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话故事

2024-07-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神话故事(共8篇)

神话故事 篇1

蚕马献丝

在上古时期,有一个父、女两人和一匹公马的小家庭。一次,小姑娘的父亲外出远行,一天过去了,两天过去了……可是,过了好长时间,他依然没有回来。姑娘感觉到寂寞,常常想念她的父亲,有一天,她开玩笑地向马棚里的公马说:马啊,你若能帮我把父亲迎接回来,我就嫁你做妻子。马一听这话,先是一跳,接着挣断缰绳,冲出马棚,飞驰而去。不知跑了多少天。这匹马来到姑娘父亲住的地方。姑娘的父亲一看是自己家的马,既惊奇,又高兴,他以为家里发生了什么事,马是跑来报信的,便马上翻身上马,直奔家中。回到家里,女儿告诉父亲,家里并没有发生什么事故,只是想念父亲,马得知后便把父亲迎接回家。本来,女儿的父亲就很疼爱这匹马,现在听了女儿这番话,越发喜欢自家的马了。他拿来上等的饲料喂它,可是马只是盯着...

神话故事 篇2

我想, 神话故事的教学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感受神奇

神话是古代人民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一种天真的解释和美丽的向往。它是人类早期的艺术创作, 不会像文学宝库中的不朽篇章那样流光溢彩, 但它依然以质朴的语言, 神奇的想象, 呈现给我们不一样的美妙世界:“盘古, 也称为盘古氏, 他在这个原始世界的大蛋里, 慢慢地成长着。大约过了一万八千年, 盘古成熟了, 他发现眼前漆黑一团, 非常生气, 于是他就劈开了这个混混沌沌的圆东西……”这些神奇的情节无不牵动着每个学生的神经。神话创造出了现实生活中无法复制的美好境界。让学生感受神话的特点, 无疑就站在了对待这篇课文的一个新高度上;让学生感受神话的特点, 朗读无疑是最好的方式, 再加上图片、音乐的帮助, 学生深深感受到了神话之“神”, 神话之“美”。

二、练习复述

神话里总有近于完美的人物被人们所津津乐道, 盘古就是这样一个人物。他勇敢、坚强、无私奉献……这样的形象让学生充满敬意。学生只要静心读书, 不难得出这样的认识。基于神话体裁的特点, 文章没有采用平铺直叙的手法。神话, 更主要的流传方式是口耳相传, 学生学完这篇文章后能绘声绘色地向别人讲述这个神话, 这是最大的收获。在学生心中塑造起盘古的形象, 与学生一起想象并表演“开天辟地”“顶天立地”“改天换地”, 这些都为他们顺利复述这个故事作准备, 激发他们主动讲述的欲望。因而在复述过程中, 很多学生都有了创造性的表述。在轻松的课堂气氛中, 学生再次深刻感受到了神话之“神”, 更扎扎实实地进行了一次语言的实践。

三、保护童真

我们总认为儿童生活在虚假的神话 (或童话) 世界里。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儿童是生活在神话之中的, 这种神话是内在的, 属于儿童本身的神话。而学校教育十分重视学生理性思维的发展, 于是无意间破坏了学生心中的神话。在这节课的结尾部分, 教师向学生简要介绍了神话故事的起源, 之后还特别强调了“这些神话故事都是不真实的”。

课堂上教师的语言很严谨, 但是, 作为神话类体裁的教学, 教师在这样的细节处理上是应该慎重的。儿童以自己的方式探索和思考着这个世界, 在潜意识中, 他们寻找到了契合自己的思维方式。因而在神话中, 儿童真实地与自然对话, 并把这种对话储存在自己的精神仓库里。

四、读出“自我”

神话故事的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在课堂上听故事, 自己练习讲故事, 也不仅仅是分析人物的形象, 还要让学生与神话故事中的人物进行真诚的心灵对话。课堂上教师设计了这样的环节:拓展练习———“我想把手放在繁茂的花草上, 去抚摩盘古的汗毛;我想把头枕在宽广的平原上, 去倾听……”学生模拟句式, 进行拓展练习。这样就对课文中的内容进行了复述和回顾。许多中国神话都有这样的特征, 比如《开天辟地》, 盘古最后化作了世间万物。学习了这个神话故事, 我们认识了盘古, 他留给我们最深的印象是什么呢?我们需要怀念的仅仅是盘古吗?

神话故事 篇3

缘起于对绘画的痴迷

Simon应该是有些脱离现实的,他的关注点根本就不在当下,他甚至不觉得自己是名摄影师,他说:“我只关注500年前的艺术历史,而当时摄影根本就还没出现”,学绘画出身的他,对于古典油画尤为感兴趣,特别是其中所描绘的神话世界。英国画家约翰·马丁所描绘的世界末日图景,18世纪的法国画家古斯塔夫多雷创作的很多宗教、神话作品,都令他神往不已。起初他只是关注一些神话相关的绘画,但本身作为艺术家的他,怎么可能满足于别人已经创作好的东西呢?他会为看过的每一张古典神话题材的绘画查找注解,并且多方考证,寻根问底。这样一来二去,他发现自己的脑海中已经形成了一个非常庞大的古典神话知识网。这令他更加兴奋不已,这种感觉就像自己创造了一个世界一样,这个世界里的所有人物关系,环境氛围,甚至是人物的发型、服饰都了然于心。而作为画师的还原力,想象力开始推动他的创作。他会为这个世界的人搭配服饰,增加故事情节,有时甚至会在画画的时候呢喃几句,似是在跟他们交谈,询问他们的意见。Simon就是这么一个钻研起来有些神经质的人,但是艺术家不就是悬于疯子与天才之间吗?

兴趣潜行多年终被摄影所用

之后,不安分于绘画的Simon转行做了摄影,成为了—个小有名气的摄影师,会拍摄一些商业的东西,与Nike等品牌都有合作,也拥有了自己的相机,但是这一切虽是自己喜欢的,却缺少了激情。Simon很清楚地知道,现代的广告摄影界已经处于饱和状态,有很多优秀的摄影师可以完成客户的指定任务,然而却缺乏能为客户提供更多创作可能性的摄影师,他开始穿梭于书店、美术馆去寻找美学意义上的灵感,却没多大效果。

一次偶然的机会,Simon来到了欧洲的时尚中心巴黎,遇见了《美国视觉》的创办人JamesKaliardos和Stephen Gan,并且第一次去到了时尚秀场。那些夸张的服装设计,以及色彩搭配,与他心中的神话世界不谋而合,而这一切是真实的,不是只存于文字描述或是平面画纸。他顿时找到了自己的方向,并决心成为一名时尚摄影师,这样他就可以随意地搭配服饰,让模特摆出自己喜欢的造型,将自己的神话世界呈现出来。但此时的他还并不知道时尚摄影应该是什么样,直到他拍摄了“红龙”这组作品。画面中烈红的衣物占据了大部分的画面,人物暗隐于其中,就像一只蓄势待发的火龙,随时准备喷发。这组作品的诞生,让他对于时装摄影有了较深的了解,同时也为他处于瓶颈期的摄影找到了突破口。他又回到了那种疯狂、神经质、痴迷的状态。

铸就时尚界的“神话”

很快,很多的大牌都愿意为他的神话美学时尚创作作品买单,并且还花费不菲。2007年,为了庆祝John Galliano接掌Dior首席设计师十年,《芭莎》杂志特别邀请Simon进行拍摄。最终这次拍摄投入了50多万美元,整个制作团队40多人花费了6个多月才完成,这也是时尚拍摄史上不可小觑的一次拍摄。这次的拍摄还受到了艺术界的肯定,在世界上的多个画廊、博物馆都有展出。他的其他作品还被《V》杂志选中,参加了由“阿玛尼”与“普拉达”赞助的在克莱特的展览。最终,卡尔·拉格斐选中了他的作品在其7L出版公司出版。如今,西蒙继续用他独有的神话美学为《V》杂志、《日本时尚》及《纽约时报》拍摄大量各具特征的时尚照片。

现在的Simon虽然如日中天,在时尚摄影界以一名另类的外来者占据了这个金字塔的顶尖位置,但在他看来,正是他对于神话故事的痴迷成就了他。他认为,从事时尚摄影的人都是天才,但只有脱离时尚摄影,脱离影像,去从其他的语言中获取更多的灵感,才可以将这天才的潜力爆发出来,而过于偏执的人,往往会走进摄影的死胡同里,不会有所创新。

摄影师访谈

摄影之友:对于自己的兴趣和摄影你怎么看?

Simon:我很开心我能将喜欢的东西融于摄影,并且有人能为它买单,这是很多艺术家所梦想的。其实不管是喜好还是职业,都需要尝试去走得更远,审视自己的作品,寻找真正的方向,不要在意别人说什么,你需要先去做自己,才能真正地做出属于自己的作品。其实兴趣正是成全自己的一种方式,而与兴趣结合的摄影,也是对自我最简单、直接的表达,我喜欢这样的方式。没有循规蹈矩,随着自己的喜好走,你才能成为唯一。

摄影之友:你为什么会想到用这样的方式去创作时尚摄影?

Simon:摄影作为一种媒介,很多人都做得越来越好。但是我想去寻找一些新的突破口,拍摄一些独特的作品。我们现在所用的技术众所周知,但是我希望能在思想与表现上达到一个新的层次。而这个时候,我对神话故事的喜好正好与此不期而遇,所以对这次作品的创作也是得心应手。

摄影之友:你这样的创作方式有带来什么困难吗?

Simon:每一套作品都非常的费时,在时尚摄影中也是不常见的。我倾向于一次次的返回去改进自己的作品,就像绘画一样,而这样的过程有可能花费数年。而时装摄影的可处理性是其一个最大的弱点,也会消损很多的可创空间。

摄影之友:你是如何将神话故事融入摄影中的昵?

Simon:我接受过6年的绘画训练,我只是把拍摄当做绘画一样,去构建每一个画面,每一个动作以及色彩的配搭,而这一切归功于我对于神话的喜爱与了解,其中的很多元素都值得我去借鉴。

神话故事 篇4

1999年的某天深夜,我驾驶着10轮平板大卡车行驶在漫长、笔直的27号高速公路上,已经穿过了佛罗里达的狭长地带。运送我上车拖货,晚上时间是再好不过的了。装在长长的平板上的是250个蜂箱,里面挤满了蜜蜂。

我从14岁开始就从事养蜂工作,当时父亲从邻居家带了些蜂箱回来。养蜂对我来说即是一种职业也是一种爱好,而且它还有另外意义。在我眼里,不起眼的蜜蜂是上帝赋予我们地球最神奇的一种动物。从导航到给无数水果和鲜花授粉,蜜蜂的世界充满了神秘。我喜欢和它们打交道,它们给我带来了无穷的乐趣。

那天深夜,公路上特别空寂。如果一切正常,我将在清晨卸下这批蜜蜂,回家与妻子达伦和我们的小儿子朱斯丁共度假日。我低头看了一眼路面情况,只见一辆汽车迎面驶来。它突然驶进了我的车道,我竭力避免与之相撞,脚猛踩下刹车,并朝右方迅速打方向盘。

800万只毒蜂向我袭来

我的卡车来了个空翻,车顶撞了个粉碎,挡风玻璃爆裂开了,路面腾起的灰尘从玻璃的裂缝吹了进来。卡车终于停住时,我已经头朝下,身体被卡在座位上,周围是压扁的驾驶舱,将我封闭在了里面。车顶距我的脸只有几英寸,撞击将我的一条腿紧紧地夹住,方向盘死死地抵住我的胸腔。我能活动双臂,但于事无补。

神话故事网里的故事 篇5

当然,斧头沉到水底下去了。

穷汉子懊恼得哭了起来。

“哎呀,我这不走运的人可倒了霉啦!哎呀,越不走运就越倒霉!”穷汉子一边哭一边诉苦,“没有斧头我怎么砍柴呀?砍不到柴我可怎么养家呀?”

这个时候树丛里有了动静,发出了沙沙的响声。啪嗒,啪嗒!从树林子里走出来了一个瘸脚老人,下巴上没有大胡子,却长着灰白色的苔藓;嘴唇上没有小胡子,却生长着一些松树枝儿;没有鼻子,却长着一个云杉球果。

“善良的人哪,你哭什么呀?你诉什么苦哇?”老人问。

“我怎么能不哭呢?!”穷汉子回答说,“我的斧子掉到水里去啦。现在我用什么砍柴呢?我拿什么养活我的孩子们呢?”

“噢,这点倒霉的事儿是容易帮你解决的。”老人说。他脱掉了自己的皮袄,甩掉了草鞋,噗通一声跳到河里去了。

穷汉子还没来得及眨一眨眼睛,那老人已经从水里钻了出来。他手中拿着一把金斧头。

“给你,”老人说,“拿去吧。是你的斧头吧?”

“不,不是我的。”穷汉子回答说。

老人又跳入水中,然后又钻了出来。他把一个银斧头递给穷汉子。

“是你的吧?”老人问。

“不,不是我的。”穷汉子回答。

老人第三次跳进水里,取出来一个铁斧头。

“这个是你的吧?”老人问。

“是我的,是我的!”穷汉子叫着回答。

他拿起斧子就要往家里跑。可是老人没让他走。

“站住!”老人说,“你把这两个斧头也一道拿去吧。你不是一个贪心的人,那么我也不吝啬。”

“要是这样的话”,穷汉子说,“我就谢谢你啦。我一辈子也忘不了你。”

说完了他就走回家去,肩上扛着三把斧头:金的、银的和铁的。

隔壁的财主听到了穷汉子走运的事,妒嫉得要死,觉也睡不着,饭也吃不下。

他心里想:“我也到河边试试看,说不定我也会碰上好运气的。”

于是财主拿了一把旧斧头,到树林子里去了。

他来到同一个地方,把斧头一甩,噗通一声就甩到河里去了。

“哎呀,我这个不走运的人哪!”财主叫了起来,“哎呀,我真倒霉呀!”

这时候树丛里又响起了沙沙的声音。

啪嗒,啪嗒,跛足老人又从树林子里走了出来。下巴上没有大胡子,却长着灰白色的苔藓;嘴唇上没有小胡子,却生长着一些松树枝儿;没有鼻子,却长着一个云杉球果。

“谁在这儿喊叫哇?”老人问,“在我的树林子里什么人遇到了倒霉的事儿啦?”

“是我喊叫,”财主回答说,“是我遇到了倒霉的事儿。我砍柴来着,忽然间当啷一声,斧头从斧柄上飞了出去,一下子就掉在河里啦。现在谁能给我取出来呀?”

“说不定我可以。”老人说。

他脱掉了皮袄,甩掉了草鞋,噗通一声就跳到河里去了。

水上一圈一圈的波纹还没完全散开,老人已经爬了上来。他两手捧着一把铁斧头。

“是你的吧?”他问财主。

“不,不是我的”,财主回答说,“我的比这个好”。

老人又进入水中,然后钻出水面把一把银斧头递给财主。

“这个是你的吧?”他又问。

“这个也不是我的”,财主回答说,“我的比这个还要好。”

老人第三次潜入水底,取出一把金斧头。

“这是你的?”他问财主。

“是我的,是我的!”财主叫着说,“我从远处就认出来啦。你快点拿过来吧。”

老人并不把斧头交给他。

“你没有看错吗?”他问道,“河底那儿还有一把金刚石的斧头哪。也许那才是你的吧?”

“哎呀,”财主说,“我真的看错啦。那把斧头在阳光下简直是光芒四射呀,我就想到了那是金刚石的。”

老人摇了摇白藓的胡须,就又钻进水里,金斧头也带走了。

他钻入水中,再也没有出来。

民间传说故事精彩神话故事 篇6

他有个同乡客居径阳,临行前要去和老乡告别。他骑在马上走了六七里路,路旁田间忽然飞起一群鸟。坐下马吃了一惊,离开道路狂奔起来,一口气又跑了五六里路才停下来。

柳毅坐在马上,颠簸得够呛。马一停,他就下来牵着马,溜溜腿。刚走了几步,见前面有一个女郎,赶着一群羊在放牧。这女郎长得十分漂亮。柳毅心中感到奇怪:这样一个美丽的女郎,怎么孤孤单单的一个人在这放羊呢!

再细看,那女郎双眉紧蹙,一脸愁容,衣服也穿得破破旧旧。她站在那里不时向远处张望,好象在等待什么人似的。

柳毅走上前去问道:“你是哪里人氏?为什么一个人在这荒野里?有什么难处?”

女郎脸上现出极其痛苦的样子,好一会儿说不出话来。抽抽咽咽地哭了一阵子,才说:“我的命不好。本来不好意思对你说这些,可我的苦太深了。不怕你见笑,只好对你说了。说一说,我心里也痛快些。”

她擦了擦泪诉说道:“我是洞庭龙君的小女儿,父母作主把我嫁给泾川的二儿子。

我本来不乐意,父母之命不好违背。泾川的二儿子是个浪荡公子,成天不干正事。我劝过他几次,他就忌恨我。再加他身边那些女人为了讨好他,说了我许多坏话,他就天天折磨我。我受不了他的折磨,向公公婆婆诉说情由。

谁知公婆偏袒儿子,反而把我赶到这里来。我满肚子苦向谁诉!”

说着说着,她又泣不成声了。

柳毅想安慰她几句,一时又找不出合适的后来。女郎镇静了一会儿,又继续说:“这里离洞庭有几千里路,我站在高处朝着洞庭的方向望去,长天茫茫,什么也望不到。想托人捎个信去,又找谁捎呢?我在这里受这般苦楚,家里人怎么能知道!听说先生要回家乡去,路过洞庭。我想请先生带一封信去,不知先生肯不肯帮忙?”

柳毅听了文郎的话,心中很是不平,他义愤填膺他说:“我这人就是看不得不平的事!我要是腋下能生出双翅,就立刻给你送信去!只是洞庭一片大水,我这凡人只能在陆地上行走,怎么能把信送进去呢?我担心的是道路不通,信送不到误了你的事,”

女郎见柳毅这般义气,感激得泪流满面,说道:“你肯帮我的忙,我很感激。如能把信捎到,我就算一死也要报答你。我怕你不肯答应我的请求,所以没先告诉你去的方法。现在你答应替我带信了,我就告诉你。其实,去洞庭龙宫也和进京城没有什么大的差异。”

柳毅说:“既然这样,你就告诉我,我帮你跑一趟。”

女郎又给柳毅行了个礼,说道:“洞庭湖的南岸有一棵大橘树,当地人们称它为社橘。你在那橘树干下,把头上的皮革束带解下来,换上我给你的这条丝带,然后在树干上叩击三下,就会有人出来接你。你跟随他往里走,大水大浪都挡不住你。除了捎信外,还希望你把我在这里受罪的情形和我父母说说。”

柳毅说:“你只管放心,这事全包在我身上啦!”

女郎把藏在小袄里的信取出,交给柳毅,然后侧转身,望着洞庭的方向,泪珠儿不断。柳毅看到她那愁苦的样子,也被感动得落下泪来。他接过书信,小心地放在书囊之中,又向她问道:“你放牧这些羊做什么用?神界也杀羊吃吗?”

女郎说:“这哪里是羊?他们的样子象羊,其实都是些雨工。”

柳毅不解地问道:“什么是雨工?”

女郎说:“也不过是作打雷洒雨之类的工作罢了。”

柳毅又细看了看,这群羊都很矫健,走起路来步子迈得很大。两只眼睛发出奇异的光,喝水吃食也和羊很不一样。再看那身体的大小,毛角的式样,和羊就没有什么区别了。柳毅和女郎告别时说:“我给你当送信的使者,以后要是再到洞庭,你可不要说不认识我而躲开哟。”

女郎说:“哪能呢!岂止不躲开,我还要把您当亲人看待呢。”

柳毅辞别了女郎,向着东方走去,走了几十步,回头再看女郎,女郎连她牧放的羊群,全都不见了。

这天晚间,柳毅来到同乡家里住了一宿,第二天和同乡告别后,就踏上了归途。他一路夜住晓行,走了一个多月才到家。到家之后,其它事情都没干,先去了洞庭湖。

洞庭湖的南岸果然有一棵大橘树,树干很粗,树荫能遮盖一亩多地。每逢春社秋社祭神的日子,在这棵大橘树下举行祭礼,人们称这棵橘树为社橘。

柳毅走到大树跟前,按照龙女教的办法,换去头上的皮革带,束上龙女给他的丝带,在树上叩击了三下,一会儿从洞庭的波浪之中走出一个武夫模样的人。这人走到柳毅跟前,很有礼貌地问道:“贵客从哪里来?”

柳毅没把送信的事告诉他,只说要拜见大王。武夫就分开水,在前面引路,领着柳毅往前走。他对柳毅说:“请闭上眼睛,一会儿就到了:”

柳毅刚闭上眼,就听到两耳中的风呼呼作响。霎时之间,柳毅睁眼一看,已到了龙宫前面。宫门很高,两边的台阁都是对称的,房屋千门万户,都极为富丽。路旁奇花异草,无所不有。

那人把柳毅领到一所大房子里,说:“请先在这里等一等。”

柳毅见这房间很宽敞,就问道:“这是什么地方?”

回答说:“这是灵虚殿。”

柳毅细看,人间最珍贵的主贝,这里都有;人间没有的宝贝,这里也有。殿内的柱子是青玉白玉雕成的。床几等是珊瑚树做的,门楣是用水晶雕刻的,栋梁是琥珀装饰的,一切陈设,好得都没法用语言形容。

柳毅在灵虚殿等了好久,也没见龙王来。就问道:“洞庭君怎么还不来?他在哪里?”

那人说:“您来前不久,我们龙王刚到玄珠阁与太阳道士讲《火经》去了。”

他怕柳毅等得着急,又说:“再稍等一会儿,也就快要回来了。”

柳毅问:“什么叫《火经》”

那人说:“我们洞庭君是龙,龙以水为神,只要洒一滴水就能淹没了山谷。太阳道士是人,人以火为圣,烛光大的一点火,点燃起来,可把阿房宫化为灰烬。我们龙王精于神理,太阳道士精于人理,他们到一起去探讨神圣的奥秘去了。”

正说话间,宫门忽然大开,一个身披紫衣、手执青玉的人走了进来。那人赶紧站起来说:“这就是我们君主。”

说着,走向前去报告。洞庭君看了看柳毅,问道:“来的莫非是人间的人吗?”

柳毅上前行了礼,答应说:“是。”

洞庭君还了礼,客气他说:“水府幽深,外界的事我知道得少,先生远道而来,不知有什么事?”

柳毅说:“我是大王的同乡,生长在楚地,到秦地去游学,回家时从泾水岸边走,看到大王的女儿在那荒野之处牧羊,风吹雨打,挨饿受饥,其苦难言。我柳毅看了很不忍心,问起来,才知道她受丈夫的无故摧残,公婆又不讲理,罚她到那里去受罪。她让我给你带来一封信,我就是为送信才来的。”

说完,取出书信呈上。

洞庭君看罢书信,用衣袖掩面哭泣,说道:“这是我的过错,我当初没听人们的劝告,竟把女儿送到虎口里去受苦。感谢先生给我带信来。”

说着,把信交给站在身旁的人传进后宫去。不多一会儿,就听到里面传出许多妇人的哭泣之声。哭声越来越大。洞庭君吃惊地对旁边的人说:“赶快进去和娘娘说,不要让她们哭出声来,免得让钱塘知道。”

柳毅不明白,问道:“钱塘是谁?”

洞庭君说:“是我弟弟,从前曾任钱塘地方长官,现在已经辞官归隐啦。”

柳毅仍不解:“干吗怕他知道?”

洞庭君说:“先生不知道,我那弟弟为人正直,性情暴躁。从前帝尧在位的时候,有九年的洪水灾害,就是他一怒造成的。最近和天将闹别扭,他一气之下,把五山崩毁,连通路全都堵塞了。我怕他知道了,一发脾气去闹事,要连带那一方百姓跟着吃苦头。”

话还没说完,就听到天摧地裂一般的一声巨响,宫殿墙壁都震得直摇晃。

接着就见有一条赤龙,长有千尺开外,两只眼睛亮如闪电,一只舌头血一般红,全身赤鳞如火,脖颈上还拖了一条金锁链,平地腾空而起。就在这赤龙腾跃之时,千雷万霆,缠绕在它身旁,霰雪冰雹,纷纷直落。那声巨响震得柳毅耳中嗡嗡了半天,听不清事。柳毅吓得直往后退,洞庭君亲自搀扶住他,说道:“先生不要害怕,这是钱塘知道了这件事,不停时刻地去了。”

柳毅说:“我还是回去吧。他去的时候这般声势,回来的时候,还不得把我吓死!”

洞庭君说:“不妨事。他去的时候,是一怒而去,所以这样。回来的时候就不这样了。您且请坐。”

说着命人摆酒。

洞庭君陪着柳毅吃酒,殿下乐队奏乐,声音和谐,有如祥风庆云。仙女列队,翩跃起舞。走上一个美丽的女郎来给柳毅敬酒。柳毅仔细一看,不是别人,正是托他寄信的那位女郎。她脸上虽挂着微笑,但眉宇间仍然流露出悲伤的样子。她的服式非常华美,红霞般的烟云飘在她的左右,紫气般的光圈罩在她的头上。敬过酒之后,就轻移莲步,进入宫中。不多时,洞庭君对柳毅说:“泾水的囚人来了。”

边说着,边起身。他请柳毅且坐,自己暂到宫中去处理一下。

过了一会儿,洞庭君又出来,仍陪着柳毅吃酒。接着一个身披紫衣、手执青玉、个儿很高、精神饱满的人走了出来。洞庭君指着这人对柳毅介绍说:“这就是我弟弟钱塘。”

柳毅起身,向钱塘行礼。钱塘也赶紧还礼。

钱塘陪着柳毅喝了几杯酒,说道:“我侄女不幸,受到泾阳那坏小子的欺辱。幸亏先生见义勇为,救了她,不然的话,非被那坏东西折磨死不可。先生的大德,我很为感激!”

柳毅起身谦让了一番。钱塘又向哥哥洞庭君讲诉去处理事情的经过:“今天辰时我从灵虚殿出发,已时到了径阳,午时与他们展开了激战,未时回到这里。我还到九天告知上帝,得到上帝的允准。”

洞庭君问道:“这次杀了多少?”

钱塘回答:“六十万。”

问:“伤害庄稼吗?”

答:“八百里。问:“那个坏小子怎么处置的?”

答:“已把他吞食掉了。”

洞庭君皱了皱眉头说:“那坏东西实在可恶,该惩治他。可你办事也太急躁了些。以后可不要这样。”

钱塘答应说:“是。”

这天就把柳毅安置在凝光殿里休息。第二天又在凝碧宫设宴招待柳毅。

洞庭君拿出碧玉箱来相谢,钱塘君拿出琥珀箱来相谢。这些雕刻得精致的箱内装有人间罕有的宝物。柳毅辞谢了一番,最后只好接受下来。第三天又在清光阁设宴招待柳毅。这次钱塘吃酒有些过量,他的性格又直爽,就对柳毅说:“我那位嫁给泾阳次子的侄女,是洞庭君的爱女,相貌美丽,性情贤淑,谁都说她好。不幸受到那坏小子的欺辱。得到你的帮助,现在也算解决了。我想把侄女嫁给先生,我们两家结为亲戚,不知先生意下若何?”

柳毅拱拱手说:“你为人直爽,办事刚决明快,我很佩服。但婚姻之事,不好勉强。我是为救令侄女解脱苦难而来的。我要是这会儿娶了你侄女。人们也许会认为我是为娶其女而害其夫,名声也不好听。因此,不敢从命。”

钱塘见柳毅说得有理,又是个很重义气的人,也就不再勉强。这天晚上,钱塘又单独设宴招待柳毅,他们相互之间谈得十分投机,两人成了知心朋友。

又过了一天,柳毅要辞别回去,洞庭夫人又特别在潜景殿设宴招待柳毅,让女儿出来向救命恩人致谢。夫人说:“你救了我女儿,大恩没报。本想请你多住些日子,你又急着要回去。这次分别,不知日后还能见面吗?”

女儿坐在旁边也是恋恋不舍的样子。夫人这话说得颇带感情,这勾起了柳毅的心思。前天,钱塘议婚时,柳毅虽然推辞掉了,但他对龙女是有好感的。再看看龙女,龙女似乎对自己也有些感情。此时,柳毅心中不知是有些悔,还是有些恨。他的思想有些乱。宴罢分手时,龙女对柳毅有些眷恋之意,但很含蓄。宫中的侍女也都有凄然之色。夫人也赠送柳毅许多奇异的珍宝,有好多连名称都叫不上来。

柳毅告辞了龙宫,沿原路来到岸边,有十多人挑着担子送他。挑担的人们把担子送到柳毅家,放下担子就往回走,出了柳毅的家门,即不见了。柳毅从洞庭君送他的碧玉箱中,随便拿出一件物品到广陵宝店中去,宝店里就给他金银好几万。从此,柳毅家中富起来,来为柳毅说亲的媒人很多,提了好几处亲,柳毅都未答应。

又过了好几年,这天,一位媒人来说:“有一个姓庐的女子,是范阳人。她父亲好仙学道,成夭闲云野鹤,踪迹不定。这女子前年曾嫁给清河张氏,不幸丈夫死去。母亲怜其年纪尚小,要她改嫁。我见那女子既聪明又贤惠,特来给你提提。”

柳毅觉得,想见到心上的人,已是无望了,就答应了。

成礼的这天晚上,柳毅看到这个女子的模样和龙女的长像有些相似。龙女当时忧愁憔悴,眉宇间多愁容。这个女子眉目间洋溢着喜气,看起来比龙女更美些。他本想问问,没好开口,一直压在心里。不过见到妻子就很自然地想到龙女。

过了两年,有了一个男孩。孩子满月时,亲朋都来贺喜,妻子穿起来漂亮的衣服。柳毅觉得妻子穿的这身衣服似乎在哪里见过,但一时记不起来,正在凝想,妻子对丈夫说:“你想什么?不记得当年见我穿的时候了?”

柳毅说:“从前我替洞庭君的女儿送过信,在龙宫中好象见她穿过的衣服和这件差不多。”

妻子说:“我就是洞庭君的女儿。泾川之冤,得到你的帮助,才能够昭雪。感你的大恩,誓死要报答。不想钱塘叔叔议婚,你竟拒绝了。此后,天各一方。父母还想把我嫁给贵公子,我没答应。后来听说有人给你说亲,你也没应,这才有了报答的机会。”

柳毅说:“你不是庐氏女吗?怎么会是龙女?”

龙女说:“那是骗你的,怕说出真名来介又拒绝。”

柳毅说:“说真心话,我结婚时就看到你有些象龙女,怕你犯疑,没敢对你说。可我看到你更加想念龙女。没想到你就是龙女!你怎么不早说?”

龙女也故意反问:“既然真心想我,钱塘叔父提婚的时候,你怎么拒绝了?”

柳毅说:“我当时替你送信,实在是出于义愤,一点没往别处想。叔父议婚,我觉得于理不当,所以没应。实际上心中已经喜欢你了。后来有人屡次提亲没应,也是这个原因。”

龙女说:“我也知道你心中没忘了我,这才假托庐氏女,请媒人提亲的。”

夫妻二人回忆了初次见面的情形,又谈及结婚后相亲相爱的情形,感情更加深厚了。

妻子要回娘家去看看,请求丈夫一同前去。柳毅同意了。于是选择吉日,夫妇二人一起来到龙宫。洞庭君见了很高兴,以翁婿之礼接待柳毅。柳毅对岳翁说了洞庭一带人民的生活情形。洞庭君听了,很为关心,柳毅请求洞庭君对这一带人民予以照顾。洞庭君一一答应。

神话故事 篇7

在中文类的期刊或是在线文献资料中, 倘若检索“数字故事”一词, 探究起其源头来, 达纳·温斯洛·阿奇利 (Dana Winslo Atchley) 和乔·兰伯特 (Joe Lambert) 这两位的名字一定会被提及。前者被普遍认为是“数字故事运动 (The Digital Storytelling"Movement") ”的发起人, 而后者则因其主管并推动“数字故事中心”的发展而受到关注。

而根据云南财经大学现代艺术设计学院王贞子的研究, 数字媒体叙事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至1986年。当时, 致力于互动式叙事相关领域研究的劳雷尔 (Brenda Laurel) 在其博士论文《走向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互动幻想系统设计》 (Toward the Design of a Computer-Based Interactive Fantasy System) 中第一次正式提出并界定了“数字媒体叙事”这一概念, 且做了有关“交互性幻想系统”的可行性研究。 (王贞子, 2012) 当然, 真正意义上的相关实践当属阿奇利的“生活影片剪辑”, 即创设“数字故事工作室”之前, 以“Next Exit”为题, 将其过去60年间接触的重要的人和事记录下来, 形成数字影片, 所用的工具则是他7岁那年生日, 其叔父赠送的生日礼物——一台布朗尼的双镜头反光相机。由此可见, “数字故事 (Digital Storytelling) ”这一“舶来品”最早的出现并非指向教育领域, 而是作为生活需求, 以个人多媒体故事叙述的方式出现的。

从1986年“Digital Storytelling”的概念第一次被清晰界定, 继而由20世纪90年代的数字故事中心而发端的“数字故事热”, 至今仅有近30年的光景。而自其推广之后, 受到了众多教育者的关注, 进而将这一形式应用于教育领域, 为数字故事的研究开辟了新的视阈。

在国内, 最早将“数字故事”引入教育应用领域的是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教授及其研究生团队。黎老师早在2001年就关注到数字故事对于“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的魅力” (黎加厚, 2012) , 继而就这一新兴的媒体叙事形式应用于教育教学展开研究, 并逐步推广至全国范围。所涉及的研究及培训领域包括教育叙事、学科应用、技术实现、设计技巧等, 学段跨度由学前教育至研究生课堂教学。

“数字故事 (Digital Storytelling) ”的教育应用

基于故事本身的丰富意蕴, 以及经由“数字化”技术处理之后的趣味性等特点, 使得“数字故事”似乎与教育有着天然的联系。自“口耳相传”到如今的现代教学, 教育的发展随着技术的演进而不断向前推动, 数字故事为新时期的教学实践提供了新的亮色。

通过对文献的梳理与分析发现, 数字故事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所涉及的学段范围极为宽泛。从学前教育到研究生课堂教学, 都可见数字故事在教学中应用的研究与实践。而在这一领域中, 主要涉及四个方面的问题域:其一, 体现数字故事的“叙事”特征, 为教师专业发展服务;其二, 发挥数字故事的“育人”功能, 应用于学生德育;其三, 利用数字故事“数字化”的特点, 为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供渠道;其四, 数字故事的“技术”特征与“艺术”特征相互融合, 以之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新的思路。下面笔者将就这四个方面简单做一论述, 以管窥“数字故事”教育应用之一斑, 同时为后续研究奠定一定的文献基础。

1.教师专业发展中的数字故事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波斯纳 (Michalell.Posner) 曾经就教师的成长, 提出了广为流传的经典公式, 即“经验+反思=成长”。对于广大的一线教师而言, 随着教学时间的延伸, 经验的积累可谓必然, 但并非每位教师都有较为深入的“教学反思”。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手段, 教学反思日益受到广大教师及教育管理者的关注。而在众多的教学反思方式中, “教育叙事”成为大家较为热衷和熟知的一种。

早期, 教师的教育叙事主要方式是借助“日记”的方式记录自己教学过程中的思考与感悟。以此为完善自己的教学设计及教学策略提供依据。“夹叙夹议”的教育叙事形式, 往往使得教师们的所思所感得到同仁的共鸣。随着教育博客的兴起, 又使得“教育叙事”有了新的传播途径。借由网络平台, 教师们的“叙事”得以在较大范围内获得传播, 使得更多的教师能共享教学经验与体悟, 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黎加厚教授早在2005年的一篇博文中就针对数字故事的教育叙事应用有所展望, 文中称其为“可视化教育叙事”。并且指出了传统教育叙事与“可视化教育叙事”的特点与局限, 如“以文字方式记录的教育叙事, 的特点是易于操作, 可长可短, 有感而发, 给人想象空间, 引人深思。但也有局限性, 如不能够见到真实的场景和过程, 信息量有限, 看不到具体的事物”等等。 (黎加厚, 2005) (详见网址:http://www.zbedu.net/jeast/003281.html)

从本质来看, 教育叙事与数字故事两者存在一定的区别。相关研究指出, 其主要区别在于主体与考察对象、呈现形式、功能与作用等方面。 (陈静娴, 2006) 其中, 教育叙事的主体与考察对象主要是教师和教育经验及现象。而数字故事则更多涉及学生, 所考察的对象则是学生的学习过程。而就呈现方式而言, 教育叙事以文本为主, 数字故事所涉及的要素则要丰富得多, 例如, 文字、图片、音乐、动画、视频等。至于功能与作用的差异, 则主要体现在教育叙事的本质是为教育科研服务, 以“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而数字故事则在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从而改善课堂气氛, 改进教学效果。

然而, 在笔者看来, 随着“数字故事”的发展, 它为教育叙事的“可视化表达”提供了新的渠道。教师可以在开展教学活动之余, 通过结合教学日记的文本叙述, 提炼其中的关键环节和相关语句, 利用PPT之类简单易用的媒体工具即可将自己的“叙事文本”改编成一部短片, 配合以抒情悠扬的音乐, 教育叙事的“数字故事”即可成型, 从而使数字故事融合于教师教育叙事, 成为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如此, 两者在主体、呈现方式、功能与作用等方面的差异可转化为有机统一。以技术手段为教育叙事增添艺术性, 数字故事特有的感染力势必为教育叙事注入新的活力。而数字故事的制作过程则能“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 并进而“树立热爱学生的信念”。 (黎加厚, 2012) 数字故事对于教师和学生均有很大的启发与收获, 其意义不容小觑。

2.学生德育中的数字故事

德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环节。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德育工作备受关注。“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 (周静、赵志靖, 2011) , 基于传统的学校德育, 引入数字故事的教学方式, 有利于借助数字故事的感染力及其故事性, 使得学生更自然地接受德育培养。这种情感的激发与学习主动性的调动是内生性的, 即以学生为主体, 由学生自发而生。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数字故事的过程, 需要他们关注生活、热爱生活、体验生活, 这一过程同时是德育的目的, 即实现过程与目标的有机统一。

黎加厚教授曾经指出, “数字故事与其他教学方式相比, 最大的特点是将感情融入教育传播之中”, 而“情感因素”对于德育而言, 只可日常渗透, 不可急于“传授”。数字故事这一教学方式, 与之正相适切。无论是观看数字故事作品, 还是动手制作自己的数字故事, 对于学生而言俱有裨益。其中由学生自己制作数字故事的效果更为显著。在德育中应用数字故事这一教学方式, 是这一研究领域的一个值得关注的方向。

3.学科教学中的数字故事应用

提及数字故事在学科中的应用, 从现有的国内外文献来看, 这一研究领域的成果最为丰硕。其中, 在基础教育阶段所涉及的学科则以语文、英语、历史等文史学科为多见。在众多文献中, 提及数字故事的教学应用, 其理论来源均有基于哈佛大学教授加德纳的著名研究成果——多元智力理论。而多元智力中首当其冲的是“语言—言语”智力。根据上海师范大学陈静娴所转引的多元智能研究成果显示, 在数字故事的制作过程中能体现学生多种智力因素的发展, 其中又以“语言—言语”智能的体现居多。 (陈静娴, 2006) 此外, 相关研究还涉及探究性课程、综合实践课程等。而在高等教育阶段, 数字故事的主要应用侧重于“作品制作”与“学习反思”。

综合文献数量及上述内容事实来看, 不难发现, 数字故事本身“可视化表达”这一外在形式与“故事”这一艺术形式的本质特征的绝妙匹配, 与语言类学科教学的特质不谋而合。其他学科如数学、物理、化学等强调“数理—逻辑”智能较多的学科被认为不适合应用“数字故事”这一教学方式。 (详见陈静娴2006硕士学位论文:数字化故事叙述在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而就这一点来说, 笔者不敢苟同。在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育人生”研究生学术论坛文集 (未公开发表) 中, 题为《数字故事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的一文, 便就数学这一被普遍认为偏重“逻辑”的学科应用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路翌, 2012) 其中提到, 可将这一教学方式应用于“数学史选讲”、“教学反思”等。笔者认为, 数字故事本身所体现出的多元模式给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无限的想象。任何一种“教学方式”都有其优势与局限性, 将教学方式与个别学科教学相结合, 需要教育工作者根据具体的情境有所变通, 即教师是教学的“设计师”, 而数字故事是给“教学设计师”们提供灵感的催化剂。如何开创数字故事教学应用的新天地, 有待一线教师们的大胆尝试与探索。

4.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不是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 而是强调要利用信息技术来营造一种信息化的教学环境, 该环境应能支持情境创设、启发思考、信息获取、资源共享、多重交互、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等多方面要求。 (何克抗, 2008) 具体来看, 数字故事这一教学方式的课堂应用实践, 充分体现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环境创设中上述的诸要素。

(1) 教学引入—情境创设

在各个学科教学实施中, 数字故事与其他方式的教学引入相比, 在情境创设方面具有其独特性。其故事性本身对于学生学习准备、积极参与、课程实施提供了很好的铺垫。另外, 就个别具体学科而言, 其情境创设具有独到的优势。例如, 前一部分学科应用中所提及的语言类学科 (尤其历史, 其本身即“故事”) 等。

(2) 课程前期—启发思考

在教学实施前期, 数字故事的意义在于以“可视化故事叙述”的方式启发学生思考。这一点往往与前期情境创设相结合, 以作为教学前期“支架”为学生后期知识习得及概念建构的铺垫。这一过程同时体现学生的积极思考, 而非被动接受。

(3) 作品准备—信息获取

上述两点以学生“看”故事为主要行为, 而作品准备这一阶段则涉及学生参与数字故事的制作。在制作数字故事的准备阶段, 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资源检索与处理”, 如故事文本创设、图片搜索与编辑、音乐的筛选和处理等。其过程充分体现学生信息获取的主体角色。

(4) 制作过程—自主探究

在作品制作过程中, 学生主要采用自主学习的方式开展活动。学生在作品实现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 可归结为“故事”与“技术”两方面。对应于不同的学科, 教师所预设的教学策略应有所不同。如, 文史学科中, “故事”创设为教学重点, 难点则落脚于“技术实现”。故事的教学过程由学科教师指导, 而技术处理可由学生互助, 或者借助网络谋求帮助。其优势在于, 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与教师教学的主导性自然衔接。而如信息科技学科等技术类学科, 其“故事创设”过程更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而“技术习得”成为课程教学的重点。因此, 应做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结合课堂教学实践, 灵活使用“数字故事”这一教学方式开展教学活动, 尤为重要。

(5) 作品完成—个性表达

在作品完成之后, 教师组织学生汇报演示, 使学生自我表达的欲望得以满足。在学生汇报过程中, 教师、学生之间应充分体现互动。评价的组织形式上由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同侪互评等方式相配合。评价手段上可由“档案袋评价”、“量规评价”等多元方式组成, 从而体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完整性。

结语及启示

本文就“数字故事”这一较为年轻的教学方式加以论述。简要就其教学应用的既有研究及相关策略加以评述, 以为教学实践及相关后续研究提供基础。

在《全新思维》一书中, 作者引述了认知科学家罗杰·尚克 (Roger C.Schank) 的话:“人类生来就理解故事, 而不是逻辑”, 可见数字故事与教学应用相互适切。同时, 书中提及的概念时代的“六感” (所谓六感, 即设计感、故事感、交响能力、共情能力、娱乐感、探寻意义六个方面) 培养与“数字故事”的教学过程正相契合。笔者相信, 有关这一领域的研究在日后会有更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贞子.数字媒体叙事研究[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12.

[2]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理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3]黎加厚.数字故事的教育意义[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12 (6) .

[4]黎加厚.数字故事, 不一样的精彩[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11, 29 (5) .

希腊 睡在神话故事里 篇8

火热的萨弗在这里唱过恋歌,

在这里,战争与和平的艺术并兴。

爱琴海上的蓝白精灵们,

每天都等待着阿波罗跃出海面,

又在月神塞勒涅忧柔的目光下,睡去……

手里的遥控器不停地转换着频道,恍然间,北京奥运圣火在希腊古奥林匹亚遗址的火种采集仪式的画面让我的手指停了下来,画面中最高女祭司用似乎早已失传的古代语言正在和太阳神阿波罗祈祷。于是,物换星移,我就像电影中的镜头一样,随着一声穿越时空的音效,站在了爱琴海的边上……

去年10月,在飞机辗转了20小时抵达雅典时,一直处于兴奋状态的我,终于选择了大巴的最后一排平躺,伴随着导游的希腊神话故事,开始了我的希腊梦幻之旅。

梅黛奥拉,天空之城

抵达雅典后并无片刻的停留,直接驱车赶往希腊中北部的梅黛奥拉。5小时后,我们坐在卡兰巴卡小镇的饭馆里已是夜晚时分,透过窗户,借着路灯,我分明看见不远处的房子后面矗立着一个“巨型怪物”,很直很黑很高,半遮半掩的,让我心生几分恐惧和好奇。次日清晨,我们的车沿着特里卡拉和卡兰巴卡之前的公路前行,峰回路转,迎面看到的是耸入云霄的石壁,这些锥体、圆柱体和圆形支柱上面零星地卡着植被,还有很多洞穴,就像是未刷过的、长了很多蛀虫的臼齿。我恍然大悟:我昨晚见到的“巨型怪物”就是这些2500年前史前大海覆盖色萨里平原和河流沉积剩余物,再加上板块构造压力和年轻的皮尼奥斯河流的侵蚀造成了现在这等奇观。

哦!这里就是梅黛奥拉!远处的悬崖峭壁之间镶嵌着的惊世绝伦的修道院提醒了我。梅黛奥拉(Meteora)来自希腊文,表示“悬在空中”的意思,指的就是建立在山崖绝壁上一座座与世隔绝的修道院。从9世纪开始,就有修道士在山洞里修行。14世纪开始,陆陆续续地在山顶和悬崖上修建了许多修道院。这些修道院雄踞于一座座巨大的山岩顶点。巨大的山岩从广阔的塞萨里亚平原拔地而起,有的超过400米,它们形状各异,色彩不一。在几乎无法到达的山峰上,自11世纪以来,僧侣们在这如同通天柱般险峻的山峰上修行。在随后的几个世纪里,梅黛奥拉成为了帕萨里亚地区最有权威的宗教中心,它的鼎盛时期共拥有24座分布在大小山岭上的修道院和上千名修士,成为抵挡随着土耳其人的侵占而来的伊斯兰教的中流砥柱。由于这里惟一与外界相通的工具是绳索、藤篮和滑车,进入这里有如登天般困难,所以有幸到达这里的人为数极少。直到20世纪,石级的修建才改变了这种情况。在土耳其占领期间,修道院保持了古希腊的文化和传统,它们不仅是宗教中心,同时还是求学者和艺术家的中心。相信如果没有这些修道院,古希腊文化将会消失,而现代希腊将会反映来自土耳其帝国的根基和历史的粗浅知识。

一缕阳光打在对面山崖的一座小修道院上,迷离神奇得就像是不属于这个星球一样,我突然想起了宫崎骏1986年的动画电影《天空之城》,故事背景是幻想中的欧洲大陆,在一座金矿里流传着理想世界天空之城勒普泰的传说,据说那里拥有无尽宝藏和控制世界的奇异能力,生活在矿山里的男孩帕索对这个传说深信不疑……生活缺少幻想是件乏味的事,人类文明最壮伟的奇迹,从来都不是理智的结果!

圣托里尼,很希腊的希腊

爱琴海有多蓝?就像我们路上看到的那种蓝底白字的路标的蓝!没错!就是这样蓝!

当太阳还没有升起的时候,我们就登上了“blue star”豪华邮轮,去一个与爱琴海亲密接触的地方——圣托里尼岛。那里,很希腊。

诗人奥德修斯·埃里提斯曾经说:“希腊在海洋中休憩。” 爱琴海和伊奥尼亚海大约有2.5万平方公里的面积被岛屿覆盖,那些有着古老历史和现在风情的岛屿,就像是散落在爱琴海中的明珠,而圣托里尼就是其中的一颗。

圣托里尼(Santorini),是希腊爱琴海上的一座小岛。被形容为:所有旅行应该终结的地方。圣托里尼是一座火山岛。火山爆发的时候,岛的中心塌陷被海水淹没。剩下的部分,形成一个弯弯的月牙。圣托里尼的老港口在岛的中心处,从这里仰望圣托里尼,看到的其实是一片悬崖,但悬崖上布满了房子。那些房子,都是白色的,只有星星点点的教堂的圆屋顶是蓝的。那颜色,好像是从蔚蓝的天空和蔚蓝的海洋里溅出来的。圣托里尼躺在天空和海洋交汇的地方,安静得像一块白玉。

费拉(Fira)是圣托里尼的首府,我们就住在这个小城里,它高高地居于岛屿边缘的峭壁上,城里的房屋为了防震都建成方形,而且都涂成了白色,就像是朵朵盛开的水仙花。费拉已成为圣托里尼的商业中心,细窄且多岔的道路两旁布满了各式各样的首饰店和艺术品店,这里像极了威尼斯,搞不清方向的话你会发现,同一家店一直在你眼前出现。“just blue!”在这里我突然被眼前一张满是蓝色的明信片镇住了,哦!在这里,我被蓝色击中了!

最爱伊亚村!位于半岛最北端的伊亚(Oia)也许是希腊风景中最为绮丽的村庄了。这里的圆顶教堂与蔚蓝大海,构成了希腊风景不可或缺的元素,也是明信片上出现率最高的画面。怪不得,连导游都会兴奋地叫道:“很希腊的希腊就要开始了!”希腊奉行着宽容和人性化的宗教东正教。东正教起源于东罗马帝国,是与罗马天主教、新教并列的三大教派之一,它因由罗马帝国东部希腊语区的教会发展而来,又被称为“希腊正教”,这一教派的教会的管理上比罗马天主教会宽容,也更人性化,教会甚至允许僧侣结婚生子。正是这种闪耀着人性化光辉的宽容,让这爱琴海上的教堂形象如此可爱。圆顶教堂正是东正教的标志,在梅黛奥拉德修道院里也都是大大小小的圆顶教堂,所不同的就是,Oia村中的教堂圆顶被涂成了蓝色,这也许是被爱琴海的海水染成的吧!

伊亚村是个艺术村,这里天堂般的意境让很多艺术家聚居于此,走在小镇的主街上,随时会看见路旁画架上搁着一幅还未完成的画。走着走着,就有惊喜:这不是刚才那幅画上的地方么?同时令人感动的还有这里的艺术品店,无不透露着温馨的爱的主题。伊亚和费拉一样,也是一个临着山崖而建的小镇。这些建在山崖上,过去由黄土盖成的石洞屋,如今漆上各种色彩,除了一贯的白墙蓝顶小屋外,其他颜色的屋舍,饰以小巧的阳台、窗棂、阶梯,以及色彩鲜艳的植物花卉,色彩呈现出多层次的丰富变化,将基克拉泽群岛(The Cyclades)地中海式的建筑美学发挥得淋漓尽致。

我着迷地穿梭其中,宛如置身于梦幻童话世界;我面朝大海,心暖花开!

雅典,依然神话

传说中,智慧女神雅典娜和海神波塞冬都想争当阿提卡地区的保护神。主神宙斯裁决时,让他们各自拿出一份最好的礼物奉献给雅典人民,并让人民做出决断。于是,波塞冬兴冲冲地用手中的三叉戟在岩石上敲击三下,从岩石上跳出一匹战马,这是战争的象征;而雅典娜则胸有成竹地从石头里变出一粒橄榄树的种子,播种下去,霎时,一株象征和平的参天大树拔地而起。希腊人惊呆了,他们一致选定能够保佑他们长治久安的和平之树。从此,永久的保护神降临卫城山,举国上下也被丰茂繁盛的橄榄林所覆盖。人们索性把女神的名字当作自己国家的首都之名,“雅典”(Athens)之名,由此问世。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雅典曾经没落过、辉煌过,被人遗忘过;而如今依然是现代希腊的首都。在雅典,古希腊文明的遗迹随处可见:帕特农神庙,厄瑞克特翁庙,奥林匹亚宙斯神殿,古剧场,还有广场前穿着古代服饰的总统卫队……

一边是现代希腊,一边是古代希腊,雅典,让我在过去和现在的时空里不停在穿越。

去看帕特农神庙是我到雅典后最迫不及待的事情,公元前440年之后的十年间,在伯利克里的庞大公共设施建筑规划里,帕特农神庙是其中最为耀眼的一颗明珠。事实上,帕特农神庙把雅典娜女神敬奉为纯洁无瑕的处女神,帕特农之名也是出于雅典娜的别号Parthenos,是希腊文的转写,本意为“处女”。曾经,古希腊最伟大的雕塑刻家菲迪亚斯设计的用象牙和金子制成的12米高的雅典娜神像在昏暗的庙中金光闪烁。古代末期,这座雕像被东罗马帝国的皇帝掠走带往君士坦丁堡,从此下落不明。那么,借着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的雅典娜雕像的复制品,我们在神庙前这样想象:她站立着,长矛靠在肩上,盾牌放在身边,右手托着一个黄金和象牙雕的胜利之神;黄金制造的头盔、胸甲、袍服色泽华贵沉稳,象牙雕刻的脸孔、手脚、臂膀显出柔和的色调,宝石镶嵌的眼睛炯炯发亮……

从远处到跟前,我几乎都在仰视帕特农神庙,大气磅礴,稳定优雅,上下左右对称和谐。非常符合美学上的审美原则,给人以辉煌中的恬静的壮美感。这座神庙由著名的潘列泰克白色大理石块筑砌而成,每根石柱都是由一截一截的短石柱拼接而长高的,缝隙十分吻合,大小颜色都很接近,几乎看不出痕迹。阳光照耀下的神庙,岂能用华丽、辉煌来形容?

雅典市区空气清新,能见度高。站在帕特农神庙后侧的观景台远远望去,在诸多白色房子中央还醒目地拱立着一座尖顶的山峦,恍如在白色浪花中前行的一艘轮船。这座名为利卡维托斯山的来历传说也和雅典娜女神有关:雅典娜从班德里山采了一块巨石,在送往古城堡的路上,被猫头鹰的叫声所干扰,她便随手将石块摔到了地上,石头就成了今天的利卡维托斯山。现在,山顶有一座建于1834年的教堂和钟楼,每天清晨,钟声幽幽,传遍四方。

如果用颜色来描绘圣托里尼的话,我会毫不犹豫地说:蓝与白!如果要用颜色来描绘雅典的话,我想到的是希腊作家埃维·沃达的话:“雅典的颜色,就是斯蒂尔腾奶酪的颜色!”我想那应该就是那种长着绿菌斑的奶酪吧!

上一篇:中学优秀教师研修班培训体会下一篇:找不同游戏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