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就业博弈(精选9篇)
摘要:近年来,由于就业难度的加大,出现了一股“考研热”。是否考研,以及专业、甚至地区的选择对面临毕业的学生的未来影响都是十分关键的。大学生已经是一个完全具有独立思考的成年人,其过程中出现的诸多博弈现象,使其不得不做出自己的选择。本文将利用博弈理论,对考研过程中出现的三种重要选择进行简单的博弈分析。通过分析可知,考研过程中每一次选择都需要对自身情况和考研的宏观信息进行全面分析,才可能实现自身最优化选择。
关键词:大学生考研博弈
大学毕业后到底该考研还是该工作?考研到底是理性选择还是盲从?大学生毕业后到底要如何选
择自己的人生出路?„„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火热话题。而考研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博弈过程。
由下图可以看到,从做出考研的决定到最终录取的这一个漫长的过程中处处存在博弈。首先是在博弈中做出考研的选择,当选择了考研之后,须在博弈中对专业、地区、院校、导师做出选择,复习战略也是一种博弈。直到考试成绩出来,如果有调剂的机会,博弈将又一次出现。考试失利后博弈仍旧存在,是选择继续考,还是工作„„只有在考研过程的每一次博弈中达到最优或至少次优的情况下,考生才能达到效用最大。
图1考研过程中的博弈决策树
一 选择考研还是选择工作的博弈分析
三年级大学生面临着以后选择考研,还是就业的问题。影响考研或工作的因素有很多,比如,社会环境、个人前途、专业的不如意、家庭环境等。为了简单起见,从个人的收益最大化分析,有以下两点需要讨论:第一,从社会环境来看,任何学生都有可能选择考研或者工作,从成功的概率来分析,如果考研的人比较多则考研成功率自然降低,相反,考研的成功率就高。第二,从个人前途来分析,下面有一个收益分析方法,举个简单例子,工作带来的收益是每月 1 500元(现值),考研成功,考研带来收益每月 2 000 元(现值),考研失败的话,每月收益 1 300 元(现值)。
综合上面的两种情况,可以得到一个博弈矩阵,假设:
(1)学生自己在其他学生的考研的情况下,自己考研成功的概率为ρ1,在其他同学不考研的情况下,自己考研成功的概率为ρ2,很显然有 ρ2>ρ1;(2)考研成功带来的收益为 ν1,考研失败带来的收益为ν2,直接工作带来的收益为ν3,很显然有 ν1>ν3>ν2,(3)学生自己的学习能力假设为 m,一般水平m=1,成绩较好 m>1,成绩较差 m<1。(主要讨论学生自己的收益,(主要讨论学生自己的收益,其他人的略),有如下博弈收益矩阵:
注:对于其他学生,考研是指考研人数相对比较多,工作是指考研人数相对比较少
从上面的博弈收益矩阵可以看出,在很多学生都考研的时候,需要比较 mρ1ν1+(1-mρ1)ν2 与 ν3 的大小,由于研究生阶段属于精英教育,人数规模不会很大,因而,需要从自身出发,判断好自己的 m,而且需要根据许多信息判断考研人数的大概趋势。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考研或工作的选择,关系着自己未来。当然,对于学习能力超优秀的学生来说,由于m 值很大,从而考研收益始终是大于工作的,存在优势策略,即选择考研(由于模型的不全面性,现实生活不完全存在此现象)。
二、选择院校的博弈分析
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学校的选择也是极其艰难的,选择报考热门地区、热门学校,还是相对比较冷的院校,即一般普通高校,难以决断。很显然,每个人都想上国家重点高校,但是,考名校,不仅通过初试很困难,通过复试更加困难,所以需要考生衡量自身的能力,并且要有能接受高失败率的心理承受能力。从效用最大化出发,有以下两点需要讨论: 第一,风险偏好的问题。作为学生自己,需要判断自己是风险规避者,还是风险偏好者,并且需要根据信息判断其他考生的风险偏好,若大多数考生是风险偏好者,则考名校的成功概率相对较低,反之,成功率则高一些,当然,相对于普通院校来说,考研成功率还是要低很多。第二,考生对自身能力情况的分析,自己是一个基础扎实,还是基础一般的学生,专业课学习如何,复试是否占优势,考取名校、一般院校的成功概率如何。
综合上面两点,建立下面一个博弈收益矩阵,假设
(1)在其他同学为风险偏好者的时候,也就是选择考取名校,考生自己选择考取名校的并且成功概率为 p1,选择考取一般院校并且成功的概率为p2;反之,在其他同学为风险规避者的时候,成功概率分别为 p3 和 p4,有p3>p1,p2>p4,p2>p1,p4>p3,(p2-p1)>(p4-p3)。(2)假设考生自己考取名校,成功之后的效用为u1,失败的效用为 u2;考取一般院校,成功和失败的效用分别为 u3 和 u4。有如下博弈收益矩阵:
从上面的博弈收益矩阵,可以看出:
首先,要判断自己的风险偏好,因为风险偏好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你的院校选择。比如,假设大家的能力一致,也就是 p2,p1,p3,p4 对于任何人都是固定值,考生自己是一个风险偏好者,则报考名校,带来的效用大于
一般院校;反之,对于风险规避者,报考一般院校,成功率高,比较稳定,其效用大于报考风险较大的名校的效用。
其次,能力决定一切。比如对于基础一般的学生,即使是风险偏好者,其考名校的成功率也使很低的,因而总的效用可能小于一般院校;相反,对于很优秀的学生来说,即使是风险规避者,因为考取名校的概率很大,也会选择考取名校。
所以,选择学校的时候,要综合分析自己的实际能力,判断自己的风险偏好,并且根据现有信息分析其他同学的风险偏好,因为别人的选择,会影响到你考研成功率,从而可能改变你的选择。在这种情况下你的选择,才是使你效用最大化的选择。而有些现象是不可取,比如,学生自己属于风险偏好者,本人也很优秀,但是父母是风险规避者,父母为了稳定,要求报考一般院校,自己就听从父母报考一般院校,这样是不会实现自己效用最大化的。
三 上专业课与不上专业课的博弈分析过程
考研的特殊之处在于先初试考查,考生只有先通过了初试才有复试专业素质的机会,而且复试成绩的比重相对初试成绩要偏低, 这就意味着考生一旦进入了复试就很有可能顺利地考取研究生。然而大学阶段的专业课,尤其是关键性的专业课大部分安排在大三和大四上学期,而研究生入学考试也安排在大四上学期末,这样我们一旦选择考研,只能在专业训练的黄金时期顶着学习压力备考。
由于这种特殊的考试安排,选择考研的同学在复习方式中的矛盾便产生了:是破釜沉舟,弃专业课于不顾,背水一战?还是“考研诚可贵,专业价更高”从而两者皆顾之?若选前者,专心基础课程的训练将为初试的顺利通过增加筹码,但复试如何应对?一旦考研失手,没有专业知识如何去选择工作?如果选择后者,尽管考研也进行,专业也不落,似乎两全其美,但人的精力和时间是有限的,考研复习强度大,难度高,时间短;专业训练任务重,难度高,费时长,如果协调不当,很有可能专业学不好且直接影响考研。
根据实际情况,存在一个比较复杂的博弈现象,涉及到对于考研成功率,以及对于以后工作的影响。本文为了简单起见,就只从考研成功率来分析:第一,放弃专业课的学习,可以为考研赢得一部分时间,可以增加基础课程学习,比如英语、数学的学习,从而提高考研初试的成功率,但同时会造成复试成功率的降低。第二,相反,专业课的学习,可以提高复试的成功率,同时降低初试的成功率;还有,即使考研失败,在以后的工作中,专业课的学习可以提高学生自己的未来收益。
综合上面的两种情况,有博弈矩阵,假设:
(1)初试成功率为 p,复试成功率为 q,总的考研成功率为0.7p+0.3q(主要分析对象);(2)在其他考研同学上专业课的情况下,学生自己选择上专业课,初试、复试成功率分别为 p1,q1,学生自己选择不上专业课,初试、复试成功率分别为 p2,q2,相反,在其他考研同学不上专业课时,其概率分别为 p3,q3;p4,q4,很明显有以下关系 p2>p4=p1>p3,q3>q4=q1>q2。有如下博弈收益矩阵:
从上面的博弈收益矩阵,可以看出,这样一个问题需要考虑:专业课上课时间需要重新在基础课和专业课中分配,对于不同的人,在同样的时间,p,q 的增加值是不同的。需要思考的问题是,在这一部分时间里,0.7Δp 与 0.3Δq 之间的大小,例如,在其他同学上课的情况下,学生上课,还是不上课,主要是权衡 0.7(p 2-p1)与 0.3(q 1-q2)之间的大小,对于不同学生,其结果明显是不同的。比如,基础知识比较扎实的学生,这部分时间用于基础课的学习,其初试成功率并不能明显提高,然而用于专业课的学习,其复试占有明显优势,可以大幅度提高复试成功率,在这时,极有可能出现 0.7Δp≤0.3Δq。所以,对于学生自己而言,需要全面了解自己,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上专业课,不能随大流,别人不上专业课,我也不上专业课。
总之,考研的选择面临着种种问题,考研的过程也是非常复杂的。大学生应该认真对待,理性分析,对自己的人生和前途负责。
参考文献:
然而, 这场招聘会却在传递一个信息:前来应聘的毕业生中, 大专及本科学历的毕业生明显减少, 研究生学历的人却在明显增多, 让这个冬天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充满着难以捉摸的变化。
职场炮灰, 是否属于你?
一个明显的佐证是, 现场平时很看好的用人单位展位前, 排队等待面试的学生却寥寥无几, 很多大专及本科学历的毕业生并不急于排队递交简历。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 在几家不太显眼的制药企业展位前, 却排着长长的研究生队伍, 让广州市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主任何全穗百思不得其解。作为主办方, 何全穗表示:“这种情况以前很少见, 我们分析可能是随着国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逐渐深入, 对这方面高层次人才需求越发迫切。同时, 研究生就业也变得务实理性。”
如果深一层次解读何主任的话, 或许可以更为贴切地理解她话中的潜台词:专业能力不强、实践经验缺乏、综合素质欠佳的研究生, 很难在激烈的毕业生求职竞争中获得“精英化就业”。
据主办方介绍, 本次招聘会提供1.5万多个职位, 其中需求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占4.09%。似乎研究生的就业梦想可以在这几个数据面前变得触手可及, 然而现场的研究生却并没有因此表现出与之相称的信心。“我还在等结果, 但我觉得我可能是炮灰”, 在接受采访时, 很多研究生都表示了类似的担忧。一位研究生很无奈地表示:“感觉像处于夹心层, 拼工资、年龄比不过本科生;拼知识和水平又赶不上博士生。”
从各省近期公布的就业率统计来看, 研究生就业率普遍低于本科生, 当然这与研究生对就业单位层次和薪酬要求较高有关, 而同时很多企业也不愿意选择研究生, 觉得研究生要价太高, 没有本科生实惠。
对于即将参加2011年研究生考试的大四本科生来说, 这尤其值得思考。你是否是“被考研”一族?你是否对于顺利考研还没有太大的把握?你是否对于考上研究生之后的就业也心怀忧虑?对于持续提高就业竞争力, 你又是如何考虑并付诸实施的?
考研, 裁弯取直增加胜算
在很大程度上, 考研是提高就业竞争力的一次尝试, 因为它不仅仅是一次专业知识的系统学习, 更是一种心智的历练。既然选择了远方, 也选择了与之相伴随的风雨兼程。只是在路上, 你需要做一些事, 避免走一些弯路, 尽量缩短通往终点的路程。
首要的一环就是调查。你需要调查了解与自己实力相当的院校和专业的要求、难易程度, 根据自己各科的实力, 选择自己经过努力可以考上的院校和专业, 可以找找相关的资料, 与能分享些经验的学长进行交流。有一点要谨记, 盲目挑选知名重点学校, 竞争会比较激烈, 选择一般学校的好专业还是比较明智的。
其次, 要有一个明晰的愿景。内心里对考上目标院校的愿望强烈程度, 会直接影响到肯下功夫的程度。对于理想的坚守, 需要持续的、积极的心理暗示。
最重要的是, 你需要脚踏实地去学习和复习。考研是持久战, 不是一两个星期搞突击就可以攻克的考试, 需要周密的计划, 沉下心来复习。考研过程中, 通常会受到各种各样的诱惑, 有的同学找到理想的工作了, 会让你厌烦坐考研的冷板凳, 也想跃跃欲试加入就业大军, 那么你需要重新考虑自己考研的路了。
当然, 必不可少的还需要一个积极的心态贯穿始终。考研一般持续时间为半年左右, 从开始看书、报考到最后四科考试, 整个过程中不同时间段, 心态可能不一样。调整心态, 怀揣着一颗平常心, 保持乐观自信, 有利于对整个进程的把握。
在考研中, 还有一个原则, 需要先确保各科都过报考院校专业要求的分数线, 在过线后发挥自己的优势科目去拉高总分。
就业, 脚踏实地放飞梦想
当你收获考研成功的喜悦, 你还要继续怀着信心与明确的目标与现实接触。考研和就业, 都是选择的关口, 一个关口的漂亮转身, 为了续写另一个关口的精彩。对于就业, 有的人可能会从事与自身专业相关的工作, 但也有很多人将这个关口作为跳板来重新调整人生的方向。
在现实就业之中, 很多高质量的岗位都明确需要研究生学历, 具有研究生学历无疑是一大优势。以广受热捧的2011年国家公务员考试为例, 总计招考职位9758个, 招考人数16205人, 招录硕士及博士研究生1786人, 占到11.0%。也就是说, 如果具有研究生学历, 那么可以选择报考职位的比例比本科学历要高出十个百分点。
但具有研究生学历并不意味着就一定能找到满意的工作。研究生就业, 要想找到一份比较满意的工作, 首先得大致确定个方向, 要明白自己是走专业路线, 还是走综合路线。如果选择走专业路线的话, 就得在自己欲从事的专业领域里有所成果, 至少得多关注该领域, 考相关的证或者发表专业领域有质量的论文等, 有适当的社会活动, 如果能参加该领域的社会实习实践则更佳;如果确定走综合路线的话, 那么社团活动、实习经历则较为重要, 因为用人单位对组织、协调等综合能力的要求会比较突出。
实际上, 提高就业竞争力, 是一段漫长的旅行, 特别是心灵的旅途。在这段旅途中, 需要学会选择, 需要忍耐和坚持, 更需要判断、不断成长和自我更新, 甚至在最艰难的时刻, 也能放眼前面广阔的地平线。
而相对于用人单位的“用工荒”难题,今年的就业问题也更加严峻。据人保部门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630万人,比2009年的611万多19万人,预计今年城镇就业供求缺口仍在1200万左右,高校毕业生就业仍是所有就业群体中就业的难点,就业形势非常严峻。
一边是企业招工难,一边是严峻的就业形势,这种供需不平衡的矛盾是如何演变而成的呢?
就目前的企业需求来看,劳动密集型企业占用工市场的主导地位,而新生代公民权利意识逐渐苏醒,无论是第二代农民工,还是80后、90后大学生,他们都不愿从事低薪、环境差的工作,更不愿当廉价劳动力。这种意识的苏醒和增强并没有错,但却和我国目前大幅度依赖廉价劳动力的产业结构产生冲突和矛盾。
从就业心理来看,“蚁族”,是对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的概括,他们有着无法释怀的青春梦想,但却过着生存以上、生活以下的日子。“大学生”这个美丽的头衔,带给他们的并不是知识改变命运的美好前程,而是怀揣着梦想来到大城市却只能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落差感。
同时,“用工荒”和“就业难”的矛盾,也折射出深层次的社会问题。
首先,农民工的一去不返,背后是制度性保障的缺失。一直以来,农民工为城市发展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但却常常被忽视。因为没有城市户籍,所以他们在医疗、住房及教育等方面都不能与城镇居民同日而语。因此,笔者认为,农民工社会保障缺失便是造成沿海等地区严重缺少劳动量的深层原因。因为对于农民工来讲,他们到哪里都是打工,到哪里都没有保障,所以,他们到哪里都一样,离去的时候就不会有太多牵绊。
其次,随着经济的转暖,企业进入了产业升级期,这对劳动者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用工荒”从珠三角到长三角不断凸显,也就不足为奇。经过对600家制造业企业招聘信息的分析发现,40%以上的企业要求应聘者有技工证;在对5000名农民工问卷调查后发现,只有10%的农民工有技工证。技工需求量大增,而市场提供的成熟技工量却停滞不前,一方面产业结构需要员工技术升级,一方面人才、培训的“升级”却跟不上,这得使“就业难”和“用工荒”这对矛盾很难缓解。
对于在一线城市“飘”着的大学生来说,上述工作又不能与之所受的教育和心理承受能力相匹配,高薪酬的工作往往又要求较高的专业素质和较丰富的工作经验,而我国本科大学毕业生这两项基本缺失,这就导致了大量应届毕业大学生就业较为困难。
而协调这一矛盾,不单单是就业市场的事,更应该升级经济产业结构,政府和企业也应完善培训的阶梯,以促进就业升级的实现。一方面劳动力输出地政府要加强对打工者的专业技能培训,另一方面各大高校要多开设与大学生就业关系更密切的课程。同时,更为重要的是,我国的经济产业结构到了不得不调整的时候。劳动密集型产业、过度依赖出口的经济、高能耗低产出的企业以及制造业为主的发展模式,都需要得到升级。此外,当前最紧要的,是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目前我国约有7亿农民,如能逐步实现农业产业化,形成新的农业生产关系,将会进一步解放农村生产力,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能缓解企业“用工荒”现状。
农民工“找工慌”和企业“用工荒”,暴露的是当前城市化进程中的薄弱环节,加快我国城镇化、工业化及现代化速度,是从根本上改变农村面貌的重要途径,是我国经济再起飞的巨大潜能。
这次的考研就业指导先是介绍的就业情况,但是我发现的很严峻的事实就是,对外汉语的没有就业很理想的,请来介绍就业经验的都是汉语言专业,而且通过这次讲座,我真的是深深意识到女生本科就业的不易,基本本科毕业后找到工作的都是男生。纵使你有才华,很多事情并没有设想的那般美好。结束后他们汉语言的班长很实在的跟我讲,就是这几个被请过来作为经验交流的学长,找的工作也并不是最理想的:有4个是中铁四局的,唯一一个女生是淮南矿务局的,都是文秘方向。
还有就是考研,我问了几个学姐学长,他们的回到都是因为找不到工作而选择的考研,其实在很大一个层面上,虽然他们是考研大军中的胜者,但实际上他们自己都不知道考研过后的路该怎么继续。有一部分人的梦想,并不是对外汉语的研,然而迫于现实,又没有很大的勇气去跨专业,去重新学习别的专业知识,于是只有选择考对外汉研了。他们这个对外汉的班级有64个人,其中50个人考研,有11个被录取。主要是北语和安大居多。
因为我自己的方向定位真的不是对外汉语的研,所以我听的是汉语言的考研介绍(考研讲座分两个教室进行),其实说实话,汉语言方向我也不太感兴趣,但是过程中,我听到了一个很重要的信息,就是考上中国人大的那个学姐,她是跨专业考的法律,说了很多,但我记得最清楚的一句是,一旦你下决心了,就不要去想后果,不要去想回报,认认真真,踏踏实实的去做,跨专业最难的,其实是你自己逾越不了你学习本专业的状态。但是他从大三开始准备,每本法学的专业书都背了8遍多,暑假的时候在家实在背不下去,就改成抄书……
我想引用她的一句话:“女生,对自己一定要狠一点!”
另外交流最多的还是考公务员的学姐,她报的是阜阳国税局的岗位,考的是国家级公务员,问了很多有关准备细节,感觉还好,推荐了几本参考书目,情调不要轻视申论。
就业压力大是考研主要动机
中国教育在线日前发布的《年全国研究生招生数据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2017年,多省市研究生报名人数激增,北京、江苏、辽宁等地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增幅均超过20%。
《报告》指出,2017年全国报考北京研究生招生单位的考生为28.9万人(不含推免生),比20增加18.9%。在京参加考试的考生人数106155人,较年增长20.8%。
此外,2017年,江西省考研报名人数达到52125人,比上年增加8143人,增长18.51%。辽宁省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创历史新高,达到84460人,比2016年增加14200人,增幅为20.2%。其中,沈阳、大连、锦州等地区的考生人数已大幅度超过本地区普通高考的报名人数。
中国教育在线针对2017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考动机进行的调查显示,35%的被调查者选择“本科就业压力大,提升就业竞争力”。因“继续深造,提高学术研究能力”选择考研的人紧随其后,达31%。另外有19%的被调查者是“为了获得学历、学位证书”而考研。同时,超六成的被调查者认为研究生学历对工作薪酬的影响较大,认为研究生学历对工作薪酬没有影响的只占4%。
国内知名高校持续受追捧
“既然是考研,大家肯定希望再往上走一走,报考国内名牌大学的研究生成为同学们的首选。”王悦婷选择了南京大学的中国哲学专业,而她的同学们,大部分都报考了北师大、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等名校。
中国教育在线提供的数据显示,国内知名高校研究生报名人数居高不下,其中山东大学2017年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比去年猛增28.8%。南开大学的报考人数比去年增长11.58%。
此外,从北京市教育考试院公布的数据来看,2016年报名人数最多的前10个专业为工商管理、会计、法律硕士(非法学)、金融、公共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金融学、材料科学与工程、汉语国际教育、计算机技术,其中报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数13395人,会计专业报名9369人,法律硕士(非法学)专业报名7608人。
《报告》还显示,从20到年硕士研究生各学科(不含艺术学科)招生情况来看,工学招生所占比重最大,其次是管理学、医学。其中,超半数学科招生规模逐年加大,仅有文学、哲学、历史学招生规模保持平稳甚至有所下降。
在职研究生规模增幅显著
在职研究生首次纳入统考,让在天津担任公务员的李真也加入了考研大军,“今年,政策调整了,考在职既不影响工作,还能拿‘双证’”。
今年9月,教育部正式下发《关于统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工作的通知》,12月1日以后录取的研究生从培养方式上按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形式区分,其学历学位证书由原来的只颁发学位证书(单证)改为同时颁发学历证书和学位证书(双证)。《报告》指出,在职研究生考试纳入统考,这一政策调整很大程度上带动了2017年研究生报考热,多地非全日制报名人数占比超过10%。
《报告》指出,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招生比例较高。南京大学2017年硕士非全日制招生1400人,全日制招生4000人,与全日制招生数量比例为1:2.9。浙江大学2017年硕士非全日制招生与全日制招生数量比例为1:3.4。
值得注意的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前不久发布的《关于下达2016年动态调整撤销和增列的学位授权点名单的通知》,共有175所高校撤销了576个学位点。而增设学位点最多的学科为会计、法律、艺术、翻译、金融等专业,应用型学科居多。在新增学位点名单中,专业学位硕士点增长比重加大,占46%,反映出高校更加重视应用型硕士研究生培养。
进入大三下学期,就业还是考研成为同学们日益关注的话题。为了消除大家的疑惑,做出正确的选择,今天我们召开了主题为“选择发展方向,梦想扬帆起航”团会。
会上同学们积极发言,确定考研的同学纷纷阐释了自己要考研的决心与在考研前期做的准备,如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把考研纳入人生规划、准确定位,选取合适的学校和专业、公共课与专业课的复习等。而选择就业的同学则认为,考研耗时长,投入高,预期收益并不理想,并不是明智的选择。要就业的同学纷纷表示赞同,并深入讨论了个人择业观和就业中的注意事项等问题。
通过本次团会我认识到,大家应该勇于面对压力和挑战,把压力、挫折看成是锻炼意志、增强能力、提高心理素质的一场考验;要及时减轻负担,消除不安情绪,既要做好当前事情,又要为自己的选择做好准备,脚踏实地,为辉煌的未来不懈奋斗。
“预就业”就是大学生对就业的预备、预习, 是正式就业前的准备阶段, 包括就业的思想观念、心理调适、职业技能锻炼、知识储备、经验积累等。“预就业”是将毕业生就业后的试用期前移至学生的在校期间, 利用每学年6-8周的工作学期, 有意识地把学生组织到用人单位参加顶岗工作, 让学生在就业前认识社会、感知企业、感受岗位,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良好的社会实践能力、与人沟通协作能力和抗挫折能力。大学生“预就业”现象起源于两个方面:第一是中专生的顶岗实习, 经过前面2-3年的理论学习和技能培训, 在毕业年份由学校安排学生进入相对应的企事业单位进行顶岗实习, 在正式毕业前由用人单位进行评估考核, 评估合格的毕业后直接进入该用人单位工作;第二是大学与各类大中型企业建立的实习基地, 实习作为大学教学过程的一个必经阶段, 在高校扩招所带来的毕业生就业难的现实影响下, 建立实习基地在各所大学蔚然成风, 有相当比例的大学生在毕业后最终留在了实习单位开启自己的职场生涯。
“预就业”大学生具有双重身份:首先他们仍是在校学生, “预就业”只是他们必须完成的一个教学环节;其次, 在用人单位他们则是一名准员工, 各方面都要以正式员工的标准来要求自己。
“预就业”模式自20世纪80年代引入我国以来, 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尤其在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提高学校就业率方面效果卓著, 但与我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标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学校开展“预就业”模式动力匮乏, 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 参与过程流于形式。政府对企业和高校的政策扶持力度不足, 致使企业和高校在追求各自利益最大化的情况下很难达成共识, 要使不同主体做出完全一致的决策难度很大。
企业更倾向“搭便车”行为, 高校更注重参与学生的数量和由此带来的就业率提升。政府在现有政绩观的影响下, 作为宏观调控者和监督者, 应想方设法改变三者利益博弈的某些规则, 促进企业与高校的联盟, 推动“预就业”模式的顺利进行。
大学生“预就业”过程主要涉及学校、企业、学生这三个主体, 而宏观上能够对“预就业”产生重要影响的则是学校和企业这两个主体, 我们不妨从博弈论的角度来分别探讨学校和企业、企业和企业对大学生“预就业”的影响。
学校和企业两大主体间的博弈分析——智猪博弈
企业参与学校组织的大学生“预就业”本应是理所应当的:企业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 企业必须重视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同时, 企业应主动为社会承担一部分人才培养的责任。对学校而言, 为社会培养人才、输送人才是其主要功能, “预就业”模式既弥补了课堂教育的先天不足, 也可成为学校的办学特色。因此, 尽管学校知道, 作为主体之一, 开展“预就业”模式肯定会付出一定的代价, 但只要开展, 从长远看还是有所得的。
根据博弈论的原理, 假设学校和企业都能理性地做出判断, 根据对方的行为做出理智的抉择。高校在此博弈中有两种选择:主动开展或者拒绝开展, 其中, 主动开展指学校根据培养计划, 结合企业需求, 为之提供合适的“人力资源”。同样, 企业也存在着两种选择:主动参与或者拒绝参与, 其中, 主动参与指企业对招录的学生有系统的培养方案, 实行定岗工作, 保证学生的真实参与度, 并提供合理的工作报酬。那么, 当学校开展“预就业”模式时, 它必须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付出一定的成本, 以便将学生推荐给企业。一方面企业有可能会配合主动参与接纳学生, 但基于目前人才市场中供大于求的局面, 企业也可以选择直接在人才市场招聘, 因此, 完全可能拒绝开展“预就业”模式。反之, 当学校不开展“预就业”模式, 假如企业开展“预就业”模式, 比如提供培训和实习等, 最终受益的是企业和学校, 学校不需要承担成本, 但企业却需要付出较高的培养成本;假如企业也同样不开展, 则双方都无从获利。
显然, 无论学校是否开展“预就业”模式, 站在企业的立场, 最优策略是放弃开展或保持消极态度, 等待搭学校的“便车”。而学校的选择则是, 无论企业是否参与, 学校本身都必须坚持积极开展, 尽管会付出一定的成本, 还很容易让企业“搭便车”, 但如果学校也放弃开展, 那对学校而言将失去更多。
企业与企业两大主体间博弈分析——囚徒困境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企业的选择是向所能取得的经济利益看齐的, 企业在寻找人才的过程中希望用尽可能少的投入找到符合岗位要求的人力资源。
假设有企业A和企业B, 在整个行业内经营规模相当, 如果他们参与“预就业”模式, 那么收益为6, 付出的成本为2。倘若企业A和企业B都有意愿参与, 为了避免今后有“搭便车”的行为, 可以签订协议将来不挖对方墙角, 此时每家的净收益相当, 均为4 (6-2) 。如果企业A参与, 而企业B抱着某种想法拒绝参与, 那么从最经济的角度出发来看, 企业B宁可花1个单位的成本去挖企业A的墙角 (比如:给出的待遇略高于企业A) , 此时企业B的净收益就为5 (6-1) , 企业A在没有获得收益的情况下还付出了成本, 它的净收益就为-2 (0-2) 了。如果企业A和企业B都不参与, 用挖其它企业墙角的方式来充实自己的人才库, 则每家可以获得的净收益为5 (6-1) 。以上博弈即为“囚犯困境”, 企业A和企业B都不参与“预就业”模式才是唯一的纳什均衡, 且为占优策略均衡。
由此, 企业会更青睐让别人付出成本去培养, 自己通过各种手段搭人家的便车, 坐享其成。企业与企业之间的这种博弈才是导致企业不愿意付出代价参与“预就业”模式的真正原因, 这在博弈论上称为“囚徒困境”。
“预就业”模式缘何不能受到企业的大力欢迎和积极参与, 大多数研究者认为症结在于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不强, 过度追求自身利益而忽视了社会整体利益的考量。笔者认为政府更应该发挥主导作用, 出台相关政策, 在保证企业能实现自身利益的同时, 对愿意且积极参与“预就业”模式的企业给予一定政策上的优惠。从现有的成功经验中不难看出, 德国的双元制、英国的三明治课程、以及澳大利亚的TAFE模式, 其成功的奥秘也都在于平衡了各主体之间的利益, 尤其是让企业在参与的过程中有保障、能获益。基于我们国家的现有国情, 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改善。
出台相关法律法规, 明确各主体的责任和义务。政府应在调研基础上出台保障“预就业”模式顺利进行的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 通过立法明确各个利益主体所要承担的责任和义务。由于高校与企业的横向联系不够, 连接渠道不畅通,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预就业”模式的形成。鉴于此, 我国应建立健全各项政策法规, 形成一个鼓励校企双方联合、规范双方行为的政策机制, 以政策法规为纽带、以经济利益为杠杆、以基地建设为重点, 确定彼此的义务和责任。
政策倾斜来助力, 利益导向促合作。对积极开展“预就业”模式的企业给予政策倾斜, 如在税收方面予以倾斜。税收作为政府对企业的有效调控手段, 它对调动企业参与人才的培养具有积极意义, 会同教育和税务部门在企业所得税、增值税方面依据所培养学生的数量、合作时间的长短、产生的实际效益给予适当减免, 并制定一套具体可操作的实施方案, 确保企业的持续积极性。
增加投入添动力, 各方支持共推进。增加政府投入, 设立专项基金或免息贷款, 切实解决学校在安排学生进行“预就业”模式时经费严重短缺的困难, 平衡重点项目与普通项目间的资金分配, 鼓励和帮助学校在“预就业”模式理论和实践上的探索。同时, 政府要宣传和鼓励社会各方通过捐资助学、社会赠与等方式解决开展“预就业”模式的资金问题。
每个人,尤其是进入大学之后都应该有自己的人生规划。这个人生规划不是摆设,是实实在在为自己的人生做指南针和方向标的。制定人生规划的时候你会知道,自己的知识停留在哪个层面上,你想过什么样的生活,为了这样的生活你要为之做出怎样的努力。有了它,在毕业的前夕你就能客观评价自己,看到底是要考研还是就业。
是否适合考研也需要综合考察,考察的因素包括很多种,实力、专业、家庭情况等。首先,实力的考察很重要。自己的实力决定了你考上的几率。因为考研就是为了考上,如果完全没有基础的考生硬要考全国最热最难的专业和院校,那么他的成功率可能是个问号。除此之外,因为考研的性质决定了考生必须要有足够的毅力坚持下去,如果不能坐住冷板凳。那么最后的成功也可能很遥远。其次,考研专业也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有的专业学术性比较强,读研之后能够学到更多、更系统的知识。当然对最后的就业也是有帮助的,但是有的专业更加侧重于实践性。那么即使考上研究生,读了三年,那么最后一样需要从头积攒经验,不如直接毕业去工作更好。下面我们将分别论述考研或是就业对于今后发展的影响。
(一)论述先就业对于今后的影响及优势
大学生群体从判断群体与个人选择合理与否的角度以及社会与个人的层面来看大学毕业后先工作似乎合理,首先个人成长和需要是相互适应的,现代社会市场发达高度分工无疑需要大量的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现代大学正是以培养以高级技能的合作的工作者为基本前提的,这是大学毕业后优先考虑工作的客观前提。其次大学承担为科研和生产培养人才的双重任务。促使它划分出学术型与应用型两类研究生培养模式。学术型人才的需求是少量的,培养是必须的,要保护的,可以鼓励他们先考研,应用型人才的社会需求趋势是明显的要推动的,应当鼓励他们先工作,这是发达国家研究生教育成功经验的概括也是我国大学教育发展的趋势,这有利于形成与社会需求相一致的人才结构:再从个人层面上来看先工作再考研,首先有利于个人未来预期的理性化,考研的选择应当结合自己的工作需要,社会地位工作能力,先工作经验的积累、心态的磨练、能力的独立、选择的自主为个人更高级的教育合理的奠基,其次有利于争取个人成长的更大空间,先工作,既可以获得分工时候的职位空间又可以获得个人的经济独立和人格独立,还可以保证工作利益与教育利益的皆得。更可以保证个人受教育的职业针对性。喧嚣的社会与宁静的社会之间也许大学生更情愿呆在大学里,知识的传奇浪漫的追求尘俗的远离吸引着大学毕业后先考研的人们。但是时代的召唤、现实的衡量、人生的挑战推动着大学生暂别校园投身工作。
“先就业再考研”不失为一个两全其美的方法。在有较好的就业机会条件下。经过一定的职场历练后,自己可了解目前市场需要什么人才,缺乏什么样的人才,这样自己的努力就有了明确的方向,不至于像无头的苍蝇一样到处乱撞:而且此时自己已经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不用太担心读研带来的经济压力。硕士研究生成为就业的“弱势群体”,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首先。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学历链也随之拉长。在博士相对稀缺的年代,硕士作为高端人才,曾是职场上的香饽饽。可如今,博士批量生产之后,硕士便被逼到了一个“不上不下”的尴尬地位上。其次,硕士研究生的期望值与社会实际需求难以有效对接,这是导致他们就业率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无论是精力还是经费,硕士研究生都比本科生、高职生投入得多,因而对工作有着更高的期望。硕士研究生希望找到薪水更高、待遇更好、工作更轻松的职位。不过,事实上,很多研究生并没有显示出比本科生更明显的优势,这无疑带来了研究生就业中的“高不成低不就”。
再者,硕士研究生传统的就业主渠道吸纳就业的数量也在减少。多年来,研究生主要就业领域在高校、科研院所、国有大中型企业等,但这些用人单位的需求增长速度,与研究生数量增长不匹配。与此同时,用人较多的中小企业招聘则趋于务实,且越来越注意控制用人成本。随着用人观念从“学历型”向“能力型”转变,越来越多的企业不再盲目追求“人才高消费”,而是在适当的位置用适当的人。在一些方面,本科生和拥有一技之长的高职生更符合企业的用人需求。大学生曾经是天之骄子,他们为社会贡献的力量不可小视。如今高等教育的普及,招生规模的扩大,上大学只能获得进入社会入场券。怎样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为自己谋取更好的岗位,走出自己完美的人生呢?应该合理分析自己的优势和劣势,选择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
(二)论述先考研对于今后的影响及优势
大学毕业生毕业后先考研后就业更为合理这是一个对现实进行利弊权衡后的理性选择。第一,虽然工作是必要的,但是先考研能够帮助大学生获得强大的社会竞争力。现代社会奉行能力主义崇尚个人才学,从个人发展的起点历程到最终的社会成就,先拥有高学历者明显占有更大的竞争优势。而目前企业对低层次的学历要求明显已呈萎缩态势。而今年高校毕业生的总量已达680万,这一数字在未来几年还将继续扩大。
本科生毕业找工作难已是严峻的现实,而与此相对研究生的签约率却仍居高不下。因此从最大程度保证就业竞争力的角度看先考研后工作无疑更为合理。第二,先工作固然可以较早地开始职业生涯,但很可能失去先考研者的种种便利,先工作后因为家事之累和工作负担难免疏于学业。而工作中获得的实践经验对于考研的成功作用又实在是微乎其微。第三,考研的“利”更多地集中在未来:底子厚,后劲儿足,就业的发展空间大等。就个人而言,考研无疑给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发展方向的契合提供了新的机遇。应届大学生先考研则轻车熟路,得心应手。目前往届生的考研录取率只有18%,而应届大学生的考研录取率则高达40%。并且随着近年来研究生招生数量的逐年递增,本科毕业生先考研的录取性随之增加。先考研并不妨碍下一步对工作的选择,而先工作的大学生却因种种客观牵连和主观惰性而削弱考研的实力,甚至最终放弃考研,大学本科毕业后先考研就意味着把握更多一次机会对自身的前途做出多一份承诺。从这点看显然先考研比先工作更为合理。个体的选择的确不能回避社会的要求和时代的呼唤,唯有审时度势方能合情合理,在学习化社会初露端之时,愿每个毕业生都能与时俱进。做出无悔的选择。
考研中的“得”更多来自考研的过程。如果说考研是一场炼狱,那么它会炼出你超强的学习能力、心理承受能力、时间管理与规划能力,还会培养出你积极的学习态度和人生态度。在考研路上披荆斩棘的过来人会告诉你。考研就是考验,是一场心志的较量和对意志、心智的考验。只有走过了,你才会深刻理解成功的艰辛和不易!
(三)如何选择
现实社会中该怎么样选择,尤其是在当下金融风暴风波未平、就业形势依然严峻的情况下,到底是将考研作为缓冲就业压力的手段,还是放低身价先投身职场以积累工作经验,或者“骑驴找马”等待时机以期拿到理想的工作,未必每个毕业生都能想明白个中道理。在这种情况下,过来人和职场专家、权威人士的现身说法便显得尤其重要,虽然不可生搬硬套,但抛砖引玉的力量依然能起到醍醐灌顶的效果。
当然,更重要的是,无论选择如何,良好的心态都应该放在第一位。每个人的学习、经济等方面的条件是不同的。作何选择都不应“以众”,一切要从实际出发,结合自己的条件,认清自己的优势与劣势,才能做出理性的抉择。大学生是天之骄子。他们为社会贡献的力量不可小视。如今高等教育的普及,招生规模的扩大,上大学只能获得进入社会入场券。怎样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为自己谋取更好的岗位。走出自己完美的人生呢?我们应该合理分析自己的优势和劣势,选择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考研不是成功的唯一道路,就业不一定能给自己带来更好的机遇,问题的关键在于自己有什么样的人生规划,自己要走什么样的道路。
参考文献:
[1]海天教育,考研与人生[J].考验认知系列.2012.(1):2.
[2]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医药导报[J].2009.(3):131—133.
[3]曾祥炎,张永.考研的心理的调查与分析[J]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系.2003.(4)
[4]黄卫明,张涛.从考研看大学生生涯发展规划[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13)
对于医学类的研究生来说,不同二级学科研究的内容是不同的,并且以后的就业前景也有很大的不同。所以同学们在选择专业时,一定要考虑这方面的因素,从而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下面我们来分析下医学类专业的就业前景,以便方便大家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
1内科学
(1)传统就业受挫
随着人们对健康和保健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医学行业的发展势头也越来越迅猛,去年内科学在考研热门专业排行榜中位居第九。但内科在就业上很重要的一点是,临床工作不仅注重能力,而且非常重视实际的操作经验,越是知名的医院自然越看重这一点,这对毕业生来说也是个不利的因素。
(2)新型就业兴盛
医疗事业进行改革,北京市将全面推行家庭医生责任制,而且“家庭医生”的费用,医疗保险可以报销,个人只需负担一部分,这将会使家庭医生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对于医科学生尤其是内科专业来说,这无疑是个喜讯。
(3)镀金寻求发展
只有自身实力提升了,才有提高外界条件的基础。200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体就业率为72.6%,其中研究生就业率为91.9%,本科生为81.7%。高学历才能高起点,调查表明,硕士研究生的薪水平均值较本科生高出约1000元左右。
2.老年医学
人口老龄化是全世界和我国面临的一个严峻的问题。随之而来的就是老年人的医疗、社会保障、心理问题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如何解决这样一个庞大群体上述方面的需求成为一个重要的、急待解决的问题。
其中老年医疗和保健是最突出的一个问题,从事老年医学方面职业的社会需求也将大大提高。社会将急需医学、老年医学、健康保健和护理等方面的专业人才,从事老年人医疗保健事业。如此大的社会需求也将为这个行业的从业者带来丰厚的经济回报,同时也将为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做出贡献。所以老年医学专业就业前景看好。
3.神经病学
神经系统疾病具有高患病率、高发病率、高死亡率和高致残率的特点,己成为当前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之一。当前,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组成的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系统己成为生命科学中的前沿科学,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4.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客观的讲精神卫生专业与临床其他专业比要相对容易就业,而切就业一般都是大中城市。我国的精神卫生发展要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而且南北方的地区差异明显存在。但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及人际关系的紧张,精神心理问题日趋突出,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在我国从事精神卫生专业的人员整体收入要低(相对临床)而且要有受他人歧视的心理准备。总之,前途光明,道路曲折。
5.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1)时代发展的需要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近年来,医学影像仪器的性能有很大改进。目前医学影像技术成像清晰,分辨率高,不仅能显示正常与异常结构的轮廓和形态,而且可以观察器官的血液、代谢及其机能,己经广泛用于多个系统和部位各种疾患的检查和诊断,使诊断水平有很大提高,在临床上发挥重要作用。在介入诊断和治疗方面也有长足的进步,使许多疾病能得到微创治疗,特别是对某些肿瘤的治疗效果可与内科治疗或外科治疗相媲美,已成临床首选治疗方法之一。
核医学是涉及多个学科对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的一门新兴科学。它以诊断部分为整体,包括人体各个系统疾病的诊治。近代电子计算机技术、核电子学、核药学、细胞杂交瘤技术、分子生物学和加速器微型化等现代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渗透,不断推动着核医学的发展,如分子生化的PET显像技术出现,第一次实现了人类活体内分子水平的.研究。
(2)与先进国家相比有待发展
经过影像医学和核医学工作者多年努力,我国影像医学技术在临床应用领域内许多方面具有国际先进水平,有些研究项目已步入世界先进行列。但在基础理论研究、医学生物工程技术包括计算机和仪器设备的研制以及新的影像技术开发等方面,与先进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影像医学与核医学在一些实力较强的地区和医院发展很快,是临床医生诊断的主要依据和手段,有些疾病的治疗也需要核医学医生的参与才能更好的完成。
总体而言,影像医学与核医学目前就业形式好于临床,可是这个专业对于医院来说要的人非常少,很容易饱和。几年后就业将会是个问题!学检验,法医,麻醉就以后的形式来说将好于影象!
6.护理学
(1)高学历护士择业就业前景看好
护理职业一直是国际上地位较高、薪水丰厚的职业之一,同时,护理人才又是国际紧缺的人才之一。如护士在美国平均年薪达5万美元,而美国缺护士30万人。在澳洲,护士最容易找工作或获得升迁,同时,只要拥有了澳洲注册护士的资格,等于拿到了通向英联邦国家工作的“绿卡”。英、法、德等西方发达国家对护士均有许多优惠的政策,因此,有深厚的专业知识、较高的综合素质和流畅的国际交流语言的护士在国际上就业、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目前,国内很多大中城市的医院都设有涉外门诊,而一些合资医院以及“洋”医院更是如雨后春笋一般扎根北京、上海等地。所以,如果护理学人才在具备护理学、护理人际沟通、护理礼仪等专业知识外,还能具备一定的外语能力,那么就业选择将更为宽广,可以从事在华的涉外医护服务、国际技术合作交流和资料传递等。
(2)男护士是抢手目标人才
据了解护理学人才虽然是今年12个紧缺人才之一但是护理专业的招生却显得极为冷清。现在各大医院对高学历护理人才的需求量相当大。高学历护士除了知识面宽广容易同各种病人沟通外其护理科研能力也比较强在临床上更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此外男护士更是各大医院极为抢手的目标人才。因为男护士们出现在手术室或者急诊室等劳动强度比较大的科室病房时比柔弱的女同志更有优势面对血淋淋的场面面对生命垂危的病人男护士配合医生临危不乱动作比女护士要快要稳。因此物以稀为贵的“男护士们”还未毕业就被各大医院“预订一空”。
7.外科学
外科学作为一门基础性临床医学专业,在07年考研热门专业排行榜排名第五,而前几年并未进入前十名。这说明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和保健意识的增强,再加上人人都要经历生老病死的过程,从而使得医学专业越来越热。而且针对外科医生的工作性质来说,更偏重技术型,需要身体素质较好的人来从事,所以更新换代相对较快,对年轻人才的需求也相对大一些,因此需求市场不易饱和或饱和期相对较短。同时,像神经外科、整形外科、足踝外科等新兴外科专业需要大量的人才来填补空白,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这种人才将处于紧缺状态。
8.眼科学
(1)社会的发展出现新的就业点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眼科学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出现了眼视光之类的新型学科,眼视光学科是现代光学技术和现代眼科学相结合,运用现代光学的原理和技术解决视觉障碍的新兴交叉学科。它是一门既具有经典传统色彩、又具有现代高科技特征的医学专业,也是一类饶有趣味、充满挑战、富有回报的医疗职业。相对于医学类的其他专业而言,眼科学是就业率是最高的一门学科。
(2)当前形势对人才的需求量大
目前,我国青少年近视发病率高达50%~60%,约占世界近视患者总数的33%,远高于我国占世界人口总数的22%的比例;弱视发病率为2%~4%,低视力发病率为1%~2%,现有戴眼镜的人数约8亿人。目前,全球与眼睛有关的视光学产品每年产值约400亿美元,而我们仅占约1.5亿元的份额。所以,眼科学在我国具有非常广阔的前景。
9.肿瘤学
在过去数年中,艾滋病、SARS、禽流感乃至最新的手足口病等传染性疾病,都对中国公共卫生领域构成巨大挑战。然而,无论在世界范围内还是在中国,以恶性肿瘤(癌症)、心血管疾病以及糖尿病等为代表的慢性病(或者说非传染性疾病),却正在成为更主要的长期威胁。2008年5月19日,世界卫生组织在其最新公布的报告中就明确指出,非传染性疾病正在成为人类最为致命的“杀手”。 其中,恶性肿瘤位于首位。这样的情况下,国家对肿瘤学专业的人才需求之大可想而知。
(1)人们健康观念发生改变
如今,人口老龄化、吸烟、环境污染以及城乡差异等多重因素,都是中国不断攀升的癌症死亡率的“肇事者” ,我们不难发现,由于以上种种原因,食道癌、胃癌、肝癌和结直肠癌等消化系统肿瘤已经成为各癌症高发地区的主要恶性肿瘤类型。人们谈癌色变。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自身健康状况的检查与预防,长期以来,中国将本就有限的卫生资源过度集中于晚期癌症的治疗,而忽视癌症的预防,这是令人担忧的问题。人们健康观念的改变,无疑需要更多的肿瘤预防方面的人才去贡献自己的力量。
(2)癌症防控是最终趋势,毕业生需要深化自己
【考研就业博弈】推荐阅读:
考研与就业之间如何抉择?10-15
关于考研十大热门专业就业的前景分析05-27
通信工程学院举行学生考研就业经验交流会10-26
[考研征文]感谢考研12-16
考研经验大龄考研06-18
【考研数学辅导班】考研数学一:高等数学考研大纲_启道09-16
考研英语复试听力:高频考研英语听力词汇12-03
就业和再就业12-18
英语专业考研方向及英语专业考研复习时间表07-04
当前就业形势及就业策略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