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教育形势政策(精选8篇)
为引导学生洞察社会的微观形态,加深其对社会心态的理性认知,12月7日晚,由机械系团总支主办的“机械工程系大学生形势政策教育”讲座在大学生活动中心三楼小剧场隆重举行。讲座由学工办顾海燕老师主持,机械系叶贵清主任担任主讲嘉宾,机械系10级全体学生应邀听取了此次讲座。
据悉,此次讲座以“培育健康的社会心态”为主题,内容涵盖四大板块,即:社会心态的现实意义、社会心态的主流健康、社会心态存在的问题、如何培养社会心态。各版块间联系密切,衔接紧凑,逐层深化,巧妙的回答了社会心态“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的三大命题。
讲座现场,叶主任首先详细介绍了社会心态的内涵实质,并将社会心态的现实意义形象的概括为“三个有利于”,即:培养健康的社会心态,有利于个人幸福和全面发展,有利于推动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有利于为我国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随后,叶主任纵观社会视角,逐层盘点了当前社会普遍存在的焦虑感突出、弱势普及化、不公感增强、群体性怨恨等亟待解决的棘手难题,督导学生要端正心态,怀望未来。最后,叶主任将视野从国家高度转向学生个体,就大学生如何培养健康的社会心态问题与大家进行了一番细致的探讨,并提出两点殷切期盼,即:大学生应加强心理认知调节,确立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应加强心理情感调节,确立理性平和的心态。叶主任的精彩论述,引起现场强烈共鸣„„
机械系举办此次有关健康社会心态的专题讲座,旨在引导我系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意识,更多的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为我系广泛开展心理健康工作,扎实推进和谐系部的建设步伐奠定了牢固的基石。
1. 组织管理重视程度低
我国各大高校就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实际实施和效果回收的重视程度参差不齐, 但基本上都处于一个形式化的模式当中。以完成学期教学任务为核心, 对教育形式及实效性的探究和追求明显不足。
2. 教师队伍不稳定、教育水平不高
高校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方式多为短时间统一性完全灌输式, 在这种情况下几乎无法形成一个相对专业的教师队伍。以个人调查了解的情况为例, 某些高校的形势与政策教育大都由学院书记或专业辅导员完成, 在某些特定情况下, 由于教师工作时间或行程的影响, 甚至会由其带领的研究生代班, 其形式大都是按教案进行授课。这种情况下所形成的教育, 形同虚设。
3. 缺乏统一教材、考核形式单一
由于形势与政策教育与时代特征、时事等处于变化中的因素紧密相关, 其教材的编写难度较大, 因此各高校的形势政策教育基本上处于无教材、少计划的状况。此外, 在学生、学校各种因素的影响下, 各高校关于形势与政策考核的方式大都以论文的形式为主, 此中不乏抄袭等不良因素出现。
二、对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接受心理的探究
1. 大学生对形势与政策学科的了解及定位
我国国家意识形态对人才培养的素质要求体现了形势与政策教育对大学生进行全面素质教育的功能, 因此, 首先必须确立形势与政策的教育学科性质, 明确其在课程体系中的重要必修课程的地位。当前由于学校在课程安排、内容设计, 授课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的影响, 我国大学生对于形势与政策教育学科性质的认识出现明显的偏差。学期穿插式的课程安排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对形势与政策教育的认识、了解及定位, 从而影响了学生对于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实际心理接受程度。
2. 由定位出现偏差导致的大学生对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接受心理
形势与政策教育属于思想政治教育, “形式”反映社会的客观事实层面, “政策”反映国家的主观认识层面, “形势与政策”强调从社会变化与人类认识的辨证统一关系角度帮助大学生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在个人思想意识和观念基本形成的大学生群体中, 大部分认为可以通过媒体等途径了解、形成自己的意识和见解, 在缺乏学校引导的情况下, 其中无可避免的出现偏差, 导致个别大学生形成悖于社会主流的思想政治概念。
3. 关于部分大学生的被动心理及“无接受心理”
被动接受是我国教育存在的普遍问题, 在形势与政策教育中, 这种情况极其明显, 老师的展示和说明几乎成为课堂的全部内容, 出现尴尬的“墨鸦”课堂。而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 出席一堂形式化的课程, 内容和结果的重要程度并不高, 因此也出现一部分学生的“无接受心理”。
三、关于新时期形势与政策的引导及新的教育方向的拓展
1. 合理定位, 创新学科的组织与实施, 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学校在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学校的规划、政策直接影响教学的实施和学生的学习规划和学科认知。组织者应认识到形势与政策教育的特色定位, 理解其特殊性, 在此基础上促进形势与政策教育的规范化, 创新其有效载体, 如在第一课堂的教授之外, 积极开辟第二课堂, 以校园文化活动等方式进行教育和交流。
2. 重视教师队伍建设, 改革教学手段
作为课堂教学的实施者, 教师是教学活动中的风向标, 其言行举止直接影响学生对学科内容的接受和理解。基于如此重要的地位, 加强对教师的师德教育, 增强其责任感和使命感, 通过多种有针对性的培训方式, 全方位地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意义重大。此外, 在面对新的时期、新的学生时, 教师的教学手段也应该有新的转变和发展。
3. 重视教材的编写与更新, 创造科学的教育实施条件
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学科性质导致其教材不可避免的存在滞后性, 因此长期以来无法形成完整的教材体系, 授课内容基本上通过各种传媒进行搜集、整理。为了开辟新的教育方向, 个人认为可以由学校成立中心备课组, 根据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学科特点, 构建教材体系, 以利于进一步实现教育的实效性和先导性。
4. 丰富考核形式
新时期教育强调在普遍教育中实现个性教育, 为了实现个性化学习和评价的统一, 应从不同角度建立适应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评价制度。因此在以论文作为最终审核的现状下, 努力开拓形势与政策教育考核的新途径, 例如, 已有部分学校试行的“出勤成绩+课堂表现+考试成绩”的比例方式, 这种在大学普遍学科测评中实行的考核方式也应在形势与政策教育中实现。与此同时, 社会实践报告、社会调查等也应是形势与政策教育发展的新方向。
5. 落实大学生形势与政策的方向引导
形势与政策教育作为一门思想政治学科, 其教育任务主要包括政治导向、价值导向、心理与行为导向等, 主要是通过国内外各种现象揭示内在联系, 并对当前热点和疑虑作出解答, 以稳定社会, 团结人心。此外, 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目的在于增强大学生这一国家社会未来支柱群体对客观形势的洞察力和政治敏感度, 提高分析和预见能力, 从而维护国家意识的存在和当代社会的健康长期发展。因此对大学生进行新的理念传播、新的责任感培养和不断发展最新的教育方向, 落实大学生形势与政策的方向引导在不断变化的新时期中不容忽视。
参考文献
[1]侯慧君.创新“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方式.沈阳干部学刊, 2007年2月.
【关键词】创业教育;现状;不足;对策
当前社会大学生创新创业意愿强烈,这对大学生、高校教育者以及社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各国创业教育的发展
1.国外创业教育的发展。美国是创业教育起步最早的国家之一,霍勒斯·摩西在1919年创立的青年成就社开始了商业实践教育探索。哈佛大学迈尔斯·梅斯教授在1947年率先开设了有关创业学的课程——“新创企业管理”。
英国在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毕业生失业率的提高,高校开始关注创业项目。1999年成立的英国科学创业中心是一个全国性组织和创业教育的专门机构,涉及到80多家英国高等教育机构及500多家企业。
日本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就将创业教育作为培训未来富有创新性人才的战略,积极开展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创业教育的实施。
2.国内创业教育的发展。国内大学的创业教育始于1997年,当时清华大学的“创业计划大赛”拉开了创业教育的大幕。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的增加,政府加大了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重视,各高校也纷纷开设相关课程。
目前中国推进的一些创业教育项目有KAB创业教育项目,是国际劳工组织为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而专门开发的课程体系。
二、当前国内高校大学生创业的现状
1.大学生创业的主客观条件。“电商”“微商”等形式的兴起,以及“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使得大学生拥有了更多的创业机会,也推动了创业风潮的兴盛。
首先,当前大学生有充分的课余时间参与创业活动,此外,大学生也愿意更多地涉足社会环境,接受其熏陶。
其次,当前大学生创业拥有更多地便利条件,例如优惠政策多。创业门槛低等客观因素给大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创业机遇。
2.大学生的创业心态。大学生创业心态多样化,大部分可以分为俩种:第一,考虑到毕业后的就业压力,大学生早早就产生了危机感,因为更愿意较早地走出“象牙塔”,接受社会锻炼,提升工作能力。第二,出于主观心态,有一种想独立的心态,赚钱是独立的一种体现,同时也为了扩大社会人脉。
三、当前高校在大学生创业中的不足
1.思想认识的不足。部分师生对创业教育的认识局限于组织学生开展创业计划大赛,开设创业园,设立创业中心等,带有极强的精英化教育倾向。事实上,创新教育应该面向大学生全体,融入高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部分学生并没有正确定位自己。大学生有时候眼高手低,对毕业后的期望值比较大;毕业时容易处在迷茫状态,会出现跟风潮的现象,比如大家统一考研、考公务员;对法律知识认识不足,创业时候容易触及法律问题。
2.课程设置和师资的不完善。大多数高校的课程较为传统,知识更新速度慢,国内高校创业课程显得少而单薄,不成体系。在大学生的创造力、创新力以及创业培养上缺乏系统设计,也与时代有些脱节。
创业师资数量和质量不足,师资力量配置大多数呈缺口状态,教育师资队伍多偏重理论教育,实战型的创业经验相对缺乏。
四、如何推进创业教育的对策
1.老师和学生的正确定位。在校内,需要吸纳专业人才加入创业教育团队,例如法学教师讲授创业法律风险课程,营销学教师讲授企业运营课程等等,逐步改变纯“学院派”创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和偏“管理性”创业教育的工作重心。老师教师既重理论,在此基础上非常重视实践。
学生应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必须知道自己的优势和能力,然后知道自己能做什么;最后就是把事情做到极致。
2.学校的协同合作。首先,应该完善课程设置。开设提升大学生综合实力实践能力的各类创业课程和实践活动课程,与创新创业实际运用能力。比如:发展创课,就体现了这点。
其次,在人员配置上,可以外聘有经验的法律工作者,通过咨询、培训、讲座等多种形式,在专业人士的帮助下,使得大学生创业法律意识的形成,让他们明白不遵守法律就要被“淘汰出局”,也帮助大学生在法律风险面前保持更自主的应对态度。
3.社会的平台提供。第一,要健全创业教育的实践平台。从学校层面设立创业学院,负责创业教育规划、政策执行、管理组织等工作,造就一个融合职业规划、就业指导、创业教育于一体的综合管理机构。
第二,社会应该提供就业观、村官、社会创联网的平等机会,引导大家的正确就业观。
总之,创新创业师国家发展之根,是民族的振兴之魂。发展创新创业教育是国家战略需求。
【参考文献】
[1]韩建华,英国高校创业教育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
[2]刘芸.创业教育的产学合作机制探析[J].兰州学刊,2010,(4)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学生;诚信教育
文章编号:1672-3198(2012)08-0044-02
党的十七大指出: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这就为高等学校提出了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和培养青年的时代任务。诚实守信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内容,大学生诚信教育作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基石,同时也是高校思想政本文世纪论文网()提供治教育的组成部分。然而,近年来,大学生群体里诚信缺失现象凸显,引起了社会的高度关注。加强对大学生诚信道德的培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提升诚信道德,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养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 当前大学生诚信缺失的主要表现及成因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多数大学生的诚信状况是良好的,积极向上的,但个别学生的行为也令人担忧,表现出了一些不诚信的行为。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学习方面,表现为作业抄袭、考试作弊替考、逃课旷课、论文抄袭;二是生活方面,表现为轻易许诺、失信于人、两性交往过程中的不诚信现象;三是经济方面,表现为拖欠助学贷款或学费、违约欺骗、骗取困难补助;四是就业方面,表现为简历造假、随意毁约。
更多形式与政策论文:http:///xingshiyuzhengce/
人是社会的人,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一个群体,同样也受到社会各种思潮和现象的影响。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在于社会环境、学校家庭教育、制度约束,以及教育内外部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
(1)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当代大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除了接受传统的教育外,也受到了市场经济体制所带来的影响。由于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够健全,诚信保障机制没有完全建立,市场经济的趋利性和效益原则导致了拜金主义、功利主义、个人主义思想的滋生,淡化了部分人的大局观念和社会责任意识,致使社会上出现了诚信缺失的现象,从而也影响了大学生诚信意识的树立。
(2)学校诚信教育缺乏系统性。大学的诚信教育是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的重要途经,但目前一些学校诚信教育尚未完全进入课堂,一些学校的诚信教育对学生提出了应该怎么做的要求,却没有具体的引导学生怎么做的方法,以及做得怎么样的约束措施,一些诚信的活动流于形式,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从诚信教育的内容、形式、方法,到诚信教育的功能、模式、理念等都缺乏广而深的系统探讨。
(3)家庭对诚信教育的缺失。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单位,家庭教育是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基础性工程,家长的素质及道德水平对于孩子的教育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然而,部分家长对于孩子的教育更多的关注于智力的开发和对书本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了对“做人”的教育。个别家长自身一些诚信缺失的言行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使得部分学生对于诚信的认知出现了偏差。
(4)缺乏必要的诚信约束机制。“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做好事。”目前高校没有形成一套标准来有效评估大学生的诚信状况,没有相应的规章制度的约束,学生有了失信行为不能及时得到相应的惩治和教育。切实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途径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做人之本,立德之源。诚信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核
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如何将诚信这种价值观根植于大学生的内心深处对大学生的成人成才起着重要的作用。切实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全方位、多渠道加强大学生诚信道德教育。
第一,加强诚信教育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的主渠道作用。教学内容上与时俱进,针对当前社会中出现的不诚信的问题给予正确的教育和引导;教学形式上将灌输法与讨论式、启发式教学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树立诚信意识。通过学习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改革开放中出现的某些问题帮助学生懂得诚信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结合社会主义荣辱观和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帮助学生理解诚信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必然要求;结合人际交往准则、人的社会性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诚信是基本的道德准绳及自我约束;结合学习法律基本原理,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诚信是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必然要求。
第二,将诚信教育贯穿于高校教育过程的始终。要想从思想上、行动上彻底消除大学生的“失信”意识,彻底根除 “失信”行为,必须将诚信教育贯穿于教育过程的始终,从初等教育到高等教育,从公共课到专业课,都要将诚信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对学生传授专业知识的过程中把握时机,将诚信教育渗透进去,使得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诚信道德修养,实现教书与育人的统一。将诚信和职业道德、个人发展、成人成才结合起来,提高对诚信的认识和认同。教师除了在课堂上“诚信”育人,在课堂外也应把诚信做人的要求贯穿在作业、教学实践、论文设计等各个教学环节中。
第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积极开展诚信教育实践活动。“道德必须在实践中习得并在实践中得以体现。”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在诚信教育中的导向作用,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勤工助学、社会调查、公益活动、志愿者服务、顶岗实习等,培养大学生诚信的价值观念和职业道德素养,让学生亲身感受诚信的重要性,做到知行合一,使学生逐渐从心理上认同诚信原则,内化为信念,从而用以指导自己的言行。
(2)建立健全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约束机制。
诚信教育既要有诚信规范的指引,又要靠示范机制的促进,更要靠规章制度的约束。完善的大学生诚信制度保证了诚信的施行,大学生诚信品质的培养,除了需要道德力量的自律,同时也少不了制度规范的他律,二者相互补充,缺一不可。
第一,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就犹如社会上的银行信用记录一样,诚信档案既是学生的财富,同时也对学生是一种约束。诚信档案将成为学生在校时综合测评、评定奖学金、评优评先、入党考察、保送研究生等的重要依据。通过实行记录的电子化联网管理,在学生毕业时,诚信档案将同学生的人事档案一起交给用人单位,将学生的诚信记录延伸到社会。第二,建立健全大学生诚信测评体系。首先,确定诚信测评体系的各项指标,内容要全面,应基本涵盖学生的学习、政治、经济、人际交往、就业等方面,通过量化的数据、行为实事来对学生的诚信度加以说明;其次,确定诚信测评的标准,把大学生诚信状况划分为不同的级别并对应相应的标准,以便参照定位;再次,多途径对学生的诚信度进行测评,可采用学生自评、同学互评、老师评议、社会团体、实习单位评议。
第三,建立健全大学生诚信监督机制。不断健全和完善诚信监督机制,充分利用校园网络、广播台、宣传栏、校园刊物等舆论宣传阵地有效的实现其监督功能。如设立诚信“红榜”
和“黑榜”,实现对诚信行为的奖励和对不诚信行为的惩罚。学校应积极拓展监督的渠道,建立举报奖励制度、公示制度、申述制度、听证制度,加大对大学生诚信行为、诚信评价过程及结果的监督力度。
(3)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诚信教育模式。
一、学前教育资助政策
学前教育省政府助学金。对经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审批设立的普惠性幼儿园在园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和残疾儿童予以资助。资助标准为300元/生·年。
二、义务教育学生资助政策
(一)免学杂费。免除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小学600元/生·年,初中800元/生·年,特殊教育6000元/生·年。
(二)免费教科书。对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小学90元/生·年,初中180元/生·年。
(三)寄宿生生活补助。对城乡义务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给予生活费补助。补助标准为小学生1000元/生·年、特殊教育学生1250元/生·年、初中生1250元/生·年。
(四)农村义务教育营养改善计划。所有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享受营养改善计划(不含县城所在地学校的学生)。补助标准为每生每天4元,全年按照学生在校时间200天计算,补助资金800元/生·年。
三、普通高中教育学生资助政策
(一)国家助学金。资助普通高中在校生中的家庭
(三)省政府奖学金。奖励中职学校中全日制学生中特别优秀的学生,奖励标准为4000 元/生·年。
(四)雨露计划。资助对象:按受中等职业教育(含普通中专、成人中专、职业高中、技工院校)、高等职业教育的农村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申请方式:符合条件的贫困学生无论在何地就读,其家庭均在户籍所在地扶贫部门申请。资助标准为2500元/生·年。
五、普通高校(含研究生)资助政策
(一)国家奖学金(研究生)。奖励普通高等学校中学习成绩优异,科研能力显著,发展潜力突出的研究生。资助标准为硕士20000元/生·年、博士30000元/生·年。
(二)省政府奖学金(研究生)。由省政府出资设立,用于奖励普通高等学校中表现优异的全日制在校研究生。全省每年奖励名额为900名,奖金共计1000万元。其中,硕士10000元/生·年,博士20000元/生·年。
(三)国家助学金(研究生)。资助对象为普通高等学校纳入国家研究生招生计划的所有全日制研究生(有固定工资收入的除外),补助研究生基本生活支出。资助标准为硕士6000元/生·年、博士13000元/生·年。
(四)国家助学金(本专科)。资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全日制普通高校本专科(含高职、第二学士学位)在校学生。对普通高校本专科民族预科建档立卡贫困户家
学习期间连续获得奖励,资助标准为5000元/生·年。
(十一)“直过民族”建档立卡贫困户大学生学费奖励。从2016年起,对云南省考入普通高等学校的“直过民族”(指:独龙族、德昂族、基诺族、怒族、布朗族、景颇族、傈僳族、拉祜族、佤族等9个少数民族)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在其专科或本科学习期间连续获得奖励,由省财政给予5000元/生·年的学费奖励。
(十二)新生入学资助项目。对普通高中应届毕业生参加高考被全日制普通高校录取且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给予路费资助,向建档立卡贫困户倾斜。资助标准为省内院校录取的新生每人500元,省外院校录取的新生每人1000元。
(十三)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是指国家开发银行等金融机构向符合条件的家庭经济困难的普通高校新生和在校生发放的、在学生入学前户籍所在县(市、区)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办理的助学贷款。生源地贷款为信用贷款,学生和家长(或其他法定监户人)为共同借款人,共同承担还款责任。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的对象是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高等专科学校(学校名单以教育部公布的为准)的本专科学生、研究生和第二学士学生。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按申请、审批和发放,贷款额度可按照学费和住宿费标准总和确定。按照国家现行政策规定,全日制普通本专科学生(含第二学士学位、高职学生)每人每年申请贷款额
公费师范生毕业后回定向岗位县(市、区)乡村学校(含幼儿园)任教,服务期为6年。
3.昭通市免费师范生。从2013年起连续3年在昭通学院实施免费师范生定向培养计划,每年招收200名免费师范生定向培养,毕业后回生源地县区就业,由生源地县区人社局、教育局根据工作需要安排到普通高中学校任教。2016年后,昭通市继续执行此政策,并不断扩大生招生规模。
(十五)绿色通道。全日制普通高校建立“绿色通道”,对被录取入学、无法缴纳学费的家庭经济困难新生,先办理入学手续,然后再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分别采取不同办法予以资助。
六、就读广东省东莞、中山市职业学校学生资助政策
(一)建档立卡贫困户初中毕业。就读东莞、中山市职业学校,除享受免学费和助学金(按2000元/生·年)政策外,还可享受4200元/生·年生活补助(西部省市财政在财政扶贫资金中给予3000元/生·年补助,东部省市财政配套给予1200元/生·年补助)。同时就读东莞市、中山市职业学校免除住宿费(800元/生·年)和书本费(450元/生·年)。
(二)非建档立卡贫困户初中毕业。就读东莞、中山市职业学校,除享受免学费和助学金(按2000元/生·年)政策外,就读东莞、中山市职业学校,给予1200元/生·年补助,免除住宿费(800元/生·年)和
[摘要]在新的历史时期,对中学生开展形势教育仍然很重要。要增强形势教育的有效性,应实现以下三个方面的转变:实现由提高政治学科考分向提高政治思想素养的转变;实现由单讲“形势一片大好”向全面辩证地看世界的转变;实现由领导干部作报告向采用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的转变。
[关键词]中学生;形势教育;转变
一些人认为,社会已经进入信息时代,电视、报刊十分普及,网络新闻传导快捷,没有必要对中学生进行专题性或者经常性的形势教育了。这种认识是有误区的。一方面,中学生学业负担太重,大多数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心国内外大事;有些家长也会干涉孩子看电视新闻,认为不如多做一些作业;另一方面,中学生在平时接受到的信息比较零碎,加上学生思想单纯,缺乏科学、全面的分析,对具体事件不能作出客观正确的判断,容易受到负面信息的不良影响,对其健康成长非常不利。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应该加强对中学生的形势教育,实现教育视角、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三个方面的根本转变,提高其教育效果。
一、实现由提高政治学科考分向提高政治思想素养的转变
形势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全面正确地认识国际国内形势;认识党和国家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拥护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增强实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的信心和社会责任感。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全球化趋势的加快,扩大了人们获取知识信息的渠道和范围,使学生的视野更开阔、思想更解放、观念更新异,同时,也给青年学生带来了负面影响。因为,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意识形态的斗争形式出现了异化,已由激烈的武力对抗逐步转向东西方文明和价值观的冲突,这对我们开展形势教育是严峻的挑战。因此,我们应该重新审视形势教育的功能,形势教育作为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主要不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政治学科考试的得分率,而是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和对是非的判断力。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必须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加强国情和形势政策教育,不断增强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事业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信念和信心。中学生形势教育是思想政治课的重要教学内容和有效形式,它不是简单地读读报纸,也不是以纯中立的价值取向来讲评国内外某些重大事件。我们不仅需要帮助学生全面准确地了解这些事件,而且对其发生的背景、现状及发展趋向要有比较深入的理论思考,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我们党如何根据形势的变化和需要来制定正确的政策。经过形势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并规范自己的行为,从而提升学生的政治理论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
形势教育具有鲜明的导向功能,可以弥补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不足。现在,有不少学生只管读书,不关心政治,理想信念模糊,责任意识淡薄,这是应试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是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薄弱造成的。而加强形势教育,引导学生正确地分析与认识形势,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增强青年学生对实现现代化事业的信心,增强学生爱党、爱国的信念和对社会的归属感,懂得青年学生只有把思想统一到党中央的方针政策上来,把强烈的爱国心、报国情转化为刻苦学习、全面发展的实际行动,才不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才能真正实现人生的价值。形势教育具有强劲的激励功能,形势教育往往从当前国情省(市)情人手,站在战略高度,用国家政策与法规解读当下的形势和面临的任务,以大量翔实的数据分析我们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对青年学生提出殷切希望,教导学生坚定理想,珍惜学习光阴,积聚才智,塑造品格,激发学生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
二、实现由单讲“形势一片大好”向全面辩证地看世界的转变
形势教育的主要内容不仅仅是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评述,还有形势与政策的有关理论、国际形势与我国对外政策、我国的基本国策、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问题、人民群众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中学生关心的时事问题等。中学生形势教育的教育内容设计应该体现“三性”。
(一)要体现时代性
形势与政策的内容是动态的,具有时效性强的特点。因此,形势与政策教育必须根据形势与政策的动态发展及其对人们的思想和社会生活的影响,及时地调整教学内容,要以事明理,以理论事,通过国际国内发生的重大事件和我国社会发展的进程,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形势,深刻理解党的政策。比如,以“党的十七大精神解读”“八荣八耻与弘扬民族精神”“三农问题与新农村建设”“教育与人才强国战略”“奥运精神与自信、自强、自尊”为专题的形势教育等,使其与时俱进,内容鲜活生动。
(二)要体现针对性
在当今信息化背景下,变化着的世界时刻都在多渠道、全方位地影响青年学生的思想,在他们积极地通过各种方式获取信息、从中吸取精神营养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一些不良的影响,必然产生和积累许多疑惑和问题。更令人担心的是,一些中小学生对媒介的依赖性和迷恋性的增长,使得负面影响更加难以防止和消除。加强对中小学生的正面教育,提高学生的媒介素养,增强他们对媒介传播辨识、判断和分析的能力,已成为一件刻不容缓的事情。形势教育的基本任务是要帮助学生解决这些疑难问题,教育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问题,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形势中的主流和支流、本质与现象、局部和全局、眼前和长远等各种关系,防止认识的片面性、表面化和绝对化,消除不良信息的影响。因此,形势教育必须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开展教育,要注意研究学生的思想动态,紧紧抓住学生普遍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通过对一些关键问题的剖析、讨论,力求把困难讲透,把方法讲明,把前景讲清,达到消除疑惑、统一思想的目的。如以“中美日关系与台湾问题”“伊朗与朝鲜核危机”“藏独的阴谋与本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中学生的历史使命”“关注民生与和谐发展”等为内容的形势教育。
(三)要体现知识性
形势教育涉及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领域的内容,既有现实问题,又有历史问题;既有社会改革,又有经济发展;既有国际局势变化,又有国内形势动态;既有科学技术,又有生产建设。其知识性很强。对中学生的形势教育,太肤浅与太深奥都不妥,既不能新闻事件的简单罗列,也不能纯政策理论的宣讲,应根据内容需要适时介绍有关背景知识,史料翔实,事例生动,脉络清晰,语言幽默,既适应学生的求知欲强的特点,又能让学生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增强形势教育的吸引力和有效性。比如,“科教兴国战略与当代高科技发展以及自主创新”“网络与我们的生活”
“科学发展观与绿色循环经济”“我国环境保护现状与我们的责任”“汶川地震与我们的责任”等系列教育活动,与中学生生活阅历密切结合起来,有利于学生掌握,促使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实现由领导干部作报告向采用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的转变
从信息化时代和青少年年龄特征要求出发,形势教育的授课方式必须讲求实效,避免单一说教。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运用多种载体,采取灵活的形式,使形势教育入耳又入心。比如:可以通过传统的大型报告会、专题讲座、时政知识竞赛的形式;可通过国旗下讲话、课堂主题班会、讨论与辩论会、收看电视新闻节目的形式;还可以开辟网络专题教育、音像教育及学生编写时政报等新形式。同时,形势教育要采取与听众平等对话的方式,辅之以当场提问讨论,围绕主题、突出重点,解决疑点,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分析问题,交换各自不同意见和看法等。这种包括言语与情态(如手势、动作、表情、体态等)相结合的双向交流、双向互动,往往能达到思想碰撞、情景交融和气氛活跃的教育效果。
另外,授课者也应该多元化,不一定是领导干部和政治教师,全体教师都有义务和责任对学生进行形势教育,社会上各行各业的专家、能手也可以。比如,我们曾邀请一位优秀导游讲“我国旅游业的改革与发展趋势”,请当地报社的副总编辑讲“余姚区域优势及其发展远景”,学生听得津津有味,教育效果特别好。有时还可以让学生轮流在政治课里讲“新闻”,由教师来点评,这样学生既学习了时政,又锻炼了自己。
关键词:“90后”大学生,道德价值,文化背景
当今社会发展飞速,物质欲望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取消。 “90后”大学生生长在多元社会文化背景下,整体呈现出价值取向多元化、自我意识强烈、容易接受新事物的特征。“90后”大学生道德水平, 总体呈现积极、向上趋势,但部分大学生道德素质不容乐观,表现出不和谐的现象。
一、“90后”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现状
( 一) 缺乏明确政治信仰
1. 政治信仰不理性
“90后”大学生对时事政治、国内外形势比较关注,但不理性。凭借主观情感判断是非,容易受社会主流思潮的影响设制约,表现出浮躁冲动,不理智。
2. 政治信仰不坚定
当今社会中西方文化并存,价值观多元化,社会竞争激烈,“90后” 大学生理想信念处于形成时期,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面对现实的困惑, 他们感到迷茫,压力大,容易陷入实用主义与政治信仰的抉择中,难以取舍。
3. 政治取向功利化
“90后”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多数以自我为中心,个人利益至上, 追求物质生活,形成了“利己主义、实用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思想主流,对政治的价值追求趋向实现个人利益。
(二)缺乏社会公德心
1.公共卫生意识淡化
多数大学生在校园里能够讲卫生,但仍有部分不和谐现象,如随地吐痰、乱扔垃圾、在教室里吃东西,不冲厕所。在检查学生公寓卫生过程中发现学生不整理内务、不倒垃圾导致垃圾发霉,出现烟头。这些现象不仅不利于学生的身体健康,也破坏了校园环境。
2. 公共秩序意识淡化
部分“90后”大学生在校园内不遵守公共秩序,出现了食堂打饭不排队,蛮女交往不得体,过于亲密等不文明行为。上课期间迟到早退,课上玩手机,交头接耳,课间大声喧哗现象也屡有发生,干扰了校园正常的教学秩序。
3. 公共财产意识淡化
个别学生视学校的严格管理和规范要求为仇敌,将个人的不满发泄到公共设施上,破坏教室门窗、消防工具,造成了安全隐患。不关心学校财产、公共设施,认为与自己无关。这些现象无形给学校造成了损失。
( 三) 价值取向严重扭曲
1. 重个人轻集体
“90后”大学生以自我为核心,认为获得成功在于自身的努力,强调自我价值实现。而不顾及社会责任和义务; 过分看重眼前利益,忽视了远大理想; 追求实用,为了实现个人的目标不择手段,如为了争取助学金伪造贫困证明材料、将入党评优视为个人利益的实现。这些现象不利于社会发展和进步。
2. 拜金轻德
当今社会上一些不公平和腐败现象给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带来了影响。造成超前消费,道德底线降低情形,扰乱了大学生价值观念,导致学生缺少奉献精神和责任意识。另外校园内微商盛行,几乎人人微商,使学业成了副业。学生眼中品学兼优的学习榜样,悄悄转化为成绩好业绩高。
二、新形势下“90后”大学生道德教育现状的原因分析
“90后”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现状,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本研究从社会、高校、家庭、学生四个角度进行了深入分析,力求挖掘出真正的原因,以便寻求更好地解决办法。
(一)社会环境因素
1.市场经济转型期
经济发展不平衡,经济利益不平等的客观事实,使人们过分的追求物质利益,甚至不择手段。认为理想信念不适用,漠视信仰,扭曲价值观。“90后”大学生心理素质不够稳定,受此影响,大大削弱了自身对政治信仰、理想信念的追求,迷失方向。
2. 西方文化渗透
“90后”大学生追求前卫、自由、个性,这些与西方的价值体系不谋而合。在西方文化的渗透和影响下,学生更容易接受西方的文化和思想,淡化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道德观念受到冲击,造成学生对政治信仰的功利化和不理性。
( 二) 高校教育因素
1. 重理论轻实践
应试教育机制下,高校重视专业知识学习,学生的思想道德和心理健康教育相对较弱。只要学生能够认真学习、遵守学校纪律,听从学校安排就视为好学生,至于学生是否真正爱国守法、诚实守信、敬业奉献缺少考核和实践。
2. 重形式轻实效
高校对学生开展道德教育采取专题教育、主题班团会、演讲比赛、知识竞赛等形式,形势比较丰富,但大多数学生都是听众,能够内化于心者不多,只有少数组织者、参与准备者体会较深,缺少长效教育机制。
3. 重个体轻整体
由于德育工作机制缺陷,高校德育工作被分割开展,缺少整体规划。 思想政治专业课教师负责课堂理论教学,辅导员、班导师负责专职德育工作。从表面上看,互为补充,全面科学,但实际上,专业课教师、辅导员、班导师之间没有合理的沟通机制,造成部分学生多方掩盖,教育效果不佳。
( 三) 家庭教育因素
1. 家庭环境影响
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居于主导地位,父母的教育方式是否得当对孩子有很大的影响。和谐的家庭环境下,孩子的心理和人格相对健康,易于接受学校老师的教育和指导; 反之,学生不仅影响学业,甚至心理出现问题,很难开展思想道德教育。
2. 家庭道德意识偏差
家庭生活中,父母的思维方式、言行举止和思想观念对孩子影响很大。当孩子从父母获取的思想道德与学校教育和社会环境不一致时,就会消弱学生对学校道德教育的积极性和认同程度。
( 四) 学生自身因素
1. 利己主义强,社会责任感弱
“90后”大学生生长环境处于小康水平,且多为独生子女,习惯家人的呵护,形成自私自利,不愿付出,不懂与他人分享,缺少社会责任感。 在学习上,选修课时看中的是那些教师好说话、给高分,不考虑知识结构与汲取; 生活中,与同学交往原则是看是否对自己以后有用,甚至谈恋爱也考虑是否给自己带来优越的待遇; 工作中,担心影响自己人际关系,没有主见,随波逐流。这些都不利于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职业道德。
2. 现实主义强,理想信念弱
“90后”大学生大多生活条件优越,受社会拜金主义、实用主义的影响,认为“有钱能使鬼推磨”学习态度不端正,花钱找人替上课; 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只顾学习,不愿参加集体活动,缺少集体荣誉感; 大学奋斗目标是毕业后很好地就业,很少学生将个人的前途和国家的命运联系到一起。
三、“90后”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教育对策思考
“90后”大学生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时期,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需要多方共同努力,本研究从高校角度出发,深入研究,积极思考,力求打造校园全方位的育人路径。
( 一) 坚持立德树人理念,营造良好育人环境
当前多元化、新媒体、信息化背景下,高校的教育教学环境也越来越复杂,只有面对现实,不断优化校园环境才能更好地开展思想道德教育活动。一方面,优化自然环境,规划整体建设、绿化环境,甚至组织学生参与其中,不仅能增强学生的爱校情怀,也会强化学生主人翁责任感。 另一方面,优化文化环境,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遵循教育规律, 精心设计教学和实践环节,组织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校园文化活动,激发学生文化热情陶冶学生情操,寓教于乐,育人效果事半功倍。
( 二) 加强师德队伍建设,提高德育队伍素质
高校需要提高教师的教育水平,就要从这两个环节入手。一是教师要充分挖掘课堂教学中的价值因素,专业课教学过程融入思想道德教育,不仅融入个人的价值观、社会价值观,更要把二者有机结合。二是在指导学生实践实习过程中,规范学生行为,强化职业道德; 培养吃苦耐劳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 补充学生的价值观,促进学生提高道德水准,更好地适应社会。三是加强对教师培训和监督,制定廉洁自律管理机制, 规范教师的行为,为学生树立榜样,使教师人格魅力为德育工作增添色彩。
( 三) 强化家校合作意识,打造全方位教育模式
家校关系是人际关系中难度较大的关系,但却是教育学生有效的方式。因此,高校应积极拉近学校与家长的联系,充分认识到家校合作的重要性,建立家校合作机制。了解学生的家庭状况,尊重家长,运用有效的联系手段,采取合理沟通方式方法,不断拓展家校联系的新途径。学校与家庭建立合作关系,不仅有利于高校践行教育使命,增强社会对学校教育的认同感,更能有效的促进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有利于学生未来发展。
四、总结
“90后”大学生是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他们在社会中的道德修养、价值取向、思想观念决定了他们将来的地位和作用。高校应积极践行教育使命,不断探索提高大学生道德素质的路径和载体,与时俱进,克服客观困难,开创更好地教育局面。
参考文献
[1]江英飒等.高校师生核心价值观的构建与实践[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3(6):256-260.
[2]孙桂福.当代大学生到的教育方法创新研究[D].山东大学,2010.10.
关键词:大学生;安全教育;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7. 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4)09-0025-01
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校园社会化现象日趋明显,尤其是在当前多元文化的影响下,大学生价值观念、交往领域等也在不断变化和扩大。治安、刑事案件时常发生在大学生周边,诱发大学生违法犯罪案件也时有发生。加强对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树立大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在构建和谐校园过程中,已成为一个重要环节。
一、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的重要意义
1.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是满足大学生安全需要的必要保障。
加强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对于不断增加大学生的安全知识, 提高大学生发现问题、解决困难的能力,不断提升大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和防范意识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大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和掌握基本安全常识,不仅可以降低大学生在校期间安全事故的概率、而且在遇到困难和风险时也会更大程度的保护自己不受伤害和尽可能不伤害他人。
2.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是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
目前,许多大学生生理成熟,但心理年龄尚未发育成熟,行为和思想的盲动性比较突出,遇到外界刺激或发生矛盾冲突时,较难控制住自己的情绪而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因情绪冲动导致意外事故和违法违纪行为的发生。所以,针对当前大学生中存在的安全问题给予教育和指导,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提升大学生的自我安全意识和防范意识,提升大学生为人处事能力是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
3.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是维护校园安全稳定的有力保障。
高校校园安全稳定工作与学生有着直接关系,部分学生追求金钱、幻想暴富误入传销;部分学生拜金、贪图享乐误入歧途;部分学生心理问题而出现自杀或者暴力行为等等。众多问题的发生对高校校园安全稳定产生了及其恶劣的影响。因此,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对于维护校园安全稳定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二、大学生安全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大学生安全教育的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不够。
《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安全教育及管理暂行规定》明确要求,高等学校应将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作为一项经常性的工作,列入学校工作的重要议程。当前,各大高校对大学生的安全问题有着清醒的认识,但是仍有部分学校对大学生安全教育的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不够,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提升。首先,部分高校没有建立完整的领导机制和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对大学生安全教育的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不够,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效果和实效。其次,部分高校忽视大学生安全教育,没有将大学生安全教育纳入正常的教育教学当中,从而造成安全教育成为一个片面、客观的认识。其次,部分学校对安全教育恩施不到位,认为安全教育仅仅是保卫部门的工作,甚至部分学校认为安全教育的存在可有可无。
2.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形式单一,有待于进一步创新。
安全教育作为高校的重要教育内容,必须采取恰当、多样形式才能取得突出的效果。当前,在部分高校安全教育中,很多教育流于形式,未能取得预期效果。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安全教育形式单一,以正面宣传和说服为主。大学生安全教育一般采取召开大会、主题班会、辅导员日常安全教育、集中应急式教育等方式,以安全常识的宣传说教居多。形式上传统且没有新意,不能吸引学生的关注,也无法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耽误或忽略了学生安全防范技能的培养和锻炼。从而导致学生安全常识缺乏,应变能力与防范能力不足,在遇到危机、突发事件时,往往是惊慌失措、不知如何处理。单一的教育形式使得学生不能积极参加或者认真学习,影响了教育的效果。
3.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内容枯燥,不够生动。
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内容主要侧重于宿舍安全教育,人身安全教育等方面,教育内容很不全面。另外,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内容注重安全理论内容,而忽略案例式教育、共情式教育等手段。教学内容的枯燥和不够生动,使得学生参与积极性不够。大学生安全教育内容应是多方面的,与时俱进的。主要包括消防安全、交通安全、财产安全、生命安全等方面,进行安全教育的时候,很难面面俱到。加上安全教育内容未能与时俱进,内容陈旧、落后。
三、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对策
1.完善安全教育体系,建章立制。
各高校要根据自身特点制定科学、合理、有效的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机制,从制度层面确保各项活动顺利开展。高校要将大学生安全教育纳入到正常的教育教学体系中,学校要开设专门的安全教育课程,制定具体的教学计划,根据年级的特点安排不同的教学计划和任务。贯穿大学生四年的整个培养过程。另外,各学校要建立和健全安全制度,明确各个部门、各个老师的职责,责任到人,提高学校、学生的安全意识。
2.加强安全宣传,营造和谐氛围,不断提升安全意识。
大学生安全教育是维护大学生安全的基础教育,是学生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它应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因此我们要加强对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的认识,把做好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提高到能否营造优良育人环境;能否维护校园和社会的稳定;能否实现高校的教育培养目标这一高度来认识,时刻把学生安全教育工作摆在重要位置。
各高校要切实采取有效措施,不断加大安全教育的宣传和力度,在校园内营造安全学习、快乐生活的良好氛围,通过广播、报纸、主题班会、娱乐活动等实现全面、全员的安全教育。各项日常教育环节都要结合安全教育内容,适时开展对学生的安全教育,从而形成对安全工作重要性的共识和公众舆论,以利于安全教育的开展,使学生安全教育得到广泛而充分的重视。通过全方位的宣传和氛围的营造,不断提升学生的安全意识和防范意识,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
3.不断丰富安全教育内容,逐步创新安全教育方式。
大学生安全教育内容主要包括用电安全、消防安全、交通安全、财产安全、食品安全、心理健康安全、网络安全等。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内容比较全面,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要根据实际发展和形势变化,不断丰富和发展安全教育的内容。既要考虑到传统安全,又要覆盖到新型安全;既要突出重点,又要坚持全面。
大学生安全教育在形式和方式上要注意形式的创新,以多样的方式、丰富的内涵来吸引大学生,引导大学生。如开展大学生安全教育主题活动月、开展安全教育主题演讲比赛、开展安全事例图片展、开展安全知识竞赛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对大学生开展安全教育。在理论基础的宣传学习上,加强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如开展消防安全演习,教会学生正确认识和使用消火栓、灭火器等必备用具等。同时,在大学生中积极开展反面案例的教育,针对学生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和问题,适当、适时安排典型案例进行教育,增强安全教育的生动性、真实性,提醒学生要吸取经验教训,谨防此类事件的发生。
在新的形势下,不断提升和增强大学生的安全意识,丰富大学生安全教育内容,创新安全教育形式,提升安全教育的时效性、针对性,切实做好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积极构建安全、稳定、和谐的大学校园。
参考文献:
[1]韦乔元.有效加强高校大学生的安全教育[J].教育与职业,2010,(29).
【大学生教育形势政策】推荐阅读:
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论文-大学生诚信教育论文06-18
关于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考09-08
大学生医保政策07-10
大学生创业补助政策-政策解读和具体流程10-22
大学生村官考试相关政策06-09
大学生当前就业形势分析06-13
2024大学生士兵退伍政策06-13
大学生就业形势调查问卷10-02
2023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11-02
大学生就业形势的认识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