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规划背景(通用8篇)
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深入,沿海发达地区城市化进程加快,工业生产伴随着环境的恶化和城市生活的快节奏,也打破了中国传统文化下自然经济和社会关系,发展经济成为整个中国的主旋律。沿海地区和大的都市的工业发展带动了服务行业的发展,乡村旅游也应运而生,满足旅游者不同层次的需求。区域分布
当前,我国的广东、北京、上海、浙江等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都市圈地区,乡村旅游的发展起步较早,发展较快,形成了一批有特色的乡村旅游景区,但乡村旅游产品类型以城市郊区休闲游为主,市场也主要是面向都市经济圈的城镇居民。西部的乡村旅游除了集中在都市圈周围的城郊型乡村旅游地如成都“农家乐”还有独具特色的以少数民族文化为背景形成的旅游文化目的地型的乡村旅游。中国西部由于少数民族较多,形成的自然村寨富有民族特色,保留了原风味的民风民俗,形成了旅游文化目的地型的乡村旅游地较多也最有特色。乡村旅游的产品特点
中国乡村旅游产品现阶段基本上还是停留在以观光为主要形式的产品上,虽然近些年也逐渐有体验型的产品的不断开发进入,但产品的形式和产品的组合都过于简单,游客的乡村旅游活动大都是吃农家饭、住农家房,还有简单的棋牌娱乐,户外活动只是简单的观赏和对新鲜事物的认识,基本上很少有直接参与农户的生产劳动去体验农村生活的活动。政府政策方面
在乡村旅游的政策方面,政府作出了很多的优惠政策以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拉动地方经济,解决农民的脱贫问题,例如减免税收、服务的培训等。我国乡村旅游的起步晚,基础薄弱,设施不全,政府的财力投入很大部分用于了基础设施的建设,在环境保护方面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投入就相对不够。政府给予很多的优惠政策扶持一个地方的乡村旅游在很大程度上是想拉动地方经济,解决农民的吃饭问题。发展模式
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也因为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限制而有所不同,东部省份如浙江的乡村旅游多是在企业参与下,完全市场化的运行,国内很多的乡村旅游地都还是在政府的宏观指导下,以农户为单位参与乡村旅游的经营,也还有以村集体为单位各农户以“工分制”形式参与乡村旅游的模式。
国内的乡村旅游不仅丰富了旅游的产品形式,满足了城镇居民的消费需求,也在很大程度上是对消费者的消费观念的引导。旅游文化目的地型的乡村旅游地对于乡村文化的保护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村民的文化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都增强了。
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背景
我国的乡村旅游是在国内外市场需求的促动下,在发达国家的影响下
关键词:乡村旅游,海南,国际旅游岛,开发
2009年12月31日, 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 这标志着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 海南从此成为全国乃至世界瞩目的焦点, 掀起了区域旅游全面开发的热潮。在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大背景下, 海南乡村旅游该如何定位和发展, 成为当前业界关注的一大热点。
乡村旅游作为现代乡村和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新型旅游模式, 目前在各地方兴未艾。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工作压力的增大, 回归大自然已经成为人们的向往。特别是对于久居喧嚣都市的人们来说, 利用周末闲暇, 到城郊乡村野外体验农事、休闲度假, 已经成为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对于有着特色热带海岛农业旅游资源的海南来说, 发展乡村旅游潜力巨大。
一、乡村旅游的概念和类型
(一) 乡村旅游的概念和内涵
乡村旅游是指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 依托农村区域的优美景观、自然环境、建筑和文化等资源, 在传统农村休闲游和农业体验游的基础上, 拓展开发观光度假、休闲娱乐等项目的新兴旅游方式。
乡村旅游至少应包含以下三点:一是以独具特色的乡村民俗民族文化为灵魂, 以此提高乡村旅游的品位和丰富性;二是以农民为经营主体, 充分体现“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的民俗特色;三是乡村旅游的目标市场应主要定位为城市居民, 满足都市人享受田园风光、回归淳朴民俗的愿望。
(二) 乡村旅游的类型
1、观光型乡村旅游。
主要是以绿色景观和田园风光为主题的观赏型乡村旅游, 如参观特色农业生产景观、乡村民居建筑, 或观赏民俗表演等。
2、品尝型乡村旅游。
即将农业生产场所、农产品消费场所和休闲旅游场所结合为一体, 让游客品尝乡村特色美食, 或到菜园、果园采摘新鲜蔬菜和水果, 品尝绿色食品。
3、体验型乡村旅游。
主要是让游客深入田间和农户, 体验农村生活, 从中获得乐趣, 并兼顾农业生产与教育功能, 通过实践使游客学到一定的农业生产知识。
4、度假型乡村旅游。
主要是利用优美的乡村环境, 开展以康体疗养和健身娱乐为主题的旅游活动。
5、文化型乡村旅游。
主要是以乡村民俗文化、民族文化以及传统乡土文化为主题的乡村旅游。
6、综合型乡村旅游。
即综合上述各种类型于一体, 兼顾观光、度假、体验和文化功能, 即通常所说的休闲农场。过去的乡村旅游项目不少是在原来的果园、花园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而现在开发的乡村旅游项目都朝着综合型、多功能方向发展, 不仅有生态、生产、生活功能, 还具有销售、文化、娱乐、交流功能。这样可避开农业生产的季节性, 使乡村旅游景点一年四季均能接待游客。乡村旅游对于乡村的更新、乡土文化的保护、乡村经济发展、乡村活力和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海南发展乡村旅游的特色和优势
2000年9月, 海南正式启动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 10年多来, 全省文明生态村建设从无到有, 从点到面, 从数量积累到质量提升, 已经初具规模。这些生态文明村的村容村貌、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经济发展都有了很大变化, 成为海南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的必备条件。而海南作为国家重点扶持的热带农业大省, 有着很多发展乡村旅游的特色和优势。
(一) 海南发展乡村旅游的特色
1、热带特色。
海南作为我国唯一的热带海岛, 有着丰富的热带农业旅游资源, 包括各类热带作物、热带雨林、热带水果、热带花卉、热带蔬菜、热带渔业资源, 对于地处高纬地区的游客具有较强的吸引力。特别是在冬季, 温暖的气候、宜人的环境, 吸引了大批游客来海南避寒度假, 形成传统的旅游旺季。
2、海岛特色。
海南作为我国第二大海岛, 孤悬于南海, 地理环境相对封闭。独特的岛屿地理环境, 孕育了独特的滨海乡村和渔岛乡村风貌。这里有传统的“三S” (阳光、沙滩、海水) 景观, 还有清新的空气、碧蓝的天空以及色彩斑斓的海底世界, 是开展休闲度假、海底探奇、海岛探险的理想胜地。
3、民族特色。
海南乡村民俗风情独特, 民族文化绚丽多彩。目前全省有30多个民族, 各民族的特色民居、民族歌舞、民族服饰、风味饮食、民族器乐、民族节庆等构成了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特别是黎苗风情是海南最具特色的民族文化, 如黎族传统的竹竿舞、黎锦、鼻箫和船型屋, 都极具特色。此外, 儋州调声、临高哩哩美、民间艺术八音、苗族刺绣等也都是海南民族文化的奇葩。
(二) 海南发展乡村旅游的优势
1、生态环境优势。
海南作为我国唯一的热带海岛省份, 生态环境优越, 被称为生态岛、健康岛、长寿岛。1999年海南省被国家环保总局批准为全国第一个生态示范省, 2010年底海南森林覆盖率达60.2%, 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绿岛”。特别是中西部山区有丰富的热带雨林资源, 空气负离子含量高, 有天然氧吧之称。海南岛是世界上少数未被污染的净土之一, 岛上生态系统多种多样, 生物种类丰富多彩, 生态环境指数达92.66, 居全国第一。
2、资源优势。
海南很多乡村地区旅游资源丰富, 特色鲜明, 到处充满了阳光、海水、沙滩、椰树和清新的空气, 是极为理想的度假休闲胜地。全省旅游资源类型多样, 具体可概括为以下10类:海岸带;海洋与海洋生物;岛屿;山岳、热带原始森林;珍禽异兽;河流、瀑布、水库;火山、岩洞、温泉;历史文化、古迹名胜;地方民俗、民族风情;热带作物及田园风光等。
3、气候优势。
海南岛纬度与夏威夷、巴厘岛、普吉岛等世界著名旅游胜地相近, 属低纬度热带季风区海洋性气候。这里气候冬无严寒, 夏无酷暑, 气候凉爽宜人。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热带风情, 加上长夏无冬的气候, 四季如春的氛围, 赋予了海南独特的气候优势, 使海南成为国内著名的休闲度假旅游胜地。特别是冬季到海南泡温泉、打高尔夫、避寒度假、康体疗养, 已成为一种趋势和时尚。
4、政策优势。
海南作为中国最大的经济特区, 享有许多特殊的优惠政策。如对26国游客免签证、离境游客购物退税、离岛国内游客购物免税、航权开放等, 极大地促进了海南旅游的发展。特别是2009年底, 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 成为海南旅游发展的一个转折点, 标志着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 为海南乡村旅游的发展带来重大机遇。
三、海南发展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
海南发展乡村旅游条件优越, 但目前海南乡村旅游开发却还不尽如人意, 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在海南省全部旅游收入中占的比重还比较低, 还没有形成全国知名的农业旅游品牌和精品。具体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 广大乡村地区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较为落后
海南由于目前经济还不发达, 还无法拿出大量资金用于乡村基础设施建设, 大部分乡村交通、通讯、供水供电、环卫、医疗、安全设施等还不够完善, 配套住宿、餐饮、娱乐和购物设施也不健全, 制约了当地乡村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二) 观念落后, 服务水平低
在海南很多乡村地区人们的教育文化水平还不高, 信息相对闭塞, 对乡村旅游的认识不足, 人们的旅游服务观念和服务意识落后, 服务水平低, 难以满足广大游客的需求。加上乡村居民在长期的生产活动中形成了散漫、自由、不受约束的习惯, 与国际化旅游接待服务的要求存在较大的反差。
(三) 盲目开发, 重复建设
海南乡村旅游的发展, 得到了政府的重视和村民的积极参与, 但是由于缺乏统一的规划和论证, 造成很多乡村景区盲目开发, 重复建设和项目雷同, 导致市场的恶性竞争, 带来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破坏。
(四) 缺乏创新, 产品单一
随着游客消费心理的成熟, 他们已不满足于传统的乡村观光旅游, 人们更加注重旅游产品的参与性、体验性、娱乐性和趣味性, 更加注重产品的文化内涵。但目前海南乡村旅游产品开发还是偏向于传统的观光、餐饮、休闲活动, 乡村旅游开发深度不够, 产品相对单一, 缺乏创新和特色。
(五) 宣传不足, 知名度不高
海南生态环境优美, 有很多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资源, 但是由于宣传促销不足, 很多资源还深藏闺中, 不为人知, 在国内外知名的乡村旅游品牌还不多, 与国际旅游岛的建设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此外, 海南乡村旅游还面临资金短缺、人才匮乏、农业科技总体水平还不高、乡村环境卫生条件较差等诸多问题, 急需改善。
四、海南发展乡村旅游的对策
(一) 规划先行, 有序开发
海南有特色的乡村很多, 但不能一哄而上, 全面开花, 应做到规划先行, 合理有序开发。在进行乡村旅游规划时, 要综合考虑经济规划、农业规划、文化规划、生态规划等多种因素。在空间布局上, 乡村旅游规划要充分考虑海南地理格局东西差异、南北差别, 根据各地区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的特色, 划分不同的片区。每个片区突出一个主题, 实现合理地域分工, 避免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在进行科学规划的前提下, 还要合理设计旅游线路, 把海南最具有特色和代表性的主要乡村旅游景点串联起来, 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二) 发挥特色和优势, 做强热带农业旅游
海南有着丰富的特色热带农业资源, 如冬季蔬菜、热带水果、名贵花卉、热带作物、中草药材、热带养殖等, 都属于传统优势产业。特别是海南正在建设国家热带现代农业基地, 未来发展潜力巨大。因此, 在发展乡村旅游时, 要突出这些特色和优势农业资源, 建设一批特色热带农业园区, 大力开展观赏、采摘、品尝、体验、科普旅游。同时, 要坚持市场导向, 紧紧抓住比较优势, 充分挖掘资源潜力, 提高科技含量, 加快优质农产品规模化种植, 做精做强特色农业旅游, 塑造海南农业旅游品牌。
(三) 完善基础和服务设施, 规范旅游服务
当前海南正在进行全省生态文明村建设, 乡村基础设施有了很大改进, 但距离乡村旅游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今后要在各主要乡村旅游区完善交通、水电、通讯、环卫设施建设, 并配套建设一定数量的住宿、餐饮、购物、娱乐服务设施。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的建设, 要和城市区别开来, 尽量避免乡村设施和景观城市化, 要突出乡村文化特色, 使设施景观化, 展示现代乡村的良好风貌。如住宿设施建设, 可采用田园式乡村别墅、家庭旅馆形式, 建筑的外观、材料和颜色要和周围环境协调。在完善设施的同时, 还要加强培训, 积极引进培养人才, 提高乡村旅游服务质量和水平, 并制定相应的服务标准, 规范乡村旅游服务。
(四) 准确定位市场, 加强宣传促销
乡村旅游的目标市场主要是城市居民, 差异性文化和生活方式是城市居民对乡村旅游感兴趣的主要方面。因此, 在开发乡村旅游产品时, 首先要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 准确定位海南乡村旅游的目标市场, 了解细分目标市场的特征和需求, 并且针对目标市场的需求来开发旅游产品, 设计旅游线路。同时, 还要主动走出去, 加强宣传促销, 积极宣传海南优美的乡村景观和特色文化, 展现海南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国际旅游岛的良好风貌。
(五) 适度开发资源, 加强文化和环境保护
良好的旅游资源是旅游业持续发展的资本, 优美的生态环境和多元性文化是增强旅游吸引力的保障。海南在发展乡村旅游时, 一定要注意资源和环境的保护, 维护生态平衡, 保护多元性的乡村文化。对于资源条件优越, 经济基础较好的乡村优先开发;对于资源条件一般, 经济基础薄弱的乡村要适度开发;对于一些具有重要环境保护意义或生态脆弱的地区, 则暂缓开发, 以实现海南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六) 深挖文化内涵, 突出本土元素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海南有着丰富的乡村文化旅游资源, 如黎苗风情、特色民居、骑楼文化、乡土音乐、民族舞蹈、织锦刺绣、地方饮食等, 这些乡土文化是海南特色的象征。因此, 在开乡村旅游产品时, 要深挖其文化内涵, 凸显海南独具特色的乡土文化, 体现海南文化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切忌为了迎合部分游客的不合理需求, 开发一些低档次、媚俗化旅游项目和产品, 应该走精品路线, 打造海南旅游文化品牌。
(七) 结合国际旅游岛建设, 打造国际化乡村
随着国际旅游岛建设的逐渐深入, 进入海南的国外游客会越来越多。他们的旅游需求和国内游客明显不同, 往往对具有当地特色的乡土文化和优美的自然风光更感兴趣, 而这些资源大都分布在广大乡村地区。因此, 海南在开发乡村旅游时, 要针对国外游客的需求, 设计开发相应的旅游产品, 满足不同国家和地区游客的需求。同时, 还要完善相关旅游基础和服务设施, 加强外语培训, 营造良好的国际化氛围, 打造国际化乡村。
五、结论
综上所述, 随着现代城市工业污染的加重和现代旅游业的发展, 乡村旅游如今已受到越来越多游客的青睐, 成为人们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首选活动之一。海南岛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资源优势吸引了来自岛内外乃至国外的大批游客, 乡村旅游发展日新月异, 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目前海南乡村旅游仍然存在设施落后、盲目开发、缺乏创新、宣传不足等诸多问题。在当前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背景下, 海南广大乡村地区应积极采取措施, 融入国际旅游岛建设之中, 充分发挥海南乡村旅游的特色和优势, 打造国际化乡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 凭借优越的资源和环境条件, 借助国际旅游岛建设东风, 海南乡村旅游一定会成为全国乡村旅游的典范!其未来发展前景一定会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1]、何景明, 李立华.关于乡村旅游概念的探讨[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2 (5) .
关键词:乡村景观;乡村游;音乐广场;规则设计
中图分类号:S7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61(2016)05-0015-02
1 乡村景观规划背景
近年来,随着我国各种政策的贯彻落实,城乡差距不断减小,乡村不断向城市化发展。乡村景观特色设计的目是适应当前乡村人民生活观念与生活方式,在精神上满足乡村人民生活需求,将传统、乏味的景观设计创新为具有乡村特色且充满现代化设计思想的景观。乡村景观是区域特色的代表,传承当地历史文化,映射当地风格。因此,在生活方式日新月异的今天,乡村设计不能再是一片普通草地随意配合硬质铺装,再摆放几个大众化景观小品那么简单,而应该适合各个风格迥异的乡土文化习俗,充分展示其自身人性化魅力,体现乡村特有的田园文化与生活。
2 武强县自然概况
武强县位于华北平原地区,地理条件优越,是京津两地黄金旅游路线上的重要关卡。自20世纪90年代起,周窝镇因乐器行业而享誉中外,发展至今,已成为周窝镇的特色,闻名遐迩。周窝音乐小镇是该县打造中国国际乐器文化产业基地的重要一环,拟成为以音乐为主题,集多功能于一体的特色旅游服务区域,创造一种文化性、趣味性、参与性很强的产业——乡村生态旅游。周窝音乐小镇位于周窝镇的中北部,是镇政府所在地,北部紧邻307国道,南部紧邻石黄高速,对外交通便利。镇区住户总数为256户,住户人数为959人,居住所用住房为297套。规划范围东至永乐街和石黄高速,北至307国道,西、南至规划路,规划总用地0.75 km2。
镇区整体沿307国道呈片状布置,道路基本为方格网结构,基础条件较好。设计区域位于小镇东南角,紧邻石黄高速,面积57 335.21 m2,原为荒地,杂草丛生。但有大量乔木长势良好,植被基础较好。景观现场勘查与测量后,决定保留原有大量乔木。周围为典型的乡村景观,东面紧邻新开发的乐器展馆,北面为农村民居、农田环绕,村内民风淳朴,音乐气氛浓郁,资源禀赋良好。镇内缺乏公共绿地和广场等公共活动空间,现有景观已经不能满足居民、旅游者的需求,新建特色公共空间非常有必要。
3 武强县乡村景观规划原则及思路
3.1 基本原则
3.1.1 功能性原则 以人为本,立足实际,突出设计后的服务功能。结合周围环境进行设计,即设计要因地制宜,遵从当地风俗文化。同时结合现代人的审美特点和对使用功能的需求,为当地及外来游客提供休闲、游憩的场地,创造清新脱俗、高端大气的乡村广场景观。
3.1.2 特色性原则 突出特色,因地制宜,展现音乐小镇的美丽。针对项目实际需求,重点突出其宣传性、观赏性以及使用功能。园林小品主要以抽象型乐器造型为主,与多样化的铺装搭配,穿插于各种怡人步道,给游客带来视觉上的震撼,使在此游玩的人们流连忘返。
3.1.3 生态性原则 清新自然,幽静典雅,塑造怡人的生态旅游胜地。在植物配置上,落叶树与常绿树木互相搭配,色叶树互相依托,坚持乔、灌、草多层次复式绿化,坚持环境建设与功能建设同步,创造良好生态环境,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3.2 规划思路
基于乡村旅游基础,本次方案设计意在以艺术形态发扬地方特色,让传统优良的乡村特色在当代景观设计中得以继承,所以特以“武强金音乐器之都”为展示主题定位,以“吹拉弹唱、丝竹雅韵”为设计理念,以音乐为主题,结合当地制作的乐器形态,进行灵感提取及具象化设计。采用自由曲线与规整直线完美结合的方式,使音乐旋律与道路蜿蜒多样结合,达到一种音律相容效果,构筑以展示武强朴实乡野文化、现代音乐文化的公共活动空间。
3.3 总体布局与景观分区
为明确资源用地发展方向,合理组织景区建设和旅游活动,从旅游开发角度对农科村用地按不同性质和功能进行空间区划和结构组织。
3.3.1 功能分区 根据用地性质、环境特征、旅游活动空间场地需求等因素,周窝村乡村旅游区分为中心广场区、文化休闲区、老人活动区和乡村林盘区等。
3.3.2 功能区设计 1) 中心广场区:作为中心开放景区,位于旅游区中央,既与周边景区紧密相连,又开阔醒目。主要景观节点为吉他广场。其位于中心位置,平面形式似一把吉他。该广场为特色下沉广场,空间层次感丰富,广场西侧为“T”字形大舞台,前端部分深入水池当中,深入部分两侧为涌泉,正前方为喷泉。当舞台气氛达到高潮时,喷泉瞬时喷起,给人们带来听觉上的震撼。喷泉在节假日或规定时间可以跟随音乐“翩翩起舞”,带来一种视觉、听觉上的复式享受。吉他广场外围由景墙围合而成,既增添了景致又给下沉的广场营造出私密氛围,让外部的人们对内部产生好奇感,增添神秘情趣。欢乐“鼓”设置在吉他广场两侧,以硬质道牙规划范围,范围以外绿化为乔、灌、草相结合,内部恰好围合成鼓面状,供外来游客在此宿营,亲近自然,增添情趣。
2) 文化休闲区:位于场地西南端,东、南、西三个方向由村内道路围合。主要景观节点为音符广场。围树座椅与地面铺装拼合成一种音符的形式,是一种主题具象化表现,时刻暗示人们这里是音乐小镇,是乐器之乡,是洗涤人们在喧嚣城市中郁闷心情和陶冶愉悦情操的地方。展览廊紧靠音符广场,为乐器展示基地。设置乐器展示基地的目的:一是作为当地的乐器爱好者的培训基地,提供技术支撑;二是主题景观区主题延续,为游客提供一处游览、观光景点。
3) 老人活动区:位于场地北端,与中心广场以高大林荫相隔,相对较为安静。音乐小舞台为当地居民特别是老年人提供一个有艺术氛围的地方,老人们可以在这里举行歌舞会等活动。这里没有吉他广场那种高低地形,但是周围绿树环绕,是老年人活动的最佳场所。
nlc202309091600
4) 乡村林盘区:在周窝村北面,与镇建设用地相邻处设置密植林区,与原有林带合为一体,为城镇建设用地与旅游区的过渡空间。密植林区的设计要点是保护原有林木,栽植适宜当地生长的乡土树种。
4 武强县乡村景观灯光设计
在主要道路上设计庭院灯供照明使用,造型挺拔,灯光柔和;在绿地处安置草坪灯,造型小巧,灯光朦胧,增添夜间游览气氛;在树池中安置投光灯,造型精致,使夜间树木显得高大伟岸,呈现壮观景象;在水池中安置喷水池灯和池底灯。夜晚灯光下的水景显得更加柔美、灵动。同时水池里的灯光还有着另外一个作用,即防止游人夜间不慎落入池中。
参考文献
[1] 郭嫱.美丽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应用[J].工业C,2016(6):00266-00267.
[2] 庄静霞,魏琦丽,马军山.浅析传统艺术与乡村景观规划的融合[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31-33.
[3] 张世刚.乡村景观规划与保护[J].华东科技:学术版,2015(11):83-84.
Abstract: Zhouwo music square in Wuqiang country taken as an example, on the basis of the great natural conditions and the rich music atmosphere in this country, this paper introduced the principle and general idea of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ural tourism, and by using the way of perfect combination of free curve and neat line, public activity space which can show simple rural culture and modern music culture was built.
Key words: rural landscape; rural tourism; music square; rule design
娱乐营销模式
娱乐营销就是通过娱乐活动方式与消费者实现交流互动,将娱乐因素融入产品或服务中,从而使产品或服务获得良好的市场表现。人们花费一定的金钱、时间和精力去旅游,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在旅游的过程中获得快乐,这也是人们出游的最基本要求。
娱乐营销要求企业巧妙地把销售寓于娱乐这一无形载体中,通过为游客创造独一无二的娱乐体验,来收获他们的注意和青睐,达到刺激游客重复购买和消费的目的。在旅游过程中,人们购买的是建立在旅游产品的一系列组合基础之上的一次旅游经历,每个顾客都希望自己所购买的是一次愉悦的、难忘的、持久的旅游经历,没人会心甘情愿地为一次枯燥乏味的体验付费,所以对旅游业而言,娱乐营销策略显得至观重要。
乡村旅游企业应该将娱乐营销的思想贯穿于整个体验营销过程的始终,在顾客旅游的经历中适时适景地加入娱乐体验,使旅游经历变得趣味欢快,从而提升顾客的满意度。娱乐体验是所有旅游体验中最具有代表性、最普遍的一种体验形态,它以感官为基础,使游客产生愉悦、兴奋、满足、审美等享受。中国移动的细分品牌一一“动感地带”非常成功,就是因为它的目标顾客群非常明确。
把情感定位在“我的地盘听我的”,迎合目标顾客情感上的需要一一自立、自主,让周杰伦做品牌形象代言人来满足他们对成功的渴望一一酷、有个性、有才华,借助各种互动活动,以及相互关联的增值服务,使“动感地带”迅速开阔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同一首歌》是央视最权威和最著名的音乐品牌,以制作特色鲜明、独一无二的系列大型演唱会和各类公益性演唱会为主深受观众的喜爱和一致好评。((同一首歌》每次在不同城市的举行时都人山人海,因为它为观众和演员提供了都想重复的体验一一回忆当年的情境,思索当年的情事,体验当年的情怀,获得了一次又一次的成功。对城市里先富起来的一部
御鑫造园http:///
分人和周末工薪阶层,可以通过提供有纪念意义和独特特征的旅游产品和服务,寓销售于娱乐中,融合销售娱乐于一体,使购买活能经常留恋忘返。
情感营销模式 情感营销,是指通过与消费者之间心理的沟通和情感的交流,激发和满足他们内在的情感,赢得消费者的信赖和偏爱,进而实现营销目标的一种营销方式。情感营销的核心是站在顾客的角度考虑问题,密切关注顾客的需求,牵住顾客的情感,扣住顾客的心,向顾客提供他们真正满意的产品和服务。
顾客对于符合自己心意,能满足其实际需求的产品和服务会产生积极主动的情绪和情感,它能提升顾客对企业的满意度和忠诚度。旅游产品特点是无形性、生产和消费的同步性,这一点决定了情感营销在旅游企业的整个营销过程中的地位举足轻重。旅游产品的生产和销售过程,实质上是旅游企业员工和顾客进行面对面交流和沟通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情感营销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整个营销过程的成败。
正面的情感能促进旅游产品的销售、争取更多的目标顾客,提升顾客满意度,从而带来良好的口碑效应和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有利于培养顾客的忠诚度和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而负面的情感,即使是在某个被忽略的细小环节出现一点细微差错,形成负面情感,都有可能使顾客对企业、对产品的满意度和忠诚度大打折扣,破坏企业和产品的形象,从而失去现有顾客和潜在顾客,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情感体验是通过触动游客内在的情感和情绪来达到吸引游客的目的的。雕牌洗涤系列产品正是凭借多年来持续感人的情感营销策略,抓住了顾客心理,赢得了稳固的市场份额。它那稍带稚气孩童孩子帮妈妈洗衣服,还有学妈妈的孝行也为妈妈端水洗脚的广告,感人肺腑,御鑫造园http:///
深深地触动了观众心中那最脆弱、最敏感、最神圣的情感,那就是家的温馨和人性的美好,给人强烈的震撼。
新西兰的牧场主在开办牧场之旅的过程中,为口本办公室女性推出“认养小羊羔”的活动,由她们出钱认养刚出生的羊羔并为小羊羔取的名字,主人回国后每月会收到关于小绵羊成长情况,小绵羊第一次剪下的羊毛会精工编织成一件羊毛衫回馈主人,这种情感营销将一次完整的旅游经历延伸为口后相当长时期的情感维系,并通过领养者在办公室里定期收信和最后收到毛衣的方式向其他人口传推广。
因此,该项目深受性格细敏、多愁善感的口本女性欢迎。新西兰牧场主给乡村旅游纪念品体验化开发的启发是,通过新奇构思和组织新颖有趣、互动沟通的多样化、特色化的购买活动,避免游客简单化地购买到纪念品,同样可以带给游客更丰富、更深刻、更难忘的旅游体验。
一、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背景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正式提出。报告将之列入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坚定实施的七大战略之一。
党的十九大以来,总书记多次提及乡村振兴战略,从不同层面对推动这一重要战略的落实提出具体要求。1、2017年11月,总书记就旅游系统推进“厕所革命”工作取得的成效作出重要指示时指出:“厕所问题不是小事情,是城乡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不但景区、城市要抓,农村也要抓,要把这项工作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具体工作来推进,努力补齐这块影响群众生活品质的短板。”
——厕所问题,是一件“小事”,也是一件“大事”。“小康不小康,厕所算一桩”。在总书记高度重视和关心推动下,一场“厕所革命”逐步从城市扩展到农村,置于城乡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的高度来部署推进。厕所革命,成为推动乡村振兴、树立文明新风的重要发力点。2、2017年12月,习近平在徐州考察时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能光看农民口袋里票子有多少,更要看农民精神风貌怎么样。” ——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是农民获得感和幸福感的关键所在,也是决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质量的关键所在。
当月,“研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政策”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召开。在会上,总书记深刻阐述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问题,对贯彻落实提出明确要求。“三步走”的目标任务、“七个坚持”的基本原则、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的八个“要”……会议作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系列重要部署。3、2018年1月,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乡村振兴是一盘大棋,要把这盘大棋走好。”
——下好这样一盘大棋,讲究的是充分观局谋势、通盘考量。乡村振兴的成功实施,并不能只靠发展农村,更需要站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高度精准把握。因此,习近平在此次集体学习时,明确将乡村振兴置于“积极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优化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空间布局”的高度,强调要“突出抓好”。4、2018年2月,习近平在四川考察时强调“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加快农村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推动城乡一体化的重大战略,要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中之重,把生活富裕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中心任务,扎扎实实把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好。” ——总书记提出“扎扎实实”这四个字的要求,言简意深。“实干”,也是习近平推进工作一以贯之的要求和标准。这个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正式发布。这是改革开放以来第20个、新世纪以来第15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5、2018年3月,习近平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乡村振兴应该怎么干?习近平提出五个“振兴”——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强调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总书记为我们搭建起了乡村振兴的“四梁八柱”。6、2018年4月,习近平在湖北考察时强调:“乡村振兴不是坐享其成,等不来、也送不来,要靠广大农民奋斗。村党支部要成为帮助农民致富、维护农村稳定、推进乡村振兴的坚强战斗堡垒。”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这句总书记在2018年新年贺词里的“金句”,激励着亿万国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靠的仍然是这两个字——奋斗。7、2018年5月,习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
“确保到2020年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好基础。”
——习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在农村最为突出,最艰巨最繁重的脱贫任务也在农村。实施乡村振兴,推动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摆脱贫困是前提。
这个月,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和《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这两份具有行动指南意义的重要文件同时审议,正是总书记对于“要把脱贫攻坚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机结合起来”这一要求的直接体现。8、2018年6月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要积极培养本土人才,鼓励外出能人返乡创业,鼓励大学生村官扎根基层,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保障。要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选好配强党组织带头人,发挥好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为乡村振兴提供组织保证。”
——习近平在山东考察时强调
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亟待广大人才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乡村,也始终是各类人才干事创业、发挥才能、实现作为的广阔天地。9、2018年7月
“各地区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优先位置,坚持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让乡村振兴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行动。”
——习近平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重要指示强调
在此次重要指示中,习近平对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划重点”: ——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优先位置
——坚持乡村全面振兴,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
——实现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
——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激发广大农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让广大农民在乡村振兴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乡村旅游已成为我国旅游业的一支重要力量,全国各地涌现出了一大批具有鲜明乡土特色和时代特点的乡村旅游地与乡村旅游区域,制定本标准的意义在于站在落实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部署的高度,通过乡村旅游县、乡、村三级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切实发挥乡村旅游在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上的独特作用,有力地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以及和谐乡村的发展。
乡村旅游的开发和建设,不仅为城市居民提供了新的旅游休闲空间与方式,并且为农民致富和农村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鉴于“乡村旅游”目前尚未形成被一致认可的明确概念,在制定本标准时,应对乡村旅游的内涵和外延加以界定,乡村旅游,是主要发生在乡村地区的,以乡村空间环境为依托,以独特的乡村田园风光、乡村居所、民俗风情、乡土文化以及农业生产方式与乡村生活形态等为旅游吸引物,以乡村特色为卖点,集乡村观光、休闲、度假和体验于一体的一种旅游形式,在进行乡村旅游县、乡、村的评定过程中,应紧紧围绕乡村旅游相关的内容进行。
通过制定乡村旅游的三级标准,并对相关的县、乡、村进行考核与评定,以实现衡量中国各个地区乡村旅游发展水平的横向差距与不同历史时期乡村旅游纵向发展程度的高低,整体把握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的成就与不足,以及未来发展的趋势;引导各地根据自身的资源、市场、社会经济综合水平等相关条件,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旅游,以促进地方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各个方面的协调发展;规范当前及今后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的经营管理体制、服务接待水平、旅游产品质量,使中国的乡村旅游在市场经济环境中有序、持续、快速地发展;通过对乡村旅游优秀县、乡、村的的表彰和宣扬、特别是将其成功经验和经营管理模式加以推广,让更多有意或者适合的地区在发展乡村旅游中多走捷径,并对乡村旅游市场的培育和建设起到示范作用;扶持具有特色、优质乡村旅游资源,同时具备市场潜力的地区,使其获得更多的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推动实现质效型的脱贫致富,以及经济、社会的繁荣。
一、城市化与乡村人口演变
社会主义新中国建立之后“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持城市”的30年, 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乡育城市”发展阶。在继承“人民战争”传统的现代工业体系建设和带有“乌托邦”色彩的人民公社图景中, 水利工程的统筹建设成为乡村规划的主要特征, 而限制人口流动, 尤其是严格控制农民进城的制度设计却带有强烈的时代局限和路径依赖特征。
随后的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成为村庄分异的主要动力, 基于村集体对土地流转与使用的控制力差异, 传统农业村落基本上沿着统筹与无序两个方向分化。只有极少数乡村在“能人”的带领下, 通过土地统筹利用、空间综合规划和产业多元发展实现了“村变集团”的跨越。部分城郊村利用交通区位、土地资源和发展政策, 修建厂房、市场和新村, 在改善自身生产生活条件的同时, 将老房子租给外来务工人员, “房租经济”成为村集体和农户的主要收入来源, “一村两貌”也成为城乡接合部人居环境的真实写照。
对于绝大多数乡村而言, 只是延续着家庭农业和自然演替的轨迹, 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经商, 老人和少量妇女、孩子留守村。与日新月异的城市相比, 缺少牧歌的农家田园格外孤寂。面对不断攀升的城市房价, 红砖青瓦的农村小院倍感亲切。在国家惠农支农政策持续推进、全面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社会变迁中, 外出务工人员的返乡意愿持续增强, 乡村人口城市化的强度必然减缓, 农民工和半城市化现象成为城乡统筹发展的基本特征。
二、半城市化特征与农民工现象
工业化是经济发展的主体路径, 也是社会演变的基本动力。无论是建国前30年重工业优先发展的国家战略实施, 还是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加工产业和长三角民营经济的发端集聚升级, 资本和土地都是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既是城乡景观变化的外在表象, 也是地方财政收入、城市空间拓展、社会矛盾突显的内生机制。从工业园区到科技产业园区, 再到创意产业园区, 以及风景名胜区、历史文化街区等等, 几乎都包含着“圈地走人”的资本排斥和技术冲动, 农民在失去耕地等生产资料后, 并没能全部顺利地转变身份。
浙江省是乡村工业发展较早、民营经济较为发达的沿海省份, 但城市化水平远低于工业化和非农化水平。2008年按城镇人口和按非农人口计算的城镇化率相差27.83%, 半城市化现象最为显著, 不仅省外农民工数量庞大, 而且本地人口的流动性也很强。青壮年劳力进城务工已成常态, 但户籍人口却不见减少。仙居县上张乡“六五”人口普查结果显示, 户籍人口13340人, 其中8271人外出半年以上, 总体比例达到62%;当前保留的32个行政村 (148个自然村) 中, 29个村外出人口超过半数, 其中有4个村外出人口超过80%, 最少的也有42%;而且新出生人口中78%是在外出经商或务工中产生。
农民工是支持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 也是浙江省“半城市化”特征的真实反映。“买房落户”是当前农民工转变身份、留居城市的基本途径, 受日渐高涨的城市房价和难以突破的户籍限制双重影响, 多数城市实际接纳新增人口, 尤其是农民工的能力不断降低。农民工既没有纳入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等城镇住房保障体系, 也被排斥在城市公共服务体系之外, 多数时间在外地务工或经商, 逢年过节又大量返乡, 这种“候鸟式”人口结构不仅对城市影响很大, 也对乡村的规划建设具有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农房翻建需求, 宅基地整理难, 公共设施和市政设施供需不平, 农村产业发展和人居环境改善难以实施。
三、从“千万工程”到“美丽乡村”的提升
(一) 迁村并点是美丽乡村的复兴引擎
经过30多年工业经济快速发展, 浙江省的经济总量不断扩大, 但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也不断扩大;农民经济收入水平不断提高, 但村庄规模小、布局散的局面没有彻底改变。许多村庄规划一无资金, 二无动力, 农民建房纯属自发行为, 建设新老建筑混杂、公共设施缺乏, 私占或私卖承包土地建房的现象比较普遍。从环境综合整治的“千万工程”实施到乡村持续发展的“美丽乡村”提升, 既是浙江省“两型社会”建设的系统安排, 也是浙江省小城镇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内容;既是对以往重城市轻乡村投资思维的纠偏, 也是跳出农村发展农村科学发展的创新。
2003年浙江省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以来, 迁村并点逐步进入城乡规划体系的各个层级。综合浙江省农村调查和规划实践, 通过迁村并点、建设中心村和小城镇, 进而实现集中居住, 涉及到政府各部门、村民、村集体等多个利益主体, 政府及相关部门希望村民转变居住方式以节约土地;村民希望得到较好的公共服务但不想放弃独院式居住环境;村集体除作为政府与村民的中介外, 希望增加集体收入。实际操作过程中, 迁村并点不仅涉及旧宅拆迁、新居重建、承包地重新分配等经济问题, 也涉及社会文脉重组、历史文化断裂等社会问题, 尤其不能忽视多数外出人口事实上处于“半城市化”状态。
(二) 农房更新是美丽乡村的规划重点
在土地管理日渐严格的现实环境中, 宅基地管理是农民建房的主要环节。村庄规划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分割地块、划分宅基地线, 并对建筑占地面积、层数和风格等内容做出一定的引导。只要宅基审批获得通过, 建房就成为农民的个人行为, 除非在修建过程中引发周边邻居的矛盾, 农房更新基本上处于规划建设管理控制之外。农房建设既没有类似“公积金”的财政支持, 也没有类似“房产证”的管理制度, 除少量大项目、大工程引起的拆迁安置, 农房更新多是农户的自建行为。农村建房地基处理不规范、建筑结构不稳定、建筑材料和施工质量低劣引发的安全隐患较大。
近年来, 以农房更新为主导的村庄规划受到政府和村民的普遍欢迎。主观上, 农民外出打工或经商不仅增加了可支配收入, 而且开阔了眼界, 对住房更新的要求逐渐提高, 在原有宅基地上翻建住房变得越来越困难;客观上, 在城市化快速推进过程中, 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主要用于城市, 独立农户新批宅基地越来越困难, 通过旧村成片改造或多户联建成为农房更新的主要操作模式。
(三) 公共设施是城乡统筹的目标指向
农村公共设施建设和维护资金不足成为城乡差别的重要表征。公共设施和外部环境具有公共品属性, 不能或者不能完全由市场提供, 而长期以来政府公共财政主要投向城市的公共设施建设, 多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又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 本该由政府或与农民共同承担的公共设施建设, 最后都落到农民头上。但正如我们经常用“小农意识”来表述农民思想的落后, 在村庄规划和农房更新过程中, 农民重点关注的自然是自己的宅基地以及自家的出入通道, 至于公共设施以及院墙之外的景观环境都是“大家的”, 多愿乐享其成。引导各类主体参与人居环境改善就成为村庄规划的重点和难点。
随着农村人口结构的变化, 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的需求也在改变, 农村人口大量外出导致教育设施需求减少。网络和空调的普及导致用电量增加和线网结构变化;不断增加的家用汽车需要村庄道路的相应调整;种田人持续减少、外来游客日渐增多, 村庄规划必须应对农村社会结构和生活形态的变化。
四、基于人口流动的美丽乡村规划重点
外出人口主动或被迫回乡建房, 成为当前快速城市化背景下乡村规划的基本背景。城乡规划法确定的“先规划, 后建设”原则在村庄规划建设管理过程中得到普遍认同, 各级政府都要求编制村庄规划, 事实上浙江省许多村庄也编制了规划, 而且不只一轮, 但在具体的农房新建、扩建或改建过程中, 村庄规划却难以发挥有效的引导作用, 关键在于创新规划技术方法, 要切实转变以往从城市看农村的传统规划思维方式。
(一) 农村住宅功能的多元化
“农村住宅”既是处于半城市化状态流动人口的基本保障, 也是快速城市化过程中社会矛盾的缓冲基地。高房价、高房租和相关制度约束, 导致2亿多的流动人口很难在较短时期完全融入城市, 带有福利性质的宅基地就成为多数农村流动人口不敢放弃的特有权利。农民工在外打拼多年, 不管是主动, 还是被迫, 多数人最终还是要回到家乡养老。原有老房子本来破旧, 外出期间又缺少维护, 综合考虑改造的成本和效益, 重建住宅成为多数人的选择。
住宅功能的多元化是村庄规划首先要考虑的问题。一方面外出人口较多的村庄, 很多地处生态环境优美、自然景观良好的山区, 随着休闲度假、乡村旅游的发展, 村民住宅有成为乡村旅馆、乡味餐馆和民俗体验场所的可能, 加之有些农村住宅一年之中有较长时间无人居住, 相邻人家在建房过程中, 就需要协商统筹农房的空间功能。另一方面, 外出人口见多识广, 经济收入相对较高, 对居住条件的要求也较高, 很多人也不再直接从事农业生产活动, 以前的仓储、畜养空间就会被卫生、停车、文化功能置换。另外, 基于周边环境景观的协调和农宅日后的保值升值考虑, 建筑风格、建筑材料、空间布局也会有更高的要求。
(二) 院落空间围合的景观化
“独立小院”是许多人梦寐以求的生活空间。传统农村院落多是土、石、砖等围合的封闭空间, 景观效果较差 (见图1) 。现在很多农民建房已经很难形成院落空间了, 一方面是因为城市化过程中建设用地指标多用于城市, 农村新增建设用地的可能性很小, 每户农民获得批准的宅基地空间越来越小;另一方面是农民建房面积越来越大, 建筑基地面积几乎等同于宅基地面积, 留下的院落空间也越来越小, 农村住宅的院落空间需要新的组织方式。
村庄改造和农房重建过程中, 受到建设用地指标总量的限制, 以及农民建房过程中风水思想的影响, 住宅多以行列式、联排式布局。宅基地审批时, 常常会在前后排建筑之间留出8~15m的空间, 主要是预留出入口和通道, 照顾对周边建筑的影响, 有时会考虑日照条件。只要在规划设计中精心组织交通空间, 采用绿篱或木栏等透空围墙, 至少可以划出3~5m进深的院落空间, 进一步分割成硬质通道、活动场地、花坛水池和农家菜地, 就完全可以打造出半私密性质的院落景观 (见图2) 。
(三) 公共交往空间的民俗化
公共交往空间和娱乐休闲活动是提升农村活力、重树乡风文明的重要载体。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和农村劳动力的流失, 现在许多农村平日里人已经很少了, 曾经带给许多小孩和老人欢乐的场所也消失或沉寂了, 从公共交往的空间或效果来看, 很多村落已经或正在死去。麻将、扑克牌成了绝大多数农村留守妇女闲时的娱乐方式, 也是多数外出打工或经商者逢年过节回乡后的主要活动。
公共财政难以充分满足量大面广的农村公共服务需求, 如何引导村民和社会资金投入农村公共设施建设就成为村庄规划的重要任务。除村办公楼、公共绿地、健身场地等常规设施外, 一些既能体现乡村地域特色、又能满足农村生活需求的场所, 如红白喜事堂、家族宗祠、以及一些宗教建筑也是不可忽视的规划内容。这些民俗化的公共交往空间, 更容易获得建设资金和土地空间的支持, 只要正确引导, 有时还可以成为农村公共活动的主要场所, 对延续地方特色传统、增强民众凝聚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挥重要作用 (见图3) 。
(四) 基础设施配置的节约性
为确保美丽乡村建设的顺利推进, 村庄规划必须明确基础设施统建统筹的实施措施。农房更新不像城市住宅小区有明确的投资主体和稳定的建设期限, 农房建设的主体是农户, 建设过程中的地基处理、材料运输、水电管线、污水垃圾、立面外观等, 都带有一定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农村公共设施和市政设施供需具有明显的时段差异性, 如生活用电和污水处理, 平时需求很小, 可外出人口大量返乡时又严重不足。这就需要村庄规划在配置基础设施时适当考虑小型化和灵活性。
道路交通组织是村庄规划的重要内容, 但受其公共属性的限制, 很多时候也成为最难实施的规划内容, 尤其是在“汽车下乡”等国家政策影响下, 农村机动车数量不断增加与通道狭窄和停车场地缺乏之间的矛盾不断升级, 常常成为引发村民纠纷的导火索。农村道路可分两类, 通村主路带有对外交通的公共属性, 常常能争取到政府财政支持, 村民也愿意出资出劳建设;但村民入户道路仅具有半公共性质, 只能由村民自家或几家联合建设。规划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道路的经济属性, 以及由此导致的建房成本差异。
(五) 村庄规划编制的操作性
综合布局、整体规划、拆旧建新、分步实施是乡村建设规划的基本思路, 规划主管部门、地方政府、村集体和村民都对规划实施寄予厚望。正如城市规划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应对许多不确定性因素, 村庄规划面对的实施环境也很复杂, 尤其是农民经济实力不同、建房迫切性不同、宅基地关系复杂, 村庄集体经济实力不同, 经济发展的方向和机遇也不同。所以村庄规划应以引导为主, 控制为辅, 并且在实施过程中应当可以允许做出适度调整。
农民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实施主体, 规划设计单位应切实改进公众参与规划的方式方法。针对农村外出人口数量庞大、且多是家庭主要成员这一现实, 应充分利用春节期间农民工返乡这一特定时段, 围绕产业复兴、农房布局、户型选择等关键环节充分听取村民的意见, 真正实现建设规划村民画、村庄建设依规划。
五、结语
生态文化引领村庄复兴, 特色产业促进城乡共荣。各地按照《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 (2011~2015年) 》的要求, 结合城镇化和城乡统筹发展的实际, 正确处理经济发展、环境建设与文化提升的关系, 研究制定相关政策, 组织编制发展规划, 积极落实资金扶持, 不断提高美丽乡村的建设与管理水平。截止目前, 浙江省近1/3的县 (市、区) 已完成美丽乡村建设的政策制定、规划编制、资金扶持、组织保障等基础性工作。桐庐县、北仑区等11个县 (市、区) 成为第一批 (2011年度) 浙江省美丽乡村创建先进县, 返乡的农民工充分发挥外出务工或经商过程中积累的资金、技术、信息和管理经验, 积极投身到“深化千万工程、建设美丽乡村”的实践活动中, 充分体现了新农村建设的主人翁形象 (见图4) 。
参考文献
[1]李兵弟.中国城乡统筹规划的实践探索[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1.
[2]华揽洪, 著.重建中国, 城市规划三十年 (1949-1979) [M].李颖, 译.北京:三联书店, 2006.
[3]何为, 黄贤金.半城市化: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两类异化现象研究[J].城市规划学刊, 2012 (2) .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山地特色;乡村旅游;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2.29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6)15-0-03
山地景观是四川地区地形地貌的重要特征,且该地形区多拥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气候条件适宜,民俗文化底蕴浓厚,开展乡村旅游具备先天的资源环境优势和地理优势。四川地区乡村旅游发展较为迅速,乡村旅游成为当代城镇居民放松和休闲旅游的重要旅游目的地。因此,乡村景观的打造就显得尤为重要,新农村建设的开展恰恰为乡村旅游带来了积极的政策支持,新农村建设要求把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1]。乡村景观风貌作为乡村旅游区的“外衣”,成为了实现发展山地地区乡村旅游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1 乡村旅游及四川山地特色景观设计相关理论研究
国外很早就开始注重对山地乡村景观的研究,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乡村土地利用、乡村景观资源保护和文化景观方面。现阶段国内山地特色乡村旅游研究的重心集中在人口集中地区的农业生产景观、乡村景观资源评价、乡村土地资源利用、乡村生态学、地域特色建筑的保护和旅游产品设计等方面。四川乡村旅游区景观设计的研究方向多倾向于对乡村观光旅游、景观规划的研究。
1.1 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是传统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新兴的旅游项目。乡村旅游景观广义上是指依托旅游整合农业、生态、农事生产、乡俗风情及民俗民风等多元文化的综合性载体[2]。其中,山地特色乡村旅游区因其特殊的旅游资源和环境,是开展生态旅游的最佳区域之一,它切合高节奏、高强度的现代都市人追求“返朴归真、回归自然、追求健康”的生活潮流,因此山地乡村生态旅游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
1.2 四川山地特色乡村景观构成要素
景观是一个宽泛的概念,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理解[3]。景观设计应尽可能满足游客的需求,更宜采用合理式的决策方法[4]。村落景观要素、地形地貌要素、植被要素、道路景观要素和公共设施要素是四川乡村旅游区山地景观的五大组成部分。其中,村落景观既是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乡村规划的重心,也是乡村景观设计的核心;地形地貌要素是山地景观最具典型特色的地貌特征,是植被布置和道路规划的依据;四川山区夏季高热高湿,冬季寒冷,属于典型的湿热气候区[5],植被大多具有垂直分布带特点,海拔从低到高分别对应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低中山常绿针叶林、亚高山常绿针叶林,在海拔较高山地地区还分布有亚高山落叶针叶林;道路景观要素既是乡村旅游的交通干线和重要枢纽,也是游客旅游行为的首要观景路线,竖向道路布局是否合理直接影响游客的观景视角和对周边景观的第一印象;公共设施要素是指与景区相配套的卫生、照明、休憩、交通、安全和通讯等相关服务设施。
1.3 四川山地特色乡村景观空间格局
平远空间、深远空间和高远空间三大空间格局是山地景观所不同于其他地形的重要特征和分类方式。平远空间通常指坐落在视野较开阔处的村落,大多分布在山岭之间比较平旷的地方或山脚的缓坡上,可分为远山旁水式、临坡夹路式。深远空间多分布在峰峦深处或小盆地之中,道路曲折环绕,四周较为封闭,可分为环山式、下沉式。高远空间指处于视平线以上的空间,即山顶的村落、房屋依山而建,山上群山连绵,山下沟壑纵横,分为高台式、山顶式[6]。
2 四川山地特色乡村旅游区景观现状及问题分析
在新农村建设大背景下,四川山地特色乡村旅游区乡村村落建筑外观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也存在地域文化丢失、同质化等问题。其中新农村景观的设计和改造虽然已经开始受到重视,但在这一过程中存在简单跟风、模仿以及特征不明等诸多问题[7]。存在具体问题如下。
2.1 村落景观简陋而单调
目前,大多数村落建筑的改造即在建筑外墙涂上统一颜色的外墙漆,改造样式单一,不具特色。而院落景观则因为相对隐蔽性,几乎没有统一设计和改造。
2.2 农业景观单一缺乏美观性
农业作物种植既是农民赖以生存的重要经济来源,也是农业文化的根基,更是吸引游客来此观光的重要因素。现有农作物种植大多以原始种植形式为主,不具备观赏性和美观性。
2.3 配套休闲娱乐设施缺乏
丰富而完善的休闲娱乐设施不仅能够使游客达到放松休闲的目的,也是旅游景观的最基本构成要素,四川地区现有山地特色乡村旅游区受交通和经济条件限制,大多只设置餐饮、棋牌和垂钓等千篇一律的基础休闲项目,不具备完善的休闲设施。
2.4 服务及公共设施落后
现有景区大多缺乏完善的规划设计,信息导视系统、卫生设施、交通设施等基础公共设施的缺乏和不完善将直接影响游客的旅游质量。
2.5 地域文化缺失,景观设计同质化
每个乡村景区都以当地不同的村落、人文及环境资源为依托,每个旅游区的景观设计也都应根据当地不同地域特色加以区分设计,景观的差异化即是景区吸引游客的特色所在。
2.6 乡村景观文化缺乏体验性
21世纪已经进入体验经济时代,体验式旅游也将代替观光式旅游成为社会高速发展背景下人们旅游的重要形式。目前,多数乡村旅游区的建设和改造并没有设计互动和体验式旅游项目。
3 四川山地特色乡村旅游区景观设计策略
四川山地地形分布广阔、水资源和动植物资源丰富、民族多样化,有利于开发山地特色的乡村旅游。根据本文上述内容中相关理论及目前景区景观设计所存在的问题分析,可以尝试从以下几方面对四川山地特色乡村旅游区景观进行改造设计。
3.1 景观设计生态化策略
这里说的生态化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景观的设计和改造应注重环保性,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在景观打造和后期的使用过程中,尽可能不破环原有植被、土壤和水资源;在景观耗材的选择上尽可能选用环保、可重复利用材料;另一方面,是指农耕文化是乡村旅游的核心内容,乡村旅游景观应以农业文化为核心进行开发建设。乡村旅游景观不同于其他旅游目的地之处在于以农业为主的生产景观和粗放的土地利用景观,以及乡村特有的田园文化和田园生活[8]。农业文化不仅可以体现在村落建筑上,还可以以各类旅游项目的配套设施为载体,还可以落实在游客自身的旅游体验活动中,如村社外观和院落景观的改造,农耕博物馆、农事活动体验园的开设,打猎、垂钓、野炊和织布等农事活动的开展。
3.2 景观设计应充分利用山地特有空间格局布置景观
平远空间、深远空间和高远空间的空间布局形式是山地景观独有的形态,空间层次相对其他地形更加丰富,更有利与塑造出生动多变的景观造型。各类景观要素应该依据山地地形而建,尽量减少对原有地形、植被的破坏。例如,既可利用竖向垂直空间塑造阶梯状景观,也可根据坡地地形开展系列的攀岩、登山探险和滑梯等系列旅游项目。
3.3 旅游体验化的景观设计
旅游行为最为核心的要素即体验式旅游,如今游客已不再满足纯粹的观光式旅游,而希望在旅游过程中能实现观赏、学习、交往、放松和消费等一系列的体验式旅游活动,体验式旅游符合当今的大社会经济环境。因此,乡村旅游景观设计应从观光型农业景观向体验型农业景观发展,各类乡村旅游项目均可以将场景体验化和情境化,如农耕生活的体验、乡村生活的体验化等。
3.4 景观设计应做到主题化和地域化相结合
目前,四川山地特色乡村景观同质化较为严重,大多没有属于自己的主题文化和景观特色。而一个景区最具特色和最能吸引游客的地方就在于该景区的景观和旅游项目是否有不同于其他景区的地方。如果想让景区具备特色需要做到两点:一是景区根据市场定位和游客需求选择相对应的特色鲜明主题;二是挖掘地域文化精髓并将该文化进行包装、打造并落实在景观和旅游活动上。如都江堰的盆景村,该村围绕盆景为主题,对村容村貌、道路景观、休闲设计进行打造,实现了农业和旅游服务业相结合的开发模式。
3.5 旅游配套设施应该由单一化向多样化方向发展
当前,乡村旅游最大的缺陷就在于不能满足人们对旅游的全方位需求,具体表现为休闲娱乐项目单一,配套设施落后。餐饮、棋牌和农作物采摘三大项目成为当前多数乡村旅游区的仅有项目,住宿、购物、学习、交往、体验、探险和观赏等与游客旅游需求相关的配套设施缺乏。因此,丰富旅游项目,以及增加与其相关的景观配套设施显得尤为重要。此外,相关的卫生、信息、交通、照明、安全、休憩和景观小品等公共基础也应该得到进一步完善。
3.6 景观设计形式和功能相结合的策略
景观设计既要注重美观性,也要注重功能性。容易被美的事物所吸引是人们与生俱来的特质,山地特色乡村旅游区景观的塑造也应在满足旅游活动需要的基础上,本着观赏性原则进行设计。如在景区适当布置休闲座椅、垃圾桶、路灯、信息指示牌和卫生间等公共基础设施本身是功能性的体现,而通过设计使其具备地域文化浓厚、主题特色鲜明、极具观赏性的造型就属于美观性的范畴。
4 结语
本文从新农村建设的视角对乡村旅游区的景观进行探析,通过相关理论研究和现状调查及问题分析,对该类景区景观设计的方法和策略提出了初步见解。从而达到美化当地乡村风貌,改善旅游景观,丰富旅游活动的目的。最终通过吸引游客,利用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的开发模式,增加当地居民的经济收入、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从而实现促进四川山地地区经济发展的伟大梦想。该文对四川山地特色乡村旅游区景观设计的分析和研究只是作者本身提出的较理性分析和预测,诸多观点仍需进一步反复实践才可验证其合理性,希望通过本文的论述为将来在该领域研究的学者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参考文献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126.
[2]刘易斯·芒福德.城市发展史[M].倪文彦,宋峻岭,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225-234.
[3]温全平.城市森林规划理论与方法[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178.
[4]温全平.论城市绿色开敞空间规划的范式演变[J].中国园林,2009(9):11-14.
[5]陈睿智,董靓.面向低碳景观的四川地域气候舒适度区划研究[J].建筑科学,2012(6):57-60.
[6]王太春,张寿镒.山区新农村建设中景观要素、格局和景观设计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3):20659-20659.
[7]郑军德.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乡村特色的景观营造——以浙江中部地区为例[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14(2):48.
[8]Douglas David etc. Countryside planning [M].Andrew w. Gilg,1978:44-76.
【乡村旅游规划背景】推荐阅读:
乡村旅游调研方案10-25
乡村旅游案例解析12-11
乡村旅游培训体会12-24
乡村生态旅游规划案例11-19
乡村旅游发展情况小结07-04
乡镇乡村旅游年度总结10-03
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10-08
乡村旅游工作汇报材料11-01
乡村旅游培训班12-04
乡村旅游未来发展前景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