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读后感(精选9篇)
在讲最后一个节气的那天傍晚,妈妈回家的时候带了一盒糖。这盒糖长得跟平常的糖不一样,它是大大的一整块的糖,上面还有一层粉粉的东西,盒子上写着“麦芽糖”三个字。我很纳闷,它是用麦芽做的吗?这个糖这么大,我跟妹妹可怎么咬下去呀?我可能一次吃不完这么大一块糖吧……妈妈说不许我们先吃,这可个是“教具”。难道,这个是做实验用的吗?
很快,又到了我和爸爸的亲子阅读时间,我们要讲的《原来这就是二十四节气》的大寒篇。我们一起读完了最后一页的“灶王节”。原来每年灶王爷都要回天上去做报告,人们会在小年这一天举行祭祀,贡品中最特别的就是麦芽糖,一来是希望灶王爷嘴甜好说话,二来是希望粘住灶王的嘴巴,让他别打小报告。
一、细节的重要性
教学中, 细节虽小, 但对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 促进学生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有很多课堂教学细节往往被忽视, 而忽视掉的这些教学细节却关系到学生的发展, 知识、技术、技能的学习与掌握, 锻炼习惯的养成。大家都明白, 上好一节课, 做好一件事, 过程决定结果, 细节决定成败, 只有关注了教学细节, 才能够是课堂教学更加合理, 才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 才能够让学生学到和掌握知识、技能、技术, 达到强身健体, 才能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所以, 要将一节体育课上好离不开好的教学细节。
(一) 教师的教态
教态包括服装与仪表, 语言与语气、口令 (口哨) 与手势、表情与眼神等, 在本次教学观摩中每位教师仪表得体大方, 神采奕奕, 特别是有的教师结合教学内容的需要, 恰当灵活地运用服装的搭配。比如长春的姜华老师、成都的董崇龙老师的服装鲜艳亮丽, 与学生形成明显的对比, 给人视觉的享受, 也能引起学生的注意, 激发兴趣。
(二) 教师的语言
教师的语言与语气表达能力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效果, 通过语言要进行讲解、传授有关知识、技术、技能, 语言可以说是一种信息, 语气、声调、节奏的变化, 语言的艺术性, 对一节好的体育课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 课中时间有限, 精讲多练是体育课的核心, 通过语言的交流使学生理解知识、掌握技术, 这就要求教师运用语言的艺术达到最佳教学效果。每次在看观摩课时, 都会听到, 女教师的语言要比男教师好, 小学教师的语言要比初、高中的好的言论, 而在此观摩课中, 天津的刘青老师 (男) , 上的是水平四的三级跳远教材, 在教学过程中, 语言生动, 活泼, 亲切自如, 讲解时还配合表情、手势和动作, 上课语言的艺术性使上课的学生、听课的教师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
(三) 教师的口令 (口哨) 与手势
教师的口令 (口哨) 与手势可以说是体育教师的专业语言, 也可以说是辅助语言, 本次观摩课, 教师非常注重教学过程, 无论提前是否排练, 在宣布课的任务, 目标时, 教师们能根据具体内容提出一些的要求。比如:口哨声的长短、节奏变化代表什么?跑步、急停、跳起等。什么样的手势代表什么意思?停止练习、集中、散开等。让学生们明白理解后, 再进入练习中, 避免教师与学生在短暂的配合交流中产生的疑惑。如果在平时的教学中能将口令 (口哨) 与手势配合起来, 才能起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设计
一节好的有实效的体育课必须建立在好的课堂设计上, 课的设计基本上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步骤、器材的应用等。
(一) 教学目标明确、具体, 具有可操作性
如:广州黄钦銮老师的水平五民族体育传统——舞龙教材;将课的目标制订为:1.复习游龙类的两个动作, 学习穿腾类动作纵向曲线慢腾进、纵向曲线快腾进, 并基本掌握。2.通过游戏、游龙类、穿腾类技术动作的练习提高学生的身体协调性与灵活性。3.培养学生团结合作、共同探索的精神, 主动获取体育知识的能力、提高自信心。
(二) 教学过程、教学步骤的运用要合理
它们是体育课的核心, 也是决定一节体育课成败的关键。如, 郑州的张金龙老师在水平二技巧课——跪跳起教学中, 他紧扣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在课的流程上:准备部分围绕主教材, 选择了鼓点操和垫上徒手操, 充分利用小体操垫, 同时将主教材内容融入到徒手操 (脚面与小腿压垫、摆臂与摆臂制动) 。在基本部分紧扣学习内容, 先复习上节课内容, 然后采用闯关的教学步骤, 逐步提高练习的难度, 为了将动作的难点使学生牢牢记住, 编成了顺口溜 (一二、一二压, 一二、一二提, 一二、一二收, 一二、一二起, ) , 使一个乏味单一的技术动作, 学生在愉悦的练习过程中, 产生兴趣, 完成跪跳起。整堂课教师能够挖掘教材, 注重教学细节, 是用心在上课。
如, 兰州的朱红芳老师在水平五技巧——手倒立教学中, 她根据教材与学情, 设计了一堂以辅助练习为主线的教学过程, 因手倒立教材是高中教材中比较难掌握的一个平衡技术动作, 是在肩肘倒立和头手倒立的基础上的一个提升, 手倒立也是学习街舞breaking的基础。但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 手倒立教材在多年的体育课堂中, 被放在了遗忘的角落。相反高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 喜欢自我, 喜欢具有挑战性的运动项目, 尤其是街舞breaking, 而手倒立是学习breaking的基础动作, 并且国外正流行“倒立健身法”, 中学生喜欢追“新”。为了使学生对手倒立教材很感兴趣, 在课的开始部分, 由小组长带领大家做队列队形练习, 培养学生组织能力, 在热身操的编排上教师始终围绕主教材——手倒立, 编排了由分解到单个动作、由原定到上步动作, 由一个方向到多个方向动作, 由简到难, 学生通过叠加式教学方法与手段, 以模仿练习为主, 在模仿练习的基础上, 强调技术动作要领, 掌握规范协调的基本动作及用力顺序。如, 在学习手倒立内容时, 采用多种辅助练习;半倒立——原地双手撑垫蹬摆——举腿上步蹬摆练习 (身体没有完全倒立, 蹬离地面即可) , 主要体会撑垫、蹬摆、直臂顶肩、抬头技术。在手倒立完整练习中, 先采用多人保护与帮助下练习, 根据学生掌握技术动作情况, 逐步减少保护与帮助, 当学生达到一定水平时, 可将以前所的技巧技术动作或者与街舞breaking动作进行组合, 来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 目的是学会锻炼身体的方法和技能, 通过体育课的学习, 互帮互学, 勇于挑战自我。
三、器材的创新
每一次体育教学观摩, 都有一批新颖、简便易用的创新器材, 感觉耳目一新, 器材运用的好与坏对体育课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重庆的李玉龙老师在水平二快速跑教学中通过“阻力伞”为主线, 使教学与游戏有机地结合, 诱导学生发挥速度, 增加学生的阻力负荷。在课的开始部分将手中的“阻力伞”做为放鞭炮游戏, 在基本部分将“阻力伞”打开, 体验阻力伞跑、系阻力伞跑、利用阻力伞分层次跑、速度与激情, 在课的结束部分, 让学生自己动手整理器材, 锻炼了学生动手能力。通过一个简单器材的运用, 多种辅助练习, 引起了学生对枯燥无味、不愿意学的快速跑教材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四、现场点评
什么是二十四节气呢?原来是我们聪明的祖先观察自然变化,对一年做了一个细致的划分,一年四个季节,每个季节分6个节气。有了二十四节气,农民伯伯就知道何时播种,何时种豆子,何时摘西瓜,何时收麦子啦。我们祖先真了不起!
书中有一个可爱的小女孩牙牙,她生活在城市。牙牙带着我们走进了乡下爷爷奶奶家,乡下的生活真有趣啊!有很多好玩的事,了解城市里看不到的生活、劳动的画面。牙牙在这里体验到一年里二十四节气的变化,通过天文、气象、植物、动物等告诉我们许多大自然的秘密,渐渐听懂了大自然母亲的语言。
我知道了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春天一到,人们就会开始种植农作物;在夏天,由于雨水和阳光充足,农作物快速生长;到了秋天,人们就开始收获瓜果了;进入冬天,人们就将收获来的果物分类储藏在地窖里,可以吃上一个冬天。我真想去体验这种美好的农村生活啊!
大自然是有发展规律的,我想到了这次疫情,人类破坏大自然,猎食野生动物,大自然就惩罚我们,所以我们要更加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敬畏大自然,敬畏生命!
读了这两个故事后,使我深受感动。这两位孝子,虽然做了大官和富有,可以叫别人来照顾自己的母亲,但他们没有,都是亲自照顾母亲。我们虽然不能向刘恒和黄庭坚哪样为母亲尝药或为母亲洗溺器,但我们可以为大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比如:洗碗、扫地、擦窗户……来减轻父母的负担。
读了这两个故事后,我懂得了一些道理:父母把我们从小养长大是很不容易的,我们一定要珍惜今天美好的生活,努力学习,天天向上,以优异的成绩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读了鲁迅先生的文章《二十四孝图》,才明白有些内容是不人道的。《二十四孝图》中的内容非但没有起到教孝的目的,还让人产生了不可名状的恐惧。不禁试想在这样必须舍己的状态下,才能尽孝,正常人又怎能做到呢?这无非是封建制度下的愚民政策。它只会拼命引导要求人去做到,这无非是便于统治,而不是尽孝。对这样的孝道加以宣扬,这不正是鲁迅先生所说的“人吃人的世界”?
我仿佛能想像到,在那时一个年幼的孩子听过《二十四孝图》,正睁大眼睛小心翼翼地看着父母的一言一行,时刻担心自己也有被埋掉的危险。可爱而又幼稚孩子的童心,竟被这故事吓到如此地步,这难道是封建统治者所始料不及的?我想这恐怕是他们所期望的。用鲁迅先生的话来讲,封建孝道教育不过是将“肉麻当作有
趣”,我似乎感觉到先生嘴角的一丝冷笑了,他犀利的笔锋似乎在说:“这根本不顾儿童性命的‘以不情为伦纪,污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 ’罢了!”
如果要细细分析《二十四孝图》中所谓的孝,我觉得“郭巨埋儿”的一段可以当作一个范例。“郭巨埋儿”的故事是说一个孝子郭巨,家里贫穷,生了儿子之后怕养不起老母,就要把亲生儿子埋掉。我想,那些把这个故事改编润色、一代代传下去奉为典范的人们,本来是要赞扬郭巨的孝顺吧。可年幼的鲁迅读了后,竟然“从此总怕听到我的父母愁穷,怕看见我白发的祖母,总觉得她是和我不两立的”,竟然
对这些孝子们产生了抵触心理,“不仅自己不敢再想做孝子,并且怕父亲去做孝子了”。这是何等的悲哀!
很多人认为,鲁迅这般话太过激,不过我认为这是一篇掷地有声的批判封建意识的宣战书。并且关于老莱子稍近人情的记载以及刘向《孝子传》说郭家要埋郭巨时掘得黄金一釜,郭巨并未被活埋的记载,说明《二十四孝图》是那些儒者编了来骗人的,是用来摧残儿童心灵的。
民间有饮伏茶, 晒伏姜, 烧伏香等习俗。伏茶, 顾名思义, 是三伏天喝的茶。这种由金银花、夏枯草、甘草等十多味中草药煮成的茶水, 有清凉祛暑的作用。古时候, 很多地方的农村都有个习俗, 就是村里人会在村口的凉亭里放些茶水, 免费给来往路人喝。如今, 这样的凉亭很少见到。
又到大暑时节, 独处时若能喝一杯泡在杯子里绿如春色的绿茶总会令人无限遐想。越是在这样室外喷火的天气里, 越是清凉的绿茶才越发衬出这大暑天里火热的面容和沉静的心。大暑天气若久居空调之室, 人体外寒里寒, 饮茶则宜暖性的熟普、红茶, 祛除体内的寒气。普洱茶膏、红茶茶膏均是其茶之精华之集成, 效果更佳。暑气绕身、潮湿闷热的当下, 喝茶才是正经事, 吃茶而心静, 心静则自然凉。
有道是“大暑无酷热, 五谷多不结”。从养生保健的角度来说, 医家认为, 此时倒是“冬病夏治”的好时机, 诸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风湿痹症等阳虚症, 如果适时进行科学的调理治疗, 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热在三伏, 天上一把火地上一把火烤着, 如何才能有效抵御狂热和烦躁, 不至于让自己的情绪“中暑”, 还得学会自我调节, 遇到不顺心的事要赶快忘掉, 还有就是注意休息好, 多吃五谷杂粮以健脾补气, 多吃芳香的果蔬以使体内阳气向外宣泄, 多喝茶水和绿豆汤来清热解暑。
大暑往往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早早地, 人们就乘着画舫或是摇着小船, 躲到莲叶无边的荷花荡中, 去避暑——吹着清风, 扯着闲话, 剥着莲蓬, 听着远处的歌谣:“采莲南塘秋, 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 莲子清如水。”
当歌声渺不可闻了, 听歌的人已醉倒在船头。“游罢睡一觉, 觉来茶一瓯。”大半天的时光就这般懒懒地消磨了。中国人自古以来对于莲花, 就有着一种痴狂的爱。唐朝的周敦颐爱它的“出淤泥而不染”;屈原甚至要用他来做自己的衣裳:“制芰荷以为衣兮, 集芙蓉以为裳。”相当多的人, 竟整日厮守着荷花, 到天黑了也不回去。远处的画舫上渐渐亮起了灯火, 几声箫鼓后, “杜丽娘”或是“崔莺莺”的吟唱便彻夜地, 随着波光上的萤火虫, 袅袅地朝墨黑的天边飞去。
傍晚的池塘边上, 聚集了三三两两的顽童。他们在鸭蛋壳上画上彩色的鱼, 把捉来的萤火虫装在里面, 提着它追逐厮打, 呼喊嬉戏。也有大一些的学童, 热得睡不着了, 学“车胤囊萤”, 用袋子装了许多萤火虫, 挂在书桌上, 摆出要熬夜苦读的样子。
在夏夜用萤火虫营造气氛气魄最大的要算隋炀帝。他让人用大袋子捉来萤火虫, 放飞在景华宫。到了晚上, 满山谷的流萤闪烁飞舞, 灿若星辰。
然而仅仅是玩闹并不能消暑, 人们为了凉快可算是费尽了心机。有的官宦人家, 在近水的花园里盖起一座凉亭, 用水车把水引到凉亭的顶上, 水流不停, 在亭子的四周形成水帘, 人在其中, 自然是清凉惬意。有钱的人家呢, 会在院子里搭起凉棚, 在地下挖上几口井, 再在井上铺上竹器, 在这里聊天或是睡觉, 快活得很。至于普通百姓, 打个赤膊, 摇一把芭蕉扇, 到晚上, 左邻右舍聚到一块, 说几段狐仙鬼怪的故事, 人人吓出一身冷汗, 倒也自得其乐。
大暑要是再遇上大旱, 人们就更要忙乱了。有的村子从庙里请出火神, 用方桌抬出去游行, 到哪家门口, 哪家就要在火神的头上泼一盆冷水。还有村子是把泥做的龙王放到烈日底下去晒, 等他受不了, 自然会降下雨来。更令人吃惊的, 竟有村民给狗穿上衣服, 戴上帽子, 放在婴儿车上, 推出来游乡。人们看到这滑稽样子, 都忍不住会哈哈大笑。“人笑狗就笑, 狗笑天就阴, 天阴就下雨。”村民们这样说。
因为盛夏多疫病, 一些地方有送“大暑船”的习俗。在大暑这一天, 扎上一条真船一般的纸船, 船上桌椅俨然, 杯盏俱全。再把“五圣”请上船——也是纸扎的, 五位瘟神。然后用木筏载着, 敲锣打鼓, 护送到出海口, 一把火烧掉。这把瘟神和酷暑一起送走的场面是极其壮大的, 动辄有十几万人参与。
如此忙碌, 还是消除不了烈日底下人们的烦躁, 于是人们又做起了吃仙人草当神仙的梦。民谚说“六月大暑吃仙草, 活如神仙不会老。”仙人草是一种只生在南方, 有着淡淡甜味的草, 能够清暑解热。《本草纲目》上说它能治丹毒。但毕竟不是仙草, 吃了也成不了神仙。倒是庄子在《逍遥游》里, 说到有这样一位仙子, 不怕热。他说, 在藐姑射之山上, 有一位神人, 她肌肤若冰雪, 绰约若处子, 即使金石都要溶化了, 大山和土地都要烧焦了, 她也不觉得热。因为她心里安定平静。
对于我们平常之人, 大暑其实就是某一段艰难的困境。《大学》中说:“知止而后有定, 定而后能静, 静而后能安。”心静自然凉。人如果内心安定了, 就不觉得艰难了。佛家说“戒、定、慧”, 讲究“禅定”功夫, 也是说这个道理。不过, 要做到“定”, 怕是很不容易。真要到那个境界, 不用说炎炎酷暑, 就是生老病死也不在话下了。
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那么生养之恩又何以为报呢?虞舜用自己的言行举止向我们诠释了他的博爱。舜生母早逝,继母的二个孩子总是加害于他:在舜修补粮仓时,他的父亲和弟弟纵火行凶,舜机智逃脱;在舜掘井时,继母与弟弟又密谋杀死他,舜使尽浑身解数才逃出升天。可是,面对家人三番五次的陷害,善良的舜毫不怨恨,仍然敬父疼弟。他的孝心感到了天地万物,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除草,同时,帝尧听闻舜的孝心与才干,便把女儿下嫁于他,后又传位给舜。舜登基称帝后,仍不忘友爱兄弟恭敬父母。
子曰:“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敬亦敬之。”舜教会了我们以博爱待他人,而闵损善待亲人的品质也给了我们不少启迪。闵损自幼丧母,孤苦无依,继母还时常虐打他。冬天两个弟弟吃饱穿暖,而他却只能穿上芦花做的“棉衣”,挨饿受冻。一天,父亲外出,闵损站在雪地里冷得直打颤,一不小心把马鞭掉到了雪地里,父亲严厉斥责他,朝他甩去一鞭子,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这才知晓闵损生活的并不好,大怒之下,想要休掉妻子,闵损跪求父亲饶恕继母,父亲十分感动,便依了他。继母听闻,悔恨不已,从此待他如亲子,一家人父慈子孝,共享天伦。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我们只有用最诚挚的孝心来报答父母。春秋时期有一孝子名郯子,父母年老,患有眼疾,他不顾自身安危寻来鹿乳治亲。一天,郯子身披鹿皮钻入鹿群,挤取鹿乳,看见猎人射杀母鹿,心生不忍,便掀开鹿皮现身,将供奉双亲的实情告知,猎人敬他孝顺,便赠以鹿乳,护他下山。
二十四孝图读后感1
在假期里我阅读了《二十四孝》这本书,书里的每个故事都让我潸然泪下。读完后,我对“孝”有了更深的理解。
《二十四孝》顾名思义,二十四个孝顺长辈的故事。其中,有孝感动天的五帝之一舜;不辞辛劳百里负米的仲由;全然不顾生命危险鹿乳奉亲的郯子;不畏严寒卧冰求鲤的王祥……
让我印象最深的便是求鲤卧冰的王祥,这样寒冷的天气,他究竟是怎么抵御严寒的呢?那就是爱!
这些孝顺长辈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尽全力实现长辈的愿望,那我想问,长辈们最大的愿望是什么?有人说会是享受儿女的一次洗脚过程;有人说会是一次与老伴一起刻骨铭心的旅行;还有人说会是看着一台崭新的电视机……而我会说是你与家人永久的陪伴。
刚才,我看了一部简短的动画片。一位花甲老奶奶每天朝思暮想,从旭日东升到夕阳西下,只为在有生之年与儿女重逢。瑰丽的太阳冉冉升起,彩霞像缕缕金丝浮游中天。在那熠熠生辉的阳光下,她仿佛看见儿女们带着孩子回归家乡的景象。老奶奶刚要上前迎接,儿女们消失得无影无踪。明镜般的月亮悬挂在天空,把银色的光辉谱写的大地上。繁星点点,老奶奶望洋兴叹:“忙吧!我等你们。”浩如瀚海的星空中,突然跳出一颗星星,来到老奶奶身旁,“你还好吗?”老奶奶凝视着它,“这不是老伴吗?”老奶奶自言自语,看着这熟悉的面孔,老奶奶感觉有了依靠,开始对它倾诉衷肠。一份份牵挂化成一滴滴泪水,湿润了奶奶的眼眶,滴进了她的胸膛。那天,老奶奶扛不住了,在人间仍留着对儿女的期盼。
如今,社会人才逐渐增多,被公司调到其他城市、国家工作、深造也是家常便饭。与此同时,中国还正在面临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因此空巢老人的数量也是数不胜数。那些背井离乡的人们,你们有没有想过?钱没了可以再挣,而父母没了是不能偿还的。
不要等到失去了才懂得珍惜,远在他乡的儿女们,乘新年来临之际,回家看看家人,尽一份孝吧!
二十四孝图读后感2
鲁迅所有的文章里面,我最喜欢的是《二十四孝图》。其实,《二十四孝图》中那些孝子们的故事,原本该是很感人的。只可惜,一代代人们给它披绫挂彩,涂脂抹粉,将感人的真实涂抹成了让人反感的矫情。就如同一个女子,任凭她再怎么美丽,若是脸上抹了过于厚重的脂粉,也唯有让人反胃而已。
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对《郭巨埋儿》的描写。这一段让我深刻的感受到封建社会的腐朽。鲁迅先生在《旧事重提》中说:“童年时代的我和我的伙伴实在没有什么好画册可看。我拥有的最早一本画图本子只是《二十四孝图》。其中最使我不解,甚至于发生反感的,是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件事。”鲁迅先生还不无讽刺地说道,不仅他自己打消了当孝子的念头,而且也害怕父亲做孝子特别是家境日衰、祖母又健在的情况下,若父亲真当了孝子,那么该埋的就是他了。不是让谁照著学,而是一点,让大家明白,父母给予我们生命,我们应该去爱自己的的父母,害自己的孩子是不对的,但要学习这种文化,而非是模仿是通过故事告诉大家孝敬父母。
绅士赤条条的躺在冰上面”借用的是“卧冰求鲤”的故事。《晋书·王祥传》说他后母“常欲生鱼,时天寒冰冻,祥解衣将剖冰求之,冰忽自解,双鲤跃出,持之而归”。“将军跳下汽车去负米”,借用的是“子路负米”的传说。子路,姓仲名由,孔丘的学生。他服侍父母时,自己只吃粗劣的饭菜,为父母到百里以外去背米。”鲁迅在前文已说过,学“子路负米”并不难,而“卧冰求鲤”则有点危险。这里讽刺国民党反动派统治时期的社会状况,“整饬伦纪的文电是常有的”,但却很少看见那些“绅士”、“将军”为老百姓做出类似“卧冰求鲤”、“子路负米”这样的善事来。
让我们的英雄走下神坛吧,还他们各自的本来面目,那些不见得多么完美、然而充满了人情味的面容,那些褪去了“神”的光环、然而闪耀着“人”的光辉的面容。
让我们唱起普通人的赞歌吧,歌唱那些软弱、怯懦、犹豫背后的高贵与坚强,赞美那些挺立于平凡身躯中的铮铮傲骨。
二十四孝图读后感3
我在网上看了一篇叫《二十四孝》的文章,给我的印象十分深刻,让我深受感动。其中,有一则是“卧冰求鲤”,这则小故事在令我感动的同时也让我受益匪浅。
这则小故事讲的是古代一位叫王祥的人,生母早丧,继母朱氏多次在他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使他失去父爱。但是,当父母生病时,他衣不解带侍候,继母想吃活鲤鱼,适值天寒地冻,他解开衣服卧在冰上,冰马上融化。跃出两条鲤鱼。继母食后,果然病愈。王祥的母亲使他失去父爱,王祥都能在父母生病时,衣不解带地侍候,还在冬天用自己的体温来把冰融化,捉鲤鱼给继母吃。真是令我感动极了。
古代的人们如此孝顺。正所谓“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在构造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更应该孝敬父母,更何况孝道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悠久文化和传统美德,但是,事实好像有点不尽人意,历史宝贵财富并没有得到部分现代人的认同,甚至有的人还要父母来“孝敬”他们,在他们心中,父母是天经地义要养他们,要为他们做牛做马的观念。他们认为只有自己逍遥快活就够了,却不体谅,不理解父母对自己所付出的辛劳,更不用提要他们孝敬父母了。他们可否想过母亲十月怀胎的痛苦和父母亲把他们从一个小婴儿拉扯大的艰辛,难道这也能让人所忘却吗?如果这些都不能感化他们的铁石心肠,那他们只能得到人们的唾骂和抛弃。
父母给我们的爱是无私的,父母默默地为我们操劳。如果你够细心,就会发现父母脸上多了一条条皱纹,头上多了一丝丝银发。父母在我们的成长路上精心的养育并教育我们,却不求回报,父母对我们的爱比山还高,比海还深。所以,我们现在要好好孝敬父母,哪怕是帮妈妈做做家务,给爸爸捶捶背,把好吃的留给父母吃,做一个听话懂事的好孩子。此外,我们更要好好学习,不辜负父母对我们的期望,长大以后好好报答父母,好好孝敬父母!
“孝敬”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做到的,就像这则故事中的王祥那样,我一定好好孝敬父母。
二十四孝图读后感4
人之初,性本善,总记得小时候被父母要求捧着一本彩版的《三字经》听父母讲如何做人,如何孝顺,如何敬人做事。
读到《二十四孝图》,不禁有感而发,虽已不是封建旧时,儿童也会被父母或尊长要求学一些孝道,百年之前,和鲁迅先生一起读阅做工粗糙的《二十四孝图》,满心欢喜的求知心被湮灭了,
想那时只有略有图画的本子,就要被塾师,就是当时的引导青年的前辈禁止,呵斥,至打手心,和现在相比,我们除了课本还有许多课外读物,想那时鲁迅先生指斥这类封建孝道不顾儿童性命,将肉麻当做有趣,以不情为伦纪,污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可如果鲁迅先生活到了今日,又会有怎样
的感叹,或许只能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吧,在那时,封建的孝道虽然不可取,但却让人学会了尊老爱幼,也许有些礼节过于繁索,有些做法过于愚昧,也存在着虚伪和残酷,但和现在有些人来说,已经善良了许多。
人之初,性本善,同为中国一民,虽不同时期,在屡被批判的封建孝道中也有感人的孝子,在与旧时期改头换面的今天仍然有许多不如古时的残酷。
走在街上,桥洞中,可见一位衣衫褴褛的儿童,老人,记忆中最深的是那位整天坐在桥头的老奶奶,冬去春来,送夏迎秋,季节变换,而她的衣衫不变,温度变化,而她的亲人的冷淡不变,她头发花白,凌乱地披着,那不知是什么颜色的衣服也补了好几个洞,她坐在桥头,不知在看什么,不敢去想象,只怕自已也会平添忧愁,脚边的铁盆,雪白的直刺人的眼,一枚两枚的硬币是她一天少得可怜的生活费……
如果,我想是如果鲁迅先生看到这一幕,还会认为封建孝道只会害人吗?这里没有孝,没有亲情,没有善良,只有路人投去可怜的目光,这里没有尊重,没有幸福,只有被湮灭了善良的高等动物投去的一声清脆,一枚硬币打着转打在盆中,也一定像钉子一样打在老人心上……
人之初,性本善,如果这种善能继续,那么《二十四孝图》也不会显得那样虚伪,那么鲁迅先生也不会大喊中国的劣根性了。
人这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我耳边又响起了这流传千年的精典……
二十四孝图读后感5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记忆中的“戏彩娱亲”,讲述的是这样一个故事:老莱子,春秋时期楚国隐士,为躲避世乱,自耕于蒙山南麓。他孝顺父母,尽拣美味供奉双亲,70岁尚不言老,常穿着五色彩衣,手持拨浪鼓如小孩子般戏耍,以博父母开怀。一次为双亲送水,进屋时跌了一跤,他怕父母伤心,索性躺在地上学小孩子哭,二老大笑。
董永的“卖身葬父”更是从小熟知。他家境贫寒,年少丧母,与父亲相依为命,靠耕田及做佣工养家。父亲体弱多病,董永多方求医,诊治无效身亡。父亲死后,因家中无钱,董永愿卖身葬父。传说,董永前往主人家的路上,在一棵大槐树下,遇见一位美貌女子,愿为董永妻,并帮董永赎身。这样,两人就一起到了主人家中。主人要他们织三百匹绢,作为赎身之资。董永的妻子十天把绢织完,而且绢色上佳,惊得主人目瞪口呆。当两人再度回到那棵槐树前时,妻子一席话,解开了董永的心中谜团。她说,自己是天上织女星下凡,是董永孝行感天,她才嫁给董永,渡过难关。
他们都有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即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优良民族精神,崇高民族气节,高尚民族情感,良好民族礼仪的总和。而这里面恰恰包括了孝。
那么孝是什么呢?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理论思想之一。孝是一个会意字。意思是说小孩馋着张张胡须的老人。以前,总以为孝就是对父母物质上的供应;后来,懵懵懂懂之间,明白了还要精神上的供应,让父母开心;现在,懂得了要做一个清正的人,让父母放心。
岁月的流逝会让你明白,你所理解的尊亲敬老的含义。最基本的便是奉养父母,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再深一点是尊敬父母;不给父母精神上的负担,兄弟姐妹之前互助友爱……
尊亲敬老,从一点一滴做起。
二十四孝图读后感6
中国人通常说:“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一切善行都是从孝开始的,它是做人的根本。这个寒假,我阅读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故事——《二十四孝》,更加了解了这句古话的深刻含义。
《二十四孝》是元代郭居编录,一说是其弟郭守正,还有种说法是郭居业撰。由历代二十四个孝子从不同角度、不同环境、不同遭遇行孝的故事集,为中国古代宣扬儒家思想及孝道的通俗读物。主要故事有《百里负米》《卧冰求鲤》《涌泉跃鲤》等,我最记忆犹新的就是《涌泉跃鲤》了,我给大家讲讲吧。
姜诗夫妇知道婆婆喜喝长江水,爱吃鱼。但长江离他们家有六七里路远,一次因风大,妻子庞氏接水许久不回,姜诗怀疑她怠慢婆婆,便把她逐出家门,庞氏没有走远,她在邻居家昼夜辛勤织布,把挣到的钱托人送给婆婆,后来婆婆知道后,便把庞氏接回来,上天感动,涌进了一口长江水,每天都有两条鲤鱼跃出,夫妻两人再也不用去江边了。
这个尽孝故事看完后,我非常感动,因为姜诗和庞氏两人每天都要来回走十三四里远,可是他们都没有怨言。庞氏就算被逐出家门也会吃苦挣钱孝敬婆婆。我也很自责,别人想尽办法孝顺自己的家人,现在的我却还不知道该怎样孝顺家人。自从看完这个故事后,我就知道了不应该在家里发脾气,让家人失望,应该为家人着想,懂得孝心。有一天放学回家,我看见一个老人帮孙子背着一个书包,说:“快回去做作业!”那个孩子不理睬,在旁边放鞭炮,老人皱着眉,叹了口气。看到这,我觉得那个孩子即使很想玩,也要先把学习搞定,他也不能不理老人,让老人失望。如果你能带给家人快乐,让他们生活幸福,也相当于是尽了自己的孝心。
“孝”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一,也是最基本的做人原则。一个人如果不孝顺,他更不会热爱自然,热爱祖国,也成就不了什么大事业。所以,只要你懂得孝,就会有回报。
二十四孝图读后感7
《二十四孝图》是朝花夕拾的第二篇,鲁迅由对反对推行白话人的痛斥想到了自己小时候。由自己小时候看的绘本想起了自己在日本留学时候看到日本的小学生用的图书,感慨自己小时候和现在的小孩子读书是如何的枯燥呀。这让我想起来了霍先生之前在公众号发表的几篇文章,自己以前看霍先生写的一些游记是非常欢喜和憧憬的,但是最近先生连续发好几篇对于日本教育的`“吹捧”的文章还有对中国的一些意见,还记得当时自己还在微信上留言了,对先生所说的进行反驳。后来就对于先生发的文章开始批判的眼光去看待了。
今天看到鲁迅先生在文章里发出这样的感慨,不禁肃然起敬。鲁迅先生的这篇文章大多写于一九二七年之前。差不多一百年了,中国的学者还是在发出:中国和日本还是有那么大的差距的感慨。自己的爱国之心自是不用怀疑的,但是两个跨越近1的学者都扎起感慨,我真的想自己亲身去体验一下到底差距在哪里?
后来文章中鲁迅先生想起小时候一位儒者送给他的一本《二十四孝图》。鲁迅在听完这本书里所有的故事后,对于想做一个孝子的计划完全绝望了,突然感到一阵的共鸣啊。近几日回家然后和爸妈聊了一下对于自己以后的规划,想法和他们认为的完全背道而驰,心中十分的苦闷。他们想自己毕业就要回到县城,按照自己所学的,在那里大致也可以找到一份相对轻松的事情,然后看看能不能考教师资格证或者走走关系考个公务员。对于爸妈的考虑自己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可能因为爸妈自小在家,对于自己,父母的爱从来不觉得奢侈,所以也不会太大的珍惜。毕业以后一直想着多赚钱然后追随前辈的脚步。和父母吐露心声后,他们大为不悦,一直说我太自私,劝我要看清现实。
文章最后,他(鲁迅)觉得自己小时候看不懂的问题,长大了知道又开始计较和后怕,觉得自己这样的想法着实可笑。关于孝这个问题,自己一直也是摇摆不定的,小时候到高中都非常听爸妈的话,但是到了现在,开始有自己的想法,很多事情大致要和他们对着干,好像叛逆期延迟了一样。很多时候都害怕家里突然打来电话讲不好的事情,对于爸妈的身体也是非常的担心。到现在自己也是看不懂孝这个字啊。
二十四孝图读后感8
捧着鲁迅先生那本《朝花夕拾》,翻了好一会儿,半天没憋出一句话来。虽说作者是中国现代文坛当之无愧的巨匠,但我总觉得他的文笔太过深沉晦涩。也许是我的觉悟低了些吧,连思想也有些不同的,就像那篇《二十四孝图》。
“百善孝为先”是古人的基本道德思想,《二十四孝图》本是一本宣扬儒家“孝”的观念的儿童传统读物。而鲁迅先生这篇文章就写在于“反对白话文”的潮流争锋相对之时。作者以激奋起笔,贯穿了辛辣的讽刺,痛斥了封建孝道的虚伪,表达了他的爱憎之情。
并不是否定鲁迅的观点。的确,新中国是需要像他这样敢说敢做的人才,也的确很渴望一个去打击封建残酷的声音。然而,对于他所言的观点我却意见相左。
不得不承认的是,二十四孝的确有着一些像“哭竹生笋”“卧冰求鲤”等匪夷所思的接近神话的故事。也有一些极端一味的如“老莱娱亲”“郭巨埋儿”。你称之为荒诞,但它只是仅仅起到警示后人的作用,目的还是好的。试问难道真的有人去学着文中那般卧在冰上,求着鲤鱼的到来?有真的有白发老爷在故作小儿状吗?
古代不受孝道的极为少见,也算是屈指可数。倒是在如今的社会不孝儿女诸多。父母含辛茹苦的拉扯长大,成人后却对父母不屑一顾,冷嘲热讽的比比皆是。子不嫌母丑,子不嫌家贫,我想现代人也逐渐丧失了这种传统了吧!
孝并不像鲁迅所言的那番“难到了几十几百倍”。父母累了送上一杯热腾腾的暖茶,看见你把家里打扫的干干净净,看见成绩单上那喜人的成绩。我想知一切都足以让父母舒展眉头的了。可惜,有人连这一点小事也做不到,让双亲头上的白发添了一根又一根。
二十四孝没有错,它的最终母的只是希望后人更加孝顺,更为懂事。儒家思想的确在某一方面迫害了人,但我们不可以完全否定,只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能发现它优秀的一面。因此原谅二十四孝吧!
二十四孝图读后感9
封建孝道的“祭品”
鲁迅先生是我十分仰慕的文人,他笔下的文章讽刺意义极深,给我的感触也颇深。就好比《朝花夕拾》中的那篇文章——《二十四孝图》。
这篇文章主要是讲了两个有关“孝”的小故事,《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老莱娱亲》中,鲁迅严厉批评了老莱子可笑的,侮辱孩子的行为——一手拿着“摇咕咚”,身穿彩衣在地上玩闹。《郭巨埋儿》中的小孩子实在令鲁迅同情,这么小就要被所谓的“孝道”埋进了土里,好在最终“掘出黄金一釜”,并没有埋下去。
看完了这篇文章,我心中对封建迷信的憎恨一下子喷涌了出来,怎么会存在这种愚昧而残酷的“孝道”?不过,我对鲁迅所讲的《老莱娱亲》有不一样的看法。他说,这老莱子将肉麻当作有趣一般,以不情为伦纪,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可我不这样认为。老莱子的可笑行为其实是在逗自己年迈的老母亲和父亲所笑,在老莱子的心中,他们这样就是自己的尽“孝”之处,应该是值得称赞的,这样的认知实在是可笑至极,最可怕的错,是你不知道自己犯错。
《郭巨埋儿》中的郭巨实在太残忍了,我想不明白,他是怎样冒出这个空洞的“想法”的?如果将孩子埋下,那就连最基本的人性都没有了,何谈“孝道”?这种愚蠢至极的做法令人唏嘘不已,也淡化了“孝”在现实中存在的真正意义。这个孩子,就是迷信的受害者,封建社会的祭品,而他的父亲便是虚伪“孝道”的“典范”。
相比之下,现代的“孝”无疑是珍贵的,可敬的。外婆的肺部要开刀,爸妈都很着急,做完手术后陪在外婆身边给她做这做那,我偶尔过去,眼前外婆的脸上除了病气,还挂满了幸福的微笑和欣慰。父母的言传身教,让我切实感受到真正的“孝”。
“孝”一个字却涵盖了种种样式的尽孝方式。有的令人竖起大拇指连连称叹,也有的,令人背后发毛,令人发指。我希望大家记住“百善孝为先”,也希望大家对于“孝”有正确的认知。敬孝虽好,但有些“孝”,不敬也罢,有些方式,我不敢苟同!
《二十四孝图》,是我脑海中常常浮现出的文章,它写尽了封建迷信的可耻,也写尽了对封建时期孝道的控诉和对“祭品”无声哀悼。
二十四孝图读后感10
《朝花夕拾》中有一篇叫《二十四孝图》的文章,给我印象十分深刻,颇有感受。
文章讲的是作者忆述儿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揭示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作品着重分析了“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指斥这类封建孝道不顾儿童的性命,将“肉麻当作有趣”,“以不情为伦纪,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作品对当时反对白话文、提倡复古的倾向予以了尖锐的抨击。
所谓《二十四孝图》是一本讲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书,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道。但其中的“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尝粪忧心”令人发指。
先说说那个郭巨埋儿吧。说是晋代有个叫郭巨的,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为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养母亲,对母极孝。后来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就和妻子商量:“儿子可以再生,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粮食好供养母亲。”夫妻遂把儿子抱出,挖坑要埋。兴好挖出一坛金子来,才免了儿子一死。
郭巨虽有孝心,但杀儿之举,却有违人性,不合儒家“天地之性,人为贵”的人本观念。看似大孝,其实是残忍。古有为求神为父母治病舍身的,也有割股肉以解父母想吃肉之念的,今有为父母治病献五脏的,极少有为父母去杀人的。为了节约粮食,就想把自己的亲生儿子杀了,一则有违老母爱孙之心,二则陷老母于不仁。所以后来有人把这种孝举,称为“愚孝。“
随便一翻《二十四孝图》,这样的字眼映入眼帘:“卖身葬父”、“埋儿奉母”、“哭竹生笋”。“刻木事亲”、“埋儿奉母”让人感到冷酷无情;“孝感动天”、“卧冰求鲤”、“哭竹生笋”迷信思想严重;“尝粪忧心”则让人恶心。
孝是应该的,迂腐是愚蠢的,盲从是可悲的,卫道是可恨的。
二十四孝图读后感11
今天,我观看了二十四孝故事,这些故事深深感动了我。
说说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个故事。古时候有一位皇帝,他很有孝心。有一次,他的母亲病了,他便开始照顾母亲,怕宫女们照料不好,他每次上完朝就会带着太医去看母亲。皇帝又要管理国家大事,使人们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又要好好照顾母亲。结果母亲这一病就病了三年,而在这三年中,皇帝也没有睡过一次好觉。
看到这个故事,我不禁惭愧地低下了头。以前,妈妈在家里突然胃痛,只好躺在床上呻吟着,我见了,心里虽感到着急,但每次都只会问一句:“妈妈,您怎么了?”当妈妈还在回答我的问题时,我一定会飞快地而且淡淡地回答一句:“哦!”然后没有任何其他的回应,便转身走开了。今天看了这位皇帝的孝心故事后,我觉得自己羞愧万分,大家同时身为父母的子女,他能这么衣不解带地服侍自己的母亲,而我连耐心关心母亲都没有做到,何况照顾她呢?皇帝是一国之君,而我是平民,皇帝每天国事繁重,都还那么有孝心,有时间去照顾自己的母亲?为什么我就做不到呢?中国有一句老话:百善孝为先,孝的一般表现为孝顺、孝敬等。孝顺指为了回报父母的养育,而对父母权威的肯定,从而遵从父母的指点和命令,按照父母的意愿行事。
孝其实很简单,就算你只倒了一杯水给长辈,这也是一种孝顺的表现;今天你离开家门时和父母主动打了招呼,这就是孝顺;吃饭前,你轻轻地为父母盛了碗饭,这就是孝顺;父母不舒服时,你的一句关切之语,这就是孝顺;今天你的作业不需要父母操心,这就是孝顺;考试中,你的成绩有了丁点进步,这就是孝顺。
早在春秋战国时,儒家孔孟都极为重视孝道,积极倡行孝道。自汉代开始,孝从对人行为的要求上升为治国之道。汉初由于儒家传人的影响,统治者更是提出“以孝治天下”,两汉皇帝谥号多带“孝”字,一直到清末“孝治”仍未间断。“以孝治天下”对文人士大夫影响甚大,自东汉刘向作《孝子传》,魏晋之后,不少士人编著《孝子传》或《孝传》,至唐代逐步形成了“二十四孝”,由历代二十四个(或虚或实的)孝子从不同角度、不同环境、不同遭遇行孝的故事汇集而成。唐末五代“二十四孝”的提法非常流行,不仅“在宋代已经流行开了一套定型的二十四孝故事”,而且“在山西、河南、北京、辽宁、甘肃等地的辽、金、元墓葬中曾经多次发现过彩绘与石雕线刻的二十四孝”。至元朝,郭居敬编写《二十四孝》时,由于其著作通俗易懂的编撰体例和所选孝子更加祛愚昧化,删去了属于兄弟之间的友爱或亲属之间的情义的人物故事,只保留了对父母(或祖父母)的孝行和男性孝主体,并对一些故事进行了更加合理的加工等,使“二十四孝”故事基本固定下来了,而且广泛流传,影响深远,以至于一般认为是郭居敬首辑《二十四孝》。[1]后来的印本大都配以图画,故又称《二十四孝图》,为中国古代宣扬儒家思想及孝道的通俗读物。以后,又有人刊行《二十四孝图诗》、《女二十四孝图》等,流传甚广。
对于《二十四孝》,前人人也早已做过评述,如鲁迅先生的《二十四孝图》(摘自《朝花夕拾》)。鲁迅先生说几乎是人人都知道二十四孝的故事的。但是高兴之余,接着就扫兴,听完二十四个故事,做孝子的计划完全绝望。因为尽管郭居敬删去了一些极端愚蠢的孝行,“哭竹生笋”还是不现实的;“卧冰求鲤”要危机自己的性命;“老莱娱亲”、“郭巨埋子”令人反感。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儒家遭到了严厉的批判,其孝思想也未幸免。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人们对文化的需求更加强烈,同时社会道德水平的现状愈来愈堪忧,传统文化尤其是传统道德再次受到重视。在继承发扬传统文化的旗帜下,孝道越来越受到重视,《孝经》开篇即言:“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然而《孝经》等毕竟较为晦涩深奥,而《二十四孝》较为通俗易通,于是几乎就被原封不动的用来教育子女、学生和舆论宣传孝道的通用读物,甚至佛教徒也参与进来,如现在网络上流传的一个卡通版本《孝行今古图说》就是由佛教徒制作,由释净空法师题名。尽管我们不遗余力的通过“二十四孝”宣传、教育孝道,但由于现代社会的多元化趋势愈来愈强,能否达到预期效果恕难预料。
由于传统社会把孝与治国之道紧密联系在了一起,因此,“二十四孝”故事的出现与流传背后也有深刻的法律因素。
二、“二十四孝”背后的法律
我国古代法律和道德很难分开,孝不是单纯的道德问题,法律也非保护人的权利为宗旨。“二十四孝”中有些孝行本身就是违反当时的法律,如《元典章·礼部六》有“行孝割股不当”条和“禁卧冰行孝”条。然而更多的时候,不孝是“十恶不赦”的重罪,也即是很多情况下,人们尽孝并不是人们的道德水平高,而是法律的重惩使人恐惧,因而要行孝。
不孝入罪始于周。秦商鞅变法时,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在家庭内部矛盾上认可孝,《云梦睡虎地秦墓竹简》有《(迁)子》(请求将子断足足迁到蜀地)和《告子》(请求将不孝子处以死刑)两个案例;《法律问答》中有“殴大父母,黥为城旦舂”,殴高大父母处罚比照“欧大父母”;“非公室告”也与孝有一定关系。汉代,为我们所熟知的“亲属相隐”,由汉孝宣帝下诏颁布,多少体现了对孝的重视,因为卑幼首匿尊长均不为犯罪,而尊长却要区别对待。《春秋决狱》流传下来的五个案例中,其中两个也与孝有关。汉代与孝有关的法律不只是这些,《张家山汉简》的《贼律》和《告律》中共有七处规定与不孝有关的犯罪,其处罚轻者鬼薪白粲,重者弃市。当然这主要是一般法律规定,若要从案例来看,不孝罪(此时为广义上的不孝,非十恶中不孝罪)的表现和处罚更多。从三大类主体——诸侯、官员和平民来一一展现。诸侯不孝罪有:服丧期间行奸、作乐;服丧娶妻妾;事(祖)父母不顺;诬告父母。官员:任官前,经察举有不孝行为,不仅不得为官,且要致罪下狱;为官有不孝行为,影响仕途。平民:子女不孝,不告不理,即告,教化先行;养子奸污继母,杀无赦[2]。妻不孝,法律上夫可以休妻等。魏晋时与孝有关的法律越来越多,除了沿革前朝法律,又有很多创新,最为我们所熟悉的当属“准五服以制罪”、“存留养亲”了。
魏晋时期“准五服制罪”主要还是体现在亲属株连方面,而在亲属相犯方面家族主义法还只限止在家庭的范围,尚未有对五服服叙的需求。南北朝时期亲属株连的范围逐步向家庭范围压缩,而亲属相犯的家族主义法的范围则由家庭向宗族扩展,从而“准五服制罪”的重心由亲属株连向亲避相犯转移,到了唐律中,完全确立了亲避相犯。一般来说,卑幼侵犯尊长,服叙越近处罚越重;相反,尊长侵犯卑幼,则服叙越近处罚越轻。
对于不孝罪,最重要的就是由北齐时法律规定的“重罪十条”,后经隋文帝改为“十恶”这个影响千年的法律事件了。将十恶在专门规定,说明:第一,强调这些罪行的严重性质;第二,不得享有八议特权,也不得享有请、减特权;第三,不得赦免;第四,犯十恶皆重惩。重罪十条中与孝有关的规定为“恶逆”、“不孝”、和“内乱”,十恶继承了这一规定,但把“不孝”拆分为“不孝”和“不睦”。
恶逆,“谓殴及谋杀祖父母、父母,杀伯叔父母、姑、兄姊、外祖父母、夫、夫之祖父母、父母”。不孝,即控告、咒骂祖父母父母;祖父母父母在,另立门户、分割财产(与商鞅变法基本相反)、供养有缺;为父母服丧期间,谈婚论嫁、寻欢作乐、不穿孝服;知祖父母、父母丧,隐瞒不办丧事;以及谎称祖父母父母丧。这些行为在性质上,与恶逆罪一样,都是对尊亲属的侵害,只是侵害的程度更轻。不睦,“谓谋杀缌麻以上亲,殴告夫及夫大功以上尊长、小功尊属”。内乱,“谓奸小功以上亲、父祖妾及与和者”。“和奸”,指通奸。这些规定自秦汉多少均有出现,只是到了《开皇律》最终定型,同时被后世历代法典所继承,并无根本改动。其他有关孝的法律几乎都是由此延展出来。
这其中“不孝”罪规定繁琐和尽可能的详尽,譬如守丧期间:匿丧最高刑流二千里,最低刑笞四十;居丧释服从吉最高刑徒三年,最低刑笞三十;居丧作乐、杂戏最高刑徒三年,最低刑杖一百(路遇奏乐而遂听者);居丧嫁娶杖一百;居丧参预吉席杖一百(实际可能更重);居父母丧生子徒一年;居父母丧别籍异财徒一年;居父母丧求仕徒三年;父母死诈言馀丧不解官徒二年半。此外,唐律中最终确立的父母的主婚权,私自结婚也属不孝等。尽管不能用自由、权利观念衡量古人,但对守丧规定如此之严也是严重干涉了人们的私生活。这些法律在现在都消失了,但是作为(法律)意识却深深地印在人们的头脑中了,至今挥之不去,譬如很多地区,父母过世后的三年内过年时是不能贴红门联的。
在清末礼法之争时,争论的焦点为:干名犯义、存留养亲、无夫奸和亲属相奸、子孙违反教令的存废,以及子孙队长尊长能否行使正当防卫权。这五点内容几乎都与孝有关,对于不孝类犯罪,礼教派和法理派进行了激烈的争论,最后法理派妥协。在仿照近代刑法模式立法的《大清新刑律》中附上《暂行章程》,规定了无夫妇女通奸罪;对尊亲属有犯不得适用正当防卫;加重卑幼对尊长、妻对夫杀伤害等罪的刑罚;减轻尊长对卑幼、夫对妻杀伤等罪的刑罚等。至民国也没有彻底废除。
以上是对不孝行为主要的而非全部法律规定,尽管如此,可见惩罚之严。若是尽孝,法律往往也会奖励,譬如举孝廉,东汉的江革,也是“二十四孝”中“行佣供母”的主角,明帝时被推举为孝廉,章帝时被推举为贤良方正,任五官中郎将。尽管法律对孝与不孝有明确的规定。然而,社会行为变化万千,到底何种行为属于孝或者不孝,在没有抗辩制的环境下,只有官方根据自己的判断进行确定。由于官民的生活条件等不同和缺乏沟通,使得官方对孝的判断多带有武断性,平民很难判断有些具体行为是否符合孝道。受“二十四孝”故事影响,民间出现了埋儿奉母、割股行孝等被人们称之为“愚孝”的行为。
综上,人们所熟悉的“二十四孝”更多的是对孝的倡导和教化,其背后的法律却很少有人关注,古人尽孝或行孝,并不仅仅只是内心的道德水平高尚,更多的是法律对于各色不孝行为的严惩,以至于出现愚孝行为。当然,统治者不只是通过惩罚来促使世人行孝,也通过奖励鼓励大家行孝。因而,古代的孝也含有很多的威逼利诱成分,这从传统留下的历史文献就可以看出。“二十四孝”本身有不少故事就是如此,如“孝感动天”、“郭巨埋子”、“卖身葬父”、“行佣供母”等,是以权、利、色相诱世人行孝。
参考文献
[1]赵超.“二十四孝”在何时形成[J].中国典籍与文化,1998,(1).
【二十四节气读后感】推荐阅读:
《二十四比利》读后感06-21
《二十四孝故事》400字读后感09-08
关于第二十二条军规 读后感12-16
《二十四孝》观后感600字07-19
“灯塔大课堂”第二十四课观后感心得体会10-09
《百年孤独》读后感字读后感06-10
朝花夕拾读后读后感10-31
《边城》读后感作文800字_读后感06-12
六年级读后感:安徒生童话读后感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