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新能源产业的意义

2024-08-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发展新能源产业的意义(精选8篇)

发展新能源产业的意义 篇1

能源是人类生存发展面临的永恒的话题,但是在传统能源供应紧张的情况下我们只能把希望寄托于新能源上。当下世界范围内能源供应紧张,所以新能源产业的发展状况很受各国的关注,但是近来受经济危机的影响使得我国能源需求下降,并对在近几年发展迅速的新能源产业造成了冲击,但是也为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机会。

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家为了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不得不出台新能源产业规划,新能源产业规划出台首先是应对当前的金融危机,扩大内需、拉动投资、增加就业,其次是应对气候变化,调整能源结构、可持续发展。而最重要的一点,则是在危机中蓄势,抢占未来经济发展的制高点。

国家出台新能源产业规划重点着眼于如何应对当前的金融危机,调整新能源产业的发展结构。而中长期新能源产业规划则将从战略高度上制定产业发展的长期规划和具体措施。

在内容的制定上,新能源产业规划将更加宽泛。一方面包括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另一方面还将包括对传统的能源进行技术变革所形成的新能源,例如煤炭的清洁高效利用,新能源汽车以及智能电网等内容。

新能源产业规划无疑将加大对于新能源产业的投资力度。目前新能源发展规划的总投资额只经过了初步测算,还没有最后审定,但是可以肯定的,投资力度肯定会大大超过原有的计划规模。其中,核电的投资将占据总投资额的很大比例。

新能源产业规划对于国家能源结构来说意义十分重大:第一是应对当前的金融危机,扩大内需、拉动投资、增加就业;第二是应对气候变化,调整能源结构,持续能源的可持续发展;第三是抢占未来经济发展的制高点,提升中国能源的国际竞争力。

1.理论意义: 柳州作为广西最大的工业基地,集中了广西的大部分品牌企业,这些品牌企业都具有不同的企业文化, 可以说柳州每一个成功的企业,都有着优秀的企业文化作为后盾,企业文化建设成为企业品牌的重要构筑部分。建设优秀的柳州企业文化,开展对柳州企业文化建设的研究,将会对企业文化的理论建设有一定的补充作用。

2.现实意义:

①是市场经济发展和企业开拓的内在需要

先进的企业文化,是企业创新的源泉,是鼓舞企业职工奋发工作的精神支柱。市场经济的发展离开了企业文化,就可能失去了智力支持 和精神动力,对企业来说,离开了企业文化,就不可能做到内有凝聚力,外有竞争力,企业就不可能在市场竞争中取胜。因此,重视企业文化的发展,是市场经济发展和企业开拓的内在要求。

②是打造知名企业,形成柳州名牌企业集群优势的需要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推动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知名企业的形成和发展,企业文化的建设在其中更是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柳州在“十一五”期间要打造知名企业,形成柳州名牌企业集群优势,必须研究柳州企业文化的建设,建设具有柳州特色的柳州企业文化,从而推动柳州名牌企业集群优势的发展。③是提升柳州企业内涵塑造城市形象,全力打造”柳州创造"的城市品牌需要

“柳州创造”战略,把“柳州创造”战略思想作为贯穿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等各方面,柳州作为一个重工业城,更应把企业文化与城市建设结合起来,把“柳州创造”的战略渗透到企业文化中。品牌不仅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体现,也是城市综合竞争力的表现,因此说研究柳州企业文化的建设是塑造城市形象,全力打造。”柳州创造”的城市品牌的需要。

④是我市率先实现工业化示范城市,实现“三个同步”,建设和谐柳州的需要

为了更好地落实科学发展观,柳州市政府提出了建设全区工业化示范城市,实现“三个同步”,建设和谐柳州的“十一五”规划目标,要实现此目标,柳州必须结合我市工业城市的特点,从企业入手,建构和谐的企业文化,促进企业和谐发展,从而实现和谐柳州。因此说研究柳州企业文化建设是柳州率先实现全区工业示范城市,实现“三个同步”,建设和谐柳州的需要。

目前从我市企业文化建设的实践来看,各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做了大量的工作,但目前仍存在如缺乏企业文化理论指导、企业提炼与升华文化的能力不足、企业长远发展战略与企业文化建设脱节等问题。因此,如何结合我市“十一五”规划及经济发展的目标和企业的实际,探索建设具有柳州特色的企业文化,是我们当前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

发展新能源产业的意义 篇2

新能源产业的战略地位

后金融危机时代,全球化能源竞争成为新一轮经济发展的制高点,中国资源能源供应持续高度紧张,经济发展与能源资源矛盾日益尖锐,我国能源战略势在必行。

新能源产业是指开发利用新的能源资源和对传统能源进行变革更替过程中形成的相关产业,从涵盖领域看,包括核能、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煤炭清洁利用、新能源汽车以及先进电网等8个方面。新能源确实是一个未来发展很好的产业,自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以来,全球各界都在重新调整新的产业结构。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各个行业对能源需求逐渐增多,包括传统的能源资源还是有限的。新的能源,包括太阳能、风能和一些新的节能技术产业,如半导体照明产业,它有巨大的节能和环保价值。新能源也是未来改变一个新的经济结构的产品,所以说市场前景将会非常乐观[1]。

进入“十二五”,全球能源公司都在抢滩能源。美国石油巨头纷纷增加投资预算。为了发展成为综合能源企业,韩国SK能源公司正积极投身于以未来能源为中心的新成长动力的开发。欧洲也在寻求其他能源或发展新能源科技,以脱离对俄罗斯的能源依赖。在日本,太阳光电开发被日本政府和产业界视为未来新能源开拓的战略方向之一。

新能源将引领新一轮产业革命,发展新能源是实现低碳经济的重要举措之一,第四次产业革命将是由新能源引领的能源革命。发展新能源能够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减少人类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可以通过用纤维素和半纤维素为原料来制造生物燃料,可以节约耕地和粮食,以应付粮食危机。发展新能源的目的,一是能够跟踪世界能源发展方向,提高我国能源产业国际地位;二是加大能源投资,扩大满足内需;三是立足长远,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能源保障;四是减轻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的压力。

伴随着后金融危机的到来,新能源的战略地位越来越凸显,我国能源发展战略转型势在必行。一是因为传统产业发展方式单一,能源结构亟须优化。二是必须降低国际石油依赖,保证国家能源安全。三是低碳形势逼人,节能减排任务非常艰巨。四是开发利用新能源的技术迫切需要提高。五是受金融危机影响,能源企业经营困难。

我国新能源产业将发生重大结构调整并迎来战略机遇期

不断出现的能源危机是当今世界共同面对的两大难题之一。如何化解过度消耗资源、污染环境所引发的人与自然乃至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是全世界的事,也是每个当事人的事。资源环境的压力正转化为巨大的创新动力。

我国新能源产业在“十一五”时期得到了蓬勃发展。表现之一:风电发展风头十分旺盛。2010年底,我国风电装机容量达3 500万kW·h,年发电量约500亿kW·h。短短五年时间,我国风电市场已发展成为世界最大的风电市场。表现之二:核电事业发展势头迅猛,是全球核电在建规模最大的国家。在核电科研技术方面,国家能源局设置了10个国家级核电研发中心。表现之三:光伏产业超常规发展。2010年,中国光伏生产产量比2009年约增加1倍。光伏产业“原料在外、装备在外、市场在外”的状况也有改善。目前,装备的国产化率能够达到70%,多晶硅原料的进口比例也有明显下降。表现之四:太阳能产业整体步入快车道。“十一五”期间,太阳能热发电、太阳能热水器、新能源汽车等产业也都获得了较快发展,使用量和年产量均占世界总量的50%以上,中国成为世界最大的太阳能热水器生产国和使用国。表现之五:一些重大项目建成实施。如我国首座兆瓦级太阳能热发电试验示范项目——总投资3亿元的大唐天威(甘肃矿区)10 MW太阳能热发电试验示范项目在嘉峪关市开工建设[2]。

“十一五”期间,我国新能源发展已斩获多个“世界第一”。2009年我国水电装机容量达1.97亿kW·h,居世界第一,每年实现减排二氧化碳5.2亿t;核电在建规模居世界第一,目前全世界在建核电机组57台,我国在建28台。太阳能热水器利用量,我国位居世界第一,同时还是世界上太阳能光伏电池最大的生产国。

“十二五”规划给新能源产业以更高的定位。加快新能源发展有着深刻的背景。中共中央关于“十二五”规划建议指出,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构建安全、稳定、经济、清洁的现代能源产业体系。国务院把新能源产业列为七大重点产业之一。对于“十二五”的能源工作,国家能源局局长张国宝表示,一要推动传统能源清洁高效利用,二要加快开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三要优化能源发展区域布局,四要积极开展能源国际合作,五要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我国的新能源虽然潜力巨大,但开发利用水平还很低。“十二五”将是新能源产业的重大战略机遇期,挑战与机遇并存。如何进一步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构建安全、稳定、经济、清洁的现代能源产业体系,是未来五年我们要共同回答的命题。2011年全国能源会议给出了“十二五”时期国家能源发展的思路:分别对清洁能源中的水电、核电、风电和太阳能进行了定位,指出在核电领域要尽快形成自主品牌,风电要扶持大型风电企业发展,把太阳能打造成新兴能源支柱产业。到“十二五”末将实现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中比重达到11.4%的目标[3]。

风电、核电和太阳能“三驾马车”将引领我国新能源产业

“十二五”期间,我国能源战略最大的变化就是加大结构调整。作为新能源领域的“三驾马车”,全国能源会议对其进行了准确定位,即优先发展风电,大力发展核电,太阳能将成支柱产业。

太阳能将成新兴能源支柱产业。调整结构是转变能源产业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按照国家能源局的思路,未来5年,我国将在保护生态和做好移民工作的前提下积极发展水电,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高效发展核电,积极发展风电,稳定发展太阳能,开发利用生物质能和地热能。

开发用得起的太阳能技术。硅基光伏(PV)电池目前是利用太阳能的最普遍方法,但纯硅片的昂贵成本限制了它的广泛使用。无论多么有效的能量转换技术,只有在成本可承受的情况下才可能推广应用。对于开发有效且经济上可行的太阳能技术,科学家提出了优先研究目标。一是把太阳能变为化学燃料;二是获得已存在于自然界的太阳能;三是把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四是储存新收集和转化的太阳能[4]。

风电发展需要扶持大型风电企业。过去五年,我国风电装机量获得了迅猛发展,截至2010年底,我国风电装机量已达3 100万k W·h,连续五年增幅超过100%。我国风能资源发展潜力巨大,陆地风能资源达到23亿kW·h,海上风能资源约2亿kW·h。《新兴能源产业发展规划》提出,2015年全国风电规划装机9 000万kW·h,其中海上风电500万kW·h,到2020年全国风电规划装机1.5亿kW·h,其中含海上风电3 000万kW·h。

国务院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太阳能与风电两大产业,风电发展排在前面,即优先发展风电。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能源局对我国未来五年风电发展思路也有新的提法,更加注重风电的走出去、产业集中和就地转化,从而明确了风电产业发展的3个新方向,即将扶持大型风电企业发展,提高产业集中度;鼓励中国风电企业和风电设备“走出去”;强调“十二五”优先发展水电,鼓励风电。

关于风电装备制造业,国家将扶持大型风电企业的发展,提高产业集聚度,鼓励风电企业和风电设备“走出去”。在风电开发方面,将始终不渝地推进风电开发,统筹落实市场消纳,搞好输电规划,加强大型风电基地建设,争取并网风机累计达到5 500万k W·h的目标[5]。

“积极发展核电”变为“大力发展核电”。“十二五”能源规划核电容量将翻8倍。在“十一五”期间,我国核电建设进入高速发展期,目前在建机组达28台,3 097万kW·h,规模占全球的40%以上,并已建设世界上首批三代核电机组。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在对核电的规划中提出,到2020年我国核电的装机将超过8 000万kW·h,2030年达到2亿kW·h。这意味着未来10年我国核电装机容量将翻8倍。今后在项目安排上,国家将优先安排沿海核电建设,并且稳步推进内陆核电项目,10年期间投资额将超过6 000亿元[6]。

为缓解资源环境瓶颈制约,在新能源的重点发展方向中,新兴产业规划将核能、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质能确定为发展重点,引领清洁能源的快速发展。

对于发展核电备受争议的几个问题,中国能源研究会理事长柴松岳指出,从厂址资源看,目前已经具备了在未来10年间建设1亿kW·h以上核电的条件;从铀燃料资源看,经过国产和进口并举努力,铀资源不构成对我国核能发展的根本制约因素。

发展我国新能源产业的对策和建议

国家重视鼓励新能源发展,但新能源产业必须健康发展、科学发展。“十一五”新能源发展进程中的经验教训必须汲取。新能源发展关键是新,整个技术新、产品新、市场新、运作模式新或者赢利模式更新,必须借鉴国外发展经验,不断探索前进。同时,发展新能源产业要做一些深度思考。一是新能源产业盲目上马或引深层危机。受国家新能源产业扶持政策的鼓励,我国大批企业纷纷上马新能源及相关产业,目前形成较大规模的新能源基地已达10个。但新能源不能搞“大跃进”。二是新能源盲目扩张或殃及信贷。发展新能源是国家鼓励、政府支持的,很多新能源项目需要大量资金,银行会抓住新兴产业的信贷机会,但是信贷规划也会给行业带来不确定性风险。三是新能源发展需要高新技术和核心技术。专家呼吁,应尽快向研发倾斜,推动技术研发和产业转化“弯道超车”。从新能源产业的投入来讲,必须以自己拥有这种核心专利技术和拥有研发条件为背景,如果没有这些条件做支撑,一般常规企业、中小企业一定要慎重。四是新能源产业期盼关键政策支持。我国新能源发展不但要有长期规划,更要有政府的政策支持。政策法规是产业发展最大的推动力。在产业政策上,对各类投资主体研发新能源产业项目实行鼓励政策,加快项目的核准、备案,在财税政策上,加大扶持力度,设立专项资金,此外在金融、企业兼并重组、对外合作交流等各方面加大扶持力度。

“十二五”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关键时期。“十二五”期间,做好各项能源工作对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挑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央提出的关于能源战略的“两个目标”,为能源产业的发展明确了任务。如今,我国要利用和把握好能源产业的发展机遇,以新能源引领产业转型,进一步提高新能源开发与利用水平,逐步有效地解除资源环境瓶颈约束;继续提高自主创新的能力,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继续深化国际合作,加大持续推进新能源产业“走出去”步伐,继续推进能源品种、合作领域、合作地区、合作方式多元化,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新能源产业建设。

参考文献

[1]范剑平,郝彦菲.新能源产业有望成经济新增长点[N].中国证券报,2009-07-03(4).

[2]郝鸿毅.第二届石油石化产业发展国际论坛文字实录(2)[EB/OL].[2010-6-19].http://finance.ifeng.com/stock/special/shiyousecond/20100627/2349221.html.

[3]霍丽文.新能源产业蓬勃发展[EB/OL].[2010-11-16].http://www.cinic.org.cn/site951/nypd/20101116/438910_1.html.

[4]凤凰网财经.推动能源发展方式转变构建现代能源产业体系[EB/OL].[2011-01-09].http://finance.ifeng.com/news/20110109/3174990.html.

[5]生意社.全国能源会议对新能源三驾马车进行准确定位[EB/OL].[2011-01-11].http://china.toocle.com.html.

发展新能源产业的意义 篇3

关键词:汽车产业 专业教师 自主发展

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是一项国家发展战略。由于新能源汽车在技术领域上较传统汽车有了很大拓展,并融入了当今前沿科技,前瞻性强、技术叠生、更新快,这就对新能源汽车维修人才有了更高的能力培养要求,由此对汽车职业院校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也有了更新、更高的现实要求。

目前,由于职业院校汽车专业教师的专业背景及专业教学实践和经验均源自于传统汽车,而职业院校又长期处于相对封闭的办学环境,产、教、研三者结合不紧密,教师对汽车产业发展资讯及其服务后市场的人才能力定位的把握处于被动和滞后状态,原有的知识储备、知识结构、教学实践经验难以适应新能源汽车的人才培养要求,加之,教师对有关新生技术及其衍生的应用技能的传授缺乏教学实践,使教师对专业课程的教学设计及培养目标的实现策略的把握存在盲目性。因此,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视野下,教师要以专业发展为引领,积极促进专业能力的自主发展。

一、增强职业危机敏感性,激发专业自主发展意识

教师的自主发展意识是实现专业成长的原动力。汽车专业教师在国家大力推进实施新能源汽车战略的大背景下,应增强职业危机敏感性,主动了解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发展路径及其在汽车技术上的变革,领悟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引发的汽车维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变化,以及汽车维修人才培养将面临的挑战,通过系统反思自我专业发展状况,发现不足和困惑,并将之内化为需求,激发专业自主发展的自觉意识,变“要我发展”为“我要发展”。

二、以促进专业能力的可持续发展为本,做好自主专业发展规划

教师的专业自主发展具有鲜明的个人特征和阶段特征,其不仅是教师成长的目标,也是一个动态、连续并贯穿其整个教学生涯的长期过程,这个过程需要教师个体主动、自觉参与才能完成。教师对自主专业发展有了规划,才能在自主发展中有明确的方向和具体的行动目标,避免出现行动盲目和职业懈怠。因此,汽车专业教师应以新能源汽车专业技术发展及其人才培养方式改革为导向,通过客观、全面、深入地剖析自我专业发展状况,发现不足,形成发展愿景,从而确定出自我专业发展方向,合理定位发展阶段和行动目标,并动态依据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发展及其人才培养方式的改变,修正规划内容,制订出合乎个性、现状和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需要的个人专业发展规划。

三、加强与产业界的交流与合作,增强专业自主发展能力

职业院校汽车专业教师在当前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新结构、新技术不断叠生和涌现的现实背景下,应勇敢跳出传统职教师资成长的藩篱,开阔自我专业发展视野,主动加强与新能源汽车科研、生产和使用单位的联系,积极利用社会各种资源开展跨行业、跨学科的横向学习和交流,及时把握新能源汽车技术发展走向及其最新技术成果,并通过实践参与、科研探究和专业合作,促进自我产教研融合能力的锻炼和培养,加快对新知识的建构和专业能力的创新,从而不断拓展、完善知识和能力结构,增强专业自主发展能力,同时,促进自己由“学科型、传统型、经验型”教师向“学习型、研究型、专家型”教师的转型。

四、大胆开展教学实践和反思,加快促进专业自主发展

真正意义上的教师专业发展不是基于行为主义基础上的教师能力本位的发展,而是基于认识情境理论的“实践智慧“的发展。新能源汽车涉及许多新知识和新技能,并且知识和技能随着产业的快速发展会被不断地更新和替代。因此,职业院校汽车专业教师应在教学中及时提供新能源汽车的产业信息,开放课程内容,将随新能源汽车发展而新生的知识、技能引入教学实践,积极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及时捕捉教学灵感,发现教学实践中出现的各种现象和得失,促进教师通过自主的教学实践反思和研究,找准教学实践存在的问题和难点,并形成对教学现象、教学问题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性见解。同时,也有利于驱动教师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积极探寻策略和方法,克服和消除自身教学理念与教学实践中存在的不合理,促成教学行为的改进和新的教学经验的生成,从而积累和丰富自己的教学实践智慧,提升教学核心竞争力,形成个人的教学风格,有效促进专业能力的持续发展。

职业院校汽车专业教师在当前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只有通过强化职业危机的敏感性,科学规划好自主专业发展的阶段目标和策略方法,积极开展教学实践和行动反思,才能增强专业自主发展能力,适应社会和时代的发展要求。

武汉新能源产业发展报告 篇4

新能源是指新发现的一次能源以及通过新型能源转换技术获得的二次能源等,可再生能源是指风能、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非化石能源,本规划统称为“新能源”。我市新能源产业在“十一五”期间得到快速发展,太阳能光伏具备较好发展基础,生物质能初具特色,半导体照明和能源动力电池得到较好培育,氢能产业蓄势待发,风力发电和核电设备制造初具规模,新能源产业集聚了一批实力较强的企业,掌握了一批支撑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技术支撑体系进一步增强,奠定了较好的产业发展基础,是我市加快培育的新兴产业之一。2009年全市新能源集聚企业近100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46家,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近70亿元。

(一)光伏发电形成市场优势

我市光伏产业在全国具有相当的市场份额,在应用系统方面的研发走在全国前列。日新科技、珈伟科技、迪源光电、华灿光电、兴隆源等企业从事太阳能电池、光伏发电技术产品研发和制造,具有国内领先的研发实力和一定的市场占有率。日新科技主要从事太阳能光电产品研发,其生产的太阳能半导体照明系统,居全国市场占有率前三位,已经成为我国西部市场太阳能户用系统电池组件的最大供应商之一,公司研发的太阳能发电与建筑一体化技术,先后在部分北京奥运场馆、武汉植物园等工程得 1

到成功应用。珈伟太阳能(武汉)公司是珈伟集团在武汉设立的生产及运营中心,公司引进国外先进的自动生产线,生产高效率、低成本太阳能电池、1W到200W的系列太阳能电池组件及光伏应用产品,已成为中国知名的太阳能光伏产品的供应商之一,产品95%销往美国、欧洲和澳洲等地。

(二)生物质能等其他新能源形成特色

目前,武汉生物质能产业分为生物质发电、垃圾发电、生物柴油三个方面。在生物质发电领域,以凯迪为龙头的环保企业加大对生物质发电项目投入,先后和全国产粮大省中266个县市签订了生物质发电供热协议,其中,项目已进入可研阶段80个,已开工建设的22个,已并网发电1个。在武汉及武汉周边城市实施的有江夏、监利、荆州、随州、襄樊等20个生物质热电项目。在垃圾发电领域,武汉重点推进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建设,加快汉阳锅顶山汉口府河、蔡甸千子山、江夏长山口、洪山群力村等5座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建设座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建设,该项目的建成能有效的实现垃圾减量,也将较好的实现资源回收利用。在生物柴油领域,艾瑞公司、达瑞科技企业采用废弃油脂生物柴油转化技术、甲醇转酯化生产技术以及菜籽直接提取油脂转化生物柴油等技术在武汉开始得到应用,并已进行的产业化生产,生物质柴油的产业化应用也将为武汉生物质能源新的增长点。

(三)半导体照明得到较好培育

半导体照明是湖北省、武汉市重点培育的新型光产业之一,湖北省将“LED半导体照明项目”列为“百项重点高新技术产品推广计划”首位,武汉市被列入科技部21个“十城万盏”试点城市,并获批成为新的国家半导体照明产业基地。武汉迪源光电具备提供LED照明整体方案的技术实力,产业园一期形成了年产外延片12万片、大功率芯片1亿只、路灯3万盏的生产能力。

(四)氢能产业化加快推进

武汉氢能科技成果产业化取得了较大进展。依托武汉理工大学在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关键材料、核心组件、燃料电池发动机及燃料电池汽车等方面的优势,武汉理工新能源有限公司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于CCM技术的燃料电池核心组件MEA制备技术等,建成了一条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膜电极生产线,产品全部面向海内外市场。该公司是中国第一家专业的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膜电极供应商,产品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银泰科技公司是一家具有相当规模的电池生产企业,近年来,该公司一直致力研究燃料电池系统优化和集成技术、水、热管理技术、模块化技术和燃料电池电源控制技术,开发适合通信基站备用电源的燃料电池系统。银泰科技公司致力研究燃料电池系统优化和集成技术、水、热管理技术、模块化技术和燃料电池电源控制技术,开发适合通信基站备用电源的燃料电池系统,在燃料电池领域确立国内领先地位。目前,两公司力争做大做强燃料电池产业链,在国内确立领先地位。

(五)风力发电和核电设备制造初具规模

我市风力发电和核能以设备制造为主,同时建成了一批风电示范项目。国测诺德的风力发电机组总装技术从瑞典引进,现在是湖北省内唯一一家从事风力发电机组制造的高科技企业,产品类型横跨两叶片及三叶片风机,是中国风机市场唯一同时拥有两叶片和三叶片技术的风机生产商,我市形成以国测诺德系统总装集成为龙头、汽发、中船6803厂、461厂、471厂、3303厂、中科凌云、凌久高科等关键零部件制造企业的风电产业链。国测诺德目前在东湖开发区拥有3.6万平方米厂房,在内蒙古拥有50万千瓦的风电厂。另外,武汉中科凌云新能源公司研发的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永磁悬浮风力发电机为国际首创。

核能装备制造目前虽然规模较小,但具备一定的基础和较强的技术实力。武锅核电在江夏庙山开发区建成了14000平方米的全封闭式新厂房,并购臵了专用组合机床等大型关键设备,在建造厂房、设备搬迁的同时,从组织机构、人力资源配臵、基地建设及后续保障条件等方面全面铺开,根据专项产品封闭式生产的要求,新增的四大主要设备也先后完成了调试和验收。核动力运行研究所为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成员单位,是我国目前唯一专门从事核动力运行研究和技术服务的科研事业单位,现已建成保障国家核电运行安全的技术支持和后援体系,并构筑了核电无损检测技术、核电仿真技术、核蒸汽发生器设计试验与维修技术三大技术支柱,其技术能力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六)技术支撑体系进一步增强

我市培育新能源产业具有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武汉核动力运行研究所、中南电力设计院、国家电网武汉高压研究所等及相关企业都具有相当的研发实力和技术储备。2009年,市政府和华中科技大学合作共建武汉能源研究院,以政府、高校、企业合作的形式打造武汉高校、企业新能源联合研发中心,聚集人才,支撑产业发展,引领前沿技术。包括太阳能热发电、风能、生物质能、核能、智能电网、新兴高效动力电池、碳减排及资源化综合利用等研发平台及新能源政策研究。

二、新能源产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从目前发展情况看,新能源产业整体规模较小,虽然呈现了较好的发展态势,但还存在的问题也比较明显。

(一)新能源产业本身面临的市场风险较大。以生物能源为例,前期以秸秆等为原料的生物质能源生产企业正陷入原料供应不足的困境,有的项目甚至暂时停产或半途而废。利用地沟油生产生物柴油的项目因为原料油的问题,也呈进退两难状态。从光伏发电和氢能的市场看,主要依赖海外市场,国内消费市场拓展缓慢,市场狭小,没有形成连续稳定的可再生能源市场需求,从而使可再生能源发展缺少持续的市场拉动。

(二)资金短缺,缺乏有效的融资机制。新能源的研发

技术从实验室到工程应用的转化,其资金投入较多,风险较大,如凯迪的太阳能柴油项目以投入前期研发资金10亿元。资金短缺和缺乏有效融资途径制约了新能源领域科技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使得具有部分和全部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技术产业迅速扩大规模。

发展新能源产业的意义 篇5

第三批扶持计划申请指南

目 录

1、新能源产业高技术产业化项目专项扶持计划

2、国家/省级项目配套扶持计划

1、新能源产业高技术产业化项目专项扶持

计划

根据《关于印发深圳新能源产业振兴发展规划(2009—2015年)的通知》(深府[2009]239号)和《关于印发深圳新能源产业振兴发展政策的通知》(深府[2009]240号),我市组织实施深圳市新能源产业高技术产业化专项,主要资助以新能源关键技术的工程化集成、示范为主要内容,或以规模化应用为目标的新能源自主创新成果转化

一、支持领域

支持《深圳新能源产业振兴发展规划(2009-2015年)》确定的太阳能、核能、风能、储能电站、页岩气、新能源汽车以及智能电网等新能源领域的产业化项目,包括关键零部件、材料、控制系统等。

二、资助方式

资助方式:项目资金原则上以项目单位自筹为主,政府采用无偿资助方式予以支持。

资助资金根据项目的重要性、风险程度以及产业发展前景等要求,分档给予补助支持。

资助资金主要用于产业化项目建设所需成套装置、设备仪器和必要软件及技术的购置或项目贷款贴息等。

三、申报条件

(一)申报单位应符合以下条件:

1.在深圳市依法登记注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且企业上销售收入不低于1000万元;

2.具有较好的经营管理水平,具备承担新能源高技术项目所需的技术开发能力和资金筹措、工程建设组织管理能力; 项目,有关事项如下:

3.具有较好的经营业绩和较高的资信等级,上资产负债率在70%以内。

(二)申报项目应符合以下条件:

1.符合《深圳新能源产业振兴发展规划(2009-2015年)》确定的产业发展方向;

2.符合国家和我市有关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循环经济、安全生产等要求;

3.具有与申报项目相关的自主知识产权,符合下列条件之一:(1)至少一项已授权发明专利;

(2)已进入实质审查阶段的发明专利申请两项及以上;(3)软件著作权两项及以上。

4.项目采用的科技成果(包括自主知识产权、消化吸收创新、国内外联合开发的技术等)应具有先进性和良好的推广应用价值、有关成果鉴定、权威机构出具的认证或技术检测报告等证明材料、必要的验证和生产许可;

5.项目在深圳实施;

6.项目已按有关规定完成审批、核准或备案,且时限未超过两年,项目建设用地、所需项目建设资金等已落实,基本具备开工建设条件或已经开工建设。

四、申报材料

(一)申请表格

《深圳市新能源产业专项申报项目及项目单位基本情况表》

(二)项目资金申请报告(需编辑目录,标注页码),报告应包括如下内容:

1.项目提出的背景与意义

包括国内外产业现状和技术发展趋势以及产业上、中、下游发展情况,产业链关键环节和技术难点,项目对产业发展的作用与影响,产业关联度分析,市场分析。

2.项目申报单位的基本情况

包括企业所有制性质、规模、发展规划及战略、在行业内的地位、主营业务及主要产品市场占有率、近三年经营业绩(总资产、主营业务收入、利润总额、净利润、资产负债率等)、项目负责人及主要股东概况、已通过的有关企业质量体系认证、银行资信情况及近年来主要科研成果等;

3.项目的技术基础

包括研发团队情况,成果来源及知识产权情况,已完成的研究开发工作及中试情况和鉴定年限,技术或工艺特点以及与现有技术或工艺比较所具有的优势,该项技术的突破对行业技术进步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4.项目建设方案

包括项目建设的主要内容、建设规模、建设地点、采用的工艺路线与技术特点、工程和主要设备选型及主要经济技术指标、项目招标内容、建设工期和进度安排、建设期管理及项目组织结构与人力资源配置等。

5.各项建设条件落实情况

包括环境保护、资源综合利用、节能措施、原材料供应、安全生产、卫生防疫、消防及外部配套条件落实情况等;其中节能专篇章节需按照《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暂行办法》(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10年第6号令)要求进行编写。

6.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包括项目总投资规模,资金使用方案(包括申请资助资金用途),资金筹措方案以及贷款偿还计划等。项目总投资需列出固定资产投资 4

(仪器设备及软硬件购置、工程建设等)、铺底流动资金等明细,其中固定资产投资占项目总投资比例不低于70%。资金使用方案需列出项目建设所需购置的主要设备、技术及软件等清单(设备种类、数量、参考单价、是否已购等)以及土建、流动资金等资金用途(设备购置清单格式详见通知附件)。该清单将作为核拨申请资金的依据。

7.项目财务评价、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

包括内部收益率、投资利润率、投资回收期、贷款偿还期等指标的计算和评估,项目建成后的运营方案、管理模式、达产产值及利润、新增就业人员,项目风险分析。

8.研究结论与建议

9.申请补贴资金的主要理由和政策依据;

10.资金申请报告附件(需列出附件目录,标注页码)(1)项目的审批、核准或备案文件(在有效期内且未满两年,已开工项目还需提供投资完成、工程进度以及生产情况证明材料);

(2)国土规划部门出具的规划选址意见和项目用地预审意见(租赁厂房需提供经主管部门备案的租赁合同);

(3)具有权限的环保主管部门出具的环境影响评价批复文件;(4)企业营业执照副本、组织机构代码证和税务登记证复印件;(5)法定代表人身份证明书;

(6)经审计的企业上财务审计报告;

(7)项目建设所需资金落实证明材料(申报截止日前三个月内银行开具的项目资本金、贷款意向书或承诺函、银行授信及贷款合同等材料);

(8)前期科研成果证明材料(权威机构认证证书或出具的技术检测报告、专利证书或专利实质审查通知书、软件著作权等);前期科研成果的成熟度,应能够满足产业化试验或产业化示范的要求(产品中试鉴定报告、小批量供货合同及使用情况报告、产品批量订单等);

(9)深圳市新能源产业专项申报项目使用政府补助资金招标事项计划表;

(10)申报项目节能评估文件及主管部门出具的节能审查(备案)意见;

(11)申报项目建设管理承诺函;

(12)申报单位对提交材料真实性负责的声明;(13)经税务机关开具的诚信纳税证明;

(14)企业质量体系认证证书;

(15)企业研究开发费用情况表,并附研发活动说明材料;(16)国家相关具有资质的第三方机构出具的新能源相关产品的检测认定证书;

(17)其他需提供的材料。

上述材料中,(1)-(12)条为必须提交的材料,其他材料企业可以依据自身实际情况补充提交。上述复印材料均需加盖本单位公章并验原件,需保密的材料请一并注明。

(三)上述第(一)、(二)条申报材料的电子版(以光盘形式上报)。

五、项目实施与管理

(一)项目申报单位依照有关规定负责项目的筹划、筹资、建设、运营等,并配合市有关部门做好对政府补贴资金使用的稽察、检查和审计工作。

(二)项目申报单位应在每季度第一个月五日前向市发展改革委提交上季度项目实施情况报告(包括项目进度情况、存在问题等内容)。

(三)项目申报单位应按照资金申请报告批复的总体目标组织实施。实施过程中,项目出现重大情况需调整的,应向市发展改革委报 6

告。对不能完成总体目标的项目,项目申报单位应及时提出处理建议并向市发展改革委报告。

(四)项目按规定要求达到项目总体目标后,项目申报单位应及时做好项目验收准备工作,并在完成整体目标两年内向市发展改革委提出项目验收申请。

(五)项目申报单位对所提供的项目材料的真实性负责,不得转移、侵占或者挪用政府补贴资金,不得擅自改变项目总体目标和主要建设内容。一经发现,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委将责令限期整改,核减、停止拨付或收回政府补贴资金,并可视情节轻重提请或移交有关机关依法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行政或法律责任。

2、国家/省级项目配套扶持计划

根据《关于印发深圳新能源产业振兴发展规划(2009—2015年)的通知》(深府[2009]239号)和《关于印发深圳新能源产业振兴发展政策的通知》(深府[2009]240号),制定本资助计划。

一、配套资助范围

1.国家/省级发展改革、能源部门组织实施的新能源产业领域研发和产业化项目;

2.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和国家能源研发(实验)中心或分支机构等。

二、资助方式 资助方式:无偿资助

配套资助资金主用于项目研究开发、购置关键设备仪器、必要的技术和软件等。

三、申报条件

(一)项目申报单位是在深圳市注册,且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

(二)项目在深圳实施;

(三)项目已获国家/省批复,具备实施条件或按批复要求正在实施中。

四、申报材料

(一)申请表格

《深圳市新能源产业专项申报项目及项目单位基本情况表》(二)项目资金申请报告(需编辑目录、标注页码),报告应至少包括如下内容:

1.项目简要情况(至少包括项目建设内容、目标、规模及地点,项目总投资、申请资助资金额,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及承担单位基本情

况等);

2.申报国家/省级项目时所备的申报材料; 3.国家/省主管部门批复实施项目的相关文件; 4.国家/省主管部门批复的下达资助计划相关文件; 5.国家/省给予资金资助的项目出具拨款经费进账凭证; 6.按规定需签署任务书或合同的项目,提供与国家/省主管部门签订的任务书或合同书;

7.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包括项目总投资规模,资金使用方案,资金筹措方案以及贷款偿还计划等。项目总投资需列出固定资产投资(仪器设备及软硬件购置、工程建设等)、铺底流动资金等明细。资金使用方案需列出项目建设所需购置的主要设备、技术及软件等清单(设备种类、数量、参考单价、是否已购等)以及土建、流动资金等资金用途(设备购置清单格式详见通知附件)。该清单将作为核拨申请资金的依据。

8.申请资金补贴的主要理由及依据;

9.深圳市新能源产业专项申报项目使用政府补助资金招标事项计划表;

10.经审计的企业上财务审计报告; 11.银行开具的项目建设资金落实证明材料; 12.项目申报单位对提交材料真实性负责的声明; 13.其他需提供的材料。

(1-12)项材料提供复印件的需验原件。申报国家/省级项目时所备申报材料中已有的,可不重复提供;国家/省有关部门只批复项目建设但未给予资金支持的项目,可不提供第4、5条所需材料。需保密的材料请一并注明

(三)第(一)、(二)条中申报材料的电子版(以光盘形式上报)。

五、项目实施与管理

发展新能源产业的意义 篇6

从长远来看,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可以逐步改善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尤其是电力供应结构,促进常规能源资源更加合理有效地利用,缓解与能源相关的环境污染问题,使我国能源、经济与环境的发展相互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从近期来看,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除了能够增加和改善能源供应外,还对解决边疆、海岛、偏远地区的用电用能问题、实现消灭无电县和基本解决无电人口供电问题、农村电气化等目标以及进一步改善我国农村及城镇生产、生活用能条件,都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近二十年来,我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已取得了较大进展,技术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科技队伍逐步壮大,市场不断扩大,产业已初具规模。目前,我国制订“十五”计划工作已全面启动,结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和15年长期规划编制工作,制订“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规划”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思路

制订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规划的指导思想是以市场为导向,选择成熟的、具有市场前景的技术、产品作为产业发展的重点,提出合理的发展目标、制订符合市场发展的产业政策、采取规范市场的措施,进一步推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的开发和应用。

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规划的基本思路是根据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资源、技术状况和市场发展潜力,结合国家经济发展要求,提出技术和产品的推广应用目标、实现这些目标需要具备的设备生产制造能力和相应的配套服务体系以及克服产业发展障碍因素的政策措施和实施行动。

二、实现产业化发展的基础

(一)资源

我国具有丰富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资源。据统计,太阳能年辐照总量大于502万千焦/平方米、年日照时数在2200小时以上的地区约占我国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二以上,具有良好的开发条件和应用价值。风能资源理论储量为32.26亿千瓦,而可开发的风能资源储量为2.53亿千瓦。地热资源的储存条件也较好,其远景储量相当于2000亿吨标准煤以上,已勘探的40多个地热田可供中低温直接利用的热储量相当于31.6亿吨标准煤。生物质能资源也十分丰富。农作物秸秆产量每年约7亿吨,可用作能源的资源量约为2.8~3.5亿吨;薪材的年合理开采量约1.58亿吨,目前实际使用量达到了1.82亿吨,超过15%左右,存在过量砍伐等不合理使用现象;此外还有大量的可用作生产沼气的禽畜粪便和工业有机废水资源,集约化养殖产生的畜禽粪便全国约有40336万吨,其中干物质总量为3715.5万吨,工业有机废水排放总量约为222.5亿吨(未含乡镇工业)。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还包括可用作能源的固体废弃物,潮汐能、波浪能、潮流能、温差能源等,也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

(二)技术发展状况和市场开发潜力

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是一类新兴技术,其产品也具有新技术产品特点,即技术上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商品化程度不高,市场发育不成熟,大多数产品未形成规范的市场与价格体系。

目前,一些技术如太阳热水器、地热采暖等,已较成熟并具有获利能力和相应的市场,形成了初步的产业基础。沼气工程、风力发电、地热发电、太阳光电系统等技术基本成熟,产品已逐步在市场中出现,但需要进一步完善技术,降低成本以及实施激励政策进行推动,才能与常规技术竞争。随着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更多的、具有良好前景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将对产业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1)太阳热水器是太阳能热利用产业发展的主要内容之一。太阳热水器经过近二十年的研究和开发,其技术已趋成熟,是目前我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行业中最具发展潜力的产品之一。近几年来,太阳热水器市场年增长率达到20%~30%。到1998年,全国太阳热水器累计拥有量达到了1500万平方米,居世界第一位。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生活热水需求量将大大增加。太阳热水器使用范围也将逐步由提供生活用热水向商业用和工农业生产用热水方向发展。太阳能热利用与建筑一体化技术的发展使得太阳能热水供应、空调、采暖工程成本逐渐降低,也将是太阳热水器潜在的巨大市场。此外,国际市场的潜力也很大。1998年太阳热水器年生产能力已达400万平方米,行业产值已超过35亿元,大多数企业具有比较好的经济效益,产业化发展的条件已经初步具备。

太阳能采暖技术,已列入建设部建筑节能技术政策范畴和建筑节能“十五”计划和2010年规划;太阳灶则主要用于解决在日照条件较好又缺乏燃料的边远地区如西藏、新疆、甘肃等省区的生活用能问题。

(2)太阳光电转换技术中太阳电池的生产和光伏发电系统的应用水平不断提高。在我国已能商品化生产的单晶硅、非晶硅太阳电池的效率分别为12~13%和4~6%,多晶硅太阳电池也有少量的中试生产,效率为10~12%。目前,太阳电池已经不再局限于作为小功率电源使用,已扩展到通信、交通、石油、农村电气化以及民用等各个不同的应用领域,每年的市场增长率高于20%。截止到1998年底,累计用量已经超过13兆瓦。1998年我国太阳电池的生产能力为4.5兆瓦,实际生产为2.1兆瓦。每峰瓦的光电系统价格在80~100元,发电成本在2.5元/千瓦时以上。到2015年,估计生产成本将下降50%,从而为太阳光伏发电系统大规模应用创造良好的市场前景。

(3)并网风电技术发展迅速,但需加速设备国产化进程。1990年至1998年,我国风电场发展迅猛,年均增长率超过60%。截至1998年底,全国总共已建有19个风电场,总装机容量达到22.4万千瓦。世界上一些国家风力发电成本已下降到约5美分/千瓦时左右,但我国风力发电成本仍然较高,其中主要原因之一是大型风力发电机组几乎都是引进的。并网风电发展的关键是要解决设备国产化和机制问题。

我国小型风力发电技术已经比较成熟。我国能够自行研制和开发容量从100瓦到10千瓦共约10个风力发电机组品种,累计保有量超过了1.7万千瓦。与国外同类型机组相比,具有启动风速低、低速发电性好、限速可靠、运行平稳等优点,而且成本低,价格便宜。但在外观质量、叶片材料的应用和制作工艺水平上以及在较大容量的离网型机组的生产制造技术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小型风力发电以及风/光、风/柴等互补供电技术的主要市场在于它能够为我国广大无电和缺少常规能源的地区解决生活和生产用电。

(4)我国已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地热勘探技术和评价方法,具备了大规模开发地热的能力,并朝着专业化、规范化方向发展。丰富的地热资源为地热开发利用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低温地热的开发利用已经进行了城镇供热和综合利用等多方面的试点示范,技术基本成熟,地热利用设备和监测仪器基本能够实现专业化成套生产。到1998年供暖面积已达800多万平方米。当前需要进一步开拓市场,尤其是热矿水医疗保健和旅游产业等低温地热利用市场。地热发电技术已具有一定的商业化运行基础。

(5)我国生物质能转换技术发展方向是改进和完善大中型沼气工程技术和生物质气化供气技术。以厌氧消化为核心技术、以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为目的大中型沼气工程已成为处理、利用禽畜粪便和工业有机废水最为有效的手段之一。到1998年,全国共建成和营运的工业废水和禽畜粪便沼气工程分别有200和540多个,年生产沼气分别达到3.2亿和0.6亿立方米。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沼气工程厌氧消化成套技术已日趋成熟,在某些方面已居国际领先水平,可根据原料特性的差异,进行沼气工程全套设计和施工,而且投资相对较小,运行费用较低。秸秆气化集中供气、发电技术主要用于解决农作物秸秆的资源化利用。技术的关键是气化炉、净化系统及发电设备系统。我国在热解气化技术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目前全国已有160多个乡村级秸秆气化集中供气示范工程正处于营运中。集中供气的主要问题是气化炉生产的燃气中可燃气成分较少、热值低、焦油含量偏高等。虽然目前秸秆气化的燃气主要用于民用炊事,但从发展方向看,更有效的选择是用于发电,为农村提供分散的、更洁净和方便的终端能源。生物质能气化发电技术和设备在我国已经得到了开发和示范应用。推广秸秆气化集中供气、发电技术,不仅能有效缓解农村地区高品位商品能源短缺问题,而且有利于实现秸秆全面禁烧和综合利用,对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具有积极的作用。因此,秸秆气化、发电技术在我国具有良好的、巨大的市场潜力,关键是要提高和完善技术以达到成熟实用和可靠的要求。

(6)加快其它初具发展前景的技术的研究开发,促进其科技成果尽快产业化,如燃料电池技术、温差能源利用技术、废弃物发电、燃料制造及热利用技术、生物质液化(酒精发酵)技术、新型地热利用技术、海洋能发电技术等。这些技术基本上还处于实验探索和研究阶段,需要进一步加大研究开发力度,开展技术攻关,建立中试基地,逐步解决实际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三、发展目标

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目标是:加速技术和产品的推广应用;增强我国设备制造和生产能力;建立产业化配套服务体系;健全法规和机制,实现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商业化发展。到2015年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年开发量达到4300万吨标准煤,占我国当时能源消费总量的2%[](如果包括小水电,则将达到3.6%);其产业将成为国民经济的一个新兴行业,拉动机械、电子、化工、材料等相关行业的发展;对减轻大气污染、改善大气环境质量作用明显,将减少3000多万吨碳的温室气体及200多万吨二氧化硫等污染物的排放;提供近50万个就业岗位,为500多万户边远地区农牧民(约2500多万人口)解决无电问题。

为确保上述目标的实现,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规划分以下几个阶段实施:

1、2000-2005年,逐步建立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经济激励政策体系以及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行业管理体系;建立和实施质量保证、监测、服务体系;加大对重点行业和产品的扶持力度以促进产业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量在我国商品能源消费总量中占0.7%,达到1300万吨标准煤。

2、2006-2010年,完善可再生能源产业配套技术服务体系,进一步规范市场;完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经济激励政策体系。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量达到2500万吨标准煤,在我国商品能源消费总量中占1.25%。

3、2011-2015年,大规模推广应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大部分产品实现商业化生产,完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体系,使其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中一个重要的新兴行业,其总产值达到670亿元。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量达到4300万吨标准煤,占我国当时商品能源消费总量的2%。

具体内容和任务如下:

(1)规范市场,促进大型高效太阳能热利用产业发展

到2015年全国家庭住宅太阳热水器普及率达20-30%,市场拥有量约2.32亿平方米。形成一批年产200-300万平方米规模,并具有较强新产品开发能力的骨干企业。加强产品质量标准的制订,建立具有权威性的国家级太阳热水器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对太阳热水器和太阳热水系统中的集热器、水箱、零部件实行质量监督、检测和认证。推动企业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增加品种、规格,降低成本,完善服务,创造出一批用户信得过、国内外有较高信誉的名牌产品,开拓国内国际市场,使更多产品打入国际市场。

(2)建立太阳电池与应用系统生产体系、降低产品成本

集中力量在现有太阳电池生产和应用的基础上,适应国际光电技术发展趋势和国内外市场发展的形势,开拓市场,打破年产量徘徊在2兆瓦左右的局面。通过国家重点扶持,推动第二代太阳电池商业化,形成应用器件配套齐全的太阳光伏产业。2015年全国太阳电池发电系统市场拥有量将达到320兆瓦。通过生产规模的扩大,降低太阳电池生产成本,从而推动市场的发展,形成良性循环。在太阳电池市场中,通讯及工业用光伏系统将从目前的40-50%的市场份额下降到2010年的20-30%,户用及民用光伏系统将从目前的30%上升到40-50%。到2015年中国将开始大规模发展并网式屋顶光伏系统。

(3)推动并网风电的商业化发展,加快国产化进程

预计2005年并网风电装机将达到300万千瓦, 2010年的发展目标是490万千瓦,2015年达到700万千瓦。为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提高国内风力发电设备制造能力,加速风力发电设备国产化进程,形成与风电场建设同步的生产能力,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同时还可以出口。要建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加强对风力发电技术的研究开发,大多数风力发电设备部件要实现国内生产制造,其技术标准和营运质量达到国外同类产品的指标要求,能满足国内风场资源特征及市场需求,形成不同规格的系列化产品。要借鉴国外风力发电机生产的经验,打破行业界限,采用招标方式择优扶持零配件生产厂、整机组装厂,最终实现产品价格、风电场初始投资有较大下降,风力发电成本逐步能与常规发电方式相竞争。在国产化和商业化进程中,要加快形成和建立起风力发电机组质量标准和检测体系。

(4)继续做好离网型风力发电技术的普及和推广应用

引导小型风力发电机生产企业加大技改力度,提高小型风力发电机组的性能。加强较大容量的离网型风力发电机组关键部件的研制及改进工作,推动风、光互补发电系统的推广应用。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成熟技术和经验,做好消化、吸收工作。到2015年形成5万台的年生产能力,市场拥有量累计装机10.5万千瓦。为适应国内、国际市场的发展和加强技术管理工作的需要,按照国际通用标准和技术规范,修订并完善我国离网型风力发电的技术规范、标准、试验方法等;同时建立和完善产品质量保证、监督及检测体系。

(5)积极推广地热采暖和地热发电技术

要尽快解决地热回灌技术,注意开发和生产回灌设备,实现设备成套供应,从而避免地热利用引起的环境污染。加快地热热泵技术的引进和开发,加速国产化。要大力开拓地热采暖市场,到2005、2010、2015年地热采暖面积分别达到1500万、2250万、3000万平方米。要积极推动地热的综合利用。在地热发电方面,2005年前主要是开发利用西藏羊八井深部高温热储,建成西藏羊易地热电站和滇西腾冲高温地热电站,地热装机达到40-50兆瓦。到2010年和2015年地热电站累计装机分别为87.5兆瓦和110兆瓦。

(6)推进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开发生物质能高效利用设备

大力推动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进一步提高设计、工艺和自动控制技术水平。到2015年,处理工业有机废水的大中型沼气工程达到2500座,形成年生产沼气能力40亿立方米,相当于343万吨标准煤,年处理工业有机废水37500万立方米。农业废弃物沼气工程到2015年累计建成近4100个,形成年生产沼气能力4.5亿立方米,相当于58万吨标准煤,年处理粪便量1.23亿吨,从而解决全国集约化养殖场的污染治理问题,使粪便得到资源化利用。秸秆气化技术有待进一步改进,近阶段仍将着眼于200个气化集中供气示范工程的建设。在形成成熟可靠技术后,再进一步推广应用。到2015年,累计建成4500个气化站,总产气量达到20亿立方米,相当于57万吨标准煤。

(7)推进新技术产业化

目前,初具发展前景的潜在技术还没有成熟实用的产品,难以将潜在需求转变为有效需求,形成产业化发展的市场基础还需要一定的时间。我国已建有8座潮汐发电站,总装机容量10.4兆瓦,但潮汐发电技术仍然只是处于试验和示范阶段。氢作为能源的开发利用技术如作为运输工具和发电的燃料,因无污染而成为一种极具发展前景的替代能源技术。燃料电池作为移动电源是一个具有广阔前景的潜在市场,预计2005年以后将逐步进入实际运用阶段。虽然目前还难以对这些技术制定具体的产业化发展目标,但是应重视这些技术的发展,加强中试的投入和技术引进,并逐步进入示范和发展阶段。一旦这些技术有了突破,达到成熟实用,并具有了一定的市场基础,也要将其纳入产业发展规划来进行推动和扶持。

四、产业化体系建设

为实现上述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目标,需要建立起相应的产业体系。要支持重点生产制造企业的发展,使其形成具有规模的产品生产和设备制造能力。同时,还要形成和建立与之配套的产业服务体系,包括发展工程施工企业、建立技术服务体系、制定质量标准、建立完善监测体系和相应的法律法规等。目前,已经建立了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标准化委员会,要逐步建立相应的国家级产品检测中心、质量保证体系和质量控制制度。此外,还要建立一些全国性和区域性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信息网站以及行业信息交流中心,以加强信息交流。

五、预期效益分析

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将带来明显的能源、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预计到2015年所规划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提供的电力、热水和燃气等终端能源产品的总量将达到4300万吨标准煤(等价值),平均年增长率为17.32%。届时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将在我国商品能源消费中约占2%,成为我国商品能源消费的组成部分;如果再包括小水电供应的电力在内(但不包括传统使用方式的生物质能)将达到3.6%。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提供的电力将达到190亿千瓦时,年均增长率为20.6%。

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经济效益显著。预计到2015年,包括电力、燃气和热水在内的能源供应及其设备生产制造产业所形成的年产值将近670亿元,年均增长率超过15%。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还将带来很大的非直接经济效益,它不但能够拉动相关行业的发展,而且将带来非常明显的环境效益。到2015年本规划包括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对化石燃料的替代量将达到4300万吨标准煤,这等于每年少用了6000万吨煤炭,每年可减少排放二氧化碳的碳量近3000万吨,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烟尘减排量为210万吨。如果我们把燃煤产生的二氧化硫的排污费和减排二氧化碳的增量成本作为减排的交易成本进行货币化估计,那么减排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等大气污染物的年环境效益约为120亿元。同样,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也带来了多方面的社会效益,其中最为明显的是预计到2015年将提供近50万个就业机会,为约500多万户农牧民家庭(约2500多万人口)解决供电问题。

六、制约因素与存在的问题

我国有丰富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资源以及潜在的巨大市场,发展速度也比较迅速,但要实现产业化发展,必须消除技术、资金、市场、机制等方面的障碍。

(一)技术问题

目前,我国大多数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仍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技术工艺相对落后、生产企业规模小,一些原材料和产品国产化程度低。这些原因加大了产品的生产成本,与常规能源相比还不具备竞争能力。因此,迫切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发展水平。

(二)资金问题

实现上述产业发展规划需要的总投资约为890亿元,年平均约50多亿元。以1997年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24941亿元)为基础,每年需要的投资约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总投资的2.1‰。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行业是一个新兴产业,资金短缺和缺乏有效的融资机制是产业化发展的重要障碍,除了需要有政府的扶持政策外,还需开拓确保整个规划资金需求的融资渠道及其融资方式。

(三)市场开发和发育问题

虽然部分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品已经制定了一些相关标准,但整体上缺乏系统的技术规范,尤其是缺乏产品质量国家标准和认证标准以及相应的法规和质量监督体系,从而影响了市场的扩大。此外,很多以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为基础的开发项目具有很好的市场开发潜力,但由于缺乏宣传和信息传播,使得这些产品没有形成有效的市场。

(四)激励政策体系还不健全

在目前的技术水平条件下,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品供应成本还不完全具备与常规能源产品进行竞争的能力。为此,需要建立和完善投资、税收、信贷、价格、管理等方面的激励政策体系

(五)管理体制问题

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按能源品种分属于不同的行业,加之历史原因,没有形成统一的归口行业。对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行业的领导和管理又分属于多个部委,这样的管理机制既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也很难出台统一的政策措施。

七、政策与实施

为推动我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发展,达到规划的目标与要求,需要制订相关的政策并付诸实施:

1、推动我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法律法规建设,制订“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资源开发利用管理条例”、“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促进法”。

2、建立起完善的经济激励政策体系,逐步制订税收、信贷、投资、价格、补贴等方面的经济激励政策。

3、建立合理的管理机制,加强对全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工作的统一领导,避免工作的盲目性、分散性及重复性,推动统一的政策措施出台。

4、加强对重点行业和产品的投入,加大对企业技术改造的扶持力度,推动一批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骨干企业的规模发展。

5、积极开拓并建立有效的国际、国内融资渠道,通过不同的融资方式,采取相应的措施多渠道筹集资金。

6、通过政府采购等措施刺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市场需求的增长,培育市场;制定产品标准,健全质量控制和认证制度,加强对市场的规范和管理,建立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实施项目招投标制度,工程质量监理和评审制度等。

7、在“西部大开发”的实施过程中,充分发挥西部地区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资源优势,采取政策倾斜等措施推动西部地区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化建设。

发展新能源产业的意义 篇7

面对日益严峻的能源和环境问题世界各国特别是经济发达国家把发展新能源汽车作为提高产业竞争力、保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纷纷出台一系列政策给予支持和推动,使得新能源汽车的研究与应用成为世界汽车未来发展的主流。

目前,我国将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上升为国家战略,陆续出台了相关政策措施,明确了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北京、上海、天津、武汉、重庆、深圳等有较好汽车产业基础的副省级以上城市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意在抢占先导产业制高点,株洲、唐山、洛阳、盐城等以生产汽车零部件或是以新能源电池为优势的地级城市也争相创造条件,强力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目前,已有34家企业的91个以电动汽车为主电动汽车为主的节能汽车整车产品被列入国家《车辆生产企业级产品广告》,这些推动了我国新能源汽车的研发与生产的标准化、规模化、工业化进程,同时加剧了有条件的城市先导产业的激烈竞争。

襄阳(原襄樊)作为湖北乃至全国的重要的汽车产业基地,汽车产业优势明显,特别是襄阳的软启动项目在全国具有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使襄阳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相得益彰,从而为襄阳新能源汽车产业由先导产业到主导产业,由主导产业发展成支柱产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这对于湖北省域副中心城市襄阳的整体竞争优势的提升,对于襄阳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升级和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1 襄阳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机遇

1.1 国家政策给襄阳新能源汽车产业带来的机遇

据悉,新的《汽车产业发展政策》将于2010年上半年正式推出,《政策》提出将鼓励新能源车的发展和加快兼并重组,并提出到2015年,中国自主品牌乘用车将达到国内汽车市场50%的份额,其中自主品牌轿车约占国内汽车市场40%。

汽车业内专家贾新光认为:“新能源汽车应该是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一个重点,现在来看,政策意见有一些新的变化,比如国务院决定扩大示范城市的数量,另外在5个城市试点向个人给予新能源购车的补贴,还有的规定,新能源关键是零部件,如果新能源汽车的零部件合资,中方必须控股50%以上,所以这些规定都是为了更好地促进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贾新光同时表示:“与传统汽车产业时期相比,我国在新能源汽车方面与其他国家的差距并不大,要想改变汽车工业‘受制于人’的现状,就要掌握核心技术和在研发上多投入。”

国家发改委已将《新能源汽车发展规划》上报国务院,并将批准出台,将为新能源汽车发展带来重大契机。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工信部、科技部和国家能源局等五部门也将近期出台相关措施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到2012年,财政部将向新能源汽车上午推广使用投入大量资金,重大用于充电钻和电网的改造,普通消费者购买时的财政补贴和税费减免及相关企业的税费减免。鉴于襄阳市的汽车产业基础和软启动项目的优势、鉴于襄阳成为全国新能源汽车推广试点城市和新能源汽车产业制造基地的客观事实,襄阳更应该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遇。

1.2 我国新能源汽车的产量将在未来10年以几何级数递增

根据专家预计,未来5-10年全球新能源汽车有望进入大规模产业阶段,并将带动整个相关产业的发展,根据我国《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计划》和即将出台的《新能源汽车发展规划》,到2011年,全国将形成50万辆纯电动车、充电混合动力和普通型混合动力等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汽车的销售量占乘用车销售的5%左右,形成10亿安时动力电池产能,到2020年,新能源汽车的比例将占汽车现在保有量的50%,约为6500万辆。

2 襄阳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挑战

面对着国际能源环境和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的机遇,襄阳应该清醒的认识到自己所处的环境变化,特别是应该重视自己所面临的挑战即目前竞争对手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规模、研发能力、社会影响和融资水平等,竞争对手的表现主要体现在:

2.1 起步较早,发展势头迅猛

深圳五洲龙公司从2000年开始研发混合动力客车,现在已经开发出第八代产品,还在沈阳、重庆分别投资32亿、8亿新上新能源汽车项目,在揭阳投资7亿元生产动力电池;深圳雷天能源集团有限公司已具有生产上千吨稀土钇铁锂正极材料及钇铁锂“LEP”和“LP”两大类动力型电池上亿安时的生产能力,可配套纯电动小轿车、纯电动中巴车、纯电动城市公交大巴及旅游大巴的电动动力总成;株洲的南车时代和欧格瑞销售收入都突破10亿元,天津清源电动车有限公司整车产能已达到8万辆;中航锂电有限公司今年新增4条电池生产线、启动8条生产线,形成1.5-1.8亿安时的生产能力,发展势头极其迅猛。

2.2 专业性人才较多,部分企业拥有国家“863”项目支持

天津清源公司160名员工中,研发人员占60%以上,现已是中国汽车协会标准化成员单位。深圳五洲龙公司拥有专业研发人员200多人,拥有30多项发明、实用新型专利。中航锂电拥有一只20多名博士组成的科研团队,所生产的电池于2008年8月通过201所安全性检测,比襄阳青山电池早18个月。南车时代电动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聚集高级科研人才100多人,掌握了整车设计、电动汽车电气系统集成、串/并联混合动力系统、车用电机驱动、电动汽车车载和地面充电机、汽车辅助电源等核心技术,特别是,其先后承担了14项国家“863”计划电动汽车重大专项课题,是我国承担“863”计划电动汽车专项关键零部件课题最多的单位,在驱动电机及控制系统研发方面领先,拥有八大核心技术和50项专利,其中发明专利30多项,基本建立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研发平台。

2.3 政府支持力度较大,配套政策到位

北京、重庆、上海、天津、吉林等地相继成立了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和产业基地,上海市政府宣布两年内将投入60亿元资金用于油电混合动力汽车和纯电动汽车的研发和制造,并于今年实现混合动力汽车的量产规模;为支持地方新能源汽车企业扩大产能,加快产业集聚,河北省唐山市在曹妃甸规划建设20平方公里的电动汽车产业园,河南省洛阳市以“零地价”一次性提供土地525亩用于支持中航锂电有限公司发展,兴建“绿色新能源产业园”;为加快新能源汽车的示范营运,湖南省株洲市于2004年就组织筹建了电动汽车示范运营公司,并于去年开始实施“全市公交电动化三年行动计划”,财政每年安排2000万元用于电动公交车的运营推广;为培育新能源汽车消费市场,重庆市出台了购买新能源汽车财政补贴实施办法,除以财政补助的方式鼓励在公交、出租、公务等公共服务领域使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外,还在国内首次对个人购买新能源汽车实施补贴政策,规定重庆市民购买新能源汽车无法享受国家财政补贴时,可参照国家补贴标准,对纳入重庆市示范运行范畴的ISG中度混合动力汽车给予每辆3.6万元补贴和一次性路桥费补贴6900元,每年补贴数量限定为100辆。

3 襄阳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优势

3.1 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基础较好

襄阳是我国重要的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基地和国家火炬计划汽车动力与部件产业基地,2009年汽车工业总产值700多亿元,已经形成了以东风公司为依托,300多家汽车及零部件企业为支撑的年产50万整车生产能力的较为完整的汽车及零部件研发制造体系,为襄阳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襄阳拥有国内第一家同时获得混合动力和纯电动客车生产资质的企业—东风襄阳旅行车公司,该公司通过传统客车与纯电动客车生产工艺共性与差异性研究,掌握了纯电动客车和混合动力客车的制造工艺,实现了纯电动客车与传统客车柔性化生产,成为东风公司新能源汽车的生产的领头羊。2009年10月,首批商业化新能源客车下线销往唐山市。襄阳拥有10余家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生产企业,其产品已经获得国家30多项专利和技术认证。

3.2 新能源汽具有形成完整产业链条件

目前,襄阳已初步形成了从电池、电机、控制器、客车底盘、驱动系统到整车的完整产业链,除了10家骨干生产企业外,还有30多家企业能够参与研发和制造新能源汽车零部件,有东风达安国家汽车产品检验中心,能够从事20项新能源汽车检测试验服务,在国家的“三纵三横”(三纵:纯电动车、汽车混合动力车、燃料电池动力车,三横:电池、电机、电控)的技术路线上,襄阳就占了“两纵三横”(除燃料电池动力汽车外)。在全国同类城市中,只有襄阳具备较为齐全、完备的产业链、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3.3 新能源汽车的关键零部件具备一定的自主创新能力

从电动客车发展来看,东风襄阳旅行车公司是国内第一家同时获得混合动力和纯电动车生产资质的企业,该公司通过传统客车和纯电动客车生产工艺共性与差异性的研究,掌握了纯电动客车与传统客车的制造工艺,实现了纯电动客车与传统客车的共线柔性生产,成为东风公司的新能源汽车主要生产阵地。2009年10月,首批商品化新能源客车下线并销往唐山市。东风汽车集团拥有第一台纯电动概念轿车、第一台纯电动客车和第一台燃料电池客车等多个新能源汽车的国内纪录。“十二五”期间东风计划在襄阳投资11亿开工建设6万辆客车(含新能源客车)生产基地。

从电池、电机、电控等关键零部件自主创新来看,动力电池是新能源汽车的核心,由于锂电池具有传统电池无法比拟的诸多优点,越来越多的汽车厂家选择锂电池作为新能源汽车的动力。襄阳青山电动车公司青山能源研究所研制的磷酸铁钒锂电池已于2010年3月顺利通过国家有关机构检验,所有检测指标均优于国家标准,与国内其他电池相比其性能更优、成本更低。襄阳宇清电动车公司在动力系统、自动变速驱动系统和控制系统总成的技术研发上取得重大突破,通过“电机控制系统”和“变速箱控制系统”模块化,高度集成特种电池和变速箱,开发了“混合动力和纯电动汽车变速驱动系统”,省略了传统汽车的离合器、同步器,从而大大提高了混合动力汽车在节能环保上的先进性和技术上的可靠性,混合动力汽车平均节油率45%,该公司已在全国改装混合动力客车上千台,装车数量居全国第一,占全国总量的30%。

4 襄阳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劣势

4.1 产业规模较小,产品下线较晚

4.1.1 起步较晚。

从整车生产情况看,目前天津清源、深圳比亚迪、株洲南车时代等公司的电动汽车,不仅实现了批量生产,而且部分企业产品还出口美、俄、韩等国家和地区,而襄阳的新能源汽车2009年10月才刚刚下线进入市场。从核心零部件生产企业看,目前深圳雷天锂离子电池已出口到欧美及日本市场,产品已得到部分国外市场的认可;洛阳中航锂电2008年8月通过201所安全性检测,而襄阳高新青山的磷酸铁钒锂电池2010年3月17日才送检达标,比洛阳晚了一年半。从示范运营情况看,株洲市2004年10月就成立了电动车示范运营公司,目前已投入180多辆混合动力公交车用于示范运营,运营里程280多万公里;深圳市公交也已投入400辆在线运行,今年年底将达到800多辆,并有100辆出租租车示范运营,而襄阳目前仅投入2辆公交试运行。

4.1.2 产能较小。

襄阳的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虽然相对较多,但目前的产能都比较小,市场覆盖率低。从整车的情况看,天津清源的整车生产能力已达8万辆,而襄阳的东风旅行车公司的新能源汽车生产通车仅有4000辆。从关键零部件看,目前雷天锂电年产能已达6000万安时,2009年销售额达2亿多元,今年在建的生产线全部投产后,产能将达到1.8亿安时,而襄阳青山电池只上了一条生产线,2009年产能为1000万安时,仅相当于轩天的十分之一、中航的六分之一;宇清公司虽然是国内生产纯电动和混合动力电机的骨干企业,但2009年销售收入也仅有600多万元,而南车时代的整车、电机已突破上千台套,销售收入过10亿元。此外,骆蓄开发的锂电池、追日开发的充电系统,虽然市场前景较好,但目前都还没有批量生产。

4.1.3 关联度较低。

襄阳新能源汽车产业虽有较为完整的产业链,但整车与零部件生产企业之间、零部件生产企业之间并没有完全连接起来,突出表现在集群发展不够。据了解,襄阳零部件企业和整车企业之间实质性合作刚刚开始,目前仅有高新青山等少数企业与东风旅行车公司签订了技术合作协议;同时,关键零部件生产企业在技术突破、产品研发上也缺乏有效合作,基本处于单打独斗、各自为战的状态。

4.2 人才短缺问题严重,高级人才匮乏

尽管襄阳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具有一定的人才智力基础,但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要求相比,还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

4.2.1 人才储备短缺,需求矛盾突出。

天津清源电动车辆有限公司160多名员工中,研发人员就有90多人;洛阳中航锂电拥有300多人的研发团队;棉州南车时代电动汽车公司聚集产业科研人员100多人。这些企业都聚集了大量新能源汽车产业高级人才,人才聚集力也在不断加大。而襄阳目前从事新能源汽车研发人员仅500多人,学科牵头人10名左右(含聘有的院校专家),研发创新团队5个,建立人才引进培养基了1个。作为新能源汽车领域人才聚集核心的行业领军型人才、博士级科研人才、高级管理类人才屈指可数。各相关企业中,具备硕士以上学历,有5年相关经验,同时又熟悉国内新能源汽车政策、标准,整车及零部件研发流程的成熟型汽车设计工程师、研发工程师、车辆检测分析师只有10多人。

4.2.2 人才结构不合理,高级人才奇缺。

襄阳新能源汽车企业多为中小企业,企业规模和人员基数都很小,且大多为“生产主导型”人才结构,基础加工类人员较多,高级研发、管理和技术型人员比例不足5%。天津清源电动汽车有限公司研发团队拥有博士14人,硕士18人;洛阳中航锂电公司研发团队拥有20名博士。而襄阳高端人才十分缺乏,研发队伍中硕士生比例不足20%,博士生比例不足2%,高级人才的比例过低势必影响企业产品的推陈出新和产业的发展速度。襄阳新能源汽车企业人才结构“金字塔”还存在着中间断层的问题,缺乏可以成长为行业领军人物的后备中坚力量。如宇清电动公司主导电机设计的是一位近60岁的老专家,培养后继人才已成当务之急。

4.2.3 整体素质偏低,亟待培养提高。

目前从事整车及零部件加工的近十家新能源汽车企业中,产业工人多数只有中等文化程度,没有经过专业系统的汽车理论知识学习,对新的工艺、设备、技术、材料的认识还存在较多障碍,不能很好解决生产加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而襄阳学院和职业技术学院汽车及相关专业培养的优秀毕业生,多数被外地“签单”,未能进入到襄阳的新能源汽车企业中来,进一步影响了企业从业人员整体水平的提升。

4.3 资金制约严重

新能源汽车属于高新技术和资金密集性行业,无论是研发和生产都需要大量的资金,而襄阳新能源汽车企业多为民营,大都起步较晚、基础较弱、融资能力较差。在高新青山、宇清等企业,产品的科技含量虽然很高,但都是通过半自动化或手工方式加工出来的。据我们调查,企业没有建自动化生产线,不是没有市场和销路,关键是缺乏资金。如高新青山生产的磷酸铁钒锂电池,目前市场销售形势很好,产品供不应求,利润率也很可观,但由于生产自动化程度不高,生产效率较低。据测算,该公司每建一条自动化生产线,大约需要建设资金和流动资金7000多万元(其中建设资金3200万元,流动资金4000万元),根据目前的状况新上10条生产线才能初具规模,尽管政府也想了很多办法,拿出一部分专项资金支持发展,但相对于7个多亿的资金需求,制品很大。另一方面,作为新兴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化离不开市场的催生和培育。据了解,唐山市政府三睥内将投资40亿更换全市的公交车和出租车。襄阳的公交和出租车的数量约为唐山市的一半,据此测算,若全部更换,至少需要资金10亿以上,制品也很大。

5 对策建议

5.1 制定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

加快制定和出台一系列的新法规与政策,引导、规范、鼓励和保护科技创新活动,为科技创新构建良好的法律政策平台。国内外的经验表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科技实力及其创新能力、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推动作用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科技政策法规对科技的支撑力度及其政策法规体系的健全与完善,确保所制定的政策法规的严密性和可操作性。

研究制定关于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支持政策。积极向国家和省政府申请审批专项资金,与市级财政专项资金整合使用,设立市新能源汽车产业专项发展基金,主要用于支持产业内重点企业的自主研发、 生产及推进产业化进程中的基础设施建设,近期要重点支持青山电池尽快扩大产能,实现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大力支持符合条件的新能源汽车企业申报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并按照国家规定享受有关税收优惠政策;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项目投产后5年内所涉及的税收地方征收部分予以返还。研究制定应用推广支持政策。

率先在市区公交、邮政、物流和重点景区等公共服务领域逐步推广采用新能源汽车,并将新能源汽车纳入政府采购范围,在同等条件下,优先采购新能源汽车,力争3年内全部更换市区所有传统能源的公交车。研究制定市级新能源汽车资金补贴及优惠办法,对新能源汽车示范运营的车辆购置和配套设施建设给予补助,如公交公司购买新能源客车的贷款由政府予以补贴或贷款贴息,若地方财力有限而国家补贴不足,建议采取“汽车金融”的办法,由政府通过整车租赁的方式解决市区公交车更新问题,以国家补贴和公交运营收入偿还租金。新建或改建的纯电动、混合动力公交车停保场、充电站等基础设施建设应给予贷款贴息和财政补贴。

研究制定产业基础和检测服务支持政策。

对符合条件入驻“襄阳新能源汽车示范区”的企业和项目,在审批、资金、土地、人才和产业配套等方面予以支持,优先保障新能源汽车产业用地,并采取“先征后返、以奖代征”的方式,实现“零地价”供应。加强新能源汽车检测试验、共性技术开发服务等方面的能力建设,对符合条件的检测机构用于新能源汽车检测方式的设备投资,以及新能源汽车符合条件的自主研发和创新方面的检测、认证等费用,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鼓励和支持新能源汽车企业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为地方和国家标准,由市科技局、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等部门对新能源汽车相关标准化项目优先予以立项和支持,并由市标准化推进专项资金给予资助。

5.2 构建新能源汽车产业自主创新平台

管理创新平台。充分发挥各创新主体的作用。政府部门:由科技局牵头包括市经信委、科技局、发改委、招商局、财政局等相关部门相互协调和集成相关科技资源,组织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平台的构建,形成多部门、多层次参与的网状层次结构。企业:集成新能源汽车产业企业研究中心的资源,在充分发挥各自独特优势的前提下,由汽车行业协会统一协调,实现资源共享,最大限度地提高创新效率。科研院(所):由集群内外大学和研究机构为新能源汽车产业科技人才培养基地,以具有专业特长、能持续提供相关技术研究和管理研究、咨询部门为中心,参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平台的构建。发挥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的作用。由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制定“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所需的文件,详细说明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及产业发展所需的核心项目、支持课题,并通过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平台的信息网络向社会传播有关信息,在产业范围内获得相关创新平台的支持和合作。

技术创新平台。构建技术创新平台主要是要强化新能源汽车产业持续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提高企业的自主开发能力。技术创新平台集成集群内外的科技创新资源,为协同攻关、集中突破重大技术也奠定了基础。一是制定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技术创新规划。规划必须明确主攻目标,选准方向,瞄准关键技术领域,以技术创新平台为基础、关键项目为载体,围绕重点领域,坚持扶优扶强的原则,支持实施一批有利于增强开发能力,实现技术进步,有利于产品结构优化、促进产业升级。二是重点扶持新能源汽车产业龙头企业为主的研发中心建设。以青山能源研究所、宇清电动车公司新能源汽车自动变速驱动系统研发中心等企业研发机构为依托,邀请国家部委有关领导、专家担任顾问,省内外高校、骨干企业参加,采取政府资金引导、企业注资、各方风险投资的筹资方式,尽快成立我市新能源汽车研发中心加大研发投入,鼓励和支持企业引进先进技术、先进产品和先进生产手段,进一步组织引导产学研联合工程,努力形成产业技术优势,企业在未来竞争中获得更多的自主权;三是积极支持襄樊达安汽车检测中心(新能源汽车检测检验中心)建设,提高现行电动汽车试验能力和技术水平。据了解,湖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和襄阳市质量技术监督局,考虑尽量利用达安汽车检测中心现有的场地、设备、公用动力设施、人才、技术,并引进关键仪器、设备,对于不能满足要求的部分进行必要的改造和补充,将其建成为湖北省电动汽车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中心建成后,可进行电动轿车、电动客车及其零部件试验和研究工作,满足电动车的研发试验要求,具备可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有关技术要求和试验规程、以及国际ISO、IEC、SAE、JEVS等标准实施对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以及动力电池、充电设备的性能试验、检测的能力和条件。四是形成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近期、中期和长期战略目标:近期内,通过官、产、学、研大联合,集成各方面的技术创新资源和能力,构筑和完善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平台,构建起一个具有雄厚的创新实力、运作机制良好的创新平台,从而与产业发展实现良性互动,以支持我市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跨越发展,形成区域竞争力;中长期,利用建立起的良好运行机制、形成持续创新能力,实现产业高端技术的重点突破、促进我市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其中企业与企业重点以共性技术创新为主、科研院所与企业联合重点以专项技术创新为主。

构建信息服务平台。为产业自主创新服务的信息服务平台搭建,既是管理创新平台、技术创新平台得以顺利运行的必备条件,同时也是平台高效运转的有效推动力。欧盟在2005年就启动了专门针对行业创新的信息服务平台构建计划,目前运作正常,其成功经验值得借鉴。信息服务平台主要包括创新监测网络、集群地图、融资网络、标准网络、创新专家网、创新管理与交流网等组成。

5.3 完善新能源汽车产业长期发展要求的政府服务

应当以市场机制为依托,以政府为引导,运用行政手段构建和完善迎合襄阳“十二五”发展要求的资金、政策、技术共享、协作及人才的政府服务。一是积极引入创新资金,实现由“政府投入主导型”向“政府投入推动型”的转变。襄阳政府应适度增加基础研究投入,提高技术储备和供应能力;加强共性技术和共享技术研究开发和投入,培养产学研开发联合体;加大成果转化投入,培育商业化的技术;支持战略领域的工艺和产品技术研究开发。二是政府应加新能源汽车企业融资渠道的建设,发展为企业服务的银行机构,促进风险投资业的发展。特别在新能源汽车企业的扩张期和成熟期,政府既要鼓励商业银行为企业提供贷款,直接支持企业创新和成果转化,又可鼓励商业银行为产业资本兼并收购创新型企业或者为风险投资机构提供资金,间接支持企业科技创新,还可以通过放宽对创新型企业的债券的行政管理、允许更多的创新型企业进入债券市场,充分发挥金融租赁公司的作用等方式支持创新型企业的融资。三是积极推进政府企业协作型的技术开发,以政府诱导、扶植与保护企业的方式,加强政府与新能源汽车企业之间的协作。政府依靠政府采购、税收优惠、专利保护等方面全力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战略性技术、核心技术领域的研发资助计划,包括政府认定的关键技术领域的研发资助和政府企业的协作机制。鼓励使用自主创新的节能和环保新技术产品和设备,并实行必要的补贴和减免税政策,建立重大技术装备创新风险基金,支持采购国产技术装备。

参考文献

[1]胡树华,邓恒进,杨洁,基于“四三结构”的中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17):47-50

[2]胡树华,邓恒进,牟仁艳,等.区域创新系统运行的“四三结构”模型及机理[J].研究科技管理研究,2009(12):20-22,34

[3]朱杰,李溥.我国汽车产业集群创新平台的构建[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8):89-92

[4]汪秀婷,胡树华.基于“三力模型”的产业技术创新平台集成运行模式[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9,10:79-84

[5]汪秀婷,胡树华.面向自主发展的产业技术创新平台的构建[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2):103-106

[6]刘江翔.海西科技创新的公共行政平台研究[J].闽江学院学报,2009(12):43-48

发展新能源产业的意义 篇8

新能源又称非常规能源。是指传统能源之外的各种能源形式,包括刚开始开发利用或正在积极研究、有待推广的能源,如太阳能、地热能、风能、海洋能、生物质能和核聚变能等。发展新能源产业是全球应对石油危机、环境危机、粮食危机的主要手段。当前,我国加快发展新能源产业,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是抢占未来产业制高点、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大举措,是扩大内需、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有效手段。改变传统的能源利用方式、开发利用新能源,有利于改善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措施,积极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展。

江苏高度重视新能源产业发展,积极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关于加快发展新能源的重要指示精神,部署新能源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纲要的组织实施。近年来,江苏新能源产业实现了超常规发展。2008年,全省新能源产业实现产值近900亿元。2009年,江苏新能源产业产值比上年增长了66%。

江苏在发展新能源方面的优势是明显的。首先,从地域优势来看,江苏在发展风电和太阳能新能源方面具有强大的优势。江苏生物质能资源丰富,年产农作物秸秆约3000万吨,可作为能源利用的秸秆有1500万吨,折合标煤700万吨;在风能资源上,江苏在全国列第10位,主要分布在启东、如东、东台等东部沿海市县,陆地风能资源可开发量达到238万千瓦左右,随着沿海滩涂面积的逐年扩大,海上风能资源潜力比陆地更大;在太阳能方面,也有良好的条件。江苏年均太阳日照数为180(02600小时,年均辐射总量平均为3300兆焦/平方米。因此,发展风电和太阳能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其次,从民营资本与新能源产业的契合来看,发展势头十分迅猛。截至目前,江苏新能源企业有500多家,投入资金300多亿元,其中大部分是民营性质。未来3到5年内,江苏还要使核电总装机达到600万千瓦,风电达到600万千瓦,天然气发电达到600万千瓦。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快新能源产业发展,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自主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相结合,建立健全技术创新体系,培育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围绕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促进产业升级、壮大产业规模和优化产业布局,推动光伏产业和风电装备产业尽快做强,加快生物质能和核电装备制造产业规模化发展,推动新能源产业成为新一轮经济发展的战略先导产业和未来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把江苏建设成在国际国内具有重要地位和较强竞争力的新能源产业研发、制造和应用示范基地。这就要求我们加大能源结构调整力度,不断提高新能源比重;以科技创新为先导,做大做强新能源产业;积极推进试点示范,提升光伏发电应用水平;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动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加强组织领导,统筹协调新能源发展工作。

上一篇:我国野生动物保护研究现状下一篇:家庭教育讲座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