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论监督栏目

2024-11-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舆论监督栏目(推荐8篇)

舆论监督栏目 篇1

●张 勇

摘 要:

文章在总结成都电视台都市生活频道《关注》栏目节目的基础上,通过对成都地区法制节目的分析,根据人大立法与媒体舆论监督的共同点、共通点,分析和探讨了成都电视台《关注》栏目特殊的电视法制栏目形式。

关键词:

人大立法,法制节目,《关注》栏目

前言:

我们注意到这样一个现象,如今电视荧屏中,法制节目的数量已经不能再用雨后春笋来形容了,几乎可以用多如牛马、车载斗量、遍地开花等来形容了。上至央视下至县台,从电视台的综合频道到法制频道甚至到影视频道,都能看到法制节目的身影。这其中有专业的法制频道,有专门的法制栏目,也有其他栏目,他们通通都在播出法制节目,这其中有的是自己制作的,有的是引进编辑的,甚至有的是直接拷贝的。

不少问题也随之出现,观众越来越不买账,收视率越来越低,宣传主管部门的批评也越来越多。

尤其是在法制节目中如何进行案件的报道成为业界关注的一个突出问题。笔者试就法制节目中的案件报道应该注意的问题进行粗浅的探讨。

新闻类节目的监督性报道,只要带有“非正常拍摄”,以及暴露社会阴暗面甚至某某单位个人工作失误,观众就非常喜欢,收视率也很高。我们无法指责观众的口味,也没有必要专做负面报道去迎合观众而忘却党的宣传事业。我们编辑记者能做的,只能是如何能将宣传与监督有机地结合起来。

一.人大监督、舆论监督的含义:

1、人大监督:

人大监督,是指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为全面保证国家法律的实施和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防止行政、司法机关滥用权力,通过法定的方式和程序,对由它产生的国家机关实施的检查、调查、督促、纠正、处理的强制性监督。在我们国家生活的各种监督中,人大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是最高层次的监督。切实履行好人大监督权,既是对人大工作实效的检验,又直接关系到人大地位及作用是否具有权威性。

2.舆论监督的狭义与广义:

舆论监督这个话题已经谈了二十多年了,至今仍是世人关心之所在,因为它确实是从上到下,从观众到记者都非常关心的话题。但是很多人搞不透彻舆论监督的本质,甚至一些很多编辑记者都似是而非。一概认为舆论监督就是曝光,是批评,这是对舆论监督的狭义上的理解。实际上有这种想法的人不是不知道运用舆论监督,而是不知道怎么运用舆论监督,不了解舆论监督的实现形式。其实,舆论监督的实现形式,并不仅仅是批评和曝光,它实现的形式包括:

一、公开报道。如为实现党务、政务公开,公开报道某某事件决策的过程和结果(像这种报道有很多时候居然被遭到曲解)。

二、评论。如评说政府事务和公共事务,(评论人可以是编辑记者也可以是嘉宾)。

三、批评。如对各种违法活动、腐败行为,社会丑恶,不雅现象的批评报道,三者不能绝然分开,比如批评不可能离开报道的事实和根据法律和社会公德做出的评说。

“舆论监督”中的“监督”,现在在媒体上运用较多的是对各种坏人、坏事的批评,如某商店出售劣质商品,某团伙操纵小孩乞讨,某居民小区乱扔垃圾,弄得臭气熏天。现在一些都市报和电视台的民生新闻就是进行诸如此类的监督。当然,这也是需要的。毕竟党中央一直在强调新闻宣传要“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把这些算在舆论监督的内含和外延内也未尝不可,但它们绝不是舆论监督的主体和重点。

舆论监督,从广义上说,它应该包括对党务、政务的公开和评论,对国家机关和公务人员施政活动的监督,以及对坏人坏事,特别是腐败行为的揭露和批评。舆论监督的主要对象应该是公共权力。所以它首先是面向国家各级权力机关及其公务人员。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对权力的监督。其次是“三贴近”中的监督。前者可称为高层次监督,后者可称为低层次监督。

二、相互补充的人大监督与舆论监督

在我们工作的实际操作中,对高层次实现全面监督尚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往往我们无法对政府机关领导公务人员进行监督。即使监督了也会遇到一些阻力。毕竟舆论监督只能从言论层面上发挥一定的作用。舆论监督始终无法与另一种监督相比,这就是——人大监督。

在我们国家,有各种形式的监督,而人大监督是国家监督中最具有权威性的有法律效力的监督。我国宪法规定,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地方国家权力机关。”由人民代表大会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因

而,人民代表大会是实现依法治国和社会主义法治的关键机构。人大的监督,从根本上说,就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力,是人民行使管理国家权力的重要体现。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人大的监督权是相当大的,监督的范围是相当广泛的。成都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厅信息宣传处处长程果同志在给我们电视台编辑记者的座谈中总结到:“人大的作用简言之就是立法,监督,决定,罢免四大权力。而监督对象则除了党内事情几乎所有事情都可以”。总的来说,包括监督法律的实施。人大决定的事情,要监督它的落实。但在现实中,从总体上看,监督工作依然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中的薄弱环节,特别是监督的效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有时候,人大对“一府两院”监督时,要求“一府两院”要办理的事情,“一府两院”可能不是很及时,像这种情况人大也需要给他们施加压力,人大可以以授权的方式由媒体将情况公之于众,进行舆论上的监督。

因此,人大监督也需要借助一些手段和形式,而舆论监督更需要力度上的保障,于是人大监督与舆论监督一结合,便诞生了成都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和成都电视台全新合作的人大电视专题栏目《关注》。

三.人大监督与舆论监督的结合催生《关注》栏目

1、定位之争

在最初组建栏目的时候,我们为《关注》栏目的定位犯过愁。监督是人大的重要职责,监督类题材又是观众所喜欢的。于是有人提议将《关注》栏目定位为监督类栏目,专门对相关单位和部门、对社会现象进行监督和批评报道。这样对收视率来说肯定有帮助。但是我们又反过来想了想,要是《关注》栏目一直都报道负面题材,那都市生活频道不就是长期充斥着一些“负面”的阴暗报道?即使这些报道就其本身来讲篇篇都真实,但从总体上来说却违背了整体生活的真实,违背了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取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成就这一社会生活的主流和本质,必然误导广大受众,让人民群众看不到前景。势必打乱党委政府的正常工作部署,甚至搞得社会不稳定、不和谐。中央电视台的王牌栏目《焦点访谈》以舆论监督为主要特色,但都没有一贯性的批评报道。同时,监督虽是人大的重要职责,但人大也不是天天都盯着各个职能部门不放,随时都找别人的漏眼。人大常委会,人大代表也在立法,也在为社会建设鼓劲帮忙,也在关心老百姓„„,经过我们与市人大宣传处的沟通、综合衡量后,我们双方将《关注》栏目定位为:关注民生,反映民意,体现人大代表履职的既宣传也监督的新闻专题类节目。目前,从总共播出的40多期节目的效果来看,绝大多数节目的收视率都较高,有部分节目还位列都市生活频道的前列,如关注家庭婚姻道德建设的节目《保卫爱情》,探讨私家侦探的合法性的节目《游走在法律边缘的私家侦探》,呼吁《成都市物业管理条例》尽快出台的节目《物业安保为何被打》等等,尼尔森调查的收视率都超过了2.0,从这些效果来看,当初这样的定位无疑是正确的。

2.谁是主导?

栏目有了定位后,就是具体的制作了。在策划选题上是人大主导还是媒体主导?我们知道,新闻媒体在任何政治政策面前,都应该遵守纪律。因而,有记者担心,《关注》栏目会不会完全受人大的束缚,简单化的成为他们的传声筒?而人大方面的同志更担心,如果任由电视台做主导,会不会最终削弱人大监督的力量,最终变成一档普通的电视栏目。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合作运行后,这两种担心就变成了多余,双方很快就找到了有机的结合点:相互促进,互推工作。

在《关注》栏目的节目制作过程中,首先是人大提供策划,这个策划只是大方向的。然后由我们栏目组进行具体选题。比如房地产的“十大陷阱”。人大只确定要做这么个方向的节目,而选哪个典型案例,选哪家公司,哪个消费者,甚至反映什么问题都是我们电视台去操作。人大提供策划也不一定都要做出来,有些策划不适合用电视语言来表现的,我们就会与人大沟通。反过来,由于媒体掌握着很多一线的新闻线索,这是人大组织没有的优势,我们发现社会上的焦点热点问题后,只要与人大的近期和远期的中心工作有关,我们就会报请市人大,征得他们同意认可后,我们就开始着手采访和制作。比如《“幸福使者”不幸福》这期节目,在当时就成为一个热点话题——家用轿车是否属于消费品。当时,我们的记者是在网上论坛里偶尔看到的一则帖子,当事人愤愤地谴责成都的一个汽车销售商,也同时质疑法院的判决。敏锐的新闻敏感使记者认识到此事一定不简单,不光是当事人自己的事情,将会涉及千千万万有车一族的切身利益,也暴露着汽车销售行业里面某些黑幕,还考验着法律的尊严。但是如何正面宣传呢?既然汽车销售行业有问题,法院判决也有争议,这不恰恰是人大组织或人大代表履职的地方吗?于是,我们邀请市人大代表开始在节目里大声呼吁汽车销售行业应该如何自律,法律上的盲点应该去如何克服等等。与此同时,市人大代表还通过打电话到中消协,了解相关法律,并向全国人大法工委提出建议,通过他们向最高法院进一步呼吁做出司法解释。节目播出后,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不光加快了该案件的审理解决过程,还为解决类似问题提供了参考。很多热心观众打来电话表示赞扬,也有一个观众到台里来找记者解决其他的争议问题。用他的话来说就是:“这些热点问题,一般的节目不敢报道,你们是人大代表履职的节目,我相信你们能解决”。

3、在实践中积累,杜绝三个“收”的问题

正像上面《“幸福使者”不幸福》那期节目一样。我们在进行监督的同时,也对人大近期和远期的中心工作进行了正面宣传。以前,在我们编辑记者看来,正面报道与舆论监督是相反的两类节目,但是在《关注》栏目里,我们却将二者结合得如此的紧密。

与此同时,坚持正面宣传为主,关键在于进一步明确人大监督和舆论监督的目的——帮忙不添乱。目前,要克服监督目的不够明确的问题,必

须杜绝三个“收”的问题:第一是以为只有监督才能有“收视率”,搞负面报道才有人看。第二是“收拾心理”,心里有气,对社会上的事有气,要想“收拾”某单位某人,而没有站在大局的角度来看待社会上的一些问题。对待社会上的一些问题要客观、正确地分析,不能抱着一种出气的态度来搞监督。第三是“收封封”,极个别的记者私欲膨胀在作怪,打着采访的旗号到处招摇撞骗,吃拿卡要,损害了记者队伍的整体形象。杜绝了这三个“收”,我们的监督才能有的放矢,有张有弛,才能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真正做到“帮忙不添乱”,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新闻舆论监督要按正确的要求来做才能做好,目的是帮助改进工作,扶正驱邪,要有利于改正工作,有利于解决问题。比如,我们做的《水问题“水”不得》这期节目,就是循着这一思路拍摄制作的。当时作为成都名片的三圣花乡刚开始有水污染的苗头,记者和人大代表就一起冒着高温亲临水污染现场,取证调查。我们发现,水污染的苗头并不是民间猜想的河流上游的工业园区,而是三圣花乡旅游区的农家乐直接排放的生活污水。记者和人大代表都抱着拯救成都名片的目的,报告了环保部门,对村级基层管理单位不仅仅是进行了监督,还积极给他们想对策,实际上是给他们帮了忙,也给其他有类似情况的地方提了醒。观众反映说:“节目做的及时,把问题解决在萌芽阶段,人大代表不愧是人民的代表,真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利益着想”。

因而,从这个意义上说,坚持正面宣传为主,必须同提高报道的艺术有机结合起来。导向的正确,不仅体现在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上,而且体现在宣传的效果上。那种简单地重复一些政治口号,搞一些空洞的报道,非但起不到任何作用,反而会引起人们的反感,带来消极的和负面的影响。所以提高正面宣传的效果,就是要以坚持“三贴近”为突破口,在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上下功夫,使新闻为广大人民群众爱看、乐于接受,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正确思想的熏陶、正确舆论的引导。

在《关注》栏目一步一步从稚嫩走向成熟的过程中,我们也不断的得到新的经验,新的体会。人大的宣传是政策性很强的正面报道,舆论监督又是我们新闻工作神圣的职责。《关注》栏目将二者看似矛盾的方面统一了起来。在正面宣传中有监督,在监督中又处处体现正面宣传。

这是一种新的宣传模式,不但让人大的工作借助媒体展现,同时,也让被人大监督的单位和个人工作效率更高,干部更清廉,更让老百姓知道人大组织,认识人大代表。群众有了问题后会借助人大这一途径去解决。不会像以往那样有苦无处诉,有难无处讲,有事无处找了。

同时,在过去,电视媒体有舆论监督节目,但更多只能从表面去监督,监督起来也畏首畏尾。人大与电视台结合后,虽然电视台的权力并没有被放大,但对一些问题的看法会得到人大组织的支持,监督的力度将有所加强。以往,报道人大的工作浮光掠影的较多,现在以栏目的形式固定下来,一定能将人大监督与舆论监督更好地开展下去。

作者单位:成都电视台都市生活频道《关注》栏目 地址:成都市双林路99号

舆论监督栏目 篇2

广播媒体的影响力不如其它强势媒体, 地方媒体能有效进行舆论监督的对象和领域更是有限, 况且地方广播连发展都成为问题, 如何有力量去进行舆论监督?无疑, 地方广播媒体要真正开展舆论监督、要进行实实在在的模式创新, 就要摸索地方广播的第三条道路。

对于舆论监督, 业内有“强监督”和“弱监督”之分。如上所述, 地方广播要进行“强监督”几乎不可能, “弱监督”对于弱势媒体来说, 更是“雪上加霜”。其实, 对于广播来说, 与其重蹈困扰同类媒体已久的“舆论监督难”覆辙, 不如勇敢地避开这一“路障”, “强监督”做不了、“弱监督”做不到, 那就大胆地选择“第三条道路”:“沟通式监督”——让媒体成为互动平台, 让人民群众与受监督对象平等、公开地进行沟通, 让事实在阳光下公开、让问题在沟通中化解, 从而真正达到监督的目的。这样更有利于接受监督、更有利于实现监督效果, 真正达到正面监督。近年在地方广播电台中方兴未艾的政风行风热线类节目其实就是这类监督模式的典范。以福建省泉州人民广播电台《政风行风热线》等栏目为例, 可以从中发现地方广播实现舆论监督的“第三条道路”。

一、监督平台

广播媒体没有党报、电视台的强势, 不可能进行自上而上、如雷轰顶式的“强监督”, 也因为如此, 她更愿意放下身段真心实意地为监督双方搭建一个平等、畅通的沟通平台, 实现“沟通式监督”。广播的优势在哪里?传统意义上讲, 广播的优势是快捷性、泛时空性、灵活性和受众的广泛性。但现在来看, 广播媒体还有一个最大的优势——听众参与和双向交流。这是广播的独特优势, 是其他媒体所不具备的。在泉州人民广播电台, 通过与泉州市纪委合作, 将全市所有为群众服务的职能部门、窗口单位的一把手定期请进电台直播间介绍部门 (单位) 职责、倾听群众意见, 让群众有根据地对这些部门 (单位) 进行投诉, 由一把手进行当场受理、解答, 从而收到“一人咨询, 万人了然;一人投诉、万人监督”的效果, 大大强化了监督的力度。这一平台对于监督者 (听众) 和受监督者 (上线单位) 来说, 双方是平等的。而且, 前者的投诉是否有理有据, 后者的处理是否依法合理, 全程公开, 媒体 (广播) 退而化身为一个桥梁和平台, 避免了当“审判员”、“包青天”的尴尬。

二、监督形式

区别于其他媒体形态, 广播媒体通过说、听的声音作为传播元素, 从人际传播学角度上看, 这种接受于原始的传播元素可信度高、操作难度低, 从而乐于为传、受双方所接受。所以, 以《政风行风热线》栏目形态作为监督形式, 对于受监督对象 (官员、政府部门) 来说, 没有电视直播下的压力、没有报纸上的条条框框, 真正能在常态下如实反映工作、解答群众疑问;对于监督者 (投诉者、听众等) 来说, 他们也愿意在保留一定隐私的情况下畅所欲言, 不怕“打击报复”、不必“投鼠忌器”, 传、受双方真正做到平等。当然, 这种监督并不是全部都是“有话好说”或“有说好话”, 发现违法或违纪的问题或线索, 同样可以让有关部门依法依纪查处, 广播媒体也要进行追踪报道。

如从监督的空间形式上细分, “沟通式监督”实际上有三种形式:

1、敞开式

一种呈“点对面”传播方式、目的性较强、通常为履行一种职责或任务的受监督形式, 如职能部门借助媒体在一定时期内全面、开放地大量接受来自社会各界的监督意见和建议, 并在短期内集中办理、反馈的传播过程。广播媒体比较倾向于开展大型户外活动进行宣传, 这类监督平台为涉及面广、关注度高的受监督部门 (单位) (如公安、土地、教育等部门) 所欢迎。如泉州台《平安在线》的做法是联系政法单位的各个成员单位, 如治安、群防等问题进行现场民意征询会, 直接走入社区、乡镇、厂区, 与群众面对面地交流、沟通。示意图如下:

2、集纳式

呈“面对点”传播方式, 一般为媒体的常设性栏目, 不定主题、不限时间地长期接受群众的各类投诉、反映、咨询等, 再由媒体向对口的受监督单位转达、反馈的传播过程。这类形式在早期的舆论监督形式中较为常见, 由纸质媒体中的《读者来信》、电视媒体中的《***帮你问》、广播媒体中的《百姓热线》等。示意图如下:

3、交互式

呈“点对点”传播方式, 特定的信息针对特定的用户, 是典型的“小众化”传播, 目的性最强、效果最佳;从行为结构上分析, 点对点传播本身就是提供一种平等、对应的沟通平台——所有人都是提供者和接收者, 是直接的点对点, 每个人的角色是平等的, 这是实现“沟通式监督”的根基。借助广播直播, 点对点沟通的全过程完全公开在阳光下、完全平等地接受公众的监督, 其影响、效果可见一斑。示意图如下:

当然, 由于广播媒体属线性传统传媒, 为弥补媒体缺点, 还要在监督常态化、长效机制再下功夫, 泉州台的做法是:从“上线监督”变成“常态监督”, 职能单位除了走进电台直播间接受监督外, 在日常工作期间, 还可运用网站、督办单、简报、专报件等形式, 定期公开投诉件数、比例、办理进展, 对职能部门在非上线期间也形成监督。总之, 广播要在发挥各自传播优势的基础上促进传、受二者的积极互动, 以达到舆论监督的最佳效果。

三、监督内容

当前, 中国的公民社会正在逐渐成型, 老百姓的权利意识、监督意识正在被唤起, 各级政府重民生的基调也正在日益强化, 在某种程度上为百姓解决民生问题创造有利的舆论监督环境。当然, “沟通式监督”除了解决“怎么监督”的挑战外, 还要面临“监督什么”的课题。因此, 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 关键是要把握好度, 不影响社会稳定大局, 重在为老百姓解决难事、实事。以泉州台《政风行风热线》栏目为例, 栏目组在安排每一轮的上线工作时, 都要根据工作实际和季节特点适时调整上线单位, 如在招生季节安排让教育部门解答招生热点、在传统节日前安排工商、质监部门处理食品安全、在年底安排劳动保障部门解决欠薪问题、让公安部门受理治安问题等。这样的上线安排使得监督的内容更切合部门工作热点和百姓关注焦点, 做到“有的放矢”, 有利于监督效果实现最大化。

到目前为止, 泉州人民广播电台《政风行风热线》栏目已播出165期, 一把手上线率达到93.7%, 受理群众咨询投诉16000多件, 其中现场接访群众9300多人次、接听热线电话3100多条、收到涉及政风行风问题的短信4250条、群众反映的问题反馈率高达100%、办结率达95%以上、群众满意率维持在70~80%。2006年度, 该栏目被评为福建省新闻名专栏。由于《政风行风热线》的成功探索, 泉州人民广播电台作为唯一的地级市先进典型参加了深入推进政风选行风工作全国经验交流会。国务院纠风办将泉州市《政风行风热线》栏目确定为挂钩联系点, 尤其对栏目组连续举办9场走进基层的“大型现场对话会”等典型做法予以高度评价, 《纠风动态》内刊专门做了介绍。由中纪委、监察部主办的《中国纪检报》、《中国纪检监察》杂志对《政风行风热线》栏目作了专题报道。

目前, 全国各级各类媒体对于舆论监督的探索正在继续。当前的社会现实是各类新闻媒体正在艰难地戴着“舆论监督难”的脚镣跳舞。有业者就曾毫不客气地指出, 当前大众传媒领域逐渐流露出“双重封建化”的倾向, 认为传媒正受到传统人治因素与开放中封建因素的严重侵袭, 当传媒面临这种双重冲击时, 其舆论监督职能和权力制衡作用便经常被否定。作为地方广播媒体, 有时要承受更多的挑战和困难, 等待和盲从没有出路, 尝试创新模式、实现自我发展才是唯一的生路。“沟通式监督”实质上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三贴近”原则的一大实践。因为无论是从经典的学术理论和当前的社会实际上看, “沟通式监督”的模式创新均具有一定的理论依据和现实意义。

按照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和公民社会理论分析, 大众传媒是现在社会公民行使自身权利、对公共事务进行理性和批判审视的平台。从舆论监督的本质来说, 媒体的舆论监督权利来自宪法规定的言论自由以及人民群众对国家机关的监督。新闻媒体代人民群众行使他们的舆论监督权, 就是通过节目的播出, 在社会上形成一种舆论。媒体是社会的守望者, 更是社会的沟通者。这是当前中国社会面临转型、多元化的挑战, 构建和谐社会成为大多数人的共识。结合这一时代语境, 舆论监督更应成为民主、和谐的社会发展所必要的权利和表态形式, 也是新闻媒体义不容辞的职责。从这层意义上说, 地方广播媒体实施“沟通式监督”就是回归本质, 把舆论监督的最终权利交还授权者——人民群众, 也许这正是开启舆论监督难大门的一把“金钥匙”。

注释

1欧力同:《哈贝马斯的“批判理论”》, 重庆出版社, 1997

规范媒体 监督舆论 篇3

从新闻媒体的职能特征和社会责任上来看,媒体必须接受社会的监督。新闻媒体是党和政府的“喉舌”,是社会的“信使”。一方面它以新闻信息传播者的身份活动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之中,以社会为生活舞台和服务对象,广泛接触社会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并以新闻手段向社会提供第一材料。另外,新闻媒体也是社会舆论的表达者。它在反应舆论,引导舆论方面具有权威性。舆论一经新闻媒体的传播,就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力,直接影响千百万人的思想和行动。尤其是在信息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它的影响力就更巨大。任何政治背景的新闻媒体都以其广泛的新闻报道活动,直接、经常、普遍地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成为影响人们工作,生活交往,思想和行动的重要因素。对个人而言,新闻媒体可以影响人们对社会、对人生、对前途和命运的看法,影响个人的成长;对政府而言,新闻媒体可以影响到政府决策的贯彻实施。如果处理不当,有时甚至会掀起很大的风浪,给社会造成不安定的因素,使政府处于被动境地。所以新闻媒体在舆论上反映什么,不反映什么,怎么反应,小则关系一个人,一个单位,大到关系到一个地区乃至国家、民族的利益。也正是因为如此,所以我们说,对新闻媒体进行社会监督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它应该成为一种制度被媒体接受,同时也应该成为全社会应尽的一种社会责任。

在我国,媒体中个别节目在舆论导向上出现错误的例子并不少见。尽管它可能是某个编辑、记者的个人行为,但给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还是不可低估的。同时,它影响的还是一个媒体的整体形象。

2007年4月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发出通知,要求进一步规范报社记者站的管理。要求报社记者在工作中不得从事与新闻业务无关的其他活动。记者站及其工作人员不得以新闻报道或者记者名义谋取不正当利益,不得以新闻报道为名要求采访对象订报纸、做广告,或者以“曝光”相要挟向采访对象索取财物等行为。(该《通知》共提出七条要求)。这个《通知》虽说针对的是报社记者,但也给其他媒体敲响了警钟。各类媒体及其记者都该拿起这面“镜子”照一照自己了。

那么,怎样对媒体进行监督呢?福建新闻界的做法值得借鉴。在工作中福建新闻界严肃对待有偿新闻、虚假报道、低俗之风、不良广告等新闻界“四大公害”,各新闻单位制定硬性制度,把加强自律和接受社会监督相结合,努力锻造高素质的新闻队伍。福建广电集团就制定了七项规定,明确记者不准有利用采访、拍片之便收取钱物等行为;建立评议制度,聘请老同志和业务信息员监听监看节目,每月至少编辑一期《反馈意见》和《信息反馈简报》;开设新闻热线,发放调查问卷、召开座谈会,虚心接受社会监督。

媒体并非都是对的。如受“受众需要论”,“受众本位论”,“新闻商品论”等观念的影响,媒体就有可能偏离宣传的正确轨道,放弃了应有的社会责任。以“受众本位论”的发源地美国为例,他们认为受众需要的新闻只有三个,即金钱,女人和罪行。按照这一理论来做新闻的效果是什么呢?据统计,1994年美国电视里出现的暴力场面比1993年增加了40%,相应地15岁至19岁的青少年犯罪案比5年前增加了两倍多。这个结果确实是让人始料不及的。有人做了这样一个比喻:说受众就好比孩子,孩子大都爱吃糖,但大多数家长都知道不能依照孩子的性子想吃就吃,因为糖吃多了有害健康,但也有人说:我不给孩子糖,别人会给的,这孩子就跑到别人那里去了。引申到媒体上就是,如果我不搞色、腥、煽,别人也会搞,那样,受众就跑到别的媒体上去了。于是“孩子”的健康问题就抛在一边了,你软我也软,先把“孩子”拢住了再说。请问,这是一个负责任的“家长”该做的事吗?也不是一个负责任的媒体应有的主张。

媒体有责任和义务把“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做为主导的宣传思想。如果我们的媒体一味的去报道凶杀、暴力、色情、吸毒等社会问题,那必将会产生难以扭转的负面影响。面对广大的受众,增大发行量,点击率,收视收听率固然重要,仅仅以此吸引“眼球”为目的,缺乏社会责任感的自由言论不是一个自爱的媒体该做的事儿,它只能聊慰一部分低级趣味者的情趣、辱没了媒体自身的清誉。

对媒体进行监督不仅仅是给媒体挑错别字、挑病句。它应从大事、大体、大局,从舆论导向的高度、从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稳定的高度来开展工作。它的目的是为了推进新闻媒体的党风廉正建设和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建设,并进而提高报道质量,正确引导社会舆论,从而推动社会各项事业朝着又好又快的方向发展。

新媒体舆论监督 篇4

兰甲甲 新闻学 13020201

2在谈到新媒体舆论监督时,我认为首先要搞清楚最基本的两个概念:一是新媒体;二是舆论监督。新媒体的舆论监督,首先是建立在新媒体的特点之上的,因此有必要搞清楚什么是新媒体,新媒体的特点是什么。其次,要明白什么是舆论监督,舆论监督的特点是什么,也就是要明白舆论监督与法律监督、道德监督有什么区别。在认清两个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了解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差别,以便更清楚地认识新媒体舆论监督的特点。

一、什么是新媒体

在知网查找新媒体概念,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匡文波有一篇文章《“新媒体”概念辨析》,这篇文章对新媒体的概念做了梳理和界定。目前学界有关“新媒体”、“网络媒体”、“数字媒体”的研究有很多,但对新媒体概念的界定却很混乱,大多是出于对新技术的考量,对新媒体的界定范围过宽且逻辑混乱。很多人把网络技术出现以来的各种媒体技术,都称为新媒体,如博客、微信、手机电视、数字杂志、触摸媒体等。也有一些人认为新媒体只是一个相对概念,即在新的传播形态出现以后,相对于过去一直使用的传播方式,这种新出现的传播形态就是新媒体,比如说广播相对于报纸而言是新媒体,电视相对于广播而言是新媒体,后生媒介相对于先生媒介是新媒体。麦克卢汉曾提出“媒介即讯息的概念”,一种新的媒体传达一种新的信息,他提出的新媒体就是一个历时概念,我们现在所认为的传统媒体,如印刷术、电报、广播,就是过去以传统媒体为主导的时代下的“新媒体”。因此,新媒体的理解见仁见智。

二、什么是舆论监督

舆论就是普通大众的言论或意见,其主体是普通大众。/舆论虽没有强制作用,但是它却有一种精神的、道义的力量。当分散的、个别的议论引起人们普遍关注,经过传播而形成社会舆论时,便代表着众多人的看法和意志,对社会生活产生重要的影响。

“监督”,意思是公众通过舆论这种意见的形态,对各种权力组织和其工作人员,以及社会公众人物溅治家、文学艺术家、演员、有意面向社会的企业家和其他社会活动家,其中包括著名记者)自由表达看法的客观效果。

湖南民族学院吴柳林的一篇论文,《“舆论监督”概念的由来及含义》对舆论监督的概念进行梳理,目前我们理解的舆论监督主要是从新闻学角度出发,主要是指公众利用大众传播媒介对国家机关、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公众人物与公共利益有关的事务进行揭露、批评和提出建议的行为。因为在大众媒介出现以前,舆论的传播速度、范围和准确性都是有限的。而在大众传播媒介产生后,形成了以大众传播媒介为主要手段参与的意见传播,尤其是现代社会科技发达、信息快捷,人们的意见很多都是通过大众媒介来表达的,所以大众媒介的作用越来越大。

现代社会中,公众的意见主要是通过大众媒介渠道来表达。

因此对舆论监督有了确定的认识以后,我们就可以对新媒体的概念有一个界定。新媒体舆论监督,也主要从新闻学角度来理解,从新闻媒体的技术特性来看待新媒体监督。因此在这里可以将新媒体可以界定为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

从技术上看,“新媒体”是数字化的;从传播特征看,“新媒体”具有高度的互动性。“数字化”、“互动性”是新媒体的根本特征。新媒体的传播过程具有非线性的特点,信息发送和接收可以是同步的,也可以异步进行。

一、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监督的区别

由于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特点各不相同,因此,舆论监督也是不同的。监督主体:传统媒体监督的主体主要是新闻媒体,新闻媒体搜集信息以及获取信息、发布信息的能力要比普通群众更有组织和权威,因此舆论监督的主体主要集中于媒体。而新媒体时代,由于新媒体的匿名性、交互性、广泛普及性等特点,各个阶层的受众都可以利用新媒体传播形态表达自己意见和见解,从而更容易形成舆论,引起广泛的社会关注,对事件或人物施加影响,进行监督。

监督范围:传统媒体的监督对象主体大都还停留在社会底层和道德范畴问题的监督,而对舆论监督重点的权力组织和决策任务以及大多数政策性问题的决策过程的监督,则显得有些苍白无力。而新媒体的舆论监督对象更为广泛。涉及各个阶层,各个行业,各种与受众利益相关的问题都可能引发舆论。尤其是在现在信息传达渠道多样化,信息传播速度更为迅捷的情况下,各种事件、人物被置于受众眼球下,这种监督的范围和力度都是前所未有的。

监督方式:传统媒体的舆论监督方式一般都是报纸、广播、电视进行揭露报道,而新媒体形势下,舆论监督的形式也是多样的,新闻跟帖、网站论坛(BBS)、舆论监督网站和网络民意调查等。新媒体是舆论自由的市场是观点开放的平台,它将社会信息进行了高度整合,并承担起网民和传统媒体进行对话的平台。

三、新媒体舆论监督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法

建立舆论监督机制 篇5

如果煤矿安全监察监管缺乏外在监督制约,那么何谈高效监察、透明监管。制约的失衡必然导致权力的异化膨胀或功效萎缩。当监察主体与监管主体不履行煤矿安全生产监管或监察职能时,当对于违反煤矿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行为处罚畸轻畸重时,没有行之有效的机制约束的后果是相当的可怕的。所以其他社会组织参与煤矿监管对遏制虚假治理行为、推动安全监管体系完善具有重要意义。

充分发挥广大职工群众作用和社会舆论、新闻媒体的监督作用,是督促各类煤矿认真执行煤矿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履行安全生产职责的一个有力措施。①要在广大职工中聘请群众安全监督员,不但要监督职工身边的各种违章行为,更要监督矿井主要责任人的违章指挥、违规决策行为;②实施及时规范的公告制度,要将各类停产整顿的矿井名单、不具备安全生产基本条件的矿井名单、责令关闭的矿井名单等及时向社会公布,利用社会的力量进行监督;

③建立煤矿重大安全隐患和违法行为有奖举报制度。

1.发挥工会作用

工会要依据有关法律、法规,认真履行法律赋予的职责,组织职工群众参与监督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维护职工群众安全生产的参与权、知情权和监督权。建设企业安全文化,推动煤矿企业采用先进的安全管理理念和方法,建立自我约束、持续改进的安全生产长效机制。

2.发挥舆论媒体的监督作用

舆论监督与新闻侵权 篇6

近年来,随着舆论监督作用的日益凸现,媒体因舆论监督被诉侵权的现象也屡屡发生,且数量呈不断上升趋势,媒体或记者败诉率一直居高不下。这不仅影响了舆论监督的效果,也损害了媒体的公信力。如何在充分发挥舆论监督作用的同时有效防范新闻侵权,避免新闻官司,已成为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的一个重要课题。结合自身体会,笔者认为,新闻工作者在实践中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把好关、把好度。

一、提升法律意识,充分尊重他人权利。新闻侵权,是因新闻传播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行为。广义上的新闻侵权,包括侵害人格权、著作权等;狭义上的新闻侵权,专指侵害他人名誉权等人格权。从某种意义上讲,目前新闻侵权案件的增多,是人们权利意识觉醒、法律意识增强的必然结果,它反映出社会对新闻媒介的监督与制约日趋规范和完善。新闻工作者应当认识到,尊重法律、依法办事,是法治社会的基本要求。在法治社会里,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没有特权,其一切活动都应当符合社会法律规范。法律在赋予媒体舆论监督权利的同时,也规定了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因此,新闻工作者在依法履行自身职责、维护自身权益的同时,也要依法尊重所有被报道人的权利。在舆论监督报道中,新闻工作者应当树立严格的法制意识,具备基本的法律素养,掌握相关的法律知识,在明确新闻侵权与正当监督界限的基础上,把握好采访报道的尺度,做到不谤人名誉、不揭人隐私,真正实现依法监督。

二、树立证据意识,严把新闻事实关。舆论监督报道是讲问题的,总会触及一些人的痛处,也不可避免会遭遇反监督。因此,真实性是舆论监督的生命,也是新闻记者最可靠的保护自己的手段。但应当明确的是,新闻真实和法律真实,亦即新闻事实和能在法庭上得以证明的事实之间有很大区别。法律真实指的是以法律能够认定的证据为基础、为法律和司法实践所能认可的真实。从防范侵权的角度讲,媒体在舆论监督中应尽可能以法律真实的标准来衡量新闻事实,这就要求记者树立证据意识,养成提前上法庭的习惯。首先,采访时一定要深入现场,全面调查了解,掌握第一手资料和各方面材料,构建完整的证据链,避免因消息来源求证单一而产生片面性。要注意保留采访的真凭实据,包括录音、录像、照片资料和经被采访人签字盖章并注明日期的采访记录,最好能取得书证、物证和视听资料等法定证据,以保证在法庭上经得起质证。其次,写稿时要做到表述准确,报道内容要与掌握的证据相吻合,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尽量删繁就简、留有余地,切不可合理想象、贪大求全。再次,对新闻源要加以分辨,充分利用权威消息来源的法律空间,尽量避免使用匿名消息源。

三、运用平衡报道技巧,力求做到全面、公正。采访全面细致,报道客观公正,是新闻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是媒体和记者防范侵权的良方。而要做到全面、公正,在很多情况下需要做到平衡,尽力看到“事情的另一方面”,“看到所有的不同的倾向”,“尽可能给每一方,尤其是受到指证的一方说话的机会。”在实际操作中,所谓平衡报道就是在突出报道一种主要因素时,还要顾及其他因素,特别是相反的因素;在突出报道一种主要意见时,还要注意点出其他意见,特别是相反的意见。尤其在舆论监督报道中,记者要避免成为纠纷或者事件一方的代言人,要给不同观点的双方或多方以表达意见的权力和机会,通过多元化的信息来反映新闻事件,正确引导受众理解新闻事件的本质。

四、将事实与评论分开,把过程与结论分开。新

闻是用事实说话的,记者只是新闻事实的记录者,而不是道德的评判者。在新闻报道中,直接表达记者对事实的意见和结论,不仅有悖于新闻的特性和要求,评论不当、定论不准还容易引发侵权。因此,记者应时刻谨记自己的职责和定位,摒弃法官意识和裁判意识,坚持客观性报道原则。所谓客观性报道,是指媒体的报道立场要客观,要把记者的主观感受与客观的事实区分开来,在新闻报道和媒体意见之间为读者划出一条清晰的界限,避免将记者的观点混同于客观事实。在舆论监督报道中,记者应严格区分新闻事实与评论的界限,只说事情的来龙去脉,不直接评判是非曲直,不搞夹叙夹议,不擅加自己的观点和评价,充分利用公正评论免责的法律空间。同时,要把过程和结论分开,不能轻率地为事实定性、下结论,应把结论留给权威部门去定,把是非交由读者去评判。尤其在进行司法报道时,要坚决杜绝“媒介审判”,在案件判决前,不应对案件和犯罪嫌疑人做出定性、定罪的报道和评论。

五、把好稿件文字关,避免使用有损人格的语言。

舆论监督栏目 篇7

一、大众信源时代下的新闻媒体话语权格局

在媒体工具大众化的现代传媒行业中, 以传统受众信宿论为传播特征的新闻媒体的话语权格局正在逐渐发生改变。在传统媒体中, 受众信宿论反映的媒体传播信源主体的控制格局, 是信息—信道—信宿不能颠倒的传播次序。这就表示受众只是单向传播模式的末端, 不能置于信息传播的前段。然而, 在媒体工具大众化的今天, 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传播新闻信息的人。受众不只存在信息传播的末端, 同样也可以成为新闻信息的传播者。

在新闻信息传播领域, 不再是新闻媒体的一家之言, 受众也成为其中的重要力量。因此, 在媒体工具大众化和新型双向信息传播模式下产生的大众信源时代, 完全改变了传统新闻媒体的话语权格局。传统新闻媒体需要重新思考“怎么说”和“说什么”。因为, 受众正在时刻对其进行着舆论监督。当代对媒体的研究不能只从受众的角度探讨如何选择与接收媒体传播的信息, 还要探讨受众如何发挥评判与监督媒体传播信息的价值和优劣。尤其对于电视新闻媒体来讲, 这点特别重要。

电视媒体与其他传统传播媒介相比, 具有信息传播及时、传播画面直观易懂、形象生动、覆盖面广、互动性强等优点。通过它传播出来的新闻信息将会产生强大的社会影响力。因此, 电视新闻媒体更需要注重自身的话语权, 不能无责任感地报道失实新闻与侵权新闻。

二、舆论监督与监督舆论的关系

(一) 舆论监督

舆论监督就是通过新闻媒介揭示社会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并促使其解决的一种舆论监督, 是社会各界通过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等大众传播媒介, 通过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形成舆论, 从而对国家、政党、社会团体、公职人员的公务行为以及社会上一切有悖于法律和道德的行为实行制约。一直被看作是增强媒介权威的关键、揭露社会弊端的利器、正确决策的先导和民主法治建设的动力。

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 许多政治层面、经济层面及社会层面的问题逐渐凸显出来。这些问题的解决, 客观上需要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尤其在帮助老百姓解决问题的方面, 电视新闻媒体发挥了重要的舆论监督作用。例如, 近年来, 电视媒体上的民生新闻异常的繁荣, 更加体现了舆论监督的作用。民生新闻是关注人民生计与生活问题的一类新闻, 能够客观地反映人民生活的真实情况。之所以受到老百姓的普遍喜欢, 就是因为它可以真实地传播出关乎于老百姓切身利益的问题, 并促进问题的解决。

(二) 监督舆论

在大众信源时代, 大众已然成为媒体的主宰。他们不再满足只接受媒体传播的信息, 更想成为信息的传播者, 发挥监督舆论的作用。尤其近年来, 我国传媒行业存在严重的新闻失实和新闻侵权问题, 大众监督舆论显得更加重要。

对于新闻媒体记者来讲, 大部分记者还是能够坚持自己的职业操守,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客观而真实地报道新闻。可是, 某些新闻记者在利益的驱使下竟然能够违背记者的职业准则和新闻的本质, 报道一些虚假新闻和炒作新闻等。事实是新闻的第一性, 真实是新闻的灵魂。失去了真实性的新闻, 也就失去了舆论监督的作用。假如电视新闻媒体发生了新闻失实等媒介事件, 在其强大社会影响力的作用下, 将会产生非常严重的后果。可见, 新闻媒体的舆论应当受到大众的监督。

除此之外, 批评类新闻关注的内容主要是政治与社会等方面存在的不正之风和问题, 文章风格比较“辛辣”与“尖酸刻薄”。某些新闻媒体单位为此发布了一项规定:媒体发布的新闻内容必须经领导审查签字批准, 才可以发布。显然, 这项规定将新闻媒体的舆论限制在某些人的权利之内, 形成了病态的“监督舆论”。如果说舆论监督被用来客观地监督新闻失实与新闻侵权等问题, 能够具有相当强大的积极作用。可是受到某种权利压制的它, 不仅失去了舆论监督的作用, 也完全失去了监督舆论的意义。受制于权利的新闻工作者不敢于发现与揭发问题, 不敢于代替人们群众发表观点, 报道出来的文章就会丧失批评类新闻的真正意义。

三、总结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 电视新闻等媒体的舆论监督固然重要, 可监督舆论也是非常重要。正确的舆论监督能够推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失实新闻就会产生巨大的消极影响, 新闻舆论需要受到大众的监督。但是, 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利用权力控制舆论监督。只有在舆论监督和监督舆论充分实现作用的前提下, 才能真正地发挥电视媒体等传播媒介的舆论监督作用。■

参考文献

舆论监督和政治文明 篇8

【关键词】 舆论监督 透明度 知情权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要求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呼声也越来越大,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住二十多年改革开放的成果,并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的改革,促进经济的长远发展。正如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政治报告中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这说明,一个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对于我们实现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目标是非常重要的。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包括规范、完善的民主政治制度和与之相配套的政治运行机制,还包括先进的政治思想、政治道德和思维方式。只有通过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注意民主,才能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这段话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包括民主的政治制度,而实现政治文明的道路则是政治体制改革和发扬社会主义民主。一个民主国家,无论其社会制度如何,意识形态如何,其民主制度一个重要表现形式就是新闻自由,而新闻自由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就是是否允许舆论对政府的监督。在一个民主的社会中,公民是应该享有批评政府结构及其官员的权利的。因为民主的核心就是公民与国家之间的关系。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如此,社会主义国家也应如此。

新闻舆论监督,就是社会各界通过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大众传播媒介,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形成舆论,从而对国家、政党、社会团体和公职人员的公务行为以及社会上一切有悖于法律和道德的行为制约。舆论监督作为党的正式文件确认的一个概念,自从首次出现在1987年党的十三大政治报告中以后,1992年党的十四大、1997年党的十五大和2002年党的十六大政治报告中,均重复出现。十三大政治报告指出:要通过各种现代化的新闻和宣传工具,增强对政务和党务活动的报道,发挥舆论监督作用,支持群众批评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反对官僚主义,同各种不正之风作斗争。十六大报告指出:认真推行政务公开制度,加强组织监督和民主监督,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这表明中国政府已经注意到了舆论监督的作用并使其进一步加强。

政府,及其他国家机关和工作人员,作为国家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它的行为体现着国家的意志。相对于千百万普通老百姓而言,它始终处于强势地位。正如人无完人一样,政府的行为也并非百无一失。那么,政府行为由谁来监督呢?组织监督、法制监督党内的自我监督都可以履行监督职责。但作为被管理的人民,是否也有权来监督它呢?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35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这一条规定的是一般的言论自由,是舆论监督的前提,但言论自由不等于就有批评政府的权利。所以宪法第45条进而规定:“公民对于国家任何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享有提出批评建议的权利。”由此我们可知,我国公民的舆论监督是有法律保障的。这也是我国宪法中民主性原则的体现。毫无疑问,民众有权表达自己对政府行为的意见,这便是人民对政府的监督权。而人民的意见需要通过一定的渠道来表达出来,这时,掌握舆论监督话语权的媒介便担当了这一角色。

对政府行为的监督就是对权利使用过程的监督。绝对的权力必然导致绝对的腐败。这是被多少实践证明了的。权力如果没有制约,便会无限放大。而一个高效廉洁的政府和一批高素质的官员队伍也是现代政治文明的重要表现。舆论监督在这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中国如陈希同、成克杰等高官的腐败案件,之所以能够得到充分的调查和有力的处理,除了有宪法和一系列相关的法律作保障之外,重要的一点是得益于有充分的新闻舆论监督,使事情因受到广泛关注、真相被及时公开而得到有效处理。我国近年来大量的腐败案件被揭露和查处,许多冤案、错案得以平反和改正,在很大意义上也应归功于新闻舆论的有效监督。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陈志武先生,在对新闻媒体言论自由程度不同国家的相关情况进行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得出媒体自由程度高的国家政府办事效率就高、腐败水平就低;媒体自由程度低的国家政府办事效率就低、腐敗水平就高这样一个结论。这说明,舆论监督在约束官员行为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起码在当前的政治大环境中,如果完全依靠公、检、法和党内机关来监督官员行为,要治理贪污腐败现象是很难的。但相对于其他国家的舆论监督,中国做的还明显不够。首先在力度上要弱的多。给人民的印象往往是在打苍蝇而不打老虎。在资本主义社会百年的发展历程中,由媒体曝光引起社会关注并得到处理的案例不胜枚举,其中涉及一国最高统治者的如美国尼克松总统“水门事件”案、美国克林顿总统与实习生莱温斯基小姐的“拉链门”事件案、韩国总统金大中三个儿子贪污受贿案等。但在中国,监督的力度及高度却远不及此。

另外,随着经济的发展,信息时代的到来,普通民众对于关乎自己切身利益的事情越来越关心国人对社会公共信息的透明度已经提出较高要求,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社会政治文明的进步。什么是社会公共信息呢?我们认为凡是公众密切关注的、渴望知道事情真相的所有事情都应该算。老百姓要求对政府制定的各项政策的知情权,而政府的公正性与透明度也越来越受到关注。舆论监督也在这方面做着不懈的努力。充分的舆论监督,能够将权力机关的决策事项和决策过程全部公开在世人面前,请全体社会成员发表意见并参与决策,从而使决策广泛的照顾到社会各方面成员的利益。近年来,我国一些法律法规如《婚姻法》在修订的过程中,曾在新闻媒体上广泛宣传,征求各方面人士的意见,使该法的修订得到社会方方面面的普遍理解和赞同,充分体现了新闻舆论监督对于国家决策的积极影响。铁路等社会影响较大的服务部门,在节假日期间适当调价时也都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接受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对决策本身和决策的实施都产生了好的影响。民政部长李学举最近在一个座谈会说:“我们欢迎舆论监督,舆论监督越多、越广,力度越强,越能使我们的工作惠及到老百姓身上。”他说,民政工作今后的要求是:扩大社会开放度、增强社会透明度、提高社会参与度。今后,民政部长办公会,凡能让媒体参加的,尽量让媒体参加。都是研究群众问题,没有什么可保密的。作为政府职能部门,主动邀请舆论对自己的工作进行监督,不能不说是一种进步,虽然这只是一小步。与此相对,有一些事,我们却永远忘不掉。如新华社2003年4月4日报道:卫生部部长张文康4月3日在国务院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我国局部地区发生的非典型肺炎已得到有效控制。这一公共信息,被后来的严峻事实驳得体无完肤,这显然是个提供虚假信息的恶例。这样的政治能算文明么?这样的政府叫人民怎么去信赖?幸好后来党和政府及时采取透明措施,才度过了这个难关。人们“感谢”非典的突然袭击,使政府的公共信息透明度空前提高。痛定思痛,但愿今后不再重演用虚假信息欺骗公众的丑剧。

国家的权力是强大的,具有天然的扩张性和腐蚀性,在某些强权面前,脆弱的个人往往是无能为力的,因而公权力在行使过程中承受一定的舆论的压力是非常必要的,这对公民的私权利的不受非法侵蚀、限制和侵犯起了很大的作用。这也是一个民主社会的必然要求。国家正在向一个法治化的进程中前进中进行,要建立一个政治文明的国家,这首先取决于一个公正、廉洁、高效、透明的政府。在这样的政府形成中,舆论监督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所以,在这条民主进步的道路上,要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以推动社会民主的进程,进而促进社会文明更大的进步。

参考文献:

[1]《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陈力丹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版;

[2]《公众舆论》,李普曼,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中文版;

[3]《新世纪新阶段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十六大学习报告,人大出版社;

[4]《新闻战线》,2001年5期.

上一篇:做更好的老师读后感下一篇:生二胎申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