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公开课教学设计
《桃花源记》虽以时间为顺序一一写来,但并不是平铺直叙,而是曲折回环,悬念迭起,虚虚实实,引人入胜。语言简洁凝练,通俗流畅。下面是其公开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识和评价陶渊明在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把握文意,复述课文。
3、了解课文中的文言现象并进行归类,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重点】
理解文章中的思想。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1、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熟读课文,口译课文。
2、教师准备检查练习,打印出来,以备使用。
【教学内容】
1、检查字词的理解。
2、朗读、复述课文。
3、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大家听说过“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吗?没有?那我们来猜测一下它是什么意思呢?学生猜:世外,人世外;桃源,美好的地方。合起来就是人世外的美好的地方。这个桃源在哪呢?它就在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笔下。今天就让我们随着他的文字,去看看这桃源。
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
⑴学生朗读课文(单人分段读)
其他同学进行读音、停顿指正。然后齐读。
⑵下发练习,检查词语和疑难句子的理解。(练习附后)
2、学生再读课文,准备复述课文。
要求:
⑴语言要准确。
⑵故事情节要完整(在此基础上可以再生动些。例,渔人是怎样发现桃花源的)
三、探究分析
学生再读课文,小组讨论以下问题并从课外中找依据:
1、你觉得桃花源是个怎样的社会(或者有怎样的特点)?
2、作者所描绘的桃花源这个社会是真实的还是虚构的?结合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来分析之。
3、既然是虚构的,可千百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你觉得原因何在?
(或者你读过后,有什么体会,想法)
4、文章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社会理想?这种理想能实现吗?为什么?
明确:
1、宁静、祥和的社会。(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其中往来种做,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没有压迫、剥削,人人自食其力,自得其乐。[俨然的古今异义。黄发垂髫的修辞方法]
然而,当越过《背影》的教学大讨论, 又有些问题出现在我的视野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语文公开课?是“伤痕累累”的问题课, 还是“完美无缺”的超常课?是名师们新颖的模式公开课,还是一线教师的普通的实用家常课?因此,语文学科可能要专心致志的思考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公开课。
一、荆棘丛生的“门口”有绝佳的风景
说实在话,普通老师的平常课、家常课, 多的是苦口婆心,多的是实用价值。这些课, 每每上过了就淹没在校园学生的笑声中了, 没有几节能够让教师一辈子不能忘记的。而 “家门口”的公开课,意义与价值则不一样!
“家门口”的公开课,是教师成长的朴素展示。“家门口的课”,说俗一些就是本组内的教学公开课。江苏许多学校都有“推磨式” 听课,意思是每个学期,每个老师轮流上一节公开课——“人人过堂,个个展示”。这些课,每每是基于校本经验、基于教师个人经验。这样的语文公开课,笔者一年要听50多节 ;有的老师的课,我要重复听三四次。
从教育行政的角度看,“家门口”的公开课多少有些“行政”色彩,多是面向特定人群,正式开展课堂教学的“展示课”。 学校里的公开课,除了有自己或者其他班学生参与听课、参与互动外,有时还有本校、本地区的领导、老师参加听课,有时也包括外地老师们参加听课、参与评价。这些“家门口的课”,有的每每还带有评比的意味。上过之后,要评个一二三等的差别。当然,这样的课,由于教师知识素养、教学理念、教学经验的原因,每每荆棘丛生、问题遍地。但无论如何,这样的公开课应该是教师展示教学思考、教材处理和经验交流的好时机。如我校代霜雪老师教学《咬文嚼字》公开课,她先让学生“填一填、比一比”,让学生填词语,以比较两首词在用字上的艺术追求——
风乍起,吹一池春水。——冯延巳《谒金门》
“皱”字改成“ 翻”或“动”行不行?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到明。——温庭筠《更漏子》
之后,师生研究“皱”、“滴”字分别有什么妙处。教学《咬文嚼字》公开课,这样的情境设计好在哪里?教师本人可能并不完全知道。深度研课时,我对她说,这样的设计唤醒了前面学过的两首词之情境,又培育了学生咬文嚼字的意识,还较好地引出了课文题目《咬文嚼字》,为教学展开做了铺垫。在教学设计原理上,这样的设计就是“情境铺垫”“心理铺垫”。我们看她引导学生咬文嚼字的这个片断——
生 :“皱”写出了微风吹动水面,荡起层层涟漪的画面。同时也说明女主人公内心躁动不安。
生 :“翻”字显得风太大了,不符合实际情况。“动”无法写出女主人的心情。
师 :非常好。这个地方填写什么?
生 :滴。有声音,有反衬,说明孤独寂寞。
师 :这也叫以动写静。诗人一夜未眠啊。 还有一段文字,来自《鸿门宴》。刘邦自称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视之。”“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可是见项羽时却说“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刘邦见到项羽时为什么把自己的称呼改了?
生 :是为了故意贬低自己而奉承项羽, 来让项羽放松警惕。
师 :说得很好呀!大家想想,我们针对这个三个例子做的什么事情呀?
生 :咬文嚼字。
师 :没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文章 :朱光潜先生的《咬文嚼字》。
这样“家门口的课”能够展示青年老师朴素的教学追求。青年教师的教学专业素养如何发展、提升?应该说,就在这一节节 “家门口的课”的开设与研究过程中。
代老师这样的设计好不好?教学之前与教学之时,她心里是没有底的,她仿佛站在荒野等候我们的“援助”与“评判”。她说, “设计朱光潜先生的《咬文嚼字》教学时,我就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因为前面学习了宋词单元,学习了《史记》单元……” 其实,这样做不是非常好的过渡么?不是恰到好处么?自然、实在、有效,可以这样评价。因此,“家门口的课”还带有一种期盼承认的色彩。
但是,如果从创新的层面看呢,如果从生活化的层面看,这节课的“情境铺垫”“心理铺垫”还可以怎样做才能引发学生深度注意与学习兴趣?一位老师建议道 :南京有许多著名的古民居古建筑。如夫子庙、将军府、 状元楼、总统府、慈禧堂……如果以“夫子庙”为上联,让学生对下联,这些建筑名称哪个跟其配合最好?是“夫子庙/将军府”还是“夫子庙/状元楼”?是“夫子庙/总统府” 还是“夫子庙/慈禧堂”?如果教学由此开始, 是不是更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关注?学生是不是更容易进入学习情境?——学生在情境思考中,不仅仅重新认识了家乡的历史、品尝了家乡的滋味,还积累了诗词押韵的常识。 而教学又能在新鲜的素材的引领下,自然而然的进入一个新的生活领域。不是更有生活意味么?听了这样的创新建议,代老师困惑了。
我想这样的教学设计,新颖是新颖,生活气息是有生活气息,但教学朱光潜先生的 《咬文嚼字》时,我们能不能这样设计?“情境铺垫”“心理铺垫”由什么决定的?我们可能还要看《咬文嚼字》在“咬文嚼字”时的知识与文化背景。其实,我们只要将朱先生写文章时运用的素材列举一下,就可以知道——
郭沫若剧本《屈原》婵娟骂宋玉“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
《水浒》中石秀骂梁中书“你这与奴才做奴才的奴才!”材料 ;杨雄醉骂潘巧云 “你这贱人!你这淫妇!你这你这大虫口里流涎! 你这你这——”;
《红楼梦》里茗烟骂金荣 “你是个好小子出来动一动你茗大爷!”;
《史记》中李广射虎“中石没镞,视之, 石也”;
贾岛 “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材料 ;
苏东坡“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
要回答这节课的“情境铺垫”“心理铺垫” 还可以怎样做才能引发学生深度注意与学习兴趣,只能由课文情境决定,要顺着作者的思路创造教学情境。
朱先生写文章时是“随便举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道理”,但他举出的“例子”并不 “随便”。他是从文学作品鉴赏的角度选择素材,所以,课文最后他强调 :“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文的精炼与吻合,他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也就是说,什么是最好的“情境铺垫”“心理铺垫”?——与课文情境最衔接的情境,是最好的“情境铺垫”“心理铺垫”。 这节“家门口的课”,虽然下课时拖延了一些时间,在教学设计原理上还是有值得点赞的风景的。
因此,青年教师如何快速发展起来?相对于韩军、黄厚江等名师课,“家门口”的公开课绝对是成长的青草地,教育的百花园! 对于一线普通教师来说,“家门口的课”可能课堂问题多多,毛病多多。但其开展教学设计、组织教学实施的过程,可以促进他们的专业提升。而如果能开展基于“家门口的课” 的深度研课,则更可能促进开课教师们坚定或者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理念,从而解决在教学中的困惑与迷茫。因此,“家门口”的公开课,应该被理解为优化教学理念,调整教学追求的最有效的见识课、成长课。语文教师就是在这样的公开课中成长起来的。许多名师也的确是在这样的公开课上中被发现并逐步成长起来的。
笔者当年就是因为在全县期中视导检查中,因开了《济南的冬天》这节检查课而被县教育局教研室的王鹏老师发现,到12月份他便建议我们的校长,让我去县里参加 “优质课比赛”。结果,我执教《向沙漠进军》 获得了全县第一名。应该说,这两节公开课, 我都上出了一些个人的风景。试想,偌大的校园,普通一线教师如何被领导与同事发现?就是这“家门口”的公开课! “家门口” 的公开课是教师成长的踏实步履!
而青年教师行走在“漫漫西天取经路” 上,要 “除妖斗魔显真功”,是非常不容易的。一线教师一辈子能上得几节有风景的教学公开课?更多的校园教学公开课,多是荆棘丛生——问题多多,指责多多。而那些有风景的公开课,便也成了一线有追求老师的 “宏大梦想”。
我不否认许多老师日常教学课上上出了些教学风景,——那至多也只是个人在校园课堂上呈现的教学风景,存在于教学笔记或者日记中或者同事们的评论中,要不了几年也就忘记得一干二净了。但是,有了“家门口”的公开课的感受过程,有了备课老教师的“指点江山”“开拓进取”,一代代年轻老师就很容易成长起来了。
因此,对于一线教师的专业成长来说, 可能最宝贵的就是这样荆棘丛生的“家门口的课”——日常公开课。
从教学研究的层面看,“家门口的课”更有研究价值。“家门口的课”表演成分相对少一些,作秀程度相对轻一些,因而显得更加朴实、真实。这种“家门口的课”,既不是汇报表演课,也不是领导观摩课,更不是彼此相斗的评优课。这种“家门口的课”,每每就是教师自己多考虑考虑,第二天便开始教学了。相比于教师日常课堂,这“家门口的课” 公开课,开课老师也非常重视设计,也重视教学细节,他们希望把自己的教学艺术真实的展示出来,希望获得同一备课组老师的好评或者认可。这样校本公开课,是老师们家门口最寻常不过的课了。但在教学设计上, 在教学过程中,开课老师们多希望把教学失误控制到极限,尽量不出现教学问题……每每听过这样的公开课以后,不会产生“这是糊弄人的把戏,不是教学”的感觉。相反, “家门口的课”显得非常真实、纯粹。
对于开展语文学科教育科研来说,“家门口的课”是普通老师经过多次思考、修正的课堂。这些课堂,即便经过多次“打磨”,仍然“漏洞百出”、“拖泥带水”,甚至“千疮百孔”……这样原生态的一线普通老师的课堂, 对于热爱深度研课的老师们来说,那里面可能就有伟大的教育教学启示在向我们的教育科研招手,如果我们勇敢前行,便能发现迥然不同的原始风光。因此,多看看“家门口的课”,多找找“家门口的课”中的闪光点或者不足之处,也许创新语文教学的启示、成功语文课堂的雏形,就在那里生成。
二、名山大川的“入口处”有别样的风景
立足于“家门口的课”,我们能够看到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的春色,我们能看到“双双新燕飞春岸,片片轻鸥落晚沙” 的和谐,但要真正看到名山大川式的教学大风景,还得走进名师课堂,与名师课堂对话, 领取不同于“家门口的课”的别样设计风景。
为什么名师课堂值得关注?因为名师的课堂,在一定程度上跨越了时空,一定程度上活跃在不同时期的教师的心中。
我教学31年,大略知道一些什么是好课。好课对人的影响不只是教学技巧的成熟, 教学设计的灵活,还有全面的语文教师教学生命的影响。所谓好课是跨越时空的,你与它对话仍然能够读出现实的追求来,——无论是教学的还是生活的。
我心中有了几节好课,每每上公开课, 总是会想到这几节课的理念、这几节课的问题设计、这几节课的环节转换。但内心,又总是想避开这几节课的设计形式。我以为, 好课给我们提供了一片教学风景,我们欣赏、 吸纳之余,就要不断地解放思想,用自己的思想去解读教材,用批判的眼光审视文本, 使批判生成为教学创新的常态。如此,我们才能打破名师的教学模式,走出对名师“崇拜”“盲从”的“光圈”,使自己的课堂设计成为有思想的教学设计,使自己学生的阅读成为有思想的阅读。
名师推出的课堂每每倾尽一生的追求。 名师的好课为什么值得我们致敬?冰心说 : “成功的花/人们只惊慕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它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事实上,好课每每是教师们“踏破铁鞋”之后得来的。
我相信,无论是黄厚江老师教学《背影》,还是韩军老师教学《背影》,他们花在文本研讨、文献梳理、教学设计上的时间并非45分钟!在黄厚江老师的课堂上,我看到他投影了这样的文献——
1917年冬天前,朱自清听闻父亲徐州纳妾之事和造成的后果,已有怨言。父子徐州相见,“满院狼藉”。“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朱自清和父亲间存在着相当的矛盾。1921年父亲代领薪水事件发生。1922年朱自清离家出走浙江教书, 1923年,朱自清甚至把母亲妹妹接出来一起住,几乎和父亲断绝了关系。
我以为,黄厚江老师不仅仅仔仔细细地研读了《背影》文本,还系统地梳理了《背影》的相关文献,甚至我推测,黄厚江老师还阅读了近期名师们的教学设计案例。要知道,《背影》诞生90年来,许多名师都上过这篇课文,而黄厚江老师如何上出不同,上出智慧呢?显然,他要作《背影》教学设计方面的梳理!
我听了黄厚江老师这节课,黄老师确实是善于思考的智者!他的教学内容,环环相扣。他从语言角度深入,思考之深透非常人能及!课堂上,黄厚江老师的文本解读深刻精妙,不断给我们带来惊喜。上课开始,他从“问感动”出发——你读《背影》觉得感动么?,让学生反馈阅读文本的直接感受, 之后借助“《背影》图”实现文图转换而品味文本之关键词,进而深入理解作者内心的情感,接着投影文献资料,联系背景对比分析情感之隐藏、含蓄,选材、剪裁之巧妙!这样的教学设计与流程,令人眼界大开,激动不已!好课背后,有淋漓的汗水 ;好课背后, 有深深的付出 ;好课背后,有执着的钻研。
韩军老师教学《背影》也应该经历“《背影》虐我千百遍,我待《背影》如初恋”的执着。韩军老师为什么会超越《背影》传统的 “父爱子,子敬父”主题,从祖母死了、父亲老了、父亲走了、父将大去上读出生命主题?他为什么会从《背影》中四次流泪的原因入手解读出生命存在不容易的主题?为什么会生成“生命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存在,还是一个短暂飘渺的过程”的疑问?南京大学教授韩儒林先生有一幅对联 :“板凳要坐十年冷 ;文章不写半句空。”如果没有“坐冷板凳”的功夫,韩军能读出《背影》的一片风景?在回答《背影》究竟是在向人们揭示生命是坚强的还是脆弱的,生命是永恒的还是短暂的时候,韩军说,《背影》表达了生命哲理的话题。教学到最后,韩军老师幽默地出示了朱自清发给他的短信。这种教学穿越, 也是下了一番功夫的——“我的《背影》发表了87年,一直被人们浅读、粗读、误读, 只有今天,你们才真正读懂了,读深了,读细了,读对了,因此,我的在天之灵感到由衷的欣慰。谢谢孩子们。”没有深入研究的功夫,韩军能上出这样的《背影》么?因此, 好课从来都要“费一番功夫”。
《红楼梦》为什么会有 “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因为曹雪 芹曾经 “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名师们的好课为什么有那样高的含金量?也是这样!许多名师为了一节课,每每用尽一生的心血,用尽了一生的智慧来思考、设计、实践。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曾讲过这样故事 :一个在学校工作了33年的历史教师,上了一堂非常出色的观摩课,邻校的一位教师问他 :“你的每一句话都有巨大的思想威力。请问,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堂课?”那位教师回答说 :“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一般地说,每堂课我都准备了一辈子……”“准备了一辈子”,其实是个大实话。一辈子功夫,却道出了名师课堂的真谛!而年青老师的课堂是不是这样呢?名师课堂的备课功夫全在平时一点一滴的积累, 决不是临时抱佛脚的“临阵磨枪”。 名师们精心推出的观摩课,有的也确实是让我至今难忘的。这些好课里面有好风景,可以让我们永远驻足、流连 ;这些好课,有的可以跨越时代的风云,任何人解读而风味不减。
名师好课其实是用一生教学智慧生成的艺术。宋代诗人徐元杰描述西湖风景时说 : “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风日晴和人意好,夕阳箫鼓几船归。”我们观摩名师课堂,还是为了走入名师的思考视野、教学视野去汲取我们的教学营养。浙江名师肖培东教学的《鉴赏家》,教学出一片秀丽江山。 教学之余,他曾经和我讨论这节课,最后我对他说 :“我心中有三节课 :一节是北京宁鸿彬老师的《皇帝新装》,一节是上海钱梦龙老师的《中国石拱桥》,一节是江苏黄厚江老师的《黔之驴》。”我并且说 :“希望第四节课是你的《鉴赏家》!”我之所这样说,是因为我从他的课堂上领略了“风日晴和人意好”,我得到了真正有意义的启示。
肖培东教学的《鉴赏家》下足了深度研课的功夫,表现出了一流的教学追求!他教学《鉴赏家》以小说开头的第一话为抓手 : “全县第一个大画家是季匋民,第一个鉴赏家是叶三。”这节课,他牵一发而动全身!一切成功便在这“牵一”上!他以“全县第一个大画家是季匋民,第一个鉴赏家是叶三”为总纲,不断敲打学生的思维。
凡小说创作皆有创作主张,或者因历史的反思而得,或者因现实的反省而得,或者因未来的召唤而得!《鉴赏家》中,“全县第一个大画家是季匋民,第一个鉴赏家是叶三”, 小说破题陡峭,出语惊人。这“第一个”究竟味在何处?有“第一个”就有“最后一个”,“最后一个”是谁?这样一问,他的课堂探究就聚焦到小说的最后一段 :“叶三死了。 他的儿子遵照父亲的遗嘱,把季匋民的画和父亲一起装进棺材里,埋了。 ”是啊,画家死了,叶三死了,画也被埋了……小说的滋味不就出来了!他引导学生深深咂摸其中滋味,原来,这“第一个”竟然是“最后一个”,是“唯一一个”!作者为什么写《鉴赏家》?目的是什么?他这样引导学生一思考, 小说的意境就更为悠远了。——随着叶三们的离开,一代人的精神家园便消逝了!这就是作者珍惜的、渴望的所在,这就是作者、读者痛惜之所在!肖培东教学《鉴赏家》研讨得非常有深度,他的课堂走得很有风景。
教学艺术其实也是教学策略设计的艺术。 很多老师喜欢在最后一段引发这样的探讨 : “作者以叶三把画带到棺材里作为小说的结尾,你认为这个结尾合适吗?为什么?”而答案无非两种 :这个结尾是神来之笔,这是他重友谊、重知己的表现,是全文的升华, 正如俞伯牙摔琴谢知音,这里的精神是和先人一脉相承的,体现的是中国文化的传统精神。其次,这样做法欠妥,是叶三自私的表现。这样,季匋民作品将永远不见天日,不再被欣赏、没有人认可,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痼疾之一。这样的探讨,看似开放而有深度,其实是不知这最后一段的韵味,不知汪曾祺小说隐藏的社会情绪,而把小说读得落入了世俗境界,泯灭了名士精神、名士情怀的隐喻价值。
教学《鉴赏家》时这些问题是绕不过的 :作为鉴赏家的叶三,其鉴赏水平表现在哪些地方?懂得鉴赏的叶三,为什么最后要把画带进棺材中去,传给世人不是很好么? 他一画也不留下,他担心的是什么?……应该说,这样的教学,对于理解叶三作为“鉴赏家”有一定的作用,但还没有深入到汪曾祺创作《鉴赏家》的精神深处。我教学的时候就在想,为什么不写一个女人呢?目的就是为了营造名士的氛围!这样看第一句话就有意思了 :全县第一个大画家是季匋民,第一个鉴赏家是叶三。为什么说小说在弘扬 “名士精神、名士情怀”?作者创作的秘密在这一段中——
季匋民最讨厌听人谈画。他很少到亲戚家应酬。实在不得不去的,他也是到一到, 喝半盏茶就道别。因为席间必有一些假名士高谈阔论。因为季匋民是大画家,这些名士就特别爱在他面前评书论画,借以卖弄自己高雅博学。这种议论全都是道听途说,似通不通。季匋民听了,实在难受。他还知道, 他如果随声答应,应付几句,某一名士就会在别的应酬场所重贩他的高论,且说 :‘兄弟此言,季匋民亦深为首肯。“
好风景的形成涉及多方面因素。名师课堂每每好风景不断,我想还与名师们善于接近课文作者、善与课文作者独立对话。韩军教学《背影》与黄厚江不同,这是独立的对话的方式不同造成的。就小说来说,小说创作是应该有针对性的,有社会教育意义的。 当假“名士”很多很多而招摇撞骗时,汪曾祺渴望能多些叶三、季匋民、辻听涛那样的名士!果贩子叶三无疑是优秀的,但季匋民的生活中缺少的不是新鲜的水果不是高亢的吆喝声,旷达超脱、洁身自好的他孤独又忧伤,他最需要的是真正能鉴赏他和他的作品的鉴赏家。小说中也写到了想方设法簇拥在季匋民周围的其他人,“一些假名士高谈阔论”,“卖弄自己高雅博学”,假充内行,谄媚取悦,缺乏真诚,不出于肺腑去赞美,所以 “季匋民最讨厌听人谈画”。季匋民向叶三解释以排行称呼的原因时,说“是古人风气, 不是看不起他”,注意,这个“古人风气”, 这才是画家季匋民内心精神栖息所在。现实生活中,“一个大画家欲求真懂艺术并能给予 “出于肺腑”的赞美的真正知音而不得,在精神世界里,季匋民是孤独的,但季匋民并不违背自身精神标准而降格以求,却又是孤高的 。这就是为什么课文都写的是一群男人!
名师的好课真的可以说是“一课千金”, 每每会留下“一眼万年”的意味。观摩这样的课,就像读书积累,想成就“思想的大河”。苏霍姆林斯基说 :“每天不间断地读书, 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优秀的作品。应当在你所教的那门科学领域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科学的基础知识,对你来说只不过是入门和常识。在你的科学知识的大海里,你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之一粟。” 苏霍姆林斯基说的是读书与上课的关系,但从观摩名师课堂,借鉴名师课堂,何尝不是这样呢?想一想,在名师课堂面前,我们的 “家门口的课”是不是“入门和常识”?是不是“沧海之一粟”?
【活动目标】
练习揉、团、捏的动作,体验美术创作的快乐。
激发幼儿感受不同的艺术美,体验作画的乐趣。
尝试将观察对象基本部分归纳为图形的方法,大胆表现它们各不相同的特征。
【活动准备】
橡皮泥、小花瓶、长短不一的小树枝、泥工板、托盘。
【操作要点】
1、取一一小团彩泥,在泥工板上揉、捏成花状。
2、将泥团粘在树枝上。
3、依以上方法,让做好的小花和绿叶开满树枝。
4、清理剩余材料。
5、欣赏自己的作品,并摆放到展示台上。
【指导建议】
1、根据幼儿能力差异,可引导幼儿塑造出不同形状的花朵。
2、可选用废旧瓶子,由幼儿用彩绘及皱纹纸条等材料进行装饰。
教学反思:
幼儿美术活动,是一种需要他们手、眼、脑并用,并需要把自己的想象和从外界感受到的信息转化成自己的心理意象,再用一定的美术媒介把它表现出来的操作活动。
教学重点:
1.掌握课文中古今异义词和省略句的用法。2.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3.加强诵读训练。教学难点:
认识评价课文所描绘的理想境界。
教学中应注重通过诵读来加深学生对文言字词、句子的理解。可先让学生了解课文 的基本内容,再体会领悟其语言特色和思想内涵。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课文,激发兴趣。
“世外桃源”是同学们熟知的一个成语,它出自于晋代著名诗人陶渊明的《桃花源
记》。桃花源是怎样一个地方呢?为什么说‘它在“世外”呢?如果同学们想知道这一切,就让我们一起从《桃花源记》这篇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
二、指导阅读“阅读提示”,简介作者作品。强调以下内容:
①陶渊明,名潜,字子亮,东晋著名诗人,诗歌多以表现田园山水、归居之乐见 长。
②作者生活的朝代,社会动荡,战乱频繁,生灵涂炭。陶渊明曾做过几任小官,因
不满现实黑暗,辞官归隐,躬耕僻野,寄情山水。③本文是《桃花源诗并序》中的“序”,可独立成篇。
三、教师范读课文,然后学生自读课文。
1.要求学生认真听清老师的断句、节奏,标记生词。落实下列字词的读音: 俨然 豁然 阡陌 垂髫 恰然 邑人 便要还家 2.学生放声自读课文。
要求:1)基本读准断句,注音语气节奏。②读完后理出难解的字词句。
四、检查学生自读情况。1.请三位同学读完全文。
教师要纠正读音错误,不明显的句读错误暂呵不予纠正,留待下面的教学环节。2.疏通课文中重要、疑难的字词句。
可让学生发言提出.也可让学生自由上讲台写在黑板上。教师在此基础上归类整 理。要求学生领会掌握以下加点字同的含义: ① 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 为具言所闻 向,对 2)乃不知有汉:竟 :乃大惊:竟 不足为外人道也:对,向
3)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都 两两狼之并驱如故:一起 4)一为具言所闻:详细地 具答之:详细地
5)甚异之:对„„感到惊异 欲穷其林.穷尽,走到尽头 咸来问讯:都黄发垂髦:用特征来指代老人和小孩 复延至其家:请处处志之:同“誌”,作标记
谐太守:到„去,寻病终:死
6)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现在指神情庄重或假装正经的样子。阡陌交通:交错相通。现在指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率妻子邑人„:妻子儿女。现在指男子的配偶。
无论魏晋:更不用说。现在用作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说如此:像这样。现在指“这样”。芳草鲜美:鲜嫩美丽。现在指食物味道好。7)完成练习五,了解文言文主语、宾语的省略情形。
五、诵读训练。(锻炼朗读能力,加深课文理解。)教师应进行朗读指导,可从以下几方面要求:
①字音要读准。如“便要还家”中“要”读“邀”,不读“耀’;‘“骥”读记”,不读
义”;“此中人语云’中“语”旧读玉,现不作要求。
②句读要分明,课文中有许多对偶句和四字句,应读出对衬感来。如“忽逢/桃花
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③语调、节奏要读出轻重缓急,读出感情。如:“①问今是问世,②乃不知有汉.(3)无论魏晋、,加着重号的调应重读,语调稍慢;第①句读得略平缓.②③句读得有起
伏;第①句与②③句间停顿略久,②③句连接要紧凑。这样能较好地读出感情意味。
1.学生齐读课文。2.学生自己朗读。
教师点评,表扬优点,指出不足。
3.自由朗读,鼓励学生力争有所提高进步。
4.若时间允许,可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背出第一自然段。
六、布置作业。
1.查字典,弄清下列成语的意思。
落英缤纷豁然开朗恰然自乐世外桃源无人问津 2.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检查作业。
1.抽查第一、二自然段的背诵情况。2.学生口头解释所查成语的意思。
二、结合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课文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写了哪些情节?
发现桃花源(第1段);进访桃花源(第2、3段):寻找桃花源(第4、5段)。2.齐读第1段,思考:渔人是怎样发现桃花源的?为什么会“甚异之”?这一段在
全文起何作用?
“忘路之远近”说明渔人走了很远的路程,以致迷路忘返;“‘忽送”说明是在偶然的情
况下发现了桃花林的,而桃花林之广之美,是渔人以前未曾所见,因此“渔人甚异之”。
这一段突出了桃花林奇、美的特点,一开篇就渲染出一种神秘色彩,扣人心弦。桃花源
又会是什么样子呢?为下文写渔人进访桃花源作了铺垫。
3.请一位同学们朗读第2段,思考:渔人是怎样进入桃花源的?见到了怎样的景 致?
进入桃花源不容易:“林尽”->“一山”->“小口”->入”->‘”极狭”->“复行”,这表明桃
花源的隐蔽,与世隔绝,难于发现。渔人见到的景致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
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见到的人“悉如外人”‘“恰然自乐”,说明桃花源
环境幽清,人们生活美满安宁,丰衣足食。作者用句整齐,音律和谐,生动地勾画出一
幅祥和安宁的田园图画。
4.请一位同学朗读第3段,思考:
①桃花源的人见到渔人有何反应?说明什么;
”‘大惊”写出对陌生人到来的惊异.显示出桃花源与外界隔绝久远。这与下文“自云
....无论魏晋”相呼应。””设酒杀鸡作食’”,“咸来问讯”表现了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民风纯朴。
②“皆叹惋”说明了什么?
渔人“——。一为具言所闻”应说的是秦末以来战乱的历史,桃源人听后,为世上的动
乱、黑暗而叹惋,也为世上老百姓过着的痛苦生活而叹惋。5.默读课文最后两段,思考: ①渔人离开桃花源后“处处志之”,目的是想今后再访桃花源,可人们再去寻找时,却“迷”、“未果”,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地方,也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是作
者寄寓的理想圣地,可遇而不可求。②最后两段与前又哪句话相呼应?
与“不足为外人道也”一句相呼应。
三、齐读全文,讨论总结以下内容。
1.课文在情节的安排处理上有什么特点?请具体谈谈。说明主要从情节的曲折离奇,悬念迭出这一方面来考虑,如学生有其他方面的体 会,也应认同肯定。
情节的曲折、跌宕的表现在:①渔人迷路了,会怎样?②桃花林又大又美,是个 神奇之地。③渔人“欲穷其林”,再往下走是什么地方?④渔人进入桃花源的道路扑逆
迷离,引人好奇:里边到底有什么?⑤桃花源的景致为何如此幽美,人们的生活为何
这般自由幸福?③渔人辞去时,桃源人嘱咐他“不足为外人道”有什么用意?①为什么
人们再寻桃花源却屡屡无功而返?这些一连串的问题环环相扣、步步相生,使课文情节
充满曲折离奇之感,读者也随之兴趣愈浓。(以上为理解要点。》 2.怎样评价作者描写的“世外桃源”这~理想社会?
应联系作者所生活的社会时代背景来理解。这一理想社会表现了作者对没有剥削、没有战争,人人生活平等、幸福的向往和憧憬,对美好未来的追求,是一种美好的愿望
和寄托。(可不必引导学生去认识“它只是一种空想”之类的方面。)
四、背诵课文。
五、布置作业。
写一篇小短文。要求:①设想你是渔人,写你进入桃花源后的见闻,不与课文雷 同。②400字左右。板书设计: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桃花源
(理想社会)发现 进访 再寻
鲜美缤纷
忘~逢~异~穷
学前数学《区分10以内数的单双数》 余湾小学 赵丽
设计意图: 区分10以内数的单双数是大班初期幼儿的基本要求,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是采用集体教学的方法,将两个两个数,正好数完的那个数是双数,两个两个数,剩下一个的那个数是单数等抽象词句让幼儿记背区分,虽然幼儿反复记背后,说得十分流利,但一遇到实际区分某数是单数还是双……
设计意图:
区分10以内数的单双数是对学前班的基本要求,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是采用集体教学的方法,将“两个两个数,正好数完的那个数是双数”,“两个两个数,剩下一个的那个数是单数”等抽象词句让幼儿记背区分,虽然幼儿反复记背后,说得十分流利,但一遇到实际区分某数是单数还是双数时却十分困难,不是胡乱猜测就是茫然不知所措.如何将枯燥的数学活动融入孩子的生活,激发孩子对数学活动的兴趣,让孩子通过自己的亲身经验来感受单双数的概念,并区分10以内的单双数,是本次活动设计的主导.让幼儿在游戏的情景中养成自觉遵守规则的习惯,初步体验,感受单双数,理解单双数的含义.活动名称:区分单双数
活动目标:
1、理解10以内单双数的含义,知道两个两个的数数,正好数完的数是双数,两个两个的数数,还剩下1个的数是单数。
2、能进行10以内的单双数的相互转换,感受事物的多变性,锻炼思维的可逆性和灵活性。
3、能积极发现生活中的单数、双数,快乐的参加游戏活动。
活动准备:
1、实物:一双袜子、一个沙包
2、幼儿每人1张五角星练习纸,每人10块插花
3、PPT图片(练习10以内的单双数)、钢琴曲《雨的印记》
活动过程:
一、教师出示单双数的实物,让幼儿感知“单”“双”数的概念。
1.出示沙包
提问:几个沙包?用数字几表示?他有好朋友吗?
小结:像这样没有好朋友的数字,自己很孤单,我们给它起了一个名字叫单数(幼儿学说)
2.出示小袜子
提问:几只袜子?他有好朋友吗?我们通常说一双袜子。
小结:像这样成双成对的数字我们也给他们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双数。
二、教师出示数字卡片幼儿认读。
小朋友你们认识这些数字宝宝吗?一起来读读。小朋友们真聪明,今天我和大家一起来做几个游戏,想不想做?看看谁最聪明?
1.教师出示星星表,幼儿先观察后做题。
小朋友你们真聪明,认识了这么多的数字宝宝,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一幅图,请小朋友仔细看,每个数字下面都有相应数量的小星星,请小朋友把星星两个两个的圈起来,看看哪个数字下面的小星星没有好朋友了?(幼儿做题)
小结:1、3、5、7、9
刚才我们说了没有好朋友的数字是什么?(单数)2、4、6、8、10是什么数?(双数)
2.请小朋友拿出数字卡片把单双数分出来,看谁分的快又对?(幼儿操作)
小结:小朋友你是这样分的吗?教师出示“小房子表”幼儿检查。
3.教师出示综合图幼儿找数字宝宝,并说明谁是单双数。
三、游戏《数插花》
1.提供插花,幼儿自由抓一把,两个两个得计数,判断单双数,可反复练习。
2.启发幼儿操作思考:怎样才能把单数变双数,双数变单数?如:添上一个或去掉一个。
四、游戏《找一找》
幼儿照照自己身上或周围什么是单数,什么是双数?
五、游戏《抱一抱》
1.听音乐学小鱼在大海里游泳,当听到老师说单数就自己抱自己,双数就两个好朋友抱在一起。
2.可以加深难度,当说出一个数字,先判断是单数还是双数,然后再决定抱一抱。如“7”幼儿就自己抱自己,“4”就好朋友互相抱一抱。游戏反复进行。
活动反思:
关键词:课件,情境,任务,学生
作为计算机教师, 总以为计算机课只要教会学生如何操作就可以了, 但此次公开课后, 思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一节好的电脑课并非如此。
此次公开课定为“有效课堂”展示, 制定了一套评分标准, 所谓有效课堂是指在导入、学习目标、板书设计、学生参与、教师语言、学生主动性、学生反馈等几个方面有效。对照这个标准, 我反反复复修改了自己的教案, 最终制定了教学方案。
1 教学过程
课题:《Pointpower入门》。
1.1 创设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兴趣
课前学生未到时, 先播放自己制作的一个课件 (用Pointpower制作的) , 该课件是整个章节学习的一个线索, 每节课都围绕它展开学习, 所以此课件要达到生动、有趣, 符合学生学习需求和适合他们的学习知识内容。我代的是英师班的学生, 所以制作的是一个《My Body》的英语课课件。当学生来到课堂, 此课件能及时抓住学生眼球,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1.2 教师巧妙质疑, 学生自由回答
上课了, 以“上课用课件有什么好处”为由, 让学生自由发言, 引发他们学习的热情。然后展示学习目标, 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方向。
1.3 任务引领, 观察学习
观察一个反面课件示例, 思考三个问题:
1) 这个课件好不好?
2) 主题突出吗?
3) 背景图象怎么样?
针对学生的回答, 引出要解决的问题:“那应该怎样设计课件呢?”, 展示Pointpower的设计原则, 让学生在学习制作课件前, 先熟知制作课件必须遵循的原则是有必要的。
1.4 展示本课示例, 对比学习
与刚才反面示例相比较, 展示优秀示例《My Body》, 让学生在对比中接受新知识。教师介绍文本、图片的基本插入方法, 让学生利用学生素材, 动手制作示例中简单部分。
1.5 展示难题, 提升教学
展示学生作品, 肯定他们的成果, 同时指出问题:
1) 背景图片怎么设置?
2) 动画效果怎么处理?
让学生动起来, 互相讨论, 交流, 最后学生演示。
1.6 学生自由创作, 成果反馈
给学生一个主题“程门立雪”, 让他们利用已有素材和所学知识, 继续去完善, 创作这个课件, 老师给予指导、点评, 鼓励学生自查自省, 合作探究解决疑问。
2 体会与反思
上完课后, 评委给了我很高的评价, 在整个备课和上课的过程中, 使我开阔了教学思路, 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在领导和评委的指引下, 促使自己能深入研究职业教育课改的理念, 更好地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方法, 为以后的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1 精心设计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多媒体课件教学是最直观、最生动的教学方式。我讲的又是制作课件的软件, 更应该利用图、文、声、像等素材对学生感官进行刺激, 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2 巧妙设计项目任务, 用任务驱动法促进教学
“任务驱动教学法”与过去传统教学模式相比, 其本质的区别就是把很多老师讲解示范的内容, 设置成生动的任务情境, 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做并完成。看上去仅仅是一墙之隔, 却有本质上的区别。合理巧妙的设计任务是“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核心, 是教学设计的关键。
我把本节课的任务巧妙的分解成几个子任务, 由浅入深, 由简单到复杂, 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 发现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最终学会知识。而最后的一个综合实例, 则是对学生创造力更好的考验, 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快乐。
2.3 及时评价效果, 注意归纳总结
任务完成后要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检验学生是否理解、掌握了新知识, 是否能够熟练地应用新知识, 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相互协作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是否达到预期的目标等, 并及时做出评价。同时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 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理解, 完成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建构。
2.4 坚持教学反思, 提高教学能力
本次公开课得到老师们的一致好评, 获得校一等奖, 但同时他们也真诚的提出许多宝贵意见, 如1) 导入部分不够精彩, 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够;2) 对学生的能力了解不够, 教师的期望与学生的实际操作存在差距。我相信在教学中, 多一份反思, 多一份清醒, 多一份自信, 就更多一份进步。这些反思是促进教师专业可持续发展的真正动力, 也是提高教师自身教学能力的源头活水。
3 总结
【教学目标】
1.交流展示这一阶段阅读《昆虫记》的收获。2.梳理法布尔的写作风格。
3.总结这一阶段阅读《昆虫记》所运用到的阅读方法。【教学过程】
同学们,开学初我们已经开始共同阅读了《昆虫记》这本书了,今天,我们一起来交流展示下这一阶段的收获,好吗?
一、作者印象
1.同学们,当你拿到这本书的时候,首先关注的是什么?(生自由回答)
2.老师在拿到这本书的时候,首先关注的是作者,因为正是作者的辛勤笔耕,才带给我们不尽的享受。好,那么请几个同学来说说对法布尔的印象(课件)
3.其实在这本书中也介绍了作者,谁发现了?来介绍给大家听一听。(出示作者简介)
一般情况下,一本书的封面和封底的折页都会介绍作者、作品、或者作者的其他作品,有时还介绍同一系列的书籍。
二、走进《昆虫记》。
1.通过这一阶段的阅读,相信你们对昆虫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么,敢不敢接受挑战?(敢)(课件出示图片,让学生猜昆虫)
2.请同学阅读下面一段话,猜猜它描写的是什么昆虫?
它有纤细而优雅的姿态,淡绿的肤色,轻薄如纱的长翼。它的颈部柔软,头可以任意转动,看起来温柔可人。现在它半身直起,立在青草上,表情很庄严,宽阔的轻纱一样的薄翼,像面纱一样罩着。它前腿弯曲,伸在半空,好像修女在祈祷。
(课件出示段落,学生猜昆虫)
3.有读过这一段落的同学举手,说说你们的感受。
4.师小结:是呀,在法布尔的笔下,昆虫世界和人类世界一样,有美又丑,有善有恶,有勤劳有懒惰,有热情有冷酷。像这样的描写,书里还有很多,你们在阅读时摘抄了哪些段落?说说你的体会。(生上台展台上展示,说感受)
5.师小结:我们发现了,正是因为法布尔把昆虫当人来写。让它们拥有了人的喜怒哀乐,人的善恶美丑,所以,他的文章才更加引人入胜。这就是法布尔的写作风格之一(相机板书:写作风格:赋予人的色彩)6.不知道同学们阅读过程中有没有发现一个很有趣的地方,什么呢?请同学们翻开书本目录,找出有包含“蜂”字的标题,用横线标上记号,数数几个?
老师做了统计,《昆虫记》中介绍的“蜂”就有11种之多。其实,这些蜜蜂都是大同小异,如果让我们来区分肯定会一头雾水,一起来看看法布尔是怎样区分他们的,描写他们的。
舍腰蜂:它的身体很有意思,中间部分非常瘦小,但后部却是非常肥大的,而这两个部分之间是由一根长线连接起来的。
矿蜂:这是一种细长型的蜜蜂,腹底有一条明显的沟,沟里藏有一根刺,这根刺可以沿着沟来回地移动,它的身上有红色的斑纹。
赤条蜂:它身材小巧,身段玲珑,细细的腰,腹部分成两节,上面小,下面大,黑色的肚皮上围着一条漂亮的红色腰带。
无翅黄蜂:它身上长着红、白、黑相间的条纹,它没有翅膀,形状就像一只难看而又多毛的大蚂蚁。
樵叶蜂:樵叶蜂是白色的,身上带着条纹,通常寄居在蚯蚓的地道里。金蜂:它全身闪耀着金色、绿色、蓝色和紫色的光芒。
7.读了这些片段,你知道怎样区分这些蜜蜂了吗?看看这两只蜜蜂,谁认得?(课件出示,生答)8.你区分出它们的依据是什么?
9.几乎是一模一样的蜜蜂,法布尔怎么会区分得这么清楚?而我们为什么一读他的描写,也能区分清楚呢?(生自由答)
10.师小结(相机板书:细致观察,细腻描写):
正是因为法布尔的细致观察,所以能区分各种蜜蜂,正是因为他的细腻描写,我们才能身临其境,各类昆虫在他笔下都是栩栩如生,呼之欲出。这就是法布尔的写作风格。
11.在阅读过程中有没有试着模仿他的这种写作风格,写自己喜爱的动作呢?(生上台展示)
三、回顾阅读经历,总结阅读方法
同学们,想从一本书中得到丰富的营养,要有良好的读书方法。回顾一下这一阶段的阅读经历,说说你用了哪些阅读方法。(生自由答,师相机板书)
1、制作昆虫名片
2、仿写
3、边读边记
4、前后联系、对比读
„„
四、好书推荐
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下册15课《猫》 课型:新授
教学课时: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要学习的是各作家笔下的动物,让学生具体感受各作家笔下栩栩如生的动物形象。《猫》这篇课文,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写的一篇散文,本文主要通过猫的古怪性格和满月小猫的可爱进行描写,流露出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本文共有4个自然段,分两个部分来写,前1—3自然段主要写猫的古怪性格,而第4自然段则写了满月小猫的可爱。整篇课文作者以对猫的喜爱之情贯穿全文,把猫的古怪性格和满月小猫的可爱刻画的栩栩如生。学情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教学目标三个维度的有机整合,根据小学四年级素质教育的要求:着重进行篇的训练,加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概括中心思想、理清层次的训练,重视培养观察、分析事物和连段成篇的能力。依据四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理解、分析课文的能力,我要求学生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理清文章脉络,了解老舍笔下猫的特点。
为此,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设置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大 猫的古怪性格和它小时候的可爱,学习作者是如何把猫的特点写具体,并表达出自己对猫的喜爱之情的。难点为:激起学生热爱生活的情趣,激发学生观察动物的兴趣。在阅读中体会“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这一特点。教学目标:
1.品味“说它„„吧”,“蹭”,“„„踩印几朵小梅花”,“生机勃勃”等词句,学习精彩的语言。培养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2.了解作者是怎样抓住猫的特点,真实具体地进行描写。借助课文内容与插图,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了解课文是怎样具体描写猫的特点的。教学难点:学习抓住事物特点真实具体地描写的方法。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具准备:课文插图。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去认识了老舍先生家的猫,谁能站起帮我们回忆一下,老舍先生这篇《猫》主要写了什么?a、哪个自然段写了毛性格古怪?b、哪个自然段写小猫淘气可爱?(学生站起来回忆上节课所学内容)
根据学生回答填空
(1)、谁能根据上节课所学内容帮助我们来完成这道填空题。(2)、学生交流后齐读。
二、整体理解猫性格古怪
1、快速浏览课文把能表示猫性格特点的词圈出来。大屏幕出示:这是一只()猫。圈出的词带入括号里读一读。
2、学生回答。(师:谁来说一说这是一只什么样的猫。学生开火车回答)
3、理解“古怪”
师:同学们,我们先看一看黑板,这特别“老实”的不会“贪玩”这特别“贪玩”的不会“尽职”。你们看看这些特点是相互矛盾的。看来这只猫性格实在古怪。文章哪一句写了古怪(第一句)。咱们一起来读一读这句话。这么古怪的猫作者是怎样写出它的特点呢?
过渡:我们来读一读第一自然段看一看“老实”“贪玩“”尽职“你最喜欢哪个特点?把自己喜欢得认真读一读。
二、交流关键句子
(一)尽职
1、你喜欢猫的哪些哪个特点?(生读尽职)
2、你从哪些词读出了猫的尽职?(1)、交流“屏息凝视”
A、什么是“屏息凝视”呢?(生解释)B、谁来读一读这句话。(学生举手朗读)点评过渡:真好,老师特别欣赏你强调“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为什么呢?你在强调什么呢?(2)、交流:非„„不可
A、指导理解 师:就是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那我一定要吃肯德基呢? 我一定要踢球。我一定要把这句话读好。
B、指导朗读 师:好,就你把这句话读一读。
1、点评:嗯!老师听出了猫的决心。还有谁想来读一读(生读)
2、比赛读。师:还有谁想读,这么多同学都想读那咱们来比赛读。
3、点评:女生声情并茂,男生绘声绘色。男生是第一名,女生是冠军。
4、背诵 师:同学们这句话读了这么多遍,能不能不看大屏幕试着把这句话背下来。
5、师小结:大家看看老舍先生写猫的“尽职这一特点是抓住它”屏息凝视,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这一个事例来写(师板书:事例)。
过渡:同学们,我们继续交流看一看你还喜欢猫的什么特点?
(二)老实
1、生回答,读出描写猫老实特点的句子并说一说理由。
2、作者写猫老实抓住什么事例来写的?(睡大觉)对抓住了睡 大觉这个事例来写的,咱们拿起书本来读一读。(预备齐)
(三)贪玩
过渡:还有没有同学喜欢猫其它特点呢?(生回答喜欢它的贪玩)
1、读出描写猫贪玩的部分
师:请你读一读
2、齐读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句话,想一想,你从哪些词句中读出了猫的贪玩?(一天一夜)3、4、5、生举手回答
交流:任凭谁怎么呼唤它都不肯回来。
师:咱不妨想象一下(1)、这一天一夜没回家的猫,老舍的小女儿可着急了,她是怎样呼唤呢?(2)、做好鱼的老奶奶会怎么呼唤呢?(3)、一向疼爱猫的老舍先生会怎么呼唤呢?
6、读文
师:同学们看,这么多的感受合在一起文中只用了一句话就表达出来了,语言简洁多么重要呀!谁来读一读这句话。
(1)、学生读,教师相机点评。读得很流畅,老师听出来了谁呼唤但没有听出来怎么呼唤,谁来读一读。(2)、再读(3)、齐读
7、教师小结:同学们老舍先生抓住这些事例写出了猫既老实又 贪玩,既贪玩又尽职,正如作者所说的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师引读)
过渡:多么古怪的猫呀!作者如何写出它的其它特点呢?请同学们自读文章第2自然段。你喜欢哪个特点就请你好好读一读。
(四)、温柔可亲
1、学生自读课文
2、交流体会:你喜欢它哪个特点?(温柔可亲)生读温柔可亲的部分。
3、师出示描写猫温柔可亲的句子。
(1)、从哪个字可以读出猫的温柔可亲?和学生一起体会“蹭”字的妙处。
生:蹭 师相机提问什么叫“蹭”?
生:磨擦 师示范“蹭”引导学生理解蹭是轻轻的磨擦。(同桌间相互蹭一蹭)
师:这一个“蹭”字,蹭出了猫的可爱,蹭出了撒娇,蹭出了温柔,蹭出了高兴(引导学生回答)蹭出了作者对猫的什么?(齐答:喜爱)让我们带着这份喜爱一起读读这句话。
(2)、师小结:大家看一个“蹭”字就写出了猫亲人,人爱猫的和谐画面。作者用词多么精妙呀!咱们看看这句话中还有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了猫的温柔可亲?(生回答)(3)、交流“小梅花”
A、生回答:踩印几朵小梅花。(小梅花其实就是猫的脏脚印,在 作者的眼里猫的脏脚印就变成了小梅花可见作者对猫是非常喜爱的)
B、谁来读一读这句话(点评:声音真温柔)C、生再读
(4)、点评:同学们读得真好!非常动情但老舍先生的文章就像是跟人面对面地讲话,娓娓道来通常会慢一些听老师读一读好不好。(师范读)(5)、生齐读
过渡:除了这些,作者还写了猫的什么呀?谁来读读后面的文字。
(五)、丰富多腔的叫唤
1、学生齐读
2、交流:
A、提问:什么叫丰富多腔的叫唤?
B、这么多种叫唤是作者一次观察到的吗?看来这叫声的背后肯定有许多有趣的故事,咱们不妨想象一下:a、猫先生吃得饱饱的,它会满足的长叫一声——喵;b、听到主人的地召唤,它会短短的应一声——喵;c、碰到一只势均力敌的猫眼看就要打架了,它会突吼一声——喵;d、把脖子伸出来给主人抓痒它会享受得细细的叫一声——喵。
过渡:这就叫“丰富多腔”,来把脸上的笑容带到文中谁来读一读?
3、生读文。
4、齐读。
5、齐背。
(六)、学习猫的“胆小”和“勇猛”
过渡:作者写了它高兴时比谁都温柔可亲,不高兴呢?(生答:一声不出)还写了它的什么特点?(胆小、勇猛)谁来读一读?(出示句子)
师相机点评:有时显得那么勇猛有时又显得那么胆小。
三、总结
同学们所喜欢的特点作者都是用具体的事例表现的。作者通过这些事例写出了猫即老实又贪玩,即贪玩又尽职,高兴时温柔可亲,不高兴时一声不出,它有时是那么胆小有时又是那么勇猛。难怪作者感慨“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可以从“古怪”的字里行间里透露着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看来抓住具体事例就能把事物的特点写得更具体生动。咱们也来学老舍先生的样子,用一个具体的事例来写写猫的其它特点。
四、写话 出示:
猫活泼起来啊,——————。
猫安静起来啊,——————。(1)、学生练习填空。
(2)、学生汇报交流教师随机点评。
五、作业布置
1、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2、写作文片段要求:用以具体事例写一种小动物的某一个特点。
六、板书设计
15、猫
老实 贪玩 尽职
猫——古怪
事
例
高兴 不高兴 胆小 勇猛
小猫——可爱 生气勃勃 天真可爱
教学反思:
《猫》是老舍先生写的一篇状物抒情散文。文章结构严谨,条理清晰,以风趣亲切,通俗晓畅的语言,表现了猫的性情,又从字里行间流露出作家对猫的喜爱之情。
在教学本文时我抓住两个要点:一是深入理解作家对猫各方面性情的描述,学习作家的语言技巧;二是要仔细品味文章中蕴涵着的既显而易见又不着痕迹的感情抒发。教学中,我让学生从字里行间体会“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学生能体会到 9 作者采用对比的方法分三个方面生动形象地描写了猫的古怪性格。“老实”、“贪玩”、“尽职”,这看似矛盾的三方面都集中在猫的性格上,学生通过自己研究发现这三个矛盾的方面是用三次“可是”作转折,写出猫既老实又贪玩,虽贪玩却尽职,虽胆小却勇猛的性格特点。引导学生品味作者用字的妙处。一个“蹭”字形象地写出了猫娇小可爱,同时自然地流露出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在教学中始终贯穿着读与品味,让学生在读书中品味文字的妙哉。教师引导学生读,让学生在读中领悟作者用具体的事例来表现猫性格特点,在课文教学中始终贯穿着写作教学。读、悟、写三者有机结合,让学生在一种轻松愉悦之中学习课文。在语文课堂中能听见学生朗朗读书声,这才是真实的语文。学生学习文本,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让语文课堂鲜活起来,这是我本节课的追求。在教学时,我就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自己的朗读中体会猫的可爱以及老舍爷爷对猫的喜爱,把这种情感通过朗读表现出来。评课:
1、初读全文的基础上,对课文第一大段进行思考“作者介绍了猫的什么特点”,大部分学生很容易找到能概括这个问题答案的词句──“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小猫满月的时候更可爱,腿脚还不稳,可是已经学会淘气”。接着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猫的性格古怪。再从这部分的中心句入手,引导学生用找近义词的方法,帮助理解“实在”“古怪”两个词语。这之间,学生便积累并运用了不少词语。然后顺势利导,通过“它的主人是怎么形容它的古怪的?”这样整体感知的问题,进一步引导学生走进课文,走进作者,在与文本的对话中逐步感悟、理解,从而逐步准确地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即猫的性格特点。
评课人:刘玥
2、本文作者用朴实无华而又生动传神的语言、贴切形象的比喻和拟人化的手法,惟妙惟肖地写出了猫的种种惹人喜爱的神态举止,表达了自己对猫的喜爱之情。廖老师在本课教学中能着力引导学生通过品词析句,体悟情感、学习语言。如,王老师在第一段教学中,紧紧抓住“任凭„„也„„”这个关联词,通过调动学生进行去词比较、感情朗读进行引读,让学生沉浸在文本情境中反复品读、体味,品出了藏在文字背后的情感,使学生为之动心。这是一个语文教师的语文敏感,教师就是运用这种“敏感”引领学生触摸语言文字的温度,走进作者丰富的内心情感世界!老师的课亮点还有很多,比如王老师采用指名读、引读、齐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再如,廖老师的板书美观,教态从容,充满激情等都体现了一个语文教师的功底与素养,都值得我们去认真学习。
评课人:张晓燕
3、廖师指名学生在初读全文的基础上,对课文第一大段进行思考“作者介绍了猫的什么特点”,大部分学生很容易找到能概括这个问题答案的词句──“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小猫满月的时候更可爱,腿脚还不稳,可是已经学会淘气”。接着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猫的性格古怪。再从这部分的中心句入手,引导学生用找近义词的方法,帮助理解“实在”“古怪”两个词语。这之间,学生便积累并运用了不少词语。然后顺势利导,通过“它的主人是怎么形容它的古怪的?”这样整体感知的问题,进一步引导学生走进课文,走进作者,在与文本的对话中逐步感悟、理解,从而逐步准确地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即猫的性格特点。
评课人:金春霞
如同设计师对房子进行装修设计, 不管怎样设计都得符合住房主人的需求。好的情境材料应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并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备课时只要有心,灵感的火花就会在生活的积淀中迸发。选取素材不仅要服务于书本知识,而且要服务于学生发展。“教师与学生的教学生活世界缺乏交往经验,缺乏生命表现, 缺乏与现实生活世界的联系, 并不断被放大而‘侵占’教师与学生的日常生活世界”。本课我初步设想选用学生战胜挫折的典型事例,贴近学生生活,考虑到借班上课,对学情了解不够, 在公开课场合学生是否愿意配合我讲述自己的故事,我很矛盾,最终放弃这个思路。集体备课时,有同行建议我选取感动中国人物“油菜花父子”战胜挫折、追逐梦想的事迹作为素材。名人事迹固然高大上,可我感觉离学生生活较远,不接地气,我们身边有没有这样的普通人? 最后我在溧阳论坛上找到了一则素材, 溧阳市昆仑开发区徐卫飞失去双臂后练就足书绝技和成功创业的故事。
二、问题设置:搭建成功平台
创设好情境后,需要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体验和感悟,一方面落实知识目标,另一方面让学生在挑战中感悟:信心来源于一次次成功的体验。设计的问题应该基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如同让学生摘桃子,既要让学生够得到,又要让学生稍微跳一跳。学生每一次成功的挑战体验都是下一次新的挑战的原动力。怎样搭好这个成功的平台? 一切都取决于教师设计的问题。
首先,设问指向要具体明确。问题不能拐弯抹角,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经验和能力。如徐卫飞的事迹材料, 我原先设问:徐卫飞战胜挫折的创新之处对他有何好处? 学生阅读材料后能直接找到答案,显然过易,没有思维力度。
其次,设问梯度要层层拔高。如果每个问题都拔得太高,学生就会失去探究兴趣,课堂会冷场。如让学生回答“结合材料, 谈谈徐卫飞的事迹对我们战胜成长道路上的挫折有何启示? ”时,问题抛出去后没有一石激起千层浪,为急于实现知识目标,学生的答案无法达到我们的预设,无奈之下只好将答案和盘托出,实则在“灌输”。当时我还暗自责怪学生不配合,教学定力和课堂驾驭能力略显不足。为什么学生不配合? 我们要反思:有没有留足时间给学生思考和讨论? 问题是不是太难?有没有激活学生思维? 点拨是否到位? 归根结底,备课时对学情还是没有充分预设。
最后,设问之间要过渡自然。考虑到问题背后蕴含知识点之间的有效衔接和逻辑推导。围绕徐卫飞的事迹,我设计了两问:(1)面对挫折,徐卫飞练就绝技并且创业成功。有人认为:挫折能磨炼人的意志,使人奋起和成熟。你的观点呢? (2)结合材料, 谈谈徐卫飞的事迹对我们战胜成长道路上的挫折有何启示? 第(1)问是为了讲挫折的双重影响,为了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提出一个辨析题。紧接着我让学生直接看第(2)问,感觉衔接不自然。在讲完挫折的双重影响后,应该有个过渡:挫折是一把双刃剑, 对不同的人有不同影响, 产生的结果也不同,战胜挫折的关键是自己。接下来顺理成章引向第(2)问怎样战胜挫折这个问题。
三、信息呈现:追求简约高效
徐卫飞的故事很长, 我首先考虑找地方电视台对他的事迹进行宣传报道的视频,可网站更新,所有关于他的视频资料网上都没有。也曾联系徐卫飞本人,可他在外地参加活动,那只能对他的事迹材料进行文字加工了。最终呈现的是:徐卫飞的事迹材料旁边配了一张他练就足书绝技的图片,标题是“用残缺的身体,书写完美人生”。考虑好材料呈现方式后,我们需要注意两个问题。
第一,适度运用多媒体技术。
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信息容量很大,服务于书本知识的各种媒体应有尽有。使用课件应避免张数过多,且每张都是文字,否则,学生易视觉疲劳,可以通过多种感官刺激激活学生思维, 调动学生参与热情。如讲中国的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时, 选用苹果公司第五代ipad各国供应商利润分配图作为材料,非常形象直观。另外,可对文字材料关键词句进行字体、颜色、圈点的变换,以便学生提炼和获取有效信息。课堂不是我们炫技的场所,滥用多媒体技术会喧宾夺主。当然不能忽视传统教学方法的使用。如板书,一节课下来,课件展示如同“放电影”,学生“雁过无痕”。不能一味追求形式上的新颖,而失去课堂的本真和简约。
第二,恰当采用小组合作学习。
新课程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小组合作看似热闹,可还是流于形式,其实不是每个题目都有合作探究的必要。课后交流研讨时,听课老师指出在讲到“徐卫飞在成长创业过程中遇到哪些挫折?他又是怎样克服的?”学生讲完徐卫飞受挫的表现后,教师如果用粗点的红线在材料中将徐卫飞遇到的三个挫折划出来,则学生接下来找克服挫折的方法就很容易。
教学本身就是一门缺憾的艺术,没有哪一节课堪称完美,这一个个惊喜和缺憾正是见证我们专业成长的原动力。
摘要: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动态生成的过程,教师的预设是不全面的,课堂随时有意外惊喜和突发状况,所以要对原有教学设计、教学方法进行反思,及时调整和改变教学策略,不断完善教学方案。本文是作者参加市级中考思想品德复习研讨课《笑对生活》的教学反思。从素材选择、问题设置和信息呈现三个层面谈谈优化思品课的一些做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分析和理解本诗的意象和象征意味;能有感情地诵读此诗。过程与方法
通过诵读增强对诗歌的感悟力和理解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诗歌的意境美。【教学重难点】 “象与情合”“情由境生”。【教学方法】
朗读法、启发式、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具准备】 多媒体、幻灯片。【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唐磊的歌《丁香花》导入戴望舒先生的《雨巷》。
师:„„唐磊歌中反复提到一个名叫丁香花的女子,实际上,歌曲最初的创作灵感应该来源于现代名诗人──戴望舒的成名作《雨巷》。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感受并欣赏戴望舒先生《雨巷》中的“丁香情结”(板书课题)。
二、教学步骤
(一)作家介绍
师:为什么一首小诗竟引得后人纷纷模仿„„大家肯定好奇,想了解作者,戴望舒是何许人呢?请一位同学介绍一下。(教师归纳)(幻灯片)
戴望舒,原名戴朝实,又名戴梦鸥,1905年出生于杭州。1929年4月出版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他的成名作《雨巷》即收入此集中。1933年8月出版了《望舒草》,1948年出版了《灾难岁月》,一生留下了诗篇92首。《雨巷》写于1928年,是诗人前期的代表作,这是一首既具有音乐美,又具有朦胧美的象征诗。这首诗发表后,戴望舒获得了“雨巷诗人”的美称。
(二)创作背景(幻灯片)有人说,文学是时代的镜子,大凡优秀的作品都或多或少的留下了那个时代的影子,譬如李白《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石壕吏》、譬如鲁迅《药》,《雨巷》成诗的时代背景又是怎样呢?再请一位同学介绍一下。
(三)朗读指导《雨巷》(课件播放朗诵)
下面就让我们踩着美妙的音乐,一起走进戴望舒先生笔下的雨巷吧„„ 生划分节奏,找韵脚,学生仿读,师范读,感受作品音乐美。(提问:音乐美是如何造成的?)
生:反复、复沓、叠词、押韵,7段,每段6行,不同文字只有几处,构成声音和感情的回环往复。
师:既冲破新格律的束缚,又在音乐美上有所体现,难怪叶圣陶说,此诗为中国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四)课文分析
1.意象理解(幻灯片)
何为意象?(简单地说,就是诗人心中的物象。物是客观存在的,但物象一旦进入诗人眼中,就会蒙上一层主观色彩,就成了意象。意象的显著特点即意在物先。就是说,诗人先有某种情意,而后将它移注于外物之中,这一过程,我们称之为“移情”;移情的结果就是意象的产生。)
如:粉笔(写教师)/白开水(写生活的平淡无味)
师:我们再回到课文,画面里的内容? 生:描绘了一个姑娘。
师:请大家讨论一下迎面而来的是一个怎样的姑娘?请大家发挥自己的想象。
(学生的想象各种各样,但都会提到表现“姑娘”迷茫打扮和衣着以及环境的特点:下雨、潮湿等)
师:同学们所说的这些情绪(迷茫、彷徨、愁怨等)在我们的诗人那里是用一种怎样的意象来概括的?
生:丁香
问:为什么作者用丁香来形容这位姑娘?可不可以用玫瑰、牡丹、梅花、菊花等意象?
生:丁香是愁怨的象征。在我国古典诗歌漫长的历程中,形成了很多传统的意象,它们蕴含的意义基本是固定的。
古诗中用丁香来描写愁的句子:(幻灯片)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李商隐《代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李景《浣溪沙》 讲解:古诗中诗人也用丁香这一意象,在这两首诗中丁香这一意象都指向了同一个字(学生回答:愁)。师:可见,选择意象一定要做到“象与情合”,能不能多举几例?
生:回答如下
月亮。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或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牵挂。如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特别是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从良好的祝愿出发,写兄弟之情。
流水。水在我国古代诗歌里和绵绵的愁丝连在一起,多传达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感伤与哀愁。如:唐代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师:大家分析得很好,由于时间关系,这里不再展开了„„ 2.主旨理解
师:“诗言志,歌咏声”,本诗到底传递了怎样一种“声音”?(生交流讨论,等待提问和老师的总结。)A.政治诗(姑娘=我)
执着追求者“我”──有追求的知识分子的形象。他们在时代黑暗和衰落的背景下,想探寻“我向何处去”,想走一条光明的道路,但他们又感到前途渺茫,无路可走。在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失落的渴望、幻灭的追求,如“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但却始终没有遇到这样一位姑娘,因此我们可就1927年大革命失败这一特定背景为凭借,将它理解为一曲表达理想哀歌的政治诗。
情绪:苦闷、彷徨
基调:困惑、幻灭
B.看成爱情诗未尝不可(姑娘=姑娘)情绪:失恋 基调:哀怨
C.看成哲理诗也有道理(姑娘=理想)情绪:可望而不可即
基调:无奈
(因此,对于诗歌主旨的把握是可以多向的。)3.这首诗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答:巧用象征,诗意朦胧、含蓄(音乐美刚说)除了丁香外,还采用哪些意象达到朦胧、含蓄? A.油纸伞 B.雨巷
(C.丁香)
意境:伤感、惆怅、无奈
(五)想象·探究
1.提问:为什么要用“雨巷”为题,而不是“丁香花”或“丁香姑娘”为题?
(生交流讨论,等待提问)
例: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改成大白天环境如何?);苏轼“乱石穿空,惊涛拍岸„„”(改成西子湖畔如何?)生明确:环境与情感抒发关系密切。“雨巷”是一种基础,提供了一种环境。
提问:(分析环境特征)“雨巷”是由两个字组成:雨和巷,这两个意象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回答:雨:迷茫、潮湿、冷;巷:阴暗、狭窄、悠长等
2.“雨巷”是一种意境,这种意境有利于作者的抒情:“情由境生”。板书:
象 与 情 合 情 由 境 生
(六)归纳小结
这节课我们阅读欣赏了戴望舒的《雨巷》,初读课文,了解了它是一首有象征意义的抒情诗;进一步品味精读,理清了作者的思路,品味了诗歌的内容,把握了诗歌的主旨和特色。
(七)布置作业
“没有想象就没有诗”(艾青)如:邮票、船票、坟墓、海峡──乡愁 请同学们发挥想象,选取生活中的一景或一物,写一首表达某种情感或感悟的现代诗。
最后:男女生分组背诵《雨巷》,再次感受。
三、退出:
(课件播放歌曲)在江涛的歌声《雨巷》中下课。【教学后记】
本节课通过对现代诗歌的学习,旨在让学生对现代诗歌有初步的认识,提高对现代诗歌的鉴赏能力,初步尝试诗歌写作活动。因此在教学中,要将这三个目的贯穿于课文学习的全过程,有意识地加进相关的学习内容。
【《桃花源记》公开课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桃花源记公开课教案10-20
教学设计桃花源记09-15
《桃花源记》教学建议06-14
12 桃花源记 教学设计10-11
《桃花源记》的教学设计01-17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的方案05-24
桃花心木教育教学案例06-22
游“桃花”—游桃花岛作文11-19
四年级语文课《三月桃花水》教学反思10-20
桃花源记练习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