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的佛教文化(共8篇)
徐刚毅
研究历史的人都不会否认这样一个事实,儒释道三足鼎立而又交相融合,创造出了中华民族灿烂辉煌的古代文明。所以,当我们谈论起苏州两千多年历史的时候,也就不应该忽视佛教传统
文化给古城所带来的影口向。
自从东汉末年佛教传入吴地,历朝历代兴建了许多寺观,梵宇道宫相望于古城内外,成为苏州一大特色。明卢熊<苏州府志》云:“东南寺观之胜,莫盛于吴郡,栋宇森严,绘画藻丽,足以壮观城邑”。以佛教而言,三国东吴赤乌年间孙权为母陈氏建通玄寺,即今报恩寺,俗称北寺,还有宝光寺(新苏丝织厂)、东华严寺(察院场邮电大楼)、东禅寺(相门东灰堆园)等也都建于此时。东晋司徒王珣与弟司空王珉舍别墅为佛寺,建云岩寺于虎丘,同时代的还有朱明寺(军分区)、普福寺(普福寺场)和虎丘东、西山庙。东晋末司空陆玩奉佛闻法,舍宅为寺,梁天监二年扩建成寺院,是为灵岩山寺,此外还有角直保圣寺、寒山寺、宝积寺(塔倪巷)、永定寺(市二中)、雍熙寺(景德路)、灵鹫寺(谢衙前)、承天寺等也都建于梁天监年间。上方山楞伽寺建于隋朝,建于唐朝的著名寺庙有天平山白云寺、开元寺(东大街)、祥符寺(洪元弄)、双塔寺、南禅寺(文化宫)、北禅寺(北园)等。宋代寺庙有文山寺、定慧寺、瑞光寺、报国寺、隆兴寺(桃花桥弄)、紫竹庵(言桥可;塘)等。元代寺庙有狮林画禅寺(狮林寺巷)、结草庵(100医院)、佛慧庵(平家巷)、宝林寺等。明代寺庙有隆庆寺(仓米巷小学)、准提庵(廖家巷)、观音阁(山塘街)等。清代寺庙有寄叶庵(东麒麟巷)、药草庵(调丰巷)、宝莲寺(金阊实小)、西林庵(齐门渔郎桥浜)等。据民国吴县志载,历代兴建的寺庙,三国东吴7所,两晋16所,刘宋l所,齐1所,梁45所,隋2所,唐32所,五代9所,宋96所,元61所,明85所,清39所,另有16所年代不详,先后计有411所。迭经兴废,至解放初尚有大小寺庵223所,故旧时有称苏州为东南佛国,直到今天,寺庙数量虽不及从前,但保存下来的一批寺庙古建筑,殿宇巍峨,游人云集,其规模和名声已经远远胜过了前朝。
如果说众多的寺庙建筑构成了苏州的一大景观,那么各具特色的宝塔则更为古城增添了魅力。宝塔起源于印度,是一种用以珍藏舍利和经卷的佛教建筑,传入中国之后,又与民族传统建筑相融合,于是千姿百态的宝塔成为神州一绝。而苏州以供观赏登临的宝塔之多,在全国又当首屈一指。隋朝仁寿元年曾在虎丘山上建塔,五代后周显德六年重建,自南宋建炎至清咸丰曾七次被焚,历史的千锤百炼,终于锻出了虎丘塔古朴神奇的风姿,如今,它不仅是苏州的标识,而且也成为中国人不屈不挠精神的象征。三国孙权为迎接西域康居国僧人性康而建瑞光塔,北宋天圣八年重建,塔身清秀柔和,塔座雕刻生动,为宋代宝塔佳作。报恩寺塔俗称北寺塔,始建于南朝梁代,北宋元丰重建,苏轼曾舍铜龟以藏舍利,南宋初金兵南下又毁,绍兴二十三年再建,此塔八面九层,重檐复宇,集壮阔与秀美,古朴与纤巧于一身,体量为吴中宝塔之冠。北宋太平兴国七年王文罕兄弟创建砖塔两座,几度修缮始存至今,双塔腰细檐轻,玲珑秀丽,为他处所少见。灵岩山多宝佛塔初建于梁天监年,重建于北宋,再建于南宋绍兴十七年,明万历年遭雷击塔檐被毁,1989年方丈明学耗资百万重修,秀美塔影复又兀立于西南群山之中。上方山楞伽寺塔初建于隋,宋太平兴国三年重建,砖砌仿楼阁式塔,挺拔秀丽,与石湖山水相辉映,成为江南绝佳景色。不久落成的寒山寺仿唐宝塔则腰檐斗栱雄大疏朗,将古代建筑艺术与现代科技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体现出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而甲辰巷宋代砖塔虽然只有6.8米多高,堪称微型,却腰檐出挑,型制古朴,给人以吴
地文化奇异多彩的感觉。
除了寺庙建筑和宝塔,佛教还珍藏了大量的文物,其中有唐人经卷,贝叶经,明成化泥金写法华普门品和五十三参图像(有宪宗皇帝序),唐寅、文征明、石涛、罗聘、何绍基、俞曲园和吴昌硕的书画等等。古城现还存有一千多尊大中型佛像,多数为明清和民国时期的作品,也有不少作于南北朝和隋唐时期,著名的有紫金庵释迦三世唐塑和南宋雷潮夫妇塑十八罗汉、角直保圣寺唐代杨惠之壁塑罗汉九尊、寒山寺明成化十八尊鎏金铁罗汉和明初塑寒山拾得像、灵岩山寺唐朝楠木观音和元代铜毗卢佛以及西园寺五百罗汉和济公塑像等等。明万历年重修北寺楠木观音殿,其佛像以银、玛瑙等七宝末和泥塑成,不加拂拭而自莹洁,故称不染尘观音。光福寺铜观音系宋康定元年村民垦土得之,乃唐时遗物,时天大旱,士民迎入城,祷雨立应。明正统中大旱,知府况钟迎入城,祷之亦雨。该殿久废,清道光年间巡抚林则徐重建。文革中铜观音被融宗法师藏匿,幸免于难。
苏州寺庙藏经楼还有历代木版善本经书10万余卷,品种之富,版本之全,冠绝东南,载誉全国。其中有元代普宁藏1700卷为国内孤品,当初工匠在造纸时曾掺入防蛀药物,故藏经纸张历经六百余年仍完好如初。该经原为康有为所藏,后散落民间,被人购回送到寺庙珍藏。其他如明刻南藏、北藏、嘉兴藏和清刻龙藏也弥足珍贵,藏经护套板均用雄银杏木制成(带有苦味)以防虫蛀。此外苏州还有唐宋元明历代用金、银、血和墨手书的各种
经藏,亦为他处所罕见。
1957年4月,虎丘塔内发现了五代越窑青瓷莲花碗等一批珍贵文物,其中更有一石函,中铁函,内有鎏金塔一座,塔中又有金瓶,瓶中藏迦叶如来真身舍利,7月27日,佛教界在西园寺举行舍利入塔典礼,尔后舍利与文物由白马驮运至虎丘,重新供奉于塔内,故虎丘塔是座名副其实的佛菩萨舍利宝塔,而1978年4月瑞光塔内也发现了北宋真珠舍利宝幢,苏州宝塔价值之高,由此可见一斑。
历史上,苏州佛教的人文气息也相当浓郁,晋代竺道生善顿悟佛性诸义,南来居虎丘讲经说法。白居易于晚年拜师学佛,自号香山居士,在苏州刺吏离任后将所著《长庆集》六十七卷,除家藏之外别录三部,其一便藏于南禅寺千佛堂,以期传之久远。韦应物罢苏州刺史后,寓居永定寺,又殁于此寺。宋代临济宗十二祖绍隆居虎丘,元以后此派传入日本,称虎丘派,日本禅宗四十六派中,出于绍隆者三十六。宋景德中日本僧人寂照来京师朝贡,愿留中国,丁谓(苏州人,时为三司使,后为丞相)言姑苏山水奇秀,寂照愿居吴门,遂卓锡普门禅院(在报恩寺旁),直至圆寂。山塘街彩云桥下塘龙寿山房相传乃晋朝生公寄迹处,元代僧人善继血书《大方广佛华严经》60多万字珍藏该寺,日军侵华期间僧人藏匿他处,虽遭日军勒索并一度被捕,仍坚不吐实,得以保全,该书有自明宋濂至清康有为一百余位名家批校题跋,堪称稀世珍宝。承天能仁寺于明末浚井得南宋孤臣郑所南(思肖)铁函(心史),记录了宋朝亡后杂事。明唐寅晚年归心佛门,号六如居士,在桃花坞筑桃花庵,学佛后为寺庙留下了不少字画佳作。明末爱国高僧弘储顺治年间居灵岩山寺,与顾炎武一起参与了抗清活动。顺治二年闰六月十三日,清兵入苏州,土国宝率兵屠城,沿卧龙街一路杀人,至饮马桥,忽见关帝圣像提刀跨马挺立桥上,因清军将关帝奉为战神,大恐,杀人乃止。关帝者,桥边关帝庙(址在今科技大楼)圣像也。乾隆下江南,在狮林寺对照倪云林画观赏寺后花园狮子林,作诗有“一树一峰入画意”句,赐额“画禅寺”,该寺大殿之瓦都用铜浇铸,可惜数十吨铜瓦于1966年全被拆除。民国年间净土宗十三祖印光法师弘法利人舍已救世,被弘一大师(李叔同)誉为“三百年来,一人而已”。1948年,寄叶庵主持妙岩独资开办寄叶庵酱园,自制酱菜并设门市部,所制“春不老”萝卜别具风味,为民所喜爱。结草庵住持范成于民国26年在山西赵城将八路军战士用生命从日寇手中夺回的稀世赵城藏借到上海影印,定名(宋藏遗珍》,解放后范成任市佛
协(筹)主任。
佛教文化留给古城的痕迹比比皆是,其中最平常的又莫过于地名了,比如定慧寺巷、大悲庵、弄佛兰弄、观音弄、祥符寺巷、狮林寺巷、宝林寺前等等,那一个个古意盎然的街巷名称,就是
古城一首首动人的诗篇。
干百年来,佛教给古城营造了一种浓郁的文化氛围和独特的地方风貌,而这种文化和风貌一经流传,便也就超出了宗教的范畴而成为吴地悠久历史、古老文明的象征,就像敦煌壁画、龙门石窟和大小雁塔一样,它们凭藉的虽然是宗教的躯壳,但它们张扬的却是中华五千年的精神!徐刚毅:原苏州民族宗教事务局副
局长
一、广播电台与苏州评弹的联姻
无线广播技术是第一次科技革命的产物,它综合了当时的无线通信技术发展的成果,在不断完善中走向成熟。这一技术于20世纪20年代传入中国之后,在各大城市相继生根发芽,并不断地渗透到民众闲暇娱乐生活的细节当中。
1923年,上海作为东亚第一大都市出现了第一家无线广播电台“大陆报——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电台”,比日本东京还要早两年。(1)紧随其后,天津也拥有了自己的广播电台。沪、津两地在中国最早掀起的无线广播电台热潮,很快就在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蔓延开来。此后,上海的无线广播事业迅猛而无序地发展着,电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其中,既有官办性质的公家电台,亦有民营性质的私人电台。截至1934年2月5日,全市共有广播电台41家,(2)在全国各城市中居于首位。直至1937年抗战前,全国由政府兴办或商人经营的广播电台有70余座。(3)
早期,收音机是外国人和国内高层人士才能拥有的奢侈品。随着上海、广州、天津等大都市中的中高收入者家庭的增多,普通百姓拥有的收音设备数量也在不断增加。有些城市甚至还在公共场所装设扩音设备,以供普通民众收听。
纵观我国的广播通讯发展史可以发现,从无线广播开始进入中国城市民众的娱乐生活后,曲艺、音乐、戏曲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几乎全程伴随着中国的无线电技术的萌芽、发展和兴盛。反过来,无线电技术也将中国的曲艺、戏曲、音乐推向了发展的繁盛期。而与民众原有的娱乐活动融合得最为典型和成功之处,当属它与曲艺的交互发展促进。这是因为曲艺作为一门语言艺术,恰恰十分符合广播这一载体的特性。
广播是一种媒介,通过这一载体,以声音为主要物理特征的艺术能够得以传递,用唤起听众的表象和想象的方式作用于人的再创造,从而在听众的头脑中创造出内视形象来。这种内视形象是可想而不可视的抽象。曲艺的内视形象也是抽象的,它无法像戏剧和造型艺术一样给人提供明确而清晰的影像,此为曲艺之不足。但换一种角度看,这恰恰也是曲艺的优长所在。如文学作品一般,凡是想象所及,都可以用语言来表达。这就是曲艺艺术与广播的契合之处。
此外,“现身说法”的戏曲艺术一般以站在主观立场上的第一人称进行叙述,一人一角的形式在广播媒介中受到诸多限制。而曲艺更多的是叙述人站在客观的立场上用第三人称叙述。曲艺和广播这种在叙事方式上的惊人相似,使得曲艺特别适合在电台中广播。
作为江浙沪一带历史最悠久、影响最大的曲种之一,苏州评弹很早就以无线电波的方式出现在千家万户中。在国内首家广播电台成功开通的第二年,即1924年,电台里就出现专门播放苏州评话、苏州弹词节目的“空中书场”,又称“广播书场”。上海的电台第一次播放苏州评话、苏州弹词节目,是在外商经办的开洛电台(1),演唱者是擅说《三笑》的苏州弹词名家蒋宾初(2)。到30年代初,“空中书场”已十分繁荣,长期播放苏州评话、苏州弹词节目的有李树德堂、良友、亚美麟记、民声、金都、大光明等20多家电台。听众每天能收听到20小时以上的节目。最著名的要数专为烟草公司作香烟广告的“大百万金”空中书场。仅此一档节目,每天听众多达十数万。随着收音机的普及,在40年代前后,每到傍晚,整个上海便笼罩在伴有弦索之声的吴侬软语之中。“空中书场”的涌现大大推动了苏州评话、苏州弹词艺术的发展和繁荣。(3)
广播电台的兴起也带动了广播文艺综合性刊物的发行和流传,不少新编开篇、唱段唱词都是在这些刊物上首次现身。仅上海一地就有广播综合刊物数种,为我们今天了解民国时期的评弹在广播业中的情况提供了十分有价值的文献参考,较有代表性的列举如下。
由袁凤举主编、上海凤鸣广告社出版的《凤鸣月刊》,创刊于1936年,主要侧重苏州弹词开篇、四明宣卷、滑稽、南方歌剧、申曲及话剧的唱词、剧本创作,兼及电影述评、文艺作品等,发表的曲艺作品有苏州弹词开篇《赛金花》、《清闲福》、《岂有此理》、《恨绵绵》、《富贵不断头》、《踏青》、《孤女泪》、《大世界》、《暑热之贫富》、《苦热新闻篇》等;此外,还载有苏州弹词名家张鹏飞、蒋月泉、侯九霞、祁莲芳便照及滑稽名家陆希希、陆奇奇的演出照。该刊同年10月出刊第8期后因故停刊,1937年4月复刊并更名《凤鸣广播月刊》,出两期。改名后的期刊,在版面、内容上略有增加,设播音新闻、杂评、人物特写、名歌选、音乐指导等栏目,发表的苏州弹词开篇、滑稽唱词均以现代题材为主。
分别于1938年3月和1940年6月创刊的《胜利无线电节目月刊》和《好友无线电》,都以刊登苏州评话、苏州弹词、申曲、宣卷等各流派的唱词为主。苏州弹词方面计有《西厢记》、《红楼梦》、《珍珠塔》等曲目选段,《虎丘十八景》、《日光节约运动》、《补恨天》、《喜雪歌》、《重九登高篇》、《黛玉思亲》、《救苦丸开篇》、《二十四孝》、《潇湘问病》等弹词开篇。每段唱词前均标明演唱者及播送时间,方便听众在收听节目时,对照歌词深入欣赏。
这些广播文艺综合刊物不仅介绍、预报广播节目的时间和内容,还开辟有新闻、短评、理论研究等文字版块,客观上为推动曲艺艺术的普及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亦为今天的理论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历史参考文献。
1946年6月,《胜利无线电》(半月刊)创刊于上海。除了广播电台播音节目表占据刊物相当篇幅外,还采用了随笔、访问、写实、漫谈等形式,报道演员参加演播的消息和逸闻趣事等。其刊发的有关曲艺方面的文章,深入浅出地向大众介绍分析了曲艺艺术的特征,如韩世麟的《漫谈滑稽》、李阿毛的《谈开篇的平仄声》等。于斗斗的《庆祝第四届戏剧节:观摩演出花絮录》(1),详细记述了大会串中,苏州弹词开篇和滑稽节目深受观众欢迎的动人场面。许莲舫的《弹词随笔》、《弦边随笔》对苏州弹词界的演出动态及演员的擅长之处作了报道。其刊登的苏州弹词有《昭君和番》、《杨乃武》、《乡下少奶奶开篇》、《西北风》、《禁烟曲》、《新三国志》、《抗战八年》等,滑稽唱词有《秋海棠歌剧》、《女子卅六行》、《社会怪现象》等。在民声电台一周纪念、新播音室落成摄影栏里,载有张鉴庭、张鉴国、王柏荫、蒋月泉等弹词名家的纪念小影。该刊第七期“弹词开篇会串”专栏里载有冯小庆、华伯明、顾云笙、吕逸安、徐天翔、杨振言等苏州弹词名家的简历。
此外,1947年7月创刊的《大声无线电》(半月刊)也是发行期数较多的一本刊物,16开本,共出14册。刊物图文并茂地介绍播音专业人员、戏曲曲艺名伶、演播纪实、生活趣闻、轶事及义演报道,辟有“广播网”、“广播杂谭”、“播音从业员随笔”、“从业员作品”、“唱词精华”、“沪滨风光”、“越海春秋”、“滑而有稽”、“广播小品”等栏目。
无线广播对于中国曲艺的影响还表现在它促使曲艺的表现形式和艺术风格在广泛的竞争中更加成熟,更符合民众的娱乐要求。在无线广播盛行的年代,中国各种曲艺之间以及同种曲艺内部都竞争不断,很多曲艺名家这时便应时而出。
苏州弹词“严调”创始人严雪亭从20世纪30、40年代开始声名鹊起,红遍春申。他的代表作长篇弹词《杨乃武与小白菜》每晚黄金时间在“国华”电台连续播出,在苏沪一带拥有大量听众。“严雪亭受文明戏、电影和话剧影响,一人起男女多种角色,无不绘声绘色,活龙(灵)活现。从广播里听到他的‘堂面书’,很难相信出自‘一个人,一张嘴’。……上海‘孤岛’时期,民营电台林立。严雪亭除做书场外,在各家电台播出节目,每天多达十档以上(每档40分钟)。是电台播音档数最多的演员之一。……最常唱的开篇和选曲有《江北夫妻相骂》、《活捉张三郎》(均用苏北方言)、《孔方兄》、《绍兴高调》(均用绍兴方言)和《百头开篇》等。这些都是他最出彩的节目,电话电波最多,广受听众喜爱。”(2)许多听众热爱上了广播中的严雪亭,纷纷掏钱购票进书场观看“庐山真面目”。著名苏州弹词女演员朱慧珍,18岁时就跟电台广播学唱弹词,在拜师蒋如庭、朱介生学唱腔,又师从周云瑞习琵琶弹奏后,不久即在苏州电台播唱弹词开篇,被誉为“金嗓子”。
广播书场改变了传统的说书人与听客面对面的演出形式。声音通过电波的传送,过滤了手面、起脚色等附加的表演因素,而变得更为纯粹,更加符合“口头语言的说唱艺术”这一特质。
二、近年来广播书场的发展趋势
20世纪80年代,在娱乐业尚不发达、文化消费尚欠丰富的时期,广播书场曾以其独特的优势,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20余年来,广播书场始终坚守着传播优秀民族文化、丰富人们业余生活的宗旨。它曾经也启蒙了很多年轻人迈入民族艺术殿堂。“许多青年听众给电台来信,告诉我们,自己是跟着家里人每天收听‘广播书场’节目后才迷上评弹的,现在越听越有味。”(1)因此,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广播书场曾为弘扬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006年,苏州、无锡、上海三地的广播书场版块多样、节目丰富。笔者根据中国评弹网、豆瓣网、广播电视类报纸等媒体提供的资料进行综合整理,发现共有十余档节目每天中午和晚上播送长篇或折子书(见表格),这大大满足了足不出户的听众的爱好需求。
广播书场下午和晚上播送的时间大致与普通书场开书的时间一致,但为了照顾老年听众的起居习惯,也有清晨5点至7点的节目。这样的时间安排结果便是放弃了相当一部分的年轻书迷。在夜生活丰富的当今,许多年轻人或彻夜娱乐,或“开夜车”加班,清晨5点正是他们的主要睡眠时间。
随着电视的兴起和普及以及其他艺术品种的不断增多,人们的娱乐方式逐渐多样化。广播曲艺节目已不再是人们欣赏文艺节目的唯一方式。同时,在广播逐渐走向产业化的今天,节目质量管理标准是广播发展的风向标和试金石。江浙地区广播节目质量考评的理念是视节目为商品,用市场来检验其价值的大小。在不违反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及法规的基础上,以听众市场占有率为具体的考量指标。“南京广播传媒中心规定南京广播的市场占有率须达到50%。新闻频率、经济频率、交通频率、音乐频率、体育频率其听众市场占有率不得低于10%。”(1)显然,这样的标准是评弹等传统艺术节目难以企及的。
2005年,广播电视业界提出了“绿色收视(听)率”概念。所谓“‘绿色收视率’就是努力提高收视率和收视份额,确保国家主流媒体对观众的影响力和对舆论的引导力,有效体现节目的思想性和导向性。同时,又要杜绝媚俗和迎合,坚守品位、抵制低俗,实现收视率的科学、健康、协调、可持续增长,增强电视台的权威性、公信力和品牌价值”。(2)在这样的主导思想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在广播产业化的潮流中保持着并不太宽广的一席之地。
根据热心网友统计,2011年,调频广播中的苏州评弹节目已在听众市场占有率的标杆调控下进行了调整:除苏州生活广播网、无锡健康台、江南之声、吴江台、苏州都市音乐台均已取消评弹节目外,上述其他电台还在同期播出评弹节目。新增评弹栏目的有苏州戏曲故事广播,播出评弹时间为早6点和晚6点,每次半小时,播出内容不重复;无锡故事戏曲频率,播出评弹时间为早6点和晚6点,每次一小时,播出内容是重复的。(3)
近几年来,随着各地广播电台纷纷改录播为直播,综艺节目、休闲节目、点播节目逐渐成为主流,音乐、谈话、经济栏目的比重逐渐加大,文艺广播的曲艺节目已“风光不再”。五年来,苏州评弹广播节目关闭了5档,新增了2档,总体上来说是持续衰减的趋势。这从一个侧面也说明,通过十年的宣传和弘扬,江浙沪百姓对本地以苏州评弹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有所提高,关爱有所加强,但传统艺术逐渐式微、被边缘化的危机仍是客观存在的。
网络技术的发展、新媒体的出现,加速了广播媒体的受众群体分化。尽管评弹艺术的总体发展形势有萎缩的趋势,但不容否认的是,广播书场仍是今天宣传和弘扬音乐、曲艺、戏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阵地。一些客居异乡的江南人还是可以通过互联网上实时同步的广播书场来听乡音,叙乡情。
三、广播书场对保护和传播苏州评弹的促进作用
在录音科技欠发达的时代,一些艺术价值高的长篇弹词往往随着表演者的逝世而失传。今天的听众已听不到“前四名家”、“后四名家”的原始唱腔,无幸一睹“马调”、“陈调”、“俞调”创始者的风采,而只能从“‘马调’惟唱书用此,同治初马如飞所创调,无余韵,仿佛说白”(4)这样的只言片语中,揣摩早期唱腔的简单质朴。
广播,素以其迅捷、真实、自然的有声魅力而赢得一代又一代听众的信赖和喜爱。它有着比实体书场更为优越的条件——听众可以足不出户地欣赏到各地评弹名家的经典代表作和最新作品,甚至可以根据个人喜好而点播节目。
广播曲艺节目具有音响贮存方便和长久的特性。为了丰富广播书场的播送内容,增加人们对广播书场的关注度,电台常常自行录制弹词书目。创办于1950年的无锡人民广播电台“广播书场”,60余年来,录制了150余部长篇,100多部中篇,数百种折子、选回,1000多首开篇、选曲,总计6000个小时。除了名家响档的经典之作,如张鉴庭、张鉴国的《闹严府》,张国良的《三国》,黄静芬的《四进士》、《倭袍》,金声伯的《包公》、《七侠五义》,余红仙、沈世华的《双珠凤》,杨子江的《康熙皇帝》、《潘汉年与上海滩》等之外,还有很多中青年演员的优秀书目,如魏含玉、侯小莉的《九龙口》、《洞庭缘》,金丽生、徐淑娟的《杨乃武》、《秦宫月》,秦文莲的《孟丽君》、《谢瑶环》等。我们今天回顾广播书场的作用,认为其价值最大之处主要在于抢救录制了一批老艺人的传统书目,如金月庵、金凤娟的《白蛇传》、《玉蜻蜓》,张雪麟、严小屏的《董小宛》,曹啸君、高雪芳的《秦香莲》,殷小虹的《血滴子》等。它们当中的许多都是在这些著名老艺人艺术生命最旺盛的年代录制的。这些书目充分体现了评弹艺术的发展状况,对保留评弹资料极为重要,同时也满足了不同层次听众的需求。
为提高听众的鉴赏水平,广播书场还举办系列评弹知识讲座,常熟电台的“琴川书会”就是其中较为成功和有特色的栏目。该栏目在开播初期,邀请著名评弹演员石文磊担任主讲,在12次的评弹讲座中,她深入浅出地介绍了评弹的基本知识,播出后听众反映讲座通俗易懂,对评弹有了初步的了解。而第二组22讲的评弹知识讲座则由评弹理论家和表演家联袂打造,由江浙沪评弹领导小组副组长、评弹理论家周良撰稿,评话名家金声伯主讲,既有系统的理论深度,又在金声伯绘声绘色的宣讲中极富可听性,播出后引起了广大听众的强烈反响。而第三组则专请弹词名家尤惠秋(1)现身说法,就“尤调”从“蒋调”的基础上演变过来的过程、自己几十年来的学艺体会,以及基本的发声、用气、唱腔设计等向听众逐一介绍。
前后三组讲座由浅入深,由漫谈到专题,应该说发挥了广播电台教育性的功能,不仅使广大听众,尤其是青年人领略了评弹的历史及其艺术优长,“许多青年评弹演员听后也反映受益匪浅”。(2)
广播书场客观上扩大了以苏州评弹为代表的语言、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受众面。尽管这类节目因广告的收益而带有一定的商业性,但不可否认的是,它们为保存和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广播书场既是评弹艺术繁荣的见证,也是弘扬评弹艺术的重要阵地。
继广播书场的兴起之后,电视书场也在电视机普及背景下成为又一重要的非实体书场。两种现代传媒工具共同在信息传递、文化传播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但与广播书场相比,电视书场因节目制作时间相对较长、各项准备工作较为复杂,所以更新速度较慢而有所欠缺。而随着互联网的不断“膨胀”、网民数量的持续增长,集音、视频于一体且具有开放性、交互性的网络广播,为包括苏州评弹等在内的音乐语言类艺术带来更大的新的发展空间。网络广播弥补了传统广播受众被动接收、节目转瞬即逝的不足。评弹节目的数字化应用提高了自身的使用价值,延长了这些信息的“生命”。同时,网络广播能更有效地扩大广播的覆盖范围,许多身处异国他乡的评弹爱好者,也可第一时间同步听到国内广播中播放的评弹节目。
结语
“从历史上看,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之一,每一种媒介的产生都开创了人类交往和社会生活的新方式,也就是一种新的媒介文化。”(3)无线电技术的发明和普及,为苏州弹词的传播开辟了一番新的天地,几乎改变了人们听书消闲的生活方式。借助于电波的延伸和覆盖,弹词唱腔流派的百花齐放也在20世纪30、40年代达到了巅峰。电视书场的诞生,又使说书先生的形象及绘声绘色的表演在荧幕上获得广泛传播,人们可坐在家中一睹大师的风采。新时代网络媒体的发达,看似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娱乐方式,分流了部分潜在听众,但其实也在促使苏州评弹去积极思考在互联网时代的新的价值增长点。
不论是广播书场、电视书场,还是网络广播,都是运用现代科技传播民族文化的有效途径。在人们为传统艺术逐渐式微而扼腕叹息,为现代多媒体技术分流了相当数量的听众而诘难抱怨时,我们也要看到这些声波、电流、数字化技术为传承与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拓展的新路径。曲艺曾因其语言、听觉艺术的特点而占领了广播电台的阵地,又因局限于单一语言和听觉艺术的特点而逐渐被谈话、娱乐类节目占领地盘。如何在多媒体、多途径传播模式下,发挥语言艺术的优长,是当下的一个挑战。
关键词:老字号;文化;内涵
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0)29—0100—02
苏州是一座具有二千五百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发达的经济和昌盛的文化,造就了众多老字号。苏州老字号历史之久、数量之多、门类之全,在省内乃至全国都名列前茅。老字号是“白发苏州”的名片,是“文化苏州”的窗口。漫步在古城苏州,总能看到一些耳熟能详的老字号:三万昌、朱鸿兴、陆长兴、绿杨、义昌福、雷允上等。而观前街两旁的老字号则更是名闻遐迩:采芝斋、黄天源、陆稿荐、稻香村、叶受和、东来仪、乾泰祥、松鹤楼、得月楼等。这些百年老店给这座古老而又现代的城市增添了浓浓的文化气息,成为苏城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老字号是“指历史悠久,拥有世代传承的产品、技艺或服务,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背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取得社会广泛认同,形成良好信誉的品牌。”可见,老字号最有价值之处是其文化内涵。翻开苏州老字号的历史,人们会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气息。
一、历史悠久,题材丰富
苏州老字号,绝大多数都创办于清朝,距今历史最悠久的,当属观前街东面的陆稿荐。陆稿荐,创办于清康熙二年(1663),距今已有三百四十多年的历史。
比陆稿荐晚一个辈分的百年老店大多诞生于18世纪,集中在雍正、乾隆和嘉庆三代之间。如创办于雍正十二年的雷允上(1734)、始创于嘉庆年间的恒孚银楼。乾隆朝苏州地区的商品经济异常活跃,老字号应运而生。著名的沐泰山(乾隆二十四年,1759)、稻香村(乾隆三十八年,1773)、松鹤楼(乾隆四十五年,1780)、乾生元(乾隆四十六年,1781)、石家饭店(乾隆五十五年,1790)、前身为“汪瑞裕茶号”的春蕾茶庄等,都诞生于这一时期。
19世纪的中国处在辉煌与衰败的更替时期,苏州老字号几经战火洗礼后又顽强的幸存下来,它们是今天的黄天源(道光元年,1821)、三万昌(咸丰五年,1855)、乾泰祥(同治九年,1870)、采芝斋(同治九年,1870)、近水台(光绪十年,1884)、叶受和(光绪十二年,1886)、王四(光绪十三年1887)、元大昌(光绪二十二年,1896)等。部分老字号即使是在世纪末诞生的,距今也有百年之遥了。
苏州老字号,大多有着美丽的传说和动人的故事。传说陆稿荐前身是一家陆姓店主开设的生熟兼营肉铺,曾有一瘸足老乞丐前来求宿,店主出于恻隐之心收留了他,后主人将乞丐留下的破草荐投入灶内,不料锅中竟有异香传出,人们循着香味纷纷前来购买品尝,遂使生意日隆。店主人心生一计,把吕洞宾化身乞丐借宿留草荐的事大肆渲染,改店名为“陆稿荐”,稿荐即草荐。陆稿荐由此名声大振,所产五香酱肉、蜜汁酱鸭、苏式叉烧、酱头肉等长盛不衰。
稻香村,是国内食品行业历史最久、影响力最大的知名品牌之一,被誉为“糕点泰斗、饼艺至尊”。稻香村名称和《红楼梦》有关系,史料记载:“店主沈姓……设肆于观前街,奈招牌乏人题名,乃就商于其挚友,友……喜观小说,见《红楼梦》大观园有稻香村等匾额,即选此三字,为沈店题名。”[1] 乾隆皇帝南巡到苏州时,御膳中有稻香村的清水玫瑰月饼和松子枣泥麻饼,乾隆尝后赞不绝口,回京后专门派人前来采办,并赐以扁额,稻香村从此名扬天下。
以生产松子枣泥麻饼而蜚声中外的乾生元,其传说令人忍俊不禁。据传,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曾驻跸于木渎灵岩山下,每天总能听到山寺里和尚的念经声。有天,乾隆皇帝听不到念经声了,甚感奇怪,便查问起来。原来是乾生元的麻饼香味扑鼻,老和尚闻得连念经也没了心思,一个个趴在围墙上张望。皇帝听了为之诧异,命人到镇上买来麻饼品尝,果然名不虚传,浓香四溢,鲜甜可口,吃得皇帝龙颜大悦。自此,木渎枣泥麻饼被列为宫廷御膳点心之一,声名远播。
采芝斋,有“半爿药材店”之说。清光绪年间,慈德太后久病不愈,苏州名医曹沧洲奉旨进京为太后治病,将采芝斋贝母糖贡奉给慈禧作为辅药,慈禧食后病情好转,贝母糖从此被列为贡品。苏州城里流传着“采芝斋的秘制贡糖,治愈太后病”的神奇说法[2]。从此,贝母糖就成了“贝母贡糖”,采芝斋声誉更隆。
雷允上传人早在 1922年就注册了“九芝图”商标,是我国最早的商标之一。九芝图牌六神丸于1956年被列为国家保密产品,药方被国务院绝密档案库收藏,并多次获得国内外金奖。雷允上闻名华夏,20世纪二三十年代,社会名流政要长期服用雷允上名药,感其疗效卓著,盛赞有加。蒋介石为雷允上题词:“美比韩康”;张学良题词:“利济疮痍”;国民党元老林森题词:“神农遗泽”。
二、寓意深远,信誉卓著
恒孚银楼,“恒”者久也,“孚”者信也,“恒孚”便是信誉永存之意。
沐泰山,“泰山”为五岳之尊,意牢固久远。沐泰山堂是一家历史悠久的百年老店,在中药行业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乾生元,“乾”乃乾坤,指天下;“元”即第一,意为乾生元生产的麻饼天下第一。的确,具有二百余年历史的乾生元虽几易其主,但其生产的松子枣泥麻饼至今仍常盛不衰,无人能敌。
三万昌,寓意“绵绵不绝,繁荣昌盛”,民间有“吃茶三万昌”的谚语。苏州人历来有到茶馆喝茶的习俗,同时茶馆也是开展商业、文化活动的主要场所。三万昌从清同治年间开始,就已成为苏州地区的粮油交易中心及粮油行情信息中心。每天,苏州的一些米行、油坊老板必来三万昌聚会,边喝茶边谈生意。除此之外,三万昌还兼营书场,因为到茶馆听说书是苏州人的一大爱好。
叶受和,店名来历,颇让人感慨。该店店主姓叶,是浙江慈溪人,有一天到苏州游玩,在观前街玉楼春茶室喝茶,去隔壁稻香村买几个糕饼充饥。店伙计嫌他东西买得少而冷落他,他等得不耐烦发牢骚,反遭抢白:“君如要紧,除非自己开店,方可称心。”[1]叶悻悻而出,为斗气而开了此店。心想自己是受了别人的气才开店的,店开出来后,一定要让光临的顾客受到和气,遂取名“叶受和”。
雷允上,从创始至今一直以选料讲究、管理严格著称,民间有“北有同仁堂,南有雷允上”之美誉。雷允上的经营理念是“以人为本,诚信为尚”,其产品大多是抢救病人的急救药品,因而十分注重进货渠道和药材质量。如蟾酥须在春夏季节从渔民处购入活蟾蜍,刮下的酥浆由太阳晒干或文火烘干。杜煎驴皮胶(阿胶)片型薄而纯净透明,放在光亮处可清楚看到无丝毫杂质[3]。近三百年来,雷允上传人秉承“允执其信,上品为宗”的企业信条,谨记“聚百草,泽万民”的社会责任,选地道药材,制济世良药,精益求精,创造了一大批组方精当、功效显著的名方名药,为祖国的中医药发展,为和谐社会的建设做出了贡献。
沐泰山,自建立之日起就以道地药材、精制丸散膏丹享名。数百年来,沐泰山始终不渝地遵循“修合虽无人见,诚心自有天知”的信条,以诚信赢得了顾客的厚爱。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制定的“沐泰山堂国药号职工规则”中,明确要求店员“和气对待”顾客,“不得怠慢,戏谑态度亦当戒除”。“对于配制药剂,宜细心从事,以防错误”,强调“药品对于病者影响极大”,选购药材时务必尽心尽职,“不得贪婪苟且致腐烂损坏”,并把它提高到“个人道德”的范畴。
三、精品纷呈,技艺独特
苏州每一家老字号都有自己的名牌精品,实在是不胜枚举。工艺制作上,从产品的选料、配制、火候、口味到造型都非常讲究,要求色、香、味、形俱佳,反映了苏州传统文化精致、细腻的特点。
陆稿荐,特色卤菜酱汁肉,红似樱桃,甜咸适中,入口即融。见后让人垂涎三尺。
松鹤楼,苏帮菜肴名店,讲究选料用料、刀工火候,发挥炖、焖、焐、煨特色,使每道菜肴色、香、味、形俱佳。“松鼠鳜鱼”是该店名闻遐迩的名菜,以鳜鱼做原料,经出骨、剞花、扑粉、油炸、串滋等一系列要求极严的工序后,加工成头大口张,尾部翘起,肉似翻毛、形似松鼠的名菜,浇上虾仁、笋干、番茄酱卤时还会嗤嗤作响,犹如松鼠的叫声。据传乾隆皇帝三下江南时,曾在该店品尝过“松鼠鳜鱼”。
黄天源,素有糕团“中华第一家”的美誉。糕团品种繁多,色泽鲜艳,入口软糯,以香、甜、细、腻著称,著名的桂花糖年糕、五色小国松、精制花色糕、八宝饭等频频获奖。糕团时令产品月月翻新:正月“糖年糕和猪油年糕”;二月二“撑腰糕”;三月清明“青团子”;四月十四“神仙糕”;五月初五“端午粽”;六月二十四“谢灶团”;七月中元“豇豆糕”;八月二十四“糍团”;九月九“重阳糕”;十月“萝卜团”;十一月“冬至团”;十二月“桂花糖年糕”。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苏州每一家老字号都有自己的独门秘技。雷允上的独创产品六神丸,有中华国药瑰宝之美誉,以六味名贵中药配制而成,能消肿解毒、清热止痛,服后六神皆安。六神丸小若芥子,圆整光滑,“神效卓著,中外驰名”,曾“行销日本九州、南洋群岛” [4],是吴门医派著名微丸代表药物。六神丸配方独特,制作技艺精细,从选材、泛丸到最后成型均以人工完成。泛丸是中医的传统工艺,但要泛制成像六神丸这样小如芥子的药丸,一般的中药行业是做不到的。解放前,雷氏传人掌握六神丸总秘方,其制作工序按采购、炮制、选配等步骤分解下去。制药工各司其职,互不打听。各岗完成原药后,再汇总到传人手中,由传人在一个封闭的房间里最后合成。解放后,国家将六神丸的处方、工艺作为要点,严禁参观、介绍。历代传人一脉相承,更好的保护了它原真的工艺传统。
乾生元松子枣泥麻饼的制作要经过三道工序:第一,原料分为特等乌枣、松子仁、核桃仁、玫瑰花酱、瓜子仁、绵白糖等制馅原料;面粉、饴糖、鸡蛋、菜油、猪板油等制皮面原料;还有芝麻。第二,馅料、面皮、成型制作工艺:制馅→和面皮→包馅→成型→上麻→烘烤→成品。第三,烘烤:将上好芝麻后的麻饼放入烘烤盘中,单层放置。烘烤5~10分钟。麻饼侧面开花,略呈金黄色,水分约为10%~15%之间即烘烤完成。经过这些工艺最终制作出的乾生元麻饼形如满月、色泽金黄、入口香甜、甜而不腻、香而不焦、油而不溢、松脆可口,别有风味[5]。
苏州老字号拥有丰厚的文化内涵,悠久的历史,美丽的传说,动人的故事,“货真价实,童叟无欺”的经营理念,这些都是企业的宝贵财富,是竞争对手无法剽窃的核心竞争力。21世纪企业间的竞争已提升到品牌及其文化竞争阶段,“品牌最持久的吸引力来自品牌所包含的文化” [6],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企业经营者们就要高度重视品牌文化建设。值得欣慰的是,苏州老字号管理者们都已树立起了品牌意识,在打造老字号品牌的过程中,能充分挖掘和植入文化元素。例如,采芝斋从店堂布置、环境装璜、食品内容、包装设计直至营业员服饰、语言等方面,都紧紧围绕着苏州传统历史文化,为打造以“秀慧、细腻、柔和、智巧、素雅”为特征的苏州传统文化的品牌形象取得了显著成就。其他老字号管理者们也在努力探索,在传承老字号自身丰厚文化遗产的同时,又大胆创新,使苏州老字号不断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苏州史志资料选辑:第21辑[J].苏州:内刊,1996.
[2]苏州老字号协会.苏州老字号[Z],2007春季版.
[3]孙中浩.苏州老字号[M].苏州:古吴轩出版社,2006.
[4]吴县知事公署.为保护雷允上商标防止假冒并以保护函商会(1915)[Z].苏州:苏州市档案馆.
[5]苏州老字号协会.苏州老字号[Z],2007年总第3期.
十大健康风采老人候选人事迹公示
(按姓氏笔画排序)
1、丁建放 女81岁 省吃俭用,连续多年捐款数万元,资助上百个困难家庭学生;奉献余热,关爱青少年健康成长,担任住地小学校外辅导员,义务讲授思想道德课程。先后获得江苏省老年健康妇女、苏州市文明市民标兵、市政府尊师重教先进个人、市关心下一代工作优秀者。生活有规律,饮食合理搭配,坚持运动,心胸开阔。
2、万亚卿 女84岁 持之以恒,生命在于运动。每天仍然坚持跑步,曾四次参加全国老年运动会,荣获7金1银1铜,2008年被选为年龄最大的迎奥运火炬手。
3、马如云 男73岁 兴趣多样,演讲、朗诵、书法、合唱、话剧表演、诗歌创作等都曾获奖,创作出版《朗诵艺术》一书,创作的长诗《雷锋就在我身边》等作品受到好评。平时多食蔬果,粗细搭配;坚持做健身操,骑车郊游;多读书,练书画,参加艺术活动;知足常乐,宽怀善行,家庭和睦。
4、孔维坤 男65岁 笔名柯兰,先后获得国家儿童文学“中国十大魅力诗人”奖,创作的多篇歌词获文化部国家级大奖,《水乡外婆桥》入围共和国六十年六十首经典歌曲等。创作的书画作品在全国各专业大赛中也有37项获金奖。养生养心的人永远年轻。
5、王兆绥 男75岁 被誉为居民好管家。他曾获“市第三届百
1名文明市民标兵”称号,2009年作为市民代表赴京与阎立市长一起在央视网接受现场采访。社区话疗队成立他第一个报名参加,并积极协助社区做好退休人员工作,掌握好退休人员的各种情况及时与社区取得联系。
6、朱玉骏 男68岁 2009年有感于医学研究资源的不足,决定百年后将自己的遗体和角膜捐献给国家,在他的带动下,社区已有7位自愿捐遗者,还自编了《捐遗者之歌》,2009年被市红十字会评为“先进捐遗志愿者”。他组织的社区乒乓球队坚持锻炼,带动了20多名老年人参加。
7、张永和 女63岁 退休后积极为社区建设服务,创办了社区学校,为1000多名企业中青年进行技能培训;自编教材为外地务工人员开办了首家学说苏州话班。组织成立社区老年合唱队,为倡导老年人健康生活作出了贡献。
8、张荣祥 男66岁 退休后曾患慢性肾衰,手术后坚持锻炼学习,不仅身体康复,而且成为国家二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在世界华人艺术家华东区武术选拔赛上取得一金一银的成绩。组建了社区太极拳队带动了一批中老年人参加锻炼。心情开朗,坚持锻炼,由浅入深,先易后难,循序渐进。
9、张丹 女 67岁 曾获“市群众文化十佳辅导员”称号,主办的由退休老人组成的“红楼艺术团”在市级业余团队中独领风骚,自编自导自演的戏曲舞蹈《金陵十二钗》、情景舞蹈《姑苏十二娘》在市、省乃至全国比赛中屡获大奖。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同样重要,合理饮食,锻炼多动,坚持散步,保持姿态,培养气质,宽容豁达。
10、沈泉龙 男70岁 爱好广泛,先后荣获“慈善艺术家”、全国“和谐杯”书画展一等奖并授予“首批全国文化和谐使者”;2010年再获全国“纪念抗美援朝60周年书画展”一等奖。饮食清淡,合理搭配,保证睡眠,每天阅读,练习书画,坚持运动,平和心态,乐于助人,热心公益。
11、沈明 男80岁 省摄影家协会会员,爱好摄影,并多次荣获省、市摄影作品奖。心态好,爱运动,有追求,身背照相机活跃在全国各地。由于身体素质好,不怕寒冷、酷热和高原缺氧,近年来到过新疆、西藏、内蒙、云南、贵州等地进行摄影创作。
12、费之雄 男76岁 书法、碑刻、写作、灯谜制作、摄影等屡屡获奖并被有关方面收藏。创作的“十二生肖书画联”刻碑印成邮票;《费之雄系列书法展》等专题片在海内外播放;创作的楹联在中国革命博物馆、中国航天博物馆等二百余处收藏。跑遍全国主要自然、人文景观,行踪遍布五大洲三十多个国家,行程数十万里。树立健康至上理念,注重精神养生、情志调养,常食豆类杂粮。
13、荣学润 男69岁 长期从事文化艺术工作,创作的小戏《探病》、《楝树花开》等作品分获苏州市征文特等奖、江苏省作品奖。辅导北桥小学开办的戏曲班以特色教育闻名全区。2002年以来,组建了30人的太极拳队多次获奖。以武会友,健身强体。
14、赵人俊 男68岁 退休后以良好的心态、健康的身体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参与电视台访谈节目,关注社会热点;服务于社区居民,为民办实事,成为一名合格的业委会主任;现任苏州市老干部合唱团团长,积极组织参与社会、社区公益活动,服务于社会;2009年评为优秀离退休支部书记。
15、秦兆基 男78岁 长期从事教育、文学创作和语文教育研究工作。编著书籍92本,发表论文200余篇。作品收入《当代世界华人诗文精选》等,有11本作品入藏美国国家图书馆。70岁学会使用电脑写作,阅读基本不用老花镜,77岁时登上长白山2600米高峰。心境平和,生活有规律,不吸烟饮酒,不盲目进补服药,多散步,坚持读书写作。
16、高君慧 女78岁 她活跃在社区,组建了小区时装队,任社区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成员。参与帮困助学8年多。曾任市老干部合唱团团长、现任“江南美”服饰表演艺术团艺术总监。组织团队深入社区、参加省市、全国及中日韩等文化交流演出,为我市群众文艺争得了荣誉。积极参加社会活动,保持良好心态,少吃荤多吃素。
17、谢月英 女61岁 坚持晨练,举办木兰拳、太极拳培训班超千次,受益人数达万人,自己也先后获得全国老年体育先进人个、苏州市武术优秀辅导员、“一十百千万工程优秀辅导员”、“十佳”教育名人、全国中老年文艺汇演二等奖、全国健身秧歌大赛三等奖、首届武林大会木兰扇第一名等。
18、彭淑贞 女82岁 退休后组建夕阳红艺术团,演出450余场,观众达40多万人次;自学作曲创作《我们同是中国人》、《苏州城门八面开》等歌曲。先后获得苏州市“德艺双馨”会员、群众文化“十
佳辅导员”、精神文明建设“十佳新人”、市“十佳”党员志愿者等称号。心胸开阔,保持积极心态;保证睡眠,合理卫生饮食;广交朋友,经常参加活动;科学养生,经常锻炼身体。
19、鲍俐文 女65岁 退休后利用摄影特长,用镜头来宣传平江路的美丽、时尚与雅致。她多次举办平江路风情摄影展,并把退休人员在平江路的真情小事作为自己的创作元素,其中《相依到老》、《外国退休老人来到平江路》等一批作品在多家媒体上刊登。她还长期义务为社区退休老人、孩子拍照,为福利院孤儿和癌症病人服务。
20、潘家伟 男66岁 参加首次无偿献血并连续十余年不间断,荣获国家无偿献血金杯奖、奉献奖等。2007年办理了捐遗手续,目前担任苏州市红十字会遗体捐献委员会副主任。2008年以来风雨无阻,每周上门义务为护理院老人理发。
“苏州市十大健康风采老人”选票
投票人姓名:身份证号码:联系地址:联系电话: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说明:
1、十大健康风采老人候选人事迹公示11月16日截止,电话:65279159。
2、请在编号后的括号内画“√”,每张选票仅选10人,否则视为废票;每个身份证号码限投一张。
苏州江南农耕文化园按照“特征鲜明的江南水乡,功能丰富的休闲农庄,农耕主题的文化走廊”的总体设想进行建设。设置了农耕历史区、土地整理区、江南养殖区、农家休闲区、乡村能源区、江南作坊区、农耕谚语区、农户设施区、儿童游乐场,努力让游客在观赏江南田园风光、品味江南农耕文化中增长知识,修养身心。
1、农耕历史区
走进农耕历史区,您可以尽情地了解几千年来的农耕方式、土地制度、赋役制度的演变历程和著名的农业历史著作,切实感受先人们无穷的智慧和伟大的力量。
2、动物养殖区
这是动物的天堂,鹦鹉、鸽子、鸳鸯等珍禽鸟类应有尽有,鸡、猪、羊等家禽家畜样样齐全,赛狗、小猪赛跑等动物表演丰富多彩,着实让人大开眼界。
3、土地利用区
以植物种植为主的土地利用展示区,可以了解梯田、圩田、渚田、葑田及桑基鱼塘等各类土地利用形式和形成历史,亲身体验源远流长的土地利用方式演变历程,感受远古劳动人民的惊人智慧,还可以增长见识,陶冶情操,放松身心。
4、农家休闲区
农家休闲区,绿树林荫,环境优美,空气清新,各类休闲文化设施齐全,是工作之余放松身心的绝佳去处。
5、乡村能源区
展现了风能、水能、太阳能及沼气(生物能)等乡村能源的使用,并配以大量的文字和图片介绍,展示了乡村能源的发展历史和使用原理。其中,风能介绍和展示了帆船航海、风力机械、风力发电等利用方式及原理;水能介绍和展示了水磨、水车、水力发电的发展历史和原理。来到乡村能源区,您不仅可以亲自体验踩水车浇灌花草、用沼气烧水泡茶,还可以在体验自然能源中广博见闻。
6、江南作坊区
弹棉花、磨豆腐、做布鞋、酿酒榨油、摇纺织布、拉风打铁,这些儿时曾经常听祖辈挂在嘴上的传统手工艺词,如今在江南作坊区内一应俱全。陪着爱人、带着小孩一起前来亲手体验传统手工作坊已变成了现实,新鲜、好玩、刺激,大家不妨来试试吧
7、农耕谚语区
以实物、雕塑等表现形式,形象地展示天时、地利、人和、气象等农耕谚语的文化内涵,让人们在观赏的同时,获得丰富的农谚知识。
8、农户设施区
走进农户设施区,你一定会被这以农家小院形式呈现的景象吸引。小院正中央的木质桌凳,挂在西墙上的斗笠、蓑衣,放在东墙角的磨石,江南农户各种各样有趣的摆设,会让你对江南农户家生活有更深入的了解。
9、游乐场
游乐场,占地25000平米,总投资2000万元,以农耕文化为乐园灵魂,以家庭组团旅游为乐园核心,以欢乐为乐园的目的。规划建设大中型游乐设备区、中小型游乐设备区、休闲区三个区域,主要引进转马、狂呼、摩天轮、飓风飞椅、大摆锤等18个项目,项目建成后将是家庭游乐的理想去处。
苏州江南农耕文化园门票价格: 成人票:40元 同程价:28元
美食节河豚套餐(4.26起):128元 同程价:55元 游乐场联票: 80元 同程价: 68元 儿童票:20元 同程价:18元 老人票:20元 同程价:18元
苏州江南农耕文化园交通指南:
一、自驾车路线
1、张家港市区方向:张杨公路—张杨公路延伸段—妙丰公路—永钢大道—永联村
2、苏北方向:江阴长江大桥—沿江高速—凤凰出口下—204国道—永钢大道—永联村
3、南京无锡方向:沪宁高速—沿江高速—凤凰出口下—204国道—永钢大道—永联村
4、苏州、杭州方向:苏嘉杭高速—沿江高速—凤凰出口下—204国道—永钢大道—永联村
5、苏州方向也可从苏虞张公路—妙桥、塘桥、凤凰出口下—204国道—永钢大道—永联村
6、上海方向:沪嘉高速—沿江高速—凤凰出口下—204国道—永钢大道—永联村
二、张家港市内乘车路线 从张家港市区到永联路线:
摘要:苏州佛教园林建筑重视装饰的综合性。首先,任何一座苏州园林寺庙都将建筑艺术与雕刻、绘画、装饰图案、陈设品等诸方面艺术手段相辅并用,相得益彰;其次,佛教建筑与世俗建筑艺术都有共通性,很多宗教的艺术形式慢慢扩散到民间;再者,中国园林装饰艺术非常重视象征手法与符号的意义。
关键词:苏州佛教园林建筑;空间;装饰艺术特征;民间审美思想
佛教园林建筑装饰及对于佛教建筑空间的影响
佛教建筑与其它传统建筑一样十分注意结构及构件的形式美,精心在细节上进行工艺性加工,提高感观的完美性。如表现在屋面坡度及佛塔外轮廓上的柔美曲线,脊及脊饰上变形的动植物形象,柱身、梁身上的卷杀,屋檐的起翘与出翘等,甚至某些构件本身就是一件完美的工艺品。早期佛殿内部采用小方格的平暗天花,仅在中间部分有些类似藻井的扩大分阁(即一种微型建筑)做为室内装修也是佛殿内常用手法。一般可用在壁藏、经橱或藻井周围等处。佛殿的门窗装修由版门、直杖窗过渡到华丽的福扇门窗约在宋金之际。
苏州佛教建筑装饰主要属于南方基本以井字格为基调的回纹图案,这不同于北方则主要以锦纹图案为主,其中以二交六碗或双交四碗菱花居多,间杂以球纹、龟锦等式样。佛教建筑的装饰题材及手法对体现其艺术构思具有很大的影响。
苏州佛教建筑装饰题材有几方面来源:①符号类:如莲花、狮子、象、宝珠、金刚柞、佛教八种宝物以及密教的六字真言等,每一种题材都代表着佛教事迹和教义。题材也起到了概括佛迹、佛法的符号作用,其中莲花图案在建筑中应用最广,柱础、佛座、藻井、地面、佛蟠等各处皆是,变体也最多。②人物类:如力土、伎乐天女或佛教故事中的人物等,企图应用人物衬托出佛界气氛。③建筑类:即是以佛帐、皇橱以及天宫楼阁表示天界景象。中国佛教建筑装饰经过历代发展演变,其题材相当庞杂,如何使这些内容广泛的题材在建筑中能彼此协调统一是装饰艺术处理的重要问题,在中国往往采取统一外形的方法达到这个目的。
对那些重复使用的题材,免得千篇一律,往往采用微变的方法,即在每幅图案中的一个固定部位设计改变图式,整体构图不变。如几头狮子图案,仅是头部姿态变化,这样就可以从统一中求得多样感。在建筑的内部装饰和窗饰上常用到,中国宫庭建筑中的龙饰以体现佛法的威严。当然某些处理手法并不是佛教建筑装饰所特有的,不过在佛寺中应用得较为普遍与成熟。另外,中国的楹联和匾额也被广泛的用十佛教建筑中,更增加了佛教建筑的人文景观价值。苏州佛教园林装饰艺术的特征分析
2.1 装饰题材、色彩与造型
佛教传入中国以后,相对于印度时期的佛教来说,具有很强的汉地民间艺术特色。苏州佛教园林装饰艺术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艺术手法以写实为主,注重意象性。就室内应用范围,有以下几个主要的方面:①与佛像有关的特殊部位装饰,多为木质、泥质或金属制品,造型大多圆润光滑。②与建筑有关的特殊部位装饰,多为木质或砖制的彩雕或彩绘。③与供养物品有关的特殊部位装饰,多为木质或金属制品,后饰以金箔。④与佛教礼仪活动有关的特殊物品装饰,大量使用了菊花、忍冬、龙凤纹及人物纹饰等。
2.1.1 题材。佛教的装饰题材非常丰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种为符号类,如莲花、狮子、大象、金刚、佛教“八宝”以及密教的“六字真言”等。每一题材都隐含着佛的事迹和教义,如“莲花”寓示佛的说法,“金刚”具有降魔打法之意等等,这些题材起着概括佛法的符号作用。另一种为人物类,如天土、力士、伎乐天女等并利用这些人物衬托出佛界气氛。例如佛寺中常有千佛阁、万佛楼一类建筑,使用布满墙壁上的各种小佛像来烘托佛堂气氛。再有一类为建筑类,是以佛帐、皇橱以及天宫楼阁表示天界景象。
2.1.2 色彩。运用象征某种含义的图形和使用赋予有某种意义的色彩来装饰,可以暗示和扩大艺术的联想境界。佛经上认为世间所有事业均包括在“息”、“增”、“怀”、“伏”,4种范围以内,其表现方法是“息”表示温和,以白色为代表;“增”表示发展,以黄色为代表;“怀”表示权力,以红色为代表;“伏”表示凶狠,以黑色为代表。再简化一些,白色可以代表息和增,红色代表怀和伏。魔鬼及异教徒皆绘黑红色,有的护法神殿内是黑底的壁画,表达出阴森、恐怖的气氛。这其中有如灵岩山寺大雄宝殿的众多罗汉即是采用黑色的底座与衬底壁面,结合塑像的夸张造型,体现了威严的气氛。而一些佛教寺院的主供佛像殿堂则采用了比较亮丽的亮色,大量采用金色、黄色以及红色,展现了富丽堂皇、气氛华美的形象。
2.1.3 装饰。①藻井:藻井是中国占代建筑中屋顶的一种结构和装饰。早在汉代就己有之,所谓“交木为井,饰以藻文”,木构建筑中之藻井以抹角叠木为结构,并彩绘藻文于木上。②平棋:平棋是天花的别称,略同于藻井,结构似方格状棋盘,是连续排列的方格形装饰。大都分布于中心柱的四周窟顶,每格内装饰大都采用四方套叠的结构,以莲花为中心,层层饰以忍冬花花边,岔角处的处理较为灵活和富于变化。平棋与藻井的形式区别,主要是前者可以有多个方格相排列,而后者只有一个。③建筑彩画:彩画的作用主要的是美化建筑以及保护木质结构,装饰主要集中在主要的佛殿之中。对于一些附属性的服务用房,比如僧房、方丈室、接待用的会客房都不会采用过多装饰,其室内的装饰形式与民居几乎并无明显差异。装饰位置大多位于建筑屋檐下以及室内的天花的部位。苏州佛教园林建筑彩画的装饰风格不似北方官方那样的奢华与富丽,色彩较为纯粹和素雅,纹饰也更为纤细。装饰的题材不是那种大红、大绿、龙凤纹样,大都以各种编织的锦纹、写生的花鸟为主的装饰,这也与其建筑的整体外观是比较一致的。
2.2 苏州民间审美思想对佛教园林建筑装饰的影响
苏州佛教装饰艺术具有很强的象征性。无论是色彩的变化还是装饰图案的考虑都具有较强的寓意。中国人历来重视色彩“意”的表达,通过色彩来展示自己对神灵的祈愿和对人生的认识。苏州佛教装饰艺术在色彩使用方面,总体上遵循了佛教的教义。图案多以赤、黄、青、金等纯色为主,金色在中国古代属于贵重之色,佛教对金色也非常崇尚,佛的教言叫“金言”,佛像大多被描成金身。苏州佛教装饰艺术中,许多图案均使用了“描金”工艺,如丝织品图案、香案装饰雕刻图案等,后期一些雕刻作品具有明显的金漆木雕风格,样式复杂纤细,色彩富丽堂皇,把充满人间情趣的天国世界描绘得鲜艳而不流俗,虽使用了金色,却没有世俗的金钱气。
苏州建筑装饰色彩变化多样,大面积使用了青、白、赤等色。佛教中用白、赤、黄、青、黑5色分别表示信、念、进、定、慧5法。“精进根黄,黄者如金刚之不可沮坏,是进之义也”,寺庙用黄色来涂饰外墙,具有坚固之意义。“念根赤,心障尽除而光明显照,是念之义也”,寺庙用红色来装饰,表其意“青”是大空二昧之色,有“安宁、冷静、深远、透明、幽静、和平、智慧、理性”之意,表示“虚”与“空”。佛经上认为世间所有事业均包括在“息”、“增”、雀替、斗拱等建筑构建装饰图案,有些同徽雕很相像,即在图案的外部饰以边框,用来美化和固定卞体图案,其装饰特点是连续性,风格上有一方连续和非一方连续之分,目非一方连续边饰较多,形式上能给人以更多的庄严中的自由灵活之动感,纹饰多为“万”字纹、“回”纹、“火焰”纹及类似忍冬形的“卷草”纹,大多数图案虽缺了徽雕的朴素感及盛唐时期佛教装饰整体雍容华贵、辉煌壮丽之感,却能在华丽中给人以宁静感。
苏州佛教装饰图案,在崇尚佛教教义的基础上,采用了中国民间艺术中对称、连续、均衡等造型手法,有严整的格律而又不失活泼。从表面上看,装饰图案在色彩上具有艳丽的风格,可隐藏在艳丽之下的仍是一种朴素的民间审美思想。
一
南宋《吴郡志》记载了“状元谶”的由来“:吴郡自隋唐设进士科以来, 未尝有魁天下者。比年, 父老相传‘潮过夷亭出状元’。…… (淳熙) 辛丑科, 吴县人黄由子由遂状元及第。夷亭, 在昆山县西三十五里, 昆山虽近江海, 自古无潮汐。绍兴中, 始有潮至县郭。至是, 潮忽大至, 遂过夷亭。……甲辰科, 昆山人卫泾清叔亦为状元。黄、卫相继两举, 天下传以为奇事。”夷亭位于苏州城东三十余里, 昆山县城西三十五里, 距离海岸线还有相当一段距离, 在一般情况下潮水很难越过夷亭。正由于潮过夷亭极为罕见, 人们才将其与难出状元联系起来。黄由与卫泾在历史上实有其人, 黄由为宋孝宗淳熙八年 (1181) 辛丑科状元, 卫泾是宋孝宗淳熙十一年 (1184) 甲辰科状元。
明代成化弘治年间, 连续两次应验谶语“:大明成化辛卯, 郡守番阳丘霁岁暮迎土牛于娄门外, 网鱼者忽得江豚。豚, 海物也, 潮至随焉。吴士大夫咸诵此语为贺, 丘初未信。明年壬辰, 今少宰吴原博状元及第。……又二十一年……八月, 潮过潍亭……明年, 胪唱第一, 今修撰毛宪清, 昆山人也。潮凡四至, 而状元四人, 记取更为后来者嗣焉。” 吴原博即吴宽, 明宪宗成化八年 (1472) 状元, 毛宪清即毛澄, 明孝宗弘治六年 (1493) 状元。在此期间, 还穿插了朱希周 (弘治九年, 即1496年) 、顾鼎臣 (弘治十八年, 即1505年) 等人亦相继高中状元, 更为此事增添神秘色彩“, 于是潮谶益徵信传播, 天下啧啧称奇事也”。
至清代, 此谶依然流行不断。雍正年间彭芝庭中状元之前“:居唯亭, 门临葑溪。雍正丁未 (1727) , 有人于溪头罾得一石首鱼, 鱼为海产, 盖乘潮而至也。是年, 彭果大魁天下。”彭芝庭即彭启丰, 雍正丁未 (1727) 一甲一名进士 (即状元) 。钱泳的《履园丛话》记载了两次“状元谶”“:乾隆庚子六月十八日夜, 东北风大作, 海潮汹涌, 直至娄关。明年辛丑, 长洲钱湘舲解元果中会元, 胪唱第一。道光辛卯八月, 潮水又过唯亭。其明年壬辰, 吴县吴钟骏状元及第。钱湘舲即钱棨, 乾隆辛丑 (1781) 一甲一名进士, 吴钟骏道光十二年 (1832) 中壬辰科状元。”
“状元谶”屡次应验, 甚至被人们视为定律, 充满了神秘色彩。但透过对“状元谶”流传历史的考察, 可以发现这条谶语并非完全应验, 应验谶语的只有前述的黄由等几位状元, 而其他多数状元与此谶并无关系。转述过这条谶语的黄暐即持怀疑态度, 他考证史实后指出, 有宋咸淳乙丑状元阮登怲、明正统己未状元施槃, 均未应谶。明代的王行作有 《夷亭潮辩》, 甚至举出至正甲午年间“潮过夷亭”而并不出状元的实例, 力辩其非, 他认为能否在科举考试取得好名次, 取决于应试士子个人的学业水平, 潮汐过夷亭只是比较罕见的自然现象, 人们以其罕见与中状元的难度来类比, 与苏州人是否中状元并无直接联系“, 设士或学未究而业未就, 今徒责望于天, 是又或之甚者”, 把希望寄托在迷信谶语上是不可靠也不现实的。这种观点无疑是正确的。
二
显然, 历史上苏州地区屡出状元的原因, 并不是带有迷信色彩的谶语, 其原因可归纳为以下几项。
1.雄厚的经济基础。仓廪实而知礼节, 衣食足而知荣辱, 经济、教育是决定人才集团出现的前提。以苏州为中心的太湖流域, 正是人们印象中富庶而文明的“江南”。“苏州之盛, 始于吴越及北宋。”自宋代以来, 以苏州为中心的“江南”地区, 政治稳定, 经济繁荣, 成为整个中国的经济重心, 经济上的富庶为教育与科举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这种基础首先表现在对教育环境的培育上, 主要是书院的兴盛和藏书的丰富。明代徐有贞曾夸耀道“:吾苏也, 郡甲天下之郡, 学甲天下之学, 人才甲天下之人才, 伟哉!其有文献之足征也。”苏州吴县有学17所、常熟13所、太仓6所、吴江9所、昆山11所。这些书院或为官办, 或为官办民助, 或为士绅私办, 还有慈善性质的“义学”, 形式不一, 普及于城乡。吴地藏书也极为丰富, 清代《四库全书》共有七部抄本, 有三部存放在江南 (扬州、镇江、杭州) , 供江南士子们阅读、摘抄。民间藏书也非常丰富, 如明代毛晋的“汲古阁”, 钱谦益的“绛云楼”, 清代徐乾学的“传是楼”, 黄丕烈的“百宋一廛”等, 藏书丰富, 对古代文献进行了版本整理、校订等工作, 大大提高了藏书利用程度。
从考试的成本来看, 参加科举考试要经历乡试———会试——殿试层层考验, 需要一定的经济实力为后盾。明代王世贞说过“:余举进士不能攻苦食俭, 初岁费将三百金, 同年中有费不能百金者。今遂过六七百金, 无不取贷于人。盖贽见大小座主, 会同年及乡里, 官长酬酢, 公私宴酬, 赏劳座主仆从与内阁吏部之舆人, 比旧往往数倍。”像王世贞年方十九便考中进士的现象是极为少见的, 大多数人要像《儒林外史》中的周进那样, 经过多次考试方才考中。大画家文徵明, 十次乡试不中, 其孙文震孟第十一次会试才登科。多次的应考, 各种费用自不会少。若加上前期聘请塾师、购置学习用品、路费以及人情往来, 再将物价上涨因素计算在内, 费用之多更难以计算。正由于科举考试的成本较高, 明清两代苏州的六十余位三鼎甲 (状元、榜眼、探花) , 绝大部分出身于书香门第, 世宦之家。
2.浓厚的科举风气。苏州地区无论贫贱富贵, 都非常重视科举功名。富人考取功名, 取得政治地位, 才能规避政治的冲击, 保持家庭财富的长久。寒门小户, 也希望“朝为田舍郎, 暮登天子堂”, 科考正是摆脱贫困状况、跻身上层行列的主要途径“, 贡、监、生员等, 奋志芸窗, 希心持籍, 或贫而辍馆, 远道盈千;或老而观场, 背城战一。少年英俊, 父兄之智责难言;壮岁飞腾, 妻孥之属望尤切”。各个阶层都将读书应试、考取功名作为安身立命的法门。
科举在苏州地区的影响, 深入到当地民众的生活之中, 入学孩童的其入学仪式上大有讲究。近代作家包天笑在《钏影楼回忆录》记载自己的上学仪式“:一头是一只小书箱, 一部四书, 一匣方块字, 还有文房四宝;一头是一盘定升糕和一盘粽子。上学时送送糕粽, 谐音‘高中’。粽子很特别, 一只裹成四方形, 名为‘印粽’, 两只裹成笔管形, 名为‘笔粽’, 谐音‘必中’。苏州的糕饼店, 他们早有此种技巧。 (书包) 绿绸面子的, 桃红绸布的夹里, 面子上还绣了一位红袍纱帽的状元及第像, 骑着一匹白马。”这些颇为讲究的仪式, 正是寄托了考取状元的期望。勤于诗书, 习文重儒, 早已成为民间通行的风范。
3.强大的家族力量与人际关系。苏州状元具有明显的家族性, 这在明清科举的兴盛时期表现得更为明显。明代太仓王锡爵、王衡是父子榜眼;清代吴县状元缪彤与榜眼缪日藻是父子关系;昆山徐乾学三兄弟, 两个探花, 一个状元;长洲状元彭定求之弟彭宁求是探花;吴县潘世恩兄弟, 一个状元, 一个探花;状元王世琛是探花王鳌的第六世孙;太仓汪廷屿、汪学金父子都是探花。尤其是长洲彭氏一门, 在清代出了两个状元, 一个探花, 十四个进士, 三十一个举人, 贡生一百三十余人, 是名副其实的“昭代科名第一家”。
另外, 由于苏州地区已经积累了深厚的人际基础, 考官与考生关系复杂, 或为同年同乡、亲戚姻旧, 或是相好知己, 抑或友人之友人, 同乡之同榜, 关系盘根错节。明人李乐就评价道“:凡父兄登科第者, 其子弟大都凭籍起家。”陈夔龙也说“:冠盖京师, 凡登揆席而跻九列者, 半属江南人士。父兄之衣钵, 乡里之标榜, 事甫半而功必倍, 实未至而名先归。”这种人际关系优势使苏州士子在考试时占据了先机。
三
苏州地区成为著名的“状元之乡”, 并非是应验了“潮过夷亭”这一谶语, 可以说两者间毫无关系。真正原因, 是苏州地区长期以来形成的深厚科举文化的结果。应验谶语只是众多苏州状元中的少数现象, 它是以历史时期苏州状元的巨大数量为必要前提的。苏州地区状元辈出的原因, 主要在于苏州当地的文化氛围、家族文化传统、家庭教育造就的科举文化。
苏州科举文化, 直到今天其影响仍极为深远, 为当代中国贡献了众多优秀人才, 更为后人留下了重视文化教育的传统。直到现在, 这一地区依然是产生中国两院院士人数最多的地区。“依院士籍贯论, 苏州市区院士密度为全国的35倍。苏锡常籍院士共有191名, 占全国的13.1%, 而人口只占全国1.17%, 院士对人口密度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1.2倍。”这种高等人才的高密度分布, 与这些地区重视文化教育的传统密切相关, 由此也足可见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对造就人才的意义。发挥传统文化对造就人才的有利作用, 为教育与人才培养提供借鉴, 正是苏州“状元谶”及其科举文化中所提供的经验。
摘要:宋代以来, 苏州地区流传着“潮过夷亭出状元”的谶语, 并屡有应验。但两者之间并无必然联系, 状元辈出是苏州地区科举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与苏州地区历史上长期构建的文化氛围、家族文化传统、家庭教育等因素关系密切。
摘要:分析了具有苏州地方特色的乡村饮食文化对苏州休闲农业发展带来的作用、存在的不足及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指出挖掘和开发乡村特色饮食资源,对于促进休闲农业的发展、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业经济的增长有着独特的作用。
关键词:休闲农业;乡村饮食;开发;发展
中图分类号:F303.4文献标识码:ADOI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09.05.015
Study on Rural Food Culture of Suzhou Leisure Agriculture
WANG He-cai1,CHEN Zhong-hui1,CAI Jian1,HUA Jing-qing1,LIANG Rong-hua2
(1.Suzhou Agricultural Vocational Technology College,Suzhou, Jiangsu 215008,China;2. Suzhou Lotus Pond Wetland Park, Suzhou, Jiangsu 215008,China)
Abstract:The role, existed deficiencies and problems of local food culture in the development of Suzhou leisure agriculture were analyzed, an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were suggested. It pointed out that the exca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rural characteristics dietary resources has a unique role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leisure agriculture, the structure adjustment of rural industrial and economic growth in agriculture.
Key words:leisure agriculture;village diets;exploitation;development
休闲农业因其农业生产的独特、田园风光的优美、乡土文化的质朴、乡村饮食的绿色生态迎合了现代人向往返朴归真、追求闲适自然的心态[1],在经济发达地区的苏州得到了迅猛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的短短十几年,苏州的规模型休闲观光农业企业已发展到130多家,年接待游客750多万人次,旅游收入超过9亿,为苏州农业经济的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文明社会发挥了重要作用。休闲农业是农业发展的新途径,同时也是旅游业的一种新方式,因此,具有鲜明乡土特点的乡村饮食文化自然成为休闲观光农业中重要元素之一,挖掘和开发乡村特色饮食资源,对于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乡村饮食文化在苏州休闲农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苏州气候温润,草木葱茏,有着丰富的乡村饮食资源,自古以来便有“吃在苏州”的说法。春秋时期,吴国贵族凭依丰盛物产,过着钟鸣鼎食、甘脂膏粱的豪华生活。从秦汉到明清,苏州乡村一直是王室内廷食物的供应基地之一,香粳米、三破糯、洞庭红桔、南荡菱藕、碧螺春茶等都曾为皇家贡品,而莼菜、鲈鱼成了牵动游子思乡,不惜弃官而归的盛名食品[2]。太湖“三白”、太湖船菜、苏州“水八仙”、长江“四鲜”、阳橙湖大闸蟹、藏书湖羊等闻名遐迩。现代农业的发展,更是全面提升了苏州乡村农特产品的品质和质量,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有机农产品则突出了健康、绿色、特色和品牌,农家菜与优质特色农产品生产相结合,成为了苏州休闲观光农业中的亮丽一环,形成了独特的乡村饮食文化和旅游品牌。
1.1乡村饮食的乡土风味迎合了现代人回归自然的食风
乡村饮食最鲜明的个性就是朴实无华、清新恬淡、原汁原味,原料就地取材,新鲜而又环保,烹制质朴自然、精美而无需刻意雕琢。
苏州吴中区光福镇的窑上村,濒临太湖,背靠西碛山,风光旖旎,物产丰富,饮食资源可谓“活、鲜、生、野”,更有百亩木荷花、千亩桂花园、万亩苗木林等构成的一幅优美自然田园风景画,让人感觉犹如身处世外桃源一般。窑上村家家搞刺绣,户户栽盆景,民风淳朴,是苏州传统农村的缩影。苏州休闲农业中“吃住在农家,游玩在田园”的环太湖农家乐,当初就是因为窑上村农家土灶头上烧出的白米饭和一桌由红烧肉、草鸡汤、椒盐鰟鮍鱼、清蒸咸肉、咸菜炒小竹笋、太湖螺蛳、马兰头等太湖域乡村传统菜肴迷住了一个来自西班牙的旅游团队而声名鹊起。如今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窑上农家乐”已演变成一个以农家乐为龙头和品牌的苏州环太湖休闲旅游产业,苏州市民到环太湖尝农家菜、作休闲游已成为一种时尚,而农家乐也成为了苏州旅游乃至中国旅游的一个“特色菜”。
可谓一个“吃”字,让苏州环太湖农业休闲旅游产业更具地方特色。一个“带”字,让环太湖的农产品变成了旅游产品。一个“玩”字,环太湖特色农业变成了旅游风景。环太湖域乡村饮食文化造就了一个产业,富裕了一方人民。
1.2乡村饮食的地域特色造就了苏州休闲农业的百花竞妍
苏州乡村区域涉及5个县级市和4个行政区,都属吴越文化,又各具不同特色的乡村饮食资源,除了吴中区的太湖域特色农家饮食资源外,另有相成区的黄桥青鱼、阳澄湖清水大闸蟹;常熟的虞山绿茶、宝岩杨梅、桂花栗子、叫化鸡、莲子血糯饭、八宝南枣、荸荠饼、石梅盘香饼等;张家港的长江鲜、鹿苑鸡、沙洲优黄、高庄豆腐干、凤凰水蜜桃;昆山的奥灶面、袜底酥、肉粽和周庄万三系列;吴江芦墟生禄斋月饼、黎里紫阳观猪油炒米糕、同里谷香村熏鱼、东太湖船餐等;太仓浏河江鲜美食一条街、双凤羊肉面一条街、太仓肉松、太仓糟油、太仓西瓜、太仓香葱、太仓白蒜,可谓数不胜数。这些脍炙人口的乡村饮食为苏州不同地方的休闲农业企业增添了不同的特色和无穷的魅力。苏州农林大世界、东西山果茶区、西山明月湾“农家乐”、太湖船餐、藏书羊肉一条街、巴城阳澄湖大闸蟹碧玉主题公园、沙家浜自然风景区、尚湖农业生态园、巴城渔家灯火、震泽新申农庄等等不同乡村饮食特色的农村自然风光休闲场所如雨后春笋般在吴越大地茁壮成长,为苏州休闲农业的繁荣推波助澜。
1.3乡村饮食的历史渊源为苏州休闲农业增添了浓厚的文化韵味
乡村饮食资源中有关饮食的文化背景、历史渊源、民间传说、神话故事、风土人情等都是很有吸引力的乡村文化现象,挖掘和利用这些文化元素对于休闲农业的发展极具推动作用。
太湖东西山也称洞庭山,是我国名茶碧螺春的原产地,距今已有1 300多年的历史,洞庭碧螺春在湖水相映、茶果间作的优裕环境中,吸收了太湖水和花果的香甜,清香袭人。据史籍记载,当地茶女采茶,乃以筐贮,“筐不胜贮,置于衣中,茶受热气,忽发异香,当地人惊呼吓煞人香”。直至清代康熙下江南,因茶名“吓煞人香”不雅,乃依其形色赐名“碧螺春”,于是,“碧螺春”名一直沿用至今。如今的东、西山人把这一资源应用于休闲农业,开发了洞庭山果茶休闲产业。置身于青山如黛、风光旖旎、清香袭人的果茶区,对于生活在“钢筋丛林”里的城市人来说,采茶、拣茶、炒茶的过程,则充满了田园气息和生活意趣,而参与极具特色的传统制茶工艺,更能从中感悟博大精深的茶文化。洞庭山区的人民,以茶旅游为主题,以茶文化为背景,开展了洞庭山碧螺春姑娘评选、碧螺春原产地保护第一锅竞拍、碧螺春茶文化研讨会等一系列活动,既提升了休闲农业的品牌,更为今天的碧螺春赋予了深厚的文化内涵。
苏州太仓艳阳农庄位于太仓市现代农业园区,是一座集住宿、餐饮、娱乐、会议、休闲、养老为一体的准星级休闲度假村。园内木屋竹楼、清湖绿水、乡村野趣、田野风光。坐身其中,让人顿感休闲悠然。农庄饮食体现的完全是农家绿色餐饮美食文化,太仓特色农产品资源丰富,太仓肉松、香玉牌糟油、太仓白蒜、双凤爊鸡等赫赫有名,无一不为人津津乐道。太仓白蒜是我国四大白蒜之一,明代徐光启《农政全书》记载:白蒜乃张骞出使西域时带回中国。太仓糟油更是色味佳胜,他邑所无,糟油创制人为清乾隆年间的李梧江,据记载,糟油由老意诚秘方制造,始于1816年,渐各传四方,成为官礼。慈禧太后爱吃糟油,常派人来太仓采购,故太仓老意诚糟油店中曾有一块“进呈糟油”的金字招牌。百余年来,太仓糟油名声日隆,畅销海内外,深受美食家喜爱,成为了太仓休闲农业发展的一块金色招牌。
苏州有很多乡村饮食浓聚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晋书·张翰传》记有张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一则“莼鲈之思”的典故,烘托了苏州乡村饮食之美味。古人有“持螯赏菊”的雅事,这“螯”指的便是苏州阳澄湖大闸蟹,“未识阳澄愧对目,不食螃蟹辜负腹”,阳澄湖出产的大闸蟹,自古以来便享有至高无上的盛誉。民间有“九雌十雄”的说法,意思是重阳之后的农历九月最宜品尝雌蟹,十月则可食雄蟹了,品蟹、赏蟹、咏蟹、读蟹已成为五千年中华饮食文化中最精彩的部分。姑苏水乡,河道纵横,采莲也因古代文人将其视为风雅之举而使得本来寻常之事变得大有文章可做,“采莲剥菱煮水品茗”如今成了苏州近郊一个颇具特色的旅游休闲产品。据乾隆下江南的有关史料记载,乾隆在苏州木渎停留期间,曾吃了30多道羊肉菜,相比清朝宫庭宴,苏州藏书的羊肉宴更有特色,如今的藏书成了“中国羊肉美食之乡”, 木渎“羊文化产业园”内不仅有藏书羊肉,还有全国各地有特色的羊肉餐饮品牌,包括各种羊肉小吃,使游客来到木渎就能尝遍大江南北的羊肉风味。
2苏州乡村饮食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2.1存在问题
近年来,苏州休闲农业迅猛发展,一批以乡村特色饮食为吸引点的旅游景点已经初具名气。明月湾古村落,集传统民间饮食、名胜古迹与人文景观于一体的陆巷,让来此休闲的人流连忘返。环太湖有太湖新天地、吴江东太湖船餐、旺山生态园;风光秀丽的常熟宝岩生态园、尚湖度假区;尤其是以美食见长的光福羊肉一条街、昆山巴城大闸蟹;还有可以让游客亲手采珠的渭塘珍珠城等。然而,在苏州休闲农业企业红红火火的背后,存在的问题也比较突出,乡村饮食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过分渲染就餐厅堂的富丽豪华,与乡村饮食的乡土气息背道而驰,失去了乡村饮食本来的魅力,让人渐渐感觉缺少了返朴归真的意境。二是乡村饮食经营卫生状况总体不能让人满意,据调查,有41%的被调查者抱怨乡村旅游景点的饮食经营卫生状况,垃圾乱扔、生活污水随意排放,给周边环境造成了很大破坏,影响了乡村旅游者的视觉、嗅觉和感觉。三是乡村餐饮从业者多数管理和服务水平不高,大部分农家菜的经营者和从业人员均是附近的农民,受文化程度、生活环境、社会阅历等因素的制约,眼界狭隘,管理水平和服务效率低下,缺乏长期可持续性发展目标。四是乡村饮食的季节性问题比较突出,给休闲农业企业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各个休闲农业企业为了维持常年经营,导致了在乡村餐饮上的同质化,体现不出自身的饮食特色,更谈不上对乡村饮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五是乡村饮食资源的开发、宣传力度还不够,据专家介绍,我国已经有518项国家一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经过了公示,其中和食品相关的有醋、酒、茶等9项,但菜点无一上榜。部分传统特色餐饮制作工艺已濒临失传,比如苏州船菜船点集中了苏州菜点制作工艺的最高技术含量,是苏州特有的一种饮食展现形式,也是传统手工艺展现形式之一,是吴文化中的瑰宝之一,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挖掘和继承中,具有独特制作技艺的苏州船菜船点尚刚刚起步,传统制作工艺的失传为挖掘和开发增加了难度。
2.2对策建议
目前,乡村旅游者主要是城市居民,也有少数富裕乡村的农民。一般而言,城市居民的物质生活水平都高于或远高于乡村居民,他们去乡村旅游,主要目的不是去追求更高水平的物质生活,而是去体验在自然环境下和另一种社会环境下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达到休闲、健身和增加对大自然,对农村、农业、农民的了解。因此,休闲农业产业在餐饮环境的布置上应追求田园风格,避免城市宾馆的那种豪华装饰,让就餐者在享受农家菜美味的同时,领略乡土特色风情。
政府应及时制定乡村饭店经营管理条例,加强饮食卫生安全检查,参照星级饭店的标准实施星级管理制度,由政府管理部门定期组织对农家乐饭店进行星级评定,以优化乡村旅游产品结构,提升乡村文化和特色餐饮等档次,促进和发展乡村旅游。卫生行政部门应组织人员主动上门向乡村餐饮业的经营人员宣传《食品卫生法》,定期对乡村餐饮从业人员进行以烹任技术、餐饮和住宿服务等休闲旅游管理知识、风土人情知识和诚信意识、食品安全意识等为重点的业务知识和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农家乐的服务质量、规范化运作水平和文化品位。
要解决乡村饮食特色的问题,首先要突出地方性,发掘当地饮食文化、乡村文化和农业文化。通过菜肴内涵的挖掘来突出特色,餐饮产品的原料立足当地,就地取材,充分体现野生、家养、粗种的特点[3]。乡村特色餐饮的菜肴制作应讲究“精料粗做、粗料细做”,注重餐饮产品特色、餐饮服务特色。其次,在保留传统的同时,也要注重创新,如举办阳澄湖大闸蟹文化节、碧螺春茶文化旅游节、藏书湖羊美食节、太湖开捕节等民间节庆活动,来推广和丰富其乡村饮食品牌。其三,通过全面提升农特产品品质和质量,加强以农产品质量安全为核心的农产品生产体系建设,强化对农产品生产全过程的标准化管理,加快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加强ISO9000、ISO14000、HACCP等管理体系认证以及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有机农产品等产品的认定和管理工作,大力推广优良品种,争创国家、省级名牌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为乡村饮食资源节流开源。
3结语
休闲农业的发展离不开乡村特色饮食,乡村饮食文化是一种独特的文化资源,具有鲜明的区域性、乡土性和历史文化性[4],这一独特的文化资源,能够吸引人们产生亲身体验的动机并付诸于实施,乡村特色饮食作为休闲农业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了农业休闲游活动的内容,对于促进休闲农业的发展、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业经济的增长有着独特的作用。同时,乡村饮食文化在有效促进休闲农业发展的过程中自身也得到了继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赵炜,何宏,胡敏. 民宿型乡村旅游农家菜特色研究[J]. 产业与科技论坛,2007,6(5):23-25.
[2] 邱庞同. 清代菜肴流派·名品迭出的苏州菜[J].餐饮世界,2007(7):83-84.
[3] 孙志强. 挖掘乡村特色餐饮资源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特区经济,2008(7):183-184.
【苏州的佛教文化】推荐阅读:
苏州旅游文化建设12-27
苏州之旅的学生作文11-03
《我眼中的苏州园林》阅读答案06-24
苏州市民办养老机构的扶持政策09-11
我眼中的苏州园林600字作文09-27
苏州工会经费06-03
苏州居民电价06-09
苏州之旅作文12-27
苏州古典园林浅析06-04
游苏州日语作文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