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婚礼习俗图文
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情侣们采取的结婚方式已经不仅仅是西式婚礼的方式了,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传统的中式婚礼了,今天,中国婚庆礼仪网就带大家一起来了解下古代婚礼的一些流程和习俗。
《五礼通考》曾说,自后齐以来,不管天子庶民,婚礼“一曰纳采,二曰向名,三曰纳吉,四曰纳征,五曰请期,六曰亲迎。” 这就是古代婚礼所分的六个阶段,俗称“六礼”。
一、纳采:这是议婚的第一阶段,男方请媒提亲后,女方同意议婚,男方备礼去女家求婚,礼物是雁,雁一律要活的。为何用雁?雁为候鸟,取象征顺乎阴阳之意,后来又发展了新意,说雁失配偶,终生不再成双,取其忠贞。
二、问名:是求婚后,托媒人请问女方出生年月日和姓名,准备合婚的仪式。
三、纳吉:是把问名后占卜合婚的好消息再通知女方的仪礼,又叫“订盟”。这是订婚阶段的主要仪礼。古俗,照例要用雁,作为婚事已定的信物。后发展到用戒指、首饰、彩绸、礼饼、礼香烛、甚至羊猪等,故又称送定或定聘。
四、纳征:是订盟后,男家将聘礼送往女家,是成婚阶段的仪礼。这项成婚礼又俗称完聘或大聘、过大礼等。后来,这项仪式还采取了回礼的做法,将聘礼中食品的一部或全部退还;或受聘后,将女家赠男方的衣帽鞋袜作为回礼。聘礼的多少及物品名称多取吉祥如意的含意,数目取双忌单。
五、请期:送完聘礼后,选择结婚日期,备礼到女家,征得同意时的仪式。古俗照例用雁,礼品一般从简,请期礼往往和过聘礼结合起来,随过大礼同时决定婚期。
六、亲迎:就是新婿亲往女家迎聚的仪式。这项仪礼往往被看做婚礼的主要程序,而前五项则当成议婚、订婚等过渡性礼仪。这些形式中有一部分出于社交关系的需要,如女家的“添妆”,到男家时的“开揖”、“闹洞房”等,都是确立社会关系的仪礼。纯属亲迎部分的仪式,一般用花轿,分双顶或单顶,扶亲妇上轿的“送亲嫂”,陪新郎至女家接人的“迎亲客”,都各有要求,起轿、回车马、迎轿、下轿、祭拜天地、行合欢礼、入洞房„„每一过程又都有几种到十几种形式,大多表示祝吉驱邪。亲迎的季节,一般选在春天,州以农立,适逢农闲,丰收为是,正好婚配。
一、中国古代丧葬习俗特点
1. 生死并重。
在灵魂不灭观念支配下, 古人心目中往往存在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一个是活人生存的现实世界;另一个是鬼魂出没的彼岸世界即中国人通常所说的阴曹地府。在中国古人看来, 人死并不意味着烟消云散, 它既可以说是现实生活的结束, 又可以说是另外一个世界新生活的开始。也就是说, 人死就像搬家一样, 在九泉之下依旧会好端端地生活, 衣食住行与往日相同。故古人在人死之后总是按照其生前的生活习性来安排后事, 调强事死如事生, 事亡如事存。史曰:“生, 事之以礼;死, 葬之以礼, 祭之以礼。” (《论语·为政》) 史又云:“使生死始终如一, 一足以为人愿, 是先王之道, 忠臣孝子之报也。”这就告诉我们对待死者应该和对待生者一样, 将现实生活中的一切一成不变地复制到鬼魂世界, 从而体现出生死并重的特点。其实, 这一特点在中国古代丧礼习俗中不乏反映。譬如:把死者装进棺材时, 为其准备足够的衣物, 以供死者一年四季穿戴之用;修筑坟墓时, 仿照人间房屋的样式, 以寓意死者在生时的居室;殡葬和祭祀时, 大量焚钱烧纸, 以供死者在冥界用作货币等。
2. 等级色彩鲜明。
在古代中国, 如果人们在生前的社会地位不同, 其死后丧葬待遇也会有别, 例如:坟墓的高度大小、随葬品之多寡、碑志的规格等, 都依据相应等级而有所不同。清朝礼制规定:“公侯墓地一百步, 坟高二丈, 围墙高一丈;一品墓地九十步, 坟高一丈八尺, 围墙周围三十五丈;二品墓地八十步, 坟高一丈四尺, 围墙周围三十五丈;三品墓地七十步, 坟高一丈二尺, 围墙周围三十丈……七品以下墓地为二十步, 坟高六尺, 围墙周围十二丈;庶人墓地九步, 坟高四尺, 围墙周围八丈。”[1]不仅如此, 同样是死, 不同社会身份的人死了, 对其死的称谓也完全不同。据《礼记·曲礼下》记载:“天子死曰崩, 诸侯曰薨, 大夫曰卒, 士曰不禄, 庶人曰死。”死者称谓尊卑不同, 可见社会等级昭然。另外, 丧仪中“饭含”的习俗也是社会等级森严的佐证。《说苑·修文》载:汉制规定“天子含实以珠, 诸侯以玉, 大夫以玑, 士以贝, 庶人以谷实”。如果违背丧仪的规定, 官府往往会以“僭越”的罪名查办。史载:汉桓帝时, 宦官赵忠僭越礼制, 私自使用“玉匣”葬父, 结果, “发墓剖棺, 陈尸出之, 而收其家属。”[2]就这样, 人们借助丧葬礼仪将人世间不平等的社会等级关系堂而皇之地植入鬼魂生活的阴曹地府。
3. 以儒家《仪礼》、《礼记》为圭臬。
儒家崇尚孝道, 而对送终之礼尤为注重。《论语·为政》言:“生, 事之以礼;死, 葬之以礼, 祭之以礼。”在周秦诸家学派之中, 儒家谈论丧葬可谓最多。儒家经典之作《仪礼》, 此书杀青于先秦时期, 收集了儒家所规定的各种礼仪制度, 其中, 《土丧礼》、《丧服》、《既夕礼》等就是专门撰写丧葬礼仪的。儒学的另一部经典之作《礼记》, 也用不少篇幅详细阐述了有关丧葬的礼仪规范。作为儒家的两部经典之作《仪礼》和《礼记》, 奠定了此后中国古代丧葬制度的基础。自秦汉始, 朝廷和民间丧葬礼仪中的葬前丧仪、五服制度以及居丧守孝等基本程序, 都是以《仪礼》和《礼记》为圭臬, 这就使得中国传统的丧葬文化深深烙上儒家的印记。
4. 丧葬形式各种各样。
我国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国家, 由于各民族所居地理环境、宗教信仰、传统文化等各不相同, 从而使丧葬在形式上表现为多样性。其中, 土葬和火葬是比较普遍的形式, 除此之外, 还有水葬、树葬、天葬、悬棺葬、瓮棺葬、屈肢葬、二次葬、割体葬, 等等。这就使得中国古代丧葬文化多姿多彩, 形式不拘。实际上, 各种葬式又昭示着人们不同的信仰象征。人们采用土葬是相信大地是人类的母亲, 死亡只不过是一种自然回归, 再次回到了母亲的怀抱。人们采用火葬是相信灵魂会随着火苗而升入天国, 肉体是可灭的, 而灵魂是不灭不死的。人们采用崖葬是因为人类长期居住山洞, 道教产生后, 认为人死“羽化升仙”, 而崖葬高出地面, 是成仙的理想场所。水葬是人类把江河湖海视为生命的源泉和灵魂的归属……可见, 人们不管采取什么样的埋葬方法都是在其不同信仰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此特点彰显着古人的生死观、传统儒家文化的价值取向、等级社会的不平等以及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之间的差异性, 成为我们今天了解古代社会的一把钥匙。
二、中国古代丧葬习俗的社会功能
在人类社会漫长的发展岁月中, 生与死这一对矛盾统一体如影随形贯穿着社会发展过程的始终。丧葬习俗作为一种沉淀深厚的传统文化, 蕴藏着丰富的社会功能。
1. 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古代丧葬习俗中所奉行的不少原则与封建“三纲五常”的精神相吻合, 这就在客观上具有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功能。譬如:丧葬习俗中的五服制度, 它奉行“尊尊”、“亲亲”的原则。以封建国家而言, 皇帝为全天下的至尊, 依据“尊尊”的规定, 天下吏民百姓理应为天子皇帝服丧守孝;以家庭而言, 父权处于支配地位, 按“尊尊”之制, 父族之孝理应重于母族之孝;以嫡庶关系而言, 嫡尊庶卑, 故嫡系之孝明显重于庶系之孝。家庭成员亡故, 不论长幼, 依据“亲亲”之制, 其他家庭成员都应该为之披麻戴孝, 也就是说, 纵使晚辈先逝, 长辈也要为之服丧。不仅如此, 在居丧期间, 还对守制者的衣食住行作了严格的规定, 使其过着像苦行僧一样的生活, 以各种自我虐待和压抑人性的极端方式, 如毁容尽孝、节制饮食、住所简陋等, 以此来体现所谓的封建“孝道”。可见, 丧葬习俗通过五服制度将家丧和国丧融为一体, 在不经意间就将封建“三纲五常”的精神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行为之中, 从而取得了规范人们日常生活、行为之功效, 这对维护传统封建统治秩序无疑起了促进作用。五服制度在中国历史上之所以富含强大生命力, 被历代封建统治者竭力提倡, 其根本之因莫过于此。
2. 强化社会伦理规范。
在人类学家看来, 要维持社会正常运转, 一套完备的社会伦理规范是必不可少的。丧葬习俗就具有这样的社会功能。在古人眼里, 死亡是人生中最重要的大事, 它所引起的悲伤哀痛也是人类其他事情所无法比拟的。而送死, 乃是为人子者应尽的孝道。因此, 丧葬不仅仅是安葬死者, 而且还可以强化以孝为核心的社会伦理规范。史云:“凡不孝生于不仁爱也, 不仁爱生于丧祭之礼不明。丧祭之礼所以教仁爱也, 致爱故能致丧葬, 春秋祭祀之不绝, 致思慕之心也。夫祭祀, 致馈养之道也。死且思慕馈养, 况于生而存乎?故曰:丧祭之礼明, 则民孝矣。” (《大戴礼记·盛德》) 可见, 丧祭可以强化人们的仁爱之心和行孝之道。史又称:“丧祭之礼废, 则臣子之恩薄, 而倍死忘生之礼众矣。” (《大戴礼记·礼察》) 也就是说, 尚若没有丧祭之礼, 则君臣之义和父子之情就会弱化, 致使伦理道德崩坏。宋太祖赵匡胤毫不隐讳地指出:“王者设棺椁之品, 建封树之制, 所以厚人伦而一风化。”[3]《论语·学而》言:“慎终追远, 民德归厚矣。”历代封建统治者正是利用丧葬中的这一社会功能, 竭力推崇以孝为本, 以巩固其统治基础。
3. 扬善抑恶。
古代丧葬习俗中具有盖棺定论性质的谥法, 是对古代帝王和高级官僚及其他有身份的人一生行为的总结和概括, 它之所以受到历代封建统治者的重视, 并在中国沿袭数千年之久, 就是因为它具有扬善抑恶之功效。古代谥法以“大行受大名, 细行受小名”为圭臬, 一个人生前的所作所为往往决定其死后谥号的臧否, 即善有善谥, 恶有恶谥。另外, 谥号蕴含盖棺定论的性质, “行出于己, 名生于人”, 一个人无论其生前权势多么显赫, 也无法决定其死后别人对他的评说。如果某人生前多行善政, 有功于社稷, 有德于黎民, 其死后就会以美谥流芳百世, 泽及子孙;否则, 就会以恶谥镶嵌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被后世唾骂, 令子孙蒙羞。故谥法虽不乏封建礼教的色彩, 但在某种程度上对上层统治者的行为具有约束作用, 同时, 对贪官污吏的不法行为也具有震慑作用。
4. 凝聚血缘亲族关系。
传统观念认为, 如果对死人的后事处理失误, 将会祸及子孙后代甚至整个村寨。因此, 只要村寨里有人亡故, 人人都会停止手边的事来办理丧事, 至于血缘亲族就更不用说了。《周礼·大司徒》规定:“令五家为比, 使之相保;五比为闾, 使之相受;四闾为族, 使之相葬;五族为党, 使之相救;五党为州, 使之相赒;五州为乡, 使之相宾。”由此不难看出:丧葬习俗在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社会组织中的凝聚作用。实际上,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如墓地制度中的族葬、丧服制度中的服丧等都无一例外地特别区分与死者关系的亲疏程度。还有, 历史上著名的宗法制, 就是以《仪礼》一书中的《丧服》作为其根据的。正是通过丧葬习俗, “从而进一步认同和强调这种血缘或者家族关系, 增强了氏族或家族内部的团结, 增强了彼此之间的凝聚力, 显示了族人集体的力量, 同时还能起到教育本族成员、强化其亲缘观念的作用。”[4]革命导师毛泽东曾经对丧葬的社会凝聚作用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村里死了人, 开一个追悼会, 寄托我们的哀思, 使全体人民团结起来。”[5]
总之, 古代丧葬习俗对巩固社会统治、密切人们之间的关系、规范人们的日常行为、劝导人们积德行善具有潜移默化之功效。综括全文,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经过几千年的演变, 虽然丧葬品准备及丧葬程序呈不断简化之势, 然其主要内容并没有多大改变。正因为如此, 使我们在丧葬习俗多变的形势下探求其不变的内容成为可能。而中国古代丧葬习俗的特点及其社会功能就是其不变内容之一。
参考文献
[1]崑冈.钦定大清会典[M].商务印书馆, 1908.
[2]范晔.后汉书[M].中华书局, 1965.
[3]王称.东都事略[M].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 1991.
[4]霍巍.四川丧葬文化[M].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2.
据唐代《开元礼》的规定,皇帝“纳后”分为:祭告天地、临轩命使、纳采、问名、纳吉、纳征、告期、告庙、册后、命使奉迎、同牢与合卺等仪式。
古人认为自然界存在的“神灵”主宰着人世间的一切,所以祭祀神灵便成为国家的头等大事。“国之大事,唯祀与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在举行婚礼前,亦必先祭告天地,其仪式主要为祭告圜丘(天神)与方泽(地神)。
临轩命使,是皇帝在皇宫主殿册命执行婚礼使臣的仪式。在皇帝的婚礼中,使臣充当着重要的角色。唐代由正使、副使等使臣代表帝王与女家交往。仪式开始后,先任命太尉(唐代“三公”之一,辅佐皇帝治理国家,没有实际职掌)为正使,宗正卿(掌管皇族事务的官员)为副使。再由侍中(为门下省长官,职掌宣读皇帝之命和礼仪之事)宣制(即皇帝之命):“纳某官某氏女为皇后,命公等持节行纳采等礼。”随后,授正使、副使节和制书。太尉、宗正卿等官员领命后,即乘辂车、率仪仗、鼓吹队(但不吹奏),来往于皇宫与未来的后氏之家,为皇帝操办婚礼。
纳采仪是在后氏主人的家庙或正堂内举行。纳采前一天,守宫(亦作守宫令,职掌铺设帐幕、毡褥、茶几之事)要先于后氏家大门外右侧设置一处供使者临时歇息的帷帐。纳采当天,太尉、宗正卿一行在帷帐内停息,由后氏家傧相(古代为主人接引宾客者)出门迎接。使者进入后氏家,向主人(后氏之父)宣读皇帝制书。制书意为皇帝委派使臣向后氏主人请婚。主人接受制书后,还要向使臣回复答表,感谢皇帝的恩宠,表示同意婚事。
问名、纳吉、纳征、告期四仪,亦是正使、副使等使臣前往后氏家,通过制书询问后氏之名、年龄,通告吉兆,授予礼物,通报成婚日期。后氏主人的答表则按制书内容或作答复。在皇帝赠予后氏主人的礼物中必定有大雁,以取雁飞南北、和于阴阳之意,喻指男女成婚。
告庙仪,系将皇帝纳后之事及成婚日期祭告宗庙、祖先。
册后,即册封皇后的仪式。册后仪亦由太尉、宗正卿等使臣在后氏家中举行。因是册封皇后,故仪式更为隆重。在举行册后仪时,仍要再次临轩命使。册后前一日,不仅要在后氏家大门外为使臣搭建临时停息之所,尚舍局(官署名,职掌宫廷陈设、沐浴、灯烛、洒扫等事)还要在后氏的闺阁外为尚宫(尚舍局长官,属宫中女官)搭建帷帐。册封皇后这天,正使、副使等使臣先入后氏家大门外的停息之所,尚宫等女官则入内,进入闺阁外的帷帐之中。待通报主人,主人着朝服迎出大门外,向北行拜礼后,正、副使臣手捧赐封的典册、备物等进入大门内。仪式开始后,尚宫等女官先进入闺阁,侍奉后氏佩戴宫中事先送来的首饰,更换袆衣(皇后专用的礼服,上绣五色雉鸡图案)。在女官的引导下后氏出阁,站立于庭院之中,面朝北跪拜。正使向后氏宣读册文。册文内容为皇帝命使臣册封某女为皇后,册文中有“导师道于六宫,作范仪于四海”之语,系要求皇后负责管理宫内的事务,成为天下的表率。宣读册文后,使臣向皇后授予典册及宝绶(皇后的玺印和系于印纽上的丝带,作为表示皇后身份的信物)。至此,后氏便正式成为皇后。随后,她便以皇后的身份入座,接受在场官员们的拜礼。行拜礼后,尚仪(掌管宫廷礼仪起居的官员)向皇后跪奏:“礼毕。”皇后遂离开座位,由尚宫引回宫(即闺阁)。使臣则乘辂车回朝廷汇报。
命使奉迎,即使臣迎接皇后入宫的仪式。宫廷内,于当天黄昏后戒备。皇帝身着冠冕坐于殿上,五品以上官员站在东、西朝堂前,宫女、侍卫则按上朝的仪式站立。奉迎使臣身着朝服,手持节,乘辂车,率领仪仗到达皇后家大门外,侍卫及出行仪仗在此列队迎候。仪式开始后,主妇(皇后之母)先走出房外,站立于西侧,面向南;奉迎皇后的文武官员则站立于大门外,文官在东,武官在西。皇后由尚宫引路,傅姆(为古代专门照顾、看护皇族、贵族子女的中年或老年妇女)引导出宫,登上堂屋。宫女等侍卫则如同宫廷上朝仪式,侍奉在皇后身边。使臣进入院内,向主人宣读皇帝的制书,并宣布:“令月吉日某等承制,率职奉迎。”皇后遂登上重翟车(古代专为皇后乘坐的一种轿车),由女官、侍从引导,驶出大门外。使臣及百官各自乘车或骑马,与仪仗、卫队簇拥着重翟车,浩浩荡荡驶入皇宫。
此时宫内早已陈设停当:在皇帝大殿门外东侧,搭建一座皇后的临时“寝宫”,面朝南;大殿内西南角搭建一座皇帝的帷帐,面向东,地上铺有两层席,陈设屏障。仪式所需的各种礼器、仪仗均已摆放、布置在特定的位置上。待皇后乘车进入宫中,钟鼓齐鸣,以告知宫内外。皇后被请下车后,先入“寝宫”整理衣饰。再由女官引导到大殿门外,向西站立。官员奏请皇帝入座,女官随后引导皇后进入大殿。随后,再由皇帝在前引导,与皇后一起进入帷帐内。殿中省(唐代掌管皇帝衣物、用品及日常生活事物的机构)官员迅速在帷帐内摆设宴席。皇帝拱手让皇后入席,两人一同坐下。帝、后在进食中,也有“同牢”、“合卺”仪。待宴饮完毕,尚宫先引导皇帝入东房,脱去冠冕,换上常服;再引导皇后入帷帐,更换服装;最后,尚宫又引导皇帝进入帷帐。至此,婚礼结束。
后代皇帝的婚礼仍基本沿袭唐代的仪式和程序,只是在使臣人选、行礼的方式上有变化。清代皇帝的婚礼因皇后采用选秀的方式确定,其仪式中就无“问名”、“纳吉”之仪。
中国传统婚礼习俗禁忌
自古以来,中国传统婚礼禁忌繁多。尽管如今现代社会中,很多人已忽视这些习俗,但在一些仍然讲究传统的地方,还是相当看重这些传统婚礼的禁忌的,尤其是长辈。下面,合肥金夫人婚纱摄影小编就来说说中国传统婚礼有哪些禁忌,不妨作为参考!
1、订婚当天,不管天气有多热,所有参加订婚的宾客都不可以扇扇子,否则会有拆散的意思。
2、忌于农历六月完婚,因有半月妻的意思。
3、忌于鬼月农历七月完婚。
合肥金夫人婚纱摄影
4、在过大礼时,男方送来的喜饼新娘绝对不能吃,因为这样就把自己的喜气给吃掉了。
5、安床时,要把床置放正位,忌与桌子衣橱或任何物件的尖角相对。
6、床位安好后至新婚夜前夕,准新郎切忌一个人独睡新床,因为这样有婚后孤独的寓意,非常不吉利。如无可避免,可找一位大生肖(如肖龙)及未成年的男童陪睡。
7、新娘子结婚当天所穿的礼服忌有袋口,以免带走娘家财运。
合肥金夫人婚纱摄影
8、新娘子离开娘家时,哭得愈厉害愈好,取“哭发哭发,不哭不发”的意思。
9、新娘子出门时,姑嫂均要回避,不能相送;因为“姑”跟“孤”同音,而“嫂”跟“扫”同音,都是不吉利的词汇。
10、在迎娶途中,如遇到另一队迎娶车队,叫“喜冲喜”,会抵消彼此的福份,所以必需互放鞭炮,或由双方媒人交换花朵,以化解之。(但现今多以花车车队取代,如在路上遇到另一队车队,可互相相视祝贺代替放鞭炮。)
11、结婚当天,新娘子不可躺下,不然会有“一年到晚都病倒
床上”的意思。
合肥金夫人婚纱摄影
12、结婚当天,任何人都不可以接触到新床,直至晚上就寝;新娘当天更不可碰到床边。
13、礼堂忌用鲜花,因为鲜花容易淍谢,只有莲招花和石榴花不忌。
14、因小孩容易哭,所以小孩应避免进入结婚礼堂,因为在礼堂哭是不吉利的。
15、凡是生肖属“虎”的人(与“苦”同音)或寡妇,不宜观礼及进新房。
合肥金夫人婚纱摄影
16、新娘进男家门时,忌脚踏门坎,应要跨过去
17、新娘子不宜踏到新郎的鞋,因有羞夫之意。
合肥金夫人婚纱摄影
18、传统家庭在嫁女时都会在祖先或神灵供桌前上香,上香时,不要把香头插歪了,一旦歪了,也不要把香拔出来,重插一次,因为上两次香有再婚之意,对于新婚的人来说是不吉利的。
19、送别宾客亲友时,不可说“再见”因此二字有分手与别离之意,寓意不佳。所以新人送别宾客时,点头示意或挥手送别即可。
20、三朝回门当天,夫妻必须于日落前赶到夫家,忌夫妻一起留宿娘家过夜。万一有特殊原因不能回家,夫妻二人也要分开睡,以免使娘家倒霉。
21、新娘蜜月里忌到亲友家串门,因为蜜月里的新娘去别人家串门,被认为是不吉利的,这种不祥一直持续到一月之后方能消除。
婚嫁礼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婚礼的诸种规定和要求如: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前的三书六礼、结婚年龄、陪嫁制度和同姓不婚等等,虽然跟现代的婚礼习俗有很多很大的不同,但是这些规定和要求对我们今天的日常生活仍产生一定的影响。本文针对中国古代婚礼与现在婚礼的联系与不同,对中国古代婚礼习俗作了一个简要的介绍。
婚礼属五礼中的嘉礼, 是中国古代社会中的传统大礼。古语云:“昏礼者, 将合二姓之好, 上以事宗庙, 而下以继后世也, 故君子重之;昏礼者, 礼之本也”。这就是说, 婚礼不仅仅是个人的行为, 而是合二姓之好的家族大事。因此, 婚姻就成为传统社会关系的凝聚点, 人们又通过繁琐的礼仪规范来为之提供保障, 由此产生一系列隆重而严肃的婚嫁礼。
“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是传统婚姻的首要要求, 它反映古代社会家长制度和包办婚姻的价值观。这不仅在礼俗上得到肯定, 而且也在政治、法律上得到认可和巩固。而这也正是绝大部分失败婚姻的罪魁祸首,从陆游到鲁迅,他们正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受害者,因而这也成为了中国近代改革封建礼教最先开刀的地方。古人讲究明媒正娶, 媒人(媒妁)是中国传统婚礼中一个不可缺少的要件。社会上对媒人的作用异常重视,,媒妁奔走于前, 父母批准于后, 这是婚姻必须的也是最根本两个的两个要素, 缺少任何一个婚姻都不能成立。诗经中就将了这样一个无媒不成婚的例子:氓之蚩蚩, 抱布贸丝。匪来贸丝, 来即我谋。送子涉淇, 至于顿丘。匪我愆期, 子无良媒。将子无怨, 秋以为期。由此可以看出媒妁在婚姻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多么的重要。在媒妁婚制下, 婚姻的满意程度常决于媒人是否诚信可靠, 传递的信息是否准确。
三书六礼”是中国古代婚姻礼仪繁琐的一个最集中的体现,虽然有着迷信的意味,但也体现了古代人对待婚姻庄重的态度。三书即,一.聘书:订亲之书,男女双方正式缔结婚约。二礼书:过礼之书,即礼物清单,详尽列明礼物种类及数量纳征(过大礼)时用。三迎亲书:迎娶新娘之书。结婚当日(亲迎)接新娘过门时用。
六礼即,一纳采:古时婚礼之首,属意女方时,延请媒人作媒,谓之纳采,今称“提亲”。二问名:男方探问女方之姓名及生曰时辰,以
1、吉兆,谓之问名,今称“合八字”。三纳吉:问名若属吉兆,遣媒人致赠薄礼,谓之纳吉,今称“过文定”或“小定”。四纳征:奉送礼金、礼饼、礼物及祭品等,即正式送聘礼,谓纳征,今称“过大礼”。五请期:由男家请算命先生择日,谓之请期,又称“乞日”,今称“择日”。六亲迎:新郎乘礼车,赴女家迎接新娘,谓之亲迎。新娘到了夫家, 还要要履行一些仪式, 最主要的是共牢而食, 合卺而酳。牢是祭祀用的牛羊猪,共牢而食就是新郎新娘共同食用一牢之肉。卺就是瓢,就是用用酒漱口, 把一个完整的葫芦分成两个瓢, 夫妻各执一个, 饭后用来舀酒漱口, 表示此后夫妻二个合为一体, 相亲相爱。由此可以看出古代婚姻礼仪是多么繁冗,可能很多的程序对现在的年轻人根本就没听说过。可能一段美好的姻缘,一对相亲相爱的恋人却因为所谓的八字不和,只能吞下惨淡的苦水。所以对于古人迷信的做法我们要抛弃,对于古人对待婚姻严谨不不随便的行为我们要继承。当然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程序是士大夫这一阶层的贵族规定,至于天子、诸侯、大夫的礼仪则因级别的不同而更加隆重,一般的庶民则往往粗陋简单。结婚年龄是古代婚礼里必须要考虑的,古语云:“丈夫二十不娶,其父母有罪,女子十五不嫁,其父母有罪。”可知古代婚姻即不提倡早婚早育,也不提倡晚婚晚育。一般要求男子到二十岁,女子到十五岁必须成婚。这跟中国的文化背景有很大的关系,中国古代是一个农业社会, 地广人稀, 为鼓励人口增殖,不提倡晚婚晚育,并将此作为发展生产,增加兵员的重要手段。
中国古代婚礼中的禁忌有其科学有利的一面,也有其迷信迂腐的一面。如前文提及的八字不合的不能成婚,这完全是迷信的说法。此外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姓氏观念很强的民族,只要是同姓,不管是近亲还是八竿子打不着的,都禁止通婚,这种现象在中国农村地区还普遍存在,但这种观念在慢慢地淡化。而血缘关系更为密切的表兄妹通婚现象在中国古代却是很普遍的现象,所谓的,亲上加亲。
此外服饰是一个民族生活方式,文化背景的最直接的反映,因为婚礼在古代婚礼中的地位也是不言而喻的。中国人的婚礼离不开大红色,习惯以鲜艳的颜色来烘托气氛。因此,历朝女式婚服颜色为大红色已成了定制,以示喜庆,衬托新人,预示未来生活蒸蒸日上,幸福美满。新娘礼服为广袖对襟翟衣,头戴珠凤冠。值得说明的是,翟衣上面的图案很有讲究。对襟本身就有完整的对称感,且在中国文化里本身就代表合称、合美的意思,而上面密布的左右对称且成双成对的锦鸡图案,则象征着中国传统文化里夫妻生活的和美、和乐。
一般新娘在婚礼当天高挽发髻,区别于未婚女子。而在婚礼当天,新娘子以红色头盖蒙面,象征着童贞、年轻、纯洁。婚礼后由新郎亲手揭开。
。道教《太
平经》认为,如果没有婚姻关系,必然导致“阴阳不交,乃(出)绝灭无世类也。”也就是说两性结合组成家庭 生儿育女是人类社会得以生存的基本前提。在这些宗 教的影响下,结婚礼仪的一个重要主题就是围绕着生 育来展开,例如传统婚礼上新房里“铺床”仪式中洒在 婚床上预示着“早生贵子”的花生、红枣、桂圆和莲子 以及新婚夫妇坐帐时同吃的“子孙饺子”无不显示着 生育后代在婚姻中的重要地位。
同样在西方社会,其生育观也具有浓厚的神学色
彩。基督教认为,上帝(耶和华)按照自己的意志,在 七天之内创造了天地万物,并根据自己的形象造了人,《圣经》在诗篇第 127 篇第 3 节里说: “儿女是耶和华 所赐的产业;所怀的胎,是神所给的赏赐。”在西方文 化里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观念,人们认为儿女是上帝给 父母信仰的报酬,是上帝向他们显慈爱的明证,所以为 了遵从上天要求繁衍后代的明确旨意,鼓励生育也曾 经是西方传统婚姻文化中的重要内容。如《圣经·创 世纪》中,上帝对犹太始祖亚伯拉罕就许诺让他的后 裔“多如天上众星”;对亚伯拉罕之子以撒的祝福是让 他的子孙“如同天上的星,海边的沙”。由此可见,结婚 和生育除了具有历史和社会学上的意义之外,作为最 重要的伦理观念之一,也获得了神学意义。
在中国古代,人们认为婚姻是“合二姓之好,上 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所以,婚姻的主要目 的是为了广家族、繁子孙,同时用来维护并提高家 族名望及地位。由于婚姻会为家族增加一名外姓女 子为成员,所以男家在选择媳妇方面特别严谨,以 免有辱家声,家族娶媳妇远比个人娶妻子来得重
要。婚姻被视为家庭的要事,而非个人的私事,男女 间的爱情并不能作为婚姻的首要依据。在西方,婚姻是男女青年爱情的归宿,缔结婚
姻的目的是为了让双方长相厮守,是为了更好的生 活在一起,是个人的私事,所以,西方人在选择伴侣 时,注重的是感情的有无,而不是家庭的利益,家族 的声望。
婚礼信仰:在中国传统的婚姻观里,认为婚姻是五百年前 上天注定的,是人力所不能更改的。中国古人最早 的婚神是伏羲和女蜗,相传伏羲和女蜗结为夫妻而 繁衍了人类,他们既是人类的始祖,又是“制嫁娶” 和“置婚姻”的神仙,后世将他们奉为婚神。中国古 人还相信“赤绳系足”的天命观,认为人一生下来,就被月下老人以红绳系足,姻缘早以天定。在西方神话传说中,主持人间婚姻的爱神很
多,古希腊神话中的爱神是阿芙罗狄德、维纳斯等,古罗马神话中的爱神则是维纳斯之子丘比特,丘比 特手中有爱之神剑,当射出的金剑射中了青年男女 的心,两人就会产生美妙的爱情,进而缔结成婚姻,但当射出的是银剑时,男女青年就不会有美满的结 局。
1. 婚姻的社会地位
中国传统婚姻观念受儒家思想影响深远,婚姻被
看成是君臣、父子等级人伦之根本,家族兴衰之关键,传统典籍《礼记》说道: “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 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对待婚礼,人 们的态度是“敬慎重正而后亲之”。此外婚姻也被认为 是天地之本源。如《礼记》云: “天地合,而后万物生 焉,夫昏礼,万世之始也。”道教《易传》也强调: “有天 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 夫妇。夫妇之道,不可以不久也,故受之以恒,恒者久 也。”很明显,婚姻中的男女结合相当于天地之合。正 因为婚姻以宇宙秩序为参照物,就导致了婚姻的神圣 性与不可颠覆性。
在西方社会,受基督教影响,人们认为“婚姻是上
帝所设立的,是神圣的、是庄严的、是婚姻当事人永远 的约定。”《圣经》中阐述,婚姻的目的有三: “一是男女 互助„„。二是性亲近„„。三是延续和繁衍人 种。”基于此,婚姻的神圣和权威在西方基督徒中是不 可动摇的,履行婚姻就是遵循上帝的诫命。在基督徒 看来,他们的婚姻是神所赐的礼物,并且每对夫妻的婚 姻都是独特的,在神眼中有独特的意义和目标。他们 藉婚姻来体验神的爱和生命的奥秘,体现神与人所立 的盟约。
2. 婚姻关系中的男女地位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男尊女卑”被看作是“天经地 义”的绝对真理,并在传统道德价值系统中占有重要地 位。清初思想家唐甄的《潜书》有云: “盖地之下于天,妻之下于夫者,位也。天之下于地,夫之下于妻者,德 也。”也就是说,男尊女卑,就像天尊地卑一样,是本来 的位置使然,[5]
在传统的中国婚礼中,处处可见到这种
思想的影子。然而尽管“男尊女卑”在传统社会里长期 占据主流地位,这期间其他宗教如道教和佛教也从自 己的世界观出发,阐述了与儒家不相同的看法。例如佛教,自汉唐以来逐渐成为唐代民众信仰谱系
中一个主导信仰,家庭伦理关系也被带入佛事活动中,佛事活动成为一种世俗化了的社会活动,极大地影响了 人们尤其是女性的家庭婚姻观念。由于佛教主张“人人 有佛性,人人皆能成佛”,鼓励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和自 主性,许多信佛的女性在婚恋中就比较注重自己的精神 信仰。在佛教影响下一些妇女甚至违背儒家封建家庭 伦理,选择死后夫妻分葬。[6]
这从侧面反映出佛教对
传统婚姻中处于不平等地位的女性的关注。
另一大宗教道教对女性的尊重,在中国传统文化
中则显得得非常独特。根据道家的思想,世界上万事 万物都有由阴阳、乾坤这些两种对立的东西组合而成。反映在夫妻关系上,自然要求两两相对;结婚被称作为 “匹配”,就是这个意思。这种观念反映出人们在某种 程度上要求男子在结婚时对女子至少要有表面的尊 重,这可从一些婚礼习俗中看出。至于缔结婚姻之后 的夫妻关系,道教典籍《太平经》认为婚姻中“女之就 夫,比若男子之就官也,当得衣食也。”,也就是说做妻 子如同做官,应当享受“俸禄”。由此一旦婚姻关系成 立,夫妻就应当共同努力劳作,创造美好生活。“女之 就夫家,乃当相与并立同心治生,乃共传天地统,到死 尚复骨肉同处,当相与并力,而因得衣食之。”不仅如 此,这种共同的协力劳作,还是巩固婚姻关系的重要因 素: “夫人各衣食其力,则令妇人无两心,则其意专作 事,不复狐疑也。”(《太平经合校》卷三十五)这种强调 在共同劳动基础上的夫妻平等观念,对传统的婚姻观 无疑是极大的冲击。
相比之下,西方的婚礼则反映出男女双方的地位
基本平等。从《创世记》第一章和第二章里的创造和 亚当夏娃联合的情况中可看出上帝视婚姻为一个盟约 关系,要藉此使夫妻合而为一。由这种盟约关系可见 夫妻双方是平等的。虽然上帝给亚当造了个女人是作 为他的帮手来帮助他,但这里的“帮助”是平行的互补 的意思,绝没有卑贱或奴役之意。奥古斯丁曾说: 神早 就设计男女地位平等,在他的心意中,他没有叫女人高 于男人,否则他可以用亚当的头骨造夏娃;神没有叫男 ·48·人压制女人,否则他可以用亚当的脚骨造夏娃。肋骨 是最贴心之处,是最亲密的表征。[7]
所以,基督教认为
夫妻关系是最亲密的人际关系,是灵魂体的合一。正 如亚当唱给夏娃的第一首情歌所说的: “这是我骨中 的骨,肉中的肉,可以称她为女人,因为她是从男人身 上取出来的。”在新的圣经中,耶稣明确指出,上帝造 人时造的是一男一女,而且“二人成为一体”。因此基 督教坚持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在这种制度里特别强 调了婚姻中的双方男女平等,相互扶持,而不是一方压 倒另一方。
婚姻审美:中国的婚俗崇尚喜庆、热闹,婚礼以红色为主 色调。新嫁娘穿着红绣鞋,身着红嫁衣,头盖红喜 帕,坐着红花轿,来到新郎家。新郎也穿着红色的礼 服,并在家中则贴上红对联,挂上红喜字,欢迎新娘 的到来。在中国传统婚俗中,红色不但令人感到喜 气洋洋,吉祥如意,而且也预示着以后的日子会红 红火火,幸福美满。
西方英语国家的婚俗崇尚纯洁、浪漫,婚礼以
白色为主色调。新娘子身穿白色婚纱,手戴白色手 套,头顶白色纱巾,不但美丽端庄,而且也象征着新 娘的纯洁高尚。西方人的婚礼喜欢用鲜花来装扮,很多人在婚礼鲜花的使用上,也偏爱白色,他们认 为白色即纯洁无暇,又浪漫温馨,与唯美的爱情正 吻合。
研究一:西方的婚礼是属于浪漫型的,整个婚礼从开始到结束到充满了浪漫气息。新娘的礼服一般为白色,新郎是黑色的礼服,使整个婚礼显的庄重严肃.到教堂去举行结婚仪式是整个婚礼最重要的环节.首先,随着婚礼进行曲的节奏,新娘挽她的父亲的手走到新郎面前,由她的父亲将她亲手交到新郎手中.牧师会要求新郎新娘对对方作出一辈子的承诺,这也是整个婚礼的高潮.然后他们会在牧师和众人的祝福下,交换结婚戒指并亲吻对方。而新娘手中的花球也不是一般的装饰用品.在婚礼结束时,新娘就会抛给到场的女宾客,如果谁接到花球,谁就是下一个结婚的人,这就使整个婚礼在欢声笑语中结束了。
研究二:中国的婚礼就不同于西方,整个婚礼的主色调是红色,这也是中国的传统的代表喜气的颜色。这也就使婚礼变的喜气洋洋.在传统婚礼中,新娘一般穿着红色罗衣,头戴凤冠,上面还有一块红色丝巾.而新郎就穿着红色的长衫马褂,头戴红色大沿帽。新娘乘着大红花轿在后,新郎骑着马在前,随着红娘和迎亲队伍到新郎家中拜堂.双方家长坐在上堂,而新郎新娘在下堂成婚.整个婚礼由司仪主持,在他的指挥下,新郎新娘一拜天地,下拜高堂,然后夫妻对拜,送入洞房.闹洞房是婚礼的高潮,新娘先回洞房等待新郎,而新郎就在外招待客人,酒足饭饱后,新郎在一大堆人的簇拥下来到洞房.众人就开始闹洞房了,新郎新娘在大家的起哄下做各种游戏……这样整个婚礼就在一片笑声中结束了。
通过一段时间的交往,男女双方建立起了明确而稳定的恋爱关系,时机已成熟,就要筹备婚礼,而结婚请求多由男方提出。
筹备婚礼首先要定婚期,婚期先由男方选定,吉日俗称“好儿”,所以定婚期又叫“看好儿”,然后把婚期写在婚书上通知给女方,叫“送好儿”。送好儿的任务由男方长辈去完成,而且送好儿时间上有讲究,如果上半年结婚,要在农历二月二送;如果在下半年结婚,要在农历六月六或十月十送。这样是为了让女方有充足的时间准备嫁妆。
佳期到来,男方请厨师张罗宴席,同门、亲戚提前到来,各司其职,为迎亲做好准备。迎亲的路线要提前勘察清楚,去的路和回来的路不能重复,俗称“不走回头路”。新娘家的同门和亲戚也要提前一天聚集在一起,把嫁妆收拾停当,给新娘梳洗打扮,等候迎娶。
婚礼当天的早上,张贴“喜”字和婚庆对联。迎亲队伍提前吃饭,去迎亲的人数是单数,接到新娘后刚好凑成双数,以求好事成双,但新郎再着急也不能亲自去。从前迎亲用轿子或马车,后来用卡车拉嫁妆、摩托车开道,再后来就用轿车了。时辰一到,放鞭炮后出发,一路上喜乐高奏,放着雷子炮、撒着吉祥帖,浩浩荡荡奔向新娘家。
女方方听到鞭炮声即出门迎接,男方迎亲时要带一个机可爱的小男孩,叫“压轿孩儿”,女方封了礼他才下车,大人提前交代过,等多给几次礼金后才能下来,小家伙赖着不下车,引得大家笑声不断。堂屋备有酒席,但那只是礼节上的摆设,迎亲的长辈入席,象征性地喝一点水酒,和女方的长辈聊天,等待其他人装嫁妆。
闺女出嫁时,不能沾娘家的土,否则娘家就会变穷,所以新娘上轿时,富家红毯铺地,一般人家用席子铺地,穷人家则用“传口袋”的方法:找两条口袋铺在地上,新娘踏上前面的口袋,赶快把后面的口袋移到前面,反复向前传递,直到上轿。有的干脆直接用椅子把新娘抬出去。临行前,新娘要向父母行礼告别,有些地方还要求新娘哭着告别父母,以示恋恋不舍。
新娘入轿,迎亲一方燃放鞭炮,并撒喜糖打发观众,然后返回。回去的路上,迎亲的人要“搜查”嫁妆,女方提前包有油馍、火烧、鸡蛋等食品放在里面,是怕迎亲的人在半路上挨饿而准备的。其实大家都不饿,但还是争先恐后地哄抢食品,为的是增加喜庆气氛。
迎亲车仗一到家门口,一人跑步绕着迎亲的车轿放鞭炮,另一人用铁丝提着一个烧得通红的犁铧紧跟其后,并向犁铧上浇醋,称为“激犁”,取的是“吉利”的谐音。男方也要给
新娘下轿礼,也是要给几次新娘才下来。新娘下来时,地上放有一块红纸贴面的石头,叫“接脚石”,脚踩在接脚石上,有“脚踏石(实)地”的之意。
新娘下来后,点燃两堆谷杆,新娘要从中间穿过,传说谷杆火能够辟邪。新郎的兄长或本门兄长端一个斗在前面引路,斗里面放粮食,粮食上插柏枝,柏枝上挂红枣,也有粮食上插一杆称,称上挂九枚铜钱。这叫“兄长端斗,越端越有”。新娘在两名少女的搀扶下,手扶斗跟在兄长后面,缓步进入家院。到了院子里,小孩给新娘端洗脸水,新娘给小孩少量的礼金。
拜堂是婚礼的重要礼仪,拜堂之后,男女才正式结为夫妻。拜堂的礼仪大同小异,把拜堂的程序写在红纸上,在司仪的主持下完成。基本程序是:
1、鸣炮奏乐,新郎、新娘就位,父母就位。
2、行礼: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
3、入洞房。
拜堂仪式结束后,大家就开始忙碌婚宴。喜宴多在中午,宴席非常丰盛。在堂屋安排主宴,招待重要客人。新郎、新娘要给所有的客人逐一敬酒。
婚宴结束,婚礼完毕。
大见面儿其实就是订婚仪式,地点设在男方家中,男方安排宴席,本家和亲戚前来赴宴,但不能白吃,须准备一些礼金给姑娘,当媒人向姑娘一一介绍他们辈分的时候,见面礼就该出手了,不过数目不大,大数目的礼金由小伙子拿着,等饭后送姑娘回去的路上单独送出去,家庭情况不同,现金的数目也不等,但一定不能太小气。女方收了礼金,也要象征性地回赠一些诸如手帕、袜子、钢笔之类小礼品,这叫“换表记”。
沈阳婚礼习俗简述
1.“喜车”出发
新郎由长辈、童男、童女等相关接亲人员乘车出发,一般来说,去时人员是单数,回来则是双数。
2.“喜车”到达新娘家
(1)敲头道门;
(2)进门后,向女方父母鞠躬、改口,佩带胸花
(3)敲二道门,此时新娘的同学和朋友可“堵门”逗趣;
(4)进二道门后,向新娘献手捧花(也可摆出单膝跪地造型);
(5)互相佩带胸花(一般双方都将胸花佩带至对方左侧胸前);
(6)新郎、新娘吃“喜面”,(一碗面条、两双筷子、两个荷包蛋);
(7)新郎、新娘与女方父母及亲属合影留念;
(8)抱起新娘上“喜车”,在“喜车”上,新郎给新娘穿“踩堂”鞋。
3.“喜车”返回新房
(1)“喜车”在前,新娘的父母、亲属、宾客按顺序坐随后车,沿另一条行车路线开往新房;
(2)新郎、新娘下“喜车”后,燃放礼宾花、踩响球等;
(3)新郎母亲将新娘手中的鲜花或“喜盆”接过(俗称聚宝盆);
(4)新娘向男方父、母鞠躬、改口、佩带胸花;
(5)新郎、新娘在“喜车”前与男方父母合影;
(6)新郎、新娘在“喜车”前与双方父母合影;
4.参观新房
(1)进入新房后,新郎、新娘喝红糖水;
(2)新娘坐在“喜床”上,俗称“坐福”
(3)新郎、新娘在“喜床“上合影
(4)邀请双方亲属、朋友参观新房,并与新郎、新娘合影留念。
5.“喜车”抵达酒店
(1)新郎亲朋在酒店门前迎候,再次放礼宾花、踩响球等;
(2)新郎、新娘在宴厅门前迎宾;
(3)主持人选择吉时主持典礼。
6.拜席及四彩礼
(1)新郎、新娘,在“拜”席时按照先娘家席,后婆家席,先亲属,再领导、再同志、再邻居,后同学、朋友之顺序进行敬烟或献花;
(2)敬娘家烟时,由新娘持烟,新郎点火,新娘要加以介绍。给婆家花敬烟时,新人角色互换;
(3)新郎父母或兄长在新郎、新娘“拜”席一段时间后,向客人敬酒,顺序同上;
(4)宴席中,有客人离开时,新郎、新娘相送至酒店门口;
(5)男方父母适时给女方来宾中的小孩赏钱;
(6)如果酒店给老丈人桌加菜时,新娘父亲要给厨师赏钱;
(7)新娘父母要离开时,新郎父母应为其送上四彩礼:离娘肉一块(要带皮、带两根肋骨);鱼品一份;粉条一把;大葱数棵,用红丝线系活结。
7.团圆饭
新郎父母和家人接受新娘、新郎的敬酒,并对他的婚姻表示祝福。
婚礼流程及所需要的物品
先是婚礼当天需要的人员:
1。婚礼主管:协调安排落实具体事情、各项环节连接及相关联系人,尤为重要的是为来宾引座[建议找男方的哥哥或长辈]
2。后勤主管:负责提前带糖果、酒水、烟等物品到酒店,安排服务员进行摆盘及桌卡摆放,如是酒店提供酒水,还要在婚宴过程中控制酒水开瓶率(有的酒店很恶心,没人要酒也会开瓶,这样不管你喝没喝都要收钱)
3。伴郎:接亲、挡酒、迎宾递烟,作为新郎的联系人(新郎别忘了把电话交给伴郎)
4。伴娘:陪新娘化妆,婚宴中帮新娘拿包、手机,帮新娘带好给女宾的小礼物
5。司机负责:安排车的先后顺序及行车路线等,给司机发糖包、喜烟
6。礼服负责:负责带好新娘、新郎当天要换的衣服、首饰[建议找女方的姐妹]
7。放鞭炮:娘家、新房、酒店各一人
8。下喜面:通常就是丈母娘完成啦!
9。锁门:一定要安排好一个可靠的亲戚,负责给新房锁门,千万别一窝风都消失了
10。敬酒引导:男女方各安排一个熟悉大部分亲戚、朋友的长辈或兄长,负责带领新人敬酒点烟
建议将上述人员确定后,打印出姓名、电话,然后纷发给各项负责人,以便婚礼当天进行沟通
别忘了还有化妆师、跟拍师、婚庆负责人的电话哦!
婚礼流程和所需物品:
一。送行李:
1。婚礼前一天下午进行,新郎带三个亲戚(要单数)到女方家接行李
2。新娘带上弟弟、妹妹跟新郎去新房,注意这时双方人数加到一起要为双数!(也有说新娘不去的)
所需物品:新娘的嫁妆、新娘的换洗衣物
3。在新房挂窗帘(新娘妹妹)、挂钟(新娘弟弟)、贴喜字、铺床、在床上撒硬币所需物品:窗帘、钟、喜字、床上用品、硬币、装饰新房用的鲜花、摆设等
二。婚礼当天准备
1。娘家、新房大门贴喜字
所需物品:喜字
2。新娘:梳洗—吃早餐—化妆—整理房间(把换下的衣服收好)
所需物品:礼服、首饰[更换的衣物此时也要打好包,首饰交给新娘放在随身包里!]
3。新郎:梳洗—吃早餐—换衣服
三。迎亲
涉及人员:新郎、伴郎、跟拍、司机负责、迎亲人员[3、5、7名男方女性亲戚,要单数哦]所需物品:新娘手捧花、主宾胸花、行车路线图
四。接亲
1。新娘在床上坐好,与亲朋好友拍照,伴娘藏鞋
所需物品:红鞋
2。新郎车到,娘家放鞭迎接
所需物品:礼花或鞭炮
3。新郎进门,给岳父母戴胸花,改口,收红包(父母各给一个)
所需物品:新郎准备胸花、岳父母准备红包
4。新郎到新娘门前,女方朋友拦门
所需物品:红包(十块、二十块的零钱即可,但个数要多)
5。新朗进门,单膝跪地献花
所需物品:手捧花
6。新人吃喜面,各挑起一根面条喂对方,然后一起咬鸡蛋
所需物品:面条+卧鸡蛋,面条一定要用切面,不容易坨,也不容易折,挂面不行哦!
7。新郎找鞋
8。新郎和新娘出门,新娘妹妹拿红鞋,伴娘拿喜盆
所需物品:红鞋、喜盆(盆内放苹果、大米、旺旺等吉祥寓意的东西,还要有个针线盒,寓意不详)
9。新郎和新娘上车,新郎给新娘穿鞋
五。新房
1。婚车到达时放鞭炮
所需物品:礼花或者鞭炮
2。伴郎下车给新郎开车门,新郎下车给新娘开车门
3。新娘进门,喝可乐或红糖水
所需物品:可乐或红糖水(最好也找个专人负责,进门就递上)
4。新娘将喜盆给婆婆,给公婆戴胸花,改口,收红包(父母各给一个)
所需要物品:喜盆、胸花、红包
5。新娘到床上坐福,其他亲朋参观新房
所需物品:鲜花、喜糖、喜烟
六。酒店
1。抵达酒店,放鞭炮
所需物品:礼花或者鞭炮
2。新人与亲朋好友合影
3。新娘新郎进休息室,补妆,将婚礼需要物品准备好,交给伴郎伴娘保管
所需物品:礼服、婚戒或其他信物
4。新人与主持人进行最后沟通,确定婚礼流程
5。新人入场,准备婚礼开始
七。典礼
根据自己情况进行安排
八。敬酒
通常先敬女方亲朋,之后男方,最后新人朋友
超级详细的沈阳结婚婚礼全流程!
结婚前一天准备
1.接送行李
女方成员:一位长辈,其他是平辈,哥哥,嫂子,弟弟,妹妹.
程序:男方接,或者女方送.娘家长辈和嫂子铺床.弟弟挂钟(婆家给红包),妹妹挂窗帘(婆家给红包).最后婆家备酒席一桌招待娘家宾客.
2.新房装饰最终完成。
装饰新房,吹气球等.
结婚当天
1.接服务人员
(1)5点钟新人化妆;
(2)装饰花车,取回花束、胸花、头花。接来摄相师、照相师。
2.家里准备
(1)张贴室久喜字盈联;张贴新房室内喜字(2)用大红纸将新房门前井盖盖上
3.6点10分接车队,同时装饰车队(系彩带,挂气球)
4.6点40分摄像师拍摄迎新队伍。
5.6点58分迎亲车队出发。娘家准备百年面一碗加荷包蛋两个(新人进门食用)。备赏金若干(童男、童女)女婿改口赏金,新娘备挡驾人员(新郎接亲时被挡在门外,请岳母请新娘把门打开)。
6.迎亲队伍到达娘家,迎亲活动开始,摄像师拍下双方认亲、新娘的姐妹们的挡架,新郎进门改口,给岳父母戴花,新人戴花,吃百年面,亲友团合影等画面。
7.出门、新郎抱着(或挽着)新娘走出娘家,新娘将一束鲜花背对众亲友抛向未婚的年青人(抢到这束鲜花者便是下一对新人),花车上新郎给新娘换上新鞋,童男、童女(或伴郎、伴娘)陪同,亲友团上车,车队出发。
8、7点58分迎亲车队回到新房,迎亲礼节活动开始:(1)燃放鞭炮、礼炮;(2)奏乐、拉花、彩喷等。
9、迎盆、接花,婆婆接过儿媳手中的金盆(或花束)儿媳给婆婆戴上头花(或胸花),儿媳改口叫妈妈,婆婆给儿媳赏金(或手饰),新房外合影留念。
10.入洞房,新人进入洞房各抓起一张床上的大红喜字(抓喜),新郎把新娘扶到床上新娘盘坐中央身下一把装饰木斧(坐福)婆家司仪端过一杯红糖水给新娘喝下(甜甜美美)。婆婆拉新娘下床认亲,娘家亲友团出代表给新房挂上新窗帘、门帘、挂钟、装箱、叠被等活动。婆婆分别给赏金,新娘化妆台前摆好化妆饰品,亲友在新房合影留念。
11.8时48分车队到达酒店,燃放礼炮,鞭炮、拉花、彩喷、放鸽、放飞气球、奏乐、迎宾。
12.9时58分典礼仪式:
(1)主持人宣布典礼开始、奏婚礼进行曲;
(2)新人步入典礼大厅,点燃雪花喷筒2个,大拉花两个,花瓣雨一盘,同时伴随;
(3)点燃婚礼蛋糕;
(4)证婚人宣读结婚证书;
(5)主婚人讲话;
(6)来宾代表讲话;
(7)交换信物;
(8)饮交杯酒;
(9)典礼结尾,抛洒吉祥物。
13.宴席开始:新人点烟、敬酒,婆家主婚人敬酒,答谢来宾。
14.12点。娘家亲友团退席,婆家回赠四财礼
(1)大葱四根(婆家拽回二棵,给娘家带走二棵);
(2)粉条二把;
(3)鱼两条(半熟成品);
(4)离娘肉(2根肋骨肉),赚席面一桌(八道菜)白酒二瓶。
15.团圆饭:家人共进。
16。洞房:红枣、栗子、花生、糖块各四两。(晚间入洞房休息前放于床上)。
一、订婚
男方选择良辰吉日,带聘金、聘礼拜访女方,女方回赠男方礼金和礼品,双方家庭共同商定儿女的喜日及各项事宜。
二、结婚前一天
1、新娘的嫁妆送到新房,一般都系上红绳
2、新床要由新郎的一位女性亲属来铺,一般为嫂子
3、双方整理被褥一般是新娘带来的被褥放在新郎的被褥上面,以示敬重,然后,新床的四周撒上一些钱币。
4、新郎的小舅子或小姨子给新房挂窗帘及挂钟
5、新郎招待双方的亲友,落实明日结婚事宜,分工明确,责任到人。
三、结婚当天
1、“喜车”出发
新郎和长辈、童男、童女等相关接亲人员乘车出发,一般来说,去时人员应该是单数,回来是双数。庆典公司的工作人员除外。
2、“喜车”到达新娘家
(1)敲头道门
(2)进门后,向女方父母鞠躬、改口、佩带胸花
(3)敲二道门,此时新娘的同学和朋友可以“堵门”逗趣,新郎应给堵门的朋友红包。
(4)进二道门后,向新娘献手捧花(也可以摆单腿跪地造型)
(5)互相佩带胸花(一般双方都将胸花佩带到对方左侧胸前)
(6)新郎、新娘吃“喜面”(一碗面条、两双筷子、两个荷包蛋)
(7)新郎、新娘与女方父母及亲属合影留念
(8)抱起新娘上“喜车”,在“喜车”上新郎给新娘穿“踩堂”鞋
3、“喜车”返回新房
(1)“喜车”在前,新娘的父母、亲属、宾客按顺序坐随后车
(2)新郎新娘下“喜车”后,燃放礼宾炮(花),踩响球等
(3)新郎母亲将新娘手中的鲜花或“喜盆”接过(俗称接聚宝盆)
(4)新娘向男方父母鞠躬、改口、佩带胸花
(5)新郎新娘在“喜车”前同新郎父母合影留念
(6)新郎新娘在“喜车”前同双方父母合影留念
4、参观新房
(1)进入新房后,新郎新娘喝红塘水
(2)新娘坐在“喜床”上,俗称“坐福”
(3)新郎新娘在“喜床”上合影留念
(4)邀请双方亲属朋友参观新房,并与新郎新娘合影留念
5、“喜车”抵达酒店
(1)新郎亲朋在酒店门前迎接,再次放礼宾炮(花)、踩响球等
(2)新郎新娘在宴会厅门前迎宾
(3)主持人选择吉时主持典礼
6、拜席及四彩礼
(1)新郎新娘在拜席时按照先娘家席,后婆家席,先亲属,再领导、再同志、再邻居、后同学、朋友之顺序进行点烟或献花
(2)敬娘家烟时,由新娘持烟,新郎点烟,新娘要加以介绍;给婆家敬烟时,新人角色互换
(3)新郎新娘拜席一段时间后,新郎父母或兄长向客人敬酒,顺序同上
(4)喜宴中,有客人离开时,新郎新娘相送至门口
(5)男方父母适时的给女方来宾中的小孩红包
(6)如果酒店给新娘父亲加菜时,新娘父亲要给厨师红包
(7)新娘父母要离开时,新郎父母应该为其送上四彩礼:离娘肉一块(要带皮、带两根肋骨);鱼品一份;粉条一把;大葱数根,用红丝线系活扣
7、团圆饭
新郎父母与家人接受新娘、新郎的敬酒,并对他们的婚姻表示祝福
四、结婚第三天
新娘新郎一起回娘家,称作“回门”,要准备四样礼品
【中国古代婚礼习俗图文】推荐阅读:
中国传统古代中式婚礼01-25
中国古代枕头06-25
中国古代陶艺02-15
中国古代砖瓦02-15
中国传统婚礼习俗禁忌07-20
中国古代军事制度05-26
中国古代诗歌探究06-01
中国古代感恩故事06-05
中国古代经典诗句06-07
中国古代皇帝制度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