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体的惯性 教案

2024-08-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物体的惯性 教案(推荐12篇)

物体的惯性 教案 篇1

惯性

为什么运动的物体都存在惯性?

物体的惯性 教案 篇2

下面我们利用个顺口溜来帮助理解惯性:“物体有惯性, 惯性物属性;大小看质量, 不论动与静”。

1) “物体有惯性”是说: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 都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即任何物体都有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 即保持物体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其中的任何物体应该是一切物体, 是没有特殊的, 所以说一切物体都有惯性。它与物体是否受到力的作用无关, 力的作用只是克服这种性质从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例1 (2014重庆) 2013年12月15日, “玉兔号”月球车在月球上软着陆成功, 如图所示, 月球车在月球上,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若车在运动中所受的一切外力都消失, 车会立即停止运动。

B、若车上再安装一台探测设备, 则车在运动中受到的摩擦力将变大。

C、以地球为参照物, 停在月球表面的月球车相对地球是静止的。

D、静止时车对月球表面的压力和月球对它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解析:一要外力都消失时, 物体由于惯性还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 所以A答案中的车不会立即停止运动。A答案是错误的。

2) “惯性物属性”:说惯性是物体固有的一种属性。惯性的存在跟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 所以一个物体的惯性在受外力或不受外力, 在静止或运动状态下都不会改变更不会消失。说惯性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 它是一种性质而不是力。所以我们在解释惯性现象时, 不能出现下列词语:“惯性力”“受到惯性”“惯性作用”, 可以说“由于惯性”“具有惯性”。

例2 (2013重庆) 5月18日, 以“科技创新·美好生活”为主题的2013年重庆科技活动周在重庆市科技馆开幕, 市发充分感受了科技带来的无限趣味。人形机器人在舞台上主为观众表演舞蹈, 其中涉及的物理知识分析正确的是 () 。

A、机器人表演舞蹈时没有惯性。

B、机器人鞋底较宽是为了减小压力。

C、机器人鞋底上不平的花纹是为了增大摩擦。

D、机器人站立时受到的重力和它对地面的压力是一对平衡力。

解析:惯性是一切物体固有的属性。它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 所以本题的A答案说机器人表演舞蹈时没有惯性是错误的。

3) “大小看质量, 不论动与静”:说惯性的大小只与质量大小有关, 与物体运动的速度大小无关。物体惯性的大小我们用质量来量度。质量不同的物体, 它们的运动状态改变的难易程度不同, 或者说它们的惯性大小不相同。例如:装满货物的小车比空车的质量大, 在行进当中前者比后者停下来要困难一些, 也就是说前者比后者的运动状态改变要难一些, 即惯性要大些。由此可见质量在动力学中所起的作用, 物体的质量越大, 物体的惯性就越大。

例3一辆足够长的表面光滑的平板车上静止着两个物体, 随车一起在水平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 当车突然静止时, 这两个物体在车上 (不考虑空气阻力) ()

A.一定不相碰

B.一定相碰

C.若两物体质量相等, 一定相碰

D.若两物体质量不相等, 一定不相碰

解析:惯性是指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性质。题目中已知两物体放在表面光滑的平板车上随车一起做匀速直线运动, 这就告诉我们两点:一是物体在水平方向上不受任何力的作用;二是物体的运动情况 (速度大小和方向) 相同。当平板车突然停止时, 由于两物体都不受外力作用, 所以运动状态都不发生改变, 由于惯性, 都将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继续向前运动, 而物体质量的大小仅仅表示物体惯性的大小, 即表示改变其运动状态的难易程度。既然物体的运动状态不发生改变, 质量在这里就没有作用, 故两物体在车上是不会相碰的。故选A。

例4 (2014重庆市物理中考题B卷) 7.是个小朋友玩滑板车的情景, 以下分析合理的是

A.滑板车底部安装有轮子, 是为了减小摩擦

B.人和车滑行的速度越快, 他们的惯性越大

C.人对滑板车的压力和滑板车对人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D.人和车在滑行过程中所受到的力突然消失, 将立即停下来

解析: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 它的大小是指运动状态改变的难易程度, 它的大小用质量来量度, 与速度的大小无关, 所以本题的B答案是错误的, 不是物体的速度越大惯性就越大。

4) 流体惯性的比较。

例5在水平放置的密闭玻璃管中间有一个空气泡, 当用手将玻璃管突然向左推时, 空气泡将_________。

用惯性讨论物体运动问题 篇3

惯性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同学们刚刚学习惯性知识时,难免会有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认识,如有的同学常说“由于物体受到惯性作用”,他们误把惯性当成一种力来看待.还有一些同学解释与惯性相关问题时,总是说“由于惯性的原因,物体总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不能针对性地对问题进行分析,下面通过一些例子来对惯性问题进行简要分析.

1.对惯性概念的理解

例1 关于惯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只有不受任何力的物体才有惯性

B.汽车只有在紧急刹车时才有惯性

C.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

D.汽车的运动速度越大惯性也越大

解析 因为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一切物体在任何时候都有惯性,不能说“只有不受任何力的物体才有惯性”.物体惯性大小的唯一量度就是物体的质量,与物体运动的速度大小等其他因素都无关,不能说“汽车的运动速度越大,惯性也越大”.本题应选C.

解析 车突然减速时,车里的人因有惯性,要保持原来速度向前运动而与前面物体相撞,司机驾车时系安全带可有效避免因此而造成的伤害.司机的惯性是由他的质量决定的,司机驾车时系安全带,司机的惯性是不可能改变的.小明没有推动静止的汽车,是因为推力和摩擦力二力平衡,汽车由于惯性仍然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跳远运动员起跳前助跑使人获得了很大的速度,由于惯性,起跳后运动员在空中欲保持原来的速度大小而跳得更远,由于运动员的质量没有改变,所以他的惯性仍然没有改变.高速飞行的子弹穿入木头后,子弹的质量并没有改变,所以子弹的惯性仍然存在且保持不变.本题应选A.

2.对惯性现象的解释

解析 木块向后倒或向前倒,是因为木块上部和下部的运动状态不一样.当小车突然启动时,木块下部随小车一起运动,而木块的上部由于惯性还要保持静止状态,于是木块向后倒.当运动的小车突然停下时,木块的上部由于惯性还要保持向前运动的状态,而下部由于和小车间的摩擦使木块下部随小车静止,于是木块向前倾倒.

汽车在突然启动和刹车时,车内的乘客会后仰和前倾,其道理和木块的翻倒是完全一样的.

​《物体的浮沉条件》教案 篇4

知道物体的浮沉条件,会根据浮沉条件判断物体的浮沉。

教学重点:物体的浮沉条件和密度大的物体实现漂浮的方法。

教学难点:综合利用二力平衡的知识探究浮沉条件。

小木块、小铁块、牙膏皮、乒乓球,

沙,装有水的水槽,多媒体课件等。

一、新课引入

实验1:将小木块、乒乓球、小铁块浸没在水中,小木块、乒乓球上浮,小铁块下沉。

实验2:将牙膏皮放入水中下沉,将牙膏皮折成小盒子,漂浮在水

面上。

同时多媒体课件展示图片,人在死海中

悠闲地戏水、飞艇在空中自由地上升下降,如图所示。

引导:对于刚才的实验,还有上面展示的两幅图片的现象,你们想提出什么问题?

思考问题:为什么有的物体会上浮?为什么有的物体会下沉?物体的浮与沉取决于什么条件?[来源:学科网ZXXK]

教学说明:这个时候学生的思维是直接的,他们很容易得到的答案是可能浮力大的上浮,浮力小的下沉。此时老师对

学生进行有针对性地引导:“在水中只受浮力作用吗?与重力有没有关系?”引导学生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有根据的猜测。

到底是什么原因影响了物体在水中的状态呢,这节课我们通过实验进行探究。

二、新课教学

探究点:物体的浮沉条件是什么

1.漂浮、悬浮和

下沉

演示实验:将三个乒乓球浸没水中(一个充满沙;一个中空;一个有部分沙,用蜡封住),松手后出现什么现象?

点拨:首先指明这些现象可以描述为“漂浮”“下沉”“悬浮”,规范物理语言,然后要求学生进行受力分析,利用二力平衡的知识解决问题。[来源:Z.xx.k.Com]

提出问题:浸入水中的物体受到哪几个力的作用?它们的施力物体是谁?[来源:Z§xx§k.Com]

交流讨论:一个物体在受到两个或两个以上力的作用时,它的运动状态由这些力共同决定。

(1)F浮=G时,它受到平衡力的作用,将处于什么状态?

(2)F浮>G

时,它受到

非平衡力的作用,将处于什么状态?

(3)F浮

思考问题:下沉的物体最终处于什么状态?为什么?上浮的物体最终处于什么状态?

2.物体的浮沉条件

学生活动:分析讨论,得出浮沉条件。

将学生讨论的结果填入表格中:

状态

受力关系

合力

漂浮

F浮=G

为零

下沉

F浮<G

竖直向下

悬浮

F浮=G

为零

上浮

F浮>G

竖直向上

问题:物体漂浮和悬浮时,都有F浮=G,那这两种情况岂不是完全相同了吗?

学生活动:比较分析。悬浮的物体完全进入液体中,可以静止在

液体内部任一地方,物体的体积等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而漂浮则是物体静止在液体表面上,物体的体积大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

总结易混淆的几个词语:

浸没:物体完全进入了液体中,整个物体在液面以下。

浸入:也就是“浸在”,包括完全浸入和部分浸入。

漂浮:物体在液面处,部分体积浸入。

悬浮:物体在液面以下,完全浸

入,可以存

在于液面下任何位置。

上浮:物体正在向上加速运动,可能完全浸入,也可能部分浸

入,最终状态是漂浮。

下沉:物体正在向下加速运动,可能完全浸入,也可能部分浸入,最终状态是沉

在液体底部。

问题:铁块放入水中会下沉,放入水银中会怎样?

学生活动:有学生认为漂浮,也有学生认为下沉。

问题:水银有毒,我们不方便亲自试一试,但是我们知道水银的密度比铁的密度大,能不能利用它们的密度关系来判断?

学生活动:利用阿基米德

原理公式的变形F浮=ρ液gV排和浮沉条件来分析。

漂浮:F浮=

Gρ液gV排=ρ物gV物ρ液V排=ρ物V物ρ液>ρ物(因为V排<V物)

下沉:F浮<Gρ液gV排<ρ物gV物ρ液V排<ρ物V物ρ液<ρ物(因为V排=V物)

悬浮:F浮=Gρ液gV排=ρ物gV物ρ液V排=ρ物V物ρ液=ρ物(因为V排=V物)

上浮:F浮>Gρ液gV排>ρ物gV物ρ液V排>ρ物V物ρ液>ρ物(因为V排=V物)

由此可判断,铁块会沉入水底,但却会漂浮在水银面上。

9.3 研究物体的浮沉条件

第1课时 物体的浮沉条件[来源:Z.xx.k.Com]

状态

受力关系

密度关系

合力

漂浮

F浮=G

ρ液>ρ物

为零

下沉

F浮<G

ρ液<ρ物

竖直向下

悬浮

F浮=G

ρ液=ρ物

为零

上浮

F浮>G

ρ液>ρ物

竖直向上

本节课突出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具有积极的意义。首先,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和自信心,本节课我设计的探究内容是使学生跳一跳,自己也能摘到果子,以此让成功获取知识的过程积极作用于学生的自我概念和自信心,使学生的自我概念得到积极发展,自信心得到加强,而这一切正是学生创造力和个性发展的关键。其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从善于解决问题到敢于提出问题转变、从善于单一思维到勇于发散性转变,有利于学生形成协作意识。通过小组交流与合作的形式共同学习,在课堂

《物体的热胀冷缩》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归纳。

2、掌握什么是热胀冷缩。

3、理解热胀冷缩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知道固体,液体都能发生热胀冷缩。

2、通过归纳发现生活实现的共同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够以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完成物体热胀冷缩的实验。

2、培养对生活细心观察的能力与习惯。

3、养成善于思考的好习惯。

二、教学重点

了解固体,液体都能热胀冷缩。

三、教学难点

将热胀冷缩的知识联系生活。

四、教学准备

PPT,相关实验器材。

五、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播放修路工人用电锯在水泥路面锯开一条缝,再往那条缝里灌入沥青。

电脑屏幕出现2幅图——左边的图是一块水泥地胀裂了;右边的图是学校教学楼中间的缝

师:你们平时有留意水泥工路面上有一条条沥青吗 哪位同学知道为什么修路工人要锯开一条缝,往缝里灌入沥青呢(生猜测)

看来有些同学学习习惯很好,课前预习了,知道热胀冷缩这个词。这节课,就让我们通过实验,一起去探究热胀冷缩这种现象!(板书课题)

新课讲解

一、实验

1、《瘪乒乓球复原》

我们组的实验是:把一只瘪了的乒乓球放在热水里,几分钟后,瘪了部分鼓起来了;再把它放在冷水里,只见刚鼓起部分又瘪了,说明了空气受热膨胀,遇冷收缩,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2、水的热胀冷缩

按照课本P100页的步骤,完成实验。分析固体是不是也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3、金属环的热胀冷缩

按照课本一百零一页的实验步骤进行试验。总结固体的热胀冷缩的现象。

二、发现生活中的热胀冷缩

举例说明生活中热胀冷缩的应用。装不满的饮料瓶,留有缝隙的钢轨,启发学生发现还有哪些现象是和热胀冷缩有关的。

我会说:把今天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当中去,向同桌讲述生活中哪些是热胀冷缩的现象,并解释好原因。

物体的弹性中班科学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让幼儿探索有弹性的物体,获取有关弹性的科学经验。

2.激发幼儿探索科学现象的兴趣,培养其关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3.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4.能在情景中,通过实验完成对简单科学现象的探索和认知,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结果。

活动方法:

尝试教学法。

活动准备:

1.大型玩具弹跳垫。

2.弹簧及带弹簧的玩具、用具(拉力器、弹簧秤),其他有弹性的物体(各种橡皮筋、各种皮球、海绵块、手表带、袜子、带弹性的`衣服等等)。

3.字卡(弹性)。

活动过程:

一、组织幼儿在室外玩大型玩具弹跳垫之后,进入室内坐好.

1、师:(提问)小朋友在玩弹跳垫时身体有什么感觉?

2、你们知道身体为什么会向上跳吗?(自由发言)

二、幼儿自由探索材料、鼓励幼儿大胆尝试

1.请幼儿准备好有事弹性的物体,重视幼儿的发现。师:你们面前摆放了很多东西,请小朋友试着去拉一拉、压一压、捏一捏,看看有什么变化。(提问后幼儿自由发言)

2.鼓励幼儿再尝试一次,巩固对弹性特征的感觉。师:请小朋友再去试一试刚才没有玩到的东西,看有没有新的发现。(教师指导幼儿自由发言)

小结:这些东西真有趣,用力压或拉它时,它会变形,手一松,它又能变回来,这就是物体的弹性。

3.请幼儿用身体语言来表示弹性的特点。(如弹跳、弹簧步等)

三、比较尝试,巩固弹性概念

1.出示一些有弹性和没有弹性的物体让幼儿尝试、比较。师:老师给小朋友准备了许多与刚才不一样的物体,请你们再去试一试,把新的发现告诉我。(自由发言)

小结:有的物体能变形但不能还原,有的物体不能变形,所以它们没有弹性。

2、请幼儿把有弹性与没有弹性的物体分家,分别放在两个不同颜色的筐子里。

四、联系生活实际,加深对弹性的认识和理解

师:在生活中你们还见过哪些有弹性的物体?(自由发言)

五、小结内容,游戏结束

1.小结:短短的时间里我们又学会了许多知识,知道了用力拉压物体会改变开头手一松物体又恢复原状的现象叫弹性,还明白了弹性的东西对我们的生活有重要的作用。

2.游戏“走迷宫”,幼儿出教室。

教学反思:

5.1物体的位置确定教案 篇7

初 二 数 学5.1 物体位置的确定

主备::周娟 审校 樊新玲

日期:2013年11月21日

教学目标:1.会描述事物运动的路径,能根据经纬度确定移动事物位置变化的路径,会用变化的数量描绘事物位置的变化.2.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问题,培养实践能力.教学重点:会描述物体运动的路径,会用变化的数量描绘事物位置的变化. 教学难点:用变化的数量描绘事物位置的变化. 教学内容:

一、自主探究

问题的引入:你能描述你上学的路线吗?

二、自主合作 1.活动探究

(一)观察课本116页描述台风位置的数据和台风移动路径图: ①表内描述台风位置的每对数据都相同吗? ②每对数据所描出的点的位置相同吗? ③通过以上两点的探讨,你发现了什么?

2.活动探究

(二)请根据以下路径画出舰队首航全球的大致航线:

青岛——新加坡——埃及——土耳其——乌克兰——希腊——葡萄牙——巴西——厄瓜多尔——秘鲁——法属波利尼西亚——青岛. 议一议

在城市中、陆地上我们可以用标志物来描述事物的位置及其位置变化,但任何地方都有标志物吗?

三、自主展示

①请一位学生说出棋盘上已有点的位置,并让学生根据所提供的数据在棋盘上指出点所在的位置(课本118页练习).

②让一到两位学生介绍他在初中两个多学期内所坐过的位置,同时让学生请自己的伙伴在电脑的座位表中把所描述的位置指出.

四、自主拓展

见课本P117交流1、2

五、自主评价

1.小明家位于某公寓楼M栋13层,可记为M13.小敏家位于N栋17层,可记为_________.2.方格中25个字母,若 课堂小结:

小学美术《画画方形的物体》教案 篇8

2. 方形物体的特点

3. 为什么会产生透视现象

4. 透视的概念

5. 在玻璃卡上描绘立方体

6. 绘制立方体的基本方法

(1) 首先画最前面的哪个面

(2) 把挡掉的看不见的后面一个面画出来

(3) 量一下他们是否互相平行

(4) 把两个平行四边形的四个角都用直线连接起来

展示立方体

以前学生作业

方形物体的图片资料

方形物体的学生范画

作业要求

1画一个你身边的方形物体

2尺寸20*20CM

3基本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

物体的惯性 教案 篇9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说出组织的概念,概述构成人体的组织是细胞分裂、分化形成的,能识别人体的四种基本组织。

【过程与方法】

通过指导,交流和引导增进对自身的理解及实际应用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人体的各结构层次的学习初步形成生物体是一个整体的生物学观点。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生物体的各种组织是由细胞分裂、分化形成的。【难点】

理解生物体的各种组织是由细胞分裂、分化形成的过程。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鱼的个体发育的动画,并思考思考以下问题:

1.一条小鱼是由许许多多的细胞构成的,这些细胞都是一样的吗?它们随意堆砌成小鱼吗? 2.细胞分裂形成的新细胞在形态、结构上是十分相似的,小鱼体内众多不同种类的细胞是怎样形成的呢?它们又是怎样构成一条结构复杂的小鱼的呢? 本文由广西中公教育整理提供,供各位考生参考学习!

通过回顾旧识,不能完整的回答这两个问题。顺势引用学生最熟悉的人体为例,引出课题。

(二)新课讲授 1.细胞分化

(1)教师在ppt上展示的人体不同种类细胞的图片,这些形态、结构各不相同,功能各异的细胞是怎样形成的呢?引导学生看一段动画。(动画内容:受精卵经过多次分裂后再分化成不同种类细胞的动画)之后继续设疑:动画所展示的这个过程就叫细胞分化,谁能尝试说出什么是细胞分化呢?(在个体发育过程中,一个或一种细胞通过分裂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差异性的变化,这个过程叫做细胞分化)(2)教师准备用教学用具(图形补充的方式)和学生互动,深化学生对细胞分化概念的理解。

“你能用不同的几何图形将下图补充完整,以表示出细胞分化的过程吗?”

(单个细胞的功能是有限的,具有同样功能的细胞聚集在一起形成一定的结构,能使功能得到加强)[page] 过渡:细胞分化会产生不同的细胞群,而细胞群又能组成人体的什么结构层次呢? 2.细胞分化形成不同的组织

本文由广西中公教育整理提供,供各位考生参考学习!

(1)细胞分化产生了不同的细胞群,我们称之为组织。同学们猜一猜:形成组织的细胞是随机地交织在一起的吗?尝试说明你的理由。猜想是否正确呢?我们来看教材图2-12。

(多细胞生物体通过细胞分裂增加细胞数目,经过细胞生长和分化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细胞,这些细胞进一步形成不同的组织)(2)通过观察各组织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你能归纳总结出组织的概念吗?(形态相似,结构和功能相同的细胞联系在一起形成的细胞群叫做组织)(3)受精卵是怎样形成各种不同的组织的?(受精卵通过细胞的分裂产生新细胞,随着新细胞的不断生长,一小部分细胞仍然保持着很强的分裂能力,构成了具有分裂能力的细胞群;另外的一部分细胞停止了分裂活动,根据它们将来所要担负的生理功能,这些细胞在形态、结构上逐渐发生了变化,从而逐渐形成了许多形态、结构,功能不同的细胞群,形态结构形似结构和功能相同的细胞群组成了组织)(三)巩固提高

在显微镜下仔细观察人体的四种基本组织,你能尝试用表格的形式比较四种基本组织的细胞组成、细胞的形态、结构特点及排列情况、分布、功能吗?(上皮组织:保护分泌功能,例如:皮肤和小肠腺上皮;肌肉组织:收缩和舒张的功能,例如:平滑肌、骨骼肌、心肌;神经组织:感受刺激传导神经冲动,例如:神经细胞;结缔组织:支持、连接、保护的功能,例如:骨组织、血液)(四)小结作业

师生共同总结本课的知识点。

开放性小结作业:组织又是如何构成人体的呢?下节课一起讨论。

四、板书设计

本文由广西中公教育整理提供,供各位考生参考学习!

《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教案 篇10

(1)引导学生进行归类(按照物体在水里是沉还是浮),说明:在水里上浮的先不研究,本节课研究在水里是下沉的物体。

(2)组织讨论测量的方法。

怎样利用学过的知识来测量不规则的物体体积?怎样来转化?实际操作时,应注意什么?

3、教师提出活动要求:

(1)小组在土豆、橡皮泥、石块、铁块、玻璃球中选择一个,先估计物体的体积,再讨论测量方案,最后动手实验。

(2)活动过程中,小组成员要分工合作。

(3)每项数据都要测量三次,然后取平均值。

初中物理《惯性》教案 篇11

(一)教学目的

1.知道什么是惯性,认识一切物体都有惯性.

2.会用物体的惯性解释惯性现象,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

3.通过惯性现象,向学生进行交通安全教育.

(二)教具

惯性球、惯性小车和木块.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什么?

二、惯性

教师:从牛顿第一定律知道,任何物体都具有保持静止状态或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这种性质叫做惯性.也可以说物体有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牛顿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

我国以前有人用“动者恒动,静者恒静”来表述物体的惯性.这句话可以做如下解释.物体具有保持原有的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物体运动时要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物体静止时要保持静止状态不变.恒是永久的意思,即原有的运动状态会永久保持,直到有力的作用才能使它的运动状态改变.

这里提出了一切物体都有惯性,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

三、惯性现象

教师:一切物体都有惯性.下面我们做几个表现物体具有惯性的有趣实验.

1.惯性小球实验

我们把一个小球稳稳地放在小木片上,用弹簧片迅速地把小木片弹出去,注意观察发生的现象.

(演示)

小木片弹出去后,小球落在了原处.

大家都知道这是由于小球有惯性.但是如何用简单明了的语言解释这个现象呢?

我们用惯性解释物理现象,必须抓住惯性的实质.惯性的实质是物体有保持原有的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所以我们必须认清物体原有的运动状态.以小球为例,木片被弹出去之前,小球处于静止状态.小球由于有惯性,还应保持原有的静止状态,所以小球落在原处.简言之,物体原来是什么状态,由于有惯性,它要保持什么状态,这是解释惯性现象的关键.

2.钢笔帽的惯性实验.

教师示范:拿一个小纸条放在桌边上,在纸条上压一个立着放的钢笔帽,将纸条迅速抽出,钢笔帽不倒.

(学生操作)

教师提问:请大家解释当纸条抽出时,笔帽为什么不倒?

(学生回答,教师讲评)

钢笔帽是静止的.当纸条迅速抽出时,由于笔帽有惯性,还要保持静止状态,所以笔帽不倒.

3.刹车时的惯性现象

教师:我们在小车上立一个木块,使小车和木块一起运动,小车突然停住时会发生什么现象?

(演示,并请学生解释,教师讲评)

教师:刹车前木块和小车一起运动.刹车时,木块底部和小车都停住了,但是由于有惯性,木块上部还要保持向前运动,所以木块向前倾倒.

这个实验再现了汽车紧急刹车时乘客向前倒这一普遍现象.

4.汽车起动发生的惯性现象

教师:请大家解释汽车起动时乘客为什么向后倾倒?

(学生回答:教师讲评)

四、学生练习

1.章后习题1

(教师讲评从略)

2.章后习题4

(教师讲评从略)

3.习题3

(教师讲评从略)

4.习题2

(学生答)

教师:飞机投掷物体前,被投掷物跟飞机一起运动.投掷物离开飞机后由于惯性仍要向前保持匀速直线运动.可是被投掷物受重力作用,它向前运动的同时还要向下落,物体的实际下落轨道是一抛物线.所以必须提前投掷.

飞机速度越大,高度越大,提前量也应该越大.飞机投弹也遵循这个规律.

5.节后练习4

(学生答)

教师:跳远运动员起跳前经过了一段距离的助跑,踏跳时具有较大的水平向前的速度.由于人有惯性,踏跳后还要向前继续用较大的速度运动,这样可以跳的更远些.事实证明,跳远运动员都是短跑好手就是这个道理.

五、学生阅读“汽车刹车之后”

(学生阅读五分钟)

教师:从阅读材料可知,汽车的停车距离等于反应距离和制动距离之和.如果你是一位汽车司机,应该注意怎样防止发生交通事故?

(学生回答)

教师:车速不能太快,十次事故九次快.驾驶车辆应该精神集中,这样叮以缩短反应时间和减小反应距离.司机应保证汽车的刹车机件的性能良好,缩短制动距离.下雪、下雨天尤其应减速慢行.

我们同学骑自行车也应如此.不骑快车、精神集中、车闸要灵.

六、作业

复习课文.

1认识物体教案 篇12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和观察,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知道它们的名称;会辩认识这几种物体和图形。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3.通过学生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教学重、难点: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与图形,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教具、学具准备:6袋各种形状的物体,图形卡片,计算机软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质疑激情 :

小朋友们,我们每组都有一个装满东西的袋子,这是老师送给大家的礼物,想知道是什么礼物吗?把袋子里的东西倒出来看一看。老师呢,还提出一个要求,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然后我们一起去深入认识他们!

二、操作感知 : 1.分一分,揭示概念。

(1)分组活动。让学生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教师巡视。(2)小组汇报。

问:你们是怎样分的?为什么这样分?

学生可能回答可分成这样几组:一组是长长方方的;一组是四四方方的;一组是直直的,像柱子;一组是圆圆的球。(3)揭示概念。

教师拿出大小不同、形状不同、颜色不同的实物直观揭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概念,并随机板书名称。2.摸一摸,感知特点。

(1)让学生动手摸一摸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然后把自己的感受和发现在小组内交流。(2)汇报交流 学生可能说出:

长方体:是长长方方的,有平平的面。正方体:是四四方方的,有平平的面。

圆 柱:是直直的,上下一样粗细,两头是圆的,平平的。球:是圆圆的。

(如果学生说出长方体、正方体有6个面等,教师应给予肯定,但不要求学生必须说出来。)

三、形成表象,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1.由实物抽象图形。

课件显示实物图“鞋盒”,引导学生说出它的形状是长方体,然后抽象出长方体图形。

用同样方法出示“魔方”、“茶叶桶”、“足球”等实物,抽象出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图形。2.记忆想象

(1)分别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图形,先让学生辩认,然后把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图形贴在黑板上,最后再拿出相应的实物。(2)学生闭眼想四种图形的样子。(教师说图形,学生想。)(3)学生闭眼按教师要求拿出四种不同形状的实物。

(4)先让学生闭上眼睛,然后教师给出一种实物,由学生判断它的形状。(5)出示大小、颜色不同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图形让学生进行辩认。3.学生列举日常生活中见过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

四、分组活动,体验特征 1.做一做

(1)让学生拿出长方体和圆柱,放在桌面上玩一玩,使学生发现圆柱会“轱辘”,然后教师说明,圆柱可以滚动。

(2)让学生用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搭一搭。

通过搭,使学生明确:球没有平平的面,能任意滚动;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都有平平的面,搭在一起很平稳。2.游戏“看谁摸得准”。

每小组一人说出物体的名称,其他同学按指定要求摸,看谁摸得准。

五、小结: 你今天有什么收获?

上一篇:大学生职业规划书(学前教育)下一篇:珍贵的礼物四年级作文5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