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地质学复习提纲(共4篇)
对象:地球(既固体地球最外层—岩石圈)研究内容:研究地壳的物质组成、分类、成因及其演化规律的分科;研究地壳运动、地质作用、地质构造及其成因;研究地壳的发展历史、古代生物及古地理演化规律;研究地质学的应用分科;地质学的边缘学科、综合及新兴学科
2、在地质学的研究过程中为什么特别重视野外地质调查?
地质现象是地质作用的结果与产物。通过对其观察,可以找出地质作用的特点及规律,而野外地质调查是研究地质作用的前提和基础
3、地质学研究中运用的基本分析推理方法是什么?它的基本思想是什么?
方法:历史比较法
基本思想:用现在正在发生的地质作用去推测过去的地质
4、何为地质作用?地质作用有什么特点?地质作用有几类?
何为:地质作用就是形成和改变地球的物质组成、外部形态特征与内部构造的各种自然作用。
特点:地质作用的地域特色;地质现象的复杂性;地质作用过程的漫长性
种类:它分为内力地质作用与外力地质作用两类
5、内动力地质作用有几种类型?外力地质作用有哪些类型?
内动力:岩浆作用、构造作用、地震作用、地壳运动、变质作用(地球内热为能源)
外动力:(以太阳能及日月引力能为能源)风化作用、重力滑动作用以及各种地壳表层载体(河流、冰川、地下水、海水、湖泊、风沙)的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固结成岩作用。
6、稳定同位素:原子核稳定;放射性同位素:由于原子核不稳定能自发放出射线而具有放射性 克拉克值: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质量分数
晶体:内部质点在三维空间成周期性重复排列的固体(或具有天然几何多面体外形的矿物)
非晶体:内部质点排列不具备格子构造的矿物
同质多像:相同化学成分的物质在不同热力学条件下形成不同晶体结构的现象
类质同像:矿物晶体结构中的某种原子或离子可部分被化学性质相似的它钟原子或离子替代,而不破坏其晶体结构的现象
显晶质:较粗的用眼睛或放大镜可看出的晶粒
7、矿物的物理性质和光学性质有哪些? 矿物分成几大类,代表性的矿物你知道吗?
物理性质:光学性质、力学性质、磁性、电性等
光学性质:透明度、光泽、颜色、条痕
力学性质:硬度、解理、断口
(摩氏硬度计:
1、滑石
2、石膏
3、方解石
4、萤石
5、磷灰石
6、正长石
7、石英
8、黄玉
9、刚玉
10、金刚石)
8、矿物的定义:有地质作用形成的,在正常情况下呈结晶质的元素或无机化合物,是组成岩石和矿物的基本单元
9、分类:自然元素矿物(自然金、自然铜、自然硫、金刚石、石墨)
硫化物及其类似化合物矿物(黄铁矿FeS2、毒砂FeAsS
卤化物矿物(萤石CaF2、食盐NaCl)
氧化物和氢氧化物矿物(石英、刚玉Al2O3、水镁石Mg(OH)2)
含氧盐矿物(碳酸盐类的方解石CaCO3、硬石膏、钠硝石、硼镁石)
10、岩浆和熔岩
岩浆:形成于地球深部的一种含有挥发组分、成分复杂的硅酸盐高温熔融物质,具有较大黏性的流体(温
度越低、气泡越多、SiO2含量越多,黏性越大)
熔岩:喷出地表失去大部分挥发分的岩浆(火山液体喷发物)
11、喷出作用、火山喷发
喷出作用:岩浆喷出地表,冷凝固结的过程
喷出作用产物:喷出岩(火山碎屑岩及熔岩的总称)喷出岩类型:超基性岩(科马提岩)、基性岩(玄武岩)、中性岩(安山岩)、酸性岩(流纹岩)
火山喷发产物:气体喷发物(以水为主,还有CO2、硫化物)、液体喷发物(熔岩)、固体喷发物(火山碎
屑物等)
12、火山有哪些机构?
火山通道、火山口、火山锥
13、火山有几种喷发方式?
方式:裂隙式喷发、中心式喷发
14、死火山、活火山、休眠火山
死火山:不仅形成久远,而且被证明在可预见的未来不可能再喷发的火山
活火山:现在仍在喷发或有历史记载喷发过的火山(各国划定活火山的时限长短不一,比较普遍的界限是
将一万年以来有过喷发活动的火山都称为活火山)
休眠火山:火山在一次喷发之后处于静止,但仍可能喷发,或在两次喷发之间较长时间处于相对静止状态的火山(仍属于活火山的范畴)
15、世界火山的分布有何规律性?其原因是什么?
规律:环太平洋火山带(安山岩线)、地中海-印度尼西亚火山带、洋脊火山带、红海沿岸与东非火山带 原因:火山主要分布在地壳厚度薄、构造活动剧烈的地区
16、侵入作用、同化作用、混染作用、结晶分异作用、鲍温反应系列。
侵入作用:深部岩浆向上运移,侵入周围岩石,在地下冷凝、结晶、固结成岩的过程
同化作用:岩浆熔解或熔化围岩,将围岩改变成为岩浆的一部分
混染作用:岩浆因同化围岩而改变自己原有成分的过程
结晶分异作用(分离结晶作用):一种成分的岩浆按矿物质熔点的高低可依次结晶出不同成分的矿物,并
形成不同种类的岩石的作用(熔点高、密度大的矿物先结晶)
鲍温反应:见提纲(书P38)
17、侵入岩有几种产状?
岩基、岩株、岩床、岩墙、岩盆、岩盖(岩盘)
18、侵入岩主要类型:超基性侵入岩(橄榄岩、辉石橄榄岩)基性侵入岩(辉长石)中性侵入岩(闪长岩)酸性侵入岩(花岗岩)
19、火成岩有哪些主要的结构与构造?
火成岩结构:(1)就结晶程度:全晶质结构、半晶质结构、玻璃质结构
(2)就矿物颗粒大小:1绝对大小:显晶质结构(粗粒、中粒、细粒、微粒)、隐晶质结构2相对大小:等粒结构、不等粒结构、斑状结构、似斑状结构
(3)就矿物形态:全自形粒状结构、半自形粒状结构、他形粒状结构
(4)就组成岩石颗粒的相对关系:辉长结构、辉绿结构
构造:块状构造、流动构造、流纹构造、气孔构造、杏仁构造、晶洞构造、带状构造
20、火成岩有哪些主要类型;它们有几种形成环境。(p35 表3-1)
21、肉眼识别超基性、基性、中性、和酸性四种岩类最明显的标志是什么?
色率(即深色矿物含量)超基性岩>75基性岩35-75中性岩20-35酸性岩<2022、肉眼识别喷出岩和侵入岩的最主要标志是什么?
喷出岩常有层状构造,还可出现气孔构造、流动构造、杏仁构造,大部分为隐晶质结构;侵入岩常委致密块状构造,大部分为显晶质结构
23、沉积岩的形成与哪种地质作用有关?外动力地质作用
24、沉积岩可分为几大类。
外源沉积岩(火山碎屑岩、陆源沉积岩)内源沉积岩(碳酸盐岩、生物化学岩、硅质岩、铝质岩、铁质岩、可燃性蒸发岩)
25、沉积岩中哪些沉积构造能确定地层的产状是正常还是倒转?
沉积岩的指向性沉积构造:斜层理、泥裂、粒序层理
26、石灰岩与白云岩的区别标志是什么?
石灰岩由方解石组成,晶粒较细,硬度较小,白云岩主要由白云石组成,晶粒较粗,硬度较大
27、怎样判别层间砾岩与底砾岩?底砾岩有何地质意义?
判断:层间粒岩分布于沉积岩层之间,底砾岩分布于侵蚀面之上
地质意义:推断古海岸线位置,确定古水流方向,判断侵蚀源区的位置及母岩性质
28、引起变质作用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温度、压力、具有化学性的的活动流体
29、变质岩有哪些结构与构造?
变晶结构(等粒、不等粒、斑状、粒状、纤状、鳞状)变余结构(粒状、泥状)
变成构造(斑点状、板状、千枚状、片状、片麻状、块状)变余构造(原岩变质后仍残留原岩部分的构造特征)
30、变质作用有哪几种主要类型?
接触变质作用(热变质作用、接触交代变质作用)
区域变质作用(埋藏变质作用-特殊的区域变质作用)
混合岩化作用(由变质作用向岩浆作用转变的过渡性成岩作用)
动力变质作用(由于地壳运动的影响,岩石在强烈定向压力下发生的变化)
31、肉眼怎样区别片岩和千枚岩,这两种岩石均由页岩变质而成的吗?
区别:片岩的晶体较千枚岩大,片里面更粗
原岩:粘土岩或凝灰岩
32、地层、岩层、相对年代和绝对年代、地层层序律、生物层序律、切割律、地质年代表、年代地层,单
位岩石地层单位。
地层:在一定地质时期内所形成的层状岩石
岩层:层状岩石统称为岩层
相对年代:地质体形成或地质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
绝对年代:地质体形成或地质事件发生距今的年龄(用测定某种岩石样品中放射性同位素含量获得,用距
多少年表示)
地层层序率:原始产出的地层下老上新的规律
生物层序率:不同的地层含有不同的化石或化石组合,地质年代较老的地层含有较老的生物化石,含相同
化石的地层是同年代形成的切割率:就侵入岩与围岩的关系,侵入者年代新,别侵入者年代老,切割者新,被切割者老,包裹者新,被包裹者老
地质年代表(三宙、十代、二十一纪):各地址年代单位、名称、代号、同位素年龄值,无机界与有机界的演化顺序、过程、阶段,地质年代单位和年代地层单位
地质年代单位:宙、代、纪、世
年代地层单位:宇、界、系、统
岩石地层单位:根据地层的岩性特征在垂直方向上的差异,将地层分层,可分为群、组、段、层(仅用于
地方上的对比)
33、地层相对地质年代确定的主要依据是什么?其道理何在?
依据:地层层序律
道理:即利用沉积岩的指向性沉积构造(斜层理、泥裂、粒序层、交错层等)恢复原始层序,以确定新老
关系
34、你能由老到新顺序写出相对地质年代表中宙代纪的名称和代号吗?
宙:太古宙、元古宙、显生宙
代:始太古代、古太古代、中太古代、新太古代、古元古代、中元古代、新元古代;
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
纪: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古生代);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中生代);
古近纪、新近纪、第四纪(新生代)
35、地震、海震、震源、震中、震中距、震中定位方法、地震波、地震震级与烈度。
震源:底下伸出发动的的证、释放深部能量的源区 震中:震源在地表的投影
震中定位方法:根据三个地震台所测得的震中距,以交会法确定震中的位置(即分别以三个地震台为圆心其测得的震中距为半径做圆,三个圆的交点为震中)
地震波:地震发生时,部分能量以弹性振动波的形式在地球中传播
36、世界地震主要分布在哪三个带上?
环太平洋地震带、地中海-印尼地震带、洋脊地震带;大洋中部为洋脊区域,均为浅源地震
37、确定地球内部构造的主要依据是什么?,地球内部有几个一级界面?有几个次级界面?各层圈的物质成分及其状态如何?
确定地球内部构造的主要依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状况(地震波的P波和S波传播速度随深度而变
化。密度大的固体物质,地震波传播速度快;② 在固体内,P 波、S波均能传播,但波速不一样;而在液体内,S波不能传播,P波减速。③ 当地震波传播中遇到两种不同物理性质分介面时,由于波速变化,P波和S波便会发生反射和折射,而且部分还可相互转化为另一种波继续传播)
地球内部一级界面: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次级界面:康拉德面、上下地幔界面、岩石圈与软流层界面、内外地核界面
38、构造运动的两种基本方式是什么?
水平运动、垂直运动
39、确定断层存在的证据有哪些?
构造标志:地质体的不连续、擦痕与镜面、阶步与反阶步、拖曳褶皱、断层岩(2)地层标志:地层的重复和缺失、地层产状突然改变(3)地貌标志:断层崖和三角面山、山脊的错断是断层两盘相对平移运动的结果、横切山岭走向的平原与山岭接触带往往是大断层的标志(4)水文标志:串珠状湖泊洼地、泉水的带状分布、水系改向以及错断河谷等均为断层存在的标志。
40、大陆漂移、海底扩张、板块构造、转换断层、极块俯冲带(消减带)
大陆漂移:即地壳的水平运动。在地质历史中海底扩张、板块构造、转换断层、极块俯冲带(消减带)
大陆漂移学说主要论点:魏格纳认为,大陆是由较轻的刚性硅铝质岩层组成,它漂浮在其下黏性较大的硅镁质岩层上。晚石炭纪地球表面只有一个大陆,称为联合古陆或泛大陆。犹豫受地球自转产生的离心力和潮汐力的影响,侏罗纪开始,联合古陆裂解、漂移,最终形成现在的地理格局
大陆漂移的证据是什么?(1)地形相似证据:大西洋两岸大陆海岸线轮廓非常吻合,即南美洲和非洲可以拼接;(2)地层证据:非洲南部开普山脉的二叠纪地层向西延伸至南美的布宜诺思艾利斯一带;(3)古生物证据:大西洋两岸许多浅海和陆生古生物种属相同(4)岩石证据:非洲的前寒武纪片麻岩可与巴西的同类地层对比(5)构造证据:北半球的挪威-苏格兰加里东褶皱带越过大西洋后出现在加拿大和美国海岸(6)冰川证据:在印度、澳大利亚、非洲、南美洲和南极大陆发现石炭纪一二叠纪的冰川遗迹,而冰川遗迹指示的古冰川运动方向均符合大陆漂移学说
魏格纳大陆漂移学说存在的问题:(1)大陆漂移机制问题: 魏格纳以地壳均衡观点出发,强调大陆硅铝层在硅镁层之上漂移,并认为硅镁层在硅铝层长期的荷载下可呈塑性流动。因此,遭到杰弗里斯为首的地球物理学家和地质学家的反对。反对者认为硅镁层也是刚性体,不具塑性流动性,硅铝质陆壳绝不能在硅镁层上漂移。(2)大陆漂移的驱动力问题:魏格纳以地球自转产生的离心力和潮汐摩擦力作为大陆漂移的驱动力,但是,两个力的量值比推动漂移所需的力要小几个数量级。
有什么证据说明海底在扩张?(1)古地磁学成就:海底地磁条带的确立(2)深海钻探成果:洋底岩石年龄小于2亿年从洋脊向两侧逐渐变老(3)洋中脊考察(4)转换断层的发现(5)新大陆拼接法的验证
第*党小组
***
现在就个人对照检查情况汇报如下。
按照这次组织生活会主题,我联系自己的思想和工作实际,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剖析。通过反思,还存在差距和不足。
一是存在着政治素养不高的问题。
对党的感情虽然深厚,但对党的政治理论认识不深、领悟不够,用以指导工作的能力还比较欠缺。剖析原因,主要是学习与工作存在脱节,理论学习层次浅,讲政治的意识还没有固化在脑子里。二是存在行动自觉还有差距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纪律敬畏有余,但认识不深,对成文的纪律规矩了解的多,对不成文的认识还不够。剖析原因,主要还是思想根基不牢,还需要强化对纪律和规矩的认识和践行。三是还存在守底线多,高标准不够的问题。
主要是职业操守还需加强,反映在工作当中,对本职工作以外的事情,考虑的还不多,有担心说不在点子上、怕说错的顾虑,意见建议提得少。剖析原因,主要是自己没有正确处理好公与私的关系,大局观念还不够强。四是还存在工作不到位、作用发挥不充分的问题。
主要是精细化程度不够,工作质量还不高,有的存在眉毛胡子一把抓,有的存在丢三落四的现象。剖析原因,主要还是自己责任感不够强,没有真正把党员的先进带头作用发挥出来。针对以上问题,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将认真整改。
一要强化学习意识。把学习与工作结合起来,把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党章党规与做好本职工作经合起来,提高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和水平。
二是强化责任意识。
把工作当成事业,强化敢于担当、迎难而上的责任意识,积极建议献策,发挥好共产党员应有的作用。三是强化自律意识。
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时时处处以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以如履如临的责任感做好本职工作,努力做到让组织放心。陕西省地质勘查基金项目管理办公室
2009年10月22日
关于公布陕西省地质勘查基金项目设计书编写提纲的
通 知
承担省地勘基金项目勘查单位:
陕西省2009第一批地质勘查基金项目任务书业已下达,兹将项目设计书编写要求和预查、普查工作要求及各类矿产勘查设计书编写提纲、预算编制要求(详见附件1、2、3、4、5、6、7、8、9、10、11、12、13)在陕西省国土资源厅网站公布,请编写设计书时参照执行。
特此通知。
陕西省地质勘查基金项目管理办公室
2009年10月22日
附件1
陕西省地质勘查基金项目设计书编写要求
地质勘查基金项目设计书是项目施工、监督检查、监审和成果验收的依据,兹对项目设计的编写提出如下要求。
一、工作程序
设计编写的工作程序,包括明确任务、资料收集、现场踏勘、设计编制。
1、明确任务
勘查单位须根据陕西省地质勘查基金项目管理办公室下达的任务书,结合勘查区的实际情况,认真研究该项目的目标任务,落实设计编写的具体方案,并做好设计编写前的准备工作。
2、资料收集和现场踏勘
设计编制前要系统收集工作区内已有的相关资料并进行分析讨论,研究项目立项论证和可行性研究时的专家意见,还应根据编写设计的需要进行必要的现场踏勘。
3、设计文字及图件编制
编写设计书时,项目负责人必须依据有关技术规范和标准及相关要求制订详细的设计提纲,组织设计编写人员按时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完成设计书文稿编写和图、表的编制。
二、基本要求
1、必须充分收集前人资料并进行综合研究,使设计有充分的依据和可 1
操作性。
2、对于跨项目,在编制总体设计的同时必须编写工作方案。
3、设计书编写要符合相关规范、技术标准和要求,做到内容完整、文字精炼、重点突出,附图、附表齐全。
4、设计书编写要充分发扬技术民主,集思广益,技术手段的选择要适合本勘查区的实际,力争用较少的工作量取得较好的成果。
5、勘查项目设计应讲求经济效益,按有关要求编制设计预算和项目预算编制说明;还应根据预算定额或标准提出各工种人员的合理配置及组织计划。
6、项目设计书必须符合任务书的要求;如有较大变更,应报项目管理办公室批准后按批准后的任务书编写设计书。
7、设计书中的技术方案编写应按照各专业技术要求执行。
8、工作方案中物探、化探工作量大的项目需分别编写物探、化探专业的施工设计书。
9、经费预算参照附件11格式及要求进行编写。
三、设计书格式按后附执行
文本使用Word文档,排版格式:章为三号黑体、居中,节为小三号黑体、靠左,正文为小4号宋体;附表使用EXCEL格式;附图使用MAPGIS格式;插图、插表、附图,按固体矿产勘查报告编写格式编排。
附件2
陕西省地质勘查基金矿产资源勘查项目预查工作要求
矿产资源预查相当于《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GB/T17766-1999)所划分四个工作阶段中的预查阶段,是对具有一定工作基础、找矿潜力较大的地区,在系统收集和综合分析已有资料的基础上进行野外踏勘、地球物理勘查、地球化学勘查、Ⅲ-Ⅱ级异常查证工作,对有希望的远景区进行少量地表工程揭露,圈定可供进一步工作的成矿远景区和矿产地。条件具备时,估算经济意义未定的预测资源量(3341+3342),为普查工作提供依据。
工作目标
1、初步查明工作区成矿地质背景和成矿条件。
2、圈定成矿远景区,提出可供普查的矿产地和进一步工作建议。
3、对区域矿产资源远景进行总体评价,估算经稀疏工程验证的预测资源量(3341+3342)
主要工作内容
1、系统收集区内已有区域地质、物探、化探、遥感及矿点、矿化点等成果资料;对与成矿有关的各种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初步优选重点评价的找矿预测区;配合遥感解译工作,编制区域中大比例尺地质矿产图及其他综合性基础图件。
2、编制项目工作设计书。
3、开展野外工作:①对已知矿点、矿化点、矿化线索,蚀变带及物化探异常进行全面踏勘检查,实地了解区域成矿地质构造背景条件,并开展区域类比工作; ②根据工作程度和地质条件,选择经济有效的技术方法,测制地质、物探、化探等典型剖面和地质矿产路线调查,开展中大比例尺地质、物探、化探测量工作;③筛选物化探异常并择优开展Ⅲ-Ⅱ级异常查证;④
对有希望的矿化地段进行地质填图及相应的地表工程揭露和采样测试,并择优进行少量深部工程验证,编制相应比例尺的地质图; ⑤对矿化特征、矿体赋存状态、分布范围等开展研究,初步了解其矿化特征和成矿远景;⑥对矿石物质组分和选冶性能进行初步对比研究,对其工业利用意义做出初步评价;对新的矿石类型,应采集初步可选冶样品进行选冶性能研究。
4、开展综合研究:利用GIS技术,对取得的成果和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研究,修编区域地质矿产图和矿化地段的各类图件;进行成矿单元划分和成矿远景区圈定,并划分远景区类别,总结区域成矿模式和评价准则。
5、了解远景区内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和其他开采技术条件,对矿产开发的经济意义作出概略研究评价。
6、根据上述成果,进行成矿远景区资源潜力总体评价,提交可供普查的矿产地,估算经稀疏工程验证的预测资源量(3341或3342)。
附件3
陕西省地质勘查基金矿产资源勘查项目普查工作要求
矿产资源普查是适应国民经济发展对矿产资源的需要而进行的地质调查评价工作;其目的任务是根据已有的地质矿产资料和找矿信息,以一种或几种矿产为普查对象,运用有效技术方法在选定的普查区内大致查明成矿地质背景,寻找、发现与评价各类物探异常、化探异常、矿化点和矿点,对有远景的矿产地查明是否有进一步工作价值的矿床或矿体(层),探求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3)和经工程验证的预测资源量(3341)的矿产资源评价,为详查工作提供依据。
工作目标
1、大致查明普查区内地层、构造、岩浆岩特征,矿床地质特征、类型、分布规律及成矿远景。
2、大致查明矿体(层)的形态、规模、产状和矿石质量。
3、进行矿石的加工选冶性能类比或实验室流程试验研究,做出是否具有工业价值的评价。
4、大致查明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及其他开采技术条件。
5、在完成上述工作要求基础上,估算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3)和经工程验证的预测资源量(3341),提出是否具有进一步详查的价值并圈出详查区范围。
主要工作内容
1、系统收集矿区内已有的地质、物探、化探、遥感资料和矿点、矿化点资料以及综合研究等资料,全面掌握以往工作程度。
2、开展地质填图和物、化探工作,测制大比例尺(1:2000-1:10000)矿区地形地质简图和相应的物探、化探图件。
3、对矿层、矿带(矿化带)进行较系统的地表工程揭露和采样分析,圈出矿体、矿化体、矿化蚀变带以及氧化带的空间形态或分布范围。
(4)选择主要矿体布置深部工程控制剖面,并进行工程施工。(5)采集有代表性的样品进行试验研究及选矿试验,如有同类型矿石的相关资料可进行类比研究。
(6)根据工作需要,可在普查矿区外围开展中大比例尺物、化探和矿点检查工作,以发现新的矿产地或同类矿床。
(7)通过上述工作,对普查区的资源量进行估算并作出总体评价,提出可否进一步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附件4
陕西省地质勘查基金矿产资源勘查项目
预查设计书编写提纲
第1章 前言
1.1 项目概况
项目来源、项目名称及编号、勘查投资方式及经费、探矿权人、勘查单位、工作周期及成果提交时间等。1.2 目的任务
包项目总体目标任务、工作任务及重点、预期成果等。1.3 自然地理与经济地理
包括勘查区的行政区划、地理位置、坐标范围、自然地理环境、气候概况、交通条件以及社会经济概况等。1.4 矿权登记情况
勘查区探矿权(拟)登记范围、座标、面积等,附勘查区块图。工作区内已设置其它探矿权或采矿权的,需加以说明。
第2章 以往地质工作程度
2.1 以往区域地质调查和科研工作情况
按先后简要介绍各种比例尺区域地质调查、区域化探扫面、区域物探(包括重力、磁法、航空电法、航空能谱测量等)、遥感地质调查及科研等情况,并对其成果作简要叙述。对已经涉及本次矿产资源调查评价的科研工作,要重点说明其工作成果和重要结论。2.2 以往矿产勘查工作
按时间先后扼要叙述以往矿产勘查工作性质、工作程度、已投入的主要实物工作量及取得的主要成果。与本项目有关的矿区,附主要实物工作量表及主要工程分布图。对已提交的成果应确切地予以表达。2.3 对以往地质工作的评述
结合本项目的目标任务,对以往地质工作成果、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影响区内找矿的关键性地质问题和勘查技术方法手段加以评述,提出适合本区的有效勘查技术方法手段。
第3章 区域地质背景及成矿特征
主要从区域地质构造背景和成矿条件说明工作部署的依据。3.1 区域地质背景
重点阐明勘查区大地构造位置、区域构造单元划分及地层区划,并较详尽叙述各构造单元的地质特征(含地层、构造、岩浆活动及变质作用等)。同时阐述区域地球物理场、地球化学场和遥感信息特征及其与区域构造环境的关系。
3.2 区域成矿地质条件
根据区域已知典型矿床、矿点、矿化点等成矿信息,阐述区域矿产分布、矿化类型及其矿化特征,分析重要矿化类型的成矿地质条件、找矿标志及相关的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特征。围绕区域成矿条件,重点分析区域地质背景、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特征、遥感地质特征、矿产分布,总结区域成矿规律。3.3 勘查区地质特征
重点叙述勘查区与成矿有关的地层、构造、岩浆作用和变质作用等地质
特征,同时对矿床类型及远景作出分析。
阐述勘查区内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异常及其与成矿作用的关系。3.4 勘查区矿产地质特征
根据勘查区已知矿点、矿化点等成矿信息,阐述区内矿产分布、矿化类型及其矿(化)体的形态、规模、产状、空间位置、分布特征,矿物共生组合,矿石品位、矿物组合、化学成分、围岩蚀变等特征。分析重要矿化类型的成矿地质条件、找矿标志及相关的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特征,总结成矿模式及成矿规律。必要时叙述矿石的物理性质和加工技术特性。
第4章 工作部署
4.1 总体工作部署
(1)总体思路或部署原则
根据项目任务书和区域地质矿产特征,广泛应用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尊循区域展开、重点突破,综合找矿与综合评价的思路,提出有针对性的总体工作思路和部署原则。
(2)总体工作部署
按照项目任务书要求和上述部署原则,在对前人资料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勘查区地质矿产特征和初步分析成果划分不同的地质矿产工作区,分别制定相应的工作方案和总体部署,包括各种地区矿产资料的收集和分析,工作设计的编写、区域地质调查、面积性物化探扫面、各类矿点检查和异常查证,成矿条件研究等;阐述工作方法手段的选择、勘探线布置依据、勘探间距的确定、各类资源/储量的工程控制程度;提出分的目标任务、工作部署、工作量安排情况,并附相应的工程部署图。说明预期新增资源/储量、提高工作程度资源/储量的空间分布范围,并附资源/储量估算图。
4.2 工作安排
为便于指导野外施工和工作任务的考核,应对的地质工作作出具体安排。着重说明本设计的主要技术方法、探矿工程安排方案和施工顺序,并附主要勘探线剖面图。4.3 实物工作量
列表说明总体工作部署和实物工作量。
第5章 工作方法及技术要求
详细说明各项工作的技术要求、技术措施和质量要求。5.1 测量工作
根据不同比例尺,按相应的规范要求执行。5.2 地质填图
通过填图,大致查明矿区内地层、构造、岩浆岩以及各类物化探异常、矿化带及矿(化)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围岩蚀变及分布;主要控矿因素。研究地表矿体的产状、走向变化;对采矿遗迹和老窿进行调查,收集矿体、矿化体的资料。5.3 槽井探工作
说明各类槽井探工程布置原则,工程间距、规格、工作量、施工顺序、质量要求。5.4钻探工作
重点说明钻探工程布置原则,工程间距,工作量,施工顺序及质量要求。一般只投入少量钻探工程,用于验证异常,了解矿带(体)的深部延伸。设计中应明确对钻探工程布置原则,工作量、施工顺序及技术质量要求。设计
施工剖面图可另报。5.5 坑探工程
本阶段工作一般不布置坑探工程。确实因条件限制不宜布置钻探,可布设少量坑探工程。设计中应说明对坑探工程的技术质量要求及施工目的。5.6 物、化探工作
根据工作任务、物性前提,选择有效的物、化探方法进行方法试验和应用。重点说明物、化探工作的地质任务及工作地区、工作方法的选择依据;分别叙述所采用的各种物、化探工作的具体任务、工作范围、面积、采样密度及施工顺序。比例尺及取样方法,要根据勘查区特点进行选择,并按有关规范技术要求执行。面积性工作费用达10万元及以上者应编制专业设计。5.7 取样化验工作
应详细说明采样的种类、方法、规格、数量、采样点的布置原则、样品加工程序及样品分析、鉴定、测试项目、检查分析的数量等要求以及实验测试单位的资质情况。
若采可选性试验样品应单独编制采样设计,根据实际情况提出矿石选(冶)性能试验与评价,说明勘查中对矿石可选性资料获取方法。5.8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工作
说明在勘查工作中应进行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工作及其要求。
5.9 矿床可行性评价
在勘查评价过程中,应收集其他开采技术条件资料,并做可行性评价的 11
概略研究。
5.10 编录、室内整理工作
说明野外工作阶段及室内整理工作的内容和要求(执行DZ/T0078─93和DZ/T0079─93),说明资源/储量估算拟采用的方法。5.11 专题研究建议
结合勘查中需要解决的找矿关键问题,提出相应的专题研究建议。
第6章
经费预算
按照“省地质勘查基金项目预算编制要求(附件11)”编写,包括编制说明和预算表。
第7章 组织管理和保障措施
7.1 组织管理
7.2 项目人员组成及分工
7.3 质量保障措施 全面质量管理办法及措施,含技术措施,各种新技术方法的应用,提高工作人员水平所采用的技术培训措施等; 7.4 安全及劳动保护措施
第8章 预期成果 新增资源/储量 新发现矿产地和提交可供普查基地 3 提交成果时间
附件
1.交通位置图(可附插图)2.以往地质工作程度图
3.中大比例尺区域地质矿产图 4.中大比例尺区域物化探异常图 5.中比例尺重要远景区地质矿产图 6.大比例尺矿区地质图及物化探图 7.总体工作部署图及其分图
附件5
陕西省地质勘查基金矿产资源勘查项目
普查设计书编写提纲
第1章 前言
1.1 项目概况
项目来源、项目名称及编号、勘查投资方式及经费、探矿权人、勘查单位、工作周期及成果提交时间等。1.2 目的任务
项目总体目标任务、主要工作任务、预期成果(跨项目应增加工作任务)。
1.3 自然地理与经济地理
包括勘查区的行政区划、地理位置、坐标范围、自然地理环境、气候概况、交通条件以及社会经济概况等。1.4 矿权登记情况
勘查区探矿权(拟)登记范围、坐标、面积等,附勘查区块图。工作区内已设置其它探矿权或采矿权的,需加以说明。
第2章 以往地质工作程度
2.1 以往区域地质调查和科研工作情况
简要介绍各种比例尺区域地质调查、区域化探、区域物探、遥感地质、科研等情况,并对其成果作简要叙述。2.2 以往矿产勘查工作
按时间先后扼要叙述以往矿产勘查工作程度、投入的主要实物工作量及取得的主要成果。与本项目有关的矿区,附主要实物工作量表及主要工程分布图。对已提交的成果应确切地予以表达。2.3 对以往地质工作的评述
结合本项目的目标任务,对以往地质工作成果、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影响区内找矿的关键性地质问题和勘查技术方法手段加以评述,提出适合本区的有效勘查技术方法手段。
第3章 区域及工作区地质
3.1 区域成矿条件
围绕区域成矿条件,重点分析区域地质背景、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特征、遥感地质特征、矿产分布,总结区域成矿规律。3.2 工作区地质特征
重点叙述与成矿有关的地层、构造、岩浆作用和变质作用等地质特征,同时对矿床类型及远景作出分析。
阐述勘查区内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异常及其与成矿作用的关系。3.3 矿体地质特征
包括矿体的形态、规模、产状、空间位置、分布特征,矿物共生组合,矿石品位、矿物组合、化学成分、围岩蚀变等特征。
必要时叙述矿石的物理性质和加工技术特性。
第4章 工作部署
4.1 总体工作部署
提出有针对性的总体工作思路和部署原则,说明各项工作间的衔接及施工顺序。
根据项目的要求和部署原则,阐述工作方法手段的选择、勘探线布置依据、勘探间距的确定、各类资源/储量的工程控制程度;提出分的目标任务、工作部署、工作量安排情况,并附相应的工程部署图。说明预期新增资源/储量、提高工作程度资源/储量的空间分布范围,并附资源/储量估算图。
4.2 工作安排
着重说明本设计的主要技术方法、探矿工程安排方案和施工顺序,并附主要勘探线剖面图。4.3 实物工作量
列表说明总体工作部署和实物工作量。
第5章 工作方法及技术要求
详细说明各项工作的技术要求、技术措施和质量要求。
5.1 测量工作
根据不同比例尺,按相应的规范要求执行。5.2 地质填图
说明填图范围、面积、填图精度的要求及方法的选择。要说明与矿化带、含矿层、矿体有关的岩石、围岩蚀变、含矿构造带及其它地质现象的观察内容和图示方法。5.3 槽井探工作
说明各类槽井探工程布置原则,工程间距、规格、工作量、施工顺序、质量要求。5.4钻探工作
重点说明钻探工程布置原则,工程间距,工作量,施工顺序及质量要求。5.5 坑探工程
说明坑探工程的施工目的及技术质量要求。5.6 物、化探工作
说明物、化探工作的地质任务及工作地区、工作方法的选择依据。分别叙述所采用的各种物、化探工作的具体任务、工作范围、面积、采样密度及施工顺序。
物化探工作量较大时,应编制专业设计,技术要求按有关规范执行。5.7 取样化验工作
应详细说明采样的种类、方法、规格、数量、采样点的布置原则、样品缩分系数(K值)的确定、样品加工程序及样品分析、鉴定、测试项目、检
查分析的数量等要求以及实验测试单位的资质情况。
根据实际情况提出矿石选(冶)性能试验与评价,说明勘查中对矿石可选性资料获取方法。对于组分复杂,矿物颗粒较细,在国内尚无工业利用成熟经验的矿产,应进行可选(冶)性试验或实验室流程试验。5.8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工作
说明在勘查工作中应进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工作及其要求。5.9 矿床可行性评价
在勘查评价过程中应做可行性评价的概略研究。5.10 编录、室内整理工作
说明野外工作阶段及室内整理工作的内容和要求(执行DZ/T0078─93和DZ/T0079─93),说明资源/储量估算拟采用的方法。5.11 专题研究建议
结合勘查中需要解决的找矿关键问题,提出相应的专题研究建议。
第6章 经费预算
按照“省地质勘查基金项目预算编制要求(附件11)”编写,包括编制说明和预算表。
第7章 组织管理和保障措施
7.1 组织管理
7.2 项目人员组成及分工 7.3 质量保障措施
全面质量管理办法及措施,含技术措施,各种新技术方法的应用,提高
工作人员水平所采用的技术培训措施等; 7.4 安全及劳动保护措施
第8章 预期成果 新增资源/储量 新发现矿产地和提交可供详查基地 3 提交成果时间
附件
1.交通位置图(可附插图)2.以往地质工作程度图 3.1:20万-1:5万区域地质图 4.1:5万-1:5千物化探异常图
5.1:1万-1:2千矿区地形地质图(附工程部署图)6.主要勘探线剖面图 7.资源/储量估算图
附件6
陕西省地质勘查基金矿产资源勘查项目 地球物理勘查专项设计书编写提纲
第一章 前言
1.1 项目概况
简述项目来源、项目名称及编号、勘查投资方式及经费、探矿权人、勘查单位、工作计划及成果提交时间等。1.2 目的任务
项目总体目标任务、工作任务、工作区坐标范围和预期成果等。1.3 自然地理与经济地理
工作区交通位置及自然、人文地理、地形地貌、植被覆盖等概况,仅叙述与野外作业、生活有关的部分。要特别说明野外作业的通行和森林条件,自然与人文障碍物、干扰源和与作业有关的地方法规(如青苗、牧场和森林赔偿等)。
第二章 以往工作程度
2.1 以往区域地球物理勘查和科研工作情况
简要介绍各种比例尺区域化探、区域物探、科研等情况,并对其物化探成果作简要叙述。
2.2 以往矿产地球物理勘查工作情况
按时间先后扼要叙述以往矿产勘查工作方法、工作程度、投入的主要实物工作量及工作方法的可行性。对以往工作效果、成果及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影响区内勘查的关键性问题和勘查技术方法手段加以评述,提出适合本区的有效勘查技术方法或手段。
第三章 工作区地质概况及地球物理特点
3.1 地质特征
简述大地构造位置、区域地质特征、岩浆岩、构造、矿产。简述待查矿产的矿床、矿体特征(埋深、大小、产状、方位等)和控矿因素;
3.2 岩矿石地球物理特征
详列以往或邻近地区或类似条件的物性资料和干扰因素。并分析方法的有效性(能解决什么地质-矿产问题及解决到何种程度和存在什么天然和人工干扰);若工作区以往进行过相同或类似方法的勘查工作,应描述矿体异常特征及干扰体异常特征。
第四章 工作部署、方法选择及技术指标
4.1 工作部署及依据
含测区选择/比例尺和测网选择/精测剖面布置等。测区选择要满足有足够正常场做对比要求;比例尺和测网选择要满足发现最小有意义及测线垂直主构造线方向等要求;精测剖面要布置在异常地段且满足定性、定量反演的要求。还应说明与地质工作、化探工作的衔接关系或配合关系。4.2 实物工作量
为完成目标任务设计实物工作量(附实物工作量一览表)。4.3 进度安排
含野外、室内各项工作的进度安排。4.4 工作方法技术选择及依据
根据任务要求、不同岩矿物性特点和测区自然景观条件等选择科学、先进和适用的物探方法。当方法的有效性不能确认或某些技术不能肯定时,应在设计过程中进行试验或写明开工前进行试验,依据实验结果选择方法与技术。工作方法依据相关的国家标准及行业标准中规定的技术指标和技术要求。
4.5 质量检查工作与要求
检查工作要均匀(时间、空间)分布。明确检查比例、检查方式方法、检查工作量及超差处理原则等。
第五章 资料整理、处理与解释推断
5.1 数据处理方法及做图方法
说明每一种处理方法的目的、依据和效果。应有资料处理后的质量控制和质量检查要求。编图方法与误差要求。5.2 解释推断
含定性、定量反演。定性解释应贯彻每一个编号异常都要解释的原则和室内对比与野外现场踏勘相结合的原则。凡有定量反演可能性的资料,均应进行定量反演。定量反演方法的选择应列出依据。应有定性、定量反演质量控制与质量检查要求。5.3报告编写
含报告编写要求、报告内容格式(参见相应规范)及预计提交成果。
第七章 经费预算
按照“省地质勘查基金项目预算编写要求(附件11)”预算,包括编制说明和预算表。
第七章 组织机构及质量保障措施
7.1 组织管理
项目组织管理体系。7.2 人员组成
列表说明项目组成员姓名、年龄、技术职务、从事专业、工作单位及在项目中分工和每年参加项目工作时间等。7.3 质量保障措施
项目全面质量管理办法及措施;技术质量措施,各种新技术方法的应用;提高工作人员技术水平所采用的培训措施等。
第八章 预期提交成果
主要阶段性和最终成果资料内容(报告、图件、数据等)及提交时间。
附图:
1、交通位置图(可插图)
2、物化探工作程度图
3、以往物化探异常图(1:50000-1:5000)
4、工作区地形地质图(附工程部署图)(1:10000-1:2000)
附件7
陕西省地质勘查基金矿产资源勘查项目 地球化学勘查专项设计书编写提纲
第一章 前言
1.1 目的任务
简述项目来源、任务、工作范围、工作起止时间及有关要求。1.2 工作区范围及自然地理景观条件
简述工作区地理位置、行政区划、坐标范围、自然地理、气候、交通等(附工作区交通位置图)。
第二章 以往地质工作程度及地球物理及地球化学特征
2.1 地质特征
简述大地构造位置、区域地质特征、岩浆岩、构造、矿产。简述待查矿 22
产的矿床、矿体特征(埋深、大小、产状、方位等)和控矿因素。2.2 以往地质工作程度
简述工作区以往区域地质调查、矿产普查、物探、化探、遥感调查等工作程度,并对其主要成果和存在问题予以评述。2.3 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特征及工作方法选择
简述工作区区域地球物理、区域地球化学特征等,并重点阐述区域化探扫面的异常特征及异常检查结果等。选择工作方法的依据及有效性。
第三章 野外工作方法及技术要求
3.1 野外工作方法及质量要求
包括野外工作布置(附野外采样点位布置图),采样介质、深度、粒级、样品重量及样品加工等方法技术和质量要求。3.2实物工作量
为完成目标任务设计实物工作量(附实物工作量一览表)。3.3 野外质量检查
质量检查方法、检查工作量、误差要求及质量问题处理办法等 3.4 样品管理及送样分析 3.5样品制备
室内样品加工、制备等。3.6分析指标及分析方法
包括拟分析的指标及选择依据、分析方法等; 3.7分析质量要求
包括检出限、报出率、精密度等,以及分析质量检查及质量监控方案。
第四章 异常的评价和查证
4.1 异常查证方法及查证程度问题
包括异常筛选、评价方法的选择,异常查证的目的、查证方法及查证程度和最终成果等。
4.2 异常检查结果
提交的异常查证图件、结果及简报等
第五章 综合研究及报告编写
5.1 数据处理方法
数据处理依据、方法及处理误差等 5.2 图件编制方法
编图方法及提交的原始和成果图件等。5.3 报告编写
含报告编写要求、报告内容格式(参见相应规范)及预计提交成果。
第六章 组织机构及质量保障措施
6.1 组织管理
项目组织管理体系。6.2 人员组成
列表说明项目组成员姓名、年龄、技术职务、从事专业、工作单位及在项目中分工和每年参加项目工作时间等。6.3 质量保障措施
项目全面质量管理办法及措施;技术质量措施,各种新技术方法的应用;提高工作人员水平所采用的技术培训措施等。
第七章 经费预算
按照“省地质勘查基金项目预算编写要求(附件11)”预算,包括编制说明和预算表。
第八章 预期提交成果
包括提交的阶段性和最终成果内容、类型(报告、图件、数据等)及提交时间和新发现矿产地等。
附图:
1、交通位置图(可插图)
2、化探工作程度图
3、地质矿产图(含化探异常点、带)(1:50000-1:5000)
4、工作部署图(1:10000-1:2000)
附件8
陕西省地质勘查基金煤炭资源勘查项目
设计书编写提纲 第1章 前言
1.1 项目概况
项目来源、项目名称及编号、勘查投资方式及经费、探矿权人、勘查单位、工作周期及成果提交时间等。1.2 目的任务
项目总体目标任务、工作任务、预期成果。1.3 自然地理与经济状况
包括勘查区的行政区划、地理位置、坐标范围、自然地理环境、地形地貌类型、水系、覆盖情况、绝对高度及相对高度、气候概况、交通条件、供水、供电情况以及社会经济概况等。1.4 矿权登记情况
勘查区探矿权(拟)登记范围、座标、面积等,附勘查区块图。工作区内已设置其它探矿权或采矿权的,需加以说明。1.5生产矿井与采空区
叙述工作及邻区的生产、在建、停闭矿井(露天)及小煤窑的建设、生产、煤炭资源利用及其它有关情况,包括井型能力、开采煤层、开采水平(或深度)开采范围及面积,探明煤炭资源量、保有煤炭资源量、累计采出量和采空区分布与范围等。
第2章 以往地质工作
扼要叙述煤田发现以来到本次勘查期间进行的各项地质勘查工作,包括历次地质勘查单位、时间、性质、内容、使用的方法手段、主要工作量及质量、主要成果、地质报告审批、利用情况,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现时的评价等。
第3章 区域及工作区地质
3.1 区域地质 3.1.1区域地层
简述工作区所处区域地层分区及地层层序(插表:区域地层简表)。3.1.2区域构造
简述工作区所处区域地质构造位置(插图:构造纲要图)。3.2 工作区地质 3.2.1工作区地层
简述工作区地层层序、时代、厚度、岩性及其变化、古生物组合等。叙述工作区含煤地层的厚度、岩性、物性、古生物、岩相、沉积特征及其在走向和倾向的变化。3.2.2工作区构造
叙述工作区的基本构造形态、地层产状及变化。叙述各种构造发育的一
般规律。3.3 煤层
叙述含煤地层的含煤性、分布及其组合特征、煤层层数及可采层数、煤层总厚度、煤层间距及变化特征。3.4 煤质
综述各可采煤层的物理性质、宏观和微观煤岩特征、变质程度等;综述各可采煤层的化学性质及工艺性能等;简述煤的工业用途和综合利用前景。3.5水文地质
3.5.1区域水文地质概况
普查设计只对勘查区所在区域水文地质特征做扼要叙述;
详查设计扼要叙述勘查区所处水文地质单元及其区域地下水的补、迳、排等水文地质特征。说明区域内与勘查区水文地质有关的含(隔)水层的岩性、厚度、与煤层的相互关系,含水层的含水性、导水性、水量、水质、水温等水文地质特征。3.5.2勘查区水文地质条件
普查设计根据所掌握的资料,较为详细地叙述勘查区水文地质条件的基本特征;
详查设计重点叙述影响矿区规划和开发的主要水文地质条件。3.5.3供水水源
扼要叙述勘查区内及邻近生产矿井的供水水源情况。3.5.4岩石工程地质特征
收集并叙述勘查区内及邻区生产矿井、小煤窑有关井巷、煤层顶底板的工程地质数据和管理维护现状;概略说明工程地质条件的复杂程度和类型。3.5.5瓦斯、煤尘爆炸性及煤的自燃倾向
收集并叙述勘查区内及邻区生产矿井、小煤窑有关井下瓦斯监测数据、等级和瓦斯管理状况;
叙述勘查区内瓦斯成分、含量及分带情况;
根据勘查区内与邻区生产矿井、小煤窑煤尘的有关资料,说明勘查区内煤层煤尘爆炸性;
根据勘查区内与邻区生产矿井、小煤窑煤层自燃有关的资料,说明勘查区内煤层自燃倾向等级。3.5.6地温
收集勘查区内与临近生产矿井、小煤窑的有关地温资料,说明勘查区有无热灾现象。3.5.7环境地质
收集勘查区内与临近生产矿井、小煤窑的有关情况进行简述。说明勘查区环境地质基本特征,环境地质现状;
收集叙述勘查区及其附近地区地震活动历史、地震烈度、地形地貌条件及新构造特征。
第4章 工作部署
4.1工作部署原则
根据任务书的要求,有针对性的总体工作思路和部署原则,说明各项工
作间的衔接及施工顺序。4.2 总体工作部署
根据项目的要求和上述部署原则,选用正确的勘查方法,阐述各勘查手段的选择及勘查工程布置原则。勘探线(地震测线)的布置依据、工程线距的确定、各类资源/储量的工程控制程度等。4.3 工作安排
说明的目标任务、工作部署、工作内容、工作量安排及施工顺序等情况。4.4 实物工作量
列表说明总体工作部署和工作部署及相应实物工作量。
第5章 勘查方法及技术要求
详细说明各项工作的技术要求、技术措施和质量要求。5.1 测量工作
根据不同比例尺,按相应的规程、规范要求执行。主要包括: 简述控制测量的等级,起算依据、使用的仪器、方法,采用的平面坐标和高程系统及技术要求;
阐述地质勘查工程测量的使用仪器、方法;
简述采用地形图的比例尺、来源。并对其质量进行评述。5.2 地质及水文地质填图
叙述填图的地表地质条件、地质填图方法和采用相关规程、规范等; 说明填图的比例尺、范围、面积;
提出填图精度的要求及成果验收;
说明槽探工程布置原则,工程间距、规格、工作量、施工顺序、质量要求。5.3钻探工作
叙述本次钻探工程设计工程量、钻孔结构和采用的钻探工艺;根据现行煤田钻孔全孔工程质量验收标准分项说明煤层、岩芯采取率、孔斜、简易水文地质观测、钻孔封闭等技术质量要求。
其中钻孔封闭要求说明封孔层位、封孔材料及比例、封孔方法、封孔取样检查和透孔质量检查等。5.4 地面物探工作(二维地震)
说明物探工作目的任务、工作依据;
阐述地面物探地质条件、采用的物探工作方法、工作范围、面积、工程量布置原则、工作流程图及施工顺序等;
叙述地面物探野外工作采用的仪器设备、参数选择、设计工作量及其质量要求;
叙述室内资料处理方法、采用的仪器设备、软件、设计工作量和质量要求;
叙述地质解释方法、主要成果和成果精度; 说明地面物探专业地质报告的提交和验收要求;
物探工作应编制专业设计,技术要求按有关规程、规范执行。5.5地球物理测井工作
说明地球物理测井工作目的任务、工作依据;
简述工作区煤岩层物性特征、地球物理测井的工作方法、仪器设备和参数选择;
叙述本次勘查工作测井曲线选用种类; 叙述本次勘查工作设计的地球物理测井工作量; 叙述煤层、岩层、断点、含水层及其它方面的解释原则; 叙述本次勘查工作煤层测井成果质量、钻孔测井质量技术要求。5.6水文地质工作(含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工作)
说明水文地质工作目的任务、工作依据;
简述本次勘查工作中的水文地质填图及其质量要求; 简述本次勘查工作中钻孔简易水文地质观测技术要求;
叙述勘查区水文地质勘探类型、本次勘查工作中水文钻孔布置及工程量和质量要求;
叙述本次勘查水文地质钻孔止水和抽水试验使用的材料、设备、方法、设计工程量和质量要求;
叙述地表水和地下水动态观测、水文地质工作工作方法、工作量及质量要求。
说明在勘查工作中应进行的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工作依据、工作方法、工作内容及其技术要求。
叙述本次勘查工作中瓦斯勘查工程和采样点的分布、设计工程量及其质量要求。
5.7 取样化验工作
应详细说明采样的种类、方法、规格、数量、采样点的布置原则、样品缩分系数(K值)的确定、样品加工程序及样品分析、鉴定、测试项目、检查分析的数量等要求以及实验测试单位的资质情况等。5.8矿床可行性评价
在勘查评价过程中应做可行性评价的概略研究。5.9 编录、室内整理工作
说明野外工作阶段及室内整理工作依据、工作内容和技术要求。5.10专题研究
说明结合工作区所确定的科研课题、研究任务和研究方法。科研必须与勘查工作密切结合,解决勘查中需要解决的关键命题。
第6章 资源/储量估算
叙述各可采煤层资源/储量估算范围及工业指标、估算方法、参数的确定、块段划分原则、资源/储量的分类、资源/储量估算结果及各类资源/储量占总资源量的比例。
在叙述时应插入煤炭资源/储量估算结果汇总表。
第7章 经费预算
按照“省地质勘查基金项目预算编制要求(附件11)”编写,包括编制说明和预算表。
第8章 组织管理和质量保障措施
8.1 组织管理
包括项目组织结构、人员组成及分工;
8.2 质量保障措施
全面质量管理办法及措施,含技术措施,各种新技术方法的应用,提高工作人员水平所采用的技术培训措施等。8.3工期及进度保障措施 8.4安全及劳动保护措施 8.5文明施工
第9章 预期成果
主要包括:
1、估算新增资源/储量;
2、基础资料成果;
3、提交勘查区地质勘查报告;
4、地震勘探专业报告;
5、提交成果时间等。
附图
1、区域地质及水文地质图;
2、区域地质工作程度图;
3、勘查区地形地质及水文地质图;
4、勘查区综合地层柱状图;
5、工程布置及采样点分布图;
6、主要勘探线剖面图;
7、各可采煤层底板等高线及资源/储量估算图。附表
1、煤层综合成果表
2、资源/储量估算及汇总统计表
附件9
陕西省地质勘查基金油页岩资源勘查项目
设计书编写提纲 第1章 前言
1.1 项目概况
项目来源、项目名称及编号、勘查投资方式及经费、探矿权人、勘
查单位、工作周期及成果提交时间等。1.2 目的任务
项目总体目标任务、工作任务、预期成果。1.3 自然地理与经济状况
包括勘查区的行政区划、地理位置、坐标范围、自然地理环境、地形地貌类型、水系、覆盖情况、绝对高度及相对高度、气候概况、交通条件、供水、供电情况以及社会经济概况等。1.4 矿权登记情况
勘查区探矿权(拟)登记范围、座标、面积等,附勘查区块图。工作区内已设置其它探矿权或采矿权的,需加以说明。
第2章 以往地质工作
扼要叙述以往进行的各项地质勘查工作,包括历次地质勘查单位、时间、性质、内容、使用的方法手段、主要工作量及质量、主要成果、地质报告审批、利用情况,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现时的评价等。
第3章 区域及工作区地质
3.1 区域地质 3.1.1区域地层
简述工作区所处区域地层分区及地层层序(插表:区域地层简表)。3.1.2区域构造
简述工作区所处区域地质构造位置(插图:构造纲要图)。3.2 工作区地质
3.2.1工作区地层
根据以往资料,简述工作区地层层序、时代、厚度、岩性及其变化、古生物组合等。3.2.2工作区构造
叙述工作区的基本构造形态、地层产状及变化。叙述各种构造发育的一般规律。3.3 油页岩层
根据掌握资料,叙述含油页岩地层的分布及其组合特征、可采油页岩层数、总厚度、间距及变化特征。3.4 油页岩品质
根据以往资料,综述各可采油页岩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工艺性能等;评述其工业用途和综合利用前景。3.5水文地质
3.5.1工作区水文地质概况
扼要叙述区域及工作区水文地质特征。3.5.2供水水源
扼要叙述工作区及邻近生产矿井的供水水源情况。3.5.4岩石工程地质特征
收集勘查区内以往地质成果数据,简述区内工程地质特征。3.5.5地温
收集以往勘查资料,简述勘查区有无热灾现象。
3.5.6环境地质
简述勘查区环境地质基本特征,环境地质现状;
收集叙述勘查区及其附近地区地震活动历史、地震烈度、地形地貌条件及新构造特征。
第4章 工作部署
4.1工作部署原则
根据任务书的要求,有针对性的总体工作思路和部署原则,说明各项工作间的衔接及施工顺序。4.2 总体工作部署
根据项目的要求和上述部署原则,选用正确的勘查方法,阐述各勘查手段的选择及勘查工程布置原则。4.3 工作安排
说明的目标任务、工作部署、工作内容、工作量安排及施工顺序等情况。4.4 实物工作量
列表说明总体工作部署和实物工作量。
第5章 勘查方法及技术要求
详细说明各项工作的技术要求、技术措施和质量要求。5.1 测量工作
根据不同比例尺,按相应的规程、规范要求执行。主要包括: 阐述地质勘查工程测量的使用仪器、方法;
简述采用地形图的比例尺、来源。并对其质量进行评述。评价用图是否满足本次勘查需要。
5.2 地质及水文地质填图(含工程、环境要素)
叙述填图的地表地质条件、地质填图方法和采用相关规程、规范等; 说明填图的比例尺、范围、面积; 提出填图精度的要求及成果验收;
说明槽探工程布置原则,工程间距、规格、工作量、施工顺序、质量要求。5.3钻探工作
叙述本次钻探工程设计工程量、钻孔结构和采用的钻探工艺;分项说明油页岩层、岩芯采取率、孔斜、简易水文地质观测、终孔层位、钻孔封闭、采样等技术质量要求。
其中钻孔封闭要求说明封孔层位、封孔材料及比例、封孔方法、封孔取样检查和透孔质量检查等。5.4地球物理测井工作
说明地球物理测井工作目的任务、工作依据;
简述工作区煤岩层物性特征、地球物理测井的工作方法、仪器设备和参数选择;
叙述本次勘查工作测井曲线选用种类; 叙述本次勘查工作设计的地球物理测井工作量;
叙述油页岩层、岩层、断点、含水层及其它方面的解释原则;
叙述本次勘查工作油页岩层测井成果质量、钻孔测井质量技术要求。5.5水文地质工作(含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工作)
说明水文地质工作目的任务、工作依据;
简述本次勘查工作中的水文地质填图及其质量要求; 简述本次勘查工作中钻孔简易水文地质观测技术要求;
叙述地表水和地下水动态观测、水文地质工作工作方法、工作量及质量要求。
说明在勘查工作中应进行的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工作依据、工作方法、工作内容及其技术要求。5.6 取样化验工作
应详细说明采样的种类、方法、规格、数量、采样点的布置原则、样品缩分系数(K值)的确定、样品加工程序及样品分析、鉴定、测试项目、检查分析的数量等要求以及实验测试单位的资质情况等。5.7矿床可行性评价
在勘查评价过程中应做可行性评价的概略研究。5.8 编录、室内整理工作
说明野外工作阶段及室内整理工作依据、工作内容和技术要求。5.9专题研究
说明结合工作区所确定的科研课题、研究任务和研究方法。科研必须与勘查工作密切结合,解决勘查中需要解决的关键命题。
第6章 资源/储量估算
叙述油页岩资源/储量估算范围及工业指标、估算方法、参数的确定、39
块段划分原则、资源/储量的分类及资源/储量估算结果。
在叙述时应插入油页岩资源/储量估算结果汇总表。
第7章 经费预算
按照“省地质勘查基金项目预算编制要求(附件11)”编写,包括编制说明和预算表。
第8章 组织管理和质量保障措施
8.1 组织管理
包括项目组织结构、人员组成及分工; 8.2 质量保障措施
全面质量管理办法及措施,含技术措施,各种新技术方法的应用,提高工作人员水平所采用的技术培训措施等。8.3工期及进度保障措施 8.4安全及劳动保护措施 8.5文明施工
第9章 预期成果
主要包括:
1、估算油页岩资源/储量,提供可供进一步勘查的区块;
2、基础资料成果;
3、提交油页岩调查报告;
4、提交成果时间等。
附图
1、调查区地形地质及水文地质图;
2、调查区综合地层柱状图;
3、工程布置及采样点分布图;
4、主要勘探线剖面图;
5、各可采油页岩层的底板等高线及资源/储量估算图。附表
油页岩资源/储量估算及汇总统计表(可以在文字中插表说明)
附件10
陕西省地质勘查基金地下水勘查项目
设计书编写提纲
第一章 前言
1.1 项目概况
项目来源、项目名称及编号、勘查投资方式及经费、勘查单位、工作周期及成果提交时间等。
1.2 目的任务
项目总体目标任务、工作任务及重点、预期成果。
1.3 自然地理与经济状况
包括勘查区的行政区划、地理位置、坐标范围、自然地理环境、气候概况、水文地质、交通条件以及社会经济概况等。应对工作区缺水现状、地下水资源开发现状,社会、经济发展与水资源需求,包括工作区产业结构、主要工业、农业和第三产业发展前景及其对水资源的需求情况加叙述。
简述勘查区内生产水井、民井的有关情况。说明勘查区环境地质基本特征,环境地质现状;
叙述勘查区及其附近地区地震活动历史、地震烈度、地形地貌条件及新构造特征。
1.4 矿权登记情况
勘查区探矿权(拟)登记范围、座标、面积等,附勘查区块图。工作区
内已设置其它探矿权或采矿权的,需加以说明。
第二章 以往地质、水文地质工作程度
以往区域基础地质工作情况:包括各种比例尺区域地质调查、区域化探、区域物探、遥感地质、矿产地质、石油地质、地表水资源、区域水文地质调查、水源地勘察、工程地质及环境地质等,并对其成果作简要叙述。
分析测区内存在的问题,编制水文地质工作程度图。对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应予以阐述。
第三章 地质、水文地质概况
3.1地质概况
工作区所处的区域地质构造部位、地层及大的构造类型和特征。(插表:区域地层简表,插图:构造纲要图)
3.2水文地质概况
叙述勘查区所处区域水文地质单元及工作区地下水类型,说明含水层和隔水层类型、岩性、厚度、埋藏条件、分布范围及、控水构造其变化;含水层的含水性、导水性、水位标高、水量、水质、水温,地下水埋藏类型、水力性质;地下水的补、径、排条件。扼要叙述勘查区域与地下水关系密切的气象要素和河流、水库等概况。简述地下水、地表水动态变化。
3.3工作区存在的主要水文地质问题
包括尚未查清的含水层分布、特征,地下水系统边界、地下水补给途径、排泄通道,地表水与地下水相互转化关系、地下水水质等水文地质问题。
第四章 工作部署
4.1 总体工作部署
介绍重点勘查区缺水现状、地质条件以及水文地质可行性论述,提出有针对性的总体工作思路和部署原则,说明各项工作间的衔接及施工顺序。
根据项目的要求和部署原则,阐述工作方法手段的选择、精度和工程布置依据、提出分的目标任务、工作部署、工作量安排情况,并附相应的工程部署图。说明预期新增水资源量、提高工作程度水资源量的空间分布范围,并附水资源量估算图。
4.2 工作安排
着重说明本设计的主要技术方法、深部工程安排方案和施工顺序,并附主要勘探线剖面图。
4.3 实物工作量
列表说明总体工作部署和实物工作量。
第五章 工作方法及技术要求
简述本项勘查设计采用的调查方法、精度要求以及侧重解决的水文地质问题。对水文地质测绘、遥感解译、水文地质钻探、物探、野外试验、资源计算等各项工作提出具体的技术要求。
5.1水文地质测绘
主要指地貌、地层构造、水点调查和水文调查,根据工作精度、不同勘查性质和地区提出调查内容和要点。另外根据勘查任务不同,可增加缺水现
状调查内容。
5.2 地质及水文地质填图
叙述填图的地表地质条件、地质填图方法和采用相关规程、规范等; 说明填图的比例尺、范围、面积; 提出填图精度的要求及质量保证措施。
5.3水文钻探工作
叙述本次钻探工程设计工程量、钻孔结构和采用的钻探工艺;根据现行水文钻孔全孔工程质量验收标准分项说明说明主要勘探孔类型和地质技术要求,包括设备、钻井方法、钻孔结构、钻孔垂直度、循环液、钻孔取芯、简易水文地质观测、止水、洗井、抽水试验及水文测井等。附设计柱状图。
其中钻孔封闭要求说明封孔层位、封孔材料及比例、封孔方法、封孔取样检查和透孔质量检查等。
5.4物探
包括地面物探和水文测井两部分内容。详细说明布置的物探手段执行的技术规程、采用的物探仪器设备、主要测量参数、提交的资料和技术质量措施等。
其中。水文测井应叙述本次勘查工作测井曲线选用种类、含水层测井成果质量、钻孔测井质量技术要求。
5.5 试验工作
主要指岩水样采集与测试,应详细说明采样的种类、方法、规格、数量、采样点的布置原则解野外观察内容,样品加工程序及样品分析、鉴定、测试项目、检查分析的数量等要求,包括仪器设备、工作流程、观测的数据参数、提交的资料和技术质量措施,以及实验测试单位的资质情况等。
5.6 编录、室内整理工作
说明野外工作阶段及室内整理工作依据、工作内容和技术要求。
5.7资源评价
包括水资源量评价和水质评价两部分。水量评价包括天然资源量和可采资源量,根据勘查性质和精度拟采用的评价方法以及取得的资源量精度(A、B、C、D级);水质评价包括地下水质量评价以及生活饮用水水质、工业用水水质和灌溉水质评价等,提出具体的评价方法。
第六章 经费预算
按照“省地质勘查基金项目预算编制要求(附件11)”,包括编制说明和预算表。
第七章 组织管理及保障措施
7.1 组织管理 7.2 项目人员组成及分工 7.3 质量保障措施
全面质量管理办法及措施,含技术措施,各种新技术方法的应用,提高工作人员水平所采用的技术培训措施等;
7.4 安全及劳动保护措施
第八章 预期成果 项目的最终提交的报告、图件及信息系统。
分阶段提交的报告和图件。附图: 1.交通位置图
2.地质、水文地质研究程度图 3.区域地质图 4.区域水文地质图 5.地下水勘查工作部署图
附件11
陕西省地质勘查基金项目预算编制与审查要求
依据中地调函[2006]60号和陕政办发[2008]128号的有关规定,对地质勘查基金项目设计预算编制提出如下要求:
一、项目设计预算是项目设计的必要组成部分,在项目设计书中以独立章节编写。
二、项目设计预算必须经过专业培训并取得中国地质调查局颁发结业证书的专业人员编制,并在预算表中“预算编制人(签章)”处签章;“预算审 47
核人(签章)”,由项目承担单位的财务负责人审签。
三、项目设计预算由编制说明和预算表组成。
四、预算编制说明的内容包括:项目概况、预算编制依据、采用的费用标准及计算方法、项目预算的合理性及可靠性分析、需要说明的问题等。项目预算中有其他经费来源和外协经费支出的,应予以重点说明。
1、项目概况:内容包括项目名称、所属项目名称、承担单位、实施单位、项目编码、目标任务、工作区基本条件、实物工作量、工作性质、工作起止年限、经费来源渠道、总费用及经费安排等。
其中工作区基本条件包括工作区范围、自然地理条件、地质情况、交通情况等。
2、预算编制依据:项目立项论证(评估)阶段的专家审查意见、项目任务书、项目技术设计方案、《国土资源调查预算标准》(地质调查部分),国家、国土资源部以及中国地质调查局颁发的地质调查项目管理的其他有关规定、项目承担单位及工作区的实际资料和规定、工作区技术条件等。其中工作区技术条件包括困难类别、地质复杂程度、航(卫)片可解程度、地形等级、岩石级别、地区调整系数等。
3、采用的费用标准及计算方法
3.1 采用的费用标准:财政部、国土资源部2007年3月15日颁发的《国土资源调查预算标准》(地质调查部分)(财建„2007‟52号)中规定的标准。对于《预算标准》中暂缺的工作手段内容,可参考使用相关行业预算(费用)标准。没有可参考使用的行业标准时,可按照《国土资源调查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有关规定,根据实际情况和有关资料自行测算确定,使用时应说明并附测算依据。
Ⅰ 供水水文地质勘察报告提纲
报告应根据勘察任务要求,在详细阐述水文地质条件基础上,进行水量、水质评价,作出科学的结论并重点论证水源开采后是否引起环境地质问题,对水源方案要进行经济技术对比。各勘察阶段内容有所不同,但一般情况下应包括下列内容:
一、序言(前言)
1.说明勘察工程的委托单位、工作范围、勘察阶段、需水量和水质要求、勘察工作依据的技术标准等。
2.说明地下水开采现状、污水排放和污染情况及以后水源开发利用规划。
3.叙述本区的水文地质研究程度和已有资料利用情况,本次勘察需要解决的问题。
4.简述本次勘察过程,投入的主要工作量、设备及人员情况,所取得的成果及其质量评述。
二、自然地理概况
1.地形、地貌:概述本区的地表形态,相对高差,各地貌单元的成因类型、分布特征、分布范围和基本特征。
2.水系、水文、简述勘察区的水系和主要河流名称、位置、发源地、汇水面积、河流形态及河床渗透、冻结情况,枯、洪水期的水位、流量变化情况,断流天数,洪水淹没范围,开发利用及水质污染情况等。说明最近水文站的地点和观测期限。
3.气象:简述勘察区的气候类型、所属气候区、降水量、蒸发量、气温等多年平均值和历年最高、最低值(列表)及土壤冻结深度等。
本章应着重说明上述因素与地下水的关系。
三、地质概况
1.地层:简述地层顺序,接触关系及出露情况、岩性、产状、岩层厚度、成因类型及分布规律。
2.地质构造:简述勘察区主要构造类型、特征、分布及其与地下水赋存和运动的关系。
四、水文地质
1.叙述含水层(带)分布和埋藏规律、岩性、厚度、渗透性和富水性、各含水层之间水力联系及地表水体与地下水的水力联系。
2.简述地下水类型及补给,迳流和排泄条件,地下水动态变化规律。
3.简述地下水化学类型、物理性质、细菌含量、放射性元素及其变化规律。
4.在具有大量开采地下水历史的地区,应详细叙述地下水开采现状和污染情况,根据地下水长期观测资料和地下水开采调查资料,说明市政水源地、工业自备井和农业井开采量。说明地下水的补给和消耗情况,地下水降落漏斗的分布范围,漏斗中心水位下降率和水质变化情况,以及所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查明其原因,分析其发展趋势,并提出防治措施和建议。
五、水量评价
主要阐述地下水资源评价的原则和方法,参数确定的依据,计算地下水的补给量、储存量,并按拟建水源地的开采方案和取水构筑物的形式计算允许开采量,论证其保证程度,预测其发展趋势。
六、水质评价
根据已查明的地下水水质按现行《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及其它水质要求,进行评价和预测。
七、结论及建议
1.概括阐述本区水文地质条件。
2.提出地下水水量和水质的结论意见。
3.提出取水构筑物的类型、数量及抽水设备类型、规格的建议。
4.提出地下水资源合理利用和保护的建议。
5.根据本次勘察存在的问题,对今后勘察工作提出建议。
八、附图、附表、附件
1.平面图
a.实际材料图;
b.地质地貌图;
c.综合水文地质图(或供水水文地质图);
d.地下水水化学图;
e.地下水污染程度图(××离子等值线图);
f.地下水等水位线图(或等压线图);
g.含水层等厚度线图(或埋藏深度图);
h.地下水开采现状图(开采利用规划图);
i.数值法计算剖分图;
j.地下水资源评价图(地下水资源分布图);
k.地下水开采强度图;
l.地下水位预测图;
2.剖面图及其它图表
a.水文地质剖面图;
b.综合地质柱状图;
c.钻孔柱状图;
d.抽水试验综合成果图;
e.长期观测地下水动态曲线图;
f.勘察试验综合成果统计表;
g.井泉调查统计表;
h.地下水开采量统计表;
i.地下水污染调查统计表;
j.水质分析资料汇总表;
k.长期观测地下水动态资料汇总表;
l.颗粒分析资料汇总表;
m.历年河流水文观测资料汇总表;
n.历年气象观测资料汇总表。
3.附件
a.技术委托书;
b.与工程有关的会议纪要和技术联系单。
Ⅱ矿区水文地质勘察报告提纲
一、工作概况
1.工作的主要目的和任务。
2.前人工作情况和主要成果。
3.本次工作的时间、过程、完成的工作量。
4.工作方法和各项工作的质量评述。
二、区域水文地质条件
1.区域地形地貌、气候、地表水特征及其对矿床充水的影响程度。
2.区域岩石、构造含水性、地下水类型、水力性质、地下水的分布、埋藏、富水性特征对矿床充水的影响。
3.区域隔水层、阻水断层的分布、产状、厚度及隔水程度。
4.水文地质分区的原则和依据,各水文地质分区的特征,边界条件,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
三、矿区水文地质条件
1.矿区在区域水文地质单元中的位置,最低侵蚀基准面的标高,洪水淹没界线范围,首期开采地段(或第一二开采水平)及储量计算最低边界的标高。
2.矿区各含水层的岩性、厚度、分布、产状、埋藏条件、单位涌水量、渗透系数或导水系数、贮水系数、给水度,裂隙或岩溶的发育程度、分布规律,地下水的水位(水压)、水质、水温,以及补给径流、排泄条件,各含水层之间的水力联系;各隔水层的岩性、厚度、分布、产状、埋藏条件、稳定性及隔水程度,确定矿床充水主要含水层、含水构造的依据及其与矿体之间的关系。
3.构造破碎带的规模、产状、分布及水文地质特征,评述对未来开采的影响程度。
4.地表水的特征,地表水及地下水的动态变化,地下水与地表水的水力联系程度。
5.矿床充水主要因素、进水方式。
6.根据生产矿井的调查访问和观测资料,说明生产矿井的位置,开采的最大深度及标高,开采面积、产量、充水来源、排水量历年来发生突水事故的情况,并分析突水事故的原因,叙述老窿的分布范围、标高、开采深度、积水情况、地面塌陷分布的范围以及对开采的影响。
四、矿坑涌水量预测
1.阐述矿坑(或露天采场)的充水水源及边界条件。
2.论述计算公式选择和参数确定的依据。
3.列出可供设计利用的,首期开采地段(或第一开采水平)的正常和最大的矿坑涌水量,并估算下一开采水平的矿坑涌水量。评述矿坑涌水量预测的结果。
五、矿区工程地质
1.矿区工程地质条件:根据地质构造,岩石建造类型,工程地质岩组、风化,岩溶及其它物理地质现象,水文地质特征等基本因素,论述工程地质条件,阐述工程地质分区,分段或分带的特征。
2.矿床开采的工程地质评价:对矿床顶底板,主要井巷围岩的稳固性或露天采矿场边坡稳定性及其它影响矿床开采的物理、地质、工程地质作用进行评价。预测中可能出现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和可能出现的地段,提出维护和改善岩体稳定性的建议。
3.处于地震活动区的勘探矿区,应阐述历史地震发生的情况及矿区的地震烈度。
六、供水水源方向
1.指出可能作为供水的水源地,概述其水文地质特征。
2.初步评价供水水源地的水量,水质及其变化。
3.提出进一步工作的意见。
七、结论与建议
1.论述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类型。
2.评价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工作程度。
3.对开采的防水、治水、排供结合、综合利用、防止污染等提出意见。
4.提出矿区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及防治措施的意见,指出矿坑排水流干后可能产生的地面塌陷的分布和范围。
5.提出进一步工作的意见。
八、附图、附表、附件
1.附图
a.区域水文地质图;
b.矿区水文地质图;
c.矿区水文地质剖面图;
d.坑道水文地质图;
e.抽水试验综合成果图;
f.地下水动态与降水量关系曲线图;
g.矿坑涌水量预测图;
h.主要含水层等水位(压)线图(视具体情况亦可与水文地质图合并); i.岩溶发育程度图;
j.矿区工程地质图及剖面图(或与水文地质图合并);
k.工程地质钻孔综合柱状图,工程地质山地工程素描图;
l.井巷工程地质剖面图或露天采矿场边坡工程地质剖面图;
m.照片、素描图及插图。
根据矿区的实际情况与需要尚可编制实际材料图,水文地质柱状对比图,工程地质柱状对比图、第四纪地质图和地貌图等。
2.附表
a.钻孔静止水位一览表;
b.钻孔抽水试验成果表;
c.钻孔漏水、涌水及遇溶洞情况一览表;
d.地下水、地表水动态及气象资料综合表;
e.溶洞分布情况统计表;
f.风化带,构造破碎带及含水层厚度统计表;
g.矿坑涌水量计算表;
h.老窿、生产矿井、民井、泉的调查资料综合表;
i.水质分析表;
j.岩(土)试验成果汇总表;
k.各种工程地质观测资料汇总表。
3.附件
a.技术委托书;
b.与工程有关的会议纪要和技术联系单。
Ⅲ勘察报告编写注意事项
一、勘察报告应在项综合分析全部勘察资料的基础上编写
报告内容应该有论据、有分析、有建议,力求简明扼要,文字通顺,条理分明,除了定性的分析以外,应尽量有定量的分析。凡能采用图表来表示者,应尽量采用图表形式。凡各种重要地质、水文地质现象,均应采用各种插图加以说明,以减少文字叙述。
二、报告的文字组成及一般要求
报告由封面、扉页、正文等组成。正文是报告的核心,叙述要清楚,层次要清晰,文字要简练,名词术语要统一。
1.名词术语、符号、量纲均应符合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2.计量单位一律用法定计量单位。
3.报告章节统一编号。正文可用章、节,以下用
一、(一)、1、(1),也可章用1,节用1.1,小节用1.1.1,后用
一、(一)、1、(1)。
4.标点符号要按出版总署公布的“标点符号使用法”准确使用。
5.表格:表序号可写在表右上面,按章或节编写,如表3-1-1表示第3章第1节第1个表。
6.插图:图序号写在图的下面,按章、节编号,如图2-1-1表示第二章第1节第1张插图。
三、报告提纲的使用原则
1.上述两种报告提纲为大型水文地质勘察工程的报告提纲,中、小型工程可根据具体情况予以删减。
【普通地质学复习提纲】推荐阅读:
普通地质学教学大纲06-21
湖南省矿山闭坑(地质)报告编写提纲07-19
工程地质学改错05-23
地质学专员简历10-01
地质学基础实习指导06-27
工程地质学结课论文07-18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行业标准目录10-13
中国地质大学地质实习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