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外阅读推荐课(共9篇)
“知识改变命运、阅读成就梦想”。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为了培养同学们爱读书,会读书,读好书的习惯,校团委和语文组联手,希望通过营造“书香校园”,来实现我们共同成长的读书梦。这个寒假有您的参与,生活将更加精彩!要求:
1.每位同学完成3--5张读书卡。(本卡复制有效)
2.新学期开学上交各班语文教师。
3.各班选送5篇优秀读书卡交团委存档。其余交语文组备存。
附:初中生阅读经典书目推荐(同学如有读到其他好的作品也可记录)古典文化经典著作
●《诗经》,如《桃夭》、《燕燕》、《硕人》、《硕鼠》、《氓》、《木瓜》、《黍离》、《风雨》、《蟋蟀》、《伐檀》、《蒹葭jiān jiā》;●老子《道德经》;《论语》;《孟子》;《庄子》;●《楚辞》,如《离骚》等●先秦散文:如荀子《劝学》、庄子《逍遥游》等;
●唐宋散文:如韩愈《师说》、杜牧《阿房宫赋》、苏轼《前赤壁赋》等;
●唐诗:《唐诗三百首》如李白《蜀道难》、杜甫《登高》、白居易《琵琶行》、李商隐《锦瑟》等;●唐宋词:《宋词三百首》如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辛弃疾《永遇乐》(千古江山)等;●小说:如罗贯中《三国演义》;曹雪芹《红楼梦》;吴承恩《西游记》;施耐庵《水浒传》;蒲松龄《聊斋志异》;●剧本:如王实甫《西厢记》等;
现代名著名篇
●《鲁迅九讲》《鲁迅作品十五讲》/钱理群●《呐喊》《朝花夕拾》/鲁迅●《傅雷家书》/傅雷●《死水》/闻一多●《繁星•春水》/冰心●《志摩的诗》/徐志摩●《雷雨》/曹禺●《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老舍 ●《家》、《随想录》/巴金 ●《苏东坡传》/林语堂
●《平凡的世界》《人生》/路遥●《红岩》/罗广斌、《林海雪原》/曲波 ●《决战朝鲜》/李峰●《今夜有暴风雪》/梁晓声●《老屋小记》《午餐半小时》/史铁生●《文化苦旅》/余秋雨●《活着》《许三观卖血记》/余华●《牛棚杂忆》《清塘荷韵》/季羡林●《狼图腾》/姜戎
●《我与地坛》《我遥远的清平湾》《秋天的怀念》 ●《射雕英雄传》/金庸●《品人录》/易中天●《超越自己》《点一盏心灯》《我不是教你诈》/刘墉●《雅舍小品》/梁实秋
●《梦里花落知多少》《哭泣的骆驼》《撒哈拉的故事》《稻草人手记》/三毛●《蔡志忠漫画系列》,●《论语今读》/李泽厚●《月迹》《商州散记》/贾平凹●《青春梦幻曲》《四月的归来》/肖复兴●《黑骏马》《北方的河》《黄泥小屋》/张承志●《妞妞》《只有一个人生》《智慧与信仰》/周国平●《毕淑敏文集》《昆仑殇》《握紧你的右手》/毕淑敏 ●《男生贾里》《小鬼鲁智胜》/秦文君●《林清玄散文集》,《清音五弦》《在云上》《金色印象》《白雪少年》《桃花心木》/林清玄●《舟子的悲歌》《蓝色的羽毛》《万圣节》/余光中
●《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红瓦》《根鸟》《忧郁的田园》
●《红葫芦》《蔷薇谷》《白栅栏》/曹文轩●《光荣日》《杂的文》《三重门》/韩寒
外国名著名篇●《哈利•波特》《诗翁彼豆故事集》/罗琳 ●《昆虫的故事》/(法)法布尔;黄亚治译●《伊索寓言》/(古希腊)伊索著;罗念生等译●《格列佛游记》/(英)斯威夫特著;杨昊成译●《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奥斯特洛夫斯基●《一千零一夜》/阿拉伯民间故事;纳训译
●《莫泊桑短篇小说集》●《巨人传》/(法)拉伯雷著;成玉婷译 ●《八十天环游地球》《海底两万里》●《堂•吉诃德》/(西班牙)塞万提斯著;杨绛译 ●《老人与海》/(美)海明威著;吴劳译
●《雾都孤儿》《匹克威克外传》/(英)狄更斯著;蒋天佐译●《热爱生命》《马丁•伊登》杰克伦敦●《简爱》/(英)夏•勃朗特著;祝庆英译 ●《泰戈尔诗选》/(印)泰戈尔著;冰心等译
一、语文教学仍带有很大的功利性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课外阅读能使学生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7—9年级学生需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现在,很多语文教师对此要求都非常熟悉,也知道语文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语文教学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在语文教学的实际中,教师们对语文课外阅读的认识却大多还停留在理论上,缺少实实在在的落实措施。由于语文课外阅读对提高语文成绩的促进作用在短期内效果并不明显,再加上目前中考语文命题又硬性要求试题中阅读材料的一部分必须是课本上的文章。因此,我们一些教师为了让学生在这方面少失分,把很大一部分精力都投放在了课本中的一些“知识点”上,围绕这些“得分点”,有的教师甚至把课文中的问题梳理出来,整理出答案,让学生去死记硬背。为了应对试题中的“名著理解题”,教师甚至还把课本中要求阅读的名著的内容提要印出来,让学生在没有阅读原著的基础上去背诵记忆。这些带有明显功利性的做法固然在提高中考成绩方面有一些效果,但这并不符合新课标的精神,从长远的角度来看也不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
二、课外阅读热情不足,阅读文本的选择面狭窄
现在的学生能自己订阅优秀报刊的可以说已是寥寥无几。初中语文教材与每册课本相配套使用的也只有一本《语文自学读本》,是与课本同时配发的,然而,许多学生在书本发到手后就将之束之高阁,不予理会。2006年2月10日《苍梧晚报》有一篇文章《读书背后存隐忧》,文中提到了连云港市少儿图书馆对2006年寒假期间学生借阅图书的情况进行盘点:卡通书、魔幻图书和文学名著三类名列前三名,学生阅读忽视了自然科学类的书籍,而文学名著之所以上榜,是因为教师的安排阅读。以上种种现象表明,中学生在课外阅读方面总体上仍存在着阅读热情不高、选择面狭窄、阅读偏科的不良倾向。
其实,这些问题的存在与学生缺乏教师的指导有着直接的关系。作为教师不能为教书而教书,还要学会把学生引领到课外阅读的阳光大道上来。教师在上语文课的同时,要结合课内所学把学生的阅读面向课外延伸,及时向学生推荐优秀读本。有些学生家庭条件较差,无力购买或订阅课外读物,对此,教师可以从学校的图书室或阅览室定期借一些好的书籍和报纸杂志来供学生阅读,如课程标准中推荐的名著系列和《读者》《语文报》《课外阅读》《小小说选刊》等书刊,这些都是很好的阅读素材。另外,也可以发动全班学生自带书刊,在班里建一个图书角,供大家共同阅读。现在的语文教学已经呈现出了与其他学科相互交叉的多元化的特点,因此,语文教师还要争取其他学科教师的配合,让他们结合各自学科的特点向学生推荐一些课外读物,从而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如数学教师可以让学生读一些数学家的故事、传记,生物教师可介绍学生读一些动物、植物类的书籍等。
三、课外阅读环境不宽松、不健全
现在的休息日,城市里的家长大多是给孩子找家教、让其参加各种补习班,孩子有课外书也没时间去读;农村家长则大部分都不太了解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再加上经济条件的限制,基本上不愿给孩子花钱买课外书籍;学校里,教师的观念并没有完全更新,一味地追求升学率,只知道上课、补课,很少为学生提供课外阅读的机会,更不用说举行一些读书活动了;社会上阅读的大环境也不乐观,据报道,中国人的读书比率近两年呈下降趋势,社会上不爱读书的人越来越多。此外,一些出版商忙于出版一些所谓的畅销书,也很少考虑学生的经济能力和阅读需求。学校周围的书店里除了教辅用书外,言情类、武侠类、神魔类的书籍摆满了书架,这对猎奇心理较强的中小学生来说充满了诱惑力,还有一些游戏厅、网吧也在努力招徕处世不深的学生们。试问,在这种环境下,自控力并不算强的初中学生如何能不受影响,如何能够爱读书、读好书?
要想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和阅读质量,必须重视阅读环境的营造。一方面,教师要利用开家长会或家访的机会与家长进行联系交流,做好学生家长的思想工作,帮助一些家长转变观念,认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明白一个家庭没有书籍就等于一间屋子没有窗子,使家长乐意让自己的孩子读一些有益的课外书。家长也最好能经常同孩子一起阅读和交流,创造一种和谐轻松的氛围。同时,家长还要帮助孩子把好关,选好书,合理安排阅读时间,对于影像、音乐、网络等流行文化的影响要做好监督引导工作。另一方面,语文教师要把语文课上得生动活泼,重视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更应注重言传身教,创建师生共读的读书环境。
【关 键 词】 新课标;语文;课外阅读;能力
开展课外阅读是新课程理念下开放式大语文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切实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课外阅读,学生可以间接地向社会、自然、生活、实践学习,对他人的经验教训进行反复体味、咀嚼,从中不断发现、丰富、完善,甚至超越自我。因此,课外阅读可以说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切入口,也是学生成长的“助推器”。那么如何用新课程的理念来进行课外阅读,提高阅读的质量呢?
一、营造自主、投入、清醒的阅读氛围
每个身心发展正常的学生,都有与生俱来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喜欢课外阅读并非难事,问题是绝大部分的初中学生只是把课外阅读当作一种消遣调剂,而有一部分的教师、家长却把课外阅读看做是提高考分的一种手段,这样的阅读就难以发挥书本应有的作用,体现出阅读的力量。相反,有时还可能对学生“作为人的清醒的意识造成遮蔽”,“可能伤害学生的学习意愿和健康成长”,这种阅读就成了一种有害的阅读。因此,必须注意为学生的课外阅读营造一种自主、投入、清醒的氛围。
在实践中,笔者发现选择一个合适的时间、地点,让学生初尝自主阅读的乐趣,感受阅读的魅力这一环节非常重要。我们可以抓住学生对机械的抄写、无聊的练习深恶痛绝这一心理,在经过必要的准备以后,尝试在本该进行的语文训练或考试中宣布到阅览室去读自己喜欢的书,要求学生把感兴趣的内容摘抄下来,想想自己为什么要摘抄这些内容。事实上,笔者的这一步已经让所有的学生都喜出望外,他们十分珍惜这节不同寻常的课,选择自己爱看的书后,个个都像“饿汉”一样扑在书上,边看边想,边记边抄。课后,我还组织学生把摘抄的内容在班级的黑板报上展览出来,供同学在课余时间中互相欣赏,口头点评。这样,学生在自己阅读时,评点他人的摘抄时,动口、动手,又动脑。在这样的氛围中坚持一段时间以后,不仅使读书的学生学有收获,而且原来读书兴趣不浓的同学也受到了熏陶和感染,更重要的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再一味地附和别人的见解,而是经过自己的思考,有了独到的看法,初步具有批评的意识。这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来说是一种可喜的变化。理性能够使学生辨别是非与真伪,独立会让他们的思想更自由。
二、加强新课程意识下的阅读内容引导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它也是人性的角斗场,开卷有益已经成为人们的普遍共识。但我们要说开卷并非都有益。对学生来说,他们的课外阅读内容尤其不能放任自流,应该做必要的引导。当然,我们没有必要一定要让学生读世界名著。但教师在选择、推荐阅读内容时,应摒弃传统的教育性标准而选择反映学生生活和心理需求,符合当代少年阅读口味的书籍。实践证明,一个人的兴趣是与心理需求紧密联系的。只有在学生潜在的阅读兴趣被激发起来后,他们在阅读中才会投入更大的热情和智慧,才会在阅读过程中自觉地、自主地去尝试、体验、思考与实践,主动与文本的思维碰撞,主动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形成能力。这样,课外阅读的优势才会渐渐凸显出来,知识与思想的萌芽才会越加粗壮。为此,笔者注意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注意课外阅读内容与课内内容的沟通,将课内教育教学的内容当作是点,把课外的相关阅读当作是面,由点到面的拓展阅读,以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形成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外溢于课外的“涟漪效应”;二是注意课外阅读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结合。课外阅读是学生与人类最富于智慧,最充满个性的思想者的对话,要善于让学生联系自身实际,从他们的思想和经验中汲取有益的营养,积累更多的社会生活经验,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三是注意各学科内容的融合。新课程理念下,我们应更清楚地认识到:学生不只需要学习语文,还要学习更多更新的东西。
三、组成相容、互补的阅读小组
信息论告诉我们:学生的知识有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同伴。因此,组织好阅读小组是提高课外阅读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
阅读小组一般由学生自由组合而成,认输可在4~6人之间。可考虑方便性、相似性、补偿性等因素。这样,志趣相投、心理相容、智能互补等良好小群体的心理原则可落实:学生个体内在的“群体感”“亲和感”“友谊感”等能在社会交往中得到较好体现;学生的“归属感”“认同感”“群体支持力量”等方面的心理效应也能够得到很好的体现。但是组成阅读小组的这些优势不是自然而然地体现的,还需要学生主动地、协同地进行阅读,学会彼此倾听、共同讨论、相互借鉴、消化吸收,达到利用集体的教育力量实现小组成员的智、情、意等方面的共同发展、提高。
四、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阅读习惯
这可以说是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质量的关键。我们知道,课外阅读本身具有一种自我生成的内在机制。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与学生、文本与生活之间实现着多种视界的融通,并在一定程度上使各自的认识偏见得以克服,产生新的视界;随着阅读的深入,往往会产生出更加深邃的、新颖的、富有启发性和创造性的思维火花。但是这种思维常常只是混乱、粗疏、零碎而飘忽的,还不能算是阅读者自己的东西,必须经过自己的重新筛选、组织,“用自己的语言叙述过──那种知识、思想方可算是你的了。”否则,一切书籍的阅览、思考、感想,都有可能成为过眼云烟。因此,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随时记下“智慧的火花”,写下课外阅读内容的提要、体会、报告、编写、扩写、改写、组写等等,还要在这方面做出表率,最好能定时在课外阅读的内容、感想等方面与学生进行交流、切磋。这样,学生的课外阅读可及时得到教师的帮助、指点,并及时体验发现、创造的快乐,充分感受到阅读积累对于自身提高的作用,从而长久地保持阅读兴趣,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五、实施多元、动态的评价标准
因为汉字思维的多层次性,汉语言内容的丰富性和多解性,最能拓展学生的想象和联想的空间,最能促使学生创新思维的多向性发展。同时,来自文本、他人的信息为不同的生命个体所吸收,并激活各自既有的知识、经验,这样就有可能产生独特的个性化的理解,加工生成不同的经验、发现、创造和感悟。因此,对学生课外阅读的评价标准必须实现多元化、开放性、动态性和综合性等原则。我们可以采用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结合起来,在此过程中,更重视形成性评价和定性评价。我们要特别关注学生在某一方面的特别收获,顾及学生的个别差异,使认真参加阅读的学生普遍获得成功的体验,也要让少数优秀的学生脱颖而出。我们要特别重视学生课外阅读过程中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发展情况,注重考查学生阅读过程中显示出的探究精神和能力,并通过阅读情况的纵向比较来评价其发展状态。
总之,课外阅读诸多方面应更多地激发学生的上进心,使他们产生主动阅读的内驱力,逐步养成主动阅读的习惯;更多地激励思考,唤起学生的尊严感、成就感;更多地引导学生关注自身以及他人的生存,思考生命的价值,并通过与文本、同学的相互交流、影响,汲取一切有利于自身发展的知识、信息,经过自我组织,不断实现心灵的转变和行为方式的变化,促进自我发展。
【参考资料】
[1] 郭根福. 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 张鸿苓. 语文教育学[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基本课型学习材料
高唐县第四实验小学 于红霞
一、基本课型
课外阅读指导课的基本课型有:读物推荐课、阅读方法指导课、阅读欣赏课、阅读汇报课、读写迁移课、班级读书会、读书笔记交流会等。
1、读物推荐课
书籍浩如烟海,不加选择地读一是没那么多时间,二是读了没有多大的收获,甚至会有坏的影响。要选择好的、有价值的书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关键是让孩子体验到阅读的快乐,因此为孩子推荐适合阅读的书籍尤为重要。读物推荐课主要是向学生介绍课外读物,供学生选择。主要方法有:书刊、篇目的推荐和内容的介绍;教师推荐和学生推荐相结合,统一推荐和分散推荐相结合。可依据读物的不同特点,选择不同的推荐方法。如故事性强的作品,讲一个有趣的情节;语言优美的作品,朗读一段;知识丰富的作品,讲一些前所未闻的知识;篇幅较长的作品,可以简介全书内容,也可运用现代化媒体播放书中一段精彩场面的人物道白或叙述,或播映改编的电视剧或电影中的一个场面激趣,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然后引出推荐的读物、推荐理由。师生可以共同阅读一章节或一篇,指导读书方法,制定阅读计划。
2、阅读方法指导课 阅读方法指导课是有目的、有计划地教给学生阅读方法的一种课型,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系统科学的读书方法,养成习惯,形成能力,最终达到“自能读书”。此课型有其现实性和针对性,是针对学生好读书却不得要领,或只看热闹,或纯为猎奇,读书不少收效却不大的现状而设置的。有如下读书方法供参考。
①三读法
浏览性泛读。对浅显易懂或阅读价值不高的书籍报刊,采取浏览法,大致了解其主要内容,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探求性速读。为达到某个特定的目的或完成某项任务,如寻求某个问题的答案,专门搜集某方面的知识等。这就要求“一目十行”。
品味性精读。对名篇名著和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静心细读,体会立意构思,揣摩谋篇布局,欣赏佳词妙句,经过细嚼慢咽,将其中的精华变为自己的知识营养。
②不动笔墨不读书法
圈点勾画,作批注。即用相关的符号在书或文章上记录下自己阅读时的见解、感受。
写读书笔记。可作摘抄,编提纲,写体会。
制作卡片。为了便于记忆和积累,将名言警句、精彩片段、佳词妙句等写在卡片上,随身携带,随时翻阅和背诵。
再创作。包括续写、扩写、缩写、改写等形式。改写又包括改人称、改写法、改体裁等。
③边读边思考法 通过概括内容、复述原文、体会思想感情、理清文章脉络等多种形式的专项训练,逐步掌握分析、概括、比较、综合、联想等思维方法,达到以读促思、以读促写的境界。
3、阅读欣赏课
好的书不应只停留在为情节所吸引的浅层次阅读上,更重要的是品味、欣赏、揣摩、涵咏。因此课外阅读欣赏课中帮助学生发现美、感悟美、创造美显得尤其重要。阅读欣赏课是让学生主动参与阅读过程,参与讨论、探究、合作学习,并在学习中掌握科学灵活的学习方法,逐渐形成语文能力,思维上得到启发,思想上受到感染与熏陶,情感上引起共鸣。形式上可分体裁赏析、写作手法赏析、内容和主旨赏析等。流程大体如下:
精心选择阅读文本。阅读文本要力求短小精悍,贴近学生生活,语言生动活泼,形式灵活多样,为学生所喜闻乐见。
课外阅读指定篇目。学生调动已有的语文知识和技能,对文章进行理解、分析、鉴赏、评价。
自由讨论阶段。讨论可以以同桌为单位,也可以是多人一组。讨论形式不拘一格,可以是自由式,也可以是中心发言式。教师可以先确定一些题目,让学生围绕这些问题展开讨论。讨论中要坚持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并重的方针,要调动学生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积累,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
学生上台演讲。要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要营造一种畅所欲言的局面。教师小结。教师肯定讨论中出现的闪光点,对存在的问题加以指正,还可以将文章中的一些重要问题拎出来让学生再思考再认识。
4、阅读汇报课
阅读汇报课是让学生畅谈阅读收获的一种课型。它不仅有利于巩固和提高阅读效果,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和说写能力,还有利于相互启迪,共同提高,收到奇文共赏析、得失寸心知的效果。可采取如下做法。
学生准备汇报提纲。教师提前一周告诉学生,以使学生对前段课外阅读情况进行回顾梳理,选准汇报的内容要点,列好汇报提纲。提纲一般包括:阅读的书名、作者或文章的题目、作者;书或文章的主要内容、中心思想;主要收获,包括思想教育、阅读知识、写作方法、语言积累及其他知识等;疑问、困难或建议。要求学生依据个人实际,抓住一两点生发开去,谈要谈具体,说要说出真知灼见。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敢于质疑。学生能创造性地提出问题,即使问题幼稚可笑,教师也要加以鼓励。
学生汇报,教师调控。大致按教师启发谈话——小组交流——全班交流——教师小结的程序进行。汇报形式力求多样,要以学生口头谈收获为主。
5、语言积累课
背诵法。积累语言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背诵,但不是死记硬背,须在阅读时进行准确的感知和透彻的理解,教师要帮助学生抓住感知的重点、理解的要点,不懂课文不能背诵课文。摘记法。俗话说:“好记忆不如烂笔头”。在阅读中随时随地积累,把读书时发现的好词语、句子、片断摘录下来,将原来较长较深的书或文章用提纲形式摘录下来。
剪贴法。剪剪贴贴,在阅读过程中,让学生把自己需要的,喜欢的内容或图画剪下来,然后,贴到札记本上,不管怎么贴都可以。旁边还可以配上用彩笔自画的插图。
6、经典诵读课
古今中外的经典是人类知识的结晶,是人类智慧的源泉,蕴藏着人类几千年来的灿烂的文明与智慧的宝藏。儿童正处在记忆力发展的黄金阶段,如果能抓住机遇背诵一些永恒的经典名篇,将会对孩子一生产生极其重大的影响。通过开展儿童经典诵读能激发潜能,学习语言、增强人文底蕴,同时又能培养孩子的高尚的情操和人文关怀,由此可以使孩子变得胸怀博大,知书达理,善良聪慧,乐观坚定。
二、课型的选择
课外阅读的意义众所周知,不再繁述,但每个年级段课外阅读承载的目的任务不同,教师指导也应有所侧重,所选择的课型也应有所不同。
低年级学生是入门的起始年级,使他们爱读、乐读,培养兴趣是阅读的目的。在阅读中能读通、读懂故事情节,在阅读中初步感受优美的语言,愿意和家人、同学老师交流。对低年级学生来说,教师更多地应选择大声朗读课、经典诵读课、阅读欣赏课等,由教师读故事,尤其是读绘本,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中年级在此基础上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能运用一定的方法行进阅读,积累语言,并就书中的人物或情节表达自己的见解。中年级更多的应选择读物推荐课、班级读书会、阅读方法指导课、语言积累课等,在培养阅读兴趣的同时,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培养主动积累语言的习惯。
新课标中也给我们提出了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建议语文教学“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新课标的这一些理念,告诉我们语文学习内容再也不能仅仅局限于语文教材了,语文学习再也不能仅仅等同于语文学科学习了。组织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是语文科开辟第二课堂的重要内容。通过广泛的课外阅读,透过丰富多彩的读物内容,学生将吸收精神养料,懂得做人的道理,培养良好的思想品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同时,学生还能增长知识,发展智力,提高读写能力,对完成小学语文教学任务有重大的意义。为了使课外阅读能扎实、深入地开展起来,我们应当帮助学生明确为什么读,读什么和怎样读的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一、从阅读兴趣说起
小学生的兴趣爱好是不稳定的,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家庭对他们的引导和培养。这就要求教师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培养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要立足课内,带动课外。课内阅读是课外阅读的基础。小学语文教材为指导小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这种有利的因素。首先,要让学生爱书,和书成为朋友。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对读书还不太懂,认字也不多,所以我们一定要培养他的兴趣。其次,逐步引导学生掌握读书方法,提高独立阅读的能力。再次,课内与课外阅读活动应有计划地全面安排。如从第二册开始,“基础训练”都要求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读物参加朗读比赛或故事会,教师应认真组织这些活动,用课内训练促进课外阅读。
二、从推荐读物抓起
小学生求知欲旺盛,但缺乏辨别能力。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阅读能力、思想状况、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和教育需要,认真地帮助他们选择有益的读物。选择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1.要适合儿童兴趣特点。小学生过早地阅读内容繁杂、语言艰深的书籍,不仅影响学生的正常生活,有损健康,而且因为无法理解,会养成看书囫囵吞枣、不求甚解的坏习惯。因此,教师在向学生推荐读物时,要注意适合学生实际水平。
2.推荐的书籍语言要生活活泼、规范。读物的语言文字应明白流畅、生动活泼,要规范,使小学生从小学会用普通话,减少方言和不规范语言的影响。
3.题材要广泛,体裁要多样。小学生一般最喜爱阅读故事性强的战斗故事书,教师除了帮助学生选择这类书外,还应介绍和鼓励学生读历史、地理故事、游记和各种科普读物、科学文艺读物,从小培养他们多方面的兴趣爱好。
此外,学生的课外阅读条件不同,教师要配合学生家长尽可能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例如成立班级图书角、图书箱,把学生个人零散的图书集中起来,供班级集体轮流阅读。
三、从指导课外阅读做起
指导学生课外阅读,不能只停留在书目的选择上,我们还要开展辅导性活动,进一步帮助他们解决怎样读的问题。通常可开展以下几种辅导性活动。
1.朗读比赛、故事会。在广泛开展课外阅读的基础上,开展朗读比赛或故事会,是常用的辅导方式。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活动,可让更多的学生得到锻炼机会;以班级为单位,应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参加的机会。
2.作文、手抄报。这种作文命题方式有两种:一种是评述自己所阅读的书籍,如《我喜欢的一本书》等。
3.开展读报活动。指导学生阅读报刊是非常重要的。一是因为报刊等于百科全书,各种知识无所不包,人们从报刊上得到的知识,比在学校里学到的多得多;二是因为报刊主要反映当前的情报和信息,能让读者了解到最新的社会动态。因此,我们应使读报刊成为学生生活中的内容。
同时,还可以结合教材开展其它活动,如组织学生观看电影、幻灯,收听广播,根据读物内容排练文艺节目等。
开展以上各项辅导性活动,必须体现这样的精神:既不放任自流,又不包办代替;既要指导帮助,又要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因为指导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增长知识,而且还要通过阅读书报来发展智力。同时,还要避免把课外阅读局限在课堂上。
四、从阅读习惯练起
1、要培养学生认真阅读的好习惯。每读一本书,一定要认真读完,不要只翻阅主要情节,不能只问谁是好人或坏人。根据不同年段的学生进行不同的要求。
2、要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反复观察的好习惯。不但要做个有心人,还要能很好的运用到作文当中去。
3.要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指导学生读书要边读边思考,指导学生观察事物要注意分析。
为深入贯彻《语文课程标准》的有关要求和落实全县“双语阅读推进会”的会议精神,全面推动素质教育,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展示县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成果,为全县小学语文教师提供学习交流展示的机会,促进全县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化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县教研室于4月22-23日在泗阳实小、泗阳育才双语举办县首届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指导课比赛活动。赵正江、张雷等荣获一等奖。
经各县区层层选拔出的28名优秀选手参加了本轮课堂教学比赛环节,县教研室教研员担任评委。
本次课外阅读指导课的课堂教学要求为三种课型:读前读物推荐指导课、读后交流欣赏指导课和主题综合阅读指导课, 阅读书目、具体课型和年级由参赛教师自由选择。教材版本可以新课标推荐的学生必读书目,教学时间为40分钟。泗阳育才 赵正江执教了《小猪唏哩呼噜》阅读研讨课,荣获第一名的好成绩。
比赛紧张而激烈,28名参赛老师各展所长,体现了较高的语文素养水平。本次活动是一次老师们面对面展示、学习和交流的机会,是教师展示智慧的舞台,还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平台。
我县所有初中均使用了南京大学出版的《中学英语阅读导航》。该读物紧扣教材内容和难度, 文章短小易读, 很适宜学生使用。在教学8A Unit5-6
一、前置性阅读
我在教学的前一天就布置了“前置性”课前阅读任务, 明确告诉学生通过自己的课前阅读应该达到的目标:
1.认真阅读短文, 把握文章大意, 扫除生词障碍。
2.认真阅读短文, 完成各篇短文后的习题。
3.认真阅读短文, 搜寻相关的话题信息。
同时我还告诉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可采取的阅读策略:
1.积极参与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 完成阅读任务。
2.借助查字典的学习方式, 理解障碍生词。
3.借助网络、报刊等媒介, 搜寻与话题相关的信息。
接着由浅入深地布置学生要完成的三个阅读任务:第一个任务是“Read and think”。我根据文章的内容, 每篇设计了两到三个问题引导学生阅读后作答;第二个任务是“Read and collect”。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不理解的单词、短语及句子, 在查阅字典或请教同伴后, 他们可以将仍不懂的单词、短语及句子罗列到给出的表格中, 为课堂上的进一步交流解决作准备;第三个任务是“Read and discuss”。该任务也是阅读的最高层次了。我根据文章的主题设计了两个带有“争议”性的问题:
1. Can someone who has wisdom or wealth become famous people? Why or why not?
2. If you break the Guinness World Records, what will you say to the reporter?
学生通过周密的思考、材料广泛的收集及激烈的同伴讨论, 进一步加深对题材内容的理解。“前置性”课前阅读任务的设计可以让教师转变教学观念, 从“教练”逐步变成“导演”, 由原来教学生学习, 变为学生逐步自己习得知识, 变课后作业为课前自学作业, 使学生先学后思再有所得。[2] 可以逐步引导学生从阅读材料出发, 多渠道挖掘各种潜在资源, 积极地自主、合作与探究, 这样, 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自主学习能力才会得到提高, 其“拐杖”作用不容忽视。
二、互动交流与检查反馈
为了激发学生课堂的参与热情和欲望, 我在上课伊始与学生进行与话题相关的free talk, 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被我吸引到课堂上。然后, 我的话题直奔教学主题:In this class, let's talk about two topics
三、讨论辨析
进入“课堂讨论”环节之后, 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我设计了一个组与组“PK”的环节, 先请每位学生快速自读课文一遍, 然后组内合作设计问题。在“PK”时, 学生们兴致极高, 都希望能设计出质量较高且能将对方难住的问题, 然后自己组得一颗星。在“PK”结束我向得星最多的小组表示祝贺时, 突然有学生站起来拿前置作业中“Can someone who has wisdom or wealth become famous people?”挑战该小组。面对这模棱两可的问题, 教室中YesNo哗然声一片。我恰好借题发挥, 充分提供讨论的展示平台:I think this question is very valuable, you can prove your idea one by one。每位学生陈述自己观点的过程中, 我发现他们在课前已从报刊、网络等媒介中获取了不少题材信息来论证自己的观点。由此我对这种做法大加赞赏并总结出第二条阅读策略:Collecting some information in different ways is good for your study.我认为将竞赛机制引入到课堂中, 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调动他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还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参与意识, 提高课堂效率。讨论辨析的过程又有助于学生“语言输出”能力的培养。[3]
四、拓展延伸
到了“课堂延伸”环节。我首先鼓励学生将课前收集的新闻话题、图片视频等信息向全班展示介绍。话音刚落, 学生们争先恐后地挤到讲台前展示, 有模仿唱歌的, 有表演小品的, 还有表演魔术的……真是五花八门, 人才济济, 学生的才艺天赋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在每一位学生展示完毕之后, 我都会赞赏惊叹“What a nice picture!”“It's too amazing!”。接下来我还会继续追问:“How (Where) did you find (get) it?”, 有的学生回答是网络上下载的, 有的回答是从报刊上裁剪的, 有的学生回答是同学提供的……然后我大胆创设情境:If you break the Guinness World Records, what will you say to the reporter?因为该问题学习小组在课前已有了充分准备, 上来“采访”时他们都显得很熟练和老道, 教室中的掌声也不时响起。在评价这些同学的表现时, 我又暗示出第三个阅读策略:So I believe you must got online or read some newspaper to get further information.It's a good study habbit.该环节设计意图是:通过引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交流展示, 使学生以已有的知识为基础, 结合自己的阅读体会和对未知领域的设想, 构建立体化知识网络, 积极开创认识水平的新内涵, 从而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思维水平和创造能力。
五、总结归纳
为了帮助学生形成适合自己的阅读策略并能在阅读过程中有效地使用这些策略, 并能让学生通过科学的阅读策略提高阅读效率, 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为终生学习奠定基础。在经过讨论与展示之后, 最后进入“课堂评价与总结”的环节。“So much for these passages.Its time for us to evaluate”.我首先要求学生合作完成“组内成员自评表”和“学习小组自评表”, 接着组长汇报本组最终统计成绩, 对于得分最高的小组, 我给予表扬鼓励。“So while we are reading, we can take different ways to improve our reading comprehension!Look at the table below, choose your reading strategies.”因为有了刚才一系列的合作、展示及交流等活动, 学生对于“阅读策略”已不陌生并切身体会到如何去操作运用。他们非常自信地总结出下列几条“阅读策略”:
1.look up in the dictionary.
2.ask for partners or teachers' help.
3.work in pairs.
4.search on the Internet or newspaper.
到了此时, 本节课我的教学目标已完全达到:学生既理解了拓展阅读的内容, 又了解了相应的阅读策略。
事实是最好的证明, 当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并对阅读内容津津乐道时, 课堂的效率也就达到最优化。[4] 该节课结束时, 全班学生对“阅读策略”已烂熟于心, 运用起来也轻松自如, 这对今后英语课外阅读教学的进一步开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摘要:“英语课外阅读”是指学生在课外独立进行的各种阅读活动, 是课外英语活动中最重要、最普遍、最常用的形式, 是课内阅读的继续与拓展, 是阅读能力训练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英语课外阅读指导教学”旨在指导学生获取正确的阅读策略和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然而, 目前各地“英语课外阅读指导教学”的模式还在探索之中, 有的甚至还费时低效, 新课程改革迫切需要符合教情、学情的“英语课外阅读指导教学”新模式。
关键词:英语课外阅读,阅读指导课,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帅克华.英语报刊辅助中学英语教学实践研究[J].中小学英语教育, 2007 (6) :7.
[2]邹丽, 朱宁波.有效课堂教学策略探究[J].现代中小学教育, 2008 (4) :27-29.
[3]程可拉, 刘津开.中学英语任务型教学理念与教学示例[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5:22-23.
【关键词】课外阅读、范围、方法、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可见阅读对提高语文的知识和能力,甚至对他们成长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初中生正处在身体和心理都飞速发展的特殊时期,精力充沛,求知欲望强,是吸取知识量最大的阶段。但他们的人生阅历浅、经验不足,在阅读范围的选择和阅读方法的把握上,还需要老师和家长的指导。
一、语文课外阅读的范围
一般来说,所有健康的报刊杂志、世界名著,初中生都可以涉猎。但是初中生受时间、阅历、环境和方法等因素的限制,在阅读范围上要么过窄,要么过乱,在阅读量和质上有的过少,有的过滥,具有盲目性和随意性,影响学生的健康发展。这时为学生制定一个读书计划,就显得十分必要。
初一上学期,学生必需阅读的内容为:本学期的阅读配套教材《翻过那座山》,本学期语文课本上推荐的名著《繁星》、《春水》、《居里夫人传》、《伊索寓言》,类似《读者》这样的一类健康期刊。以上内容要精读,要做读书笔记。同时还鼓励学生去浏览《论语》、《一只猎雕的遭遇》、《聊斋志异》。初一下学期,学生必须阅读的内容为:本学期的阅读配套教材《大海的召唤》,本学期语文课本上推荐的名著《狂人日记》、《鲁滨逊飘流记》、《繁星》,类似《读写天地》这样的一类健康期刊。以上内容要精读,要做详细的批注。同时还要鼓励学生去浏览《城南旧事》、《上尉的女儿》、《卖火柴的小女孩》。
二、语文课外阅读的方法
阅读分为精读和略读。精读时速度稍慢,小到词义的把握,大到文章的写作方法、思想意义和影响启示等,都要认真地咀嚼体会。同时,要学会做批注,还要做读书笔记,写心得体会。“人生有涯知无涯”,如果把宝贵的人生阅读时间用于漫无目标的阅读,无疑也会收效甚微。果戈理的名著《死魂灵》中就有个名叫彼什伽秋的人物,他嗜书如命,什么书都读。结果,由于他毫无选择、毫无目标地阅读,最终还是一事无成。
在看书的过程中,若有所悟、怀疑、疑问,可以在其相应位置,及时地些记载,这就是批注。批注可以抓住某些转瞬即逝的东西,以此来提高阅读效率。把精彩的词句语段记下来,以便将来查阅;还可以把一篇文章的题目、作者和内容简介记下来,以此来加强记忆。还可以用写读后感的方式来加强对文章的印象和理解。
略读时就要有意加快速度,要学会找提前量。提前量——就是眼睛看书的速度要超过大脑思维的速度。在大脑消化、处理眼睛传来的信息时, 眼睛已经在识别新的信息了。
要一段一段地看书, 不要一字一字地看书.一段一段地看书,使字变成句子, 意思比较完整, 简化了大脑整理和贮存信息的过程, 加快了阅读速度。在阅读不太重要或比较熟悉的地方时, 不必逐句逐字地读, 只要知道意思就行了。
请教工具书。在精读较为重要的材料时, 遇到生僻的字、词、概念和公式等, 随手就可以从工具书中查到, 可以节约很多时间。
先读头尾。在读一般文章时, 可先读文章的头尾,弄清文章的结论和主题, 使阅读思路清晰, 便于理解文章内容,为了提高速度,要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如注意力集中、头手不动眼珠动;根据文体的特点来快速整理文意,如记叙文可从六要素入手,说明文可从说明顺序和说明对象的特征入手,小说可以从情节、人物和环境入手。
对于一篇好的文章,特别是一本好书,阅读批注完后,再写一写读后感,概述其内容,理清其思路,鉴赏其韵味,探讨其思想,写出自己的感受和感悟,以此来进行解读、吸收,提高阅读效率。但大部分同学不会写读后感受,不愿写读后感受。这时老师应该加以指导示范。可以先告诉学生一个基本的写作模式,然后在具体的写作实践中加以巩固。写读后感一般采用“引、议、联、结”的模式,“引”就是有针对性地引述原文的内容,“议”就是找一个切入口,对文本进行分析论证,谈自己的感想,“联”就是联系现实社会,联系自己的经历来谈感受,“结”就是对全文进行一个总评。例如,当我们看完《伟大的悲剧》之后,可以写这样层次水平的读后感。
《伟大的悲剧》的故事情节,写的是英国和挪威两国的南极探险队,为争夺第一个揭开南极极点秘密的荣誉,当英国南极探险队——斯科特探险队一行五人筋疲力尽地赶到南极点时,阿蒙森探险队已经捷足先登,他们只好垂头丧气地踏上了归程。但归程比来时的危险增加了十倍,天气愈来愈恶劣,而抵御严寒的唯一武器——燃料,却越来越少,直到“弹尽粮绝”,他们在暴风雪中用冻僵的手记录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最后一个个长眠于茫茫冰雪之中。
我们首先来看一看剧情中的人物,他们是多么坚毅、执著、团结和无私。威尔逊在离死神只有寸步之遥时,仍坚持科学观察,并拖着16公斤的珍贵款矿石样品,他把事业看得比生命更重;奥茨为了不拖累同伴,选择了自我牺牲,独自走向帐篷外的茫茫风雪,表现了自我牺牲的精神和团结协作的精神;斯科特冷静将日记记录到生命的最后一息,表现了其坚毅、执著和无私的爱。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考虑的不是一己之私,而是朋友、同伴、亲人和祖国。
斯科特他们探险失败了,虽然有死亡之悲、失败之悲,但是他们面对死亡所表现的诚信、坚毅、执著、为事业献身的精神,令人敬佩的绅士风度,团结协作的精神和对人无私的爱为后人所敬仰,肉体虽倒下,但精神永存——这就是伟大的悲剧。
联系现实,正因为有了“斯科特式”的精神,人类才能不断地发展,文明才能不断地进步。
总之,七年级学生的语文课外阅读,量要加大,内容要加深,但也要处理好广与博的关系,精读与略读的关系,速度与效率的关系。做到既要放手让学生去读,又要让学生知道读什么、怎么读。
加强课外阅读,不仅是时代对语文教学的呼唤,更是世界范围教育成功的经验。在语文教学中,把阅读纳入语文教学的轨道,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才能使学生在广阔的文学空间里遨游,开阔眼界,丰富知识,提高能力。
English extra-curricular reading Teaching Aims and Demands:
1.Knowledge Objects
To make the students’understand the main idea of the given material and be interested in the recommended book and newspaper.2.Ability Objects
Training their fast reading ability and the ability of guessing words.
3.Moral Object
To let the students’ feel reading is a happy thing and read English stories is not as
difficult as they thought.Teaching Key Point:
To help students get the main idea of the given material quickly.Teaching Difficult Points:
How to talk about what they have read logically.Analysis of students:
The Ss can finish the task happily.Teaching Aids:
1.the multimedia
2.the blackboard
3.Learning guide.Teaching Methods:
1.Task-based method.2.Individual, pair or group work to finish each task.3.Communicative method.4.Learning guide.Teaching procedures:
Lead-in.Free talk 1.Presenting pictures of the three topic.2.Divide the students into three groups.To let the students know what they are going to read.Group I
The Gingerbread man Step 1, Go over the story quickly and guess the meaning of the title.Question:What is a gingerbread man?
A.A real man
B.A kind of candy
C.A kind of biscuit or cookie Step 2, Go through the first paragraph and draw the gingerbread man out.Question:What does the gingerbread man look like?
Step 3, Read paragraph 2 and Find out the characters.Question: 1,What are the persons in this paragraph?
2,What is an oven?
3, What did the old man do?
4,What happened to the gingerbread man?
5, What did they say?
6, Did they catch the gingerbread man?
(Present the pictures on the screen)
Presenting a Video of chasing the Gingerbread man.Step 4, Read paragraph 3 and 4 to find out the characters and their dialogue.Question:1,What are the characters?
2,What did they say?
3,What’s the meaning of “he ran on and on”?
Step 5,read paragraph 5 to 6.Who did the gingerbread man meet?
How could the fox eat the gingerbread man step by step?
First, he let the gingerbread man to sit on his_________.Second, he asked the ginger bread man to climb on to_________.Third, he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Step 6, watch a video to understand the story fully.Step 7, Retell the story according to the pictures and key words.Once upon a time,there was a __________and a__________.The little old woman made a _________.They want to _______ the gingerbread man, but he _________out from the oven and ran away.The _______and the________also wanted to eat the gingerbread, but they could not __________it.When the gingerbread man came to a river, he met a __________and was eaten by the fox step by step.Step 8, Recommend more fairy story books to the students.Part II The Lushan Earthquake Step 1.Presenting Pictures of Lushan earthquake as a background.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1.According to the passage, how many people were dead in Lushan earthquake? ____.A.186 B.189 C.1000
D.1.5 million
27.Where was the earthquake happen?_____.A.Wenchuan county in Sichuan province.B.Lushan county in Sichuan province.C.Tangshan D.America 28.How many people were injured during the quake? ____.A.More than 11,000 people have been injured.B.about 1.5 million people have been injured.C.186 people have been injured.D.21 people have been injured.29.Where is the epicenter(震源)of the quake ____.A.Lushan county B.Tangshan City C.Yunyang county D.Yaan city
30.What’s the meaning of magnitude according to the passage? A.管理
B.震级
震中
C.经理
D.魔法
Step 2.Real stories.1.How many real stories are reported in this paper? 2.What are they?(presenting three pictures on the screen)Step 3.Recommend a kind of news paper.(21st century)
Part III
Lemon tree Step 1, 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1.Is Lemon tree a story or a song?
2.Who sings it? Step 2, enjoy the song together.Question: According to the video and song, what does the song talk about? Step 4, Recommend more English songs.Summary: What did you learn today? Do you like it? Enjoy English, Enjoy reading!Read whatever you like, you want!
Home work:
【语文课外阅读推荐课】推荐阅读:
八下语文课外阅读06-18
八年级下语文课外阅读07-25
六年级语文上课外阅读10-25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课外阅读01-25
浅谈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论文06-20
试论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有效开展10-13
语文二年级课外阅读07-20
初三语文上册课外阅读10-06
浅谈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外阅读指导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