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校毕业生实习报告

2024-11-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职校毕业生实习报告(推荐8篇)

职校毕业生实习报告 篇1

学生不愿读职高,家长不甘送孩子上职校,这种纠结在每年中考报名时都会出现,因为人们觉得职高学生毕业后大多去企业当一线工人——不够体面。针对此情,浙江省上虞市提出,要让更多的职校毕业生“体面就业”。

优化专业结构、增设新兴产业专业、组建职业教育集团和专业技术学院、推进中高职一体化、提高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等十大创新举措,有效地促进了上虞市职业教育的发展。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上虞市近年来不断遭遇招工难、用工荒,职校毕业生成为“皇帝的女儿不愁嫁”。而市教体局局长章兆钧却认为,职业学校若把目标仅仅定位在培养熟练工人上,虽然不愁就业,但肯定仍难以吸引学生,对职教发展的推动作用也有限。据此,该市提高了职业教育的目标定位:不仅要培养熟练工人,还要培养未来的班组长、车间主任、业务厂长乃至企业老总;不仅要让学生有技术、懂经营、会管理,还要有继续深造的潜力。只有做到体面就业,才能使职业教育具有吸引力。

在上虞,有“专业跟着产业走,毕业不为就业愁”之说。而这背后,是形成惯例的每年年初市领导都率领发改、财政、人事、教体等部门领导下企业调研,与企业老总面对面了解企业转型中需要什么样的技术人才,为企业解决有关职工培训、技能提升等实际问题;是市政府设立1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实施职校新兴产业专业免学费政策——去年该市两所职校招收的12个新兴产业类专业800余名学生全部享受了这项优惠;还有每年120万元的中西部合作办学专项经费,鼓励职校与中西部合作办学,以缓解企业技能型人才紧张状况。2010年,上虞市在全省率先出台中职专业结构调整实施意见,跨校并专业、调师资,做到市内职校专业基本不重复。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的特点,将建筑、机械加工和电器维护等五大类设置为市职业中专主干专业;而市职教中心则以汽车运输与维修、商贸、化工等六大类作为主干专业。同时根据全市产业优势,联合有关高校,共同开拓机电、机械、化工等专业的高职专业发展,使校企“吻合度”进一步提升。目前全市已有省级示范专业7个、绍兴市高标准示范专业8个,形成了以机械、建筑、汽车、电子、数控、商贸、餐旅、化工为框架的骨干专业群。

一边做强专业,一边切实加大对学生的实训力度。该市开设了“卧龙蓝天电机创业园”和“天天淘宝创业园”,正在筹建美食一条街,在童装基地开设集设计、制作、销售于一体的服务基地,通过轮岗操作、交叉休息、假期实习等,确保每个学生在校期间的实训时间达到250小时以上。

目前,按照自愿协商、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原则,上虞市已组建了建筑、财经、机电、汽车四大专业技术学院,初步建立起以职教集团为依托、以高职院校为后盾、以地方“211工程”培育企业为纽带的新机制。邀请高职院校联合办学,联系企业合作办学,让教授、高工走进专业学院,让学生走进合作企业,正成为全市中职学生“成才立交桥”的独特风景。按照“依托专业办产业、办好产业促专业”的思路,上虞市在校园设教学工厂、在企业设技术课堂,帮扶学生“零距离上岗”。走进该市职教中心阳光电子教学工厂,只见穿着厂服的学生正在生产流水线上认真地操作,一旁指导的老师既有来自集团的技工,也有职教中心的老师。校长顾钧中介绍,把企业车间引入校园设置教学工厂,构建了企业仿真教学体系。教学工厂对外承接订单,进行产品加工,对内训练学生专业技能、进行学生职业能力实践,一举多得。一年来,学校与浙江阳光集团、上虞高新机电设备有限公司合作建立的阳光电子教学工厂和高新机电教学工厂,共培训学生1000多人次,创收创利20多万元。在上虞,这样的“厂中校、校中厂”有多个,学校与企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成为命运共同体。

职校毕业生实习报告 篇2

一、职校学生就业现状

1、职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

职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随着我国教育水平的提高, 特别是近些年高校的急剧扩招, 毕业生人数呈现急剧上升。职校毕业生在主要劳动力市场处于弱势地位, 缺乏竞争力这给职校的毕业生造成了极大的就业压力。

2、高职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

从就业区域来看, 毕业生就业深受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影响, 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 就业渠道也比较畅通, 因此吸引了大量的学生。而西部地区和经济欠发达的地区, 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比较辛苦, 目前很多学生 (独生子女) 不太愿意去就业。

二、职校毕业生现状分析

1、职校毕业生心态问题

“眼高手低, 心态不稳”是绝大部分职校毕业生就业时的“通病”。毕业生就业时对于岗位期望值过高, 既要求专业对口, 学到真本领, 又要求工作环境好, 住宿、伙食条件好, 工作时间短、工资福利高。而毕业生本身个人的专业素质和技能并不能达到企业的用工要求, 自以为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足够, 盲目乐观, 导致就业失败;另一部分学习成绩不错的毕业生, 心气太高, 言谈举止太过做作, 也易导致就业困难。

所有企业, 都要求员工具备不怕苦、不怕累、不嫌脏、有吃苦耐劳的精神, 而这正是一部分职校毕业生所缺乏的精神。他们从小因为父母过度溺爱, 娇生惯养, 养成一种“唯我独尊”的思想, “肩不能挑, 手不能提”的少爷习气太重, 不愿到艰苦的环境中去锻炼。即使安排在能发挥所长的岗位上工作, 但只要稍有一点艰苦或困难都会叫苦连天, 退缩甚至当逃兵。

2、就业市场对于职校毕业生的要求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 就业竞争愈来愈激烈,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素质要求标准越来越高, 更注重所招聘员工的综合素质。因此, 既懂专业理论知识, 又能实际动手操作, 心态良好的高素质毕业生备受企业青睐, 常常是供不应求, 反之, 综合素质低者, 则出现“就业难, 难就业”的现象。

企业在招聘时对于职校毕业生的要求往往有如下几点:必须拥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 有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与沟通能力, 吃苦耐劳, 乐于奉献, 意志坚强;必须具备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有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和高尚的品德;掌握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 一专多能, 它是胜任本职工作的前提;同时要拥有科技创新能力, 实践动手能力, 具备从事本专业相关的各种能力。

三、就业指导的意义和建议

学校就业市场开发与企业市场开发的具体操作程序略有不同, 学校就业市场面对的是“活”的产品, 而企业市场面对的是“死”的产品, 但它们的市场规律是完全一致的。学校培养学生的过程, 就像企业生产“产品”的过程;学校的就业工作, 就是企业营销“产品”的过程。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部门相当于企业的市场营销部。因此, 面对日益市场化的毕业生就业市场, 学校必须像企业一样。把学生的就业和就业质量作为检验一切教学与管理活动的试金石。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 高水平的技术工人成了当今社会急需的人才, 为培养企业需求的技能人才, 职业学校必须以市场为导向,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 加强校企合作、校校合作, 建立完善地就业、实训基地与就业跟踪网络, 创造更多更好的实习就业机会给毕业生。

可以相信,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市场化必将延伸到学校内部的各个环节。学校应当主动适应这种变化, 建立起以就业为龙头的办学机制。要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 坚定地实施以就业为导向设置和改造专业, 以就业为导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以就业为导向加强教学基本建设, 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学改革, 以就业为导向改革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 以就业为导向开展有利于学生就业的人才培养方方面面的工作。只有这样, 学校的发展才能够立于不败之地, 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也才能够彻底解决。

以市场为导向, 结合学校实际来设置专业。以市场为导向, 结合学校实际设置的专业, 学生在就业安置时企业需求量大, 毕业生就业轻松。真正做到“企业欢迎, 学生满意”。

学校要鼓励学生努力学习, 充分发挥自身潜能, “精通一门, 熟练多门”掌握一专多能的本领, 并通过各种方法加强学生职业道德教育, 培养学生良好的敬业精神和团队协作精神。

加强学生理论知识与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 注重学生职业道德教育。

树立正确择业观, 加强学生心态教育, 加强学生职业决策能力训练。树立“先就业, 后择业”的观念, 教育学生从实际出发, 根据就业形势及自身能力水平进行就业定位, 切忌好高骛远, 增强就业危机感, 正确教育和引导学生, 加强职业决策能力的训练, 实事求是地进行职业角色定位。

总之, 完善并努力做好技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 提高就业率, 最大限度地保障学生利益, 才能提升学校品牌, 有利于社会发展。

同时, 我们应充分认识到, 职业指导是一个专业, 是一种教育辅导活动, 并非行政管理。要使职业指导向专业化方向发展必使其与行政管理工作相分离, 形成职业指导人员的职业化, 进而实现职业指导人员的专家化。作为社会与学校应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来看待就业工作, 给予就业工作应有的地位, 把就业指导老师的培养应纳入学校师资培训计划和人才培养计划。具体做法是:培养专门的就业指导人才, 按照专业素质和能力来选拔教师, 设立就业指导教研室;进行专业技能培训, 参加职业咨询师的系统学习, 并获得职业资格论证, 持证上岗, 不断提高师资素质, 增强其专业能力。

摘要:本文分析了目前技校就业指导的现状及毕业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针对就业市场对技校毕业生的要求, 提出了就业指导工作的对策。

关键词:职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就业指导,对策

参考文献

[1]鲍立刚.不同类别企业的职业生涯规划[J].中国人才, 2005, (7) .[1]鲍立刚.不同类别企业的职业生涯规划[J].中国人才, 2005, (7) .

[2]章达友.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5.[2]章达友.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5.

[3]巩丽华, 王晓群.从提高就业率的角度谈高校如何开设就业指导课——以新疆财经大学为例[J].新疆财经学院学报, 2007, (4) :75-77.[3]巩丽华, 王晓群.从提高就业率的角度谈高校如何开设就业指导课——以新疆财经大学为例[J].新疆财经学院学报, 2007, (4) :75-77.

[4]陈红.天津市高职院校产学合作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D].天津大学, 2005.[4]陈红.天津市高职院校产学合作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D].天津大学, 2005.

[5]彭薇.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D].东南大学, 2006.[5]彭薇.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D].东南大学, 2006.

职校毕业生实习报告 篇3

职校毕业班学生

面临的主要安全问题

随着职校毕业生数量的不断增加,毕业班学生的安全教育问题日益突出。笔者将职校毕业班学生面临的一些主要安全问题总结如下:

1.人身安全问题

人身安全是毕业班学生面临的首要安全问题。近年来,一些职校毕业班学生以在外实习、外出求职等名义,私自在校外租房居住。由于没有过多的经济来源,租住的地方大多是网吧林立、摊贩密集、治安状况较为恶劣、管理较为混乱的小区。这些小区安全隐患突出,容易引发对毕业班学生人身安全带来危害的治安、刑事事件。此外,由于当前社会就业压力不断增大以及自身定位及职业规划不足,许多毕业班学生离开学校推荐的实习单位,私自到其他城市寻找就业机会,由交通引起的人身安全、误入非法传销陷阱的事件也屡有发生。

2.财产安全问题

财产安全是毕业班学生遭遇比重最大的安全问题,特别是在实习、就业的过程中,由于当前社会就业形势严峻和对人才学历的高要求,职校毕业班学生想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难度也越来越大。很多学生为了获得更好的工作的机会,对于明知是无理的要求也不敢断然拒绝。社会上的一些不法分子正是抓住毕业班学生的这种心理,打着招聘、介绍工作的幌子,以收取报名费、保证金、培训费等为由公然诈骗学生钱财。

3.网络安全问题

如今校园网络十分普及,学生们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及网络知识,上网聊天、交友、娱乐成为了一种时尚。但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给学生带来知识和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黄、赌、毒、黑等各种有害的信息。此外,随着网络就业市场的兴起,网上求职成为毕业班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途径。在网络求职过程中,毕业班学生往往被要求填写一些表格,其中涉及到很多个人和家庭信息。由于学生自身网络安全意识的淡薄,留下了许多真实的个人和家庭信息,给不法分子留下了可乘之机。

4.心理健康问题

对于毕业班学生而言,心理健康与否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特别是当前社会激烈的就业竞争,给毕业班学生无形中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据统计,毕业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集中表现在抑郁、强迫、焦虑和人际关系敏感等心理问题上。

5.顶岗实习安全问题

毕业班学生最后一年一般安排为顶岗实习阶段,一般职校都有相对应的、固定的校外实习基地,需要学生以职业人的身份,完全履行岗位的全部职责,从事生产性工作。然而,当前许多实习企业相对比较分散,导致学校管理难、指导不到位、学生自身情况差异等问题,给校外实习带来了管理上的难度,造成了不少学生实习安全隐患。

除此以外,毕业班学生还面临着交通安全、消防安全等其他方面。

职校毕业班学生

安全教育工作的现实“瓶颈”

对于毕业班学生而言,许多职校仅仅是在毕业班学生离校前开展一次安全教育,或是由班主任或专职辅导员对所带毕业班学生进行简单的宣讲,这是远远不够的。学校在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管理中,往往存在着重管理、轻教育的现象。许多学校在提及确保校园安全时,更多是指向于如何加强管理、约束学生的行为以防止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而毕业班学生在校园里的最后一年,更多的时间是在校园以外,显然教育、引导学生如何识别安全隐患、如何避免安全事故、如何处理安全事故比加强管理、约束学生行为要重要得多。除此以外,学校还存在以下安全教育“瓶颈”:

1.教育模式陈旧,亟待更新

主要表现在:一是安全教育教学体系不健全,对学生缺乏深入性、系统性教育;二是教育手段停留于传统的说教和宣传方式,不能吸引学生的兴趣;三是教育内容枯燥、老化,体现不出时代性;四是部分学校安全教育的理念仍处于旧的体制之中,认识不到教育的安全功能,认为其可有可无;五是缺乏专门的教学内容和教师,资金投入不足。

2.安全教育流于形式,课程安排缺少计划

主要表现有上级进行安全教育检查时,就集中力量应付,检查过后又束之高阁;发生重大案件和治安事故后,“亡羊补牢”临时邀请公检法等部门的专业人员举办几场讲座,以及通过开展一些活动来取代,安全教育缺乏系统性、计划性,教育效果不明显。

3.观念有误区,措施不得力

许多学校一直都把学生作为治安管理的对象,没有真正把他们当做治安管理工作的主人。没有学生的参与,校园安全工作难以获得好的效果。有的学校想通过强硬的行政措施来加强管理,但又有所顾虑,所以现在最普遍的还是采取劝告方式,但这种方式效果往往不理想。

4.家长教育与学校、社会教育不对接

许多学生家长的安全意识极其淡漠,在日常言行中没有给孩子起到表率作用。事实上,在安全教育方面,父母总是最能影响孩子,其次才是学校和社会各个方面的教育和影响,家长一定要认识到这一点,和学校及社会各界携起手,才能更好地让孩子安全学习、安全生活。

加强职校毕业班学生

安全教育工作的对策

1.职责明确,从思想、组织、制度上加强毕业班学生安全教育工作

学校领导从思想上要充分认识到毕业班学生安全问题是关系到学校稳定和发展的大事,要有专人负责学生的安全工作,在人、财、物上给予支持,并切实加强领导,要把加强学生安全教育工作作为学校中心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抓紧抓实。学校要建立定期的安全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由校分管领导与保卫、学工部门、系部共同分析安全教育形势,根据存在问题,明确分工,各负其责。学工部门要将安全教育工作纳入班主任考核范围,利用德育主题班会、模拟法庭、模拟演习等各种形式和手段做好学生安全教育工作。保卫部门要加大安全教育检查督促力度,杜绝或减少校内各种安全事故,铲除隐患。全校各部门、各单位应协调运作,综合治理,每个教职工都应担负起保障学生安全,维护校园稳定的责任。

2.多管齐下,从教育方式和形式上加强毕业班学生安全教育工作

职校可采用系统的安全教育形式与灵活多样的日常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多管齐下,提高毕业班学生安全教育效果。首先应针对毕业班学生开设专门的安全教育课,并辅以一定的专题讲座,如就业安全专题讲座等等,使毕业班学生的安全教育规范化;其次可结合毕业班学生不同时期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日常教育,如利用形势与政策课、班会等形式开展安全教育。利用广播、网络、宣传栏、校报等传媒进行定期宣传等等。除此以外,应组织毕业班学生参与学校开展的各种安全教育活动和演练,如安全知识竞赛、消防疏散演练等等,让学生们切身体会到安全的重要性,从思想上树立深刻的安全认识。在遇到紧急情况时能有效地规避危险和保护自我,真正做到安全防范,从我做起。

3.兼容并蓄,从教育内容上加强毕业班学生安全教育工作

随着学校社会化的程度越来越高,职校毕业班学生面临安全问题的范围也越来越广,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安全防范,还包括如网络安全、信息安全、心理安全等等新的内容,因而,毕业班学生的安全教育应兼容并蓄,在内容上应涵盖范围更广阔的区域。一是国家安全教育。要让毕业班学生清晰地认识国际、国内的形势,培养爱国主义精神,自觉抵制邪教组织和境内外敌对势力的渗透活动;二是法律法规知识教育。让毕业班学生自觉学习《宪法》《刑法》等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以及治安、消防、交通等方面的规章制度,使其真正懂得一个人在行使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社会、集体和他人的权利和自由;三是基础安全防范知识与技能教育。包括治安安全教育、消防安全教育、交通安全教育、日常生活安全教育、自然灾害自救知识教育等等。特别是要加强防盗窃、防诈骗等方面内容的教育;四是网络安全教育,让毕业班学生自觉树立起网络安全意识,自觉抵制网络有害信息的侵蚀,做到不登录反动网站,不浏览、不传播反动言论和煽动性信息;五是心理健康教育。要有针对性地对毕业班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特别是在就业期间的心理辅导,提高毕业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其人格全面发展。

职校优秀毕业生事迹材料 篇4

xx自入校以来,在思想上积极要求进步,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积极向党组织靠拢,积极向先进党员学习,树立振兴中华的远大理想,并有为之奋斗的决心和行动,是一个具有远大理想并能积极进取的青年学生。

xx在班级中担任班长,同时担任学校团委副书记一职,表现良好,积极向上,尊敬师长,团结同学,有较好的人际关系。乐于参加校内外组织的各项活动,表现突出。曾多次代表学校外出参加市,省,全国等各项比赛,并多次获奖。

他担任班长,在班级中能团结同学,做好本职工作,帮助班主任管理班级,起到了非常好的带头作用。并能积极协调老师和同学的关系,解决师生之间的矛盾,积极参加学生活动,并以班长身份起带头作用。受到师生的好评,并多次被学校评为“优秀学生干部”。

xx学习成绩在班级中名列前茅,且自身品德高尚,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始终以作为一名交通运输学校的学生为荣。在团委任职期间,能很好地和其他学生融为一体,全心全意为同学和学校服务,紧密团结团委成员,有序开展各项工作,受到其他学生干部的喜爱。

贵阳有哪些职校收初中毕业生 篇5

贵州新华电脑学院是新华教育集团在贵州的旗舰院校,为贵州省知名的电脑数字艺术人才和信息技术人才教育培训基地。 学院始建于1988年,一贯信守“专业教育、诚信天下”的承诺,始终昭示“爱与责任”的.价值理念,为社会培养了近数万名电脑技术人才,与10万家用人企业签订了就业协议,为推进中国电脑知识的大众化普及与信息产业化建设作出了贡献,是中国电脑教育优秀品牌。

贵州省广播电影电视学校:

贵州省广播电影电视学校创办于1966年,原名为贵州省广播学校、贵州省广播电视学校,更名为贵州省广播电影电视学校。隶属于贵州省新闻出版广电局,是贵州省唯一一所培养广播影视中等专业人才的职业学校。创办50多年以来学校一直走系统办学的道路,培养了近万名毕业生,为贵州广播影视事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职校毕业生实习报告 篇6

职校毕业生在刚刚走上工作岗位时,往往还存在以下一些不良心理,如依恋心理、自卑心理、浮躁心理等,使得他们不能很好地适应工作环境。毕业生从学校进入社会就面临着学生角色向职业角色的转变。绝大多数毕业生在角色转变中,有一段适应过程,叫做就业适应期。如果毕业生能够顺利地度过这个时期,就有可能走向成功的职业生涯。

不适应职场的原因如下:

1.理想和现实存在差距。很多毕业生不愿从基层最基础的工作做起,当工作单位的住宿环境差、工资低、工作程序单调时,就会产生失落感,从而降低工作热情。

2.用人要求与自身能力存在偏差。社会和用人单位往往认为:职校毕业生既然是“技能型人才”,工作后就应该“上手快、适应性强”,因此对职校学生的期望值往往过高,求全责备。而职校毕业生普遍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其观察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相对较弱,从而导致职校毕业生对工作的不适应。

3.综合素质有待提高。用人单位希望职校毕业生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还要具备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然而,一些中职毕业生在校期间不注重综合能力的锻炼与培养,踏入社会后才意识到自己的综合素质远远不能胜任所从事的工作。

4.思想行为过于简单。学校生活的单纯、校园人际关系的简单、社会阅历的缺乏,使得毕业生对社会、对人生价值的认识过于理想,在分析问题、处理问题上表现为简单化。因此,在复杂的现实生活中,他们看不透,又不会灵活对待,因而造成人际关系紧张。

如何适应职场顺利度过“就业适应期”:

1.树立职业意识。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要学会独立思考、独立分析、独立处理问题,要有主人翁精神,主动积极地承担岗位责任,做好本职工作。特别是要树立团队协作意识。

2.从容面对挫折。刚找到工作的毕业生不要将工作目标定得过高,可以减少挫折感,正确看待失败与挫折。新手初上工作岗位,出现差错实属正常。只要认真分析失败原因,改正错误,成功一定会到来。要有“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的心态,先立足、再谋发展。

3.不断完善自我。尽管毕业生在校期间已经学到了一定的知识,具备了一定的能力,但知识结构还不尽完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动手能力还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职场新人要想快速进步,就要不断学习。毕业生要成为有心人,时时学、处处学。要注意观察公认业务能力最强的上级或者同事,琢磨他们的工作思路和工作特点。另外,还要认真学习本单位、本部门的规章制度,充分了解自己所承担工作的职责及要求。

4.建立宽松的人际关系。毕业生要在最短的时间内融入集体,与大家和谐相处,避免受到排挤和孤立。

(1)学会调整心态。在与同事相处的过程中,要学会“兼容”,不要以个人的喜好作为交友标准,对于与你看法不一致的应保持沉默,不要妄加评论,同事之间应该是相互合作的关系,而不是相互竞争的“敌人”。

(2)保持适当距离。不打听别人的隐私,诸如生活状况、感情纠葛等,除非对方主动向你说起。刚到单位的新人,不可能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更没有正确分析判断的能力,因此对同事们之间的是非议论最好保持沉默。

(3)迅速融入集体。刚参加工作的学生在闲暇之余,要多与同事们一起出去娱乐,比如唱歌、跳舞、郊游、度假等,不仅能彼此增进了解,也能让你获得更多的快乐,有助于建立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

浙江省中职校校企合作的调研报告 篇7

一、浙江省中职学校开展校企合作的现状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深切感受到浙江省政府及相关部门高度重视中职学校的校企合作,全省许多中职学校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形势喜人。

1. 政府高度重视,学校积极参与

早在2001年,浙江省政府在《关于加快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意见》中就提出:“鼓励大中型企业与学校开展多种形式的联合办学。要组建以省级重点职校为龙头、有关学校和企业参与的职教集团。”浙江省教育厅于2002年10月制发了《关于组建职业教育集团的试行意见》。

2004年11月,浙江省政府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中又提出:“坚持面向社会和市场的办学方向,采取校企合作、产教结合、订单式培养等灵活多样的模式,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

2004年1月,浙江省教育厅等四厅委制定了《先进制造业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示范基地的若干意见》,指出示范基地建设要“坚持校企紧密合作的原则”。并把“学校已形成与当地先进制造业主导产业紧密结合的若干专业建立长期稳定且紧密的合作关系”作为省级示范基地的申报条件。

浙江省教育厅在2003年后连续四年的年度教育工作要点中,都把推进中职学校的校企合作作为一项重大工作列入议事日程。2003年11月,在浙江省永康市召开“打造先进制造业与校企联合研讨会”;2004年6月,在杭州市召开“校企联合研讨会”;2005年1月,在宁波市召开“学分制暨校企合作研讨会”;2006年8月,在浙江省临海市召开实训基地建设研讨会。

2006年7月,浙江省政府颁发《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再次强调“大力推行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并提出了“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行动计划”等六项行动计划。

与此同时,浙江省各市、县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均采取各种措施,努力推进中等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各级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的重视,对推进校企合作起了十分重要的提倡、引导和督促作用,使本省的校企合作出现了良好的势头。

2. 发展势头良好,形势喜人

总结浙江省中职学校校企合作的现状与趋势,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特点:

(1)校企合作的范围不断扩大。浙江省有中职学校544所,目前已经有240所中职学校与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占总数的44%,其中建立紧密型合作的达150所。校企合作呈现出范围不断扩大的趋势,一些已经开展校企合作的学校将与更多的企业合作,一些还没有开展校企合作的学校,也积极寻求与企业合作。

(2)校企合作的领域不断扩展。目前,浙江省各中职学校在信息交流、物资交流、人才交流等领域内已经与企业实行普遍的合作,并正在向教学改革、技术交流的领域扩展。

(3)校企合作的载体不断丰富。浙江省中职学校利用多种多样载体,使校企合作不断走向深入。如建立专业委员会与职教集团,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合作开发校本教材,合作举办企业冠名班,教师进企业锻炼,接受企业培训等等。

二、浙江省中职学校开展校企合作的成功模式

浙江省中职学校在校企合作中摸索出多种成功的模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按照应用性人才培养的要素与形式,可以概括为以下七种模式:

1. 实习就业基地模式

实习基地模式也称“2+1”模式,即“学生前两年在校内学习与实训,第三年到企业顶岗实习”的模式。这种模式是浙江省中职学校普遍采用的一种最必需、最基本、浅层次的校企合作模式。许多学校在实践中创造出可供借鉴的做法。

例如诸暨市轻工技校曾经建立了200个校外实习基地,聘请了252个在职技术师傅担任兼职实习指导教师,学校发给他们聘书,请他们和学校实习指导教师一起,负责学生的实习指导。学校和企业共同建立制度、签订协议,确保校外实习基地的相对稳定。具体操作办法:①学校组织学生认真填写“实习志愿表”;②企业根据用人情况提出实习岗位和用人数量;③学校根据企业要求和毕业生实习志愿,分企业初选实习学生;④请企业对初选学生讲解企业情况,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⑤企业确定实习学生;⑥学校确定指导教师并进行实习动员,发给实习报告,向企业发送考勤表;⑦实习指导教师进行必要的职业道德教育;⑧学校有组织地将学生送达企业上岗实习;⑨指导教师巡回指导,了解情况并帮助解决相关问题,同时与企业交换意见;⑩学生在实习结束时完成实习报告,企业对实习学生进行考核鉴定,优先录用优秀学生。

2. 订单培养模式

订单培养模式也称“委培”模式,即学校与企业签订人才培养协议,定向招生,共同制订人才培养计划,共同组织教学,学生毕业后定向就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订单培养是一种较为普遍、简单易行、成效明显的校企合作模式。浙江省大量的中职学校都已经开展了订单式培养,并且已经积累了许多经验。

例如浙江信息工程学校从2002年开始试行订单培养模式,具体分为冠名订单、短期订单、行业协会订单、企业联合订单等四种订单形式。

冠名订单是指为某个特定企业招收学生并进行对口培养。学校召开“企业座谈会”,根据企业用人的需要,确定招生人数。招生后单独建班,并冠以该企业的名称。邀请企业代表参加,举办开班仪式。学校负责组织教学、实训、技能考证等,并根据企业需求,适当调整教学计划、课程设量,适时安排教学实习;企业根据教学、实训需求,提供所需设备。学生经常赴该企业参观,企业也经常派专业技术人员来校讲课。

短期订单指应企业急需,从在校生中临时组建班级,专门为特定企业培养所需的人才。根据企业需要,在对应专业或相近专业里挑选学生。在重新组班时,学校与企业对学生进行宣传发动,根据学生与家长意愿进行双向选择。

行业协会订单是指行业协会根据企业成员的需求,由行业协会出面与学校签订用人订单协议,学校在招收新生时根据学生志愿组班。

企业联合订单是指根据某些企业共同的需求进行订单培养。

3. 产学研结合模式

产学研结合模式是指中职学校根据培养目标,创办与专业密切相关的产业,融教学、生产、科研、经营、服务为一体的校企合作模式。这种模式既为学生提供了生产实习基地,又为学生勤工俭学、工学交替创造了条件,有效地提高了职业教育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调研中我们发现,浙江省有许多中职学校都已经开始了这方面的探索与实践,并取得比较可喜的成果。

例如象山职高依托建筑专业成立象山至高工程监理公司和至高建材控测中心。6年来,监理公司共承接县内160余项重点和基础工程的监理业务,受监理项目工程造价近6亿元,创利税逾百万。依托美术专业成立象山至高广告装饰有限公司,承揽路牌、灯箱制作、室内外装潢、雕塑设计制作、展会布置以及书画装裱等业务。该校在象山县政府支持下,还成立了“象山柑橘研究所”,下设良种场,并与农户结合建立新品种实验推广基地。最近几年,从日本、美国、荷兰、西班牙、以色列等国引进40多种柑橘新品种,推广面积达1300余公顷,培训橘农和技术人员5000余人次。

4. 实训基地模式

所谓实训基地的校企合作模式,是指通过校企共建或吸纳企业资金、设备,建设技能培养、培训基地的一种模式。实训基地的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而资金短缺从来就是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这种模式有利于改善实训条件,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中职学校的办学水平。同时可以利用实训基地开展企业培训和农民培训,提高了职业教育的服务能力。

一是与企业合作建设实训基地。例如嵊州市职技校与嵊州中益机械公司共建实训基地。2004年,企业向学校提供了价值100万元的17台普通车床和2台数控车床,并派出一名专业技术人员进驻学校进行技术指导,组建实训车间。实训车间完全参照企业车间的标准进行设计与运行。2005年9月,企业又把总价值220万元的数控加工中心和数控车床送给学校,建立了数控加工中心。

二是利用实训基地开展企业培训和农民培训。例如义乌城镇职校与浙江浪莎集团联合创办义乌浪莎“三农学院”,宗旨是开展农民培训,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支撑。“三农学院”成立后,企业首期投资100万元,设立“三农学院”教育基金会,实行学员带薪培训,保障学员600元的月工资。同时鼓励学员参加职业技能考证,对取得合格证书者,考证费由学院承担。在培训内容上,进行电工、焊工、水工、锅炉工、机械维修工、机械操作工等工种培训,注重实用技术和职业道德培养;在培训方法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增大专业技能训练课的比例,让学员至少掌握一门专业技能,浪莎集团派专业技术人员结合实际工作经验讲课,做好传、帮、带工作;在培训方式上,实行长期培训和短期培训相结合,基地办班和流动办班相结合。

职业培训是职业教育为经济服务最直接的体现。它充分体现了职业教育的功能,展示了中职学校的实力,促使企业认识中职学校,在校企合作中由被动向主动转变。而中职学校在职业培训过程中,促进了教学改革,提高了办学水平。

5. 职教集团模式

职教集团模式是指以“职教集团”为组织形式的校企合作模式。职教集团是以龙头中职学校和骨干企业为依托,以专业和人才培养为纽带,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龙头带动、互利共赢”的指导思想和校企“自愿参加、优势互补、权责对等”的原则,在不改变原有隶属关系的前提下联合组建而成的。职教集团具有信息汇聚、人才互补、科学研究与资源整合等多项功能,具有良好的组合效应和规模效应,有利于推进校企合作向更深层次发展。

据我们的调查统计,浙江省已经有10多所中职学校牵头组织了职教集团,50多家企业与60多所中职学校参与职教集团的活动。例如鄞州机电职教集团、椒江职教集团、“中策中职学校教育集团”、嘉兴市第一职教集团、舟山职教集团、金华市机电职教集团等等。

6. 专业建设模式

专业建设模式是指以加强专业建设为主要目的校企合作模式。这种模式以“企业需要什么人才我们就培养什么人才,企业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为指导思想,根据企业需求设置专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校本教材,共同培养培训师资。建立专业建设模式,是校企合作进入深层次合作的主要表现。在调研中,我们发现,许多中职学校已经建立了这种校企合作模式。

(1)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其主要职能是根据企业需求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建设方案,商讨教学改革事宜。

(2)根据当地产业结构与企业需求,调整专业设置。例如永康职技校与众泰汽车集团合作开办汽车制造专业,温岭职技校与浙江大学合作组建“反求技术与工业设计”专业,杭州中策职校开办西餐新专业等。

(3)校企合作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一支懂得企业情况、具有高技能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关键,同时也是一个难点。浙江省许多中职学校在校企合作的实践中,创造了选派教师进企业挂职锻炼的经验,有效地加速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进程。教师进企业时间或1个月、2个月或半年不等,或要求两年或三年进厂一次,或要求每一个专业教师联系一个企业等等。例如长兴职教中心每年安排3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教师培训,一是与德国BBZ培训中心签订协议,建立长兴职教中心德国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把所有专业教师分批送到德国培训;二是在企业建立专业实训基地,定期安排教师到企业参加为期1个月到一年的挂职轮训,每年暑假组织专业教师到企业参加生产实习;三是在学校建立校本培训基地,安排年轻教师与骨干教师结对,开展教学比武,建立新教师成长台账,要求一年中在课堂教学及专业操作上达到规定要求;四是在高等院校建立理论再提升基地,每2周安排一天时间,请专家教授讲课。为了检验培训效果,学校制定教师技能达标考核办法,并委托劳动部门进行考核,不合格者在限定时间内补考,补考仍不合格者由教师自费离岗培训直至达标。

(4)校企合作开展课程改革。职业教育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教学内容不符合企业的需要,教学要求与教学方法不符合职校学生的特点。课程改革已经成为职业教育改革的核心。例如杭州中策职校通过企业调研,根据企业需求精心选择适用的教材,邀请企业的技术人员参与编写校本教材,完善《维修电工实训指导手册》、《制冷设备维修工实训指导手册》、《无线电装工实训指导手册》,编写《PLC可编程序控制技术原理与应用》、《变频器技术与应用》、《电梯原理与维修》、《电力电子技术》等校本教材。

7. 与区域产业群全方位合作模式

浙江省的经济有着十分明显的区域块状特色。这种区域块状经济并不是一个或几个企业,而是一个庞大的产业集群,是一个相互依存的产业链。中职学校为当地经济发展服务,主要就是为当地块状经济服务。在这种情况下,与区域产业群全方位合作的校企合作模式应运而生。

所谓与区域产业群全方位合作有两层次意思:在合作对象上并不是某一个或几个企业,而是着眼整个产业集群;在合作的内容上并不是某一个或几个方面,而是实行全方位的合作。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浙江省有10多所中职学校都已经开始了这方面的探索。

例如永康市职业技术学校依托当地五金产业集群,通过社会调研等措施构建信息交流平台,通过为企业输送毕业生与提供职工培训等措施构建人才交流平台,通过联合开发产品等措施构建技术交流平台,通过场地设备的共享构建物资交流平台,建立了校企双赢的合作办学模式。

四、中职学校校企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剖析

1. 校企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浙江省中职学校的校企合作尽管取得了巨大的成绩,然而还存在着不少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校企合作的范围偏小。浙江省还有56%的中职学校没有进行校企合作,72%的中职学校没有与企业建立紧密型的合作关系。在参与校企合作的中职学校里,多数学校集中在工科类专业,而商贸财经类、宾旅服务类、服装美术类专业参与校企合作还相对较少。

(2)校企合作的领域狭窄。目前,浙江省各中职学校的校企合作多数只是停留在物资交流、信息交流、人才交流等领域内,而在技术交流、教学改革与思想品德教育领域内的合作还相当缺乏。

(3)校企合作的层次较浅。浙江省中职学校的校企合作虽然在局部有所突破,但大多停留在肤浅层面。有的学校只是为了申报、评估而进行一些临时性、应景式的合作,有的只是寻求企业在资金、场地、设备方面的资助,而没有考虑学校给企业提供真正的实惠;许多中职学校只是与企业在某些项目上实行合作,而没有根据企业的需求确立学校的办学宗旨和培养目标,调整专业设置,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评价制度,与企业实现全面紧密接轨。

(4)校企合作存在“校热企冷”现象。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尽管有一些企业对校企合作表现出积极性,然而总体而言,浙江省绝大多数的企业并不真正关注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兴趣不高。学校主动寻求企业合作而企业反应冷淡或被动应付的现象还普遍存在着,正如许多媒体所报道的,校企合作是中职学校“一厢情愿单相思”、“剃头挑子一头热”。

2. 校企合作存在问题的成因剖析

中职学校的校企合作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在调研中我们与众多校长、教师、企业老总及行业协会的负责人进行探讨,发现原因是多方面的。

(1)对校企合作的认识不到位。思想观念的落后是最根本的原因。对校企合作认识不到位,主要表现在:一是没有认识到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有着原则的区别。二是没有认识校企合作对于中职学校改革与发展的重大意义,没有深刻领会国务院与省政府、省教育厅有关文件精神。一些中职学校在校企合作过程中缺乏责任感与主动性,不是主动出击,不是积极宣传自己,让企业了解学校的情况与要求,不是采取各种措施与形式搭建全方位的校企合作交流平台,而是坐等企业上门,企盼企业主动参与合作。三是缺乏强烈的改革意识与创新精神。实行校企合作办学比关起门办学困难得多,需要我们转变传统的办学观念,具有强烈的改革意识与创新精神。一些中职学校尽管也认识到校企合作的重要性,然而一碰到企业的冷漠,一想到需要学校的全方位改革,就浅尝辄止,畏缩不前。

(2)中职学校本身缺乏实力。企业是需要职业教育的,然而企业却又为何不关注职业教育、不热心校企合作呢?最主要的问题还是出自职业教育内部。校企合作也是讲实力的,学校具备较高的办学质量、较好的知名度与社会的认可度是进行校企合作的重要条件。如果学校自身实力不足,对企业就没有吸引力。当然这并不是说自身实力不足就不能实行校企合作,只不过操作难度大一些而已。“在寻求与企业合作中找出路,在与企业合作中求发展”,这是我们中职学校应有的态度与正确策略。

(3)校企合作没有遵循企业的需求。全方位深层次推进校企合作,就应该形成校企互利双赢的机制。可是在一些校企合作中存在着“取多予少”的现象。我们在调研中听到一些中职学校一谈到校企合作,就说企业为学校提供多少实习场地、赠送多少设备、赞助多少资金,而很少谈到学校应该为企业做些什么,没有想到学校应该通过全方位改革与企业实现紧密接轨,结果许多企业一听到校企合作就害怕,致使有些学校的校企合作虽然红火一时,但不久就偃旗息鼓了。

(4)地方政府的功能还没有充分发挥。地方政府与教育行政部门在校企合作中具有宣传发动、组织协调、引导保障、评估监督的功能。我们在调研中发现,许多地方政府的功能还没有充分发挥。国家对职业教育开展校企合作的要求是明确的,但缺乏与之相配套的可操作性的政策法规。有相当一些地方政府与相关部门对校企合作重视与支持不够。在舆论导向上缺少必要的宣传引导,致使校企合作完全成为学校的单独行为;在资金上缺少必要的投入,致使许多中职学校“营养不良”,四处“找奶吃”,在校企合作中不得不首先想到企业的赞助;在与企业的沟通中缺少主动的组织协调,致使校企合作完全处于民间活动状态;在政策上校企合作缺少必要的激励与约束,致使企业没有责任与兴趣参与校企合作,也致使有些学校不重视与企业合作。另外,职业准入制得不到严格执行,企业用工缺乏监督力度;造成企业对中职学校人才依赖性不强。

五、推进中职学校校企合作的思考与建议

校企合作意义极其重大而又任重道远,其机遇与挑战并存,困难与希望同在。为了落实“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办学方针,改革与发展我省中等职业教育,提高职业教育为经济社会服务的能力,我省各中职学校必须推进全方位深层次的校企合作。为此,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1. 国家机关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大校企合作的推动力

各级人大要在校企合作中发挥法律的引导和保障作用。《职业教育法》已经颁布10年了,期间经济社会与职业教育均已发生许多变化,全国人大应对《职业教育法》进行修订,增加校企合作等相应条款。各级人大应针对校企合作等相应条款在法律上进行细化,制定配套法规,明确规定职业院校与企业双方的权利与义务,为校企合作提供法律保障;定期开展职业准入等法规的专项执法检查,规范企业用工制度。

各级政府(特别是县级政府)应该高度重视校企合作,充分发挥政府和职业教育相关部门的功能,成为校企之间的合作推动者、利益的协调者、过程的监督者和成果的评估者。制定和落实相应政策,以激励、督促校企双方实行合作;增加政府公共财政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对中央财政、省财政投入的专项资金给予配套;对积极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表彰奖励;把校企合作列为职业学校评优的重要内容,并对校企合作的情况进行专项评估。

教育及相关部门要做好宣传发动工作,引导中职学校与企业双方实行合作。牵头组织相应的机构,构建学校与企业联系的公共服务平台,帮助学校与企业进行协调与沟通;及时发布人才需求信息和趋势、地方产业的发展状况与趋势、产学研合作项目等信息,用以指导校企合作工作。

2. 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校企合作的吸引力

有变才有为,有为才有位。各中职学校要切实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切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切实加强培养模式创新与教学改革,切实加强德育工作特别是职业道德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育中职学校核心竞争力,以增强对企业的吸引力,推进校企合作向着全方位、深层次发展。

3. 加强校长队伍建设,提高校企合作的决策力

常言说“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在校企合作问题上同样也是如此。校长对于校企合作的认识程度与策划能力是至关重要的。教育行政部门要把具有先进职教理念、富于改革创新的人才提拔到校长岗位上来。经常组织校企合作学习会、研讨会、交流会,以交流校企合作经验,转变校长的传统教育观念。各中职学校的校长要认真学习领会上级有关文件的精神,提高对校企合作的认识,克服消极畏难情绪,加强调研善于决策,锐意改革勇于创新,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向着全方位深层次的方向发展。

4. 加强实践与探索,提高校企合作的创新力

至今还没有进行校企合作办学的中职学校,应立即行动起来,遵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原则把校企合作开展起来。已经开展校企合作的中职学校,应总结经验,把现有的成功做法(如订单培养、产学研结合、职教集团、进厂挂职、职业培训等等)巩固下来,形成长效合作机制,内化成学校的文化,并且要具有敢为人先的精神,加强实践与探索,实现校企合作的方式方法创新与运行机制创新。

(1)注重与行业协会和高科技龙头企业的合作,更好地发挥其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2)通过校企合作,注重提升专业课教师队伍。进一步探索教师下企业的培养方式,定期定点定目标,与企业技术人员拜师结对,在企业建立教师培训基地,切实提高师资队伍水平,形成教师水平提高与深层次校企合作的良性循环。

(3)发挥校企双方优势,进行紧密合作,解决实训基地日常运行经费问题。

(4)探索设备共享、联合科研、联合生产的运行机制,创造条件参与企业的技术改造和产品研发,在人才培养培训中心的基础上,使中职学校成为企业的技术、产品研发中心,推动校企合作双赢,把校企合作推向更深的层次。

(5)因地因校制宜,根据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学校的实际情况,构建具有本区域特色的校企合作模式。一些工业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中职学校,要根据学生的就业流向,积极探索跨地区的校企合作模式。

参考文献

[1] 浙江省第一次经济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浙江省统计局,2005年12月.

[2] 2005年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公报.浙江省统计局.

[3] 浙江省区域特色块状经济的形成及在产业集群发展中的作用.浙江省中小企业局、浙江省乡镇企业局.2006(7) .

职校实习生意外伤害事故现状调查 篇8

为此,本文围绕“职校生在校外实习期间存在的最突出的问题”展开了调查。参与调查的350名职校实习生中,有161人认为实习期间实习生发生意外伤害事故的问题最普遍,占总人数的46%。其中,有89人(占55%)认为在实习期间企业无故延长实习时间是问题的关键;还有27人(占16%)认为在实习期间存在的实习内容与所学专业不符的现象也是事故率高的原因。

实习生意外伤害事故问题现状

实习是职业院校学生完成学业、走向工作岗位的必经阶段,但学生实习期间遭遇劳动风险,身心健康遭遇损害,合法权益难以保障的案例层出不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实习生意外事故率高从调查的情况看,目前职业院校的学生在校外实习期间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企业无故延长实习时间、实习生遭遇严重超时加班、实习的内容与所学专业不符等。绝大多数实习生工作在生产的第一线,但是目前很多企业职业健康与安全管理机制还不健全,一线职工还处在恶劣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下,生产中的职业危害因素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劳动权利,最终导致疾病、伤害和死亡。

实习生难以得到合理赔偿当校外实习生遭遇意外事故,受到身体伤害后,只有56%的学生得到了合理的赔偿,而另外44%的学生的赔偿并未到位。这也就意味着,有将近一半实习生的合法权益没能得到保护。而当学生遇到实习上的权益纠纷时,有32%的学生选择私了,33%的学生选择自认倒霉,只有8%的学生选择法律诉讼。这样的处理方式直接导致实习生难以得到合理的赔偿。

实习生对职业健康与安全的认识匮乏对于职业健康与安全的内涵,绝大部分学生并不清楚,不少学生认为只有就业后,职业健康与安全才和自己有关系;不少学生对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尽管学校开设了相关课程,但是仍有不少学生没有予以重视。

另据调查,接近80%的学生对于一些生活中的基本急救知识能够基本掌握,并作出正确的选择。然而,对于一些生活中的突发事故,学生的自我救护能力有所下降。

学生法律意识薄弱,缺乏维权意识调查结果表明,65%的学生对中国目前针对学生实习的相关法律制度不太清楚,只有8%的学生表示明确知道,这个比例相当悬殊。

对于在实习过程中实习生受到意外伤害时,实习单位不予赔偿或只部分赔偿的情况下,学校是否应该进行赔偿这一问题,有292名学生选择应该进行赔偿,占总人数的83%。只有17%的学生表示不应该进行赔偿。

由此可见,学生普遍认为学校应该负有一定责任,学校应该联合企业单位一起保护校外实习生的合法权益。但有33%的学生在发生纠纷后选择自认倒霉,选择其他维权途径的只有67%。这意味着在现有的法律法规框架之内,有相当比例的职业院校学生维权意识不强,法律意识淡薄,知行脱节,不能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职校实习生发生意外伤害事故处理的对策

转变教育观念,加大教育投入长期以来,我国在发展职业教育的思想观念上始终存在着误区,认为职业教育只是学习相关的职业技能,培养面向生产第一线所需要的技术型人才,而往往忽略了对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的重视。各地方应该加大财政投入支持高职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各高职院校也需要进一步创新管理模式,提高工作效益,切实加大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教学设施的投入和建设。可采取政府多投一点、学生缴费一点、企业赞助一点的办法,以解决经费短缺问题。

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高职学生,特别是实习生,要主动加强《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工伤保险条例》《劳动保护条例》《民法通则》等有关劳动安全的法律知识的学习。自觉学习并遵守实习单位的相关规章制度,做到熟悉岗位工作程序,掌握岗位工作方法,严格按章操作。严禁不进行岗前培训、不掌握有关规定、不签订实习协议就直接上岗。同时要树立自我保护意识,时刻牢记“安全第一”。在发生意外伤害事故后,要学会主动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严格岗前培训制度与宣传教育制度学校和用人单位应加强学生的岗前培训和宣传力度,在签订实习协议的时候,就要事先对实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意外伤害进行告知和约定。

一方面,学校要将《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工伤保险条例》《劳动保护条例》《民法通则》等有关劳动安全的法律知识作为实习生的必修课程,采取多种形式做好校外实习生的维权意识、法律意识、安全意识的宣传与教育工作,制定相关保障措施,坚决执行政府关于强制实习生的保险制度规定。另一方面,实习单位要严格执行实习生岗前培训制度和安全生产规定的教育制度,加强实习生在企业内部的组织与管理,定人、定位、定岗、定职。为保障学校、实习单位和学生的三方利益,必须签订实习协议,并对实习报酬、安全工作、事故责任、投保等事项作出书面约定,特别是对实习生在实习期间发生伤亡事故承担责任的问题进行明确约定,用全面完善的制度管理来保障实习生的权益。

明确在校实习生的法律地位,完善《劳动法》相关法律法规首先,相关部门要明确学校校外实习生的劳动者主体地位。从《劳动法》的规定来看,劳动者资格需要两个条件:应年满16周岁;具备劳动能力和具备劳动行为。而我们的实习生一般都能满足这两个条件。实习生在实习岗位上履行了用人单位正式员工的同等职责,在用人单位实习的过程中,参加了用人单位创造物质或精神财富的活动,应属于法律意义上的劳动者。企业单位接收实习生实习也是他们应当承担的社会义务。其次,要明确各行政部门在维护实习生权益中应尽的职责。建议在《劳动法》中增设一条文:到企业实习的大中专院校、技工学校及职业高中学生等,可以参照本法处理。这样,这些问题就能得到妥善解决,既有利于维护实习生的合法权益,又有利于企业加强岗位技能训练及安全教育培训;既有利于实习生调动积极性、发挥主观能动性,又有利于企业发现人才、挖掘人才、增强活力。

此外,还需要进一步明确学校、实习单位和学生的权利和义务以及发生意外伤害事故时应承担的责任。

加大立法保证,出台相关保障制度,加强对相关单位的管理调查中,笔者也发现了可喜的一面,部分地区和部门已对校外实习生的人身安全高度重视:如《山西省实施〈工伤保险条例〉试行办法》规定,大中专院校、技工学校、职业高中学生在实习单位因工作受到事故伤害,可以由实习单位和学校按照双方约定,参照《工伤保险条例》和办法规定的标准,给予一次性补偿。《河南省实施〈工伤保险条例〉暂行办法》也作了同样的规定。辽宁新华保险为大学生提供见习期意外保险,河南开封的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实行了学校、学生、用人单位“三方保险”等等。这些地方性规定无疑对解决这一问题有着积极的意义。

建议出台相关保障制度来保障校外实习生的权益,推出一种适合于实习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险种,可参照交通法规中的“交强险”规定对校外实习生意外事故进行强制保险,从而维护实习学生、学校、企业的各方利益,保险费用分别由学生、学校和实习单位共同承担。

对《工伤保险条例》增加条款或作出解释,明确“倘若学生在实习期间受到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应参照在职职工按本条例的规定执行”,从而切实保障广大实习学生的合法权益。而投保費用由实习单位、学校各自承担一部分。同时,对接收实习生实习的单位,政府要进行一定的政策倾斜和鼓励,以保障广大实习学生的合法权益,保护实习单位的合理利益。建议劳动监察部门、教育部门加大对实习单位和学校的管理力度,保证按规定落实政府的文件要求。

上一篇:39小学生作业优化设计下一篇:在财税干部综合素质培训班开学典礼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