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听课记录(精选12篇)
第二个实验室紧扣第一个问题而精心设计的,用塑料袋罩在口和嘴上呼吸十次感到呼吸难受拿下口袋紧扣袋口,这样我们就得到一袋二氧化碳,为了区分氧气和氧化碳气体,让学生观看了一段视频。氧气支持燃烧,而我们呼吸需氧气,运动后血液含氧量少,所以需要加强呼吸而得到充分的氧气。学生在做试验时教师出示了注意事项,加强安全教育。在学生明白本科重、难点后。教师又结合实际例举了运动员的肺活量,补充说明人体只有加强体育锻炼才能提高肺活量。对学生进行了锻炼身体的教育。本课赵老师教法上紧扣现实感知经验,启发和教育学生。使课上较为生动活泼,学生思维被老师牵引着步步深入。但我的疑惑是
一、学生在做第一个实验时教室小而学生多,学生在教师口令中不能一致去完成动作,而密集会造成学生不必要的伤害。
一、提高兴趣,创造条件
1.通过一些中外科学家关于科学记录方面的故事 , 提高学生对科学记录重要性的认识, 从而使其对科学记录产生兴趣。如伽利略在用望远镜观察天象的时候曾做过数年记录,从而研究出天体运动的规律;我国现代著名科学家竺可桢教授,从青年时代起每天早晨起床的第一件事情是观测并记录气温、气压、风向、湿度等气象要素,以及阴晴冷暖、风霜雨雪、花开花落、候鸟迁徙等物候现象,数十年如一日,从未间断,即使是烽火战乱也不能改变他的这一习惯。此外,他还阅读了大量历史文献资料,从中寻找有关气候和物候的记载。正是因为这些扎实的观察和深厚的积累,他终于写出了《历史时代世界气候的波动》、《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等一系列有重要价值的论文,震惊了中外气象学界。
2. 备课时考虑好哪个环节需要指导学生进行科学记录 ,为学生留出足够时间。有的学生可能在实验过程中能很快地加以记录,有的学生则需要有专门的记录时间。要精练语言,以节省时间,让学生记录他们的研究成果,感受研究的收获。
二、有的放矢,明确内容
科学课上应该做记录的地方很多, 但要分清主次, 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否则只会加重学生的负担 ,使学生产生厌烦的情绪。
中国科学院院士邹承鲁认为学生科学记录的内容应该包括实验前的目的、实验进行的具体条件和结果、实验结束后的初步小记,记录要详细到别人能够看懂。归纳起来科学记录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内容:一是科学概念;二是观察中积累的资料和实验的原始数据;三是探究过程(包括实验的目的、假设、猜想,实验的方案,得出的结论,遇到的问题,实验成功或失败的思考等)。
三、循序渐进,提出要求
1.记录的要求 ,应该是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如教科版三年上册第一课“我观察到的大树”的记录,如果只出示一个空白表格,对于初次接触科学课的学生来说显得难度较大,会使学生无从下手,而设计一个包含“观察内容”、“观察方法”、“我的发现”的记录表,比较适合三年级学生的水平。
2.科学记录要注意科学性。如《 蚂蚁》一课 , 观察记录如下:蚂蚁的长度约5毫米,身体分为三部分,头上长有一对触角。蚂蚁的胆子很小,手一触摸到它,就会装死。它喜欢生活在大树底下或墙角下。这个学生的记录具有很强的科学性,是科学研究需要的。
3.还应该要求学生在观察或实验后的发言必须凭自己的记录,用口头语言加以表述,进行汇报和交流,使其养成说话论证有依据的习惯。
四、由扶到放,指导方法
1.使学生清楚一些固定的格式是什么 ,如“课题”、“日期”“小组成员”等是每次必须记录的 , 会为整理和查询科学记录带来方便。
2.低年级儿童可以用画图记录 , 或在老师帮助下用简单的图表记录; 高年级小学生应该鼓励他们在记录中运用一定的推理方法。有条件的班级可以鼓励学生用电脑帮助记录。
3.教师要在需要记录的地方给学生必要的示范。抓住重点内容,记录的语言在自己能够看得懂的情况下,尽量简化从而节省记录时间。
4.教材中提供了很多示范性的记录表、记录单及研究计划等,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这样的内容加以留意,很好地学习其中的方法。
5.提倡人人记录,共同做好小组记录。科学记录并不是一个人的事情,而是每个人的事,应该把记录当做每个孩子科学探究的一部分,让每个孩子都经历科学记录。
每个人都可以有一个活页记录本, 结合教材上的记录表进行记录。对于教材上有的可以直接记录在教材上,其他的可以记在活页纸上,要注意保存好活页记录。
小组记录要在个人记录的基础上经过讨论形成。
五、注重效果,及时评价
1.课堂上抓住时机 ,及时发现学生好的记录方法 ,适时推广。如一位老师在《简单电路》一课的自主解决怎样使两个小灯泡同时亮起来这个问题的过程中,采用了两种方式。小组A:小组成员集体讨论之后先画出简单的电路图 ,然后根据电路图动手连接电路,调整电路连接方法,并在操作过程中进一步修改和完善电路图;小组B:小组成员一边讨论一边操作实验材料,没有任何活动记录,一直到结束。两组都完成了任务,并且实验都成功了,但回头比较,显然前一组学生的做法可取。
2.课后教师要拿出一定时间对学生每一节课的记录进行及时检查,并给予适当的评价。如一位老师在观察记录后记中特别开辟出“观察记录真假评说”,把记录本中孩子非观察内容或不真实的观察内容记录出来, 让孩子们进行有依据的评说。这样引导他们对观察本质进行思考,并在以后观察记录中引以为鉴。
一、细致品鉴科学探究记录,大多数不是很适合学生
1.记录形式单一,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记录要求不尽适当。
课堂探究活动的记录一般以表格为主,由教师根据教学预设准备。教师在课堂上常常使用探究记录表,却很少去考虑学生是否愿意去填,该什么时候去填。要知道学生在感兴趣的研究活动中,是很难中途放下手中的实验来填写记录的。教师对这项活动所用的时间、学生填写的要求是否明确、怎样分工填写、如何有效地填写等问题都必须提前考虑,并作出相应的安排。而且,学生缺少自己主动准备的记录本,因此课内的一些活动记录与课外的相关内容摘记无法形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容易产生脱节与孤立,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同时,课堂上要求学生记录时往往大部分用文字,花费时间较多,有时课堂时间不允许,就成为走过场,不会让学生感悟到科学探究记录的价值与意义。
2.记录要求模糊,注重知识结论而忽视设计的趣味性与简约性。
很多科学教师在教学中,很少考虑学生该什么时候去作记录;有的教师设计的探究记录过于复杂,记录冗长无味;有的教师设计的探究记录要求过于笼统、简单,让学生无从下手。因此出现有的学生在记录时并没有按要求记;有的学生记录时间花得很少;有的学生的记录与观察实验的结果不一致;甚至,有的学生面对记录不知该填什么。因此,学生在交流学习结果时,只有寥寥数语,单调无力,无法显现学生的探究经历。
3.缺乏自我的人本化,从而使学生的情感未能投入到科学探究过程中。
从我们平时探究记录的设计来看,往往注重科学探究的结论记录,忽视学生自我的人本化评价的渗透。实际上,评价的能力、水平,在学生整个科学能力、科学素质的发展过程中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评价应成为科学探究记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探究记录的人本化评价强调从学生的年龄特征、研究水平、研究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情绪体验、主观感受、能力差异,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有效评价策略和学生“自我”为本的评价模式,从而使学生的情感贯穿于探究的整个过程。
二、科学探究记录的深度构思与记录方法的引领渗透
1.构思明确、简洁明了的趣味性科学探究记录。
学生在亲历探究的过程中,将获得的现象与发现记录下来,这是探究事实的第一证据,广泛受到科学老师的重视。记录的过程,要符合科学学习的过程,同时又要考虑到在实际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其次,记录的内容应简洁明了,这样才能以较少的时间来获得最佳的效果。再次,探究记录的设计应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生的探究实际。
以上科学探究记录的设计,是依据学生实际重组教材后深度构思的。
2.构建人本化的发展性科学探究记录。
探究记录不仅仅是在学生探究过程中的记录,它还应包括学生在探究的起始阶段制订的研究计划。作为科学教师在重视研究全程设计的同时,更应重视起始阶段的研究计划的设计。两者统筹兼顾,又要有所侧重,着力构建人本化的发展性研究记录。最终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为学生个性自主发展提供展示的平台。
3.渗透情感而又触及学生思维的探究记录。
科学探究记录中人本化评价的设计,具有渗透与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重要功能。但是如果能将“隐性”记录外显化,从中感受到合作与交流的快乐和与人分享探究成果的乐趣。可以说整个记录过程既是评价的过程,又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过程,还促进学生学习方法的形成、探究能力的发展。
笔者努力尝试利用概念图、思维导图的思想及其内在精髓,帮助学生开展探究活动、显现学生思维的轨迹,构建学生的知识体系,从而真正意义上使学生学会学习。
例如:同样是《探索岩石变化的原因》一课教学,同样是头脑风暴式的开展,图二是最终形成的科学探究记录,让人不得不钦佩学生的思维轨迹与内在的学习能力。
在学生动手做的过程中形成了内部思维语言、转化成书面文字和图画形式,再在交流中反馈成口头语言表述,使学生的思维富有逻辑性,此间获取的信息亦能处理得更加完整。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探究记录除了“忠实地记录研究事实”以外,也是研究者在“用思维去把握原先的感知性程序”,即把实践操作过程中得到的信息加以“内化”,或许这才是真正影响学生的关键所在。
三、整合科学探究记录,科学教学中适当引入“成长记录袋评价”。
“成长记录袋评价法”是一种用代表性事实来反映学生学习情况的质性评价方法,是目前世界上比较流行的新型评价方法。早在十几年前就把它当作一种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定方法,它有很多优点,具有很多可取的地方。但是,现在很多老师认为“成长记录袋评价”是一件很麻烦的事,十分耗费时间,被他们否定了,也很少有学校使用,即使使用“成长记录袋评价”也只是流于形式。
笔者正在积极尝试使用“成长记录袋”,将学生的科学探究记录整合起来。第一,使用“成长记录袋评价”,可以有效增强学生对科学学科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保持与发展了学生乐于探究、善于探究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评价有力地促进了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第二,使用“成长记录袋评价”,可以架起家校的联系桥,让家长与社会更加了解小学科学教育的价值所在,增强了家长积极配合学校共同搞好小学科学教育的积极性与自觉性。第三,使用“成长记录袋评价”,可以让学生互相共勉、彼此借鉴,增强学生及家长对小学科学教育的重视程度。第四,如果我们小学科学学科想要寻求操作性比较强的评价工具,那么“成长记录袋评价法”应该是很有参考依据的,当然这是一件比较耗费教师精力的工作。
随着科学教育的发展,科学探究记录在不断发展变化着。从早期纯粹的实验记录单到实验报告,到现在的研究活动计划、实践提示、研究报告、探究记录表等,不仅仅是名称的变革,而且在内容、思想、本质上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仔细加以分析,这些变化呈现以下趋势:从繁琐的实验记录到简洁的具有个性色彩的记录;从单纯的实验现象记录到旨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及态度情感价值观的发展性记录;从枯燥的过程记录到关注学生自我评价能力的人本化记录。
注:本文获2011年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二等奖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星湾学校)
小学音乐听课记录
教学过程记录:①由什么是“放马”导入课题。②随音乐表现放马的动作。③聆听男高音演唱的《放马山歌》,导入欣赏管弦乐曲《放马山歌》。④聆听管弦乐曲《放马山歌》,学生想象音乐所表现的情境,用动作或划线条表现出来,并听辨音乐有几个段?(音乐分三段)⑤分别探讨三个乐段音乐的情绪、速度、表现的场景。(第一段表现赶马上山;第二段表现马儿自由吃草;第三段表现赶马回家)。⑥随音乐划点或线参与表现,问还可用什么颜色表现。⑦学生唱歌谱后,随女声演唱的《放马山歌》演唱歌曲。⑧分组创编。给出的创编思路:春节联欢晚会表演《放马山歌》怎么设计?拍设《放马山歌》的MTV怎么设计。⑨学生谈设计设想。
薛晖简评:该课的重点是欣赏管弦乐曲《放马山歌》。小学生欣赏管弦乐曲在感受和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老师在教学中能紧靠民歌《放马山歌》展开欣赏,聆听了男女声两个版本的《放马山歌》,让学生识唱了歌谱,随乐演唱了歌曲,熟悉了乐曲的主题音乐,这些都非常有助于乐曲的欣赏感受,是有效的音乐欣赏方式。但进入乐曲聆听后,欣赏活动的设计、欣赏问题的引导、音乐特点的分析探讨等都显得过于理性,且没有让学充分聆听感受音乐,而主要在教师的引导下以问题探讨的形式完成音乐欣赏。课的后面花十六分钟的时间要学生分组创编与乐曲欣赏不太相关的内容,且学生没有该方面的任何基础,自然也不会有很具艺术水准的编创,这个编创环节的必要性值得商榷。
板书课题、读题。蜜蜂怎样会引路呢?请同学们读课文。揭示课题:“引路”是什么意思(带路)
二、自学生字新词
⑴读准生字的读音
⑵划出文中不理解的词,联系上下文想想它们的意思
2.检查自学状况
三、再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资料
默读课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指导学生用扩句法说一说。)
四、学习第一、二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2.在语境中辨析词义:列宁常常请养蜂的人来谈天。
往常派去找他的人不在,列宁只好亲自地去找。
读这两个句子,比较一下,加点字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听课评析
第一次行动(教学)
……
1、创设情景
师:同学们看过《西游记》吗?里面的资料精彩吗?这天教师给大家讲个孙悟空分桃子的故事。孙悟空西天取经回来后,就迫不及待的来到花果山看它的孩儿们,它给孩儿们带来礼物——桃子,分桃子时,它想和孩儿们玩一玩,孙悟空说:"把8个桃平均分给2只猴子吧!"下头的孩儿们连连摇头:"太少了!太少了!"孙悟空就说:"那好吧,把80个桃子平均分给20只猴子,怎样样?。"小猴们得寸进尺,挠挠头皮,试探地说:‘大王,再多给点行不行啊?’孙悟空一拍胸脯,显示出慷慨大度的样貌:"那就把800个桃子平均分给200只猴子,你们总该满意了吧?小猴子们笑了,孙悟空也笑了。
师:同学们谁的笑是聪明的一笑,为什么?
生1:猴王的笑是聪明的一笑。桃子的总数与猴子的总只数变了,但每只小猴子每次分到桃子的个数没有变。
生2:猴王的笑是聪明的一笑。因为猴王把小猴子给骗了,每只小猴子还是分的4个桃子。
……
2、探索规律
师:你能列出算式吗?师随机板书:
8÷2=4
80÷20=4
800÷200=4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3个算式,看看你发现了什么?在小组里说一说。
学生开始小组活动。
生1:依次扩大10倍,商还是4;
师:你是怎样观察的?
……
(接下来的汇报中有不少学生汇报并没有按照我备课的思路去回答,整个安排全部打乱,耽误了许多时间,在汇报中有的学生还发生了错误。)
反思
按照我的备课思路,自认为这一环节的教学就应很顺畅,学生就应能够顺利完成此环节教学的,怎样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会这样呢?在反思与本组教师的评课过程中我逐步认识到:自我的安排看似合理,其实没有认真思考到学生已有的经验水平,没有站在学生的立场思考,没有做到与学生生活世界的沟通。由于自我提出的问题过大,导致在此处的教学浪费了很多的时间。在课堂上我虽然蹲下来"扶学生,学生还是"够不着"。看来我的认识与学生在某些方面的差距是很大的。
改善策略
不要着急让学生解决这一问题,给他们一根"拐杖",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抛出的问题适当并及时地引导、点拨。因为这是一堂走出校外的观摩课,所以我根据本组教师的意见,结合自我的反思,在经过用心和独立的思考后,我对第一次的行动计划再次进行了改善,进行了第二次教学。
第二次行动(教学)
在讲了孙悟空分桃子的故事后,提问:
师:同学们谁的笑是聪明的一笑,为什么?
生1:猴王的笑是聪明的一笑。桃子的总数与猴子的总只数变了,但每只小猴子每次分到桃子的个数没有变。
生2:猴王的笑是聪明的一笑。因为猴王把小猴子给骗了,每只小猴子还是分的4个桃子。
师:你是从哪儿看出的?
※引导学生列出算式:
①8÷2=4
②80÷20=4
③800÷200=4
※引导学生进行有序地观察并探索出规律:二式和一式比较,被除数和除数都扩大了10倍,商不变;三式和二式比比较,被除数和除数都扩大了10倍,商不变;三式和一式比较,被除数和除数都扩大了100倍,从上往下看,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询问学生:还有什么发现?(从下往上看,又有什么规律呢?)此环节让学生在小组交流完成。
整节课的反思
接下来的教学,我与孩子们之间相处得十分融洽。学生经历了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过程,这样不仅仅有利于学生认识规律,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潜力,以及学习数学的方法。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关注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使每一个孩子都能做一个新知识的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大班幼儿相较于小中班幼儿来说,更加具备记录和观察的能力,幼儿对瞬息万变的科学现象有观察的兴趣,也乐于发现和探究。在缺乏教师有效指导的情况下,大班幼儿的记录内容缺乏目的性;记录形式单一;交流和分享的意识薄弱;教师在指导幼儿作科学记录时也往往流于形式,不能真正指导孩子进行有效的记录。这些问题折射出在大班科学观察活动中有效记录能力有待提高。那么,如何来解决这些问题呢?我们从有效的记录内容、有效的记录表、有效的记录形式、有效的记录目的、有效的评价等五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
一、选择有效的记录内容,激发幼儿的好奇心
记录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幼儿记录什么、怎么记录,对记录效率至关重要。教师要依据幼儿科学教育的目标,让大班幼儿在探究中认识周围的事物和现象,并确定具体的科学活动目标:(1)能察觉植物、动物的外形特征、习性与生存环境的适应关系;(2)能发现常见物体间的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3)能探究并发现常见的物理现象产生的条件或影响因素;(4)感知并了解季节变化的周期性,知道变化的顺序;(5)初步了解人们的生活与自然环境的密切关系,知道尊重和珍惜生命,保护环境。
教师在确定记录的内容和方法时,必须考虑它们能否有效提示并促进幼儿探究,能否让幼儿明确探究的问题并从中发现新问题。还要选择那些贴近幼儿生活的、富有趣味性和操作性的记录内容,以促进幼儿观察和记录。如,“郁金香的生长条件”“斜坡实验”“有趣的溶解”“神奇的碘酒”“乌龟来宾”“不一样的我”“磁铁”等等观察活动中记录的内容,就符合大班幼儿的心理需求,能激发起幼儿对科学的好奇心。
二、科学设计记录表,抓住活动记录的关键环节
科学活动中的观察记录不仅可以记录儿童的猜想以及他们在实验中的发现,揭示猜想与实际之间的不同,帮助幼儿梳理认知与经验,培养儿童分析、归纳的能力和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与精神,并促进幼儿自我建构知识与经验,而且是教师了解幼儿思维过程的有效手段。因此,设计一张合理的、适合孩子的记录表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应本着形象、简明、易懂的原则,规划适宜的内容、格式和符号,科学地设计使用难度在幼儿“最近发展区”内的记录表。
1. 记录表要具备完整性
教师设计的记录单,不仅仅呈现记录的内容,还要标明活动的名称、记录日期以及记录者的姓名,利于教师作课后的统计、分析、反思与调整。尤其不能忽略幼儿姓名,及时标注,以便后续的个别化指导。
2. 记录表要具备针对性
发挥记录的效用必须考虑记录表的针对性,针对不同的年龄段、不同的活动目标,记录的方式和内容也要有差别。教师要分析科学活动的重难点,找到记录切入的时机,帮助幼儿运用记录有效学习。
“记录”是为了帮助幼儿记录自己在某次科学活动中的猜想和实验后的发现,起到帮助幼儿梳理思维和认知的作用,所以记录只是一种方式,它必须服从于内容,为达成该活动目标而服务。以《不一样的我》为例,大班幼儿的记录表(见表1)不仅有两人合用的记录表,还可以添加“观察记录汇总表”(表2),这是因为大班幼儿有更深入层次的探索要求,且大班幼儿的数学认知能力也完全可以帮助他们完成这张汇总表。
注:眼睛、鼻子有大有小,头上漩涡有多有少,等等。
3. 记录表要注重形象性
记录表的设计要简洁,避免多余的干扰,便于幼儿理清思路、发现特点、找寻关系。尽量运用符号代替文字,注重形象化。这是由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的。记录表的设计常采用表格式,有两维表格甚至多维表格。建议教师采用形象的小标记,如猜想记录用小问号,观察记录用小眼睛,实验记录用小手做标题加以区分。又如贴实物标记或简笔画作标记,使幼儿一看就明白,配合简洁清晰的讲解,幼儿就知道该如何记录了。随着幼儿经验的积累,再由全面讲解记录方法,过渡到根据标记猜测行列的内容,独立明确地进行记录。
4. 记录表要有针对性
科学活动中的记录对于发展幼儿细致的观察力、求异的思维力、多维的创新力以及促进幼儿形成积极主动、尊重科学的正确态度,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幼儿之间,由于能力、个性、发展水平的不同,他们之间存在着差异性,他们对于“记录”这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使记录表多样性、个性化是相当重要的。它既能给予幼儿一定的创造想象的空间,又能满足幼儿个性化发展的需求。
未知的事物总是很容易吸引幼儿。所以,在引导幼儿观察某一事物前,既可以引导幼儿一边观察一边做记录,还可以让幼儿先对所观察事物进行猜想记录,然后再通过实验验证记录。
三、利用各种记录形式,展示幼儿的观察发现
通过科学探究操作,每个幼儿都有了自己的感受、体验和发现,在头脑中形成许多刺激、动觉的经验,充满了表达的愿望和倾向。形象生动的“记录语言”不仅能再现幼儿观察探究的过程,还能让幼儿领略观察探究的乐趣,获得更多经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在科学活动中,鼓励幼儿用绘画、照相、做标本等办法记录观察和探究的过程与结果,注意要让记录有意义,通过记录帮助幼儿丰富观察经验,建立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分享发现。
大班幼儿还不能用文字准确表达所想、所闻、所感等科技探究结果,因此,丰富幼儿的记录形式尤为重要,教师要从鼓励幼儿综合运用多样记录方法、适时选择合适的记录形式及生动形象地表现记录内容入手,让记录更加完整地展示幼儿的观察发现。
1. 综合运用多样化的记录方法
数字式:这是使用最多的一种方法,可以用来说明数量、时间、速度、先后等可以量化的内容。例如,记录时间、记录不同时期植物生长的高度、记录不同物体的重量、记录水的温度等等。
标记式:用简单通识的标记来做记录,表明特征、进行判断或选择,记录方向,如用色块表示颜色,用锯齿线表示尖锐,用“↑”“↓”表示方向,用“√”“×”作判断或是用几何图形作选择,还可以用笑脸、哭脸表示喜好等等。
图像表征式:给予较大记录空间,适当留白,供随机记录,使记录更加个性化,更灵活多变。但要注意时间与难度,慎防花大量的时间解决绘画的困难而不是科学探究的问题。
电子式:采用新型的电子产品加以记录,相机、摄像机即时拍摄,这样的记录更直观,可以抓住稍纵即逝的片段,可以不断重复,帮助幼儿回忆和倒叙,有时会发现和延伸出更多的生长点。
这些记录方法的综合运用将激起幼儿学习记录的兴趣,并使幼儿的观察记录更趋于客观、准确。
2. 将个人记录、小组记录与集体记录有机整合
个人记录是以个人的探究为基础的个体记录。小组记录是以几个人共同实验为基础的合作记录。集体记录是由个人记录到集体记录的过程,是经过许多例个体实验验证最终获得正确答案的过程。这三种方法,用途和作用各不相同,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观察类型及观察目标,适时选择合适的记录方式,进行有机结合,发挥记录的真正作用,从而促进观察活动能够持续、有效地进行。如,“斜坡实验”中,幼儿要探索不同材质的斜坡表面小车下滑速度。因为单靠一个人无法完成三辆小车的操作、比较、记录,因此需要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
四、明确记录目的,让记录成为科学观察活动的必需
法国科学家巴斯德提到:“在观察领域中,机遇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有明确的目的和计划,就有观察的中心和范围,这样才能把观察力集中在所要观察的事物上。”在科学观察活动中,特别是持续性的科学观察活动中,大班幼儿常常会出现“随心所欲”的现象,即常常凭自己的主观意愿、主观兴趣来观察事物,随意性太强、观察重点不突出、流于形式忽视本质等问题。《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特别提出:要帮助幼儿回顾自己的探究过程,讨论自己做了什么,怎么做的,结果与计划目标是否一致,分析一下原因以及下一步应该怎么做。
如在“郁金香的生长历程”种植实验中,幼儿不明确“郁金香的生长条件”这个观察目标,导致在他们的观察记录中只体现了郁金香的生长形态,而忽视了影响郁金香生长的“土壤、温度、湿度、种球质量”等内、外部条件,这样的记录就使得观察目标没有落实,观察记录忽视本质。
那么,怎样来明确观察记录的目的呢?
第一,教师要抓住幼儿好问好动这个特点,引导幼儿围绕既定的观察目标发问,使幼儿沿着自己提出的问题方向正确前行。如,在幼儿种郁金香种球的时候,围绕“郁金香的生长条件”,会问很多问题,笔者一边引导他们过滤掉无关紧要的问题,保留“我的郁金香种球有疤,会不会影响它发芽开花?”“我的土里浇了太多水,郁金香会不会烂掉?”“天气这么冷,郁金香发得了芽吗?要不要搬到教室里?”等。同时建议孩子们作个对比实验。
在小学科学课中,科学记录是一种最常见的科学探究方法,也是科学探究活动中的重要一环。良好的科学记录习惯,有利于学生养成实事求是、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能够为学生一生的学习奠定基础。但是目前的小学生科学记录缺乏科学、有效的指导,这就需要我们科学教师积极探求改进科学记录的指导策略,从而提高科学记录的实效性。
一、以往学生科学记录存在的弊端
1、目标要求不明确
学生应该在什么时候去记录,记录什么,要怎样记录,如何评价学生的记录是否真实、有效,记录的真正目的又是什么……这些问题需要科学教师在要求学生记录前,就要做到心中有数,而不是漫无目的让学生“随心所欲”随便记录。
2、记录形式单一乏味
科学记录坚持下来是好事,学生如果乐于记录更是好事。可是有的老师为了让学生自始至终地做好积累,科学记录往往仅仅局限于文字记载,千篇一律的记录形式让学生产生了疲倦,而且课上没有时间去做的记录,只能课余时间补上,给学生造成了负担,久而久之学生便失去了记录的兴趣。
3、忽视了记录后的交流
很多时候,学生科学记录的交流与展示过程简单、无序甚至省略,大部分学生的记录没有拿出来展示过,也经常没有充裕的时间让学生再对记录进行修改充实。学生爱写多少就写多少,爱怎么写就怎么写,没有发挥记录对探究活动应有的促进作用,也无法真正提高学生的记录水平。
4、记录缺乏有效评价
5、学生的科学记录教师看到了,可是更多的时候缺少对学生记录的有效评价。随便学生怎么记录,教师都不“表态”或者说个三言两语敷衍了事,对学生的记录缺乏规范、科学、有效的指导。长此以往,学生对记录的兴趣与主动性会逐渐消失,而且达不到要求学生做科学记录的真正目的。
二、对学生做好科学记录的有效指导
1、明确目标,规范要求。
为了让学生自始至终地做好积累,我们要求三至六年级所有的学生每人准备一个科学记录本,统一要求,人人操作。记录的内容可以是教学重点、课堂板书、科学概念与实验结论、科学家名言警句、课后相关资料的收集、观察记录等。记录形式可以是文字、图画、符号、数据、表格、照片、影像、标本等。
为了更大限度地发挥记录的自主性,体现记录的最大价值,根据学习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我们又将此分为低、中、高三个不同的培养阶段。三年级是起步阶段,要求学生主要以符号、绘画、收藏、简单文字记载为主。例如学生可以将观察到的大树画下来,可以将观察到的树皮拓印下来。四年级在此基础之上要求增加实验记录、课外延伸探究等记录内容,要求字迹要清晰,获得的信息能用不同颜色的笔或相关书写符号加以区别。例如拟定“一杯水溶解多少克盐”的实验计划,绘制电器元件串并联电路图等记录。五年级科学记录要体现规范性,记录内容全面,形式不拘一格,增加数据和表格的记录形式。如探究物体沉浮原因,绘制测量时间的水钟等记录。六年级则提升一个档次,进一步丰富记录内容,无论是谋篇布局、记录形式等都要注重质量,形成系统。
2、教给技巧,体现特色。
虽然学生都要记录,也都有记录,但如果一个标准,一个要求,就失去了学生的个性特色,打消了学生创新的积极性。因此我们要教给学生记录技巧,体现个性特色。
(一)图文结合。如猜测“水洼里的水哪里去了”学生可以用画图的形式表示,一部分蒸发了,一部分渗入到泥土当中了;水的三态循环可以用循环图来表示……如此记录省却了文字的繁琐,也使记录更加简单明了。
(二)符号记录。记录本的第1页留空,记载特殊符号的说明,如用“↑”表示上升或浮,“↓”表示下降或沉。用“—”表示重复出现的文字,用“O”表示这个物体,用“…”表示同上等等。这些符号是事先规定好的,大家都知道,彼此传阅时也可以看懂。
(三)、高度概括。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将自己的想法用几个关键字表达出来,有利于以后的回想。如我们在观察杜鹃花时,其特征简单概括为“色——红、粉;萼——杯状;瓣——5~10;蕊——雌1(单性),味——香,叶——小而密;果——不结”。这样用几个重点词简单概括的记录方法,既节省了时间又激发了学生探究兴趣,学生就不会把记录当作一种负担。
3、持续激励,贵在坚持。
(一)及时反馈,定期点评。时时留心学生的记录,对其记录的方法、内容、形式及设计等方面做出点评,让学生明白好在哪里,怎样改正不足。定期把学生记录本收起来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指出,检查后再评定相应等级。
(二)交流展示,取长补短。定期举办科学笔记展览会,为学生提供相互交流探讨的机会,通过赏析、学习、甄别、选择,相互取长补短,从而制定出最适合自己的笔记形式和方法。
(三)树立榜样,表彰优秀。定期检查记录本,对于优秀的记录本给予肯定,可以将其整理成观察日记、小论文或设计成黑板报、手抄报等,在班级展览或发表在校园网站上,给孩子充分展示的舞台。既让他体验成功的喜悦,能以更积极的态度去完成今后的科学记录,又让其他的孩子有了学习的榜样。
4、重视评价,体现价值。
教师用激励性的语言对学生的科学记录作出评价,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使学生享受到记录成功的喜悦。于是我们采用课课评、周周查、月月检、期末展等多种方式激励学生,并将其纳入学生的学业评价体系中,利用各种策略让科学记录更具实效,充分发挥科学记录对科学探究及在课外延伸等活动中的促进作用。
1、谈话。
师:同学们,此刻是什么季节?春天万物复苏,春暖花开,这是一个植树的好季节。(课件出示春天图,再出示同学们举着队旗走在山坡上去植树的情境图)
大家看,图中的小朋友正忙着去种树。学校规定中高年级参加植树,他们各年级的种树任务都不一样,大家猜一猜:哪个年级的植树任务重些?为什么?
生:应当是六年级的任务重些,因为他们大些。
师:让我们先来看看分配给六年级同学的任务。
2、看图列式,口算。
课件出示六年级同学植树的任务:共要种树90棵,有3个班。
师:根据这图上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平均每个班种多少棵?
师:你怎样想的?用什么方法解决?
学生口答,师板书:90÷3=30(棵)
课件依次出现五、四、三年级的植树任务,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口头说算式再口算结果。
教师板书:81÷3= 52÷2= 42÷2=21
3、揭题。
师:大家口算90÷3、42÷2很快,像81÷3、52÷2这两题口算起来就有点难了,不太方便,以后碰到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四位数除以一位数该怎样办?
生1:能够用计数器。
生2:估算、
生3:列竖式。
师:这些方法都行,要准确明白结果,能够用列竖式,也就是用笔算。看来,我们有必要用笔算来解决。这节课就来学习笔算除法。
板书课题:笔算除法
二、探索新知。
1、学习例2。
师:52÷2=的竖式你认为该怎样写?请你在本子上试试看。
学生尝试列竖式,展示学生各种的竖式写法。
师:那么笔算52÷2=的竖式到底该怎样写?我们还是借助小棒分一分,把52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多少?
学生分小棒,汇报:你是怎样分的?请上台演示。
生1:先把5整捆小棒平均分成两份,得到每份是2整捆,还余1捆,再把1捆拆成10根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5根。再把2根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1根。5+1=6,20+6=26根。
生2:先把5整捆小棒平均分成两份,得到每份是2整捆,还余1捆,再将1捆拆开和2根合在一齐再平均分两份。
师:还有别的方法吗?
生3:先分2根,每份是1根。再把5捆平均分成2捆,还剩余的1捆拆开又平均分成5根,1+25=26根。
师生讨论得出比较合理化的方法:先分整捆,再分单根的。余下的一捆不能再整捆的分,要先拆开与单根的合并在一齐后再平均分成2份。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演示竖式。分两步:先把5捆棒平均分成2份,每份最多得到2捆,也就是十位上的5除以2商几?写哪儿?为什么?十位上余下来的“1”怎样办?12除以2商几又写在哪儿?
课件结合分小棒的过程再演算竖式一遍。
质疑,说算理。
师:大家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教师提问:这次我先来提问大家。1、6是怎样来的?两个12分别表示什么?
简析刚才学生尝试做的几种错误的列竖式格式,让学生订正
2、尝试笔算81÷3=
个别板演,学生间互相提问,同桌互说说:先做什么?再做什么?
辨析学生中出现的错题。
3、学习例1。
师:大家刚才口算出42÷2=21,此刻你会不会用笔算来解决呢?
试试看,把竖式列在本子上。
个别学生板演后,师:你们有什么问题想问吗?请你点名同学来回答。
生1:商的十位上为什么写2?
生2:第一步除后十位上怎样没有拉下来的数?
4、看书内化。
师:刚才这两题在书本第19、20页,同学们打开书本看看还有哪儿不明白的?
比较一下,这两题在笔算过程中有什么不一样?
生:例1的被除数十位上除以一位数后没有剩余,例2有剩余。
师:大家听明白了吗?自我说说看。
师:这两题还有什么相同点?
师生交流并小结算法。
三、巩固练习。
1、基本练习。
列竖式计算36÷2、36÷3、36÷9。
比较它们的不一样点(被除数十位上被除数除够除还有剩余的、刚好整除的及不够除的三种类型)。
2、辨析练习:“确定对错,有错就改。”书本第21页第2题。
先独立练习,再团体反馈。
3、自选练习。在5分钟之内自选以下习题,再评出计算之星。
26÷2 84÷6 56÷7 75÷3 66÷6 64÷4
85÷5 91÷7 55÷5 64÷8 56÷2
四、综合应用
出示综合应用题
今日来听课的教师大约有84人在食堂吃中饭,食堂总管张师傅准备了
9张桌子,每张桌子能够坐6人,够用吗?如果不够,还要再准备几张?
先独立思考,再交流反馈。
五、课堂总结
师:经过今日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六、总评
这是一节朴实无华、扎扎实实的计算教学课,它体现了当今课改理念下计算教学的特点和本真,它为枯燥的计算教学洞开了一片可供学习和欣赏的天地。
1、选择教材中热爱自然、保护环境、植树造林的图片作为本节的开篇情境,意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让学生在提出数学问题,进行合理猜想,解决植树问题的过程中引入笔算除法的知识。在学习笔算前,允许学生用估算、口算与笔算的方法解决52÷2=,不失时机地将估算笔算结合起来应用,使学生真切感受不一样计算方法的作用,感受估算的应用价值。
2、本课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掌握笔算时除的顺序和商的书写位置两个知识点,在设计时本着“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操作构成表象,动脑想算理,动口说算法,及时规范竖式的写法、总结算法,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这样安排既体现知识的产生过程,又贴合学生的思维特点。利用操作、演示、归纳、概括等方法揭示具体到一般的规律,完成由形象到抽象思维的过程。、
3、安排学生安安静静的看书这一环节,令课堂上动静结合。使学生在看书的过程中内化所学的知识,并及时总结算法,加以归纳和概括,实现算理到算法的过渡。、
4、练习设计把知识线与情感线串起来。基本练习三题中以新带旧,不但及时强化了新知,也复习了旧知,沟通知识之间的前后联系。辨析练习有利于突破教学难点,预防学生计算时出差错,让学生运用刚学到的计算方法来分析、确定和推理。安排自选练习,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又使大多数学生有自我表现的机会,增强练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提议:
1、能够让学生经过新旧知识的联系,体会今日的算式和算法有什么不一样,从而加深对于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认识。
i love my family
一、主持人(两名一年级的同学)宣布活动开始
二、小品
一生演妈妈,其余小朋友演各种瓜果蔬菜,鸡鸭鱼肉
m: come, come, potato, tomato
ss: potato, tomato, nice, nice.m: nice, nice, children, children
s1: good, very good.ss: nice, nice, mummy good.………
三、全班齐唱
四、introduce my family(配合多媒体照片,学生上台用英语介绍自己的家)
this is my family.this is my father.my father is a … this is my mother.my mother is a… i love my father.i love my mother.they all love me.五、say a rhyme
i love my dad, this is my dad.dad, dad, my dad.i love my dad.(mummy)
六、draw a picture for our parents, say i love you to them.学生把作好的卡片送给父母
七、小品: the garbage outside the window
八、sing a song: the more we get together
九、flash: merry christmas 教师送学生礼物
一、创建科学记录簿本,记录科学探究足迹
在小学科学课程教学中,要引导小学生创建属于自己的科学记录簿本,它是学生自己的科学探究足迹,也饱含了学生进行科学自主探究的心血,因而,小学生的科学记录簿本的创建,必须科学对待、科学创建,它可以记录和收藏学生在科学探究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和实验数据等,与科学课本同样具有价值和意义,学生在学习科学课程的时候,如果需要翻看之前的探究类似问题或者科学证据等,就可以在自己的科学记录本中找到答案,也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对比之前的科学记录内容,进行区别性的分析和认真的思考,以深化对科学知识的探索,提升自己的科学素养。
二、做好科学记录指导,把握科学记录内容
学生应当在科学记录本中记录一些什么样的问题?应当如何记录?这是需要面临和思考的问题,科学记录本可以成为学生科学探究活动的“珍藏版”,它珍藏了学生自主的科学探究思维,珍藏了学生自主进行科学探索活动的实验数据和实验过程,显现出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价值观。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科学记录本中记录各类科学实验记录单;教师科学课堂上的重要知识点和科学结论;科学探索活动中的疑惑性问题;与科学相关的科学资料和信息等,当然,这些记录的内容并不是“大杂烩”,必须以学生自主的思考和筛选为前提,要记录学生认为有价值和有意义的科学性内容,并展示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和态度,以显现出学生科学记录本的个性化内容,成为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依据。
三、规范科学记录格式,精炼科学记录语言
学生的科学记录本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加以规范,对于学生科学探究的信息要真实、清晰地加以记录,根据科学记录内容的不同,选取不同的记录颜色或记录符号,如苏教版小学科学《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课中,就可以用统一的符号加以标注:用表示“上浮”,用表示“下沉”等,还可以运用图画和文字结合表达,例如,在苏教版小学科学《月相变化及其成因》一课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加以记录和表达“新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残月”,有助于学生进行理解和学习。同时,对于科学记录的语言要言简意赅,学生要抓住科學知识的关键点,进行简洁的词语表达,如在《观察水》一课中,学生可以尝试用不同的观察方法进行科学观察和探究,如看水的颜色、闻水的气味、尝水的味道等,然后,要进行简洁、明确地总结和归纳,在科学记录本中根据自己的观察,写出水的特征:无色透明、无气味、无味道。
四、丰富科学记录形式,多维探究科学知识
1.采用实验记录单的形式进行记录。在小学科学探究活动中,要注重实验课堂的教学引导,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做好科学实验的“同步记录”表,例如,在苏教版小学科学《摆》一课中,教师要让学生自主进行科学实验,并设计制作同步实验记录单,用清晰而准确的数字,显示出学生科学实验探究的发现和结果。
2.采用标本、照片等形式进行记录。在苏教版小学科学《校园里的植物》一课中,可以引导学生采用标本和照片的形式,对科学观察和科学探索结果进行形象化的表达,在进行标本制作的过程中,让学生采集校园内的植物叶子或花,进行解剖、压平、晾干、粘贴等,制做出叶子的标本或植物的花的标本,记录植物成长的过程,记录自己在科学探究活动中的心得体会。
3.运用录像视频形式进行记录。现代科技产品进入了学生的视野,也可以引导学生用录音对科学观察进行记录,用DV进行科学现象拍摄,从而珍藏生活中的声音、记录生活中各种动物的生活习性和特征等。
总之,小学科学教学要充分利用科学记录本的科学探究方式,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属于自己的一本珍藏,记录自己在科学探究中的发现和结论,汇聚成属于学生自己的科学百科全书,引导学生进行大胆的科学实验探索,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一、记录单在幼儿园科学教学活动中的功能
(一) 记录单能够呈现幼儿的认知能力
幼儿园现阶段的科学教学活动中, 要求幼儿能够在记录单上亲手做好记录工作, 可以利用图标或者其他符号进行记录, 也可以将自己的发现或者实验操作等内容记录下来。幼儿教师则可以根据不同的记录单, 对幼儿进行耐心全面的沟通, 保证幼儿能够理解接受, 教师需要在最快时间内对幼儿的实际能力、认知能力做出准确判断, 以此明确幼儿的优势以及兴趣爱好, 对幼儿做针对性辅导工作。
(二) 记录单能够提供幼儿学习的支架
随着人们对幼儿教育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 在幼儿园的科学教学活动中, 教材种类更加丰富, 数量比以往更加充足, 也间接增加了幼儿教师的教学困难。面对数量众多的教材, 往往会导致幼儿无从下手, 没有选择方向。因此, 幼儿教师需要对记录单重新设计, 精心装扮, 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提升学习兴趣。记录单要通俗易懂, 便于幼儿理解, 直观展示活动的内容和目的, 同时详细介绍具体操作步骤, 进而为幼儿的动手操作提供指示性作用, 同时培养幼儿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 记录单能够为提升幼儿与同伴间沟通能力
幼儿根据记录单进行操作实验时, 教师引导幼儿之间的沟通交流非常具有必要。记录单能够帮助幼儿对活动内容进行回忆, 同时能够帮助幼儿实现各个操作环节。幼儿在观看其他幼儿的记录内容时, 可以根据记录单的内容明确其具体实施流程, 以及实验结果, 通过相互间沟通, 分享学习心得, 最终提升幼儿沟通能力。
(四) 记录单能够整合幼儿多领域能力
面对记录任务时, 幼儿需要做好课前准备工作, 进行多方面知识内容的探索学习, 同时努力调动以往的操作经验, 以及工具使用情况, 以此保证任务记录能够有效完成。在完成记录任务阶段, 如果幼儿教师需要幼儿之间相互合作, 那么对幼儿的协作能力、分析能力、探索能力及社会交往等能力得到全方位培养。
二、记录单在幼儿园科学教学活动中的运用
(一) 活动准备环节
幼儿教师需要在活动准备环节, 对幼儿以前的记录单进行收集工作, 以此做幼儿的认知能力和实际发展能力做全面了解, 以此提高科学教学活动质量, 提升幼儿学习效率。此外, 教师需要能够根据记录单做好分析工作, 特别是记录单填写不够理想的幼儿, 可以进行口头语言了解其真实想法, 以此帮助幼儿补充记录单。
(二) 活动实验环节
教师根据不同年龄的幼儿, 设定不同的记录内容。小班幼儿只需要关注事物的表面内容;中班幼儿需要提升事物之间的关联;大班幼儿的记录内容需要具有深度, 明确事物的逻辑关系。在纪录方式中, 小班幼儿可以利用简单的图标、绘画形式;中班幼儿可以另外添加易于理解的符号;大班幼儿可以适当应用表格、或者数字统计的形式进行记录。
(三) 活动的评价环节
教师可以在科学活动中开展评比内容, 不仅促进幼儿之间的沟通交流, 分享活动心得, 而且能够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比如说在对“旋转荷花”的活动进行评比时, 教师从幼儿记录单中发现, 很多幼儿都会选择回形针, 由于在不同位置安放所以最后活动结果也不一样, 有的幼儿获得了成功, 有的则失败了。此外, 教师可以随机抽出两份记录单, 可以让幼儿进行观看, 以此找出两个记录单的差异之处, 有利于激发幼儿的好奇心, 探索欲望。通过记录单, 全班幼儿都能够分享成功的喜悦。
(四) 活动延伸环节
幼儿在完成记录内容后, 并不代表活动的结束。幼儿教师应当适当对科学教学活动做出延伸, 对幼儿提出全新的要求, 需要在记录表中将活动过程以图画的形式展示出来, 同时保证其他人能够看懂。幼儿在画图途中, 可以对活动的具体流程做到充分的回忆, 反思总结自己的具体操作, 最终通过动手制作延伸至内容内化的全新体验。
三、总结
总的来说, 记录单对幼儿能力素质的培养具有深远影响。幼儿教师必须在实践教学中, 引导幼儿对记录单的使用情况。幼儿通过亲自记录, 才能对各项操作结果进行收集、整理、分析, 不仅有利于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分析能力, 同时能够发散幼儿的思维模式, 扩充知识视野, 以此全面提升幼儿的科学文化素养。
摘要:儿童在幼儿园时期的学习活动, 对其未来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在幼儿园科学教学活动中, 应当充分发挥记录单的作用, 帮助幼儿对学习过程进行全面记录, 培养幼儿的科学思维能力。但是在现阶段, 很多幼儿园中存在忽视记录单的现象, 并没有使记录单发挥最大价值。因此, 通过研究记录单在幼儿园科学教学活动中的功能及应用等方面内容, 以此提升记录单在幼儿教学中的利用率。
关键词:记录单,幼儿园教学,功能及应用
参考文献
【小学科学听课记录】推荐阅读:
小学科学课外活动记录09-25
小学语文优秀听课记录07-09
小学科学实践报告06-12
小学科学太阳教案06-18
小学科学知识故事07-12
小学科学教学体会07-20
小学科学育人目标09-07
小学科学做中学11-12
小学科学教学分享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