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长与山海经句子

2024-10-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阿长与山海经句子(精选8篇)

阿长与山海经句子 篇1

第一部分

(1——2小节)介绍阿长身份及称呼由来(简介长妈妈)。

这一部分主要介绍了不同人对长妈妈称呼以及长妈妈名称由来。“我”家庭是一个等级森严封建家庭,即使对一个保姆称呼也是长幼有别,祖母最长,所以叫她“阿长”,母亲与阿长平辈,依着孩子称她为“长妈妈”,“我”是晚辈,则亲昵地叫她“阿妈”。文章第一句所谓“已经说过”指是作者已在《朝花夕拾》首篇《狗·猫·鼠》中提到过长妈妈,那是一个害死隐鼠而又以谎言欺骗小主人女工,给人印象似乎并不太好。所以文章开篇,作者就在不经意间暗示了曾经有过对长妈妈不满情绪。

接着作者在文章第二小节介绍了“长妈妈”称呼由来,“长妈妈”称号原来是顶替了“我家”先前一个女工绰号而来。这真让我们感到她比孔乙己还要可悲,人们毕竟知道孔乙己还有个属于自己姓,而长妈妈连自己姓什么也不为人知,直至三十年后鲁迅写作本文时候仍不知长妈妈姓什名谁,可见长妈妈地位是何等卑微。鲁迅曾说过,旧中国妇女,数千年来没有争得做人地位,她们“连羊还不如”。连姓名都被人忘却长妈妈不正是千千万万旧中国农村妇女典型代表吗?!

第二部分

(3——18小节)写“我”对长妈妈由“不大佩服”到“空前敬意”到“这种敬意消失”过程。

这一部分又分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3——5小节)写“我”讨厌阿长

这里作者主要选择了几个典型事例写对长妈妈讨厌,一是厌长妈妈罗嗦(“常喜欢切切察察”),甚至怀疑长妈妈在家中挑拨是非(“我家里一有些小**,不知怎我总疑心和这‘切切察察’有些关系”);二是厌长妈妈限制“我”行动(“又不许我走动,拔一株草,翻一块石头”);三是厌长妈妈睡觉占地(“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这些事情完全是从小孩角度写,换一个角度也许就不能说她讨厌。“常喜欢切切察察”不是可以说明长妈妈并不是一个自我封闭人吗?“不许我走动”不是正表现了长妈妈对“我”关心和负责吗?“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是不是因为白天劳作太累了?这不正说明了长妈妈勤劳吗?

第二层次(6——12小节)写“我”烦厌阿长繁琐细节

这一层次主要写烦长妈妈许多“规矩”和“道理”,重点写是过年规矩。从压岁钱说到祝福语再到吃福橘,写得非常详尽。这些在小时“我”看来是太烦了,但在读者特别是外国读者看来,就要当民俗来欣赏了。鲁迅曾对日本友人增田涉说,在他《朝花夕拾》里,“有关中国风俗及琐事太多,不加注释恐怕不易了解”。鲁迅这样对中国特有源远流长、神秘奇异民风民俗描写,使作品产生了特有魅力。

第三层次(13——18小节)写阿长给“我”讲“长毛”故事,而对阿长产生“空前敬意”。

这第一次敬意是由长妈妈讲“长毛”故事引起,故事前半部分是令人毛骨悚然,但因为“我”觉得这件事和 “我”毫不相干,“我”并没感到可怕。但当长妈妈讲到她们一排女人脱了裤子,竟能阻止“外面大炮”“放不出来”时,“我”“不能不惊异”,“不料她还有这样伟大神力”,“从此对她就有了特别敬意”。这是由“厌烦”到“敬重”第一次转折。

阿长与山海经句子 篇2

一、教学目标设计的概况

“教学目标是教师基于对教学实践过程的预设所设定的假设”。基于课程目标设计理念,教学目标在表述时,应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融为一体,有机整合。以下是对20份《阿长与〈山海经〉》教学目标每一条子目标的主要维度做列表分类整理后的情况总结。

(一)知识与能力

知识与能力是传统教学合理的内核,也是新课改背景下教学的主要内容。

在收集到的20组教学目标中,知识与能力涉及的内容最广泛,知识点最多,主要以了解文章写作方法和写作特点方面的知识为主。其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是了解或学习“处理材料详略得当的方法”和“围绕中心选择材料的写作特点”,各有12组教学目标提及。其次是“学习先抑后扬的写法”“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积累文章重点字词”各出现7次。“学习刻画人物时的细节描写”也多次出现,共有5组教学目标提到。

(二)过程与方法

过程与方法,既是课堂教学的目标维度,又是课堂教学的操作系统。新课程倡导学与教过程的体验和方法的选择。

就统计的20组《阿长与〈山海经〉》的教学目标来说,方法集中于如何理解人物形象和把握中心思想上。其中,理解、感知、把握人物形象的方法受到的关注度最高。除了感知人物形象之外,把握文章中心思想感情也是散文阅读教学的关键任务,有4组教学目标提及使用“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另外,有4组写道“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记叙的顺序”,这有助于在学生阅读学习叙事散文时感知人物形象,领会文章的主旨大意及中心思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课堂教学的动力系统。新课程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维度上进行深层次拓展,倡导设计教学目标时,要充分关注学生情感的体验、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

教师对《阿长与〈山海经〉》这篇文章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达成的共识度最高,设计的教学目标内容相对集中。由统计结果得出,在70%的教学目标中,“感悟作者对阿长的怀念、同情和赞美之情,领会阿长性格中的纯真美”被视为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学习任务。其余有3组只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笼统地设定为“感受作者对劳动妇女的真挚感情”。

二、教学目标设计存在的问题

(一)定位不准

“教学目标本质上是预期的学习结果,其陈述的内容应该反映学生在一定阶段的学习活动以后将会学到什么,以引导学生学什么和怎么学。”教学目标实际上是用于检测学生的学习成果是否达到预期的设想,所以教学目标的陈述主体对象应是学生。陈述要反映学生行为的变化,陈述的行为是学生经过课堂学习之后达到的应然状态。在收集到的20份教学目标设计中,就有出现“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引导学生把握人物性格特点”等目标表述,这些目标的陈述主体都是教师,目标作用于指导教师的教学行为,是教师教学行为代替学生学习行为的表现,是对“教学目标”的理解产生偏差的结果。这样的教学目标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观意愿,会造成教学目标与自身本质相背离。

(二)目标含糊

目标清晰准确和具有可操作性是设计语文阅读教学目标的重要原则。在统计的20组教学目标中,每组都或多或少使用了表示心理活动的词语,如“了解”“体会”“懂得”“掌握”等。这些词语用于陈述学生的学习结果非常抽象,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难以被测量,缺乏可操作性。如多组教学目标提到“理解课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安排材料、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理解”的标准是什么?学生以何种方式理解?如何判断达到了“理解”的程度?这些疑问往往被教师忽略无视。

阅读教学目标也是检验和评价课堂教学是否达到预期的主要标准。含糊宽泛的教学目标,必然会给测量和评价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阻力。失去了可供对照的标准,教师仅凭个人主观经验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评估,并不能反映学生的真实情况。所以,教师应该尽可能用便于测量的描写外显行为的动词,如“写出”“列出”“辨别”“背诵”等来描述学生完成学习后的可观察、可测量的具体行为。

(三)目标不全

新课标倡导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要考虑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整体发展。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有机联系的整体。如果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机械割裂地理解制定,或简单地量化组织三维目标,将会影响教学实践的达成效果,可能造成目标计划无法落实。

在收集到的20篇教学目标设计中,有四分之一是以“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作为目标的分类类别。显然,此类目标设计没有从三维角度入手。设计者过分看重“知识与能力”,几乎忽略了“过程与方法”。这种带有浓重的传统思想的教学目标,有悖于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实现高效的语文教学,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获取必要的学科知识,提高各方面的能力,也要教授学生学习的策略和方法。语文学科知识和能力的获得离不开特定的探究过程与方法论的指导。过程与方法的习得也是实现终身学习的前提条件。

三、教学目标设计的建议

(一)要有机整合三维目标

教学目标定位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是新课改开拓创新的成果。有些教师缺乏对三维目标的深入理解,在教学中盲目地贯彻新课程的理念,每节课都一一对应三维目标设计若干子目标。这样填空似的教学目标设计缺乏活力。尽管处于教学目标上位的语文课程目标按照三个维度来陈述,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学目标要严格按照上位目标的格式来设计。教师机械地、一一对应地照搬,只会造成教学的僵化。三维目标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因此整合式的目标陈述方式更能体现三维目标的整体性,并列式的陈述方式容易人为导致三维目标的割裂。在整合三维目标的过程中,并没有要求三维比例均等,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有所侧重地设计三维目标,但不可偏废任何一维。

(二)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每个学生都具有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他们的身心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着不同的变化,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处于不同的层次。如今的教学目标设计五花八门,达到了迷人眼的地步。笔者认为教学目标的陈述对象是学生,教学目标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预设,所以在制定目标时,必须充分考虑学生认知发展的水平,设计出既有利于教师教学又有助于学生学习的教学目标。人类阶段性的认知能力并非稳定不变,而是会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而不断发展变化。这也在提醒教师要融入学生,了解学生最新的思想和认知的变化,对各个年龄段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有一个明确、清晰的认识,根据认知发展的不同特点,合理制定阅读教学目标,使其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三)要结合单元目标,紧扣文本特质

语文教材是以单元主题式呈现。这意味着,教师要有整体的眼光,将课文置于单元目标的背景中,参照单元主题和要求进行教学目标设计。《阿长与〈山海经〉》所在单元的单元目标就明确提出要求,“从中了解叙述、描写等表达方式,揣摩记叙文语言的特点”。因此,教师可多关注课文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上的特点和内涵,选择可取的部分融进教学目标中。如钱理群先生就侧重发掘该文语言表达上的特点,提出了三个教学难点:一是体味贬义词背后的爱意;二是探究“大词小用”的目的;三是感悟最后的“神来之笔”。

文本是课堂教学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主要来源。设计优质的教学目标必须要以深入解读文本为基础。《阿长与〈山海经〉》属于叙事散文,孙绍振先生在解读这篇文章时,强调把还原法落实到关键词语上去。如抓住“阿长”这一关键词,结合还原法,“找问题和矛盾就能破解周围人的精神密码。”此外,通过抓住表现“我”对长妈妈的观感发展的关键词“最讨厌”“磨难”“特别的敬意”“空前的敬意”,还原语词在语境中的逻辑含义,就能准确把握“我”对长妈妈的情感变化。这也是这篇文章的教学重点。抓住人物和事件的变化特征来深入理解主题是设计叙事散文教学目标的关键。

语文教学目标是新课标理念与课堂教学实践之间衔接的桥梁。设计并实施有效的教学目标有利于避免语文教学过程中出现盲目随意的现象,有利于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要想呈现精彩的语文课堂,必须要先制定出表述清晰、内容明确的教学目标,这是课堂教学的基础,也是课堂教学的方向。

摘要:语文教学目标,向上可体现其对课程目标的具体化,向下是影响语文教学结果的重要影响因素,所以非常关键。本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对《阿长与〈山海经〉》的教学目标设计进行整理总结,发现其教学目标设计中存在定位不准、目标含糊、目标不全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教学目标设计的三点建议:要有机整合三维目标;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要结合单元目标,紧扣文本特质。

关键词:《阿长与〈山海经〉》,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钟启泉.“三维目标”论[J].教育研究,2011(9).

[2]何更生,吴红耘.语文学习与教学设计(中学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阿长与〈山海经〉》的人文资源 篇3

《阿长与<山海经>》是鲁迅的一篇回忆性散文。这篇佳作可供学生学习借鉴之处颇多,且我决定另辟蹊径,把引导学生探究本文的人文意蕴作为教学重点,引导他们通过领悟文章的感情,来净化自己的思想,陶冶自己的情操,涵养自己的德性。学生在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意图的同时,也能提升自己的思想水平。

一、从为保姆立传看鲁迅的平民意识

导入新课后,我先提问:“鲁迅没有特意为自己的母亲写文章,却专门为保姆阿长写了这篇文章,为什么?”让学生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学生对此问题很感兴趣、经过读文思考,又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交流,最后明确:阿长是一个善良的人,她很关心鲁迅,所以值得鲁迅为她写“传记”。然后我再引导学生从时代背景、现实生活等方面来探究鲁迅为阿长作传的思想根源和现实意义。

郁达夫说过:“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就是现代散文的特征之一。”阿长所代表的是普通劳动人民,鲁迅关注阿长即是关注普通劳动人民。在19世纪末直到20世纪30年代的旧中国,连年战乱,民生凋敝,许多农民破产、工人失业,他们颠沛流离居无定所、衣食无所安,但长期被统治者忽视。鲁迅不仅没有看不起他们,还为他们的代表阿长作传。这就反映了鲁迅的平民意识。鲁迅家本来算是书香门第,但由于一系列变故(祖父下狱、父亲卧病),他出生时已家道中落。故很早他便深切体会到社会的势利和冷酷;而到农村的外婆家生活时接触了劳动人民,两相对比,自然能发现普通的劳动人民的真、善、美。故而对“名人名教授”之流,他毫不留情地批判、揭露,而对普通的劳动人民阿长,则是真诚地赞扬,衷心地为她在天之灵祝福!

这种平民思想在目前形势下需要大力提倡。试看目前许多中学生的生活,今日热衷《还珠格格》,明天狂追“超级女声”;过生日追求高消费,买名牌不惜血汗钱。究其原因,则是由于家长溺爱和社会上极端个人主义影响,中学生容易“强调自我”而无视他人、集体和国家的利益。其占有欲、享乐欲、成名欲空前强烈,普通人在他们眼中是没有位置的。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树立平民意识,摆正自己与自然、自己与社会、自己与他人的关系,这个社会才会和谐发展。也惟有处理好自己与自然、自己与社会、自己与他人的关系,这个社会才会和谐发展。也惟有如是,学生才会去关注平民生活,发现平民的闪光点。

如何引导学生树立平民意识?我是这样做的:先提问学生:“假如阿长是你的保姆,她非常关心你,把你的事当作她自己的事来做,你会有怎样的感受?你会怎样对待她?”让学生自由发言;然后再次提问:“在生活中有谁像阿长这样关心你?你应该怎样对待这些人?”学生都说出了一些感人的事例,平时写作文总是“假、大、空”的学生也一改往日风气,讲出一些身边的平常人和生活中曾感动他的、平常而实在的事情,精神境界明显提高;我又布置了一道练习题,让学生以作者的口吻为阿长写墓志铭,学生都写得很出色。

二、从阿长的命运透视反封建精神

也许有人会说我这是牵强附会,并非鲁迅的每篇文章都反封建。其实若能抓住阿长的命运和鲁迅对阿长的同情来深入分析,就会很自然地体会到本文的反封建精神。前面已分析出阿长非常善良,是个好人,我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阿长青年守寡,做了一辈子保姆,一年中只能告假一次,回去几天,生活非常苦。为什么好人没好报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通过思考和分组讨论,很快就能明确:一则由于死了丈夫,是个寡妇,二则没有文化做不来其他的事。接着让学生设想能否改变阿长的命运?学生已对阿长产生同情,当然愿意帮助她改变命运。比如设想她再婚、生子,会怎样?学生的想法不尽相同,但有一点共同的认识是:纵使生活还是贫穷,但有丈夫的疼爱,子女的关心、孝敬,阿长也可尽享天伦之乐。接着就质疑:她为何不再嫁?为什么会没文化?再结合背景分析就能领悟:封建礼教不许女子再嫁;在封建社会,穷人不能享受教育的权利,不能摆脱愚昧和无知,因此只能是穷人,而且可以肯定:在那种制度下,即使她将来有孩子,孩子将来也是穷人。这样一来。学生就能理解是封建道德和封建礼教,害得阿长这样苦。因此作者写阿长,是表达对她的怀念和同情,而对封建思想的揭露和批判也隐含其中。这样来解读课文,应该能引发学生对社会制度的思考,对改变穷人命运的思考,使之珍惜学习机会,今后学习会更为积极。这就完成了读者与文本的对话,读者与作者的对话。

课标指出:“语文课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只有注重开发课文的人文资源,才会使学生受到有益的人格熏陶,这对他们的健康成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使受教育者终身受用不尽。以上是我在教学实践中对开发《阿长与<山海经>》一文的人文资源作的初步探讨,还望各位同仁不吝赐教。

阿长与《山海经》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文中的生字词语,要求会读会写会用。2.学习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能力目标:

1.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取材料,选材详略得当的写法。2.学习本文欲扬先抑的写法。

3.了解阿长得性格特点,能用简单的语言概括。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悟鲁迅对阿长的深厚怀念之情,领会阿长性格中的纯真美,建立朴素的阶级意识,热爱劳动人民。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性格及详略结合的写法。2.感悟本文用双重眼光看待人物和欲扬先抑的写法。

【教学方法】

阅读领悟法,互动研讨法。

【授课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整体感知课文所写主要事件,初步把握人物形象。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还记得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美女蛇的故事吗?谁能给大家讲一下呢?美女蛇的故事惊险,有趣,生动。而故事的讲述者长妈妈,多次在鲁迅的文章中出现,如上面讲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还有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阿长与山海经》就是一篇专门讲长妈妈故事的文章。值得一提的是,鲁迅从未写过文章纪念他的母亲,却把这么多的笔墨给了一个保姆,专门写了篇文章纪念她,这个长妈妈究竟有什么魅力呢?在她身上发生了那些故事,让鲁迅无法忘怀呢?让我们一起走近“阿长的故事”。

二、介绍鲁迅及《朝花夕拾》、《山海经》的有关知识。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

《山海经》是我国古代的地理著作,书中保留了一些流传广泛的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大禹治水等。

三、阅读全文,整体感知,概述“阿长的故事”

明确:名字的来历---摆成“大字”的睡相---元旦吃福橘(许多规矩)----讲长毛的故事----买《山海经》

四、仔细阅读课文,思考以下几个问题。1.文章写了阿长的哪些事情,重点写了哪件事情?

明确:文章介绍了长妈妈名字的来历,身体外形上的特点,以及她的一些不好的习惯。如写她喜欢“切切察察”,喜欢“告状”,睡觉爱摆成大字等。接着写她懂得的许多规矩,如元旦,除夕吃福橘,人死了要说老掉了等。最后写长妈妈给我买《山海经》的事,这是本文的重点。

3.归纳文中的每件事刻画了阿长怎样的性格特点?具有怎样的人物形象? 明确:长妈妈名字的来历---------地位卑微低下

喜欢“切切察察”---------絮叨琐碎

摆成“大”字的睡相---------不拘小节

元旦吃福橘---------迷信,淳朴善良

教给我许多道理---------关心爱护我讲长毛的故事----------无知,纯朴

买《山海经》----------热心善良,对孩子关心爱护

4.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鲁迅对阿长情感态度变化的词句?看前后感情有什么变化。这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写法?

明确:实在不大佩服(最讨厌)----不耐烦------空前的敬意(特别的敬意)---新的敬意。

这里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能是描写的人物形象给人意外的惊喜,起到出乎意料的效果。5.作者对阿长有着怎样的感情?

纵观全文,作者先是“不大佩服”,后来产生“新的敬意”,到最后发出深沉的祝福。作者用了这样一种先抑后扬的表现手法来刻画阿长这一封建社会的普通劳动妇女形象,刻画出了一个淳朴热情、善良仁慈、关爱小孩的长妈妈形象,抒发了自己对长妈妈的同情,尊敬、赞美和深深的怀念之情。五.小结

总体说来,本文诙谐而富有情趣.但又不失深沉庄重。“切切察察”的神态,睡相的描写,吃福橘时的紧张心情,“长毛”的故事,渎后令人捧腹开怀,忍俊不禁。可是,当长妈妈为“我”买回《山海经》后,作者的感情变得深沉庄重,深切怀念之情流露于字里行间,这种色彩的变化,使得作者对长妈妈的感情表达得更加真实感人。

六.布置作业

(1)长妈妈是个怎样的人?

明确:身份低微,行为粗鲁,不被尊重,麻木,愚蠢而迷信,饶舌、多事、有许多繁文缛节,但也是一个淳朴,善良关心孩子的劳动妇女。

﹙2﹚想象创新

我们假设阿长现在还健在,她读了鲁迅这篇文章,会对鲁迅说什么?

阿长与《山海经》课件 篇5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安排材料,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2、了解课文的记叙线索。

3、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中心,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中心,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了解课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安排材料,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了解课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安排材料,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背景音乐)

在鲁迅的童年生活中,长妈妈是个很有影响的人物。她讲的美女蛇的故事神秘莫测,给百草园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那么,长妈妈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鲁迅先生的散文《阿长与〈山海经〉》。(大屏幕显示课题,指定学生简介作者)

二、作者简介

谁来为大家介绍一下鲁迅: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代表作: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

三、识记字词(先由学生认读,然后一一指正,最后出示答案)

骇(hài)掳(lǔ)悚(sǒng)惶急(huáng)渴慕(mù)霹雳(pī lì)诘问(jíe)疮疤(chuāng)惧惮(dàn)

四、研读课文

1、本文篇幅较长,内容较多,但都围绕着中心人物──阿长来写的。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阿长是不是她的真名?

(女同学齐读第一、第二段。)

不是。她只是一个连真正姓名都很少有人知道的下层劳动者,即我的保姆。(板书:地位低下,不被人重视)

2、阿长是我的保姆,对她有了基本的认识之后,作者又写了阿长的哪些令“我”讨厌的生活习惯?由此可看出长妈妈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写了阿长切切察察的毛病、摆成“大”字的睡相。

表现了长妈妈饶舌多事,不拘小节性格。

3、长妈妈懂得哪些“我”所不耐烦的规矩?从对这些规矩的描写中可以看出长妈妈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⑴元旦除夕吃福橘,说是吃了它,一年到头,顺顺溜溜……

⑵说人死了必须说“老掉了”;死了人,生了孩子的屋子里,不应该走进去;饭粒落在地上,必须拣起来,最好是吃下去;晒裤子用的竹竿底下,是万不可钻过去的……。

在这些烦琐的规矩中,详细写了“元旦辟头的磨难”。对我来说,除夕最快乐的事情是用压岁钱买回自己喜欢的东西。而长妈妈却让我道恭喜、吃福橘。对我来说,这的确是一种“磨难”;但对阿长来说,这是保证孩子平安的一种最好方式。这恰恰表现了阿长的真诚和善良,

4、我为什么对长妈妈产生了“特别的敬意”?

长妈妈讲的“长毛”的故事,出乎我的意料,更让我感到长妈妈的伟大神力,从此对她就有了“特别的敬意”。

需要我们注意的是,“长毛”的故事在令人捧腹的同时,又使我们看到了长妈妈的无知和淳朴。

5、然而,最让“我”对她产生敬意的是什么呢?

为“我”买回渴慕已久的《山海经》。这也是我们本文的写作重点。

6、听课文录音。回答问题。

⑴当阿长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样想的?表现了“我”什么心理?

明确: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我对从她那里得到《山海经》不抱任何希望,只是说说而已。

⑵阿长把《山海经》买回时,“我”有什么反应?体现了怎样的心情?

“我似乎遇到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

震惊、感动的同时进而对长妈妈产生了新的敬意。买《山海经》一事写出了长妈妈热爱、关心孩子的`美好品质。

7、齐读文章最后两段:

文章以“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结束,表达了作者对阿长的深切怀念之情。它凝聚着鲁迅对长妈妈的全部情思,寄托着鲁迅对善良人的衷心祝愿。这时的长妈妈,不再粗俗,不再可笑,激荡在我们心中的只有深深的怀念,这就是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

小结:下面我们再来回顾一下今天所讲的内容。文章围绕阿长写了那些事情?表现了阿长怎样的性格?“我”的感情变化如何?

事人物性格我的感情变化写作手法切切察察的毛病饶舍多事不大佩服欲扬先抑摆成“大”字的睡相粗俗、不拘小节;令人厌烦的规矩善良真诚不耐烦讲“长毛”的故事无知、淳朴特别的敬意为“我”买《山海经》热爱关心孩子新的敬意

在鲁迅先生的眼里,长妈妈和《山海经》是密不可分的。可以这样讲,没有长妈妈就没有渴慕已久的《山海经》。所以,这四本书就成了“我最为心爱的宝书”,以至得到《山海经》后,连“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

A、隐鼠一事,文中出现了好几次,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下发材料)

教师读《狗·猫·鼠》的片断。

B、《狗·猫·鼠》也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鲁迅著名的散文集,收入的十篇文章,大都是回忆童年、少年生活的。写这些文章时,鲁迅已40多岁了,所以取名为《朝花夕拾》,含义是:早晨的花晚上拾取。希望同学们能抽出时间去读一读。

五、作业

阿长与山海经教案 篇6

线索式教学案例

设计者:朱红军

课题:《阿长与山海经》

单位:石桥中学

时间:2014、10、20

《阿长与山海经》

作者:鲁迅

设计者:朱红军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阅读课文,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有感情的朗读、品味部分语段,分析人物性格,体会“我”的感情变化历程。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课文,小组合作学习,把

握“我”的感情发展脉络,分析阿长的形象,结合自己的经历体验“我”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阿长对“我”的关爱,体会“我”对阿长的感激、怀念之情,学会理解他人,学会关爱他人,构建和谐人际关系,构建美好生活。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阅读理解,小组合作学习,把握“我”的感情发展脉络,分析阿长的形象,并结合自己的经历体验“我”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线索教学法情感体验法、小组合作学习法

教学线索:

“我”对阿长的感情变化:不大佩服、不耐烦--空前的敬意--敬意消失--新的敬意--怀念祝福

学习方法:线索式学习法、情感体验法、小组合作学习法

学习线索:

“我”对阿长的感情变化:不大佩

服、不耐烦--空前的敬意--敬意消失--新的敬意--怀念祝福

教学准备:搜集有关鲁迅、《朝花夕拾》以及《山海经》的资料,预习课文。教学类型:精读课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

二、理清线索

1、快速浏览课文,圈画出“我”对阿长感情态度的词语、句子或语段,概括出“我”对阿长怀有的怎样的感情?

2、读后学生自主思考。

3、全班交流,补充、评价。

三、合作探究

交给方法合作学习

1、划分学习小组,出示合作学习内容:

说说“我” 对阿长为什么会产生“不大佩服、不耐烦”的情感呢?从中可以看出阿长是个怎样的人?

在这部分文章中,画出你认为最能表现“我”这种感情的句子,并试着有感情地朗读出来。

2、小组合作学习后,全班交流。

运用方法合作学习

1、请小组按照上面的学习方法合作学习

说说我对阿长为什么产生“----”的情感呢?从中可以看出阿长是个怎样的人?

在这部分文章中,画出你认为最能表现“我”这种感情的句子,并试着有感情地朗读出来。

2、小组合作学习后,全班交流

3、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两节,体会“我”对阿长的追悼与思念!你能根据课文内容,也来说几句哀悼长妈妈的话吗?

4、教师小结

四、拓展体验

我们也有“对别人的关爱由不理解到理解”的经历吗?请你说说,让大家一

起分享你的痛苦与快乐,再谈谈这件事给你的生活启示。

五、牛刀小试

请你锁定身边最具特点的人,抓住其特点,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描写他,表达对他的赞美之情。

板书设计:

阿长与山海经

鲁迅

不大佩服、不耐烦--空前的敬意--敬意消失--新的敬意--怀念祝福

阿长与《山海经》教案

排山中学周嘉正

学习目标: 学习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a紧抓能凸显人物性格特征的生活细节;

b先抑后扬的写作技巧;

c详略得当 功利阅读潜意识的激发与培养 3 调动生活体验,关注身边的人给予你的真爱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家知道鲁迅这一代文豪“最初得到的,最为心爱的宝书”是什么吗?。这本书的由来又和谁密不可分呢?

二.功利阅读。

带着下列问题细读课文,或圈点勾画,或涂涂写写,节约时间,思考答案。

1.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重点写了什么?

2.从中看出阿长是怎样的一个人?

学生发言,形成共识:

事情:切切察察;“大”字睡相;元旦仪式;繁琐道理;长毛故事;谋害隐鼠;买《山海经》。

重点:买《山海经》

阿长:地位低下,饶舌多事,不拘小节,迷信善良,无知淳朴…

紧扣特点,关注细节,详略得当。

三.质疑探究。

问题:有人说,文中所列举的生活

小事虽多但缺乏联系,特别是阿长替“我”买《山海经》一事纯属她的一时冲动,甚至让读者感到阿长的前后举动有矛盾。

对于这个问题,大家是怎样看的?小组讨论,形成共识,课堂发表。

行文中,情感线索很重要;先抑后扬:铺垫——烘托

四.真情流露。

童年或现在,我们可能都生活在爱的包围之中,只是有些时候有些人有些事被我们遗忘罢了。甚至,有的人还被我们无端的误解。静下心来,梳理梳理,敞开心扉,好好聊聊。

五.作业布臵。

结合生活体验,写一篇本文读后感,字数300——500字左右。

阿长与《山海经》

目的要求:

1. 围绕中心选取材料;选取材料详略得当。

2. 学习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

用。

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掌握文中出现的陌生字词,达到会读、会写、会用。

2、能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合作解决文章理解上的疑难,培养学生问题能力。

3、深入领会作者对阿长的感情,建立朴素的阶段意识,热爱劳动人民。

4、学习文章人物描写的方法。

重点 :

学习鲁迅通过人物动作、语言描写来塑造人物的写法,即人物的语言、动作描写。难点:

本文的教学难点是学生对文章主题的领会。初二学生,这一年龄特点,认知多靠直观感受,对鲁迅要“呐喊”的内容,如封建的世态炎凉,“正人君子”的虚伪丑恶难有感触。处理这一问题上,教师要先讲,再要求学生领会,并且,按新课理念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感受,倡导后现代教学理论提出的“文章的主

题是游离于作品之外的”思想,相信“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林黛玉”。

教具准备:u盘

教材分析:

这篇文章出自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阿长是鲁迅儿时的保姆,也是本文的主人公,她普通,普通得别人不知道她的名字;她粗俗,粗俗得语言刺耳,动作可鄙;她迷信,迷信得愚妄可笑,麻木不仁。但她又爽朗、热情、乐于助人,有着淳朴、宽厚、善良、仁慈的美德,尤其是目不识丁的她一次看到鲁迅听人介绍《山海经》时的痴迷神态,竟超常人所不能地给鲁迅买了一本《山海经》,此举此情震憾着鲁迅的一生。长妈妈去世30年后,鲁迅写此文以示深沉怀念。

“颂扬人性美”是本单元的主题。“学习朗读,围绕中心选材,分析人物特点,把握语句中蕴含作者的感情,掌握记叙文特点,提高阅读记叙文的能力”这

五方面是编者设此单元的意图。《阿长与山海经》以讲读课的身份出现在单元之首,用意有三:其一是该文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理解层面符合初二学生年龄特点。其二,记叙线索明晰,选材典型性强,写法上欲扬先抑,这为后面《荔枝蜜》、《我的信念》等文章的学习打下铺垫。其三,文章语言生动、精彩,值得朗读、品味、学习。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课型:新授。

方法:自学指导。

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在初一时我们学过鲁迅先生的回忆性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文中美女蛇的故事给美丽的百草园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而故事的讲述者长妈妈,在鲁迅先生的作品中几次都提起,可见她是一个对自己很有影响的人物.那么她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今天就走进鲁迅先生为她专门写的《阿长与》。

二、检查预习

注音:

掳去震悚惶急疮疤

诘问惧惮霹雳{pi li }

为下列词语中加括号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将序号填在括号内。

1、莫其妙

a名字b说出c名誉d有名的

2、念不忘

a惦记,常常地想b念头c读d“廿”的大写

3、懒

a分散b不亲密c粗心d不熟悉

4、烦琐之

a极b以至c到d至于

三、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

惶急:恐惧着急。

诘问:追问、责问。

惧惮:惧怕。惮,害怕。

渴慕:迫切地羡慕。

霹雳:云和地面之间发出的一种强烈的雷电现象。

烦琐:繁杂琐碎。

疮疤:疮口表面所结的痂。

毫不相干:一点关系也没有。

情有可原:这种情况有可以原谅之处。

深不可测:深度大,难以测量。形容深奥难以理解。

莫名其妙:没有人能说明它的奥妙{道理}。名,说出。

四、品味细节

1.读课文,要求找出作者感情变化的原因。

教师提示:我们知道,“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作者的感情变化是因为发生了一些事情。也就是说,这些事情就是我感情变化的原因。下面请同学们分小组联读课文,用简要的话概括出这些事情。

明确:一共写了七件事。

①常喜欢切切察察

②限制我的行动

③睡觉时挤得我无法翻身

④懂得许多规矩和麻烦的礼节

⑤讲长毛攻城时护城

⑥谋害我的隐鼠

⑦为我买《山海经》

2、这些事中哪些地方写得最细,最精彩。请找出来,用“写得好,它写出了” 的句式进行品析并说话。

第 二 教 时

课型:新授、练习。

方法:自学指导。

过程:

一、复习导入。

二、整体感知:

文章主要描写的对象是长妈妈,作者几乎是按生活的原样,真实而亲切地再现了自己童年时期与长妈妈相处的情景。请同学们在自读课文的基础上,找出描写长妈妈的事件或细节,并说说这些事件或细节体现了长妈妈什么样的性

情。

1.长妈妈是一个没有名字的人

——长妈妈地位低下

2.长妈妈睡觉时总是“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

——长妈妈是一个粗人。

3.长妈妈“常喜欢切切察察”

——长妈喜欢饶舌多事。

4.长妈妈“逼”着我吃福桔

——长妈妈有着太多的繁文缛节

5.长妈妈给我讲长毛的故事

——长妈妈是无知而又淳朴的。

6.长妈妈给我买来《山海经》

——长妈妈是一个真诚,善良,关心孩子,尽可能帮助孩子的好人。

四.想象创新

我们假设阿长现在还健在,她读了鲁迅这篇文章,会对鲁迅说什么?

请同学们紧扣课文内容与人物性格特征,放飞想象的翅膀,赋予人物新的时代特色,代长妈妈说些话。

教师举例:

哥儿啊,我虽无名无姓,但经你一写,现在也成了名人了,可是你说我无名无姓,生得黄胖而矮倒也罢了,怎么连颈上的灸疮疤也写进去了呢?说我规矩多、烦琐、迷信也罢了,那时谁不迷信啊?可是你,怎么连我睡相不好这种私事都写进去了呢?特别是给你讲长毛故事时,讲的将我们掳去后,让我们脱下裤子站在墙头,大炮就放不出来,你也照实写下来了,你不怕人笑话我还怕人笑话呢!

1.文章前两段介绍了“长妈妈”称呼的由来,从中可看出“长妈妈”怎样的社会地位?地位低下,不被人重视

2.作者写了阿长的哪些令“我”讨厌的生活习惯?可看出长妈妈什么样的性格特点?切切察察的毛病摆成“大”字的睡相

饶舌多事,粗俗、不拘小节

3.长妈妈懂得哪些“我”所不耐烦的规矩?从对这些规矩的描写中可以看

出长妈妈什么

样的性格特点?

元旦道恭喜、吃福橘

说人死了必须说“老掉了” ??

真诚和善良

4.我为什么对长妈妈产生了“特别的敬意”?这些描写可以看出长妈妈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长毛”的故事,出乎我的意料,更让我感到长妈妈的伟大神力,从此对于她就有了“特别的敬意”。

无知、淳朴

5.最让“我”对她产生敬意的是什么事情?

为“我”买回渴慕已久的《山海经》。

6、当阿长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样想的?表现了“我”什么心理? 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我对从她那里得到《山海经》不抱任何希望,只是说说而已。

7、阿长把《山海经》买回时,“我”

有什么反应?体现了怎样的心情?

“我似乎遇到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震惊、感动的同时进而对长妈妈产生了新的敬意。

买《山海经》一事写出了长妈妈热爱、关心孩子的美好品质。

附:板书设计

阿长与《山海经》

感知人物烦琐、愚昧、迷信善良、朴实、真诚

拎出线索不大佩服——不耐烦——空前敬意——新的敬意

品味细节竖手指、睡觉姿态、古怪仪式、讲长毛

想象创新紧扣人物性格、联系现实生活

主要事件:

“切切察察”的毛病——饶舌多事

摆成“大”字的睡相——不拘小节

令人厌烦的规矩——麻烦多事

“长毛”的往事——纯朴无知

购买《山海经》——热情助人

五、师生作结

六、布置作业:

教学后记:

《阿长与》

执教者:邹娟娟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安排材料,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2.了解课文的记叙线索。

3.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中心,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中心,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了解课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安排材料,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了解课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安排材料,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在鲁迅先生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鲁迅除写了自己的老师寿镜吾先生之外,还写到了—个人,这个人是谁呢?。她是个很有影响的人物。她讲的美女蛇的故事神秘莫测,给百草园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那么,长妈妈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鲁迅先生的散文《阿长与》。

二、课堂活动、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看完后看下自己阅读所用的时间,不超过8分钟。、分发题目,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同桌或前后桌交换试卷,师点评。、让学生巩固下刚才做错的题目。

附:小试牛刀

1、本文的题目是阿长与《山海经》

2、本文的作者是鲁迅

3、本文选自

4、本文的中心人物

5、阿长是我的保姆,对她有了基本的认识之后,作者又写了阿长的哪些令“我”讨厌的生活习惯?

6、什么事让作者对长妈妈产生了空前的敬意?

7、然而,最让“我”对她产生敬意的是什么呢?

三、课堂小结

文章围绕阿长些了那些事件?

1、切切察察的毛病

2、摆成“大”字的睡相

3、令人厌烦的规矩

4、讲“长毛”的故事

5、为“我”买《山海经》

四、布置作业

课外阅读《朝花夕拾》,把你喜欢的文章讲给大家听。

阿长与山海经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 围绕中心选取材料;选取材料详略得当。2. 学习细节描写对刻画人

物的作用。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

2.掌握文中出现的陌生字词,达到会读、会写、会用。

3.能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合作解决文章理解上的疑难,培养学生问题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深入领会作者对阿长的感情,建立朴素的阶段意识,热爱劳动人民。

教学重点

学习鲁迅通过人物动作、语言描写来塑造人物的写法,即人物的语言、动作描写。

教学难点:

学生对文章主题的领会。

教学方法

1.阅读领悟法2.互动研讨法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课型:新授。

方法:自学指导。

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在初一时我们学过鲁迅先生的回忆性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文中美女蛇的故事给美丽的百草园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而故事的讲述者长妈妈,在鲁迅先生的作品中几次都提起,可见她是一个对自己很有影响的人物.那么她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今天就走进鲁迅先生为她专门写的《阿长与》。

二、检查预习

注音:

掳去 震悚惶急疮疤

诘问惧惮霹雳{pi li }

为下列词语中加括号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将序号填在括号内。

1.莫其妙 a 名字 b 说出 c 名誉 d有名的

2.念不忘a 惦记、常常地想b念

头c读d“廿”的大写

3.懒

a 分散b 不亲密c 粗心d不熟悉

4.烦琐之a极b 以至 c到d至于

三、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

惶急:恐惧着急。

诘问:追问、责问。

惧惮:惧怕。惮,害怕。

渴慕:迫切地羡慕。

霹雳:云和地面之间发出的一种强烈的雷电现象。

烦琐:繁杂琐碎。

疮疤:疮口表面所结的痂。

毫不相干:一点关系也没有。

情有可原:这种情况有可以原谅之处。

深不可测:深度大,难以测量。形容深奥难以理解。

莫名其妙:没有人能说明它的奥妙{道理}。名,说出。

四、品味细节

1.读课文,要求找出作者感情变化的原因。

教师提示:我们知道,“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作者的感情变化是因为发生了一些事情。也就是说,这些事情就是我感情变化的原因。下面请同学们分小组联读课文,用简要的话概括出这些事情。明确:一共写了七件事。

①常喜欢切切察察

②限制我的行动

③睡觉时挤得我无法翻身

④懂得许多规矩和麻烦的礼节

⑤讲长毛攻城时护城

⑥谋害我的隐鼠

⑦为我买《山海经》

2、这些事中哪些地方写得最细,最精彩。请找出来,用“.......写得好,它写出了......”的句式进行品析并说话。

五.小结

这节课我们理出了事件,认识了人物。

六.布置作业

研讨与练习一.二。

第 二 教 时

课型:新授、练习。

方法:自学指导。

过程:

一、复习导入。

二、整体感知:

文章主要描写的对象是长妈妈,作者几乎是按生活的原样,真实而亲切地再现了自己童年时期与长妈妈相处的情景。请同学们在自读课文的基础上,找出描写长妈妈的事件或细节,并说说这些事件或细节体现了长妈妈什么样的性情。

1.长妈妈是一个没有名字的人

——长妈妈地位低下

2.长妈妈睡觉时总是“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

——长妈妈是一个粗人。

3.长妈妈“常喜欢切切察察”

——长妈喜欢饶舌多事。

4.长妈妈“逼”着我吃福桔

——长妈妈有着太多的繁文缛节

5.长妈妈给我讲长毛的故事

——长妈妈是无知而又淳朴的。

6.长妈妈给我买来《山海经》

——长妈妈是一个真诚,善良,关心孩子,尽可能帮助孩子的好人。

四.想象创新

我们假设阿长现在还健在,她读了鲁迅这篇文章,会对鲁迅说什么?

请同学们紧扣课文内容与人物性格特征,放飞想象的翅膀,赋予人物新的时代特色,代长妈妈说些话。教师举例:

哥儿啊,我虽无名无姓,但经你一写,现在也成了名人了,可是你说我无名无姓,生得黄胖而矮倒也罢了,怎么连颈上的灸疮疤也写进去了呢?说我规矩多、烦琐、迷信也罢了,那时谁不迷信啊?可是你,怎

么连我睡相不好这种私事都写进

~ 26 ~

去了呢?特别是给你讲长毛故事时,讲的将我们掳去后,让我们脱下裤子站在墙头,大炮就放不出来,你也照实写下来了,你不怕人笑话我还怕人笑话呢!

1.文章前两段介绍了“长妈妈”称呼的由来,从中可看出“长妈妈”怎样的社会地位?

地位低下,不被人重视

2.作者写了阿长的哪些令“我”讨厌的生活习惯?可看出长妈妈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切切察察的毛病摆成“大”字的睡相

饶舌多事,粗俗、不拘小节

3.长妈妈懂得哪些“我”所不耐烦的规矩?从对这些规矩的描写中可以看出长妈妈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元旦道恭喜、吃福橘

说人死了必须说“老掉了” ……

真诚和善良

4.我为什么对长妈妈产生了“特别的敬意”?这些描写可以看出长妈妈什

~ 27 ~

么样的性格特点?

“长毛”的故事,出乎我的意料,更让我感到长妈妈的伟大神力,从此对于她就有了“特别的敬意”。无知、淳朴

5.最让“我”对她产生敬意的是什么事情?

为“我”买回渴慕已久的《山海经》。

6、当阿长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样想的?表现了“我”什么心理?

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我对从她那里得到《山海经》不抱任何希望,只是说说而已。

7、阿长把《山海经》买回时,“我”有什么反应?体现了怎样的心情?

“我似乎遇到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震惊、感动的同时进而对长妈妈产生了新的敬意。

买《山海经》一事写出了长妈妈热爱、关心孩子的美好品质。

~ 28 ~

附:板书设计

阿长与《山海经》

感知人物 : 烦琐、愚昧、迷信善良、朴实、真诚

拎出线索 :不大佩服——不耐烦——空前敬意——新的敬意

品味细节 : 竖手指、睡觉姿态、古怪仪式、讲长毛

想象创新 : 紧扣人物性格、联系现实生活

主要事件:

“切切察察”的毛病——饶舌多事

摆成“大”字的睡相——不拘小节

令人厌烦的规矩——麻烦多事

“长毛”的往事——纯朴无知

购买《山海经》——热情助人

五、师生作结

鲁迅先生对阿长的热爱与悼念融在了课文的字里行间。

六、布置作业:

以“我的母亲”为题,仿写课文,写一段话。

~ 29 ~

第三课时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对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遇到了很大很响的雷,十分害怕起来。

b、遇到一个霹雳是比喻的说法,表明了我的震惊。

c、遇到了很大很响的雷,全部的人都感到震惊。

d、我似乎遇到霹雳,其实我并没有遇到,表明我很胆小。

2、选出字形不正确的一项

a.保姆大抵面如土色b.福橘烦琐莫明其妙

c.渴慕投掷毫不相干d.哀悼和蔼深不可测

3、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我大吃一惊之后,也就忽而记得,这就是所谓福橘,元旦辟头的磨难,~ 30 ~

总算已经受完,可以下床玩耍去了。

b.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

c.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

d.我惧惮她什么呢!

4、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两脚两手,在床中间一个“大”字,得我没有余地翻身,久睡在一角的席子上,又已经得那么热。

a.张开摆开压烤b.伸开摆成挤烤

c.张开摊成挤烘d.伸开摊成压烘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是

a.每当回忆起向王老师学琴的那段生活,他那严肃的神态,亲切的话语,耐心的指导,总浮现在我的眼前。

b.他找到了一个补救损失的办法,心情突然渐渐平静下来。

c.你能不能取得好成绩,取决于

~ 31 ~

你的不懈努力。

d.他进了考场才发现铅笔盒和草稿纸落在家里了。

6、下列句中说话得体的一项是

a.老师对小明说:“这道理很简单,是人就懂,你怎么不明白?”

b.谢谢您的合作,欢迎您再来。

c.昨天是我的16岁诞辰。

d.老师,你上课讲得太快,我根本没听懂,再给我讲一遍。

二、填空题。

1、给加点字注音或写出汉字。

憎恶惧惮粗拙哀悼震悚

chuāng疤孤shuāngjié问pī 雳渴mù

2、本文选自散文集《》,作者鲁迅,原名,我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1918年5月,第一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3、填空,理出作者对长妈妈的感

~ 32 ~

情发展的线索。

→→敬意逐渐淡薄直至完全消失→

4、在括号里选择最恰当的词语。

这种敬意,虽然也逐渐起来,但完全,大概是在知道她谋害了我的隐鼠之后。那时就极严重地,而且当面叫她阿长。

这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消灭了。

三、刻画人物形象,常用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方法。指出下列各句分别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1.她生得黄胖而矮。

2.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

3.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

~ 33 ~

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阿长与山海经句子 篇7

一、采用儿童视角

需要说明的是, 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部分, 作为叙述主体的“我”是以现在的眼光来看阿长的。开头是记忆的展开, 开篇就是“长妈妈, 已经说过, 是一个一向带领着我的女工, 说得阔气一点, 就是我的保姆”, 待写到“我的母亲和许多别的人都这样称呼她”时, 记忆的大幕便拉开了, 一直到文章的结尾《山海经》“记不清是什么时候失掉了”才终止了那魂游故乡的经历。

那么, 在这中间, 作者是怎样用儿童的眼光来看长妈妈的呢?如对爱憎的表现。只有儿童才会在瞬间喜怒转换。“我平时叫她‘阿妈’, 连‘长’字也不带;但到憎恶她的时候——例如知道了谋死我那隐鼠的却是她的时候, 就叫她阿长。”这里的“憎恶”并非成年人的那种仇恨, 而是儿童眼中的气愤。看似很严重的一个用词, 其实是对儿童心理的准确刻画。

二、“大词小用”刻画儿童心理

从儿童的视角来看, 许多在大人眼中微不足道的小事却是他们最值得记忆的事情。《阿长与<山海经>》中“我”尽管因为隐鼠而憎恶长妈妈, 可是等到知道长妈妈能站在城墙上脱下裤子抵御敌人火炮的时候却发生了“空前的敬意”, 并且夸赞长妈妈竟然有“这样伟大的神力”。对于成人来说, “空前的敬意”和“伟大的神力”是不可以轻易用的“大词”, 然而在孩子的世界里, 长妈妈做的是平常人所做不到的, 应该用“大词”, 但从成年读者看来, 这就是“大词小用”了。这里的“大词小用”说是一种修辞, 倒不如说是对儿童心理的真切体会。

简而言之, “大词小用”在本质上就是儿童世界和成人世界的参差对照, 这也是鲁迅先生对儿童心理的形象刻画。这往往造成许多学生理解上的难度, 不明白为何要用诸如“空前的敬意”和“伟大的神力”这样的词, 如果懂得了儿童的心理活动, 明白了他们的思维逻辑, 学生就不难懂得作者为何这样写了, 也就不会再将此仅看作为一种修辞手段。

三、长妈妈与《山海经》

作者从儿童视角进行描写, 多次使用词语“憎恶”“伟大”“神力”“敬意”等来准确刻画一个孩子眼中的世界。如果学生能够从这里理解作者对于因隐鼠引起的“憎恶”的话, 那么他们也就明白了, 那“憎恶”只是暂时的、孩子似的怪责和不满情绪。“憎恶”会和“敬意”一同逐渐淡薄起来。

作者先交代了对她“有了特别的敬意”, 而后来逐渐淡薄起来, “但完全消失, 大概是在知道她谋害了我的隐鼠之后。那时我就极严重地诘问, 而且当面叫她阿长。”可以说, 这敬意是荡然无存了。于是“我”哀悼隐鼠, 想要给它报仇。但这憎恶也逐渐地被“我”新的兴趣点转移, 因为“我”发现了远房叔祖的书斋。“我”对那本《山海经》产生了空前的兴趣, 以至于“玩的时候倒是没有什么的, 但一坐下, 我就记得绘图的《山海经》”。由此看来, 那些爱憎不过是小孩子的情绪, 和成人眼中的“特别的敬意”“憎恶”都不同。而真正让“我”印象深刻, 让“我”记忆一生的则在阿长与《山海经》的故事, 这也正是这篇文章要描写的重点。

这篇散文使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 之前用简笔勾勒形象, 先写阿长名字由来, 再写她喜欢“切切察察”, 睡觉时摆成“大”字, 使“我”久睡在一角的席子上。这些都让我们觉得真实而生动、有趣, 待到写长妈妈在元旦的一早让我吃福橘求福顺的时候, 长妈妈就可亲可爱了起来。这福橘由“我”吃, 长妈妈所期盼的是一家人的福顺, 希望这个孩子能“顺顺流流”地长大。这个情节加深了长妈妈的可亲形象。长毛的故事使长妈妈具有了传奇色彩, 她在孩子的眼中拥有了一种神奇的力量。在我们的童年里, 总是有一个大人, 他无所不能、无所不晓, 似乎能化解我们心中所有的愁苦。这可以说是买《山海经》情节的情感铺垫。

“我”“渴慕”着绘图的《山海经》, 却不能逼那位疏懒的叔祖去寻, 别人又不肯理会一个孩子的无端要求, “我”“上穷碧落下黄泉”, 却无处可得, 根本没有想去向长妈妈求救的, 只是她问起便就告诉了她。然而, 长妈妈使“我”产生新的敬意了, 她告假回家之后, 一见面, 就将一包书递给了我:“哥儿, 有画儿的‘三哼经’, 我给你买来了”。作者形容那意外的高兴写到:“我似乎遇着一个霹雳, 全体都震悚起来。”别人不肯做, 或者不能做的事, 长妈妈却能够做成功。这里并没有其他诀窍, 不过是长妈妈愿意为孩子留心罢了。

长妈妈所做的, 并非什么丰功伟绩, 她做的就是注意到了儿童的需要。这或许就是作者把这篇文章取名为“阿长与《山海经》”的原因吧。题目侧重了阿长与《山海经》二者对于作者童年生活的重要意义, 也强调了阿长与《山海经》的关系。弄清了这一点, 学生也就不难理解作者为什么对长妈妈怀着深厚而真挚的情感写出“仁厚黑暗的地母呵, 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这样的祷文了。

摘要:初中语文教材中鲁迅的文章往往让人又爱又恨, “爱”的是其文辞兼美、内涵丰富, “恨”的是其不知道从哪里下口讲给学生听。本文选取了了鲁迅先生的散文《阿长与<山海经>》, 通过分析文中的儿童视角和“大词小用”手段的运用以及文中核心事件长妈妈与《山海经》等重要情节透视了作者对于长妈妈的深厚情感, 从而解决了教学难点。

关键词:初中语文,阿长与《山海经》,教学难点,文本细读

参考文献

[1].鲁迅.鲁迅全集 (2)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5.

《阿长与山海经》课堂实录及评点 篇8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阿长与山海经》(板书课题)。这篇文章回忆的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生1:阿长。

生2:保姆阿长。

师:嗯,保姆阿长。题目写着“阿长与山海经”,其实文中与阿长发生联系的事物还有很多,不只是《山海经》,对不对?

生:是。

师:好,我们来一一梳理。(生七嘴八舌)

一男孩:阿长喜欢切切察察。

师:很好,阿长喜欢切切察察,作者便认为家里的什么事情跟阿长有联系?

男孩:作者家里曾经发生过一些小风波,他认为和阿长的这些切切察察有关系。

师:太棒了!阿长与小风波(板书:阿长与小风波)。似乎家里的小风波都因阿长而起,看起来阿长像个长舌妇。好,还有哪些事物跟阿长有联系呢?

生:阿长的睡姿。

师:能不能也用这种并列短语的形式说?阿长与……?(生说不出。)

师:暂时表达不出来,谁帮他?(将话筒递向后面一女生)美女救英雄!

女孩(笑):阿长与睡姿丑。

师:“睡姿丑”是事物吗?阿长的睡姿直接影响到的是谁?

生:迅哥儿。

生:“我”。

师:她跟“我”在抢什么东西?

生:床位。

师:很好。阿长与床位(板书:阿长与床位)。她霸占了主人的床位!好,继续,还有,阿长与……?

生:阿长与规矩。阿长有很多规矩,除夕的时候一定要说恭喜,然后还得吃福橘。

师:很好。阿长有很多规矩,除夕的时候一定要说恭喜,然后还得吃福橘。那么,我们不如说,阿长与福橘(板书:阿长与福橘)。因为这是一个在作者心目中印象特别深刻的意象。继续!

一男孩:阿长与长毛。(生齐笑)

师(亦笑,且好奇地问):你们为什么笑啊?

一女孩:阿长并没有与长毛真正地接触过,应该是“阿长与长毛的故事”。

师:太棒啦!“阿长与故事”!(板书:阿长与故事)阿长并没有与长毛正面打过交道,她只是在向“我”讲一个关于长毛的故事。之前,阿长也曾经向我讲过很精彩的,又有点恐怖的、很刺激的……什么故事啊?

生(齐):美女蛇。

师:嗯,美女蛇的故事。阿长可会讲故事啦!还有吗?

一男孩:阿长与隐鼠。

师:很好。阿长与隐鼠(板书:阿长与隐鼠)。隐鼠是个什么东西啊?

生(齐):鼹鼠。

师:嗯,书上是这样注释哦,但实际上,很多资料告诉我们说不是,它是一种叫作鼷鼠的小动物,是一种特别小的家鼠。鼹鼠可能还大了一点,鼷鼠可能才是鲁迅所描述的那个小东西。鲁迅说这只小鼠只有拇指那么大,它会爬到饭桌上舔碗沿儿,吃人们吃剩下的菜渣,很可爱的,鲁迅非常喜欢它。那么,阿长与隐鼠又是怎么产生联系的呢?

生(窃窃私语):踩死……

一女生:阿长是谋死隐鼠的真凶。

师:哦,为什么用“真凶”这个词?可见在“真凶”以前,曾经有过什么?

生:鲁迅曾经怀疑过别人。

师:怀疑过谁?

生:大花猫。

师:鲁迅是曾经怀疑过大花猫,这种怀疑是谁对他造成的误导?

生(齐):阿长。

师:对,阿长告诉他,是大花猫把它给吃了,是吧?所以有一阵子鲁迅就很恨猫,他在很多文章中表达了仇猫情绪……

生(杂曰):《狗·猫·鼠》。

师:对!很好,真聪明!你们读过吗?

生(齐):读过!

师:哦,同学们的阅读面很广。后来他发现真凶不是那只猫,而是……

生(齐):阿长!

师:阿长怎么会谋杀了他的隐鼠呢?

一男孩:是因为隐鼠爬到阿长的脚上,然后阿长一不小心把它甩下去踩死了。

师(笑):同学们有没有听到他刚才一会儿读阿长(cháng),一会儿读阿长(zhǎng)?

生(齐笑):有。

师:应该读什么啊?

生(齐):阿长(cháng)!

师:对。那阿长是不是长得很长很高啊?

生(齐):不是。

师:那她为什么被人们叫作“阿长”啊?

生:因为先前的先前,他们那里有一个女工,那是真阿长,后来她回去了,这个阿长过来替补,因为全家人已经叫习惯了,所以就没有去改口了。

师:哦,这样的,也就是说,阿长本来不是她的名字,她只是一个替代那个阿长的人。那么,这是一个连名字都没有的女人。她并非出于本心,弄死了鲁迅的爱物——那只隐鼠,但鲁迅却恨上她了!当然,那是童年时候的鲁迅。我们发现这篇文章当中,有几个鲁迅呢?

一男孩:六个。

师(笑):六个?孙悟空哪?七十二变?

(男孩认真概括了童年鲁迅对阿长的前后变化的不同心情。)

师:好,概括得很详细。他所说的六个鲁迅,原来是指鲁迅在不同阶段对阿长的不同心情和眼光。如果我们将他所说的六个鲁迅再精简一下,几个鲁迅?

生(齐):两个!

师:对,两个。哪两个?(学生顿时议论纷纷)

一女孩:一个是童年的鲁迅,一个是中年的鲁迅。

师:很好,一个是童年鲁迅的眼光和心情,一个是中年鲁迅的眼光和心情。(板书:童年鲁迅 中年鲁迅)那个中年鲁迅的眼光和心情,包容了童年鲁迅的眼光和心情。童年鲁迅的眼光和心情就像一块纯洁无瑕的玉一样,本真而纯朴,镶嵌在其中,而中年鲁迅,成熟以后的他回过头来看曾经的自己和阿长,他的种种理解就像黄金一样闪光。所以这是一个金镶玉式的结构。刚才这位同学说得非常好,童年鲁迅对阿长的情感是一直在变化的,刚才他所说的六种心情,你们老师给你们归纳过,对不对?

生:是的。

师:很好。关于这六种心情的所有事件当中,你觉得哪件事情描写得最为简略呢?笔墨用得最少?

生:谋害隐鼠最少。

师:哦,写阿长谋害隐鼠的文字最为简略。可是我就觉得奇怪了,人们常说,恨的感情往往比爱的感情更为深刻,更为持久。应该来说,这只小隐鼠是鲁迅非常喜爱的,无论阿长是有意还是无意,总之是她踩死了它。当时的鲁迅因而对阿长恨到了什么程度?看看课文是怎么说的?

生:极严重地诘问,当面叫她阿长。

师:还有呢?

生:找机会为隐鼠报仇。

师:想复仇,到这种程度了。为什么这本来应该是童年鲁迅最深刻的情感,他却用了最简练的笔墨轻轻带过呢?既不像写阿长与长毛的故事那样浓墨重彩,也不像写她跟他争床位,春节时逼他说恭喜和吃福橘那样细腻描述呢?

一女生:因为鲁迅并不是真的恨阿长,这篇文章是用了先抑后扬的手法,通过对比,更能突出鲁迅对阿长的怀念与敬意。

师:很好,请坐。她告诉我们:鲁迅写这篇文章不是为了表达恨,而是为了表达怀念与敬意。而前面那些看起来是“抑”的内容,看起来是嘲笑阿长的内容,里面有没有“扬”的意味呢?阿长看起来什么都不懂,规矩又多,又跟“我”争床位,又无知又迷信……看起来是在嘲笑她的那样的语言,里面有没有包含一种“扬”的情感呢?

生:有。

师:好,说一下。

生:他在说那些话的时候,里面有怀着对阿长的敬意。

师:举例子。

生:阿长在跟他讲长毛的故事时,说女人可以防止长毛来攻城,然后作者就感到十分的惊异,于是对她有特别的敬意。

师:这个敬意,你觉得是真的有敬意?还是说当时的“我”有敬意,现在想起来挺可笑的?

生:应该是当时的敬意,然后他现在想起来还是有这样一种味道。

师:什么味道?

生:在怀念她的同时又有些敬佩她。

师:敬佩她能够堵住人家的大炮?(生齐笑)

师:他花大量的笔墨来写阿长讲长毛的故事,其中其实暗含着他对阿长的一种什么赞赏呀?

生:会讲故事。

师:很好,会讲故事!他是多么爱这样一个会讲故事的阿长啊!所以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面……

一男生:就有她讲故事的内容——美女蛇的故事。

师:很好,对于一个孩子来说,阿长的故事就是一个启蒙教育。它能够带给孩子什么呢?

生:能够带给孩子想象的空间。

师:还可以满足孩子的什么啊?

生:求知的欲望。

师:好!还有呢?

生:好奇心!

师:很好!这些东西,都是别的人给不了他的,但阿长能。她会讲很精彩的故事,尽管听起来很荒谬,但是鲁迅现在回忆起来,就觉得阿长很可爱,她给他的童年带来了好多的乐趣和丰富的色彩!好,继续看文章,看看还有哪些地方看起来是嘲笑、是不耐烦、是讨厌,其实内心里充满了对阿长的爱与怀念的?

生:阿长懂许多规矩,“我”对此虽然是很不耐烦的,但是“我”现在想起来还是对她很有敬意。

师(笑):他敬佩她懂的规矩多?然后显得很博学?

生:不是,……(犹豫,不知应该如何表达)

师:好,在这个问题上,你心里好像有想法,但不明晰。对不对?(生点头)好,无法明晰的时候,我们可以进行比较。我们先来看看阿长的规矩吧,除夕的时候一定要“恭喜恭喜”,然后吃一点福橘,我们来看第6段:“她懂得许多规矩……。然而她进来,又将一个福橘放在床头了。”然后,就是阿长郑重的交待,要怎么做怎么做。大家有没有读过鲁迅的《五猖会》啊?

生(齐):读过。

师:哦,那太棒了!《五猖会》里面有个情节你们还记得吗?我们要去赶庙会,大家伙儿起了个大早,一条大船已经在外面等我们了,吃的喝的也全都带好了,正准备出发的时候,父亲要“我”做什么?

生(齐):背书!

师:要“我”背读了才能走,“我”在那里背了好半天,终于背熟了,那些工人就像庆祝“我”的胜利和成功一样把“我”举起来,然后我们一起将船开拔去看庙会了,但鲁迅的心里怎么样?

生:没有一点先前的快乐了。

师:完全没有之前的兴奋和快乐了,而且,关于那场庙会,直到现在,他的记忆清晰如昨的只是什么?

生:父亲让“我”背书。

生:“我”不懂父亲为什么要让“我”背书。

师:非常好,父亲让“我”背书,以及“我”不懂父亲为什么要让“我”背书。太煞风景了!大家都兴高采烈地要去看庙会,也就是像这篇文章的第6段中所说的“最高兴的时节”,脑子里面全是浪漫的幻想:我们要去看庙会啦!就像这里:过年啦!明天就可以用压岁钱去买自己喜欢的小东西啦!结果一个人突然出现,按住你,对你说:你要先干嘛干嘛,然后才能干嘛干嘛。想想这个时候,鲁迅是不是也会觉得阿长像父亲一样很煞风景啊?

生(齐):是。

师:但是为什么他肯原谅阿长,却不肯原谅父亲呢?

一女生:因为阿长的这种行为是一种迷信的行为,这种迷信只能说明阿长生活得很苦,所以希望得到祝福;而父亲的行为是一种古板,不懂孩子的心理。

师(问她的同桌):你有补充吗?

生(同桌):我觉得鲁迅对阿长的生活是感到有点怜悯的,而且阿长去世得很早,她最终也没有得到她想要的生活,阿长之所以这样做,其实是想让自己过得,过得,过得……(生齐笑)

师:阿长这样做只是在表达她对幸福美好生活的一种……

生(同桌):向往。

师:非常好。这两位同学相互补充,给了我们一个很不错的答案。她们说,阿长这个时候的规矩和煞风景的举动,流露出来的是她对于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是一个没有读过书的人对于生活的一种最朴素的愿望,“我”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父亲呢,是一种功利的目的和动机:你要好好读书!将来才能有个好前途。就像贾政对待宝玉一样,对吧?

生(杂曰):他也逼着宝玉读书,考功名。

师:对,这种功利的欲望跟朴素的愿望是有区别的,所以“我”可以原谅阿长在“我”最高兴的时节,那么煞风景地逼我说“恭喜恭喜”然后吃福橘,但是“我”似乎一直不能原谅父亲逼“我”背书的那件事情。好,我们继续看,还有哪些地方的描述是看起来贬抑,实际上包含了褒扬的情感的。就好像如果你是少年鲁迅,结果你的保姆总是跟你争床位,你是不是很烦?除了烦还有没有别的情感?

生:当时是很烦。

师:对,“我”当时的确是很烦,又拿她没办法,所以只能向母亲告状,是吧?

生:是。

师:母亲呢,有没有提醒过阿长?

生:有。

师:怎么提醒的?(生杂读母亲的话)

师:我们找一位女同学读一下好不好?

生:好。

师:好,体会一下,母亲含蓄地提醒长妈妈,又想说明白,又拉不下面子来。(一女孩朗读)

师:好,读得不错。母亲关心儿子的睡眠质量,这个保姆呢,又喜欢跟他挤床位,所以她就含蓄地提醒阿长。阿长听懂了没有啊?

生:没有。

生:懂了。

师:到底是没听懂,还是懂却做不到,于是干脆装不懂啊?

生(笑):做不到,所以装不懂。

师:你觉得她懂了,从什么地方看出来?

生(齐):她不开口。

师:哦,她不开口!其实她心里有数对吧?

生(齐):对!

师:除了她不开口以外,还有什么地方让你看出来她其实听懂了?

生:“我也知道这意思是要她多给我一些空席”。(生重读“也”字)

师:太棒了!他抓住了这个“也”字!“我”也听懂了!一个小孩子都能听懂的话,你说她能不懂吗?她当然听懂了,她也感觉到羞愧,可是她知道自己做不到啊。然后到了晚上,“我”“仍然看见满床摆着一个‘大字,一条臂膊还搁在我的颈子上”。你看,这让人讨厌吧?但是中年鲁迅想起这些来,什么心情?有这样做仆人的吗?但是又觉得这样的仆人未尝不……?

生:这样的仆人真实而亲切。仆人一般都只想讨好主人,但是她就特别真,就像自己的母亲一样给他许多温暖。

师(笑):挤床也是温暖?

生:是家人之间那种温馨的感觉。

师:就是没有主仆之分,是吧?

生:是。

师:很好!我们就看到一个什么样的阿长呢?一个全无主仆概念的阿长!心思非常单纯,很真实的一个阿长。她并不像别的仆人那样,为了讨好主人而处处小心翼翼,当然她也并非故意与主人作对,她只是一个很率真的人。那么现在我们再回过头来看她的“切切察察”的时候,你又如何理解,中年鲁迅又如何理解呢?一个喜欢说话,说闲话,又没有什么心机的人,这样的人,她其实是一种什么样的性格啊?

生:她敢于说真话,即使是自己主人家的事,她也没什么不敢说的,她很真实很单纯。

师:哦,很单纯,心直口快是吧?心里有什么就说什么了,她不会去想会引起什么样的后果,她只是头脑简单,心直口快的一个性情中人而已,倒也未必是故意要挑起什么矛盾,所以她并非存着什么样的恶意而去说三道四的。至于她对我讲的其他各种规矩,什么“晒裤子用的竹竿底下,是万不可钻过去的”,“倘若有人唤你的名字,万不可答应的”,包括后面说小孩子要小心被长毛掳去的,等等,其实都反映了什么呀?

生:这都反映了阿长很关心我,一心为我着想。

师:非常好!其实就是一心关心他,疼爱他,生怕他哪儿不好了。她不懂分辨,也不想去分辨,反正只要听人家说这个东西是不好的,不管真的假的,她都不要鲁迅去碰,这是一个慈母的心怀。当鲁迅写下这些记忆的时候,他心中其实一直怀着一种深厚的什么情感?

生:怀念、敬爱、感激。

师:很好!还有吗?

生:怜悯。

师:很好,从哪儿看出来?

生:课文最后说“仅知道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她大约是青年守寡的孤孀”。

师:很好,直到现在,“我终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经历;仅知道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她大约是青年守寡的孤孀”,这些文字里有深刻的怜悯:她不曾拥有自己的名字,不曾拥有自己的生活,她只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她没有生过孩子,她没有做过真正意义的母亲,可是,她比一个母亲更懂得怎样做母亲,比一个母亲更懂得如何去爱孩子。这就是鲁迅在对她的同情之中又深怀敬意的重要原因。在鲁迅的文章当中,很少提到谁?

生(齐):他自己的母亲。

师:对,很少提及,更不要说用一整篇文章专门来纪念母亲。为什么啊?他爱阿长,几乎胜过爱他的母亲,为什么啊?

生:我觉得他的母亲对于他想买《山海经》这件事情不是很在意,对于他生活中的一些事情都管得很严。但是阿长就很在意鲁迅的感受。

师:好,母亲对鲁迅的感受并不是很在意,又管得严。不像阿长这样掏心挖肺地去为他做一切事情。而且我觉得,在鲁迅的经历当中,可能这个,你们不大会去了解他的婚姻,有人了解吗?

一女孩:他有一个包办的婚姻。

师:对,他名正言顺的妻子朱安,是他的母亲给他包办的,他曾经说:“这是母亲给我的一份礼物,我只能把她好好供养起来。至于爱情,是我所不知道的。”出于对母亲的顺命,他接受了。但是等到后来遇见真心相爱的许广平的时候,他一生都没能给她一个名分。这是他永远的痛。他的母亲生了他,却不懂得如何爱他,对于儿子,她给了她想要给的。但是阿长却给了……

生(齐):他想要的!

师:对,她给了鲁迅自己想要的。所以阿长虽然没有做过真正的母亲,但是她是一个比真正的母亲更像母亲的母亲。还有,更重要的是,我们知道“阿长”与“《山海经》”,这两个概念放在一起啊,根本就是一种不和谐。有没有发现?为什么不和谐?

生:她自己没读过书,不识字。

师:对,你看当阿长找到这本书,兴高采烈地来告诉鲁迅的时候,她是怎么说的?

生:三哼经!

师:对,三个字就错了几个字啊?

生(齐):两个!

师:三个就错了两个!“阿长”跟“《山海经》”根本不搭调!她是个完全没有文化的人,她不懂这本书是怎么一回事,她不像“我”前面提到的远房叔祖那么有学问,可是叔祖又有学问又有办法,却不见得肯为“我”弄这本书,“我”提都不敢跟他提,“我”不好意思逼他去寻,他是很疏懒的。一个有学问有能力帮“我”找到这本书的人,没有帮“我”去找。“我”问其他人呢,也都不肯真实地回答“我”,所有人都不肯帮“我”,不肯理会“我”,然而这个完全“不懂”《山海经》的人,帮助了我。所以我们看,阿长和《山海经》,首先是阿长不懂《山海经》(板书:不懂);然后,鲁迅,包括我们也都会觉得,这么一个懂都不懂的人,她是“不可能”弄到《山海经》的(板书:不可能);甚至,她也是“不必”去弄的(板书:不必),为什么呀?

一男孩:因为这不是阿长分内的事,她只需要做自己分内的事就可以了。

师:哦,除此以外还有其他原因吗?

一女孩:鲁迅根本就没有跟阿长提过这回事,他完全没有想到要让阿长帮他找这本书。

师:很好,鲁迅说,“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是阿长自己主动来问的,所以这件事情是她“自找”的麻烦,没想到她真的给他找来了。这个不懂、不必、不可能的人,做了一件……

生:别人有能力也不愿意做,她没能力却将不可能变为了可能的事。

师:非常好,所以在鲁迅的心中,这件事简直是一个奇迹!而做到这件事的人,就几乎是一个什么啊?课文里面怎么说?

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师:我们用一个词来说,鲁迅现在对她简直是敬若……

生(齐):神灵!

师:很好!(板书:敬若神灵)而之前因着那只隐鼠的缘故,他对她是视若……

生(齐):仇敌!

师:对。(板书:视若仇敌)之前视若仇敌的一个人,现在他敬若神灵。就是因为这个人,做了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而这件不可思议的事情,背后的动力,源自什么呢?

生:阿长对鲁迅深深的爱。

师:对,母亲一般的深爱。因为爱,她愿意为他做一切的事情,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类似的故事。我看到阿长,就会想到《巴黎圣母院》里面的那个钟楼怪人(几个男孩在下面说“以前看过”),看过是吧,太好了,他就是一个愿意为爱丝米腊达做一切事情甚至献上生命的人,他很丑,而且什么也不懂,什么也不是,他只是一个被主教捡回来养大后随时听命的奴隶,但是为了保护爱丝米腊达,他开始懂得反抗主教的命令。他什么也不懂,但是他懂得爱;他什么也不是,但是他就是爱。还有,大家有没有看过一部电影《剪刀手爱德华》?(没有)爱德华是科学家研制的一个机器人,但这个作品还没有最后完成,科学家就去世了,所以爱德华有人的思维、情感甚至智商,但双手却如剪刀的模样,一个推销化妆品的女人把他从古堡中带回家里,他不懂怎么穿衣服,怎么用餐,不懂得怎样跟人打交道,后来他爱上了女主人的女儿,为了这个女孩,他什么都愿意做,即使他知道那是违法的事情,也不会拒绝,他说:因为你让我去。在这个现实世界中,他什么也不懂,什么也不是,但是他懂得爱,他愿意为了自己所爱的人付出一切,全凭她差遣。你们读过《追风筝的人》这部阿富汗小说吧?(没有)建议你们看一看。小少爷阿米尔有一个仆人叫哈桑,两人从小情同手足。小说中有一句话特别让人感动:“为你,千千万万遍。”这是哈桑的心声。阿米尔曾经问过哈桑:“如果我让你把这团泥巴吃下去,你愿意吃吗?”哈桑回答说:“如果你这样要求,我会的。”阿长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她会对鲁迅所说的每一个字都当真,她会尽一切力量去帮他寻找他想要的,为你,千千万万遍。只有这样的人,才有可能做到那些有能力的人也做不到的事情。你有没有发现,阿长在鲁迅的生命中,充当了很丰富的角色?她不只是一个保姆。说说看,她还像一个什么样的人?

生:母亲。

生:老师。

师:为什么?

生:因为她教了“我”很多东西,她是“我”的启蒙老师,给“我”讲故事。

师:激发了“我”童年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是吧?

生:是。

生:我觉得是阿长使鲁迅懂得了爱。

师:很好,还有谁可以补充?

生:我感觉她就像是鲁迅的一个死党。在你好的时候,她会陪你一块儿开心,你受委屈了她又会帮你去讨回公道。

师:很好。还有其他角色吗?

生:像姐姐一样,阿长对他的关怀,就像姐姐对弟弟那样。

师:哦,像姐姐一样,他们之间并没有长辈晚辈之间的那种生分,而是很平等很亲切,是吧?好,我相信每一个人的生命当中,都有一个阿长。如果有,请你把他(她)的故事写下来,把你的回忆和纪念写下来。下课!

生:老师再见!

师:同学们再见!

评点

讲故事并不难,比如阿长说长毛;可要讲好故事也不易,比如熊芳芳老师教《阿长与山海经》。

难,是因为文本中讲故事的分明另有其人——确切来说是两位,即情景中的“我”和语境中的作者。按熊老师的解读,“我”讲述阿长的种种表现为彼时的“眼光”,而文本字里行间若隐若现的则是作者此时的“心情”。“眼光”和“心情不仅交织起鲁迅先生这篇散文中情与景的线索,同时也构连着这堂课的脉络走向。

在“眼光”看来似乎是,也不能不被“视若仇敌”的阿长,到了“心情”中,则非但全无怨恨,甚而“奉若神明”一般。这可如何说得过去?但教者以“隐鼠之死”一段作者用笔之简略和意气之收敛,相较于阿长其它事例的或浓墨重彩或描述细腻,自然也便令人释然——眼光之为心情铺垫,情景之为语境预设,困惑之向释然引导,原来也可以这样简单。

见于文字的“是嘲笑,是不耐烦,是讨厌”,可是读出的却是一种“爱与怀念”,这样的绕指柔功夫,不是谁都可以像说说那么容易做成的。熊老师把课上得很温馨,一如鲁迅先生笔下的文字。

故事如何讲,技术乃至艺术当然不无重要,例如由纠正学生对“阿长”一词的读音过渡到她的身世,自然而丝毫不着痕迹;又例如将少年之“我”和中年之作者的不同情感形象地比喻为“金镶玉”式结构……可是故事的难讲之处又终究不只在渲染、造势等等,能否倾注真情或许才是关键所在。

熊老师引用了作者在《五猖会》中“父亲”如何强逼“我”背书的有关描述,以之作为与阿长“规矩”的一种反衬,褒贬迥异,旗帜鲜明;继而,又举出作者早年包办婚姻的不幸而连带数落了其母亲几句,简直置“为尊者讳”的古训于不顾;临到课末仍兴味盎然地说起了科幻电影故事,还有阿富汗的小说,为的还就是印证阿长之对于“我”的那一份情真意挚……

上一篇:温馨母亲节祝福朋友圈句子60句下一篇: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测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