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 穿越之《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推荐11篇)
李 琴
(广西桂林宝贤中学)
摘 要:《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作品。诗作于763年唐代宗广德元年春,安史之乱结束。欣喜若狂的心情让诗人快速写作的一首充满快意的诗,这首诗处处洋溢着“喜”气。后代诗论家都极为推崇此诗,清代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赞其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也”。
关键词:情感;探究;喜
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诗歌最突出的特点是沉郁顿挫,而这首诗处处洋溢着“喜”气,可谓是喜气贯通,水到渠成。历史评价说,除第一句叙事点题外,其余各句,都是抒发诗人忽闻胜利消息之后的惊喜之情。
在公元762年(宝应元年),唐军在洛阳附近的横水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以及郑、汴等州,持续七年多的“安史之乱”到此算是结束。正流寓梓州,过着漂泊生活的杜甫听到这个消息,以饱含激情的笔墨,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名作。
首句“剑外忽传收蓟北”,紧接标题,直接言明背景。既点明了闻喜讯时的地点,道出喜讯得来出乎意料,又揭示了写作此诗的缘由。“剑外”“蓟北”本相隔千里,却因诗人渴盼已久的喜讯把两地连接起来。一个“忽”字,流露出诗人的惊喜之情。全诗的喜兴便由此,随诗人心情,便顺势生发开来。
“初闻涕泪满衣裳”,写出一听到让年过半百的诗人不禁老泪纵横,百感交集。一个“满”字,让人想见了当时诗人百感交集、喜泪纵横的状貌。涕泪满衣裳,“裳”古时指下身衣裙,“衣裳”是全身衣服;“涕”“泪”都意为眼泪,“满”生动的细节描写表现面对这一喜讯时,竟立刻眼泪夺眶而出,止不住地涌淌,连衣服都给浸透了,可见诗人激动之情。
“却看妻子愁何在”,“却”再看,当得知这一喜讯,诗人除了自身的喜极而泣,同时也迫不及待地与妻儿分享。回头看看妻子儿女平日的愁容哪里去了呢?而他们早已愁云消散,喜气满面,沉浸在欢乐之中了。
“漫卷诗书喜欲狂”,诗人已经着手收拾起诗书,似乎马上要收起行囊准备还乡。这里的“喜欲狂”不仅仅是喜悦的泪花飞溅,而是喜近乎于狂。颠沛流离,饱尝艰辛,使诗人忧国忧民,于是诗人急切渴盼战争结束,当突然听到官军收复中原的消息,怎不令人喜极而泣,喜极欲狂呢?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杜甫总给人感觉是在乱世中的现实哀伤的老人。而在这首诗中,诗人因听到喜讯而喜欲狂。高兴到竟让这位老人忍不住放声高歌,不加节制地喝酒。肆意地喝酒更像李白的风格,而这时的杜甫一洗平日的愁容,借酒助兴。诗人喝着酒唱着歌,不禁开始了美好的憧憬,晴朗的日子伴着一家人还乡,其喜洋洋。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后四句可以看作诗人情感发展的第二阶段。后两句中“巴峡”“巫峡”“襄阳”“洛阳”两两相对,非常工整。其间又以“即从”“便下”“穿”“向”等词语串联,真是令人觉得犹如急流直下,只有在诗人急切的想象中才能做到。诗人恨不得一步跨上故土,喜悦的抒发也达到了高潮。
全诗只八句,只有首句叙事,其余皆抒情。炽热的感情如火山一般迸发出来,一泻千里,真实地反映了诗人喜近乎于狂的神态。
多年颠沛流离,奔波漂泊,积郁在心底深处的.复杂炽烈的情感,在听到喜讯传来时如火山爆发般地喷迸出来。欣喜欲狂的心情让诗人快速写作得一首充满快意的诗,处处洋溢着作者的喜,喜得让作者眼中的景色都变得“青春”美好起来,喜得想象快速经过遥远的路途瞬间回到家乡。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朗读“衣裳、妻子、漫卷”等词语,能理解“涕泪、衣裳、妻子”等词语古今不同的意思。
2.在积累古诗的基础上,能借助课下注释,同伴互助大体把握诗意,在读中想象诗句的意境,体会诗人听到官军收复失地后“喜欲狂”的心情。
3.借助有关资料,读懂诗人“喜从悲来”的原因,进而深入体会诗人的内心情感。
4.能正确、流利朗读并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检查预习,指导朗读,积累古诗
1.检查预习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杜甫的一首古诗,请齐读课题。读课题时不要拖音,要有节奏地读。(师范读,生齐读。)
师:同学们已经预习了古诗,谁来读一读?
(检查学生朗读,看是否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了。在检查朗读的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衣裳、妻子、漫卷”等词语,并理解其意思。)
师:请大家再自由练习朗读,争取读正确,读流利。
2. 指导朗读
师:刚才大家都能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了。哪位同学能读出古诗的节奏和韵味?请大家自己先练习。
(生练读。师指名读并相机指导。生齐读。)
3. 积累古诗
师:同学们,这首古诗是杜甫生平“第一快诗”,节奏明快,一气呵成。这样的经典诗句我们最好能背诵积累下来,看看哪位同学能在最短的时间里背诵下来。
(指导学生尝试背诵。生齐背。)
【教学意图:语文课堂上要“读”占鳌头,要书声琅琅,更要指导学生学会朗读,这是语文课的“独当之任”。尤其是古诗教学,更应如此。古诗教学理应从读开始,指导学生不仅能读正确,读流利,更应该读出古诗的节奏和韵味,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古诗语言的朗朗上口,这也是学生学习朗读古诗的必备能力。另外,古诗的教学还需要鼓励学生积极地积累诗句,通过日积月累丰富学生的语言积淀,进一步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接受经典文化的熏陶。】
第二板块:把握诗意,体会诗情,读出画面
1.把握诗意
师:同学们,古诗我们读好了,那么,这首古诗的大概意思你们明白吗?请大家同伴互助,结合课文注释,把握大概诗意,并讲给你的同桌听。
师:哪位同学能简单地讲讲诗句的大概意思?
(指名讲诗意,其他同学补充。在学生讲诗意的过程中,教师相机指导学生了解古诗中的地名,为把握诗意扫除障碍。)
2.体会诗情
师:快速浏览古诗,思考:杜甫在诗中流露的是什么心情?用一个词语来形容诗人的心情。(指导学生圈画出关键词“喜欲狂”,并理解。)
师:再次默读古诗,思考:杜甫从诗中哪些地方刻画出了自己内心的欣喜若狂呢?请大家圈画诗句中的关键字词,在旁边写下自己的理解。
(忽传:忽然传来,喜从天降。满衣裳:喜极而泣,无以言表。这是激动、幸福的眼泪。愁何在:脸上忧愁不再,代替的是喜笑颜开。放歌纵酒:高声歌唱、纵情饮酒,皆为不用再颠沛流离而高兴。好还乡:在春天美好的景物陪伴下,能很快回家,能不高兴吗?)
3. 读出画面
指导学生带着体会朗读古诗,并能在读中结合表现诗人“喜欲狂”的关键字词,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
【教学意图:“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这是2011年版课标对高年级阅读古诗的要求。先让学生发挥同伴互助的作用,结合课文注释大体把握诗意,为进一步体会诗人的内心情感做好铺垫。之后,指导学生默读勾画,抓住诗句中的关键字词,进一步体会诗人“喜欲狂”的心情,进而想象诗句所描绘的情境,读出诗句的画面感。】
第三板块:借助资料,读懂“喜欲狂”背后的原因,感悟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师:同学们,诗人杜甫为什么在听说官军收复失地之后这样“喜欲狂”呢?其背后的原因何在?(学生就自己所了解的原因进行述说,教师相机补充有关“安史之乱”的资料。)
师:“安史之乱”持续了近8年,杜甫一家人也和许多百姓一样,从此过上了颠沛流离的生活。杜甫和他的家人离开家乡,流落了近5年。这5年中,杜甫曾来到长安街头看到了这样的景象。(补充《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指导学生读古诗,想象画面,紧扣“草木深、花溅泪、鸟惊心、抵万金”等关键词语,在读中想象杜甫在长安街头看到的景象,感受诗人看到昔日的大都市在安史之乱中变成如今的杂草丛生、破烂不堪的情景时,内心的无比悲伤、凄凉。最后引导学生背诵《春望》。)
师:这5年中,杜甫的生活很不好过,有一年他流落到四川。(补充《百忧集行》中的诗句:入门依旧四壁空,老妻睹我颜色同。痴儿不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门东。)诗人杜甫和老伴每天愁眉苦脸,为什么?孩子啼叫发怒,这究竟是为什么?(指导学生探究背后的原因,感受安史之乱给人们带来的困苦和不安,体会诗人内心的忧伤和期盼官军收复失地结束流亡生活的心情。)
师:假如你就是杜甫,你的心情如何?这5年中你最大的心愿是什么?(指导学生带着体会再次朗读《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再次体会诗人“喜欲狂”的心情。)
【教学意图:读文章,不仅要读懂文字表面之意,更应该明白文字背后所传递的意图,学习古诗也应如此。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理解诗句的能力,但是诗人通过诗句所传递的内心情怀的背后原因,或许是学生深入把握诗情的难点所在,这时,借助学生能理解的课外资料,通过他们自己的努力,就能实现突破难点的目的。这样,既达到了教学目的,又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既丰富了学生的阅读积累,又锻炼了他们读古诗想象画面的学习能力。】
第四板块:体会写法,尝试表达,积累语言
师:同学们,诗人杜甫在表现自己喜欲狂的心情时,是从哪些方面写的?(引导学生发现诗人是通过描写其动作、神态等方面来表现自己喜欲狂的心情的。)
关键词:杜甫 喜欲狂
杜甫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欣喜万分,以一气贯注,轻快活泼、爽朗奔放的语言,写下了快炙人口的七言律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被人称之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
一.杜甫其人
杜甫是唐代社会由盛唐到中唐转折时期继往开来的伟大诗人。他的前半生正逢盛唐,他的后半生历经战乱,生活颠沛流离。他的这种特殊的人生经历,使他成为由盛唐过渡到中唐的一位集大成的伟大诗人。他享有“诗圣”的美誉,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二.写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唐宝应二年,即代宗广德元年(763)春。前一年,唐军以雍王李适(代宗子)为帅,会同回兵攻打史朝义,连战大胜,相继收复东京,郑、汴等河南州郡。十一月,唐军渡河北进,追破史朝义,并围之于莫州,叛将薛嵩、张忠志降。次年正月,叛将田承嗣,李怀仙分别在莫州、范阳投降,河北州郡平定。史朝义见大势已去,遂逃亡自杀。自此,持续七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基本结束。捷报传来之时,杜甫正流寓梓州(今四川三台),一时狂喜,写下这首诗。
三.喜跃之意,一气贯注
诗首联描写诗人乍听喜讯时喜极而泣,百感交集的真实情态。“剑外”指梓州,因其在剑门之南,以长安言之,故称剑外。“蓟北”泛指唐代幽州、蓟州一带,即今河北北部,当时是安史叛军的最后巢穴。收复蓟北,意味着彻底平定了安史之乱。全句诗说:在僻远的四川,忽然听到官军收复河北州郡的喜讯。句中“忽”字极妙,生动地表达出了诗人刚听到喜讯时的惊喜之情。诗人回首自安史之乱开始后,他避鄜州,奔凤翔,又一路辗转,流寓蜀地,生活的艰辛,情况的凄凉,尤历历在目。整整七年零三个月,他每时每刻都盼望着平定叛乱,结束这颠沛流离的生活。今天喜讯终于传来,本是意料之中的,却反而觉得突然了,诗人这种独特的心理感受,反映了他对平息叛乱的深切盼望。句中“传”字形象生动,它准确地表现了广大人民希望早日平叛,以至捷报初闻,大家互相奔走相告,很快将喜讯从蓟北传到千里之远的剑外的情景。诗首句叙事点题,虽不言喜,却已有满纸喜气扑面而来之感觉。次句的“初闻”由“忽”字而来,由于消息来之突然,诗人心中并无准备,听到后喜极而悲,悲喜交加,七年多梦魇般的日子总算要熬过去了。诗人尽管受尽兵燹流离之苦,但毕竟家未散,人还在,和天下别的家庭相比,又幸运得多了。回想这些,又怎能不百感交集呢?诗以满衣裳的涕泪十分传神地表现了诗人内心喜悦而又感慨的复杂心情。
诗颔联是承转,从“初闻”转出“却看”,从“却看”转出“漫卷”。由于初闻喜讯,不禁再去看老妻幼子,七八年来,他们跟着诗人,一路饱尝了战乱之苦,因此在战乱始定,喜讯传来之时,诗人泪流满面很自然地想到了他们:曾经愁容满面的妻子儿女,现在一定该笑逐颜开了吧!句中用“愁何在”反衬“喜洋洋”,此时此刻,诗人再也坐不住了,随手拿起诗书,胡乱地翻卷,这一不寻常的动作,进一步渲染了诗人的“喜欲狂”。
颈、尾两联由喜讯初闻转入畅想踏入还乡之旅。叛贼已灭,路忂复通,流寓的生活终于要结束了,此刻春天来临,正宜起程。句中“青春”指春天,“青春作伴”以春天的花明柳绿之景衬托诗人还乡旅途心情之畅快。尾联是诗人“还乡”的遐想:顺江东归即从巴峡顺流而下到巫峡,然后出川经襄阳返洛阳,一气流注。诗人想象归途路径十分具体,思绪飞快,反映其返归家乡的欣喜、急切的心情。“即从”、“便下”两词,表现了诗人的连翩遐思;“穿”、“下”两词,既形容其舟行迅速,又形容其行走如飞,生动传神。尾联在写法上运用了流水对,即上下句意贯穿,不能颠倒,“便下襄阳向洛阳”一句的文意,正是“即从巴峡穿巫峡”一句延伸,犹如流水一般。另外尾联两句对仗也非常工整,上句“巴峡”对“巫峡”,下句“襄阳”对“洛阳”,十分妥帖。
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诗人在自己实际境遇比较艰难之际,却完全忘却个人遭遇,以国家之忧而忧,以国家之喜而喜,充分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和人民疾苦的时刻关怀。全诗贯穿一个“喜”字。首句叙事,点出喜讯;次句以转作承,以“涕泪满衣裳”写其初闻之际喜极而悲,百感交集的情态;三、四两句虽描写“却看”、“漫卷”两个动作,但落脚仍在“喜欲狂”;第五句以“白日放歌”衬托“喜欲狂”之态;第六句以下转入“喜得还乡”,由此将喜悦之情推向高潮。正如明王嗣奭云:“此诗无一字非喜,无一字不跃”。
参考文献
1.《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清.浦起龙《读杜心解》。
“当初自己的老家蓟北本占领的时候,为了躲避困难,逃到了这里,自己日盼夜盼自己的老家能被收回,等了那么多年了,这一天总算是到来了呀!”杜甫的心里出了这么一段话。后来,他赶快回了家,把这一条喜讯告诉了妻子,说罢,和妻子一起痛哭起来!弄到了自己的衣服上,衣服都湿透了。
于是,他们商量,今天上午收拾好自己的行李,下午,就出发,回到自己的老家。很快,等他们商量好了以后,马上就去收拾行李,自己的什么书,笔,磨,作品,胡乱拿了一把,就开始收拾,就拿一些衣物,收拾好了,家人们随意吃了点东西,就迫不及待的出发了。
一路上,杜甫和家人谈笑着,他们的脑海里想象着家乡的样子,想象着我们以后能够快乐地生活在家乡里。一家人快快乐乐的。
路途中,杜甫想要喝酒写诗,以此来表达自己能和家人一同回到家乡,无忧无虑的这种激动的心情。“哈哈,太好了,终于能回家乡了,我自己的心都已不在这里了,它们早就从巴峡穿过巫峡,又从襄阳飞奔回了洛阳了。”杜甫心里想着。
天那!多么好的一个消息!我终于可以回到自己的家乡了!
我扭过头,转身奔进住舍,满眼泪水:“夫人!小儿!我们可以回家了!我热泪盈眶,抽泣着,敢忙把衣服和上的泪水与鼻涕擦干净。
夫人和小儿的脸上再没有愁容了,而是挂着满面笑容,手牵着手,十指相扣,惊喜地蹦跳着。只是脸肤上激动的热泪未被风干。
我终干可以自由了,我终于不再是一位移民了!
我望桌上散落着的诗书,撩起袖子,手一挥,把诗书卷在手中。“夫人,快快!快收拾,我们马上可以回家了”我不停笑着,迫不及待,欣喜若狂。我就像是一位孩子一样,兴奋、高兴!
我的心已经远走高飞,我多想伴着这花香四益、百鸟其唱、春光浪漫的美景放声歌唱、开怀痛饮着的美酒,可多潇洒自由啊!
我热泪奔腾,把夫人与孩子叫来,对他们说:“来吧,快来看看!这春光甚是明丽!在这春光中,我们能回到自己的故乡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我们马上可从巴峡穿过巫峡,从襄阳穿过洛阳了,我们马上可以回家了!马上就开启新的征程了!”
看着天上的一轮明月,银白的月光酒在脸上,我又不由自主地吟唱出:
“剑外忽传收冀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
这时,杜甫开见了向他走来的`妻子和儿子,杜甫激动地说:“夫人,我们的家乡被收复了!”妻子听了,脸上的愁容顿时烟消云散,连一旁许久未露出笑容的儿子也咧开了嘴,开心得一蹦三尺高。妻子抓住杜甫的手说:“我们终于可以回家了!真是太好了!”杜甫反握住妻子的手:“是啊,蓟北被收复了,我们也可以回家了!”“爹爹,等回到了洛阳,一定要带我好好玩玩!”儿子高兴得直拍手。杜甫用手捊了捊胡须,一口答应下来:“好好。”
杜甫忘记了平日里的斯文,欣喜若狂,把十分珍爱的书胡乱一卷,十分随意地塞进了包袱里。“咚咚”有人在敲门,原来是几个和他一起流落至此的诗友。杜甫见了,连忙请他们进来,并拿出珍藏的美酒,与他们一起吟诗作对,放声高歌,开怀畅饮,一同分享心中的喜悦。
在杜甫眼前呈现出家乡的美景:天空一片蔚蓝,洁白的云朵慵懒地躺在天空中,草地上芳草如茵,花朵竞相开放,花丛上有一些美丽的蝴蝶在翩翩起舞。小溪清澈见底,溪底的小鱼小虾的看得一清二楚。在他的脑海里已经规划好了回家的路线:乘着小船从巴峡穿过巫峡,再顺流直下,从襄阳去到洛阳。
想到这里,杜甫诗兴大发,吟道: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
(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理解古诗的诗意,体会诗歌中部分字、词古今不同的读音和意思。
3.诵读古诗,感悟杜甫悲喜交集的复杂情感,想象诗中生动传神的画面,培养学习古典诗歌的兴趣,提高对诗歌的感悟能力。
教学过程
一、知人释题,了解背景 1.交流自己所了解的杜甫 2.走近杜甫
出示:杜甫(公元712--770年)字子美, 别号少陵,今河南省巩县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他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他的诗真实地记录了当时社会的动荡、政治的黑暗、人民的疾苦,因此被后人称为“诗史”他的诗沉郁顿挫,旋律悲壮,但有一首诗例外,那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3.解读题目,朗读课题 4.了解古诗的创作背景
师:诗人写这首诗的背后有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你知道是什么事件吗?
出示: 公元 755 年,唐朝爆发了“安史之乱”。安史之乱让原本繁华安定的国家岌岌可危,四分五裂, 杜甫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战争持续了八年,在这八年里他度日如年、有家不能归。他亲眼看到了叛军的烧杀抢掠,看到了路有饿死骨的种种惨相。
公元 763 年,远在四川梓州的杜甫,忽然听到了官军收复蓟北的喜讯,惊喜的洪流一下子冲开了诗人的情感闸门,写下了《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再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疏通诗意 1.回顾学法
(说说以前是如何学习古诗的)2.检查读诗
要求:(1)读准字音;(2)注意诗歌的节奏(指名读,齐读)3.理解字词
师:预习过程中,哪些词语在理解上还有困难呢?(教师适时点拨,掌握古今异义的词)涕泪:激动地流下了泪水。
衣裳(chang):上衣和下衣。古代的“衣“指上衣;裳是指遮蔽下身的衣服,像今天的短裤,男女都可以穿。
却看:回头看。妻子:妻子儿女 白日:晴朗的日子 青春:美好的春光
4.借助地图(出示),熟悉地名 5.学生再读诗句
师:你读懂了哪句诗?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对诗句的理解。
师:杜甫听到军队收复了河南河北这一大快人心的消息,想到自己终于可以回家了,终于可以和家人过上安定的生活了,于是他极度兴奋,纵酒放歌,写下了这首最快乐的诗。
6.教师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诗
三、反复诵读,感悟诗情
师:我们通过反复地读诗,感觉作者的心情怎样?请你用一个词来表达作者的心情。1.展开想象,感悟诗人期盼和平的心情。(1)感悟“狂喜”
师:公元 763 年的春天,这应该是杜甫一生中最难忘、最温暖的一个春天。在这个春天,杜甫听到了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在这个春天,杜甫即将结束漂泊的生活,返回日夜思念的故乡。让我们试着把这种“狂喜”的感受通过朗读表达出来,读出诗歌的韵味$(2)探寻诗人“喜”的表现
师:你通过诗人的哪些表现,认为诗人是狂喜的?(指名说,读出味道来)
(预设:“纵酒”“放歌”等杜甫是一个%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读书人,适合肆无忌惮地放歌吗?诗人当时已经 52岁,是一个身体瘦弱的老人了,他适合纵酒狂饮吗?)
(3)找出诗歌中写现实和想象的诗句
师:想象“还乡”找出作者思乡急切的字词(如“即”“穿”“便下”“向”)教师引读:
在作者的心中,洛阳仿佛就在眼前,所以他才说“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在作者的心中,故乡仿佛就在眼前,所以他才说“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在作者的心中,美景仿佛就在眼前,所以他才说“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2.体悟诗人饱受战乱的悲情
师:大家都认为这首诗歌是表达杜甫“欣喜若狂”的情感,可是为什么作者在诗句中 写到了“泪”和“愁”字呢?(1)感悟“泪”字
天边老人归未得,日暮东临大江哭。《天边行》 这是诗人与亲人别离的泪水。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 这是诗人面临国破家亡的泪水。
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军至。《悲陈陶》 这是诗人渴望官兵收复失地的泪水。(2)感悟“愁”字。
却看妻子愁何在,仅仅是妻子和孩子愁吗?还有诗人杜甫的忧愁。(为衣食而愁,为居 无定所而愁,为疾病别离而愁,为报国无门而愁)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 眠,长夜沾湿何由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里可以看出诗人为衣食而愁,为居无定所而愁)九度附书向洛阳,十年骨肉无消息。《天边行》(这里可以看出诗人为生离死别而发愁)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岁暮》(这里可以看出诗人为报国无门而发愁)(3)回顾狂喜
师:诗人为衣食而愁,为居无定所而愁,为生离死别而愁,为报国无门而愁。这真是“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但是,随着官军收复了河南河北,这一切的泪水和忧愁都随风而去。作者心中只留下——喜,让我们带着欣喜再读这首诗$
四、想象写话,诵记诗歌 1.想象写话
师:绵延八年的战火结束了,也结束了流离失所、饥寒交迫的生活,终于可以回家了。假如诗人回到久别的家乡,会是怎样的场景呢?展开你的想象,用一两句话把你想到的画面写下来。
八年的安史之乱终于结束了,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四处漂泊的诗人终于回到了故乡,他见到了久别的(),激动地说:“()。”
2.引诵诗歌
师:是啊,这一切美好场景都是诗人所盼望的,他所期盼的是那一份安逸舒适的生活,是一份与孩子的天伦之乐,是一份与妻子的幸福相依。请闭上眼睛,进入诗人身心融为一体的快乐时刻吧,我们再一起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五、品悟诗人,再识杜甫
师:“安史之乱”让原本繁华安定的国家岌岌可危,也把诗人杜甫卷入了生活的最底层,开始了他长达八年的流亡生活。在这八年里,他度日如年,思乡难归。学完了这首诗,你仿佛看到了一位怎样的诗人?(欣喜若狂、放歌纵酒、归心似箭等)
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古诗两首的第一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板书诗题)齐读诗题。
2、题目是什么意思呢?重点提示“闻”是听到的意思。
3、这首诗是谁写的呢?(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相关资料)。
二、初读,读通顺。
1、欣赏配乐范读。
2、师:大家喜欢这首诗吗?我们一起大声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检查生字。这句诗能读准吗?“却看妻子(z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三、再读,明诗意。
1、看来同学们已经把诗读通了,那怎样才能把它读懂呢?你们有没有好的办法?(熟读法、结合注释法、查资料、结合上下文、边读边悟、结合插图等方法。)
小结:看来过去的学习大家已经积累了许多好办法,今天我们就来运用这些方法来学习这首诗。把你读明白的和小组同学交流,不明白的标记出来,在小组里讨论解决。最后请2号同学把同学们对诗句意思的理解归纳起来,等会儿我们全班交流。
2、交流:
(1)交流了哪些读懂的地方?
(2)有没有没有解决的问题?
(3)谁能把全诗的意思说一说?
过渡:看来,同学们运用自己的方法把诗意弄明白了。(板书:明诗意)
3、你们认为诗中哪个词语最能表示诗人当时的心情?(板书:喜欲狂)
四、细读,悟诗情。
(一)从哪里看出“喜欲狂”?
过渡:诗人欣喜若狂呀!从哪里能体会到诗人的这种喜欲狂的心情呢?请同学们读读诗,细细的品味一下。
1、学生自由体会。
2、集体交流。
A、“涕泪满衣裳”(喜极而泣、悲喜交集。指导朗读。)
B、“却看妻子、漫卷诗书”(家人的喜更增加了自己的喜,一向爱书如命的他居然也随手狂乱的卷起诗书与大家共享快乐。真的是“喜欲狂”啊!指导朗读。)
C、“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做伴好还乡。”(“放”字和“纵”字体会到诗人喜欲狂的心情。52岁的诗人,既不适合放歌,也不适合纵酒,这真的是“喜欲狂”了呀!当诗人想到,在鸟语花香中与妻子儿女做伴还乡、安享晚年,怎能不欣喜若狂?)
D、出示三峡画面,想象最后两句的情境
大家看,从巴峡到巫峡,周围高山险峻,路途艰难。而出巫峡到襄阳,从襄阳的洛阳又是何等的长途跋涉。在这里诗人却这样说,你怎么理解?(归心似箭、喜欲狂)
3、过渡:通过同学们刚才的体会,诗人的喜悦之情跃然纸上,怎样把你体会的情感读出来?(自由有感情朗读)
4、指名读。
(二)为什么会“喜极而泣”
1、一个年过半百的老人怎么会如此的喜欲狂?这“喜极而泣”的“涕泪”里到底包含着什么?请同学们试着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去理解。
2、学生谈理解。
3、诗人这样欣喜若狂仅仅是因为个人吗?(板书:爱国)
4、这其中也包包含着浓浓的爱国之情呀!看课件,齐读。
小结:看来同学们真的领悟到诗人的强烈的情感了。(板书:悟诗情)
五、古诗拓展。
1、老师这里有一首反映当时在国家危难之时,诗人的著名诗作,同学们想学一学吗?
2、出示《春望》。
3、用课上总结的学习方法来学习。
4、交流学习体会。
六、总结。
作为爱国诗人,杜甫还写下了许许多多的壮丽的诗篇。就请同学们课下再积累一些杜甫的名作,相信你会有更多的理解和收获。
七、作业。
学了这首诗后,你最想做些什么?画一画,演一演,吟一吟,背一背,写一写选择一项或几项完成。
附:板书设计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知背景
明诗意 喜欲狂 爱国
悟诗情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这首诗时,学生在前一天预习了整首诗,我认为他们对全诗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于是抓住“妻子”的音义、“涕泪”的古今异义,我就放手让学生自己来学习,学生逐字逐句理解的时候,能差不多说到位,我就没再去“唠叨”。可课后,经提醒我知道我错了,学古诗不能满足于仅仅理解诗的意思,更不能满足于仅仅把诗句中逐字意思简单串联。比如“初闻涕泪满衣裳”学生说刚刚听到就激动得泪水沾湿了衣服。可是单单听这句话,是别扭的,是什么让诗人情绪如此反常?脱离了对杜甫曾经“悲”的感悟,摆脱了当时的情境,这样的理解是可笑的。如果学生走进情境,就不会就字论字,简单地把单个字的意思联起来说说了事。他们头脑里会出现:杜甫一听到这个好消息,高兴得手足无措,万分激动,不由任泪水沾湿了衣服!
课前,我让学生写了一个片段练习,将自己听到喜讯时的情景描写出来。上课伊始,我让学生交流所写片段,以写促读,为读杜甫这首诗作了一个情感上的铺垫,学生自己去写,自己去体验,以达到和杜甫情感的连通,产生情感共鸣。
对杜甫诗歌的阅读也难以起到辅助作用,学生读了杜甫的诗歌以后,我又让学生把自己的诗歌和杜甫的诗进行比较分析,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学生写的和杜甫写的没有可比性,杜甫是在在流落中听到河南河北被官军收复的胜利喜讯,极度兴奋中写下这首生平第一快诗的,有感而发。
靖边一小 任春青
课前交流:
每个人都有他的喜怒哀乐,但表达的方式不同,咱们就采访采访,高兴时每个人的表现。比如老师我,最向往调到一小,当听到调到一小这个消息时你猜我会怎样?你再想想我是怎样手舞足蹈的?除此之外,我还会把这个消息告诉?这就是我,敢于表达自己心情的我。我又想问,通常你们难过的时候,会咋样表现?
一、赏析古诗,感受作者。
我们这些俗人大都这样直白的表现自己的喜怒哀乐,但唐代诗人杜甫,这个被人称为诗圣的使诗人,他是通过诗来表达心情的,现在让我们听听他的古诗,感觉一下他的心情。
师:(课件出示《春望》、你感受到了杜甫的什么心情?《月夜忆舍弟》这是什么样的心情?《春夜喜雨》这又是什么样的的心情?师配乐深情并茂背诵。
(评:教师的朗读给学生做了很好的示范,潜移默化地把学生带入到情景当中。)我们在他的诗里,感受到了他的喜怒哀乐,你对杜甫了解多少?
师: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杜甫的另一首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像老师这样把课题读好。(课件出示课题)
二、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出示整首诗,介绍诗的体裁形式。(这首诗共八句,每句七个字,是一首七言律诗。)
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读一读这首七律,要求:读准字音,做到字正腔圆。
(生自由读古诗。)
师:再读给同桌听听,互相纠正。(生同桌互读,互相纠错。)
师:谁敢站起来读给大家听?(指名学生读)
师:有一句话老师是这样读的: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cháng)听出来有什么不同?
(强调“裳(cháng)”的读音)。师:在这里就读“裳(cháng)”,古人上为衣,下为裳(cháng),请同学们一起把这句话读一遍。
(齐读“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cháng)”)师:在这首诗里还有一个词与我们现在的读音不同意思也不同,听:“却看妻子(qīz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强调“妻子”的读音。)
师:现在生活中妻子(qī zī)指老婆。古诗中的妻子(qīzǐ)你猜是什么意思呢?
师:谁把这首诗完整的读一遍做到字正腔圆。(师指名读古诗。)
师:齐读这首诗。(生齐读)
三、初步感受诗人写作时的内心感受:
师:不知不觉这首诗已经读了好几遍了,你读到诗人心情如何?(喜)读着这首诗,我觉得有两个带喜的成语在里面,你们看,红色的部分,(出示课件)概括出“喜极而泣,欣喜若狂”两个词语,并板书两词。
师: “欣喜若狂”就是?读诗句:漫卷诗书喜欲狂,(板书:漫卷诗书)平常酷爱读书的杜甫,此时随意的把心爱的书卷了起来,可见他是真的喜的失去了常态.,心里再读读,默想画面。想像你就是诗人杜甫,听到这个消息后,除了“漫卷诗书”你还会怎样?可以做动作。也可以想像他可能说的话。预设:生1(高喊):回家了,回家了。
生2:跑到邻居家说:“失地收复了,咱们可以回家了!” 生3:激动得泪流满面,湿透衣裳。生4:又哭又笑,手舞足蹈。
生5:诗人可能会活蹦乱跳。师:活蹦乱跳是小孩子的表现,你认为诗人这样做,充分表现了诗人————
生5:诗人太高兴了,已经全然不顾自己是个大诗人。也顾不得是在妻子和孩子跟前…..四、带着疑问,自学古诗:
师:这是我们想像到的,请同学们再次把目光注意到古诗中,找找还能体现他喜欲狂的字或词。生默读诗,边读边动笔。
师:比一比,谁是最棒的赏析家? 生汇报: 师: “满衣裳”满这个字读得多么地重,这喜极而泣是因为高兴。“满”读得低点,这叫重音轻吐。
预设一:我品的是“初闻涕泪满衣裳”。通常我们伤心难过的时候会哭,但这里高兴的事诗人为什么要哭呢?人们常说:喜极而泣。诗人太高兴了,高兴得哭了。师评:好样的。
预设二:我品的是“却”。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当时非常高兴,光顾着自己高兴,忘了别人。“却看”的意思是回头看看,回头看看妻子和儿子,大家一样高兴,从这里可以知道诗人的一家都非常高兴。
师:李白说:“千里江陵一日还”这里杜甫想“千里洛阳„„”
生:(齐)一日还。
师:这种急切想回家的心情用一个成语形容那就是„„„
生:归心似箭。
师:练读这句话,读出这样的感受。(学生练读。)师:(指名读)评价:再读快点儿,我想回家!
(齐读“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生6:从“白日放歌须纵酒”我看到诗人高兴得唱歌、喝酒。
师:他是普通的唱歌吗? 生:不,是放声高歌。
师:(板书:放歌)这就是“放歌”。他是普通的喝酒吗?
生:不,是开怀畅饮。
师:(板书:纵酒)对这就是“纵酒”。生:(指名3位学生读。)
师:诗人放声高歌,不醉不休,一起读。生:(齐读)
五、借助写作背景,升华情感.师:交流一下,杜甫为什么“喜欲狂”? 预设1:从“剑外忽传收蓟北”这句话里我知道诗人听到了收复蓟北的消息,所以“喜欲狂”。
师:谁收复? 生:官军。
师:“官军”就是„„(生:朝廷的军队。)
师:(看课件,了解写作背景).在这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里,杜甫把他的所见所闻也写成了一首诗,让我们一起看看战乱给人民带来的伤害,闭眼听老师诵读兵车行节选,通过古诗你仿佛能看到什么?听到什么?<诵读,兵车行>
师:你看到了什么?你听到了什么?
这就是战乱给人民带来的伤害,战乱让骨肉分离,让将士们血流成河,到处是饿殍,到处是白骨.人们心里最渴望的是什么?因此当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时,杜甫才会这样喜极而泣,这样欣喜若狂.他不仅仅为自己欣喜,他更为谁欣喜?(板书国民)是啊!他的喜是缘于他那颗爱国爱民的心呀!
让我们再次回顾杜甫的喜怒哀乐吧!
当国家沦陷时,他是这样老泪纵横的面对盛开的花朵,齐读------------《春望》 当战乱爆发,他是这样无助而又愤怒的这样向亲人诉说,齐读————《月夜忆舍弟》
当收复失地,祖国统一的消息传来时,他是这样的激动,齐读——《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当第一场春雨滋润在战乱后的故乡时,他是这样欣慰的赞叹,读诗《春夜喜雨》
六、拓展延伸:
师:这节课读懂了古诗,走进了诗人的内心世界,感受到了真挚的爱国之情。请同学们下去之后继续积累杜甫的古诗,也可以把这首古诗改为一篇记叙文。
下课。
板书: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漫卷诗书 放歌纵酒 归心似箭
喜极而泣
欣喜若狂
1.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感悟意境。
2.诵读古诗,在品词析句中感受古诗词的艺术魅力,提高欣赏水平。
教学重点: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教学难点:品词析句,提高对古诗的欣赏水平
教学方法:以读促悟,悟中品读
教学准备:搜集相关的背景资料
教学过程:
一、延伸导入
课前同学们背了那么多古诗,背得那么投入,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骄傲。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杜甫写的一首七言诗,也是杜集中一篇别具风神的佳作《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二、初读古诗,了解背景
1.请同学们看书或看大屏幕自己出声读一读这首诗。
2.交流初读后的感受,提出疑问。
3.结合题目了解背景。
(诗题写到了当时的一个历史事件,关于这一事件的时代背景以及诗人所处的境地,大家有必要了解一下。课前谁搜集资料有所了解,请给大家讲一讲。)
三、自由读诗,引发思考
1.学生自由读诗,读通读顺,试着读出诗人高兴、喜悦的心情来。
2.指名朗读,评价促思。
(听了刚才同学的朗读,大家都感到这首诗的内涵没有读出来,有什么好办法把这首诗读好呢?)
3.学生交流独特的学习方法,教师加以肯定和点拨。
四、研读古诗,品评赏析
1.请同学们深入诗歌中细细读一读,品一品,对哪一两句感兴趣,就重点研读一下这两句。
2、自由研读,汇报交流。
(引导学生在读中悟,悟中读,读后评,评促悟的学习过程中,加深对诗文的感悟和体验。鼓励学生读出自己的个性,读出自己的理解,不断提高古诗的欣赏水平。)
五、课外研读,提高积累
同学们学诗的兴致这样高,老师为大家再推荐杜甫写的另外一首诗歌《春望》,希望同学们运用刚才的学诗方法,好好研读一下,作为课外积累。
六、板书设计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喜极而泣
欣喜若狂
忘乎所以
【作文 穿越之《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推荐阅读: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改写作文400字12-11
穿越时光作文06-18
穿越幸福作文11-18
穿越1作文02-28
想象作文穿越范文07-18
穿越作文750字12-31
初一想象作文:穿越之旅12-06
穿越时空作文500字01-06
穿越到三国想象作文04-10
喜洋洋与灰太狼之穿越时空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