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一步再走一步答案

2024-08-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走一步再走一步答案(共9篇)

走一步再走一步答案 篇1

25.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一次经历

26.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这个题目可以答得很简略,如“走一步再走一步”;也可文字稍多一点,如“在做一件事时,不管距离有多远,也不管过程是多么地艰险,只要想着自己是在走一小步,而且一步一步地稳稳地向前走,就能克服困难,达到目的”)

27.心理描写

28.树林里有一道手电光照来照去,我听到了杰利和我父亲的声音。

走一步再走一步答案 篇2

《走一步, 再走一步》是人教版七年级 (上) 第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 该单元的关键词是“人生”。这篇课文以第一人称讲述了一个瘦弱的、不自信的少年被困悬崖, 最终在父亲的鼓励下脱险的故事。这是一篇寓理于事, 故事性强的文章。作者通过对自己小时候爬悬崖历险一事的叙述, 告诉学生一条重要的人生经验。

阅读本文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习对待困难的正确态度和克服困难的方法, 对他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如何对待困难和挫折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 学习通过人物心灵世界的细致描写来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

【教学目标】

通过复述课文把握故事的情节, 掌握记叙的要素。

通过朗读课文, 品味关键语句, 体会作者变化的思想感情, 读懂作者的成长经历, 感悟面对困难不放弃, 只要化整为零, 步步前进就能战而胜之的人生哲理。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复述故事情节, 能从故事中有所感触, 领悟人生哲理。

难点:掌握文章如何借事论理, 使学生能够正确对待困难, 在面对困难时要有不馁不躁, 沉着应对的信心和决心。

【教学方法】

讲读法

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近日来, 一个女英雄的名字不断出现在各大媒体和网络上, 那就是“最美女教师”——张丽莉。张丽莉, 花一样的名字;29岁, 花一样的年龄。当失控的客车冲向学生的瞬间, 她用柔弱的身躯, 谱写了一曲英勇奉献的大爱之歌。我们相信, 当客车撞向人群的一刹那, 女教师张丽莉奋力推开自己学生的举动, 绝不是一时的冲动, 而是道德的本能。是“爱”和“勇敢”在瞬间的升华。今天, 我们学习《走一步, 再走一步》, 让我们从课文中这个孩子的经历寻求启示吧!

(设计意图:用激情和张丽莉的英雄事迹感染学生, 理解“爱”的真正内涵。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快速走进文本。)

二、默读课文, 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1. 默读课文

指示语:请学生默读课文, 就是快速浏览, 我们对初中生阅读现代文的速度有个要求, 每分钟不少于500字。这篇课文我们要在4分钟内读完, 读完后要能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PPT投影复述要点: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故事经过。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理清文章脉络的基础上, 可以整体有序地理解文本。概括文章大意, 培养学生概括文章的能力。)

2. 以“走一步, 再走一步”的方式复述课文。

问题链:

(1) 这个题目是文中谁说的一句话?

(2) 是对谁说的?

(3) 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

(4) 请将上述内容做一个小节。

(5) 好像还有些东西没有交代清楚?

(6) 加上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 让它更具体。

生:57年前的7月, 费城, 天气很闷热, 我与小朋友们想爬到山上凉快一下。可是, 由于我的身体比较瘦弱, 胆子也比较小, 当我爬到半山腰的时候, 他们已经到了山顶, 并且准备回家了。后来他们把我留在了那里。当我一个人在恐惧与哭泣的时候, 父亲来了。他要我走一步, 再走一步, 最后, 在父亲的指导下, 我终于脱险。

总结语:他说得很好!这就是刚才老师教你们的“走一步, 再走一步”的具体运用。如果, 老师一开始说, 要大家复述课文, 很多同学可能不会这样熟练地说出来。现在, 这么长的一篇文章, 老师利用文中父亲教儿子的方法, 一步步分解, 最后完成, 多么容易啊!我们在复述故事的时候, 就要这样, 先抓主要的人物与事件, 再配上时间、地点等具体的要素。大家完成得很好, 我们感谢作者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好的“化整为零”的好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之后, 可以整体有序地理解文本。)

三、读品结合, 领悟语言

1. 细读课文7~15自然段, 把自己当做文中的“我”, 画出表现我心情的语句, 圈出重点词, 想一想, 读一读, 体验“我”陷入险境时的心情。

2. 交流:现在, 你就是童年的亨特, 此刻你孤身一人缩在悬崖上, 你的心情是什么样的?

句式:我 (心情词) , 当时我___________________ (文中心理描写的句子) 。

结合朗读训练, 理解第一次“啜泣” (一是真实的需要, “我”太害怕了以致连自己哭了也不知道;二是写法的需要, 这样写更能将“我”当时的恐惧心理描写得真切、生动。)

教师复述心理描写的词句, 学生接着说自己的心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里有被抛弃的委屈, 有受嘲笑的羞辱, 有不知所措的迷惘, 有不该冒险的悔意, 然而最强烈的是恐惧感。作者就是通过细致的心理描写, 表达了“我”内心复杂的情感, “我”的胆小、懦弱。这是写人写事文章常用的表现手法之一。

3. 以旁观者的眼光看, 这算困难吗?在“我”为什么成了困难?

4.“我”多想得到帮助, 可是“我”的朋友 (朗读训练“你想待在那里, 就待着好了”) , 就连好朋友杰利都离开了。

(设计意图:以一个问题, 统领全课。课堂上, 教师把宝贵的时间还给了学生, 提高了学生的阅读、探究、感悟能力。学生在思考和感悟文章的过程中, 品词析句, 更好地理解文意。)

说话练习:

四周一片漆黑, 耳边响起了呼呼的风声, 我孤苦伶仃地缩在岩石架的最里面, 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就在“我”痛苦、悔恨、迷茫之际, “我”听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让学生变换成爸爸或杰利, 呼唤儿子或伙伴) , 我有救了。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 训练仿写。)

6. 父亲是怎么帮助“我”脱险的?请仔细读一读文中描写父亲的话。

(父亲并没有责备不听话的“我”, 而是先安慰“我”, 他要和“我”一起回家吃晚饭;给“我”鼓励、信心和勇气, “你能办得到的”;他还夸“我”好, 让“我”不要担心;当“我”踩到了岩石后, 他又一次夸“我”很好, 并告诉“我”如何做下一步。可见父亲指点有方, 给“我”信心和勇气, 使“我”终于有了人生第一次成功的经历!)

假如父亲急忙赶到悬崖下面, 一面安慰“我”, 一面爬上石架, 把“我”背下来, “我”的人生又会是怎样的呢?

7.“我”在父亲的帮助下脱险了, 在这个过程中, “我”的心理是如何变化的?指名交流。

结合指导朗读, 特别注意心理变化的词语在语调上的变化。

8.“我”这样一个体弱多病, 胆小懦弱的孩子终于自己爬下了悬崖。

引读:我一脚……我先是……然后……这就是……

这里的“啜泣”与前文中的“啜泣”是否一样? (不一样。表面都是哭泣, 其实截然不同:前者是恐惧和伤心, 后者有复杂的情感:有历险的余悸, 有脱险的欣喜, 有对父亲的感激, 更有一种全新的感觉──“我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历”。)

9.“我”在父亲的指导下仅仅是爬下了几米高的石架, 为什么说“我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最后一段, 学生讨论, 明确人生哲理:在人生道路上, 不管面对怎样的艰难险阻, 只要把大困难分解成小困难, 一个个认真地解决, 坚持不懈地走下去, 终将战胜巨大的困难赢得最后的胜利。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 谈谈自己对这个人生哲理的理解。

指示语:回想一下, 我们自己有没有类似的经历?或者说有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和大家分享一下。

(设计意图:通过揣摩人物的心理变化, 更深层次地理解文章主题。)

四、链接课外, 超越文本

1. 链接, 最美女教师

惊天动地一瞬间, 师范垂手爱无边。

舍身忘死救生狂, 满腔热血染红鲜。

双腿高位截肢瘫, 五湖四海感悲叹。

心灵之美塑伟大, 靓丽青春谱新篇!

惊天动地的一瞬间, 张丽莉老师勇敢地迈出那一步, 感动了天地, 你有怎样的感想?把你的感想写下来。

(设计意图:用身边的事迹教育学生, 让他们真正理解“勇敢”的含义。)

2. 品评你最喜欢的人物

预设问题:“我”究竟算不算一个勇敢的孩子?

预设问题:作者的父亲是个怎样的人?和你的父亲是否一样?他一边安慰“我”一边爬上梯子救“我”下来好不好?

备用:杰利算是我最好的朋友吗?什么样的朋友才算是好朋友, 做事情都要一起去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对什么是真正的朋友进行思索。)

3. 朗读背诵积累最后一段

教师小结:在人生的旅途上, 每个人不可能一帆风顺, 遇到困难, 感受挫折, 都是很正常的, 只要我们不失自信, 牢记“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 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 那什么样的艰难险阻都将被你踩在脚下。别忘了, 还要把你的这些感受传给那些正在遭遇困难的人们。

【板书设计】

走一步, 再走一步

莫顿·亨特

遇险——脱险———感悟 (分解困难, 战胜困难)

五、教学总结

在设计这节课时, 我的思路是让学生合作研究, 自主学习, 路让学生自己走, 我只是起到一个指路人的作用, 目的是让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研究性学习的好习惯。这节课的设计我让学生充分利用文本, 挖掘教材, 理解文章内容和思想, 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注意基本技能的训练。

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1. 设计导语能吸引学生, 创设了很好的教学情境。

用张丽莉老师的英雄事迹感染学生, 理解“爱”的真正内涵。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快速走进文本。一上课就吸引了学生目光, 创设了很好的教学情境。

2. 设计的问题适合七年级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

(1) 这个故事叙述了一件什么事?让学生抓住记叙的几个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用简洁的语言表述出来。要求学生用这样的句式回答:本文记叙了……事, 说明了……道理。

(2) 文中写了几个人物?找出课文中描写“我”爬下悬崖时的语句和“我”走第一步时的动词, 这几个动词突出了“我”的什么心理?这几个问题比较简单, 我让基础不太好的学生来回答, 激发他们参与讨论的兴趣。

(3) 爬悬崖这件事给了“我”什么启示? (“我”永远忘不了的经历指的是什么?) 学生自己能从文段中找到相关的句子“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 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 直到抵达我要到的地方为止”问题的设计是让学生理解:“我”在父亲的帮助下, 怎样从一个毫无信心的孩子到顿生信心, 到信心大增, 继而获得巨大的成功感, 获得他一辈子都忘不了, 一辈子都在享用的人生经验。

(4) 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这是本文的中心。一篇文章的主旨往往在结尾几段点出来。让学生从文中找出本文的主旨句:“我提醒自己, 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 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 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 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再让学生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在人生的道路上, 不管面对怎样的艰难险阻, 只要把大困难分解为小困难, 一个一个认真地解决, 终将战胜巨大的困难, 赢得最后的胜利。这样既理解了文章的主旨又理解了文章的题目, 也知道了怎样从文本中找一篇文章的主旨。

3.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品味与想象来理解课文内容。

我主要运用朗读、品味结合的方法来完成教学任务, 让学生朗读文中富有心理描写的语句、有代表意义的关键词语以及蕴含哲理的议论句、抒情句。在学习了文章以后, 给学生留下思考题:你在生活中曾经遇到过什么样的困难?当时你是怎么对待的?结果如何?如果现在碰到这种情况, 你会怎么办?让学生写下来。

走一步 再走一步 篇3

第一次作文是去年的中考题:

逗号,表示句子中较小的停顿,说明句子的意思还没有表达完毕。这正如生活一样,我们所经历的每一件事情,其实只是漫漫人生中的一个逗号,后面的路还很长……

请以“逗号”为题目,写一篇作文。

学生的习作交上来,一篇篇通读后,问题很多,有一个通病——偏题。相当多的人不理解何为“逗号”,中考是一个逗号,学自行车是一个逗号,考试失败是个逗号,为什么呢?没有说清楚,让人觉得莫名其妙。于是我作了题为《切题——作文的前提》的讲评课,其余的缺点一概不论,单就如何做到切题做深入探讨。最后我们得出:一是要清楚、深刻地理解题目的意思。“逗号”比喻人生的挫折、成功等,“逗号”是暂时的停歇,不是停止,后面的路还很长很长;二是要有点睛之笔,行文过程中应时时刻刻、恰当地运用点题。通过这样一个重锤敲打的课,很多学生对于切题有了清晰的认识。

有了上次作文课的提醒,第二次作文《在这里》,没有人脱题,但新的问题又浮出水面——假、大、空。《在这里》父亲雨中送伞,母亲寒夜织手套,温总理来到地震灾区,慰问群众,老师被大货车轧断了双腿,学生得救……真是“惨不忍睹”!于是我开出了下面的方子——《真实——作文的生命》。在课上,我讲道:真实是作文的生命,表达真情实感,是作文的本意。放着真话不说说假话,丢开真事不写写假事,为作文不顾做人,文辞再好,也是不足取的。我尤其大谈特谈了不真实的表现:桃花在夏季盛开,冬天看见小燕子在梁上唧唧喳喳地叫,北方种水稻,南方种小麦,写人“他长着黑黑的头发,浓浓的眉毛,大大的眼睛,高高的鼻梁,红红的嘴唇,白白的牙齿,多可爱呀!”一阵阵笑声之后,学生若有所思。

大话、空话、假话少了,我心里早就焦急万分的是:作文还缺少细节描写,在写了《想看见你的笑》之后,我又作了题为《细节描写让人如临其境》的讲座。先讲描写。“太阳升起来了”是叙述,简单交代,发生了什么,惜墨如金,很“略”;“一轮太阳从东方冉冉升起来了”是描写,形象刻画怎样发生的,泼墨如云,很“详”。再讲细节描写。细节描写并不神秘,只要把那些平实不被我们注意的,打动人心的心理、动作、神态、语言用细腻生动的语言表现出来即可。细节描写就是抓住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丝表情、一个特点、一个场景、一种氛围,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进行放大,正如照相和录象,细节描写就是“抓拍”、“ 放大”和“剪辑”。

前期的启发和引导效果很不错,《收藏生活的美丽》这篇作文90%的学生都有细节描写,很充实,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让人如临其境。但当批改完之后,心中总隐约觉得好像有什么不妥,对,是肤浅,是对主题挖掘停留于表面,不深入。肤浅的毛病又成了我内心的疙瘩。我又作了《思考生活,写出深度》的讲座。我说,拿到《收藏生活的美丽》是否要想一想:为什么这也算是一种美丽?为什么要收藏生活中的美丽?等等。

我举了下面的两个例子:作文《永不失约》写了清明节跟着长辈们去上坟,她说往年总有一群堂兄堂姐同去,今年却只有自己一个孩子,堂兄堂姐们都去遥远的外地读书或打工了。初稿的结尾是“有另一个世界吗?给死了的人上坟有意义吗?或许在他们眼中这些都是存在的,可我却不这样认为。唯一的用处就是可以勾起人们对亲人的思念,内心得到一点安慰,加深一下活着的人之间的感情,仅此而已。”修改后,就引人深思:“如果不来上坟,对我们的生活会有什么影响吗?我想没有。那我们为什么还要这样做呢?这也许是对祖先的一种许诺,是我们生者与死者之间的一种约会。哥哥姐姐们都已不再来上坟了,我忽然意识到这种传统将有中断的可能。若爸爸们都不在了,哥哥姐姐们会回来为他们上坟吗?我是会回来的,不论我走到哪儿。如果实在没办法回来,我也会选择适当的方式送去我对曾经许下的诺言的兑现。”

《我的爱猫被送走了》讲了自己的心情不好,拿猫出气,结果被猫抓破了,父亲要送走波斯猫。初稿写“看到关在笼里喵喵叫唤的波斯猫,我的心烦躁了:一丝快意,一丝内疚,一丝不安……”修改后“猫的叫唤和哀求的眼神犹如一把利刃刺痛着我的心。我的心震颤了:这是猫的过错吗?这分明是我的过错。猫也是值得尊重的生命,不尊重生命,如何获得生命的尊重。”最后我总结:深入思考的东西往往体现于文章的抒情议论之处,往往在末尾,短小精悍,画龙点睛即可。

当然,作文教学还可以从修辞语言、谋篇布局等方面入手。在整个教学中,我一直做到这么几点:首先,强调作文是为表现生活,而非再现、还原生活;其次,每次针对一个问题,解决一个问题;最后,结合优秀习作、病文以及学过的经典课文,并非枯燥的纯理论讲解,而是有血有肉、有根有据的生动诠释。

走一步再走一步 篇4

盈盈月光,我掬一杯最清的;灼灼红叶,我拾一片最红的;漫漫人生,我要采撷人生最重的——毅力。

骄阳高挂,地面上冒着热气,偶尔有几只燕子飞过,径直躲进榕树的绿荫里。我走出补习班,望着门外突然想到父亲节立刻到了,父亲的胡须,一天不刮,像春天的小草一样,长满他的下巴。父亲因为省钱买了一个劣质的剃须刀,每次刮胡须,都是鲜血淋淋。为父亲买个新的胡须刀,借着父亲节,送给他。但是,英雄难过金钱关。对,把车费省下来,这区区的几百米路,怎样能难倒我?我整了整背上的吉他,毅然踏出了门。

灼热的阳光炙烤着大地,吉他的背带勒着我的肩膀,好疼。没想到平日里为我演奏优美的,这时,竟成了我的累赘。我迈着艰难的步伐,走在回家的路上。

飘过路边的公交站,正好,一辆公交车停了下来,随着车门的打开,一股沁人的寒流涌了出来,我为之所动,到底要不要上车呢?上车,车上舒适的环境;继续走路,就要享受这灼人的阳光。心里仿佛有两只小鬼在争斗,喋喋不休地争论着。上车无疑是享受舒适的环境,还不要走路,但是,我还能每一天忍受看到父亲因为劣质剃须刀,脸上贴满邦迪的惨状吗?不,决不能,父亲养育了我十几年,该是我报答他的时候了,我毅然的离开了车站。熟悉的小区门出此刻眼前,我加快了脚步。坐在家里的沙发上,手里紧紧捏着这来之不易的钱,我必须要攒够钱,帮父亲买剃须刀。

困难,其实能分解成小困难,逐一击破他们,重要的是,我们是否有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毅力。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 篇5

1、学会默读,把握记述文六要素,训练学生准确地复述课文的能力。

2、学习景物描写和人物描写的方法,特别是心理描写。

3、联系生活实际,联系自身生活体验,感悟生活哲理。

教学重点:能找出文中的心理描写并体会其作用。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认识,提升自己的认识,正确把握的内涵。

一、故事导入: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个美国飞行员接受了一项任务,驾驶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飞机深入到德国执行侦察任务。他觉得几乎无法完成任务,光是想象着飞机被击中,自己将尸骨无存,就坚持不下去了。但是军令如山,第二天,他起飞时,告诉自己,只是飞起来就行。飞机升到8000米高空时,他有告诉自己,只要按照无线电的指引,保持这个航向20分钟就行,这个并不难做到。接下来他不断告诉自己,只是飞越荷兰就行,然后是飞越德国,就这样,一程又一程,这位上尉终于完成了任务,被称为“孤胆英雄“,他说,我之所以成为“孤胆英雄”,完全是因为我小时候一段经历的启示。

大家猜一猜这个飞行员叫什么名字?

他就是莫顿亨特,美国的作家心理学家,他在65岁时写下了小时候的那段经历。我们这节课就一些这究竟是怎样的一段经历。

请大家齐读今天的课题:走一步,再走一步。

二、预习检测

出示学习目标 上节课已经提前布置了预习的作业,现在来检测一些大家预习的情况。找一位同学读一读这些字词。(出示幻灯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要达到这些学习目标。

三、读一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请大家默读课文,找出记叙文六要素并勾画关键语句,并以此复述课文。默读要求: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看。然后以这样的句式组织语言。(出示幻灯片)

四、说一说

那么我是个什么样的人呢?请大家浏览课文。划出能体现我性格品质的句子。然后以这样的句式来回答:从____部分能看出我是一个_______的人。(生回答)

(具体是哪个段落呢?能不能读一下?)(朗读指导)

(通过读,能感知到人物的情感。)“我”由胆小变得勇敢,是哪一部分的情节使我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呢?

五、品一品

作者是通过哪些人物描写方法来体现自己复杂的内心世界的?自己找一找勾画出来。

看来大家有很多的想法,为了使你的语言更加流畅,思路更加清晰,现在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组内活动,稍后小组代表举手发言,展示成果。

(体会“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毫无信心→信心萌发→信心大增→巨大的成就感)

六、悟一悟

经历了这件事,最后我有什么启示呢?我们应该怎么做?

(明确:遇到困难应该积极努力地解决,有了向上的决心再加上一步步的积累,一定会克服所有困难。)

《走一步再走一步》说课稿 篇6

《走一步,再走一步》――一课是七年级(上)第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个单元以人生为主题编选课文。五篇课文都是抒写人生感悟的精彩篇章,都各自从不同角度,用不同题材回答了“怎样走好人生之路”这个问题。

《走一步,再走一步》记叙了“我”童年的一次冒险和在父亲的帮助下一步一步战胜困难脱险的经历,告诉我们:困难和危险并不可怕,只要我们坚定信心,不怕它,将它分解为一个一个的小困难,从眼前脚下做起,就能各个击破战胜它的道理。文章通过一个故事生发出人生感悟,引出一个富有哲理的道理,给人以启发和教益。

二、学情分析

对一个刚刚跨入初中大门的学生来说,他们的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设计和规划。他们有理想,有目标,有干劲,所以对学生进行正视困难并积极克服困难的思想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我将主要教学目标定位于以下三个方面:1、指导学生复述故事情节,并小结出怎样复述故事情节的方法;2、指导学生重点朗读14~22自然段,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并且对其中的一些重要词语以及两个“啜泣”的细节进行品析。3、结合学生生活实际,了解中美教育的区别并从中悟出生活的哲理。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教学目标1、复述故事情节

教学难点:教学目标2、朗读品析有关重点段落

五、教学程序

(一)情景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国现代史著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吗?当时的红军战士面临反动派的围追堵截,硬是用一双脚板边打仗边走路,一步一步从江西瑞金走到了陕西延安。同学们,二万五千里啊,放在今天几乎是不可想象的。但是,红军战士们,却用坚持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的一个奇迹。今天,我们将学习新学期的第二篇课文,课文中的“我”也创造了一个奇迹,那么,他又是创造了一个怎样的奇迹呢?(见课件1)

(二)指导复述:

1、学生默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见课件2);

2、用“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方法指导学生复述课文。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板书课题)。大家想想,这个题目是文中谁说的一句话?

生:(齐)父亲

师:对。那是父亲对谁说的?

生:(齐)对儿子说的。

师:父亲在什么时候对儿子说的这句话?

生:父亲在儿子困在半山腰的时候说的。

师:请一个同学将刚才的内容来个小结?

生:当儿子在半山腰,既不能上也不能下的时候,父亲对儿子说:走一步,再走一步。

师:他说的很好。但是,我们觉得这个故事就这样说出来,好像有很多东西没有交代清楚。下面,我们来给这个事件配上时间、地点、人物、情节等要素,让它更加具体。

(学生根据我的提示完整的复述了故事的情节)

师(小结):他说得很好。同学们,刚才老师教你们就是“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具体运用。

如果,老师一开始说,要大家复述课文,很多学生可能不会这样熟练的说出来。现在,这么长的一篇文章、,老师利用文中父亲教儿子的方法,一步步分解,最后完成,多么容易啊。在复述故事的时候,我们就要这样,先抓主要的人物与事件,再配上时间地点等具体的东西。大家完成的很好,我们应该感谢作者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好的“化整为零”的好方法。你们知道这种方法叫什么?学生就会体会到是走一步,再走一步。

(三)朗读品析:(14~22)

1、朗读课文,独立思考(要求学生根据思考题在课文中进行打记、批注。)(见课件3);

(1)亨特的爸爸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我为什么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呢?因为我认为父亲是本文的中心人物,他对孩子进行诱导教育,帮助孩子创造了一个“奇迹”。

(2)课文中对“我”的描写最突出的部分是什么?(心理描写)

我为什么这样设计呢?因为我觉得课文中的“我”在面对困境时的心理符合七年级学生的心理。学生们刚刚跨入初中大门,陌生的老师、陌生的同学、陌生的环境,一切都很陌生,而且在将来的学习和生活中他们肯定会遇到许多的困难和困惑。认真反复地朗读品析心理描写这个环节为今后他们走出心理的困境提供了一个有力的借鉴。

2、分组讨论:(第1题分给1~3组,第2题分给4~6组)

在讨论前,要求学生带着自己的阅读体会;在讨论中,要求学生对各自的观点进行分析、整合,并且小组要有一个比较全面的答案;在讨论后,要进行全班展示。

3、结论展示:(见课件4)

(1)亨特爸爸是一个爱孩子(寻找孩子,很有耐心)、善于诱导教育孩子的人。他将一次孩子生命面临的危机变成了一次促进孩子成长的良机,让他病弱幼小的孩子在“走一步,再走一步”的过程中创造了一个“奇迹”。对那时候的亨特而言,确实是一个奇迹,因为当时他认为自己“下不去”“会摔死”。由此可以看出中美家长教育孩子的方法有很大的区别。假如中国父亲遇到类似情况会怎么做呢?由此展开小小的讨论。

(2)心理描写:恐惧(头晕目眩)――绝望(绝对、啜泣)――麻木――迟疑(尝试、小心翼翼)――自信(信心大增;成功:巨大的成就感、永远忘不了的经历)。

4、小结:

这个环节是基于朗读的品析,所以对课文中的几处细节(特别是两处“啜泣”)要求学生反复品读,我在必要的时候进行范读,以提升学生对课文主旨的把握。

(四)表达感受:

1、学习完课文后,我要求学生用一句话来表达对课文的感受,这句话要用上“走一步,再走一步”。

2、以我自己的亲身经历提供一个范例(见课件5)。如:我多年来坚持阅读教育理论书籍,并且做了一百多万字的读书笔记,发表了十多篇教育教学论文。有同事问我是怎样坚持下来的,我说:每天做一点吧,走一步,再走一步,人在很累的时候要像姚明那样,挥一挥紧握的拳头,学会鼓励自己。

3、我展示以上的例子后,让学生默读例子,然后再仿照这段话说话,让他们感悟课文中所表达的生活哲理。

(五)课堂小结:(见课件)

一个人在人生的旅途上不可能坦坦荡荡、一帆风顺,遇到困难和挫折都是正常的,只要我们不失自信,想到“走一步,再走一步”,你就离成功更近了一步。文中的父亲就是用这种实际的教育方法教育了“我”。在相信自己的同时,也应该相信别人,特别是经验比你更丰富的人,前面的风景更好,只有“走一步,再走一步”,你才可能看到更美的风景,但也不要完全依赖别人,更不要总是被别人抱着走、牵着走,只有自己走出来的路,才是最美丽的风景。在别人遇到困难时,一定不要漠然“置之”,哪怕你只有一点点能力,也应多加关心、帮助别人,一人献出一点力,一人献出一点爱,那就是团结的力量,那就是大爱。让我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用“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方法激励自己前行,相信你自己,你是最棒的。

六、教学方法

走一步再走一步答案 篇7

一、归类不仅仅为了找近义词

文中出现了两个意思差不多的字———“渗”和“漏”。在教学过程中,不少老师仅仅让学生找出这两个字,归类为一组近义词就算完成任务。其实,这个教学环节还可以“往前再走一步”:

(出示图)

猜一猜:哪幅图是“渗”,哪幅图是“漏”?

比一比:有什么不一样?

说一说:看图说说“渗”与“漏”的区别。(“渗”的水量小,速度很缓慢,而“漏”的水量相对大,速度也快。)

上面的这个过程,更指向研究文字的内涵,传递了一个理解字词的方法———可以根据图来理解字词意思。在这样的对比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记住了这两个字,还与具体的图像(生活画面)建立了关联,同时区分了两者之间微妙的区别,为以后运用提供了帮助。

二、填表不仅仅为了理解内容

课堂上,老师为了让学生梳理课文内容设计了表格,让学生从课文第1、2自然段中寻找“好水罐 ” 和 “ 破水罐 ” 的区别 。

这个教学环节设计得非常好,能够让学生清晰地把握文章的脉络,很快理解故事的起因。但如果仅到这一步,其价值远没有发挥出来,可以“往前再走一步”。

(一)表述的“凭借”

如果让学生对照这个表来说说故事的开头,是不是就变简单多了?

1.横向表述

生:挑水工有两个水罐,一个水罐完好无损,另一个水罐有条裂缝,完好的水罐每次都能装满水,而破水罐到家时因为漏水只剩下了半罐水,因此好水罐感到骄傲,而破水罐感到惭愧。

这样的表述跟课本表达的顺序一样,学生思路很清晰。

2.纵向表述

生:印度有个挑水工,他有两个水罐。一个水罐完好无损,每次都能装满水,因此感到骄傲;另一个水罐有条裂缝,每次装满水到家时只剩下了半罐水,因此感到惭愧。

这样的表述,如果没有表格的引领,学生是不容易表达出来的。“好水罐”一条线,“破水罐”一条线,这其实就是创造性表述。

(二)深究的“依靠”

对于表格中的“骄傲”怎么理解?不少学生凭着主观经验,认为就是“看不起别人”的意思。可不可以这样理解呢?也许是可以的,但如果都这样理解,对“好水罐”其实是不公平的。不妨让学生继续 “ 深究”一下———表格里的“骄傲”究竟是什么意思。

师:(出示字典上“骄傲”的两种解释) 你们觉得文中好水罐的“骄傲”属于哪一种?

生:我认为是“看不起”的意思。因为好水罐完好无损,并且又能装满水,所以瞧不起破水罐。

师:假如作者跟你们想的一样,你觉得好水罐会怎么说呢?

生:好水罐会说:瞧你,又破又烂,每次都只能装半罐水,太没用了。

师:课文中有没有这样写呢?

生:没有 。

师:也许好水罐真是这样说的,但这样的好水罐老师不欣赏,也不喜欢。

(生开始沉默)

生:我还是希望好水罐这里的“骄傲”仅仅是因为自己能装满水而感到自豪。

师:是呀,我也相信好水罐是为自己充分发挥了自身的价值而感到自豪。其实每个人都有长有短,不能取得了成绩就嘲笑别人。

曾经,很多老师上完课以后,没有学生愿意做“好水罐”,都想做“破水罐”。因为学生们都认为“好水罐”在文中就是个“反面角色”,属于取得成绩就嘲笑别人的一类。事实上,这是孩子的理解不全面,也是老师解读的不全面。“好水罐”能装满水,为自己取得的成绩感到自豪,不也是价值的充分体现吗?为什么不能善待好水罐的“骄傲”呢?那是因为,我们心中已经本能地忘记了“骄傲”还有“感到自豪”的意思。让学生对表格中的“骄傲”重新审视,重新解读,无疑就是让表格的价值得到再次彰显。

三、“补白”不仅仅为了练习表达

文中对挑水工和破水罐的对话有这样的描写:“于是,它(破水罐) 再一次向挑水工道歉。”课堂上,老师让学生进行假设:“假如作者写破水罐再次向挑水工道歉,破水罐可能会怎么说呢?”学生很是积极,将破水罐可能说的话再次表达了出来。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表达,又补全了文章的空白。可遗憾的是老师就此结束了教学环节,没有“往前再走一步”。

我的尝试:

师:刚才你们说得都很好,你们是怎么知道应该这样说的?

生:因为破水罐跟挑水工第一次就是这样说的呀!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是从 “ 再次 ” 看出来的 。

师:那你们想过没有,为什么课文不将破水罐再次道歉的内容全部写下来呢?

生:我觉得写下来,就与前面表达的内容重复了。

师:说得好!你看简单的“再次”两个字,却能表达出丰富的内容,这就是这个词的价值!它让我们知道,文章不是“越长越好”!

其实让学生“补白”了,仅仅丰富课文内容还是不够的,而是要让学生在“往前再走一步”的过程中明白,文章为什么这里如此“简洁”,文章为什么需要“留白”。

这样的环节同样适用于结尾。课文中挑水工的话说完了也就结束了,似乎没有结尾,很多老师就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给课文继续加结尾。有的学生给这篇文章加了道理作为结尾,有的学生加了破水罐心态的改变作为结尾。设计这个环节本没有什么问题,而且是不错的设计,关键我觉得还是少了一步———“既然文章可以加结尾,为什么课文不加?”

不妨在探讨中明确:

1.独特的寓言文体

“小故事,大道理”,智慧由读者发现,道理就藏在故事中间,故事讲完了,听的人也就明白了道理,这也就是中国古代的寓言为什么只说故事,不点破道理的原因———读者自悟。

2.开放的故事情节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案例 篇8

以下是教学片断实录:

师:“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历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本文人物个性鲜明,你最喜欢的是哪个人物?为什么?

生1:我最喜欢文中的父亲。因为文中的父亲不仅用充满安慰的话语鼓励我,而且告诉了孩子战胜困难的方法。

生2:我最喜欢文中的父亲。因为文中的父亲完全可以爬上去抱孩子下来,然而他却有意引导孩子自己解除困难,并以鼓励的口吻,从心理上给孩子以支持,并让他自己体验成功的快乐,为孩子树立了自信心。

生3:我最喜欢文中的父亲。因为文中的父亲在教育孩子方面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极好的榜样。尽管母亲有过“不要冒险”的训诫,但“我”为了不被小伙伴看作“胆小鬼”,而跟着爬上了悬崖,可是再也没有力气爬下崖顶,结果被困在悬崖中间的石架上。暮色降临,正当“我”万般无奈、焦急万分时,父亲来了,他既没有呵斥“我”为什么攀登,也没有责骂“我”胆小无能,反而轻描淡写地说:“下来吧,孩子”,“晚饭做好了”。一句慈爱的话,给了幼小无助的“我”很大的安慰!当“我”仍畏缩不前时,父亲又诱导“我”说“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这充满信任的话,给“我”心中注入了一股强大的动力,帮“我”战胜了恐惧,并一步步地爬下了悬崖。正是父亲那种宽容与安慰、肯定与鼓励,使“我”克服了困难,抛弃了自卑,体验到“巨大的成就感”,并获得了一种精神力量,支撑“我”走过以后的人生之路(全班同学为该生细心地阅读文本和有理有据地说明报以热烈的掌声)。

生4:我最喜欢文中的“我”。其一:文中的“我”为了不被小伙伴看作胆小鬼,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毅然跟在他们后面爬上悬崖;其二:文中的“我”能够从一件小事中,感悟到一个人生哲理,并作为一笔精神财富,指引今后的人生之路,这一点也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师:很好!大家从不同角度对人物表明了喜欢的理由,令老师钦佩;尤其是在细心地阅读中筛选信息为我所用这一点上,特别好!那么你最不喜欢的又是谁呢?

生5:我最不喜欢文中的杰利。因为他作为“我”最要好的朋友,明知“我”一直有病,在众伙伴嘲笑“我”时,他跟着起哄,伤害了“我”的自尊心;在“我”最无助的时候,又抛下“我”和小伙伴走了,说明他完全没把我们的友谊放在心上,这简直是背叛(部分同学不自觉地点头称许)。

生2:我喜欢文中的杰利。因为杰利富有友情,他鼓励“我”不做“胆小鬼”;他善良而细心,在“暮色苍茫”时,是他找来了“我”的父亲,而其他孩子或许早已忘记了此事。“我”被困在石架上时,他跟着小伙伴们走了,也许是慑于他人的“威力”,因为文中有这样的句子:“杰利看来好像有点不放心,但还是和大家一起走了。”(学生的细心值得充分肯定)

生6:我最不喜欢文中的众伙伴。因为他们太可恶了,在“我”最孤独无助时,他们还幸灾乐祸、“哈哈大笑”;其中的一个还嘲笑“我”,最终他们抛弃了“我”,完全不顾“我”一直体弱多病。

生7:我最不喜欢文中的众伙伴。因为我觉得他们完全没有人性,他们这样对待一个弱者,是不道德的行为。

师:以上这些理由比较充分。有没有不同的看法呢?

生1:我不这样认为。如果不是众伙伴的冷嘲热讽,狠心抛弃,也许莫顿·亨特会一辈子生活在“我是弱者”的阴影中,永远走不出母亲为他设定的“训诫”。如果真是这样,二战中就会少一位优秀的飞行员,美国就会少一位驰名世界的作家。

生2:首先我认为众伙伴的行为是一种小孩子的恶作剧,他们这样对待一个弱者是不友善的,但也不能说他们的行为就是不道德的。在七八岁孩子的心目中,还没有明确的道德标准。他们的行为甚至可以理解为是孩子顽皮、淘气的表现。

师:这样认识就显得更理智一些,我们还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关于人生的启发吗?

生7:生活是真实的,它不会永远同情弱者。

生8:我也认为正是众伙伴的不友善行为,让莫顿·亨特体会到生活不是一帆风顺的,一个人的人生之路不可能永远一路阳光,不友善行为让他明白痛苦、孤独、无助都是生活的一部分。虽然当时他才八岁,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会明白这个道理。

生9:只有他人关爱、照料的人生是残缺的人生:勇于克服困难、奋斗的人生才是完美的人生。(又是一阵不由自主的掌声)

……

评析与思考: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基礎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学习过程自主性发挥的独特表现。因此,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展开合作、探究,让学生充分发表和阐述自己的观点、有理有据地反驳他人的观点,使问题越辩越清,越辩越明,可以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多项语文能力,实现语文教学效率的优化。

以上教学片断,既依托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通过对文中人物的评析,逐步引入对人生的思考,整堂课以学生为主体的集体对话和相互商讨辩论为主,进行生生之间多向信息交流,教师只起穿针引线的作用,拉近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使学生深入文本,由悟而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尤其加深了对人生重大课题的认识。学生的智慧在对话中、在辩论中闪闪发光,令教师、令学生为之拍手击节。教师只是充当了教学情境的创设者、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是学生发展的关注者。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 篇9

忻府区解原中学

李玲

教学目标

1.掌握灌、峭、嘲、纳、翼、遥、啜、嶙、峋等字。2.初步学会分析记叙文章中的情事论理及其评略安排,注意学习和运用描写心理活动的词语。

3.了解课文中以小见大,以实寓虚的记叙方法。

4.感受“我”终于正确对待困难,在困难面前不馁不躁,一步一脚印来沉着应付的心理。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学会分析论理及其详略安排。

2.教学难点:记叙文中如何以实寓虚,即文章如何借事论理,使学生感受到“我”正确对待困难,在困难面前不馁不躁,沉着应付的坚毅精神。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要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较完整地复述故事情节,做到条理清楚,详略合适。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945年1月,在英格兰的沃顿空军基地。一个上尉飞行员接受了一项任务,驾驶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蚊式双引擎飞机深入到德军本土执行侦察任务。他觉得几乎无法完成任务,想象着飞机坐舱被炮弹击中,自己鲜血飞溅,连跳伞的力气都没有。第二天,他驾机滑行在跑道上,他告诫自己,现在,只是起飞,飞起来就行。升到两万五千米高空时,他又告诫自己,现在所要作的,是在地面无线电的指导下,保持这个航向20分钟,就可以到达荷兰的素文岛,这个,不难做到。就这样,他不断告诫自己,下面,只是飞越荷兰,这并不难,然后,是飞临德国,根本不须想更多的事。而且,还有后方的无线电支持。就这样,一程又一程,这位上尉终于完成了任务,当他接受盟军的奖励时,他说,我之所以成为孤胆英雄,完全是因为我小时侯一段经历的启示。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这个人是谁,经历的是怎样一件事吗?”

二、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情况,指导学生朗读。

(1)朗读要做到读音准确——建议大家用“圈读”生字生词的方式大声地练习读音。落实如下词语:生字正音

训诫(jiè)陡峭(qiào)嶙峋(línxún)啜泣(chuò)着眼(zhuó)纳罕(nàhǎn)

(2)朗读要注意表达语气——建议大家用“选读”精彩段落的方式练习、体会。(同学们活动)

表情朗读“暮色苍茫……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历”这一部分。再用分角色朗读的方式朗读“暮色苍茫……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历”这一部分。

(3)朗读时要体味作者的感受。

集体朗读文中最后一段,注意语速与重音,体味作者在这一段中所抒发的人生感悟。

2.自由散读课文,思考:莫顿·亨特先生给我们讲了一件怎样的往事?

⑴把课文分成“冒险”、“脱险”两部分,四人小组组内试讲,全班推荐2~3人上台复述,并即使点评。

要求:口齿清楚;生动、具体、流利;完整、符合原文意思;尽量用课文词语。

明确:同学用这样的句式复述“我讲述的部分是……我的讲述完了,谢谢大家”、“我的点评完了,谢谢。” ⑵简洁概括。

检索信息:时间:八岁那年。地点:悬崖上。

人物:有“我”、杰利、其他伙伴、父亲。

事件:爬悬崖陷入困境(冒险),在父亲指点下爬下悬崖(脱险)。将检索出的信息重新排列组合,形成一个简洁但又表意完整的句子。记叙文材料概括的一般格式是“谁”(或“什么”)干了什么(或“怎么样了”)。重新组合信息时,地点可忽略,信息重组的结果是“八岁那年与伙伴一起玩耍,‘我’爬上悬崖陷入困境,然后在父亲的指导下爬下悬崖的往事”。

通过复述与概述让学生真正对这件往事了然于胸。录音示范7~22段,听读模仿语气,听后读给同桌听。3.这是一件小事,但在莫顿·亨特先生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看“时隔五十七年,可那种闷热我至今还能感觉得到”。为什么会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 ⑴畅所欲言。⑵明确最后一段。

三、研读主旨

1.探究主旨:作者由这次历险,获得了什么启示?(读最后一节)

从课文内容看,标题“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么意思? 在人生道路上,面对困难,“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 提示:龟兔赛跑、夸父逐日…… 2.总结归纳:

居里夫人说:“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大家学了《在山的那边》和《走一步,再走一步》后,获得了什么道理?

希望山的那边永远呼唤你,走一步再走一步伴你到达成功的彼岸!

四、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7~22小节,背诵最后一节。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尝试探究性、多角度阅读理解。2.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获益的学习方式

3.学习作者寄寓文中的对待困难的正确态度和克服困难的方法,联系自身生活实际,获得正确对待困难的有益启示。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作者是谁? 2.作者是什么身份?

二、多角度探究性阅读 1.确定角度:

两两对比着来读,可从两个大角度(教子、交友)来深入阅读。父亲母亲杰利四个孩子 2.中心话题:

(1)父亲为什么不直接孩子抱下来?他不怕孩子失足吗?从中看出这是一位怎样的父亲?如果是母亲来的话,她又会怎样做?你能想象一下吗?

(2)杰利算是“我”真正的朋友吗?他为什么抛下我还是和大家一起走了?你能揣摩一下他当时的心理吗?

(3)四个小孩子的行为你欣赏吗?如果是你是其中的一位,你会怎么做?

3.师生多角度探究学习过程: 父亲角度:这是一位真正爱自己孩子的父亲,他不像别的父亲,爬山石架把儿子抱下来,而是让作者自己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下去。这是为锻炼孩子的勇气和毅力。如果他对孩子百依百顺,那只是让他更加娇气,一生一世都软弱无能。有句话说:“打是亲,骂是爱”,只有在磨练下才能成好钢,没有磨练的只是土块、锈铁。所以这位父亲是对孩子负责的真正爱孩子的父亲。这是一位明智、教子有方的父亲。父亲完全可以凭自己的实力抱孩子下来,但他不这样做,而是引导孩子凭自己的努力一步步地克服自己。其实,父亲这样做是想给孩子一份经验,一次锻炼,一个成就感,一份不怕任何困难的勇气。这是父爱的一种多么明智的体现,是真正的父爱。他在父亲的眼里,孩子克服困难的能力比生命更重要,因为,父亲知道,温室里的花朵是经不起风雨的,同样,被溺爱的孩子是经不起考验的。母亲角度:

慈母多败儿。这位母亲一直告诫我不要冒险。在母亲的庇护下,“我”变得非常懦弱。如果杰利通知的是母亲的话,可能她会声嘶力竭地叫我别动,吓得脸色苍白,神经兮兮的叫了一大帮人来。之后母亲可能不允许我跨出家门半步,不准我与杰利玩。从此,世上多了一个废物,少了一个作家。

师总结:哪一位父亲不爱自己的子女。这位“狠心”的用心良苦的父亲以独特的方式在“我”的生命中注入自信的琼浆,熔铸了“我”直立的腰杆。他给孩子的不只是一个健康的躯体,还给了孩子一个自信的灵魂。这对孩子的一生无疑是最宝贵的财富。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要在感受伟大母爱的同时,也要多理解这份严厉的深沉的父爱。

杰利角度:如果我是杰利,我会感到左右为难,一边是最要好的朋友,一边是更多的朋友。四个孩子一定不会让杰利帮“我”,而杰利也不想被嘲笑,不想失去这几个玩耍的朋友。所以杰利虽然“看来好像有点不放心”,但还是和大家一起走了。我想,这也说明杰利低估了“我”的懦弱。他以为这么点悬崖,“我”总会下来的。再说,他一时也帮不了“我”。天越来越黑了,见“我”没回来,杰利的良心不安了,便告诉了“我”父亲,寻求大人帮助,把“我”从危险的边缘救了回来。杰利虽然有做得不对的地方,但他是“我”真正的朋友。

四个孩子的角度:我感觉四个孩子的人品有问题。当自己的朋友遇上困难的时候,他们不仅不去拉自己的朋友一把,反而雪上加霜的嘲讽朋友,把他一人留在危险的石架上,这也是拿别人的生命开玩笑。他们根本不是真正的朋友,简直可恶之极。师追问:患难见真情,好朋友应当有难同当。假如“我”的父亲没有来,你作为“我”的同学,将怎么办? 讨论课后练习二

讨论:假如“我”的父亲急忙赶到悬崖下面,一面安慰“我”,一面急忙爬上石架,把“我”扶下来,这种做法和文中父亲的做法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这个问题讨论时也许有争议,但应该倾向于文中父亲的做法,因为孩子的路终究要靠自己去走,总靠别人扶,不是长久之计。父亲指导儿子独立走下来,恰恰是让儿子经过这种历练增加独立克服困难的勇气和经验。在我们的生活中,家长、老师其实也给了我们很多这类的指导。

继续组织讨论,让学生结合自身生活体验进一步拓展思维,深刻领悟文中的启示:你在生活中曾经遇到过什么困难?当时你是怎么对待的?结果如何?如果现在碰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办? 讨论这个内容,最好能让学生理解得深刻一点,对“困难”的理解全面一点:既可以是努力一下就能解决的小困难,如一道难题做不出来,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卖报纸时不好意思张嘴等;更应该是比较大的,短时间内难以解决的困难,如自己学习成绩落后;父母下岗,家庭经济拮据……

三、总结全文

一个人在人生的旅途上,不可能坦坦荡荡,一帆风顺;遇到困难,感受挫折,都是很正常的。只要我们不失自信,牢记“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那什么样的艰难险阻都将被你踩在脚下。别忘了,还要把你的这些感受传给那些正在遭遇困难的人们。

四、作业

模仿吴强《走一步,再走一步》写一段小诗。【相关链接】 走一步,再走一步 吴强

(一)溪流再走一步是江河,江河再走一步是海洋。走一步,再走一步,天地就将不一样;

(二)深秋走一步是寒冬,寒冬再走一步就是春天。挫折再走一步或许还是失败,失败再走一步可能就是成功;

(三)咫尺天涯路,第一步往往很难迈出。于是就没了下一步,于是就没了路……

(四)路尽天绝处,不妨尝试再走一步。万水千山,只源于最初的那一步。

五、板书设计

走一步,再走一步

莫顿·亨特 你能办得到的 这似乎能办得到 我能办得到的

走一步 再走一步 再走一步 毫无信心———顿生信心———信心大增———巨大的成就感

小悬崖(叙一事)(得一理)大人生 教学反思:

这节课导入以故事的形式说给大家,加之我生动的语言,一上课就吸引了学生目光,创设了很好的教学情境。多角度探究性阅读让孩子们懂得了对待事情要学会换位思考。

上一篇:严守廉洁底线心得体会下一篇:华中科技大学中外教育史真题20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