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管理管理标准剖析
为加强公司档案管理,有效地保护和利用档案,充分发挥档案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作用,切实做好保密工作,特制定本办法。
第一条
公司档案是指公司在经营管理活动中形成的,按照相关归档制度集中保管起来的各种具有保存价值的文件资料。
第二条
公司档案包括文书档案、工程技术档案、人事档案、财务档案、新闻书稿档案和电子档案等。
(一)文书档案包括规章制度、文件、会议纪要、会议原始记录、计划、总结、工作报告、报表、图表,重大活动、庆典活动、公司沿革、大事记有关资料,各类证照(具体归档范围见附件1),与其它单位来往的函件、经济资料、合同、协议等。
(二)工程技术档案包括项目审批、工程设计、施工、竣工验收等各阶段形成的文字材料及图纸、图表。(具体归档范围见附件2)
(三)人事档案包括员工个人信息表、身份证复印件、各种证书复印件、劳动合同、社保手册、登记表、培训及考评资料等。
(四)财务档案包括会计凭证、会计帐册、会计报表、审计报告及其他相关财务资料。
(五)新闻书稿档案包括涉及公司的各种报纸、杂志、图书、照片、音像制品、书画、年鉴、史志。
(六)电子档案是指在工作中利用电脑形成的,以光盘为载体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历史记录。
第三条
公司档案管理工作包括档案的收集、整理、移交、借阅、鉴定及销毁。其遵循由总经理办公室集中统一管理为主、各相关部门管理为辅的原则,即公司档案最终由总经理办公室集中统一管理(财务档案除外),各部门可根据需要保存复印件,以便维护档案的完整性、安全性和日后使用的及时性。
第四条
总经理办公室是档案管理工作的职能部门,负责公司档案管理的指导、监督和检查工作以及档案的保管和保密工作。各相关部门是档案管理工作的配合部门,负责本部门档案的收集、整理及临时管理工作。
公司各部门负责人是档案工作的第一负责人,对档案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保密性和使用的及时性负责。
第五条
公司档案的收集和整理
(一)文书档案的收集和整理
1、归档的文件应收集齐全,发文底稿和正本应同时归档,重要的文件材料、合同、协议应至少归档两份,分别作为正卷和副卷保存。如原件无法存档时,应留存复印件,并注明原件去向。
2、归档的文件材料,应遵循文件的自然形成规律,按照文件之间的联系分类立卷。立卷要根据文件之间的联系进行系统排列。
3、归档的案卷必须编号,每卷都要填写卷内目录。
4、属于永久、长期保管的档案材料,应使用蓝黑墨水或碳素墨水书写,如不符合要求,应重新书写后再归档。
(二)工程技术档案的收集和整理
1、工程技术档案由项目部指定专人负责收集、整理,对需归档的资料及时立卷、编号、归档。
2、在收集工程技术档案资料过程中需相关部门配合时,相关部门必须积极配合,及时提供有关资料。
(三)人事档案的收集和整理
1、人事部门应将员工相关资料收集齐全,按部门归入个人档案,并由专人统一负责管理,在保存时限内,确保员工个人资料的安全。
2、员工正常履行离职手续后,除社保手册归还本人外,其它资料原则上不予退还,由人事部门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处理。
(四)财务档案的收集和整理
1、各种会计凭证、帐册、报表及有关财务资料,必须按财务制度的相关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收集并装订成册,并由财务部指定专人统一保管。
2、财务档案应按《会计法》中的具体规定年限进行保存。
(五)新闻书稿档案的收集和整理
1、新闻书稿档案应分类整理,填写目录标签,注明标题、主要内容、制作归档时间。
2、任何部门和个人都不得私自保存、销毁、带走应归档的新闻书稿档案。
(六)电子档案的收集和整理
1、各部门电子档案每半年备份刻录一次,刻录光盘应即时移交总经理办公室统一保管。
2、刻录光盘需按编号注明内容、制作人和制作日期。第六条
公司档案的移交
(一)公司各部门当年所产生的档案由本部门自行收集并临时保管。每年第一季度末必须将上年度档案资料完整地移交给总经理办公室。各部门办理的公司证照及相关重要资料在办理完成后应立即移交总经理办公室。
(二)工程技术档案需分阶段移交总经理办公室归档保管,在工程竣工后应全部移交。
(三)档案移交手续应由总经理办公室和各相关部门共同办理,移交时应编制移交目录(一式两份),交接双方认真核对移交材料并确认无误后,在移交目录上签字,各执一份存查。
第七条
公司档案的借阅
(一)借阅公司档案应严格履行审批手续,借阅时必须填写档案借阅登记簿,由借阅人、借阅部门负责人、档案管理员签字,经总经理办公室主任确认后,才能借阅、复印。借阅时间一般不超过7个工作日,重要档案如证照正副本、重要合同等需经借阅部门主管副总签字确认后方能借阅,时限为1个工作日。超过以上时间需经常务副总批准。
(二)外单位借阅我公司保存的档案,须经公司常务副总审批后,由有关部门经办人员陪同办理。
(三)凡借阅的档案不准转借、拆封、调换、污损、剪裁、划句,以保持档案的完整清洁。
第八条
公司档案的鉴定与销毁
(一)公司定期组织对档案材料的鉴定工作,鉴定工作应由公司主管副总、办公室主任、有关部门主任、档案管理员等组成的鉴定小组共同履行,对无保存价值的档案及短期的档案材料提出销毁意见。
(二)鉴定档案须认真细致地进行审查,鉴定工作结束后,鉴定小组应写出 3 鉴定报告并附上销毁清册,经常务副总批准后方可销毁。
(三)销毁档案时须注意保密,指派两人负责监销,监销人在销毁清册上签字。
第九条
本办法由总经理办公室负责解释。第十条
本办法自下发之日起执行。
二〇一六年二月十二日
附件1
证照归档范围
一、营业执照正(副)本
二、组织机构代码证正(副)本
三、资质证书正本
四、合资企业批准证书正本
五、企业经济户口簿正本
六、国有土地使用权证正(副)本
七、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正(副)本
八、建筑工程规划许可证正(副)本
九、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正(副)本
十、建设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批准书
十一、商品房预售许可证
十二、房地产开发项目手册
十三、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书
附件2
工程技术档案归档范围
一、开发部收集的各种资料: 1.项目申请报告及审批等文件; 2.项目基建任务书及批准文件; 3.初步设计、技术设计等批准文件; 4.建设用地、征地、拆迁、补偿等文件;
5.建设管理、规划、开工、消防、环保、人防、抗震等批准文件; 6.节能、墙改等有关职能部门的审批文件; 7.重要会议纪要、领导讲话等记录; 8.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9.施工用水、用电、正式用水、用电、供暖等批准文件。
二、项目部收集的各种资料:
1.施工场地移交文件,施工高程点移交文件; 2.放线、定位测量记录、定位、标高复核记录; 3.地质勘察报告,地基验槽记录; 4.地基钻探及异常现象处理记录; 5.凿井降水施工协议书及施工方案; 6.土方支护施工协议书及施工方案; 7.临时开挖手续;
8.工程监理委托书、监理资料及文件; 9.招、投标文件、中标通知书;
10.施工图纸、会审记要、设计变更、技术联系单; 11.施工组织设计、开挖方案、工程技术处理方案记录;
12.开工报告、竣工报告、工程质量预验表、交工验收证明、工程验收备案表; 13.钢材、水泥、沥青胶、材料、砂、石、砌砖等材料合格证及试验报告; 14.各种建材、设备合格证及试验报告; 15.砼、砂浆等材料试验抗压报告;
16.隐蔽验收记录(土建、给排水、采暖、消防、通风、电气); 17.结构验收记录、竣工验收记录、房屋交接表; 18.沉降观测记录及冬、雨季施工方案、检查记录; 19.各种电气设备合格证、调试测试记录; 20.各种管道打压、灌水、焊接等试验记录;
21.各分项、分部、单位工程质量评定、监验记录、监理报告; 22.消防、电梯验收文件、合格证、调试记录、操作规程; 23.各专业施工竣工图; 24.重要会议记录、通知、便函。
三、经贸公司收集的各种资料:
1.各种材料、设备订货单、协议书、合格证、说明书及试验报告单、检测报告单;
一、应收账款成本
企业应收账款有可能造成坏账损失。不仅如此,应收账款的增加还会造成资金成本和管理费用的增加。许多企业没有充分认识和估算应收账款下列3项成本:一是机会成本。应收账款作为企业用于强化竞争、扩大市场占用率的一项短期投资占用,明显丧失了该部分资金投入于证券市场及其他方面的收入。应收账款的机会成本等于企业用于维持赊销业务所需要的资金乘以市场资金成本率(一般可按有价证券利息率)之积。二是管理成本。企业对应收账款的全程管理所耗费的开支,主要包括对客户的资信调查费用,应收账款账簿的记录费用,收账过程开支的差旅费、通讯费、人工工资、诉讼费以及其他费用。是坏账成本。因应收账款存在着无法收回的可能性,所以就会给债权企业带来呆坏账损失,即坏账成本。企业应收账款余额越大,坏账成本就越大。以上前两项构成应收账款的直接成本,第三项为应收账款的风险成本。许多企业为了开拓并占领市场,降低产成品的仓储费用、管理费用而采用赊销方式,没有双边衡量应收账款的边际产出与边际投入问题。其实我们需要在应收政策做增加的盈利和这种政策的成本之间作出权衡。只有当应收账款所增加的盈利超过所增加的成本时,才应当实施应收账款赊销;如果应收账款有着良好的盈利前景,就应当放宽信用政策增加赊销量。
二、信用政策的确定
(一)信用期间。
信用期间是企业允许顾客从购货到付款之间的时间,或者说是企业给予顾客的付款期间。信用期过短,不足以吸引顾客,在竞争中使销售额下降;信用期过长,应收账款、收账费用、坏账损失就会增加,因此企业必须慎重考虑,确定出恰当的信用期。
例1:某公司现在采用30天按发票金额付款的信用政策,拟将信用期放宽至n天,仍按发票金额付款即不给折扣。假设风险的最低报酬率为15%,信用期每增加一天销售量将增加600件,可能发生的坏账费用为30元,可能发生的坏账损失为130元,其他数据如下表1所示。
那么信用期间n最大为多少时,才能使企业的应收账款的盈利大于成本呢?
当企业的应收账款的盈利等于成本时,即当收益增加等于成本费用的增加,此时信用期间n取得最大值。当收益增加等于成本费用增加时:
解得:n=273.3天即企业在不提供其他优惠条件时能承受的最大的信用期间为273天。企业应根据欠款企业的具体情况提供30天-273天之间的信用期。
(二)信用标准。
信用标准,是指顾客获得企业的交易信用所应具备的条件。如果顾客达不到信用标准,便不能享受企业的信用或只能享受较低的信用优惠。
信用标准的确立主要应用“5C”模型:
1.品质,这一点经常被视为评价顾客的首要因素。2.能力,是指顾客的偿还债务的能力,主要是看顾客的流动资产的质量。3.资本,是指顾客的财务实力和财务状况,表明顾客可能偿还债务的背景。4.抵押,是指顾客无力付款或者无力支付款项时,能够被用于抵押的资产。这对不知底细和信用状况有争议的顾客尤为重要。5.条件,是指可能影响顾客付款能力的经济环境。
(三)现金折扣。
现金折扣是企业对顾客在商品价格上所做的扣减。现金折扣可能给企业带来收益,但它也会使企业增加成本,即价格折扣的损失,因此当企业给予顾客某种现金折扣时,应当考虑折扣所给企业带来的收益与成本孰高孰低,权衡利弊,抉择决断。那么企业到底最多给予多少的现金折扣才是对企业有利的呢?下面我们将以例题说明这个问题。
例2:某公司现在采用30天按发票金额付款的信用政策,拟将信用期放宽至60天,仍按发票金额付款即不给折扣。假设最底报酬率为15%,其他数据如下表2所示。
假定该公司在放宽信用期的同时,为了吸引顾客,想在提出现金折扣条件,即m/30、n/60公司估计会有一半的顾客将享受现金折扣优惠,那么m最大为多少才能保证对企业有利呢?
1.收益的增加=销售量的增加×单位边际贡献=(120 000-100 000)×(5-4)=20 000(元)
2.应收账款增加造成的应计利息的增加=应收账款占用资金×资本成本
应收账款占用资金=应收账款平均余额×变动成本率
应收账款平均余额=日销售额×平均收现期
5.现金折扣成本的增加=新的销售水平×新的现金折扣率×享受现金折扣的顾客比例-旧的销售水平×旧的现金折扣率×享受现金折扣的顾客比例=600 000×m×50%-50 000×0×0=300 000×m
当企业收益的增加额等于成本费用的增加额时为企业所能承受的最大现金折扣,即:20 000=4 000+1 000+4 000+300 000×m
解得:m=0.0367
即企业所能承受的最大折扣条件为0.0367/30、n/60;
企业应根据应收账款收回可能性的大小提供0.0367-1的现金折扣。
三、应收账款的收账
一般来说,收账的花费越大,收账措施越有利,可收回的账款也越多,坏账损失就越小,因此制定收账政策,又要在收账费用和所减少的坏账损失之间作出权衡。
例三:某公司商品赊销净额为960万元,变动成本率为65%,资金利率为20%,在现有的收账政策下,全年的收账费用为10万元,坏账损失率为8%,平均收款天数为72天。如果改变收账政策,全年的收账费用为16万元,坏账损失率为5%,平均收款天数为45天。企业是否要改变收账政策?
1.采用原收账政策时:
管理成本=10万元
坏账成本=960×8%=76.8(万元)
信用成本=24.96+10+76.8=111.76(万元)
2.改变收账政策时:
坏账成本=960×5%=48(万元)
信用成本=15.6+16+48=79.6 (万元)
所以,在原来收账政策下的信用成本为111.76万元,改变收账政策后的信用成本为79.6万元.可以改变收账政策。
【关键词】企业;运营管理;项目管理;问题
前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市场竞争的愈发激烈,企业可以获得利润效益也愈发减少。而如果一个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环境中获得较好的发展,就必须得加强运营成本以及项目成本管理,增加企业的运营管理效力,提高企业项目管理水准,这样才可以使企业在市场经济环境和其他企业竞争中取得更高的效益,获得更高的利益,而这对于企业发展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而在进行企业的内部运营管理和项目管理中的过程中,管理能力的高低就决定了企业获取利润的高低,与此同时对企业的内部运营管理和项目管理进行全面剖析,有利于企业防范财务风险,使企业赢得行业的行业中的竞争优势,成为行业的佼佼者。所以,如果我的企业想要发展的好,必须得从加强运营成本和项目成本管理上着手,除此之外,还要对可以直接影响企业效益的财务管理中,防范其风险性。积极面对其财务管理中的弊端,需求新措施去健全改善,唯有这样企业才可以进一步的提高其企业运营管理和项目管理的水平,或的更大的企业效益,增加企业生产率。而小下文主要介绍了我国企业运营管理和项目管理中面临的问题着手,从而提出了一系列相关举措进行论述。
一、我国企业运营管理以及项目管理中面临的问题
企业内部的运营管理以及项目管理贯穿于企业内部各个部分,企业在日常的经营管理过程中,应当不断地增加本身的管理水平,增加企业的生产效益,而这样才能使企业在日后的发展中更好,才有可能达到运营管理的高水平。但是现阶段我国企业运营管理以及项目管理中却存在一些问题,使得我国企业在运营过程中受阻,而关于我国企业运营管理和项目管理中面临着以下几个问题,分别是:
⒈人员对企业运营管理和项目管理的重视度不够
依据目前来说,我国企业中人员对企业的运营管理和项目管理重视度不够,下面分两个方面进行阐述:第一,我国企业内部人员原因。许多企业中超过半数的工作人员都认为,企业在进行运营管理和项目管理时,只不过是财务部分和项目部门的工作任务,跟企业中其余的部门无关,从而使企业在实施运营管理和管理时并不是多方合作,而是单单仅仅依靠财务部门和项目部门这两个部门的合作,而现存这种观念的企业人员是错误的。因为如果一个企业要想实施好的运营管理和项目管理不单单要依靠财务部门与项目部门之间的合作,还要其他部门的通力协作,这样才可以让企业上下一条心,完成企业的运营管理额项目管理。第二,企业内部的运营管理和项目管理的制度不够完善,机制不够健全。在我国的一些企业中有进行运营管理和项目管理的工作,但因为企业内部管理者不够重视其发挥的作用,从而使企业内部的运营管理和项目管理的制度不够完善,机制不够健全,
⒉企业运营管理和项目管理控制力度不够
上文中提到了人员对企业运营管理和项目管理的重视度不够外,企业运营管理和项目管理中控制力度不夠也是其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根据我国企业运营管理和项目管理中控制力度不够这个问题,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阐述:第一,对材料的价格无法进行准确的估算,这也是企业运营管理与项目管理中,控制力度力度不够的重要表现。一般看来,企业中负责采购材料的主要部门是企业中的项目部。而因为企业在之前并没有对企业运营管理和项目管理确立完善的制度,进行有效的对策,而且企业中的项目部对材料中的市场价格无法准确估算和进行把握,致使企业发生购买原材料的价格偏高,从而增加了材料的成本预算,增加企业成本。第二,我国的许多企业即使有采取适当的成本价格购入材料,但因为材料进入仓库后,没有对进行完善的保存和合理的管理和保护,就可能会出现材料损坏,钢铁腐蚀等现象的发生,而往往这样很可能使材料的重复利用率降低。
⒊我国企业运营管理和项目管理的实用力度不够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技术的日新月异,在我国企业运营管理和项目管理中面临的问题也日发凸显,其中企业运营管理和项目管理的实用力度不够这一问题成为了阻碍企业生产发展中重要的障碍点。根据我国大部分企业状况来说,在企业经营成本上,其管理制定体系不够完善,制定内容不够合理。而在一些企业也进行了运营管理和项目管理这两种管理,而且对运营管理和项目管理的进行了制定,但因为加入企业运营管理和项目管理制定的人员大部分都是属于技术类人员,所以对其运营管理和项目管理进行制定的大多数原因都是对企业切实可行进行分析,而对企业经营管理运营成本上,缺乏可控性,使其管理方法无法进行实施。
二、企业运营管理和项目管理的相关对策
综上可得,在我国大部分企业中都面临着运营管理和项目管理问题,所以,下文提出了一系列关于了我国企业应当如何加强运营成本以及项目成本管理的措施,进而增加企业的效益。
⒈提高人员对企业运营管理和项目管理的重视度
第一,应使企业中全部部门中的人员加强对运营管理和项目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应把这两个方面的管理单单看成是财务部门和项目部门的工作,应把各个部门加在一起协调合作,从而进行有力的管理和合作。第二,应加强企业的经营管理和运营成本的有效控制,根据在实践操作中的企业运营管理和项目管理的现况,制定出高效合理的管理制度和健全其机制,采用有用的管理举措,从而提高企业的运营管理和项目管理水平。
2.加强企业经营成本管理的控制
首先,作为企业的项目部门来说,应当在购买材料时,对市场进行充分的调查,争取能够使用最少的成本购买质量达标的材料,这样才能够有效的降低项目的成本,减少资金的浪费。其次,企业内部的仓库管理部门应当提高自身的职业素质,做到定期的盘点,尽可能的减少企业内部所耗用的材料不必要的浪费,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企业内部成本价格,促使企业内部整体的运营成本得到更好的提升,对自身的经营管理和运营成本等问题进行有效的控制,防止企业的运营管理成本的预算偏高,运营管理和项目管理无法实现高水平提升的情况发生。
⒊健全企业管理和项目管理体系
第一,要制定企业运营管理和项目管理计划。在制定企业的运营管理和项目管理计划中,计划的内容不仅要包括可行性的分析还要对运营成本进行控制,从而使企业经营管理成本项目能够实施。第二,企业在进行运营管理和项目管理制定的过程中,要对其实施计划的本身给予重视。在企业运营管理和项目管理上对合理的运营管理和项目管理计划进行实施,把在实际中使用的运营成本和计划中制定的运营成本实施一对一的对照,从而对所出现的运用成本管理中的问题解决,提高企业的生产。
三、结束语
企业的运营管理以及项目管理贯穿于企业内部管理的各个环节,我国企业只有实施有效的运营管理和项目管理方法,提高企业中各个职能部门的综合素质,才能够促使企业实现更高的利益。
参考文献
[1]张路明.企业运营管理及企业集成项目管理探究[J].会计师,2013,(06).
Linux 是一种动态系统,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计算需求。Linux 计 算需求的表现是以进程 的通用抽象为中心的。进程可以是短期的(从命令行执行的一个命令),也可以 是长期的(一种网络服务)。因此,对进程及其调度进行一般管理就显得极为重要。
在用户空间,进程是由进程标识符(PID)表示的。从用户的角度来看,一个 PID 是一个数字值,可 惟一标识一个进程。一个 PID 在进程的整个生命期间不会更改,但 PID 可以在进程销毁后被重新使用, 所以对它们进行缓存并不见得总是理想的。
在用户空间,创建进程可以采用几种方式。可以执行一个程序(这会导致新进程的创建),也可以在 程序内,调用一个 fork 或 exec 系统调用。fork 调用会导致创建一个子进程,而 exec 调用则会用新 程序代替当前进程上下文。接下来,我将对这几种方法进行讨论以便您能很好地理解它们的工作原理。
在本文中,我将按照下面的顺序展开对进程的介绍,首先展示进程的内核表示以及它们是如何在内核 内被管理的,然后来看看进程创建和调度的各种方式(在一个或多个处理器上),最后介绍进程的销毁。
进程表示
在 Linux 内核内,进程是由相当大的一个称为 task_struct 的结构表示的。此结构包含所有表示此 进程所必需的数据,此外,还包含了大量的其他数据用来统计(accounting)和维护与其他进程的关系( 父和子)。对 task_struct 的完整介绍超出了本文的范围,清单 1 给出了 task_struct 的一小部分。 这些代码包含了本文所要探索的这些特定元素。task_struct 位于 ./linux/include/linux/sched.h。
清单 1. task_struct 的一小部分
struct task_struct { volatile long state; void *stack; unsigned int flags; int prio, static_prio; struct list_head tasks; struct mm_struct *mm, *active_mm; pid_t pid; pid_t tgid; struct task_struct *real_parent; char comm[TASK_COMM_LEN]; struct thread_struct thread; struct files_struct *files; ...};
在清单 1 中,可以看到几个预料之中的项,比如执行的状态、堆栈、一组标志、父进程、执行的线程 (可以有很多)以及开放文件。我稍后会对其进行详细说明,这里只简单加以介绍。state 变量是一些表 明任务状态的比特位。最常见的状态有:TASK_RUNNING 表示进程正在运行,或是排在运行队列中正要运 行;TASK_INTERRUPTIBLE 表示进程正在休眠、TASK_UNINTERRUPTIBLE 表示进程正在休眠但不能叫醒; TASK_STOPPED 表示进程停止等等。这些标志的完整列表可以在 ./linux/include/linux/sched.h 内找到 。
flags 定义了很多指示符,表明进程是否正在被创建(PF_STARTING)或退出(PF_EXITING),或是进 程当前是否在分配内存(PF_MEMALLOC)。可执行程序的名称(不包含路径)占用 comm(命令)字段。
每个进程都会被赋予优先级(称为 static_prio),但进程的实际优先级是基于加载以及其他几个因 素动态决定的。优先级值越低,实际的优先级越高。
tasks 字段提供了链接列表的能力。它包含一个 prev 指针(指向前一个任务)和一个 next 指针( 指向下一个任务)。
进程的地址空间由 mm 和 active_mm 字段表示。mm 代表的是进程的内存描述符,而 active_mm 则是 前一个进程的内存描述符(为改进上下文切换时间的一种优化)。
thread_struct 则用来标识进程的存储状态。此元素依赖于 Linux 在其上运行的特定架构,在 ./linux/include/asm-i386/processor.h 内有这样的一个例子。在此结构内,可以找到该进程自执行上 下文切换后的存储(硬件注册表、程序计数器等)。
进程管理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如何在 Linux 内管理进程。在很多情况下,进程都是动态创建并由一个动态分配 的 task_struct 表示。一个例外是 init 进程本身,它总是存在并由一个静态分配的 task_struct 表示 。在 ./linux/arch/i386/kernel/init_task.c 内可以找到这样的一个例子。
Linux 内所有进程的分配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是通过一个哈希表,由 PID 值进行哈希计算得到; 第二种方式是通过双链循环表。循环表非常适合于对任务列表进行迭代。由于列表是循环的,没有头或尾 ;但是由于 init_task 总是存在,所以可以将其用作继续向前迭代的一个锚点。让我们来看一个遍历当 前任务集的例子。
任务列表无法从用户空间访问,但该问题很容易解决,方法是以模块形式向内核内插入代码。清单 2 中所示的是一个很简单的程序,它会迭代任务列表并会提供有关每个任务的少量信息(name、pid 和 parent 名)。注意,在这里,此模块使用 printk 来发出结果。要查看具体的结果,可以通过 cat 实用 工具(或实时的 tail -f /var/log/messages)查看 /var/log/messages 文件。next_task 函数是 sched.h 内的一个宏,它简化了任务列表的迭代(返回下一个任务的 task_struct 引用)。
清单 2. 发出任务信息的简单内核模块(procsview.c)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nt init_module( void ){ /* Set up the anchor point */ struct task_struct *task = &init_task; /* Walk through the task list, until we hit the init_task again */ do { printk( KERN_INFO “*** %s [%d] parent %sn”, task->comm, task->pid, task->parent->comm ); } while ( (task = next_task(task)) != &init_task ); return 0;}void cleanup_module( void ){ return;}
可以用清单 3 所示的 Makefile 编译此模块。在编译时,可以用 insmod procsview.ko 插入模块对 象,也可以用 rmmod procsview 删除它。
清单 3. 用来构建内核模块的 Makefile
obj-m += procsview.oKDIR := /lib/modules/$(shell uname -r)/buildPWD := $(shell pwd)default: $(MAKE) -C $(KDIR) SUBDIRS=$(PWD) modules
插入后,/var/log/messages 可显示输出,如下所示,
从中可以看到,这里有一个空闲任务(称为 swapper)和 init 任务(pid 1)。
Nov 12 22:19:51 mtj-desktop kernel: [8503.873310] *** swapper [0] parent swapperNov 12 22:19:51 mtj-desktop kernel: [8503.904182] *** init [1] parent swapperNov 12 22:19:51 mtj-desktop kernel: [8503.904215] *** kthreadd [2] parent swapperNov 12 22:19:51 mtj-desktop kernel: [8503.904233] *** migration/0 [3] parent kthreadd...
注意,还可以标识当前正在运行的任务。Linux 维护一个称为 current 的符号,代表的是当前运行的 进程(类型是 task_struct)。如果在 init_module 的尾部插入如下这行代码:
printk( KERN_INFO, “Current task is %s [%d], current->comm, current->pid );
会看到:
Nov 12 22:48:45 mtj-desktop kernel: [10233.323662] Current task is insmod [6538]
注意到,当前的任务是 insmod,这是因为 init_module 函数是在 insmod 命令执行的上下文运行的 。current 符号实际指的是一个函数(get_current)并可在一个与 arch 有关的头部中找到(比如 ./linux/include/asm-i386/current.h 内找到)。
进程创建
让我们不妨亲自看看如何从用户空间创建一个进程。用户空间任务和内核任务的底层机制是一致的, 因为二者最终都会依赖于一个名为 do_fork 的函数来创建新进程。在创建内核线程时,内核会调用一个 名为 kernel_thread 的函数(参见 ./linux/arch/i386/kernel/process.c),此函数执行某些初始化后 会调用 do_fork。
创建用户空间进程的情况与此类似。在用户空间,一个程序会调用 fork,这会导致对名为 sys_fork 的内核函数的系统调用(参见 ./linux/arch/i386/kernel/process.c)。函数关系如图 1 所示。
图 1. 负责创建进程的函数的层次结构
从图 1 中,可以看到 do_fork 是进程创建的基础。可以在 ./linux/kernel/fork.c 内找到 do_fork 函数(以及合作函数 copy_process)。
do_fork 函数首先调用 alloc_pidmap,该调用会分配一个新的 PID。接下来,do_fork 检查调试器是 否在跟踪父进程。如果是,在 clone_flags 内设置 CLONE_PTRACE 标志以做好执行 fork 操作的准备。 之后 do_fork 函数还会调用 copy_process,向其传递这些标志、堆栈、注册表、父进程以及最新分配的 PID。
新的进程在 copy_process 函数内作为父进程的一个副本创建。此函数能执行除启动进程之外的所有 操作,启动进程在之后进行处理。copy_process 内的第一步是验证 CLONE 标志以确保这些标志是一致的 。如果不一致,就会返回 EINVAL 错误。接下来,询问 Linux Security Module (LSM) 看当前任务是否 可以创建一个新任务。要了解有关 LSM 在 Security-Enhanced Linux (SELinux) 上下文中的更多信息, 请参见 参考资料 小节。
接下来,调用 dup_task_struct 函数(在 ./linux/kernel/fork.c 内),这会分配一个新 task_struct 并将当前进程的描述符复制到其内。在新的线程堆栈设置好后,一些状态信息也会被初始化 ,并且会将控制返回给 copy_process。控制回到 copy_process 后,除了其他几个限制和安全检查之外 ,还会执行一些常规管理,包括在新 task_struct 上的各种初始化。之后,会调用一系列复制函数来复 制此进程的各个方面,比如复制开放文件描述符(copy_files)、复制符号信息(copy_sighand 和 copy_signal)、复制进程内存(copy_mm)以及最终复制线程(copy_thread)。
之后,这个新任务会被指定给一个处理程序,同时对允许执行进程的处理程序进行额外的检查 (cpus_allowed)。新进程的优先级从父进程的优先级继承后,执行一小部分额外的常规管理,而且控制 也会被返回给 do_fork。在此时,新进程存在但尚未运行。do_fork 函数通过调用 wake_up_new_task 来 修复此问题。此函数(可在 ./linux/kernel/sched.c 内找到)初始化某些调度程序的常规管理信息,将 新进程放置在运行队列之内,然后将其唤醒以便执行。最后,一旦返回至 do_fork,此 PID 值即被返回 给调用程序,进程完成。
进程调度
存在于 Linux 的进程也可通过 Linux 调度程序被调度。虽然调度程序超出了本文的讨论范围,但 Linux 调度程序维护了针对每个优先级别的一组列表,其中保存了 task_struct 引用。任务通过 schedule 函数(在 ./linux/kernel/sched.c 内)调用,它根据加载及进程执行历史决定最佳进程。在 本文的 参考资料 小节可以了解有关 Linux 版本 2.6 调度程序的更多信息。
进程销毁
进程销毁可以通过几个事件驱动 — 通过正常的进程结束、通过信号或是通过对 exit 函数的调用。 不管进程如何退出,进程的结束都要借助对内核函数 do_exit(在 ./linux/kernel/exit.c 内)的调用 。此过程如图 2 所示。
图 2. 实现进程销毁的函数的层次结构
do_exit 的目的是将所有对当前进程的引用从操作系统删除(针对所有没有共享的资源)。销毁的过 程先要通过设置 PF_EXITING 标志来表明进程正在退出。内核的其他方面会利用它来避免在进程被删除时 还试图处理此进程。将进程从它在其生命期间获得的各种资源分离开来是通过一系列调用实现的,比如 exit_mm(删除内存页)和 exit_keys(释放线程会话和进程安全键)。do_exit 函数执行释放进程所需 的各种统计,这之后,通过调用 exit_notify 执行一系列通知(比如,告知父进程其子进程正在退出) 。最后,进程状态被更改为 PF_DEAD,并且还会调用 schedule 函数来选择一个将要执行的新进程。请注 意,如果对父进程的通知是必需的(或进程正在被跟踪),那么任务将不会彻底消失。如果无需任何通知 ,就可以调用 release_task 来实际收回由进程使用的那部分内存。
结束语
各位专家、领导、老师们:大家下午好!
我是管理系物流管理专业的责任教师,首先对专家组莅临我院指导工作表示热烈的欢迎,下面由我代表物流管理专业的全体教师汇报一下本专业的基本情况。主要从五方面进行介绍:
1.物流管理专业基本情况介绍
2.物流管理专业剖析
3.专业特色或创新项目
4.存在问题
5.整改思路与措施
一、物流管理专业基本情况介绍
物流管理专业于2005年开始招生,是我院近年根据社会需求状况设定的新专业之一,也是目前管理系的主要专业。这些年,这个专业从零起步获得了长足的发展。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招生规模、教师队伍、实训情况。
组织机构管理
我系在两年多的时间内建设了一支结构完善、管理有序、战斗力强的管理队伍。见(管理系组织机构图)
第一,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发展稳定。
物流管理专业从05年开始招生,招生规模逐年壮大,日趋稳定,05年151人、06年316人07年238人。
现在共有教学班16个(06级6个班,07级6个班08级4个班),在校生共计756人。插图
第二,有了自己的结构较合理的专职教师队伍。
第三,建立了本专业的校内外实训基地。
校内:2007年我们建立了现代化的物流管理实训室。
可进行仓储、运输供应链管理等相关实训,目前已使用该实训室开展多次实训,效果良好。该实训室能满足117名学生同时进行实训操作,达到锻炼专业技能、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基本达到课程教学实训的要求。
校外:近三年内在北京、天津、石家庄等地建立了十多家本专业的实习实训基地。
本专业和多家企业合作,目前已建有运行良好并有保障机制的校外实训基地11家,能满足我专业学生的顶岗实训和毕业实习的需要,达到教学实训的要求。
学院大力支持各专业探索产、学结合的办学模式,我系物流管理专业教师主动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工作,从2005年至今我系教师赴企业实践累计20余人次。
下面就是教师赴企业实践记录表(链接)
产学突出:教师走出去
二、物流管理专业剖析
物流专业的实际操作性较强,我们通过四方面的融会贯通实现预先设定的教学效果,第一专业教育思想与办学机制的改革、第二人才培养模式、第三专业建设、第四质量管理与控制,最后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一)教育思想转变
为转变教育思想,管理系、物流管理教研室制定了转变专业教育思想理论学习计划,重点学习国务院、教育部的有关文件如:《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教高[2000]2号)、《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国务院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等。通过学习和讨论,统一了认识,转变了观念。
(二)办学机制的改革
发展并逐渐转变为产学结合的办学机制
封闭——开放——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校企合作办学
人才培养模式包括六大部分
1.专业调整与培养目标
2.人才培养计划
3.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
4.教学方法、手段改革
5.职业专门能力、技能培训与考核
6.职业关键能力与素质培养
(三)专业培养目标
我院为高等职业教育院校,突出职业技能的培养,我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
适合于物流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岗位主要有:采购、运输管理、仓储管理、物流配送、物料管理与控制、装卸搬运、流通加工、物流市场营销、国际物流管理、物流信息管理等工作。
(四)人才培养计划
人才培养计划
(一):制订过程(流程图)
人才培养计划
(二)人才培养计划制订的依据和基本原则主要是教育部[2000]2号文件附件一(《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附件一》),确定人才培养模式的依据及专业教学改革思路主要依据的是教育部[2006]16号文件(《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链接:
人才培养计划
(三)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上还突出“双证”教育。在现行的人才培养计划中,嵌入职业资格证书教育,专业课涵盖职业资格证书教育内容,职业资格证书培训又强化学历教育中职业技能的再培训。
(五)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
课程体系设计思想——理论课——实践课——资格考试(嵌入)
(六)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
教学方法、考试模式、现代化教育手段
(七)职业专门能力、技能培训与考核
物流师、报关员、报检员和国际货运代理员
(八)职业关键能力与素质培养
在教学工作中,不仅关注专业能力的培养,也强调了职业关键能力与素质的培养。主要工作有:
(1)“两课”教学具有针对性。
(2)在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方面,把育人为本摆到学院工作的中心位置,力求做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3)在课堂教学上,根据本专业的职业特点,进行职业道德教育。
(4)将必要的人文课程、修养课程等融入到教学计划中。在教学计划中开设了《形势与政策》、《职业涯规划》、《商务礼仪》、《财经应用文写作》、《管理学原理》等。学校开设的选修课程较少。
(5)开展丰富的课余科技、文化、体育等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参与积极性高。
(九)专业建设
(十)教师队伍建设
搞好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在师资队伍的建设上,我们的做法是:
第一,专兼教师总量比例合理搭配。为了保证教师队伍具有良好的师资弹性,我们引入了一批有实践经验的高职称兼职教师。
第二,专兼职教师课程上的合理搭配。一般在每门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上尽可能配备一位兼职教师,这样就可以起到传帮带作用,新教师不出校门就可以进修。第三,要求专业课教师及专业基础课老师要利用寒暑假积极参加专业社会实践。第四,所有专业课及专业基础课教师要学会使用物流实训室的实训软件。第五,进入发展阶段后,重点引进硕士生和有工作经验的“双师型”教师。教师队伍结构日趋合理。
注重师德建设
按照学院的师德建设目标,提出要把师德建设作为教师队伍建设中的灵魂工程来抓。培养教师对高等职业教育强烈的事业心,要求各位任课教师在自己的课堂教学和日常学习和工作中,关心爱护学生,激励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树立崇高的理想和道德。全体教师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学生满意度高。
(十一)专业教学条件建设
实训室、校园网、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
建立物流实训室,解决专业实习实训难题,专业实训效果好
为了培养学生的职业专业技能,为了提高教师的双师素质,为了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我院投资购买了北京络捷斯特有限公司的物流实训软件,包括:仓储管理实务实训系统、运输管理实务实训系统、供应链管理实训系统,建立了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物流实训室。该系统为物流管理专业、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提供了有关课程的实训教学,如仓储管理实务、运输管理实务、供应链管理等课程的实习实训提供了全真的模拟环境。
将校园网作为专业及课程建设的有力平台。我系专业课老师可以随时利用这个平台进行备课、实训教学、信息收集和课下辅导,另外,老师可以利用校园网上的专业教学资源进行教研。
近年来,物流管理专业非常重视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到目前为止,该专
业同石家庄莘梓贸易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较为稳定的实习实训基地。这些基地为该专业的校外实习实训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第六学期学生可以到校外实训基地进行顶岗实习,也可以通过自已联系实习单位的办法,将就业与实习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感受真实的工作环境和职业氛围,并进行实际业务的操作。
(十二)课程和教材建设
课程建设
2007年,物流管理专业制定了专业课程五年建设规划,规划在3年内,物流管理专业的每门核心专业课,全部完成课程规范转型,每门核心专业课的课程转型要以业务能力为本位,要符合高素质高业务技能型专门人才的要求;规划用四年时间进行校内精品课程建设,争取每学期推出一门专业课的校内精品课程,用8个学期的时间,将专业核心课都打造成校内的精品课。
教材建设
在教材的选用上,物流管理专业首选高职高专规划教材,既能满足够用的要求,又能极大地发挥高职教育的优越性。在教材的选择上,一般至少在三家出版社的高职高专规划教材中选择专业教材,择优而用。尤其是选择符合现代职业教育观的高职高专教材,如高等教育出版社的“银领”教材。
(十三)质量管理和控制
管理队伍与制度
质量控制
质量控制
在教学运行与管理方面,严格执行教学计划,按照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要求,严谨组织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教学运行档案完整、规范、齐备。
为保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等各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我系制定了一系列管理规定,建立了完善的教学质量管理制度体系、质量标准体系和工作规范,物流管理专业严格按照学院要求,合理组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实施效果好。
学院建立了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每年组织开展学生评教和教师评教活动,以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就执行结果来看,这个活动促进物流专业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学生对教师的满意度平均都在90%以上。
(十四)教学效果
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培养效果(链接)
就业与社会声誉(链接)
物流管理专业2005年开始招生。经过几年的艰难发展,物流管理专业不断壮大,招生规模稳定发展,近三年的新生报到率逐年提高。
2005-2007年新生报到人数和报到率图表
三、专业办学特色(第十五项)
物流管理专业的特色可以概括为八个字:“四位一体、‘四+’融合”。
四位一体:职业能力锻炼——突出实训教学——双证融合教育——校企合作培养 四加融合:教师+学生校内+校外毕业证+走出去请进来+
共同锻炼同时进行职业资格证书订单培养
最后形成了培养具有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培养机制。
四、存在问题(第十六项)
当然我专业在不断的发展进步中还存在一些不足:
1.教学改革内容有待进一步深化。
2.教师的科研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3.师资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4.校内教学和实训条件有待于进一步改善。
五、整改措施
针对现存问题,我们提出了以下整改措施:
1.在教学中进一步提高学生对专业的认识水平,从思想道德教育、专业知识教育、和技术能力锻炼多方面对学生进行培养,进而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
2.教师间加强教学内容的研讨,提高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3.同时在教学以外要加强科研工作,提高科研水平。
4.鼓励老师多进入企业实践,吸引各企业专业人士来我院授课、培训,实现对内对外交流,帮助教师不断学习提高。
我专业在这四年的发展中不断壮大、完善、提高,它像一个八九点钟的太阳刚刚升起,未来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我们全体教师一定会努力将它建设的更加美好,争取将外经贸的物流管理专业向更高的水平提升,创造辉煌的明天!
这就是物流管理专业自评的基本情况,谢谢大家!
请各位专家多批评指正!
各有关部室、单位:
为进一步加强电气焊管理,规范电气焊作业行为,杜绝电气焊事故的发生,特制定《电气焊作业管理规定》《电气焊作业管理细则》。现下发给你们,望各有关部室、单位认真传达落实,严格遵照执行。
附件:电气焊作业管理规定 附件:电气焊作业管理细则
崔木煤矿
二〇一五年一月二十八日 附件一
电气焊作业管理规定
一、烧焊施工前,由单位技术员或值班领导负责措施逐条贯彻、学习,安全负责人、电气焊操作者、监护人必须在措施上签字,否则按照“三违”处理。
二、必须坚持一烧焊一措施,严禁无措施烧焊。否则,对责任单位区(队)长、跟班区(队)长及操作者按严重“三违”处理。
三、瓦斯检查员、安检员都必须在措施上签字。瓦斯浓度不符合规定,现场安全环境不具备烧焊作业等,一律不准烧焊。否则,按照严重“三违“处理。
四、电气焊操作者:
1、必须持证上岗,严格按操作规程操作。
2、操作前,必须对电气设备进行全面检查,确保电气设备完好;气焊作业时,现场必须配备肥皂水,并对气瓶、气线的密封性进行检查。
3、烧焊前,必须经现场安环部、通防部跟班人员认可后方可进行烧焊。
4、现场无监护人员和安全负责人或不具备其它安全烧焊条件时,禁止烧焊作业。
5、电焊机的电缆、氧气及乙炔的气带必须吊挂。
6、烧焊时必须保护好风筒、电缆等设施。
7、气瓶距烧焊地点不得小于10米。
8、停止烧焊后,必须关闭气瓶,收起电缆或气带并存放好。
9、违反上述规定按照“三违”处理,由于违章作业造成事故的,根据事故性质进行追查处理。
五、现场安全负责人:
1、必须指派专人对电气焊设备及现场安全状况进行监护,同 时要配备气瓶关闭工具,出现异常情况要及时处理。
2、必须对现场的安全环境进行全面检查,发现隐患要及时处理,否则不准作业。
对烧焊地点10米范围内洒水降尘; 保护好现场的风筒、电缆等设施; 保证水源充足和正常通风;
④准备两瓶合格有效的干粉灭火器; ⑤烧焊现场的上风流悬挂一瓦斯便携仪;
⑥烧焊前,要对烧焊地点周围10米范围内的顶板、卫生、杂物等进行检查清理,不得留有可燃物。无法清走可燃物时,必须用阻燃材料遮盖严实。
4、指派专职电工接、拆电焊机电源,电焊机必须放在干燥无水处。
5、烧焊结束后,必须指派专职电工及时切断电焊机电源,安排监护人对烧焊地点10米范围内进行洒水处理,灭绝火种,并安排监护人在现场停留观察1小时,确认无隐患后方可离开现场。
6、现场不具备烧焊条件不得强行命令操作者进行烧焊作业。
7、违反上述规定按照“三违”处理,由于违章指挥造成事故的,根据事故性质进行追查处理。
六、监护人:
1、配合操作人员搞好现场安全施工。
2、做好现场周边警戒工作,保护好气瓶、气带、电缆等。
3、观察现场的电缆、电焊机、氧气瓶、乙炔瓶、气带的完好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必须佩带专用工具)。
4、烧焊前,对烧焊地点10米范围内进行充分洒水冲尘;烧焊中,随时洒水灭绝火种;烧焊后,对烧焊地点10米范围内进行充分洒水,彻底灭绝火种。并停留现场观察一小时,确认无安全隐患后方可离开现场。
5、违反上述规定按照“三违”处理,由于违章作业造成事故的,根据事故性质进行追查处理。
七、瓦斯检查员:
1、烧焊前及烧焊过程中,必须按措施要求进行瓦斯检查,当烧焊地点20米范围内瓦斯浓度超过0.5﹪时,必须责令停止烧焊作业。
2、烧焊前,必须检查烧焊地点10米范围煤尘冲刷情况,未洒水冲尘的,必须责令停止烧焊。
3、烧焊结束后,必须对烧焊地点下风流中10米范围内风流中的一氧化碳进行检测,掌握烧焊后一小时内的一氧化碳情况,发现异常及时汇报。
4、违反上述规定按照“三违”处理,造成后果的根据事故性质追查处理。
八、安检员:
1、烧焊前,检查电气焊操作者、现场安全负责人、监护人、瓦斯检查员的职责落实情况,现场符合措施要求的烧焊条件后,先向矿调度室汇报,方可准许烧焊作业。
2、严格执行烧焊前、烧焊中及烧焊后的安全监督检查,对发现的问题现场安排责任单位人员及时处理。
3、违反上述规定的按照“三违”处理,造成后果的根据事故性质追查处理。
附件二
电气焊作业管理细则
一、遵守焊接安全技术操作规程
(一)、焊工安全通则
1.电焊、气焊工均为特种作业,应身体检查合格,并经专业安全技术学习、训练和考试合格,领取《特殊工种操作证》后,方能独立操作。
2.工作前检查焊接场地,氧气瓶与乙炔气瓶相距不小于5m,距施焊点不小于10m。并在l0m以内禁止堆放其它易燃易爆物品,(包括有易燃易爆气体产生的器皿管线),并备有消防器材,保证足够照明和良好通风。
3.操作时(包括打渣)所有工作人员必须穿戴好工作服,防护眼镜或面罩。不准赤身操作,仰面焊按应扣紧衣领、扎紧袖口、戴好防火帽、电焊作业时不得戴潮湿手套。
4.对受压容器、密闭容器、各种油桶,管道、沾有可燃气体和溶液用的工件进行操作时,必须事先进行检查,并经过冲除掉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物质,解除容器及管道压力,消除容器密闭状态(敞开口,旋开盖),再进行工作。
5.在焊接,切割密闭空心工件时,必须留有出气孔。在 容器内焊接,外面必须设人监护,并有良好通风措施,照明电压采用12V。禁止在已做油漆或喷涂过塑料的容器内焊接。
6.电焊机接地零及电焊工作回线都不准搭在易燃、暑爆的物品上,也不准接在管道和机床设备上。工作回线应绝缘良好,机壳接地必须符合安全规定。
7.在有易燃、易爆物的车间、场所或管道附近动火焊接时,必须办理“烧焊作业申请单”。通防、安监部门到现场检查,采取严密安全措施后,方可进行操作。
8.高空作业应系安全带,并采取防护设施,地面应有人监护。严禁将工作回线缠在身上。
9.焊件必须放置平稳,牢固才能施焊,不准在天车吊起或叉车铲起的工件上施焊,各种机器设备的焊修,必须停车进行,作业地点应有足够的活动空间。
10.操作者必须注意助手的安全,助手应懂得电(气)焊的全常识。
11. 严格禁止使用未经批准的乙炔发生器进行气焊作业。手工弧焊工
12.工作前应检查焊机电源线,引出线及各接点是否良好,线路横越车行道应架空或加保护盖,焊机二次线路及外壳必须有良好接地,其接地电阻不得超过4欧姆;焊条的夹钳绝缘和隔热性能必须良好。
13.下雨天不准露天电焊。在潮湿地带工作时,要站在铺有绝缘物品的地方,并穿好绝缘鞋。
14.移动或电焊机从电力网上接线或检线、接地等工作均应由电工进行。
15.推闸刀开关时,身体要偏斜些,要一次推足,然后开启电焊机;停机时,要先关电焊机,才能拉断电源闸刀开关。
16.移动电焊机位置,须先停机断电,焊接中突然停电,应立即关好焊机。
17.在人多的地方焊接时,要安设遮拦挡住弧光,无遮栏时应提醒周围人员不要直视弧光。
18,换焊条时要戴好手套,身体不要靠在铁板或其他导电物品上。敲渣子时要戴上防护眼镜。
19.焊接有色金属器件时,要加强通风排毒,必要时使用过滤式防毒面具。
20.在焊钳与工件短路的状态下,电源开关不应合闸;停止工作时,焊钳应与工件分开,应将焊钳放在绝缘良好的地方,只准在非工作状态下切断电源。
(二)手工气焊(割)工
1.一般规定
(1)严格遵守《焊工一般安全规程》和有关压力调节器、橡胶软管、氧气瓶、溶解乙炔气瓶的安全使用规则及焊(割)的安全操作 规程。
(2)工作前或较长时间停工后工作时,必须检查所有设备。氧气瓶、溶解乙炔气瓶,压力调节器及橡胶软管的接头、阀门及紧固件应牢固,不准有松动、破损和漏气现象。氧气瓶及其附件,橡胶软管、工具上不能沾染油脂及油垢。
(3)检查设备、附件及管路是否漏气时,只准用肥皂水试验。试验时,周围不准有明火。严禁用火试验漏气。
(4)氧气瓶、溶解乙炔气瓶与明火间的距离应在l0m以上。如条件限制,也不准低于5m,并应采取隔离措施。
(5)禁止用易产生火花的工具去开启氧气或乙炔气阀门。
(6)设备管道冻结时,严禁用火烤或用工具敲击冻块。氧气阀、溶解乙炔气阀或管道要用40℃以下的温水溶化;回火防止器及管道可用热水或蒸汽加热解冻,或用23~30%氧化钠热水溶液解冻、保温。
(7)焊接场地应备有相应的消防器材。露天作业应防止阳光直射在氧气瓶、溶解乙炔气瓶上。
(8)工作完毕或离开工作现场,要拧上气瓶的安全帽,清理现场,把气瓶放在指定地点。
(9)压力容器及压力表、安全阀,应按规定定期送交校验和试验。经常检查压力器件及安全附件状况。
2.橡胶软管
(1)橡胶软管须经压力试验,氧气软管试验压力为20个大气压,乙炔软管试验压力为5个大气压。未经压力试验的代用品及变质、老化、脆裂、漏气的胶管及沾上油脂的软管不准使用。
(2)软管长度一般为20~30m。不准用过短或过长的软管。接头处必须用专用卡子或退火的金属丝卡紧扎牢。
(3)氧气软管为红色,乙炔软管为黑色(绿色),与焊炬连接时不可错乱。
(4)乙炔软管使用中发生脱落、破裂、着火时,应先将焊炬或割炬的火焰熄灭,然后停止供气;氧气软管着火时,应迅速关闭氧气瓶阀门,停止供气。不准用弯折的办法来消除氧气软管着火。乙炔软管着火时可用弯折前面一段胶管的办法来将火熄灭。
(5)禁止把橡胶软管放在高温管道和电线上,或把重的或热的物件压在软管上,也不准将软管与电焊用的导线敷设在一起,使用时应防止割破。软管经过车行道时应加护套或盖板。
3.氧气瓶
(1)每个气瓶必须设两个防振橡胶圈。氧气瓶应在与其它易燃气瓶、油脂和其它易燃物品分开保存,也不准同车运输。运送时需罩上安全帽,要用专用胶轮小车,放置牢固,轻装轻卸,防止震动,严禁采用抛、滚、滑的方法及用行车或吊车运氧气瓶。禁止人工肩扛手抬搬运。
(2)氧气瓶附件有毛病或缺损,阀门螺杆滑丝时应停止使用。氧气瓶应直立着安放在固定支架上,以免跌倒发生事故。
(3)禁止使用没有减压器的氧气瓶。
(4)氧气瓶中的氧气不允许全部用完,应留有lkg/c㎡以上的剩余压力,并将阀门拧紧,写上“空瓶”标记。
(5)开启氧气阀门时,要用专用工具,动作要缓慢,不要面对减压表,但应观察压力表指针是否灵活正常。
(6)氧气瓶和乙炔瓶并用时,两个压力表(减压器)不能相对,以防万一其中一只表弹出时击坏另一只表。
(7)气、电焊混合作业的场地,要防止氧气瓶带电,如地面铁板,要垫木板或胶垫加以绝缘。
4.溶解乙炔气瓶
(1)乙炔气瓶在使用、运输和存储时,环境温度—般不得超过40℃。
(2)乙炔气瓶的漆色必须经常保持完好,不得涂改。(3)使用乙炔气瓶时应遵守下列规定: ①不得靠近热源和电气设备,夏季要防止曝晒,禁止敲击、碰撞;
②吊装、搬运时应使用专用夹具和防震的运输车,严禁用电磁超重机和链绳吊装搬运。
③严禁放置在通风不良及有放射性射线的场所,且不得 放在橡胶等绝缘体上;
④工作地点不固定且转动较频繁时,应装在专用小车上。同时使用乙炔气瓶和氧气瓶时,应避免放在一起。
⑤使用时要注意固定,防止倾倒,严禁卧放使用。⑥必须装设专用减压器,回火防止器。开启时,操作者应站在阀口的侧后方,动作要轻缓。
⑦能用压力不得超过1.5kgf/c㎡,输气流速不应超过1.5~2.0m3/时·瓶.⑧严禁铜、银、汞等及其制品与乙炔接触;必须使用铜合金器具时,合金含钢量应低于70%。
(4)熔解乙炔气瓶应轻装轻卸,严禁抛、滑,滚、碰、车、船装运时,应妥善固定。汽车装运时,横向排放,头部应朝向一方且不得超过车厢高度或直立排放,车厢高度不得低于瓶高的三分之二。
夏季运输要有遮阳设施,防止曝晒,炎热地应避免白天运输。车上禁止烟火,并应各有干粉或二氧化碳灭火器(严禁使用四氧化碳灭火器)。严禁与氧气艇、氧气瓶及易燃物品同车运输。
(5)在使用乙炔气瓶的现场,储存量不得超过5瓶。超过5瓶但不超过20瓶的,应在现场或车间内用非燃烧体或难燃烧体墙隔或单独的储存间,并有一面靠墙。超过20瓶,应设置乙炔气瓶库。
5.减压器
(1)减压器与气瓶连结之前,应检查减压器上有无油脂。以及外螺帽衬是否正常。(2)安装减压器时,先要把气瓶上的开关稍稍拧开一点,借气瓶的气冲击附在开关上的尘土和水份。
(3)装上以后,要用扳手把丝扣拧紧,至少要拧5扣以上,否则瓶内高压气体会把减压器吹掉。
(4)减压器装好后,开启氧气瓶和减压器的阀门时,动作要缓慢。当压力调到所需的压力后,才允许将气体送到焊枪。
(5)减压器不得任意拆卸,并要定期校验。当压力表不正常,无铅封或安全阀门不可靠时,禁止使用。
(6)各种气体的减压器不能互换使用。
(7)工作结束后,应从气瓶上取下减压器,加以妥善保管。
6.焊(割)炬操作
(1)通透焊咀应用钢丝或竹签,禁止使用铁丝。
(2)使用前应检查焊炬或割炬的射吸能力是否良好。
(3)焊(割)炬射吸检查正常后,楼上乙炔气管时,应先检查乙炔气流正常,再把乙炔气管也接在乙炔接头上。氧气管必须与氧气进气接头连接牢固。乙炔管与乙炔进气接头应避免连接太紧,以不漏气并容易插上拨下为准。
(4)根据焊、切材料的种类、厚度正确选用焊炬、割炬及焊咀、割咀。调整合适的氧气和乙炔的压力、流量。不准使用焊炬切割金属。
(5)焊炬(或割炬)点燃操作规程:
①点火前,急速开启焊炬(或割炬)阀门,用氧吹风,以检查喷嘴的出口,但不要对准脸部试风。无风时不得使用。
②对于射吸式焊炬(或割炬),点火时,先开乙炔气轮,点着后再开氧气手轮调节火焰。这样可以检查乙炔是否畅通,以及排除乙炔一空气混合气体。点火应送到灯芯或火柴上点燃。
③进入容器内焊接时,点火和熄火都应在容器外进行。
④使用乙炔切割机时,应先放乙炔气,再放氧气引火。
⑤使用氧气切割机时,应先放氢气,后放氧气引火。
(6)熄灭火焰时,焊炬应先关乙炔阀,再关氧气阀。割炬应先关切割氧,再关乙炔和预热氧气阀门。
(7)工作中焊、割咀不准往铁板上按,不要过分接近熔化金属,焊咀不能过热,不能堵塞。发现有回火预兆时,应停止工作。
(8)回火时,要迅速关闭焊炬上乙炔手轮,再关氧气手轮。等回火熄灭后,将焊咀放在水中冷却,然后打开氧气手轮,吹除焊炬内的烟灰,查出回火原因并解决后,再继续使用。
(9)氧氢并用时,先放出乙炔气,再放出氧气,最后放出氧气,再点燃.熄灭时先关氧气,再关氧气,最后关乙炔气。
(10)短时间休息,必须把焊(割)炬的阀门紧闭.较长时间休息或离开工作地点时,必须熄灭焊炬,关闭气瓶球形阀,除去减压器的压力,放出管中余气,然后收拾软管和工具。
(11)工作地点要有足够清洁的水,供冷却焊咀用。
(12)氧气和乙炔皮管不能对调.也不准用氧气吹除乙炔皮管的污物。当发现乙炔或氧气管道有漏气现象时应及时停火修理。
(13)操作焊炬和割炬时,不准将橡胶软管背在背上操作禁止使用焊炬或割炬的火焰来照明。
崔木煤矿
一、我国土地管理现状
(一) 我国土地管理的主要内容
我国土地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①制定并执行土地法律、法规;②查清各类土地的数量、质量、分布和利用状况, 并给以综合的科学评价;③进行土地登记, 颁发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证书, 以确认土地所有者、使用者的合法权益, 巩固和稳定土地使用的范围和秩序, 维护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 调动土地经营者合理利用土地、投资改造土地的积极性;④建立和健全土地统计制度;⑤加强建设用地管理, 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 认真贯彻保护耕地的国策, 并依法办理建设征用划拨土地的审批、登记手续;⑥制订和实施土地利用规划;⑦检查、监督土地利用情况, 查处有关违法案件, 调解土地纠纷。
(二) 我国土地管理的基本制度
改革开放以来, 为了加强土地管理, 我国陆续制订了一系列管理制度。我国土地管理的基本制度包括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度, 国有土地有偿使用制度, 土地用途管制制度, 土地登记制度, 保护耕地的制度, 基本农田保护制度, 占用耕地补偿制度等。
(三) 我国土地管理的基本法律
我国土地管理的基本法律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土地管理法》是我国土地管理应该遵循的最基本的法律。在1990年, 为了全面规范我国土地使用权的出让转让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 并于2006年出台了《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规范 (试行) 》进一步规范我国土地使用权的出让和转让的办法。2007年, 为依法处理和充分利用闲置土地, 切实保护耕地, 出台了《闲置土地处置办法》。2009年, 《城市房地产管理办法》最新修订。这些法律的相继出台促进了我国土地市场的繁荣, 规范了土地市场的交易。
二、我国土地管理制度现存主要问题
(一) 城市土地管理制度现存主要问题
1. 土地产权制度不完善。
(1) 城市土地产权主体不明晰。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全民所有, 即国家所有土地的所有权由国务院代表国家行使。城市市区土地属国家所有, 城市国有土地的权利代表是国务院。在现实中, 土地管理各项工作由中央政府职能部门国土资源部和地方政府土地管理部门承担, 中央政府对各级土地管理部门实行垂直管理, 但这种管理基本限于行政和技术管理, 有关土地的各项权能基本掌握在市、县政府手中, 国务院和中央政府职能部门的土地权利在一定程度上被虚化, 造成土地产权主体的混淆, 是中央政府对土地宏观调控不力的重要原因。城市土地产权不明晰导致中央与地方政府在土地收益和土地审批权等方面的博弈。中央与地方政府在土地收益的博弈中处于相对劣势, 其参与分成的比例不断下降。
(2) 土地登记制度不规范。目前, 城市土地权属登记工作普遍滞后, 初始登记尚未完成。原因是土地权属变更信息主要依赖于土地使用者申请土地登记办证时获得, 如果土地使用者不去及时办理土地登记、确权手续, 土地管理部门则不能及时获得相关变更信息。目前一些土地使用者只重视房屋权属相关手续, 忽视土地权属或用途相关手续, 对已发生权属或用途变更的土地长期不办理登记申请, 严重影响了土地管理部门对土地基本情况的掌握和管理。
(3) 土地权利的划分和界定不够细化。目前我国土地权利结构尚不完善, 各项权利的划分和界定不够细化。例如, 土地所有权和土地使用权虽有本质的不同, 但是对两者权能的法律规定却并不明晰, 导致土地使用者在一定时期内可以行使土地的大部分权利, 土地所有者对土地收益和处置难以做到有效控制。再如, 《物权法》提出建设用地使用权可以在土地的地表、地面或者地下分别设立, 为落实这一规定, 国土资源部在新修改的《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和《国有建设用地划拨决定书》中规定, 出让和划拨土地应当注明土地的空间范围, 但是对于空间分割的土地权属问题还没有相应的法律规定。
2. 土地价格机制不健全。
(1) 基准地价不能真实反映土地价格水平。首先, 基准地价是按照城市不同的土地级别或均质地段分别评估的商业、工业、居住等各类用途的单位面积土地使用权平均价格。地价是土地收益的资本化表现, 土地用途不同, 收益率则不同, 也即不同用途的土地价格应有较大差异。在中国城市公布的基准地价中, 各级别土地用途比价非常接近, 显然不合理;其次, 随着城市的发展, 地块的相对区位变化, 级差地租随之变化。随着土地供求关系的变动, 土地市场的总体价格也会变动。现行基准地价制度尚未形成动态调整公布的机制, 基准地价既与变化的空间区位现实相脱离, 又不能反映市场总体价格的变动趋势。
(2) 政府垄断导致土地价格不合理。政府对土地的垄断一方面导致征地价格不合理, 低于土地应有市场价格。另一方面, 在土地出让中, 市场机制对土地价格的作用极其有限, 政府完全可以出于种种目的左右市场价格 (例如, 以低地价或零地价招商引资) , 使其与市场均衡价格相背离。另外, 政府对土地价格的垄断还易导致寻租行为。对出让土地, 是采取协议、招标还是拍卖方式由政府决定, 不同出让方式价格相差很大, 为寻租行为创造了机会, 扰乱土地市场价格。
(3) 隐性土地交易影响土地价格。一方面, 由于城市发展客观上需要大量建设用地, 农用地征收价格偏低, 使农民利益受损, 导致大量农村土地通过私下交易非法进入土地市场;另一方面, 国有企业改革使划拨土地成为企业解决资金困难的大宗资产, 由于国家相关政策的滞后、疏漏或执行不力, 使一些划拨土地进行私下交易。大量隐性交易的存在不仅使土地总体供应失控, 而且严重影响土地市场价格。
3. 土地储备制度存在缺陷。
(1) 土地储备机构的双重职能难以协调。土地储备制度创立的目的决定了土地储备机构具有双重职能:一是经政府授权而行使政府职能。代表政府制定土地收购计划, 被政府授权收购国有企业划拨用地和旧城改造区等存量土地, 征购增量建设用地, 按国家规定没收闲置土地等。二是依照市场经济规律从事企业经营。政府职能以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为宗旨, 企业经营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 土地储备机构身兼双重角色, 难以同时满足取向不同的双重要求。在实际工作中, 往往是部门利益大于国家利益, 很多土地储备机构热衷于收购增值潜力大的城市存量土地, 土地供应也以追求增值为目的, 追求短期效益, 忽视城市规划的限制和对市场的调控作用, 违背了制度设计的初衷, 使国有土地资产运营难以健康发展。
(2) 土地收购价格机制混乱。土地储备机构在收购土地时, 没有一套明确统一的价格机制, 既不是按照土地市场价格, 也不是完全的政府行为, 而是不同地方按照各自情况采取不同的价格制定方法。土地收购价格机制的混乱导致一系列社会问题, 给政府形象带来不良影响, 增加收购难度, 降低了土地收购储备的运作效率。
(3) 融资风险较大。土地储备需要大量资金。资金问题是制约土地收购储备工作开展的最重要“瓶颈”。目前我国城市土地收购资金来源以银行贷款为主, 其他渠道资金来源较少。各类银行贷款一般占土地储备机构运营资金的70%~90%, 个别地方甚至接近100%。这种单一的融资方式隐藏着巨大的风险。首先, 巨额贷款形成的高额利息给土地储备机构带来巨大压力, 构成财务风险;其次, 银行贷款期限与土地储备运营周期不一致, 前者一般为半年到一年, 后者一般为2~5年, 在两者不能衔接的时期如果受金融政策和经济环境的影响使贷款来源不稳定, 容易造成资金链的中断;再次, 如果土地市场出现波动, 土地储备机构和银行都将面临巨大的金融风险。
4. 土地隐形市场普遍存在。
土地隐形市场主要有两种类型, 一是存量土地非法交易;二是农用地非法转为建设用地。存量土地非法交易主要涉及原划拨土地私自进入土地市场, 违法进行转租、入股, 形成存量土地隐形市场, 造成国有权益的流失。农用地非法转为建设用地主要发生在城乡结合部地区。其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城乡二元土地制度的划分。我国实行城市土地国家所有和农村土地集体所有两种所有制形式并存的制度。根据国家法律规定, 农村集体土地转为城市建设用地, 必须经过国家征用, 将土地的集体所有属性转变为国家所有。由于城乡结合部集体土地不能直接进入市场, 土地征用成为其进入土地市场的唯一合法渠道。由于城市建设用地与农用地在土地利用效率以及土地收益方面存在着巨大差距, 同时由于毗邻城市的区位优势, 城乡结合部集体土地所有者必然会对能够产生更高土地收益的土地利用方式产生天然的向往, 因此农用地的供应远大于征地的需求。由于征地价格的不合理, 农用地所有者私自出租土地的愿望远高于土地征用, 加之, 私自出租的土地价格低于城市土地市场价格, 对土地需求者构成诱惑, 因此导致“以租代征”等违法用地的大量出现且屡禁不止。
5. 征地制度不合理。
中国现行征地制度不合理表现在以下方面。 (1) “公共利益”界定模糊导致征地权力的滥用。公共利益”界定的模糊使地方政府滥用征地权力, 随意征用农村集体所有的土地。以低廉的价格征收, 以市场高价出让, 从中取利, 损害农民利益。 (2) 征地补偿标准不合理引发社会问题。首先, 土地征用是国家行使行政权力, 土地供求双方在地位上不具有对等性, 征收价格 (征地补偿) 由政府按相关规定确定, 供地一方没有讨价还价的权利, 完全排斥市场规律;其次, 征地补偿范围偏窄, 标准偏低。难以反映被征用土地的价值特征。许多地方政府在利益驱动下刻意压低补偿标准, 以强制行政手段低价征地, 剥夺农民合法利益, 造成农民上访、阻挠征地、干扰施工等社会问题。
(二) 农村土地管理制度现存主要问题
1. 现行集体土地管理制度立法存在的问题。
(1) 在立法中关于集体土地所有权的四项权能规定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失。《民法通则》第71条规定:“财产所有权是指所有人依法对自己的财产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但从我国目前情况看, 集体土地所有权上述的四项权利都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土地管理法》第63条规定:“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使用权不得出让、转让或出租用于非农业建设;但是, 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并依法取得建设用地的企业, 因破产、兼并等情形致使土地使用权发生转移的情况除外。”从以上规定可见, 集体土地使用权是一种被限制的物权。集体土地所有权人仅能在农业用地和本集体内部的建设用地范围内行使有限的占有和收益权能, 而对非农用地没有占有和收益的权利。集体土地的所有权人对其集体所有土地的处置权几乎被剥夺。根据《土地管理法》第2条第4款规定:“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 可以依法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这里的土地当然包括集体土地。可见, 集体土地的最终处置权实际上属于国家。这不仅剥夺了集体土地的出让权, 也使本应由农民集体享有的收益流入国库, 导致集体土地所有权缺失处分权。
(2) 在土地管理法律法规中关于集体土地征收规定存在问题。根据《土地管理法》的有关规定, 市、县人民政府既是土地征收者, 又是补偿标准的批准者, 更是争议的协调者, 集运动员、裁判员于一身, 法律赋予如此权力, 本身就无法保障土地被征收者的利益。而对土地征收行为不服, 相关法律法规至今也没有赋予被征收者相应的救济权利。
(3) 在部分法律、法规中无视村民小组作为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的存在。我国目前集体土地所有权几乎属于村民小组集体, 并不属于村委会, 但村民取得宅基地的相关权利凭证, 有关法律、法规却规定可以不经土地所有权人村民小组集体的同意, 实际上剥夺了村民小组集体所有权人的权利。
(4) 我国刑事立法对土地违法案件规定的惩处力度不够。我国《刑法》对侵犯土地的犯罪规定四种罪名, 即非法占用耕地罪、非法批准征用罪、非法批准占用土地罪、非法低价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罪, 法定最高刑为7年有期徒刑。依据《刑法》所确立的罪刑相适应原则, 现行《刑法》规定的侵犯土地犯罪所承担的刑事责任, 与犯罪分子所造成的严重后果相比显得太轻, 不符合我国《刑法》确立的罪刑相适应原则, 屡禁不止的土地违法案件充分证明这一点。
2. 现行集体土地管理制度执法存在的突出问题。 (1) 有些地方政府及其职能部门没有依法行政。
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对土地利用应当规划已作出明确规定。然而, 这些规定至今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施行, 导致集体土地的规划用途至今不清, 村民申请住宅建设因缺乏规划而无法得到审批。
(2) 有些县级人民政府及其土地管理部门不依法对集体土地所有权、使用权确权发证, 导致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长期存在“缺位”。《土地管理法》规定, 我国的集体土地所有权属于农民集体所有, 所有权者具体包括村集体经济组织或村民委员会、村内各该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小组以及乡 (镇) 集体经济组织。但是从我国目前现实状况看, 这三级几乎不存在相应的集体经济组织, 集体土地所有权依法当属村民委员会、村民小组、乡 (镇) 政府。现行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实际上又多数属于村民小组所有。村民小组, 实际上指的是改革开放前的生产队即自然村, 我国大部分农村的村民小组至今并未取得县级人民政府核发的证书。当他们要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时, 常常无法提供相关的权利凭证。所谓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实际上处于村民委员会或乡镇政府掌控下, 这从目前农民手中的农用地承包证上五花八门的所谓发包人中可以看出来。“村民委员会”实际上又扮演着“政府职能代表”和“群众自治代表”双重身份, 面对政府的土地征收征用, 根本无法维护村集体、农民的权益, 导致集体土地所有权者的真正主体村民小组缺位。
3. 土地管理制度僵化。
国家对土地资源的分配实行高度集中和严格的管制。一是国家规定土地用途, 严格控制土地用途的改变。土地被用作城市建设和企业用地, 受到严格的控制。随着城镇化的进程, 如果土地使用权不能流转, 耕地撂荒和空巢住宅将越来越多, 现代农业的发展也将受到重重限制。二是高度集中土地资源的分配和管理权力。从土地资源流动和配置看, 现行土地管理中的分配和控制制度不适应于市场经济配置资源的需要, 土地要素配置时间长、效率低, 并且土地闲置、浪费和稀缺并存。现行的土地供给制度, 与目前和将来经济发展结构转型, 以及市场经济对土地制度的需求, 发生了尖锐的矛盾和冲突, 陷入了现行土地制度运行的困境。
三、对我国土地管理制度的理性建议
(一) 城市土地管理制度的完善
1. 明晰土地产权, 加强产权管理。
应在法律上对城市土地所有权主体给予清晰地界定, 厘清中央与地方政府在土地权利中的相互地位和关系, 明确前者的控制管理方式渠道、后者的权限范围, 以及两者的利益分配。通过政府监察和公众监督对地方政府权力进行约束, 使土地配置能够反映国家与地方利益的协调。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 丰富和完善土地相关权利法律体系, 对土地使用权的各权力层次进行细化分割和明确规定, 形成科学的权力层次体系。适应经济发展和现实需要建立如土地发展权、地上通行权、空间使用权、地役权等土地权权能, 有效地促进城市土地的管理和使用效率。结合全国土地调查, 尽快建立全覆盖的土地权属信息资料数据库。建立功能强大、技术先进的土地权属管理信息系统平台。加强土地权属变更信息的动态监测。采取措施督促土地使用者及时办理土地使用的相关手续。
2. 调整土地价格机制, 规范土地市场行为。
(1) 建立城市土地基准地价动态监测系统。土地基准价格应该是一个动态的系统, 应该随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而进行调整。在调整中, 既要注重地价的长期不断提高趋势和大尺度周期性, 使基准地价的形成反映长期的经济趋势和土地市场状况, 又要考虑土地市场的波动所导致的地价的相应变化, 反映适时的动态。应开发建立城市土地基准地价动态信息系统, 对基准地价进行动态监测, 并对监测结果进行经常性的发布。
(2) 加强土地市场制度建设和监管力度。为防止政府在土地一级市场滥用权力, 操纵土地价格, 应加强土地市场制度建设和监管力度。加大“招拍挂”出让土地的比重, 对土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的程序进行严格的法制化管理和监督, 使土地价格在市场机制下自然形成。并将土地市场的各类信息, 包括招投标程序、招投标信息、招投标结果等对社会进行公布, 以利于公众监督。严格落实工业用地最低价标准, 杜绝为招商引资等地方利益以超低价出让土地, 导致国有资产和国家利益的流失, 以及对市场价格的扰乱。严格落实省以下垂直管理和土地出让金收支两条线制度, 使土地征用和土地出让与地方政府的利益分离开来, 由省级和国家政府对土地收益进行重新分配, 避免地方政府权力的无度扩大和由此而产生的寻租行为。
3. 完善城市土地储备制度。
(1) 建立政府授权委托下的土地储备市场运营机制。必须要先理顺土地储备制度主体也即土地收购储备机构的角色和定位。土地储备一是要实现政府目标, 二是要通过市场运作, 必须把目标主体和运营主体分割开来, 尤其在利益关系上分割开来, 才能实现公共目标和规范市场运作的双赢。应建立政府授权委托下的土地储备市场运营机制, 由政府授权具有雄厚资金实力和高级经营资质的企业, 进行完全市场化运作。
(2) 建立土地储备监督评估体系。建立一种高度透明的信息机制, 将城市规划、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等政府管理的约束指标向社会公开, 土地收购或出让、出租项目的信息提前公示, 及时发布出让、出租的结果, 建立土地储备相关信息定期发布的制度, 以利于政府、行业组织以及全社会对土地收购储备运行的监督。设置土地储备的绩效评估体系和制度。
(3) 开拓资金筹集渠道。探索多渠道筹集资金方式, 引入土地资产证券化和土地产业投资基金, 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土地收购储备领域, 共享土地增值收益, 化解融资风险, 同时有利于提高社会对被授权企业的关注和监督。
4. 建立城乡统一土地市场。
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 从根本上打破政府垄断征地特权的局面, 使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直接进入市场流转, 土地价格和用途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由市场决定, 才能使农民的利益获得根本保障, 也能从本质上杜绝农村土地隐形市场存在的土壤。农村集体土地与城市建设用地相比, 集约利用程度和投入产出效率存在巨大差别, 建立城乡统一土地市场可以盘活农村建设用地, 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 从而降低土地的总量需求, 有利于耕地保护的实现。地方政府通过规范收取财产税可以获得持续的财政收入。
5. 对原划拨用地采取灵活的政策。
对原划拨用地进入二级市场, 应本着兼顾国家和土地使用者利益的原则给予灵活政策, 进行有效疏导。原划拨土地进入二级市场有利于盘活存量土地, 提高城市土地配置效率。可以采取将土地出让金化整为零的方法, 既减轻企业压力, 又不致国家利益流失, 同时还能盘活土地资产。对原划拨用地进入市场应采取灵活的政策, 将其纳入合法的运行轨道, 以适应城市经济发展和城市土地市场有序发展的需要。
(二) 农村土地管理制度的完善
1. 在立法方面, 国家相关立法机关应尽快
修正《土地管理法》等有关集体土地法律中不合时宜的规定。首先, 在有关土地征收立法方面, 应制定专门的《土地征收法》, 明确规定“公共利益”的判断标准及其判断机关;根据市场价格制定土地征收的补偿标准, 对不服土地征收行为、补偿标准问题赋予被征收土地农民及其集体有提起行政诉讼的权利;明确规定属于村的土地, 其所有权者就是村委会, 属于村民小组的土地, 其所有权者就是村民小组;明确规定凡国家建设需要征收属于村民小组集体土地, 应经村民小组集体讨论同意;对违法占用集体土地的行为, 赋予相关村民集体及其成员有直接提起诉讼的权利。其次, 在有关村民宅基地立法方面, 笔者认为, 应制定专门的《村民宅基地法》, 明确规定村民宅基地的安排原则;明确规定村民申请宅基地应向所属村集体提出申请, 并经宅基地所属集体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大会的讨论同意, 如拟安排的宅基地属于村民小组集体, 则应向该村民小组提出申请, 并经该村民小组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大会讨论同意;对村集体安排宅基地不符合相关规定, 明确规定宅基地所属的村民有权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予以撤销的权利;对符合宅基地安排条件的村民, 村集体或政府及其职能部门不予安排的, 明确赋予村民有提起诉讼请求予以依法安排的权利, 以维护自己的相关权益;对村民闲置、废弃的宅基地, 明确规定由所属村集体收回, 同时对闲置、废弃的宅基地收回程序作出明确具体的操作规定;对符合被收回条件拒不配合所属村集体收回的村民, 规定相应严厉的制裁措施。最后, 针对目前土地违法违规特别是地方政府及其官员违法违规征收集体土地成本低, 使有些地方政府及其官员在违法违规征地中几乎无后顾之忧的现状, 笔者认为, 相关立法机关应完善土地违法违规相关法律责任, 包括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 提高土地违法的成本。
2. 突破宪法障碍, 确立国有土地资源有偿使用制度。
在土地管理制度改革试点中所遇到的最大障碍是宪法问题。宪法第十条第四款规定,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占、买卖、出租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为解决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的“宪法障碍”, 1988年4月12日, 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审议通过《宪法修正案》, 解决了土地管理制度改革中的“宪法障碍”。《宪法修正案》规定“土地的使用权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转让”。
随着经济特区政策在全国普遍实施, 土地管理制度改革也在全国展开。1986年制定的《土地管理法》必须及时修订。1988年底国家土地管理局完成《土地管理法》的修订本, 并经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5次会议审议通过。与《土地管理法》1986年版本相比, 《土地管理法》 (修正本) 依据宪法, 规定国有土地和集体所有的土地的使用权可以依法转让。国家依法实行国有土地有偿使用制度。其历史进步性主要体现为, 土地所有权与土地使用权彻底分离, 土地使用权依法进入市场, 土地资源的配置从此建立在市场机制之上。其不足之处是, 为农民被征用土地而支付的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 其标准仍然偏低, 这对农民是不公平的。低价征用, 高价转让, 成为土地管理中的一大隐患。
1990年5月, 国务院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和《外商投资开发经营成片土地暂行管理办法》。
《条例》规定, 按照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的原则, 实行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转让制度。境内外的公司、企业和个人, 可依照本条例的规定取得土地使用权, 进行土地开发、利用、经营。土地使用权在使用年限内可以转让、出租、抵押或者用于其他经济活动。个人依法取得的土地使用权可以继承。土地使用权出让年限按用途确定:居住用地七十年;工业用地五十年;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用地五十年;商业、旅游、娱乐用地四十年;综合或者其他用地五十年。土地使用权出让方式:协议;招标;拍卖。
《办法》规定, 成片开发是指:在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后, 依照规划对土地进行综合性的开发建设, 建设水、电、热、交通、通信等公用设施, 然后进行转让土地使用权、经营公用事业, 建设通用工业厂房从事转让或出租的经营活动。使用耕地一千亩以下、其他土地二千亩以下, 综合开发投资额在省级行政区审批权限内的成片开发项目, 由省一级人民政府审批。
《条例》和《办法》细化了《土地管理法》制定的国有土地有偿使用制度, 增强法律的可操作性。特别是《办法》明确了省一级政府对土地使用权的审批权限。但需要指出的是, 由于地方政府为吸引外资, 推动经济增长, 一般都层层下放审批权限, 并采取化整为零的办法, 加快审批。这就变相突破了《土地管理法》关于土地使用权审批的权限。
同年5月, 国务院批转《机构改革办公室对建设部、国家测绘局与国家土地管理局有关职能分工意见的通知》。《通知》对国家土地管理局的职能规定为:主管全国土地的统一管理工作, 负责制定土地政策、法规, 统一管理土地资源和城乡地籍、地政工作, 制订土地资源利用规划、计划和土地后备资源开发规划、计划, 统一审核、征用、划拨建设用地, 统一查处土地权属纠纷, 实施土地监察。土地管理部门不参与土地经营活动。
与1986年在《关于加强土地管理、制止乱占耕地的通知》中规定的国家土地管理局职能相比, 在原职能中是负责执行土地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政策, 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新规定增加了制定土地政策、法规, 和制定土地资源利用规划、计划和土地后备资源开发规划、计划职能, 明确了统一管理土地资源的职能。并规定不得参与土地经营活动。新增各项职能反映出, 在国有土地有偿出让制度建立后, 国务院对国家土地管理局职能定位的思考。在国有土地资源管理的市场化机制确立后, 行政机构应尽快转变职能, 市场的管理者不能参与市场竞争。
四、结束语
对于人类来说, 土地十分重要。首先, 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地, 只有它的存在人类才能有立足之地, 人类凭借着土地栖息繁衍, 土地是人类最珍贵的自然资源;第二, 在人类生活中, 土地是最基本的生产资料, 人们在土地上从事生产, 直接或间接地获取大量的财富, 土地成为财富之母;第三, 土地是为人类提供食物和其他生活资料的重要源泉, 一切动植物繁殖滋生的营养物质皆取自土地, 由而产生出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各类生活资料, 土地养育着人类。土地作为人类可利用的一切自然资源中最基本、最宝贵的资源, 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 这就决定了必须采用最有权威的、最具普遍约束力的形式来保护土地、管理土地、规范土地的利用, 这种形式就是法律形式。在中国从古至今的历史上, 在许多外国的历史上, 都曾制定过一件件土地法律, 发挥过重要作用, 这种历史事实, 既说明了土地资源的重要, 又说明了法律手段的必要。在现代社会中, 人类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土地的重要性, 也更有必要重视土地立法, 更充分地运用法律手段, 所以, 制定新的土地管理法正反映了这种历史的和时代的特点。我国实行土地社会主义公有制, 国家应当具有统一监督管理土地的职能, 而不是由某一个社会团体或经济组织来拥有这种职能。土地的国家管理是客观的需要, 也是一项不可动摇的重大原则。而土地的国家管理则必须与法律形式结合在一起, 由法律来体现有关土地管理方面的国家意志, 也由法律来保障国家管理土地职能的实施。所以, 从国家管理土地这个角度来考察, 土地管理立法有现实的意义也有长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齐援军.我国土地管理体制和政策改革发展变动趋势
[2].沈开举, 程雪阳.中国土地管理制度的改革与法治化——以十七届三中全会为背景.郑州大学法学院
[3].健全严格规范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来源:杭州市国土资源局网站
[4].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5].土地制度改革承载着发展的希望.中国经济导报
[6].张路雄.国外土地制度中一些值得借鉴的问题
一、工程招投标过程的工程造价管理
由于当前的建筑市场已经从过去计划经济指导下的等、靠、要、不计盈亏、以完成任务为目标发展到现在的市场经济指导下的竞争机制,所以,工程竞标成为施工企业在建筑市场中争取任务的主要途径。
要想通过竞标中标,只能确保编制好的、规范的标书,使标书在正常程序中立于不败之地。要开拓建筑市场,要对市场的信息有较为广泛的收集,信息的获取是工程投标的前提。其中,信息来源主要途径有:1)依靠本企业在建工程的项目部负责地区或区域内的信息;2)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获取信息;3)通过各种媒体如:报纸、电视及网络等的招标广告收集信息等。在获取信息的同时,企业应组成专家组,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分析、筛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信息的分析、筛选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1)工程业主隶属企业或其上级单位;若是国有企业、合资企业以及有实力的股份企业等,则可以投入精力;2)工程投资方;应对投资方的资信、财力及前几年的覆约情况等进行详细了解,分析;确保工程资金能按实际施工进度支付;3)工程性质;工程概况、工程施工条件、投资额、投资资金到位率、工程付款、工程风险等情况。在分析上述情况后,确定是否参与投标。
确定参与工程投标后,必须重点把握以下几个过程:
(1)答疑过程:在标前答疑会中,一定要仔细研读招标文件招标图纸及其他资料。从中找出问题及疑问,向招标方征询。但是,向招标方征询问题应有选择性,对于确实有影响造价或较模糊的及概念有歧义的,可向招标方提出。对于有些可能成为索赔依据的或其他对造价影响偏差小的,可不问。
(2)编标过程:企业应对标书的编制成立专门的编标小组,且各人员应分工明确。编标时应一丝不苟,充分满足招标文件中的各项要求。尤其应注意工程量的计算,按图纸计算的工程量应准确,以确保工程报价的准确性。对于有些图纸不全的,需凭经验估算的,应征询有丰富现场施工经验的人员,实事求是,不准高估冒估;也不许低于成本价。同时应准确、合理应用报价依据和定额,编标程序一定要根据招标文件要求,不得擅自改动。
(3)定标和确定最终报价:根据工程量清单和图纸等招标文件,编标小组得出预算结果后,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最后的确定标价。考虑企业自身实际利益,确定最终报价。最终报价一定要在合理范围内略低,增大中标概率。投标书中,技术标和经济标是同等重要的。在评标过程中,技术先于经济标开标,因此,在同样资质等级企业和经验的情况下,技术标中的主要工程的施工技术方案的编制往往将对工程中标起决定性作用。因此,在编制标书过程中,重视经济标报价合理的同时,对主要工程的关键施工技术方案,企业应组成最有经验的专家进行方案讨论和论证,以保证技术标的优势,同时,技术标中的业绩也占一定的分数,因此,施工企业应加强施工质量管理,争取各种优质工程,在综合竞争中形成良性循环。
二、施工过程中的工程造价管理
1、施工过程中的造价管理有着重要的意义
造价管理是施工阶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施工企业内部在工程的价格控制下依法得到合理利润而开展的管理活动,是施工管理的核心。现代施工企业区别与计划经济下的施工企业的管理主要在于“造价管理”,以往的施工企业以完成任务为目标,势必造成材料的大量浪费,工人的施工效率较低。
2、施工过程造价管理的实施
1)施工前,要结合施工图纸及现场实际情况、自身的机械设备、施工经验、管理水平和技术规范验收标准,编制一套切实经济可行的施工方案。该施工方案是工程实施的行动纲领。2)施工过程中,现场经营管理预算人员必须与施工技术人员,材料机械人员密切结合,互相了解,以经营管理为核心,以节约成本为目的。目前,施工企业在这方面往往存在欠缺,经营技术严重脱节,材料、机械各自为政,势必造成成本的大量流失及浪费。3)施工过程中,要加强索赔意识及熟悉索赔程序工程索赔就是施工企业在施工中因非已原因造成损失后,根据合同文件向业主要求经济补偿或工期延长补偿的过程。索赔首先要建立在合同的基础上。这就要求施工现场各层机构及有关人员应对合同基本条款,含盖内容有教深入的了解,并增强全员的合同意识。按照合同的约定履行义务,组织施工生产,切实维护合同赋予的权益。索赔的执行应按照合同规定的程序进行。这就要求施工技术人员在发生索赔事件后,应按时、定期做好索赔记录,整理好基础资料,并随时以书面资料向施工监理提出索赔意向。在准备向业主索赔工作的同时,一定要严格按照施工合同文件,避免甲方对施工单位的反索赔。
三、工程项目成本控制与分析
工程项目成本管理是根据工程项目特点,在施工过程中对项目成本组织预测、规划、考核、实施分析控制等进行一系列价格管理活动。工程项目成本控制是整个施工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关系到施工项目是否盈利。在工程总价承包的情况下,成本越低,盈利越高。建议的成本控制方法:1、工程项目成本控制是以项目为中心,分层管理,分级核算的承包和核算体系。工程成本主要由人工费、材料费、机械费、其他费用组成,将四费落实到经营劳资、材料、机械各部门,进行责任考核,并与质量、安全、工期指标挂钩,建立激励约束机制。
2、作好成本核算,工程开工前,按施工图作好成本预算,分析出人工、材料、机械的含量,并与中标预算作好对比。制定人、材、机的成本目标,若人工费为清包,可一次包死,不再调整,此项支出为固定值。材料费节省的前提必须实行材料招标,实行质优价廉,以投标材料价为限额,特殊材料高于投标价的可平衡于其他低价材料。实行有目的的控制成本。
3、工程竣工后,进行成本核算。作好竣工结算,按照合同调整可调的价差,在竣工总价的基础上,进行成本分析,作好竣工成本分析资料,为今后的工程提供参考依据。
四、做好工程造价资料收集、分类和整理工作
工程造价资料整理主要包括整理在工程实施过程中产生的有关工程施工现场记录、使用材料及单价、结算依据及结算资料、价格指数信息、竣工结算等资料。工程造价资料是造价产生的重要依据,企业应对各种不同类型的工程造价资料统一做好收集、分类、整理及保管工作。作为企业内部进行造价分析和管理、对比编制企业内部定额的依据。
【档案管理管理标准剖析】推荐阅读:
档案管理标准规范大全10-09
作风建设管理剖析材料10-21
管理人员档案管理制度10-19
档案合规管理09-13
诚信档案管理07-26
地质档案管理10-03
档案管理经验10-16
干部档案日常管理06-09
档案管理规范07-11
医院设备档案管理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