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服务“三农”和县域经济的分析报告(精选9篇)
关于服务“三农”和县域经济的分析报告
该行自****年**月**日成立以来,始终以‚依法、合规、稳健经营‛为宗旨,本着‚服务‘三农’、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原则,明确市场定位,加强内控建设,努力拓展市场,实现了各项业务的快速、健康发展,该行在实现快速发展的同时始终把支持‚三农‛工作放在首位,截止**年**月末,该行已累计发放贷款近**户,近**余笔累计投放金额达***亿元,余额达**万元,其中:农村经济及各类组织贷款**万元,农户贷款**万元,城市企业及各类组织涉农贷款**万元。
一、积极支持‚三农‛,践行设立村镇银行宗旨。
该行根据**系农业大县的特点,重点推出了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农户联保贷款、农户贷款,个人经营性贷款,‚**‛个人循环贷款、个人消费贷款、个人助学贷款以及中小企业流动资金贷款等信贷品种,给客户提供了较多的选择,让客户自主选择合适的信贷品种。为了更好地支持‚三农‛,该行在贷款定价方面实行灵活的定价机制,根据客户经营项目及行业区别定价,特别是农林牧渔业贷款及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执行优惠利率;在服务方式上,该行实行全员客户经理,要求客户经理要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提高服务水平和办事效率,深入农村、企业,做好‚三农‛资金需求调查,提供跟踪服务,解决资金需求难题。截止**月末,该行发放农户及个体经营户贷款达**余
户近**笔,累计发放贷款**亿元,贷款余额达**万元。
二、突出支农重点,构筑支农特色。
该行大力支持‚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发展,支持当地优势产品和特色农产品生产,支持农产品加工业。目前该行支持了**鲲鹏农业科技开发专业合作社、**木业有限公司等一批农业项目。支持这些项目在当地起到了很好的带动和示范效应。
三、支持城镇居民,促进公众生活质量提高
1、该行积极开展个人消费贷款,个人生产经营性贷款,同时还针对个人生产经营性资金需求的特点推出了‚**‛个人循环贷款,进一步简化了办贷手续,减少了经营者融资成本,真正体现了为老百姓着想。
2、扶持弱势群体,构建和诣社会。目前该行正在偿试开展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贷款和青年创业贷款,尽可能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提供信贷资金保障。
四、支持企业发展,促进就业环境改善
随着**近几年招商引资力度的加大,投资环境的逐步改善,广安近两年入驻的小微企业有了较快的增长,企业要发展,离不开金融机构的支持,该行通过主动营销,参与银企对接等到多种形式,积极向中小企业投入信贷资金。目前该行累计向**户中小企业投放贷款**笔,累计金额达***万元。有力地增强了企业发展后劲,企业的发展,不仅增加了就业岗位,也带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
五、积极创新,不断推出涉农产品和创新服务方式。
由于该行成立时间不长信贷产品单一,该行根据广安是一个农业大县的特点,重点推出了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农户联保贷款、农户贷款,个人经营性贷款,‚**‛个人循环贷款、个人消费贷款以及中小企业贷款等品种,给客户提供了较多的选择,让客户自主选择合适的信贷品种。同时该行还在操作模式及担保方式上进行了创新。该行开业时对***市鲲鹏养殖专业合作社授信***万元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该合作社于**年投资千余万元修建气调库保鲜库房*间共***立方米,可储藏果蔬**吨,年周转果蔬6000—8000吨,有效解决了广安现代农业园区5000亩蔬菜、千余亩花椒、千余亩葡萄和近10000亩龙安柚的‚旺季烂,淡季断‛的问题。同时该合作社自有蔬菜大棚500亩、鱼塘18个,占地200余亩、有机葡萄生产基地占地200亩。该合作社**年全年度与**美好家园、重百商场及境内县市各大超市签订了果蔬鱼供销合同近1500万元。由于前期投放较大,加上商场结算周期较长,因此流动资金需求急切。
经该行调查,该合作社授信存在较大的风险,同时授信条件也较欠缺,主要表现在:
1、管理风险及财务风险:该合作社属该园区农户自愿联合起来进行合作生产、合作经营的合作组织,成立时间不长,管理水平较低,财务管理意识淡薄,会计核算不规范,资金大部分通过帐外循环,无法有效监管企业资金及防范
风险。
2、经营及安全风险:该合作社经营的气调库主要受气密性影响,因为要在气调库内形成要求的气体成分,并在果蔬贮藏期间较长时间地维持设定的指标,减免库内外气体的渗气交换,气调库就必须具有良好的气密性,另外气调库是一种密闭式冷库,当库内温度升降时,其气体压力也随之变化,常使库内外形成气压差。该公司气调库刚建成,气调库的安全性和气密性都有待检验,存在不确定性因素。一旦发生意外,损失将十分惨重。
3、市场风险:由于农产品价格波动较大,季节性较强,由于国家近段时间为控制通涨调控物价力度较大,可能因此影响企业收益甚至亏损。
4、担保风险:无有效抵押资产,该合作社虽然投资近千万元,但其经营场所所有土地均为租赁土地,新修建的气调库亦未取得产权。
正是由于上述风险,信用社、国有商业银行以及农发行才未受理该合作社的融资申请。但该行通过调查分析认为只要经营者能加强管理、规范财务核算、搞好市场调研,风险是可以防范或降低的;同时,为进一步防范贷款风险,该行在搞好第一还款资金来源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企业及入社社员个人的实际,寻找切实可行的抵押担保措施。为此,该行客户经理对该合作社及主要管理人员资产或家庭资产进行了清理,并主动找到了XX信用融资担保公司,经多次深入调查,该担保公司意向性接受此笔授信担保。担保公司同意担保但企业成本却要相应增加。因此,该行决定在锁定企业经营效益的前提下,严格测算合作社能接受的融
资成本,据此确定贷款利率定价,合作社欣然接受,同意采用担保公司担保方式。我们经多方考察,引入担保业务管理较为规范、信用情况较好、资金实力雄厚的XX信用融资担保公司为该合作社融资提供全额连带责任保证担保。为此该合作社在**年**月份成功在该行获得了第一笔授信资金,解决了困扰该合作社近一年的资金紧缺的难题。**年**月,该合作社提前归还了该笔贷款,该合作社负责人**对该行支持‚三农‛的态度和绝心赞不绝口。
通过一年多时间的发展,该行在当地的影响力也得到较大的提升,主动上门咨询贷款业务的也较以往有所增加,老百姓也逐渐接受了该行,该行也逐渐走入了老百姓的心中,广安恒丰村镇银行就是广安人民自己的银行。
(一) 破解“三农问题”是壮大县域经济的必由之路
县域经济是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的区域型经济。从地理区域分布来看, 农村是县域经济的主要阵地, 从人口构成来看, 农民是县域经济中最庞大的群体。就聊城市情况来看, 全市594万人口中有490多万在农村, 农村常住人口在80%以上, 但在我国农民是公认的相对弱势群体, 农民收入一直低于城镇居民收入, 2012年聊城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7.5%。
(二) 壮大县域经济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性措施
我国县域经济的一个基本特点是, 以农业和农村经济为主体, 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是其发展主题和方向, 由此可见发展县域经济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新的切入点。首先, 发展县域经济是繁荣农村经济的重要保证。只有县域经济发展起来了, 带动了农村的商业、生活服务业的发展, 才能有效促进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体系健全, 进而促进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其次, 县域经济是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渠道。如果县域经济壮大了, 就能够为农民务工经商创造更多的平台, 为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再者, 壮大县域经济是农民增收的客观要求。近年来农村人均耕地面积不断减少, 因此加快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产业转移, 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必由之路, 壮大县域经济, 有效推动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 是促进农民增收的客观要求。
(三) 农民收入在县域经济评价体系中举足轻重
壮大县域经济的根本目的是富民强县, 富民就是区域内人民收入的增加, 强县就是使县域财力增加, 这两个方面是有机统一的, 县域经济发展如何就要看当地人民, 尤其是农民是否增收, 只有占绝对数量的农民的收入增加了, 生活水平提高了, 县域经济才算得上真正发展壮大。县域经济评价体系对农民收入给予了充分的重视, 其基本竞争力评价体系共14个指标, 分总量、均量、速度和效益四大类, 其中“农民人均纯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速度、城乡居民收入比值”, 分布在三个类别, 占指标数量的21%, 对整个评价结果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二、聊城市农民收入情况分析
(一) 纵向看有长足发展
2012年, 聊城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872.42元, 比2011年增长14.7%, 高出全省平均增幅1.5个百分点, 增长速度居全省第四位, 与2008年相比, 农民增收3764元, 增长73.7%, 年均增长14.8%。
(二) 横向比仍任重道远
长期以来聊城市的农民收入一直处于全省平均水平以下是个不争的实事, 但可喜的是近几年来, 这个差距出现了逐渐缩小的趋势, 不过就全省县域情况来看, 情况却非常不乐观。此次调研, 搜集到山东省进入2012年全国“百强县”的名单及个别年份的农民收入数据,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 在发展速度上我们并不算低, 但绝对量差距不小。
三、立足“三农”看“百强”
(一) 他们如何成为“百强”?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借鉴经验, 学习先进, 可以开阔视野, 创新思路。立足农业大市的角度分析“百强县”的成长过程, 很多成功模式可以帮助我们少走弯路, 加速发展。
生产基地带动型。以莱西市为代表, 建立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区, 通过奶业产业化、肉鸡产业化、生猪产业化带动农民增收4亿元以上。
(二) 我们为何少有“百强”?
2012年茌平县农民人均纯收入9259元, 在山东省26个“百强县”中处于最低。就农业发展来看, 我们与“百强县”相比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农业产业链短。所谓农业产业链是按照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模式, 以经营品牌农业项目为主线, 由规模化生产、服务、深加工和市场开发等多个环节构成的产业链条。延长产业链是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的客观要求。
农村人才流向城市。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体, 农村的全面发展离不开农民, 更需要大量精英人才, 但长期以来的城乡差别导致农村人才大量流向城市。城市是农村的榜样, 拥有更完备的设施, 可以更高质量的生活, 因此“知识改变命运”引导无数农村孩子跳出“农门”, 农村耗费大量资源培育出来的人才留在城市, 他们学有所成却并没有更多地为农村的发展贡献力量。
(三) 怎样才能跻身“百强”?
坚持“科教兴县”战略。在当今知识经济大潮中, 科学技术起着真正的核心和关键作用, 县域经济发展滞后, 最根本的一条就是科技和教育的差距, 邓小平曾深刻地指出:“发展经济必须依靠科技, 依靠教育, 依靠人才”。壮大县域经济也必须着力实施“科教兴县”战略:一是建立健全方便、快捷、通畅、高效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组织。2013年, 适逢《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7周年, 我们要以此为契机, 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组织, 提高农民组织化水平, 让农民依法、有序、自主地参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一是加强宣传, 提高认识。充分利用电视台、政府门户网及各种会议宣传专业合作组织的重要性、必要性, 教育广大干部群众认识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的重大举措;是普及推广农业科技知识, 增强农产品竞争力的主要手段。二是制定和落实各项扶持政策, 为各类农村合作组织创造一个宽松的生存发展环境。目前聊城市的农民合作组织尚处于起步阶段, 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能力脆弱, 各级政府要积极组织有关部门, 形成合力, 制定一些鼓励保护措施, 落实各项帮扶优惠政策, 为其发展争取更多的投入。三是加大引导、监督、规范力度, 使农村合作组织规范运作。
进一步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一是加强领导、明确目标, 督促各县 (市、区) 政府制订适合自己的, 具有较强针对性、可操作性的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目标和实施方案。二是加大宣传引导, 培育、推广一批高效农业、土地流转示范基地和经营有方、技术全面、效益突出的先进典型示范户, 带动其他农户自觉参与现代农业经营。
全县驻军有县人武部、县消防大队、县武警中队和276武警中队共4个单位。
(一)驻县驻军共同接受部队和地方双重领导。县人武部、县消防大队、县武警中队直接受部队上级部门和受县委政府的双重领导。
(二)驻县驻军为地方经济建设保驾护航是其职责之一。部队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当前部队提出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其中:处理突发事件维护社会稳定、担负急难险重任务是部队重要任务之一。
(三)驻县驻军应积极参加强军政军民团结。军政军民团结是我国的优良传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力量源泉,是抗御经济社会发展中各种困难和风险的可靠保证。同时,坚持军政军民团结是我党我军的性质和军政军民关系的本质决定的,是新形势下加强军政军民团结的必然要求。
二、影响武装工作发展的因素
(一)干部群众对武装工作建设认识不足,国防法制意识不强是影响武装工作建设的重要因素。由于长期处于和平年代,人们对国防建设和加强国防建设的重要性普遍淡化,尤其是对加强武装工作的认识不深,少数干部和群众存在着“国防建设是军队的事,与地方无关”的思想,表现在贯彻落实国防法规自觉性不高,不能从整体和全局上考虑国防建设的需要,认为“抓经济是本行,抓武装是帮忙”。特别是,少数干部和群众对民兵组织建设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适龄人员参加民兵组织,参与国防建设的意识淡薄,缺少热情和信心。
(二)国防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滞后于形势的发展,制约着民兵后备力量建设。随着我国政治、经济、社会改革的不断深入,过去的一些法律法规与形势的发展已不相适应。比如,过去规定民兵工作经费主要靠乡镇和企业统筹,但随着新政策的出台,民兵工作经费实行了以政府保障为主,其他保障为辅的轨道。同时,随着形势的发展,人员流动性的加大,如何用法规来解决对国防后备力量不够重视、不按法规办事的问题,在法规制度上显得软弱。
(三)现役人员少,受职责所限,驻县部队对地方经济建设发展有劲难使,难起到立杆见影作用。人武部干部职工16人,消防大队5人,武警中队38人,各单位除日常站岗执勤外,机动人员不多。
(四)武装工作的发展受地方经济建设发展的制约大。从人武部看,部队只保障人武部干部工资和每年10万元左右的办公经费,人武部的全面建设主要依靠地方党委政府的支持才能解决。从消防大队看,部队只保障官兵的工资、津贴和每年几千元的包干办公经费,大队配备的消防器材、装备的日常维修、动用车辆的用油等经费,均需要地方党委政府来保障。从县武警中队看,稍好一些,但营区的建设及维修,仍需要地方划拨经费保障。
三、加强县域经济发展武装工作的思考
一、对中小企业、县域经济、农村经济的支持情况
(一)、我行信贷支持中小企业和县域经济、农村经济的总体情况
1、信贷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总体情况
近年来我行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投入保持着加速增长的势头,贷款增幅迅速提高,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作出了一定的贡献。2003年,我行对中小企业累计投放95亿元,贷款余额高达201亿元;2004年1-10月,我行对中小企业累积投放70亿元,贷款余额为100亿元。从整体中小企业资产质量看,资产质量状况不是很理想,不良资产比例为11.7%,高于我行平均水平。
2、信贷支持县域经济、农村经济发展的总体情况
今年1-10月,我行对县域经济累积投放15.7亿元,贷款余额为23.6亿元;对农村经济累计投放为0,贷款余额为70万元,全部为不良贷款。从整体县域经济资产质量看,资产质量不尽理想,不良率为10.33%,高于我行平均水平。
(二)、支持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具体措施
2003年以来,我行认真贯彻落实省政府大力支持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充分认识到了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对促进我省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切实增加了对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的有效信贷投入。
1、制定了窗口指导意见,将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作为我行新的信贷增长点
围绕我行的贷款投放特点,2003年年初我行制定并下发了《2003年信贷工作指导意见》,明确规定:要把支持民营企业的发展作为我行新的信贷增长点,要求各支行对有市场、有效益、有信用的民营企业给予信贷支持。同时我行制定了投放指导性计划,以更好地指导全辖机构调整信贷结构,优化资金配置。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我行制定了2003年全辖信贷投放指导性计划,明确提出了对民营企业的信贷投放目标,为进一步增加民营企业信贷投入提供了政策导向。
2、对A级以上企业给予重点关注,统一纳入省分行项目库
根据总行行业准入和相关授信政策,为了合理的配置资源,实现公司客户的速度、质量和效益的统一,总行规定授信项目必须纳入项目库管理。我行没有因为授信政策的调整,而歧视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对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采取一视同仁的态度,对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中的A级客户给
予了重点关注,统一纳入了省分行项目库,为支持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快速、健康的发展提供了金融保障。
3、积极支持企业的技术更新和扩建项目,在立项和申报可研时及时出具营销性承诺函和实质性承诺函
技术改造和项目扩建是一个企业持久发展和保持行业竞争力的基础,只有不断的更新改造,才能在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才能获取更多的利润。鉴于此,今年来,我行积极支持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的技术更新和扩建项目。在项目立项和企业申报可研时,我行为企业及时出具了营销性承诺函和实质性承诺函。2002年以来,我行共为32笔项目出具了金额为205亿元的营销性和实质性承诺函,为企业今后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4、简化审批环节,提高审批效率
最近,总行对“三位一体”的授信决策机制进行了改革,今后尽职调查和审批程序原则上只进行一次,相对于原各级单位分别进行尽职调查和风险评审的审批方式,大大减少了审批环节,提高了审批效率,加大了信贷投放速度。我行按照总行的精神,正在着手对“三位一体”的授信决策机制进行完善,即将实行所有项目一次尽职、审批,从制度和程序上简化审批环节,切实提高审批效率。
5、探索金融创新,整合业务流程,推出“小企业法人贷款”、国内保理、票据融资等,缓解资金矛盾
银行作为经济发展的引擎,其政策将直接关系到经济发展的速度。为此,我们积极探索金融创新、整合业务流程,采取一系列的措施缓解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的资金矛盾。一是我行充分发挥自身网点、资金、信息、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完善对民营企业的金融服务,支持和发展一批重点行业。二是改变“抓大放小”的业务营销观念,将支持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发展放在重要位置。我行加强了对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的信息调研,加大了对其的营销力度和支持力度,明确提出“大小并举,抓优放劣”的信贷原则,扩大了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的业务份额。三是积极开展金融创新,为中小企业服务。我行根据中小企业授信业务特点,及时推出了“小企业法人贷款”的授信品种,由我行零售业务处专门负责此业务的推广和审批,减少了审批环节。该授信业务专门针对小企业的需要而贴身定制,受到了广大小企业主的欢迎。四是灵活运用授信政策,千方百计为中小企业排忧解难。中小企业由于自身存在的问题,使得其在申请贷款时,总存在不足,或是财务指标不理想,或是抵押担保不充足等等,往往难以完全满足授信要求。我行没有简单拒绝企业的贷款要求,而是在授信政策允许的范围内,积极
为企业想办法,充分用足政策。五是充分利用票据及其他创新业务手段,多渠道增加对中小企业的支持。我行在注重扩大对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贷款支持的同时,也注重通过票据业务以及运用国际国内保理等金融工具,在缓解企业流动资金不足的困难同时,又节约了企业财务成本。
(三)、支持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受国家宏观调控的影响,省分行权限缩小,支持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的门槛提高
由于受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影响,总行于4月调整了我行审批权限,要求从6月1 日开始执行。新的转授权管理规定将原来短期和中长期分设权限合并为单一客户授信总量权限,原中长期授信也将纳入总量权限内,从转授权制度上降低了我行审批权限。同时总行也降低了各行授信批准权限,总量权限由原来不含中长期授信的最高2.7亿元总量审批权限,调整为包含中长期授信的最高2亿元总量审批权限,其中中长期授信的单笔权限由原来的最高1.575亿元,更是降低为最高5000万元。与此同时,总行也进一步压缩了钢铁、房地产、汽车、电解铝、水泥等五行业的审批权限。授信审批权限的降低,无形中加大了对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的支持难度,提高了支持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的门槛。
2、对部分担保方式和借款主体,降低了审批权限
根据总行新的管理规定,对于仅提供部分抵/质押的中长期授信业务,以经营权、收费权、商标专用权等收益不确定的权利抵押的授信,按信用批准权限执行;对于保证担保及未评级客户均执行信用审批权限。同时对于以公路厅、公路局等国家机关为借款主体的,授信批准权限将比照B类客户的审批权限执行。
3、相当部分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在我行划转、核呆、冲销过程中形成不良记录,再次取得银行贷款难度加大
为了适应我行股份制改革的要求,相当部分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进行了划转、核呆、冲销。截止到目前,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在我行已划转2000笔,金额40亿元;核呆1200笔,金额4.3亿元;冲销1500笔,金额6亿元。大量的划转、核呆、冲销过程,使这部分企业在我行形成了实质上的不良记录,再次取得我行授信支持在政策上将受到制约,从而限制了其资金获取渠道,加大了授信支持难度。
4、财务管理不规范,部分企业无法进行信用评级,制约了银行授信支持力度
部分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财务管理不规范,没有按照国家颁布的会计制度建立完整的财务帐务和报表系统,其财务核算大多采用计流水帐的形式,其经营状况和赢利状况只为企业所有人所知。同时部分企业无法满足我行信用评级的要求,而进行信用评级是一个企业获取银行资金支持的准入条件。这些企业内因的制约,削弱了银行对企业的支持力度,限制了企业的发展,也加大了对其授信支持的难度。
(四)、我行为进一步促进民营、中小企业发展拟采取的措施
随着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和我省国企改革的逐步深入,近年来特别是2003年以来,我行为顺应经济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加大了对中小、民营企业的信贷投放、产品创新和金融理财服务力度,灵活地运用各种金融工具,大力支持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的发展,实现了大、中、小客户齐头并进的战略结构调整。为了巩固工作成果,进一步促进民营、中小企业的健康良性发展,我行在今后的工作中拟采取以下措施继续加以扶持。
1、大力支持重点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的资金需求
根据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对省经贸委提供的《湖北省重点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技改流动资金需求表》中涉及我行的15家企业(其中11家企业为省经委列入的中行名单企业,4家为与我行有关的企业),我行将重点选择、择优扶持。目前15家企业在我行的授信余额已达3.13亿元,今年我行将选择其中的10家企业进行重点支持,目前已获得我行支持的企业有2家,金额为1.05亿元,我行拟支持的有8家企业,金额为2.74亿元,已支持和拟支持的金额将达到3.79亿元,占15家企业资金需求的79%,占目前银行承诺贷款的152%。
2、综合运用银行网点、信息、技术等各类金融工具改进对中小、民营企业的服务
我行将充分发挥自身网点、资金、信息、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完善对民营企业的金融服务,支持和发展一批重点行业。同时健全中小企业信贷服务组织体系。可以考虑组织成立由各分支行行长和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支持中小企业领导小组,并在各分支行落实负责中小企业服务的业务人员。为中小企业提供量身定做的服务,针对不同类型的中小企业,选择不同的服务方式为其提供金融服务。
3、进一步强化对项目库的建设和帮助评级授信,改善信用环境和授信条件
今后,我行将进一步强化项目库的建设,针对中小、民营企业资金需求量相对较小的特点,有选择性的挑选一批重点行业和重点地区的企业建
立项目库,进行优先扶持。对于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我行将帮助企业进行信用评级,以满足我行授信的基本条件。在全社会加强信用环境的整治和建设的同时,企业也应加强自身改造,提高授信条件,更好的获取银行支持。
4、继续贷款的分类指导和差别授权,简化程序、提高效率
我行将抓住总行对授信审批机制改革的契机,完善我行的授信决策机制,在全辖范围内实行尽职调查和风险审批一次覆盖,减少目前层层尽职调查和风险评审的决策机制,以达到减少审批环节,提高审批效率的目的。同时将继续加大对贷款的分类指导,根据区域、信用等级、管理水平等的不同实施差别授权,更好地为企业服务。
5、加强与企业的沟通和交流,力争对企业的资金需求早计划、早安排
今后我行将更新授信理念,顺应市场要求,加强与企业的沟通和交流,针对本地区各类经济的发展状况,加大对中小企业、民营企业经济发展状况的信息调研力度、渗透力度和营销力度,明确“大小并举,抓优放劣”的信贷政策和“以重点优质大客户为主导、绩优中小客户为构成”的客户战略,适时加大对中小企业客户的营销力度。将有效益、有还款能力的中小企业纳入综合营销管理系统,力争对企业的资金需求做到早计划、早安排。
6、继续探索金融创新,整合业务流程,缓解资金矛盾
我行将继续拓展中小企业中介业务,通过开办网上银行、代发工资、代收保险费、水电费等业务,更好地为中小企业服务。同时挑选部分企业,对其灵活选择担保方式。对提供一种贷款担保方式有困难的中小企业,实行企业有效资产加个人财产加保证担保的组合型担保,扩大中小企业贷款抵质押物范围,个人财产也可用于抵质押,存单、国库券、住房、商铺、交通运输工具等财产都可作为质押物或抵押物,以满足授信条件,缓解资金矛盾。
二、不良贷款变动情况
1、截止10月末,我行授信资产余额为4580146万元,不良余额为254347万元,授信总量较年初下降976680万元,不良余额下降1185040万元。
还原股改因素后,我行授信资产余额为5944397万元,不良余额为1618595万元,授信总量较年初上升387571万元,不良余额上升179211万元(如剔除普华永道审阅还原的26418万元不良贷款,则升152793万元)。
2、新增不良贷款情况
还原股改因素后,1-10月新增不良的主要行业是:制造业(99047万元)、批发和零售业(34572万元)、信息传输、计算机与服务业(19857万元)、居民服务与其他服务业(16548万元)、个人贷款(13381万元),此外,农林牧渔业、房地产业、住宿与餐饮业等新增不良金额也较大。
按新发生不良大户来说,新增1亿元以上不良的大户有:常兴包装及富思特(2.5亿元)、东风金狮轮胎(1.9亿元)、元通汽车(1.5亿元)、声广网络(1.3亿元)、中基包装(1.3亿元)等;新增5000万元以上的不良大户有天发集团、万鸿集团、谢氏集团、省粮油、迅宏科技、黄石东贝等;新增1000万元以上的主要有:龙发集团、怡和集团、普尔斯马特、华中制药厂、天和贸易、宝丰公司、新长江实业、佳特房地产、声直房地产、汉光房地产、太平汽车附件厂、神电汽车、宜昌佳润纺织、等等。
从新发生不良贷款的原因看,一是因为宏观调控影响,如部分房地产企业和汽车行业的不良;二是市场变化和内部管理,如常兴包装和中基包装、普尔斯马特等;三是企业改制,如天和贸易、宝丰公司、谢氏集团等;四是企业涉案影响,如元通汽车、万鸿集团等;五是企业本身经营不佳,原潜在不良得以暴露,如怡和集团、金狮轮胎、华中制药厂等等;六是股改后未处置的资产形成不良。
一、XX县农业产业及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近年来,XX县农业产业及县域经济发展迅速,全县完成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地方财政收入,增长明显。
尤其是在县域经济方面,企业现代化进程明显加快。从06年开始,XX县组织千名干部外出招商,组建8个专业招商局开展专业招商。全县共引进各类项目608个,其中开工建设投资过千万元的项目304个,5000万元以上64个。三次产业比调整到24.42:51.25:
24、33,实现了由农业原料生产为主向以农副产品深加工为主的转变。
农业产业化程度不断提高。截至目前,全县拥有国家级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省级2家,市级5家,进入了全市先进行列。规模以上农副产品加工企业达到105家,林木、食品、纺织三大产业吸纳劳动力30万人。在林木产业上,重点培植曹普、光明、美家、鲁艺等一批骨干龙头企业快速发展,带动下游相关产品加工企业的规模膨胀,形成全国最大的桐木交易市场。在食品加工上,着重帮助指导芦笋加工企业,由单一的芦笋加工向黄桃、梨等水果加工和蘑菇、辣椒等蔬菜综合加工方向延伸。目前,芦笋种植面积16万亩,加工企业24家,成为全国最大的芦笋种植加工生产基地。纱锭总数发展到50万锭,成为全国最大的色纱生产基地。
外向型经济发展势头强劲。近年来,XX县大力实施“外向化”战略,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调整出口商品结构和市场结构,加 1
强了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鼓励企业生产和出口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产品,把桐木拼板和木制工艺品加工出口、芦笋食品加工出口、化工产品出口、棉纺织品出口四大外向型经济产业视为XX县经济振兴和加快工业化进程的希望所在,各项经济工作紧紧围绕着四大产业搞突破,不断拉长其产业链条。2006年,全县完成进出口总额1.82亿美元,增长3.4%,其中出口额完成1.8亿美元,增长4.7%。2007年1-6月份,全县进出口额达10294万美元,同比增加32.3%,其中出口额为10192万美元,同比增加48.3%。
二、XX县小企业总体发展及分布情况
XX县是有名的“中国泡桐加工之乡、杨木加工之乡、柳编之乡、芦笋之乡”。近年来,XX县依靠当地资源,形成了以木材加工、芦笋生产、纺织等为主导的中小企业群。止2007年9月,XX县有规模以上小企业100多家,直接、间接从业人员30余万。其中XX县庄寨镇及其涵盖全县各乡镇的泡桐、杨木加工企业,青古集、苏集镇等芦笋、黄桃、香菇加工企业,曹城镇、侯集镇等毛纺织、棉纺织企业,孙老家、安才楼等乡镇朝天椒种植、加工,都形成了较大规模。
泡桐、杨木加工在XX县已有多年历史。目前,全县已形成全国最大的桐木交易市场,林木加工企业40余家,从事林木运输、初加工的个体从业者近两万人,日交易量8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0%以上来自林木产业。XX县木材加工企业半数以上分布在庄寨、桃源镇,乡镇财政80%以上的收入来自木材加工企业。
XX县具有较好的芦笋种植基础,07年种植面积16万亩,每亩纯
收入4000元以上。全县从事芦笋加工的中小型企业24家(其中小型企业22家)。现在XX县已成为全国最大的芦笋种植加工基地。产品主要以外销为主,产品远销西欧、东南亚等地。芦笋种植及其加工业的发展,为农民增收和当地劳动力就业提供了机遇。
近几年,XX县依靠当地原材料和劳动力资源,棉纺业发展迅速,止今年9月,纱锭已达50万锭,成为全国最大的色纱生产基地。棉纺企业30多家,安置职工近两万人。
最近几年,XX县地方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还存在许多问题,表现在:企业产品单一,产品科技含量低,外向型企业、经济占比较小,企业管理落后,地产不清晰,排污不力等。解决以上问题,需要金融机构的资金投入,引进先进设备,提高产品科技含量,更需要企业学习引进先进的经营理念,按照现代企业的标准,完善管理制度以及当地政府的扶持。
三、XX县农行在服务“三农”及县域经济方面落脚点
自去年以来,XX县经济发展势头良好,纺织、林木、化工、食品四大优势产业项目比重大,企业生产能力和规模不断提高,骨干项目特别是高新项目、利用外资项目投资进展较快。但是,经过调查,由于企业在新建和扩建项目上加大了资金投入力度,项目投产后企业缺少资金的局面已非常突出,加之企业融资渠道单一,有85%以上的企业提出贷款要求。企业对信贷资金需求强烈,特别是曹普、木林森、隆森等农林加工企业,以及银香大地乳业、森园食品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流动资金、季节性收购资金缺口较大,初
步统计缺口达6亿元。
下一步,农业银行要在支持“三农”中发挥作用,就要找准落脚点,即解决好资金投向的问题。前些年,农行普遍存在惜贷、怕贷。但是,随着农行改革的深入及新的市场定位,支持“三农”和县域经济成为农行工作的又一重点。由于农行网点、人员等的限制,再向过去那样直接服务农户存在局限性。作为XX县农行,从客户定位看,应重点选择以农业产业化为核心的客户,县域支柱产业和中小企业;从区域定位看,定位县域为基础,延伸至产业关联的城乡市场和产业带布局的区域市场,支持当地有特色、资源丰富、辐射面广、有发展潜力的产业、行业;从产品定位看,重点加大涉农信贷投放力度,大力支持农业产业化企业,农副产品深加工企业,农林外向型创汇企业,大力支持“三农”领域有市场前景、有发展潜力的产品和项目。大力开发适应“三农”多样化、多层次需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盈利模式和风险控制机制。通过调查发现,“三农”及县域经济企业对资金的需求季节性较强,要求农行授信更灵活、及时。
四、加强与政府联系 营造支农良好环境
支持“三农”,说出来是一个十分简单的课题,但要运作好,做出成效,不辱使命,还有许多问题要解决。首先,必须取得当地政府的支持与配合。对扶持“三农”,政府及其官员不会产生异议,但是从以往的经验教训能总结出:银行支持“三农”是让扶持对象富起来,然后有钱归还贷款;个别当地政府主管部门及官员,一味让银行提供贷款,而对归还贷款心存消极。其次,完善和健全中小企业担保体系。
政府要增加对担保公司的资金投入,提升其担保能力,更多地为中小企业贷款提供担保。鼓励民间资本或有条件的企业投资创办民营担保机构。进一步鼓励中小企业联合出资,建立联保、互保性质的担保机构,降低银行的贷款风险;三是营造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良好信用的建立,银行的工作是一方面,政府的大力宣传、倡导起到很大作用。加强全社会诚信教育,强化政府部门、企业和公民的信用意识,政府部门拥有公权利,对建立全社会的信用体系有更大的优势。四是进一步完善企业在生产经营中涉及到的金融法律法规。构建和完善金融中介服务体系。支持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投资咨询、资产评估、保险代理、信用等级评价等中介机构发展,同时加强对中介机构的监管,建立健全监管制度,督促中介机构诚信合规经营。对违规操作、提供虚假信息行为要严肃处理,公开曝光,直至依法取消执业资格。五是作为银行自身应在保证贷款质量和资金安全的前提下,适当简化贷款手续,减少审批环节。适当扩大基层金融机构的贷款审批权限,通过授权或转授权的方式,适当下放贷款审批权,及时满足企业合理的贷款需求。六是建立服务承诺制和限时制,努力提高信贷人员素质,加强对信贷人员的培训,提高信贷人员的服务水平和工作效率。要借助电子信息技术,提升金融服务手段,优化支付结算体系,提高社会资金运行速度,以利于更好的服务“三农”。
“三农”问题,目前国家十分重视,它关乎社会稳定、发展的大局。农业银行怎样才能在支持“三农”及县域经济方面做出特色,必须解决好以下问题,1、对涉及“三农”及县域经济的小企业的评级
授信制度化,随报随评。小企业具有经营机制灵活、决策链条短、市场反应快,因此其资产业务的需求具有时效性强、频率较高。对新增优质涉农小企业的资产业务应尽可能提高审批效率,增强贷款的时效性,帮助企业抓住市场商机,确保信贷资金的有效运用和增值,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及时完成资产业务的评级授信审批工作,以免贻误企业商机。
2、坚持分类管理,实行择优扶持。既不能搞一刀切,也不能一哄而起,而是认真研究涉农及小企业的生命周期,分析潜在风险,坚持分类管理,择优扶持,即对生产经营规模小、现金流量少、经营状况一般的中小企业归类为一般客户,以办理低风险业务为主;对经营管理水平较高、市场竞争力较强、产品技术含量较高的中小企业归类为重点客户,优先给予贷款支持。
3、强化激励约束,提升服务质量。树立资金营销的观念,制定专门的业绩考核和奖惩机制,对涉及“三农”及县域经济的资产业务,既强调责任,同时在业绩考核上积极给予倾斜和鼓励。对资产业务在严格责任追究的基础上实行尽职免责制度。对不良资产的责任进行科学认真地分析,对业务人员存在道德问题或操作管理不符合规定的,严格追究责任,但对于无主观过失的人员,如果在抵押资产处置后没有发生实际的或损失较小的,可酌情实行尽职免责。
曹 县 农 行
关键词:三农问题,新农村建设,城市化,县域经济
一、“三农”问题现状
“三农”问题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目前而言, 其现状如下:
(一)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三农”问题的实质是农民收入增长的问题。但近年来, 我国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一方面表现在农民收入的增长率不断下降;另一方面表现在农民收入的增长率远低于我国GDP的增长率和人均GDP的增长率。
(二) 城乡收入差距继续扩大。
城乡收入差距继续扩大一方面表现在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上;另一方面表现在城乡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上。1997年城市居民人均收入是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的2.47倍, 而2005年却达到了3.22倍。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 恩格尔系数呈现出下降的趋势, 1989年农村和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分别是0.548和0.545, 二者相差不大, 但到了2005年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分别下降到0.455和0.367。
(三)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缓慢。
由于农村产业领域的拓展速度与农村劳动力的增长速度呈现较大反差, 因而劳动力的过剩问题尤其突出。正是由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缓慢, 使得很多农民基于自身素质的局限, 很难增加个人收入, 提高购买力, 改善生活水平。
(四) 农村有效需求不足, 市场难以启动。
由于农村居民收入增长比城镇居民要慢, 因而农民的消费水平也远比城镇居民低。我国农民消费占GDP的比重从1991年的22.5%下降到2005年的10.2%。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我国农民消费不足是工业品大量过剩的重要原因。农村市场由于农民购买力不足, 造成整个市场的有效需求不足, 最终导致农村经济的严重滞后。
二、目前策略存在的不足
“三农”问题现状的概述基本上在学术界达成了共识, 但怎么解决“三农”问题却是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目前, 解决“三农”问题的策略存在着明显不足。
(一) 大力推行新农村建设。
加大对农村、农业的投入, 努力发展现代农业, 打造和谐新农村。但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如果需要私有资本的介入, 作为经济人的基本假设, 资本是追逐利润的, 资本的逐利性将决定了其流动的方向。“三农”问题一直伴随着经济的发展, 由于“三农”问题长期得不到很好的解决, 导致本来就属于弱势产业的农业在利润上得不到较好的实现和回报。而这对于想获得超额利润的资本来说, 要其投入到连平均利润都难以实现的农业中, 本身就是违背经济学原理的。如果还要做到资本的连续投入, 只有依靠强有力的财政支持。然而, 我国作为一个农民大国, 将并不充裕的财政收入投入到如此薄弱的农业中去存在着很多现实问题。而且对于一个地域辽阔, 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而言, 新农村建设不仅仅需要长时间的资金投入, 这种投入还需要是持续和庞大的, 这对于我国目前的现状而言是无法做到的, 至于能否保持持续投入和能否达到预期的投入效果更是一个未知数了。
同时, 新农村建设的一个根本目标是提高农民收入, 而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将取决于农民的数量减少, 与农业的劳动生产率无关。由此可知, 要使农民收入提高, 就必须把农业部门的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工业部门, 农业部门收入增长就完全取决于转移的劳动力数量。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在农业劳动力不变的条件下并不能增加农民收入, 而只会增加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在我国目前农村剩余劳动力总量如此之大的情况下, 一味地强调发展现代农业, 不仅不能解决“三农”问题, 还会由于产生新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而加剧它。
(二) 积极推进城市化进程。
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即为城市化, 更确切地说, 是农业人口向非农人口转化并在城市集中的过程。城市作为一个重要的社会单元, 必定集中一定数量的人口, 而人口来源于农村。由此可见, 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乃是城市化的核心所在。我国“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大量减少农民的数量, 而要实现这一点, 唯有靠实现城市化战略才能最终完成。如果将绝大多数的农民转移出来, 成为二三产业的劳动者, 成为城市的居民, 这既是现代化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也是城市化的必然选择, 更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治本之策。一旦农村人口数量下降到总人口的25%以下时, 农村的土地价值就能达到市场化要求的成本值, 此时农业土地的集约化生产、规模化生产和专业化生产方能达到一定水平, 农业的科技含量、服务水平才会得到根本改善, 农民的收入水平和整体素质才会有明显的提高和进步。至此, 我国“三农”问题的一系列问题才能得到有效解决。但是, 目前我国城市人口已经基本饱和, 而且城市吸纳农村人口的能力是有限的, 对于我国数目庞大的农民群体, 想要城市完全接受是不可能的, 也是不现实的。如果从农村城市化的角度来看, 难度将会更大, 因为农村本身基础就很差, 经济落后, 在城市化进程中需要大量的投入, 而且也需要其他很多软件方面的支持, 在目前的我国是很难做到的。
通过分析, 不难看出这些解决策略在理论或实际上都有明显的缺陷, 这就要求我们另辟蹊径解决“三农”问题。
三、发展县域经济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新路径
在当今中国, 县域经济不仅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构成部分, 而且更是国民经济最基本的运行单元, 是国家政策最直接的操作平台。只有县域经济的充分发展, 才能从根本上推动和加快现代化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 才能快速有效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最终彻底解决“三农”难题。但县域经济与其他类型的区域经济相比较, 具有自身的特点。主要表现在:第一, 它是一种行政区划型区域经济, 是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的区域经济;第二, 它又是一种开放型区域经济。尽管县域经济是在县行政区域长期稳定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起来的, 但它不是封闭的经济, 具有很大的开放性。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特别是借助于市场经济的力量, 县域经济以市场为导向, 可以突破人为划分的地域边界, 打破自然条件、地理交通等因素的影响, 在更大的区域内进行资源配置, 形成跨县域的经济协作网络、贸易集散地或某一专业化生产中心;第三, 它是一种既具有完整性、系统性, 又具有地域特点的特色型区域经济。一般而言, 县域经济是功能比较完备的综合性经济体系, 县域经济活动涉及到生产、流通、消费、分配各环节以及一二三产业各部门。县域经济具有类似国民经济大系统、大网络的综合性特点, 是我国社会经济功能较为完整的基本单元, 具有相对独立的完整体系。
四、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县域经济发展必须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紧紧扭住经济中心不动摇, 牢牢把握发展主题不放松, 以结构调整为主线, 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以增加财力、提高综合经济实力为核心, 不断推进县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一) 把经济结构调整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
农业结构调整要按照“区域调特、规模调大、品种调优、效益调高”的思路, 以国内外市场需求为导向, 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科技兴农, 市场活农, 促进传统农业的优化升级, 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益。工业结构调整则应加快机制转换和体制创新, 以技术进步、产品创新为突破口, 立足本地主导产业, 抓大扶强。加快发展交通运输、邮电通讯、金融保险业以及信息咨询、中介服务等新兴产业, 构筑以城市为中心的区域购物中心、乡镇级的商业服务中心和村的三级服务体系。
(二) 把培育特色经济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
经济发达县的实践证明, 发展特色经济是成功之道。要想加快发展县域经济, 就必须更好地适应形势, 放大优势, 培植强势, 做亮特色经济。特色经济多是“集群型”经济, 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 带有鲜明的比较优势和区域特色。因此, 发展县域特色经济一定要走出全面抓的常规思维, 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 结合本地资源状况、交通区位、产业结构、科技水平等综合因素, 在全球经济发展新格局中, 打造自己的特色, 扩张自己的优势, 培植自己经济发展的亮点, 开辟适合本地区发展的新路子。
(三) 把壮大民营经济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根本出路。
从县域经济发展的走势看, 民营经济产权清晰, 主体明确, 机制灵活, 越来越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很强的吸引力和极大的竞争力。因此, 要想加快发展县域经济, 就必须走出一条做活民营经济的发展之路。针对当前民营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 特别需要按照“抓大促小带中间”的思路和方法, 促进民营经济的整体提升和群体拓展。“抓大”就是督促和引导规模企业, 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实施强强联合, 以龙头企业的优势辐射带动民营经济整体水平的迅速提升。“促小”就是通过采取典型引路、示范带动、政策扶持等措施, 壮大民营经济群体规模。“带中间”就是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小业主群体的发展, 激励中小企业在现有基础上增强技术创新能力, 发挥自身优势, 在某一产品、某一环节上做优做强, 提高市场竞争力。
(四) 把加快城镇建设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有效载体。
从我国的实践来看, 沿海发达县市, 近十几年来小城镇发展很快, 形成了一个个密集的城镇群, 不仅促进了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而且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 增强了县域经济的竞争力。因此, 要想加快发展县域经济, 就必须做强城镇经济。坚持“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标准管理、高效益经营”的原则, 积极推进以县城为核心的城镇建设, 加强硬件和软件设施建设, 优化环境, 不断提升城镇形象, 引导生产要素向城区和城镇集聚和重组, 为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拓展空间, 创造条件。
(五) 把优化经济环境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第一竞争点。
从县域经济的竞争态势来看, 区域间争夺资源、争夺市场、争夺效益的竞争将会更加激烈, 如何在竞争中把握机遇, 通过自身发展立于不败之地, 经济发展环境的优劣成为关键因素。只有努力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 创新服务思路, 拓宽服务领域, 创造宽松的社会环境、平等竞争的体制环境、加快发展的政策环境和高效快捷的服务环境, 才能赢得发展的主动权, 实现县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柳欣, 冯素杰.“三农”问题新论——在城市化进程中解决三农问题[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2007.4.
[2]杜志雄, 檀学文.改革以来的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J].大地, 2007.22.
[3]马智利, 王宁.西南民族地区的城镇化研究[J].重庆工学院学报, 2006.
官学清
2011年第4期 ——经济建设
近年来,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湖北省分行(以下简称分行)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在人行武汉分行、湖北银监局及相关职能部门的精心指导下,坚持以支持县域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为己任,不断增强县域金融服务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积极争取总行支持,进一步加大资源倾斜力度、信贷投入力度和金融创新力度,努力做好县域金融服务工作,全面提升县域金融服务能力和水平,为促进全省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2010年,分行在贷款增长持续保持全省各大银行第一和工商银行系统内中部分行第一、增幅持续高于工商银行系统平均水平的同时,县域信贷投放实现了更为迅猛的增长。去年末,全辖63家县(市)支行贷款余额达到296亿元,存贷比比上年提高6.4个百分点;其中新增存贷比达到69%,同比提高16.8个百分点,实现了当年县域信贷投放量、存贷比的大幅提升。
一、进一步提高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前瞻性
经济决定金融,金融活则经济兴。我们深深地感受到湖北县域金融服务大有空间,大有作为。一是县域招商引资、承接产业转移与产业转型升级急需银行发挥遍布全国乃至全球的网络优势,提供信贷、信息、结算和相关配套服务。二是县域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商业银行提供强大、持续的信贷资金支持,特别是公路、铁路、港口、重大产业化项目、旅游设施建设项目等需要银行提供有效的金融支持。三是县域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急需银行提供有效的金融资源的配套支持,急需提供个人住房贷款、消费贷款、房开贷款等金融服务。四是县域消费需求的发展有赖于现代金融业支撑,急需金融机构提供结算服务、理财顾问服务、卡贷合一等金融服务,进一步推进金融服务的便利化、均等化、分层化。五是工商银行县域机构网络和管理基础已经具备了支持条件。工商银行在全省现有63个县域机构,212个营业网点,从业人员5000人。2008-2010年我行县域机构贷款年均复合增长率达39%,高于全行贷款平均增幅14个百分点。
二、2010年分行在县域金融服务中的探索与突破
(一)分行县域金融服务有三个出发点:一是充分发挥金融的服务功能,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二是有效推进信贷结构调整,积极响应监管部门提出的“两转一落实”号召;三是加大创新力度,分行积极适应各地经济社会发展和金融生态建设之需,有效支持县域信贷资金总量的提升,实现县域信贷资金的供给多领域、多品种、多渠道和多币种。
(二)分行县域金融服务取得三个阶段性成果:一是2010年分行县域分支机构贷款净增92.6亿元,增幅达到45.4%,高于分行全部贷款增幅23个百分点;二是2010年县域小企业贷款增幅达234.9%,高于全行小企业贷款增幅43个百分点;三是2010年县级支行的金融服务能力和金融资源配置能力明显增强。
(三)分行全面提升县域经济金融服务能力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
其一,破解融资难题,全力提升对小企业的专业服务能力。2010年,分行在认真总结全行小企业金融服务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在襄阳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成功推出了“七专一线”的襄阳小企业金融服务模式,即专注经营架构、专业服务队伍、专用审批通道、专门风控机制、专业营销套路、专供融资产品、专一激励机制。进一步完善了信贷审批机制和个性化融资方案,丰富了担保的方式,市场的响应能力得到迅速增强,这一模式被总行在全国中西部地区复制,“襄阳模式”得到了省委、省政府和社会各界及企业的充分肯定,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给予了报道。通过这一模式,2010年,分行全省小企业贷款增加41.2亿元,增长192.4%,高出全部贷款增幅170个百分点。
其二,突出资源特点,全力提升对特色经济的配套服务能力。2010年,分行大力支持武汉城市圈县(市)依托交通、产业和区位优势,大力拓展供应链融资。全年以核心客户为主的供应链融资达到60.4亿元。大力支持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县(市)的发展,重点支持水电业、矿产业和旅游业的发展。2010年我行旅游行业贷款余额突破10亿元。
其三,做强县级支行,全力提升对县域居民的金融服务能力。2010年,分行进一步加大对个体私营经济的融资支持力度和金融服务力度,支持各阶层“小老板”兴办实业和置业创业。全年县域个人贷款增加60.5亿元。与此同时,我行充分发挥金融资产理财优势,努力帮助县域居民实现了金融类财产性收入的快速增长。
其四,加强产品创新,全力提升对不同经济主体的分层服务。2010年,分行推出了小企业标准厂房按揭、“租金保理+房地产抵押”、小企业船舶抵押融资、工程项下保理、经营性物业贷款等信贷新产品;率先采用“经销商不动产抵押+担保公司担保+农机补贴”的组合方式,对农机合作企业发放小额农机购置贷款。开办了林权质押贷款,率先推出了网上银行“网贷通”贷款,当年通过网上银行投放贷款9.27亿元。我行“网贷通”被评为湖北省“2010最受欢迎的中小企业融资产品”。
其五,进一步加大对县级支行的扶持力度,全力提升分行县域机构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持续服务能力。①对潜江、仙桃、天门支行从去年开始实行省分行直管。同时对20家重点县支行实行分类定位和分类指导。②提高了县支行信贷授权,重点扩大小企业和个贷业务授权。我行县级支行对小企业的贷款授权都升格为总行小企业信贷业务一类行和二类行。进一步强化了营销服务体系,实现了名单制、直通式服务机制,进一步加大对县域经济主体的直接服务力度和快速反应能力。③进一步加大信贷规模倾斜力度。对小企业贷款规模实行计划单列,确保县域贷款增幅高于全行平均贷款增幅。④加大财务和人力资源倾斜力度。2010年共花费资金1.4亿元,用于县域网点装修,新装修网点88家,同时恢复了2家县支行。加强县支行领导班子和队伍建设,选配了20多名优秀青年干部充实县级支行班子队伍。
三、2011年分行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措施
今年,我们将全面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促进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工作部署,认真落实李鸿忠书记、王国生省长3月9日会见总行姜建清董事长、杨凯生行长的谈话精神,全面提升分行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服务能力,深化同各市、州、县政府的有效合作,深入探索工行服务县域经济的新路子,为湖北县域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一)进一步扩大县域金融服务覆盖面。一是进一步扩大服务网点。恢复性设立2-3家县支行,新增设20个对外营业网点;二是进一步延伸服务网络。充分发挥物理网点+电子银行渠道+代理渠道优势,提高县域金融服务水平;三是进一步拓展服务领域,提升服务功能。
(二)进一步加大县域金融产品创新力度。面对今年宏观调控的新形势,分行将进一步加大县域“表内贷款+ 表外融资”的创新力度,继续按照“四多”(多领域、多品种、多渠道、多币种)方式加大对县域经济发展的信贷资金总量的支持;进一步加大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创新力度,进一步加大对消费信贷的创新力度,进一步加大对企业重组与产业升级金融产品的创新力度,有效提升县域金融服务水平。
(三)进一步扩大县支行信贷授权。一是继续提高单笔业务授权,同时降低信贷准入标准。二是加快提升县支行服务功能,扩大多业务品种的服务能力。
(四)进一步加大信贷资源倾斜力度。继续加大对县支行表内和表外两种信贷资源的倾斜力度,争取县域贷款增幅继续高于全行平均贷款增幅10个百分点以上。■
县域经济是指在县域范围内以城镇为中心、以农村为基础和各种经济成分有机构成的一种区域性经济。它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部分,是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结合部,是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的连接点,是蕴涵着巨大潜力和充满着活力的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强化对县域经济的金融支持,是促进县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金融机构适应社会发展和自我提升的内在需要。但于由于县域经济普遍存在底子薄,起步晚,规模小,效益差,技术含量低,特色产业不明显,结构性予盾突出,比较效益低,社会信用度差等诸多问题,金融机构在面对作为县域经济主体的农业和中小企业时,出于本能的效益目标及风险控制的考虑,再加上历史形成的僵化的思维和缺乏针对县域经济特点的信贷管理体制和服务创新,造成目前的金融服务与县域经济的发展严重不相称,已成为阻碍目前县域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
一、金融服务不适应县域经济发展的表现及原因分析
(一)金融机构对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缺乏动力和主动性各金融机构大都树立了“以效益为目标”的经营理念,由于县域经济的先天劣势,商业银行为了集约化经营,保证贷款集中投向产品有市场、有销路、有效益、资信好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及重点建设项目,对于不能产生短期效益或综合效益不够好的县域经济缺乏支持的动力。突出的表现:一是县域金融机构逐步减少,功能渐趋萎缩。国有商业银行实施集约化战略中,大量撤并基层营业网点、裁减人员,使县域经济发展中必须的金融服务,如融资、结算等在种类和质量方面不能得到很好的保证。二是县域金融机构通过系统内上存将资金上划上级行,各上级商业银行实现了鼓励县级商业银行存款资金上存的政策,过高的上存资金利率降低了金融机构的贷款积极性,再加上邮政储蓄机构只存不贷,存款划转中央银行,造成县域资金外流。三是县域商业银行贷款增量趋缓,市场份额逐步下降。原有的贷款质量欠佳,贷款沉淀呆滞,不能参加企业的生产经营,致使有限的资金不能发挥应有作用。四是信贷投入结构不合理,使总量投放不足的矛盾加剧。县域商业银行的信贷投入主要集中在个人住房、汽车消费和少数非生产性基础建
设项目上,投入生产经营上的贷款十分有限。
(二)金融机构目前的信贷管理体制不利于对县域经济的信贷投入
严格信贷管理体制和严厉信贷管理办法引发了企业融资难。一方面各国有商业银行普遍实行了严格的授权授信管理制度,实施信贷倾斜于发达地区与城市的发展战略,全面收缩县域经济贷款规模,对贷款企业实行信用评级制度,将信用评级的结果作为发放贷款的依据,并设臵了较高的贷款标准,只有信用等级较高的优质企业即一些龙头骨干企业能够获得贷款,有足够抵押担保的企业才列入考虑支持对象;而对于资产总量偏低、风险意识较强的县域中小企业来说,找到符合银行要求的担保是很困难的。另一方面各国有商业银行全面收缩和限制县级机构自主审批权限,在贷款投向上实行“抓大放小”、突出集约化经营,重点投向电信、交通等垄断行业。即使已进行贷款授信的,真正落实到企业的贷款也并不多,特别是小型企业、民营企业更为突出,企业原以为取得了贷款授信额度,就可以手续简便地从商业银行县支行获得授信额度内的贷款,但实际情况是企业的贷款授信额度仅是贷款的资格,要实际取得贷款仍然要层层审批。
(三)金融机构目前的信贷管理体制不能适应县域经济以中小民营企业为主体的特点
一是商业银行贷款审批管理不适应中小企业贷款急、频,小的特点。目前,商业银行贷款权普遍上收至上级行,县级支行贷款权很小。一些行不良贷款率过高,贷款审批权甚至全部上收。由于基层行贷款权限小,许多贷款需要二级分行甚至一级分行审批,环节多、时间长。二是商业银行的贷款责任与利益激励不对称,基层行缺乏拓展市场的积极性。目前,各行要求新增贷款“零”风险的状况没有丝毫改变。在贷款的责任约束下,信贷人员没有100%的把握不会放贷,对风险难以确定的中小及个体民营企业不愿贷款就在情理之中。三是面向中小及个体民营企业的信贷品种较少,服务措施不到位。表现为县域商业银行的信贷投入多争相“锦上添花”,而“雪中送炭”不足,贷款较多的企业一般均具备了一定规模,发展前景较好,资产负债率等财务指标均符合要求,较易获得银行贷款。而大多数刚刚处于上升阶段,即处
于创业和启动阶段的企业,信贷资金需求特别旺盛,但其发展前景的不确定性和高收益与高风险并存的状况,普遍缺乏有效的抵押物,存在抵押担保难的问题,却难以获得贷款。
二、金融机构改进金融服务,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一)建立为县域经济服务的市场定位和职责。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加大对县域经济的信贷投入。正确处理防范金融风险与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关系,努力实现在支持经济发展中化解金融风险。县域经济总体效益低,但也不排除一些信誉好、效益高、有发展潜力的企业存在。要进一步转变观念,做到抓大不放小。要调整信贷政策,增强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渗透和支持能力。要清醒认识到,为县域经济提供优质、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务,既是金融业的职责所在,也是金融机构赖以生存的前提。同时,应主动寻找优质客户,推销贷款及其他业务品种。要像政府培植“税源”一样来培植“信贷效益”增长点。
(二)建立权责对称的商业银行管理体制及经营机制。信贷不仅仅是强调责任追究制,更要建立以责权利为中心的责任与发展激励机制。简化和完善个人消费信贷的发放程序,大力拓展消费信贷领域;目前贷款权力集中后,产生“顾大不顾小”的问题,欠发达地区县域企业几百万元的贷款需求,放在一级分行统筹考虑,显然没有竞争力,因此,建议对法人客户短期贷款权力要适当授予基层行;适当放宽县域中小企业的贷款条件,增加授信额度;制定科学的考核标准。建立风险约束和激励相称的信贷机制,取消不适应金融行业特点的贷款“零风险”考核方法。要考虑信贷风险产生的可能性,纠正重罚轻奖的信贷考核办法。对不可预测和不可抗拒因素造成的信贷风险不追究信贷人员的责任,以鼓励信贷人员营销贷款。要将贷款增量与经营效益列入各级考核目标。
(三)创新适应县域经济融资要求的贷款方式。金融机构要经常性地深入研究县城经济的特色,研究县域经济对金融服务的要求,探索建立一套专门针对县域经济的特色化的一揽子金融服务,切实解决金融不适应县域经济发展的问题。要充分考虑到各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性,采取差别化的信贷措施,避免贷款标准“一刀切”;要充分
认识到县域经济以中小及个体民营企业为主体的特点,根据其“急、频、小”的贷款要求,积极开发新产品,并根据中小及民营企业产权制度、业务性质和资产特点,采取灵活的担保措施,创新贷款方式。如:定期评选信用等级较高的黄金企业,允许对此类企业发放信用贷款;探索以原材料或产成品经评估折价后作为抵押,发放新型的抵押贷款;以企业的法人代表(或主要股东)的私有财产如轿车、别墅等抵押发放贷款;试行以商标权、技术产权等无形资产作为质押物,发放质押贷款;以提单、仓单、银行承兑汇票作为质押物,发放质押回购贷款;对企业的应收款进行评估,以保付代理的方式或买断方式发放贷款;对信用等级低或潜在风险较大并且有必要给予信贷扶企业的企业,可以有选择尝试发放封闭贷款;对个体工商户推行联保贷款。同时,金融机构要重视对贷款企业及负责人的信用分析,重视第一还款来源,重视企业负责人的个人品行及经营素质,不要过份依赖抵押担保。
(四)完善适应县域经济特点的信贷营销和管理机制。一要强化贷款营销活动,特别是要重视基层行贴近客户、贴近市场的特点,充实发挥其在挖掘市场、发现客户、推荐客户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二要提高认识,克服“多贷多风险,少贷少风险,不贷没风险”的模糊认识,既要强调严格防范风险,更要争取优质客户,以增强竞争实力。三要专门制定《贷款营销操作规程》,科学合理地制定信贷人员发放,回收贷款综合考核办法,在加强贷款质量的同时,加强对贷款增量的考核,有步骤有计划地推进信贷营销工作。四要探索建立信贷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管理制度,在强化责任约束的同时,设计合理业绩考评办法,如对贷款质量高、效益好的信贷人员给予奖励等,提高贷款营销积极性。五要完善信用评级制度,强化贷款现场调查,以能够按时还本付息为发放贷款的主要标准。进一步完善授权授倌管理,适当增加县支行的贷款审批权,并降低上存利率,减少基层行的资金上存。
(五)建立适应县域经济发展的信贷结构,突出金融支持重点。一是要配合积极的财政政策,突出对增强县域经济发展后劲的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和投资项目的支持力度,按照《信贷政策指引》,以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需求为导向,选择信贷支持的重点和切入点,大力支
持龙头骨干企业和名牌产品,促进其关联企业和产品的生产与发展,充分发挥其辐射和带动作用。二是要加强对县域经济中资源型或特色型支柱产业的金融支持,深入挖掘各县域经济的资源优势和特色经济,集中资金支持一批特色经济和支柱产业。继续大力支持具有地方特色的主导产业及其龙头企业。选择一批产权明晰、符合当地产业结构调整要求,并有利于发展特色经济的中小及民营企业作为信贷支持的重点,扶持其发展为龙头企业。三是要大力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使农业资源优势与农产品深加工能够有效结合起来,推动市场农业、定单农业和高附加值农业发展。要大力支持农村第三产业发展,支持商贸流通企业和各种专业批发市场发展,改善非生产流通领域企业的融资状况。对产权清晰、管理规范、市场前景好、守信用的改制企业,要引导金融机构解放思想,强化发展意识,积极给予信贷支持。四是要区别对待经济园区建设,重点支持特色园区、科技园区、专业化园区,以及依托龙头企业建设的园区和机制灵活、管理规范、政策到位、发展前景良好的园区建设;对县级以下经济园区,贷款要慎重,防止支持低水平重复建设的园区。
认识县域经济
县域经济概念
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具体来讲,县域经济是和城市经济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是在县级行政区划(包括县级市)范围内,以县城为中心、以乡镇为纽带、以农村为腹地、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乡镇企业为重点,城乡一体、工农并进、由各种经济成分和不同产业构成的区域经济。
当前,包括县级市和县在内,全国共有2 800多个县级行政区划。从发展水平来看,全国县域经济间差异性较大,据中郡县域经济研究所有关数据,按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排名,全国前100个县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是末100个县的15倍以上。东、中、西部的县域经济,从总量、规模到发展阶段、发展路径,都有很大差距,东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最高,中部次之,西部最弱,这也与全国经济总体发展水平相一致。发源于东部地区的许多有代表性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如苏南模式、江阴模式等,已经成为我国县域经济特色化发展的样板。中部地区的县域经济在过去10年间发展很快,与东部地区的差距不断缩小,全国百强县中,中部六省入选县市从2001年的5个增加到2009年的16个。西部地区县域经济虽然规模小,但由于西部地区县域单位数量远高于东、中部,且县域经济是西部地区优势产业的主要集聚区域,因此,县域经济在西部地区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尤为重要。
县域经济是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和重要组成部分。“县乃国之基,民乃邦之本”,县域经济在国民经济大系统中处于基本层次,是国民经济的区域基础和基本支柱。据统计,截至2008年底,全国县域经济总量占到全国经济总量的50%,县域人口超过70%。随着“市县分治、省县直辖”等县域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和要素市场的完善,县级政府将被赋予更多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自主权。县域经济以其丰富独特的资源、相对廉价的劳动力以及低成本进入的优势,将会逐渐取代城市经济成为未来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也将成为未来中国继续推动“中国制造”的重要支撑。但不可否认是,当前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与中心城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2008年底县域地区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只有全国平均值的70%,全国中心城区的50%,县域经济的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只占全国的23.01%。因此,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应将经济社会建设的重点从中心城区更多地转向县域地区,推动县域经济加快发展、全面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发展县域经济是推进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关键所在。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抓住产业转移有利时机,促进特色产业、优势项目向县城和重点镇集聚,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吸纳农村人口加快向小城镇集中”,把壮大县域经济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内容。长期以来,我国的城镇化发展一直滞后于工业化、非农化发展。根据钱纳里1988年提出的世界发展模型,在工业化率、城市化率达到13%左右的水平以后,城市化率开始加速,并明显超过工业化率(其中,工业化率指制造业附加值占GDP比重,城市化率指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见图1)。中国自1952年以来的城市化进程(近年来的情况见图2),与人们熟悉的城市化世界发展模型,以及各工业国的实际发展进程都截然不同。在工业化过程中,中国的城市化始终滞后于工业化。尽管改革开放后经过30余年,特别是近5年中国城市化水平的快速增长,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之间的差距趋于缩小,然而到目前为止,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仍然低于同等经济发展水平的其他国家。根据世界银行《2009年世界发展报告》提供的各国数据,中国2008年人均GNP为3 315美元,城市化水平为45.68%。同年,人均GNP在3 000~4 000美元之间的12个国家城市化平均水平为52.5%,其中巴西、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的城市化率分别为85.6%、70.4%和51.5%,均高于我国。我国城镇化与工业化发展不协调的原因,除了以城镇户籍为核心的制度设计对农民的制约外,最根本的在于县域经济发展不足,县一级的城市化地区对农民吸引力不足所致。今后一段时期,提高县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增强其吸纳农民进城的能力,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城镇化进程缓慢的问题。
县域经济在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进程中肩负重任。我国在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以后,产业结构急需升级换代。大中城市将逐渐以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导向内涵式发展,其生产功能将逐步向更低一级的县域转化。随着县域地区市场化的进一步完善,城镇化的进一步发展,发展环境的进一步提升,县域经济将成为中国农业产业化和生产制造业的基础和主体,是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以后中国经济的新的增长极。而正是由于县域地区的工业化进程要晚于大中城市,因此可以充分吸取一些大城市地区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的工业化发展进程老路,发挥后发优势,以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路径发展县域经济,大力发展新型工业化,成为新时期中国特色工业化的主导。
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是推动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发展县域经济是解决新农村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的有效措施。当前,新农村建设正在稳步推进,但也面临许多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一是基础设施严重不足,交通、通信、生活等设施落后;二是文化、教育、卫生等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三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强,农民收入水平偏低,增收难度较大。这些问题的产生与县域经济的发展状况密切相关。实践表明,在县域经济发展较好的珠三角、长三角地区,上述问题都得到了较好的解决;而在中西部地区的一些贫困县,由于县域经济发展较为缓慢、辐射带动能力低下,导致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些突出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进而影响到整个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进程。因此,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有利于解决当前新农村建设面临的一系列突出问题,对于缩小城乡差距、解决“三农”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几种主要模式
县域经济是比城市经济更为灵活的一种经济形式,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我国各地县域经济的发展模式不断创新,涌现出一批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依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对县域经济发展模式进行不同的分类,不同类型的县域经济之间又存在一定的交叉。从县域经济的产业支撑角度,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可分为以下4大类。
农业产业化带动发展模式
这种模式的县多是传统的农业大县,本身工业基础薄弱,在发展中走农业产业化道路,把农业当工业来抓,不断增强农业竞争力,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以此带动县域经济的发展。如山东省县级市寿光市,是闻名全国的“蔬菜之乡”。自1986年发展冬暖式大棚以来,农业产业化发展迅速,已建立完整的蔬菜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的农业生产体系,生产的蔬菜不仅销往全国各地,更远销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寿光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不但带动了以蔬菜加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还直接带动了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的发展。自2000年以来,寿光蔬菜博览会已经连续举办了11届,形成了环绕寿光的农业观光游,在山东全省乃至全国都有响当当的名头。观光农业的发展也直接盘活了寿光商业、餐饮、交通、住宿等产业的发展,实现了寿光农业由单纯的第一产业到第三产业的跳跃升级。2009年,寿光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20亿元,连续10年跻身全国农村经济实力百强县。
另一个农业产业化带动发展模式的典型代表是湖南省长沙县,长沙县地处长株潭“两型社会”(即“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核心地带,农业人口占全县的80%。依托当地农产品资源丰富以及与省会长沙接近的区位优势,长沙县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形成了多元化、多方位、多领域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新格局。农业发展方面,通过整合资源、精心培育,发展了茶叶、花卉苗木、蔬菜等新兴产业,形成了百里茶廊、百里花木走廊等特色产业带,并建成超级杂交稻、蔬菜、食用菌、葡萄等产业精品园区;第二产业发展方面,目前全县上规模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达148家,其中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2家、市级龙头企业36家,过亿元龙头企业15家;服务业发展方面,农家乐等休闲产业得到大力发展,成为县域经济新的增长点。2009年,长沙县全县共实现GDP 514.9亿元,连续3年稳居中部县域经济竞争力排名第一位。
工业主导型发展模式
大力发展特色工业是当前许多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导战略,工业主导型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又可分为资源型工业发展模式、产业集群化发展模式以及大企业带动模式等。
资源型工业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模式的特点是依托当地富集的自然资源,从资源开采、加工起步,逐步延伸产业链,形成多业并举的工业格局,带动县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这种发展模式的典型案例是被誉为“新型煤都”的陕西省神木县。神木县境内煤炭资源富集,探明储量达500亿t,是国家级陕北能源化工基地的核心区域,吸引了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山东鲁能集团有限公司、陕西煤业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大型能源企业落户。煤炭工业是神木的龙头产业,全县每年1/3的工业产值和近1/2的财政收入都由煤炭产业直接提供。煤炭产业链延伸,促进了神木县电力、煤化工、高载能、建材等产业发展,充分发挥了能源的综合效益,使神木不仅成为全国第一产煤大县,而且是全国最大的兰炭基地、全国最大的聚氯乙烯基地、西部最大的煤电基地、西部最大的浮法玻璃基地、西部最大的电石基地。2009年全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52.64亿元,完成财政总收入93.26亿元,“城乡一体化”快速推进,城镇化水平达到70%,县域经济综合实力位居全国第44位。经济发展为民生建设提供了支撑,神木创造性地实施了12年免费教育、全民免费医疗、特殊人群免费集中供养,率先高标准实施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建设了10万m2经济适用房和5万m2廉租住房,先后被评为“全国文明小城镇建设示范点”“中国全面小康成长型百佳县(市)”等。
产业集群化发展模式。产业集群化发展是指在县域内按专业化分工和协作原则,将大量的生产同类产品或生产产品某个部件的同类型中小企业聚集在一起,形成产业集群,在集群内运行实现规模经济,成为引领县域经济发展的一种主要模式。如福建省县级市晋江市,以鞋业制造、纺织服装、化纤工业、建筑陶瓷、食品饮料、伞具玩具等一批较为成熟的产业集群的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旅游鞋生产基地、中国三大玩具生产基地和全国建陶生产基地之一,获得“中国鞋都”“中国食品工业强市”“中国建陶重镇”等称号。目前,晋江的各种产业集群共聚集企业7 000多家,年产值800多亿元,占晋江全市工业总产值的90%以上。晋江的国内生产总值已占福建全省的1/10,2010年财政收入突破百亿元。高速发展的经济,也带动了晋江的城市建设和社会软环境建设,民生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如在省内率先实现了城乡一体,实现了医保、新农保全覆盖,率先推行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险等,产业、城市、环境、民生全面提升。
大企业带动型发展模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总有一些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这些企业的经营产值往往占整个县域经济的相当比重,是地方经济的航空母舰,这就是大企业带动发展模式,最典型的案例是广东省县级市顺德市。顺德经济以工业为主导,以大企业为龙头,孕育了一批大型家电业企业,拥有众多知名家电品牌,如科龙、容声、美的、万家乐、格兰仕等。广东顺德生产的电冰箱、空调、微波炉、电风扇、电饭煲、电子消毒柜、热水器等许多电子产品,产销量均居全国第一,家用电器工业产值占全国同行业15%左右。围绕多家大型家电企业,家电周边产业如机械装备与模具、机械装备与模具、包装印刷、家具、汽车配件、金属材料加工等特色产业,也在顺德不断发展壮大,近年来更是进一步往高端化、知识密集型产业升级转型。同时,依托于传统的特色产业,以家电展为龙头的会展业近年来也做得风生水起,已成为顺德新的经济增长点。会展业还有力地促进了顺德旅游、餐饮、酒店、交通、中介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有数据显示,近年来顺德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商品销售总额以每年15%至20%的速度增长,这与顺德家电产业的雄厚基础密不可分。
山东的县级市龙口市的发展历程也为大企业带动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典型案例。龙口市在县域经济发展中把强企带动作为做大做强工业经济的关键来抓,并通过纵向延伸、横向拓展、高点嫁接,加快企业裂变速度。截至2008年底,龙口市拥有上市企业3家,12家工业企业销售收入过1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14家。单是南山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南山集团”)一家,2008年就实现销售收入126亿元。南山集团是由龙口本地的村办企业发展起来的全国500强企业,集团涉足煤炭、电力、铝业、轻合金等十几个产业。南山集团不仅是龙口市第一地税大户,每年贡献地税总量占全市财政收入的15%左右,在产业拉动、安置就业、城镇改造、新农村建设等各个方面,南山集团对周边的直接带动和对全市的辐射影响也同样明显。工业上,南山集团发展势头强劲,南山铝型材、葡萄酒、精纺面料、西服等系列产品畅销世界,打出了“龙口制造”的声威,为龙口市制造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声誉;旅游业上,依托南山大佛、宗教文化园、南山大剧院等一大批旅游景点及配套设施,南山旅游区成为国家首批AAAA级景区,吸引了成千上万名中外游客,有力推动龙口由农业大市、工业强市向旅游大市跃迁;社会发展方面,南山教育先后投资十几亿元,建立了从幼儿园、小学、中学、职业中专、南山学院等一整套教育体系,为龙口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服务业带动发展模式
这种模式又可分为几种类型,其中最为典型的是旅游业带动发展型和商贸物流业带动发展型。依托当地旅游资源的带动发展模式是第三产业带动发展模式中起步较早,采取这种模式的县域也较多。在我国,许多县都具有丰富的历史古迹、自然风光、民俗文化等旅游资源,具有发展旅游业以及旅游周边产业的巨大优势。近几年,许多县借助旅游经济实现了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如浙江省宁海县,利用本地优美的山水景色,与国家体育总局合作,在东部地区建设国家登山健身步道,将沿线的生态资源、民俗文化、景点景区、产业基地、农家乐等休闲旅游健身资源有机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在长三角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全国生态旅游健身先行区。宁海县的乡村景点建设已经吸引了数亿元的社会资本投入。据宁海有关部门预测,未来5年,宁海乡村旅游有望引来30亿元的资金,带动农村近万人就地转岗就业。
第三产业带动发展的第二类典型代表是“兴商建县”,即商贸物流业带动发展型。如浙江省县级市义乌市,自1984年确立并实践“兴商建市”发展战略从未动摇,真正做到了工作围绕市场转、城市围绕市场建、产业围绕市场育。义乌紧紧围绕商品流通这一特色产业,大力发展商贸流通业,目前义乌市基本形成以商贸、物流、金融、会展、购物旅游等为主体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并成为主要支柱产业。2005年,义乌中国小商品城被联合国和世界银行誉为全球最大的小商品批发市场。商贸业的持久繁荣,还带动了其他产业的发展。一是以商促工。上世纪90年代初,义乌就开始实施“以商促工、贸工联动”战略,发挥商业资本雄厚、信息灵敏、人才众多等优势,引导商业资本向工业扩展,不断拉长产业链,大力发展与专业市场关联度紧密的小商品加工业,推动小商品集散中心进一步向小商品制造中心、研发中心的方向发展。二是以商促农。发挥工商业对农业的反哺和带动作用,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鼓励工商业主投资农业领域,建立农业经济开发区,设立农业产业化扶持资金,并逐年提高对“三农”的投入比例,2008年对“三农”的财政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35.6%。三是以商带城。围绕商贸的发展和市场的提升,义乌确立了“城市围绕市场建”的城市化策略,通过产权市场向社会公开出让的方式,筹集社会资金投入基础设施建设,交通、电力、通讯、供水等得到极大改善。目前,义乌中心城区面积已达50多km2,城市功能日臻完善。
综合型县域经济发展模式
该模式是在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发展起来的,并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日趋成熟。县域本就拥有较完整的产业体系,基础设施、科技、文化等事业全面发展,县域经济整体竞争力较高,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强,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高级形态。如广东省县级市增城市是广州市、东莞市、深圳市等珠三角城市群和广深经济带的重要节点。从2003年开始,增城市摒弃急功近利和片面追求GDP的发展模式,因地制宜地将全市从南到北划分为三大主体功能区,即南部为重点开发的新型工业区、中部为优化开发的文化生活区、北部为限制开发的都市农业与生态旅游区。增城市发挥优势,转化劣势,努力促进三大主体功能区互补互动、协调发展,工业、城市建设、生态农业协调统一发展,真正实现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三者的共赢,成为全国闻名的荔枝之乡、牛仔服装名城、新兴的汽车产业基地和生态旅游示范区,在全国县域基本竞争力评比中从1999年的第58位跃升至2009年的第9位。
综合发展模式的另一类型是城镇化带动模式。国内外大城市的发展经验告诉我们,城市化和工业化互为促进,通过加快城镇化的发展,能够提高城市的生产性服务以及生活性服务水平,进而拉动消费需求、促进经济持续增长、催生壮大非农产业,增强综合经济实力。如陕西省志丹县,通过大力实施“城镇带动”战略,把城镇建设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龙头来抓,走出了一条“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联动、统筹发展”的新路。志丹致力于打造西部明星小城镇,按照改造老城区、开发南城区、配套北城区的思路,先后实施城镇建设重点项目97个,累计投入资金45亿元,增强了城镇的服务功能和吸纳能力。通过村庄建设,志丹县不但完成了大规模的旧村改造,改善了群众的居住和生活条件,并且实现了村镇建设用地的集约化利用,为工业、商贸业的发展腾出了大量用地;拉动了农村消费,促进了农民的就地城市化,还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发展。2009年,志丹全县城镇化水平达到36%,比5年前提高了10个百分点。同期,全县计划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4.44亿元,仅2009年上半年全县就完成生产总值49.3亿元,财政总收入14.42亿元,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 189元,各项经济指标都有了质的飞跃。
县域经济发展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立足自身优势,发展特色产业集群
作为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县域经济的发展重点不在“小而全”,也不能单纯追求三次产业结构,而要根据资源禀赋和产业配套条件,发挥比较优势,“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旅)游则(旅)游”,推动特色产业化、产业特色化、特色产业规模化,打造能够带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特色产业集群。
打造成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特色产业集群需要注意几个问题:一是产业集群的培育宜精不宜多,在同一时期可以选择一至两个可能形成产业集群的领域加以重点培育,待形成一定规模后再向相关产业延伸。二是切实抓好产业集群发展规划。以国家产业政策为指导,结合县域经济发展实际,编制产业集群发展规划,使之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中心城镇规划等相衔接,在全县形成较为合理的产业布局。三是联大靠强,主动寻求与大中城市之间的分工合作,承接大中城市的产业转移,引进大企业大集团的分支机构,通过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信息扩散和销售网络,提升产业集群竞争力。
抓好园区建设,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
实践证明,办好开发区和工业园区,为产业提供集群化发展的平台,是优化资源配置、扩大招商引资、创造就业机会,从而推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有效途径。县域经济的发展也需要园区作为加速器,一是因地制宜,围绕特色产业、资源优势、发展基础,积极申报和建立各级特色产业园区,包括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出口加工区、农业开发区、工业开发区等。二是充分发挥园区的集聚效应。重点发展中心镇,逐步形成以县城为龙头、中心镇为重点、村镇为基础的城镇体系。发挥工业园区产业集群、要素集聚、资源集约的“洼地”效应,结合城镇建设,规范和集中办好工业园区。三是在空间布局上将产业和生活结合,将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结合,将就业和增加收入结合,推动园区集约化、绿色化发展,争取以较少的产业用地创造出较大的经济增量。四是以园区为载体,加强园区的道路、通信、水、电、气、污染控制等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城镇的综合功能,吸引县域内外的信息、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向城镇聚集,提升城镇化水平,使城镇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平台。
破解融资难题,大力扶持中小企业
中心企业是县域经济增长的根源,中小企业发展水平体现了县域经济的活跃程度,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一方面,我国大多数县域经济中的国有经济比重很小,集体经济、民营经济居于主体地位,而中小企业,正是集体经济、民营经济的市场主体;另一方面,中小企业的体制机制更加灵活,竞争意识更强,更能适应激烈竞争中的县域经济。中国的许多中小企业在经历了资本原始积累、产业结构调整之后,已初步具备更快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能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就必须紧紧围绕特色产业集群化的发展方向,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着力培植高成长性的中小企业,使中小企业成为壮大县域经济的生力军。
对于县级政府和县域经济来说,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尤其要重视和着力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千方百计保障中小企业融资需求。一是鼓励金融机构设立为县域中小企业服务的专营机构和专门通道。按照中小企业生产周期,及时、科学、合理制定贷款投放计划,根据小企业融资需求“短、小、频、急”的特点,建立专门的中小企业授信管理部门和专业队伍,建立分类管理、分账核算、单独考核的制度和办法,建立适应中小企业授信特点的授信审批、风险管理、激励约束、人才培训和内部控制机制,增强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专业化、制度化水平。二是在创新金融信贷产品上求突破。加快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不断推出适应中小企业需要的金融产品,特别是大力推广票据业务,积极开展商业票据的承兑和贴现,为企业提供更多的融资方式,帮助企业拓宽融资渠道和空间。三是在强化政银、银企合作上求突破。积极组织银行和企业依托项目推介、银企座谈等平台,加强银企交流、对接与合作,特别要力促企业加强生产经营情况通报和财务信息披露,大力扭转银企信息不对称的不良局面,同时要下力气解决影响贷款的评级问题、担保问题,推动建立务实、稳定的银企关系,为金融机构持续加大对中小企业信贷投入营造良好信用环境。
科学发挥政府职能,推动县域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
政府行为是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发展经济学的领军人物、经济学家阿瑟·刘易斯概况了一个政府在经济发展中作用的悖论:“如果没有一个明智的政府的经济推动,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有经济进步。另一方面,也有许多政府给经济生活带来灾难的例子。……政府的失败可能是由于它们做得太少,也可能由于它们做得太多。”
县域经济是一种行政区经济,县级政府的职能决定了政府行政模式和政府管理模式,县级人民政府的职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承接中央和省级政府的调节职能,提供地方性公共服务产品,通过地方性产业政策和地方性经济法规来调控县域经济等。科学发挥县级政府职能,就是要解决县级政府在经济社会管理中存在的越位、缺位和不到位的问题,不该管的坚决不管,该管的坚决管好,推动行政力量与市场力量的有机结合,促进本县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一是县级人民政府需要根据县域经济发展特征制定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经济发展战略,有效指导县域经济发展。二是破除县域经济封闭发展的模式,打破区域行政界限,建立起县域之间、县市之间的利益分配协调机制,推动区域经济合作,实现更大范围的资源整合,使经济要素在向城镇集聚的过程中发挥出更大的效用。同时要强化县域内部各城镇之间的经济联系与协作,协调好县域内招商引资的产业导向与项目运作,协调好县域内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的利益冲突。三是重视政府职能和领导者的思想观念转变,理顺政企、政社关系,减少行政力量对具体经济活动的干预和控制,增强政府服务意识,创建服务型政府。四是要重视县域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注重民生建设,建设和谐县域,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大的内生动力。
摘要:介绍了县域经济的概念及其基本情况,讨论了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几种主要模式,提出了县域经济发展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关于服务“三农”和县域经济的分析报告】推荐阅读:
充分发挥职业教育为县域经济发展服务的作用11-01
关于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10-26
关于行政服务中心窗口服务的调查报告09-08
关于呼叫中心服务的报告10-17
关于清剿服务区火灾隐患的调研报告06-30
关于提高基层巾帼志愿服务工作的调研报告06-06
关于大学生社区服务的社会实践报告12-09
关于汽车服务的广告词07-21
关于调整清洁服务费的函09-10
关于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工作总结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