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大班(精选10篇)
名画欣赏作为欣赏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却仍是当今幼儿园教育中的“死角”,一直未被深入挖掘。虽然《纲要》中有提出,但是真正将名画欣赏作为一条主线,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幼儿实施艺术的熏陶在目前还是少之又少。许多老师认为名画与幼儿欣赏能力水平相差甚远,孩子不理解,无法取得共鸣;而且作为幼儿教师,我们对于名画的欣赏能力的确也比较局限,特别是对一些专业术语、运用手法的了解。有时也有不少的疑惑,如何选材也是非常的棘手……,其实我想关键是缺乏指导的方法。这对于我自己来说也是一次大胆的尝试,目的是让孩子通过美术欣赏,培养幼儿对艺术和艺术世界的基本感觉,开拓他们的视野,使他们对周围美好事物和艺术作品表现出直觉的喜爱;能够掌握简单的艺术术语,有叙述和谈论作品的能力;产生自由表达的兴趣,挖掘幼儿潜在的创造力。
二、活动对象:大班幼儿
三、活动执教:xxx
四、活动目标:
1.乐于在欣赏活动中调动自己的各种感官进行体验,发现美、感受美、丰富美。
2.感受美术作品中线条与色彩带来的不同体验,增加幼儿对色调的认识和理解。
3.在想象与创编的过程中发展创新的思维能力和语言水平。
五、活动准备:
1.多媒体课件《梦》
2.幼儿作画工具若干、舒缓的音乐、半成品范例两幅
六、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出示毕加索的作品《梦》,师幼共同欣赏:
“有一个国家叫西班牙,那儿有一个大画家名字叫毕加索,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的一幅画。
(二)通过赏析:引发感受和体验:
1.教师:画家画了一位什么人?(阿姨)你从哪里看出来的?(项链、长头发、衣服、乳房……)
她在做什么?(点击鼠标,出现作品《梦》)(幼儿:画家画了一位阿姨靠在沙发上睡得好香,她在做梦呢?)
2.教师:“闭上眼睛,听音乐,我们一起来学一学画上的阿姨。(教师用语言讲述,帮助幼儿理解画面——我困了,这儿有个红色的沙发,软软的好舒服,坐在上面,身体也变得软软的,很松很松,我就睡着了……)
3.提问:刚才我们学画上的阿姨,你有什么感觉?
小结:听着舒缓的音乐把我们的心情变得很宁静,身体也很放松,感觉很舒服。
(三)感受美术作品中线条与色彩带来的不同体验:
1.感受线条:(1)“现在我们来看看画家是怎么样画这幅作品的,先来看一看他的构线。
提问:“这些线条看起来怎么样?”(柔软、圆滑的曲线)(2)引导幼儿用动作表示线条,“把我们自己变成一条线,肢体动作表示圆滑的曲线。你有什么感觉?”
(3)小结:当我们用身体来表示圆滑的曲线的时候,我们的身体也变得软软的、松松的,身心都很放松。
2.感受色彩。(1)教师:“看完了构线,现在我们来看看他的涂色。”(2)问:“这幅画上什么颜色最多?”(红色和黄色)(3)“看到红色和黄色,你想到了什么?”(花园、草地、沙漠……)(4)“这两种颜色给你什么感觉?(暖洋洋)”
小结:红红的,软软的沙发,衬托出阿姨粉红色的手臂,画家把它画得大大的,主要用了红色和黄色两种暖色的调子,给我们一种很放松、很舒服的、很高兴、很暖和感觉。
(5)幼儿相互讨论:“阿姨舒服地躺在红色的沙发里睡着了,她做了许多的梦,梦见自己睡在沙漠里,火红的太阳光照在自己的身上;她还梦到了自己睡在绿色的草地上,那儿的空气很新鲜,很舒服。”
(6)“你觉得阿姨会梦见些什么呢?(在阳台的月光下、在篝火的旁边……)为什么?”幼儿讨论后请个幼回答。
小结:你们的眼睛可真亮,真会动脑筋,通过看画面的色彩就能知道阿姨梦到的东西,可真棒!
五、启发幼儿作画,并给予一定的引导鼓励:
“小朋友,阿姨还梦见了什么?”(比如:她在阳台的月光下,或者绿色的花园里,不同环境的背景色彩给我们的感觉不同,)请你也来试试看,把阿姨梦到的东西用一些线条勾画出来,然后在用蜡笔给它涂上漂亮的色彩。”
(1)对没构思好的幼儿,帮助其建立构思。(2)对不太敢表现的幼儿,鼓励其大胆表现。(3)通过表扬提示幼儿大胆使用色彩,涂画背景。
六、作品评价:
展示幼儿的作品,可请幼儿通过色彩等方面的感知,猜猜别人画的是什么,并请个别幼儿讲讲自己的作画意图。
七、活动延伸:
卢梭的《丛林组画》枝条自由伸展,叶片描绘精细, 动物和人都掩映在高大的灌木丛中, 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根据我对卢梭作品的理解、感悟,以及对大班幼儿年龄特点和审美水平的了解,我选择了组画中的《奇异的景色》让幼儿欣赏,因为这幅画既有茂密的森林又有幼儿喜欢的动物和鲜艳的果实。
活动目标
1.欣赏作品,大胆表达对作品的认识和感受。
2.理解作品色彩和构图的独特 ,感受画面的幽静 、 神秘。
3.在感受作品的基础上 ,尝试想象作画 ,体验创作带来的乐趣。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丛林组画》和真实的热带雨林PPT,铅画纸,同色系的各种绿以及红、黄等颜料,鸡毛、鸭毛、 落叶、谷穗、积木等,《冒险岛》音乐。
经验准备:教师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和特点,幼儿已有树叶印画的经验。
活动过程
一、配乐欣赏,表达对作品的整体感受
出示作品,通过三个层层递进的问题,引导幼儿讲述对作品的直观感受和初步印象。
问题一:你看到了什么?
(这个开放性的 、最基础的问题 ,能让孩子将自己最先看到的、画面最显著的特点表达出来,如看到许多树、鸟、果子、花,等等)
问题二:这是在哪里呢?
(具体地域的提问,帮助孩子进一步感受作品表现的主体———丛林,对丛林形成初步印象)
问题三:这幅画看起来感觉怎么样?
(配合画面的音乐渲染了丛林的幽静 、神秘 ,有的孩子说“像玩冒险游戏的地方”,有的说“感觉很害怕”, 有的说“有点暗”。 孩子们的回答契合了作品最主要的特点)
二、细致欣赏,深入感知作品的艺术特点
引导幼儿关注画面的细节部分, 理解作品色彩和构图的独特。
1.感知作品色彩的特点。 师:这幅画为什么看起来 很暗? 除了深颜色还有些什么颜色?
(引导幼儿感受作品以深绿色为主 ,同时 ,运用了跳跃、鲜艳的颜色和多种绿色)
2.感知作品构图的独特 。 师 :找 找看 ,丛林里藏了 多少只猴子,为什么我们不容易发现这些猴子呢?
(利用孩子们都非常喜欢的 “藏猫猫 ”游戏来帮助他们理解作品的层次感与纵深感, 孩子们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发现:“一层一层的树太浓密了, 把猴子遮住了。”“猴子的颜色和大树的颜色差不多,不容易发现。” 教师及时帮助孩子提升对层次感和纵深感的理解:“猴子前面是一层一层的树,后面又是一层一层的树,天空看起来好远啊! ”)
3.了解作者和作画的背景。 师:这幅画是法国一位叫卢梭的画家画的,他从没有去过这些地方,只是把自己平时看到的树木、 水果、 动物加上自己的想象画出来。 他画了许多幅有关丛林的画。
三、观察比较,把握丛林组画的内在特质
1.欣赏《丛林组画》PPT。 师:你们发现这组画有什 么相同的地方?
( 引导孩子们整理 、 概括对 《 丛林组画 》 的整体印象,把握组画的共同特质:都是茂密的、占满了画面的森林;都有奇异的花果、可爱的动物、神秘的人隐藏在森林中;画面以深浅不同的绿色为主,尤以深绿色为主调)
2.欣赏热带雨林 PPT,感受真实的风貌。
3.比 较理解 。 师 :卢梭画的丛林和真实的丛林相 比,有什么一样的地方? 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引领孩子观察比较,加深对作品创造想象和艺术加工的理解,为下一步大胆表现奠定基础)
四、想象创作,充分地表达表现
1.引导想象 。 师 :我们也来画画丛林 ,你画的丛林 长了什么植物? 有哪些动物和人在里面呢?
2.讨论新“绘画工具”的使用办法。 教师出示鸡毛、鸭毛、落叶、谷穗、积木等,提问:你会怎么画 ? (用树叶印,用鸡毛拖画,用谷穗蘸上颜料甩,等等)
3.幼儿作画。 先投放深浅不同的绿色颜料,供幼儿画丛林。 待幼儿基本完成丛林的绘画后再投放红、黄等颜料,让幼儿添画果实、动物、人物时选用。
(提供丰富的材料 , 让孩子们在玩材料的过程中, 大胆探索不同材料的绘画方法和呈现的不同效果,体验创作表现的快乐。 红、黄等颜料在幼儿绘画丛林基本完成后投放,是为了避免干扰,确保重点:用深浅绿色表现画面的层次感)
4.教师个别辅导。 (1)运用同伴示范法引导幼儿选用不同材料作画。 (2) 通过个别对话帮助幼儿丰富画面。(3)借助环境暗示———滚动播放《丛林组画》PPT,给有困难的幼儿带来一些参考。
五、展示作品,同伴间分享交流
1.引导幼儿讲述自己的作品。 师:你画了什么? 是怎么画的?
2.与大师的作品进行比较。 师:你们画的和大师画 的一样吗? 你觉得谁的更漂亮? 为什么?
3.教师总结性评价 ,引领幼儿的审美 。 师 :卢梭作品更多地选用深绿色,丛林茂密,层层叠叠,看起来很深远。 小朋友更多地选择了浅绿色,看起来更明亮,让人感觉很舒畅快乐。
活动反思
本次欣赏活动,最主要的特点在以下几方面:
1.回应 。 在欣赏活动中 ,没有单一说教 ,而是通过不断融合孩子们的回答进行更巧妙的连接 (有效回应),来达到引领孩子审美的效果。 比如,在孩子们观察 《奇异的景色》时,有孩子说“那树上停着的是鸟儿”,也有的说“那是一个从丛林中走出来的人”。 我顺着孩子的思路回应:“对啊,卢梭画的人就像动物,画的动物看起来又好像是人。 ”
2.自然。 活动中欣赏的是描绘自然的《丛林组画》, 观察的是真实的热带雨林, 就连绘画工具也都是自然物。 更重要的是,整个欣赏活动,尊重孩子的天性,让他们自由表达、自由创作。
绘本《小蓝》源于澳大利亚的童书作家兼插画家盖·却普曼,她“巧妙地将人类长久以来对归属感的追寻,以及柳树图案的神秘之美结合在一起,本书不只是一个故事而已,更是一件值得代代相传、永久珍藏的艺术品”。绘本中真挚动人的故事借助精致华丽的创作,传达了一个简单诗意的叙述,特别美,孩子们跟随小蓝寻找家,跟随故事进入一个美的世界。而故事最后,那一个蓝白相间的中国瓷盘是亮点,以此为切入点,我设计了这样一节美术活动《小蓝》,意在通过活动,让孩子欣赏美丽的艺术,感受青花瓷的独特美,并且尝试创作,表达自己对美的理解。
活动目标:
1.阅读绘本,用语言大胆表述自己对画面的想法。
2.尝试分段绘画,体味青花瓷的艺术美。
3.在读读画画中,大胆创作,体验让画笔讲故事的乐趣。
活动准备:
1.与绘本相匹配的PPT。
2.白色扇形纸,蓝色油性笔,白色圆形纸。
3.扇形小蓝图片人手1张。
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引发兴趣。
1.结合PPT,故事引入
在美丽的大森林里,一个小女孩迷路了,她在哪儿?你发现她了吗?
她一身美丽的蓝衣服,她的名字叫“小蓝”。小蓝迷路了!她想要回家,一直大声地喊叫,但是等了好久,都没有人来找她。
2.讲述故事,进入情境
终于有一个男孩走进了森林。“咦,你是谁?”小男孩问。“我叫小蓝,我迷路啦,我好想回家。”“我叫威尔。”小男孩说。
提问:小蓝迷路了,你们愿意和威尔一起帮她寻找家吗?
(评析:故事引入,借助美丽的画面,孩子们很快进入情境,静静地欣赏,美好的艺术探寻之旅开始啦!)
二、阅读故事,分段绘画
1.欣赏图片,尝试创作画面一
教师讲述绘本内容:小蓝说:“我家附近有木头桥,还有阶梯通到山上。我好想念我家的山。”
教师提问:小蓝的家有什么?
教师引导幼儿根据绘本内容进行创作。
教师:那我们把它画下来,做成一幅地图,再拿着地图去帮小蓝找家吧。老师给你们准备了小盘子,大家拿出一张纸,画一画吧。
2.阅读故事,尝试创作画面二
教师讲述绘本内容:小蓝说:“我家有一条蓝色的小河,在杨柳树下闪闪发光。我好想念我的小河。”威尔说:“我家也有一条小河,在芦苇中潺潺流过,几乎和你家一样。”他们在芦苇和小河中寻找,但是,他们找不到小女孩回家的路。
教师提问:小蓝的家附近还有什么?她想念什么?你会把它画下来吗?
幼儿创作。
3.欣赏图片,尝试创作画面三
教师讲述绘本内容:“我家有很多蓝色的树。”小蓝说,“树上有很多像球一样的苹果,我好想念我的苹果。”“我家有很多绿色的树。”威尔说,“树上开满像云朵一样的花,几乎和你家一样。”他们爬到树上,从树枝间看下去,但是,他们找不到小女孩回家的路。
教师提问:小蓝的家附近还有什么?她想念什么?你会把它画下来吗?
幼儿创作。
4.阅读故事,尝试创作画面四
教师讲述绘本内容:小蓝说:“我家有一座花园和一座皇宫。我想念我的皇宫。”威尔说:“我家有一座果园和一栋温暖的小屋,几乎和你家一样。”他们一边捡梅子,一边在树下寻找,但是,他们找不到小女孩回家的路。
教师提问:小蓝的家附近还有什么?她想念什么?你会把它画下来吗?
幼儿创作。
5.欣赏图片,尝试创作画面五
教师讲述绘本内容:小蓝说:“我家有爸爸和很多蓝色的鸟,我真的好想念我爸爸。”威尔说:“我家有奶奶和很多母鸡,几乎和你家一样。”他们在鸡群中寻找,并且越过门口的栅栏,还是找不到小女孩回家的路。现在,怎么办?威尔说:“你可以跟我一起回家。”
教师提问:小兰的家附近还有什么?她想念什么?你会把它画下来吗?
幼儿创作。
(评析:阅读故事,欣赏画面,分段创作,感受美好。故事很美,画面更美,孩子们的创作同样不赖。他们在不一样的画纸上展现心中的故事,他们在帮助小蓝找寻家的过程中,尽情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分段创作,孩子们不知不觉进行的是一段美好的创作旅程。)
三、揭晓结局,感受惊喜。
1.欣赏图片,探寻秘密
总结:小蓝不是真正的小女孩,那她是什么呢?(有小蓝图案的瓷盘碎片。)
2.答案揭晓,感知瓷盘
原来,奶奶的橱柜上面,有一个蓝白相间的中国瓷盘。这个瓷盘缺了一小块,那是很久以前,奶奶去野餐的时候,不小心打破的。
3.小蓝找家,圆满结局
奶奶把小蓝粘回磁盘缺口的地方。威尔笑着说:“小蓝终于找到她的家了。”奶奶说:“恩,安全又圆满的家。”
4.触摸青花瓷,感受艺术美
提问:“你知道这种白底蓝花瓷盘的名字吗?”
介绍青花瓷:青花瓷是中国民族传统的民间工艺品,至今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它只有蓝、白两种颜色。中间的盘底可以画上自己喜欢的画,它的周围可以有很多的图案或线条,但他们都是有规律地排列着的。
5.完成创作,分享作品
刚才,小朋友们已经完成了5幅画,老师再把“小蓝”也发给你们,大家一起把它拼成完整的盘心,贴在白色的盘底上,注意一下粘贴的位置。
现在,大家再用有规律的图案或线条,来装饰盘边吧。
(评析:故事给了孩子一个美好的结局,也给了孩子一个美好的画面,孩子们豁然发现,自己的创作原来也可以这么奇妙。此时,介绍青花瓷,显得那么水到渠成,中国民族传统艺术的美是浸透到骨子里的,孩子们此时应该能懵懂感受到,他们也会惊喜于自己的创作,因为“青花瓷”真得很美!)
四、结束活动
小蓝找到自己的家了,小朋友们也完成了自己的青花瓷盘。现在,大家一起拿着瓷盘,把小蓝的故事讲给其他好朋友听吧。
评析:以故事开头,用故事收尾,孩子们展示自己的作品,讲述小蓝的故事,分享作品,相互欣赏,这一段艺术探寻之旅就这么意犹未尽……
活动反思:
初次拿到绘本,我就被里面的精致唯美的创作所震撼,我想:艺术的感染没有界限,孩子们也会喜欢上《小蓝》吧。的确,绘本给了孩子一次美好的旅行,他们在边阅读边创作的过程中,逐渐体味青花瓷的独特魅力。我独辟蹊径,给孩子准备别致的材料——一个折成扇形、可以逐渐打开成圆形的绘画纸。孩子在创作过程中,一步一步,用画笔叙述故事,用蓝色和白色激情碰撞,感受故事的意境,感知青花瓷的独特魅力。最后,他们创作完毕,画纸全部打开,惊喜地发现自己的创作成果可以用这样的方式呈现,创作体验和成功感给了他们心灵强烈的冲击。艺术活动就是要这样,让孩子在探索美、感知美、创造美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得到熏陶,身心获得愉快体验。
活动目标:
1、从形式语言入手(色彩、图形等),初步感受“星空”的美。
2、尝试用图形来表达自己对作品的认识和感受。
3、通过感知对比色、图形联想,体验欣赏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1、观赏星座图。
2、PPT、音乐钢琴曲《星空》。
3、4大张画纸(星夜)、颜料盘8个(红、黄、蓝、绿、黑)、圆点刷子16个(每组1大2中1小)、水彩笔16支。
活动过程:
一、导入:
小朋友,你观察过晚上的天空吗?晚上的天空有些什么?(PPT1)
二、欣赏:
1、(PPT2)西班牙有个大画家——米罗爷爷。他的爸爸是个天文学家,喜欢用天文望远镜观察星星,米罗爷爷受他爸爸的影响也很喜欢看星星,还很喜欢画星星。
2、看,这就是米罗爷爷的画,美吗?
你认为它美在什么地方?你看到了什么?(月亮、星星、一个个黑黑的圆点)黑黑的圆点表示什么呢?(一闪一闪的星星)有首歌曲《小星星》,我们来唱一唱。你还看到了什么?(线条)
师指小人,你觉得这像什么?(娃娃)他的表情是怎样的?(惊讶、开心)
3、除了线条、图形,你还看到了哪些漂亮的东西呢?(色彩)
4、(PPT4)米罗老爷爷为什么喜欢这几种颜色呢?(出示颜色标记)颜色和颜色之间藏着一个小秘密:对比色。(红——绿、黄——蓝、黑——白)老师身上有对比色吗?你们找一找自己身上有哪些对比色?对比色放在一起,会使颜色的对比更明显,黄的更黄,蓝的更蓝。
5、鲜艳的对比色、有趣的图形、跳跃的线条,米罗爷爷用这些向大家讲述了一个美妙的故事。告诉你们哦,米罗爷爷画画有一个特点,就是喜欢把自己看到的景色用图形表示,然后再通过想象加上一些颜色和线条,就把它组合成一幅美丽的画了,而且他的画中常常出现米字型。
6、如果请你给这幅画取名字,你会取个什么名字呢?
7、如果让你画星星的话,你会把一颗颗星星连画成什么样子呢?
三、创作:
1、今天我们四个小朋友合作画《星空》。请看步骤图:四人合作:海绵圆点刷印大小黑圆点水彩笔连线棉签添画及涂色。
2、幼儿4人合作画,提醒幼儿涂色时注意画面的干净,可用纸巾吸颜料。
活动名称:《线描画树叶》 活动目标:
1、观察树叶的形状及叶脉的排列方式,感受树叶外形美和叶脉线条美;
2、尝试用线描画的方式绘画树叶外形,能给树叶添加自己喜欢的颜色,并在老师的指导下使用剪刀沿线较平滑地剪下树叶轮廓;
3、在观察与动手中感知树叶和色彩美,培养幼儿爱观察、爱自然、爱美术的品质;并能养成良好的收放习惯,学会管理操作材料。设计依据: 《指南》中指出在幼儿艺术领域教学中最终要实现“感知”、“欣赏”、“表现”、“创造”四种能力,运用多种素材去灵活教学;本次活动选择大班作为活动对象进行艺术领域教学,重在培养幼儿对艺术的兴趣,能够在自然中区感知艺术的存在,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品质;活动的目标设计主要从能力、认知、情感等三个维度来考虑,建立对幼儿的学情有一定的了解基础上。活动准备:
不同形状的树叶、剪裁好的卡纸、展板以及画好的模板“大树妈妈”、马克笔、水彩笔、圆头剪刀、固体胶、轻缓音乐 活动流程:
(一)活动导入:
运用情景导入的方法,教师将准备的树叶展示出来。师:“孩子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神秘口袋,你们猜猜里面会是什么礼物呢?”
幼儿可能会回答出不同的物品,老师用暗示的方法选择1~2个幼儿上来摸摸,不能直接说出答案,告诉其他幼儿秘密礼物的形状、特征等让小朋友们猜。师:“现在小朋友能猜到老师带来的礼物是什么吗?”老师揭晓答案,展示不同形状的树叶并让幼儿仔细观察。
(二)活动的基本部分:在幼儿猜测游戏的基础上,老师展示树叶,引入本次活动主题。师:“孩子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很多美丽的树叶,你们看看老师手里的树叶有什么特征呀?”
通过提问让幼儿仔细观察树叶,除了形状不同之外,他们还发现了什么其他相同的地方,预想幼儿可以回答出树叶都有相同的叶脉。师:“现在你们告诉老师,你们平时还见过什么形状的树叶呀?” 调动幼儿的已有经验,将现在的美术活动与他们在生活中见过的情景联系起来,让幼儿说出更多形状的树叶。师:“其实,小朋友们你们发现了吗?你们都很厉害,说了那么多形状的树叶,但是老师要告诉你们,每片树叶都有叶脉的,现在小朋友想想自己喜欢什么样的树叶,想好了就把自己最喜欢的树叶画下来好不好。” 师:“小朋友在自己的卡纸上画好树叶,再给你的树叶宝宝画上美丽的颜色,挺清楚了吗?”
幼儿在这一环节的主动性较高,会自由发挥画自己的喜欢的树叶,少部分孩子不会按老师的要求的话,老师需要在巡视、观察中给予适当的指导。师:“现在呢,有一个很难的任务了,不知道小朋友们敢不敢挑战自己呢?现在请听老师的要求,每个人的桌子上都有剪刀,你们要用剪刀把你们画好的树叶剪下来,能不能做到呀?”
幼儿在沿着线条剪的时候可能出现很多问题,需要教师积极指导,幼儿不能完成的情况下老师要给予帮助。师:“孩子们,现在,你们想不想快点把树宝宝送到树妈妈身边呀?每个小朋友都赶快在树叶的背面涂上胶水,我们要送树宝宝回家(教师示范涂胶水)。”
(三)活动延伸:小朋友剪好树叶,在老师指导下将树叶宝宝送到树妈妈的身边(将画好的树叶贴到大树身上),幼儿在老师带领下围着大树站成圈,老师自行提问,让幼儿在小组中指出自己的作品并与大家分享,学会表达与评价。
(四)活动结束:老师在大树妈妈身边给孩子讲故事,伴随音乐想象与树妈妈、树宝宝一起跳舞,活动结束。活动反思与总结
水生动物对幼儿来说并不陌生,它们自身有许许多多的奥秘值得幼儿研究,尤其是它们形色各异的外形特征可以最直观的引起幼儿探究的兴趣。就螃蟹来说,最吸引幼儿的是他们的大钳子,但对于整体的外形特征在幼儿印象中就不是那么深刻了。《纲要》中指出,幼儿园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角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着,而应成为幼儿知识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本次活动中,将给予幼儿充分观察的机会,引导幼儿学习正确的观察方式,开拓思维。让幼儿从观察入手,尽情想象,按自己的观察印象和想象结果,大胆动手操作进行螃蟹的造型。
主要运用以下教学策略:
1.自由、充分、有目的性的观察,获得整体而全面的认识。
基于幼儿经验中对螃蟹的粗略印象,创造条件,让孩子有充分的时间,去观察螃蟹的外形特征。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少不了教师适时地介入与指导,让孩子在观察的同时,学会正确的观察方式,使观察更有效。这样孩子们就会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对螃蟹的外形有更加全面和正确的认识。
2.在想想、试试、比比、做做中,拓展思维,体验新的操作模式。在幼儿制作环节,打破常规的“教师范例、孩子操作”的模式,以“设计方案—探索制作—总结经验—再次制作”四步走的方案展开。在这个过程中,孩子获得了充分的想像空间,并可以将自己的设计亲自尝试。即便失败,教师也不会直接纠正,而是在成果展示时,让孩子在讨论、交流中,分析、总结选择更合适的材料,找到更好的制作方法
3、在开放式的展示评价中,交流欣赏,获得自豪感。
利用制作好的海底背景图,创设情景,让孩子体验自己的作品成为大海中的“一份子”时的自豪感。同时,当他们和同伴相互介绍自己的作品时也会学习到一种新的制作方法。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对泥工的兴趣和互相合作的精神。
2.引导幼儿用辅助材料与泥塑相结合的方法制作螃蟹。
3.进一步掌握螃蟹的外形特征。
活动准备:
1.螃蟹五只(每组一只),放在透明的容器中。
2.彩泥、火柴棍、用硬纸片剪好的蟹夹、长条皱纹纸每人一份。
3.幼儿有用旧报纸或其他软纸练习搓纸棍的经验。
4.海底世界的背景图一张。
活动过程:
1.出示螃蟹,引起兴趣。
教师出示螃蟹,让幼儿观察螃蟹的外形特征,知道螃蟹的各个部位。评析:(通过观察,引起幼儿的兴趣,让幼儿对螃蟹的外形有个全面而正
确的了解,进而为下一步的动手操作好准备。)
2.出示材料,让幼儿讨论螃蟹的制作方法。
教师出示准备好的材料,让幼儿仔细观察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螃蟹用这些材料怎样做成一只螃蟹?
评析:(让幼儿在对螃蟹外形特征有了较深印象的基础上,让幼儿开拓思维,大胆想象、创新,尝试自己设计螃蟹各个部位的制作方法及所需的工具,为下一步的手工制作做好铺垫。)
3.幼儿自我探索制作,教师做好观察指导。
请幼儿根据自己的观察和讨论的结果来进行实验,尝试螃蟹的制作方法。评析:(鼓励幼儿根据自己的设计大胆尝试,在制作的过程中教师要抓住有创意的、独具一格的制作方法进行鼓励、表扬,激发幼儿的创作意识。)
4.评价总结幼儿作品,集体讨论制作方法,再次制作。
1)针对探索制作环节成功和失败的案例,找出制作顺序及用料等方法原因,讨论更好的制作方法。
2)师生共同讨论各种材料更合适的用途,如:皱纹纸可以用来做螃蟹的腿,火柴棍可以作为螃蟹的眼睛等。
3)幼儿自己制作螃蟹,教师巡回指导。
评析:(因为幼儿前面已经有了制作螃蟹的经验,让孩子通过观察、对比与讨论,找出失败原因,交流更好的制作方法。这样在再次制作中孩子就可以在正确方法的支持下将自己的想法表现出来。)
5.利用剩余材料发挥想象制作一些小鱼、小虾、水草等。
评析:(此环节对幼儿并没有严格的要求,也可以是备选环节,根据大部分幼儿的制作速度,适时加入此环节,因为幼儿的制作速度是不一样的,制作快的幼儿完成手中的作品时会去玩弄剩余的材料,当幼儿在尝试创意制作小鱼、小虾、水草等水生动物时也是一种激发想象的良好机会。)
6.作品展评。
幼儿把自己制作的螃蟹全部扎在布置好的背景图上,请幼儿互相欣赏、讲解。
评析:(当幼儿看到自己的制作成了一副完整作品中的“一份子”时,心里肯定充满了自豪感,当他们和同伴相互介绍自己的作品时也会学习到一种新的制作方法。)
活动延伸:
幼儿用自己制作的泥工作品进行班内的环境布置。
大班科学活动《神奇的中草药》
海军青岛示范幼儿园安仲凯
教学理论依据及实施策略
中草药是我国医学的宝贵财富,是我们健康的守护神,也是幼儿从小感受中华医药博大精深的好教材。幼儿在生活中接触过中草药,如喝过枸杞熬的粥、菊花茶海等;生病时吃过中药,幼儿有一定的感性经验。《纲要》指出:“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现象、特点,产生兴趣和探究欲望。”要求我们培养幼儿对身边事物感兴趣。本节活动我根据幼儿直觉形象思维的学习特点,运用视频、选取生活中常见的中草药,引导幼儿感知观察、探索体验,从幼儿感兴趣的中草药入手,让幼儿了解中草药的神奇、萌发对中草药的兴趣。
主要运用以下教学策略:
1.巧用多媒体,丰富幼儿对中草药的认知。
视频课件以其丰富多样、形象直观的表现形式,满足了幼儿兴趣广泛、思维具体形象的特点。演示了视频《鹿茸救母》的故事、《神奇的中草药》以及课件《老中医答疑》等引导幼儿感受中草药的奇特,同时知道中草药包括植物药、动物药及矿物药等。
2.实践体验,培养幼儿对中草药的观察和主动探究能力。
皮亚杰认为:“知识的产生有赖于儿童对材料的探索、操作和摆弄。”为此,活动中为充分让幼儿主动探索,我为幼儿提供了菊花、枸杞、胖大海等几种生活中常见的中草药,让幼儿运用多种感官看、摸、捏、闻、尝,在探索中了解中草药的名称、特征和作用。幼儿园教学中强调孩子的体验式学习,通过让幼儿看药方、配药、泡药、尝药等形式,引导幼儿观察中草药在水中变化的神奇,培养幼儿主动探究的能力。
3.联系生活,感受中草药与人们健康生活的关系。
我们在选取药材上,贴近幼儿生活中常见的枸杞、菊花、胖大海等;在讲解治病的作用时,与幼儿已有生活经验相结合,感受中草药在生活中的作用;通
过视频《走进大药房》拉近现实,了解存药、抓药、配药、包药、熬药等情节,萌发对中医药文化的兴趣。
4.整合课程,融健康、社会、语言、科学于活动中。
《纲要》中指出,“幼儿园各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发展。”由此,我们在引导幼儿对中草药的探究过程中,运用故事向幼儿渗透了爱的教育;在与老中医互动、幼儿自主配药活动中,渗透了健康教育经验;在整个活动中重视了幼儿探究过程中的自主表达。活动目标
1.知道菊花、枸杞、胖大海等几种生活中常见中草药的名称和特征,了解它们简单的保健、治病作用。(活动重点)
2.观察并说出中草药的神奇,尝试根据药方简单配药、泡药、尝药。(活动难点)
3.感受中草药的神奇,以及与人们健康生活的关系,萌发幼儿对中草药的兴趣。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提前请家长与幼儿交流,了解有关常见中草药的知识。
2.物质准备:视频《鹿茸救母》《神奇的中草药》《走进大药房》;课件《常见的中草药》《老中医互动》等;幼儿操作材料:杯子、勺子每人一份;常见的中草药菊花、枸杞、胖大海、炒山楂、莲子心、陈皮若干。
活动过程
1.观看《鹿茸救母》的视频,感受鹿茸的神奇,产生对中药的兴趣。
(1)教师引出故事视频,幼儿观看并感受鹿茸的神奇作用。
(2)引导幼儿回忆《鹿茸救母》的故事,教师提问:故事中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是什么治好了母亲的病?
教师小结:七彩鹿的鹿茸熬制的中药把奄奄一息的母亲治好了,鹿茸真神奇。
2.运用多种感官探究操作,认识菊花、枸杞、胖大海等几种生活中常见中
草药的名称、特征及来源。
(1)请幼儿运用看、捏、闻、尝等方法观察中草药,引导幼儿说出中草药的名称,外形、味道等特征。
(2)结合课件《常见的中草药》相互交流自己的发现,讲述菊花、枸杞、胖大海等中草药的简单特征。教师提问:你发现了哪些中草药?它是什么样子的?什么味道?
教师小结:中草药中有红有绿;有的捏上去软软的,有的是硬硬的;味道有甜的也有酸的,有的闻起来还有清香味呢。
(3)出示课件《这些药材哪里来》,感受普通的植物经过加工能变成中草药的神奇性。教师提问:你发现它们是用什么做的?
教师小结:生活中一些普普通通植物的花、果实等,经过加工居然可以做成中药,真神奇。
3.和“老中医”互动,知道中草药的保健、治病作用,并根据药方尝试配药、泡药、尝药,感受与人们健康生活的关系。
(1)请幼儿咨询“老中医”,结合课件介绍枸杞、胖大海等常见中草药的作用。
(2)幼儿回忆自己生病、治病的经历,观看《药材搭配图》,知道药材相互搭配能治病的作用。
教师小结:身体不舒服的时候,配几付中药,就可以治好病,中草药真神奇。
(3)出示“老中医的药方”,引导幼儿看懂药方,尝试配药、泡药。要求:根据药方准确配药;泡药时,把握好水的位置;泡好后,仔细观察中草药在水里的变化。
(4)幼儿观察、品尝、相互交流中草药在水中的变化,了解中草药的保健作用。
教师小结:中草药中有的可以泡的,是保健药。但有些中草药是不能随便泡,更不能乱吃。
4.观看视频《神奇的中草药》,了解几种奇特的中草药,感受中草药的神奇,萌发对中草药的兴趣。
(1)观看视频《神奇的中草药》,了解几种中草药的奇特之处。
(2)引导幼儿说出人参、蜈蚣、蝉衣等几种中草药在外形、毒性、蜕皮等方面的奇特。
教师小结:中草药不仅有植物药、动物药,还有一些石头矿物也是珍贵的中草药,因为植物药最多,所以中药也叫中草药。
5.视频演示《走进大药房》,进一步萌发对中草药的兴趣。
(1)观看视频《走进大药房》,了解存药、抓药、配药、包药、熬药等情节,萌发对中医药文化的兴趣。
但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发现:由于大班孩子有意注意的时间大约10~15分钟左右,在较长时间专注投入创作环节后,幼儿在评价和欣赏环节往往很难集中注意力。许多教师也把精力放在活动准备与引入指导等环节,没能有效挖掘欣赏与评价环节的教育价值。
一、主要问题
1. 评价标准不明确
现在存在两种极端,一种是放任式,即只要孩子喜欢,能说出意思就行,而忽视了美术创作语言的积累与提升;另一种是纯技能式,即单纯从颜色搭配、画面饱满、空间比例等方面进行评价。忽视幼儿兴趣、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培养。究其原因,主要就是教师对于美术欣赏和评价的认识不到位。
2. 评价主体、对象单一
对幼儿创作过程及作品的解读需要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然而由于对欣赏与评价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评价的标准认识模糊,为了节省时间,教师常常在评价环节充当主角,实行“一言堂”,评价时只注重结果,忽视幼儿的个体差异,忽视幼儿的创作过程,师幼对话、幼幼对话缺失。教师自以为是的理解,导致的后果就是误读幼儿作品,挫伤孩子的积极性。
3. 评价形式单一,缺乏针对性
教师常常把幼儿美术作品展示出来,请幼儿说说谁的作品最漂亮?喜欢吗?为什么?教师的评价语言比较抽象,如“画得很好”“画面很饱满”等。缺乏反映不同幼儿作品特点的“特色评价”,幼儿并不知自己及他人的行为或作品好在什么地方,评价便失去了它本来的价值与意义。
二、针对以上问题的策略
1. 教师先行策略
教师要学习用“幼儿的眼光”(即在了解幼儿的能力水平、心理特征、生活经验基础上)评价幼儿的美术作品。帮助幼儿借助美术这一载体顺利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情感,在此基础上,根据幼儿已有的基础及兴趣爱好,再提出知识、技法及想象、创造等方面的要求,并把培养幼儿的绘画兴趣与人格的全面发展作为首要指标。
2. 三结合策略
即幼儿自评、幼儿互评、教师点评有机结合。幼儿自评(即幼儿解说自己的美术作品),目的是让别人了解作品、读懂作品。这有助于教师了解幼儿的心理活动,增强幼儿的成功体验。如:教师看到琪琪画的脸谱上唇有一个黑点,他的解释是这是特别点上去的美人痣,木偶戏里也有的。这说明孩子观察很细致,能够创造性地表现自己的认知经验。
幼儿互评(即幼儿相互间解说对作品的看法)能使幼儿在学习欣赏同伴美术作品的同时,了解自身的优点和不足,激发幼儿不断提高自身艺术表现水平的愿望,特别是当他们受到同伴和老师的表扬时,成功体验会更加强烈。
教师点评应遵循“艺术无对错”标准来衡量幼儿的一切作品。正如幼儿所说:“我仰头看爸爸,所以爸爸和天一样高。”教师应鼓励其这种大胆、独立、自主的创作精神和态度。要抓住幼儿在美术活动过程的个性化表现,运用语言、展示等及时进行激励,使幼儿对点评的内容记忆更深刻,以提高幼儿探索学习美术的兴趣与欲望。
3. 奖励性评价策略
教师不仅要关注美术展示中“特别好的”或“特别需要帮助的”幼儿,还要根据每位幼儿在本次活动的具体情况,选择一些有代表性及富有个性的作品进行评价。评价时要坚持正面积极的评价,语言要具体形象而简练,尽量用儿童能接受的语言提出建议。
除了言语的精神奖励外,还可以给予恰当的物质奖励,如可采用星级评价法评价幼儿的绘画作品,如红旗代表基本完成作品;红花代表构图比较合理、能较好地表现出工具及材料的特点;星星则代表有自己的想法,有一定的创造,画面丰富。这种星级奖励方式不仅能让幼儿知道自己怎样做会更好,还能激发他们完整创作的愿望,循序渐进地提高幼儿的绘画主动性和积极性。
4. 灵活安排策略
由于幼儿年龄特点所限,有效的美术活动最好控制在30~45分钟以内。长时间的美术创作,不仅影响生活质量、幼儿作品质量和一日活动安排,还会对幼儿的学习心理产生不良的影响。那么,教师的评价环节来不及进行怎么办?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情况灵活安排评价时间,如果仅是个别幼儿不能及时完成,可建议其先参与展示与评价,评价的重点在于让幼儿体验成功和进步的快乐,激发兴趣,增强自信。
总之,成人(特别是教师)的态度和评价方式对幼儿影响重大。教师应牢记幼儿美术作品的评价目的,注重保持和延续幼儿的绘画激情,张扬幼儿的个性,小心地呵护幼儿的智慧之花,让幼儿在快乐与成功的感受中学习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孔起英.给幼儿园教师的101条建议:美术教育[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林琳,朱家雄.学前儿童美术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大班幼儿具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和熟练的绘画技能,对新鲜的事物具有强烈的探究欲望。沙子对于幼儿来说,是熟悉且受欢迎的,而沙画这种创作方式对幼儿来说,更是新颖刺激的。我想如果把沙画运用到幼儿园美术活动之中,一定能激发幼儿的积极性和创作欲望,调动其想象力来进行美术创作,体验到沙画活动的乐趣,于是我设计了“创意沙画”这次活动。
活动目标:
1.在了解沙子特性的基础上,探索沙画的制作方法,并进行简单的沙画制作。
2.在探索沙画的作画方法中引导幼儿大胆尝试、大胆创新,从而激发他们对艺术探索的兴趣。
活动准备:
塑料碗装沙子每人一份、作画用的沙盘每人一个、海景沙画视频两段、桌布、大沙盘一个、展示台
活动过程:
一、导入,感知沙子的特性
师:“小朋友们好!看一看老师准备了什么?
幼:啊,是沙子!
师:来,我们抓一抓,摸一摸,感觉怎么样?
幼儿:松松的,软软的……
师:现在,请小朋友们抓起一把沙子,让它慢慢地从拳眼里撒下去,看一看下面是什么样子?
幼儿:像小山、像小馒头......
师:对!那么,请你们仔细想想,怎么用沙子来表示落在地上的雨点呢?(幼儿尝试)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落在地上的雨点”,哇!沙子好神奇哦!其实,这些沙子就是老师去海边时带回来的,你们去过海边吗?你在海边都看到了什么?
评析:沙子是幼儿非常感兴趣的东西,具有细小、松散等特点,容易诱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欲。因此,我发现,用沙子进行活动前的引入,对幼儿有新鲜感和刺激感,他们已经开始跃跃欲试了。
二、观看视频,学习沙画制作方法
1.观看视频,感知沙画的制作方法。
师:小朋友们说得真好,海边的景色真漂亮!不过还有更漂亮的呢!现在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沙画大师带来的各种各样美的事物和景色。
师:小朋友们,这样的画是不是很美啊?你们有没有发现是怎么完成的呢?
幼儿:就是用手画的,好像是沙子吧……
师:嗯,有的小朋友已经猜对了,这就是创意沙画,是用手把沙子画成各种你想要的美的东西。下面我们再来看一次,不过,在看沙画师表演的时候,我们可以假装自己手里有很多沙子,然后和他一起来作画,仔细观察,他用的是手的哪个部位?他是怎样画的呢?
评析:在观看美术大师的沙画表演中,幼儿寂静无声,他们深深地被沙画艺术的神奇所感动,那富于变化的表现力,充满动感的表现形式,幼儿深深感受到艺术对美的期盼。
2.讨论沙画的作画方法。
师:看完了,现在,谁来说一说刚才你看见他画了什么,是用手的哪个部位?怎样画的?
幼儿:用手指推出海浪,用指尖点出水花;用指尖画出海鸥、星星、和椰子树;手掌刮出海平面;用大拇指刮出花瓶和人物......
教师小结:在进行创意沙画时,我们可以这样做:用手指点、用手指画、用四个手指画海水、用手掌侧面画大面积、用手轻撒沙子……还可以重复作画等。
评析:不同于以往的绘画方法,用沙子和手作画,让幼儿对绘画有了全新的认识,懂得只要想表达,身边处处有舞台,万物皆材料,从而极大限度地调动了幼儿的参与热情。
三、幼儿自由进行创意沙画,教师巡回指导
1.鼓励幼儿大胆构思。
师:沙画有这么多的作画方法,你们想不想自己亲自画沙画?
幼儿:想。
师:不过,小朋友记住,在进行创意沙画之前,一定要先想一想要画什么、在什么位置、用手的哪个部位、怎样画,想好以后就可以画了。沙画可以重复作画,所以如果你画完一幅,可以让老师给你拍下来,再继续作画,然后我们就可以在大屏幕上一起欣赏了!那么,现在就开始吧!
2.幼儿开始创作,老师巡回指导并用相机拍照。
3.在大屏幕上欣赏幼儿作品,共同讨论其作法。
师:刚才,老师拍下了好多漂亮的沙画,我们来看一看都是谁的呢?说一说,他用的什么方法啊?
(请个别幼儿大胆讲述画面内容)
4.鼓励幼儿在展示台现场作画。
师:小朋友们的创意沙画太美了,现在谁能来展示台这里为我们现场作画呢?
评析:在一段时间的创意沙画后,习惯性的表扬已不能保持幼儿活动的热情,这时,我用相机将幼儿作品拍照,满足了幼儿自我张扬的欲望。同时,对幼儿作品的肯定,不会让幼儿的自尊心“膨胀”,有形的肯定反而会激励幼儿制作出更好更多的作品,也为下面小组协同作画奠定了心理基础。
四、分组合作,协同作画
师:小朋友们,快看,老师给你们准备了大沙盘,小朋友们可以自己继续作画,还可以和好朋友合作完成,你们说好不好?
幼儿:好!
(幼儿继续作画或者分组协同作画)
评析:在幼儿共同讨论他人的制作方法后,幼儿又在同伴身上不同程度地汲取了更多宝贵的经验,有了“再试一试”的强烈愿望。此环节顺应了幼儿的心理,让他们在讨论、观看过后,共同制作,这样更好地激发了幼儿的积极性,让活动在快乐中自然地结束。
活动延伸:
鼓励幼儿用多种方法画同一事物、尝试画各种景物和事情,如公园、城市、旅游所见,春游,打雪仗等。
活动反思:
本节活动,我选择用沙子进行绘画,这是针对本班幼儿绘画的特色教育而设计的,可以让幼儿自主地去尝试体验。
一、教学内容与材料新颖独特,贴近幼儿生活
本节活动的材料和教学内容都来自于幼儿生活,幼儿易懂、易创作,能够随时发挥自己的内在潜力,把自己所见、所想、所感通过视觉媒介转化为自己的作品,完全以个人的生活素材创作出作品,使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具有很好的生活性和拓展性。
二、幼儿掌握了“主动权”,自主学习
此活动以幼儿的自主活动为主,让幼儿通过自我学习的过程,体验、感知、学习沙画,产生探究、讲述的兴趣,在活动中注重过程,而不片面强调活动的结果。
此外,教师是活动的支持者、组织者和引导者,没有过多的干预,和幼儿一同观看制作过程;组织幼儿讨论制作方法;共同欣赏作品等等。给了幼儿宽松的活动空间,让他们无拘无束地创作,充分释放自我,表达自己的想法,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三、多元评价延续了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
绘画活动和幼儿的兴趣点、心理状态、稳定的注意力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也是我们进行正确评价的一个依据和标准。本节活动,我一直充分挖掘幼儿的闪光点,言谈举止中及时地给予肯定,同时,鼓励可贵的创作勇气,采用多元的方式进行评价。比如用拍照的形势,让幼儿共同欣赏作品,鼓励同伴间互评,说说喜欢作品的原因以及创作方法等。多元化的评价让我与幼儿、幼儿与幼儿之间有了很多交流、理解的平台,使我们的创意沙画活动在课堂内、课堂外都得到了较好的延续。
活动目标:
1.认真观察叶子的外形,能根据外形展开丰富的想象。
2.能根据叶子原有的形状,运用剪、拼贴、贴画等技巧组合各种图形和场景。活动准备:
1.压制好的多种形状的叶子、剪刀、胶水、白纸。2.树叶粘贴画范例。活动过程: 1.秋姑娘的礼物
秋姑娘给小朋友们带了一件神秘的礼物,请幼儿猜一猜是什么,充分调动幼儿的兴趣后打开纸盒观看礼物,并请幼儿观察本组的叶子,看看它们额形状、颜色有什么不同,说一说这些叶子像什么。2.出示范画展示叶片的造型想象。
枫树叶子可以做金鱼的尾巴,银杏的叶子可以是蝴蝶的翅膀等等。3.教授制作过程
教师讲解制作过程中需要注意的的问题。4.幼儿粘贴、美化作品。
请幼儿自由选择材料,尝试运用剪、拼贴等技能,创造性地利用叶子进行造型,或者组合拼摆、添画,使之成为一副漂亮的图画。5.欣赏作品
一 设计意图
幼儿美术领域的手工教育目标中指出:。能大胆地塑造和制作多种平面的、立体的手工作品,用以美化周围环境和进行游戏活动;体验手工活动的乐趣,能积极投入手活动;初步尝试不同手绘画工具和材料的基本使用方法,形成良好的手工活动习惯。结合我园目前的美术课题,考虑到中班幼儿的发展水平,在中班开展了编织活动。蜗牛是日常生活中幼儿比较熟悉的一种动物,取材于大自然,贴近幼儿生活。在此基础上,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在编织的基础上让幼儿尝试创造性地来制作小动物,让幼儿体验编织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1物资准备:各种编织好的绳子若干,蜗牛范作一幅
2经验准备:幼儿已经初步学会交叉编织的技巧。
活动目标:
1技能目标:引导幼儿用编织好的3股毛线顺着绕圈,并做好粘贴。
2情感目标:培养幼儿有条理地操作,和耐心细致的态度。
活动重点:学习用编织好的毛线顺着圈缠绕并粘贴好。
活动难点:能找到正确的位置缠绕毛线做为小蜗牛的壳。
活动流程:
设计意图
一用编织完成的项链导入活动 向幼儿展示成品,激发幼儿兴趣。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份礼物,我们一起来看看。引导幼儿讨论蜗牛是怎么做成的。师:你们喜欢这只蜗牛吗?这是用什么做成的呢?(引导幼儿认识编织材料)
二 帮小蜗牛找壳 教师讲述小故事,激发幼儿兴趣
师:有只小蜗牛,它很糊涂,自己的壳都找不到了,我们一起来帮助它好吗?
2启发幼儿说说蜗牛的壳是怎么做成的。
师:这只蜗牛的壳很漂亮,你们知道它是怎么做成的。创设情境,毛线转圆圈(教师示范毛线缠绕的方法来做小蜗牛的壳)
师:小朋友刚刚想了很多办法来帮助小蜗牛找壳,现在我们的毛线朋友要来跳圆圈舞来帮助小蜗牛找壳拉。毛线宝宝走走走,停一停,转个弯,继续往前跳。转了一圈又一圈,个个满场飞,可真热闹!教师示范讲解制作蜗牛壳的方法。
师:毛线宝宝和小朋友一起来跳舞了,你们喜欢吗?我们也让它们来比一比,看谁跳得最好看。我们一起来跳圆圈舞吧!请个别幼儿尝试编织,教师指导并协助幼儿。幼儿集体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师: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帮助小蜗牛找壳吧!
三 谁的壳最漂亮
1引导幼儿互相欣赏自己的作品,教师简单评价作品。
2请幼儿带着找到壳的小蜗牛一起去散步
---实物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初步认识编织材料。
---故事激发幼儿制作兴趣
-----提供机会,让幼儿思考制作方法。
----拟人化的情境设置,把缠绕技巧以游戏的方式教授给幼儿,让幼儿更容易接受。
---游戏化的情境教学,激发幼儿学习兴趣。寓教于乐。
在游戏中结束活动,感受编织带来的乐趣。
二 课后反思
编织技巧需要逐步积累,制作小蜗牛的壳是在幼儿已经有交叉编织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在这个活动中,让幼儿学习顺着圈缠绕毛线的方法比较简单,幼儿基本上都能掌握。但三股毛线交叉编织的方法幼儿掌握得还不是很好,虽然在这次活动中没有涉及,但今后的编织活动都是在此基础上开展的,所以需要指导幼儿学会这种方法。
三 设计亮点 1采用游戏化的情境教学,寓教于乐。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幼儿在游戏中学习,获得发展。用故事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一起帮助小蜗牛找壳”,幼儿兴趣就比较高。本次教学活动的重点是让幼儿学会缠绕的技巧。设置了“毛线跳圆圈舞”的情境,把缠绕编织的方法融入其中,幼儿更容易接受。“毛线在跳圆圈舞”,幼儿能直观地了解绕到一圈一圈顺着绕编织好的毛线的方法。整个教学活动就是游戏,幼儿兴趣十足,在游戏中获得编织技巧。幼儿在游戏,也在学习。
寓教于乐,为幼儿创设了一个温馨、轻松的环境,让幼儿更充分地感受美术编织活动所带来的乐趣,从而进一步激发幼儿兴趣。以幼儿为主体,采用启发式教学。
幼儿认识编织材料,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观察,通过探索识得的,充分发挥了幼儿的主体性。在学习编织方法时,教师并未采用“填鸭式”的灌输教学,而是逐步引导幼儿去探索缠绕编织的方法和技巧,再帮助幼儿提炼。
3首尾呼应,贯穿教学活动
开始部分以小蜗牛找家的故事来激发幼儿兴趣,结束部分则让幼儿带着小蜗牛去散步。一方面,让“小蜗牛”的角色贯穿整个教学活动,首尾呼应;另一方面,也让幼儿获得了满足感和成功感
2编织活动:丝巾穿穿穿
设计者
张益丽
活动目标:
1、学习在粗、细格子中用上下交替穿的方法编织。
2、通过游戏和儿歌的形式,培养幼儿对编织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和丝巾玩过游戏。
2、物质准备:粗细不同的长条丝巾、粗格子的模具、细格子的竹筐盖。
活动过程:
一、贪吃的小蛇
1、改编绘本故事《贪吃的小蛇》:
2、提问:贪吃的丝巾小蛇吃了哪些东西?丝巾小蛇吃了那么多东西,肚子鼓鼓的不舒服,所以它想要要来运动运动。
二、小蛇爱运动
1、出示丝巾,运用儿歌示范穿格子:丝巾小蛇爱运动,什么运动“爬格子”,一会儿爬上一会爬下,来来回回爬呀爬,累了就停在格子上休息一下。
1、提问帮助幼儿学习方法:
你看到丝巾小蛇是怎么运动爬格子的?你来试一试。
(重点引导孩子了解上下交替穿的方法编织)
2、鼓励幼儿选择粗丝巾在粗格子上进行尝试,教师借用语言进行引导。
3、集中交流:你的小蛇运动了吗?是不是爬上爬下运动的?哈哈,经过运动小蛇变瘦了些,现在我们让它去小格子那运动运动吧。
4、引导幼儿用细丝巾在细格子上进行尝试,教师继续用语言进行引导。
三、小蛇的感谢
1、展示孩子们的成果,并模仿小蛇口吻感谢孩子们的帮助。
2、延伸:放在区域里继续引导孩子巩固技能。
3二、亲子游戏:
方案:以家庭为单位,每4个家庭为一组。
1、游戏名称:《亲子二人行》
准备:参加游戏的幼儿把鞋子脱下来放好
玩法:幼儿分4组,幼儿与家长面对面,幼儿的脚踩在家长的脚上,从起点走到终点后返还到起点让下一个家长接着走,幼儿与家长必须始终手拉手,宝宝脚不得踩在地上,最先走完的一组为胜。
4游戏三:你说我猜——地点:中(4)班
目标:培养亲子间的合作能力。
规则:家长运用动作、语言提示时,不可说出卡片上的词语。
【美术大班】推荐阅读:
美术教案大班06-04
大班美术教研小结09-07
大班幼儿美术水粉教案06-28
大班美术陶瓷花瓶教案06-29
《梦》大班美术活动教案07-01
大班美术活动城堡教案07-15
《萝卜》大班美术教案07-25
大班美术教学反思10-01
大班美术公开课反思10-03
大班美术:鸵鸟的故事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