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京剧作文

2025-01-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国传统文化京剧作文(精选8篇)

中国传统文化京剧作文 篇1

原来我一直以为京剧只是依依呀呀喊,再往脸上瞎涂一大堆五颜六色颜料,直到今天我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京剧。

京剧是中国的“国粹”,已有200年历史。京剧,亦称“京戏”、“国剧”、“皮黄”。我国最具影响力的汉族戏曲剧种之一,至今已有将近二百年的历史。

京剧角色的行当划分比较严格,早期分为生、旦、净、末、丑、武行、龙套七行,以后归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唱、念、做、打是京剧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段法,也是京剧表演的四项基本功。

上了网,我在百度知道一栏里输入了“为什么很多京剧大师都是男演员呢?”网页给了很多答案,噢!我明白了!因为早年间是不允许女性唱戏的。所以戏中的女性角色也只能由男演员来演了。

中国传统文化京剧作文 篇2

1.创立者极其简介。20世纪60年代, 美国当代重要的语言学家、语言人类学家、社会语言学家和民俗学家戴尔·海姆斯 (Dell Hymes) 提出了民族语言交际学 (the Ethnography of Communication) 这一概念。

2.民族语言交际学简介。

(1) 基本内涵。民族语言交际学是一种分析自然交际预料的方法, 被民俗学家广为接受。它把民族志学的方法和会话分析结合起来, 研究语言在各种语境下的使用情况, 对互动社会语言学的影响十分深刻。它所研究的是在一定文化情境中发生的交际行为, 特别是语言交际行为的性质和功能。

(2) 核心概念。

1) 语境。语境是指语言运用的具体环境, 是交际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波兰裔人类学家、功能学派创始人之一马林洛夫斯基首先将语境划分为情境语境 (Situational Context) 和文化语境 (Cultural Context) 。民族语言交际学通过将情境语境与社会语境联系起来, 研究一定社会文化背景中交际行为的性质和功能, 把语言的运用看作是研究语言与社会文化规范之间关系的落脚点。

2) 言语社团、言语区域和言语网络。言语社团、言语区域和言语网络术语民族语言交际学研究中文化语境中的概念。言语社团指同一社会中不同的社会人具有相同的文化习俗和社会规范。在言语区域中, 人们虽然国别、社会背景不同, 但言语的习惯和规则可以具有一定的共性。言语网络指每个社会成员通常都掌握几种语言变体, 并根据交际需要, 选取恰当的语言变体与其他社会成员进行交流。

3) 交际能力。交际能力是民族语言交际学的核心理论, 它指语言使用者所拥有的知识。语言使用者在社会交际情境中, 语言使用者不仅需要判断语言是够合乎语法规则, 还需要判断语言是否符合文化和社会规范。

二、民族语言交际学在中国传统文化汉英翻译中的应用

1.语境在《京剧》汉英翻译中的应用。对于京剧演员的四类角色:“生 (男角) 、旦 (女角) 、净 (花脸男角) 、丑 (丑角) ”的翻译, 笔者的译文是“Sheng (male roles) , Dan (female roles) , Jing (painted roles) , Chou (painted clowns) ”。在京剧中“生”指花脸以及丑角以外的男性正面角色的统称;“旦”指女性正面角色的统称;“净”俗称花脸, 大多是扮演性格、品质或相貌上有些特异的男性人物;“丑”指扮演喜剧角色, 因在鼻梁上抹一小块白粉, 俗称小花脸。从上述解释可以看出, 译文对“生旦”的处理比较贴切, 但对于“净、丑”的处理则违背了翻译的忠实性原则, 未体现其文化内涵, 参考译文“jing (male roles with facial paintings) and chou (clowns) ”则更好地阐释了“净、丑”这两类角色所蕴含的实质。

2.言语社区和交际能力在《京剧》汉英翻译中的应用。语言的使用都有一定的区域, 而翻译的最终目的, 是为了实现不同语言使用者在不同社区顺利交流。原文“这也就这是为什么京剧的魅力如此经久不衰:它创造了一种台上台下演员观众相互交融的美学欣赏与享受, ”笔者的译文是“The uniqueness of Beijing opera lies in that it reflects the typical features of all Chinese traditional dramas, and this is the very reason why its glamour appears ageless: it creates a blending aesthetic appreciation and enjoyment of performers and audience both on the stage and offstage.”, 此译文大致传达了原文的意思, 但译文“a blending aesthetic appreciation and enjoyment”中blending一词未能传达出台上台下那种微妙的交流, 无法体现台上演员与台下观众互动的情形;参考译文“That is what makes their artistic charm so everlasting: the creation of an aesthetic co-appreciation between the actors and actresses on stage and the audience off the stage. ”中co-appreciation一词则准确地阐释了台上演员与台下观众在整个京剧表演活动中的互动关系, 从而为我们详尽地阐释出为何京剧如此经久不衰的深刻原因。

三、结论

翻译作为一种特有的交际方式, 对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 如何让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 顺利实现跨文化交际与交流, 成为了一个日益迫切的问题。本文以民族语言交际学这一新兴理论为基础, 以京剧翻译实践为例, 探讨语境、言语社区和交际能力在《京剧》翻译中的应用问题, 希望对中国文化汉译英以及提升中国文化走出去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Eugene A.Nida, 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on.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993, Print.

[2]裘晨晖.国内应用语言学研究中民族志使用方法述评[J].语言教育, 2015 (2) :74-78.

国家京剧院:让京剧文化浸润校园 篇3

让他们坐得住看得懂

4月1日至11日,按照教育部、文化部、财政部的统一部署,国家京剧院2014年“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在国家京剧院二团团长李海燕带领下,一行四十余人先后奔赴武汉、青岛两地,为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等高校的学生们,带去了一场场生动的京剧演出及现场讲解。

为确保演出质量,国家京剧院二团派出了阵容强大的演员队伍。演员中既有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李海燕等京剧名家,也有张佳春、訾睿、白洋、毕小洋等优秀中青年演员。演出剧目更是丰富多彩,既有国家一级演奏员、著名琴师赵建华用京胡演奏的《夜深沉》《小开门》,也有传统戏《锁麟囊》选段、《红娘》《李逵探母》《霸王别姬》等。“我们选择剧目的基本原则就是,既要充分展示京剧艺术的魅力,又要尽量贴近青年观众,让他们坐得住看得懂。” 李海燕告诉记者。

“看小姐红晕上粉面,红娘心中这才了然。款款的深情流露在眉间……”伴随着乐声,一身红装的红娘出场,婀娜曼妙的身姿、可爱俏皮的动作、风趣幽默的语言,赢得了观众们如潮的掌声。

连续十一天的演出场场爆满,许多学生找不到座位,就站在过道里观看。对于演员们的精彩表演,青年观众毫不吝惜自己的掌声,尤其是《霸王别姬》登台亮相时,师生们爆发出的掌声和欢呼声几乎要掀掉屋顶。演出一结束,学生们就把演员团团围住,有诉说感想的,有拉着合影的,有索要签名的……

“我是第一次近距离接触京剧,看《红娘》的时候,我的心都在跟着演员的表演和精彩的剧情走。我希望国家京剧院能常进校园,也希望艺术家们能多教我们一些京剧的知识和唱段。”一名中国海洋大学的学生告诉记者。

不深入基层,就难有艺术感悟

台上,演员们的表演光彩照人;台下,动人的故事层出不穷。刚刚结束在武汉的进校园演出后,4月5日早上五点,演员们又马不停蹄地赶到青岛,为接下来连续四场的演出做准备。

篮球馆、学生礼堂、报告厅……虽然都是临时舞台,但演员们表演得非常投入。辗转两省的演出,最辛苦的要数舞美队的小伙子们。每到一地,他们来不及停歇,便要赶往演出地点装台,往往一忙就忙到凌晨三四点钟。而第二天的演出,他们还得在现场忙碌,演出结束后,又要将演出台快速拆卸,赶往下一个演出地点。

“这些对我们都是平常事。只要学生们需要,我们愿意付出最大的努力。”张小清说。

看到学生们充满朝气的脸,

崔莺莺的扮演者訾睿感觉自己似乎又回到了在戏校的日子。“他们特别有朝气。在大学生中普及京剧艺术、传播传统文化,让我深深感到作为京剧传承人的责任感和神圣感。虽然很辛苦,但是得到的快乐也很多。”訾睿说。

进校园演出不仅仅是把国粹艺术送到学生身边,参加此次演出的演员同样受益匪浅。“不深入基层就不可能知道真正的生活是什么,也很难有真正的艺术感悟。”在李海燕看来,“高雅艺术进校园”不仅仅是把精彩的艺术送到了大学校园,也是给演职员尤其是年轻演员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

校园里的京剧迷越来越多

从2005年至今,“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已经举办十年,毫无疑问,在培育市场、培养青年观众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经过这些年的努力培育,京剧的观众结构正在发生可喜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学生迷上了京剧。

在武汉、青岛两地的高校,记者看到许多校园的角落里挂满了有关各类京剧知识的介绍。华中科技大学京剧社团的学生对记者说:“从大处考虑,京剧是中国的传统国粹,学唱京剧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从小处考虑,学唱京剧对提高我们的艺术修养、增强团队的协作能力有很大帮助。”

记者了解到,为了让更多学生感受京剧的魅力,一些高校将把京剧融入到课堂教学之中,遴选部分富于民族传统美德的经典剧目,让学生在欣赏、学唱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熏染。

演出期间,国家京剧院的演员与高校师生进行了许多交流。师生们提出的京剧艺术如何反映时代精神和现实生活,引起了演员们的共鸣。“我们走进校园,不光是为青年观众演出,同时也想了解他们对京剧艺术现状和未来发展的看法,进而拓宽我们的创作思路。”李海燕说。

考场作文资料:京剧文化 篇4

“京剧艺术进校园”活动走进武汉理工大学

檀板声声奏响国粹艺术的节律,皮黄阵阵唱响民族民族精神的凯歌。11月9日晚7时。由教育部、文化部、财政部主办的“京剧艺术进校园”活动走进武汉理工。来自中国京剧院的演员们在校西院大礼堂为广大师生倾情展现了国粹的无限魅力。

为了让大家都能看明白京剧,中国京剧院院长吴江亲自担任出演解说。他向同学们介绍了京剧的产生、发展和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大作用,详细说明了京剧的综合性、虚拟性、诚实性、城市性、古典性等特点,使同学们在享受一道丰盛的精神视听大餐的同时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他指出,京剧追求的是行与美、动于情、达于理、至于合,是真正的高雅艺术。希望能在京剧艺术进校园的同时,大家也能走进京剧艺术。许多喜爱

京剧艺术的师生兴奋地表示非常喜欢本次演出。他们认为这种形式的演出不仅使他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京剧艺术,并且还起到了丰富校园文化,提高大学生艺术修养,弘扬优秀民族文化的积极作用。

【素材点拨】

京剧是我国的国粹,但在流行歌曲泛滥,哈日哈韩的风气席卷全国的情况下,京剧的地位越来越尴尬。许多外国人对京剧的了解甚至要深于许多中国人。国粹得不到广大群众的喜爱,面临这样的情况,国家文化局也许是该做些事情了。中国

传统文化的精髓,一定要将其发扬光大。

【适用话题】

梨园百花——中国京剧说课稿 篇5

梨园百花——中国京剧(说课稿)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梨园百花之中国京剧》。

一、说教材

1、本节课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湖南版音乐鉴赏公分五个单元,第五单元分七部分,本节课是第五单元第四部分《梨园百花》里面的内容,之前学生学习了西方的歌剧和舞剧,有一定的鉴赏大型音乐体裁的能力,根据 《大纲》要求,激发、培养、发展学生对京剧的兴趣及爱好,引导学生感受、体验京剧的艺术表现能力,从而掌握鉴赏京剧艺术的知识和技能,认识京剧的艺术特征,知道京剧的产生、发展历史及主要的代表人物,掌握基本的鉴赏知识。

2、教学目标

① 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对我国京剧艺术的历史、发展以及行当、脸谱和表演动作的程式以及京剧的伴奏乐器等知识有所了解,体验京剧唱腔艺术的魅力。② 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了解并掌握京剧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鉴赏京剧的能力。③ 情感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激发学生对传统戏曲艺术—京剧的兴趣,培养

找教案

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及民族自豪感。

3、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难点:如何激发学生的艺术潜能,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真正的融入到京剧艺术中去。

教学重点: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热爱京剧艺术的兴趣,感受京剧的艺术魅力,掌握京剧的相关知识,比如京剧的历史(清乾隆五十五年,四大徽班进京,哪四大徽班 三庆 四喜 和春 春台)四大行当(生旦净丑)四功五法(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伴奏乐器(京胡 京二胡 月琴 小三弦)京剧脸谱(红色代表忠勇义烈 白色代表奸诈等等)下面,就以上所说,为了能使学生达到本节课设定的目标,再从教法上谈一下我的教学思路:

一、说教法

围绕教学目标我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谈话法:在导入新课和介绍京剧的形成发展、行当及伴奏乐器时,通过和学生交流达到教学目标。

2.情境教学法:学生进教室时创设音乐情境,我选择的音乐是李玉刚的《新贵妃醉酒》,使学生一进教室就被李玉刚的这种唱腔所吸引,激发学生对本课内容的好奇心和探究愿望。

3.体验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给学生尽可能多的空间,让学生通过视频、音频等媒体多看、多听、多想,从各方面去体验、感受京剧的魅力。让学生模仿京剧的唱、念、做、打,模仿表演现代京剧《迎来春色换人间》杨子荣的唱段和《贵妃醉

找教案

酒》中杨贵妃的唱段,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实践能力得到提高。4.多媒体辅助手段:本课内容较多而课堂时间有限,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生动的舞台剧照,清晰的脸谱图片。不同的伴奏乐器等),这种视听结合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使原本抽象的教学内容变得具体化、形象化,使学生能够更直观、更清晰、更快捷地掌握京剧的相关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5、教学方法及理论依据: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老师为引导”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精讲点拨”的教学理念,分小组讨论推荐代表回答老师的提问。

二、说学生和学法

1、学生的认知特点

高中生已经具备了基本的音乐鉴赏能力,思维活跃,经常提出问题,喜欢争论,希望独立地解决问题,但有时会以点概面,比较偏激。比方说京剧,他一听讲京剧,就不爱听了,所以要认真分析学生,争取一开始就把学生吸引住!

2、学生的心理特点

高中学生能掌握自己的行为,愿意独立思考,对老师的教学也有一定评价能力,因此讲课时既要依据教材,又要高于教材,才能满足学生思维发展的要求。所以根据高中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采用让学生听音乐作品的速度、音色、唱腔等方面用比较的方法来了解京剧的不同唱腔特点,从而来探究音乐所要表达的情绪和有关京剧的知识。

找教案

三、说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这一环节我运用创设音乐情景诱发兴趣引入。首先,创设音乐情境让学生听着歌曲《新贵妃醉酒》走进教室,使学生初步感受京剧音乐,激发学生对本课内容的好奇心和探究愿望。然后让学生讲述在课前收集到的有关京剧的资料,由学生自主探究,师生互动交流,通过交流了解学生对京剧的掌握程度。营造一种师生平等宽松的课堂氛围。

二、新课教学:(一)京剧的起源与形成:

让学生自主探究,了解京剧的起源与发展。

(二)京剧的人物行当:

首先设置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京剧的四大行当分别是什么?然后运用多媒体教学的先进手段展示各行当的图片让学生欣赏,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感受模仿老生捋胡子的动作及穆桂英(刀马旦)亮相的动作,用直观的体验激发学生学习京剧的兴趣,最后,展示各行当扮相的剧照,让学生仔细观察,积极思考以抢答的形式区分四大行当,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掌握知识并设置问题情境导入下一个教学环节。

(三)介绍京剧脸谱:

先以多媒体为载体边呈现课件边介绍京剧脸谱,清晰的图像可以使学生更直观、更清楚、更快捷的掌握知识,然后让学生欣赏以京剧为基础创新的音乐体裁---戏歌《唱脸谱》,并让学生戴上京剧脸谱亲身

找教案

参与体验,同时渗透情感教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并让学生明白宏扬中国古老京剧艺术人人有责。

(四)京剧的表演形式:

这一环节主要以多媒体为辅助教学手段,通过问—答—讲—看—做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了解京剧的表演形式。

首先设置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探究,京剧中的四大功夫指的是什么?然后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的手段边展示边做口头讲解。通过欣赏传统京剧《贵妃醉酒》片段让学生得出结论:京剧中的念白是否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对话一样。培养学生的独立性与自主性,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加深学生对京剧艺术的四大功夫“唱”“念”“做”“打”的认识,感受京剧艺术的独特魅力。

(五)京剧的伴奏乐器

首先设置问题让学生介绍他们所知道、了解的京剧有那些伴奏乐器?启发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来获取知识,然后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伴着器乐曲《夜深沉》的音乐声边展示图片边介绍,做到声像结合,视听结合,使原本抽象的内容变得更加具体化、生动化,使学生对乐器的音色、形状有更直接的感受。

(六)京剧的发展

这一环节采用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运用视听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多听、多看、多想、多动,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互动交流,体验感知,为学生提供空间进行探索活动,通过介绍并欣赏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的选段《迎来春色换人间》让

找教案

学生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了解京剧的发展情况。从传统京剧到现代京剧,到目前春晚上所表演的京剧形式,到流行歌曲中掺入京剧的成分,伴奏乐器的发展,用交响乐队伴奏,现在所说的交响京剧。

(七)课堂小结:

请学生谈谈这节课有什么收获,对京剧有那些新的认识?让学生通过总结回顾本课所学内容巩固新知,老师也可以了解学生掌握新知的情况,再次渗透情感教育,引导学生关注京剧,宏扬中华民族的古老艺术。

(八)课后作业

探究:京剧是我国的国粹,为什么目前学生听的不多?你觉得制约京剧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教师总结:“京剧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也是人类文化的精品,作为华夏子孙我们应该很好地继承和发扬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使富有民族性的京剧更加辉煌灿烂。”只有民族的才是国际的!

五、[板书设计]

走进京剧

1、京剧的起源与形成

4、京剧的表演形式

找教案

2、京剧的人物行当

5、京剧的伴奏乐器

3、京剧的脸谱

6、京剧的发展

课后探究:京剧是我国的国粹,为什么目前学生听的不多?你觉得制约京剧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梨园百花——京剧

教学内容: 1)教学内容所属模块:《音乐鉴赏》

2)年级: 高一年级

3)所用教材出版单位: 湖南文艺出版社 4)所属的章节:《音乐的体裁》 5)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设计: 本节课的主题是“梨园百花-----京剧”。

在湘教版的音乐鉴赏教师用书中,《梨园百花》的教学内容说明中提到:在“音乐的体裁”这一单元安排《梨园百花》这一节,是为了落实《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要求:“聆听戏曲,学习传统中国音乐,感受、体验音乐中的民族文化特征”。近几年戏曲艺术不景气,一般中学生对戏曲较为陌生,以一个课时达到这一要求,有很大的难度。因此,以知识做“线”串起作品的“珠”,选用学生熟悉喜爱的戏曲音乐和人物,充分体验感受作品,成为我教学设计的主要思路。《唱脸谱》是学生熟悉的一

找教案

首通俗歌曲,用它导入新课,介绍梨园、京剧起源和京剧脸谱艺术、京剧主要唱腔中的西皮。以讲解京剧的行当和京剧表演形式的知识为线,串起经典作品《海岛冰月初转腾》;以讲解京剧表演手段串起现代京剧《迎来春色换人间》。设计模仿与体验环节,学唱《唱脸谱》中京歌部分的“唱”,学习简单的“念”和“做”,欣赏“打”,在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的模仿与体验中,学生更能体会京剧丰富的节奏与咿咿呀呀的唱腔中蕴涵无穷的魅力。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课的教学过程就是音乐的艺术实践过程。” 课堂上教师指导学生模仿戏曲的表演形式(唱、念、做、打),学习初步分辨戏曲的主要行当(生、旦、净、丑);通过落实欣赏——模仿体验——讨论归纳的教学环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把教学重心放在艺术实践之中。让学生在模仿体验中,培养自身的综合艺术表现能力,提升理论知识和学习成就感,感受中国传统戏曲的艺术魅力。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国粹京剧的基础知识,能辨别京剧二黄、西皮两种声腔,能辨别京剧伴奏主要乐器的音色,能辨别京剧的四大行当。

2、通过对“唱”“念”“做”“打”的欣赏和模仿,充分体验京剧的艺术魅力,激发学生对京剧的热爱。

3、了解京剧的三大艺术特色,提高学生欣赏京剧的能力。

4、培养学生聆听中国戏曲音乐的习惯,能从中感受、体验中国

找教案

的民族文化特征

教学重点:感受并了解京剧表现形式以及风格特点。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观看视频,回答问题,导入新课

1、观看视频《唱脸谱》。

师:观看《唱脸谱》,它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通俗歌曲的写法,它的第二部分和哪种戏曲形式有关? 生:京剧。

师:好,今天我们就来为大家介绍第四节梨园百花----中国戏曲中的京剧。

二、授新课

京剧是我国的国粹,又称国剧。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了。京剧源于安徽,清朝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乾隆皇帝80大寿四大徽班进京演出,获得巨大成功。后与北京剧坛的昆曲、汉剧、弋(yì)阳、乱弹等剧种经过五、六十年的融汇,衍变成为京剧。

(一)京剧的唱腔

京剧的唱腔主要以著名的 “西皮”和“二黄”两大声腔组成,即所谓的“皮黄腔”.有这么一句话:“西皮”表轻快奔放,“二黄”表沉郁缠绵。

首先给大家介绍“西皮”,“二黄”我们后面再讲。《唱脸谱》是运用京剧音乐创作的一首通俗歌曲,全曲分为

找教案

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通俗歌曲,第二部分基本上是京剧的西皮流水,间奏是《流水》似的过门。

1、播放视频,指挥学生跟唱第二部分。感受西皮的“轻快奔放”。

中国音乐强拍为板,弱拍为眼,《唱脸谱》中西皮板落声起,先响板后起唱。

指挥学生演唱。

2、间奏时引导学生倾听京剧乐队的音色。

(二)京剧的伴奏

京剧的伴奏称为场面,伴奏乐器分为文场、武场。A、文场。主要指管弦乐器,以京胡为主奏乐器,月琴、弦子、笛、笙、唢呐等次之。

B、武场。主要指打击乐器。以板鼓为主,小锣、大锣、铙钹、京锣等次之。

三大件:京胡、京二胡、月琴,这在京剧中统称为三大件。(屏幕显示乐器与乐队)这样乐队叫做传统乐队。

(三)京剧的行当划分

京剧行当又称角色,主要可分为生、旦、净、丑,共四大行当。是根据戏曲中不同的人物性别、年龄、身份、性格等特征而划分的人物类型。可能有同学要问,末行呢?其实,末行现在已经并入生行了。

怎样区分生、旦、净、丑各自的分类?

找教案

生行,简称“生”。生行分为须生(老生)、红生、小生、武生、娃娃生等。为京剧中的重要行当之一。旦行,简称“旦”。分青衣、花旦、武旦、老旦、贴旦、闺旦等角色。旦角全为女性。净 行,简称“净”,亦叫花脸。净角指脸画彩图的花脸角色,看来并不干净,故反其意为‘‘净”。丑行,简称“丑”。剧中丑行勾脸,而勾画“三花脸”,面谱与花脸有很大区别。

(四)京剧的脸谱艺术

中国传统戏曲的脸谱,是演员面部化妆的一种程式。其中各种人物大都有自己特定的谱式和色彩,借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具有“寓褒贬、别善恶”的艺术功能,使观众能目视外表,窥其心胸。因而,脸谱被誉为角色“心灵的画面”。

京剧脸谱不同的色彩与人物的性格有什么关系? 蓝脸的窦尔墩盗御马, 蓝色或绿色的脸谱表示一些刚强骁勇、粗犷、桀骜不驯的人物,如窦尔敦、马武、程咬金、公孙胜等。红脸的关公战长沙, 红色的脸谱表示忠勇义士,如关羽、姜维、常遇春等,黄脸的典韦,黄色的脸谱表示彪悍、阴险、凶狠残暴,如庞涓、宇文成都、典韦。白脸的曹操, 白色的脸谱一般象征阴险狡诈的坏人,如曹操、严嵩、赵

找教案

高、秦桧、司马懿等。

黑脸的张飞叫喳喳!黑色的脸谱表示刚烈、正直、勇猛、粗率,甚至鲁莽,如包拯、张飞、李逵、项羽、杨七郎等;

京剧艺术中的不同脸谱代表着不同的人物性格。

(五)京剧的表演手段

唱念做打是京剧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段,也是京剧表演的四项基本功。

唱:歌唱。京剧的唱腔多为皮黄腔。皮即西皮,黄即二黄,“西皮”表轻快奔放,“二黄”表沉郁缠绵。

欣赏《海岛冰轮初转腾》 这是京剧大师梅兰芳的作品。(幻灯片出示梅兰芳)

他被誉为“四大名旦”之首,这个人是谁呢? 梅兰芳。梅兰芳(1894~1961),京剧大师。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世称“梅派”。代表戏京剧有《贵妃醉酒》、《霸王别姬》等。

欣赏京剧《海岛冰轮初转腾》:(1)、简介剧情P207鉴赏提示(2)、播放视频李胜素演出的片段

这个唱段描写的是杨贵妃应唐明皇之约至百花厅赴宴,谁知唐明皇却爽约去了西宫,杨玉环十分悲怨、孤寂。在太监及宫女的进劝下,她豪饮至醉,难以自持,以至失态。这是一段唱与身

找教案

段表演并重的戏,音乐委婉动听,优美典雅,配上轻柔潇洒的胡琴伴奏,令人陶醉。

这个唱段是“二黄”,启发学生体会“二黄”“ 委婉华丽”的特点。

有同学觉得咿咿呀呀老半天,还没有唱,我们要学会“品”,品演员的运气、行腔、收音,他们运气很绵长,行腔婉转圆润,像丝一样,收音时轻轻一滑,令人回味无穷,余音绕梁,好的让我们“三月不知肉味”。

念:京剧表演时,只说不唱,称作“念”又叫“念白”。“念白”在京剧表演形式上占有重要地位,“念白”按音韵分为:韵白、京白、苏白。使用北京音的念白称为京白、使用湖广音的称为韵白,而使用苏南地区方言的的念白即称为苏白。

韵白常被青衣、小生用,有高低起伏、韵律音高的变化。举例:娘子救命娘子救命啊 京白 象说普通话一样 奶奶,您听我说!女生和老师一起学念白

丑多是京白。文丑 崇公道 你说你公道 我说我公道 公道不公道 只有天知道

C、做

欣赏《迎来春色换人间》

(《迎来春色换人间》是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中的一段

找教案

优秀唱腔,该剧根据曲波的小说《林海雪原》改编而成。故事讲的是1946年解放战争初期,我东北人民解放军为巩固后方,发动群众。以少剑波为首组成的剿匪小分队,在东北某山区与土匪周旋,最后一举歼灭以座山雕为匪首的的匪军的英雄事迹。《迎来春色换人间》是侦察英雄杨子荣假扮土匪,孤身深入匪巢的一段表演。)

我们先来看杨子荣在干什么?骑马。有马吗?哪来的马?我们看到他的动作表演、扬鞭、勒马。我们就感觉到他骑着马驰骋在林海雪原,这就是京剧中的“做” :动作和表情的表演。是舞蹈化的表演。是对真实生活的模仿,又是规范化的舞蹈表演,京讲究在“做”中产生布景和表现出人物的性格。

教师表演“做”----开门

京剧的表演讲究以虚代实,是一种虚拟的表演形式。方寸之间,大千世界。像齐白石的画《蛙声十里出山泉》一样,强调写“神”。

教给学生简单的做 女生学旦角 秀气 温柔 手向上推开 兰花掌

男生学净 表现奇伟的性格 左拳右掌 提襟位 云手

D、打:是用舞蹈化的武术表演的搏斗。在舞台上,打是一种表演厮杀、打斗的艺术形式,俗称武打。

观看《挑滑车》

(六)京剧三大特点

找教案

京剧作为世界三大古老戏曲之中国戏曲的代表,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综合性、程式化、虚拟性。

1)京剧的综合性体现在表演形式:唱念做打结合,文学、音乐、美术等综合表现。

2)京剧的程式性表现在唱腔、曲牌、表演、服饰、脸谱等都形成了固定的模式。

3)京剧的虚拟性体现在以“做”形成布景,重写意。

举例 齐白石《十里蛙声出山泉》

五、让我们也来做一回票友

根据自己生活积累,集体表演《唱脸谱》。音乐第一段请学生自愿上台表演京剧中各种行当的亮相,教师教圆场和简单的亮相.第二段西皮流水全班边唱边跟老师做,也可即兴表演。

中国传统文化京剧作文 篇6

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京剧等传统文化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它存在的价值在于能够提供信息,反映民俗,带给人们视觉听觉上的艺术享受。因此,传统文化想要发扬,就必须立足于服务的主体和时代的环境。我方认为,京剧等传统文化的发扬重在最求创新。

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我方观点进行阐述。

从其本身来讲: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所以优秀就在于其五千年来的发展中,不仅仅是一成不变的继承,更重要的是其内涵不断地丰富和更新,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发扬这一行为的最终目的也在于发展和创造,也就是创新。更注重创新,使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和本质更具时代性,更适用于时代的发展,实现传统文化更好的与现代化的结合,从其环境来说:

中国传统文化是植根于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经济土壤、以儒家思想文化为核心、包括各种不同思想文化内容的有机联系的伦理型文化,它毕竟是中华民族繁衍生息几千年的文明载体,记录着民族历程的轨迹,凝聚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智慧,因此它必然蕴藏有精华,但从本质上说它是一种旧时代的农业文明的产物,同时又有许多糟粕。何为精华,何为糟粕,时代不同会有不同的认识和判断,认知会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地深化和升华。因此,文化的发扬要立足于当今时代特色,去进行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创新才会有更为强大的生命力。

从其内涵来讲:要发扬传统文化,其前提就是得具有强有生命力的优秀文化,而要有强大的生命力,就要我们不断创新,不断丰富其内涵,丰富其时代性。

同时我方认为:对于传统文化的发扬,继承和创新都非常重要。但是,那种追求保持原貌一成不变的方式必然是不可取的。对待传统文化,我们必须考虑时代社会文化大环境等背景因素。这个才是我们今天辩论的交锋所在。

我们重在创新,但是创新并不意味着肆意的修改,随意地加入各种外来的元素,而是有选择的有目的的根据自身文化特点和发展需要来进行的创新。

我们创新的目的是寻找到文化中延续传统与适应时代的结合点,在不断的尝试中找到它在当今时代的新的存在价值和意义所在,能够让更多的人接纳它认可它喜爱他,这才是对传统文化最好的发扬。

就历史上优秀的传统文化发展过程中,书法、医药,宗教,儒学等等,没有一个不是在时代的创新下发扬光大的,政府也在十一五 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中一再强调发扬中国优秀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断地创新,丰富文化内涵,这些都强有力的证明我方观点。

古人云“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要看到更多,就要爬上新的高度,继承传统的精华,关注人文的精神,把握时代的脉搏,京剧等传统文化的发扬重在追求创新!

浅谈京剧服饰的传统与革新 篇7

从广义讲, 京剧服饰属于舞台美术。因为它受舞台艺术时间、空间的规范, 同时又是很具体很形象的直观部分。从功能上说, 它又是内容赋予形式的形象。要为内容的时空创造具体典型环境, 刻画人物内在及外貌的部门。它是戏剧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即使是在“守旧”的时代也占有重要位置。

京剧服饰可以根据服装如蟒、靠、褶、帔、衣的制作要求表现戏曲各行当的人物所处时代、身份地位、性格、形象……。在此基础上, 各前辈大师、各家流派的特点, 他们的创造发展都可通过京剧服饰明白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京剧服饰是随着京剧继承传统并顺应历史, 不断推陈出新, 不断地发展着, 并拥有了自己独特的艺术美。

首先, 中国戏曲服装逐渐形成现在的模式是经过长期的创造、改进和优选而形成的。在人物造型上, 它是从广场演出发展起来的, 在庙台社戏的演出都拥有广大观众, 所谓“高台教化”, 这就使表演者和观众有着较远的距离, 所以它首先确定了艺术夸张的原则。在化妆上为使观众看清眉眼, 所以就粉墨登场, 浓眉重目, 深描眼帘, 进而勾画、创造出脸谱, 不但强调眼窝、鼻窝等深陷部位, 还根据面部肌肉, 骨骼夸大明暗, 把髯口夸大加长。这夸张的手法是中国化妆上独特的创造。

在服装上也和化妆一样也是大胆的夸张, 运用色彩学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塑造, 以色彩线条给人以艺术的感染。所谓红忠白奸, 黑为刚强粗犷, 黄为智谋聪慧, 蓝为猛, 绿多怪, 金粉表现仙神。在脸谱的构图上, 还运用六书的原则, 以象形、指示、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来构成对人物性格、形象的表现力。在化妆造型中如此, 同样在服装设计中对美学的运用也如此, 先辈戏曲服装的设计者也充分运用了色彩学和工艺美术的绘画等原则, 使花卉、饰物变形, 以自然美更适合服装的装饰性、图案性, 以此来为人物造型服务, 来表现人物个性及其美的特点。不能说先辈们都精通美学的诸原则, 但他们从传统中、民族民间的艺术中学到了运用对比色的强烈;有时运用中间色的谐和, 把三原色和复色运用得那么自然调和, 充分发挥了色彩给人们造成的美感和共鸣。比如中性色的黑、白, 它在黑蟒, 白蟒的使用上和面部是统一的。因为黑色飞、项羽等以勾黑色脸为主的人物用之;白色也是中性色, 它具有圣洁、俊秀, 潇洒、儒雅的美感, 所以杨延昭、赵云、周瑜等人穿用。但使用红和绿这对比色, 则把脸谱和穿戴就大胆地用于一身, 使人感到忠正, 血气刚义之气, 用这刚柔相济之对比色把关羽、赵匡胤的正红脸色和绿色蟒都衬托得更为鲜明, 但这中间还有黑色髯口、平金彩绣互为相补而使之不俗。

除色彩的运用外, 服装也运用夸张手法, 把束在腰间的腰带悬挂在蟒袍上, 把靠肚子垂在腹前, 使袍褶的腰身摆幅宽大舒畅、便于舞蹈等。总之处处可以看到服装的美是服从演员表演的。

京剧服装虽成型于清代, 但它的服装规格样式都是以明代服饰为基础, 吸收了历代服饰之典型, 加以综合和美化, 至于清装则专有清制服饰。不过像《四郎探母》之驸马服装则是约定俗成, 很难作历史的考证, 这也许是在京剧中为了多样的统一, 顺应艺术风格的习惯吧。

少数民族的服饰虽然也形成了一套程式。但不太重视历史生活的考究。只取其主要某个特征, 而略其琐细之区分。

戏曲服装的装饰图案是非常讲究的, 总体上说是在传统审美习俗中进行了系统的加工, 可说是集传统图案之大成。最突出的要数龙凤图案, 在海内外都承认炎黄子孙是龙的传人。自新石器时代之后, 在亚洲这块中原大地上, 形成的各部族, 选择了龙和凤作为崇拜物, 制成这群体的标帜, 做成部族的图腾, 这是当时意识形态的反映, 是先民们以当时的物质条件用最虔诚, 最专注的心清, 集群众的观察, 想象和所掌握的艺术手段, 以具象和理想的结合表现他们的信仰和精神动力。它凝聚和寄托了先民美好的崇拜心理, 绘制成图腾以标志他们美好的愿望。创造龙凤图腾的过程是漫长的, 从甲骨文和金文中, 可以看出发展的复杂过程, 经过不同时期的历史演变, 直到宋、元、明、清才逐渐成熟。从图腾到帝王的象征———代表皇权, 称为真龙天子, 把龙神化作为统治者的化身, 在这历史长河中的龙和凤蕴含着人民的智慧和美与力的丰富源泉。直到把它引进到为帝王将相的服饰图案它还保留着等级观念和神秘的威严。

天津的餐饮与京剧文化 篇8

我们还是由一个字说起——爨。

“爨”是《新华字典》中笔划最多的字之一。在汉字造字中的“六书”中,它就占了三法:象形、指事、会意。它的头上是一个象形的“甑”,甑是用于蒸食的古器,两边以“臼持之”。中部的“冖”是个灶口,下部表示“推林纳火”,整个字形象地推演了中国发明蒸食文化的过程,所以“爨”的第一种意思便是“炊也”,即做饭。“爨室”即是厨房。老朽是研究食文化的,自号“爨翁”,即为此也。爨还有第二个意思,是戏曲名称。《辍耕录》说:“宋徽宗时,爨国人来朝,见其衣装、巾裹、举动皆可笑,使优人效之以为戏焉。”后世遂将“爨弄”来指代戏曲。由此可见戏曲与饮食关系密切之一斑。

日本学者奥野信太郎把京剧和烹调称为中华文化“最大的两座高峰”,余觉得毫不为过。老朽在为友人题箑时,曾写到“舞者的(定)格,京剧的(亮)相,津菜的扒,中医的望(闻问切),妙处全在飞白。白受彩,甘受和,表现了有限中的无限。所以,中国书画以不画处为画,有画处以息为形,无画处将息化气。所以,大画无形,大乐无声,大味必淡,不说是真禅。其妙在和也。”

中餐与京剧都是中华文化的优秀代表,也就是年轻一代说的“很有中国味”。什么是味呢?就是隐在中餐与京剧后面的不可见文化的整合。凡是带有“中国味”的文化门类,诸如中餐、京剧、中国书画、中医药等,经过这种不可见文化的整合制约后,无不例外地被打上了“中国印”,而展现出浓浓的传统之味,成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而得以世代传承。其中重要的一种文化全息基因码即为“和”。

《淮南子》记载了“厨祖”易牙“桓公甘易牙之和”的故事。“甘”作动词,表示欣赏;“和”就是烹调或菜肴的代称。“和”的本意属于音乐的范畴,其古体字形是“龢”或“咊”,“龢”字左边是多管乐器的形象,表示多音阶共奏;变体为口字旁,表示一唱一和。您看,烹调的五味调和与京剧的听戏听味,都讲究和谐,具有同样的艺术属性。幽默小品大家林语堂先生断言,“西餐把菠菜和烧鹅分别做熟,一起放在盘中,是不懂得调和。”中餐与西餐在饮食史上有着粒食、肉食的根本差异,这是古之生产方式决定的,使中西餐饮与戏曲背后的文化哲学支持大相径庭。

道明了中餐与京剧的文化血缘之后,再谈天津这方生长繁育中餐与京剧文化的热土。

高成鸢先生考察发现,京剧与中餐这两座高峰竟然是同时崛起的。京剧的形成,公认以徽班进京为标志(1790年),而中国烹饪的成熟,饮食文化研究界公认以大美食家袁枚的《随园食单》的问世为标志(1792年)。差不多成熟于同一时期。

天津在中国是一个晚近发展起来的城市,如果从元代的直沽寨算起至多也不过六百多年的历史。但是天津的文化发展,遇到了一些特殊的历史因素,这便是余在多篇文章中提到的“四个九”机缘,即“九河下稍、九五之门、九方杂居、九国租界”。

“津菜”进入社会,为较大消费阶层所接受,并初步形成有自己特色的文化体系,应该是清代中叶以后的事情。道光诗人崔旭的诗句,“翠釜鸣姜海味稠,咄嗟可办列珍馐。烹调最说天津好,邀客且登通庆楼。”把当时天津的高级餐饮业的地位说得很是清楚。

当时的天津有不少巨贾,特别是盐商有钱没处花,便附庸风雅,盖起上好的园林,一来接驾,哄得皇帝老儿高兴,讨些好处。二来可以招引大批文人墨客来就食,以示雅好。这些人不用掏腰包,便可白吃白住,焉有不乐之理?以至“江东才子,投屐争来,邺下词人,停车不去。”铁嘴铜牙的纪晓岚评曰:“文人往来于斯,不过寻园林之乐,作歌舞之欢,以诗酒为佳兴云耳。”然而,正是有了文人的介入,天津餐饮才不仅服务于达官贵人和巨商富贾,“以饫老饕”的鸡鸭鱼肉。二是开始上了书本,上升为文化,上了更高层次,以至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借鉴了不少的天津餐饮文化素材。

清末民初,专门为帝后服务的宫廷厨师和戏剧演员流落到民间。天津毗邻京都,又有九国租界,是外国资本的滩头,失意的军阀政客腰缠窃国万金纷纷来做寓公。他们无所事事,天天酒食征逐。仅末代皇帝在津开支每月就在银元万元以上。失去宫廷依托的高级厨师和演员纷纷被市场所接纳,找到了新的用武之地。激烈的商业竞争,促进了烹饪和戏剧在京津两地的迅速发展。

天津与“首善之区”的北京相比,比北京更开明而“摩登”。“吃尽穿绝天津卫”,使得王公贵族以及后来的军阀政客,没有了僭越的顾虑,食遍中西华洋。出了菜馆进戏院,成为几代人最时尚的生活方式。

余幼年生活在天津的南市荣业大街,在上个世纪的三四十年代,是个饭馆与戏院扎堆的地方。记得当年居所附近的饭馆有:天一坊、十锦斋、天源楼、天和楼、五芳斋、同福楼、松竹楼、晋春楼、泰丰楼、义和成新记、聚合成、蓬莱春祥记、聚庆成、登瀛楼饭庄、燕春楼羊肉馆、燕坊楼、恩华元饭庄、会宾楼、永元德羊肉馆、增兴德等。戏院有庆云、群英、升平、聚华、大舞台等。那时家里来了客人,一般是打电话叫饭庄送饭,不用多大功夫,饭庄伙计便提着提盒送到,上桌时饭菜还是热的。饭后,就可以就近定个包厢请客人听戏。余是个戏迷,特别爱听戏,每到下午四点左右,戏园子便“门户开放”,于是,几乎每天都可以骑在家人的脖子上,站在后排,白看“戳腿戏”。餐饮业和戏院的繁荣,使天津成为上个世纪二十到四十年代的京剧和烹饪中心。

烹饪与京剧融入天津市民的生活成为了一道特殊的社会风景。京剧唱的地道与否,那叫“味”,是要借助饮食语言来表达。俗语说,“马连良的腔,山东馆的汤”,形容都是精品。还有人拿京剧的“唱念做打”跟菜肴的“色香味形”相提并论。四十年代时,著名老旦李多奎的《钓金龟》唱段,轰动了京津沪沈,一时街头巷尾,时常有人学唱。当时的听众把其中“叫张义”等三段唱誉为“红三段”,意思是唱完之后必有叫好声。同业又把这三段唱称作“三做鲤鱼”。这京剧名段怎么又和美食联系起来了呢?原来,“鲤鱼三吃”是名鲁菜,天津又有不少鲁菜馆,所以得名。一段“叫张义我的儿听娘教训”称为“红烧鱼头”,“有几个贤孝子听娘来论”称为“酱汁中段”,“这几辈贤孝子休得来论”称为“清炖鱼尾”。好吃又叫座,可见艺术相通矣。

天津是京剧名角和京剧嗜爱者们集中的大都市。她地处南北通衢要冲,凡是由北京到各地入京演出的演员,都愿意先到天津演出,意为经过天津观众的认可,再到各地演出才有把握。一是因为天津观众懂戏,擅于细致鉴别优劣。二是天津的票房林立,很多的票友文化水平和艺术造诣都很高。“老乡亲”孙菊仙、李宗义都是天津籍票友下海。李东园先生有全套戏箱戏服,经常“傍”金少山、侯喜瑞、荀慧生等名角演出。戏迷群的出现给天津营造了一个良好的艺术氛围。

1935年渤海大楼建成,1936年中国大戏院建成,遂使劝业场地区成为天津乃至华北最繁华的商业区。中国大戏院是当时华北地区规模最大、设备最新的戏院,开业时许多名角来这里连台演出,场场客满,盛况空前。由于这样的戏曲氛围,几乎所有著名的京剧演员,如梅、程、尚、荀四大名旦,杨、谭、马、奚四大名生,以及杨小楼、郝寿辰、高庆奎、李少春、李万春、叶盛章等,在排出新编剧目以后,多愿意先到天津演出,以博取天津观众的鉴赏和认定。

这些名角到了天津,自然离不开天津的美食,因为这些艺术家出于职业修养、养生需要,大都钟情于美食。

梅兰芳先生到天津演出喜欢吃苏闽菜馆的“周家鱼”。荀慧生先生爱吃名厨周大文的“核桃饹”。马连良先生在天津有“疙瘩楼”,喜吃南市永元德的涮羊肉。谭富英先生喜吃黄家花园“又一村”的“扒肘子”。奚啸伯先生到天津演出,余看的次数最多,他喜欢吃东马路“中立园”的“虾仁 面筋”。杨宝森先生好的一口,是天增里饭馆的“吃白斩鸡,就白兰地下酒”。他们戏台上是角儿,台下是美食家,场合不同,“多味斋”里演绎多味人生矣。

在天津餐饮史上,曾经有多位精通百艺的大厨。周大文是其中之一。周曾任过要职,卸职后开餐馆并下海主厨。天津玉华台饭庄是经营淮扬菜的老字号,其名称便是由创始人马玉林的“玉”字和周华章(大文)的“华”字而得名。他酷爱烹调艺术,虚心向老前辈请教,逐步自成一家,成为与穆祥珍、陈士和齐名的津门三大厨。他的厨艺吸引了许多当时的名人前来品尝,如郭沫若、荀慧生等,就连各国驻华使节也常来光顾。周大文不但精通厨艺,还酷爱京剧,常常粉墨登场“傍”名角演戏。有记载的就有和南铁生、乐元可、高联庆,还有小说家张恨水等同台演出过。

还要特别提出的是余之师友耿福林先生,耿老是中国烹饪大师,长期在利顺德主厨,厨艺高超,多次为党和国家领导人做餐饮服务。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许多剧团的团长入住利顺德,耿老得以结交了不少名角“大腕”,如马连良、谭富英、裘盛戎、赵燕侠、张君秋、厉慧良、鲜灵霞(评剧)、银达子(河北梆子)等,他(她)们对耿老的厨艺交口称赞,结下了京剧与烹调艺术之缘。

京剧与烹调艺术的互通,还产生了不少“京剧菜”,比如,京剧有《贵妃醉酒》,上海有以红葡萄酒烹制的“贵妃鸡”。天津有以10只鹌鹑为料烹制的“十老安刘”、以肥肠和青椒为料烹制的“乾坤圈”、以元鱼和鸡为料烹制的“霸王别姬”、以鸡胸肉和口蘑、冬笋、青豆为料烹制的“打金枝”、以牛舌和鸭舌为料烹制的“舌战群儒”、以鸡胸肉、虾仁、海参为料烹制的“古城会”、以大王鱼、小笋鸡为料烹制的“龙凤呈祥”,美食后面有故事,好吃又有文化品味。

余自幼既好美食又爱听戏,后来因研究食文化又结识了不少烹饪界与戏剧界的朋友,但自认为还是此两圈外的“棒槌”。好在,学习京剧京胡的小孙女拜在了名师门下,而且近日登上了中央电视台演出,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圆了老朽的追寻艺术之梦,幸矣!

中国的京剧已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养育了中华民族的中餐文化经过新饮食观念的整合,也必将发扬光大。

上一篇:内部审计职能论文下一篇:常用药物及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