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增殖

2024-12-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细胞增殖(推荐8篇)

细胞增殖 篇1

1、学情分析

1)、认知基础:经过高一半个学期的学习,学生对生物学习有了一定的了解。而且作为高中生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求知欲也较比初中强烈。高一前半个学期的学习,对本节只是有很强的铺垫作用,如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及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等。但是认识还不深刻,经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更进一步的了解细胞的生命起始过程。

2)、前科学概念:由于这是微观方面的知识,很多学生对它存在误解。比如说学生可能认为细胞分裂就是一分为二,细胞直接断裂形成两个细胞,然后细胞会进行增长。在教学过程中会用自制教具向学生展示,用以改正学生的错误认识。

2、教材分析

本课题来源于高中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人教版)第六章 第一节 ,本课题为今后学习细胞的分化,衰老和凋亡,细胞的癌变及必修2的减数分裂作铺垫。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简述细胞增殖的方式。

(2)、准确说出细胞周期的概念及有丝分裂各时期的特点。

(3)、说出动植物有丝分裂的异同。

2)、过程与方法目标(1)、画出有丝分裂各时期的细胞及染色体、DNA的数量变化图。

(2)、能够用给定的材料制作临时装片,观察并辨认出细胞是处于哪个时期。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认同细胞增殖的生物学意义。

(2)、树立结构与功能、局部与整体相统一的观点。

4、教学重难点

1)重点:有丝分裂各时期的特点及染色体、DNA、染色单体的数量变化。

2)难点:染色体、DNA、染色单体的数量变化。

5、教学策略

用自制平面教具演示有丝分裂各时期,再结合多媒体观看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动态变化,让学生能有一个直观感受。

6、课时安排

1课时

7、教学过程

导入:(2min)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所学的内容,我们现在来回顾一下,什么是细胞周期?

生: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细胞分裂完成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为止。

同学们,我们都知道细胞在进行分裂之前做了大量的物质准备,如DNA的复制、有关蛋白质的合成,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下细胞是怎样进行分裂的以及在分裂过程中,细胞中发生的一些奇妙变化。

新知:(40min)

我们知道间期的染色质丝螺旋缠绕,缩短变粗,成为染色体。而每条染色体包括两条并列的姐妹染色单体,这两条染色单体由一个共同的着丝点连接着。(展示分裂期动态PPT,向学生说出染色体的条数=着丝点的个数,指引学生在观看PPT时注意染色体和DNA数目的变化)

分裂前期,核仁逐渐解体,核膜逐渐消失,从细胞的两级发出纺锤丝,形成一个梭形的纺锤体。这些过程都是动态的,是连续发生的,同学们,看一下书上的前期图片,它所能体现的是某一时刻的,现在,给大家展示动态图片(展示动态PPT)特点:核仁逐渐解体

核膜逐渐消失

染色体凌乱的分布在纺锤体中央

总结为一句话:“膜仁消失现两体” 接下来,进入分裂中期

先向学生展示PPT,与前期的染色体相比较,看染色体是不是数目比较清晰?形态比较稳定?

生:是

也因此,我们在做染色体的观察实验时,会选择中期的染色体。(指导学生看书上的图片,进行讲解)同学们看一下,着丝点的两侧是不是都有纺锤丝的附着?

生:是

在这里,纺锤丝所起的作用是牵引染色体运动,使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细胞中央的一个平面上。这个平面与纺锤体的中轴垂直,类似于地球上赤道的位置,(学习过初中地理知识,同学们可以想象一下)称为赤道板。(向学生说明赤道板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只是为了理解,而假想的)

因此中期的特点为

特点:染色体数目清晰,形态稳定

着丝点都排列在赤道板上

总结为一句话:“形定数晰赤道齐”

那么,同学们,分裂后期的变化有哪些呢?现在,我们来学习一下细胞周期中的分裂后期。

展示PPT,从图上,我们可以看到,每个着丝点分裂成两个,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这时,我们任然可以看到着丝点处,有着纺锤丝的附着,那么这里,纺锤丝的作用是什么呢?

生:牵引

嗯,是的,子染色体在纺锤丝的牵引下移向细胞两级,这时,细胞的两极各有一套染色体(再次提醒学生注意染色体数目和DNA数目的变化)。也因此,这两套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是完全相同的,每一套染色体与分列前亲代细胞中的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也是完全相 同的。

特点: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

染色体向细胞两极移动

我们可以归纳为一句话:“点裂数加均两极”

(PPT)当染色体到达两极后,染色体解螺旋为染色质,同时,纺锤丝也逐渐消失,出现新的核膜、核仁。核膜把染色体包围起来,形成两个细胞核,而赤道板位置出现一个细胞板,细胞板由细胞中央向四周扩展,形成新的细胞壁,这就形成了两个子细胞

特点:染色体、纺锤体消失

核膜、核仁重新出现

因此,可以总结为:“两消两现重开始” 向学生展示有丝分裂整个动态过程(PPT)

五、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有丝分裂的比较

1、相同点:过程基本相同

2、不同点:1)植物细胞是纺锤丝,动物细胞是中心体发出的星射

线。

2)、动物细胞分裂末期不形成细胞板,而是从细胞的中

部向内凹陷,最后把细胞缢裂成两部分。

3、有丝分裂的意义

通过刚才所学的内容,我们知道,亲代细胞的染色体经过复制(实质为DNA的复制)后是精确地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而细胞有丝分裂的重要意义正是在这里,亲代和子代之间保持了遗传性状的 稳定性。可见,细胞的有丝分裂对于生物的遗传有重大作用。

六、无丝分裂

简要介绍无丝分裂的定义:分裂过程中没有出现纺锤丝和染色体的变化。

展示动态PPT(蛙的红细胞的无丝分裂)作业:课后习题二的第2题

8、板书设计

第一节 细胞增殖(第二课时)

一、细胞周期

1、定义: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细胞分裂完成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为止,为一个细胞周期

2、分裂间期

特点:1)、完成DNA的复制

2)、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结果:1)、染色体数目没变

2)、一条染色体形成两条姐妹染色单体 3)、DNA数量加倍

3、细胞分裂期各个时期的特点: 1)、前期:膜仁消失显两极 2)、中期:形定数晰赤道齐 3)、后期:点裂数加均两极 4)、末期:两消两现重开始

二、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有丝分裂的比较:

1、相同点:过程基本相同

2、不同点:1)、植物细胞是纺锤丝,动物细胞是中心体发出的星射

线。

2)、动物细胞分裂末期不形成细胞板,而是从细胞的中

部向内凹陷,最后把细胞缢裂成两部分。

3、有丝分裂的重要意义:

亲代细胞的染色体经过复制(实质为DNA的复制)后是精确地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

三、丝分裂的定义:

细胞增殖 篇2

【情景创设】

伴随着轻柔的音乐, 向学生展示一颗种子破土萌发的景象, 使学生感受到生命的诞生和发展, 帮助学生树立珍惜生命, 热爱生命的情感价值观。并引发思考, 生物体是如何由小长大的呢?学源于思, 思源于疑, 以此制造悬念, 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新知探究】

教学目标1的突破:细胞生长和增值的周期性

理解细胞生长和增殖的周期性是本节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之一。为帮助学生达到对知识理解的深度和清晰度, 我从以下三个层面来引导学生理解细胞周期的概念。

1.指出细胞周期发生的前提条件是连续分裂的细胞。这个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容易忽视。我结合实际生活中的献血为例, 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献血后, 体内流失的血细胞是由哪种细胞分裂补充的呢?”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能够得出:“血细胞不具有增殖的能力, 只有造血干细胞可以连续分裂分化产生新的血细胞”。在此, 强调细胞周期是指事物运动、变化的发展过程, 只有连续分裂的细胞才能完成细胞周期。

2.对于不同类型细胞的细胞周期时间长短的认识, 利用PPT展示图表作为教学资料, 引导学生分析数据得出:不同种类细胞周期的长短不同。分裂间期在细胞周期中耗时最长, 约占整个细胞周期的90%~95%。以此培养学生解读图表, 分析概括的能力。

3.深层次的解决分裂间期耗时长的原因。为了突破这一重点, 我让学生观察比较亲子代间核内遗传物质的特点, 得出细胞分裂前后细胞核内遗传物质是相对稳定的。提出问题“假若让你利用电脑完成这幅图, 你应该怎样做?”“先复制再粘贴”。由此你能联想到细胞分裂的过程中, 细胞核内又将发生怎样的变化吗?引导学生得出细胞内部应该“先进行遗传物质的复制, 再平均分配”。从而得出, 漫长的分裂间期正是在进行分裂前的准备工作——完成DNA的复制过程;而分裂期完成了遗传物质的平均分配过程。在教学过程中, 按照学生对电脑的已有经验并结合学生的认知结构来组织教学活动, 发挥了学习者的自主精神和首创精神, 帮助学生建立起了对本节内容的宏观知识体系。

教学目标2的突破:细胞周期的过程

利用FLASH动画展示整个有丝分裂的过程, 给学生以动态的宏观印象。指出分裂期又人为的划分为前、中、后、末四个时期, 并引导学生重点观察各个时期染色质、DNA、姐妹染色单体的行为变化和数量关系。

1.利用PPT演示, 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分裂间期和分裂前期图片, 围绕“由间期到前期细胞内部细胞核膜、核仁、染色质、纺锤丝等四个结构发生了哪些变化?”进行分析讨论。编制顺口溜, 总结概括前期特点:两消、两现、一散乱。但单纯的表象研究不足以让学生深入理解问题的本质。究竟染色质为何要转变为染色体呢?为了帮助学生找出原因, 我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一团乱线”告诉学生, 这是两根等长的线, 现在我让你把它们分开, 不许弄断线容易吗?“不容易”。但假如这样呢?我又拿出两团已经缠好的线团来平分, 就很容易。这就如同丝状的染色质高度螺旋化为短、粗的染色体形式, 是为了更好地保证遗传物质的平均分配。在实施以探索为本的教育中, 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如何发现有意义、有价值的问题, 而不是简单地去寻找答案”。

2.利用PPT演示, 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分裂前期和分裂中期图片, 通过比较学生发现中期染色体排列有规则, 集中在细胞的中部。总结概括中期特点:形定、数清、赤道齐。

3.观察比较分裂中期和分裂后期图片, 指出姐妹单体在后期分离, 实现了遗传物质的平均分配。概括后期的特点:点裂、数清、移两极。同时引导学生思考“细胞内的染色体和姐妹染色单体是如何完成运动的?”启发学生联想到分裂前期纺锤体出现和核仁、核膜消失的原因。核膜核仁的消失避免了染色体运动过程中的阻碍作用;染色体、姐妹单体受纺锤丝的牵引而运动。在此环节引入问题, 是为了引发认知冲突, 加深学生对知识理解的深度, 启发学生自主的完善认知结构, 避免形而上学的掌握知识。充分体现了教学组织者的引领作用。

4.观察比较分裂前期和分裂后期图片, 概括后期的特点:两现、两消、分裂完。

5.抓住染色体变化的“复制——浓缩——排列——分裂——平分”的线索, 回顾整个有丝分裂的过程, 并鼓励学生利用表格的形式归纳DNA、染色体、姐妹染色单体的数量变化。使复杂的知识内容系统化, 培养学生摄取、转化和表达信息的能力。

【知识应用】

知识的巩固和评价过程:要求学生以绘画的方式, 展示整个有丝分裂的过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 通过画、剪、比较等手段验证新知, 在猜想、尝试与反馈中得到提高。

细胞增殖 篇3

一、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

1. 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染色体数目和DNA含量比较(假定正常体细胞的细胞核中DNA含量为2a,染色体数目为2N)

[&染色体行为&同源

染色体&染色

单体&细胞名称&DNA数目&染色体数目&有丝分裂&间期&复制&N对&0→4N&体细胞&2a→4a&2N&前期&螺旋化&N对&4N&4a&2N&中期&着丝点排列于赤道板&N对&4N&4a&2N&后期&着丝点分开,染色单体成为染色体&2N对&4N→0&4a&2N→4N&末期&解螺旋化&N对&0&4a→2a&2N&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复制&N对&0→4N&初级性母细胞&2a→4a&2N&前期&联会、四分体&N对&4N&4a&2N&中期&同源染色体排列于赤道板位置&N对&4N&4a&2N&后期&同源染色体彼此分离&N对&4N&4a&2N&减数第二次分裂&间期&无或很短&0&2N&次级性母细胞&2a&N&前期&螺旋化&0&2N&2a&N&中期&着丝点排列于赤道板&0&2N&2a&N&后期&着丝点分开,染色单体成为染色体&0&2N→0&&N→2N&末期&解螺旋化&0&0&性细胞&a&N&]

2. 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染色体、DNA的变化曲线的比较。

[减数分裂染色体的变化

二、种子及胚胎的形成、发育、生长

1. 被子植物的个体发育

[子房][胚珠][受精卵][受精极核][珠被][提供生长素][有丝分裂][多次分裂][顶细胞][基细胞][胚乳细胞][多次分裂][几次分裂][球状

胚体][胚柄][多次分裂][胚][消失][ 或者消失][胚乳][种皮][种子][果实][植株][子叶][胚芽][胚轴][胚根]

2. 动物的个体发育

[受精卵][囊胚][原肠胚][胚胎发育][分化][外胚层][中胚层][内胚层][分化][分化][分化][表皮及其附属结构

神经系统、感觉器官][卵裂][幼体][骨骼、肌肉及循环、

排泄、生殖系统等][肝脏、胰脏等腺体

消化道、呼吸道上皮][爬行类、鸟类、哺乳类和人类在胚胎发育的早期形成的羊膜,内有羊水,为胚胎发育提供水环境,防止震动、保护胚胎][胚后发育][幼体][幼体与成体相似][幼体与成体不同][直接发育][变态发育][成体]

三、细胞工程

1. 动物细胞工程和植物细胞工程

[细胞工程&植物细胞工程&动物细胞工程&基本原理&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原理和方法,工程学手段改造细胞&操作水平&细胞整体水平、细胞器水平操作&实质内容&改变遗传物质、产生新的性状,获得细胞产品&技术手段&植物细胞杂交技术

植物细胞融合技术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动物细胞培养

动物细胞融合、单克隆抗体制备技术

胚胎移植、核移植等&理论基础&植物细胞全能性&细胞增值&诱导手段&物理法:离心、振动、电刺激

化学法:聚乙二醇&物理:电刺激

化学:聚乙二醇

生物:灭活病毒(灭活仙台病毒)&诱导过程&1.纤维素酶、果胶酶去除细胞壁

2.原生质体融合,获得杂种原生质体

3.植物细胞培养,获得细胞产品&1.用胰蛋白酶处理,获得分离的单个动物细胞

2.诱导融合,获得杂种原生质体

3.动物细胞培养,获得细胞产品&应用&白菜—甘兰等杂交植物&单克隆抗体的制备(杂交瘤细胞)&]

2. 动物细胞培养与植物细胞培养比较

[ &动物细胞培养&植物细胞培养&原理&细胞的增殖&细胞的全能性&细胞来源&胚胎或幼龄动物组织、器官&离体植物器官、组织或细胞&培

基&状态&液 态&固 态&成分&天然培养基&合成培养基&组成&葡萄糖、氨基酸、无机盐、维生素、动物血清&矿质元素、蔗糖、维生素、植物激素、有机添加物&器皿&培养瓶&锥形瓶&过程&原代生长,传代生长&更换培养基,细胞增值分化&生长特点&贴壁生长,细胞增值不分化&诱导形成愈伤组织,细胞增值分化&细胞进行异养需氧代谢&接种

前处理&灭菌、用胰蛋白酶使组织分散成单个细胞&灭菌&培养条件&恒温、无菌、无需光照&常温、无菌、光照条件&培养目的&1.生产蛋白质生物制品

2.获取大量细胞

3.检测有毒物质&1.快速繁育无病毒植株

2.生产药物、食品添加剂、香料、色素、杀虫剂等&培养结果&细胞株→细胞系&愈伤组织→植株&]

【考情分析】

1. 细胞增殖部分的考题主要涉及不同细胞的增殖方式、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各个时期的主要细胞结构特征、DNA和染色体数目的变化规律以及分裂各个时期图像的识别等方面内容。

2. 生殖与发育部分在近几年高考试卷出现较多的有:有性生殖的概念及意义、无性生殖的概念和意义、植物胚和胚乳的发育、动物的胚胎发育与胚后发育等。要求同学们能从分子水平、细胞水平、个体水平、物种水平等层面理解生物生殖和发育,并形成知识网络结构。能运用本专题相关知识,对某些生物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

3. 细胞工程是当前生命科学研究的热点和前沿内容之一,本考点主要考查动植物细胞工程的原理、过程、方法及在实践中的应用,内容极易与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基因工程等内容综合出题,以考查同学们的综合分析能力。试题常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也可以非选择题形或图文信息转换题的形式呈现。

【考点例析】

例1 (09天津)下列选项中,两类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均可呈周期性变化的是( )

A. 蛙的红细胞与淋巴细胞

B. 小鼠骨髓瘤细胞与杂交瘤细胞

C. 人的胚胎干细胞与成熟红细胞

D. 牛的精细胞与精原细胞

解析 染色体数目呈周期性变化,一定是处于分裂期的细胞。题中蛙的红细胞、淋巴细胞、成熟的红细胞、牛的精细胞均不再分裂;小鼠骨髓瘤细胞、杂交瘤细胞以及精原细胞都具有细胞周期,能进行分裂,所以B正确。

答案 B

点评 本题考查细胞增殖在各种细胞中的发生情况。同学们应明确哪些细胞能分裂,哪些细胞不能分裂;间接考查了组成生命个体的细胞存在状态的多样性。不熟悉特定细胞的特征是同学们做错该题的主要原因,在复习备考过程中同学们在复习细胞的增殖、分化过程中,应注意各种细胞的特征。

例2 (10安徽)雄蛙的一个体细胞经有丝分裂形成两个子细胞(C1、C2),一个初级精母细胞经减数第一次分裂形成两个次级精母细胞(S1、S2)。比较C1与C2、S1与S2细胞核中DNA数目及其贮存的遗传信息,正确的是( )

A. DNA数目C1与C2相同,S1与S2不同

B. 遗传信息C1与C2相同,S1与S2不同

C. DNA数目C1与C2不同,S1与S2相同

D. 遗传信息C1与C2不同,S1与S2相同

解析 本题考查有关细胞分裂相关知识C1、C2是细胞有丝分裂形成的,而有丝分裂重要特征是亲代细胞的染色体经复制后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保持遗传物质的稳定性,所以C1和C2的遗传信息相同;而S1和S2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形成的两个次级精母细胞,减数第一次分裂的重要特征是同源染色体平分子细胞,染色体数目减半,有染色单体,无同源染色体,所以遗传信息不同。

答案 B

点评 本题以DNA和染色体数目、细胞分裂状态为情景,考查细胞增殖过程中DNA、染色体数目的变化规律和同学们对分裂各个时期的特征及生物学意义的理解。

例3 (09江苏)对性腺组织细胞进行荧光标记,等位基因A、a都被标记为黄色,等位基因B、b都被标记为绿色,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处于四分体时期的细胞。下列有关推测合理的是( )

A. 若这2对基因在1对同源染色体上,则有1个四分体中出现2个黄色、2个绿色荧光点

B. 若这2对基因在1对同源染色体上,则有1个四分体中出现4个黄色、4个绿色荧光点

C. 若这2对基因在2对同源染色体上,则有1个四分体中出现2个黄色、2个绿色荧光点

D. 若这2对基因在2对同源染色体上,则有1个四分体中出现4个黄色、4个绿色荧光点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减数分裂过程中出现的四分体的结构特点。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等位基因位于同源染色体上,若这2对基因在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由于经过了间期DNA的复制,则1个四分体中有2个A,2个a,2个B,2个b,即1个四分体中出现4个黄色、4个绿色荧光点。若在2对同源染色体上,则四分体中只有A、a或者只有B、b,不能同时存在。

答案 B

点评 本题考查的是减数分裂过程中出现的四分体的结构特点,属于分析推理层次。要求同学们能准确把握四分体的形成。对四分体概念不清易误选D。

例4 (09全国)下列关于植物体细胞杂交或植物细胞质遗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利用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可克服生殖隔离的限制,培育远缘杂种

B. 不同种的植物原生质体融合的过程属于植物体细胞杂交过程

C. 两个不同品种的紫茉莉杂交,正交、反交所得F1的表现型一致

D. 两个不同品种的紫茉莉杂交,F1的遗传物质来自母本的多于来自父本的

解析 植物体细胞杂交可以用两种不同的植物细胞,从而可克服生殖隔离的限制,A正确。植物体细胞杂交的过程,实际上是不同植物体细胞的原生质体融合的过程,B正确。紫茉莉枝叶的性状的遗传是细胞质遗传,两个不同品种的紫茉莉杂交,正交、反交所得F1的表现型应与母本一致,F1的遗传物质来自母本的多于来自父本的,因为受精卵中的细胞质几乎全部来自母本,C错误,D正确。

答案 C

点评 本题综合考查了植物体细胞杂交和植物细胞质遗传的相关内容。要求同学们能从细胞学角度对通过植物体细胞杂交或植物细胞质遗传产生的后代的遗传特性进行分析,得出科学结论。同学们对植物体细胞杂交或植物细胞质遗传的本质不理解作错该题的主要原因,在复习过程中应注意这两个过程的理解。

例5 (09全国)下列有关哺乳动物个体发育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胚胎发育过程中也会出现细胞衰老

B. 幼鹿经过变态发育过程长出发达的鹿角

C. 胚后发育过程中伴有细胞分化

D. 来自原肠胚同一胚层的细胞经分化发育成不同的组织

解析 多细胞生物体内的细胞总是在不断地更新着,总有一部分细胞处于衰老或走向死亡的状态,因此胚胎发育过程中也会有细胞衰老,A正确。变态发育指成体与幼体在形态上的差别比较大,而这种形态的改变又是集中在短期内完成的,因此B不正确。细胞分化发生在整个生命进程中,在胚胎时期达到最大程度,C正确。原肠胚中胚层的细胞可以发育为皮肤的表皮,感觉器官,神经系统,内胚层发育为呼吸道的上皮、消化道上皮、肝脏及胰腺,其它的基本都是由中胚层发育而来,D正确。

答案 B

点评 本题考查哺乳动物个体发育过程。要求同学们在正确区分胚胎发育和胚后发育的基础上,能从细胞水平对动物发育的过程的重要阶段的变化做出合理的解释。同学们对植物胚和胚乳的发育,动物的胚胎发育与胚后发育不熟是作错该题的主要原因。复习过程中要求同学们在理解生物个体发育过程的同时,能从分子水平、细胞水平、个体水平、物种水平等层面去解释生物生殖和发育,并形成知识网络结构。

【实战演练】

配套练习五

一、选择题(5题,每题6分)

1. 下图是按顺时针方向表示的4种植物细胞的细胞周期,其中叙述正确的是( )

[甲 乙 丙 丁][b][a][b][a][b][a][b][a]

A. 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实验材料最好是选植物甲

B. 在植物乙的a→b段,DNA和染色体数目均增加一倍

C. 温度对植物丙a→b段的生理活动没有影响

D. 甲植物和丙植物的b→a段所用的时间可能一样长

2. 假设将含有一对同源染色体的精原细胞的DNA分子用15N标记,并供给含14N的原料,该细胞假设进行2次有丝分裂产生的4个精原细胞和假设进行减数分裂产生的4个精子中,含15N标记的DNA的精原细胞、精子所占比例可能分别为( )

A. 25%,0 B. 50%,25%

C. 75%,50% D. 100%,100%

3. 下列关于生物个体发育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被子植物的个体发育包括胚的发育和胚乳的发育两个阶段

B. 荠菜受精卵经过4次分裂可形成8个细胞的球状胚体

C. 脊椎动物胚胎发育过程中都形成羊膜

D. 人的受精卵在卵裂过程中所需要的能源物质由母体提供

4. 植物细胞工程通常采用的技术有植物组织培养和植物体细胞杂交,两大技术共同的理论基础是( )

A. 植物细胞能进行有丝分裂

B. 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

C. 植物体的生命活动受激素调节

D. 细胞膜的流动性

5. 下面是“白菜-甘蓝”杂种植株培育过程示意图。在提供的几种说法中正确的是( )

[白菜

体细胞][白菜

原生质体][甘蓝

体细胞][甘蓝

原生质体][正在融合的

原生质体][杂种细胞][愈伤组织][白菜甘蓝

幼苗]

A. 在杂种细胞形成杂种植株的过程中,只有细胞分裂,没有细胞分化和器官形成

B. 杂种细胞、愈伤组织和幼苗都能进行光合作用,在由杂种细胞形成杂种植株的过程中始终需要适宜的光照、适宜的温度、植物激素和无菌等条件

C. 植物组织培养和动物细胞培养的培养基、培养目的完全不相同

D. 诱导动物细胞融合不同于诱导原生质体融合的方法是可用灭活的病毒作为诱导剂

二、填空题(3题,每空X分,共计42分)

6. 1855年德国学者魏尔肖(R. Virchow)提出“一切细胞来自细胞”的著名论断,即认为个体的所有细胞都是由原有细胞分裂产生的。现在除细胞分裂外还没有证据说明细胞繁殖有其他途径,可以说细胞分裂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和遗传的基础。以下是与细胞分裂有关的一些图像,请据图回答相关问题:

(1)若图①表示某植株体内的一个正在进行分裂的体细胞,则此细胞的下一个时期的主要特点是 。

(2)若图②表示某高等雄性动物睾丸里的一个正在进行分裂的精原细胞,其细胞内染色体上的基因A、a、B、b分布如图,那么此细胞分裂得到子细胞其基因型是 。

(3)如图③是某高等雌性动物体内的一个细胞,它的名称是 ,该细胞有 条染色体, 条染色单体。

(4)图中④中AB段对应细胞周期的 ,该时期的主要特点是 。

7. 现有供实验用的三组番茄:甲、乙两组在开花之前进行了去雄和套袋处理;甲组在套袋之前将雌蕊涂抹了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溶液;丙组不作任何处理。试就该实验进行分析:

(1)将来能够发育成果实的是 ,而 将发育为无子果实。

(2)甲、乙组结果对比,说明 。

(3)乙、丙组结果对比,说明了传粉后,子房能发育成果实,可能与正常受粉后能结出种子有关。为进一步验证这一结论,还应有的操作是,在丙组的幼小子房阶段,除去里面的 ,结果子房停止发育。

(4)将甲和第(3)小题的处理对比研究,得出的结论是:正常子房发育成果实需要的 来自 。

8.下列是制备分泌抗X抗体的过程,根据图解回答问题:

下只能存活几天)][(在正常培养基中无限增殖,在选择培养基中死亡)][①][②][③][④][⑤][⑥][融 合][放在多孔培

养板中生长][在选择培

有杂交瘤][养基中只

细胞生长][检测上清液中

阳性细胞克隆][抗X抗体并用

每孔一个细胞][让细胞繁殖,检测

阳性细胞连续培养][上清液中的抗X抗体;

提供抗X抗体]

(1)制备单克隆抗体的步骤:

①将 注入小鼠体内,从小鼠脾脏中获得淋巴细胞,其中至少1个淋巴细胞带有抗该抗原的抗体;

②将步骤①获得的B淋巴细胞与步骤②培养的骨髓瘤细胞可用特有的 诱导融合;

③将诱导后产生的多种细胞,放在含 培养基的多孔培养板上培养,筛选;

④这样获得的杂交瘤细胞具有 的能力;

⑤检测和分离带有抗X抗体的阳性细 胞,培养板中每孔放一个细胞进行培养;

⑥将阳性细胞进行 或 培养,从而制备出大量单克隆抗体。

(2)用本法制备出的单克隆抗体仍具有局限性,因为它是用小鼠的 细胞制备的,具有 性,对人类会产生免疫原性。

配套练习六

一、选择题(5题,每题6分)

1. 科学家在研究蚕豆根尖分生区细胞的有丝分裂周期时,分别用放射性同位素15N标记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15N-TdR),用32P标记尿嘧啶核苷酸(32P-UdR),把两种核苷酸被细胞利用的速率绘成曲线如图一所示。已知蚕豆根尖细胞有丝分裂周期为20h。培养20h后,根据细胞DNA含量不同,将细胞分为三组,每组的细胞数如下图二。下列对结果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细胞数][细胞DNA相对含量(C)][细胞周期(h)][13N-TdR][14P-UdR][利用核苷酸的速率][2C 2C-4C 4C][2 4 6 8 10 12 14 16 18 20][b][d][e][a][c][甲][乙][丙][图一][图二][0]

A. 乙组细胞处于ce段,此阶段细胞最容易发生基因突变

B. 蚕豆根尖细胞有丝分裂周期中,分裂期时间不超过6h

C. 丙组中只有部分细胞的细胞膜从中部向内凹陷

D. 甲组有部分细胞处于ac段,RNA聚合酶活性高

2. 细胞分裂是生物体一项重要的生命活动,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和遗传的基础。据图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若某植株的一个体细胞正在进行分裂如①,此细胞的下一个时期的主要特点是着丝点分裂

B. 假设某高等雄性动物睾丸里的一个细胞分裂如②,其染色体A、a、B、b分布如图,此细胞产生染色体组成为AB的精子概率是1/4

C. ③是某高等雌性动物体内的一个细胞,在分裂形成此细胞的过程中,细胞内可形成3个四分体

D. ②对应于④中的BC段,③对应于④中的DE段

3. 下图表示在不含放射性元素的环境中,大豆(体细胞中染色体数2N=40)的生殖与发育过程中发生的一些重要变化。下列有关分析中,不科学是( )

[植物体(2N)][细胞甲(N) 细胞丙(3N) 结构戊(可储存营养)][细胞乙(N) 细胞丁(2N)][结构庚][球状胚体 结构己] [①] [②][③][①][②][③][⑤][⑥]

A. 处于①的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的细胞含有20条染色体

B. 如果土壤中严重缺硼,则该植物将不能顺利地完成过程②

C. 结构庚可以从结构戊中吸收并运送营养物质供球状胚体发育

D. 若细胞丁中某个核DNA双链含15N,则己中一个细胞含15N

4. 在动物细胞培养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动物细胞培养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获得大量的分泌蛋白

B. 培养至细胞系时遗传物质已发生了改变

C. 培养液中加入动物血清是为了诱导细胞脱分化

D.将鼠骨髓瘤细胞与经过免疫的B淋巴细胞融合成杂交瘤细胞可制备单克隆抗体

5. 下表为植物组织培养和动物细胞培养有关内容的比较,其中错误的有( )

A. 0处 B. 1处 C. 2处 D. 3处

二、填空题(3题,每空X分,共计42分)

6. 下图甲是某种高等生物在生殖发育过程中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变化曲线,图乙是该生物体内若干细胞的结构模式图。请分析回答:([ ]中填罗马数字或者阿拉伯数字, 上填名称。)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Ⅰ Ⅱ Ⅲ][图甲][图乙][A B C][A][b][B][a][a][a][B][B]

(1)该生物个体发育的起点是受精卵,它是通过甲图中的[ ] 过程形成的。受精卵发育成为完整个体过程中主要依靠 过程,这是由于细胞体积不能无限增大,细胞体积越大,相对表面积 (越大、越小、不变)。

(2)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发生在甲图中的 阶段(填Ⅰ、Ⅱ、Ⅲ)。乙图A、B、C中含有同源染色体的是 (填字母)。乙图A细胞所示时期对应在甲图中 阶段(填阿拉伯数字)。

(3)乙图B细胞所处的分裂时期有 个染色体组;C细胞叫做 。形成该细胞的场所是 。

(4)利用显微镜观察该生物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最多可观察到 条。若该生物的遗传组成如乙图所示,在不考虑基因突变等因素的情况下,该生物体能够产生 种配子。

7. 下图为蛙受精卵的发育过程示意图,据图回答问题:

(1)按蛙的胚胎发育过程排列图的次序,应该是

(2)标号①和②分别表示 和 ,在卵裂过程中 极的细胞分裂周期短。标号③内的腔是 。

(3)标号⑦是不断缩小的 腔,用同位素标记标号③上方的细胞,这些标记将会出现在D图中的 处细胞中。

(4)机体运输养料和废物的系统由[ ] 发育而来,只能分泌蛋白酶的消化腺体由[ ] 发育而来。

8. 自然界的细胞融合产生有性后代,细胞工程中细胞杂交被广泛应用于培育杂种植株和生产单克隆抗体等方面。请回答以下相关问题:

b][c][d][细胞融合][有性杂交后代

体细胞杂种植株

单克隆抗体]

(1)若a、b分别为精子和卵细胞,则产生a、b的分裂方式是 。

(2)若a、b表示体细胞,则由d细胞形成杂种植株的原理是 ,其中使用了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该技术的中心环节是形成愈伤组织,然后诱导它再分化形成植株,再分化的原理是 ,植物体细胞杂交的意义是该技术能克服 。

《细胞的增殖》教学反思 篇4

身为一名人民教师,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快速积累我们的教学经验,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细胞的增殖》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细胞的增殖》教学反思1

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是有丝分裂,而这些知识对学生来说是抽象的、微观的,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笔者借助多媒体课件先是播放完整的有丝分裂视频,再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然后逐步演示有丝分裂各时期的特点,让学生根据教材和课件自行总结归纳各个时期的特点,然后笔者再对学生的归纳进行评讲,并做完整的归纳。这样即加深了学生对各个时期的特点认识,也提高了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和描述的能力,达到比较好的教学效果。单个时期播放和完整的视频播放,很好地让学生感受了细胞分裂过程的动态性和连续性。而黑板板图的应用又克服了多媒体手段转瞬即逝的弊端,比较好地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形象,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随后,笔者也播放了动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并制作一个表格展示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异同,让学生根据所看到的视频,对照植物有丝分裂填表。通过对表格的评讲,再一次加深了学生相关的知识。

本节内容包括后面的描绘dna和染色体变化曲线图中,笔者一直强调整、注重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探讨,注重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平等交流,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展示,教学不再是从知识到知识,而是变成学生从自我的经验出发,借助交流等方式,实现知识的构建。这样的课堂重视了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倡导了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重视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通过联系实际,讲练结合,使学生顺利地掌握重点、突破难点。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养成,符合新课标理念和课改精神。

当然,这节课也存在的很多的不足,如在讲模拟实验时,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总结与归纳,如何处理各种突发情况的能力还是略显生涩。再讲解有丝分裂分裂期的各个时期时,对学生的引导还不是很娴熟。以后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细胞的增殖》教学反思2

今天在xx二中上了一节高三一轮复习课《细胞的增殖》。本节课在高考中考查的频率不高,但其中的有丝分裂内容是学习减数分裂的基础,而减数分裂又是学习遗传变异的基础,所以本节课在高中生物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教学内容包括

1、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的原因。

2、细胞增殖的周期性。

3、有丝分裂过程。

4、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考虑到一节课教学内容的完整性,本节课我只复习第2、3点内容。该部分内容的重点内容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细胞增殖的周期性和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我先复习细胞周期的概念,对哪些细胞具有细胞周期、细胞周期的起始点利用图解进行了解读与分析,再分析了细胞周期的几种表达方式:扇形图、直线图、曲线图和柱形图。接下来,我花了大量的时间引导学生分析有丝分裂几个时期的染色体行为变化过程:

1、利用有丝分裂完整的分裂过程图,引导学生看书归纳各个时期的变化。

2、利用间期染色体的复制结果先做了一个画图演示、并分析了染色体、DNA、单体的数量判断方法。

3、接着我布置了一个任务,以一个细胞有4条染色体为例,让学生画细胞分裂过程。

4、进行变式,一个细胞有2N个染色体为例,染色体、DNA、单体的数量变化。

5、画曲线图。这样,通过多种模型的建构,目的是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有丝分裂的过程。接着,我用一个动物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动画,引导学生分析对比归纳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区别。最后,进行课题练习。

一节课下来,我基本完成了教学内容,但对应的练习没有完成,特别是一些针对性的练习题目一题都没有练上。通过课后的评课,我得到了很好的教学建议:课堂时间有限,对应的核心练习必须要及时,必须要有针对性。

这节课也暴露了我很多的问题与不足:

1、生物学素养不够严谨。如画细胞分裂图像时间期没有画核仁、末期没有画核膜、没注意动植物细胞的区别。

2、对某些非重点内容耗时过长。如细胞周期、连续增殖或永不增殖细胞等内容。

3、课堂走动范围局限,没有注意到后排学生的练习错误。

4、练习题型的设置注意与新高考接轨,不设多选题。

5、存在知识性错误。对着丝点的分裂,我讲成了由于纺锤丝的牵引。

所以这次上课真的反映出我了我很多的问题,随着教学时间的增加,我对生物学知识和教学技巧的研究已经逐渐放松,这一点通过这次上课真的给我很大的触动。

《细胞的增殖》教学反思3

《细胞的增殖》的第一课时主要内容有探究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的原因,有丝分裂的过程及各时期的特点尤其是染色体的行为变化特点,还有动植物有丝分裂过程的比较和无丝分裂过程,内容比较多。我通过生物体有生、老、病、死的生命历程引出组成生物体的细胞也要经历这样的生命历程,引出章课题,而细胞的“生”就是细胞增殖,引入本节的学习。之后再通过创设情境:单细胞生物生命活动简单,所以一个细胞就可完成,而多细胞生物生命活动复杂需多个细胞配合完成,那么能不能只用一个细胞通过无限长大来完成复杂的生命活动呢?

我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利用课件展示了模拟实验的过程和结果,并引导学生分析结果得出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的原因;再通过提问让学生明白细胞增殖的意义,找出细胞增殖的方式,进入真核生物细胞增殖的主要方式——有丝分裂的学习。这个环节我让学生代表拿着我准备的染色体模型边在黑板上讲解边演示染色体的变化,与此同时其他同学边听边找她的错误,讲完之后同学们纷纷发言,找出了很多不足,还有的同学提出来他在自学时的困惑,然后我组织学生通过讨论纠错并释疑;再后来我通过课件重点强调了对细胞周期的概念的理解,动画演示了植物和动物的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以及无丝分裂的过程,使学生直观的感受细胞分裂的过程特点,并强调了动植物有丝分裂的不同。最后让学生独自完成细胞各期的示意图的绘画,只是由于时间的关系没来的及展示学生的画图结果。我根据《细胞增殖》一节的授课情况进行分析并总结如下:

一、教师是教学的主导

整体来说本节课在教学实践中取得的效果是非常显著的。我在教学设计中根据教学过程中各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不同,精心设计了多种师生互动模式: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学生自学,展示成果;学生观察动画展示,描述特点;教师讲述等,使课堂形式多样,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在整个教学环节上教师起到了组织者、引导者、释疑者的作用。另外,我适时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激励评价,更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学生通过导学案的完成和教师的引导,或回答问题、或思考讨论、或上讲台讲解、或动手画图,将

课堂交给学生,课堂效率很高。尤其在学生展示环节中,一个知识点的说法错误、教具使用的错误都可以引来很多学生的质疑、讨论,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一目了然。由此说明学生在课前的预习,小组合作完成导学案的环节中实施的很好。

三、成功的课件设计

由于本节课教学内容十分抽象、微观,学生学起来觉得比较困难。因此,我很注重课程资源的选择、整合和优化,设计了一个较成功的课件。尤其是通过课件演示动植物的有丝分裂各时期的特点,很好地让学生感受到了细胞分裂过程的动态性和连续性,较好地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从而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并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使新知识有效地整合进学生原有的知识网络中,使学生的知识体系得到发展和巩固。

四、存在的不足

1、由于课时的限制和实验条件的不足不能让学生动手做探究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的模拟实验,效果不是太好。

2、学案的设计不够完善,比如没有设置有丝分裂中染色体、染色单体、DNA之间关系的问题,在自学中没有引起学生的重视,这将在下一个课时学习有丝分裂中染色体的数目变化时有了困难。

3、有些学生在展示环节中或回答问题时习惯于从书上读,缺乏自己的加工。4、学生的画图结果因时间的关系没有展示并纠错,只能留在下一课时完成了。

总之,本节课基本上是一节能体现课改理念、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特别是能力培养的生物课。但学案设计还需激发全组成员的智慧对教材进一步的挖掘整合设计一些有深度的问题,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细胞的增殖》教学反思4

名词:

1、染色质:在细胞核中分布着一些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这些物质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的。在细胞x间期,这些物质成为细长的丝,交织成网状,这些丝状物质就是染色质。

2、染色体:在细胞x期,细胞核内长丝状的染色质高度螺旋化,缩短变粗,就形成了光学显微镜下可以看见的染色体。

3、姐妹染色单体:染色体在细胞有丝x(包括减数x)的间期进行自我复制,形成由一个着丝点连接着的两条完全相同的染色单体。(若着丝点x,则就各自成为一条染色体了)。每条姐妹染色单体含1个DNA,每个DNA一般含有2条脱氧核苷酸链。

4、有丝x:大多数植物和动物的体细胞,以有丝x的方式增加数目。有丝x是细胞x的主要方式。亲代细胞的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x两次。

5、细胞周期:连续x的细胞,从一次x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x完成时为止,这是一个细胞周期。一个细胞周期包括两个阶段:x间期和x期。x间期:从细胞在一次x结束之后到下一次x之前,叫x间期。x期:在x间期结束之后,就进入x期。x间期的时间比x期长。

6、纺锤体:是在有丝x中期细胞质中出现的结构,它和染色体的运动有密切关系。

7、赤道板:细胞有丝x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粒准确地排列在纺锤体的赤道平面上,因此叫做赤道板。

8、无丝x:x过程中没有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的变化。例如,蛙的红细胞。

公式:

1)染色体的数目=着丝点的数目。2)DNA数目的计算分两种情况:

①当染色体不含姐妹染色单体时,一个染色体上只含有一个DNA分子;

②当染色体含有姐妹染色单体时,一个染色体上含有两个DNA分子。

语句:

1、染色质、染色体和染色单体的关系:第一,染色质和染色体是细胞中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时期细胞中的两种不同形态。第二,染色单体是染色体经过复制(染色体数量并没有增加)后仍连接在同一个着点的两个子染色体(姐妹染色单体);当着丝点x后,两染色单体就成为独立的染色体(姐妹染色体)。

2、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和DNA分子数的关系和变化规律: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是以染色体着丝点的数目来确定的,无论一个着丝点上是否含有染色单体。在一般情况下,一个染色体上含有一个DNA分子,但当染色体(染色质)复制后且两染色单体仍连在同一着丝点上时,每个染色体上则含有两个DNA分子。

3、植物细胞有丝x过程:

(1)x间期:完成DNA分子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结果:每个染色体都形成两个姐妹染色单体,呈染色质形态。

(2)细胞x期:

A、x前期:

①出现染色体、出现纺锤体

②核膜、核仁消失;记忆口诀:膜仁消失两体现(说明是染色体出现和纺锤体形成)

B、x中期:

①所有染色体的着丝点都排列在赤道板上②在x中期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最清晰,观察染色体形态数目的时期;记忆口诀:着丝点在赤道板。

C、x后期:

①着丝点一分为二,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并分别向两极移动

②染色单体消失,染色体数目加倍;记忆口诀:着丝点裂体平分。

D、x末期:

①染色体变成染色质,纺锤体消失

②核膜、核仁重现

③在赤道板位置出现细胞板。记忆口诀:膜仁重现新壁成。

4、动、植物细胞有丝x的异同:

①相同点是染色体的行为特征相同,染色体复制后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

②区别:前期(纺锤体的形成方式不同):植物细胞由细胞两极发出纺锤丝形成纺锤体;动物细胞由细胞的两组中心粒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末期(细胞质的x方式不同):植物细胞在赤道板位置出现细胞板形成细胞壁将细胞质x为二;动物细胞:细胞膜从中部向内凹陷将细胞质缢裂为二。

5、DNA分子数目的加倍在间期,数目的恢复在末期;染色体数目的加倍在后期,数目的恢复在末期;染色单体的产生在间期,出现在前期,消失在后期。

6、有丝x中染色体、DNA分子数各期的变化:

①染色体(后期暂时加倍):间期2N,前期2N,中期2N,后期4N,末期2N;

②染色单体(染色体复制后,着丝点x前才有):间期0-4N,前期4N,中期4N,后期0,末期0。

③DNA数目(染色体复制后加倍,x后恢复):间期2a-4a,前期4a,中期4a,后期4a,末期2a;

④同源染色体(对)(后期暂时加倍):间期N前期N中期N后期2N末期N。

7、细胞以x方式进行增殖,细胞增殖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和遗传的基础。细胞有丝x的重要意义(特征),是将亲代细胞的染色体经过复制以后,精确地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因而在生物的亲代和子代间保持了遗传性状的稳定性,对生物的遗传具重要意义。

《细胞的增殖》教学反思5

“细胞增殖”第一课时主要有两个学习目标:说出细胞的生长和增殖具有周期性;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说出细胞各时期的主要特征。针对这两个学习目标,设置了三个供学生合作探究的问题:如何识别细胞周期的示意图和正确判断完整的细胞周期?以动物细胞为例,有丝分裂各时期的主要特征是什么?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和dna数目的变化规律如何?

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学生通过阅读教材,针对第一个问题的.讨论、展示比较成功,达成了学习目标;但是在第二个问题的展示中,学生基本上是照着课本念出了各时期的特征,并且对一些新名词存在很多疑问;而在第三个问题的展示中,所绘制的曲线完全是数学意义上的曲线,而非具有生物学意义的曲线。

从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和效果来看,有限的课堂成为了人人参与、个个探究的无限空间,很多学生已经能初步发挥自己的学习主动性,积极参与到合作、思考和探究中,并且能获得了一定的语言概括和总结能力;大部分学生也培养了一定的团队意识和互助精神,当本组同学回答不够全面时,能够积极地进行补充和完善,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在展示过程中,相当多的学生还学会了与人交往,学会了欣赏别人,不吝啬于对同学的肯定和赞扬,同时也在其他同学的赞赏和鼓励中获得了成功感,建立了自信心,从而能以更加积极向上的心态投入到日后的学习中。

《细胞的增殖》教学反思6

本节课中优点:

1、课程资源的选择、整合和优化,让学生感受到细胞分裂的动态性和连续性。

2、把课堂还给学生,重点知识让学生多观察图片尝试描述特点后教师再引导学生注意被忽略的知识。

尚存不足之处:

教学容量过大,对教学难点的处理不够深入。另外教师的引导还需进一步改进。

《细胞的增殖》教学反思7

滴刮涂盖染。再通过实验观察,完成过程式教学的全过程。教学过程中,注重了学生的学习过程,有利于学习方式的转变,能把“还学生以主体地位”真正落实在生物教学中。学生在这种过程式学习过程中,既学到了生物科学知识,学会了基本技能,又培养了学生探究新知识的科学精神。优点:知识目标明确,教学过程简洁。不足:1、正确理解教材体现不够突出,教学目标中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价值目标有体现但不够明确2、教学过程中没有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有效追问,以达到强化目的。二在教学设计中充分考虑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大胆质疑解疑。例如:动物细胞为什么没有细胞壁?讨论的形式灵活多样,同桌互帮、小组研讨,为学生充分表现、合作、竞争搭建舞台,使学生思维碰撞,闪现思维火花,激发表现欲,促进创造思维的发展。在作业的设计布置上,为了激发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兴趣,针对课的特点,让作业开放性,拓展性的作业可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同时也为课堂所学的知识能更好地运用于实际做了很好的迁移。有限的课堂需要我们教师深究教学目标、吃透教材、借用网络,图书合理运用课堂探究教学来激发学生无限的潜能,发挥出生物课堂的有效性和实效性。课堂教学设计体现以学生的发

细胞增殖教学设计 篇5

第二节细胞增殖(建议4课时内完成)

教学重点:

1、细胞周期的概念。

2、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以及有丝分裂的特点

3、有丝分裂过程中DNA和染色体的规律性变化。

4、细胞分裂的意义

5、制作临时装片观察细胞有丝分裂的实验

教学难点:

1、细胞周期的概念。

2、细胞有丝分裂的特点及意义

3、有丝分裂过程中DNA、染色单体和染色体的数量变化规律及其相互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讨论:生物体是如何长大的?

1、从物质转化角度分析:同化作用强于异化作用

同化作用主要发生在细胞的那些结构上?这使细胞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引导学生简要复习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2、从细胞变化角度分析:细胞分裂——细胞数目增多

细胞生长——细胞体积增大

细胞的体积一般都是很小的,细胞生长到一定大小后就会通过细胞分裂使其体积减小。为什么细胞要进行细胞分裂呢?指导学生展开讨论。(请参考“细胞有丝分裂.ppt”)

学生总结:细胞分裂的生物学意义。

对于单细胞生物体,细胞分裂意味着生物个体数的增加。多细胞生物体的生殖活动也是通过细胞分裂完成的。对于多细胞生物体,细胞分裂则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的基础。细胞分裂保证了细胞有足够大的表面积与环境进行物质交换,从而保证了新陈代谢对物质更新的需求。因此细胞分裂是生物体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基础。

根据对细胞分裂过程的观察,细胞分裂主要分为无丝分裂、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三种不同的方式。

学生观察并讨论:认真观察39页青蛙红细胞细胞分裂图、37页植物分生组织细胞分裂图和107页产生精子细胞的细胞分裂过程图,简要说出他们的主要区别特点。

归纳总结:提出三种细胞分裂方式并比较主要不同。

三种细胞分裂方式中,无丝分裂通常是已经分化的细胞所采取的细胞分裂方式,如青蛙血液中红细胞的细胞分裂。(见扩展资料)减数分裂只发生于有性生殖过程中,多是用于产生有性生殖细胞如卵细胞或精子细胞等;而有丝分裂则是最常见的方式,如生长发育过程中体细胞的产生以及无性生殖过程中新个体或生殖细胞——孢子的形成。人体就是经过连续的有丝分裂由一个受精卵细胞生长发育成的。

有丝分裂可以连续发生,具有明显的周期性——细胞周期。

学生阅读并讨论:

1、学生分析有关文字描述找出关键词语(什么样的细胞?起、止的标志?为何这样划分?)

2、根据图解描述什么是细胞周期。

3、一个细胞周期包括哪两个阶段?它们在时间分配上的特点是什么?如果观察一个正在进行有丝分裂的组织,处于哪个阶段的细胞会更多些?

(一个细胞从它产生开始直到它又通过细胞分裂变成两个相同的子代新细胞这就是一个周期。它包括分裂间期和分裂期两个阶段。)

细胞周期: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上一次分裂结束开始,到下一次分裂结束时为止。包括两次分裂间期的遗传物质复制,和分裂期的遗传物质的均分两个过程。

设问:为什么有丝分裂可以连续进行?

一般情况下,通过有丝分裂产生的全部细胞都具有相同的遗传性。克隆技术就是利用的这一原理。为什么有丝分裂能够产生相同的细胞呢?在一个细胞周期中分裂间期和分裂期这两个阶段各自完成了那些生命活动?

配合课件进行讨论学习,并且作笔记:

根据课本给出的数据等资料可以知道,在一个细胞周期中分裂间期占有极大的比例。分裂间期是一个新生的细胞进行物质积累生长成熟的阶段,与此同时这个细胞还要为新一代细胞的产生做好充分的物质准备。因此看似静止的分裂间期其实是细胞最繁忙的阶段。

根据给出的图形和照片比较并描述处于分裂间期的细胞具有哪些特点?是否发生了什么变化?分析造成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分裂间期:为细胞分裂做物质准备。(占时90~95%)

细胞变化:细胞核大核仁明显,染色加深。核内渐出现染色体纤丝。

分子变化:DNA复制加倍,有关蛋白质大量合成。

总结:

1、细胞变化:细胞由扁变方,细胞核占有极大的比例。细胞核染色均匀,颜色渐深,核仁不止一个,非常显著。

2、物质变化(原因):细胞核内完成了DNA分子的复制,细胞核内DNA分子数量增加了一倍。核酸容易被碱性染料染色,因此细胞核颜色明显变深。细胞内有大量的蛋白质被合成,其中有一部分与DNA分子一同构成染色体。根据书中图示可以知道复制的两个DNA分子是靠一个着丝点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核仁部分见扩展资料。可以给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讲解。)

一切准备就绪后,细胞分裂就可以开始了。细胞分裂是一个相对较快的阶段,在这一阶段要完成遗传物质的均分和细胞质等结构的分离。分裂间期复制的DNA要完整地分离,使新形成的两个子代细胞分别获得完全相同的一整套DNA。如何保证复制的两套DNA分子能准确无误地分到两个子细胞中去呢?

根据课件引导学生讨论:

学习细胞分裂时要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看图说话,学会抓重点、要点,学会比较、分析。

细胞分裂是一个连续发展变化的过程,没有严格的阶段界限。在细胞分裂过程中细胞核的变化以及核内DNA、染色体的变化是观察的重点,遗传物质的平均分配是主线。要引导学生从中体会生命精密合理的美感。

为了研究方便,将有丝分裂的全过程被人为地分成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四个阶段。

细胞分裂期:细胞一分为二。主要是完成细胞核遗传物质的均分。(占时5~10%)

1、前期:

进入分裂期时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要让细胞核内的DNA散出来,只有这样才可能实现遗传物质的均分。观察前期细胞模式图及其变化过程,描述分裂前期细胞的主要变化特点。染色质转变成染色体的生物学意义?

根据对动画、图解和照片的观察,描述有丝分裂前期细胞的变化过程及细胞特征。

染色质→染色体。

每个染色体含2条姐妹染色单体,复制的两个DNA分子分别位于两条姐妹染色单体上。

核膜、核仁消失,细胞核解体。纺锤体形成。

总结:

1、完成了DNA的复制及其相关蛋白质的合成后,核仁逐渐解体消失。阻碍DNA分离的核膜也随着解体消失。

2、DNA分子很大,数目也较多,遗传物质以染色质形式高密度地聚集在细胞核内。在细胞分裂初期染色质高度螺旋化变成染色体,可以使DNA分子在分离过程中不损坏,保证了遗传信息的完整性。

3、简要介绍纺锤丝的来源和纺锤丝体的形成。

4、关于染色体与染色单体、染色体与DNA的关系,可以通过照片及动画进行讲解。

重点讲解染色体的结构。让学生明确:染色单体形成于细胞分裂间期,。在有丝分裂前期才能通过显微镜观察到。

通过复习染色体与遗传物质DNA的关系——染色体是遗传物质DNA细胞结构,让学生清楚地知道DNA分子与染色体、DNA分子与染色单体间的数量对应关系。DNA分子的行踪是通过观察细胞结构——染色体的行为了解到的。

2、中期:

根据对图解和照片的观察,描述有丝分裂中期细胞的特征。

DNA高度螺旋化。短粗的染色体清晰可见。

所有染色体的着丝点集中在“赤道板”上。

总结:

1、突出在纺锤丝的`牵引下,染色体的着丝点集中到细胞中央的道板上。

2、强调赤道板是位于细胞中央部位的一个坐标面,不存在任何物质性结构。

3、由于染色体高度集中,造成纺锤体清晰可见。

4、强调绘图要点。

3、后期:

根据对动画片段、图解和照片的观察,描述有丝分裂后期细胞的变化过程及特征。

染色体的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染色体数目增加一倍。

纺锤丝牵引染色体移向细胞两极。核遗传物质DNA均分。

总结:

1、在纺锤丝的牵拉下,每个染色体的着丝点分裂成两个。原来在一起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分离。——用词要准确。重点强调染色体数目增加的原因。

2、移向细胞两极的染色体上着丝点是受力点,染色体臂应该是顺向细胞中央的赤道板。

3、由同一条染色体上的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形成的两条染色体,由于是复制品,因此形态、大小等特征应该完全相同。

4、末期:

遗传物质已经完成了均分过程,接下来就是细胞质的分离等收尾工作了。根据对图解和照片的观察,描述有丝分裂末期细胞的变化过程及特征。

DNA解螺旋,染色体→染色质。

新的核膜出现,细胞核重新形成。纺锤体消失。

赤道板中央位置出现细胞板,并向外围扩展形成新的细胞壁,细胞质分离成两部分。

1个亲代细胞→2个核遗传物质完全相同的子代细胞。

总结:

1、收尾工作与分裂前期正好相反。

2、由于细胞壁的物理特性,导致了植物细胞在分裂结束时只能是细胞板向外扩展形成新的细胞壁。

3、有丝分裂有效地保持了细胞内遗传物质的恒定性。对生物的遗传意义重大。

讨论:

1、为什么细胞只有在进行分裂的过程中出现染色体,其他阶段都以染色体形式存在呢?

2、同时出现或消失的结构都有哪些?其中细胞核结构与染色质几乎是同步存在的意义?

3、DNA是如何实现平均分配的?

4、简要说明有丝分裂的特点?其生物学意义是什么?

5、回味有丝分裂过程中精巧的程序设计,你从中能得到什么启示?

6、在一个细胞周期中,遗传物质的规律性变化设怎样的?可以通过哪些方式表示?

用表格形式如何表现?表格的优点是?

用曲线如何描述?优点是什么?

根据表格中的内容,用曲线描述一个细胞周期中DNA、染色体、染色单体的数量变化

根据这一图表可以清楚地读出一个细胞周期中各个不同阶段内DNA、染色体和染色单体的数量变化。

复习(课件素材资料:可以选用网上下载的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动画、自制课件中的动画或下载的录像片断)

播放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动画

看有丝分裂过程中的“丝”,回忆遗传物质的均分过程。

展示动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图片和动画片段,对比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讨论二者的异同。

讲解有关中心体的产生时间及组装过程(后者选讲)。

课堂练习:尝试用表格形式表示动物和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的异同。

讨论:

1、有丝分裂的特征和意义。

2、通过有丝分裂进行繁殖所产生的下一代个体有什么特点?

3、由同一个受精卵发育成的两个双胞胎个体应该具有什么特色?

4、科学技术方面有哪些成果是利用生物有丝分裂的特点实现的?

5、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一样,在细胞进入分裂期以前也进行过一次遗传物质的复制过程。但是紧接着却连续发生了两次细胞的分裂——遗传物质两次被平均分配。你认为减数分裂产生的子代细胞中的遗传物质与亲代细胞相比还会相同吗?应该有什么特点?(这就是减数分裂名称的由来)

6、无丝分裂过程产生的子代细胞能否用于培养新一代个体?为什么?

7、分析比较三种细胞分裂方式的异同。他们各自适用于那些过程?为什么?(选作)

实验四:观察植物细胞的朋丝分裂

引导学生对实验进行分析:

实验目的是实验设计的依据,也是检验实验结果的依据。因此首先要明确实验目的。

实验目的:利用那些生物材料和实验工具来实现目的?

一、如何根据实验目的选择实验材料?实验材料应满足什么特点?如何培养?取材时有什么要求?如何实现?

二、分析实验设计思路。

三、实验所必需的仪器和设备。

四、如何根据实验目的制作玻片标本?制片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培养材料:需要注意的问题有哪些?为什么?还可以用那些材料替代?

解离:药品?作用?根尖最佳长度?原因?如何判定解离状况?

怎样才能看清细胞核的变化?药品性质?是否可以直接染色?为什么?怎么办?

漂洗:目的?方法?要求?

染色:染色的方法?注意事项?染色时间受哪些因素影响?(解离状况、温度)作比较要有纪录。

制片:如何使解离的细胞分散开?

课件:录像带上截取的录像片断

观察:寻找什么形状的细胞?重点观察那些内容?

视野内最多的是什么时期的细胞?为什么?

如何依据细胞的状态,确认细胞所处的时期?简图

五、学生操作、观察并用绘图的方法描述和记录实验结果。

六、填写实验报告。记录心得体会如你认为制作一个好的装片关键环节是什么?

如有时间,可以增加观察动物细胞有丝分裂装片的内容。

探究活动

观察膜的选择透过性

实验过程:

1、血细胞失水、吸水的过程:

(1)用生理盐水制成临时装片观察红细胞形态。

(2)从盖玻片一侧加入略高浓度的盐水,观察血细胞失水变形的过程。

(3)添加蒸馏水稀释后,观察血细胞吸水直至胀破的过程。

2、植物细胞的选择吸收过程:

(1)制成洋葱叶肉植物细胞临时装片。

(2)从盖玻片一侧添加少量2%氯化钙溶液,观察细胞形态改变过程。

(3)可以进一步进行实验:测定试验开始前与实验结束后,溶液PH值的变化。

对实验的改变及延续:

1、尝试用不同的实验材料制作临时装片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

例如:观察蛔虫受精卵细胞的分裂过程。

2、改变解离、染色时间摸索最佳实验效果。

实验设计:

(1)根据班级人数情况分成若干试验小组。

(2)注意解离时间和染色时间二者之间的密切关系。

解离时间短时最好染色之前对根尖做纵剖,以利于染色。

解离时间长时,染色时间就要短一些。此时根尖有可能松散开,而导致不能转移。因此建议不移动根尖,在同一载玻片上完成解离、漂洗、染色等全过程。

3、根尖放在载玻片上不动。只是改变根尖的环境——解离、漂洗、染色全在载玻片上完成。注意每个环节操作完成后用吸水纸吸除多余液体,以免影响下一步操作。

其他探究活动

一、观察实验:细胞叶绿体的流动与光照强度间的关系。

实验材料:黑藻叶片或藓的叶状结构

实验过程:

1、制作临时装片。

2、用高倍镜观察一般情况下细胞质的流动。

3、对标本施加强光照后观察叶绿体的流动以及叶绿体的朝向。

二、观察有色体的实验。

实验材料:成熟的辣椒外果皮或番茄果肉细胞等。

实验过程:制成临时装片,用高倍镜观察

三、观察草履虫食物泡的形成、伸缩泡的活动(膜的流动性)。

实验材料:草履虫培养液。稀释的红墨水、吸管、棉纤维等

实验过程:

1、用草履虫培养液制成临时装片。(加棉纤维限制草履虫游动。)

2、用高倍镜观察草履虫伸缩泡的活动。

高一生物《细胞增殖》说课稿 篇6

《细胞增殖》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的内容,本节课主要讲述了真核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各时期细胞形态结构变化特点,学习本节课进一步帮助学生树立生物体结构与功能,局部与整体相统一的观点为学生以后学习减数分裂及生物的遗传变异奠定理论基础。

(过渡:教师不仅要对教材进行分析,还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清晰的掌握,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接下来谈谈我对学情的分析。)

二、说学情

本节内容所对应的学生为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学习了细胞生命系统的物质组成、结构和功能,而且高中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思维的目的性和逻辑性也已初步建立,这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了认知基础;但是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还不完善,对于理解有丝分裂各时期特点有一定困难,因此需要教师提供直观材料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理解。

(过渡: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及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的原因;

概述有丝分裂的过程及各时期细胞形态特点。

【过程与方法】

在探究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过程中,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和总结归纳能力;

在探究有丝分裂的过程中,提高观察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生物体结构与功能,局部与整体相统一的观点;

形成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

(过渡:根据新课标要求与教学目标,我确定了如下的重难点。)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

真核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

【难点】

真核细胞有丝分类的过程。

五、说教学方法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我将采用直观教学法,问题探究法,实验法这些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兴趣。

(过渡:如何利用以上教学方法顺利的完成教学方法,这将在我的教学过程中为大家详细的说明。)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会展示大象和老鼠的图片,并提问学生一系列的问题:大象和老鼠哪个大?他们的细胞大小又是怎样的?细胞会不会无限长大?我们由一颗受精卵长到这么大的原因是什么?由此引入本节课的课题—细胞增殖。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主动的参与到课堂中。

环节二:新课讲授

在这一环节主要讲解两个知识点,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和有丝分裂的过程。对于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这一知识点的讲解,我会采用演示实验法,利用事先准备好的实验材料,按照课本上的实验要求进行实验操作,操作实验的过程中提醒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完成书上所给出的表格,待实验做完之后提问学生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和得出的结论,最后师生共同总结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及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的原因。在这一教学过程中,通过演示实验的教学方法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利用琼脂块类比细胞,通过颜色变化来模拟物质在细胞中的运输速率有利于学生更容易理解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摒弃了满堂灌的教学思想,让学生在发现中学习,在兴趣中学习,并且突出了教学重点,初步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对于有丝分裂这一知识点的讲授,因为这一部分知识对于高一学生较为抽象,所以我主要采用的是直观教学法。首先利用多媒体展示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的flash动画图,先让学生对有丝分裂有个大致印象,随后讲授细胞有丝分裂一个细胞周期分为分裂间期和分裂期,其中分裂期又可以分为前、中、后、末四个时期。分裂期各时期特点既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本节课的难点,知识较为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所以在讲解时我会直观地向学生展示各时期的模式图,让学生根据图自主阅读课本,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四个人为一组,讨论各时期的细胞变化特点,随后派学生小组代表回答,我会根据他们的回答给予积极的评价,这符合新课标所要求的鼓励性评价,能够有效提升他们的学习自信心,之后师生共同总结有丝分裂分裂期的过程并且由教师展示分裂过程的顺口溜方便学生识记各时期变化的特点。在这一过程中,将有丝分裂过程这一抽象知识具象化,增加了学生的感性认识,便于他们消化晦涩难懂的知识。并且充分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自主学习和小组探究的过程中锻炼了他们的总结归纳分析能力。

环节三:巩固提升

在这一环节,为了及时巩固所学知识,同时提高学生绘图能力,我会请学生主动到黑板上板演细胞有丝分裂模式图,有助于学生将本节课知识内化,巩固有丝分裂各时期的变化特点。

环节四:小结作业

细胞增殖 篇7

1 材料

1.1 实验动物

SD大鼠(闽验证字20050001,合格证号2005C03),清洁级,福建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3~4周龄,体重180~200g,皆为雄性,共8只。

1.2 主要试剂

αMEM培养基(Gibco公司)、胎牛血清(FBS,HyClone公司);胰蛋白酶1∶250(Trypsin,Amersco公司)、Ⅱ型胶原酶(Sigma公司)、PBS(Gibco公司);噻唑蓝(MTT,上海申能博采公司),二甲基亚砜(DMSO,Amersco公司);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美国NeoMarkers公司);PAP粉针由长春中医学院赵文海教授惠赠。

2 方法

2.1 大鼠软骨细胞的获取、鉴定与药物干预分组情况

取4周龄体重180~200g的SD大鼠,断颈处死,参考Hu等[1]软骨细胞分离培养方法进行实验,获取软骨细胞置于5%CO2混和气体环境、37℃恒温箱内单层培养,隔3日首次换液,8~10 天达85%融合后进行传代培养。以传代次数(passage,P)分组,P0即原代细胞,P1即第1次传代后细胞,P2即第2次传代培养细胞,余类推。软骨细胞鉴定采用阿力新蓝染色法检测GAG合成、免疫组化法及RT-PCR法检测Ⅱ型胶原表达[2]。实验分组为P2组、P3组、P4组及鹿茸多肽不同剂量组(低、中、高不同药物浓度干预后的P4软骨细胞组),鹿茸多肽干预组分组的方法采用传代分组法: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进行观察,当P3代软骨细胞融合达到85%时,进行传代(1传3),以胰酶消化贴壁细胞,反复吹打,使细胞均匀悬浮,离心(1 500rpm,5分钟),洗涤2次;对αMEM(含5%FBS)进行加药,分别配制含不同浓度的PAP培养基,分别加药使各瓶培养基药物终浓度为PAP 5μg/mL、PAP 10μg/mL、PAP 15μg/mL;分别以上述不同含药浓度培养基吹打混匀各瓶P3细胞,进行传代,使药物干预组软骨细胞进入P4代。按实验要求调整细胞浓度,分别接种软骨细胞于底面积25cm2培养瓶(细胞浓度5×105/mL)、6孔培养板(置入盖玻片)(细胞浓度5×105/mL)、96孔培养板(细胞浓度4×105/mL), 于37℃、5%CO2饱和湿度孵育箱中孵育,其中PAP分组参考剂量来源于前期实验[3]。

2.2 各代软骨细胞MTT比色试验

将不同代次大鼠软骨细胞以5×104/mL浓度接种于96孔培养板中,常规培养24小时后用含体积分数为5%FBS的αMEM培养,并分别加入PAP,使PAP终浓度为5、10、15μg/mL,加药后分别继续培养48小时 ,加入MTT溶液呈色。选择490nm波长,在酶联免疫检测仪上测定各个孔光吸收值。

2.3 各代软骨细胞周期分析及增殖指数检测

将培养的待测各代软骨细胞分别置5mL试管中,用PBS或生理盐水洗2次,制成单细胞悬液,无水乙醇固定细胞,加入PBS调整细胞浓度为5×105~5×106个细胞加入1mL DNA荧光染料(PI),室温下避光染色15分钟,以流式细胞仪(Becton Dickinson FACScan,美国)分析各代软骨细胞周期及检测增殖指数。

2.4 各代软骨细胞免疫细胞化法检测各组软骨细胞PCNA表达

将不同代次软骨细胞接种于6孔板,孔内均预置一块盖玻片,常规培养48小时后取出盖玻片,用免疫组织化学二步法检测PCNA表达情况,结果分析:采用HPIAS21000高清晰度图像处理系统进行图像分析,测定PCNA阳性信号的面积密度( Sv =PCNA阳性信号面积和/窗口面积×窗口数)。

2.5 统计学方法

以上检测均随机取多个样本,每个样本多次重复。应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进行Oneway ANOVA检验和Pearson相关分析,定量资料实验结果以均数±标准差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3.1 各组软骨细胞MTT比色结果

MTT比色分析显示:随着软骨细胞传代培养,从P2代细胞至P4代软骨细胞在传代培养过程中细胞能量代谢呈下降趋势,逐代相比OD值有显著差异(P<0.01),PAP干预后的P4软骨细胞各组比之P4组能量代谢均有显著提高(P<0.01),其中PAP 10μg/mL组促进能量代谢的作用最为显著(P<0.01),见图1。

3.2 各组软骨细胞细胞增殖指数结果

流式细胞术实验结果显示:随着软骨细胞传代培养,从P2代细胞至P4代细胞,细胞增殖指数呈下降趋势,分别为20.9%、16.8%、12.6%,PAP干预后的P4各组细胞增殖指数高于P4细胞,分别为19.7%、21.4%、19.4%,其中PAP 10μg/mL组促进软骨细胞增殖的作用最高,见图2。

3.3 各组软骨细胞PCNA检测结果

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各组软骨细胞PCNA表达显示:随着软骨细胞传代培养,从P2代细胞至P4代软骨细胞在传代培养过程中的阳性表达呈下降趋势,逐代相比其阳性表达有显著差异(P<0.01),PAP干预后的P4软骨细胞各组比之P4组PCNA阳性表达有显著提高(P<0.01),其中PAP 10μg/mL组促进PCNA阳性表达的作用最为显著(P<0.01),见图3、图4。

A:P2(×400),B:P3(×400),C:P4(×600),D:PAP 10μg/mL(×400)

4 讨论

鹿茸具有很强的壮肾阳、益精血、强筋骨的作用,是重要的滋补强壮中药。从药理上分析,鹿茸内含有丰富的多糖类、氨基酸类、脂肪酸类物质以及多种生长因子及其它营养成分,可以为软骨细胞的生长提供充足的营养条件。鹿茸是一种特殊的骨组织,在春季生发季节以1~2cm/d的速度生长,故推测鹿茸中可能存在生长因子促进骨质和表皮层的增殖。目前王本祥研究室应用凝胶过滤和离子交换层析等技术,从梅花鹿茸中分离纯化出一种多肽,经高效液相色谱和N-末端氨基酸分析鉴定为单一多肽,氨基酸组成分析证明,PAP是由68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分子量为7 200[4]。此多肽主要含有缬氨酸、丙氨酸、赖氨酸和甘氨酸,没有半胱氨酸。实验证明PAP具有很强的促进骨、软骨细胞增殖的作用[5,6]。

实验所见软骨细胞在体外传代培养过程中细胞增殖能力呈下降趋势,本实验从MTT比色分析细胞能量代谢,流式细胞术考察其增殖期细胞含量,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等方面看到从P2代细胞至P4代细胞,软骨细胞增殖能力明显下降,如何以生长因子刺激促进软骨细胞的增殖能力对于将软骨细胞作为种子细胞用于软骨组织工程具有积极意义。生长因子对靶细胞的调控与其剂量密切相关,因此,确定能产生最佳调控软骨细胞增殖的PAP剂量至关重要。本文在预实验的基础上用MTT比色试验所筛选的不同剂量的PAP能不同程度地促进软骨细胞的能量代谢。说明PAP能促进软骨细胞增殖,而且以10μg/mL浓度为最佳。PCNA是一种仅在增殖细胞中合成或表达的核内多肽,其表达和合成与细胞周期有关。主要表达增殖细胞的S期、G1期、G2初期,因此成为检测细胞增殖活性最为有效的标志之一。本实验免疫组化结果证实,PAP以10μg/mL浓度时软骨细胞表达致密的棕褐色颗粒最多,其他组则较少,说明PAP可通过促进PCNA表达来调控DNA复制。细胞周期与细胞中DNA含量密切相关,DNA含量随着细胞周期各期而发生变化。当细胞受到某些因素刺激时,可使DNA含量发生变化,从而引起细胞周期发生改变。细胞增殖指数是S期与G2期DNA含量之和与S期、G2及G1期DNA含量之和的比,它是反映细胞增殖的重要指标之一。本实验FCM结果显示,PAP能显著提高软骨细胞增殖指数,且以10μg/mL浓度时最明显。

综上所述,PAP不仅具有显著的生物活性,可以促进软骨细胞的增殖,而且还能阻止软骨细胞在连续体外培养过程中的增殖衰老趋势,本实验可以为优化组织工程中的种子细胞提供一定理论和实验依据,有关PAP抗软骨细胞传代老化的实验有待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Hu DN,Yang PY,Ku MC,et al.Iso1ation and cultivation ofhuman articular chondrocytes[J].Kaohsiung J Med Sci,2002,18(3):113-120.

[2]陈晓东,林建华.大鼠软骨细胞分离培养与鉴定[J].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6,16(6),27-29.

[3]林建华,修忠标.鹿茸多肽对骨髓基质干细胞体外增殖的影响[J].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05,22(7):821-828.

[4]Zhang ZQ,Zhang Y,Wang BX,et al.Purification and PartialCharacterization Of Anti-inflammatary Peptide from PiloseAntler of Cervus Nippon temminck[J].Acta PharmaceuticaSinica,1992,27(5):321-324.

[5]郭颖杰,周秋丽,刘平,等.鹿茸多肽对骨、软骨细胞增殖的实验研究[J].中国生化药物杂志,1998:19(2):74-76.

细胞增殖 篇8

一、注重情景创设

陶行知说:“学生有了兴趣,就会用全部精力去做事。所以,学与乐是不可分离的。”教育家乌申斯基也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化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快乐是人的天性,学生时代是需要快乐的时代。高三复习中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要做好开课,让学生在快乐中开始复习。

开课即课的导入。心理学研究表明:精彩而艺术的开课,往往给学生带来新异亲切的感受,不仅能使学生大脑皮层的神经细胞迅速由抑制转为兴奋,而且还会让学生把学习当作一种内在需要,自然地进入学习新知识的情境。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振作学生的精神,让学生带着强烈的探究欲望进入下一环节的学习。

本节课中,我是这样开课的:

问题1:我是从哪里来的?

展示一组图片:内容包括受精卵通过卵裂及其细胞分化变成早期胚胎,进而发育成幼体及其成体。

问题2:受精卵是从哪来的?

学生分析受精卵是精子与卵细胞结合而成的。

问题3:精子与卵细胞是通过什么分裂得到的?

学生通过分析,提出细胞增殖的方式有三种,并形成知识网络(如图1)。

二、利用尝试教学法驱动复习

传统的复习方法是“先讲后练”,这种知识传授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学生在课堂里的任务是竖起耳朵听,处于被动地位,时间久了便会身心疲惫。怎样使学生在高三复习课中“动”起来呢?

我们可以大胆利用尝试教学法,什么是尝试教学法,简单的讲就是让学生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先尝试练习,在尝试的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复习课本,引导学生讨论,然后教师再根据学生练习反馈的情况进行有的放矢的讲解。这种让学生先做练习的方法,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学生被动听讲的局面,把学生推到主动位置上,使得学生能够积极的思考,找出知识缺漏点。此方法既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又重视教师的主导地位。

为使尝试教学法更加有效的进行,教师应仔细研究《考试说明》的能力要求,对历年的高考真题和各省市的模拟题进行筛选,选择有助于学生基础知识巩固及其能力提高的习题进行训练。

例如本节课中在复习细胞周期这个概念时我们可以结合这样的经典考题:

例:如图表示细胞有丝分裂的一个周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乙是分裂间期

B.乙→甲是分裂期

C.一个细胞周期是指由甲→甲的全过程

D.一个细胞周期是指由乙→乙的全过程

通过上述典型例题的分析,学生必然会回忆起细胞周期包含分裂间期和分裂期,间期在前,是一个准备阶段,所占据的时间比较长,分裂期在后,所占时间比较短。真正领悟细胞周期含义的关键字,即从一次分裂完成至下一次分裂完成。

三、巧用模型建构法引领复习

复习课的内容都是学生已经学过的,对学生来说缺乏新鲜感。怎样让复习课散发着“新”的魅力,吸引孩子们的眼球呢?我们应该从学生的需求出发,困惑出发。

学生的困惑一:该部分内容生物概念多,容易混淆;知识零散,往往有“见木不见林”感觉,不利于记忆。

学生的困惑二:细胞分裂内容微观抽象难以真正理解。

为此,可以通过以下策略予以突破:

1.放手让学生“理”——构建重要的概念图

针对学生的困惑一,放手让学生“理”便成了这节课的“重头戏”。如何梳理知识呢?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学生制作概念图。在复习教学中,学生通过亲手制作概念图将有助于有意注意,提高记忆效果,改善复习质量;通过新旧知识整合,有利于学生将零散的知识系统化,有利于知识的迁移。此外,运用概念图还可帮助学生区分易混淆的知识,如“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内容中,涉及到不少容易混淆的基本概念。教学中老师可引导学生把染色体,染色质,染色单体,同源染色体,四分体等容易混淆的概念绘制成概念图(如图2)。学生在自己制作概念图时就经历了一次对原有知识进行内省、分析、重新组织的过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他们的能力在梳理整合中得以提升。

2.构建物理模型

学生的困惑二是:“细胞分裂内容微观抽象”,出现这种困惑的原因是细胞及其细胞内的结构是肉眼看不见的,学生缺乏感性认识。根据美国视听教育家戴尔曾提出“经验之塔”理论,为巧妙解决这个矛盾,我们应当引导学生从枯燥的文字中摆脱出来,通过构建物理模型。

譬如本节中我们这样操作:“利用橡皮泥建立细胞分裂中染色体变化的模型”或直接使用多媒体播放“细胞分裂的全过程动画”。

这种人工设计、仿造的事物,尽管与真实事物的大小和复杂程度有所不同,但在教学上的应用比真实事物更易于领会,它能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抽象为直观,比纯语言描述或用图片教学效果好得多。

四、注重图文转化能力的培养

细胞分裂内容由于比较复杂,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染色体、DNA 和染色单体的数量变化”内容如同雾里看花,似懂非懂,所以在复习课中,我们要更加注重这方面能力的培养。

譬如我们可以先让学生将某种细胞分裂的各时期的“染色体、DNA 和染色单体的数量变化” 填写于表格中,然后要求学生绘制坐标曲线或将结果用直方图表达。这样学生通过自己的判断,将信息进行转化,不仅体验了图文转化方法与技能,也对知识的理解上升到一个新的阶梯。

上一篇:酒店内部表扬信(酒店表扬信表扬服务员)下一篇:《办年货》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