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文庙游记(精选11篇)
我们乘坐的旅行车只用了三个小时就到达了目的地---郑州。
我们先去了植物园。下车后我们排队到了大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桥,桥下有清淅见底的流水,水中有鱼王和它的孩子,它们的孩子们在它的身旁游动,好像是它的卫士在保护它。我看到这清淅的水,真想跳到水中玩个痛快。再向前走是一个很高的假山。假山上的泉水从山上流下来,流到了一个很大的鱼池里,鱼儿们在水里快乐的游动着,
小学生作文大全
大家都一定很爱吃香蕉吧,但我从没有亲眼看到过香蕉树。香蕉树的叶子像芭蕉叶,翠绿翠绿的高大的叶片,使人感觉到了南方。在叶子中间夹杂着一大串青绿的小香蕉,一层一层的香蕉都重叠着,像是一个含苞欲放的层层叠叠的花儿。从香蕉下方伸出一根茎,茎上有一朵深红色的花,漂亮极了。
我们走在用石头铺的蜿蜒的小路上,看到了用竹杆搭的架子,上面有火龙果有叶片,叶片上有无数根小的像针一样的长刺。如果你不仔细看,还以为是仙人掌呢。讲解员又带我们来到了一片幽静的竹林,在竹林里有各种各样的竹子,有斑竹、绿杆竹、黄杆竹。当讲解员在讲斑竹时还给我们讲了一个传说,说:在一个国家,有一位国王,一天国家出事了,国王跑到了一个荒无人烟的大石块边哭了起来,没有很久,那里便冒出了很多竹子,竹杆上长满了很多斑点,好像是国王的泪珠,大概“斑竹”就是由这而得名的。我抬头望去,竹叶表绿表绿的,再加上那竹节和笔直的竹杆,好像是一幅美丽的工笔画。看那竹叶有深有浅,枝繁叶茂纵横交错在一起。再看那竹杆,好像在比高低,这儿的环境真美呀,真是让人流连忘返。
吃完午餐后,我们又来到了郑州科技馆。眼前看到一个大展示厅,里面放着很多可以亲自动手操作的展品,其中有一个我印象最深刻,用一个长铁丝给大玻璃片中间穿一个小孔,然后工作人员一开按扭,电流就会把玻璃全部打碎。电的力量多大呀。看完展示后,我们又去了第二展示厅,我看到在一个铁盒子的表面上有无数个小孔,开始我看到这个,觉的很奇怪,后来经过自己亲自去做,我才发现每个小孔下有一根钉子,在按电扭的同时,钉子会一齐上下移动,这样可以按摩身上的每个穴位。使人感觉很舒服。
玩了一天也没有觉得累,通过这次去郑州游玩,我自己不仅看到了我以前没有见过的植物,还玩的很开心,真想再去一次我们的省会----郑州。
指导教师:范育健
郑州文庙尊经阁因为年久失修,室外柱子、栏杆等表面油漆空鼓、起翘、裂纹、褪色严重,破败不堪,不仅影响该建筑的观瞻,而且影响该建筑木结构的安全。
2014年10月,为了解决尊经阁存在的问题,郑州市商城遗址保护管理处对尊经阁进行了油漆维修,要求按“一布五灰”的古建传统施工工艺进行。由于预算原因,决定用现代调和漆进行构件的罩面。
油漆准备工作如下:
搭架施工人员根据情况搭设了围绕尊经阁的钢管脚手架,以确保施工安全。
除漆施工人员首先用斧、挠钩等工具对原来的油漆进行清理。在清理的过程中,要求细致、仔细,既不能伤到原来的木柱、栏板、彩画,还要将原来的油漆清理下来。整个过程需要持续一段时间,这是保证下道施工工序顺利开展和工程质量的需要。
在全部清理完成后发现,原来的柱子都存在较大的裂缝,夹层中有一根柱子裂缝非常严重。在这样的情况下,施工单位首先按照传统木柱的加固方法对木柱进行了加固处理(在木柱上刻6毫米深的槽,用扁铁对木柱进行了加固,并且使扁铁不外露,这是保证油漆施工质量的关键步骤)。
在扁铁加固完成后,对木柱和门窗的各种小裂缝进行楦缝处理,检查所有的木构件,看到楦缝已经完成后,真正的油漆准备工作已经完成。
油漆的工序是:
汁浆为了使木质构件与油饰表皮结合稳定、牢固,做汁油浆一道,以1油满∶1血料∶20水调成均匀油浆,不宜过稠,用糊刷将木构件全部刷到(缝内也要刷到),使油灰与木构件衔接更牢固。
捉缝灰油浆干后,用扫帚将表面打扫干净,以捉缝灰,用铁板向缝内捉之(横液竖划),使缝内油灰饱满,切忌蒙头灰(就是缝内无灰,缝外有灰,叫蒙头灰)。如遇铁箍等金属构件,必须紧箍或连接牢固,并将铁锈除净,再分层填灰,不可一次填平。木柱有缺陷者,以铁板衬平借圆,满刮靠骨灰一道,如有缺少角者,应照原样衬齐。线中边角处须贴齐。干后,用金刚石或缸瓦片磨之,并以铲刀修理整齐,以扫帚扫净,并以水布掸之,去其浮灰。
通灰上麻或布(本项目使用材料为布),为了防止木材本身变形等应力产生破坏作用,致使油饰表面开裂,故采用上布工艺,来保证油饰表面稳定、牢固、不开裂。捉缝灰、油满施工,干后用砂纸磨之,要精心细磨,以扫帚打扫,以水布掸净,以铁板满刮通灰一道,不宜过厚。如有线脚者,再以中灰扎线,压布或麻,干后以金刚石或缸瓦片磨之,使麻茸浮起,但不得将麻丝磨断。用扫帚打扫,以水布掸净,以皮子将压布灰涂于麻上,要来回扎实与麻结合。
中灰通灰干后用砂纸打磨平整,要精心细磨,以扫帚打扫,以水布掸净,上中灰一道,不宜过厚。如有线脚者,再以中灰扎线。
细灰干后用砂纸磨平,再用砂纸打扫,以水布掸净,而后再汁水浆一道(净水),用铁板将边角、边框、上下围脖、框口、线口以及不下去皮子的地方均应详细找齐。干后再以同样材料用铁板、板子、皮子满上一道(平面用铁板,大面用板子,圆者用皮子),厚度不超过2毫米。
钻生磨细,即要求精心细磨。钻生,就是浸生桐油,干后以细金刚石或停泥砖精心细磨至断斑。要求平者要平,直者要直,圆者要圆,以丝头蘸生桐油,跟着磨细灰后的工序随磨随钻,同时修理线脚及找补生油(柱子要一次磨完、一次钻完)。
油饰油饰材料柱子采用硝基磁漆;木地板采用硝基木器清漆。主要油饰柱、木栏杆、木装饰品、木地板等。
油漆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要点:
桐油熬制因为采用的是传统工艺,所有桐油的熬制是工程成败的关键,关系着地仗做好后是否开裂和保证跟木柱之间很强的黏和力。
猪血发制猪血的发制,要求采用新鲜的猪血,这样发制出来的猪血有韧性、黏结性强。
油漆调制油漆的调制比例,是传统地仗制作的关键步骤,如果用油过多,则材料不易和木柱黏结,用油过少则地仗材料不结实易开裂。这几项技术,是和现代的油漆泥子完全不同的工艺,都需要专业师傅进行操作,所以专业性非常强。
表面油饰的施工一定要在地仗完全干燥后进行,这样能保证油饰的质量。
尊经阁木柱采用的是大红色的油漆,门窗和木地板采用铁红颜色。修葺完成后,整个建筑看上去大气、庄重,很有魅力。
尊敬的游客朋友们: 你们好!
欢迎你们来到滇红之乡——凤庆,我们今天要参观的地方是凤庆文庙。
凤庆文庙是我省仅次于建水孔庙的滇西第一孔庙。它始建于明朝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清康熙八年(1669年)和同治十二年(1873年)曾两次迁建并多次修缮。是我县历代达官贵人、文人墨客祭祀孔子的地方。
凤庆文庙位于凤城城西,占地约1.2万平方米。我们走进大门,正面对的是泮水池,泮水为皇宫之外的护城河水,泮水池比喻孔子像皇帝一样的尊贵。
泮水池后面是金声玉振坊(也叫龙门),传说金声是表示古代乐器,在这里赞扬孔子的思想像一首乐曲一样有始有终,完美无缺。龙门喻示成功,有鱼跃龙门一说。当你走过了龙门,穿过金声玉振坊。犹如感受和领悟了孔子儒家思想的完美。
这是棂星门。棂星门即是灵星,古代祭祀天,首先要祭灵星,孔庙把棂星门设为第一首偏门,就是说尊重孔子如尊重天一样。后人为赞颂孔子思想对我国社会所发生的深远影响,用了“德配天地,道冠 古今”八个大字赞扬孔子的思想如同天地一样,他的主张对于古今来说都是最好的,因而把棂星门定为孔庙的第一道偏门。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大成门,是孔庙的最后一道大门,“大成”是孟子对孔子的评价,孟子说:“孔子之谓集大成”,赞颂孔子达到了集古圣先贤之大成的至高境界。三门并立,左掖玉振坊,右掖金声门,中门主祭孔子夫妇,据说中门天子莅临祭祀时才开,又说只有中了状元才能开启。大成门因大成殿而得名“大成”。
大成殿南北两侧的房子叫两庑,俗称南北厢房,是后人供奉孔子学生72贤和后世儒家学派中著名人物的地方。
前面是大成殿,大成殿是孔庙的正殿,也是孔庙的核心,据说“大成殿”三个金色大字为清朝雍正皇帝手书,大成殿和故宫的太和殿,岱庙宋天殿并称为东方三大殿。
大成殿正中供奉的是孔子圣像,两侧分别悬挂两副对联为:“德冠生民溯地辟天开咸尊首出,道隆群圣统金声玉振共仰大成”,是清世宗御题。2003年重置的第2副是“沧江三千里,日暖星寒,留下几多故事,薄门八万户,梅韵竹风,写出一部春秋”,是原市委书记李国伟撰联,由省九旬书法家冯国语先生手书。门外北面一口嘉清年铸的镛钟。只有逢重大节日和虔诚尊贵的客人到来才撞响此钟。
说完大成殿,我们在来参观崇圣祠。崇圣祠是清雍正元年(1723年)为追封孔子上五代祖为王而建的祭殿,是供奉和祭祀孔子父母和 先人的地方。崇圣祠像大成殿一样也有四配,另有五从祀者,四配是孔门后学生杰出人物的生父,五从祀者是儒学世系中杰出人物的生父。
崇圣祠曾改建为文工队礼堂,于2006年8月恢复重建。祠里孔子先辈和四配、五从祀者的塑像正在筹建中。
我们最后将看到的是魁星阁,魁星阁,又叫鸣凤阁,建于光绪十八年(1892年),居县城最高点,共3层,高16米,边宽11米,六角攒尖顶,底层为正方形。整个建筑结构灵巧,登高放眼四望,胸怀为之阔朗。
今天我们已经游览了凤庆文庙的全部建筑群,感谢各位游客朋友,欢迎大家下次再来滇红之乡做客。祝大家旅途愉快。
16639454
四(1)班 杨洋
目录府文庙概况历史沿革主体建筑古建筑群收缩展开府文庙概况
泉州府文庙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集宋、元、明、清四朝代的建筑形式的孔庙建筑群,其历史悠久,规模宏大,布局匀称,建筑优美,造型独特,规制完整,文化内涵丰厚,是宋代中原文化和闽南古建筑艺术的有机结合,为东南地区名闻遐迩的最大的文庙建筑群。 府文庙位于市区繁华的商业区中心地段,鲤城区中山中路泮宫内。始建于唐开元末年,北宋太平兴国初年移建孔庙于此,七年(982)建为州学,后又迁他处,大观三年(1109)迁回,南宋绍兴七年(1137)重建。主体建筑大成殿为典型的宋代重檐庑殿式结构。面阔7间35.3米,进深5间22.7米,斗拱抬梁式木结构,以48根白石柱承托,正面有浮雕盘龙檐柱8根,风格古朴,在全国现存文庙中甚属罕见。殿前砌露台,台明嵌有仰莲、复莲、扶桑、山茶、牡丹、芙蓉等辉绿岩石浮雕。台下通道、拜庭,两旁古榕垂荫,庭外为半月形泮池。上有元代建的泮桥,梁式石构,中部拱起,两边有石构护栏。大成殿前东西两侧筑有东庑和西庑,全长112米,宽10米。两庑前正中为大成门三开间,二进深,左为金声,右为玉振,三门联成一体,宽60米,深10米。门外为露埕宽66米,深60米,可容数千人,左右为礼门、义路。西面临中山街建有泮宫门。庙东有明伦堂七开间,宽36.8米,五进深21.4米,前有宽深36米的露庭,东西两书斋,庭前有方池宽29米,长43.8米,中有4米宽的石桥,围以石护栏。外为育英门,再往东原存有尊经阁和名宦、乡贤祠等建筑。 文庙内设有“泉州府文庙文物陈列馆”、“泉州历史名人纪念馆”、“泉州古代教育展览馆”。 “泉州府文庙文物陈列馆”设在大成殿内,正中有孔子塑像,两旁有四配十二哲画像。主要文物有传世祭孔乐器、舞器、礼器等。其中六件青铜豆铸有“乾隆十一年台湾知府蒋元枢捐造,贡生蒋鸿皋监制”和铸有“同治六年五月铸,州同御即造,训导郑秉经郊行李树监铸”及“台湾北路淡水同知严金清谨制”的铭文编钟。是研究泉州文庙与台湾文庙的历史渊源关系的实物资料。 “泉州历史名人纪念馆”设在文庙西庑,陈列有唐、五代、宋、元、明、清等朝代文化名人三十八位。这些人物从各个历史时期反映出泉州人文荟萃、人杰地灵,在政治、文化、经济、军事以及海外交通、国家统一等领域为社会以至世界作出重大贡献。展品使用现代彩色腊像工艺制作,配以精制各时代服饰,形象逼真、栩栩如生。 “泉州古代教育展览馆”设在文庙东庑,陈列自晋代中原士人徙泉后,带来中原文化,家塾兴起,宋代泉州除府学外,各县均建有县学,书院林立,如雨后春笋,时有“十室之间,必有书舍”,称誉为“海滨邹鲁”。该馆陈列展出图文并茂,以大量翔实照片反映教育历史的遗迹和遗存,还有碑刻、课本、科举试卷、牌匾、楹联等实物资料,展现当时社会教育的缩影。
历史沿革
唐开元末年,泉州孔庙名为鲁司寇庙,址在府衙城右。 五代,改为宣圣庙,址同上。 宋太平兴国初(976-984)迁建泉州崇阳门外之东南,即今址。 大中祥符二年(1009)迁建于育材坊,去旧学西北。 大观三年(1109)复迁建于原址崇阳门外。 绍兴七年(1137)就原址重建左学右庙,增旧基高二尺余,中为先师殿(大成殿),殿前东西庑。殿左为明伦堂,明伦堂后为议道堂,前为东西十二齐。殿堂南面筑有方池、学池。前为藏书阁、廨宇、庖廪悉备。又化赎庚门旧址门西向,门内凿河浚池以通巽流,筑石桥以纳潮汐。 嘉泰元年(1201)再建棂星门,辟武齐。 嘉泰四年(1204)增置官书三千五百余本。 咸淳(1265--1274)中,殿毁,又重建。 元大德三年(1299)。重修明伦堂。 大德十年(1306)整治学校,修大晟乐。 至治元年(1321)塑两庑从祀像,筑杏坛于棂星门前。 至正初(1341―1349)造大晟,铸礼器。 九年(1493)大风发屋,稍作修葺。 嘉靖三年(1524)扩广泮池,浚堙塞以通潮汐,易濠南居民,辟路通通淮大街。 万历三十七年(1609)地震,殿堂两庑圮又重修。 万历四十年(1612)改泮池为园如右官之制。 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大修大成门,内外及两庑前柱皆易以石,作金声、玉振二门石匾,移建崇圣祠于礼殿东北。 康熙二十七年,雍正五年,乾隆三年共颁发“万世师表”、“生民未有”、“与天地参”三匾,后又有嘉庆帝“圣集大成”,道光帝“圣协时中”,咸丰“德齐帱载”,同治“圣神天纵”,光绪“斯文在兹”等。
主体建筑
泉州府文庙建筑规模宏大,是集宋、元、明、清四个朝代的建筑形式于一体的孔庙古建筑群。主体建筑大成殿为典型的宋代重檐庑殿式结构。殿身为斗拱抬梁式结构,整座大殿用48根白石柱乘托,有石雕盘龙檐柱八根,大成殿正中有孔子像,梁上悬挂有清康熙帝御书“万世师表”。大成殿东为崇圣殿,名宦祠、明伦堂。庙内宋太守题诗的夫子泉井等诸多文物保存完好。这些建筑物构成一个完整的文庙建筑群。 主体建筑大成殿是祭孔的正殿,面阔七开间,进深五间,为典型的宋代重檐庑殿式、抬梁式木构架,斗拱层叠,梁枋纵横,雕饰有小龙、飞禽走兽、花卉草木;殿柱皆石,前有露台,翼以扶栏,下为甬道、拜庭;庭外泮池,筑有元代石桥,桥面铺72块长方形条石,代表孔子的72个得意门生;东西为两庑,前为大成门、金声玉振门。东畔明伦堂,为文庙现存主要附属建筑,堂前露庭、泮池和石桥均保存完好。西有泮宫及乡贤名宦祠、状元祠十余座。庙内陈列资料十分丰富。大成殿正厅中央供奉着孔子圣像,东西两侧供奉四配及十二哲人,陈列祭孔礼器、乐器和泉州历代名人遗著遗物等文物共500余件。灵星门邻涂门街地段,原为府文庙建筑群范畴,后辟为另用。为了完整保护文庙建筑群,2000年,泉州市委、市政府将其作为重点工程,投资1.2亿元,拆迁菜市场及三个企、事业单位,建成文庙广场,既有效保护遗址,又成为市民休闲健身的场所。
古建筑群
泮宫
亦称圣贤门,在孔庙西南边,面临南大街,坐东朝西。 宋时建筑已废,后改为水泥,仿木建筑,歇山顶二层楼阁式、面阔三开间、三层,中间为通道,门楣横书“泮宫”二字。泮官楼上撰有榴联:“海国闽疆东南重镇;典章文物邹鲁遗风”。 泮宫即学宫,周代诸侯的学校前有半月形的水池,名叫泮水,诸侯的学校就称泮宫,意在伴水边建学宫而名。明清科举制度规定,学童考进县学为新进学员,须入学宫拜谒孔子,叫做入泮或游泮。
戟门与露庭
孔庙外面露庭东西各有一座石构朝门,原系木牌坊,后改为石构建筑。东朝门内写“贤关”,外写“礼门”;西朝门内写“圣域”,外写“义路”。 露庭宽66米,深60米,面积约2000多平方米,原来铺有石板三千条,暗喻孔子弟子三千多人。
棂星门
棂星门亦称先师门,在露庭南面。 棂星为天镇星,即天上文曲星。孔庙庙门以“棂星”命名,意孔子应天上星宿而降。 原棂星门建于南宋・嘉泰元年(1201年),现存建筑为清代重建,单檐歇山顶,斗拱抬梁式木结构。雕龙石柱,工艺精湛,造型优美。屋脊上有六柱似芭蕉茎的绿色圆筒,称为六经筒。据说秦始皇焚书坑儒时,民间暗藏六经于芭蕉茎内,得以流传。
大成门和金声、玉振门
大成门是孔庙第二进院落的`正中大门,在露庭北面,现存系清末建筑。单檐悬山顶,砖木结构。三开间,二进深,东西两端连接金声、玉振两旁门连成一体,宽60米,深10米。大成门的两边有一对青石花鼓、屋檐下立有左右两尊“避邪”,明间有大型“万字不断墙”的砖砌壁饰。 大成门与金声、玉振两门,系引申孔子思想集古代圣贤学说之大成。孟子说:“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者,金声而玉振之也。”这是盛赞孔子“德开天地”、“道冠古今”,并与孔庙中心大成殿相呼应。
泮池和月台
泮池在大成门内大成殿拜庭前方,作半月形,南岸半圆,北岸平直,可通潮汐。中间纵贯一座石桥(名曰泮桥),桥长约26.6米,九跨,面宽3.6米,由16根石柱桥七墩承重石梁,中稍拱突,石板横铺、护以栏杆。桥上两旁栏柱雕石像,象征太平景象。桥板七十二条,隐喻孔子七十二贤人;外行第7条石断为两截,象征被逐出孔门的叛徒樊迟。桥筑于元代,风格端重,人行桥上,有举止雍容之感。 月台又叫露台、拜亭,在大成殿前面、泮池北面,是一高起一米的台式石建筑,为古代文武官员绅士祭孔时跪拜歌舞之地。两边原有两株百年古榕,宛如天然大盆景。月台须弥座保存着宋代的青石浮雕,有仰莲、复莲、扶桑、山茶、牡丹、芙蓉等。月台东西砌有石阶、台面原有围栏、后废。正南面原有雕龙石丹陛,后以石阶代之。
大成殿及两庑
太原文庙门票、去太原文庙旅游要多少钱:
成人票淡季(11月1日至3月31日)24元,成人票旺季(4月1日至10月31日)30元。A.免票政策:特殊人群预订标准:6周岁以下或1.2米以下的儿童免费;残疾人、现役军人、革命伤残军人持相关证件免费;70周岁以上老人持老年证或身份证免费;大中小学学士集体参观出示学校介绍信免费;持有离休证的老年人免费;持有本地低保证的群众免费;持有光荣军(烈士)属证的群众免费;记者、导游带团持相关证件免费;旅行社踩线人员出示旅游社及导游证或者经理资格证免费;山西省民俗博物馆之友以及山西省民俗博物馆志愿者持相关证09:00--17:00
作为一名专门引导游客、助人为乐的导游,常常要根据讲解需要编写导游词,导游词具有形象、生动、具有感染力的特点。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导游词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建水文庙导游词,欢迎大家分享。
文庙又称孔庙,是中国古代用于祭祀孔子和推广儒家教化而兴建的重要礼制性建筑,几乎遍布全国各地。据史料记载,明代全国就有府、州、县三级文庙约1560所,清代则增至1800多所。
建水文庙始建于元朝至元二十二年(公元1285年),经历代40多次扩建增修,占地面积已达114亩,其现存规模、建筑水平和保存完好程度,都仅次于山东孔子家乡的曲阜孔庙和北京孔庙,全国大型文庙中名列前茅。建水文庙历经700余年能得以比较完好地保存下来,为人们研究我国古代尊孔崇儒的历史,研究传统的建筑艺术创造了极其宝贵的条件。现已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建水文庙完全依曲阜孔庙的风格规制建造,采用南北中轴线对称的宫殿式,东西两侧对称布置多个单体建筑。原主要建筑有包括一池、二殿、二庑、二堂、三阁、四门、五亭、五祠、八坊等共37个,现除杏坛、射圃、尊经阁、文星阁、敬一亭和斋亭被毁外,其余31个建筑都得到较为完好的保存。整个建筑宏伟壮丽,结构严谨,给人以庄严肃穆之感,为建水这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增添了极其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
建水文庙建筑群坐北朝南北分布,纵深达625米,共分七进空间。
第一进空间从万仞宫墙(红照壁)至“太和元气”坊。“太和元气”坊是文庙的单体大门,属四柱三楼三门道木牌坊。
太和元气坊门头上的“太和元气”四个贴金大字,是赞美孔子思想如同天地生育万物。次间木栅栏门的门头板上,刻有清雍正年间重修此坊时临安府主要军政官员的名字,左为文职官员,右为武职官员。石砌须弥座夹杆石上雕刻有龙、狮象,这是建水文庙不同于其它文庙的石作
学海特色之一。“太和元气”坊后是泮池。俗称“学海”,自明弘治年间拓为椭冠。泮池北端筑有一小岛,上建“思乐亭”,岛堤间由一座三孔石桥相连。“思乐亭”亦名“钓鳌亭”,有勉励生员奋发努力,日后功成名就,犹如钓得深海中大鳌之意。人们来到这一引导性空间,第一眼就可以看见“学海文澜”和均衡对称的牌坊群落,给人们一种襟怀开阔、如入圣殿的感觉。
第二进空间为“太和元气”坊至月台边。进入“太和元气”坊,迎面便是一尊3米多高的孔子铜像,令人肃然起敬。像后碧波荡漾的泮池,象征孔子的思想犹如汪洋般宽广、浩瀚和深远。
义路坊从下马碑开始,进入“礼门”、“义路”坊、“洙泗渊源”坊前半圆形月台广场,为第三庭院空间。二、三进空间为建洙泗渊源坊水文庙最大的游憩活动园林庭院环境空间,在这里可将远山近水,如画风光,尽收眼底,让人不由赞叹我国传统园林的奇巧与壮美。
第四进庭院空间为“洙洒渊源”坊至棂星门及横向对称的“德配天地”、“道冠古今”、“贤关近仰”、“圣域由兹”四座牌坊及碑廊,是文庙园林气氛甚浓的历史文化碑刻展示区。棂星门东西两侧为碑林,其间立有石碑数十块,记载了明清重修文庙的情况,是研究中原文化及儒家思想在边疆传播的重要历史资料。
从棂星门至大成门为第五进庭院。棂星门的四棵中金柱穿屋顶而出,高出屋脊两米余,柱顶上罩明代盘龙青花瓷罩,下段裸柱上有木制饰物,这是全国文庙中罕见的建筑形式。五进庭院正中是专为纪念孔子办学设教
杏坛建造的杏坛,内用斗八藻井,瓦用黄色琉璃瓦,彩绘金龙和玺,规格很高。坛内竖明代“孔圣弦诵图”石碑。杏坛左前有奎星阁;左后有名宦祠、金声门,右后有乡贤祠、玉振门。奎星阁、文昌阁供奉“奎星星君,文昌帝君”,取“奎主文章,魁星点斗,文运昌盛”之意。乡贤名宦祠是为祭祀建水古代有名望的乡绅、贤人和纪念古代建水籍在外地做官的`名人而建的祠堂,属于地方文庙的特有建筑。
大成门以内至先师殿及两庑两耳围合的第六进庭院空间,是文庙的核心和重点。此庭院由大成门、先师殿、东西两庑、东西碑亭、东西两耳组建成气势恢宏、格调高雅、金碧辉煌的方形建筑群体,营造出文庙特有的建筑意境。院内还有相传植于元代的古松、古柏,植于明代的山茶和植于清代的金银桂。院内的一对伏坐石雕白象,上驮一米多高的青铜花瓶,其造型体现了中原文化、边陲文化和东西亚文化的交相辉映,取意为“象呈升平”。
寒假在柳州游玩,与表姐去过一趟文庙。
文庙是供奉孔子老先生的地方,没到中、高考期间,总有人络绎不绝地来到这里,祈求高中。
站在文庙大门前,望着大门,金碧辉煌的房顶令人叹为观止。
走进门口,走向大殿。殿前汉白玉的浮雕,刻得栩栩如生。表姐在一旁观赏,却叹息着浮雕并不是整块的,不然能卖好多钱。我哭笑不得。
脚刚跨进大殿,一抬头,我就惊呆了。巨大的孔子雕像摆在殿内,威严,肃穆,整个大殿的气氛除了凝重,还是凝重。我把视线移到别处,有孔子弟子的雕像,还有一些乐器,殿内的.竹子又粗又大,支撑着整个大殿。而上面的花纹却栩栩如生,让我不禁想感叹人类的艺术与技术。
再往后又有两个小点,但里面也没有什么东西,也不多说了。
最后,我们把目光投向了那九层的文昌塔。看起来不算太高,但爬起来,就可难哩。我们一层一层爬着,一层一层地看着塔外的景色。越到高层,视野越开阔,看到的金色就越壮观、美丽。塔内的楼梯是呈四周环绕形,四面都有。所以当爬到最高一层时,一层一层的楼梯在眼前展现,愈显得塔的高,让我不禁油然而生出一种摇摇欲坠之感。
我立马走出楼梯,走到廊上。因为文昌塔建在河岸边,所以当我站在走廊上向外望时,我又惊呆了!一片波光粼粼的河水被微风吹起,荡着涟漪。在太阳的照耀下,河水的颜色蓝蓝绿绿的,更显幽深。近岸的地方,水比较薄,透出底下的沙,这水多么清澈见底啊,兼职堪比桂林漓江之水。近旁的青山与那青青绿绿的河水相应着,颇有一种山清水秀之感。
吉林文庙建筑结构严谨,其整体建筑的基调和格局匠心独运,它运用沿中轴线延伸层层递进院落组成的序列向主体建筑过渡,空间的宽窄大小、建筑的高低多少,各单体建筑的形制、尺度、比例、色调、繁简明暗华朴,用以表现尊卑主次的伦理纲常和等级秩序,突显大成殿的崇高地位,各部分建筑之间相互协调,相互衬托,其组合排列主次分明,是“和”的建筑美学观的体现。
吉林文庙为大式建筑,主体建筑、照壁、围墙均以黄琉璃瓦覆顶。大成殿双重飞檐,是典型的宫殿式建筑,歇山式殿顶,龙凤脊,正面九龙,背面九凤。
建水文庙完全依曲阜孔庙的风格规制建造,采用南北中轴线对称的宫殿式,东西两侧对称布置多个单体建筑。原主要建筑有包括一池、二殿、二庑、二堂、三阁、四门、五亭、五祠、八坊等共37个,现除杏坛、射圃、尊经阁、文星阁、敬一亭和斋亭被毁外,其余31个建筑都得到较为完好的保存。整个建筑宏伟壮丽,结构严谨,给人以庄严肃穆之感,为建水这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增添了极其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
整个庙宇,一片翠绿,古木萧森,庄严肃穆。松、柏、竹、柳,千姿百态,各种花卉争妍斗艳,四时飘香。庭西有两株共生树,一为柏树,一为榕树。数百年的风风雨雨,它们已经紧紧缠在一起。有人戏称为“万将军抱白小姐”。 建水城,为旧临安府所在地,元、明、清三代曾是滇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加上文庙规模宏大,建筑精巧,素有“滇南邹鲁”之称。早年,当地利用文庙建立了临安中学。现改为建水第一中学,并在文庙侧新建了许多教学楼。昔日孔庙圣地,如今成了青少年学习之所。由于政府和学校注意保存古迹,至今文庙仍很完整。
绕至泮池后的唇台上,只见栩栩如生的龙、虎、麟、狮、象巨石雕高距于坊座上,拱卫着木构架的牌楼。四周的壁画上方,用砖砌成斗拱样,覆以碧瓦,与三楹坊顶合成叠罗汉式的三重檐歇山顶,檐牙高啄,碧瓦飞翘,与“太和元气”坊及“礼门”、“义路”坊齐观,如数重大雁飞临泮池之上。这种建筑风格,凸现了儒家思想两个固有的属性:一方面具有广泛信仰层面上的情感需求,另一方面存在着相当丰富的理论思维内容。
文庙最吸引人的去处无疑是大成殿。它是文庙的主体建筑,一字排开的五间殿堂,正堂内置龙宝座,供奉着孔子塑像。殿堂单檐九脊歇山顶,琉璃黄瓦,翘角飞甍,巍巍宏丽,气象庄严。这里有很多的字匾和塑像,字大多是历代皇帝所题,像都是对弘扬儒家文化作出贡献的名人。大殿檐下悬挂着“先师庙”三个鎏金大字匾,笔力雄浑遒劲,匾沿镶嵌着玲珑剔透的木雕龙凤。东西厢房是祀奉先儒的场所,先贤79人、先儒75人依次供奉于内。
今天,风和日丽,李老师带领我们去参观安康文庙,它是古代安康州府祭祀孔子和生员读书的地方。自后屡有修葺增扩,按照文庙规制,坐北面南,沿南北中心轴线建起了宫墙万仞、泮池、棂星门、戟门、大成殿、启圣殿、文星塔、名宦祠、乡贤祠、忠义祠、节孝祠、东西庑等建筑。近百年来失于维修,又先后拆毁了所有的附属建筑,仅存大成殿。
我们一路上欢歌笑语,同学们个个都兴高采烈的。但到了文庙,谁也不敢出声,因为这里的肃穆和圣神,我们刹时变得十分严肃起来,静静地聆听着讲解员阿姨娓娓道来。安康文庙大成殿始建于元至正初年(1340年),元至正十年(1350年)、明洪武五年(1372年)和明成化四年(1468年)进行修缮,后因屡遭洪涝于清康熙四十五年(17)迁到现址。二〇〇八年,安康市政府决定对安康文庙进行维修,在陕西省文物局的积极支持下,二〇一二年初完成了大成殿维修彩绘,并在考古发掘的基础上,重新设计建造了戟门、东西厢房、月台。我们现在看到的就是修复后安康文庙大成殿和在遗址上重建的月台、戟门、东西厢房。
随后,讲解员便带领我们来到一扇实木门前,指着这扇古老斑驳的大门,说:“这扇门叫做大成门!我们现在所在的地方叫戟门”。这门的上面都是裂纹,显示了年代的久远。戟门又称大成门(大成门因大成殿而得名“大成”)或仪门,因门内左右列戟而得名。我们参观了遗址展示窗。在实施文庙二期工程时,对文庙遗址进行了部分发掘,发现了清代的踏步、柱础及砖基。为了向观众展示清代安康文庙的更多信息,进行了原址保护。现在看到的戟门是在清代基础上复原重建的。面阔五间,歇山顶。正中间的为明间紧挨着的是次间最外面的是稍间,明间和次间开门,平时只从次间侧门通过。我仔细地看了看许久,也并不明白那扇门的中间那扇门为什么不开了?正在我纳闷地时候,老师给我们绘声绘色地讲述了一个美丽动人的传说:未开的.那扇门也叫中门,中间有一个巨大的钟,只有在进行重大仪典时才开启中门,并且古时考取前10名的考生,才可以敲响那口大钟,那口钟的声音传得很远很远的。
听到这里,我暗暗下定决心,将来我考大学时,也要考取前几名,踏过这扇中门,敲响这口远古的大钟,感恩于上苍对我的命运垂青。我们的队伍徐徐前行,从两边的侧门进入,走了几步,来到一个大院子,前面呈现一座高大宏伟的古老建筑,在阳光的照耀下,它上面的瓦砾闪闪发光,顿时显得金碧辉煌。不知道谁大声感叹:“这就是文庙最为著名的大成殿!”我沿着大成殿的台阶走下几步,忽然发现眼前一亮,被一块似是白色大理石做的石头印章吸引住了,它上面刻着四条龙、一扇门和一条鱼,讲解员告诉我们,这象征着鲤鱼跳龙门,寓意着我们小的时候,是一条小小的鱼儿,只要我们刻苦学习本领,自由遨游,从曲折的小溪坚强地游到大海,终有一天,我们就会蜕变成一条蜿蜒盘旋的巨龙。不知不觉中,我们步入了大成殿,一进门就可以抬头望见一位手握卷书的老者雕像,他就是孔子先生,雕像的上面刻着四个大字———“万世师表”,格外醒目,前面还摆着牛羊头供奉他,旁边还有孟子、宗子等,他们雕像的上面分别刻有“生民未有、道洽大同”几个字,还摆设着许多古代乐器。接下来,我们陆续地参观了东西厢房。参观文庙时,同学们把带来的玩具拿出来玩,在古代建筑里玩起现代玩具,感觉又放松又有趣。
这时,我还在回味着这些远古的历史,正和鲜活的人物对话,在远古悠久的故事之中傲游时,老师已催我们回家,我只好作罢,依依不舍地离开了文庙,文庙的景色迷人,宫殿一样气派的古代建筑,让我印象深刻,我的眼前好象浮现出安康金洲古代人勤奋读书救国救民的场面……
此时此刻,至少令我有些或多或少的伤感和遗憾,下次,我的文庙,还会让我再来看看你、想想你吗?
今年7月的一天下午,我和妈妈一起来到了温江文庙广场参观。这一天风和日丽,阳光明媚,特别适合参观游览名胜古迹。
我们首先游览了离文庙近50米距离的魁星楼。魁星楼又名圭星楼等,在汉字中魁与圭相通,夺魁就是夺圭,夺圭就是高中皇榜的意思魁星是掌管天上各地的文运之星,建魁星楼主要是表现了温江人对文化的重视。魁星楼是中国传统古建筑,共有5层,全是琉璃瓦盖成,整个建筑金碧辉煌,气势雄伟。魁星楼的`底层设有祭拜处,表达了人们对孔子的崇敬之情。
参观了魁星楼,顺着通道往西有几米就来到了文庙正门口。温江文庙是成都市文物保护单位,只见于宋代咸平初年,明末毁于兵事,清康熙8年(公元1669年)重建,清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年间经扩建。以后相继作为县中学校址,县区政府所在地,现在的文庙是20xx年8月修建改建。
我们走进了棂星门,映入眼帘的是御道,御道两边是泮池。池里的水很清澈,水面上盛开着各色莲花,有白色的,粉色的,紫红色的,漂亮极了,通过水池,我们来到了古色古香的戏台,这里每当到了中国传统节日的时候,都要表演。
舞台的正东面就是文庙的主体建筑大成庙,大成庙是文庙最重要的部分,1985年重建,我们看到了古朴恢宏的匾额,琉璃龙脊、宝顶、气势恢宏,令人赞叹不己。
我们还参观了温江博物馆。里面陈列着温江出土的文物,有各个时期发掘的陶片、瓷器,各种雕塑作品,还有古代人们的各种生活用品和工具。对于今天的我们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