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小组合作学习的反思(精选8篇)
在倡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新课改理念下,小组合作学习这一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越来越受到教师们的青睐。作为一种有目标导向性活动,小组合作学习强调课堂动态因素的互助交往,给学生提供了足够广阔的学习空间,拉近了师生,生生,生本之间的关系,实现了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及实践和发展的目的,于此,在平日的课堂教学中,我一直潜心研究并努力实践着小组合作学习,并严格要求自己将每次小组合作学习的机会组织好,指导好,利用好,控制好。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中我不断总结反思其中的得与失,现将自己的点滴感悟稍加梳理,以求共讨。曾经偏执的认为一年级的孩子没法进行小组合作,连基本的交流倾听都成问题,让他们自主合作学习,不正好等于给他们玩耍打闹的机会?自己都管不住自己,又如何去帮助别人?一连串的质疑不断闪于脑海,可是,在学习和尝试中,这一观点逐步被自己所否定。小组合作学习在不同阶段不同要求下一年级孩子也能做的很好。
首先,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孩子的集体荣誉感增强了。小组合作学习呈现的是小组成员间的合作和小组与小组之间的竟争,每一个同学作为小组的一个成员,他们希望自己小组表现优秀,这就需要每一位小组成员努力发挥出自己最高的水平,生怕因自己表现的不好而影响到小组的成绩,长时间的训练孩子的集体荣誉感在合作学习与竞争中不断增强。为了小组的荣誉,他们会自觉不自觉地要求自己做的最好,从小培养起自己的集体意识和合作意识。
其次,在小组合作中使我感触较深的是:交流和倾听并不是小组合作的基础,而是互相促进的。自己曾和同事们也有这样的牢骚:一年级孩子连说话的听话都不会,怎么去合作,其实不然,在不断的尝试中,我发现,同学们通过小组合作学习,逐步学会了交流和倾听,当然,在第一次小组合作学习时`,记着一定要说清小组合作的要求,并对合作中的交流和倾听给孩子们作好示范,他们一样会做的很好。我曾经把自己当做小组的一员选取某一具体知识点和孩子们合作为全班同学做过示范,发言时声音大而宏亮还要把话说清楚,倾听时自己就是一名虔诚的小这生认真听同学说着自己的想法,包括动作,语气,我都严格指导。开始小组合作时,学生有的说话并不是完整清楚,但随着合作的不断进行,孩子们的表达却在不断的提高。
有的小组成员在帮助其他成员时,活象一个个小小的讲师,语气和神态完全出乎一年级的水平。是合作让他们学会了交流,学会了倾听。
第三,小组合作学习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教师提出的合作要求是否清楚到位,目的是否明确,尤其是低年级。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研讨中我也听过不少教师的课,包括我自己,一节课如果教师将合作的要求说清楚,合作的效果就很明显,反之易然。自己的课堂曾经就出现过失误,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时,我设计了小组合作这一环节,并让每个小组准备了许多这样的物体,合作的导入我是这样安排的:下面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认识一下这些物体,并把它们分一分。结果话刚说完,小组成员马上热闹起来,听老师说分一分后,都争先恐后的将物体拿与自己手中,有的小组成员为抢一个物体还争吵不休呢,结果是合作学习一团糟,哪有什么心思在认识物体,都在争抢物体,课下我认真反思过,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正是因为自己没有把要求说清楚,如果合作要求更改为:请同学们在小组内先认识一下每一个物体,再把这些物体分类摆放,你们能做好吗?我想这样学生们就不会再争抢物体了,而是把它们分类摆放开。自己太过于大意,没把要求说清楚,造成课堂的混乱和无效。
第四,小组合作学习前一定先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我们有时的小组合作,在疑难提出后就马上展开小组合作学习,忽略了学生自我,不管学生能否自己解决,都要进行合作学习,流入了一些形式,为此也浪费了一些时间,如果学生自己稍加思考就能解决的问题,我想就不用再小组合作了,可以直接进入下一步小组交流即可,即便是学生自己独立解决不了的问题,也应让学生先独立思考一会,激发出学生的求知思维和探究的欲望,以最佳的状态进入小组合作过程,这样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会更好。
最后,感悟较深的一点是小组合作学习不能为赶教学进度,草草收场。在合作学习中,我经常为了完成教学计划赶进度,没有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交流,发言、补充、更正以及小组讨论中辩论的时间,不能让每个小组都有发言的机会,为赶时间而草草收场。结果是学生一脸的失望,特别是小学低年级,更应注重合作学习的过程,尤其不能缺少的是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要及时公正,不能有始无终。
但在实际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出现了“低效现象”:往往只有几个优秀生在参与,绝大多数学生成了“看客”,小组活动实际上变成了优秀生的表演;学生对所讨论的话题了解不深,合作浮于表面;学生的角色落实不到位,学生的参与度不平衡;小组学习的形式虽有,但没有合作。这与我们提倡的小组合作学习的初衷是大相径庭的。
如何帮助合作学习中的学习困难生是英语新课程推进过程中的新问题。切实解决好这些问题对于克服小组合作学习中的“低效现象”,调动学习困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一、合理组建合作小组,树立良性竞争意识
合作学习的前提是建立合作学习小组。能否合理建立合作学习小组直接关系到小组作用能否得到充分发挥,也关系到合作学习能否有效进行。其中,合理安排学习困难生在合作小组中的角色,不仅会对合作小组及学习困难生本人产生积极影响,而且对整个班级的学习成效都会产生较大影响。
教师在组建合作小组时,应先对学生的知识水平、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和心理素质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定,然后在合作学习中将学习困难生与优秀生合理搭配,兼顾性别。一个小组要包含各种能力的学生,使组内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得以整合,各小组的总体水平得以均衡。此外,教师还要经常对合作学习进行总结,及时发现问题,并做相应调整,同时考虑学习困难生的个性和特长等因素,尤其要注意让每个学习困难生都有语言实践的机会,从而使合作学习收到良好的效果。
例如,在讲“It be…that…”强调句时,学生就可以利用小组成员之间的了解来加深对句型的操练了。
It was Wang Lei that I met in the park yesterday.
It was in the park that I met yesterday.
It was yesterday that I met Wang Lei in the park.
这个活动可以使学生上课时集中精力,使他们的听与说、思维与表达紧密结合,对锻炼学生用英语思维和牢固掌握句型的用法有很大帮助。
又如,我在引导学生操练虚拟语气时采用了竞赛的形式,看哪个小组句子接的多而且语法正确、语义通顺。我把学生分成若干组,并先以一个例句引导学生操练虚拟语气:
If I went to the university,I would make as more friends as possible…
小组竞争接上句:
If I went to the university,I would make as more friends as possible.
If I made some friends in the university,I would invite them to visit my hometown.
哪个小组接不下去,其他小组可以接,不断循环下去。
这个教学活动兼顾优秀生和学习困难生,能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的意识,让他们通过观察句子构成掌握句型,并能自如运用。另外,学生代表本小组参与竞争,从而使个人竞争变成小组之间的竞争。
二、养成预习的习惯,增强信心
小组成员对活动所需知识的掌握是保证每个组员主动参与合作学习的前提。小组合作中的学习困难生在知识掌握方面往往也处于弱势。要让学习困难生主动参与到合作学习中来,教师要做到以下两点:
1. 引导学生课前预习。
学习困难生基础较差,课前对旧知识复习和新知识预习的质量将直接影响他们参与合作学习的程度以及对新学知识的领悟和理解。在开展合作学习活动之前,教师要督促学习困难生进行必要的课前复习和预习,并使其逐步养成自觉进行课前预习的习惯。
例如在模块7Unit3 Under the sea的教学中,引导学生重视对Pre-reading的预习,教师在设置问题时就可以有针对性(见表1)。
这样,学习困难生在合作学习中就会有话可说,从而积极参与其中。
2. 学习内容要有层次性。
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要针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重难点,设计具有层次性的合作学习内容。
例如,在模块7 Unit1 Living well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由易到难,逐步深入的问题,以启发学生的思维(见表2)。
以上问题既能激发优秀生参与合作学习的兴趣,又能让学习困难生产生学习兴趣,积极参与小组的讨论与合作。
三、能力的培养要注重习惯的养成
小组活动的效果取决于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合作习惯。合作能力和合作习惯不是与生俱来的,要保证合作学习的成功,就必须重视对学生合作能力和合作习惯的培养。在合作能力和合作习惯方面,学习困难生存在的问题更多,更需要教师的关注。
1. 养成善于倾听的习惯
大部分学生很少在合作学习中倾听对方的发言。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合作学习中不愿意也不善于倾听。学习困难生中“偶尔”倾听者所占的比例高达67.9%,“总是”倾听者仅占10.3%。
教师应要求学生在讨论时相互尊重,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没有良好的倾听习惯,不仅影响讨论的效果,还会导致讨论无法进行。在合作学习前教师应要求学生:必须听清老师的问题和分工要求;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即使有异议或听不明白,也要耐心等别人说完,而不要打断别人的发言;同时要积极思考别人的发言。这样才有可能跟上小组讨论的节奏,学会有关知识,锻炼自己的思维。
在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时,教师应讲究方法。例如,在教学模块7Unit2Robots Warming up的部分时,我设计了如下表格(见表3),要求学生在合作学习时仔细倾听其他组员的发言并做记录。
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仔细倾听同学的发言,并填写上述表格。对于学习困难生而言,在合作学习中认真倾听同学的发言对其进步和提高更有帮助。
2. 培养表达的能力
在合作学习中,仅仅会听是不够的,还必须学会表达。学习困难生由于语言表达能力较差,所以发言就较少。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注意培养学习困难生的表达能力,包括利用体态语言表达的能力。比如,当学习困难生用语言表达有困难时,教师可以引导他们借助动作或图片等完成表达。
例如,在模块6 Unit2 Poem教学中,我让小组里准备中文诗歌的背诵并用英语进行评价。在交流汇报中,我有意的多让学习困难生进行表达。其他组员则补充发言,这样能够使学习困难生的表达能力不断进步。教师应要求学生尊重其他组员的发言;同时应多关注学习困难生在小组中的发言和表现,找出他们的闪光点,及时进行鼓励和表扬,使他们在小组合作中树立信心,积极参与小组合作学习。
3. 培养自我评价的能力
自我评价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自我监督和自我调节的有效手段。通过自评学生能自觉总结学习方法、判断学习效果,达到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自我评价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畅谈自己的主要优缺点以及努力的方向,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己,提高自我管理的意识以及自我约束和自我提高的能力。
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反思进行指导和帮助,使困难生逐步养成反思的习惯,敢于分析自身学习的得失,以此促进学习困难生的提高和发展。
四、结论与思考
教师在指导学生开展合作学习时应注意以下五点:
1. 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不足之处(如思维方式、学习方法和学习动机)因材施教,差异辅导,使学习困难生树立学好英语的自信心。
2. 教师给学生布置的任务应有层次性,要给学习困难生布置他们自己有能力完成的任务,并在完成任务中体验学习的成就感。
3. 合作学习强调建立整体推进、小组内化和主动扶持学习困难生的氛围。
4. 强调小组整体评价的同时,教师要重视学习困难生的表现,及时对其进行表扬和鼓励。
自新课标颁布实施以来,合作学习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正以其特定的形式受到越来越多教师的青睐。因此,我在教学中也进行了尝试与思考。
在学习小小音乐剧《蜗牛与黄鹂鸟》时,我让学生按学习小组准备头饰、台词,稍后各小组开始交流展示,但学生不能像老师期望的那样比较完整地展示及表演。这引起我对这样的合作的有效思考。原因有二:1学生的能力参差不齐,合作学习成为各别尖子生的舞台,一批学困生将成为袖手旁观的局外人。2我对合作学习这一学习方式研究不深入,理解不透彻,以致步入流行的误区,使它成为"彩色的泡沫"。后来的教学活动中,我边进行深刻的反思,边修改"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设计。对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分配做头饰等任务。对需要扶一把的学生,采用不露痕迹的"優惠政策":让他们分担不太复杂又不可缺少的表演角色,让他们融于小组,逐步感受尊重,体验成功。当各小组展示时,不仅丰富多彩,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创作思路让老师刮目相看,如葡萄树的头饰,树上有几个小洞,我很好奇,每串葡萄上有小铁丝勾,挂在葡萄树上,看着他们的创作,真是身临其境。
第一组表演开始了,只见这组的一位同学双手平举站在中间,小鹿,小猴,小狗来到大树前,举手等着蜗牛摘葡萄,奇迹出现了,蜗牛果真把一串,二串,三串...成熟的葡萄摘下来了,其余的孩子哄堂大笑,"葡萄怎么摘下来啦""树怎么还会 跳舞啊!"我连忙充当临时解说:"动画城里的树不是有灵气
葡萄树也一样啊。"孩子们拉着手跳的更欢了。
第二组开始表演了,小狗,小猴子,小鹿轮番上场,一位平时受冷落的学生,一本正经地站在那里,笑吟吟地等着小动物们一个个经过他的面前,双手在头上随音乐轻轻舞动,别组的孩子都叫起来:"他在干吗呀?"他们组表演结束,组长很郑重地告诉大家,这位同时扮演的是小狗家门口的小花,他在欢迎我们呢?再看这位同学一脸的骄傲。表演结束,我给这两 个小组的孩子每人奖一个金色的小音符。
我从心里感谢他们,从他们身上,我真正领会了"小组合作"
真正含义。这一课的课后反思我这样写到:
你可以当一棵树,也可以当一朵花,但你更可以感到成功。感到被别人尊重。当我把能力差的孩子分配一对一给各组后,孩子们的安排使我更深地体会到合作的重要性。同时也体会到教学反思是一个教育工作者自我提升的捷径。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与思考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
如下几点体会:
1 与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有关
教师必须设计合作学习的活动和作业,小组中的每个人都有事可干,有的分角色表演,担任演员,有的创编故事情节,担任解说的,充分体现小组集体的力量,且发挥学生的创新思维。
2 与合作能力有关
教师必须提供有效的帮助,引导学生制定小组活动规则,探索小组学习的方法。如:如何在小组表达自己的观点,应该怎 聆听他人发言,教给小组长的组织管理方法等。
3与合作的时间有关
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首向学生提出时间的要求,这个要求不是硬性的,主要是告学生速度的重要性。过短的时间•学生刚刚进入角色•思维刚刚展开,所研究的问题刚刚有所深入,教师就偃旗息鼓,终止了合作学习。时间的充裕直接制约小组
4合作学习的效果。
摘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思想,小组合作学习对当今课堂教学改革而言,其意义是很重要的。开展好小组合作学习,从一年级就要开始抓好。从初步的常规教学,准备课开始培养学生初步合作意识。形成与班级相应的合作模式,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明确合作学习的目标,有意义的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关键词: 聋校; 一年级; 数学; 小组合作学习
我校开展《聋校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课题研究综述,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内为了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在明确成员责任基础上进行的互助性的沟通学习,系统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团体的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思想,小组合作学习对当今课堂教学改革而言,其意义是很重要的。要开展好小组合作学习,从一年级就要开始抓好。我从事一年级数学教学有几个年头了,以往也开展过一些不太规范的小组合作学习。通过这次学校统一要求和安排,全校所有班级都要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机会,我在一年级数学中开展了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和教学组织形式,它对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能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抓好一年级的小组合作性学习,要从初步的常规教学,准备课开始培养学生初步合作意识。形成与班级相应得合作模式,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以下几点是我在一年级数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浅谈:
一、培养学生初步合作意识
1.在常规教学中,开始注重培养学生初步合作意识。对一些有合作价值的问题,就鼓励学生互相启发、互相帮助,并及时的加以指导。如在打扫教室卫生时,我有意识的安排3个同学打扫教室,2个同学擦桌凳,2个同学拖地板,完后共同把教室的桌凳摆放整齐。在这个看似普通的环节,就必须有合作的意识才能把教室打扫得干干净净。如果有其中一个同学不做或者偷懒,那么将影响整个打扫教室的工作。在我的指导下同学们很快的完成了自己的任务,同时还帮助别的同学完成还未做完事情。这样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初步的合作意识。
2.准备课教学中培养学生初步合作学习意识。刚入学的聋哑学生,他们从沟通到和别的同学相处,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他们来自不同地方,不同家庭,不同条件的环境,所掌握的手语是他们借助自己内心对事物表象的自我所创造的手势,而并非规范的手语。所以互相之间存在着沟通障碍,此时我们就要制造机会让他们从沟通开始信任和学习。我上准备课的第一组词语“大、小”时就让学生开始合作,会写的同学写完后帮助困难的同学来手拉手的练习书写词语。如此下来,学生从心里就开始互相信任,互相合作。我便在此关键时候介绍同学们,以后学习和生活中要互相帮助,互相合作。
二、形成小组合作学习模式
对于的聋生来说,他们不了解什么是合作,更不知道怎样去合作,尤其是一年级的学生,更缺乏合作学习所必需的有效技能,因此,在教学中要逐渐形成学生的合作学习模式。
1.发现学生资源,初步形成小组学习模式。一个人的组织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在初始的班集体建设中教师就会发现有能力的学生并培养这些学生成班级里的 管理者和领导者(即班级委员),组织好一个完整的班集体。学习中也如此,老师会发现学习能力好的学生,这样可以让这些学生作为临时的学习小组的组长,经过一定的时间后可以组建班里的小组。我所上的是一年级(3)班的数学,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发现,我们班的管聪聪、李文飞、管庆冬和李旭这4名学生很优秀,我就把班里的12个学生分成每3人一小组,由他们4人来担任组长,共4个小组来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在学习中初步形成小组模式。以小组合作学习来开展班级课堂学习。
2.完善班级小组学习模式,全面顾及每个学生的学习。初步组建好班级小组,经过几次对学生学习的观察和了解,一个小组长要顾及两个小组成员,他的压力很大,有时顾此失彼。还没有来得及处理完小组里的学习问题。又接着有新的学习任务。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把学习能力有所提高的赵才静和苏桂英也例如小组长重新分组学习小组,原来的4 组变成6组,每3人一组变成2人一组的一对一帮护模式。我引导所有小组学习外,又特别注重赵才静组和苏桂英组。这样以来,学生们不仅要对自己的学习负责,而且要为他们所在小组中其他同学的学习负责,学生们有机会相互解释所学的东西,有机会相互帮助理解和完成作业;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能进行有效地沟通。
班上的夏慧琴、龙支浪和李锦华三位同学是很特殊的学生,夏慧琴和龙支浪除了聋哑残疾外,还有智力障碍,李锦华智力正常,但是左手手指残疾带来学习上的不方便和心理压抑。所以在小组学习或者全班学习时,只要求他们在不同层次上的学习,达到所预想的目的就可以了。比如,夏慧琴同学只要跟着其他同学比一比手势,会数数,学习时不玩就行了。其他两个也是只要达到一定的目的就很不错了。
三、课堂教学中培养小组学习合作学习能力
1.复习导入时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及时完成导入复习的任务,为导入新课做好铺垫。在这个环节里,老师板书导入复习内容,小组进行合作性练习,做好复习题目。老师让学生展示练习结果,然后对此评价,导入新课。如学习“6的加法”时,用6可以分为5和1,、4和2、3和3作为复习导入,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后,老师以此导入新课。
2.新课学习中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共同探究学习问题,解决新课出现的问题,得出所学习的知识结论。结合新课改的倡导,我们的新知识由学生和老师合作性的、探究性的去学习得出的,所以在新课中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是最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聋校班级里的学生在课堂中没有声动的语言装扮课堂氛围,让人觉得是很枯燥,很低沉的气氛。聋生不主动的发音说话,只用无声的手势表示,造成课堂气氛不好,师生成了各自为营的分裂状况;有的学生没有注意把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在下面做自己的事情,玩耍。如此老师要随时提醒才把学生的心思转到老师这里。所以老师再怎样注重课堂纪律或学生再如何注意听看都显得课堂活跃性不够。新课中进行了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带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全部引导学生投入到学习中,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
3.练习中注重学生合作性学习。学习了新课知识后,就是运用新知识的方法去做练习。在学习新课时,只有40%的学生学会,有40%的学生处于模糊状况,20%的学生没有学会。此时在练习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弥补和引导不会的学生进一步学习新课的知识点。同学之间通过合作性学习,可以提升了他们之间的感情,培养了他们相互团结进步的学风。
四、明确合作学习的目标,有意义的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在一年级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把学生分成了若干个学习小组。给小组确定学习任务后,大家有一个共同追求的,有意义的学习目标。学生明确了学习目标,学习小组的负责人(小组长)在整个学习进程里担负着协调者的角色,善于聆听、反馈、解决不同类型的学习成员之间的信息,处理好人际关系。然后,进行学习分工,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尊敬、互相信任、互相宽容、互相协调;大家在协作探索、协作表述中完成任务,进行交流。及时面向小组同学,甚至面向其他小组,更重要的是面向全班同学和老师做小结、汇报,适时修正自己的小结、汇报的内容。
例如我教学《加减混合计算》这一课时,要求学生明确“要进行的是两步计算:(1)先用‘---’连接前两个数,算出第一步;(2)再用得出的结果和第三个数计算”的学习目标,然后去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如:5+3-6= 的计算方法:在5+3-6= 中,先算5+3=8,再算8-6=2.计算时,需要有小组长进行查看是否按步骤连线计算,组内计算情况如何,小组之间方法是否相同。这时就需要学生合作,通过解决问题促进小组内要建立民主协商的氛围,教师可以进行适当的引导,教会学生合作性地去解决问题。
一年级的数学课程教学中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教师要有目的的分阶段,分层次去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从而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他们愿意合作,自主探究。通过老师正确的指导,长期的熏陶,不断探讨,不断总结和反思。把小组合作学习建立在学生的良好学习品质、合作意识上,才能开展好小组合作学习。
参考文献:
[1].范允龙,特殊儿童心理学[M].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9.[2].方俊明.特殊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6.[3].刘娟娟.有效教学[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7.[4].韩立福.有效上课[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4.[5].赵玉池.参与式教学[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
论文题目:浅谈聋校一年级数学课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姓 名:马海刚
杨和镇中心小学 严惠霞
新课程倡导构建具有“自主、合作、探究”特征的学习方式,因此,我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尝试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启发学生养成与同学合作学习、在合作学习中陈述自己意见的习惯。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起学生学习积极性,而且增强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我发现学习积极活跃,生生之间相互交流,为学生自主发展拓展了空间,使每一位学生都有均等的参与交流展示的机会。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使教学过程不仅成为认识过程,而且成为交往过程和发展过程。但是,由于受学习习惯的局限,以及组织实施策略还不尽到位,导致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着一些问题。
首先,从学生的参与来看,部分小组成员没有积极参与到交流过程中,把自己作为个体。
其次,从交流的结果来看,小组交流后进行汇报交流,学生反馈的还不是小组学习的结果,往往说的都是个人的想法。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将采取一些改变措施:
1、教学中要尽量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引导学生从交往中体验合作的快乐。
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即合作内容、合作态度、合作时间等。如何提高和改进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有合作价值
形式为内容服务。为了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积极主动,使学习富有成效,教师必须设计适合多人合作学习的活动和作业。首先,必须有合作价值,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这些活动和作业或是引人入胜的场景,或是令人兴奋的刺激,或是让人困惑的问题,或是可以预见的成就。其次,我们在设计合作学习的内容时,应该注意内容含量不宜过小,如果单*个人力量就能解决的问题,就没有大家合作的必要;内容难度要大众化,过难容易冷场,或者导致只有少数人的真正参与而且,创作活动不宜出效果,过易会使学生无须作深入的思考,缺少思维价值的合作,没有什么意义。
2、合作学习的态度要诚恳,要有集体协作的意识
合作学习是一种集体的学习。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不自觉地发现他人的优势,学习他人,悦纳他人,完善自己,学会与他人合作,形成一种情感同化的态度,为达到共同目标而努力。但是,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却发现,有些小组的学生虽然面对面地坐在一起,却各忙各的事,无法交流,不会合作,小组学习如同虚设。那是因为我们面对的是未成年的学生,其主体性受其身心尚未成熟的状态制约,认识水平、交往水平、自律水平是逐渐发展提高的过程,学习行为需要监护、引导和规范。比如前面提到的《闲聊波尔卡》中的小组合作之所以失败,主要原因是学生根本不知道怎样合作。因此,要使“小组合作学习”富有成效,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制定选择小组活动规则,探索小组学习的方法。如:如何在小组中表达自己的观点;明白聆听别人的发言是尊重他人的表现;指导小组长的工作方法,提高其组织管理能力等。譬如,我在给其他班学生欣赏《闲聊波尔卡》时,改变以往的小组合作方式,在请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谈谈对乐曲的感受时,让学生采用“任务分割,结果整合”的方式,做到人人参与。有的可以从情绪上谈,有的可以从速度、力度上谈,有的可以从节奏、旋律上谈,指派一名学生记录大家的发言,然后代表小组在全班进行交流。这种方法可以使学生遇到困难时互相帮助、协同作战、共同成功。
另外,在每次交流结束时,教师在评价学习结果的同时,还要有意识地评价小组合作的能力。以此经常提示、强化,使学生学会交流,学会合作,使他们真正懂得,不是聪明的人能成功,往往是能吸取别人的意见,与他人合作的人能成功,进而不断提高“小组合作”的质量。
3、合作学习的时间要充分
现在,课堂上的小组合作学习普遍存在着这样一种遗憾:学生刚刚进入角色,学生的思维刚刚展开,所研究的问题刚刚有所深入,教师便偃旗息鼓,终止大家的讨论,“小组合作学习”因时间的不充裕直接制约了其深入展开。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表明我们不仅仅要解决学生学什么的问题,更要解决怎么学的问题,这就涉及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小组合作学习作为课改中的一种鲜活的学习方式,确实大有革故鼎新之功效。它既强化了学生对自身学习的责任感,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又有利于学生学习素养的整体提升。
笔者根据多年来对高中语文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的观察和研究,发现小组合作学习的现状不容乐观,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对小组合作学习的不足之处进行了如下梳理和思考。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弊端及其应对策略
弊端一:活动流于形式,忽视课堂实效。
案例再现:一位老师执教公开课《鸿门宴》,课堂一开始就让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表演课本剧, 课堂貌似很热闹,很有“活力”和“创造力”。
案例反思:上面的课案,内行人一看便知课前准备得太充分,这只是少部分有表演天赋的学生的“盛宴”,其实更多学生对文本情节及内部联系的掌握还是未知数。有关调查显示,71.2% 的学生反映语文学习小组的划分是按座位随机分组,而学习小组内成员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仅占42.4%。这样就忽视了学生各自的学习基础和个性特点。老师在课堂上更多的也只是观察各组是否处于活动状态,这种为合作而讨论的小组合作学习,表面轰轰烈烈,实则浪费时间。
对策:合理构建小组,关注整体进步。组建合作小组时,要兼顾成绩、性格等综合因素合理搭配。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对语文成绩暂时滞后的学生,教师不能被动地等待他们闪光点的出现,而应该主动抓住一些教育契机,创设条件,“引爆”他们的闪光点,激发他们的自尊心和上进心,促进他们与其他学生合作交流,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
弊端二:活动分工不明,学生缺乏主动。
案例再现:有位老师执教《神的一滴》时,提出如下问题:文章每段各写了什么?分别体现了作者的什么情感?学生还没有独立思考,教师就让学生直接进入讨论环节,结果讨论时间很长,学生不能得出相对一致的意见,而回答问题的质量又不高。
案例反思:上面的课案中老师就是太心急了,太追求课堂的速度和热闹度,没有学生的独立思维过程,学生就无法拥有自己的“真知灼见”,就无法参与小组讨论;没有小组的合理分工就没有真正的合作,合作学习中缺乏责任意识,遇到问题甚至互相推诿。
对策:明确组员职责,教者收放自如。教师提出的问题首先要有合作的价值,否则小组合作学习就失去意义。课前要引导学生预习新知,使得全体成员都有积极主动合作的可能性;问题呈现之后,教师要有明确的讨论任务和要求,给足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让每位成员拥有自己的想法,再进行小组合作讨论;学生讨论时,老师应不断巡视,观察各组讨论进展,也可参与相对沉闷的学习小组讨论,调动学生积极性。
弊端三:评价以点代面,缺乏激励机制。
案例再现:曾经听过一节语文赛课《祝福》,参赛老师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授课。学生讨论、展示都很积极,先后有近20人发言,对所有学生的发言,老师均以“好”“很好”“非常好”“棒极了”等激励语言加以评价,也没有其他针对学生答案的具体点评。
案例反思:这样的评价“一团和气”,看似皆大欢喜,实则没有任何意义。在小组合作学习后的展示环节,教师往往是根据展示学生的情况来判断整个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这种评价方法,以点代面,因为发言(展示)的学生不一定代表本组讨论的结果。
对策:革新评价机制,鼓励合作竞争。教师的评价对激励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合作学习质量有着重要作用,因此教师的评价一定要有鼓励性、指导性和全面性。评价时要针对小组活动秩序、组员参与情况、小组学习过程、效果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可以采取组内评价和组间互评相结合,既自我分析问题总结经验又相互促进取长补短;也可采取合作小组集体评价和小组成员的个体评价相结合,形成一种“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的新格局,评价实行组内积分和小组集体积分制;强化学生的合作意识,从而构建以学生为核心、多边多向的互动交流评价体制,使小组合作学习更加符合素质教育中实践与创新的要求。
如何充分挖掘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的价值,变形式为实用,化点缀为亮点,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笔者进行了一些反思:
一、分工明确,工作量化
为使小组讨论合作学习能够顺利进行,我们应明确组员各自在讨论之中的身份:组长,组织讨论开展,协调组员意见;书记员,记录讨论内容和进程;发言人,总结讨论结果,交流小组意见;督察员,督促组员讨论,纠正违规行为,做出表现评价。明确的分工确保了每一成员有所为,有所得。另外,小组人数以四至六人为佳。组内采取职务轮流制,既给学生多元锻炼的机会,又体现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的长远规划。
二、找准论题切入点
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的问题有一定难度,但又没有脱离学生生活和学习能力实际,它应是开放的,多元的,是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中,学生能思考的。在作文评改课上,笔者要求学生以写作要求为标准,对例文进行评点,完成作文评改记录表。通过讨论,强化了学生对写作要求的理解和把握,训练了学生分析、欣赏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倾听、交流的意识。
三、思考时间充裕
要想在讨论中有所收获,必须有充裕的时间让学生形成个人认识,在交流中充分交换意见,了解他人思维模式,或强化、或完善、或改变原有认识,避免跟风现象、搭车现象。实践中笔者要求学生预先完成“个人评改记录表”,课堂讨论时,就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吸收众人的长处,完成“小组评改记录表”。或许目前的教育形势不容许我们有太多的时间用于讨论。但实际操作中,我们可以采用缩小论题、提前思考等方法来节约时间,而决不能以放弃思考时间为代价,否则就变成了形式主义,走过场,成为毫无意义的一场闹剧。
四、教师指导准确、及时
小组讨论虽是以学生活动的形式出现,但活动中的灵魂人物仍是教师。教师在活动中的作用,就好比乐队中的指挥,演出中的首席。因此必要的指导不可或缺。例如,怎样围绕写作要求对例文进行评改?在讨论之前,笔者依次给出示范的评改意见和修改范文。这样的示范从整体上控制讨论的方向,掌握课堂的节奏,避免盲目性。
其次,讨论过程中教师的适时参与会直接影响学生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的效果。如果学生讨论热烈,教师应认真倾听,若围绕主题,应及时肯定,帮助深入讨论;若偏离主题,应给予指正;若徒有其表,应即刻纠正。如果讨论平淡,教师应询问症结,做出相应指导,或技巧指导、或启发引导、或要求重申。
最后,对学生的评、改,教师的评点也很重要,它能拨乱反正、指明学生思维中的盲点,也能画龙点睛,激发学生的灵感。
教师成了学生学习的伙伴,能融入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与学生分享他们体验成功时的喜悦;当学生讨论难深入或游离时,及时指点、引导、启发,使课堂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真正取得实际效果。
五、小组讨论恰当使用
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并非“万金油”,百试不爽。这必须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来定。对于答案有多元化的、问题有多角度的,存在立场性的等等问题,小组讨论有很大的发挥空间。
六、活动方式灵活多变
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只是抽象的概念,在课堂操作中,可以设计一些实用的活动来充分体现“合作”的要义。如:滚雪球——学生分小组讨论一个问题,然后和其他组结合成一个稍大的组进行交流,然后再组成更大的组,这需要根据问题的难度,或者学生的解决情况使用;信使——分小组讨论一个问题,然后,每个小组派出自己的信使到其他组去,交流本组的意见并带回其他组的信息,分享不同小组的观点,扩大视野;信息沟——把学生分成不同的组,每一组讨论一个大问题的不同分支问题,然后要求各组交流整合、概括总结,共同完成任务。只要我们教师处处留心,开动脑筋,相信会有更多、更好的点子来丰富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的外延,使学生在丰富多彩中收获硕果。
总之,小组讨论合作学习不仅能促进学生思想的发展,还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参与和合作意识,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效率,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是完全符合新课标的内在要求的,为避免其沦为流行的过客、时髦的点缀。我们应凭借满腔的热情,本着务实的态度,进行切实的实践,做出长远的规划,将小组讨论合作学习进行到底,使其在这风云多变的课改之初,不断完善,展示魅力。
【一年级小组合作学习的反思】推荐阅读:
小组合作学习的八年级生物教学反思09-20
一年级小组合作组名11-02
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反思04-14
对高中生物小组合作学习的反思12-24
初中语文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反思04-23
小组合作学习课改反思03-19
小学二年级语文小组合作学习教学计划02-19
语文小组合作学习教学反思01-23
初中语文小组合作学习反思03-25
高中英语小组合作学习教学反思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