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就业与城市妇女服务

2024-10-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再就业与城市妇女服务(精选7篇)

再就业与城市妇女服务 篇1

就业已成为洪塘镇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成为镇党委、镇政府工作的热点、难点问题。为此,镇妇联紧紧围绕这一工作中心,紧紧抓住乡村型农业化向城市型工业化转型这一时机,急党政所急,想妇女群众所需,尽妇联所能,面向广大失地妇女,在调查失地妇女就业现状、建立劳动力信息库、加大培训、进行就业推荐等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帮助和引导广大失地妇女提高整体素质,提高劳动技能,帮助和引导农村妇女实现劳动力的转移,服务于农村,服务于经济建设。

一、失地妇女就业的基本现状

截止2003年6月底,我镇已被征用土地

12500亩,占已有土地面积的40,涉及17个村,共有失地妇女人口1830人,除在校学生,共有适龄劳动力1749人。对这些失地妇女的就业现状及与就业有关的一些情况进行了综合分析。

1、失业人数多,失业率居高。1749人中有832人有相对固定的工作单位,351人属于零时打工,有劳动能力及愿望的失业者为398人,失业率为22.8,尤其是40岁以上的妇女情况更加严重,这些人文化素质普遍低,无一技之长,学习能力弱,而且这一部分人家庭普遍生活负担较重,其失业率达到60,由此可以看出年龄和技术已成为就业的最大制约因素。

2、信息不畅,就业门路不宽。从就业渠道看,已就业的妇女中绝大多数都是通过自己或亲朋好友的介绍获取就业信息,寻求就业岗位,极少数人是通过劳动力市场获取就业信息的,就业信息来源渠道狭窄。从获取的岗位看,多为小商小贩式的农村三产行业,少数人在当地企业务工,在企业务工的也多从事简单的装配和装卸工作,就业领域不宽。并且普遍反映职业稳定性差,流动性大,多为临时性就业。

二、失地妇女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

分析一下,失地妇女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文化和技能素质低。失地妇女普遍文化素质低,失地妇女中小学以下文化占42.4,初中文化占53.6,高中以上文化仅占8.2。技能素质也较低,掌握一技之长的只占14.9。接受就业培训少,从去年开始,区、镇妇联共举办各类培训班5期,参加培训的失地妇女一共只有196人,而且许多还是处于一种被动地接受培训。她们现有的素质技能状况直接影响到其自身的就业能力,难于满足非农产业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往往只能从事简单的装配工作,从事餐饮和个体小商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就业领域狭小。

2、观念较保守,转变慢,一时难以适应新的就业环境要求。一是依赖性较强,自主创业意识淡薄。多数失地妇女普遍依赖性较强,缺乏主动寻找就业机会及创业的积极性。在失地妇女中,有自主创业意向的仅占3.8,要求政府帮助就业的则占到43.6。二是就业期望值较高,不能切合自身实际。失地妇女普遍都不考虑自身素质和技能实际,希望找到一份既轻便又自由,收入又高的工作,一般都不愿从事较脏、较累和较苦的工作,并且大多数人还不适应企业严格和规章制度,认为在企业务工不自由;在就业区域选择上,都要求在镇区域范围,不愿外出就业。失地妇女的素质和观念现状,给妇联的就业培训、就业指导、就业推荐造成了很大的工作压力和困难,有时妇联辛辛苦苦组织了妇女进行了培训,千方百计进行了就业推荐,可她们就业时却挑三拣四,要求颇多,使用工单位感到很为难。

3、工业化、城镇化水平偏低,制约了对就业的需求。改革开放以来企业一直是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的主要阵地,但随着经济发展大环境的变化和企业自身发展结构的调整,近年来企业吸纳就业能力有所减弱,我镇也不例外。虽然我镇企业近年发展态势良好,工业化总体水平在不断提高,但同发达区域工业相比较,我镇工业总体素质不高,工业现代化水平偏低,企业缺乏规模效应,形不成产业链和集聚效应,这既制约了经济总量的增长和规模经济的形成,又降低了企业就业吸纳能力。

城市三产服务业是城市化进程中转移劳动力就业的主要领域。如在发达国家仅社区服务业提供的就业岗位就达就业份额的20—30,发展中国家社区就业份额也达到12—18。由于受区位条件的制约,我镇的城镇化整体水平较低,镇区基础设施、公用设施建设较差,市场、信息、服务等设施不完善,城镇集聚度较低,相应的三产服务不完全,城镇化应有的规模效应及对促进就业的拉动作用末能充分发挥。

4、就业信息渠道不畅通,就业激励机制不健全。就业信息渠道畅通和就业激励机制健全,是促进失地农民最终走向市场就

业的前提和基础。我镇劳动力市场建设刚刚起步,对农民的就业、失业登记制度刚刚开始,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虽已通至各村,但村镇之间、企业与劳动力市场之间、企业与劳动力之间缺乏有效的信息传递渠道,劳动力的供给与市场岗位需求信息不能得到及时的反馈和对接。这些都直接影响到失地妇女的就业指导和就业推荐。就业激励机制不健全,首先是对企业招收本地妇女

缺乏应有的激励机制,企业乐于使用外来务工人员,除了她们好管理,会吃苦外,更在于企业使用了外来民工可以避免传统就业制度带来的缺陷,降低了企业用工成本。其次是对失地妇女自谋职业、自主创业缺乏应有的政策支持和激励机制。失地妇女有自主创业愿望的只占3.8,大多数失地妇女则表示连想都不敢想。这一方面是因为失地妇女自身素质技能素质较低,资金缺乏;另一方面是政府缺乏相应的扶持政策来促进失地妇女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更没有对自主创业成效显著者给予奖励的激励机制。

5、就业竟争激烈。一是随着我镇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正在加速增多,在末来几年,我镇将成为___市中心城的新城区,农业劳动力将随之全部转向非农产业。可见,失地妇女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二是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涌入。据统计,目前我镇约有外来人员已达2万多人,与我镇常驻人口已基本持平,有各别村外来人员已超过本村人口,客观上挤占了我镇劳动力的就业岗位。

6、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农民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之后,为失地农民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就显得十分迫切而重要。这既是保障失地农民基本生活、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也是解决失地农民后顾之忧,促进劳动力在更大范围内流动的需要。当前,社会保障体系很不健全,养劳保险制度还处于低水平,就业保障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和医疗保险制度都末能建立。保障制度的不健全,一定程度制约了失地妇女自主创业和外出就业。

三、妥善解决失地妇女就业问题的几点建议

1、要充分认识失地妇女就业的极端重要性。离开农村不再种地成为城市居民,是许多农村妇女的梦想。随着工业的发展和城镇建设的推进,农村大量土地被征用,许多农民没土地了,应该说这本来是一件好事,但对许多没有一技之长难以在城里或企业找到工作的失地妇女来说,形势一下子变得更加严峻了,虽说一亩三分地对于近郊的农民而言,并不是其收入的主要来源,但是失去土地也就意味着失去了立足之本,失去了最稳定最可靠的社会保障。特别对于40岁以下的失地妇女来说,核心问题就是就业。只有就业了才能养家糊口,才能在社会和家庭中有地位,才能体现妇女的价值。因此无论从维护家庭、社会的稳定,还是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来讲,都必须高度重视失地妇女极端重要性。

2、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建设步伐,不断扩大就业。解决失地妇女就业的根本出路在于发展,特别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只有经济发展了,城镇化水平提高了,才能不断提供就业机会。大力开发服务性的行业,因为服务性的行业妇女就业的机会相对多些,政府要多开发公益服务岗位,发展个体经营性岗位,争取后勤服务岗位和援助性岗位,发展非正规就业劳动组织,鼓励失地妇女开办服务社、加工场,为商品销售、家政服务、婴幼儿(老人、病人)护理等提供服务,把服务领域做大做宽。

3、加快劳动力市场建设,为失地妇女提供平等的就业机会。要将失地妇女统一进行登记,及时掌握失地妇女的流向、流量、就业种类、就业状况等信息,分析和预测就业形势和发展趋势,定期发布就业信息。建立统一的就业政策和制度,要加强与企业用工单位的联系,为企业与劳动力之间搭建一个互动的平台。

4、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失地妇女的就业竞争力。一是要加强教育引导,转变择业观念。虽说妇女失去了土地,一夜之间成了“工人”、“市民”,身份变了,但她们的思想观念、文化技术素质仍停留在原有的水平上,与工人、市民的差距还比较大。要解决她们的就业问题,还得先解决她们的择业观念问题,否则劳神费力组织的培训,来者稀稀拉拉,千方百计争取的就业岗位,做者寥寥无几,出现了“皇上不急太监急”的尴尬局面。

转变择业观念,要靠新闻媒体的大力宣传,要靠教育培训的灌输,还要靠制度措施来规范引导就业行为,要督促企业必须使用经过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劳动者,使“先培训后上岗”成为惯例,成为共识。克服政府要实现充分就业,就是让人人就业,就是统包统配的错误观念,提供的就业岗位都应向广大妇女公开,实行竟争上岗,让那些有就业愿望有劳动能力的实现就业,逐步克服依赖思想,改变对政府提供的就业机会不珍惜的状况,形成靠市场机制实现就业的意识。二是要建立完善的就业培训体系。失地妇女要从一产走向二产、三产业,从农村走向城市,从村民走向市民,必须经过“脱胎换骨”的艰苦历程,而就业培训则有助于缩短这一过程,实现这一转变。要高度重视失地妇女的培训工作,各级妇联组织要紧紧围绕这一中心工作,本着为广大妇女姐妹服务的思想,妇联要协调各方力量,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形成若干教育基地,努力为失地妇女服务,努力为政府排忧解难,这样才能更充分体现出妇联作为党和政府联系妇女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要搞好失地妇女的就业培训,除了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各级妇联努力工作,就业培训体系完善,经费师资保障有力外,更重要的是广大妇女要有兴趣愿参加。当前一些培训之所以对失地妇女吸引力不大,有她们观念落后、文化跟不上、眼光不够远等方面的原因,也有培训本身的问题。因此要根据失地妇女讲实际的特点,以实际就业培训为目标加强培训的针对性,加强与企事业单位的联系,提高培训质量和实效。要针对不同年龄段、不同文化程度、不同技术技能基础开展不同类型、不同周期的培训。对年龄较轻、有一定文化基础的,可组织职业培训,培训的时间可长些;对年龄较大、文化程度较低、无技术基础的,可组织一些家政服务、编织、护理、餐饮、服装等方面简单的培训,培训时间可短些;对那些开过小商店、小饭店、小服装店有一定基础和创业愿望的积极开展创办小企业和非正规就业组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经营管理能力培训。要加强对培训的有关优惠政策的宣传,做到家喻户晓,增强培训的吸引力。

再就业与城市妇女服务 篇2

关键词:区域经济,城市,就业体系

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难, 是目前各国面临的重要难题, 随着经济危机的扩大, 城市就业更加困难并成为社会最为关注的问题。“十二五”规划纲要强调, 要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 把促进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目标。最近, 据中国媒体援引人力和社会保障部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 201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680万人, 比去年增长50万人;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数量很大, 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然而, 中国目前正处于工业与城市化加速发展时期, 再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相叠加, 必然使我国这世界第一人口大国面临举世罕见的就业问题。笔者针对这些状况, 选取廊坊市多所高校和用人单位作为调查对象, 围绕就如何提高区域经济发展与城市就业服务体系提出科学的建议。

一、城市就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 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亟待加强

在我国, 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在一定程度上不适应就业的需要, 问题主要表现在: (1) 公共就业服务总体投入明显不足且城乡差异明显, 县、乡、村三级公共就业服务在基础建设、覆盖范围、服务内容和水平等方面还相对落后。 (2) 就业政策不够完善;保障制度仍未建立;服务水平不高、效率低;服务的普遍及社会化程度仍不够等。为此, 必须采取有效措施, 建立健全、系统、高效的就业服务体系。

2. 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

最新数据调查显示:我国低技能的劳动者已占据全国总就业人员的半壁江山, 初、中级技术人员占20.7%, 高级技师只占5.3%, 而处于决策管理层的工程师及以上专业技术人员仅仅占16.2%。这说明我国劳动者结构矛盾严重突出。同时, 该矛盾还突出表现在行业与地域之间就业状况不均衡, 如传统企业创造就业岗位较多, 而新型服务业如电讯服务、体育、科技、金融等行业创造就业岗位相对较少, 能源行业如地热、燃气、稀有金属创造的就业岗位就少之甚少;东部发达地区与大中城市失业再就业难度相对较小, 而中西部经济落后地区、资源枯竭地区的失业再就业的难度较大。最后, 随着城镇就业压力加大及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速度的增快, 导致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与总量性矛盾共存。

二、就业难问题产生的原因

1. 经济发展形势的变化

许多经济学家认为, 在一定时期内全社会的就业容量受经济规模、产业结构及劳动力供给等因素的制约。经济每提高一个百分点, 就可以为社会提供的80万-100万个就业岗位。因此经济形势的变化是影响毕业生就业最直接的因素。近年来, 受美国经济危机的影响, 国际经济形势普遍下滑, 这对毕业生的就业必将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我国加人世贸组织, 意味着中国经济更为直接的受国际经济冲击和影响。因此, 全球经济形势对我国经济有一定的影响, 进而影响到高校就业。

2. 我国产业结构仍不合理

自1990年以来, 我国的经济改革结构性矛盾突出, 加上全世界产业结构演进的推动, 我国加强了对经济结构的调整力度。巩固发展第一产业、稳步提升第二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但从各方面来看, 离实际目标大相径庭。第一产业层次仍较低, 农民的人均收入远远低于现代工薪阶层, 再加上医疗卫生、教育等环境与城镇相差甚远, 这些问题导致农村人口逐渐的向城市涌动, 农业发展举步维艰。第二产业由于结构性的供过于求、环境和资源依赖型企业所占比例过大、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较少、部分地区过度依赖外向型经济等问题的存在, 致使就业岗位不增反减。第三产业虽是吸纳劳动力的主阵地, 但受诸多因素的影响, 吸纳高端人才的能力有限, 不足以解决我国现有就业问题。解决就业压力的根本在于建立合理的产业结构, 这一点是解决整个社会就业难的核心问题。

3. 政府宏观调控行为缺失

多数经济学家认为, 在失业率上升阶段, 政府主要任务是两个, 即发展经济和促进就业。我国政府虽然制定了一些鼓励自主就业与创业的政策, 但是执行政策的机制不够健全。如今解决就业主要依靠市场调节, 政府缺乏调控, 而且良性的市场选择机制尚未建立。目前, 负责就业工作的主要有人才市场、学校推荐, 至于哪个城市、哪些企业需要什么类型的人才, 需求多少、及薪资待遇如何等问题则很难确定;人才市场负责提供“双选”平台, 然而招聘会很难对求职者和用人单位产生相应的约束力。因此, 解决就业问题政府责无旁贷。

4. 用人单位存在误区

用人单位选择求职者应选择最适合的而不是最好的, 但现实中很多用人单位选人时存在误区。第一, 用人单位只使用求职者而不对其投资。相比较而言, 很多西方企业则承担了求职者上岗前的培训工作。第二, 过分注重文凭。在许多用人单位看来, 学历越高越优秀。很多求职者与应聘职位专业不对口, 造成受聘者能力与岗位不相适应, 第三, 过于强调工作经验。对于刚刚踏出校门的毕业生来说工作经验不足十分普遍, 但很多企业把其作为最重要的考核标准, 不想通过必要的岗前培训, 急于通过招聘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 导致一般大学生无法满足用人单位要求。第五, 严重的性别歧视。很多用人单位过于在意女性求职者婚姻、生育保险费和女性劳动保护费用等, 不愿承担该有的社会责任。

5. 高校教育体制弊端突出

我国目前总量及结构问题双凸出。结构问题主要反映在高校教育体制弊端上。目前我国高校存在扩招、教育投资过少等问题, 高校的教育模式滞后, 不能够依照社会需要去调整课程的种类和规划。大学普遍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诟病;职业教育的发展与企业岗位需求还没有完全对接;高校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还不够到位;高校封闭式的运营模式, 缺乏自我完善和改进机能;高等教育的专业及学科设置, 很难填补市场的需要, 特别是一些民办类院校, 经费缺乏、师资力量不足等现象严重, 不顾自身硬件设施是否允许, 开设了很多“投资少、见效快”的专业, 导致专业失衡。还有很多高校只重视外延发展, 想方设法扩建校园, 扩大招生规模, 严重的忽视了教学质量。

6. 求职者自身存在问题

在中国, 很多求职者观念存在一定的偏差:首先, 不诚信就业。很多求职者认为如果在应聘时有一定的文凭、证书在握, 就能够为求职带来好处, 这种不正确的就业观致使他们通过造假等渠道来骗取招聘单位的信任, 其实这种行为严重损害求职者形象。其次, 求职者自我定位也存在问题。他们忽视自身素质, 都找求待遇好、收入高的城市与单位就业。这种“高不成, 低不就”现象普遍存在。第三, 求职者没有找到良好的途径。很多求职者盲目的参加各种各样招聘会, 或者通过熟人“托关系”、“找门路”, 这么做法很大程度上不能够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第四, 就业群体整体素质下降。近年来, 由于高校不断扩招, 分数不断降低, 导致大学生整体素质有所下降。

三、完善城市就业体系

1. 构建“大就业”教育体系

(1) 加强专业素质教育

专业素质是大学生的修身之本。所以高校要紧抓学生专业素质教育,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团队意识的高端人才, 进而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2) 提高社会实践能力

社会实践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培养求职群体社会适应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主要手段, 是课堂教育的补充。作为求职群体, 要想成为优秀人才, 就要认清自己的社会位置, 积极投身社会实践, 进而发现自身业务上的不足, 激发学习斗志, 为扮演新的社会角色做好准备。

(3) 加强就业教育培养

在社会就业容量一定的情况下, 必须更新就业理念。从整体上来看, 高校教育就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就业、回报社会。所以做到高校“大就业”, 必须加强就业观念培养, 提高在校生的专业素质、专业技能和心理素质等。同时, 做好“大就业”工作, 还必须迎合市场需求, 建立“全方位、立体化”的就业模式, 形成一个招生、培养、就业相辅相成、协调一致的良好局面。

2. 构建大学生以创业带动就业的体系平台

构建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平台体系应做到:1.高校应积极引导, 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 如开创业教育工作, 激发大学生创业斗志;积极组织创业计划大赛、挑战杯等各类比赛, 使大学生树立竞争及团队意识, 积极树立与社会相适应的观念。2.政府应继续大力扶持, 为大学生提供各种创业资源。近几年, 我国政府部门已经针对大学生自主创业制定了很多优惠政策, 如贷款优惠、税收优惠、运营优惠等政策。与此同时, 大学生自主创业在档案保存方面和社会保障办理方面也得到相应的优惠。

3. 加强区域人才市场的建设

(1) 区域经济的发展是人才市场体系形成的助推器

人才市场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产物, 任何区域人才市场的运行状况和繁荣与该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密不可分。区域经济的迅速发展促进人才结构的不断优化, 是人才市场的诞生的培土, 而人才市场自诞生之日起就具有赖以生存的客观环境。

(2) 进一步加快环首都经济圈人才市场体系建设

就经济建设来讲, 高科技人才、专业人才等各方面人才都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快慢, 从一定层面上说取决于人才资源能否得到合理开发与有效配置。经济建设需要人才, 社会发展也需要人才, 那么人才从哪里来呢?因此, 归根究底在于健全的人才市场体系。加快环首都经济圈人才市场体系建设应做到: (1) 不断创新和完善圈内各城市人才市场运行机制。通过改革与创新, 建立和完善有利于人才合理开发、配置和使用的市场供求机制, 促进用人单位和人才两个主体进入市场。建立和完善科学合理的人才市场机制, 充分发挥北京人才市场的带动作用, 促进圈内的人才合理、有序的流动, 吸引、聚集更多的优秀人才来圈内城市工作。 (2) 加强人才市场法制化和信息网络化建设步伐。要做到人才市场法制化建设, 首先应当建立行业标准, 规范服务项目和收费制度;还要建立人事争议仲裁制度等人才安全体系, 切实保护求职者的合法权益。同时, 要加快人才市场信息网络建设。加快网上人才市场建设, 由圈内各市筹集资金, 并积极争取省政府支持, 搭建圈内人才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组建“城市圈人才公共信息网”, 下大力气逐步开展网上大型人才交流会, 通过规模效应加快网上人才市场建设。我们还要竭尽所能、最大限度地占有人才及招聘信息, 在此基础上, 研究不断扩大网上人才市场的覆盖面、网上人才信息的有效性, 真正做到信息共享、利益共享。

参考文献

[1]张抗私.就业问题:理论与实际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7.8

[2]黄敬宝.就业能力与大学生就业—人力资本理论的视角, 2008.1

[3]蒋爱丽.伴随你成长—大学生就业咨询实录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8.10

[4]肖建中.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06

[5]杨文君.高校毕业生就业困境原因及策略探析西南石油大学学报, 2009/02

[6]年大琦.金融危机背景下高校创业教育研究邢台学院学报, 2009.23

[7]钟丽香.金融危机下加强高校职业之道工作的对策思考现代经济信息, 2009.16

再就业与城市妇女服务 篇3

[关键词]生殖健康;育龄妇女;服务状况;变化情况

近年来,我国人口持续上涨,育龄妇女的人口数量也不断上升。我国的计划生育工作在近年来已经得到稳定发展,快速增长的人口问题已经得到有效控制,因此,其工作重点将过渡到稳定低生育水平、改善人口素质、提高育龄妇女的生殖健康状况及服务状况等。我市育龄妇女的生殖健康状况,尤其是节育、生育方面以及服务状况的变化情况,是目前计划生育服务工作中的重大研究课题。为了对我市育龄妇女的生殖健康及服务状况与变化情况进行了解及掌握,本次采用入户调查的方式针对笔者所在市县的925例符合标准的育龄妇女进行生殖健康及服务状况的调查,现对研究结果报道如下。标准,出现明显偏离则表示出生性别比存在失衡的趋势。1997年的调查结果中,1993~1996年的出生性别比平均为124.50,其中,农村育龄妇女的出生性别比平均为129.14,城镇的出生性别比为94.10,可见,农村的出生性别比明显偏高,而城镇出生的性别比略微偏低;少数民族与汉族的出生性别比分别为110.70和126.84,汉族的出生性别比明显偏高。

本次调查结果中,2010~2014年的出生性别比平均为125.79,其中,农村育龄妇女的出生性别比平均为128.74,城镇的出生性别比为113.28,农村的出生性别比明显偏高;少数民族与汉族的出生性别比分别为115.45和127.46,汉族的出生性别比明显偏高。两次调查结果比较可见,城镇、少数民族的出生性别比均高于1997年的调查结果;同时,我市的出生性别比出现持续上升的趋势,农村均高于城镇,汉族的出生性别比也明显高于少数民族。见表2。

2.4我市育龄妇女产前检查率的变化趋势

产前检查率是考核产前保健服务状况的代表性指标,调查分析产前检查率可了解我市育龄妇女的产前保健状况。

1997年,所有调查对象中的产前检查率为76.56%,本次调查结果中,产前检查率为90.70%,出现明显的上升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1997年的调查结果中,城镇育龄妇女的产前检查率为95.00%,农村妇女的产前检查率为71.08%,本次调查中,城镇与农村育龄妇女的产前检查率为97.55%和88.24%,提示两次调查结果中,城镇的产前检查率无明显变化,而本次调查中,农村育龄妇女的产前检查率明显上升(P<0.05);1997年的调查结果中,汉族与少数民族的产前检查率分别为78.65%和50.00%,本次调查中的结果为92.08%和78.26%,汉族的产前检查率持续高于少数民族(P<0.05)。本次调查结果与1997年相比,我市育龄妇女的产前检查率明显提高(P<0.05)。见表3。

2.5我市育龄妇女中人工流产率的变化趋势

1997年的调查结果中,具有人工流产史的育龄妇女占33.54%,其中有2次或2次以上人工流产的育龄妇女占10.83%,其中,农村具有流产史的妇女占27.03%,城镇占55.45%;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具有人工流产史的育龄妇女占25.84%,其中有2次或2次以上人工流产的育龄妇女占7.24%,其中,农村具有流产史的妇女占20.15%,城镇占41.63%。两次调查结果比较显示,我市育龄妇女的人工流产率出现下降的趋势。见表4。

人工流产活产比是人工流产特征的有效反映指标。本次调查中,人工流产活产比平均为23.46%,明显低于1997年的28.02%(P<0.05)。而在不同年龄、民族、地区、城镇与农村的育龄妇女中,人工流产活产比也存在差异。1997年的调查结果显示,农村与城镇的育龄妇女的人工流产活产比分别为18.38%和60.45%;本次调查中,农村与城镇的育龄妇女的人工流产活产比分别为14.26%和48.98%。可见,两次调查结果相比,本次调查中,我市育龄妇女的人工流产活产比均出现明显的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育龄妇女的生殖健康是指生殖系统及功能均处于健康状态,无疾病或其他不良情况存在,包括无疾病的发生以及女性的身体及心理均处于健康状态。近年来,我国计划生育已经得到稳定发展,快速增长的人口问题已经得到有效控制,但是,在女性健康问题中,我国育龄妇女的女性生殖健康状况存在明显的问题,包括分娩、妊娠、孕期保健、孕前检查、避孕、人工流产、不孕等健康问题,具有普遍存在的趋势,对我国育龄妇女的身体及心理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因此,我市的计划生育工作的工作重点逐渐过渡到稳定生育水平、改善人口素质、提高育龄妇女的生殖健康状况及服务状况等内容。

本次研究针对笔者所在地区各市县的15~49岁育龄妇女进行女性生殖健康及服务状况的变化及现状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我市育龄妇女的一般生育率出现明显下降的趋势。生育率下降是体现优生优育政策实施的有效性及显著性,除了受国家政策影响,生育率下降的影响因素还包括文化水平、经济发展状况、社会发展因素及教育程度等多种因素相互影响。调查结果显示,我市的出生性别比存在明显较高的趋势,该现象的影响因素较多,目前尚未完全明确。但有学者认为,“重男轻女”的意识、生育率下降的速度、经济发展状况及计划生育对人口工作干涉的重点等因素有可能是导致该现象的主要原因。另外,本次调查中,我市育龄妇女的产前检查率出现上升、人工流产率出现明显的下降趋势,但在不同的地区、民族中,产前检查率及人工流产率尚存在明显的差异。

某市妇女创业就业培训调查与思考 篇4

――xx市妇女创业就业培训调查与思考

妇女创业就业在当前金融危机不断蔓延的形势下,变得更为举步维艰。女性创业就业存在很多的制约因素:一是性别歧视仍然存在,男女就业机会并不是平均分配,用人单位拒绝招收女性或者提高对女性的录用标准的现象时有发生;二是女职工劳动保护问题在一些企业难以得到落

实;三是创业资金缺乏,贷款手续繁琐,成为影响女性创业的障碍;四是女性就业整体层次不高,女性整体素质还有待提高。

妇女在创业就业这片天地仍然属于弱势群体,妇女在创业就业方面远没有达到“半边天”,如何撑起妇女创业就业的“半边天”,提高妇女的整体素质,增强创业就业能力,培训做为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被列入了议事日程。妇女在培训方面有哪些需求?她们对培训的态度如何?培训对她们的帮助程度如何?她们想接受哪些方面的培训?培训时间安排在什么时候比较合适?培训天数多长为好?培训后将采取哪种就业渠道?……针对这些问题,xx市妇联对全市妇女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对调查结果做出分析和评述。

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320份,收回285份,收回率为89%,接受调查妇女的平均年龄为31.3岁,其中初中学历119人,占41.8%;高中学历86人,占30.2%;中专学历38人,占13.3%;大专学历34人,占11.9%,本科学历4人,占1.4%;小学学历4人,占1.4%。调查结果如下:

1、妇女对培训重要性的态度:39.2%的妇女认为培训非常重要,51.9%的妇女认为培训重要,8.9%的妇女认为培训的重要性一般,没有人认为培训不重要或没有必要。

2、培训对妇女的帮助程度:52%的妇女认为培训对自己很有帮助,43.4%的妇女认为培训对自己有帮助,4.6%的妇女认为培训对自己的帮助一般,没有人认为培训没有帮助或是浪费时间。

3、妇女对培训课程的选择: 63.7%的妇女选择计算机,28%的妇女选择财务管理,24.4%的妇女选择文秘,20.2%的妇女选择烹饪,19%的妇女选择美容美发,19%的妇女选择缝纫,14.9%的妇女选择家政服务,13.7%的妇女选择种养殖。

4、可接受的培训天数:①脱产培训天数:21.7%的人选择半个月以内,37.2%的人选择1个月以内,14%的人选择1个月至2个月,9.3%的人选择2个月至3个月,17.8%的选择3个月以上;②在职培训天数:25.6%的人选择半个月以内,27%的人选择半个月到1个月,30%的人选择1个月至2个月,17%的人选择2个月以上。

5、培训时间安排在什么时候合适:16.3%的妇女选择上班时间,26.5%的妇女选择下班后,42.2%的妇女选择双休日,15%的妇女选择其他时间。

6、妇女就业渠道选择:46.4%的妇女选择本地打工,29.8%的妇女选择自主创业,10.7%的妇女选择外出打工,7.1%的妇女选择其它的就业渠道。

从调查结果显示,妇女们普遍认为培训很重要,她们认为培训对自己很有帮助。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妇女们在自我发展方面要求越来越迫切,都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只有不断加强学习,学好一技之长才能充分体现自己的价值。在培训课程要求上,妇女们要求非常广泛,特别是对计算机知识的培训需求尤为突出,学历高的年轻人要求参加财务管理和文秘培训的居多,年纪大一点的妇女愿参加烹饪、缝纫、家政等技能要求相对低一点的培训。在培训天数方面,妇女们认为以半个月至2个月为宜。由于妇女都承担着“家庭主妇”的角色,她们希望培训的同时能够兼顾家庭,她们大部分认为培训安排在下班后或双休日比较适宜,选择本地打工就业渠道的占多数。

根据调查结论,妇女创业就业的需求很迫切,她们不再满足于 “相夫教子、贤妻良母”的传统角色,希望能够找到一个充分展示自己才华的平台,体现自身的价值。各级妇联组织要积极争取政策扶持,做好妇女创业就业培训工作,为妇女创业就业提供援助,撑起妇女创业就业的“半边天”。

一、争取政策资金倾斜,提高妇联组织在创业就业上的“话语权”。

中国主要城市分析与就业 篇5

2008-08-24 19:0

4又一次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徘徊于何去何从的我们,如何“正确的去做事”以及如何缩短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距离,日益成为维系我们今后能否成功的重要一步。这里,我们只是提供一些真实客观的数据和资料,祝大家都可以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地方„„

“城市是经济、政治和人民精神生活的中心,是前进的主要动力”(列宁语)。随着城市格局演变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加快,地区间的竞争更直接、更主要地体现为中心城市间的竞争,城市发展日益成为地区发展的核心和标志。这里,我们从全国几百个大中城市中,寻找了32个比较经典比较有代表性的城市,因为这些城市竞争力指数比较靠前,属于朝阳城市,发展比较有潜力,而从地图上看,这些城市差不多存在于这几个区域:环渤海地区,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厦漳泉地区以及中西部的一些省会城市。

环渤海地区,主要有山东半岛、辽东半岛和京津唐地区为核心区域,包括山东、辽宁、河北、天津、北京三省二市,经济总量约占全国的1/4,是日资、韩资企业投资最密集的地方。仅青岛一地的韩资企业已达5300多家,2003年一季度实际利用外资9.47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了73.4%。珠江三角洲所拥有的优势,如优良港口、较好产业配套条件、完善的基础设施以及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制度环境等,环渤海湾地区基本具备。但这一地区相对较低的地价、较好的重化工基础以及丰富的石油资源,特别是拥有大批高素质的产业工人,却是珠江三角洲地区所不及的。”而且可望成為IC(半导体)産業的發展重鎮之一;

长三角地区,主要有江苏省中南8市(南京、扬州、泰州、镇江、常州、无锡和苏州),浙江北部6市(杭州、嘉兴、湖州、宁波、绍兴和舟山)和上海共15个城市;2002年人均GDP是全国水平的2.74倍,是中国技术创新能力和创新水平最高地位,是美资、台资、欧资及民(营)投资相对集中的地区。尤其是苏州工业园区中,就有美孚石油、杜邦、三井、三菱、丰田、日立、松下、索尼、联合利华、西门子、飞利浦和诺基亚等世界500强企业。长三角自古就是中国的制造业基地,江南一带自古就是中国丝绸的故乡,宋元两代是中国瓷器开始大规模走向世界的阶段;明末清初,以丝织为代表的中国手工业诞生于江浙一带,清代洋务运动产生了上海江南造船厂等一批中国最早的制造业工厂,苏锡常地区亦是中国现代制造业起步最早的地区。

珠三角地区,一般指的是以广州为中心的城市群,主要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惠州、惠阳县、肇庆县、博罗县和惠东县。2003年珠三角地区的综合竞争力仍然高于长三角,但增长后劲明显不如长三角。1997年以来,珠三角综合竞争力具有大起大落的特征。长三角各项主要经济指标无论是从绝对值还是从增速上来看,都已居三大经济圈之首。长三角的地区生产总值和三次产业增加值均远大于珠三角和京津冀,而绝对值比后两者之和还多。但从人均生产总值来看,珠三角则明显优于长三角、京津冀,为长三角的1.2倍、京津冀的两倍;已见的事实来看,珠三角的发展模式是建立在与港澳以及东南亚地区紧密联系的外向型经济模式上,直接参与国际产业链的循环;而长三角则是开放型的经济模式,既与亚欧及其他国际市场紧密联系,又与国内市场紧密联系,在满足内需的同时,也满足了外需。但CEPA的签署又让珠三角地区看到了希望,很多人据此认为,藉中央政府全力支持香港经济复苏之契机,借CEPA助力,珠江三角洲势必将重新集聚竞争优势,重新引领中国区域经济发展。

厦漳泉地区,主要包括厦门、漳州和泉州闽南三角地区以及福州。珠三角地区曾经存在龙头城市之争,多个城市之间竞争激烈,存在重复建设的弊病,但是CEPA的尘埃落定宣告争夺停歇,形成了以香港为龙头的大珠三角新模式。因此,我们也在期待着与台湾一水之隔的厦门,在恰当的时候带来闽南地区的腾飞。

(表1,32个中国经典城市)

综合竞争力排名 综合人均收入排名 综合就业机会排名 最佳商业城市排名 城市发展定位 城市基本概况

1上海 1 1 2 4 一龙头三中心:长江经济带龙头及中国经济中心、贸易中心、金融中心和世界城市。气候温和湿润,春秋较短,冬夏较长,年平均气温在16度左右,一年60%的降雨量集中在5—9月的汛期,春夏是最佳旅游季节.2北京 2 5 1 6 国家首都、国际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京津冀将形成“陆海空一体”区域交通网 山地约占62%,平原约占38%。年降水量为650一750毫米;夏季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74%。平原地区年平均气温11-13℃;

3深圳 3 3 6 10 深港一体化;珠三角经济龙头;区域性国际化城市;国际化高科技产品制造中心;区域化金融投资中心;国际化物流贸易中心 地处北回归线以南,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日照时间长。夏无酷暑,时间长达6个月。春秋冬三季气候温暖,无寒冷之忧。

4广州 4 2 7 14 带动全省、辐射华南、影响东南亚的现代化大都市;高级生产服务中心;现代信息———交通中心;现代制造业中心 地处低纬,夏季海洋暖气流形成高温、高湿、多雨的气候;冬季北方大陆冷风形成低温、干燥、少雨的气候。

5苏州 5 12 10 7 产学研紧密结合的科技创新基地、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现代制造业基地、以都市农业和生态农业为主要内容的现代农业基地、以知识服务为主体的科技服务基地 苏州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充沛,一年四季分明,四季皆宜旅游,尤以4-10月最佳。在此期间,你既可欣赏到桃红柳绿的自然风光,又可品尝鲜桃、碧螺春、糖藕等时令特产。

6杭州 6 9 4 1 “人间天堂,快乐杭州”;人们向往的乐土——工作的乐土、学习的乐土、创业的乐土、生活的乐土、居住的乐土、旅游休闲的乐土;休闲之都;现代化国际风景 大型设备及成套制造、汽车及零部件、家电、旅游城市电子通信设备、精细化工和医药、化纤中心。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为16.2℃,夏季平均气温28.6℃,冬季平均气温3.8℃。年平均降雨量1500毫米,平均相对湿度为76%。每年3月-4月春暖花开,气温在9-15℃之间,也是旅游的最好季节。

7天津 7 20 13 35 现代化国际港口大机械、(汽车、机械装备)、电子(通讯设备、都市计算机)、化工(石化、海洋化工、精细化工)冶金 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在13℃以上。7月气温最高,在26℃以上,1月气温最低,在-4℃以下。春、秋两季气候温和,是游天津的大好季节。天津全年的平均降水量为550-680毫米。

8宁波 8 4 22 2 现代化国际港口;关键领域: 石化、机械、电子、轻纺、建筑建材城市 宁波气候宜人,四季宜游,四季平均气温:1月4.6℃,4月14.9℃,7月27.8℃,10月16.2℃,年平均降水量为1400毫米,5--9月占全年降水量的60%,尤以6月梅雨季节和9月台风多发季节雨量最为集中。

9南京 9 21 7 15 现代化国际性城市;关键领域:计算机及通信设备、家电、汽车摩托车、石化及精细化工、建筑建材;充满经济活力、富有文化特色、人居环境优良的现代化中心城市 京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5.3℃,年降水量1106.5毫米,南京以前有“火炉”之称,7-8月极端最高气温有时高达40℃,一般也在35℃左右,不过南京近年来成为全国绿化先进城市,市区绿化率超过30%.10温州 10 16 5 5 国际性轻工业城”,建成国际轻工产品的重要生产基地和集散地。属亚热带海洋季风润湿性气候区,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6.1~18.2摄氏度,冬无严寒,夏少酷暑。年降水量在1500~1900毫米之间。春夏之交有梅雨,7~9月间有台风。

11大连 11 32 10 3 社会主义北方香港机械、电子、石化、医药、汽车及零部件、治 金、建材 属于北温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是东北地区最温暖的地方。年平均气温10°C左右,其中8月最热,平均气温24°C,1月最冷,平均气温-5°C,60%-70%的降水集中于夏季,多暴雨,且夜雨多于日雨。

12青岛 12 26 15 27 现代化国际城市 机械电子、化工橡胶、饮料食品、纺织服装、海洋业、医药、新型建材、家电 春秋时节温暖湿润,夏季气温保持在20-28℃左右,凉爽舒适。旅游黄金季节从3月末一直可以持续到11月初,尤其是8月下旬,海水温暖,是海滨旅游的黄金季节。冬天寒风刺骨。

13厦门 13 8 22 29 经济特区中心城市;从厦泉漳一体化角度出发,强化其作为区域的服务中心功能,带动周边区域发展。现代化国际风景旅 游城市机械、电子、化工、电力、建材 总体气候比较温和,雨量充沛,属海洋性气候。这里夏季较为炎热,7、8月份一般都在30℃以上;冬季温度则经常低于10℃;全年平均气温为21℃。日照时间长。

14无锡 14 13 22 8 是以上海为核心的长江三角洲的副中心之

一、富于江南水乡及吴地文化特色的湖滨城市,城市功能应与首位城市上海形成衔接互补、错位发展,突出建设现代制造业基地、国内外著名旅游胜地和区域性物流中心。属亚热带季风海洋性气候,温和湿润,年平均气温15.5℃,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为1000毫米,水美土肥,物产丰富,是全国著名的鱼米之乡。无锡四季皆宜旅游,尤以4月至10月为旅游黄金季节。

15佛山 15 11 13 30 加强区域产业合作,积极融入广佛都市圈发展进程,主动承接广州、港澳的辐射和带动,全面参与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加快发展电子信息、新材料、重大装备制造、数码光学产业规模 地处珠江三角洲腹地,为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温暖多雨。年平均气温在21.2~22.2℃之间;降水充沛,年平均降水量为1600~2000毫米,以雨为主,少有冰雹,终年无雪。东莞 16 97 192 13 千年莞邑、山水嘉园、IT新都 地处北半球低纬度亚热带,珠江出海口东侧,濒临海洋,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四季温暖湿润、阳光充足、雨量充沛。

16中山 17 14 134 11 珠江西岸地区性中心城市、区域性交通枢纽、现代物流基地;积极建设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示范市。中山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春季:湿度和温度上升,平均温度25℃。夏季:宜携带雨具。温度高达31℃,秋季:平均温度25℃,湿度72%。冬季:天气清凉。平均温度19℃。

17济南 18 27 7 21 现代化国际性城市机电仪一体化的机械制造、重型汽车、摩托车 经济强市为龙头的运输机械、家电、化工 七、八两月,济南雨水最多,占全年降水量的一半以上,其他月份降水不多。游济南,可春游趵突泉,冬游大明湖雪景。但济南冬冷夏热,春季风沙大,最佳旅游时间是秋季。

18珠海 19 6 34 20 珠江三角洲中心城市之一,东南沿海重要的风景旅游城市(国务院批复的)重视城市风貌和特色保护,充分利用山水相间、陆岛相望的自然条件,突出以水为中心的热带滨海城市景观特色。全年温暖湿润,冬天不冷,最低温度为7°C,最热的6~8月,月平均气温才28°C。每年的5月至10月是珠海的雨季,总降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90%以上.19常州 20 25 10 12 现代制造业基地战略 地处中纬度,离海较近,属北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湿润,年平均气温15.4℃;年平均降水量1071.5毫米;无霜期长,年平均227.6天;春夏秋冬,四季分明

20重庆 21 72 15 47 “梦幻之都”,时尚、文化和自然;长江上游经济中心汽车摩托车、重大机械设备、冶金、化工、建筑建材中心。冬季气温平均在6-8℃,夏季气温平均在27℃—38℃之间。重庆终年少霜雪、多云雾、冬暖、夏热、春早、秋短,雨量充沛,夏秋之交夜雨更多

21成都 23 55 15 26 “休闲之都”;天府名都、休闲美食之都、西部商贸之都西南地区科技、金融、商贸中心和交通、通信枢纽,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和旅游中心城市。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具有春早、夏热、秋凉、冬暖的特点,年平均气温16℃,年降水量1000毫米左右。多云雾,日照时间短。空气潮湿,因此,夏日虽然气温不高,却显得闷热;冬天气温平均都在5℃以上,但由于阴天多,空气潮,却显得很阴冷。

22西安 24 94 3 52 我国北方西部中心汽车、电子、轻工、电力机械制造业、制冷设 城市国际旅游城市备制造业 气候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少雨雪,春秋时有连阴雨天气出现。年极端最高气温35~41.8℃;极端最低-16~-20℃。

23武汉 26 75 15 39 现代化国际性城市钢铁、汽车机械及汽车制造、冶金、食品、医 长江中游、华中地药、化工、建筑 区经济中心 武汉是长江沿岸有名的“火炉”,那里的夏天非常闷热,即使是站在长江边,也没有一丝风,整个夏季的会有十几天四十度以上的酷暑天气。所以到武汉旅游一定要避开夏季,否则火辣辣的太阳会晒得你游兴全无;而武汉的冬天又十分阴冷,也不适宜去。24沈阳 29 51 134 18 现代化国际性城市机械、汽车、制药、石化、电子信息业 春天和秋天时间短促,升温、降温幅度很大;夏季平均气温24度,比南方凉快3-5度;冬季寒冷干燥,必须携带羽绒服或棉大衣。雨季主要在春、夏与夏秋之交。每年4-10月是沈阳旅游的黄金季节。

25泉州 34 31 38 16 立足省域中心城市、海峡西岸经济区中部枢纽城市、泉州湾滨海城市。泉州枕山面海,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四季有花常见雨,一冬无雪却闻雷。”(唐人咏泉州诗句)形象地说明了泉州的气候特色;这里冬短而无严寒,年平均气温18-20℃,年降雨量1000-1800mm

26台州 35 10 134 19 科工贸发达的现代化港口城市 台州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适中,温和宜人,年平均气温16.8℃,降雨量1320mm,到台州旅游最佳旅游时间4-10月。

27郑州 41 74 15 49 国家区域性中心城市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商贸城市;IT、物流、生物等新兴产业; 属于典型的大陆性季风湿润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4.3℃,降雨大部分集中在七、八、九三个月。春秋两季天高气爽,为旅游最佳季节。

28福州 42 23 22 17 东南沿海的现代化中心城市;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中起辐射、带动作用,将南平、宁德两市的产业与市场纳入区域分工与协作范围,形

成南接泉州、厦门,北接长三角,西邻内陆省份,东承台湾产业转移的中心城市簇群;以电子、机械、商贸和交通枢纽为重点,扩大腹地,带动闽东北经济发展。濒临东海,属温湿的亚热带海洋性气候,气候比较温暖,年平均气温为19.6℃,雨量充沛.到福州旅游的最佳季节是秋冬,届时这里阳光明媚,树木常青,一派南国风光,尤其适合北方的游客。

29南宁 49 38 75 46 建設以改善人居環境、提高市民生活質量為核心內容的“中國綠城”。进军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桥头堡”。交通便利、信息通畅、绿色环保、适宜创业和居住的现代化国际都市。属亚热带季风区,阳光充足,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年均气温21.7℃左右,冬季最冷的1月平均12.8℃,夏季最热的七八月份平均28.2℃。优越的气候条件使得这里终年常绿,四季花开,因而所谓的“草经冬而不枯,花非春而常开”倒并不夸张。

30昆明 61 41 30 41 水生态城、历史文化名城、现代开放城、“东方日内瓦”; “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城市”。既没有寒冷的冬天也没有炎热的夏天,有“春城”的美称,属于温带高原型湿润季风气候。市区年平均气温在15℃左右,最热的月平均气温也不过19℃-22℃,最冷的月平均气温6℃-8℃。昆明一天的温差很大.注:

(其中,综合竞争力排名、综合人均排名、综合就业机会排名是来自2003年的《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而最佳商业城市是2004年福布斯公布的数据,这个指数是劳动力素质指数、高级人才指数、市场规模指数、经营市场潜力和成本指数、私营活力指数、客运和货运指数的综合排名。)

(表2,四大区域竞争力排名之比较:)

综合竞争力排名前10名 综合竞争力排名前20名 最佳商业城市排名前10 最佳商业城市排名前20名

长三角城市占% 60% 40% 70% 50%

珠三角城市占% 20% 30% 10% 25%

环渤海城市占% 20% 25% 20% 15%

夏漳泉城市占% 0% 5% 0% 10%

著名城市史学家刘易斯·芒德福认为:“从历史上看,城市是社区权力和文化的最集中点。生活散射的各种光芒在这里全面聚集,并取得更大的社会效益和意义。城市是社会整体关系的形式和标志。„„城市的生命过程在本质上不同于一般高级生物体。城市可以局部成长、部分消亡、自我更新。”在自然经济时代漫长的岁月里,城市间的竞争存亡,基本上取决于国家政治中心的转移、交通方式的改变以及战争局势的变化。但是作为城市中的个人,我们更需要在适当的时候找到最适合自己生活的城市,更需要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去影响和改造城市;我不敢说随着中国城市化的不断推进,随着中国改革的日益深化,城市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影响着我们、影响着我们的发展,我们的理想的实现,我们的人生是否更完美更辉煌;但我可以毫不犹豫的讲,我们对城市的选择很关键!

再就业与城市妇女服务 篇6

调 研 与 思 考

近年来,留守妇女儿童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为全面掌握了解我市农村留守妇女儿童生活状况,以及各级党委政府在管理服务农村留守妇女儿童方面的工作情况,市妇联结合当前开展的“万名干部进万村入万户”活动,一方面安排部署各县市区妇联组织开展专项调研,一方面成立调研专班,深入到市妇联“三万”活动联系点郧县柳陂镇的刘家桥村、舒家沟村、亮子湾村和鹏儒村,通过入户走访、召开村组干部、学校老师座谈会、发放调查问卷等形式对留守妇女儿童情况进行了专项调研。

一、基本情况

(一)关于留守妇女问题

1、基本情况

经统计,全市共有妇女人口166.7万人,其中农村留守妇女15.5万人,占妇女人口总数的0.9%,全市共建有乡、村留守儿童服务站106个,招募爱心妈妈8650人。建立留守家属综合服务体系项目3个。通过调查问卷显示,绝大多数留守妇女处于“上有老,下有小”的压力之中,而这一压力也正是导致她们“留守”的重要原因。目前留守妇女的基本特点为:一是年龄结构偏中年,30岁以下的占13.2%,30-40岁的占53.8%,41-50岁占23%。二是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初中以下文化的占76.9%,高中及高中以上的占23.1%。三是技能特长普遍单一,70%的留守妇女仅靠养殖生猪、耕种土地和打零工挣得收入,缺乏致富技能。四是婚姻状况堪忧,由于丈夫外出打工造成夫妻交流减少,有的丈夫甚 至好几年不回家夫妻感情仅靠电话联络,有的夫妻一年打不了几个电话,导致夫妻感情淡漠。五是对子女教育困惑,许多留守妇女对子女教育缺乏相关知识和教育新观念,仅满足于孩子吃饱穿暖,对学习帮助和心理疏导上缺乏关注。六是精神文化生活匮乏,留守妇女最多的娱乐便是串门聊天,看看电视,偶尔打打麻将,精神文化生活相对比较匮乏。

2、留守妇女的生存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调研,我们了解到,我市农村留守妇女生存现状主要表现为三重、四少、五偏:

三重:体力劳动重、抚养任务重、精神负担重。留守妇女既要承担繁重的农业生产劳动,料理家庭事物,又要照顾年迈的老人,教育未成年的孩子,劳动强度大幅增加,劳动时间明显变长,留守妇女的体力大幅度透支。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留守妇女中需要赡养1-2位老人的占85%,需要照顾1个小孩的占59%,需要照顾2个孩子的占37%。大部分“留守妇女”每人需要独立承担近3亩土地的农业生产,有的还饲养了3头左右的生猪养殖,有半数以上的妇女表示“一个人难以单独承担农活”,“希望过上稳定的家庭生活”。多数留守妇女忍受丈夫长年不在身边的孤独、空虚、焦虑、压抑和无助,生活中缺少关爱,感情上缺乏慰藉,精神负担重。

四少:世面见识少、经济收入少、夫妻见面机会少、社会活动少。留守妇女围着田间转、围着老人转、围着孩子转,留守妇女的经济收入在家庭实际总收入中的比重下降,使得他们没有时间参与社会活动,大大的减少了接触外界的机会,导致世面见得少、社会活动参加的少。有的丈夫一年甚至几年回来一次,一个月甚至更久才打一次电话联系,而留守妇女由于经济、家庭等限制,也很少会进城探亲,农民工也没有探亲假,夫妻双方过着“牛郎织女”般的生活。

五偏: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教育子女偏困、身体心里 状况偏差、内心情感偏空虚。留守妇女多集中于35-50岁的中年女性,31—50岁的占76.8%,这些留守妇女均为初中及以下学历。由于文化偏低、劳动负担重,她们对子女教育力不从心,仅能满足孩子吃饭穿衣的基本需求,对子女的教育出现“重养缺教”现象,同时孩子缺少父爱,家庭角色缺位,导致这些家庭子女出现了“留守儿童”身上普遍存在的问题。60%以上的留守妇女表示子女教育问题是她们生活中最大的困难;由于生产和生活的重荷,留守妇女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农业、畜牧业生产上,放在赡养老人、教育子女上,无暇或无经济能力顾及自己的身体状况,加之缺乏自我保健意识,这个群体普遍存在卫生保健较差的现象,调查显示,45%的留守妇女患有妇科病;16%的表示不知道自己是否患有妇科病;20 %的患病妇女没有钱或没有时间治病,还有15%的妇女近五年从未检查过身体。

3、留守妇女的需求和愿望

一是帮助增收致富,实现夫妻团圆。我们在调查中了解到,大多数家庭选择让丈夫外出务工,主要是为了增加家庭经济收入来维持生产生活开支或提高生活质量。如果可以在家乡创业,或在家乡有机会找到工作,绝大多数的留守妇女是希望丈夫能够陪在身边的,因此,增加经济收入,提高生活质量成为她们最大的愿望。

二是丰富文化活动,提高能力素质。调查显示,有55.2%的留守妇女没有参加过相关部门举办的培训,其中想参加而没时间的占31.3%。没有接受过培训的留守妇女中,有97.9%的表示希望参加相关培训。从调查情况看,有44%的留守妇女主要从事传统农业的生产,所以在培训内容方面,留守妇女更加倾向于学习能够用于实际生产实践活动的实用技术。在举办的培训活动中,农业实用技术、就业技能培训最受欢迎,其次是家庭教育及健康知识等方面的讲座较受欢迎。

三是希望相关部门提供支持和帮助。问卷调查显示,留守妇 女特别希望相关部门为其提供帮助和支持的是:提供信贷资金支持,提供创业就业机会和致富项目、信息,维护农村留守妇女合法权益,开展各种技能培训,举办教育子女和处理家庭关系方面的讲座等等。

(二)关于留守儿童问题

1、基本情况

经调查,目前我市有农村留守儿童11万人,其中0—6岁的留守儿童有5万余人,占总数的45.5%;小学和初中阶段的留守儿童有5.5万余人,占总数的45%,高中阶段的有8000余人,占总数的7.3%。这些孩子中由隔代抚养的有7万余人,约占63.6%;亲属寄养的有1.2万余人,约占总数的10.9%;学校寄养的有2.3万余人,约占20.9%;其他抚养方式的约有5000人,约占4.6%。这些儿童大都处在身心迅速发展时期,思想的可塑性较强,对周围事物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但由于长期无法得到父母亲情的抚慰及正确的引导,导致亲子关系松散,他们的学习、生活、性格及行为习惯养成等方面受到严重影响。

1、留守儿童生存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是亲情关爱缺失,心理缺“疏”。留守儿童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时期,由于远离父母,缺少了与父母交流的机会,一旦有了烦恼与问题无法向父母倾诉,而监护人又无暇顾及,或者不关注这些孩子的情绪情感变化。至于学校,则受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在学习生活上也难以给留守儿童更多的关心和爱护,对他们的情感和心理健康的关注也不够,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留守儿童在心理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内向、孤僻、缺乏自信、不善与人交流;情绪不稳定、易冲动、具有较强的逆反心理、自律能力差,受一起生活的老年人影响,出现固执、冷漠,不关心集体,不关心他人,不关心自己,偏激,缺乏活力,心理老化等问题。

二是家庭教育缺乏,品德和学习缺“导”。据调查,在父母均外出务工的农村留守儿童中,隔代监护的占60%多。这部分孩子的隔辈家长年纪普遍偏大,文化程度相对较低,祖辈抚养较多地是给予物质、生活上的满足和过多的宽容放任,而较少精神、道德上的管束和引导。还有一部分 “留守儿童”由其叔、伯、姑、姨、舅等亲戚监护,监护人在教养过程中难免有所顾虑,不愿严格管教。还有一少部分的孩子是自我监护,“留守子女”自我监护,其自律能力和明辨是非的能力较弱,在他们的成长的过程中,基本上处于无人管教的状态,助长了放任自由,学习上无人督促和家庭教育的缺乏,使留守儿童的学习缺少主动性、积极性,知难而退,难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品行。

三是学校的责任重大,管教缺“力”。周一至周五,学生在校可由学校或老师管理,但是一到双休日,老师就鞭长莫及。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大多不好,对学习缺乏热情和进取心,甚至有的厌学、辍学,而且许多“留守学生”自我中心意识强烈,充满逆反心理,加上现在加给教师的各种责任也太多,学校老师不敢过于要求严厉。有的学校对“留守学生”由指定老师管理或实行“托管”,但是随着“留守学生”队伍的日益庞大,教学任务本来就很繁重,老师很多时候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学校也感很为难。

四是社会不良习气影响,安全缺“护”。当前社会的一些不良习气严重影响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留守儿童年幼无知,又常处于无人监护状态,使犯罪分子有可乘之机,导致留守儿童伤人或被伤害的安全事件时有发生。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传媒网络的普及,社会教育对人的影响显得更加突出。在农村学校,一些“留守儿童”课余甚至逃学去玩电子游戏,痴迷电游,看碟片,那些不加限制的媒体如凶杀、淫秽等镜头将会极大地影响他们人格的健康发展。留守儿童的人身安全也得不到保障,面临拐骗、打架、斗殴、抢劫、交通等方面的安全隐患。

3、留守儿童问题形成的原因 一是城乡二元结构导致父母外出务工而子女留守。XX是67万农民工的出发地,养家糊口的重任和异地谋生的潮流让他们毅然选择了外出务工,同时城市偏高的借读费、跨片费、房租费等较高的生活成本,造成子女跟随务工父母进城就读存在困难。

二是父母对经济收入和子女教育之间的认知度失衡。农民外出打工首先考虑的是解决生存和生活问题, 子女教育问题还没有得到他们足够的重视,认为吃穿给够了就行,其他就无所谓。监护人对孩子的教育关注仅限于让孩子完成作业, 家庭教育基本处于空白状态, 不能在精神上、心理上、生理上充分给予他们关爱和指导。

三是农村学校缺乏心理课程设臵。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 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 基本没有心理教师, 心理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这些留守儿童急需的教育更是廖廖无几。

二、在为留守妇女儿童服务方面妇联组织所做的工作

1、广泛开展培训服务,推进妇女就业创业。各级妇联组织始终坚持把妇女技能培训与全市再就业培训、阳光工程有机结合起来,与劳动等市直部门联合开展各类培训。在培训过程中,注意针对农村留守妇女科学设臵种植、养殖等科技培训,提升留守妇女的致富技能。为帮助农村留守妇女实施创业计划,在开展妇女小额担保贴息贷款工作中,坚持农村留守妇女优先原则,为她们创业发展提供资金保障。惠及妇女民生项目的争取和投入。

2、积极争取惠及广大妇女儿童的民生项目,为留守妇女儿童做好事办实事

一是建立关爱活动阵地。以社会力量资助为主、政府支持为辅多渠道募集资金,依托乡、村级办公场所和学校积极创建省、市级留守儿童服务站,目前,已争取各方建设资金176.2万元,已建立乡镇以上留守儿童服务站36所,“留守家属综合服务体系项目”3个,开通亲情热线117条,组织“爱心妈妈结对留守儿 童”8650多人。去年,市妇联在办公经费极度紧张的情况下还挤出了3万多元资金建立了六所村级服务站。二是积极落实惠及百万农村妇女的“两癌”普查项目,目前,全市已有36万农村妇女接收了“两癌”检查。向全国妇女发展基金会申报“母亲健康快车”项目,争取到了价值48万多元的南京依维柯医疗救治援助车三辆给了丹江、房县、竹溪的妇保院。

3、倾情关注弱势妇女儿童的生存和发展。一是多方募集资金,实施“春雷计划”。近十年来,经多方筹措,各级妇联共募集“春雷计划”资金145万多元,资助小学生2180名,中、高中女生679人次,大学女生36人次。二是“恒爱行动”助孤残。向恒源祥公司争取 “爱心毛线”400多斤,400多位爱心妈妈爱心编织,帮助孤残儿童温暖过冬。

三、对留守妇女儿童服务管理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1、大力发展地方经济、带动产业发展、增加就业岗位。很多农民外出打工目的事为了生活的更好,而本地没有提供的岗位,只有靠外出打工。所以只有大力发展符合本地实际的产业,才能给外出打工人员提供一个发挥能力,增加收入的机会,从源头上减少留守妇女儿童。

2、成立留守妇女互助小组。充分发挥妇女群体自身互帮互助的作用。各地应因地制宜组建互助小组,实现留守妇女在生产上互相帮扶,精神上互相安慰,缓解留守妇女过重的思想负担和精神压力,增强留守妇女安全感。

3、要把对农村留守妇女儿童的管理服务工作纳入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作为促进城乡发展,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确保农村留守儿童学业有教、亲情有慰、安全有保。进一步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力度,改善农村办学条件,改变不合理的教育资源配臵状况,积极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切实保障农村留守儿童能够与城市儿童平等享受优质教育资源和服务。

4、广泛开展“留守家属综合服务体系建设”。各相关部门要 关注 “留守妇女儿童”的精神生活,着力改善文化娱乐设施、丰富文化娱乐内容。妇联组织要依托“妇女之家”、妇女培训学校等活动阵地,积极调动、发挥妇女文艺骨干作用,组织开展家庭才艺展示、扭秧歌、赛歌会、母子读书竞赛等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活动,鼓励她们参加秧歌队、锣鼓队等农村艺术团队,在丰富文化生活的同时,也可以融洽邻里关系,形成互学、互助、知荣明耻,和谐融洽的良好社会风尚,让她们精神有所归依,对做的较好的有特色先进村镇要及时推进、顺势而为并总结推广。

再就业与城市妇女服务 篇7

1 我国大中型城市失业原因

我国现阶段正处于发展中国家状态, 虽然经济高速发展, 逐渐拉近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但我国劳动力众多, 并且劳动力文化水平偏低, 一般劳动者就业能力不足, 就业总体矛盾与就业结构矛盾突出。城镇剩余劳动力涌入大中型城市、新生劳动力不断加入, 使得我国大中城市就业压力巨大。据不完全统计, 我国2010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1200万人, 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5%。虽然随着经济的增长我国城镇人口就业人员呈上升趋势, 但从产业结构来看, 第一产业就业人数明显下降, 第二产业就业人员呈现明显上升趋势。据统计我国每年新增劳动力800万人, 同时我国城镇、农村剩余劳动力在2.2亿人左右, 而农村、城镇劳动力涌入大中型城市, 使得每年新增工作岗位与待就业人数相比差距较大, 使得劳动力供求关系紧张。我国城镇每年新增劳动力1200万人, 同时加上下岗人员等, 每年需要安排就业的人员达到2500万人, 而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在13%~14%之间, 可安排岗位1400万左右。

1.1 资源枯竭型城市增加导致失业人员增加

资源型城市可划分为成长期、成熟期、衰竭期, 而处于衰竭期的城市则被定义为资源枯竭城市, 如矿产城市, 其资源开发到70%以上, 或现有科技技术条件下储备矿产资源只够开发5年左右的城市。首先依托资源兴起的大中城市, 生态问题日益突出, 由于资源型城市对资源开发的过度依赖, 在大量工业生产、矿产开发中形成了大量的废物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非常巨大。而主导产业的衰退, 代替产业或新型产业不能及时的代替主导产业, 导致资源型城市资源逐渐枯竭后, 矿井关闭, 而相关产业也受到影响, 失业率逐渐增大, 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紧张。以辽宁省某资源型城市为例, 2009年该市矿井宣布关闭, 导致主导产业及相关产业受到严重影响, 大量人员下岗待就业。

1.2 经济体制改革, 产业结构调整导致失业

我国传统经济体制是通过社会的资源配置, 实行计划性经济体制, 劳动力经常是由计划分配安置就业, 就是所谓的“分配工作”, 由于实施人人有工作, 提高就业率的指导思想, 实行低工资高就业的政策, 国家每年强制安排大量人员涌入国有企业。而大量劳动力涌入企业使得企业整体经济效益降低, 使得我国国有企业呈现低效益、高就业的局面, 国有企业有21%的剩余劳动力沉积。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 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 企业经营目标逐渐向求产量、求效益发展, 迫使国企进行减员增效, 而减员则必然增加失业人员。企业根据自身经营状况纳入一部分专业性较强的人才, 同时将一部分不适应企业长远发展的原有职工剔除, 也就形成下岗辞退, 使得失业人员增加。同时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人们的生活水平与消费水平提高, 社会产业结构调整已成为必然趋势, 特别是改革开放后, 我国经济结构不合理严重制约我国经济发展速度。第一产业薄弱;第二产业技术不高;第三产业发展滞后。我国产业结构正从工业化初期向中后期转型, 技术密集型产业比重不断升高, 随着现代工业技术的发展, 先进的技术设备逐渐取代传统人力劳动, 企业对劳动力需求, 随着工业化进程加快而逐渐减少。先进的技术与设备的大量使用, 使得过去10人完成的工作现今1人可以完成, 使得企业中剩余劳动力失业, 而随着经济与科技的发展, 这种现象在日后会逐渐显现。发展较快的东南沿海地区大中型城市产业结构逐渐升级, 行业内容纳劳动力数量减少, 部分资源城市面临资源枯竭或支柱产业结构单一的危险, 这些原因都是促使劳动力失业的原因。

1.3 农村富余劳动力与新生劳动力涌入大中型城市

目前我国现有农村人口约为8亿, 约7000万人在城市有相对稳定的岗位, 约4000万人流动于大中型城市与农村之间。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 农村富余劳动力涌向大中城市人数逐年递增, 使大中型城市本来的就业压力逐年增大。同时新生的劳动力也给大中型城市就业问题造成巨大的压力。新增劳动力主要由大专毕业生、本科毕业生、转业退伍军人组成。我国每年的大学毕业生在450万左右, 而大学生就业率一直难以提高。并且我国普通高等院校每年招生人数呈递增趋势, 有研究表明我国10年内普通高校招生人数增长为1.6倍。随着招生人数的增加, 使得毕业生人数随之增加, 随着毕业学生涌入大中型城市, 使得大中型城市就业压力严峻。

2 解决大中型城市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建议

2.1 首先加大政府对大中型城市就业问题的引导作用

通过政府政策扶持, 加快我国部分资源枯竭城市的经济转型, 创造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多方面支持大中型企业走持续可发展道路。加大扶持中小企业的力度, 中小企业多具有投资少, 生产经营灵活, 劳动密集的特点, 是吸纳失业人员的主要渠道, 政府应针对性的出台关于企业吸纳失业人员政府给予扶持的政策。促进企业创造就业机会, 建立健全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深化调整产业结构, 根据当地情况寻找优秀的发展项目, 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发展持续可代替产业, 发展旅游、文化等可循环产业, 改变主导产业结构单一局面, 创造更多的劳动岗位, 提高就业率。

2.2 加强对外来务工人员的管理

首先, 限制使用外来劳动力, 是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违背的, 但是在当前我国大中城市就业压力日趋增大的情况下, 为了更好地促进大中型城市再就业工程, 保证失业与下岗人员再就业问题, 采取适当的干预措施也是必要的。应加强对用工单位的管理, 建立相关法律法规, 或对外来务工人员征收一定的费用, 将征收的费用用于再就业工程, 以促进大中城市就业率提高。

2.3 加强失业与下岗人员再就业培训

解决大中型城市再就业问题, 对于下岗失业人员自身素质也起到关键作用, 加强对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培训是积极必要的。我国大中型城市的失业人员多为中年以上人员, 文化程度普遍偏低, 并且劳动技能单一, 在我国经济体质改革、产业结构调整中这部分人很难适应新形势下企业所需的劳动力。首先成立再就业中, 心, 集中为失业人员办理再就业保障服务。加强劳动力供求关系信息提供服务, 保证在现今社会形势下, 为劳动者提供及时有效的劳动力需求信息。转变下岗、失业人员心态, 增强其就业信心, 通过有效的再就业宣传、指导、培训, 提高失业人员就业能力。政府与企业建立良好的联系, 共同根据企业发展所需各方面专业人才为依据, 建立规范化培训基地, 为企业输送一线技能型人才。

3 结语

综上所述, 我国大中型城市失业与再就业问题是全国普遍存在的问题。各地区应根据自身优势, 结合自身经济发展特点, 创造出更多有效办法解决大中城市失业率逐年升高的问题。

摘要:下岗失业与就业率不足问题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 劳动力供求矛盾问题一直存在。目前我国市场正处于一个进化过程, 下岗失业与就业率不足问题显得十分严重。本文针对我国大中型城市失业原因进行阐述, 探讨大中型城市失业与再就业问题。

关键词:大中型城市,失业,再就业

参考文献

[1]李敏.中国社会失业状态、原因及对策建议[J].理论探索, 2006 (1) .

[2]吴宏洛, 姚锡琴.转型期的中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J].福州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4 (3) .

[3]陈庆修.充分就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J].理论前沿, 2005 (1) .

[4]贾庆, 卜正学.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优化发展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10 (1) .

上一篇:九年级英语unit7复习下一篇:小树笑了作文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