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增殖(推荐8篇)
1、学情分析
1)、认知基础:经过高一半个学期的学习,学生对生物学习有了一定的了解。而且作为高中生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求知欲也较比初中强烈。高一前半个学期的学习,对本节只是有很强的铺垫作用,如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及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等。但是认识还不深刻,经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更进一步的了解细胞的生命起始过程。
2)、前科学概念:由于这是微观方面的知识,很多学生对它存在误解。比如说学生可能认为细胞分裂就是一分为二,细胞直接断裂形成两个细胞,然后细胞会进行增长。在教学过程中会用自制教具向学生展示,用以改正学生的错误认识。
2、教材分析
本课题来源于高中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人教版)第六章 第一节 ,本课题为今后学习细胞的分化,衰老和凋亡,细胞的癌变及必修2的减数分裂作铺垫。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简述细胞增殖的方式。
(2)、准确说出细胞周期的概念及有丝分裂各时期的特点。
(3)、说出动植物有丝分裂的异同。
2)、过程与方法目标(1)、画出有丝分裂各时期的细胞及染色体、DNA的数量变化图。
(2)、能够用给定的材料制作临时装片,观察并辨认出细胞是处于哪个时期。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认同细胞增殖的生物学意义。
(2)、树立结构与功能、局部与整体相统一的观点。
4、教学重难点
1)重点:有丝分裂各时期的特点及染色体、DNA、染色单体的数量变化。
2)难点:染色体、DNA、染色单体的数量变化。
5、教学策略
用自制平面教具演示有丝分裂各时期,再结合多媒体观看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动态变化,让学生能有一个直观感受。
6、课时安排
1课时
7、教学过程
导入:(2min)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所学的内容,我们现在来回顾一下,什么是细胞周期?
生: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细胞分裂完成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为止。
同学们,我们都知道细胞在进行分裂之前做了大量的物质准备,如DNA的复制、有关蛋白质的合成,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下细胞是怎样进行分裂的以及在分裂过程中,细胞中发生的一些奇妙变化。
新知:(40min)
我们知道间期的染色质丝螺旋缠绕,缩短变粗,成为染色体。而每条染色体包括两条并列的姐妹染色单体,这两条染色单体由一个共同的着丝点连接着。(展示分裂期动态PPT,向学生说出染色体的条数=着丝点的个数,指引学生在观看PPT时注意染色体和DNA数目的变化)
分裂前期,核仁逐渐解体,核膜逐渐消失,从细胞的两级发出纺锤丝,形成一个梭形的纺锤体。这些过程都是动态的,是连续发生的,同学们,看一下书上的前期图片,它所能体现的是某一时刻的,现在,给大家展示动态图片(展示动态PPT)特点:核仁逐渐解体
核膜逐渐消失
染色体凌乱的分布在纺锤体中央
总结为一句话:“膜仁消失现两体” 接下来,进入分裂中期
先向学生展示PPT,与前期的染色体相比较,看染色体是不是数目比较清晰?形态比较稳定?
生:是
也因此,我们在做染色体的观察实验时,会选择中期的染色体。(指导学生看书上的图片,进行讲解)同学们看一下,着丝点的两侧是不是都有纺锤丝的附着?
生:是
在这里,纺锤丝所起的作用是牵引染色体运动,使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细胞中央的一个平面上。这个平面与纺锤体的中轴垂直,类似于地球上赤道的位置,(学习过初中地理知识,同学们可以想象一下)称为赤道板。(向学生说明赤道板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只是为了理解,而假想的)
因此中期的特点为
特点:染色体数目清晰,形态稳定
着丝点都排列在赤道板上
总结为一句话:“形定数晰赤道齐”
那么,同学们,分裂后期的变化有哪些呢?现在,我们来学习一下细胞周期中的分裂后期。
展示PPT,从图上,我们可以看到,每个着丝点分裂成两个,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这时,我们任然可以看到着丝点处,有着纺锤丝的附着,那么这里,纺锤丝的作用是什么呢?
生:牵引
嗯,是的,子染色体在纺锤丝的牵引下移向细胞两级,这时,细胞的两极各有一套染色体(再次提醒学生注意染色体数目和DNA数目的变化)。也因此,这两套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是完全相同的,每一套染色体与分列前亲代细胞中的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也是完全相 同的。
特点: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
染色体向细胞两极移动
我们可以归纳为一句话:“点裂数加均两极”
(PPT)当染色体到达两极后,染色体解螺旋为染色质,同时,纺锤丝也逐渐消失,出现新的核膜、核仁。核膜把染色体包围起来,形成两个细胞核,而赤道板位置出现一个细胞板,细胞板由细胞中央向四周扩展,形成新的细胞壁,这就形成了两个子细胞
特点:染色体、纺锤体消失
核膜、核仁重新出现
因此,可以总结为:“两消两现重开始” 向学生展示有丝分裂整个动态过程(PPT)
五、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有丝分裂的比较
1、相同点:过程基本相同
2、不同点:1)植物细胞是纺锤丝,动物细胞是中心体发出的星射
线。
2)、动物细胞分裂末期不形成细胞板,而是从细胞的中
部向内凹陷,最后把细胞缢裂成两部分。
3、有丝分裂的意义
通过刚才所学的内容,我们知道,亲代细胞的染色体经过复制(实质为DNA的复制)后是精确地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而细胞有丝分裂的重要意义正是在这里,亲代和子代之间保持了遗传性状的 稳定性。可见,细胞的有丝分裂对于生物的遗传有重大作用。
六、无丝分裂
简要介绍无丝分裂的定义:分裂过程中没有出现纺锤丝和染色体的变化。
展示动态PPT(蛙的红细胞的无丝分裂)作业:课后习题二的第2题
8、板书设计
第一节 细胞增殖(第二课时)
一、细胞周期
1、定义: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细胞分裂完成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为止,为一个细胞周期
2、分裂间期
特点:1)、完成DNA的复制
2)、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结果:1)、染色体数目没变
2)、一条染色体形成两条姐妹染色单体 3)、DNA数量加倍
3、细胞分裂期各个时期的特点: 1)、前期:膜仁消失显两极 2)、中期:形定数晰赤道齐 3)、后期:点裂数加均两极 4)、末期:两消两现重开始
二、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有丝分裂的比较:
1、相同点:过程基本相同
2、不同点:1)、植物细胞是纺锤丝,动物细胞是中心体发出的星射
线。
2)、动物细胞分裂末期不形成细胞板,而是从细胞的中
部向内凹陷,最后把细胞缢裂成两部分。
3、有丝分裂的重要意义:
亲代细胞的染色体经过复制(实质为DNA的复制)后是精确地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
三、丝分裂的定义:
【情景创设】
伴随着轻柔的音乐, 向学生展示一颗种子破土萌发的景象, 使学生感受到生命的诞生和发展, 帮助学生树立珍惜生命, 热爱生命的情感价值观。并引发思考, 生物体是如何由小长大的呢?学源于思, 思源于疑, 以此制造悬念, 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新知探究】
教学目标1的突破:细胞生长和增值的周期性
理解细胞生长和增殖的周期性是本节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之一。为帮助学生达到对知识理解的深度和清晰度, 我从以下三个层面来引导学生理解细胞周期的概念。
1.指出细胞周期发生的前提条件是连续分裂的细胞。这个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容易忽视。我结合实际生活中的献血为例, 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献血后, 体内流失的血细胞是由哪种细胞分裂补充的呢?”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能够得出:“血细胞不具有增殖的能力, 只有造血干细胞可以连续分裂分化产生新的血细胞”。在此, 强调细胞周期是指事物运动、变化的发展过程, 只有连续分裂的细胞才能完成细胞周期。
2.对于不同类型细胞的细胞周期时间长短的认识, 利用PPT展示图表作为教学资料, 引导学生分析数据得出:不同种类细胞周期的长短不同。分裂间期在细胞周期中耗时最长, 约占整个细胞周期的90%~95%。以此培养学生解读图表, 分析概括的能力。
3.深层次的解决分裂间期耗时长的原因。为了突破这一重点, 我让学生观察比较亲子代间核内遗传物质的特点, 得出细胞分裂前后细胞核内遗传物质是相对稳定的。提出问题“假若让你利用电脑完成这幅图, 你应该怎样做?”“先复制再粘贴”。由此你能联想到细胞分裂的过程中, 细胞核内又将发生怎样的变化吗?引导学生得出细胞内部应该“先进行遗传物质的复制, 再平均分配”。从而得出, 漫长的分裂间期正是在进行分裂前的准备工作——完成DNA的复制过程;而分裂期完成了遗传物质的平均分配过程。在教学过程中, 按照学生对电脑的已有经验并结合学生的认知结构来组织教学活动, 发挥了学习者的自主精神和首创精神, 帮助学生建立起了对本节内容的宏观知识体系。
教学目标2的突破:细胞周期的过程
利用FLASH动画展示整个有丝分裂的过程, 给学生以动态的宏观印象。指出分裂期又人为的划分为前、中、后、末四个时期, 并引导学生重点观察各个时期染色质、DNA、姐妹染色单体的行为变化和数量关系。
1.利用PPT演示, 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分裂间期和分裂前期图片, 围绕“由间期到前期细胞内部细胞核膜、核仁、染色质、纺锤丝等四个结构发生了哪些变化?”进行分析讨论。编制顺口溜, 总结概括前期特点:两消、两现、一散乱。但单纯的表象研究不足以让学生深入理解问题的本质。究竟染色质为何要转变为染色体呢?为了帮助学生找出原因, 我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一团乱线”告诉学生, 这是两根等长的线, 现在我让你把它们分开, 不许弄断线容易吗?“不容易”。但假如这样呢?我又拿出两团已经缠好的线团来平分, 就很容易。这就如同丝状的染色质高度螺旋化为短、粗的染色体形式, 是为了更好地保证遗传物质的平均分配。在实施以探索为本的教育中, 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如何发现有意义、有价值的问题, 而不是简单地去寻找答案”。
2.利用PPT演示, 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分裂前期和分裂中期图片, 通过比较学生发现中期染色体排列有规则, 集中在细胞的中部。总结概括中期特点:形定、数清、赤道齐。
3.观察比较分裂中期和分裂后期图片, 指出姐妹单体在后期分离, 实现了遗传物质的平均分配。概括后期的特点:点裂、数清、移两极。同时引导学生思考“细胞内的染色体和姐妹染色单体是如何完成运动的?”启发学生联想到分裂前期纺锤体出现和核仁、核膜消失的原因。核膜核仁的消失避免了染色体运动过程中的阻碍作用;染色体、姐妹单体受纺锤丝的牵引而运动。在此环节引入问题, 是为了引发认知冲突, 加深学生对知识理解的深度, 启发学生自主的完善认知结构, 避免形而上学的掌握知识。充分体现了教学组织者的引领作用。
4.观察比较分裂前期和分裂后期图片, 概括后期的特点:两现、两消、分裂完。
5.抓住染色体变化的“复制——浓缩——排列——分裂——平分”的线索, 回顾整个有丝分裂的过程, 并鼓励学生利用表格的形式归纳DNA、染色体、姐妹染色单体的数量变化。使复杂的知识内容系统化, 培养学生摄取、转化和表达信息的能力。
【知识应用】
知识的巩固和评价过程:要求学生以绘画的方式, 展示整个有丝分裂的过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 通过画、剪、比较等手段验证新知, 在猜想、尝试与反馈中得到提高。
一、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
1. 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染色体数目和DNA含量比较(假定正常体细胞的细胞核中DNA含量为2a,染色体数目为2N)
[&染色体行为&同源
染色体&染色
单体&细胞名称&DNA数目&染色体数目&有丝分裂&间期&复制&N对&0→4N&体细胞&2a→4a&2N&前期&螺旋化&N对&4N&4a&2N&中期&着丝点排列于赤道板&N对&4N&4a&2N&后期&着丝点分开,染色单体成为染色体&2N对&4N→0&4a&2N→4N&末期&解螺旋化&N对&0&4a→2a&2N&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复制&N对&0→4N&初级性母细胞&2a→4a&2N&前期&联会、四分体&N对&4N&4a&2N&中期&同源染色体排列于赤道板位置&N对&4N&4a&2N&后期&同源染色体彼此分离&N对&4N&4a&2N&减数第二次分裂&间期&无或很短&0&2N&次级性母细胞&2a&N&前期&螺旋化&0&2N&2a&N&中期&着丝点排列于赤道板&0&2N&2a&N&后期&着丝点分开,染色单体成为染色体&0&2N→0&&N→2N&末期&解螺旋化&0&0&性细胞&a&N&]
2. 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染色体、DNA的变化曲线的比较。
[减数分裂染色体的变化
二、种子及胚胎的形成、发育、生长
1. 被子植物的个体发育
胚体][胚柄][多次分裂][胚][消失][ 或者消失][胚乳][种皮][种子][果实][植株][子叶][胚芽][胚轴][胚根]
2. 动物的个体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