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

2024-07-3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就业(共7篇)

就业 篇1

一、高校中就业困难群体就业能力分析

高校中的就业困难群体, 在学术界目前尚未有统一的定论。因为在公众的潜意识里高校毕业生的年龄和知识结构本来是有就业优势的, 所以就业困难群体一般不包括高校中的大学生群体, 而常指“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 同时也包括城镇隐性失业人员、临时工、农民工, 以及农村中大量存在的剩余劳动力, 甚至女性就业者”。但在今天的高校中确实存在由于社会、家庭等外在因素的影响, 或因自身条件限制得不到用人单位的青睐, 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劣势境地的就业困难群体。也有学者将这类人群称为高校中的就业弱势群体, 常指“应届毕业大学生中, 在通过‘双向选择’进行择业和求职的过程中处于不利地位、不被用人单位认可或易于遭受就业挫折的群体”。综合各种观点, 高校就业困难群体可界定为:求职和就业中容易遭遇挫折和困难的高校毕业生。从当前高校来看, 就业困难群体比较集中在专业技能不突出、综合素质不高的学困生、冷门偏门专业学生、学校声望不高的民办大学学生、学历层次不高的专科生和高职生、贫困生、农村生源学生及部分女大学生。

就业能力一般常指人在求职活动中能促使人顺利获得工作岗位的一种综合能力, 它包括知识、技能、态度、个性、心理承受力等的综合素质。它是通过学习和素质的开发而形成的, 是一种可以塑造和培养的能力。当前, 高校就业困难群体就业能力的不足主要表现在:学困生综合素质不强, 难以获得用人单位青睐;高职生、专科生求职业定位不准确, 求职优势不突出;冷门偏门专业学生专业适用范围不广, 就业潜力未能充分挖掘;贫困生、农村生源学生就业竞争力不够强, 心理素质有待提高;女大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吃苦耐劳精神不足。

二、高校就业困难群体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

高校就业困难群体就业困难的原因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 社会环境因素

1.大学毕业生数量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差距。1999年以来, 随着扩招政策的实施, 我国大学毕业学生人数骤增, 使得我国高等学历毕业生的数量远远超过了需求数量。而且随国有企业的改组改造、减员增效措施, 使过去接受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渠道越来越窄;由于机构改革的深入, 公务员队伍精简分流, 事业单位精简人员, 也使得大学生在此领域内选择就业的机会大大减少。近年来的调查数据显示, 大学毕业生就业率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

2.我国的劳动人事、工资、户籍管理等相关制度的改革滞后是高校就业困难、群体就业困难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如城镇劳动力在就业方面享有社会保障, 农村劳动力缺乏应有的社会保障, 毕业生通常更愿意留在城市而不愿意到农村就业。又如在户籍制度的影响和限制下, 一些非本地学生失去了比较大的发展和展示自己能力的机会。再看我国职工工资没有拉开档次, 不同学历之间工资水平相差不大, 因而许多单位更愿意录用高层次人才, 从而形成大量专科生的人才积压。

3.从女大学生的就业困难来看主要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 用人单位都十分注重自己的经济效益。企业为了追求经济效益, 在同等条件下总是优先考虑男性职员。再加上我国现行法律法规不建全, 使得这些单位钻法律的空子, 从而造成歧视女性的现象在所难免。

(二) 高等教育因素

近年来, 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实际需要相脱离的问题, 经过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正在逐步解决。但由于多种因素一些高校对市场经济缺乏深刻了解与适应, 急功近利地竞相开设各种热门专业, 导致部分专业结构失衡, 供过于求。同时有的高校对经济社会发展中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多样性、复合性、创新性认识不足, 专业划分过细, 培养的学生以单向型人才为主, 导致学生就业困难、教育资源浪费, 出现部分毕业学生难以就业的局面。另一方面, 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本是一项综合系统工程, 但由于种种原因使得目前虽然大多高校都非常重视就业指导工作, 但在实际操作上工作缺乏全盘性、针对性和个性化。

(三) 毕业生自身因素

高校就业困难群体普遍存在就业期望值过高的现象。许多大学生择业不考虑自身条件, 只想到大城市、大企业、机关事业单位、高薪水的岗位就业。有的对用人单位的基本情况和用人要求也不作详细了解, 盲目求职;有的是有业不就。其次就业困难的学生专业知识不能让用人单位满意, 缺乏社会实践能力, 动手能力差。最后该群体学生在语言表达、仪表风度、应变能力、待人接物等方面存在缺陷等。

三、提高高校就业困难群体就业能力的对策和途径

基于高校就业困难群体就业能力欠缺、就业困难, 如何培养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就业能力, 应越来越受到整个社会、高校和大学生们的重视。

(一) 社会

各级政府应重视大学生就业问题, 为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提供各种服务。国家应进一步深化改革, 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给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同时加大我国的劳动人事、工资、户籍管理等相关制度的改革, 保证不同层次, 不同区域的学生都具有更多的就业机会。此外, 应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提高人们的法律素质, 创造一个更为公平合理的就业环境。

(二) 学校

1.学校应根据社会需求, 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 培养综合型人才。

应根据专业特点, 不断提高教材和教学的适时性和适用性, 努力做到教材、教学内容贴近市场, 贴近社会。同时, 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人才需要具有多样性、复合性、创新性的要求, 因此在学生中开展跨专业、多形式、高水平的技能培训, 以满足不同学生的求知需求, 也能够增强学生择业的竞争实力和适应能力。如有的学困生虽然理论学习成绩不理想, 但并不代表其其它能力不行, 可通过加强实践环节的学习和训练, 提高动手能力来弥补其理论考试成绩较差的缺陷。

2.高校要把就业指导作为一项全局性的工程来抓, 提高就业指导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 对就业困难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就业指导。

当前已逐步形成一种共识, 仅靠短期内努力提高应聘技巧与策略不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出路, 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就业困难学生的就业能力提高的问题。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应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为重点, 在大学生活中进行全程性的职业生涯规划:低年级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初步树立职业生涯理念, 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初步规划;中年级学生侧重对自我的全面、深刻认识与把握, 深化职业生涯理念, 并根据自己的特点对职业生涯规划进行深化与完善;高年级学生应该学会收集、管理和使用就业信息, 强化职业生涯理念, 重点学习掌握求职择业的各种技能。学校还可以根据就业困难群体学生的需求, 提供一些个性化的职业培训, 提高就业的竞争力。如可开设和举办一些培养职业礼仪、提高就业心理素质、关于女大学生就业、解释《劳动合同法》与劳动合同的签订等等方面的专门课程、讨论、讲座。

3.重视心理素质的培养, 提高就业困难群体健康的就业心理水平。

与就业顺利的学生相比高校中就业困难群体较容易引发心理问题。因此, 各高校应高度重视这一问题的严峻性, 切实完善学校的心理咨询工作。针对大学生就业中不重视自身心理健康、缺乏对一般心理学知识的了解以及诸如抑郁症等常见心理问题, 邀请心理学和社会学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到场, 为大家提供与专家学者面对面交流、倾诉和排解心理积怨的机会, 并为学生之间交流感受、经历和经验提供舞台。

(三) 毕业生

1.就业困难群体首先应加强职业道德素质修养, 树立正确的择业价值观, 积极主动收集和掌握就业信息, 为就业做好充分的准备。从职业道德修养来看, 大学生能否具备敬业精神、诚实守信的美德、奉献社会的职业精神是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 并在职业生涯中取得预期成就的因素之一。

2.就业困难群体尤应注重自信心的培养。客观公正的评价自我和认识就业压力也是不可忽略的重要方面。只要他们在学校的指导下全面客观了解整个就业市场, 客观地评价自己, 从自身的实际条件出发, 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 克服攀比、自卑等盲目的就业心理, 有目标地求职。他们也一定能在职场上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

3.就业困难群体尤应注重提高自己应聘、面试的心理技巧, 提高其应聘和面试的成功率。就业困难群体学生尤应重视如何提高自己的应聘成功率。学生本人应多参加一些个性化的应聘技巧培训, 如怎样与人更好的沟通, 怎样更好的展示个人魅力等, 扬长避短, 发挥自己的特点和长处, 积极的参与就业竞争。

总之, 高校就业困难群体学生的就业难问题, 给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带来很大挑战, 也促使我们以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为切入点, 进一步探索从各方面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途径。社会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是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保证, 高校面向市场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主要渠道, 大学生进一步完善自我是提高就业能力的关键。只有多方形成合力, 才能切实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 提高综合素质, 促进就业。

参考文献

[1]张小健.2007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工作会议中的谈话.教育网.

[2]邵海燕, 胡芳.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探索.高教发展与评估, 2005, (9) .

[3]徐献红.加强职业生涯教育, 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经济师, 2007, (8) .

[4]许慧敏.谈谈求职中的大学生弱势群体.山西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6, (3) .

就业 篇2

关键词:高等教育;引导创业;就业;竞争力

中国分类号:G64

一、以创业教育推动大学生素质教育

《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世界宣言》明确提出:培养学生的创业技能,应成为高等教育主要关心的问题。创业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能力为目的的一种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活动,本质上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体现。创业教育的开展就是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有效地进行有关创业的体验,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创业意识。要鼓励学生将创业作为自己职业的选择,并将自己的专业技能和兴趣特长相结合,创造出自己所期望的价值。创业能够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知识、能力的潜质,创业能够最大限度地锻炼一个人,帮助其成长。我们所大力提倡的创业意识、倡导的创业精神、培养的创新思维、引导学生积累的创业技能、鼓励学生进行的创业实践等等,无一不是提高大学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关键。

一方面,加强创业教育,发挥其整合校园文化的功能,能形成具有开创特征和个性特征的校园文化。以创业教育整合良好的校园文化,形成创业的氛围,对一所高校尤为重要。校园文化的形成需要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而创业教育多以情境教学为主导,广大学生会在一系列旨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团队意识、钻研开拓精神的活动中受到熏陶,在创业成功榜样的感召下投身创业实践,久而久之,在校园中就会形成认真学习,勤于动手,勇于开拓的良好氛围。而在当前大学校园中,受社会大环境、学生自身因素以及其他方面因素的影响,学风现状令人堪忧,不少学生浮躁、急功近利、贪图享受,没有目标,没有动力,不学习,虚度光阴。但同时很多学生又有独立发展和创业的渴望。加强创业教育,整合校园文化,将会有效地改变高校学风现状。

另一方面,创业教育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使命感、责任感和创新创业激情,可以锻造他们的创新思维和敢闯敢干、不怕挫折和失败的坚强意志,可以塑造他们勤学习、肯钻研、会做人、能成事、善合作的品格和风貌。创业实践可以使他们掌握创新创业知识、技能和实务。在大学校园中,有不少学生重实践但轻基础理论、专业理论课方面的学习,加强创业教育,可以使学生认识到构建合理的、多元化的知识系统才能使知识具有足够的覆盖面和深度,才能为创新创业能力的形成提供坚实的基础。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对理论知识学习的内在需要,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全面性,从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二、以创业教育加强创新人才的培养

创业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只有加强创业教育,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的培养,构建系统的知识结构,才能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提供坚实的基础。当今世界国家之间的竞争越来越集中在创新与创业水平上。创业活动作为科学技术最终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和推动力量。我国要建设创新型社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尤其需要培养具有开创精神的年轻人,为此,我国高等教育责无旁贷。高等教育必须培养大量具有企业家精神的创新型人才,通过创新型人才的创业活动将知识和技术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在学生中开展创业教育,同时也是磨砺学生的创业精神、发掘学生潜力的重要方式。创业教育将为我国高等教育由“守成教育”、“就业教育”向“创新教育”转变提供重要契机。

近年来,企业越来越强调自主创新能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薄弱,反映了人才创新能力的薄弱,也反映了高校创业教育的薄弱。加强创业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新精神,形成良好的培育创业者的环境,将有效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近年来的调查研究显示,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希望大学毕业生具备实干精神和创新精神,尤其是大型研究機构和科技含量高的企业在考核笔试、面试项目中都加大了对创新能力的测试和考察。因而,高校需要注重对创业教育、创新精神的文化氛围构建,开设创业教育课程模块,加强创业教育,加强对大学生创新思维的训练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并通过开展创业课题研究、创业论坛、模拟创业规划、创业实践等各类校园文化活动,让大学生在创业实践和各类创业教育活动中增长才干,提高创业潜力。

三、以创业教育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

虽然国内就业形势发生重大变化,但大学生的就业观念还没有完全适应这种变化。一方面,相当多的毕业生怕艰苦,图安逸,缺乏远大的志向和事业心,没有艰苦奋斗的精神。不愿意到艰苦的地方和单位去工作。另一方面,计划经济体制在人们的头脑中形成的“铁饭碗保险”的观念根深蒂固,致使许多人想捧“铁饭碗”,到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效益好的国有企业去。此外,保守思想作怪。不少大学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思想保守,缺乏闯劲,只想找个对口单位安安稳稳地工作,不想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因此,不敢到一些通过拼搏才可能大有作为的单位去工作。而且,大多数学生对当前大学生就业的基本形势和今后的趋势缺乏清醒明确的认识,部分学生受传统就业观念的束缚不愿主动投身市场找岗位;还有部分学生没认识到创业本身就是一种新的就业方式,不会自主创业,从而出现“无业可就”和“有业不就”的现象。传统观念已经极大地影响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因此,当代大学毕业生必须正确认识就业形势,转变就业观念,拓展就业渠道。

加强创业教育,强化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意识,将会有效地帮助他们完成由被动就业到自主创业的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是高校培养“填空”式人才,满足社会上岗位的需要#而传统的就业观念是被动式就业,单纯地接受社会挑选。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完善,党和政府提出建设创新型社会和创新型国家,这需要高校要转变教育观念,大学生要转变就业观念。大学毕业生就业不应该只是单纯地接受社会挑选。还要为社会创造新的就业机会。

四、结束语

创业教育不仅可以有效拓展大学生的就业视野,提高大学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也是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模式的一种根本性转换,这种转换涉及人才培养体系的方方面面。

参考文献:

[1]陶鹏,朱李楠,陈皓.构建高校团组织服务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体系的思考[J].消费导刊.2009(05)

[2]朱武.关于独立学院团学组织服务大学生就业的思考[J].商场现代化.2009(21)

就业程序和就业派遣 篇3

一、毕业生就业的流程

1.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将《推荐表》一份、《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协议书》(以下简称《就业协议书》)一式四份发到学院,由学院将以上材料发给每位毕业生。(推荐表也可上集大就业中心网下载)

2.毕业生填写《推荐表》、制作个人推荐材料。各学院对毕业生《推荐表》进行审查,签署意见、盖公章后,统一交到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审核、盖公章。

3.毕业生收集需求信息,自我推荐、面试。根据需求信息向有意向的单位寄送个人推荐材料,直接参加校园招聘会和各地举办的供需见面会、网上招聘会,双选洽谈。

4.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书》,送交各学院和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审核盖章,签订结束后毕业生自己留一份,交用人单位一份、校学生就业指导中心2份(学校和省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四方执一份)。

5.六月中旬开始按毕业生工作日程安排,进入毕业鉴定及派遣阶段。根据省人事厅、省教育厅的日程安排(一般于6月底7月初),学校到福建省人事厅调配处、和福建省教育厅学生处办理毕业生就业报到证。

6.到用人单位报到并办理上岗手续

毕业生办理完离校手续后,持报到证、毕业证、户口迁移证到单位报到,有的用人单位要求体检,有的单位安排毕业生接受一个月的入职培训。对于没有落实单位的毕业生,报到证开回生源所在地,到当地的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报到。

二、毕业生签约的一般程序

1.毕业生通过双向选择与用人单位达成就业意向。

2.毕业生在《就业协议书》上签署意见后,将《推荐表》原件、《成绩单》原件和《就业协议书》交给接收单位。签约前达成的收入、保险、工作区域等重要内容最好在协议书的备注栏目中写明并双方签字。如果报考了研究生或准备出国的,应事先向接收单位讲明,并写在协议书中。

3.接收单位如实、完整填写用人单位情况及意见栏中的内容,同时在用人单位意见栏中签字盖章,并上报用人单位上级主管部门审核盖章。

(1)用人单位是国家党政机关的,办理派遣手续时需提供人事部门签发的《公务员录用通知书》。就业协议书仅作为邮寄档案的依据使用。

(2)用人单位是事业单位的,办理派遣时,除用人单位意见栏中签字盖章外,在用人单位上级主管部门一栏中还需要单位所在地市人事部门审批盖章(师范类毕业生则是由市或县教育主管部门审批盖章)。(3)用人单位是中央直管、省属直管的、国有企业的,办理派遣时,除用人单位意见栏中签字盖章外,在用人单位上级主管部门一栏中还需用人单位上级直管部门审批盖章。

(4)用人单位是非国有制企业的,办理派遣时,除用人单位在意见栏中签字盖章外,还需有资质的人才机构在用人单位上级主管部门一栏中盖章。

4.一些地区在接收毕业生时需要接收地政府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审批,如用人单位所在地是厦门的,无论单位是何性质,主管部门均为厦门市人事局

5.毕业生或用人单位将签订的就业协议书、审批表(函)交到学校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学校根据《就业协议书》和审批表(函)签署学校意见并盖公章,以此作就业派遣计划。

6.学校将就业计划上报到省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审核,通过后即可按时开出就业报到证。

三、签约时应注意的事项

1.签约前的了解和洽谈十分重要。在签约过程中毕业生应特别慎重,因为一旦签订后又反悔,而对方解约的条件较高,会带来许多的麻烦。所以签订就业协议前毕业生应重点了解单位情况、违约条款等。

(1)毕业生应详细了解用人单位的情况,一般包括单位的性质、隶属、规模、效益、管理制度、拟用岗位、工资待遇及生活条件等。

(2)了解用人单位的主管部门:

◎ 用人单位为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或集体所有制企业的,有独立人事档案管理权的单位的主管部门为该单位的人事部门(如人事处或人力资源部),没有独立人事档案管理权的单位的主管部门为该单位的上级人事部门。

◎ 用人单位为私营企业、三资企业的,主管部门为各类政府所属人才市场; ◎ 凡与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深圳、南京、厦门等地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书》的毕业生,派遣依据除《就业协议书》外,还须附加当地政府人事部门的接收函或审批表手续才完整;福州等城市接收毕业生必须在协议书的上级主管部门栏目中加盖当地政府人事部门或所属人才中心的公章,否则只能按待就业开回生源所在地报到。

各省、市和单位接收毕业生的审批手续以当年当地的政策为准,请接收单位到当地政府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进行了解并按规定办理。

(3)毕业生也要向用人单位如实介绍自己的情况,表明自己的就业计划,包括考研、考公务员等,征得单位同意并在协议书上注明。

2.毕业生必须信守协议。有的毕业生在与用人单位签订协议后又去联系其他单位,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毕业生签订协议书后就必须信守协议,如果单方想解约,就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征得用人单位的书面同意,学校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审核后,方可解约。

四、《就业推荐表》与《就业协议书》

1.就业推荐表和就业协议书。每位毕业生只能有一份《就业推荐表》和一套(一式四份)《就业协议书》原件。《就业推荐表》、《就业协议书》是学校证明毕业生具有就业资格、也是用人单位到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办理毕业生审批手续的凭证。为维护就业市场的严肃性,避免一个毕业生同时被两个用人单位审批录用,造成用人单位进人指标浪费,同时也为了维护学校的声誉和今后毕业生的就业,每位毕业生只能有一份《推荐表》和一套(一式四份)《就业协议书》原件。

2.《推荐表》、《就业协议书》的补办。毕业生如遗失《推荐表》、《就业协议书》,须本人提出书面申请,经所在学院负责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老师签署意见并加盖公章,再交校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审核同意后,才可以重新发放新的表。《推荐表》、《就业协议书》损坏的,须按上述顺序凭原件换新。毕业生如有谎报遗失而产生不良后果的,视情节轻重给予相应校规校纪处分。

如在毕业派遣前要解约的,要到原单位办理书面同意的解约函(盖有公章的),并退回就业推荐表和就业协议书。带上单位解约函、原来签的《就业协议书》到学生就业指导中心申请解约,换发新的《毕业生就业协议书》。

五、毕业生生源地的变动

毕业生入学前高考所在地为毕业生的生源地。本科升研究生是以其高考报考所在地为生源地,专科升本科以其考入大专前报考所在地为生源地。入学后因父母工作变动和家庭地址变迁的,应出示父母亲单位的调动证明和亲属关系证明(加盖公章),及新落户所在地派出所的户籍证明,经学院审查后交到学生就业指导中心。由学校交上级主管部门审核后方可作变更。

六、毕业生党员组织关系的转移及注意事项

1.毕业生党员转移组织关系手续的办理:毕业生党员登陆学校组织部网页《毕业生组织关系转移登记系统》进行注册登记(时间根据具体的通知)。校党委组织部逐批打印各专业毕业生党员介绍信,分发至各学院。介绍信原则上要本人领取,若代领应征得委托人同意;毕业生党员持组织关系介绍信到相应党组织转移组织关系。

2.毕业生党员转移组织关系的注意事项:

◎转移组织关系应由学生本人办理;应妥善保管组织关系介绍信,若丢失则按有关规定予以处理。◎毕业时应按规定日期转移组织关系,若逾期不办,按《党章》有关规定予以处理。

◎毕业生党员毕业时已落实用人单位的,组织关系转移到其工作单位或人事代理机构的党组织;毕业时未落实用人单位的,组织关系转移到本人或父母居住地的街道、乡镇党组织。(厦门生源的组织关系人才服务中心不予接收。)

◎办理了人才储备或挂*手续的,在征得对方同意后转至相应的党委。◎原则上毕业党员组织关系都须转出。对于极个别情况较特殊不宜迁出学校的,可由个人书面申请,学院签署意见,并指定一名同志负责联络,报组织部同意后,把组织关系暂时留在学校,但应按有关规定要求按时参加组织生活和交纳党费。

◎毕业生党员通过“专升本”或“研究生”考试继续升学的,组织关系转往升学就读的学校的党组织。

◎根据有关规定,正式党员的党员材料原则上必须存入档案,随档案转寄;预备党员的党员材料,需由本人持毕业证、组织关系介绍信及其复印件到各系(院)党总支办理转递手续,将密封好的党员材料交毕业生所属党组织以便办理党员转正手续。

第四部分毕业派遣

一、关于报到证的有关事宜

1.报到证的作用。报到证的全称是“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报到证”,由省级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部门单独签发。用人单位以报到证为依据,接转毕业生的档案、户口,并接收、安排毕业生工作。报到证只能一人一份,由其它部门印制或签发的报到证无效。毕业生对报到证要妥善保管,不论什么原因,凡自行涂改、撕毁的报到证一律作废。

2.报到证开具的时间和毕业生报到的时间。一般在6月底或7月初,具体时间以福建省人事厅和教育厅统一安排为准。报到证上的报到时间一般是从开报到证之日一个月内报到,但各用人单位一般会有自己的要求,因此毕业生应事先了解用人单位的情况。

3.报到证的发放。报到证开回后,由各学院统一到学生就业指导中心领取,在毕业生办理完离校手续后,毕业生到学院领取就业报到证或由各学院负责邮寄给毕业生。

4.报到证的补办。自开具报到证之日起两年内,毕业生如不慎遗失报到证可申请补办。补办程序如下 师范类毕业生:携带学校的介绍信、遗失补办申请表(在省教育人才网下载统一模板表格)、登报声明原报到证作废的报纸(需见报10天后)、毕业证书原件、就业协议书(如有签就业协议的)到福建省教育厅教育人才服务中心办理。联系方式:福州市鼓屏路192号山海大厦七楼西厅省教育人才服务中心,电话:0591-87839705 87833262。(对外办理时间:每周一、三、五,正常上班时间)

非师范类毕业生:携带学校的介绍信、个人补办申请书、登报声明原报到证作废的报纸、未到单位报到的证明、毕业证书原件、就业协议书(有签协就业议的)到福建省人事厅调配处毕业生就业服务窗口办理。联系方式:福州市东大路36号人才大厦12楼,电话:0591-87622361,87540939。

二、关于档案、户口的有关事项

1.档案、户口的移出。毕业生的档案由学校根据其就业协议书上的档案邮寄地,经邮政机要局统一投寄到毕业生工作单位所归属的档案管理部门。毕业生的户口由学校保卫处户籍室协同集美派出所按报到证上标明的就业单位迁移。领到户口迁移证后,毕业生应仔细核对,如有错漏要及时报告。要妥善保管报到证,不得自行涂改,不要折皱污损,更不能丢失。

毕业时未落实就业单位的非师范类专业毕业生档案转回生源所在地市的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或所在地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发文指定的人才服务中心,师范类专业毕业生档案转到省教育人才服务中心(厦门、福州生源的转回地市教育人才服务中心)。

对到西部县以下基层单位和艰苦边远地区就业的毕业生,实行来去自由的政策,户口可留在原籍或根据本人意愿迁往就业地区;人事档案原则上统一转至服务单位所在地的县级政府人事部门,由政府主管部门所属的人才交流机构提供免费人事代理服务;党、团组织关系转至服务单位。

2.落实档案。毕业生离校后,档案由各学院按就业协议书上档案转递详细地址填写、封装,留下档案转递存根,档案由学生就业指导中心组织学院交邮政机要局寄出。一般于7月中旬组织邮寄。在档案寄出后20天左右,毕业生应主动查询本人档案是否寄达(部分寄达地联系方式附后)。毕业生离校后若发现用人单位没收到档案,应及时查询。可到所在学院复印档案机要交寄凭证,持机要文件交寄凭证复印件到厦门市邮政局机要文件通信站查询档案投递情况。(厦门邮政局机要文件通信站地址:厦门市湖滨南路6号,邮政枢纽大院附属楼二楼机要局窗口,窗口查询电话:0592-2288554。公交车站点在厦门市湖滨南路建行站)。3.办理落户。(1)以《就业协议书》和用人单位主管部门的意见为依据,报到证开到哪里,户口迁移证、档案就转到哪里。(2)毕业时未落实用人单位的非师范类毕业生要将户口迁回原籍的毕业生可持毕业证书、待就业报到证的原件及其复印件、户口迁移证到原籍地派出所办理落户手续。(3)正式签约单位而单位无集体户或不具备设立集体户的,个人无亲友投*的可申请落户人才服务中心集体户中。(4)有正式签约的毕业生到单位报到后落户手续由单位工作人员办理。

4.户口迁移证的补办。毕业生离校后若不慎将户口迁移证遗失,应立即到遗失地公开发行的报刊上发表遗失声明,然后将登有遗失声明的报纸、迁入地公安部门未落户的证明到迁出地派出所核实后补发。

三、关于改派的事项

1.非师范类毕业生跨省调整改派流程

(1)毕业时未落实就业单位,需跨省就业的 :首先毕业生持协议书或用人单位和主管部门接收函原件、报到证原件和毕业证原件到校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开具学校介绍信;然后,毕业生持学校介绍信、毕业证书原件、待就业报到证、协议书或接收函等材料到福建省人事厅毕业生就业服务窗口更换新的报到证。最后毕业生持新开具的报到证、原户口迁移证或户口页复印件到集美派出所办理户口改迁手续。

(2)毕业时已落实就业单位,需跨省改派的:首先毕业生到原用人单位或单位所在地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办理解约;然后,毕业生持原用人单位或单位所在地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同意解约的函件原件、新用人单位和主管部门接收函原件、原报到证原件到校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开具学校介绍信;第三步,毕业生持学校介绍信、毕业证书原件及复印件、原用人单位或单位所在地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同意解约的函件、新用人单位和接收地主管部门接收函、原报到证原件及复印件到福建省人事厅毕业生就业服务窗口更换新的报到证;最后毕业生持新开具的报到证、原户口迁移证或户口页复印件到集美派出所办理户口改迁手续。

2.非师范类毕业生省内改派流程

首先,毕业生到用人单位办理接收函;然后,毕业生持用人单位接收函、原报到证原件、原户口迁移证、毕业证书原件(解约的还需持解约函并到原单位所在地政府人事主管部门改签报到证),到接收单位所在地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办理接收手续。(以接收单位所在地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规定的材料为准);最后,未落户的毕业生持改签后的报到证原件及复印件、接收单位和单位所在地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函件、原单位解约函,原户口迁移证或户口页到学校所在地派出所办理户口改迁手续。3.师范类毕业生改派流程

(1)毕业时未落实就业单位的:首先,毕业生持用人单位和单位所在地毕业生主管部门接收函、就业协议书、原报到证、毕业证书原件到学校学生就业中心开具介绍信;然后,毕业生持原报到证、毕业证书和学校开具的介绍信到福建省教育人才服务中心办理新的报到证;最后,未落户的毕业生持原户口迁移或户口页到学校所在地派出所办理户口改迁手续。

(2)毕业时已落实就业单位的:首先,毕业生到原用人单位或单位所在地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办理解约手续;然后,毕业生持学校介绍信、原用人单位和单位所在地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同意解约的函件、新用人单位和主管部门接收函、就业协议书、原报到证、毕业证书原件到福建省教育人才服务中心办理;最后,已落户的毕业生,持新报到证到户口所在地派出所办理户口改迁手续;未落户的毕业生持原户口迁移或户口页到学校所在地派出所办理户口改迁手续。

4.改派的注意事项

拓展就业空间提高就业能力 篇4

周先来

2009年第11期 ——社会建设

从2008年开始,因受国际金融危机和全球经济持续下滑的影响,一些企业停产关闭或大量裁员,造成岗位流失和农民工返乡现象比较严重。据2008年底的测算,我市返乡农民工达42000人,其中非正常回流13000人。为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对经济的冲击和影响,我们采取拓展就业空间,提高就业能力,优化就业环境等举措,有效地缓解了返乡农民工的就业压力。截止目前,全市共投入职业培训资金3300万元,开展职业技能培训15600人,培训后再就业12400人,再就业率达80%。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多法并举,拓展返乡农民工就业空间。一是调整转移方向,输出一批。随着沿海地区加工型企业压产、关闭、破产的加剧,我市劳动力向外转移就业的空间受到挤压。我们积极调整输出方向,组成专班到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西部地区和国家大型建设项目地区考察农民工就业市场,捕捉就业信息,与当地劳动服务部门建立协作关系,实行定向转移。目前,已转移输出返乡农民工5200余人。二是发展产业经营,安置一批。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全市已建立归真蜂业专业合作社、食用菌经纪人协会等专业合作组织124个,解决380余名返乡农民工就业。针对农村劳动力减少的现状,积极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大力发展农庄经济。目前,全市面积在50亩以上的农业庄园有65个,吸纳95名返乡农民工进入庄园成为农业工人。依托资源优势和较好的工业基础,不断壮大工业规模,带动返乡农民工就业。全市粮油机械、金属制品、纺织服装、医药食品等4大工业支柱的产业集群优势进一步显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14家,工业产业集群共吸纳农村劳动力21000人,其中返乡农民工1300余人。坚持“统筹发展、科学引导、充分就业”的方针,把发展第三产业作为解决返乡农民工就业的重要载体,提高城镇就业承载力。目前,全市在城镇从事第三产业的农民达23000余人。三是推进创业带动就业,消化一批。为激发创业热情,我们以全面落实《就业促进法》为契机,建立“以创业培训为基础、创业扶持政策为推动、创业服务为抓手”的创业带动就业工作机制。制定出台《关于推进全民创业带动就业的若干意见》,采取放宽市场准入、简化审批程序、落实扶持政策、加大创业支持等举措,积极鼓励创业。充分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引导扶持返乡农民工自谋职业、自主创业。以“造就千名小老板,带动万人大就业”为目标,对550人开展创业能力培训,扶持350人成功创业,培育20名创业带头人,带动3500人实现再就业。为增强回归创业带动力,大力实施“回归工程”,回归企业已成为返乡农民工就近就地转移的重要载体。据统计,全市投资过百万元的76家回归企业,共吸纳就业人员5600 人,其中返乡农民工850余人,占全部就业人员的15.2%。

——强化培训,提高返乡农民工就业能力。一是培训机构多元化。为了有效整合培训资源,我们建立以就业培训中心为主体,乡镇劳务培训基地为基础的覆盖城乡就业培训体系。坚持以培训促转移的原则,整合利用各类职业教育的资源优势,通过加大培训机构的基础建设,提高培训能力,努力打造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形成一批集培训、实习操作和技能鉴定为一体的多功能公共实训平台,提高培训技能层次,促进返乡农民工顺利转岗。二是培训主体多元化。我们建立劳动、农业、扶贫、教育、城建等部门及工会、妇联、团委、科协等社会团体为主体的培训网络,逐步形成培训工作合力。人事、司法等部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主动为返乡农民工培训开绿灯、搭平台。市农业局依托省农业厅“阳光工程”项目,对参与培训的农村劳动力给予适当补贴。市扶贫办依托上级扶贫部门,免费对贫困劳动力进行培训。截止目前,全市累计培训农村劳动力8394人,其中返乡农民工4200余人。三是培训方式多元化。为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我们采取“定向培训”、“订单培训”、“联合培训”等形式,组织开展各类技能培训4687人。其中,就业再就业培训393人,就业前培训227人,创业培训113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3152人,在岗培训750人,培训合格新技师52人。我们还选择规模较大、信誉良好、管理规范的大型企业作为返乡农民工定向输出基地。市劳动保障部门与北京七匹狼服饰公司、深圳富士康公司、比亚迪公司等7家大型企业签订了常年用工协议,根据用工企业需求,签订培训输出订单。目前,就业培训单位共为6家落户安陆的企业,培训输送员工3500人,其中返乡农民工620人。

——完善服务,优化返乡农民工就业环境。一是提供信息服务。我们通过采取定点宣传、流动服务和现场招聘等多种方式,积极为返乡农民工提供方便快捷的信息服务。组织专业服务队,到火车站、汽车站设立义务服务点,为外出务工人员提供外地用工信息、劳动用工政策咨询、技能培训报名、发放“春风服务卡”等多项就业服务。共发布用工信息200余条,接受咨询500余人次,介绍就业400余人次。通过开展以“送政策、送信息、送信心、送服务”为主题的“四送下乡”活动,组织“大篷车”服务队,到全市15个乡镇、办事处巡回宣传,共发放信息资料13000余份,接受培训报名1800余人,提供各类就业服务2000余人次,安置就业1200余人。市里举办了两次返乡农民工专场招聘洽谈会,共邀请安棉集团、永祥粮机、午时药业等40余家本地用工企业及今晨实业、美的电器、统一食品等10余家外地委托招聘单位到场招聘,提供就业岗位3500余个,达成用工意向1500余人。二是提供政策服务。我们将返乡农民工作为创业援助的重点对象,积极开展政策性扶持。对返乡农民工参加职业培训并达到初级技能水平的,按每人500元标准给予职业培训补贴和每人每月150元生活补助;对通过初次技能鉴定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给予250元的技能鉴定补贴。为了给予返乡农民工创业资金扶持,市里设立小额贷款担保基金,返乡农民工创业个人一般贷款额度为5万元,对创办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的,贷款额度最高可达到200万元。三是提供维权服务。我们组织开展“三法规、一条例”(即《就业促进法》、《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劳动合同法贯彻实施条例》)宣传活动,发放各类宣传资料5000余份。市劳动保障部门联合建设、司法、工商、民政等部门开展专项执法检查,依法查处拖欠农民工工资和不缴、漏缴医疗保险与工伤保险费的违法行为。截至目前,共受理举报投诉150起,结案150起,结案率达100%。■

就业再就业工作计划 篇5

2010

年就业再就业工作计划

年就业再就业工作计划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按照就业再就业优惠扶持政策,完善促进就业的政策措施,进一步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推动社区公共就业服务进程,社区是将就业再就业工作作为一项长期的首要工作来抓,始终坚持以“先就业、后择业、先培训、后创业”的原则。充分发挥社区劳动保障平台作用,利用横幅、板报、免费发放相关资料等进行宣传,以确保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站全年就业再就业工作目标任务的实现,结合社区实际,现制定2010年就业再就业工作计划如下:

一、以持续创建“充分就业社区”为抓手,加强业务理论学习,做好就业再就业各项业务的政策宣传咨询工作,认真完成好上级部门下

达的各

务。

二、把各项再就业优惠政策宣传资料及时地送到需要再就业有求职愿望非常强烈的劳动者的手中,详解劳动者普遍关心的问题,利用“再就业援助月”活动,开展就业再就业研讨会、专题讲座等形式,多层次、有重点地开展“三法一条例”政策宣传活动,提高依法行政和依法管理的意识和职能能力。

三、对辖区内的下岗失业人员以及大龄就业困难人员家庭,免费提供“职业用工信息”发放有关再就业政策宣传资料以及对大龄就业困难群体入户摸底调查,造册登记、备案及时掌握了解辖区内各

者的基

息。

四、鼓励下岗失业人员利用《再就业优惠证》从事多种经营增加 收入,免费提供国家新一轮优惠扶持政策以及发放申请“小额担保贷款”政策宣传资料,通过宣传帮助其走自主创业的之路,使其用双手打开致富之门。

五、充分利用社区平台,组织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开展送温暖、送岗位以及开展“再就业政策职业指导应知应会培训”、“再就业援助月服务座谈会”和签订再就业援助服务劳动协议书,提高失业者的就业能力。

六、鼓励“4050”人员、大中专毕业生被企业吸纳以及下岗失业人员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利用自身技能多渠道的达到稳定就业的目的。对就业困难人员给予帮助,充分发挥小额贷款作用,符合条件、手续齐全,将在最短时间内为申办小额贷款的各类失业人员办理好有关手续。对就业困难年龄偏大、文化技能偏低的失业者及困难家庭开展再就业援助服务。耐心细致地开展政策咨询、职业指导、职业指导应知应会培训、职业介绍等跟踪回访服务活动。对下岗失业者其子女进行免费职业介绍和技能培训指导服务工作,在社区办公大厅内设立“三法一条例”有关法律、法规政策咨询台,对特殊困难的各类失业者给予相关再就业政策帮助。

汇园社区居委会 2010年3月10日 汇园社区2010

年就业再就业工作上半年 总 结 我社区在上级劳动保障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业务部门的大力指导下,突出重难点,找准切入点,把握结合点,以点带面,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各项就业再就业扶持政策,结合社区实际,积极采取有效的各项再就业政策宣传措施,全方位开展各项业务工作,使就业再就业工作普遍得到加强,再就业环境得到有效改善。现将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站2010年上半年就业再就业工作总结如下:

1、进一步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各项优惠扶持政策落实到位。《就业失业登记证》发放到位。社区下岗失业人员现已申领办《就业失业登记证》的人数为46人,为社区再就业工作的开展创造了良好环境。

2、就业培训工作深入开展。按照“先培训、后上岗,先拿证、后就业”的工作方针,开展了“再就业援助月”就业政策职业指导应知应会培训以及再就业援助座谈会活动。参加就业政策职业指导应知应会培训各类失业人员共计54人(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就业再就业22人,城镇失业人员培训32人)。

3、进一步加强宣传了对“4050”人员以及灵活就业人员从事微利项目享受社会保险补贴扶持政策力度。根据社区再就业工作的实际,再就业工作的难点和重点是零就业家庭、4050人员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问题。针对他们年龄偏大、文化较低、技能单

一、市场择业能力差等问题,社区再就业岗位的开发和安置上则偏向于这部分人。上半年以来,新市区保洁员公益性工作岗位4个,用于安置就业就业困难对 象4人。

4、注重做好大中专技校毕业生就业再就业工作。采取把“政策送上门、岗位送到人”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及时为失业人员、特别是困难群体办实事,解难题,大力开展送温暖服务活动,提供了岗位援助等活动,不就业不脱钩。上半年实现就业再就业人数共计77人,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11人,应历届大中专技校就业人数22人,复转军人就业人数1人,城镇失业人员就业人数43人。

5、始终把帮助失业人员实现就业再就业,作为当前市场建设的目标,围绕这项工作开展以下服务:一是开展承诺服务。综合劳动力市场向社会承诺,只要不挑不拣,帮助其找到就业岗位。二是开展免费服务。对持《再就业优惠证》和《就业失业登记证》进入市场,即可享受免费职业指导、免费求职登记、免费介绍就业、免费提供职业培训。三是开展专门服务。及时向社会各界发布岗位信息,市劳动力市场共举办大型人力资源和就业工作劳务招聘会6次,提供岗位2000个,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化、规范化和现代化建设。

6、社区平台发挥作用强。以健全社区劳动保障工作机构为基础,以强化职业培训为重点,以开发岗位、扩大就业为目的,以健全功能、实现“人性化”服务为目标,紧紧围绕就业再就业工作会议精神,精心组织、统筹安排、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努力发挥基层劳动保障平台的作用,不断提升服务水平,有力地推动了社区的就业再就业工作的全面开展。在持续开展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工作中,“一站式”服务,建 立起劳动保障绿色通道,用人单位和求职者只须进入一个门,所有业务可基本办结,体现服务的连续。本着以人为本、制度创新、公开透明、廉洁高效的原则,建立了劳动保障业务服务办理大厅,实现了 “一个窗口对外”,提高了工作效率。为更好地体现便民、利民的服务宗旨,并开通了劳动保障咨询专线电话,通过网络化服务,打破区域、层级界限,劳动者只需拨打一个电话,就可实现政策咨询、职业介绍、技能培训、职业指导等问题的一次性办结,确保了社区劳动保障工作机构各项工作的有序运行。提高了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等,有力的推动了劳动保障工作的全面

展。

汇园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站 2010年7月30日 篇二:2011年就业再就业工作计划 2011年就业再就业工作计划 2011年就业再就业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 2011/6/10 以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围绕全区中心工作,坚持民生为本、就业优先原则,以促进充分就业为目标,依托经济发展,认真贯彻政策,着力破解难题,推动创新发展。

二、总体目标 全年完成城镇就业再就业120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2%以内;完成技能培训2600人;创业培训400人;小额担保贷款500万;“双零家庭”实现就业动态消零。

三、工作要点

(一)加强政策宣传,抓好政策落实。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就业工作,明确提出了民生为本、就业优先的发展战略。按照自主选择、市场调节、政府促进的原则,制定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就业政策,包括发展经济拉动就业,针对重点群体的就业促进政策,针对困难群体的就业援助政策,援企稳岗政策,促进创业带动就业政策等。抓好就业政策的贯彻落实,是政府促进就业的有效手段和主要任务,是政府公共就业服务部门的首要职责。当前在贯彻政策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宣传力度不够,全面贯彻落实不到位。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是对政策宣传的重视程度不够,二是经济转型时期政策对象成份多元复杂,缺乏有效的宣传渠道。针对政策贯彻落实方面存在的问题,2011年要充分利用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采取直接有效的手段,多渠道、多方式的开展政策宣传,最大限度的把政策转化成惠民成果。一是利用服务窗口宣传政策和信息。如在失业保险窗口摆放宣传册和失业登记表,让失业人员办理失业金申领手续的同时,及时掌握再就业的相关政策,主动办理失业登记;利用招工审批窗口向用人单位发放宣传材料,宣传就业援助政策,鼓励用人单位积极吸纳就业困难人员和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二是利用网络、劳动保障专用宣传栏将政策送进社区,并通过社区宣传到辖区居民和用人单位。三是利用会议、培训等开展宣传工作,让服务对象了解政策,从而更好的利用政策、享受政策。四是抓好政策执行的规范和统一,对原则性强的政策尽量与上级保持一致,不求突破。

(二)依托经济发展,做好就业工作。经济发展是就业的主要动力,依托经济发展做好就业工作,就是要依托

我区的优势产业和重点项目建设,积极开发就业岗位,做好推介安置就业。2011年就业工作,一是要重点借助社区优势与力量,对全区重点行业、重点建成项目的用工需求进行全面的摸底调查,努力为求职者提供更多、更好的就业岗位。二是做好就业统计工作,探索就业统计技巧,提高统计数据准确率。同时,要努力研究就业岗位开发的长效机制,实现经济发展与就业发展的良性互动。

(三)切实抓好基层公共就业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按照省厅要求,到2012年要基本实现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全程信息化,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数量达到社区总数的80%以上。根据我区实际,2011年公共就业信息平台建设要做好以下工作。一是积极与上级相关部门协调,依托劳动“99.3”版信息网络的使用,加快推进就业信息服务网络建设,力争上半年完成全部社区联网工作。二是加大规范化建设力度,继续扶持街道、社区服务大厅的改扩建,优化服务环境,拓展服务功能,提升服务水平;规范工作流程,推广以甸柳为试点的就业信息服务软件。三是切实抓好“两库”建设,以

入手,开展社区劳动力资源摸底调查,建立完整准确的劳动力资源信息数据库。四是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规范就业岗位信息采集录入,切实抓好就业岗位信息数据库建设。要及时对信息库进行更新和维护,确保信息的准确,更好地服务于广大求职者。五是加大对社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经费和装备投入,配齐配强专职服务工作人员,为广大群众提供服务。六是依据上级创建充分就业和谐社区的要求,制定符合我区实际的创建实施意见,明确区级创建标准、管理办法和申报程序,使更多的社区达到创建标准。今年是国家级充分就业示范社区和省级充分就业星级社区的评审年,我们将按逐级申报认定的要求,争取更多的社区成为全国或省级先进。

(四)改进并做好新形势下的就业培训工作。当前我国就业结构性矛盾非常突出,存在“有人无岗、有岗无人”的现象,随着转方式、调结构经济战略的调整,仍有加居的趋势,这一问题既有就业观念的原因,也有劳动者技能素质不适应的原因。因此,必须增强就业培训的针对性。2011年要紧紧围绕培训促进就业这一目的,一是筛选优势项目,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根据社会需求,开展定向培训。二是扩大培训范围,把外来务工人员与暂住人员纳入今年培训范围。三是重点对就业潜力较好的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培训后的就业成功率。四是加强对工作人员的政策、业务和服务技能等方面的培训,根据不同阶段的工作需要,适时采取请进来授课和走出去学习两种方式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训,提高就业服务水平。

(五)加强部门协作,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就业工作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工会、共青团、妇联等部门,都负有促进就业的重要职责,加强部门协作,实现信息共享,对促进全区就业工作必将产生积极的作用。2011年,一是要建立完善全区就业联席会议制度,明确各成员单位职责,发挥好成员单位作用,努力构建齐抓共管的就业工作长效机制。二是协助妇联做好妇女小额贷款工作,尤其是女大学生贷款工作,提高妇女创业就业成功率。三是协调工商等部门,加强在服务窗口的政策宣传,减化办事手续,提高工作效率。

(六)调动社会力量,打造“两点三联,助推就业”直通车品牌。目前我区就业定点培训机构共15家,民办职介机构34家,重视并调动这些社会就业服务机构的积极性,既是我们的工作职责,也是就业工作的需要。2011年,一是要以劳动者求职为起点,以推介充分就业为落脚点,发挥政府部门的牵头作用,探索建立政府公共服务机构、社会培训机构、社会职介机构三方结合、高效

联动、助推就业的工作机制,打造具有历下特色的就业直通车品牌。二是加强对社会机构的管理,研究制订新办民营职介机构、定点培训机构管理办法,对不执行管理和无作为的机构进行筛选,促使社会力量积极参与促就业工作。

(七)积极推进创业带动就业工作。创业带动就业是我国实施的一项新的促进就业战略。2010年,我区作为全省首批创建创业型城区试点,做了大量的基础工作,积累了一些经验。2011年要在试点基础上,加大力度,加快推进创业型城区建设。一是要加大宣传力度,加强创业文化建设。利用社区宣传栏和印发服务手册等形势进行创业政策宣传,积极营造全民创业的氛围。二是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快创业孵化基地、高校毕业生实训基地的建设和管理。三是要加强创业培训,提高培训质量和培训后的创业率和创业成功率。四是加大小额贷款扶持力度,积极争取上级政策支持,加强与银行部门的配合,重点做好大学生小额贷款的创业扶持与跟踪服务。五是要全面落实助推创业“1+3”政策,扎实做好创业服务工作。通过以上工作的开展,努力把我区创业带动就业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八)完善区级配套政策,建立科学考核机制。我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不仅为促进就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为政府促进就业提供了较为充足的资金保障。但由于我们在结合历下实际,制订出台区级就业配套政策方面相对滞后,甚至是空白。2011年,我们要高度重视,加快制订完善区级就业配套政策。具体包括:就业培训政策、就业援助政策、创业扶持政策、激励政策等。此

外,一

续的就

考核办法也存在很多弊端,主要是考核指标单一,不能发挥考核的重要导向和激励作用。2011年要积极争取政府支持,以公共就业服务网络为依托,采取量化指标为主,进行定期考核,同时完善奖励机制,通过以奖代补方式调动各部门积极性,确保重点任

标的顺

成。

二〇一一年三月二日 篇三:劳动保障再就业援助工作计划 劳动保障就业再就业工作计划

1、继续做好再就业宣传工作,增强社区群众再就业观念。作为劳动保障再就业工作者,我们直接面对的是基层群众,就必须针对辖区内下岗失业人员的年龄结构、知识层次、技能情况,有的放矢,进一步做好就业、再就业政策的宣传工作。积极搜索用工信息,积极宣传就业政策和优惠条件,不断增强社区居民的就业观念。

2、认真开展再就业培训工作,转变择业观念。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开展下岗、失业人员就业与再就业培训工作。今年,社区将配合社保所每月开展一次就业专业知识培训班,组织辖区失业人员参加,提高他们的就业技能和知识水平。

3、加强与辖区企业的联系,扩大社区人员就业面。虽然我办事处地处商贸繁华地带,个体小私营单位如餐馆、理发店相对集中,用工机会较多,但是因为工资待遇各个方面的缘故,社区失业人员都不愿意从事这份工作,也就失去了就业机会。今年,我们将认真作好就业观念的培训工作,主动联系企业,以转变失业人员择业观,多方开发就业岗位为目标,促进就业工作的开展。

4、组织好社区失业

人员参加用工洽谈会,把握就业机会。针对各种用工招聘会,要及时搜集信息,掌握用工条件,力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将就业信息提供给失业人员,尽可能多

地为他们提供就业机会和就业渠道。

5、是切实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工作。继续将高校毕业生放在就业工作首位,坚持“鼓励、提升、扶持、服务、托底”的思路,理顺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体制,加强与相关部门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沟通,促进高校毕业生顺利就业。广泛组织居民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加强区域劳务协作,抓好有组织的劳务输出,着力提高居民就业创业能力。巩固零就业家庭、农村贫困家庭人员就业援助成果,加大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力度,帮助独立工矿区失业人员、残疾人等困难群体实现就业,统筹做好下岗失业人员、青年、妇女等各类群体就业工作。

6、全面落实对劳动者的免费服务制度、对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援助制度、对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就业与失业管理制度、对特定群体的专项服务制度和对社会的市场供求信息服务制度。继续组织开展 “就业援助月”、“ 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周)月”、“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周”等专项服务活动。2011年,劳动保障就业工作将严格按照各级要求开展,力争再上一个台阶,以就业工作带动社区全面工作,推动社区建设,争创服务性社区和充分就业社区。篇四:社区劳动就业工作计划安排社区劳动

一、指导思想 为构建和谐社区,以创建充分就业社区为切入点,进一步加强社区劳动保障平台,认真贯彻落实就业再就业政策,更好地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高举人本服务旗帜,确立以人为本的就业服务观念,提高社区就业服务质量和效率,实现城镇劳动者充分就业,创建和谐社区。

二、工作目标

1、按照就业服务制度化、专业化、社会化的要求,推进以人为本的就业服务。进一步建立社区公共就业服务制度,完善服务功能,改进服务措施和办法,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2、进一步发展社区非正规就业组织,开发社区就业岗位,增加城镇就业容量,通过开展有效的再就业援助,进一步把就业再就业政策落实到基层。提高社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率,降低城镇登记失业率,充分发挥社区劳动保障平台在创建充分就业社区中的积极作用。

3、继续推进社区劳动保障平台建设,确保社区劳动保障工作队伍的稳定,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

三、主要措施

1、社区劳动保障机构要结合市场实际情况,认真总结重点和先进社区就业工作的经验,进一步制定和完善本社区

划和办法。

2、根据国家新的就业再就业政策贯彻实施的需要,和各部门建立劳动就业信息网络,保障工作平台,配备相应的劳动就业信息人员,并逐步将其纳入城市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管理体系,进一步构建和完善基层城镇劳动保障工作平台。

3、提高下岗失业人员能力素质。结合国家新的就业再就业政策的贯彻实施,组织社区下岗失业人员进行技能培训,逐步提高社区下岗失业人员的综合素质。

4、加强基础管理,明确工作职责,完善社区就业服务制度。按照中央和自治区、市政府、街道有关劳动保障工作的要求,进一步完善社区公共就业服务制度。(2)完善服务功能,扩大服务内容。坚持以人为本的就业服务观念,努力提高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要按照就业服务新三化的要求,不断完善社区劳动保障平台的服务功能,扩大服务内容。当前,在主动开展下岗失业人员求职登记、职业指导、职业介绍和代办培训申请、社会保险接续、小额贷款申请等就业服务的同时,社区都要普遍为高校毕业生、城镇残疾人、复员退役军人与军队干部随军家属、刑释解教人员等城镇其他特殊就业群体开设专门的就业服务窗口,扩大社区劳动保障服务范围,充分发挥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对促进城镇就业再就业的职能作用。(3)认真落实就业再就业政策,积极开展再就业援助,做好政策宣传。社区设立劳动保障和就业再就业政策宣传栏,并且还要利用其他各种行之有效的形式,认真做好就业再就业政策宣传和咨询工作,使社区内的下岗失业人员家喻户晓。(4)实施就业再就业政策。社区劳动保障工作要依托上级劳动保障部门,建立社区下岗失业人员享受扶持政策情况档案及其促进就业再就业情况数据库,对领取《再就业优惠证》人员实行动态管理,随时把下岗失业人员享受扶持政策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向有关部门反映。同时,在摸清下岗失业人员底数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符合享受就业再就业优惠政策下岗失业人员的发证率,扩大政策落实的覆盖面。(5)开展再就业援助。进一步发展社区非正规就业组织,多渠道开发社区就业岗位,对下岗失业人员中的就业困难对象实行专人帮扶,提供有针对性的再就业援助。凡是由政府投资开发的社区公益性就业岗位,要首先满足就业困难对象的需要,对愿意接受政府提供的公益性就业岗位的就业困难对象,要优先得到公 益性就业岗位的援助。鼓励和扶持下岗失业人员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积极为下岗失业人员创办的社区非正规就业组织提出具体服务和日常管理,协助下岗失业人员选择创业项目,帮助落实经营场所,协助申请贷款和申请享受减免税费优惠政策,营造自主创业、自我发展、社会帮扶、政府服务的良好创业氛围,使国家就业再就业政策落到实处。(6)推进社区劳动保障信息系统建设,实现服务计算机化,实现社区与市场联网,进一步完善覆盖市、街道、社区的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系统,在社区开展网上政策宣传和信息查询服务。同时,努力完善服务手段,提高服务效率。(7)加强就业再就

业政策宣传咨询,开展再就业援助月活动。大力开发社区岗位,千方百计收集适合下岗失业人员就业的用工信息,为就业困难对象送岗位上门,进一步营造关心、支持、帮助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良好社会氛围,为2007年社区就业工作开好局、起好步。篇五:2012年阿格孜康博依社区就业再就业工作计划 2012再年就阿

格业

康工

依作

区计

我社区人口数较少,有四个居民小组,辖区单位较多,富余劳动力较少,大部分居民为小区单位职工,且外单位及流动人员较少。今年我们社区就业再就业工作目标:100%完成镇下发的就业再就业220人次,工作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继续做好再就业宣传工作,增强社区群众再就业观念。作为社区再就业工作者,我们直接面对的是基层群众,就必须针对辖区内下岗失业人员的年龄结构、知识层次、技能情况,有的放矢,进一步做好就业、再就业政策的宣传工作。积极搜索用工信息,积极宣传就业政策和优惠条件,不断增强社区居民的就业观念。

2、认真开展再就业培训工作,转变择业观念。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开展下岗、失业人员就业与再就业培训工作。今年,社区将组织开展就业专业知识培训班,如双语、刺绣、电工、裁缝、泥瓦工等培训,组织辖区失业人员参加,提高他们的就业技能和知识水平,争取100%完成镇下发的400人次培训目标。

3、加强与辖区企业的联系,扩大社区人员就业面。虽然我居地处商贸繁华地带,个体小私营单位如餐馆、理发店相对集中,用工机会较多,但是因为工资待遇各个方面的缘故。社区失业人员都不愿意从事这份工作,也就失去了就业机会。今年,我们将认真作好就业观念的培训工作,主动联系企业,以转变失业人员择业观,多方开发就业岗位为目标,促进就业工作的开展。

4、组织好社区失业人员参加用工洽谈会,把握就业机会。针对各种用工招聘会,要及时搜集信息,掌握用工条件,力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将就业信息提供给失业人员,尽可能多地为他们提供就业机会和就业渠道。

正视就业形势转变就业观念 篇6

关键词:高等教育,扩招,就业形势,转变观念

1 就业形势的严峻及造成原因

1.1 高校连续7年跨越式扩招造成就业难

从1999年起, 我国开始了大规模的高校扩招。2005年, 全国普通高校招生人数已经达到1998年的4.7倍, 毛入学率为21%, 高等学校在校人数达2300万人, 规模居世界第一。 而根据《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 预计到2010年普通高校本专科在校生规模将达到3000万人左右, 比2005年增加438万人。教育部表示小幅度的增加还将继续, 今后几年招生增长幅度将维持在3%~5%之间。与这串逐年加大的数字相伴而生的是, 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手拿本科、专科文凭徘徊在用人单位门前, 久久难以找到工作的机会。

1.2 毕业生人数与就业岗位相比供大于求

据统计2000年至2005年, 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分别是107万、115万、145万、212万、280万、338万、2006年各类高校毕业生的人数高达410万, 2006年大学生毕业人数已经是5年前的三倍, 而从调查的企业2006年招聘大学生的人数来看, 并没有和大学毕业生的人数增长同步。在调查的企业中, 只有35.39%的企业表示2006年招聘的大学毕业生人数有所增加, 而且还有28.03%的企业表示2006年招聘的大学生人数有所减少, 所以从用人单位来看, 2006年招聘大学生人数只是有小幅增长, 远远落后大学生人数的增长。

1.3 我国各个地区的地方经济发展不平衡

我国的沿海地区经济比较发达, 生活条件也较好, 发展机会较多, 学生毕业时优先考虑这些地方, 而中西部地区经济较落后, 生活环境也比沿海差, 虽然需要大量的毕业生去支援建设, 但只有少量学生愿意前往中西部地区。调查显示, 无论从2006届毕业生对就业区域的选择来看, 还是从在校大学生对预期的就业区域的选择来看, 都呈现相同的趋势:大学生对北京、上海、广东等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青睐, 直接导致了东部地区人力供给的相对过剩;而对于广大中部、西部地区来说, 人力资源供给相对较少, 对人力的需求相对较多, 区域性人力供求矛盾显著。

1.4 高校专业设置的不合理

高校在扩招时, 对社会需求考虑不多, 主要扩大了那些不需要太多投入的专业, 如新闻、中文、法律、会计, 从而造成这些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难。什么专业好就业, 各个学校就一窝蜂地办这个专业。同时, 在投入较多的工程技术类专业上, 各校扩招的幅度都不大, 这些专业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非常紧俏。

1.5 我国的教育存在着重视理论学习、轻视实践能力培养的现象

现在用人单位需要的是毕业就能马上顶岗工作、产生效益的人员, 招聘广告上写着“工作经验X年”, 而我们的毕业生动手能力和理论结合实践的能力不强, 不能完全适应这一需要。大部分学生在校阶段, 死啃书本, 理论知识与实践脱节, 缺乏动手能力, 这与很多企业要求能立刻上岗工作有相当大的差距。

2 大学生如何改变就业观念, 提高就业率

2.1 大学生自我评价的转变, 应摆正自己的心态

毕业生应调整好心态, 放低架子, 虚心学习, 在能力没达到时自己的期望值稍微降低些, 更务实些。主要是平衡眼高手低的心态。心态要端正, 从基础做起。毕业生在首次就业时, 要有好的心理素质, 不要期望太高, 即使不如意, 可作为一次学习锻炼的机会。

2.2 大学生就业时应摒弃功利性

据报载, 申苏浙皖高速公路有限公司招聘147名收费员, 有1600多人报名, 而大学毕业生就占700多名!收费员, 即在高速公路道口收取过路费用的工作人员。这是一个技术性要求很低的工种, 该公司的招聘简章学历要求仅为高中。但就是这样一个职位, 令相当多的大学生趋之若骛。而从大学生就业现状调查中可以看出, 无论在校大学生还是2006届毕业生都对三类用人单位感兴趣:外企、国企、政府机关, 三者所占比例接近70%, 可见大学生就业选择上“扎堆”现象突出, 可预见的未来是“公务员热”将继续升温。这种现象折射出现代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功利性。

2.3 大学生就业应把个人理想与国家需要结合起来, 选择西部和基层是解决就业的新渠道

大学生往往把目光盯在东部沿海城市和国有大中型企业、外资企业、政府部门, 造成所谓的“结构性失业”。学校应广泛宣传国家制定的有关高校毕业生去西部地区、基层就业的优惠政策, 引导学生把个人理想与国家需要结合起来, 正确处理社会需要和个人成才的关系, 服从国家需要, 勇于到西部地区、艰苦行业、基层去锻炼成才, 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鼓励学生改变就业的地域性局限, 到农村基层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服务西部, 服务基层。大学生到基层为农村基层输送了人才, 补充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急需人才, 储备了“生力军”。同时促进了青年人才的成长, 有利于锻炼干部, 促进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 有利于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 也促进了基层人才队伍建设。

2.4 大学生就业时不要过分重视经济待遇, 更应看重发展前途

现在的毕业生进入了一个怪圈:一去参加招聘会或是面试, 张口就问待遇如何, 目光短浅, 而忽略了一个理想的就业单位是具备能提供培训机会、有职业发展的前景, 能将个人的能力得到施展和提高的这样的条件。大学生就业时不能只注重于眼前的经济利益, 而应该用长远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每个就业机会, 将每个就业机会作为提升自己职业素质的途径。

2.5 树立灵活就业、自主创业观念

据调查, 近一成大学生最想自己开公司或合伙开公司, 自己当老板。大部分有这种观念的大学生都想先打工, 原始积累, 再自主创业, 开商店、酒吧、公司等。目前国家的宏观政策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 高等学校在逐步重视自主创业, 社会需要自主创业人才。这不仅可以解决毕业生自身的就业问题, 更重要的是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因此自主创业是未来就业的一大趋势。

3 学校应注意的几项工作

3.1 学校应帮助学生提高就业能力, 加强就业指导力

学校要不断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和择业水平, 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这是提高大学生就业率的根本。大学生就业能力既包括专业知识水准, 更包括思想道德水平、实践动手能力、专业创新能力和发展能力。择业水平则反映大学生自身职业生涯的设计和专业发展能力, 以及联系社会、推介自己的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是通过高校的日常教学活动来实现的。要通过各种措施, 使学生得到更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培训, 使大学生在就业、择业的过程中更具综合实力和竞争能力。

3.2 学校应全方位拓宽毕业生与企业之间的沟通、交流途径

就业 篇7

【关键词】就业困难群体;就业指导;作用

大学生就业俨然已成为当下各高校改革发展中的重中之重。从某种意义上讲,大学生就业率的高低紧密相连着高校的发展,与构建和谐校园、社会密切相关,促进高校毕业生广泛就业是学校的头等大事,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然而随着全国高校普遍连续扩招,大学生人数急剧上升,大学生已不是人们眼中的“天之骄子”,同样面临就业难的问题,高校毕业生中不论是由于外界客观原因还是自身主观原因,存在一类就业困难群体。因此,合理有效的就业指导对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来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高校毕业生中的就业困难群体

高校毕业生中的就业困难群体通常是指是由于经济社会发展现状所产生的客观环境和大学生自身主观因素而造成的相对于其他顺利就业毕业生而言就业更为困难的高校毕业生群体,他们因受主客观条件或因素的制约,在就业过程中处于不利地位而不能被用人单位所认可或不得不放弃就业机会,从而导致就业出现困难的学生群体。下文中我们将对高校毕业生中的就业困难群体进行类型细化。

学业困难群体,这部分毕业生由于自身学习原因导致学分绩点低下、获奖情况较少、没有取得相N应的等级证书以及存在不及格科目情况的学生,我们习惯称之为不具备就业资格。目前就业市场中,学业成绩是一个学生在校发展水平的主要证明形式。用人单位的招聘中,简历筛选环节除去专业、籍贯等信息外,关注最多的便是学生在校成绩绩点、不及格科目、英语和计算机等级以及各类学科竞赛等获奖情况。因此,此类学生由于缺少就业综合竞争力,他们往往在众多的简历中只能充当用人单位招聘比例中的分母部分。

行动困难群体,这部分毕业生主要包括身体残疾、有缺陷或体弱多病行动不便或不能正常作业的毕业生。这类毕业生往往顶受着巨大的多方面压力,表现为极度自卑,瞻前顾后、缩手缩脚。一是用人单位对录用的此类学生条件苛刻或直接找其他理由弃用。二是待遇同期偏低。除工资待遇低于其他同等学力的毕同学外,还有超出普通大学毕业生限制的附加条件。

心理困难群体,这部分学生由于长期形成对学校或家庭的依赖,缺少社会经验,对自身判断不准确,也缺乏对用人单位招聘的要求及各类单位招聘流程的了解,无法形成角色准确定位,因此在求职过程中大多彷徨与迷茫。主要存在以下群体:自卑心理形成的困难群体、自负心理形成的困难群体、依赖心理形成的困难群体、盲从心理形成的困难群体、坐等靠心理形成的困难群体。

交流困难群体,这部分学生多数出身于贫困家庭,求学已使家庭负债累累,有一些人是靠国家助学贷款来完成学业。他们在上学期间一直受到经济上的困扰,承受着巨大的经济和精神压力。其中部分沉默寡言,不善与人交流。在求职过程中有着急于寻找一份高薪好工作的强烈诉求,但因交流困难,往往无法表述自身意愿,甚至由于紧张在面试过程中出现失语现象,与用人单位双方信息不对称,导致无法找到工作的困难群体。

二、就业指导在促进高校就业困难群体就业工作中的作用

就业问题不仅是个人选择职业的具体问题、学校就业率的全局问题,更切实地是一个社会问题。就业指导应在大学四年期间进行全程职业指导。在新生入学时,高校就应该对学生进行职业初期教育,随后进入二、三年级,学校应广泛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实践平台,丰富学生对就业市场的直接体验。大四,在学生进入就业阶段后则通过咨询、约谈等方式,重点指导帮助学生进行择业,通过形成全程指导的方式尽可能的减少在毕业前夕加入到就业困难群体的学生基数。发挥从源头上遏制就业困难群体在高校毕业生找工作的过程中问题凸显,群体规模发展壮大的趋势的作用。毕业阶段是就业指导工作的关键时段,也是落实各项培养计划的冲刺阶段。在这一时期,高校就业指导在促进高校就业困难群体就业工作中更能发挥其重要作用。

首先,通过就业指导,高校辅导员、班主任要全面掌握了解毕业生中就业困难群体学生的意向,有针对性地帮助。

其次,在高校的就业指导,加强就业技能培训,提高学生求职技巧。就业指导通过开展就业技能系列培训,教会就业困难群体学生在就业中的各项技能,如制作简历、网投简历、两试(面试、笔试)技巧、提高应用能力(计算机、英语等)、礼仪常识等。

此外,在就业指导中,加强就业信息服务,能够确保信息准确传递,可利用校园网、微博等强大的新兴网络资源。旨在高校想尽各种办法收集、整理、分析、传递各类就业信息,更好地为毕业生中的就业困难群体学生提供切实的优质服务。

最后,就业指导可以为就业困难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的提供心理辅导。随着就业实战的进行,毕业生所承受的心理压力也越来越大,对于就业困难群体学生情况更是如此,高校更应做好对此群体学生的心理疏导教育工作。可以通过辅导员和专职就业老师的双向合作,在就业过程中随时谈心,专业心理咨询、讲座,团体拓展训练,使该群体学生的就业心理承受力增强,鼓励其正视现实,以积极的心态良好的面貌迎接挑战。在就业指导中加强对就业困难学生的重点帮扶。包括学习困难学生、生理困难学生、心理困难学生、专业困难及交流困难学生等,高校在就业指导中重点关心帮助这些学生,确定重点之重点帮扶对象,提供个性化的就业指导与咨询。

总之,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学校义不容辞的应承担起这份责任,针对高校毕业生中的就业困难群体更是要通过科学化、体系化的就业指导,引导、教育就业困难群体学生主动把握自己的职业方向、人生方向,通过学校和自身的共同努力,切实促进顺利毕业努力就业。

【参考文献】

\[1\]董娜.论促进高校畢业生就业的职业指导\[J\].高教论坛,2012,(3):25—27.

\[2\]张大伟,童振华.关于加强对当前高校毕业生困难群体就业服务与指导的思考\[J\].现代教育,2012,(1):134—135.

\[3\]陈树冬.加强就业服务与指导,提升高校毕业困难群体的就业竞争力\[J\].经济师,2011,(5):101—104.

【作者简介】

程程(1984— )女,陕西西安人,法学硕士,西安工程大学纺织与材料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上一篇:创建健康社区自评报告下一篇:甘于平凡追求卓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