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改革是科学的(共11篇)
一.反复学习新课程标准理念,深刻领会英语课程的要求
我要不折不扣地按照上级的要求,学习有关文件精神,准确把握新课程标准的理念、目标和内容,运用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研究英语教学的规律,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的需要以及当地客观条件,积极地和有创造性地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同时加强中外文化修养,拓宽知识面,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并能在自己的继续学习和实际教学之中加以运用。
二、关注学生的情感,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学生只有对自己、对英语及其文化、对英语学习有积极的情感,才能保持英语学习的动力并取得成绩。消极的情感不仅会影响英语学习的效果,而且会影响学生的长远发展。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我应该自始至终关注学生的情感,努力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为此英语教师要做到:
1、尊重每个学生,积极鼓励他们在学习中的尝试,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积极性;
2、把英语教学与情感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创设各种合作学习的活动,促使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体验集体荣誉感和成就感,发展合作精神
3、特别关注性格内向或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尽可能多地为他们创造语言实践的机会;
4、建立融洽、民主的师生交流渠道,经常和学生一起反思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互相鼓励和帮助,做到教学相长。
三、尽量采用“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依据课程的总体目标并结合教学内容,尽量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内容和方式要尽量真实,吸引和组织他们积极参与。学生通过思考、调查、讨论、交流和合作等方式,学习和使用英语,完成学习任务。促使学生获取、处理和使用信息,用英语与他人交流,发展用英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积极鼓励学生把活动延伸到课堂之外 的学习和生活之中。
四、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为他们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是英语课程的重要任务之一。教师要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让他们在学习和运用英语的过程中逐步学会如何学习。我们应做到:
1、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制订阶段性学习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方法;
2、引导学生结合语境,采用推测、查阅或询问等方法进行学习;
3、设计探究式的学习活动,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发展;
4、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发现、归纳和实践等方法,学习语言知识,感悟语言功能;
5、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自我评价并根据需要调整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学习策略。
五、要树立新的学生观和教学观,促进学生的英语学习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积极开展各种课外活动有助于学生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发展智力和个性、展现才能,例如可以利用第二课堂的时间开展英语对话朗诵、唱歌、讲故事、演讲、表演等英语课外活动,培养他们的自主性和创新意识。六,教师必须提高自身专业素质。
新课程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目标。教师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了学生相关的能力的提高和新课程目标的实现。因此,每一位教师都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同时,教师还必须学习新的知识,发展新的教学策略,研究如何帮助学生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和文化知识,通过英语课程促进学生积极的情感和价值观的形成。
通过这次高中英语新课程培训的学习,聆听专家、同行们的报告,使我受益非浅,并要求自己在今后的教学中做到与学生共成长,不断追求新的自我 “教而后知不足”、“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以前曾有人对我说过,当一名好教师很不容易。慢慢地,我相信这话不假。我非师范专业毕业,却在工作几年后逐渐转为一名专职的高中英语老师。从教数年,本人在这个领域里不断学习、实践、思索、改进,现在谈谈自己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一些心得体会和对教育教学的初浅看法,与同行们进行分享交流。我觉得,本着对学生和本职工作负责的精神,一名教师应做好两方面的事情:做人与做事的修养和教学知识与技能的修炼。
一、做人与做事的修养
现代社会中,教师的角色更加多样化,不仅社会角色增加,职能角色也变得多元化,频繁的角色转换和多方面的角色期望,使得教师的角色冲突时常发生。面临日益激烈的竞争和各方面的压力,如果教师不能对自己的心理状态及时做一些适当的调整,就可能造成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师的心理健康越来越重要,这不仅关系到教师自身的健康水平,也会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笔者认为,在做人与做事修养方面,教师除了育人,还要育己,自觉提高自身素质修养,才能保证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对学科、对老师的好恶等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很大的影响作用。新的课程标准也将学生的情感态度列为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在课堂上,老师为人处事的态度和方式对学生起着实实在在的影响。比如老师敬业的精神、待人真诚和关心爱护别人的品格,将为学生的一生树立楷模;老师穿着整洁得体、精神放松、沉着自信、神情自然、说话亲切,学生上课将感觉到安全和舒适。而一位经常带着不良情绪、动辄发怒生气、喜欢抱怨骂人的老师,将为学生不齿和厌恶,学生又怎会喜欢听他的课、积极跟他配合?人无完人,作为老师的我们也一点都不例外。“不能总是看到自己的优点,而要多想想自己的不足。”学校一位年长的老师曾经这样启发我。确实,学生是老师的一面镜子,从学生的反应上我们可以看到自身的不足。要改进自己,首先就要有意识、有勇气地省察自己的不足,然后对症下药去弥补或纠正,而不应该刻意去回避或掩盖。虽然到了教师这个位置,我们自身的成长并未停止,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做人和做事是一辈子的事情。哪怕是已经做得很好了,也要依靠勤奋和谨慎保持良好状态,抛弃一劳永逸、坐吃山空的错误思想,严格责己,承担作为一名教师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教师承担着教书与育人的双重任务,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学科知识与技能,而且要正确引导学生做人、做事。不少人简单地认为,一个人只要懂什么、会什么就可以教什么,教师不过是“吃开口饭”而已,没什么了不起。这种认识实在可悲,更可悲的是一些已经做了教师的和准备做教师的人也有这一类糊涂的认识。自己知道、自己会的与将其转化为他人知道、他人会的,从某种意义上讲其实是两码事,这之间有一个如何有效地转化的问题,有一个如何促进人的发展的问题,有一个如何保证受教育者的身心健康愉快的问题。因此,教师应该重新确定自己的角色,并根据新的角色要求和社会的期望去进行自我协调和自我修炼,提高教育教学专业意识和角色参与能力。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正确的教育观念、教育理想与信仰以及教育价值取向,这样才能有合理的教育行为和正确的教育态度,才能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组织教育教学活动,培养学生人格和才能等方面发挥恰当而有效的主导作用。
二、教学知识与技能的修炼
笔者认为,教师的教学知识与技能应该包含几个方面:一是丰富的、超越所教学科范围的科学文化方面的知识和经验;二是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和熟练的学科专业技能;三是教育学方面的知识、智慧与教学方面的能力和经验。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是教师满足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得心应手地从事教书育人工作的基础;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和熟练的学科专业技能是教师教好所教学科的起码条件;相关的教育学方面的知识、智慧与教学方面的能力和经验是教师把自己所知转化为学生所知、把自己所能转化为学生所能的一套独特的智慧的和艺术,是教师自己所知和自己所能本身所不能代替的。
一、用信息技术之力, 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要培养幼儿的科学素养, 首先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的科学素养。教师作为科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 信息技术融入幼儿科学教育, 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也给教师带来了新的转变。
1. 信息技术促进教师科学素养的提高
在传统的教育教学中, 教师获取科学知识、设计科学教育活动的资料来源主要以书本为主, 教师在备课中遇到不懂的知识, 对幼儿提出自己不能解答的科学疑问时, 主要是通过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或查阅相关书籍, 通过这些途径有些问题能够找到答案。可是, 幼儿好奇心强, 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 幼儿会不断提出各种五花八门的问题, 天文、地理等无所不涉, 可能没有任何一个教师能全部给出正确的解答, 许多问题往往不了了之, 影响了科学活动的进行。而现在, 园内通了校园网, 每班都配有电脑, 教师在备课时可以从网上查阅参考资料, 对于幼儿提出的自己无法解答的问题, 也可以从网上寻找答案。借助于互联网, 教师在解答幼儿提问的同时, 也增长了科学知识, 提高了自身的科学素养。
比如, 春天笔者和孩子在植物角种了西红柿、黄瓜、西瓜等, 并引导幼儿观察植物的发芽、开花、结果的生长过程, 在幼儿的呵护下, 它们都结出了果实。一天, 琪琪从植物角跑过来问:“老师, 西红柿的果实怎么变红了?黄瓜怎么不变成红色啊?”看似简单平常的问题把笔者问懵了, 于是和幼儿一起上网查找答案:原来能变红的果实主要是体内含有一种叫花青苷的元素。花青苷在植物生长过程中是逐步产生和积累的, 积累到一定程度, 在阳光作用下就变成了红色。利用互联网, 笔者和孩子一起寻找问题的答案, 感知科学世界的奇妙。
除了根据教育教学中特定的问题上网查找资料外, 笔者还经常登录中国科普网、中国科普博览等科普网站, 了解最新的科技动态、下载科学游戏、科学动画, 观看科普专题片等, 不断拓展视野, 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
2. 信息技术丰富了教师的科学教学
网上有丰富的科学教育资源, 在设计科学活动、制作教学课件时, 我们可以从网上下载相关图片、资料等, 我们可以参考和借鉴别人的资源, 但学习借鉴不等于简单的“拿来主义”, 而是要根据自己的教学目标和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和调整, 以实现教学效果最优化。科学教育中很多知识是抽象的, 幼儿的思维特点决定了其理解某些科学现象或过程有一定的难度, 教师适时使用信息技术, 可以使科学教育更为生动有趣。除了科学教育活动外, 在大班“白天和黑夜”“保护地球”“认识标志”等科学墙饰的创设中, 我们引导幼儿和家长一起从网上搜集资料, 为开展科学活动提供丰富的素材, 促进了幼儿与环境的互动。
3. 科学教育资源库实现资源共享、借鉴提高
教师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于科学教育的同时, 积累了大量的科学教育资源, 如参考资料、优秀课件、视频素材、活动案例等。而互联网的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可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为了推动我园幼儿科学教育的研究推向深入, 借助于校园局域网, 我园建立了网上科学教育资源库, 分年龄段根据科学活动的主题, 把教师们教育教学中积累的资源 (图片、文字、课件、视频等) 分类存放, 形成一个开放的共享体系, 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下载参考资料, 从他人的教学案例中获取灵感。既节省时间, 又促进教师在不断学习借鉴中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教学与科研水平, 为更好地突出我园科学教育特色服务。
二、用信息技术之力, 提高幼儿学习效果
信息技术在幼儿园科学教育中的应用给教师带来了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的转变, 而这一切最终的受益者是幼儿, 借助于信息技术, 幼儿能通过多种途径走近神奇的科学世界, 了解大自然的无穷奥秘。
1. 借助于信息技术激发幼儿兴趣, 集中注意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幼儿的思维特点决定了只有幼儿对感知的事物和现象产生浓厚兴趣, 才能激发他们主动地探求知识, 学习技能。幼儿以游戏为主要的学习方式, 科学教育中很多知识对幼儿来说是抽象、深奥和枯燥的, 难以引起幼儿兴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幼儿科学教育, 可以融文字、图片、声音、动画为一体, 以鲜艳的色彩、多变的动画、声音的配合为幼儿创设了一个生动有趣的学习环境, 寓教于乐, 激发幼儿兴趣, 充分吸引幼儿注意力。在大班科学主题活动“认识我的身体”中, 在认识消化系统这一活动中, 笔者设计了“食物的旅行”, 以幼儿当天的午点圣女果为例, 把人体的消化系统比喻为“公交线路”, 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大肠、肛门等就是“公交站”, 笔者自己录制了“报站”的声音, 报站的同时介绍该“站点”的功能, 通过直观形象的课件和幼儿一起完成了圣女果在幼儿体内的快乐“旅行”, 孩子们的兴趣很高, 不时在自己身上比划着, 和旁边小朋友说:“我肚子里的圣女果现在到胃这一站了……”很快就明白了原来我们吃进去的食物在身体里要经过这么多地方, 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掌握了人体的消化器官。
2. 借助于信息技术化抽象为具体, 再现事物的发展过程
在幼儿科学教育中, 运动多媒体信息技术的演示功能, 可以化抽象为具体, 把大自然中不易察觉和变化的现象清晰地展现在幼儿面前, 能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把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在短短的科学活动中清晰地呈现出来。如:夏季是多雨的季节, 一天下午笔者正带幼儿在户外活动, 忽然天色大变, 下起雨来, 笔者和幼儿赶紧回到教室, 看着窗外的雨, 幼儿很兴奋, 很多幼儿问笔者:“老师, 刚才天还好好的, 怎么就下雨了, 雨从哪儿来的啊?”接过幼儿抛过来的球, 笔者设计了科学活动“雨是怎么来的”, 为了使幼儿更直观地了解雨的形成过程, 制作了Flash动画, 利用动画情景, 通过故事的形式给幼儿讲述了雨的形成过程, 使幼儿理解了雨这一常见的自然现象。
3. 借助于信息技术实现人机互动, 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
为了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的作用, 我园配备了交互式电子白板, 这一多媒体设备除了具备传统投影仪的演示功能外, 最大的优点是可以实现人与电子白板的互动, 极大地丰富和优化了科学教育教学。比如大班科学活动“认识时钟”中, 教师教给幼儿正确识别整点和半点的方法后, 利用电子白板软件设计的课件, 教师可以出示一个时钟, 表盘是固定的, 而时针、分针是可以转动的, 这样教师就可以随意拨动时针、分针, 让幼儿回答几点, 或说出一个时间, 让幼儿来把时针、分针拨到正确的位置, 当幼儿做出正确答案时, 可以出现鼓掌的声音, 使幼儿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增强自信心。如果幼儿做错了, 便会出现“再试试”的图标, 及时地鼓励幼儿, 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 我们还实现了科学活动与体育活动的融合, 把传统的体育游戏“老狼老狼几点了”搬到教室里, 利用电子白板的“聚光灯”功能, 使幼儿在游戏的同时, 认识了钟表。
三、结束语
近几年的实践证明, 以信息技术为依托, 我园的科学教育研究不断走向深入, 促进了幼儿科学素养的提高。但是, 我们也要知道:信息技术并不是什么神奇的“魔法”, 而教师才是真正的“魔法师”。教师只有合理地利用信息技术, 把现代教育手段与传统教育手段有机结合, 才能为我园的科学教育插上飞翔的翅膀, 带领幼儿在科学的广阔天空中展翅翱翔!
参考文献
[1]焦艳, 于开莲, 易进.计算机与幼儿园课程的整合[J].课程与教学, 2006, 5:23~26
[2]吴梅芳, 李明华.信息技术促进学前幼儿想象力发展[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08, 3:108~109
[3]花美丽.挖掘园外资源潜力培养幼儿科学素质[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0, 4:107~108
[4]陈芳琴.合理利用多媒体资源开展幼儿园科学教育[EB/OL].http://www.kssyy.com.cn/kyyd/ShowArticle.asp?ArticleID=3881.
广西师范大学科学教育研究所所长、桂林兴华科学教育团队学术带头人罗星凯教授作了“科学探究学习——理念与行动”、“找好走准比现实超前的那一步——广西普通高中新课程创新实验方案解读”两个简短的主题报告。他提出,不论校内还是校外的科学教育,都应以科学探究为核心;只有将校外科学教育活动设计得更有趣,才能够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探究欲;科学教育活动只有与学校的科学课程互补,并且校外科学教育场所应发挥自身独特的优势,才能够让越来越多的公众重视并参与到校外科学教育中。罗教授还介绍了将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STEM)结合在一起的国际科学教育发展新趋势,提醒教师要帮助学生发展使用科学仪器和工具、将创意变成产品的能力。
国际科学教育协会理事会(ICASE)前任主席、泰国科学协会理科教师分会主席Janchai教授为学员授课,他带来了题为“低成本的创意科学教育”的互动式讲座,介绍了科学教育创新的7个基本原则——替换、组合、改变、放大或缩小、转变用途、消除和重新设计。讲座像一场精彩的科学秀,Janchai教授给每位学员发放了曲别针、发光二极管、硬纸片等非常普通的材料,用丰富的肢体语言和幽默的话语,营造出轻松有趣的培训气氛。他认为,幽默感是科技场馆实施科技教育活动的要素之一。在这场互动讲座中,学员们体验了小孔眼镜、飞去来器的制作,创造性地利用身边的材料开发其教育价值。他向学员传达了科技场馆的科学教育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感受到快乐的同时,还能享受“发现”的成就感,这是科技场馆科学教育活动应首先发挥的作用。
来自江西师范大学的黄恕伯教授用自制的趣味声学器材给全体学员举办了一场精彩纷呈的“科学音乐会”。由吸管、塑料瓶、电线、磁铁等装置制成的另类“乐器”,在科技工作者的手中变成了生动有趣的科教器材。黄教授提醒各位学员:教师在带领学生感受科学魅力的同时,不要忘记活动背后存在着严谨规范的教育教学目标。
培训中,学员们分组亲自体验了“过山车”、“浮沉子”、“棉花糖机”、“另类乐器”、“洗手液按压装置”等多项STEM科技活动,并从中反思和总结活动设计和组织的要点。在“过山车”探究活动中,学员们需要先在小型过山车轨道中测试物体运动速度,寻找获取过山车最佳初始运动高度的规律,然后在一个新的过山车轨道中进行桃战赛,验证规律的有效性。这样的体验活动让学员从学生的角度感受活动的全过程,看似简单的设计,很多老师却经历了失败与改进的过程,切身体会了学生在面对问题时的思维与心理过程,使教师们能够较充分地理解活动设计和其中的教学难点,有利于他们今后以学生为中心开发教育资源,实施科学教育活动。
改革开放与科学发展的辩证关系,概括的讲就是,深化改革开放是推进科学发展的动力和保证,推进科学发展是深化改革的方向和目的。正是基于这种认识,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继续深化改革开放。
一、这是从我们党近30多年来理论体系建设的历史经验中获得的重要启示。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最新理论成果,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全部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在联系即一般规律性上把握,继续深化改革开放,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科学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强大动力和重要保障。
二、这是破除科学发展道路上的阻力和障碍、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现实需要。现实中,在人们的头脑里还存在着很多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在体制机制方面还存在着很多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转变思想观念,完善体制机制,最根本的要靠深化改革和制度创新。比如河北省在“干部作风建设年”中出改革重拳为科学发展清障,最为典型的就是对房地产行政审批和收费项目的集中清理,由原先的166枚审批公章一下子“砍”到26枚。破除“公章围城”,打开科学发展之门。
三、这是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科学发展、推进和谐发展的共同心声和强烈愿望。广大人民群众拥护和支持改革开放,关心和参与科学发展,这是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繁荣兴盛的力量源泉和希望所在。顺民心、应民意,就必须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深化改革,不断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切实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扩大公民有序参与,使科学发展始终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在科学发展征程上能够集中更多的群众智慧,凝聚更多的社会力量。
1、教师观念发生变化:
以前,我们大多数教师和学生很少听到过“心理健康”、“心理保健”、“心理辅导”这样的词,随着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的进行,使教师的观念发生了可喜的变化。特别是现在社会高速发展,由于学习、升学、家庭、以及生理等各方面的原因,学生个体存在着不同的心理问题。进行心理健康培训使得教师提高了认识,意识到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重要性,意识到育人的重要性,意识到教师有健康的心理,对学生以及自身的重要性。有一句古老的箴言这样说:“你要保守你信,胜过保守一切,因为一生的效果,是由心发出。”这是一句很富哲理的话。当我们心理健康时,做事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学校,师生心情舒畅,拥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这是我们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所在。
2、教师心理健康知识得到丰富。
通过近段时间的培训,使教师了解了自身心理健康的现状及存在的原因,一起探讨了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因为教师教学的对象是学生,要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就要了解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存在的问题以及掌握如何使学生保持心理健康的措施。没有优秀的教师,就没有优秀的学生,没有良好心理素质的教师,就不能培养出良好心理素质的学生。所以培训中,教师们一起分析了中小学教师常见到心理问题及其调试方法。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造就身心健康的学生;反过来说,教师人格不健全、心理不健康,将对学生的人格成长、个性形成和心理健康状况造成不良的影响。因此教师懂得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非常必要。
3、实际教学中效果显著。
事实上,科学不仅是美丽的,而且是旷世奇美,美不胜收的。
而今,一位真正的科学家,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杜祥琬院士来到我校,就“科学是美丽的”一题展开演讲,而此次的演讲也使我受益颇深。
虽然杜祥琬院士已是一位七旬老人,但他那样沉稳、谦和,充满热情与活力的演讲,深深地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他以“世界上什么最小”为话题,带领我们进入了一个五彩的科学世界。
杜院士在演讲中曾讲过这样一个例子:人人都知道邓稼先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是两弹元勋,他及他带领的团队使我国在核武器装备上又前进了一大步。可是谁又知道这背后的艰辛呢!
当邓稼先院士接到究这个研项目时,组织上同时提出对任何人都要保密。回到家,他只是说他要出差。妻子问他上哪出差,他说,不能说。问他什么时候回来,他说,不能说。问是否能给他写信时,他说,不能写。就这样他离开了家,专心在外面做着核武器的研究。在一次的试爆试验中,由于核弹不能成功抛出,邓稼先便提出带弹降落,并要求其他人员一律退到安全地域,但自己却留在了原地。其他人都劝他离开,而他却说:“既然我是这个项目的`总负责人,我就要负责到底。”
成功源于不懈的努力,成功源于忘我的奉献,成功源于大胆的尝试。正是由于有了这些科学家的坚持与努力,才有了氢弹的诞生,才有了载人飞船的成功登天,才有了我国现在的成就。
以后科学的发展,中国的进步就要靠我们这一代人的智慧与不懈努力。杜祥琬院士也在《抒怀——赠青年朋友》的诗中写道:“人生脚步坚实走,众友齐心同奋斗,艰难磨砺开新路,并非闲白少年头。少年头,后生可赞,再织锦绣!”是啊!现在的21世纪是我们的世纪,以后的新路就需要我们这一代人披荆斩棘,需要我们这一代人开拓创新。
一、导入, 引学生生发探究兴趣
激发和保持儿童的好奇心是引发学生科学探究活动的不竭动力。很多教师不讲究课始的激趣导入, 要么是直奔研究主题, 要么是说一些听起来与上课内容有关的导语, 直白无味, 学生的兴趣和好奇没有被充分调动, 一开始就打了一个大折扣。学生对探索事物的兴趣、好奇心和求知态度将会直接影响整个课堂教学效果。因此, 教师备课要精心设计好导入激趣这一环节, 通过小魔术、小竞赛和游戏等活动, 给学生以悬念和激情,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调动学生的想象力, 探究活动就开好了头。
二、质疑, 带学生亲历探究过程
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 一个问题的产生通常要比结论的得出更重要。学习科学的过程就是学生发现、探究、总结从而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 能发现和提出问题是探究的首要本领。激趣导入后教师就应给学生主动提问的机会。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已经认识到这一点, 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鼓励学生大胆提问, 但时间很有限, 控制很严, 学生质疑的教学流程往往一带而过。这样做一是生怕学生提出的问题漫无边际;二是担心浪费时间, 影响整个教学进度。其实不然, 学生肯问就是在思考, 寻求发现, 教师要耐心倾听, 适当点拨引导, 久而久之, 学生就敢问、想问、会问。教师要善于指导, 帮助学生学会抓住事物的关键, 学会不断自我矫正提问, 绝不能操之过急, 自以为是, 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
三、交流, 为学生创造共同探究的机会
探究交流是学生自我评价和反思的重要环节, 也是让孩子用自己可以理解的语言表达方式来表述自己的认识过程。学生在实验探究中不仅观察了现象, 记录下数据, 还获得许多成功和失败的内心感受和体验。他们急于表达, 这是孩子的天性。实验结束后, 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交流讨论时间和机会, 鼓励学生凭现象思考, 拿证据说话, 学会定向观察和分析, 养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和习惯。通过充分讨论, 获得共识, 同时鼓励学生与学生之间, 组与组之间提出质疑, 并引导学生对内容进行归纳整理, 达到知识和智慧的共享, 使学生的交流真正发挥作用。
四、评价, 促学生形成探究志向
小学生的“探究活动”重要的是过程, 过程比结果更重要。要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现过程, 培养他们发现知识和创造知识的能力。因此, 只要学生能够真正参与科学探究活动, 即使探究结果没有得到预期的结论, 但学生却经历了一个充满乐趣的过程, 他们在这一过程中激发了求知的欲望, 即使他们得到的结论是错误的, 但失败的教训同样是一种收益。要对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体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给予积极的评价。我们应该用一种全新的、赏识的眼光来积极评价孩子们的探究活动。要让孩子们充分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要把他们遭遇的挫折和失败转化成再探索再学习的动力。这是保护和促进儿童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探究热情的关键。
五、延伸, 让学生养成探究习惯
新课标指出:“教师不要把上下课当做教学的起点和终点, 小学生探究科学的活动往往不是一节课所能完成的。”科学教育不能以问题开始, 以答案结束, 而要以问题开始, 以问题结束。教学中, 要让学生通过问题来学习, 再通过学习来生成新的问题, 打破时空界限, 开展课后的后续性研究活动。
一、教育公平的理念源远流长。人们向往幸福就是向往公平的权利,就是向往公平接受教育的和谐生存氛围
教育公平的观念源远流长,追求教育公平是人类社会古老的理念。教育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及其重要。它的基本功能之一,就是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平等。我国两千多年前的“有教无类”思想,就蕴涵着社会公平的深意。1949年后,我国在教育促进社会公平方面取得了很大发展,如大规模扫除文盲,推广“快速识字法”、普及小学教育等,许多过去与教育无缘的成人开始接受教育,许多人的命运因此改变。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无论上小学、初中、高中还是大学,同学很多是家徒四壁,但几乎没有因学费退学、休学的。尽管很多都来自农村的贫困家庭,他们没有学费之忧,在学校的帮助下也没有生活之困。因此也就顺利地完成了学业,并继而都过上了幸福生活。公平的教育模式,带给大家希望,激励大家奋进,成就了一批批出身卑微家道贫寒而又出类拔萃的学子,也成就了今天的进步和发展。
二、当前社会教育存在许多不公平,严重地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和正常发展,制约着社会的和谐进程
教育是一项事关国家前途与命运的大事,而教育公平直接关系着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影响到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从构建和谐社会、维护社会公平的角度看,教育权利是公民的基本权利,教育公平属“起点的公平、机会的公平”,缩小城乡差距,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缩小城乡教育的差距,让今天的乡下娃获得和城里孩子一样的起点和机会。
1、教育机会的不公平
近年来,由于城乡差距、地区差距以及地区内校际教育资源的差别引发的“择校热”愈演愈烈,不少家长宁可花重金择校,也要让子女挤进重点学校或城市学校。现行的高考制度在录取时采用分省定额划线录取的方法,各省市区的录取定额不是按照考生数量平均分配的,而是依据优先照顾城市考生利益的原则。因而,各地的录取分数线存在很大差异,造成了考生在接受高等教育时入学机会的不平等,农村学生所处的劣势地位很难改变。
2、教育过程的不公平
由于地区间经济状况的不同,导致各地办学条件存在较大的差异,由此造成了不同地区学生享受到的教育资源不同。而教师队伍的素质参差不齐,也使得学生接受到的教育有所不同。譬如重点学校的出现就存在很大的不公平。这是一种为了少数人而牺牲多数人利益的做法,是一种劫贫济富的行为,是一种反教育行为,违背了教育的初衷。这种将学校分为三六九等的做法实际上是我国封建等级制度的延续,与教育公平是根本对立的。
3、教育结果的不公平
虽然教育只是个体生存和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但基于不公平入学条件毕业出来的学生,社会很难区分其真实水准,从而导致就业竞争的不公平。相对于名牌、重点院校的大学生而言,不少一般本科、专科院校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明显处于劣势地位。某沿海城市在举办毕业生就业招聘会时,甚至打出“非重点院校的毕业生谢绝入内”的标语,严重破坏了就业竞争的公平性。
三、教育改革目前存在许多弊端,显而易见又触目惊心。直接关联着人权问题,影响巨大波及深远
教育的不公平已拉大了人们间的阶层距离。早在2004年,联合国主管教育权利事务的特别调查员来华考察,离开时,她抛下一句把所有闻者当场噎住的评价:“在保证教育权利方面,贵国连非洲的乌干达都不如!”无需避讳,时下教育改革仍然有三大败笔。
第一就是大学教育的产业化。在任何国家,大学都是非盈利机构。但在目前的中国,大学则是名副其实的产业,是一部赚钱的机器。一个普遍的现象是,大学向有钱阶层屈服,教授向有钱学生屈服。而在另一边,农村和城市低收入阶层的子女则缺乏接受大学教育的激励机制。对社会底层人士来说,受教育机会的被剥夺几乎等于生存机会的被剥夺。
第二大败笔就是毫无理性的大学升级。这在前些年最为显见。从师范学校升为学院,从学院升为大学。高等专科学校不见了,专门性的学院不见了,代之以到处林立的大学。一方面是大学生大量积压,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是单位找不到有用的技术技能工人。当然这个问题已引起了高层的注意,对职业院校、职业高中开始前所未有地重视起来。
等等的不公平教育的不公平直接影响到了社会的稳定和人心的浮躁,使我国的教育发展仍然没有赢得广大的人心和人力支持。社会的和谐进程因此而严重受阻,安定团结的局面也曾遭质疑,现代化建设事业也因之而受到严重影响。
四、教育应该促进和影响社会公平。只有社会收入和分配的差距拉小了,和谐共处才成为可能,科学发展也才有章可循
社会公平的起点是教育公平,没有教育机会的均等,就谈不上社会公平。
1、教育应促进社会公平。
改革没有错,但教育如果不能指向社会公平,倒是扩大社会差距,那就明显背离了教育的初衷。教育权利平等的理念是政治、经济领域的平等权利在教育领域的延伸。教育公平作为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就其本质意义上讲,是指教育机会“起点”上的公平,而非结果上的公平。教育公平的意义在于克服由于性别、种族、社会经济地位、区域、宗教等差异给个体受教育者带来的任何不利影响,从而使每一个人都有权利受到最基本的教育。
2、教育不平等将扩大阶层鸿沟。
教育不平等扩大阶层鸿沟。无疑使贫民子女升学门槛大为提高,向上流动的障碍增大了。上大学,现在不但要比较智力和勤奋,还要比较身份、户口、关系网、财务。教育本应是推动社会公正的利器,但面对“三大不公”,教育的光芒却黯淡了,它失去了传统价值系统赋予其的道义色彩,反而造就与扩大了阶层鸿沟。《人民日报》曾发表题为“教育公平:和谐社会的基石”的短评,其中说:“教育的基本功能之一,就是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平等……如果教育反而扩大社会差距,那岂不是背离了初衷?”
20世纪是生命科学迅猛发展的时代,尤其是最后20年,它的发展速度之快更加令人瞩目。利用基因技术培育的转基因食品已经摆上了普通百姓的餐桌;基因方法已经开始挽救患者的生命;克隆技术的重大突破,已使动物的复制成为可能。人类数千年来的梦想正随着生命科学发展逐一实现,随着物理学世纪让位于生命科学世纪,世界还将会有更多的奇迹出现。可以预计,在发展和危机并存的21世纪,生命科学将成为自然科学的带头学科。分子生物学将在生命科学中保持主导地位;细胞生物学还将作为生命科学的基础科学继续发展;脑科学将代表生命科学发展的一个高峰;基因组计划、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蛋白质工程将带来农业、食品、医药和化工等领域的革命,产生难以估量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广泛的应用前景,将使生物产业成为全社会的产业支柱。
在所有的科研突破中,基因科学及其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给人们带来的希望最大。科研人员研究工作的关键是弄清楚细胞的运转机制。始于1990年的绘制人类基因组图谱工程,动用了美、欧、亚多国的数百名科学家,预计耗资30亿美元,最终目标是要在2003年之前绘制出人体10万个基因的图谱,揭开30亿个碱基对的密码,弄清全部基因的位置、结构和功能。这项工程可以揭开有关人体生长、发育、衰老、患病和死亡的秘密,最终将帮助人类攻克诸如癌症、艾滋病、肝炎、肺结核、阿尔茨海默氏症等许多疑难病症。
控制蛋白质将是科学家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科学家希望从蛋白质的控制中了解生物学、生物化学、生理学、分子遗传学等方面的重要情况。世界最大的实验室已联合起来对规范蛋白质生产的15万个标记进行编排,预计完成这一工作需要15年时间和30亿美元的投资。这将导致出现新的基因疗法和药物疗法。
21世纪科学家将在人体的器官和组织“重造”及修复方面取得巨大进步。在人身上进行转基因动物器官移植将成为可能;一些科研小组正在致力于完成人体细胞代谢程序的重新编排,使之具有新的功能;科学家还打算研制生物—人工器官,即研制能置于抗排异膜内的人体或动物的假器官,这种生物—人工器官将取代人造器官。
基因工程将引发一场新的绿色革命,农业的生产效率将获得全面提升。未来的基因工程作物不但可以在恶劣的环境里茁壮成长,而且还会含有更高的营养成分。未来的农民也许既可以种粮食,又可以种疫苗,他们还将利用基因工程培育可以生产疫苗、化学药品以及可进行生物降解的塑料等作物。
创立于1802年的美国杜邦公司,至今已有211年历史,该公司以曾经创造的许多重大创新和发明著称。6月25日,在艾奥瓦州首府得梅因郊外的约翰斯顿,杜邦公司宣布正式启用其全球第12家创新中心。杜邦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柯爱伦表示,科学和知识是杜邦业务的核心,通过近年在全球陆续创立的创新网络,杜邦将促进其近万名科学家、工程师与客户、政府官员、非政府组织、学术机构、商业伙伴等的协作,为全球面临的粮食安全、能源和防护需求提供解决方案。
约翰斯顿创新中心展示了杜邦公司的最新技术、产品和应用,该中心位于杜邦公司旗下全资子公司先锋良种公司总部内,将专注于粮食、农业以及能源价值链的创新。
“关键是要迅速地把我们的一体化科技和市场联系起来。”柯爱伦说,全球面临着为不断增长的人口提供粮食和防护以及减少对化石能源依赖的重大挑战。通过创新中心,杜邦将能够利用其全球科学能力创造本土化的解决方案,满足世界各地面临的最紧迫市场需求。
先锋公司坚持“身在中国,服务中国”的理念,致力于协助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升。1997年先锋公司在北京设立办事处,次年成立铁岭先锋种子研究有限公司,之后,相继成立三家合资企业。截止2012年底在华员工人数超过800人。
先锋公司总裁保罗·斯克勒对记者说,随着人口增长、城镇化的推进,中国面临粮食安全的挑战,“这就是我们能够发挥作用的地方——帮助中国农村不断提升经济机会。”他说,应对粮食安全挑战,要持续地提高农业的产出,而这要通过所有的农业要素的投入、机械化,以及农民的教育和培训来实现。“我们的产品和服务给中国农业带来了真实的变化。先锋公司很高兴能为中国应对粮食安全挑战做出贡献。”
与先锋公司一样,杜邦其他业务单元也高度重视中国业务。杜邦植保业务部总裁里克·米勒对记者说,全球面临着以较少的耕地生产出更多粮食的挑战。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必须通过创新,提升农业生产率,而且要以可持续的方式来做到这一点。“杜邦成立新的创新中心,我们要发出的一个重要信息是,通过杜邦的创新管道,我们向种植户提供新的产品,帮助提高农业的产量和质量。“每当我们把更好、更安全、更绿色和环境可持续的产品带到展会、带给农户时,都会受到欢迎。”他强调,杜邦的作物保护产品,不仅达到监管机构的要求,而且在性能和环境安全标准方面都达到更高的标准。
关键词:职业观;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教育的主阵地,应该义不容辞地与专业课、专业实践课以及其他课程一起承担起对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重要任务。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去年以来的金融风暴的影响,大学生就业形势更为严峻。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改革,必须面向当前就业形势,着力培养大学生的职业素质。
职业素质是指从业者在一定生理和心理的基础上,通过教育培训、职业实践、自我修炼等途径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职业活动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基本品质。职业素质分为思想素质、知识和能力素质、身心素质。那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中如何入手?本文认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职业观。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如何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职业观,进而提高大学生的职业素质,使大学生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中顺利实现就业创业呢?
首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着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当代社会发展迫切要求大量创新型人才,但大学生职业素质普遍存在的最深层的缺欠恰恰正是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而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职业综合素质的集中表现。在新形势下,如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仍然仅仅把眼光停留在人生观、价值观等角度对学生进行科学的职业观、择业观、就业观教育这个认识层面上,显然不符合时代的要求,更不能充分显现思想政治理论课固有的创新教育价值。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就业竞争日益激烈,解决就业问题只是高等教育的价值底线,培养大批创新、创业型人才,才是高等教育的最高价值取向。学业→就业→创业,是一名当代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高度统一的集中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基本内容,既是创新的产物,又是创新的思想武器。在教学中,可以结合马克思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伟大成就、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突破,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相关理论,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业意识教育,使他们树立崇尚创新、追求创新、勇于创新,以创新求发展的理念,提高以创新思维为核心的思维能力,塑造求真务实、大胆质疑、自强不息、与时俱进的创新品质。
其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注重大学生人性的提升
人性提升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终极追求。教育作为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原本就是一种“人”的教育。早在两个世纪前,西方现代高等教育认识哲学的奠基者们就把大学界定为所有社会机构中惟一充满理性思考和批判精神的场所,它担负着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丰富人的思想的社会功能。在现代化的进程中,随着科技进步,经济繁荣,高等教育始终以其执著和顽强的生命力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并朝着现代化的目标不断推进。然而,随着科技化、理性化、现代化的进展,人类现实生活遭受了严重打击,陷入了困境和低谷之中。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可教育最终失落了“人”,这不能不说是教育的一种遗憾。高等教育是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目的的,但究其根本仍然是培养人、发展人。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教育理论,特别是教育目的设定的重要理论基础。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只有站在以“现实的个人”、“有生命的个人”为前提和出发点来关注和培养大学生,才真正体现其现实意义和理论魅力。本文认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要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积极引导大学生人格的觉醒、创造意识的激活、生命意义的领悟,这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具体实践和运用,也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的深刻体现。这种教育改革的理念追求不但是高等教育的目标,也是时代赋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责无旁贷的义务和责任。
再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进行教学方式方法改革
理论与现实脱节,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长期以来存在的弊端。因此,要培养大学生科学的职业观,在教学方式方法上必须进行改革:一是必须改变“一言堂”式的教学方式。采取师生互动的方式,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吸引到课堂上来,使他们在知识的接受、领悟中渐次扩展视野、博大胸襟,提升其境界。二是多开设专题讲座。以专题专论的方式深入地介绍和阐述一些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以增加学生的知识量和提高其理论思维能力。为此,一要将这些课程分为若干专题,进行重点讲授;二要根据就业形势、面试技巧等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设计一些相关专题。教师在分析问题时,并非只讲某一个原理、观点的应用,而是讲多个原理、观点的综合运用,以利于对问题的全面把握。这样,较之于“一个原理加若干例证”的讲授方式,无疑会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三是组织学生开展“知识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就某些社会热点问题展开课堂讨论或辩论。在讨论和辩论中学生可自由地谈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相互补充,完善认识。这会迫使学生更多地去上网查询和翻阅报刊资料。这样做,学生不仅增长了知识,更重要的是,由于他们亲身投入和参与,学习自觉性会更高,印象会更深。同时,还可以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四是改进作业方式。组织学生书写心得体会。以往教学中,学生作业题的答案基本是照抄教材,这对于巩固所学知识、掌握知识的基本点是完全必要的,不足之处是缺少学生的自由创造。解决办法是由教师命题、也可以由学生自己挑选感兴趣的问题写心得体会,然后由教师做出批语并加以评论。这样做,有利于教学相长和师生互动。这种方式除了可以提高学生自学和写作能力外,还可以促进教师与学生对话沟通,增进互信和了解。如果学生的观点出现幼稚、片面甚至过激等问题,教师可在简短的批语中给予鼓励和进行讨论,指出其长处和不足,或者建议他去翻阅某本书、向某个有见解的老师请教,等等。这不仅是对学生人格的尊重,更是对学生的一种引导、教育的方式。有时候教师的一段充满睿智和人情味的批语可能改变某个学生的学习态度,甚至会影响到他未来的人生。
【教育改革是科学的】推荐阅读:
【论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与教育的关系05-25
日本改革成功的原因是什么09-17
从严管理是深化改革转型发展的基石10-02
改革是深刻革命09-14
初中科学教学改革07-13
小学科学课程改革10-18
美术教育的改革论文10-03
在新的教育改革下05-27
军事院校的教育改革10-02
深化教育改革的综合问题剖析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