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化工作思路

2024-07-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标准化工作思路(共8篇)

标准化工作思路 篇1

1、建立安全生产委员会,建章立制(特别是责任指标体系,绩效制度建设),公示与承诺并举,通过制度建立管控企业风险。

2、发起“安全生产月活动”,认识到: “量”的积累过程(安全意识和技能提高)的艰巨性和可行性。

3、开展“安全生产月活动”,循序渐进,内容及形式的多样性及可操作性。具体可采用的形式及活动列举如下:

①开展法律法规的学习及考核;

标准化工作思路 篇2

1.1 科技诚信建设现状

自2004年科技部发布《关于在国家科技计划管理中建立信用管理制度的决定》后, 科技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就拉开了序幕。2009年8月科学技术部等十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我国科研诚信建设的意见》, 进一步推动了我国科技信用的研究和实践。

这提高了国家科技研究的信用管理水平, 提高了政府科技资源分配的公正性和有效性, 提高了国家科技计划相关主体的信用意识与信用水平。然而, 科技诚信体系建设依然存在很多问题。

1.1.1 科技诚信体系建设条块分割, 信用评价标准不一

国家、行业、地方科技诚信同步开展信用管理、信用评价等工作, 导致信用体系建设条块分割, 评价标准不一的问题。有的信用评价主体是科技项目, 有的信用评价主体是参与科技活动的人, 有的评价主体是参与科技活动的机构等等;有的信用评价结果是优、良、中、差4个等级, 有的是良好、不良和差3个级别, 有的是AA、A、B、C、D5个级别等等。导致各地各行业在科技诚信建设中的标准不一、结果不一, 很难实现评价结果在全社会广泛应用的效果, 使得科技诚信体系建设成果大打折扣。

1.1.2 科技诚信的研究成果还仅在小范围内实现落地和应用

自开展科技诚信体系建设以来, 我国科技信用研究在科技信用缺失现象的剖析、科技信用评价指标体系的建设、规范科技信用制度和信息技术在科技信用中的应用等几个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但由于科技诚信体系建设还未有统一的规范和标准, 还没有从顶层做统一的规划和标准, 使得研究成果仅在小范围内得到应用, 未能实现研究成果的最大效益。

1.1.3 科技诚信信息共享统一平台建设仍待加强

随着科技诚信体系建设, 各地各行业都建立了独立的科技信用信息共享平台, 在行业和地区范围内实现了科技信用评价信息的共享。但由于缺乏信用信息、信用评价等统一的标准, 信息共享和交换仍局限在一定的范围内, 信息未能充分有效利用, 科技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建设还有更大的空间。

综上所述, 在未能利用标准化手段对科技诚信进行有效地规范和标准化的前提下, 就不能建设完善的科技诚信体系, 不能充分发挥科技诚信体系的作用。因此, 科技诚信标准化工作势在必行。

1.2 科技诚信标准化建设现状

自2005年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成立全国信用标准化技术工作组以来, 社会信用标准化的工作正式启动。目前社会信用标准化工作在金融、税务、合同、电子商务等领域已经有了丰硕的工作成果。而在科技领域, 标准化工作首先是从地方层面开始启动, 比较突出的是新疆自治区的科技标准化工作实践。目前由新疆生产力促进中心主导制定的10项科技信用系列地方标准已经于2012年正式发布实施, 使得科技企业的信用评估有了统一标准, 其标准化相关的工作成果也在济南、杭州、贵阳等多个城市进行了推广应用, 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在国家层面, 未能全面开展科技诚信标准化工作, 远远落后于科技诚信统一评价标准的需求, 因此迫切需要全面开展科技诚信标准化工作。

2 科技诚信标准体系建设路径

2.1 科技诚信标准化建设分析

科技诚信的标准化工作与科技诚信体系建设框架、科技活动的过程、科技活动的主体等要素息息相关, 建设适用的、科学的科技诚信标准体系, 离不开科技诚信体系多维度的科学分析 (如图1所示) 。

从科技诚信活动的过程来看, 科技诚信包括了信息采集和汇总、信用评价、信用产品和服务、信用监管和失信惩戒机制等几个组成部分。

从科技活动的研究过程上来看, 科技诚信贯穿于科技研究管理的全过程, 即科技研究活动的立项、预算、实施、验收等各个环节。

从科技诚信主体上来看, 科技诚信的主体可以是参与科技活动的人和机构, 包括执行者、评价者和管理者;也可以是科技项目或科技活动本身。

从层次上来讲, 基于我国科技研究的现实情况, 科技信用涵盖了国家级科技信用、地方科技信用和行业科技信用。

2.2 科技诚信标准体系框架

如图2所示, 根据对科技诚信体系和科技诚信活动相关因素的分析, 在科技诚信体系的框架下, 搭建适用的、科学的科技诚信标准体系框架。

2.3 科技诚信标准体系解析

以科技诚信主体作为主维度构建科技诚信标准体系, 构建了涵盖科技信用基础标准、科技项目信用标准、责任人信用标准、责任机构信用标准、监管和奖惩标准、信用教育标准子体系在内的科技信用标准体系。

2.3.1 科技信用基础标准

涵盖科技信用的术语、科技信用信息分类编码等方面的标准。

2.3.2 科技项目信用标准

包含科技项目 (科技研究的立项、预算、实施、评价等整个活动过程) 信用所涉及的信用数据元、信用信息采集和处理、信用等级划分、信用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信用评级结果以及信用服务等方面的标准。

2.3.3 科技活动责任人信用标准

包含科技活动责任人信用数据元、信用信息采集和处理、信用等级划分、信用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信用评价结果以及信用服务等方面的标准。其中责任人包括科技活动的执行者、评价者和管理者, 三个不同责任人的信用标准根据其科技活动中所处的角色、所承担的责任不同而有所侧重。

2.3.4 科技活动责任机构信用标准

与科技活动责任人类似, 包含科技活动责任机构信用数据元、信用信息采集和处理、信用等级划分、信用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信用评价结果以及信用产品和服务等方面的标准。责任机构包括承担单位和管理单位, 其标准也根据其在科技活动中承担的责任而不同。

2.3.5 科技信用监管和奖惩标准

科技信用评价结果的应用标准, 包含不同评价等级的监管措施标准、奖惩标准等。

3 科技诚信标准化工作建议

结合我国科技诚信体系建设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我们认为应搭建科技诚信标准化工作平台, 立即启动科技诚信标准化工作, 建设完善、科学的标准体系框架, 梳理制定重点急需的诚信标准并实施应用。

3.1 建立科技诚信标准化组织

2006年12月, 在全国社会信用标准化工作组的基础上,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成立了“全国信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负责组织和管理信用国家标准化工作。在此基础上陆续成立了商业信用、质量信用等分技术委员会, 开展不同领域的标准化工作, 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鉴于目前科技诚信标准化工作开展的现状和迫切需求, 建议整合科技诚信领域和标准化领域的研究机构、管理机构、行业专家等, 组建科技诚信标准化分技术委员会或科技诚信标准化工作组, 为科技诚信标准化工作的开展搭建工作平台, 整合相关成员的资源和能力, 科学规划科技诚信标准化工作的发展, 加强重点标准的制定指导, 最终推动科技诚信标准化工作的开展。

3.2 建立适用的, 不断完善的科技诚信标准体系

结合我国科技诚信体系建设的现实情况和最终目标, 全面梳理科技诚信在信息、评价、服务和管理等方面的需求, 做好科技诚信标准体系的总体规划和顶层设计, 确保标准体系能为科技诚信标准化工作提供指引, 确保标准化工作有序、高效开展。

3.3 梳理标准需求, 开展重点标准制修订工作

科技诚信体系的建设离不开科技诚信法规制度、征信和评价技术、信用产品和服务、信用管理等业务的开展。因此, 应抓住体系建设的关键环节, 即信息的采集、加工、评价和服务等制定统一的标准和规范, 为全面建设诚信体系提供技术支撑, 有效解决科技诚信条块分割的现状, 实现科技诚信信息在全社会的共享与交换, 促进科技诚信评价结果的广泛应用, 最终解决科技诚信缺失等问题。

3.4 制定统一的诚信等级划分标准

从目前我国科技诚信体系建设的实践来看, 我国很多省市出台了科技诚信管理办法, 其中对诚信等级进行了划分, 等级划分形式各异, 导致了在评价结果的解读上出现了一定的障碍, 制约了诚信评价结果的广泛应用。因此建议制定全国通用的科技诚信主体的等级划分标准, 促进信用评级结果的广泛应用, 提升应用效果。

参考文献

[1]《关于在国家科技计划管理中建立信用管理制度的决定》的通知 (国科发计字[2004]225号) .

[2]《关于加强我国科研诚信建设的意见》.

[3]陈玉忠等.科技信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标准科学, 2009, 02.

[4]徐华.科技管理者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及模型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03.

[5]《北京市科技计划管理相关责任主体信用管理办法 (试行) 》.

[6]《浙江省科技计划信用管理和科研不端行为处理办法》.

[7]《山东省科技发展计划评审专家信用管理试行办法》.

[8]《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计划信用管理办法 (试行) 》.

标准化工作思路 篇3

近年来,国际技术贸易壁垒以其形式的多样化、影响的深度化一直广受各国所关注,国际单证标准化问题尤为突出。进出口业务中应用的商业单据、金融单据、文件、证书等统称国际贸易单证,在实务操作中,我们往往借助这些结算单证来处理国际货物的支付、运输、保险、商检、结汇。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的相关测算显示,当前国际贸易单证的费用相当惊人,由于当前缺乏一套世界通用或可借鉴的单证标准,而且与国内贸易相比较,国际贸易的单证数量繁多、处理费用高昂,其费用平均是世界贸易总额的8%左右,一笔进出口业务就要包括生产企业、商贸部门、银行、保险、税务、运输、检验、海关等45个机构出具的将近360份单证。

1981年以来,联合国贸易简化与电子业务委员会陆续推出了《联合国贸易单证样式》等33格建议书、7套标准和5套技术,单证的获得有其应当达到的标准,世界己进入国际标准制约国际市场的新时代。

一、单证标准化壁垒对我国的影响

目前,我国现有的60多万家进出口企业居多,可由于对国际贸易标准缺乏了解,单证、标签等不符合国际标准产生的滞关、压仓、退货等事件,给中国出口贸易造成每年高达上千亿美元的损失,其中涉及农产品、机电、纺织服装、玩具产品、食品、灯具等产品的进出口,而且还有不断扩大影响范围的发展趋势。以我国遭受标准技术贸易壁垒的重灾区——纺织服装行业为例,按照国家商务部数据显示,2010年在高达近300亿美元贸易损失中因单证标准操作方面造成的贸易损失竟占将近三分之一。作为我国外贸前沿阵地的广东省,根据2009年广东省外经贸协会针对广东外贸企业的调查显示,该省每年进出口总额高达4000亿美元左右,但由于缺乏对国际贸易标准的良好掌握而造成货款无法回收的比例就达5%,总额约200亿美元,是其他国家的平均单证误差率20倍。举例说明,一笔贸易方案中计划盈利10万美元的一批出口灯具,由于我国出口企业没有按照联合国国家码单证标准规定的两位数将发货单的国家码写成了三位数,某国海关计算机系统便不允许该批货物的通关,导致货物长时间挤压长达三个月,出口企业在这笔业务中由于单证非标准的错误导致整个出口方案的失败,这是深刻的教训。我国单证费超外贸企业全部利润高达2000亿美元,我国外贸因标准问题年损失超万亿人民币。

目前,单证标准化壁垒成为阻碍中国国际贸易的最大障碍,也是最迫切需要解决的技术贸易壁垒。对常规的实务操作而言,化解这种单证标准化壁垒远比破解质量、安全等方面的壁垒容易得多,成本要低得多,只要我国出口企业操作人员重视和遵循当前我国逐渐开始推广的国际贸易便利化或国际贸易程序简化国家标准,要化解这种技术壁垒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早在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关注相关单证标准制定问题,90年代已经陆续将联合国贸易简化与电子业务委员会(UN/CEFACT)的标准全部转化为我国国家标准,其中的一些标准经过修订后再次发布实施。但为什么经过国家这么多年的单证标准化工作的努力,我国出口贸易每年还会有上千亿美元的损失呢?

二、产生影响的原因分析

1.首先是在国家层面上的认识和重视都不够。在UN/CEFACT建议下,目前,已有60多个国家成立了全国性的贸易简化机构,而新加坡于1994年率先使用《联合国贸易单证样式》标准,在该国每笔进出口业务的报关时间仅为12分钟(原来80分钟),使得商贸效率和通关效率都得到大大的提高,成为名副其实的贸易强国。虽然我国在上世纪90年代初曾尝试在原对外经贸部计算中心下成立一个机构专门负责单证标准化管理的组织机构,但由于该机构并没有在政府机构和民间企业之间能够起到良好的协调沟通作用,也没有发挥将我国进出口单证标准与国际对接和进行数据交换标准的研制、发布、维护、推广应用和对国际标准进行跟踪研究等作用,故早在10多年前我国进行机构改革的同时就将该机构撤销了。国外很多国家已经很重视单证标准化问题,每年UN/CEFACT都会召开一到两次论坛,甚至还每年不间断地召开一次全会。相比较国外,我国国内贸易标准化工作就显得相当滞后,十几年来政府的单证标准化工作一直难言成效,直到2010年我国标准化研究院才派员参加UN/CEFACT的一次年会。相比较联合国对其33格标准建议书进行时时发布、时时维护而言,我国出口企业可以遵循的很多标准显得相当滞后,大多数都是10年、20年修改的版本,与当今国际竞争市场的要求相差甚远。迄今为止,在我国的《职业资质标准》和《中国职业大典》这两部重要的标准与法典当中,还没有涉及有关进出口业务的内容。

2.外贸从业人员缺乏与时俱进的国际单证操作技能。当前我国大约有100万左右的单证从业人员,每年外贸部门以及涉外企业组织的单证人员资格培训人次仅有约5万~10万人,这对于位列世界首位的贸易大国来说,能得到专业化的人才供给简直是杯水车薪,加之采用的培训教材都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资料,培训内容也偏简单,仅仅涉及一些基础性知识:如制单、填单、审单、验单等,对贸易单证标准化内容根本没有涉及。我国很多的单证员甚至连什么是标准的单证都没有基本的概念,更加不用说在实际工作中如何去区分标准单证与非标准单证了。迄今为止我国高校教育中仍然没有一本国际贸易单证标准化的教材,也没有一所院校设有国际贸易标准化教学科目,即使对外经贸大学或中山大学这些在国际贸易专业建设中处于我国前列的高等院校,其相关出版社发行的国际贸易专业教材已经广为被我国各经贸专业所采纳,但这些教材仍与国际贸易的现实操作要求存在较大差距。例如目前我国国内大部分教材在介绍商品特定化方式的时候依然用“唛头”这个词,而唛头其实是由地方语言演变成为行业术语的,如果沿用这个词进行制单,单据都会由于不符合标准而被拒绝而导致数据无法传输。加上很多单证都是由我国外贸企业自己设计和缮制,其格式纷杂,统一和协调性相当低,存在大量潜在的国际贸易纠纷和风险隐患,万一出现问题,将造成不可估算的重大经济损失。

3.外贸企业单证管理不健全、企业利润太低。我国2003年新的《对外贸易法》颁布后,任何企业都可以做国际贸易,但由于业务程序的繁琐与过时、单证存在严重的非标准性,导致交易成本连年攀升,货物运输延误情况严重。这些对于很多规模小、竞争力差、承担风险能力低的中小企业来说,一笔损失就有可能是灭顶之灾,沉重的成本负担使得它们每年的业务量很少,也难以留住素质高的专职单证员,有的中小企业只能花高代价干脆采取委托代理的方式让专业人员填制单证,这就犹如雪上加霜了。有的企业常年依赖出口退税来弥补因为单证非标准造成的损失,虽然企业账面的亏算是扎平了,但实际上是由国家来承担了这些亏损。另外,我们还可以看到,在国家商务部网站公布了很多由于标签、装箱单不规范及规格品名等填写不规范导致货物退的案例。这些问题的频发造成的损失是非常让人痛心的,不是因为我们生产企业的水平低、不是因为商品质量问题,而只是因为一个手续或程序上出现小问题,导致全盘皆输,让人痛心。

4.单证的繁杂性也导致国际贸易信息传递的呆滞和错误。以汽车零配件的报关单证掌握为例,汽车零配件因为型号不同,作用不同,商品编码归类肯定不同。基本每一个零配件都有对应的HS编码,要整理出所有的汽配HS编码需要长时间的积累。而且每一个汽配因为不同的HS,其申报方式也会不同。按长期经验来说,企业必须弄清楚汽配零件HS再去清关,不然改来改去时间耽误很多。申报时品名不能合并的,必须一一列明,这就是汽配报关最麻烦的地方,一次进口,可能品名就有几十个,这就大大增加了业务员取得完整外贸单证的难度。出于降低成本的角度考虑,现在大多数企业都尽量减少各项投入,包括人才投入,很多企业都严重缺乏既懂国际贸易规则又了解国家对进出口业务要求的专业人才,甚至连很多外贸企业的老板都不熟悉相关知识,因此很多中小型外贸企业会将具体的通关办理委托给国内一些报关公司或国际物流企业去做,这就大量增加了中小企业的成本费用。另外,本来简化国际贸易程序是UN/CEFACT制定系列标准的目的所在,但该机构发布的保障国际贸易程序简化的国际标准却是一个庞大的体系,使得要掌握该系列标准就显得是一件非常艰难的事情。

三、化解单证标准化壁垒化应采用的措施

第一,政府应细化外经贸政策,提高相关服务质量。目前我国海关、质检等领域的常规制度仍与企业实际操作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建议政府加强了解企业长期反映而得不到落实的问题,完善相关职能部门的服务,努力推进继续贸易便利化。各海关、税务、商检的各项程序法规应具体根据不同企业类型的特定情况有适应性的规定,细化出口产品、海关代码,从企业需求出发梳理各个环节,大力推进国际贸易标准化工作,降低法检收费标准,切实简化各个部门相关手续,降低企业交易成本。努力实现国际贸易单证标准化四个基本要素,即:单证格式、贸易数据元、贸易数据元代码、标准EDI报文,这是我国外贸企业的国际贸易单证突破国际林立的技术壁垒的基础条件。

第二,企业应加强外贸单证员的技能培训。由于联合国关于国际贸易标准化的建议书和标准众多,又都是英文版的,对于中国使用者来说非常困难。中国标准化研究院进行了多年深入的研究,已经将这些建议书、标准和技术规范进行了科学分类,编制出版了《国际贸易程序简化与标准化指南》、《国际贸易简化与标准化实务》、《国际贸易电子数据交换标准化实务》等书籍。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培训中心已经也与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共同发起的国际贸易标准化推广应用项目。但单证专业人才的培养必须要有明确的计划和目标,按照我国外经贸的发展需要,至少在五年内能为外贸企业培养输送约10000名涉外人才、两三年内培养300-500名政府有关部门和企业高管的中高级管理人才。为了实现此目标,我国相关管理部门、教育部门与企业应走联合办学的道路。分别针对政府企业和贸易主管部门中高级管理人员、一线专业人员、高校的学习对刚进入或者准备进入这个行业里的大学毕业生和研究生开设有针对性的培训班和实训练习。目前,福建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和省外经贸厅着手相关工作,签署文件指定省外贸学院负责先在福建15个重点出口基地推广应用国际贸易标准,然后在全省推广。广东省外贸学院也已与国家发改委培训中心联系,开展单证人才合作培养。

第三,企业应通过制度建设,加强单证管理。企业除了加大对人才的培养之外,还应加强制度建设,建立一套从生产到流通各环节单证管理和流转制度,建立一套适合涉外企业的单证工作专人负责/单独部门负责制,提高员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只有通过制度建设,促进经营机制转型或与国际贸易标准按轨,实施服务标准化,才可能改变现状,规避单证标准化壁垒风险。另外,企业必须及时更新外贸单证管理软件。随着外贸企业管理要求的不断提高,以进出口业务处理过程为直接对象的进出口业务管理系统开始出现,系统由制单软件的功能扩充发展,最初表现为单纯的“进口业务”、“出口业务”管理软件。其特点为:以外销合同、发票为主线,以数据录入为手段,以统计分析为目标。但合同、发票、收付、库存等数据仅能录入保存信息,以满足全公司业务数据的统计查询,缺少对各种业务的管理控制方法和手段,进、出口系统与其他MIS系统相互独立,数据不能共享。我国企业必须加大对管理软件的更新力度,适应外经贸形势的发展。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更要求外贸企业要改变以往主要依靠数量和速度发展为主的思路,改变外贸产业结构和进出口商品结构,提高出口商品的质量、档次、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走实业化、集团化、国际化规模经营和集约型增长之路。企业要化解单证标准化壁垒造成的影响,既要与国际企业接轨,更要加快实现外贸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

[1]吴国新:国际贸易中标准化问题研究.国际商务研究,2007,12

[2]谢国旺:国际贸易中的标准问题解决方略的研究.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7、8

标准化工作思路 篇4

掘进安全质量标准化

考 核 办 法

及细则思路

眀业主井项目部掘进安全质量标准化考核办法及细则思路: 考虑考核项目有:

1、集约生产:循环作业合理,劳动组织科学,运输简化合理。

2、设备管理:设备保养、掘进工作面运输配臵合理,3、支护管理:顶板管理、材料质量、内在质量、工程感观:巷道轮廓成型、支护表面符合要求。

4、变化管理:制度、现场管理、技术管理

5、文明生产:作业环境;

6、以省标准化标准为准绳,以我矿制定的标准细则为标准,随时掌握工作进程。其优点有三:

一、使职工在舒适的环境中工作,快乐工作,提升安全系数;

二、可以保证设备使用寿命最长;

三、可以最大限度节约材料;

四、与省质量标准化同步。

近期抓探水比较严格,在探水方面应该具备后附资料(其中有的是矿方应该具备的)【后附】

煤矿掘进安全质量标准

1、劳动组织科学,循环作业图表编制科学;必须建立交接班制度,交接班台账应记录工作面隐患和工作量;正规循环率不低于85%。

2、掘进工作面外部运输系统应简化、合理;运输能力也掘进工作面的生产能力相匹配。

3、掘进工作面胶带输送机设备完好、配臵合理、能力匹配;材料设备应采用机械运输,且轨道敷设、运输安全设施和安全距离符合标准;

人工运料距离不应超过300m

4、不应使用第一、二、三批明令禁止使用的淘汰设备

5、调度绞车、无极绳绞车、卡轨车、单轨吊及无轨胶轮车等运输装备设施完好,部件齐全,制动系统可靠,安设符合要求,声光信号齐全,安全措施全面

6、.建立健全技术管理体系,建立矿压观测、顶板隐患排查治理、探放水、工程质量验收、设备检修等制度及各级掘进技术工作岗位责任制,技术资料档案化管理;每月必须有施工巷道技术工作总结

7、坚持支护质量和顶板动态监测,有分析和处理制度,并有分析处理记录闭合,记录资料齐全;必须有工作面地质及水文地质预报,矿地质部门每月至少有一次预报,预报必须经矿总工程师(技术负责人)签字认可并有相关部门和施工单位报告的记录

8、掘进作业场应悬挂规范的巷道布臵图,施工断面图、断面截割轨迹图、设备布臵图、临时支护图、监测监控系统图、供电系统图、通风系统图、避灾路线图等说明牌板;悬挂位臵合理;必须有探放水钻孔设计图和允许掘进施工进度记录牌板

9、作业规程和措施针对性、操作性强,支护参数合理,现场应按要求施工。审批手续完备,贯彻、考核和签字记录齐全(规程考试合格后方可上岗),支护工艺改变,应重新修改及审批,作业规程每月至少由矿总工程师或矿分管副总工程师组织一次复查并有复审意见;巷道开口及贯通、过构造应组织会审,确定施工工艺、支护参数,并有专项安全技术措施

10、掘进管理人员取得安全资格证,新工人培训合格后方可上岗,特殊工种必须取得操作资格证并持证上岗,各掘进工种配备齐全

11、现场作业人员操作规范,按操作规程及相关的作业规程、措施施工;无“三违”行为;零星工作施工有会审措施、有跟班干部

12、管理和技术人员掌握掘进专业技术;作业人员掌握本岗位操作规程,熟知作业规程和技术措施内容

13、.建立变化管理工作制度,完善响应机制,根据变化的情况进行分类分级处理。小的人员、工具、工序等变化由班组响应处理;系统、环境等影响较大的变化由分管部门响应处理;对于一些特殊的或突发的变化由相关的矿领导处理

14、.管理部门、区队和班级每天排查人员、时段、工艺、工具、工序、系统和环境等变化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并进行闭合管理

15、.转载点、休息地点、车场及硐室及工作面等场所照明符合要求

16、工作面风筒不落地,吊挂整齐、逢环必挂、不漏风,风筒距工作面距离符合作业规程规定;必须定期冲洗巷帮、装岩(煤)洒水、净化风流等综合防尘措施;采用湿式喷浆并使用除尘器、掘进机使用内外喷雾和除尘器;作业人员佩戴个人防护用品

17、外围巷道无构成隐患的失修巷道;斜巷的各种安全设施齐全可靠

18、现场整洁,无浮渣、杂物、淤泥、积水(淤泥、积水长度不超过5m,深度不超过0.1m);设备清洁,物料分类、集中码放整齐,管路吊挂整齐;材料、设备标志牌齐全、清晰、准确,里程牌、安全警示牌设臵齐全、规范;掘进工作面的温度不应超过26℃

19、矿锚喷支护巷道工程质量考核、检查制度,各种检查有记录,班组有班组检查验收制度并有记录

20、材料质量:锚杆(索)的杆体及配件、网等材质、品种、规格、强度、锚固剂、喷浆材料质量符合设计要求

21、规格质量:1)、巷道净宽:中线至任一帮距离0---100毫米。无中线测全宽—50-----200毫米。2)、巷道净高:腰线距顶底板距离,0---100毫米,无腰线测全高—50-----200毫米。.巷道坡度:掘进坡度的偏差不得超过〒1‰,巷道水沟:深、宽、正负30毫米,3)、内在质量:.喷层厚度不低于设计值(现场每25m打一组观测孔,一组观测孔至少打3个且均匀布臵)。喷射混凝土的强度和基础深度强度符合设计要求,基础深度≤10%,不准出现超、欠挖3处(光面上出现直径大于500mm,深度项大于250mm,帮大于200mm)。锚杆(索)安装,安装牢固,托盘紧贴壁面未接触部位要楔紧,螺母矩扭、锚固力、网的铺设、连接符合设计要求。锚杆(索)间排距—100+100.。锚杆(索)外露:锚杆螺母外锚杆丝扣10~40mm之间。锚索露出锁具150~250mm。锚杆角度:锚杆角度应与井巷轮廓线的角度或与层理面、节理面、裂隙面垂直,最低不小于75°。

眀业主井项目部 掘进工作面标准化管理标准

综掘工作必须做到”7864311”标准。即:(七条直线、八个

齐全、六无、四不、三平整、一干净、一整齐)分区、分段、分时责任到人。各级巡查、督查、自查全以此标准考评,每不达标一处,跟据情节轻重给预1-5分的扣分。每10天汇总一次,在本项目部根据情节井下处罚。一、七条直线:

1、锚喷成型巷道必须为一条直线:净宽净高必须符合要求,严格按照中腰线推进,无坑洼现象.始终保持一条直线。

2、管路吊挂要一条直线.管道均靠巷道外帮安设,吊挂成直线.3、电缆吊挂成一条直线.电缆自然下垂小于50毫米.,电缆钩间距不得大于3架棚,全部电缆都必须单根上钩.4、轨道铺设一条直线.轨道道木铺设一条直线,铺设质量要符合运输质量标准规定要求.高低随势。

5、皮带铺设成一条直线.皮带煤溜铺设平整成一条直线,并符合铺设质量要求.皮带H架编号管理.6、照明灯具悬挂成一条直线.间距30米,悬挂位于巷中,高地随势。

7、风筒吊挂成一条直线.风筒吊挂高度一致,风筒上切面距棚不大于200mm.风筒逢环必挂,不漏风.迎头风不落地,风筒接口严密.编号管理.二、八齐全

1、安全设施齐全.(1)、横过胶带机要有过桥.(2).辅助运输系统必须有独立的声光信号警示系统.(3).风电,瓦斯电闭锁

必须可靠;灵敏.(4).胶带有保护装臵并灵敏可靠.(5)、巷内瓦斯探头安设距窝头不大于5米,风速探头安装在巷道回风口以里20米内,无拐弯、无障碍、断面无变化,能准确测风的地点.(6)瓦斯探头应垂直悬挂,距顶板不大于300㎜,距巷道侧壁不小于200㎜.(7)、电器设备必须有齐全的保护和可靠的接地,符合机电质量标准要求.

2、标志牌齐全。所有安全设施必须有标志牌,如风机、风筒;瓦斯探头.掘进工作面标志牌,基本分为:支护材料类、设备构件类、轨道构件类,设开工标志牌.移动式行人桥护栏挂标志,固定行人过桥固定在棚梁上.安全设施必须有标志牌,如风机、瓦斯探头、水袋;巷标;距离牌等.

3、图板齐全.包括巷道平面布臵图、避灾线路、供电系统图、通风图、设备布臵、交接班、瓦斯管理、停送电制度,掘进要设备管理、维护保养制度.炮头轨迹图、主要设备技术参数表,双风机双电源自动切换示意图等。

4、照明通讯系统齐全.保证盏盏完好,各转载要安装电话一部。5、防尘设施齐全.(1)、洒水灭尘管,每50米留口一个.(2)、掘进必须使用内外喷雾.(3)、距离工作面50米处设水幕,幕布喷雾封闭断面煤尘.(4)、各转载点设灭尘喷头,保证就位合理. 6、消防设施齐全.凡有灭火器点必须有砂箱和消防锹,锹把为红色.

7、托辊齐全.胶带机不得缺托辊,不跑偏,并保证完好.

8、规程措施齐全.(1)、规程编制符合规定,做到科学合理,符合条件,内容齐全,图文清晰.(2)、规程措施开工前必须认真贯彻学习.

三、“六无”

1、巷道无淤泥积水.积水长度>5米,深度>0、1米为积水;长度>5米为淤泥.长度较长(大于15米)深度不够,但影响行人及观观感了为泥积水,巷道低洼处无架设有牢固稳定的过人桥可视为积水.2、巷道内无杂物.巷道内材料除规定存放点外,沿巷不得存在除背帮材料以外的其它物料,否则视为杂物.风门前后5米内不得存放任何材料,矸石炭块直径超过30㎜视为杂物.3、巷内无宽帮高顶.巷道帮顶如果有特殊情况必须有特殊措施,整体必须美观安全.4、巷内无积尘,巷内积尘厚度大于2㎜连续长度超过5米视为煤尘堆积.5、无失爆.机电设备达完好标准保齐全,失爆为零开关上架,接地极齐全牢固及各种标志牌齐全符合机电质量标准要求.6、无漏风.风筒接口严密,风筒无破口,不漏风.四、“四不”

1、工作面支护不空顶.工作面最后一架梁距窝头煤壁距离不大于2米,如大于2米时间不能超过1小时

2、锚杆螺丝不松动.锚杆经拉力试验达标准为锚杆不松动.3、锚杆、锚索外露长度达标不违规.主要指锚杆、锚索的位臵拉力、外露符合标准.4、胶带不跑偏煤溜、不漂链.胶带运转正常,不跑偏.煤运转正常.五、“三平整”

1、巷道顶帮无宽帮高顶现象.观感平整.相对凹凸高差小于10㎜.2、棚梁棚腿平整.同一坡段巷道必须处于同一平面,高差不超过20MM.棚腿顷角必须符合作业规程要求,眼观无明显明暗现象.3、巷道底板平整.底板无局部台阶,无局部超挖.两帮明暗不超50MM,行人无明显不适感.六、“一干净”

巷内浮煤清理干净.巷道浮煤必须班班清理底板,道肩要用锹铲齐,保证巷道干净.七、“一整齐”

材料码放整齐.材料设备分类在指点码放整齐,不得影响运输和行人.不得乱取乱放.同种材料设备在同一地点必须集中存放.材料码放符合标准.巷道初开口时可将材设备存放在采区材料巷或皮带巷内,待开口完毕皮带安好后,材料全部进行轨道巷道绕道下口到皮带机头.若遇特殊情况另外指定.风门前后5米不准堆积如山放任何材料设备.皮带机头应有工具箱,放工具和小型配件,小型材料放在巷内为杂物.包括板、螺丝、道钉等小件.防治水各项管理内容汇目录

一、15种制度

1、水害防治岗位责任制

2、水害防治技术管理制度

3、水害预测预报制度

4、水害隐患排查治理制度

5、事故隐患责任追究制度

6、防治水绩效考核制度

7、暴雨期间巡视及停产撤人制度

8、防治水管理运行制度

9、防治水安全确认移交制度

10、防治水日常巡检考核制度

1、探放水作业质量验收制度

12、防治水作业优先制度

13、探掘分离制度

14、探放水作业现场图板管理制度。

二、15种台账

1、井下水文涌水观测台账

2、气象观测记录

3、地表水文观测成果台账

4、钻孔水位、井泉动态观测成果台账

5、抽放水试验成果台账

6、矿井出水突水情况记录

7、井田地质钻孔综合成果台账

8、井田水位地质钻孔成果表

9、水质观测台账。

10、水源水质受污染观测资料台账

11、矿区水源水井井孔资料台账

12、封孔不良钻孔统计表

13、矿井和周边煤矿采空区相关资料台账

14、水闸门(墙)观测资料台账

15、其它资料台账。三、五种图纸

1、矿井水文地质图

2、矿井充水性图

3、矿井涌水量与相关因素动态曲线图

4、矿井排水系统图

5、水文地质剖面图、水文地质柱状图

四、规划、方案、1、防治水计划

2、中长期防治水计划

3、水害应急预案

五、探放水设计1、5个采掘面探放水设计

六、物探、化探资料1、5个采掘面物探资料2、5个采掘面化探资料

七、机构、队伍文件

1、机构文件1个

2、队伍21人文件1个

八、4种地质报告

1、生产矿井地质报告2008年

2、兼并重组水文地质报告2010年

3、矿井水文地质调查报告 2010年

4、水文地质划分报告2011年 九、三专台账:

1、专业队伍、专业技术人员、专用设备

十、雨季三防:

1、雨季三防预案1本(队伍、物资、设备)

十一、3种日常观测记录

1、涌水量观测记录

2、气象观测记录

3、周边矿井采空区调查记录

十二、机制:

建立灾害性天气预警和预防机制

十三、预测预报记录: 采掘面水文地质预测预报记录

十四、承压水防治措施

十五、防治水隐患排查记录

十六、调查报告:

周边煤矿水文地质、采空区、地表水、构造调查报告

十七:现场管理

1、四种设备齐全:钻机、钻杆、测尺、套管。

2、四种牌板齐全:安全确认牌板、探放水管理牌板、进尺记录牌板、钻孔设计图牌板。

3、进尺记录本齐全

4、探水线标注齐全

5、探水帮眼挂牌齐全

6、钻机距工作面不超30米,接电备用。钻杆数量充足。

7、井口公示齐全。

李彦文

标准化工作思路 篇5

——学习基于标准的教学相关书籍的体会

广汉市研培中心 蒋玉国

前言

课程标准是对学生经过某一学段之后的学习结果的行为描述。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课程标准框架》中指出,课程标准描述的是学生学习所包括的主要领域及大多数学生在每一学习领域能达到的学习结果。1992年在美国举行的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穿过(地区)教育部长会议中提出:课程标准是对我们希望学生在校期间应掌握的特定知识、技能和态度的非常清晰明确的阐述。它为学校的课程规划、实施与评价提供了一种参照。

课程标准具有四大特点:

1、课程标准主要是对学生经过某一学段之后的学习结果的行为描述,涉及三个领域: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

2、课程标准主要规定某一学段或年级所有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通过个人努力都需要达到的要求,它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而不是最高要求。

3、课程标准隐含着教师不是教科书的执行者,而是教学方案的开发者,它使教师与学生等课程实施者作为独立的主体参与教学过程,使课程具有生成性、适应性成为可能。

4、课程标准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质量的主要标志,它统领课程的管理、评价、督导与指导,具有一定的严肃性与政策性。

制定课程标准,基于课程标准实施教学已成为国际基础教育改革的一种趋势。美国学者安斯沃斯(Larry Ainsworth)著写的《解析标准—使标准更易应用》一书开发了课程标准分解的过程与方法,其中包括正确找出内容标准中要求学生“应知”和“应做”的关键术语;分析这些术语的教育含义和相互关系;确定内容标准中所表达的核心观念;明确教师教学中所需要解决的基本教学问题等环节,还以实例说明了将内容标准转化为学习目标的具体操作步骤。

一、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基本理念

我国学者崔允漷等人在大量调查研究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建构了基于标准教学设计的方法和过程。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是一种融课程标准、学习评价和教学活动为一体的设计过程,为教师提供了一种理解课程标准、解析课程标准、应用课程标准的新视角。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依据课程标准界定学习目标,保持标准与学习目标的一致性;二是评价设计先于教学活动的设计,体现评价促进学生学习的理念,保持学习目标与学习评价的一致性;三是依据学习目标设计教学活动,通过学习评价调整、补救课堂教学,确保学习目标的达成。

基于标准的教学不是一种教学方法,而是一种教学理念;基于标准的教学不是按图索骥,而是教学创造;基于标准的教学更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师生交流活动,其活动成果既取决于真实情景中的知识生成,也离不开前期的教学准备。于是,我们得出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过程:首先设计学期课程纲要,其次设计学科课时教案。都是基于课程标准来编制。

二、基于课程标准编制学科课程纲要,替代以往的学期教学进度安排 所谓学科课程纲要,就是指学科教师依据学科课程标准和学科教材编制的某学期、某门课程、体现课程元素、指导学生“学”与教师“教”的计划纲要。学科课程纲要与教案、教学进度表的主要区别在于课程纲要完整地体现了课程元素——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教案往往着重关注内容与方法,教学进度表主要包括教学时间与内容安排,都没有完整地体现课程的基本元素。

每一位学科教师,在新学期开学前一周必须上交一份所任学科、本学期的课程纲要,并在教研组内进行交流、分享与同伴评议。在新学期的第一次上课时,与学生分享课程纲要,让学生知道本学期、本学科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等计划要点。

第一、编制《学科课程纲要》是学科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必经之路。教师编制《学科课程纲要》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对本学期学科教学实施进行整体规划设计的过程。因此,教师必须厘清本学期的课程在本学科课程中的地位与价值,明确本学期的课程内容与本学科课程整体的逻辑关系,明确知识点与课程目标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而从整体上把握课程实施的目标与内容。

学科教师编制《学科课程纲要》的过程,也是对实施教学所需要的各种条件的审视过程。《学科课程纲要》是一种规划,也是一种对教学实施的预期设计,必须充分地考虑保障教学顺利实施的各种必要条件。教师个人编制《学科课程纲要》只是教师个体对教学条件的审视,教研组对《学科课程纲要》的集体审议则是对《学科课程纲要》实施的可行性、合理性的集体评估。这是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不可或缺的过程。

《学科课程纲要》不仅是教师的教学设计方案,同样也是指导学生学习的蓝本。对于学生来说,《学科课程纲要》描述了学习的目的地,画出了学习线路图,并且提出了学习的基本要求,因此,《学科课程纲要》有利于学生明确本学期所学课程的总体目标与教学安排,从而明确自己的学习任务,把握学习内容的逻辑框架,进而学会规划自己的学习。这是国家课程生本化实施的必然要求。

由于长期以来课程意识的淡薄和管理的薄弱,课程管理基本上只局限于教学进度的管理。《学科课程纲要》要求教师对本学期的课程教学进行全面的设计,而《学科课程纲要》确定过程中的集体审议程序保证了课程的全部元素都被纳入学校课程管理的范畴。教研组和教师个体在课程纲要审议中的主体作用使得课程纲要的确定成为教师自己的事,有利于避免课程管理的形式化、行政化的倾向。

总之,学科教师编制《学科课程纲要》既有利于学科教师整体把握课程目标与内容,又有利于学科教师审视满足课程实施的所需条件,也有利于学生明确所学课程的总体目标与内容框架,更有利于学校提升课程管理水平,是学科教师变经验型教学为专业化教学、变非理性教学为理性教学的必然要求。

第二、编制《学科课程纲要》必须具备四项基本的教学素养。学科教师要编制高质量的《学科课程纲要》,一是必须回答好三个问题:(1)你要把学生带到哪里去?教师要回答的是学生的课程学习目标问题: 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2)你怎样把学生带到那里?教师要回答的是学习策略和学习过程问题。(3)你如何确信你已经把学生带到了那里?教师要回答的是学习效果的评价问题。二是必须具备三种基本教学能力:设计教学的能力、实施教学的能力、评价教学的能力。回答不好这三个问题、不具备这三种基本教学能力的教师,一定不是一位合格教师。三是必须把握三个前提:把握学科思想、掌握学科知识体系、明确学科课程目标。把握不好这三个前提,《学科课程纲要》的编制设计就无从谈起。四是必须做到三个读懂:读懂课标和教材、读懂学生、读懂课堂。这是学科教师高质量地编制设计《学科课程纲要》的基础。第三、编制《学科课程纲要》必须把握基本的构成要素。《学科课程纲要》的构成要素应该包括:一是一般项目:学校名称;科目名称;设计教师;课程类型;适用年级;课时;日期。二是课程元素: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三是所需条件:为顺利实施该课程所需要学校提供的条件。

编制《学科课程纲要》关键是处理好四个课程元素。课程目标是构成课程内涵的第一要素,制定目标的依据是对学生的研究、对课程标准的解读、教学材及其它资源的分析把握;总体把握教材内容难点、重点等;明确表述学习活动的组织与安排;确认评价的内容与方式。

第四、编制和完善《学科课程纲要》要发挥学生的作用。课程纲要是分发给学生的,应该以学生学习为中心来编制设计,最好使用第二人称,让学生深切感受到自己就是学习责任的承担者。亲切友善的纲要比起防范和限制性的纲要,更容易让学生记住课程信息,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产生更好的学习效果。课程纲要不是一成不变的,每个学期结束时,教师都要在一个学期教学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修订和完善。教师要发挥学生在课程纲要设计与完善过程中的作用。

一份编制质量高并被有效使用的课程纲要,能够规范教师的教,指导学生的学,并有助于师生关系的和谐,因而是一种低碳高效、规范教学行为、减轻不必要的学习负担、提高教与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三、采取逆向设计思路,编制学科课时教案

传统的教案编写,注重教学过程,这是突出“教”的理念在作祟。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采取“逆向设计”思路,即先设计学习目标,通过一节课的学习,回答“学生要到哪儿去”;其次设计教学评价,通过什么方式知道学生“到达了那里”;由目标和评价最后来设计教学过程,回答“通过怎样的方式把学生带到目的地”。

1、学习目标——预期的学生学习结果

设计学习目标时,要首先对课程标准中的相关目标进行陈述,再结合学情分析细化课时学习目标。学习目标具有以下4个特征:

一是“一堂课”的目标,要从课程纲要、专题计划出发思考和定位;二是“学生学习”的目标,是提供给学生的而不是教师的,引导学生去达到并通过评价证明标准陈述中的知识或技能(因此行为动词的主体是学生);三是“学生学习的表现行为和结果”,就是在教学结束后,学生应取得哪些进步,能够做到哪些原来不能做到的事情,而不是描述教师打算教的内容;四是要尽可能是“可以观察”的,即课时目标要尽可能用具体的可测性术语来陈述。

课时教学目标需要在分解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实际制定。分解的意义及方法另文赘述。

2、评价标准——检测预期的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活动方案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应表述:(1)评价任务,即用怎样的途径或证据(观点、作业、表情、板演、演示)知道学生是否达到了预期;(2)评价标准,即(教师、学生)用以判断任务实现程度的标准或评分规则;(3)评价后的修正措施,即如果没有达到该如何补充教学、补充什么等。

没有基于课程标准的明确的评价方案,教师的评价将是随意的,更不可能引导学生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更何况一堂课40分钟的教学是分前后相续若干环节的。只有根据评价标准对完成的环节及时进行评价,确认这一环节的学习目标达成,才可以进入下一环节的学习。只能在有了基于课程标准的评价方案后,我们的课堂教学才是“清醒”的。

3、教学活动方案,即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的设计是最费教师心思的,我们需要思考:(1)什么样的活动(工作/经验/任务)能有效达到学习结果;(2)什么样的方法、顺序能使该有效的工作最能吸引人;(3)为了确保有效的表现,需要在环节、呈示、对话、指导上给予怎样的预设。

以上是个人的点滴体会,下一步将加大学习和领会力度,在我市推进教学改革构建高效课堂方面提出具体的操作办法。

参考书籍:

1、《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 李峰著 华东师大出版社

2、《基于标准的课程纲要和教案》 崔允漷 周文胜 周文叶 主编 华东师大出版社

标准化工作思路 篇6

完善北京市地方水环境标准体系的总体思路

摘要:随着国家水环境标准思路的改变,北京市水环境标准也应进行相应的修订.在分析北京市水环境标准现状的`基础上,指出了目前标准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根据北京市水环境标准需求,提出了完善北京市水环境标准体系的总体思路,涉及工业、城镇污水处理厂、医疗机构等方面.标准体系完善对降低污染物排放、改善北京市水环境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对未来北京市水环境标准体系的规划起着很好的参考意义.作 者:潘涛    刘桂中    张楠    王永刚    Pan Tao    Liu Guizhong    Zhang Nan    Wang Yonggang  作者单位: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37 期 刊:环境科学与管理   Journal: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MANAGEMENT 年,卷(期):, 35(1) 分类号:X321 关键词:北京    地方标准    水环境   

标准化工作思路 篇7

数字出版是建立在近几年快速发展起来的计算机应用技术、通信网络技术以及媒体产业技术等基础之上的新型出版模式。相对于传统的出版产业而言, 数字化出版所依赖的媒介物往往是电子设备, 通过计算机及相关终端设备进行数字化访问。近几年来, 数字出版行业在我国发展得如火如荼, 已经形成了一种新兴产业链, 给现代人的生活及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在这种情况下, 针对实现数字出版标准化建设的探索极有必要。

二、数字出版标准化建设及其总体思路概述

(一) 浅析数字出版模式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各类型产业的发展模式也进行了适度调整, 以期顺应当前信息时代环境下的市场竞争的趋势。从其概念上来看, 数字出版模式意味着采用了数字技术策略来进行出版物的内容编辑或加工, 通过网络平台等媒体传播渠道来进行出版发行, 进而获取到出版利润的一种新型出版方式。在我国的“十一五”期间, 数字出版产业当中的一些产品的形态基本显现出来, 主要包括:电子图书、数字报纸、数字期刊、网络教育出版物、数字音乐、网络动漫、网络游戏、手机出版物等等。[1]各类型的数字出版都有着不同的产业成产过程, 但往往会涉及版权以及产品归类等问题, 这就给数字出版标准化的涌现埋下了伏笔。

(二) 数字出版标准化建设及其基本流程分析

无论从理论研究还是从实践经验来看, 数字出版标准化建设都是极有必要的。数字出版标准化建设的总体思路围绕着降低出版成本、规范出版行业发展等目标展开。从具体的数字出版标准化流程来看, 该类型体系建设需要行业内外的各个节点进行密切配合, 而且, 还需国家政策的有力推动, 才能将数字出版标准化建设推行下去。总的来说, 数字出版标准化建设对于新型出版产业的发展意义重大。

(1) 数字出版标准化建设的总体思路。针对出版标准化建设的探讨与实施较早, 尤其是新闻出版界的标准化建设流程较为明晰, 一直以来我国出版界都在遵循着一套统一的标准体制来发行各类型出版产品。在我国, 针对数字出版领域的标准化建设问题的研究较晚, 因为很多西方发达国家在20世纪80年代左右就已经开始研究数字出版标准化建设的具体措施, 并通过开展学术交流等形式来增强国家文化产业建设的整体竞争力。实质上, 数字出版标准化建设的总体思路仍然延续传统的出版产业标准化进程来实施, 并适当整合先进的数字管理技术加以支撑, 以此来维护数字出版市场的有序运行, 提升我国经济的总产值。

(2) 数字出版标准化建设的流程分析。相对于传统的出版产业而言, 数字出版的存储较为便捷, 且数字出版物的生产成本较低, 这就是现阶段数字出版产品备受欢迎且发展较为快速的根本原因, 甚至有人认为, 数字出版产业将会替换掉传统的出版产业, 抢占其固有的市场份额, 也正是如此, 在数字出版产业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出现了市场恶性侵占的状况, 不利于数字出版市场的有序发展。从具体情况来看, 数字出版标准化建设的流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内容:其一, 严格管控数字出版物的发行质量。其二, 加大对数字出版行政管理机构的治理力度。其三, 梳理数字出版的各类型渠道, 还数字出版产业一个健康有序的市场环境。只有做到这些, 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我国数字出版标准化的推行效率。

三、探究通往数字出版标准化之路的现实阻碍

现阶段, 在我国大部分实体产业的发展都采用了较为先进的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等新型模式来推进产业效能, 以及维系相关产业链条的运作。实质上, 从实践过程来看, 走在数字标准化建设之路上并非一帆风顺的, 往往在融合了智能科技手段以后, 传统的产业结构及其管理模式都需要有所调整, 才能够适应新型数字标准化等形式的融入。[2]

(一) 数字出版标准化建设的推行力度不够

通常情况下, 如若朝向数字标准化建设目标靠拢, 需要经历一段时期的磨合, 在这一过程中, 无论是产业运作模式还是业务推广形式都需要做出改变。就以我国数字出版行业来说, 其数字出版标准化建设虽然起步较晚, 但由于整个社会环境发生的改变, 信息时代促使产业走向数字化、标准化的道路, 所以, 在过去的一段时期以来, 数字出版标准化的思路较为明晰。[3]尽管如此, 我国数字出版标准化建设的推行力度不够, 这通常体现在数字出版物繁乱、版权问题层出不穷等方面。

(二) 出版市场环境对于数字出版有一定的排异反应

实际上, 尽管我国数字出版标准化建设的基本框架已初见雏形, 但由于数字出版标准化建设的后期推进效率不够, 以及国家整体的出版市场环境对于数字出版有一定的排异反应, 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实现数字出版标准化目标的进度。基于此, 需要借助国家政策以及市场因素调节等有效策略来积极影响数字出版标准化进程的推进效率。而且, 更值得人们反思的是, 国家整体的出版市场环境对于数字出版有一定的排异反应, 这涉及的便是出版利益的权衡问题。因此, 亟待国家通过政策调整来加以规范。

四、实现数字出版标准化目标的有效策略分析

(一) 规范市场环境, 树立行业形象

从本质上来看, 数字出版标准化建设与传统的出版标准化体制有着一些相像之处, 因其同属于出版产业链条发展当中的一部分, 但由于数字出版产业具有较强的技术特性, 致使在推进数字出版标准化进度的过程中, 遇到了更为复杂的技术难题以及市场监管状况。即便如此, 我国数字出版标准化建设也是以传统的出版标准化建设的思路为依托, 融入了较为先进的管理理念来加以强化。只有这样, 才能从根本上规范该产业发展, 呈现给世人一个崭新的行业形象。

(二) 强化数字出版产业的竞争力, 突显其产业价值

从现实的角度来看, 数字出版标准化建设的意义十分重大,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推进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及其在市场当中的影响力。从一段时期以来的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来看, 该类型产业的崛起对于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 推动文化产业乃至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转变出版业发展方式具有重要意义。在这种情况之下, 通过规范数字出版标准化流程来改善这一境遇。具体来看, 则是通过设置数字出版门槛、规范数字出版标准化机制、增强数字出版技术水平等策略来改革并规制数字出版市场。

五、结束语

在数字出版标准化建设之路上, 尽管出现了诸多难以预料的状况, 但本着提升国家整体文化生产力水平的决心, 采取一系列有利于推进数字出版标准化进行的有效策略, 便可以在最终实现数字出版标准化建设的构想。从实践过程来看, 要想提高出版标准化的水平, 以及激发出我国传统出版产业发展的潜能, 则需要借助国家的相关行业政策与先进的科技来对产业加以改革, 并通过积极贯彻数字标准化流程体系来强化我国文化产业在市场竞争当中的影响力。在数字出版标准化建设的推动下, 行业体制得到了有效的规范与梳理, 数字出版业定会迎来快速发展的春天。

参考文献

[1]黄先蓉, 郝婷.数字出版标准与法规体系建设研究[J].科技与出版, 2012 (03) :69-72.

[2]邬书林.遵循规律扎实工作精心抓好新闻出版行业标准化建设[J].出版发行研究, 2012 (08) :8-9.

标准化工作思路 篇8

关键词:教学目标;评价标准;设计思路;有效教学

文章编号:1005–6629(2015)7–0009–05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1 问题的提出

教学目标是教与学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它指引着教学活动的方向,调控着教学活动的组织和安排,指导着教学测量及评价的制定和实施,对学生的学习有一定的推动和激励作用。目前,教学目标存在着整体性缺失[1]、陈述缺乏规范、层次错位[2]等问题,使得教学目标较为空泛,难以发挥自身的效能。因此,如何设计有效的教学目标是当前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2 有效教学目标的标准

有效的教学目标能够充分发挥其导向、聚合、评价、激励[3]的功能,实现自身价值,以促进教与学的顺利开展。换言之,教学目标功能的发挥程度是衡量教学目标有效性的准绳。但由于教学目标功能的发挥程度反映于教学过程,体现于教学效果,而教学本身的复杂性,使教学过程及效果受到多方面影响,以致教学目标功能的发挥程度往往不易测量和评估。因此,笔者试图从可观测的教学目标的表述出发,在影响教学目标功能发挥的因素层面上,制定教学目标有效性的标准,具体见表1。

2.1 定位的准确度

定位的准确度指教学目标设置的高低、难易的准确程度。准确的目标定位是教学目标设计的前提,也是其导向功能发挥的前提。那么如何判断教学目标的定位是否准确呢?主要靠“三看”:一看教学目标是否紧扣课程标准。紧扣课程标准的具体表现为设计的教学目标从属于课程的总体目标,与内容标准紧密结合,并充分贯彻了课程的基本理念。二看教学目标是否基于学生情况。判断教学目标是否基于学情的方法是看教学目标是否位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是否能让学生在已有的认知、技能、体验上获得发展。三看教学目标是否前后联系。课时目标之间应是前后联系,相互照应,逐层推进的。此时我们则需立足于单元整体设计,在系统分析知识脉络的基础上,对教学目标前后的联系情况加以评判。

2.2 三维的整体度

三维的整体度指三维目标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程度。三维目标从表面上看是对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预期变化的规定,但其实质却暗含着对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环境、教学手段等教学各要素的优化、组织和协调,起到聚合的作用。在三维目标中,知识与技能是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载体,过程与方法是习得知识,训练技能,积累情感,形成态度与价值观的手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又是学生实现其他二维目标的动力所在,三维目标一旦相互孤立,就意味着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知识、技能、方法、情感)不相适应,教学载体错位,教师与学生共同体解除,此时,再谈教学目标的聚合作用就没有意义了。因此,教师在进行三维目标的设计时,应准确把握三维目标的内涵,充分理解其整体性能,避免三维目标相互脱节,相互割裂。整体性强的三维目标内部联系网络构架牢固,即三者之间有明显的联系点、发展点,且联系均符合逻辑规律,互为依托,相互促进。

2.3 特色的鲜明度

特色的鲜明度指教学目标彰显教师教学风格与特色的程度。教学目标聚合作用的发挥有赖于教师依据教学目标对课堂教学的主导和把控。教师若想实现教学目标,就需受教学目标的指导,而指导的前提是教学目标必须与教师的实际情况相符。在现实教学中,教学目标的设计逐渐简化为“复制”和“粘贴”的过程,但这样得来的教学目标常与自身的情况不符,以致教学目标常游离于教学实际之外。而经过教师自己设计,体现自己的教学风格与特色的教学目标,虽然可能不够成熟,但至少比照抄来的要“合身”[4]。该如何判断教学目标特色的鲜明度呢?学生的认知、技能、情感、价值观的发展均是以一定的活动或体验为依托的,教师在创设这些活动和体验的同时,无意间便融入了自己的教学思想、教学风格与教学特色。因此,可从教学目标所提及的学习情境、学习环节、学习任务、学习活动入手判断教学目标特色的鲜明度。

2.4 表述的具体度

表述的具体度指教学目标表述明确具体,可用于观测、操作、评价的程度。教学目标的功能之一是能够作为衡量学生学习结果的标尺。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适时地对比分析学生的反馈信息与教学目标所预设的落点、水平以及程度两者间的差异情况,对学生的学习结果做出评价,继而及时运用教学机智调整教学手段,以缩小现实与目标之间的差距。可见,教学目标必须是可操作、可观测、可检验的,以保证教学评价的信度和效度。具体的教学目标应包括明确的行为主体(默认学生,常省略)、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如:能够以氯化钠的形成为例(行为条件),比较准确地(表现程度)表述(行为动词)离子键的形成过程以及离子键的定义。

2.5 层次的合理度

层次的合理度指教学目标设置不同层次的合理程度。虽然学生的学习均遵循一定的认知规律,但每一个学生的知识背景、认知能力、情感水平以及个人的兴趣、特长和个性等均不相同。为发挥教学目标的激励功能,尽可能地让所有学生都能在课堂上获得学习的成就感,应依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满足不同学生发展需要的教学目标。这是教师充分关注和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体现,也是民主、平等、自由的课堂的保障。当然,并非所有课时都需要设置差异性的教学目标。即使是设置了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也未必就是有效的教学目标,还应考虑该目标的层次数的合理性、层次梯度的适当性等问题。这主要可从设置的层次是否符合学生情况,是否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角度加以判别。

3 有效化学教学目标的设计思路

为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效性,使其功能得到尽可能的发挥,可参照上述指标要求对教学目标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设计思路可用图1表示。下面以人教版《化学必修2》第三章第一节“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以下简称“甲烷”)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设计为例,对有效教学目标的设计思路进行具体说明。

3.1 教学目标初步定位

对教学目标进行初步定位就是要明确学生的学习任务,并确定学习内容的深广度,它是教学目标设计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应以课程标准对学生的基本学习要求为基准实施定位,以明确教材所包含的知识内容之间的关系为手段落实定位。

首先,通读课程标准,从整体上认识化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及课程目标,在此基础上采用一一对应定位的方法,寻找与课时内容相对应的内容标准,将其作为该课时学生需完成的最基本的学习任务。其次,吃透教材,将教材中包含的知识内容依据学习任务进行组合,并结合课程标准明确同一知识点在必修、选修教材中的不同要求,分析不同知识点之间的相互联系,归纳出课标与教材对学生本节课学习的要求,完成教学目标的初步定位。“甲烷”第一课时的主要内容是甲烷的结构及性质,对该课时课程标准及教材的分析见表2。

3.2 三维目标建立

依课标和教材对教学目标进行定位是初步的,从表2中我们不难看出,归纳出的学习任务基本停留在学生知识发展的维度上,但学生的学习应是在知识、能力、情感三个维度上全面发展的。为确保教学目标定位的准确性,需对之前确定的学习任务进行适当调整和合理拓展,建立起三维目标。

建立三维目标可通过解决与学生相关的四个问题来实现。第一,学生学习的起点是什么?系统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能力基础、情感水平和心理状况,以此确定学生的学习起点。第二,学生需要学习的知识内容有哪些?学生需要学习的知识内容不仅由课程标准决定,也由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决定。若课标要求的知识内容不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就需要补充或扩展一些辅助知识作为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台阶,以促进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若课标要求的知识水平距学生的学习起点较近,那么可通过适当加深学生知识学习的程度,使学习任务更具“挑战性”。第三,学生该怎么学习?应思考学生的学习障碍是什么,以此确定学生在本节课应采用或需学习的学习方法,随后依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学习风格、学习动机、学习兴趣、个性特长等,参考课程标准中提供的活动与探究建议预设出学习活动和过程,继而形成过程与方法目标。第四,学生能够受到哪些思想情感教育?学生的情感水平是在与学习环境的交往体验中提升的,经历的学习过程不同,则受到的思想情感教育则不同,因此可通过分析学生学习过程与自身情感发展的内在联系来解决问题,进而确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这四个问题环环相扣,逐步推进,使三维目标之间互融共进,紧密联系,形成了一个互为依托的有机整体。

此外,需要设置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对目标进行分层的做法主要有两种。第一种做法是在确定学生学习起点时,将学生分为若干层次,那么随后三维目标的确定同样也是分成对应层次的,这种做法适合于知识能力水平层次区分明显的班级。第二种做法是依据班级学生的总体情况设置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性目标(目标水平不低于课程标准的要求),同时为有潜能有特长的学生设置发展性目标,这种做法适合于知识能力水平相对平均的班级。

在全面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后,可结合表2中的“内容标准”与“知识内容”确定“甲烷”第一课时的知识与技能目标,三维目标的确立分析见表3。

由此,可将“甲烷”的三维目标初步设置如下,见表4。

3.3 教学目标优化

教学目标优化主要是指教师依据自身的知识经验及教学特长对设置好的教学目标进行微调,使其更符合教师的实际情况,彰显出教师的教学特色。如对于表4中预设的“利用模型了解甲烷的空间结构”的学习过程[5],其中的“利用模型”是指学生对模型进行观察,还是对模型进行组装,还是亲自制作模型?不同的教师,会有不同的思考,也会有不同的选择,每一个选择,都是教师自我风格、自我特色的反映。但无论如何,最终确定的教学过程应是自己能够驾驭得了的,最有利于师生共同体的形成并有助于学生的发展的。教学思想赋予教学目标以灵魂,教学特色赋予教学目标以特质,只有融入了教师教学思想与特色的教学目标,才能为自己所用,教学目标也才不至于成为摆设,其落实也不至于成为纸上谈兵。

3.4 教学目标表述

经过以上步骤,教学目标已基本成型。此时可对教学目标进行进一步的细化和完善,使教学目标包括四个基本要素(主要针对知识与技能目标),具体见表5。

最终“甲烷”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可确定,见表6。

4 结语

教学目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提升教学目标的有效性,使教学目标不流于形式,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重视的问题。目前,关于教学目标设计问题的理论已经趋于成熟,但在实践方面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如何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邓阳,王后雄.从孤立到整合化学教学三维目标的全面落实[J].化学教育,2013,(8):16.

[2]林能顶,陈美智.新课程化学教学目标编制存在的问题及矫正建议[J].化学教育,2012,(7):17~20.

[3]陈旭远.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163.

[4]陈献忠.当前中学化学教师对教学目标认识的调查[J].化学教育,2010,(11):31.

上一篇:幼儿园实习鉴定下一篇:和谐社会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