通过各种课程 (决策变量) 的设置, 在现有师资、教室等各种资源、修业年限、最低学分等各种条件的约束下 (约束条件) , 期望培养出最佳成果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目标函数) 。最佳成果可以是一定数量和一定质量人才的综合的最好结果, 或同等数量下最优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或同等质量下最大数量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一) 关于目标函数的讨论

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是我们教育教学的目标, 但是不同的人在不同的观念指导下, 对“高素质、创新型”的具体含义会有不同的解读, 从而目标函数也可能会有所不同, 如同等数量下最优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重质量) , 或同等质量下最大数量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重数量) , 或用最大程度的就业率来反映最佳成果 (重就业率) 。

不同观念便会导致不同行为的产生, 从而产生不同的效果。我们应该努力吸收教育新观念、新理念, 并体现在专业培养方案中, 体现在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 是对我国现实问题的清醒思考和战略调整, 对整个社会实践, 其中当然也包括对教育教学改革, 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指导意义。温家宝总理指出:“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有什么样的发展观, 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 就会对发展的实践产生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响。”因而, 我们要自觉地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 从线性规划的角度说, 制定出的专业培养方案要体现“以人为本, 全面、协调、可持续”这个目标函数。

(二) 关于决策变量的讨论

大学教育是一个综合和全面的过程, 因而应设置各种课程, 也就是决策变量。通常, 课程分为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实践环节等多个类别, 在各类别中再设置具体的课程。但具体设置多少课程, 设置哪些课程, 是值得讨论的。从线性规划数学模型的角度来说, 为了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要有足够数量的决策变量, 但也不是越多越好, 因为有约束条件的限制, 我们不可能为了完成更多的课程来延长学制, 也无法临时增加教师数量、扩大教学资源[4]。所以, 我们要努力选择那些对目标函数最大化起重要作用的、影响显著的决策变量, 而尽量减少那些对目标函数最大化作用不大的、影响不显著的决策变量。

(三) 关于约束条件的讨论

有的培养方案在“宽口径、厚基础”的指导思想下, 淡化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 培养出的大学生基础较好, 但专业素质不高, 就业存在很大困难。反之, 有的培养方案在“高就业率”的指导思想下, 课程设置紧跟市场, 结果就业率可能暂时高了, 但基础不扎实, 市场一变化, 就业率就没有保证, 而且毕业生在工作中只能从事简单的工作, 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 发展缺乏后劲[5]。所以, 确定决策变量后, 还要有约束条件。设置课程多了, 表面看内容有广度了, 满足了“宽口径”的要求, 但在总学时的约束下, 单个课程的学时就少了, 实质上学习没有深度, 达不到“厚基础”的目的。从课程性质上, 基础课多了, 满足了“厚基础”的要求, 但在总学时的约束下, 专业课相应就少了, 达不到“有专长”的目的。专业必修课多了, 满足了“有专长”的要求, 但选修课相应就少了, 达不到“有创新”的要求;同样, 理论课多了, 基础扎实, 但实践课相应就少了, 动手能力不强。归根结底, 约束条件就是在课程数量和课程学时之间、加强基础和专业培养之间、必修课与选修课之间、理论课和实践课之间保持平衡, 目的就是使得有限的资源达到最佳的配置, 也就是使得目标函数最大化。

(四) 线性规划理论有助于认识上的一致性

在制定专业培养方案时, 公共课教师往往强调公共课的重要性, 专业基础课教师往往强调专业基础课的重要性, 专业课教师往往强调专业课的重要性, 实践课教师往往强调实践课的重要性, 等等。从表面上看, 大家的意见往往不一致, 公说公有理, 婆说婆有理。但如果大家接受了线性规划理论, 在认识上就容易取得一致, 因为从本质上说, 大家的意图是一致的, 就是想培养出高素质创新型的人才。所以, 在肯定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实践课等都重要的前提下, 在课程的设置、学时的分配上要服从服务于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这个终极目标, 也就是说, 让目标函数最大化是确定课程设置、学时分配的最终依据。

(五) 线性规划数学模型的建立任重道远

本文仅仅对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符合线性规划理论作了初步分析, 并对理论模型提出了初步的讨论和设想。应该说, 用线性规划理论指导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 并建立起基于线性规划的专业培养方案的数学模型, 这是一项十分重要而又十分繁重的工作。

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符合线性规划理论的基本思想, 所以建议用线性规划理论来指导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在目前, 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刚刚起步, 线性规划数学模型的建立任重而道远, 应加强对这一内容的探讨和研究。

摘要: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十分重要。本文在简介线性规划理论的基础上, 阐述了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符合线性规划理论的基本思想, 建议用线性规划理论来指导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在此基础上, 讨论了用线性规划理论来指导专业培养方案制定中的几个问题。

关键词:专业培养方案,线性规划,目标函数,约束条件

参考文献

[1]束金龙, 闻文凯.线性规划理论与模型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3:1-12.

[2]张远增.高等教育评价中的线性规划方法[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 2002, (2) .

[3]周文芳, 闫军印, 单翀飞.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规划与设计[J].中国成人教育, 2008, (11) .

[4]陈洪泽.我国教育资源短缺的现状及对策分析[J].全国商情 (经济理论研究) , 2007, (6) .

课题研究指导方案 篇3

摘 要 普通高校体育课设置武术段位制课程不仅能改变多年来传统武术课单一的教学模式,丰富学校体育内容,拓展高校体育教育理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针对高校推行武术段位制课程,提出对课程的教学内容、授课方式及考核评价等方面的科学、系统的具体实施方案,指导和推动高校武术教学改革与创新。

关键词 高校 武术段位制课程 教学 指导方案

一、高校设置武术段位制课程的意义

武术是中国传统的体育项目,是几千年来我国人民用以锻炼身体和自卫的一种方法,因其带有思想冶炼的文化特征及对生命真理探索的人文哲学特色,所以对中国大众文化有着深远影响,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如今武术已向世界逐步推广,并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同和共享,然而武术在国内并非十分盛行。中国武术段位制的颁布与实行,就为指引群众进行武术锻炼和养成终身体育习惯创造了一个好的条件。可是多年来,考段、评段的个人和单位却越来越少,而且很多群众甚至不知道存在武术段位制。为此,把中国武术段位制引入高校设置教学课程,不仅能改变多年来传统武术课单一的教学模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探索学校武术的教学规律,构建武术教育新体系,丰富学校体育内容,拓展高校体育教育理念,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及建立规范的武术锻炼体系,推动学校武术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同时,还有利于普及和推广中国武术段位制,使我国武术运动这个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得到更好传承和发扬。

二、教学对象

普通高校大学一年级和大学二年级武术选项课学生。

三、教学内容和授课方式的创新

引入中国武术段位制的段位内容和晋段形式,采用由浅入深、淡化套路、循序渐进,突出方法,打练结合,传承文化的教学原则,以分段集中的方式开展教学。

(一)教学内容包括理论课和实践课两个部分。理论课教学主要体现在武术技法、武德与武术礼仪、武术文化内涵三个方面。武术技法知识与各段级技术教学内容密切相关,应贯穿教学始终。武术既是一项体育运动,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因此,教师在传授运动技能的同时,还要阐释动作的文化内涵。对于武术理论知识的传授,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安排,将理论知识融入技术教学之中。在武术教学过程中将技术教学与理论知识学习融为一体,引导学生在掌握技术的过程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在学习理论知识的过程中密切联系运动实践。

(二)在学校武术教育中传承民族文化、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武术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首先,武德与武术礼仪教育是武术教学的基本要求,对刚步入习武行列的初学者,首先要从武术礼仪入手开始教育,让学生通过看得见的礼仪学习,去了解礼仪的内涵,接受武德的教育。使学生明确习练武术应遵守礼仪、崇尚武德的道理;其次,武术是以中华文化为理论基础的民族传统体育。武术的每一个动作都渗透着中华文化。通过由表及里的教学和训练,使学生能逐步实现由外在的肢体练习向内在文化素养的升华;第三,以武术为载体,通过持之以恒的武术锻炼,塑造完善的人格,培养学生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

(三)把体育教育的中心放到发挥与培养学生自我锻炼的能力上,教学主要以中国武术段位制一段、二段、三段技术的套路和攻防技术为主,由浅入深根据学生需求和能力多层次教学,把武术课程分为传统、太极、拳术、器械和攻防技能五类,每类分为初级和提高两个层次的项目,使武术课的内容更加丰富多样化,可供学生喜好和需求更多选择,学生可在各个类型、各个拳种流派、各个层次中相互交叉学习。

(四)除了课内教学,还增加中国武术段位制通段赛的教学活动和加强课外锻炼,使学生把学到的技术有机会在教学赛活动中得到充分的展示与认可,实现了课内外相结合,学生在获得相应段位的同时,能够满足自我认可的心理需求,起到了拓展教学的功效,而且在段位晋段的同时,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终身锻炼的意识。

四、考核评价

在考核内容上可以分为专项技术、综合能力、理论、体能、课外活动等进行综合评分,在专项技术评定上根据学生独立完成整个套路或攻防技术的熟练程度,以及对动作规格、方法、劲力、节奏、意识的掌握程度给予评定。在综合能力上分为功法功力评价和发展能力的评价。在功法功力上,主要以打练结合为主,对动作的方法清晰、劲力顺达、力点准确的掌握以及互相默契配合程度给予评定。在发展能力上主要采取对学生学习态度与行为、交往与合作精神、情意表现、进步幅度、通过段位或已获的段位等级等方面的评定。这样可以对学生的武术课程学习有一个更加科学、公正、合理的评价。另外,武术课程的考核与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合为一体,体育课成绩与中国武术段位制通段等级要有效联系在一起,激发学生对武术的兴趣,提高武术课程成绩。每学期或学年可根据本校具体教学情况,由本校体育部门、武术教师组织安排邀请当地中国武术段位制初段位评审委员会进行考评,通段学生可获得国家认可的《中国武术段位制》等级证书。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相应的段位,满足学生自我表现、自我超越、自我肯定的心理,能激发起他们的学习热情,带动他们课后练习,从而养成良好的武术锻炼习惯,为终身体育打下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孙喜莲.武术段位制理论考评的内容体系[J].体育学刊.2004.3.

[2] 邢秋皓.武术段位制在北京市普通高校推广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2012.05.

课题研究指导方案 篇4

2002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以来,“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改革与发展职业教育逐步成为社会共识。特别是2005年11月7日,教育部等七部委联合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制定了《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和职业教育办学方针,把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就业率作为考核职业院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指标。职业教育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规模进一步扩大,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明显增强。但从总体上看,职业教育仍然是薄弱环节,一边是生产服务一线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才严重短缺,一边是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率偏低,许多地方出现技能型人才结构性短缺,暴露出职业教育与岗位需求的不相匹配、职业指导相对滞后等问题,亟需解决。建立中职生就业服务体系,加强就业指导工作,促进中职生就业是职业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本课题研究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调查、研究中职生就业价值取向,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

2、影响中职生就业的因素;

3、探索职业学校开展职业指导工作的有效途径。

二、本课题在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⑴ 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就业是民生之本,促进就业是世界各国关注的主要课题之一。我国从2002年开始,提出了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发展思路,各省、市、学校就开始进行职业指导的研究。我省成立了省中职毕业生就业服务中心,制定了《山东省中职毕业生就业服务中心章程》、《山东省中职毕业生就业服务中心培训基地管理条例》,培训实习指导教师,改革课程设置,初步形成了省、市、校三级就业工作服务网络。许多国家也都非常重视就业教育的研究,如美、英、法等国开展的创业教育;印度开展的“自我就业教育”等,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开展职业指导,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提升学生就业、再就业和创业能力是今后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趋势。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影响中职毕业生就业的因素有很多,本课题主要从中职生就业取向层面展开研究,了解学生就业的价值取向、研究影响学生就业率的个体因素,寻找实施职业指导,提升学生就业、再就业和创业能力的有效途径,增强学校办学的生机与活力。

四、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

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培养模式,更加关注学生个人的发展和学生的就业能力,体现了现代职业教育以人为本的原则,使职业教育在满足经济需求时更具人文性。因此,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力求从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分析、影响学生就业率的因素分析等方面来寻找与市场需求的结合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改革,开展好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对于转变学生的就业观,提高学生的就业、再就业和创业能力,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的服务经济、服务民生的功能,提升中职毕业生的就业率,促进学校稳步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

五、课题研究的假设及方向 ⒈课题界定与研究依据

课题界定:(1)、就业取向调查:指对中职生就业价值取向的选择进行的调查,分析影响学生就业率的因素,是为做好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所做的前奏性的研究活动;

(2)、职业指导:指对学生进行就业观、职业道德、职业生涯设计、创业教育等内容教育活动,是中等职业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

研究依据:(1)、《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以及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关于落实两个决定的实施意见;

(2)、职业指导理论:它所强调的人职匹配、人力资源开发和职业决策等原理对职校进行课程改革,开展职业指导,从职业的适应、选择、决策等层面上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能力也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3)、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的经验、成果。⒉理论假设与研究目标(研究目标分解与具体化)理论假设:中职生就业价值取向存在一定的偏差,这种偏差通过职业学校教育模式、教学方法、课程设置等的改革,通过具体有效的职业指导,能够弥补或消除,从而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提升学生的就业再就业和创业能力,提升学校的毕业生就业率,促进学校的稳步持续发展。

研究目标:

1、对中职生就业价值取向进行全面调查;

2、对影响中职生就业率的因素作出分析;

3、对中职生职业指导的相关策略进行具体的设计、操作、调节、改进,筛选出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六、课题研究方法设计(对应研究目标、内容、过程进行某一方法的具体设计)

1、调查研究法;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有计划有步骤地调查、分析中职生就业价值取向和影响中职生就业率的因素,归纳概括出具有共性特征和普遍意义的问题,掌握丰富的第一手资料,为课题研究提供充足的事实依据;

2、文献研究法:搜集、整理、学习掌握现今国内外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和与课题相关的论文论著,为课题研究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3、行动研究法:在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中寻找课题研究的立足点,贯彻边研究边改革的精神,致力于实际问题的真实有效的解决。

七、完成课题研究的措施及预期成果

1、国家政策支持,倡导以就业为导向举办职业教育;

2、学校重视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成立了专门的学生就业指导办公室,加强了就业指导环节的课程设置与教学;

3、成立课题研究小组,教科室、教导处、学生就业指导办公室通力协作,选择一至二个专业科参与研究,使课题研究更加贴近学生实际,贴近教学实践;

4、学校在课题研究上给予时间、经费等方面的支持。

5、该课题已确定为胶南市级规划课题。预期研究成果: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寻找到改进职业指导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为学校加强职业指导教学做出贡献,促进学生就业率的不断提升。成果形式:研究论文。预期完成时间:2009年10月

八、课题研究计划

本课题计划用四年时间完成,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6.3---2006.9)成立课题研究小组,制定研究方案,组织课题组学习相关理论;第二阶段(2006.10----2007.9)设计调查问卷,展开问卷调查与分析,形成调查报告;第三阶段(2007.10---2008.9)影响中职生就业率因素分析,对职业指导相关策略进行设计、操作、调节和改进,筛选出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形成研究论文;

第四阶段(2008.10---2009.10)实证阶段,对相关方法进行实际操作,形成有价值的研究报告,申请课题结题

最终成果形式:(1)中职生就向取向调查报告;

课题研究指导方案 篇5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

培养方案

为贯彻落实国家卫生计生委等七部门《关于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指导意见》(国卫科教发〔2013〕56号)及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教研〔2014〕2号)精神,不断完善我国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积极推进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建立适应临床医学特点的人才培养制度,促进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衔接,更好地服务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事业发展,特制定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

第一条 培养目标与要求

一、培养热爱医疗卫生事业,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人文素养和专业素质的临床医师。

二、掌握坚实的医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较强临床分析和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表达能力与医患沟通能力。能独立、规范地承担本专业和相关专业的常见多发病诊治工作。

三、掌握临床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并有一定的临床研究能力和临床教学能力。

四、具有较熟练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的能力和较好的外语交流能力。

第二条 招生对象与入学方式

一、招生对象。为符合医师资格考试报考条件规定专业的应届或往届本科毕业生。对于已经获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人员原则上不得报考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二、入学方式。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并达到规定要求,着重考核学生的综合素质、专业能力和专业基础知识。

第三条 学习年限与培养原则

一、学习年限。学习年限为3年。在规定时间内未达到培养要求者可以延期学习年限,具体由学位授予单位根据有关文件自行规定。

二、培养原则。培养采用理论学习、临床轮转与导师指导相结合的方式,以临床轮转为主。培养过程应按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内容与标准进行,同时重视学位课程学习、以及临床研究能力和教学能力的全面培养。

第四条 课程学习与考核

一、课程设置。课程包括:公共必修课(政治、外语)、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选修课。应根据硕士生必须具备的知识结构开设课程,学位课程应满足学位授予以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要求。

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选修课内容应涵盖人文素养、临床科研方法、公共卫生、法律法规等类别课程,例如:临床思维与人际沟通、医学文献检索、医学统计学、临床流行病学、循证医学、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重点传染病防治知识、医学法律法规等。

二、课程学分。学位课程要求总学分应不少于16学分。政治理论课3学分,外语2学分。

三、课程教学。可采取集中授课、网络教学、专题讲座等方式相结合。考核可采取笔试、读书报告等多种方式。

学位课程可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公共理论和临床专业理论学习相结合,由学位授予单位和培训基地共同开展教学。

在临床轮转期间,每月安排不少于两个半天的集中学习,以讲座、教学研讨会、案例分析等方式,学习各相关学科的新进展、新知识。

第五条 临床能力训练和考核

一、临床能力训练以提高临床实践能力为主,应在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公布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进行。

二、临床轮转按照《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关于印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认定标准(试行)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内容与标准(试行)》(国卫办科教发〔2014〕48号)进行,实际培训时间应不少于33个月,达到各专业培训标准细则的要求。

三、临床能力考核。主要考核硕士生是否具有较强的临床分析、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严格按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过程考核和结业考核进行,学位授予单位应认定其临床能力考核结果。第六条 科研与教学培训

一、硕士生应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收集、病例观察、医学统计、循证医学等科学研究方法。能够熟练地搜集和处理资料,在临床实践中发现问题,科学分析和总结,研究解决问题,探索有价值的临床现象和规律。

二、硕士生应参加教学查房、病例讨论会、专题讲座、小讲课等教学工作;能够参与见习/实习医生和低年资住院医师的临床带教工作。

第七条 学位论文与答辩

一、选题要求。选题应从临床实际出发,紧密结合临床需求,体现临床医学特点,具有科学性与实用性,鼓励与专业最新进展密切相关的自主选题。

二、学位论文形式。学位论文可以是研究报告、临床经验总结、临床疗效评价、专业文献循证研究、文献综述、针对临床问题的实验研究等。

三、学位论文要求。学位论文应符合学术规范要求。论文作者必须恪守学术道德规范和科研诚信原则。学位论文必须由研究者独立完成,与他人合作完成的学位论文需注明作者在其中的贡献度和具体研究内容。注重知识产权保护,研究资料和数据具有可溯源性。对涉及国家机密和尚不能公开的研究结果,以及临床研究报告论文中涉及研究对象隐私和权益等问题,应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执行。

四、学位论文答辩。学位授予单位按照有关规定制定学位论文答辩的具体要求和程序,组织论文答辩。第八条 学位申请与授予

一、申请条件

1.完成学位授予单位培养方案所规定的各项要求; 2.取得《医师资格证书》;

3.完成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取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

4.通过硕士学位论文答辩。

二、学位授予

硕士生达到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的学位授予条件后,向所在学位授予单位学位管理部门提出申请,经学位评定委员会批准,授予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

第九条 分流机制

学位授予单位应按照研究生学籍管理有关规定制订相关政策,对不适宜继续按照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的研究生进行合理分流。

一、第二学年内未获得《医师资格证书》,根据学生意愿,可安排其转入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渠道,但应按照学术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要求完成学位课程学习和论文答辩。

二、在规定的学习年限内,未通过学位课程考核、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考核或学位论文答辩者,经学位授予单位批准,可适当延长学习年限。

三、对在规定的学习年限内获得《医师资格证书》、完成学位课程考核,但未获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者,可对其进行毕业考核和论文答辩,准予毕业。毕业后三年内取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者,可回原学位授予单位申请硕士专业学位。

第十条 组织管理

硕士生同时也是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住院医师,接受学位授予单位、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培训基地管理,由学位授予单位研究生主管部门统筹负责。硕士生的指导教师包括学位论文指导教师和临床能力训练指导医师,分别负责学位论文指导和临床带教工作。各轮转科室需成立指导小组,负责指导研究生的临床能力训练。

第十一条 附则

一、本方案适用于攻读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二、学位授予单位应根据本方案,从招生录取、培养方案、学位授予等方面制订具体规定。

三、本细则自发文之日起实施。未尽事宜参阅相关配套文件。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

课题研究指导方案 篇6

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的通知

文号:学位办[1999]7号发布时间: 1999-01-20

有关单位:

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成立暨第一次全体会议已于 1999年 1月在清华大学召开。现将会议讨论通过的《关于制订在职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和《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成立暨第一次全体会议纪要》转发给你们,请参照执行。

附件:

一、关于制订在职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

二、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成立暨第一次全体会议纪要

附件一:

关于制订在职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

(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 一九九九年一月十三日)

为促进在职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入学要求、培养方式、学位授予等环节的规范化,确保培养质量,特制订本《指导意见》,供各培养单位参考。

一、培养目标和要求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是与工程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性学位,侧重于工程应用,主要是为工矿企业和工程建设部门,特别是为国有大中型企业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

培养要求:

1.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获得者应较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业精神,积极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2.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获得者应掌握所从事工程领域的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掌握解决工程问题的先进技术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担负工程技术或工程管理工作的能力。

3.掌握一门外国语。

二、入学要求

1.招收对象主要为:取得学士学位后,从事3年或3年以上工程实践工作,经所在单位推荐的优秀在职人员。

2.报考人员须参加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入学考试。考试科目为外语、数学和专业综合考试。专业综合考试的重点是考核考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培养方式及学习年限

1.在职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研究生,采取进校不离岗的方式。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但要求在校学习的时间累计不少于 6个月。

2.学位论文由校内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导师与工矿企业或工程部门内经单位推荐的业务水平高、责任心强的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人员联合指导。来自企业的导师由学校按程序办理聘任手续。

3.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学习年限最长不超过 5年。

四、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

1.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课程应针对工程特点和企业需求按工程领域设置。教学内容应具有宽广性和综合性,反映当代工程科学技术发展前沿。其中外语课程的要求是比较熟练地阅读本领域的外文资料;数学课程的要求是掌握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数学方法;专业课程应强调本领域的新技术、新方法和新工艺的学习与实践。

2.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研究生,应获得总学分不少于 32学分。

3.课程设置框架及必修环节:

(1)必修课程(至少 1 7学分)

① 政治理论2学分

② 外国语(含基础部分和专业部分)5学分

③ 基础理论类课程4学分

④ 专业基础和专业类课程(不少于 4门)10学分

(注:专业基础和专业类课程由学校与企业协商,并报学校相关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审核后确定。)

(2)选修课程〔至少 3 门〕l1学分

计算机应用类课程

经济、管理、法律和环境保护类课程

行业发展概论类课程

相关学科课程

(3)必修环节

① 开题报告

② 论文工作中期报告

五、学位论文

1.论文选题应直接来源于生产实际或者具有明确的生产背景和应用价值,可以是一个完整的工程项目策划、工程设计项目或技术改造项目,可以是技术攻关研究专题,可以是新工艺、新

设备、新材料、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论文选题应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先进性和工作量,能体现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2.论文形式:

(1)工程设计;

(2)研究论文。

3.评审与答辩

(l)学位论文的评审应着重审核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审核学位论文工作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审核其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新思想、新方法和新进展;审核其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计的先进性和实用性;审核其创造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必须完成培养方案中规定的所有环节,成绩合格,方可申请参加学位论文答辩。

(3)学位论文应有 2位专家评阅,答辩委员会应由 3—5位专家组成(其中至少有 2位专家不是学位论文作者的导师);评阅人和答辩委员会成员中均应有来自工矿企业或工程部门的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

六、学位授予

通过课程考试取得规定学分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的研究生,由培养单位学位评定会员会审核批准授予工程硕士专业学位。

附件二:

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成立

暨第一次全体会议纪要

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成立暨第一次全体会议于 1999年 1月 13日在清华大学召开。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教育部副部长周远清同志到会讲话并为各位委员颁发了聘书。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国家教育部研究生工作办公室主任赵沁平同志主持开幕式并就指导委员会今后的工作作了讲话。

周远清同志在讲话中回顾了二十年来我国工科研究生教育所取得的巨大成绩,指出了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工科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所面临的挑战,阐明了设置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培养工程硕士和成立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的重要意义,以及开展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应该注意的主要问题。他指出,虽然我国工科研究生教育为我国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工作的持续发展培养和输送了一大批高层次专门人才,但长期以来,为工矿企业和工程建设等单位培养研究生的工作不能取得长足进展,其主要原因在于:在既有的工学学位授予和评价模式下,不利于突出工程类型研究生培养的目标要求;授予统一的工学学位,缺乏与职业资格的明确联系,不利于形成面向企业的从业导向作用;以脱产进校为主的学习方式,使企业难以选送安心于企业工作的技术骨干攻读学位;学校基本上按照与培养学术研究型人才相适应的模式进行招生和培养,忽视了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的特点,不能适应企业对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知识结构和能力的要求。设置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和培养工程硕士,在制度建设上,丰富了学位类型;在培养环节上,要求课程设置、教学要求和学位论文选题紧密结合企业需求,使企业能够根据自己的产品发展规划和技术现状,培养急需的和储备的工程技术人员和工程管理人员;在办学模式上,实现校企紧密型合作,将人才培养与解决企业技术问题结合起来,发挥了研究生教育教学、科研的双重优势,使产学研结合真正落到实处。

赵沁平同志在讲话中强调,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今后开展工作时要注意做到:把握好一个标准,即要确立一个合适的培养目标和评价指标;防止两种倾向,即既要防止降低质量要求又要避免回到培养学术型研究生的老路上去,要注意工程硕士的工程性、实践性和应用性;处理好三种关系,一是在培养特点和要求方面处理好工程硕士与工学硕士之间的关系,二是处理好校内培养和校外培养的关系,三是处理好课程学习和工程实践的关系。

来自高等高校、企业的委员们就如何开展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工作充分发表了意见。主任委员王大中同志在发言中强调了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特殊性。副主任委员郭廉高同志介绍了宝钢集团培养工程类型研究生的经验和企业对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要求。

委员们讨论、修改并一致通过了《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章程》。讨论、修改并一致通过了《关于制订在职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

关于1999年指导委员会的主要工作,委员们认为,应主要开展以下几项:(一)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召开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工作研讨会,总结和交流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经验,研讨质量保证措施;(二)制订关于在职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使培养工作更加规范化;(三)制订国家计划内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逐步开展应届本科毕业生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工作;(四)筹备组织编写外语和数学两门在职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入学考试联考科目的考试大纲和指南;(五)组织编写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部分课程的教学大纲,初步确定的课程包括:英语课程、数学类课程、经济和管理类课程、计算机应用类课程;(六)研究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设计)的具体提交形式及评价标准。(七)等措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组织开展有关工作所需的经费。(八)建立、完善指导委员会秘书处的工作机构和工作制度。

课题研究指导方案 篇7

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等精神的引领下,许多教师认识到孩子主体性学习的重要性,要为孩子创设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多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分析孩子的想法、做法,真正尊重孩子。同时这也对教师的指导工作提出了挑战,教师应审时度势,做好孩子活动的引导者、支持者。

事先预设的教学内容带有教师的主观色彩,有些内容不一定符合孩子的兴趣和需要。比如,孩子们因为生活经验的限制,对预定教学内容《各种各样石头的产地》不感兴趣,这时教我们又把它细分为五个子课题:《对各年龄段幼儿家长沟通心理特点的研究》、《对老师各种沟通方法针对性、适宜性的研究》、《对沟通方法多样性的研究》、《对沟通人际密度所产生效果及沟通语言有效性的研究》、《对建立网络家园沟通平台的研究》。一学期实施过后,我们发现,有些子课题的内容有所重复,有些子课题的内容不易实施,又把子课题改成三个:《对沟通的途径方式多样性的研究》、《对不同类型家长沟通针对性适宜性的研究》、《对沟通技巧及沟通语言有效性的研究》。

虽然这些子课题很“小”,但指向性明、实践性强、周期性短,因而便于施行,实用价值明显。这对于教师的专业成长,既是一种方法、手段,又是一扇思想、智慧之门。这扇门有些窄,但耶稣告诫人们“要走窄门”,由此入门并出发,将走向宽广,走向顶峰。

为确保子课题研究落到实处,我们还做到“四保证”。保证学习时间:将自主研修与集体学习培训相结合,每两周进行一次集体的科研学习,平时进行自主学习。保证学习内容:将自定学习主题与引导性主题相结合,每次科研活动,确定一个共同的学习主题。保证学习形式:将教研组学习与学习型小组相结合,学习型小组的确立,可以是相同子课题成员组成的,也可以是由有共同问题的成员组成的。保证研究效果:将绩效评价与自查反思相结合。

师需要对教学内容作出调整,可以选择一面带过或取消内容。有的预设教学内容部分是孩子感兴趣的,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给予空间和时间,让孩子自主生成教学内容,有机结合预设教学和生成教学。比如,预设教学内容《认识石头的外形》是孩子们感兴趣的,于是生成教学内容《美工活动———鹅卵石小路》、《美工活动———制作石头玩具》。有些部分的内容则需要通过教师的诱导激发起孩子的兴趣。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创设生动、活泼的活动情境,通过对开放性问题的讨论,让孩子寻找资料、组织参观访问、制作展示作品等活动,引发孩子的兴趣,满足孩子进一步探索的需要。比如,《美工活动———制作石头玩具》中,许多孩子对石头灰暗的颜色不感兴趣,没有进一步探索的兴趣,于是我设计了一些制作活动,旨在让孩子们在教师创设的有趣的活动情境中,激发用石头制作的浓厚兴趣。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应充分挖掘和利用各领域内部及各领域之间的内在联系,对课程内容进行合理的、有效的整合……”小班幼儿非常活泼好动,喜欢蹦蹦跳跳,但是他们的动作还不是很协调,开展相关的体育活动,不仅可因势利导顺应小班幼儿爱玩的天性,还可促进孩子身体协调发展。但在原先预设教学中并没有体育领域的学习内容,因为在活动过程中使用真正的石头会存在危险,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刚巧我看到报纸,报纸的颜色与石头还有点像,把石头揉成一团不就是一块石头了吗?打定主意,这次我将活动领域延伸到体育领域《体育活动———运石造房》。活动开始以扮演小动物引入,讲解游戏玩法小动物运“石头”,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孩子一看都喊“报纸石头”。在实施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鼓励孩子敢于尝试运报纸石头造房子所带来的乐趣,锻炼孩

(三)教科结合,共同发展。

“科研即教研、教育即研究”的思想早已深入人心。将教育科研看做与教学工作密不可分的部分,确为一条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和教育质量的便捷之路、高效之路。基于这样的认识,把课题研究与教研活动紧密结合,以课题研究为载体,把教研活动和课题研究整合到一起,教研活动紧扣科研课题,把课题分解细化到小主题,教师带着问题研讨,这样教研活动有了主题,课题活动有了研究过程。如我园在开展课题《信息技术与幼儿园教学整合策略之研究》时,我们结合每个教研组的小课题,以小、中、大班三阶段为单位,认领美术、数学、社会领域的子课题,分别着手进行这三个子课题的研究。我们通过教学活动评比、主题沙龙研讨、幼儿作品展示、环保意识宣传等活动,有效整合了教科研活动。由于教研活动和课题研究的有效整合,形成了科研活动课题化,课题研究教研化,教研活动专题化,不仅较好地落实了课题研究任务,减少了重复活动的负担,提高了课题研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还让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研究,在研究中成长,促进了教师业务能力和科研水平的提高。

课题研究常态化,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工作,随着我们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新的问题还会不断涌现。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必将一步一个脚印,坚持常态化的课题研究,踏踏实实走好课题研究之路。

如何做好集体教学活动的准备工作

唐春芳

(昆山市仁宝幼儿园,江苏昆山

在幼儿园的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学的准备是活动设计与组织过程中的一个细节,然而正是这个细节,是整个教学活动得以顺利、有效开展的前提。关注集体教学活动的准备,对集体教学活动做周密的设计,在教学过程中做灵活的应变,不仅是提高集体教学活动质量的根本保证,而且是集体教学有效性的基础保障。

活动的准备是活动开展的保障,你有怎样的准备,就决定了幼儿有什么样的反应。无论是具体的材料或是幼儿的经验基础,活动前我们都应做充分的分析:准备的内容是不是合适,是不是利于幼儿的具体操作,能不能有效地为活动目标服务,是不是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能不能满足幼儿的发展需要……只有准备充分了,活动才能有效进行。

新《纲要》指出:“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过程是教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的过程……结合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制订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并灵活地执行。”预设好每个活动计划,是教师在组织活动前必须做的一件事,有效的活动准备是促进幼儿在原有基础上发展的关键所在。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有效的活动准备呢?

一、活动前的“思”是活动顺利、有效开展的重要条件

新《纲要》提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要做个支持者,就得做好活动前的反思。

首先,教师“思”幼儿,是指教师对幼儿情况的了解与掌握。幼儿是活动的主体,幼儿的年龄特点与发展水平决定了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因此我们既要了解这一年龄段的幼儿相关领域发展的规律与年龄特点,又要掌握本班幼儿发展的实际情况,即对幼儿活动相关能力的发展水平、活动兴趣进行分析,从而根据幼儿的特点设计活动,尽量照顾到每一位幼儿,让他们每一个人都能从活动中得到发子的平衡能力,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对教学方案进行与时俱进的领域拓展,促进活动向纵深发展。

又如,在我原先编制的教学方案中,没有石头在水中的变化这一学习内容。我在参与孩子们活动的过程中,发现如果将课题延伸到水里,孩子们研究的兴趣就会更浓。果然如此,孩子们不仅兴趣十足,而且观察到了石头在水中的变化,并了解了沉与浮及简单的力学现象。为了让孩子们进一步探索,我在区角活动中增添了玩水这一内容,满足了孩子们的需要。

应彩云老师说:“情景化环境可以促进孩子的自主学习的开展。”孩子还小,充满趣味材料的样式,如材料的形象、色泽、游戏性等都可以使孩子在没有老师引导的情况下,激起学习的动机和愿望,满怀兴趣地学习。为了让孩子的手更灵巧,手肌肉更强健,在班级开展的特色区教学活动中,我让他们学习“捞石头”:一盘石头、几个盘子、一些捞石工具(勺子、筷子等);操作要求:一次捞一块石头。在头几次操作中,一些孩子不是“捞石头”,而是“拿石头”,就是一次捞很多石头放到盘子里,一盘石头都不够他一人操作,或刚开始还蛮有兴趣地操作,没过一会儿,就放下操作材料,坐着发呆。我感到孩子对“捞石头”不甚喜欢。于是,我用盒子做了动物头饰箱,张着大大嘴巴,色泽鲜艳,替换了原来的茶叶盒。我告诉孩子:“我们把石头当成食物,捞食物喂小动物吃

展、学到知识。

其次,教师“思”教材。教材是活动的载体。无论什么活动都有相关的教材作为依托,而教材是“死的”,想要顺利地开展活动,就必须认真地钻研分析教材中的因素,挖掘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帮助幼儿在掌握重点、突破难点中获得相应的发展,同时分析教材还可以帮助教师了解活动开展前应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才能有的放矢。

有了对幼儿情况的了解与教材分析的掌握,教师进行预设活动内容的设计时,就能明确地知道哪些活动形式使活动达到目的,促进幼儿具体能力的发展与习惯的养成,这为活动得以顺利、有效地开展做好铺垫。

二、帮助幼儿获得相关的经验是活动顺利、有效开展的有力保证

活动的前期准备分为了物质准备和经验准备。教师往往是重视物质的准备而忽视了经验的准备,以往的活动中教师只是简单地为幼儿准备活动的物质材料,而忽视了幼儿在活动前对相关知识经验的掌握。

1. 利用家长资源多角度、多方面地丰富幼儿的知识经验。

新《纲要》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可见现今的幼儿教育再也不是幼儿园的事,家庭教育也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合理地利用家长资源,才能更好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完全可以让家长以亲子活动的形式参与到一些活动前的准备工作,帮助幼儿获得相关的经验,而且往往事半功倍。

2. 在教学活动中多形式地丰富幼儿的知识经验。

新《纲要》提出:“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要运用整合的思想,根据目标、内容恰当地采用适宜的组织形式,以达到最优化的结合,取得良好的发展。”区域学习活动与集中教学吧,一次就喂一块石头,这样小动物才不会吃得撑了。”经过这样的设计,孩子爱操作了,轮流交换捞石工具进行操作,玩得不亦乐乎。

与石结缘,师生同乐,我们认为方案是成功的。在实施“石趣”教学方案的过程中,从教学方案的预设生成、实施开展、教学总结等,整个过程充分体现了师生间的互动作用,给孩子充分自由探索,尽情表现和共同生活的机会,幼儿最终获得了知识,树立了积极的学习态度。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同样在成长,通过与幼儿的谈话、电脑查阅,看了孩子们带来的百科全书、图片、标本之后,师幼在共同探索中获得了更多的知识。孩子们在自主学习中,充分展示出了学习能力和创造潜能,展示了智慧和个性。我分享是孩子们投入学习的乐趣,是我的付出被孩子接受的喜悦。这份分享将激励我继续带着孩子们一起探索,在探索中分享经验与成果,分享喜悦与乐趣。

摘要:通过生活环境中随处可见的石头,让孩子自主生成,并有机结合预设教学和生成教学引发孩子的兴趣,通过自主学习了解、认识石头的特征,玩中学,学中玩,给孩子充分自由探索、尽情表现和共同生活的机会,使师幼在共同成长的同时,感受石头带来的乐趣,体验到无穷的乐趣。

关键词:预设教学,幼儿教育,“石趣”教学方案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5.

课题研究指导方案 篇8

按照异步教学“提出问题→指示方法→学生学习→明了学情→研讨学习→强化小结”的六步原则,根据课文《伟大的悲剧》内容,笔者设计了“异步教学学习指导方案”。

《伟大的悲剧》异步教学学习指导方案

一、学习目标

(一)学会生字、理解新词的含义,了解文章大意。

(二)学习用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概括课文内容。

二、学习时间:本课分两课时,本节为第一课时

三、自学作业题及方法提示

(一)必做题

1.请你小声朗读或默读课文:(1)给课文标上段序。(2)利用工具书并结合课文注解学会生字、理解新词,并写在课本上。(3)画出文中难以理解的句子,并通过对学、群学、请教老师和运用参考资料的方法来解决。

2.填空:文章主要人物是由 率领的 国探险队,共 人;他们的对手是 国的 率领的探险队。这次竞争的结果是 国的探险队赢了,比对手早到了 个月。

3.查字典找出“伟大”和“悲剧”分别是什么意思?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提示:用记叙文的六要素来概括。)

4.点明文章主旨的是哪个句子或段落?(提示:主旨句往往出现在文章首尾的抒情或议论部分。)

(二)选做题

1.斯科特一行做了哪些事让你激动难忘,为什么?(提示:细节描写表现了人物的什么精神品质,用以表现“伟大的悲剧”中的“伟大”?)

2.斯科特一行在探险中遇到了哪些不幸的遭遇?(用以表现“伟大的悲剧”的“悲”。)

以上教学设计方案大致体现了异步教学的学习过程。例如,必做题中的第3题的第一问:查字典找出“伟大”和“悲剧”分别是什么意思?学生在查字典时,发现“伟大”有几种解释,少数学生不知道该用哪种解释,于是就由“独学”变成“对学”或“群学”,体现了学生采用多样化的学习形式。

“明了学情”则体现在学生自学、对学或群学的过程中,包括老师的个别指导、分类指导和集体指导。如必做题第3题的第二问:要求学生用记叙文的六要素来概括文章内容。学生普遍不明白怎样把记叙文的六要素组合起来,老师“明了”这一“学情”后,在让学生进行“研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集体指导”:“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或者“什么时候”做了“什么事”,“结果怎么样”了。这样一来,学生能较快地学会并掌握概括文意的方法。

值得注意的是,老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时要把握“易讲难引”(容易的知识讲解,难度大的知识引导)的原则,并做到个性问题个别指导、共性问题分类指导、大多数的问题集体指导。

本节课是异步教学法的展示课,因此,设计的“必做题”比较浅显,目的是要学生掌握“异步教学”的操作模式;“选做题”是第一课时的延伸,设计问题时可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提高一个层次。

一节课的最后5分钟为“强化小结”时间,简短的5分钟是为了保证前面的大部分时间学生能够充分地进行“六步学习”,老师也可以进行三种形式的指导,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笔者将本节课的“强化小结”分成两部分:一是检验学生做题的正确率,给重点问题一个参考答案,一般提问“必做题”里的重点问题,如本节课必做题中的第3题和第4题;二是设计问题,如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生可从学到的基础知识、学习方法、思想感悟等方面进行概括。)

在本次异步教学展示课上,有的学生小结了自己的收获:“我学会了自学,还学会了与同学之间的对学、群学,这些方法对学习很有用。”

(责编 欧孔群)

上一篇:书法培训心得总结下一篇:蛋糕店活动促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