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经济论文(精选8篇)
宝洁公司开发一次性尿布的决策是在通过大量有针对性的,科学且严密的市场调研后,从而把握到顾客和市场的真正需求,进而得到准确而充分的市场数据的基础上进行的。宝洁公司通过详尽的市场调研了解到顾客和市场所需要的产品,并且通过选择合适而正确的开发市场以及通过无数次的试验,对产品进行改进,使之更满足顾客需求,另外,宝洁公司设法通过降低成本和销售价格以更好的适应消费者的消费能力,最终使宝洁一次性尿布在与其他品牌的尿布竞争中脱颖而出。
这个决策和开发过程,是一个面向市场、了解顾客——满足顾客的过程。现代市场营销是以消费需求为中心,在满足消费需求的情况下,又追求企业的长期合理利润的基本精神,其强调面向市场、注重满足顾客需求。而宝洁一次性尿布的这个开发过程,就是一个面向市场、了解顾客——满足顾客过程,充分体现了现代市场营销的基本精神。
一、经济法商品经济的简单介绍
(一) 经济法的概念与特点
经济法主要是从国家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的角度从而颁布的一项对整个经济市场领域进行干预, 调控的一项国家性法律。经济法尤其是对于公共性的经济预算活动干预性表现更明显, 在这个层次上它表现了国家的经济答题走向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国家必须要牢牢掌握这个发展的方向, 在必要的时候法律是经济法的支持后盾, 通过前强制性的手段来是经济走上正确的发展道路是经济法的主要作用。关于经济法的概念有挺大的争议性, 但是毫无疑问的是在二战之后经济法概念所引起的争执是最多的, 就在经济发展比较好的时候世界上的梓恩注意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体制是不一样的, 因此对经济法的定义也就不一样了, 在不同的社会发展路线上每个国家的发展历程也是不尽相同的, 在这种情况下是不能一概而论的。简单来说资本主义国家最早出现了经济法这一说法, 但是就在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法的也还存在折较大的争议, 德国认为经济法就是与经济有关的所有法律结合在一起, 以直接影响国民经济为目的的法律的集合;日本方面的定义认为是对市场进行进一步的规范法治的法律, 规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固有的以垄断为中心的经济从属关系法;罗马学者认为国家对经济直接添加在经济上强制法律手段, 是官方组织对经济施加的措施;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法概念又有另一番的解释, 苏联的经济学家, 他们认为苏联存在两种经济成分和经济关系, 随后的经济学家又把两分法这个说法推翻, 纵横统一经济法一时成为主流, 再到后来出现的经济法商法化理论, 等在不断的发展中。综合经济法的发展历程, 总结出了经济法的如下特征:社会公益性、经济性和政策性等三大特征。
(二) 我国经济法的现状
我国的经济法主要是受到大陆系国家的影响, 一直以来都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定论, 受到德国、日本以及苏联的影响, 经济法在我国的主要制约在于经济法能不能形成一个独立的法的部门, 一些很有代表性的权威言论认为应该把经济法作为一个独立的法部门。综合的经济法部门认为经济法是经济民法的方法、行政管理性、劳动的社会关系等一系列的法律规范综合而成的, 而且这些部门大都是法律之下的部门, 拥有的执法能力强;学科经济法学说认为在法律体系下并不存在真正的经济法部门, 学科经济法学说觉得所谓的经济法是在民法、行政法、刑法等基本部门组成的, 这些法律终于经济有关的条例组成了经济法;还有一种理论是需要国家干预论, 也就是说经济法就是在市场经济下加入国家的干预的一种强制性手段, 国家为了不让经济市场在发展过程中出现市场失调、失控等情况从而采取的具有全局性和公共性的与经济有关法律的总称;国家协调说算是一种和国家干预论相差不大的理论, 但是国家干预论主要是突出国家采用强制手段强制性的对经济进行调控, 主观性很强, 而国家协调论是说国家在市场经济运行中起到的一种协调的作用, 但是实际上在现实中经济措施经常需要采取强制性的措施才能解决一些问题。总而言之, 我国在经济法方面的讨论哈市处于比较激烈的状态, 比较权威的说法是结合以上几种说法, 认为他是从国家发展的整体角度来看, 对经济活动进行调控, 干预, 且不同于国法内的其他法的部门。
(三) 经济法的体系结构
在我国的经济法体系结构里, 经济法主要包括微观经济法和宏观经济法两部分。微观经济法也称为是市场规制法, 市场规制就是为市场制定一系列运行规则, 确保市场经济能正常的发展, 在此过程中有针对市场运行的一般法和针对于部分特别的经济现象制定的特别经济法, 一般法运用到我国的一般市场即可, 主要是反不法竞争、保护消费者和商家的合法利益、制定市场计量信息的一些法律规范, 最终目的是让消费者放心安全的消费, 微观经济法主要是在国际贸易上使用;宏观经济也叫宏观调控, 保证国民经济稳定的增长, 还包括制定货币政策等一些法律法规制定层面的经济活动。
(四) 商品经济的发展简史
商品是人类在缓慢的发展过程中慢慢出现的一种称谓, 其实在最早的社会里因为生产力不高, 生产资料也有限, 不存在剩余物品这一说法, 后来人类的祖先利用他们的智慧改进了生产方式, 提高生产力, 人们搜李开始有了多余的物品, 慢慢的就衍生出了要进行交换的想法在这个过程中就产生了商品和货币, 货币作为一种媒介物将物品进行等价交换。自春秋战国时期起, 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 商人这一职业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 商品的交换促进了城市的发展和繁荣。隋唐是中国历史上最繁荣的时期, 宋朝时商品经济处于一种全方位的发展状态, 各个领域的发展都是值得后来的朝代借鉴的, 元代时期国家取得了空前的统一, 这时候中国与各国都有着经济往来, 明清时期农村经济得到了大力的发展。自从商品经济出现以后, 历朝历代为商品经济都做出了不可或缺的贡献, 对当今的商品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 商品经济的基本特征
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存在是需要一定前提条件的, 这些前提也造成商品经济有一定的特点这些特点构成了商品经济的基本特征, 商品经济的基本特征如下:市场性, 商品进行流通的基础是市场的存在, 在市场上自由流通的商品进行交易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必要前提, 在市场正常运行的情况下取得相应的经济利益, 对于社会经济有促进作用;自发性, 自发性是指商品生产着与市场存在着独立性, 商品生产者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自动独立的进行经济活动, 这其中存在的是一个自由自动自发的经济过程, 市场需求是促进商品生产的一个积极影响;竞争性, 在自发性的市场中商品生产者为了获得最大的利益, 争取最有利的产销条件, 推动一场以内在利益推动的经济过程。
二、经济法对商品经济的影响
商品经济的发展历史到现在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而经济法在我国是在改革开放之后才开始正式研究的, 虽然在之前的历史中, 没有经济法的制约商品经济也同样的发展到了现在, 但是在经济法的制约下, 商品经济在自由发展中有了更明确的方向。经济法对商品经济的主要影响在于国家出面进行协调和干预是商品经济的发展不至于失控, 以保证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为目的来引领当今快速发展的商品经济向着一个正确的发展方向发展。有了经济法的制约, 市场在运行过程中将会更加规范, 生产商和商品销售者需要遵循的规则将会越来越规范, 过去的那些食品安全问题以及消费者权益得不到保障的情况将会得到大大的改善, 消费者将得到更有保障的服务, 促进市场经济健康积极的发展。在经济法的影响下, 商品经济在国际市场上将会得到国家的保护, 在加强自身的竞争优势之余将会拥有更广阔的发展前途。
参考文献
[1]贺琳.论经济法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J].现代营销 (下旬刊) , 2015年03期
关键词:商品经济;西周;经济伦理
中图分类号:F031.1 文献标识码:A
Commodity Economy and Economic Ethic in West Zhou
ZHU Dei-gui
(Postdoctoral Unit, Heilongjiang University,Harbin 150080,China)
Abstract:West Zhou and Shang Dynasty were both the ages of upholding fortunes, attaching importance to the development of handicraft industry and commerce. The emergence of professional merchants was the remarkable characteristic in the commodity economy of West Zhou. The justice of pursuing fortunes was its foundation of economic ethic morality in. The economic ethics in West Zhou advocated professional ethics, referring to merchants′ inspirit. Those were idiographic significance in the economic thoughts,which can be beneficial to the cument institution to solve the ethical problems in society.
Key words:commodity economy;West Zhou; economic ethic
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至今的两种基本形态。自然经济是与较低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经济形态。商品经济是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基础、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态,商品经济的发展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商品经济伦理的二重性既为经济的道德价值取向提供了可能,也蕴含着利己主义的可能。因此,要探讨商品的“为他性”和“服务性”如何能成为道德的现实,笔者关键是将商品的“利己性”与“为他性”、“牟利性”与“服务性”这种二重属性以法律制度的形式转化为“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以法律制度的形式权威性地分配社会经济中的权利与义务中去。笔者拟根据金文和传世文献专门就西周商品经济的发展及其经济伦理的现代启示作一粗略探讨。
一、商品经济的发展及其原因
西周和殷商一样是一个崇尚求利的时代,它非常重视手工业及商业发展。从现有材料来看西周从未有过“重农抑商”的思想和政策。“重本抑商”政策乃是战国秦汉及以后的经济政策。在西周社会中,经商致富是一种时尚,是非常令人羡慕和向往的,因此,在这种社会背景下面,商品经济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殷商时期人们“日中为巿,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周易·系辞下传》)降至西周,其商品交换己经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交换经济开始向商业经济转化,出现了专门的贸易商人,而且以货币作为交换媒介。据《鲁方彝》记载:“佳(惟)八年十又二月初。吉丁亥.齐生鲁肇贾。休多赢,佳(惟)文考乙。公允启余。鲁用乍(作)联。文考乙公室 彝,鲁。其万年子子孙孙永宝用。”李学勤先生对这个材料进行了详细考证,认为此处“齐生鲁肇贾”乃商品交换之商贾。又《左传·昭公》记载:“ 叔孙归,曾夭御季孙以劳之。旦及日中不出。曾夭谓曾阜,曰:‘旦及日中,吾知罪矣。鲁以相忍为国也。忍其外,不忍其内,焉用之﹖’阜曰:‘数月于外,一旦于是,庸何伤﹖贾而欲赢,而恶嚣乎﹖’阜谓叔孙曰:‘可以出矣。’叔孙指楹,曰:‘虽恶是,其可去乎﹖’乃出见之。”《论语·子罕》云:“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以上材料足以佐证“贾”是求利的商人,金文表明西周有专门从事商贸之人[ 1]。
这种专业商人还受到西周统治者的鼓励,《逸周书·武称解》:“济道宿,所至如归,币租轻,乃作母以行其子,易资贵贱,以均逰旅。使无滞,无粥熟,无室市,权内外以立均,无蚤暮闾次均行。”意思是说,各位经商之人可以放心前来,政府将供给粮食,禁止损害商旅利益的伪劣货币,使用质量高的货币;通货物有无而禁止投机贸易,以保证商贸交换的有序进行,切实保护商人的正当利益。《逸周书·和寤解》:“乃令县鄙商旅曰:能来三室者,与之一室之禄。辟开修道,五里有郊,十里有井,二十里有舍,远旅来至关,人易资,舍有委。市有五均,早暮如一,送行逆来,振乏救穷。”政府规定:“能来三室者”,其中一家生活所需由国家提供俸禄。甚至实行“市有五均”之制度。可见,国家是非常支持工商业主的,其“振乏救穷”的效果也是很显著的。
正因为政府的鼓励和商人巧妙经营,富商大贾者不乏其人。《易·说封传》:“又为近市利三倍。富之象也。故家人亦曰。富家大吉。五居尊位。如富者。有财可与邻共之也。”《诗经·大雅》:“如贾三倍,君子是识。”这些商人致富,连以道德化身自居的君子也非常羡慕,故有《诗经·小雅》:“佌佌彼有屋,蔌蔌方有谷。民今之无禄,天夭是椓。哿矣富人,哀此惸独!”如此众多的专业商人的形成和富贾的出现是西周商品经济发展的显著特点。
那么西周的商业经济为何有如此之发展?笔者以为,货币经济的发达是西周商业经济繁荣的主要原因。
西周用于交换的媒介主要有实体货币,如布、谷粟等。《诗经·国风·卫风》记载:“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很显然,这里的“布”是一种西周时期的实物货币,属于“布帛之布”,与春秋战国时期的布币有本质的区别。又如《诗经·小雅》:“交交桑扈,率场啄粟。哀我填寡,宜岸宜狱。握粟出卜,自何能谷?”谷粟也是西周时期实体货币的一种,这里“握粟出卜”,意思是说,用谷粟来支付卜的劳役,粟是当作货币来使用的,它在这里发挥的是货币交换的功能。
西周的货币制度是商代货币制度的继续。它的货币以贝币为主,以“朋”为计算单位,这在周原金文多有记载,此处举要如次:《小臣单觯铭》记载:“周公易(锡)小臣单贝十朋”。《尊铭》又云:“易贝五朋”。《卫盉铭》说:“……王爯旅于丰。矩伯庶人取堇章(璋)于裘卫,才八,十朋,氒(厥)贮,其舍田十田;矩或(又)取赤虎两、麀两、耠一,才廿朋,其舍田三田。” 《卫盉铭》说,矩伯庶人在裘卫那里取了朝觐用的玉璋,价值贝八十朋,可以付给“十田”。矩伯又取了两张赤色的虎皮、两件鹿皮披肩、一件杂色围裙,共值二十朋,可以付给“三田”,说明当时的“贝”已经成为交换媒介。再如《禽铭》云:“王易金百寽。”这里“寽”,《说文》云:“五指捋也,从一声,读若律。”有学者说:“按金文均作一手盛一物,别以一手抓之,乃象意字,说为五指捋甚是,然非从受一声也。金文均用力金量之单位,即是后起之锊字”。“寽”有时可能被用作交换媒介[ 2]。
贝币的使用方法,不是逐个以枚计数,而是将贝币穿孔,以索系之,五贝为一系,两系为一朋,即以朋为单位。王国维曰:“殷时玉与贝皆货币也……其用为货币及服御者,皆小玉小贝,而有物焉以系之。所系之贝、玉,于玉则谓之瞤,于贝则谓之朋。”[ 3]由此可知朋即为贝,而贝与月关系极为密切。《淮南子·地形训》:“蛤秾珠龟,与月盛衰。”《大戴礼记·易本命》:“穟蛤龟珠,与月盛衰。”“秾”同“蟹”,“穟”同“蚌”,蛤蚌蟹龟珠,皆为贝壳类水生动物,而与月同盛衰,可知贝与月同性,在此意义上,贝意指月,又朋为贝,故朋即月。
西周主要是贝和铜并用时代,贝最初是承袭殷代的币制,以天然贝为主,后来以铜仿制,所以西周的贝币实际上是以铜铸贝为主,此外则使用以重量计算的铜块,其它铜铸币都是到东周时期才发展起来的[ 4]。
二、西周经济伦理的现代启示
商品经济是西周传统自然经济的必要补充,“求利正当性”式的经济伦理是西周伦理道德的基础。对于西周经济伦理,现代商家既要继承,又要改造,对传统经济伦理道德资源进行发掘和扬弃,赋予传统伦理观念以新的内涵,使其与法治社会融合为一体,实现优秀传统伦理的现代转化。总体上说,现代商家需要继承西周经济伦理中的“求利正当性”的思想,同时又要具有伦理道德规范,形成社会公认的“求利”最大化的标准,以尊重公民权利的内涵,实现社会的平等公正。从西周的“求利正当性”式的经济伦理来看,经济利益与道德伦理是密不可分,这不仅表现为历史上不同的商品经济思想,更重要的是它们凝积于经济学的学理根基及其发展轨迹之中,换言之,两者在经济学的“母体”中就是相互关联的,这也是本文立论的学理佐证。
西周的经济伦理注重工商业者的职业伦理,实质即所谓“商人精神”,这在西周经济思想史上有其独特意义。中国经济思想史的核心问题有“三大教条”之说——“重本抑末”、“重义轻利”与“黜奢从俭”;而西周传统社会深受殷商求利文化影响,“求利正当性”是其经济伦理思想的核心问题[ 5]。
在当前,尤其是要解决双重伦理标准所造成的问题。转型社会造成了传统经济伦理和现代伦理的脱节,社会上存在着比较严重的道德滑坡现象,旧有的人伦约束被打破,新型的契约伦理尚未完善,导致经济伦理失范。任何一种文化精神和伦理道德价值体系都不可能是纯粹主观的构建,而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是人们对一定社会关系的客观必然性的自觉的文化升华和价值把握。所谓商品生产是为了交换而不是满足个人消费的生产,它首先是一种为他性生产、服务性的生产,通过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进而达到生产者个人获利的目的。可见,商品生产同时具有为他性和为己性、服务性和牟利性这双重属性。从伦理学来考察,我们把商品经济的这种双重属性称之为“伦理二重性”。一个有作为的现代商人,要想真正成为现代儒商,需要对传统经济伦理和现代法治有透彻地了解,能够把传统经济伦理的“求利”的正当性和法治社会“人人平等”的观念有机融合为一体。
西周经济伦理以讲求实用、注重实践、崇尚求利和富国裕民为宗旨,在中国经济伦理发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求利正当性”式的经济伦理尤其值得现代学者进行认真研究。
参考文献:
[1] 李学勤.鲁方彝与西周商贾[J].史学月刊,1985(1).
[2] 郭沫若.郭沫若全集·考古编·金文丛考[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3] 王国维.观堂集林[M]. 北京:中华书局, 1959.
[4] 傅筑夫.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第一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141.
[5] 朱德贵. 试论商品经济与殷商经济伦理[J].商业研究, 2007(2).
经济伦理对经济改革与经济发展有着巨大作用.就经济改革而言,我们的经济改革不可能离开经济伦理的`支撑.就经济发展而言,经济伦理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并对其所要求的社会形式或体制予以正确地认可与选择;对经济活动的目的及其实现方式予以确认,并为之提供精神动力;给社会提供了一只强有力的手,为调节和指挥经济发展提供了可能.
作 者:魏彩霞 屈炳祥 Wei Caixia QuBingxiang 作者单位:魏彩霞,Wei Caixia(江汉大学,政法学院,湖北,武汉,430056)
屈炳祥,QuBingxiang(武汉大学市场经济研究中心,湖北,武汉,430010)
刊 名:生产力研究 PKU CSSCI英文刊名:PERIODICAL OF CHINESE ASSOCIATION OF PRODUCTIVITY ECONOMICS 年,卷(期): “”(2) 分类号:B82-053 关键词:经济伦理 经济改革 经济发展
1、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
2、商品的构成:商品的二因素
(1)商品的二因素就是价值和使用价值。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使用价值指商品的效用或有用性,即它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商品的使用价值是由其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属性决定的,它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使用价值在一切社会都存在,它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商品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类体力和脑力的耗费。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反映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社会劳动的经济关系。价值是商品特有的本质属性,是一个历史范畴。
(2)二者是辨证统一的关系:其一,其同一性表现在: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共同构成商品;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的存在要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凡是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就不会有价值,也不能成为商品。其二,其矛盾性表现在: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反映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相互交换劳动的关系。
使用价值是一切物品包括商品都具有的共性,是永恒的范畴;价值是商品的`特性,是历史的范畴。
对同一个人(商品的买卖双方)而言,不能同时兼有二者。要获得商品的价值,就必须放弃商品的使用价值;而要获得使用价值,就不能占有商品的价值。。具体而言,对商品生产者而言,他生产商品的目的是为了得到价值;只是由于价值凝结在使用价值里面,所以他才关心使用价值。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矛盾只有通过商品的买卖才能得到解决。
3、价值的表现形式:交换价值。
商品的交换价值是一种使用价值与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比例关系。价值和交换价值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价值凝结在商品里面,它要表现出来必须借助交换价值这一形式。决定商品交换比例的,不是使用价值,而是价值。
4、商品二因素的根源或决定因素:劳动的二重性
(1)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就是劳动的具体性(具体劳动)和劳动的抽象性(抽象劳动)。具体劳动是生产不同商品的不同性质和不同形式的劳动;马克思也称之为有用劳动。
抽象劳动是撇开了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的人类劳动,即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消耗。
(2)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同一性表现在,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不是两种劳动、两类劳动或者两次劳动,而是商品生产者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或两种属性。
矛盾性表现在,具体劳动反映人和自然的关系,是劳动的自然属性;抽象劳动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各种具体劳动在性质上是不同的(异质性),上是无法比较的(不可比性);抽象劳动在性质上是没有差别的(同质性),在量上可以相互比较(可比性)。
5、劳动的二重性与商品的二重性的关系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经济体制改革
30多年来,两条红线贯穿于改革开放全过程:一是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改革,二是从封闭半封闭状态到全方位开放的转型。
结合上述材料,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内容。
【课标、学习要求、考试说明】
课标:
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2.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3.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学习要求:
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战略决策。2.认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3.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和作用。
4.知道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和作用。5. 感受改革带来的社会巨变,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6.了解中共十四大、十四届三中全会、十五大的内容。7. 知道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8.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对现代化建设的意义。考试说明
经济体制改革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有企业改革;邓小平的南方谈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学习目标】
【学习过程】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经济体制改革的起点
1.背景(了解即可)
(1)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在两年时间里,国民经济仍处于停滞状态,人民生活没有得到改善。
(2)1977年提出并坚持“两个凡是”的错误思想,严重禁锢着人们的思想。
(3)1978年5月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掀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终于冲破了“两个凡是”的束缚,人们的思想在讨论中逐步获得了解放。
(4)1978年12月,邓小平作《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冲破了“两个凡是”思想的禁锢,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宣言书,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基础。
2.内容(记忆)
(1)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2)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3)确定今后党和国家的工作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4)实行改革开放
3.意义
(1)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和正确的政治路线、组织路线。
(2)结束了文革后两年来在徘徊中前进的新局面,开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
放,成为开辟的起点,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3)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党史上一个伟大的转折点,也是中国命运的一个转折点。
二、经济体制改革
含义:是在坚持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
节,解放和发展。
实质: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一)1978—1992:改革计划经济体制(改革计划经济体制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
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废除人民公社体制,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A背景
人民公社体制的弊端:缺乏内在激励功能,农民缺少经营自主权,在很大的程度上压抑
了农民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
B过程
(1)的农业生产责任制。1978年,、一些农村,开始实行、的农业生产责任制。这种责任制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克服过去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弊端,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2)的全面实行。(含义:是在土地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将土地长
期承包给农民各家各户使用,农业生产基本上变为分户经营,自负盈亏,农民获得生产和
分配的自主权。)
思考:
有人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经历了先各地实验,逐步被吸收为中央政策,最后立法承
认。请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之。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小农经济的关系如何?
(3)的废除
材料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现行农村政社合一的体制显得很不适应。宪法已明
确规定在农村建立乡政府,政社必须相应分开„„当前的首要任务是把政社分开,建立乡政
府。同时按乡建立乡党委,并根据生产的需要和群众的意愿逐步建立经济组织„„村民委员
会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要积极办理本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协助乡人民政府搞好本
村的行政工作和生产建设工作。村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要由村民选举产生。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的通知》(1983年10月12日)
①前提:
②表现:1983年,中央决定,撤销国家政权在农村的基层单位人民公社,建立政府;
撤销作为村行政机构的生产大队,建立,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4)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了解即可)
思考: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生产关系经历了哪几次主要的调整?
1950年-1952年:土地改革,农民拥有土地的所有权(私有——私有); 1953年-1956年:
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走合作化道路(私有——公有);1958年-1983年:人民公社(仍
是公有制,而且公有化程度高);1978年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公有制为基础)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制
A背景
①的成功,促进了城市的改革、②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见课本
B国有企业改制的内容
时间
①中心环节
②在管理体制上:由高度集中变为③在所有制上:由单一公有制变为④在分配上:由平均主义变为
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演变经历了一个”鼓励发展——根本改造——消灭——有益
补充——共同发展”的五部曲,经历了一个“肯定——否定——重新肯定”的否定之否定的过程。请结合建国后相关史实说明之。
张培刚教授认为,根据发动主体的不同,可以把工业化分为三种类型:第一是由私人
发动的“演进型”,如英法美;第二是由政府发动的“革命型”,如苏联。第三是由政府和
私人共同发动的混合型工业化,如德国和日本。总结我国60多年的经济发展,你认为中国的工业化走的是哪条道路?
3.城乡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即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经济体制改革调动了,极大地解放了,推动了。
材料13年前,首钢人做梦也没有想到:改革能给年届花甲、老态龙钟的企业,带来
返老还童、生机勃发的巨大变化──1991年首钢销售收入91.4亿元,是1978年的6.3
倍;实现利税29.26亿元,是1978年的6.72倍;实现利润23.6亿元,是1978年的7.9
倍,平均每年递增17.22%,超过世界500家大企业1953年以来平均增长速度的一倍„„
──江世杰《方向对路子好──首钢改革与发展纪略》,《人民日报》1992年8月4日
结合上述材料,分析经过近十年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国有企业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二)1992—现在:制度创新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A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过程
1.思想基础——1992年初邓小平“南方谈话”
1992年初,邓小平先后在南方视察,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谈话,除了论述社会主义的本
质、姓“资”姓“社”的标准等问题外,还提出要搞好。
2.目标提出——1992年中共十四大
1992年10月,中共产党第十四次代表大会召开。会议明确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要抓住机遇,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步伐;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
3.确立基本框架——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
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确立了。
4.完善经济理论——1997年中共十五大
1997年中共十五大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出以为主体、共同发展。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
读一读下列资料
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与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非公有制经济成分日益增长。2002年底,非公有制经济体制所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占到了全国比重的三分之一以上,为全国经济持续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非公有制经济体实力的增强,还表现在固定资产投资上的增加,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显示出强大的经济活力。非公有制经济体已成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5.基本建立——实现市场配置资源
到21世纪初,在我国已有95%以上的商品资源实现,国家定价的商品不足5%,社会主要商品供求平衡和供大于求的达99%。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
B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对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1.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保持年均9%的增长速度,成为世界最快的国家,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史上的新奇迹。2.的高速发展,使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不但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从总体上已达到,并朝着的新目标迈进。
读一读下列有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资料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确定什么样的目标模式,是关系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个重大问题。这个问题的核心,是正确认识和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
传统的观念认为,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特有的东西,计划经济才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改革的深入,我们逐步摆脱这种观念,形成新的认识,对推动改革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十二大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十二届三中全会指出商品经济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商品经济;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十三届四中全会后,提出建立适应有计划商品经济发展的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
特别是邓小平同志今年初重要谈话进一步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计划多
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这个精辟论断,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使我们在计划与市场关系问题上的认识有了新的重大突破。
改革开放十多年来,市场范围逐步扩大,大多数商品的价格已经放开,计划直接管理的领域显著缩小,市场对经济活动调节的作用大大增强。实践表明,市场作用发挥比较充分的地方,经济活力就比较强,发展态势也比较好。我国经济要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加快发展,参与国际竞争,就必须继续强化市场机制的作用。实践的发展和认识的深化,要求我们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江泽民:《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1992年10月12日),《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邓小平第二次革命给中国带来了根本性的变化,一个贫穷的国家正在变得富强,而其根本原因则是制度变迁和制度创新。
——杨光斌《制度变迁与国家治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使中国变得富强的“制度变迁和制度创新”的表现。
【知识结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所有制形式城市国有企业改制管理体制思想基础分配方式目标提出
确立框架
完善理论
1 发展特色经济是青海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
首先, 青海的省情决定了经济发展必须在选择特色上下工夫。青海地处偏远, 区位条件差;自然条件严酷, 生态环境脆弱;基础设施薄弱, 交通通信不畅;科学教育落后, 人口素质偏低。这些都给经济发展带来了直接的影响。青海的经济发展特别是产业构成如果不突出青海特色, 与外省趋同, 那么肯定会在竞争中处于相对劣势, 产业发展的路子势必越走越窄。同时, 青海地域辽阔, 省内各地区之间差异性也很大。因此, 青海以及省内外不同地区应当对产业发展进行区域调整和区域布局, 突出地方特色, 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 这样, 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 并逐渐发展壮大。
其次, 青海的资源决定了我们有条件在发挥特色上出优势。青海地处世界屋脊, 由这一特殊地理位置所决定, 它具有独特的自然地貌和海拔高度, 不仅山川藏珍、戈壁埋矿, 而且具有其他地方少有的高原特殊气候和在这一气候条件下派生的珍稀生物资源, 有在全国独具优势的水电、盐湖资源, 独特的畜牧草地资源, 太阳能、风能资源, 独树一帜的高原地貌景观, 众山之巅、众水之源和颇具特点的民族文化、人文景观等。这些丰厚的特色资源为青海发展区域特色经济奠定了得天独厚的基础和条件。只要善于开发这些优势资源, 就能够形成具有青海特色的产业发展模式。依据省情, 青海特色经济的构建可以从四个方面展开。第一, 着力发展壮大盐化工业, 逐步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链。第二, 重点发展中藏药业、绿色食品业、有机食品加工业和高原生态农牧业, 逐步形成国内具有影响力的产业链。第三, 发展水电、石油天然气、有色金属和特色高新技术产业, 逐步形成在西部地区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链。经过努力, 最终形成世界高原生态基地, 全国盐化工加工基地, 中藏药生产基地, 西部水电——高耗能工业基地和石油天然气开发基地。第四, 以发展特色旅游业为龙头, 经济推进现代服务业。在保护自然生态和历史文化的基础上, 有规划、高起点、高水平地面向市场开发各类旅游资源。
2 发展生态经济是青海经济持续发展的根本选择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也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经济与生态, 二者是相辅相成、水乳交融、互为条件的关系。生态系统对经济活动有着极大的制约能力, 经济要想求得可持续发展, 必须保护和建设好生态系统, 发展生态经济。生态经济是以保护和发展生态产业为核心的一种新型经济模式, 具有生态系统性、公共性、全球性、持续性的特点。
青海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 是亚洲孕育大江大河最多的区域, 起着江河水文循环的重要作用。青海生态又十分脆弱, 水土流失、沙化现象日益严重。尤其是湟水流域、青海湖流域和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已经成为青海发展特色经济的严重阻碍和最大的隐患。因此, 在青海未来的发展中必须把保护和建设生态作为根本任务。
青海生态总的看是在经济发展滞后的情况下不断恶化的。解决这一问题, 关键还是在于加快生态经济的发展, 把生态环境的改善和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一是加大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力度。草业的发展是一个国家的农业走向现代化的标志。草业的发展可以兴起一个大产业, 推动产业化发展。种草本身 (从种草到加工、储存、销售、繁育草籽) 能创造出较高的经济效益, 同时拉动畜牧业。草既是经济作物, 又是生态作物;既可以体现长远的生态效益, 又可以当年转化养畜, 实现眼前利益。搞得好, 就可以从根本上调动农牧民治理改善生态环境的积极性。因此, 要充分利用国家的政策扶持, 加大力度, 不断扩大退还规模。这里关键是要搞好规划, 把种草种树同结构调整、产业化发展结合起来, 退耕还林还草, 恢复生态, 发展畜牧业。
二是大力发展高效农牧业、促进生态保护和治理。在退耕还草的同时, 要把着眼点放在高效农牧业上来。要围绕结构调整和特色农牧业经济大搞设施农牧业, 在牧区进一步加大力度建设防灾抗灾基地, 种植高产优质牧草, 利用温棚种植根茎类作物, 大搞牛羊育肥、自繁自育, 在有条件的地方逐步改放牧为圈养。在农区把种草和种植经济林结合起来, 进行牛羊育肥和西繁东育, 支持发展农畜果菜加工业, 鼓励发展新的高收益产业, 开辟更多的收入增长渠道, 对农畜产品龙头企业给予更加优惠的政策, 带动广大的农牧民获得更高的市场效益, 走经济发展与生态改善的良性发展道路。
三是积极推动农牧区能源结构调整。我省电力、石油天然气资源丰富, 在农村牧区有条件的地方逐步推广用电用气取暖、做饭, 替代传统的烧柴烧草习惯, 把林草效益转化为养殖效益, 这对保护生态, 净化空气都有重大意义, 应选若干地方进行试点, 总结经验, 逐步推广。
3 发展循环经济是青海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长远战略
循环经济是人类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建构的经济系统, 并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去。其特征是自然资源的低投入、高利用和废弃物的低排放。所有的物质和能源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地利用, 以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 循环经济使环境合理性和经济效率性得到了有效的结合。青海经济的发展, 更迫切需要循环经济。
青海循环经济实践中, 较成功的经济体有锡铁山铅锌矿循环经济共生企业群, 其产业链主要由西部矿业公司锡铁山分公司铅锌矿及选矿厂、青海创新矿业公司的硫酸厂、中汇矿业铁金矿、海西化建有限公司水泥生产厂、大柴旦硼矿、大柴旦地区的八家硼酸厂以及拟建的硼镁肥厂和余热综合电站组成。根据核心产品特点, 该产业链中包含以锡铁山铅锌矿开采为核心的铅锌矿生产生态工业群落、以青海创新矿业公司硫酸产品为核心的硫酸生产生态工业群落和以海西化建有限公司水泥生产厂为核心的水泥生产生态工业群落。该企业群每年产生1000余万元的循环经济效益, 同时也带来了良好的环境效益和显著的社会效益。
青海发展循环经济, 主要以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减少废弃物排放量为目标, 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 强化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意识, 加强法制建设, 发挥市场机制作用, 促进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为此, 要用循环经济的理念和原则, 规划青海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强化政策导向, 营造发展循环经济的法制环境;加强组织领导, 形成发展循环经济的管理体制机制;以矿产循环发展为突破口, 不断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以保护与开发并重, 大力推进生态工程建设;加强废物回收利用, 积极开展城市循环经济试点工作;突出重点, 加快制定推进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 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建立循环生产技术体系, 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技术支撑;加强宣传教育, 提高全民发展循环经济的意识。
参考文献
包装的概念及种类
所谓包装应该是对产品施加一定材料和造型的保护层(含容器等类的盛装物),也包括在产品的内外包装采用一系列的加工装饰处理工艺,从而可以增强产品的防护、储存性能,方便产品的销售、流通和使用。侠义的包装就是采用容器、材料或辅助物对产品进行盛装、包裹等简单的方式;广义的包装是对产品内外包装加以工艺技术方面的处理,包括使用具有功能性的材料制作包装物,使产品包装的工艺效果和质量效果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
现代包装种类繁多,按流通使用过程的特性和作用来看,可分为销售包装和运输包装,如将产品包装成为一包、一盒、一卷、一捆或一瓶等,这些便于零售的小包装称为销售包装。而将产品的若干个基本单位,包装成一大包、一大箱、一大桶或一大捆,这些可便于流通、搬运的包装方式称为运输包装。按产品包装结构形式可分为贴体包装、泡罩包装、热收缩包装、可携带包装、堆码托盘包装、组合包装等。按产品特性分类,可分为食品包装、药品包装、化工产品包装、有毒有害物品包装、易碎物品包装、易燃品包装、工艺品包装、家电产品包装等。按产品销售类型划分,有出口包装、内销包鞋、军用包装和民用包装等。从包装技术创新的方式分类,有真空抽气包装、充气包装、无菌包装、脱氧包装、防潮包装、软罐头包装、热成型包装、热收缩包装、缓冲抗震包装等。不同产品对包装有不同要求,特别是出口产品包装要考虑到与相应的标准或法规要求,这是设计创新包装工艺时特别需要侧重考虑的问题。
创新包装工艺的适度原则
创新包装工艺必须符合适度工艺的基本原则,创新包装的最大特点就是包装方式、材料或结构与传统包装存在一定差异,除了突出个性化、市场化因素外,也应注意不能脱离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根据中华人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第十九条的规定,从事工艺、设备、产品及包装物设计,应当按照减少资源消耗和废物产生的要求,优先选择采用易回收、易拆解、易降解、无毒无害或者低毒低害的材料和设计方案,这也是创新包装的发展方向和基本原则。
控制过度包装也是创新包装应该遵循的基本准则,因此创新包装不能出现过度包装,增加消费者的消费负担。如《限制商品过度包装要求——食品和化妆品》对食品和化妆品销售包装的层数、空隙率和成本3个指标作出了概念性的强制规定:包装层数不得超过3层,饮料和酒的包装空隙率不得超过55%,保健食品包装空隙率不得大于60%,初始包装之外的所有包装成本总和不得超过商品销售价格的20%等。但不同产品包装的基本要求也有一定差异,月饼、糕点类产品包装的空隙率应不超过60%,茶叶类的产品不能超过45%。而对包装层数的控制,粮食类的产品包装是2层,月饼类包装应不超过3层,包装的成本价不能超过产品进入市场销售价的20%。
笔者认为,创新包装工艺的设计必须紧紧围绕绿色、环保、清洁、省材、省工的原则,对材料进行合理选型,对工艺进行精心设计,尽量采用最省材的方式;尽量不用或少用黏合剂成型,盒式包装多采用自扣式、搭扣式成型;尽量不用或少用薄膜工艺,多采用水性上光、UV上光或过蜡工艺进行表面整饰加工,以确保创新包装工艺具有良好保护产品的性能。而手提式盒、袋产品尽量设计纸质的手提,不采用织物类袋子,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并符合环保的基本要求。从合理利用资源出发,侧重于包装技术性能的创新,应合理考虑设计具备抗震、防水、防磨、防晒、防腐、抑菌、除臭、防尘、卫生、环保和保温等功能,从而提高产品创新包装的性能和商品的附加值。如果仅是包装方式创新,而材料结构和消耗数量等违背了过度包装的原则,也是不行的。此外,有些出口产品的包装,创新设计的风格也应注意与出口国家的法规和风俗习惯相符,否则货物出口经过海关时就容易出现受阻情况,给生产企业造成不可预料的经济损失。所以,创新包装应该要有原则性,不能盲目设计和生产,这是创新包装设计时必须引起注意的问题。
合理设计创新包装的准则
创新包装没有统一的标准和答案,但应该突出“新、奇、特、优”的特点,即外观设计上要表现出与众不同的新颖性,包装结构上要体现奇异的个性化,选材用料上突显出某种特殊性,包装质量上展现出优良的工艺效果。
创新包装涉及到设计、印刷、材料、工艺等环节,但不管采用什么方式和方法,都必须紧紧围绕相关的标准、法律法规、风俗习惯等,才能使创新包装具有广阔的应用市场。比如有些出口产品包装的设计,必须符合出口地的相关标准。以包装物的包材性能、规格、重量等来说,设计的相应参数不能超过产品出口地的相关标准。如美国食品药物局规定,所有医疗健身及美容药品都要具备能防止掺假、掺毒等防污性能的包装。欧盟有的包装规定有明确的量化指标,如接触食物的氯乙烯容器及材料,其氯乙烯单位的最大容器规定为每公斤1毫克成品含量,转移到食品中的最大值是每公斤0.01毫克。
据了解,欧盟、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包装立法比较注重绿色环保,要求采用可重复使用、可再生利用或含再生材料,对产品包装的标识、标志也有比较严格的规定。欧盟还要求控制货物中不实用的包装,并拒绝不可降解和不能回收利用的包装;不得使用铁钉钉箱,封箱要用黏合剂;不能用塑料胶带,对内包装使用泡沫衬垫作为辅助材料也为拒绝之列,以确保包装物的快捷回收,减少对环境的污染。美国为防止植物病虫害的传播,还有禁止使用植物类包装材料的明确规定。而日本有关包装法规要求所有纸质和塑料包装材料必须加以正确标示和回收,同时还规定了回收标签的印刷模式。欧盟各国对进口的电器类产品,拒绝接收外包装上没有CE标志的货物。
除了考虑标准、法律法规外,创新包装设计还应考虑到出口地政治、文化、风俗的习惯和差异,如法国禁忌墨绿色,因为民众厌恶纳粹军服的颜色;阿拉伯国家忌讳使用六角星图案,因为图案与以色列国旗相似;德国对进口商品包装的要求是,禁止采用类似于纳粹和军团符号的标志;出口利比亚的产品包装不能使用猫、猪的图案和女性人体图案,因为这些为那里的人们所忌讳。
结构创新降低包装生产成本
采用纸盒、纸箱包装的产品,往往还需要使用内衬垫,这样不仅可以起到增加包装强度的作用,而且可以防止内装的产品出现松动、震动而产生摩擦、磨损等不良情况,较好地起到保护产品的作用。而产品包装的生产成本,除了用材的规格和数量外,印刷制版和模切制版的生产成本,也对品种多、数量少的订单有较大影响。合理权衡包装用材数量、规格和印刷、模切制版生产成本的关系,用创新概念去设计产品包装,才能较好地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如某客户要制作十几款电子配件的包装盒,每款电子产品的厚度、长度和宽度规格有所差异,数量也不尽相同,采用合版印刷则用纸浪费比较大。根据客户要求,这些电子产品的外包装要统一设计印刷品牌广告的图文版面,但产品型号必须体现在外包装上。由于各款电子产品的市场销售数量有很大不确定性,客户为避免浪费提出合理使用包装盒的印刷要求,将产品的规格标签采用不干胶印刷,使用时将相应标签直接贴在盒子上。鉴于外包装的印刷版面一样,只有产品规格不同,考虑到印刷和模切制版问题,客户将规格相近的电子产品归类在一起,提出只需制作3个规格的外包装盒就可以,这样极大地降低了印刷成本。客户印刷生产工厂合理设计包装盒内衬,要求每款电子产品装进盒子后不得出现松动、移动,于是印刷厂通过在盒内设计不同的内衬结构,采用合版模切工艺,利用废纸边模切成型后与纸盒配套使用,较好地满足了电子产品装进盒子后保持相对的紧密度,既降低了包装生产成本,又提高了包装质量。
工艺创新拓宽包装产品功能
水果、蔬菜、水产品等生活必需品,通常采用方便、简单、经济的纸箱包装,这不仅是绿色环保的要求,也是物流运输对产品保护的基本要求。通过包装制作工艺的创新,将经抗菌剂、保鲜剂浸泡后的塑料膜夹制在瓦楞纸板内,然后再在瓦楞纸箱里面涂上保鲜剂,这种加入创新元素的瓦楞纸箱,不仅可有效防止水分蒸发,而且还可起到调节和控制温度的效果,防止细菌的滋生和不良气体的产生,从而保持箱内果蔬或水产品的新鲜度。
保鲜功能的瓦楞纸箱有夹塑型、复合型、发泡型和混合型等,其中夹塑型纸箱包装含有涂抹抗菌剂、保鲜剂等材料,既可控制产品水分的蒸发,保持箱内果蔬或水产品的鲜度环境,还能调节和控制温度。复合型包装是将镀铝保鲜膜与瓦楞纸箱的里层表面进行复合,使纸箱体内具有吸收乙烯气体功能,防止水分蒸发,同时能反射辐射热,防止纸箱内温度上升,进而起到保鲜的作用。发泡型是将泡沫塑料与瓦楞纸板组合在一起,其保鲜效果比前两种方法更具优越性,在抑制水分蒸发、控制热度和气密性方面都比较好。混合型保鲜瓦楞纸箱的制作,是在瓦楞纸箱内面纸加入纳米级多孔型乙烯气体吸收粉剂,具有防止催熟的作用。还有一种工艺是原纸上涂布能发出10μm左右波长红外线的特种陶瓷粉末,使其在常温下能发射红外线,既可使果品中一些分子活化,提高抵抗微生物侵蚀的能力,同时还能使酶活化,使水果的甜度得到一定的增加,较适用于包装葡萄、杨梅和水蜜桃等产品。
此外,提高瓦楞纸箱的防水功能也是创新包装的方式,其中采用幕帘式涂覆法,将熔化的合成树脂或石蜡混合物从料斗口控制以薄膜状流下,均匀涂在水平运行的瓦楞纸板上,当纸板表面涂上一层树脂膜或蜡膜后,既具有良好的防水性和耐磨性,也适合于包装水果、蔬菜、腌制或冷藏食品,以及其他高光洁度的办公用具等。耐水瓦楞纸板与防水瓦楞纸板性能不同的是,当水里经过长时间的浸泡后,其强度不会明显下降,它的良好的性能取决于生产加工工艺。该工艺可采用浸蜡自动送纸机将瓦楞纸板连续送入90℃左右的石蜡浸渍槽里,经过连续浸渍10秒左右后,将其从蜡槽中取出再经过100℃左右的热烘室内缓慢移动,使蜡液进一步均匀渗透到纸板纤维中,同时使局部多余的蜡液流平。完成热烘后的浸蜡瓦楞纸板在常温条件下或强制进行冷却使蜡液固化。用经过石蜡浸泡加工处理瓦楞纸板制成纸箱,盛装活鲜海产品、冷藏果品和其他含水率较高的产品,具有较好的耐水性。
综上所述,创新包装涉及到生产设计、生产工艺、印刷与装订耗材等条件,只要突破传统的观念和思路,紧紧围绕绿色、环保、节能、省材的思路,科学合理地设计出各种形式的包装印刷产品,满足客户的使用要求和市场的发展趋势,这也是包装印刷行业对创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一种义务和贡献。
【商品经济论文】推荐阅读:
深圳经济特区商品房产买卖合同11-18
商品流通企业会计论文03-21
商品房小区物业管理论文03-13
商品房销售中明码标价问题的法律思考的论文03-03
商品学商品调研报告12-23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品房及商品房屋验收标准06-18
商品代言广告07-01
商品租赁合同10-28
商品租赁协议02-05
商品化权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