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农村养老保险问题

2024-10-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问题(精选8篇)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问题 篇1

论文题目:新型农村养老保险问题 学科课程:

学院:

姓名:

专业:

学号:

任课教师:年月日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问题

摘要

进入21世纪,我国出现了人口老年化的问题,人口结构出现了失衡。其中农村的老年人口要高于城市老年人口的比例,而且,在农村,只有极少数的老年人口有工资性收入,其余绝大多数的老年人都是靠自己、家庭或集体养老。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这些养老方式的功能不断在减弱。因此,农村老年人口急需一种新型的养老保险制度劳提供可靠保障。国家从改革开放后开始探索建立覆盖农村居民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本文通过分析我国现行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探讨促进新农保与其他并行养老制度衔接整合,提出了对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重建。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构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关键词:新型农村;养老保险;人口老年化;社会和谐

一 研究背景和研究目的(一)研究背景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城乡距离越来越大。养老是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认真面对的问题。对于一个国家而言,作为社会保障体系支柱性制度之一的养老保障制度,其成败往往决定着一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成败。在农村,现已经建立了一套养老保险制度——“低保”制度,即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平稳快速发展的时期。2008 年,中国人均 GDP 突破 3000 美元大关,达到 3266 美元的历史高度。中国在经济社会进入转型期的同时,人口结构也进入转型期,而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工业社会的一个典型特征——人口老龄化,也在给我国的养老社会保障事业敲响警钟。据统计,2007 年中国 60 岁及以上的人口达 1.5340 亿人,占总人口的 11.6%;65 岁及以上的人口达 1.0636 亿人,占总人口的 8.1%;人口老龄化年均增长速度达到

3.28%;约总人口年均增长率(0.66%)的 5倍1。就目前形式看,我国已经步入人口老年化的严重阶段,而且老龄化具有发展快、老年人口数量大、农村老龄化程度高于城市、老龄化超前于社会经济发展等显著特点,出现了“未富先老”的现象。

(二)研究目的在分析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现实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具体方法和措施,希望能为中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顺利实施提供一些参考意见和建议。在于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有利于构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农村新型养老保险制度。希望对国家政策的制定能够有所帮助。参见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中国人口老龄化趋势预测研究报告》,2007 年。

二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养老保险又称老年保险,是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保险五大险种(其他四种为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中最重要的险种之

一。它是指国家和社会通过相应的制度安排为劳动者解除养老后顾之忧的一种社会保险,它的目的是增强劳动者抵御老年风险的能力,同时弥补家庭养老的不足,手段则是在劳动者退出劳动岗位后为其提供相应的收入保障2。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就是在改革开放后,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而实施的一套养老保险制度。

改革开放后,我国农村推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获得了土地使用权,土地耕作收益成为其主要经济来源。但是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耕地面积在逐渐减少。土地是农民生活、就业、养老的基础,工业化和城镇化使部分农民失去了基本的生活保障,传统的土地养老保障模式面临着很大风险。农民的收入问题及养老保障问题被不断地提上了议事日程,特别是农民的养老问题,得到了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

在农村,养老模式基本是家庭养老,但在现今的人口老年化、城乡二元化情况下,家庭养老已经不能再适应社会养老的需要,出现了一系列的弊端和不足。这写问题不但关起到农民的切身利益,也关乎着国家的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新农村的建设。家庭养老模式在农村曾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他无法适应当今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的激励竞争。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的战略目标,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要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统筹协调做好各项工作,实现社会保障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当今时代,三农问题长期以来一直制约着我国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必须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使广大农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因此,必须改变现有的农村养老制度,放弃以家庭养老占主导的模式,实行国家和家庭共同养老的模式。

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应针对不同地区不同群体的制度建设来分析问题,有利于更好的保障全体农村居民的老年生活问题,体现社会的公平;有利于更好的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相关问题和挑战;有利于进一步缩小城乡差别,维护社会的稳定;有利于尽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社保障事业的可持续发展3。我们要坚持马克思关于农村养老保险的理念来建设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模式,找到符合我国国情的养老保险新制度。

三 目前的养老保险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目前的发展条件下,根据我国现阶段人口老龄化发展的现状,我国主要遇 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农村养老问题: 2参见 李华志: 《土地流转背景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运行机制研究》 2011年参见 孙 杨:《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差异化问题研究》2011年

(一)人口老龄化给我国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人口压力

我国不仅已经进入老年化社会,而且老年化的速度还在不断加快。在《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中指出“:我国老年人口正以每年平均 3.28%的速度持续增长,80 岁以上的高龄老人正以年均 3.7%的速度稳定增加,远远超过总人口年均 0.66%的增长速度。2020 年到 2050 年,我国人口老龄化将进入最为严峻的危机时期,人口总抚养比和老年人口抚养比将分别保持在 60%—70%和 40%—50%。”庞大的老年群体将给社会、家庭等方面带来巨大压力4。如此庞大的老年化群体,不但会给家庭带来严重的生活压力,而且也会给国家养老支出带来巨大的困难。因此,我们需要认真对待人口老龄化的问题,采取积极的措施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各种压力和挑战。

(二)老年化地区发展部均衡,广大的农村地区出现了空巢老人

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致使传统的家庭结构发生了变化,许多家庭正朝着小型化与核心化的方向发展,其中以城市地区尤为明显,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快速的城市生活节奏中忙于应对现代社会竞争的压力,无暇顾及对老年人的照料。加之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日益加深,大量“四二一”家庭格局的出现,老年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平均一对夫妇要赡养四位老人,将来甚至是一个独生子女要赡养六位老人,导致子女照顾老年人负担加重,不仅物质方面压力大,更重要的是对老年人情感关怀或多或少都有所缺失,这样一来,年轻的一代就缺乏了为长辈提供各种养老资源的能力,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功能逐渐弱化5。因此,社会养老负担不断加重,需要建立合理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以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这对农村的养老保障是一个严峻的挑战,我们必须认真对待。

(三)养老制度在实行过程中教条化,缺乏灵活性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往往出现强制实行的现象,本来国家是好的政策,但到了真正实行过程中会出现许许多多不合理的地方,带有了强制性。这不仅使制度没有发生很好的功能,反而刺激了农民的抵抗心理。这可是政策在实施过程中的一大弊端,必须要及时根除,否则,会引起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现在国家通过对农村的大力扶持计划,让三农问题得到了较好的解决,农民生活有了改善,农村养老保险问题也出现有所发展的趋势。我们在针对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过程中,应该注意灵活性,不要生搬硬套。

(四)农村经济与城市经济出现两极分化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世界里,农村经济与城市经济出现了严重的脱节现象,城乡距离不断拉大,这对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也是极为不利的。虽然国家在大力提倡城乡一体化,但现实往往与之相反,出现了严重的分化。资本在不断往少数人手中集中,广大的农民越来越面临生活的压迫。原本靠土地生存的广大农民,被现代经济的发展所驱使,放弃土地到城市打工,有出现了农民工问题,留守儿童问题,老年人生活困难的问题。这些都是新型农村建设所面临的严峻问题,不得不值得我们的重视。经济的城乡两极化对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是一个限制,必须减少城乡差距,建立新型的农村养老模式。参见 董文博:《人口老年化背景下我国城镇居家养老的社会支持问题研究》 2011年参谋 孙 仲:《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研究》2011年

四 建议和对策

(一)有必要实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这种模式将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相结合,既能给予老年人亲情慰藉与关怀,又能使老年人享受应有的养老服务与医疗供给,可以说既对家庭养老提供辅助作用,又积极调动了社区现有资源,在完善养老制度的同时,又能丰富和发展社区文化。因此,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对缓解老龄化给社会带来的压力是非常有必要的6。同时,此模式还能增加家庭养老的功能,促进社区养老功能的条件发挥。将单一化的养老模式转变成多元集合的模式,对农村养老发挥的功能会更加显著。这种结合方式只要注意有针对性,根据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情况做出不同的调整,就能符合当前我国农村养老的需要。

(二)定位政府的责任

我认为,政府在推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障问题上责任重大,如果没有政府支持,很多农民将无能参加社会养老保险。周德胜认为,发展农村养老保险是政府保护农民利益的现实要求7。黄晓指出由于个人经常具有“短现”行为,不可能为自己老年购买足够的储蓄和保险,这就需要政府介入8。政府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和运营中的主要责任包括:政策责任、财政责任和法律责任。因此,只要明确了政府在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中的责任和地位,才能使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能够好好的实现。否则,只靠农民的家庭养老是不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需要的,不利于社会的发展。

(三)强化农民的养老保险意识

政府应针对农民参保意识不强的现状,开展针对农民的社会养老保险宣传及教育活动。通过有关部门的各种活动与电视、报纸等媒体的宣传,加强农民的自我保护意识,提高其对社会养老保险的参与感与认同感,让其认识到加入基本养老保险体系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提高农民的养老保险意识是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得以实施的基础,政府只有让广大的农民参与到投保行业来,才能建设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才有利于构建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立和谐社会。

(五)增加执法力度,使农村养老保险真正得以发展

为确保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能够公正公平第实施,必须根除政府部门的一些腐败问题。增加直达力度,防患行政部门的不良行为,对于实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来说是又必要的。政府执法中要注重社会公平,改变以往“重效率,轻公平”的执法理念,摒弃重地方利益色彩的观念,不能因眼前的一点经济利益而行政不作为,或有法不依,执法不力,使劳动关系的公平与正义落空。要保障农民养老保险权益,必须加大劳动执法、监察力度,变农民自己维权为“政府维权”,通过政府强有力的介入,从根本上扭转农民的被动局面,加强对其权利的保障9。这是实现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必要条件,是不可被忽视的一种限制因素,政府部门必须加以重视。6参见董文博:《人口老年化背景下我国城镇居家养老的社会支持问题研究》 2011年参见周德胜:《发展农村养老保险的政府责任探究》〔D].长春:吉林人学硕l:学位论文,2007:12~13 8 参见黄 晓:《中国基本养老保险纂金收支均衡政府责任及其策略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博卜学位论文,2007年参见徐德成:《我国农民工养老保险政策研究》 2011年

(六)统筹城乡规划,实现城乡养老保险制度的互补

统筹城乡规划主要是统筹城乡经济发展规划,不可让农村与城市的发展出现严重的两级分行。要在发展城市的同时兼顾农村经济的发展,在实现新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过程中增加城市对农村的投入,例如公共设施的投入,基础建设的投入等。建立城市的养老保险制度是要充分考虑到农村的情况,将农村与城市一起纳入统一的养老保险覆盖当中。让农村与城市实现资源互补,优势互补,统一和谐发展。

五 总结

近年来,新型农村的建设,一些原有的养老保险制度不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出现了一些问题,广泛地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建立新型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必须放弃传统的养老模式的不足,增加养老保险制度中的和谐因素,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农村。在经济快速发展 的今天,我们要注意从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不同的情况建立不同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在实施的过程中,由于制度本身的不完善,容易出现一些问题。

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社会保障理论为指导,对中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施过程中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找出了不利于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发展的因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具体方法和措施,希望能为中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顺利实施提供一些参考意见和建议。同时,限于本人的水平有限,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保障理论的研究不够深入、不够完善,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存在问题的解决也有不尽之处。希望读者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致力于这一领域的研究和探索,力争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更多、更新和更高质量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中国人口老龄化趋势预测研究报告》. 2007 年 2,李华志.《土地流转背景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运行机制研究》. 2011年 3,孙 杨.《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差异化问题研究》.2011年

4,董文博.《人口老年化背景下我国城镇居家养老的社会支持问题研究》. 2011年 5,孙 仲.《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研究》.2011年

6,周德胜.《发展农村养老保险的政府责任探究》.2007年

7,黄 晓.《中国基本养老保险纂金收支均衡政府责任及其策略研究》.2007年 8,徐德成.《我国农民工养老保险政策研究》. 2011年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问题 篇2

本文以实证调研为基础,试图对新农保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究,并提出相应对策。

一、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经过历时约半个月的问卷和访谈,我们发现,新农保在实施中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没有体现出社会保险基本特征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推行的原则之一是“政府主导和农民自愿相结合,引导农村居民普遍参保”。这种保险模式基本不具备社会保险的强制性特征,而更多地体现商业保险的特征,导致部分农民不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这也是参保人口较少的原因之一。但要使这项工作开展下去,常常需要采取强制性的行政命令,如享受养老金的老人其符合参保条件的子女必须参保,这又违背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自愿性原则。在调研地我们甚至发现,不管参保人员的经济状况如何,每人每年缴纳的保险费不得低于200 元。因此,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在制度设计时就使其执行陷入了两难境地。解决政府强制性和符合农民意愿成为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

(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保障水平低,制度不稳定

调研中我们发现,大多数农民认为新农保制度并不能够有效缓解养老问题。根据测算,如果按照五个缴费档次中最低缴费标准100 元/ 年缴纳保险费,十年之后,每月可领取个人账户养老金7.19 元;十五年后,每月可以领取个人账户养老金10.79 元,加上基础养老金55 元/ 月,每月养老金为62.19 元~65.79 元,这样的保障力度与农民“老有所养”的愿望相去甚远,失去了保险的意义,即使现阶段政府规定参保人员每年缴纳200 元保险费甚至今后会再提高缴费档次,新农保也无法成为人们养老的唯一选择。因此,当地农民最关心的问题不是该政策是否能持续下去,也不是养老金能不能足额发放,而是养老金标准会不会提高。另外,当地对这一政策的建立、撤消,保险金的筹集、运用以及养老金的发放都只是按照地方政府部门规定执行,不是农民与政府以法律形式存在,这些普遍缺乏法律效力,不具有稳定性。

(三)农民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的理解存在误区

问卷数据显示,在所调查的村民当中,只有约7%的受调查者对新农保政策表示非常了解,大部分村民对新农保政策的了解却很疏浅,仅限于缴费标准和缴费年限,有些人甚至误以为不管从何年开始缴费,都要缴至60 周岁,这是很明显的一个误区。另外,不同年龄层次和不同文化程度的人们对新农保政策的了解程度也不同。数据显示:对新农保制度非常了解的人口年龄相对年轻,并且文化程度相对较高;对这项政策比较了解的,比较集中于受教育程度较低的中年人口;而一些未受过正式校园教育的中老年人对这项政策只是一知半解甚至根本不了解。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有不少农民将新农保和新农合两种制度混淆,这显然是宣传不当造成的。

(四)政府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宣传途径不足

在现在信息和传媒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大众传媒本该是人们了解一项新政策最有效的途径,然而在此次调查中我们却发现,几乎所有村民了解新农保政策的共同渠道都是政府和村干部的宣传,而这种所谓的宣传也仅仅是每年一次上缴保险费时才有的大概的“通知”。许多受访者表示,每年只有到上缴养老保险费时村干部才通知他们,却很少向村民讲解新农保制度的基本原则、基本框架、运作方式等那些农民应当知道并理解的政策内容。此外,我们调查时期正值处理新农保缴费、农民申请参保或退保等工作的高峰期,但是在政府业务公开栏里我们却没有发现任何关于新农保政策的解读和通知等公告内容。由此看来,农民不了解新农保政策也是在所难免的。

(五)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运作缺乏专责管理机构和专责人员

根据国务院文件指示,社会养老保险归属地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管理。但是在有些农村地区,由于乡镇政府管理范围有限,为避免出现因人设岗、部门臃肿的问题,并没有这样的机构,也没有执行此项工作的相关部门。我们通过走访政府部门了解到,徐溜镇政府便没有设立专门负责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事务的社保部门。新农保的执行和管理归农村经济管理站。农经站工作人员告诉我们,不仅本镇,其他乡镇也没有这样的专责机构,而且各个乡镇负责机构也不尽相同。此外,由于编制不明,也没有专责人员来负责这项事务,各乡镇的负责人员都是由上级单位委派兼任的。

(六)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基金和账户管理工作缺乏透明性

我们所调研的乡镇从2011 年起开始在全镇范围内普遍实施新农保。在最初的两年里,每年一次的缴费工作是由各个村的村委书记上门收费的,农民在缴费后会立即收到村书记当面开具的缴费收据。但是农民所缴保险费用最终是否进入专门账户、个人账户缴费总额多少等却不得而知,这无疑是一个令受益者们担忧的问题。值得肯定的是,2012 年底,都收到了政府向每位参保人员发给的新农保个人账户专用存折,并且从2013 年开始,由农民自己携带存折前往当地农村商业银行新农保专责窗口缴费,参保的农民也可以通过存折清楚地了解自己个人账户的缴费额和政府缴费补贴。这是新农保实施以来账户管理逐渐透明化的一大进步之举。当然,更进一步的基金管理的阳光化还有待加强。

二、解决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问题的对策

(一)建立并完善管理机制,增强新农保制度运作的稳定性

通过立法的形式建立与健全社会保险和社会保障制度。由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办法缺乏法律效力,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和不稳定性,当地村级及地方政府不愿负担此项支出,给地方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推进带来了困难,导致养老保险覆盖面宽窄不均。所以,只有通过立法,确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法律地位,成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专责部门,才能使其具有制度上和管理上的稳定性。

(二)做好舆论宣传工作,促进农民对新农保制度的了解

有关部门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运用通俗易懂的宣传方式,加强对试点工作的重要意义、基本原则和各项政策的宣传,促进农民对新农保制度的了解,使这项惠民政策深入人心,引导适龄农民积极参保。各地要注意研究试点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积极探索和总结解决问题的办法和经验,妥善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把好事办好。重要情况要向上级新农保试点工作领导小组报告。

(三)调整和完善筹资模式,协调三方共同负担的筹资关系

根据有关规定,完善“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政府补贴”的筹资模式。鼓励参保人自主选择档次缴费,多缴多得;地方政府依据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等情况适时调整缴费档次。村集体根据地方经济状况对参保人缴费给予补助,补助标准由村民委员会召开村民会议民主确定。同时,鼓励其他社会经济组织、公益组织、社会成功人士为参保人缴费提供资助。对农村重度残疾人、特困人群等缴费困难群体,政府应为其代缴部分或全部最低标准的养老保险费。政府适当提高补贴资金的投入:建立政府资金的引导机制,政府对参保人员根据年龄的不同给予适当的补贴;建立养老保障待遇调整的储备基金,以保证被保险人领取的养老金数额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基本同步变化。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问题 篇3

关键词: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问题 捆绑缴费

1、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意义

城乡经济结构是国民经济结构的重要内容,经济结构是否合理,对整个国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在我国,城乡经济结构表现为典型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对于教育、医疗、保险及其他公共服务资源的享受,城市居民是高水平的、较全面的,农民则是低水平的、极其有限的。在工业化过程中,由于社会历史条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还造成我国城乡分割状况加剧及其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拉大趋势。为改变不合理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尽管我国进行了包括户籍制度在内的多项有益改革,逐步清理了城乡分割的屏障,促进和加强了城乡的沟通,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现象依然严重存在。新农保建立后,农民也有了基本养老保障,这在很大程度上校正了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对农民的不公,也为农民能和城市居民一样参与市场竞争创造了一个基本平等的社会条件。所以,新农保的建立,对于缩小城乡差距,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和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具有实质性的意义和作用。1

2、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2.1保障能力低,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的养老问题

新农保缴费标准灵活,农民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自主选择,但也存在弊端。由于传统观念的存在以及多数人对新农保制度缺乏信心,大多数人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即使有能力多缴费,也总是选择最低的投保标准参与。同时有些农民保障意识不强,加上财政补贴办法不尽科学,新农保财政补贴包括两部分,即参保补贴和基础养老金。不管农民选择何种缴费档次,财政每年都补贴30 元。选择100 元缴费档次补贴30 元,占缴费数的30%,选择500元补贴30 元,只占缴费数的5%,没有体现“多缴多得”的原则,况且年老后享受基础养老金的待遇全都一样。虽然具备缴纳高档次的能力,但缴费时能少缴则少缴,不愿意选择高档次的标准缴费。

2.2缺乏持续稳定的政府财政支持,筹集能力弱

近年来,我国农村经济条件在提高,但是总体来看,除部分东南沿海地区之外,大部分农村的产业基础还是很薄弱的,集体经济不够发达,地方财政困难,政府财政在新农保的投入过程中显得力不从心。当地方财政补贴不能到位的情况下,农村居民由于自身经济能力的限制,参与新农保的积极性也就大大的降低。统计资料显示,当新农保制度的覆盖率达到50%时,一些中西部地方財政的补贴负担就会开始出现压力。

2.3缺乏法制保障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主要是以政府部门的政策性法规和民政职能部门制定的实施方案为主,没有法律上的保障,立法层次较低。这使得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缺乏制度上的稳定性,农民与政府之间没有建立起稳定而持久的契约关系,可能出现两个后果:一是基金筹集得不到有效保证;二是基金管理缺乏统一的设计和协调,增加了基金的运营风险。地方政府挪用、挤占基金的情况时有发生,影响了农民参保的积极性。

3、完善我国新农保制度的建议

3.1拓展农民增收渠道,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

农村居民的经济水平是影响农民参与新农保的一个重要因素。近年来,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一直在增加,但是增长幅度不大,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的农村,自然条件恶劣,农民增收更困难。当前,我国新农保覆盖率一直很低的一个主要症结就是农民的收入水平低,即使部分农民有参保意愿,但由于经济能力的限制,也被排除在社会保障之外。所以,各地应该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地方特色经济,通过多种途径促进农民增收。

3.2加强宣传,增强农民对政策的信任度

新农保作为一种新事物,由于开展时间比较短,要想被大家普遍接受需要时间,尤其是农村居民,由于获取信息的渠道不畅,对新农保政策的了解比较少,对新农保的保障作用更是缺乏信心,有的甚至还存在抵触情绪,部分农民即使有参保的能力也不愿意投保。所以必须加大宣传力度,做好新农保的宣传工作,转变农民群众的思想认识,尤其是农村的基层干部更应该发挥与群众沟通容易的优势,加强与当地群众的沟通和交流,要及时把中央和地方关于新农保的政策贯彻落实。

3.3制度建设法制化

尽快出台农村养老保险法律,提高立法层次,这是构建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基础。以立法的形式确立农村养老保险的法律地位,可使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相关制度内容能够进入有法可依、执法必严的时代。

参考文献:

[1]李洪娟,刘亚平.基于公平视角的新农保制度现状分析及展望[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 2012,(01).

[2]管祉妍.浅议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试点工作[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 2010,(06).

[3]鲍震宇.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风险研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11,(09).

[4]方昌勤.关于新农保实施的困境与思考[J].现代商业,2012,(06).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问题 篇4

保险覆盖面等若干问题的报告

建立农村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是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改善民生的社会建设工作,是关系广大农民切身利益,维护社会和谐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举措。2004年以来,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农村新型养老保险制度的建设,根据“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重点突破、逐步推进”的方针和“政府能承受、群众能接收”的原则,依据我市的实际情况,出台了《胶南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胶南市被征地农民和成建制转非村居民社会基本养老保险试行办法》(南政发„2005‟156号)。《试行办法》的基本思路是,以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方向,以保障农民年老后的基本生活为主要目标,坚持保障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合理确定缴费基数和缴费比例。在基金筹集渠道上坚持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政府扶持相结合,坚持个人账户与社会统筹相结合,保证了权利和义务的统一,同时,规定领取待遇上包括个人账户与基础养老金。建立被征地农民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是解决被征地农民年老后基本生活的长效机制,是落实“三个代表”思想和坚持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两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指挥下,在各相关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精心组织,稳步推进,各部门以高度负责的 1

态度全力做好了《试行办法》的贯彻实施工作,按照“先试点,后推开”的工作思路,2006年以来先后在10个镇(街道办事处)的98个村(居)中全面推行了被征地农民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截至2007年底,累计有5.5万人纳入参保范围,已累计征收基金14454万元,有 1.6万人累计领取养老保险待遇5705万元。这项“民心工程”的实施,从根本上解决了被征地农民年老后的基本生活,对促进农村各项经济事业的发展,保持社会和谐稳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都具有普遍重大的意义。诚然目前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也有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需要适时逐步加以研究和解决。

一、覆盖范围和保障机制有待进一步扩大和完善根据农业部门初步提供的有关数据,目前全市以户为单位低于0.3亩的49个村(居)大约有 1.2万人(实际总人口41021人,按“4045”人口占30%比例匡算)尚未纳入参保范围,共涉及 16个镇(街道办事处),另外还有3个海岛5个行政村的 3900人迫切要求参照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办法参保。这些群体无论从标准和时机上都已具备了参保的条件,如若不将其及时纳入参保范围势必形成新的不平衡和不稳定。

同时,新型农村养老保险仍实行县级统筹,上级财政对农民参保未给予补助,县镇两级财政承受着相当大的压力,不同程度上影响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开展和完善。

二、下达的任务指标与扩面之间的矛盾

2008年青岛市政府与我市签订的责任目标是扩面人数达到6.9万人,这一目标比上年净增1.4万人。而按照现有98个村(居)的正常增长速度全年新增参保2300余人,仅占任务数的16%,现实与目标之间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如不继续拓展参保范围,恐难完成责任目标,势必拖了全市的后退。

三、建议和办法

(一)在我市被征地农民和成建制转非村居民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已经建立并行之有效推进的基础上,应保持该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因此应继续贯彻执行南政发„2005‟156号文件,不宜突破人均土地不足0.3亩的规定,应严格按照即征即保的工作要求,落实和完善各项工作程序,从被征地农民参保人员范围的确定,被征地农民社会基本养老保险方案的制定到各种材料的上报等要严格按程序进行,对人均土地占有高于0.3亩,不适合纳入保障范围的有关情况,由相关部门作出说明,这样才能确保我市建设用地的顺利报批。同时对《试行办法》下发前全市因建设征用土地后,以户为单位计算人均耕地低于0.3亩的49个村(居)还没有纳入保障范围的约1.2万被征地农民,由国土资源局牵头,会同财政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组成联合调查组进行调查,形成调查报告后报市政府,由市政府研究确定适时逐步纳入保障范围。

(二)对我市3个海岛5个行政村的3900名海岛居民可以参照被征地农民社会基本养老制度在筹资机制、缴费比例、待遇标准等方面的政策规定,在进行调研、测算、论证的基础上形成保障方案,适时逐步纳入保障范围,切实解决海岛居民的社会保障问题。

(三)通过社会保障的再分配方式,尽可能的使大多数农村群众享受到公共财政的阳光雨露。随着财力的不断增强,可以根据经济发展及各方面承受能力,通过调整缴费比例和各方负担比例的方式,逐步将城市规划范围内的村庄、全国重点小城镇、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和经济条件好的村纳入保障范围。

(四)积极争取青岛市级财政对我市被征地农民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资金支持,减轻县镇两级财政承受的压力,进一步扩大基金规模和基金支撑力度,为青岛市提出的五年内实现全覆盖奠定基础。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缴费 篇5

在调查中发现,三分之一的农民不清楚新农保的政策,一半以上的农民不清楚新农保基金的缴费标准。农民大多是从他人口中获得有关新农保的信息,这就很难确保信息的准确性,甚至会扭曲新农保的真实性,进而导致农民对新农保的参与意愿低。

2、经济贫困的地区农民参保意愿较低

在经济欠发达的偏远地区,农民生活条件差,特别是西部地区一些居住在大山里的居民,他们缺少经济来源,养家糊口就已经很不容易了,一年100元的养老金对他们而言是个大数目,很难支付得起。尽管在60岁后能够得到国家发给他们的养老补助,但因经济状况差仍不愿参保。而在经济相对发达的中西部地区,农民的生活水平相对较高,特别是已经步入小康生活的农民,参保意愿普遍高于西部地区。

3、政府财政投入不足,农民支付困难

新农保政策规定,新农保基金由个人、集体、政府共同承担,实行以“个人交纳为主,以集体补贴为辅,国家给予政策扶持”的原则。根据农村目前的经济情况,参保人大多选择最低档100元缴费,虽然政府投入数额很大,但我国农村人口基数大,平均到每个农民身上就很少了,再加上部分地区农村经济发展滞后,没有什么经济来源,集体补贴就出现空缺,养老金实际上还是靠个人交纳的。有一定经济基础的农民愿意参保,经济能力较差的农民就不愿参保,这就出现了“保富不保贫”的现象,这显然是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背道而驰的。这就使得农民的社会养老保险水平难以得到提高,农村的社会保障也难以达到预想的水平。

4、新农保服务资源不足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问题 篇6

中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施现状、问题及完善对策分析

【摘 要】中国农村养老保险事业起步晚,目前仍处于试验发展阶段。根据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国务院决定,从2009年起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在试点的时间里,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经历了高速发展期。但由于发展时间短,中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以下简称新农保)在很多方面都存在问题。在简单介绍新农保制度、实施现状的基础上,分析其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包括基金来源窄、养老金待遇低等主要问题,借鉴外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发展模式和经验,针对解决以上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村养老保险;农民;新农保

一、新农保制度基本内容

按照计划,2009年中国政府将在全国选择10%的县(市、区)启动“新农保”试点,并逐步扩大范围,到2020年前基本实现“新农保”全覆盖。参保农民到60岁“退休”时,可按月领取养老金。“新农保”试点正式进入操作层面,中央财政专门为此出资30亿元,承诺给农民的基础养老金每月不低于55元。而个人账户养老金则视个人交费多少确定,参保农民个人可选择100元、200元、300元、400元、500元等档次缴费,多缴多得。同时,地方政府还要给参保者每人每年不低于30元的参保补贴,“有条件的村集体经济组织”也应给予补助。“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地方政府的补贴”要全部纳入参保者个人账户,并参考中国人民银行一年期同期人民币存款利率计息,在农民年满60周岁后就可领取相应的个人账户养老金[1]。

二、中国新农保制度实施的现状

从新农保试点以来的三年多的时间里,新农保在全国范围内的推进速度非常快,无论是参保人数方面,还是总覆盖面、基金收支规模等方面,都保持着很高的增长率。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完整统计数据,截至2012年底,中国新农保呈如下发展势头:

1.总覆盖面方面。实现全覆盖,提前完成试点目标。根据国务院部署,2012年7月,新农保制度在全国所有县级行政区全面实施,9月基本实现两项制度全覆盖。

2.参保人数方面。目前新农保工作运行平稳,参保续保和养老金发放工作有序推进。截至2013年3月底,全国居民参保人数达到4.86亿人(2011 年底这一数据是3.63亿,含已开展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地区,下同),其中领取养老金的老年居民达到1.33亿人。

3.基金收支方面。有12个省整合新农保和城居保,制定实施统一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有13个省级和1572个县级行政区提高了基础养老金标准,全

国月人均养老金水平78.6元,基金累计结余2504亿元,其中个人账户基金累计结余2200亿元[2]。

三、中国新农保制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尽管新农保发展速度非常快,但新农保在中国仍是一个不成熟、不完善的养老保险制度。通过与国外以及中国其他类型养老保险的比较来看,中国新农保制度目前在很多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

1.覆盖比率不高,养老金待遇低。从前文的分析,我们知道,当前中国新农保的覆盖面还不高,仍有很大提升的空间。另外,养老金待遇实在太低,很难真正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水平[2]。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宣传不到位,使农民对新农保存在一定的认识上的误区;另一方面补贴水平较低,条件较好的农民参保积极性不高;再一方面农民收入水平普遍较低,支付能力差,使农民没有能力多缴费,导致养老金待遇低,同时也影响了农民参保的积极性;另外,新农保制度在中国实施的时间也不长,这也是影响其覆盖面和待遇低的一个原因。

2.新农保缴费存在捆绑式不合理现象。当前,在中国新农保缴费过程中,很多地方存在捆绑式的缴费规定,主要有两种表现:一种是如果不参加新农保,家中就不能参加或享有其他保障待遇,如合作医疗待遇、社会救助甚至各项农业补贴等。另一种是如果家庭中只要有一个成员不参加新农保,那么此家庭中老人在达到规定年龄时仍不能领取养老金,即使老人已经按照规定缴清了15年的新农保的保险费。前者既不利于新农保的实施,也侵犯了村民享受物质保障的权利。后者是一种连带责任制度,这一强制性的制度尽管有一定合理性,但是否与新农保的初衷相悖,也存在疑问。

3.基金筹集渠道窄,集体补助难以实现。在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新农保基金由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政府补贴构成”,“有条件的村集体应当对参保人缴费给予补助,补助标准由村民委员会召开村民会议民主确定。鼓励其他经济组织、社会公益组织、个人为参保人缴费提供资助”。目前,从全国来看,新农保资金的主要来源是中央财政补贴,地方政府的补贴不多(个别经济发达地方除外),再加上农民的缴费,农村集体补助基本是空白。在中央补贴占主体的情况下,要想继续提高新农保养老金待遇会很困难,提高幅度也有限,因此,只有通过集体补助等其他途径充实基金才是稳步提高新农保养老金的重要支撑。

4.统筹层次低,基金保值增值方式单一。当前中国新农保基金在统筹层次上,主要以县(市、区)为统筹单位。由于县(市、区)一级缺乏专业化的基金投资运营机构和管理人才,加上基金规模小,其运营渠道主要是存入县(市、区)级财政专户并按同期银行存款利率计息,基本没有其他投资方式,导致基金收益率非常低,在通胀率较高的年份,其收益率甚至为负。

5.缺乏相关具体法律制度的衔接。在实施新农保的实践中缺乏相关制度的衔接,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衔接缺陷:第一个是新老农保之间的衔接。在实施新农保的同时,原本参加老农保的村民如何转入新农保,转入后会不会比原本所享受的少,目前还没有出台具体的法律法规。第二个是新农保与其他社会保障制度的衔接。除了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以外,目前农村老人还享有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五保制度、计划生育保障和社会救济制度。

四、国外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方面的经验

1.发达国家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分析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努力构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可以覆盖全体农村人口的养老保险,许多典型的国家在农民养老这一问题上,走在了世界前列,比如德国、新加坡。这些国家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各具特色。德国是缴费型社会养老保险模式的代表,而新加坡是强制储蓄的养老保险模式,无论哪种模式都值得我国研究借鉴的。

德国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缴费型模式。德国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立早,发展快,目前是世界范围内发展比较成熟的养老保险制度,是世界上首先建立社会保险制度的国家,社会养老保障的发展历程决定德国养老保险具有自身鲜明的特点,1886年开始建立了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规定农民有参加养老保险的义务,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基金筹集渠道包括国家的补助和投保人缴纳的保险金两部分[3],但是大部分受益人的保费是自己缴纳的,仅有小部分是有国家财政和社会各方面补贴,养老保险的待遇与缴费年限和个人的收入有着直接关系。运用现金给予农民养老金,但是出现特定的风险时可以选择改用实物。机构方面,德国设立了农村养老保险总联合会,联合会下有13家农村养老保险机构,具有自己的投资权利和执行力,接受政府的监督,地点是设立在农村工伤事故保险机构里,这样不仅能节约人员的管理成本和提高经济性,同时还给投保人员带来了其他方面的便利,实现了人和资源的利益共享。另外,德国的养老保险的给付方式还存在实物给付。德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虽然比城市保障制度起步晚,但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设立之初就存在良好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环境,建立之后政府还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改进和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覆盖面广,几乎所有农民都参加养老保险;在缴纳相同保险费的情况下,农民获得的养老金要比城市雇员获得的资金多很多,而且农民发生农业事故时,政府安排帮手帮助农户。德国的养老保险实行统一保险费标准,养老基金有很大部分是政府财政出资筹集的,小部分是参保的农户缴纳,经费金额经过德国法律确认后统一标准上缴[4]。

2.发展中国家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缴费分析

目前,在全世界范围内不仅发达国家重视养老保障的建设和完善,发展中国家也意识到养老保障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所以,近年来发展中国

家的社会养老保障也在不断建设和完善,甚至起步要比发达国家还要早。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与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国情和社会经济有很大相似之处,借鉴典型发展中国家的养老保险事业对我国分析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缴费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智利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缴费型养老金计划在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比较迅速,其中以智利为代表,是整个拉丁美洲最早建立起社保制度的国家,智利属于典型的缴费型养老保险模式,重点在于个人的缴费、所有和积累。上个世纪80年代之前智利的社会养老保险模式是由国家、企业和个人共同缴纳保险费,随着社会保险事业的改革和完善,已经将养老基金的筹集转变为私有化模式,由完全由个人缴纳保险费和私人机构运营的模式。这种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缴费来源主要是以个人缴费为主,养老保险的最终风险由政府进行承担,企业既不用缴纳保险金也不用承担风险。智利养老保险的个人账户分为基本账户和补充账户,由两者共同组成。基础账户的资金来源于个人收入的10%,这部分的资金由法律强制个人缴纳;补充账户也是个人缴纳的一部分,是在基础账户之外为公民养老提供补充资金的账户,这部分没有法律强制规定缴纳,主要按照自己的实际收入情况和对今后生活的需求来自主缴纳的部分。智利的养老保险基金不归国家管理,由众多具有竞争的私人公司负责经营,但是基金大方向的经营和管理还是掺杂了政府宏观调控的管理,投资风险是由个人和私人公司共同承担。

智利的经济社会状况存在很大问题,包括与我国相似的贫富差距,尤其是城乡差距问题上,过大的贫富差距导致社会结构的不均衡,从智利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发展过程和现状,对于我国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实现养老基金由私人公司经营和管理是智利农村社会养老基金运行的基本模式,运用私人公司将养老金投放到经济市场中进行投资,个人和私人公司共同承担风险。从许多典型的国家中可以了解到,养老金的私有化投资所获取的利润是非常高的,对养老事业的发展具有资金上的支出和促进作用,这也表明智利的养老事业发展的很成功。由于养老保障事业涉及的投保人众多,基金巨大,运营养老基金的私人公司已经成为购买国债、银行债券和公司债券的最大投资群体,所以可以看到智利的养老基金不仅仅是获取较高的投资回报率那么简单,对整个国家的金融市场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都具有促进作用。

(2)波兰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波兰是典型的非缴费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这种制度在很多发展中国家不同程度的展开,比如像亚洲的朝鲜、中国、越南和马来西亚。20世纪90年代初,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计划分拨出来成立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计划规定农民退休前缴纳满100个季度的保险费,即可领取接近贫困线的养老金,男子规定年

龄是65岁,女子是60岁。波兰在农村养老基金的来源方面规定,政府承担主要的缴费责任,国家财政扶持数额是总筹资额的90%以上,而农民和从事农业工作的工人缴纳的费用仅占总筹资额的5%。

五、完善中国新农保制度的对策建议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建立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都经历了很长时间的探索和发展,能够达到今天完善和稳定规模的养老保险制度是需要许多年经验的积累,由于各个国家实际国情不同,建立的养老保险制度都带有本国鲜明的特点。我国需要研究这些典型国家养老保险制度发展的经验,结合我国具体的国情和农村发展程度完善我国现有的农村养老制度。具体对策如下:

1.加大宣传力度,强化农村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意识。加强宣传力度,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在宣传范围上,要落实到每家每户,让人人都知道有这样一种保障制度,将新农保政策传送到每个人的脑海中;在宣传内容上,要做到将新农保的具体措施耐心地讲解给村民听,让他们了解新农保对养老保障的作用,消除对新农保的误解;在宣传方式上,应多样化,如在电视台、广播电台开辟专栏宣传、利用网络宣传、深入村组一线宣传等方式,此外也可以通过发宣传册、挂宣传广告等方式进行宣传,还可以编顺口溜,既娱乐也达到了使村民了解新农保的目的。

2.完善新农保基金的筹资渠道,逐步提高养老保障待遇。

首先,应建立和完善公共财政对新农保制度的支持机制。中央和省级政府应从每年的财政收入、国有资产收益和土地出让收入等财政性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充实到新农保基金中,用于基础养老金和地方补贴的提高。另外,市、县一级政府也应每年从土地出让和拍卖收入等提取一部分,用于补充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专项基金,从而减轻中央和省级政府的负担。其次,探索发展农村集体经济,保证新农保的集体补助。一方面,对于有能力、有条件的村集体,应鼓励村集体、乡镇企业、村办企业或社会力量增加对新农保的投入补助。另一方面,对于不具备条件的或条件较差的村集体应积极探索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有效途径。如发展本地有优势禀赋的特色产业和行业,实行农业产业化,带动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只有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了,新农保的集体补助才能真正得到保证。再次,通过加强宣传与出台一些优惠措施,吸引更多农民加入新农保,鼓励农民提高缴费档次,从而增加缴费基数,为养老金的逐步提高提供资金来源。最后,完善新农保基金投资运营,提高投资收益也是增加基金积累的一条重要渠道。

3.进一步完善基金管理与运营方式,提高投资收益率。首先,在基金统筹层次上,新农保基金要在现行县级统筹的基础上,尽快过渡到省级管理。其次,在基金的投资管理上,采用委托投资管理的模式,以省级农村养老保险经办机构作为受托人对账户进行管理,对于具体的投资运营业务,省级社会保障机构可委托

给专业性的商业投资机构,以确保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的保值和增值。最后,应加强农保基金运作的管理的监督,要构建一定的外部监督机制,以确保基金安全,提高农民对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信任程度。

4.健全法制,完善新农保与其他社会保障制度的有序衔接。新农保要与其他社会保障制度有序衔接,须要有健全的法律制度和具体可行的操作细则作保障。这些法律制度和操作细则应能涵盖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应能使新农保与老农保之间合理衔接,保证制度之间平稳过渡,做到公平、合理,不损害农民的利益。其次,要能协调新农保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之间的衔接和转移,使进城务工以及返乡的农民工能进行正常的养老保险的转移和转换,切实保护参保人的合法权益,也为未来从国家层次整合不同类型养老保险制度做准备。再次,要协调新农保与农村其他社会保障制度的衔接,要保证新农保、农村五保供养、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以及被征地农民工社会保障等各项制度间可以互相协调,防止相互抵触,影响制度原本效能的发挥。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

[2] 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报告

[3] 王垚.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法律制度研究[D].江苏:江苏大学,2007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问题 篇7

一、“新农保”与“老农保”的比较分析

20世纪80年代, 我国开始初步探索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1992年, 《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 (试行) 》的推行, 开辟了统一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立的道路。老农保曾经对于保障农村居民的养老生活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与推进, 老农保的弊端日益凸显。2009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 标志着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试点工作正式启动。新农保以“保基本、广覆盖, 有弹性、可持续”为基本原则。相对于老农保采用的基金筹集方式,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最大的亮点在于养老基金由个人、集体和国家共同出资, 即包含个人缴费, 集体补助和政府补贴三个部分。而老农保主要是基金累计制的个人账户模式, 是以个人缴纳保费为主, 集体补助为辅, 国家再给予政策方面的支持。这种基金筹集的方式, 最后演变为个人储蓄制度。而且老农保缺乏社会保险所需要的互利性和互济性。老农保覆盖率很低, 统筹层次也不高。与老农保时期经济发展的方向与态势相比, 新农保时期的经济基础更坚实, 经济平稳快速向前发展, 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支付能力提升, 经济进入了工业反哺农业, 城市支持农村的发展阶段。同时, 农业综合改革, 使得农村发展加快, 农民持续增收, 农民开始渐渐脱离传统的养老模式, 逐渐关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这和老农保时期, 农村居民对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漠视和质疑有着极大的反差。此外, 老农保在实践中的诸多困难, 也需要通过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来积累经验。新农保的实施逐渐将农村养老保险从“差异化”推向“一体化”。

二、新农保制度存在的问题

1. 广大农民的参保意识不强, 积极性不高

长期以来, 农民传统的家庭养老观念根深蒂固, 就目前来看, 家庭养老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这就造成了农民的参保意识不强, 积极性不高。改革开放以来, 在国家大政方针的指引下, 中国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但是和城市居民的收入还是相差甚远, 甚至收入差距趋于扩大化。为此, 大部分年轻力壮的农村居民选择外出务工。留在农村务农的往往是一些年纪稍长的农民, 这一群体的老龄化程度较高, 对于农村养老保险有着迫切地需求, 但是由于经济能力低下, 根本无力支付保费。

2. 新农保覆盖率低, 保障力度小

一直以来, 政府给予新农保的都是政策上的支持, 由于政府的补助机制不健全, 财政支持也不稳定, 新农保的覆盖率低下。根据《基本方案》的规定“月交费标准设十个档次, 供不同地区以及乡、镇、村、企业和投保人选择”。那么, 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 农村居民能够承担较高的缴费标准;在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 对农民来说, 加重了自身的经济负担, 能够缴纳的保费肯定有限。因农民的经济收入水平低下抑制了养老保险覆盖率的提升。再者, 目前规定, 每人每月55元的最低基础养老金, 由于物价上涨、管理服务费的提取以及基金流失等, 农民最终拿到的养老金根本起不到保障基本生活的作用。

3. 参保对象的身份重叠, 影响制度衔接

在推进新农保建设的过程中, 由于参保对象的差异性和复杂性, 使得养老保障资源出现重复浪费。根据调查, 尽管“新农保”“低保户”以及被征地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制度的保障人群不同, 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 仍然会出现参保人员身份重叠的现象, 造成管理的混乱和不必要的人力、财力的浪费。目前, 与新农保制度相关的一系列社会保障制度的待遇标准和计发方法不同, 导致新农保与各制度的衔接过程操作复杂, 缺乏统一的系统规划软件。

4. 新农保的法律制度存在缺陷, 约束力低

目前, 我国尚未出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方面的法律, 而是各省市地区, 制定了地方性的规章制度。这种不成文的立法体制, 对于农村养老保险的法律体制本身有很大的负面效应。此外,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 东西部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很大, 地区发展不平衡, 相互之间的差异性大。大部分东部的农村居民收入状况良好, 能够按时缴费, 具备基本保障功能;而在中西部, 特别是西部地区, 新农保开展的状况则不尽人意, 这主要是因为西部地区经济收入水平低下, 只能维持基本的生活需求, 没有能力缴费参保, 这直接影响了地方配套设施的跟进, 制约着新农保在全国范围内的统一推进。

三、积极推进新农保可持续发展

1. 完善新农保的外部环境, 扩大覆盖率

为了确保新农保制度长期有效地发展, 国家应该因地制宜地制定长久的发展机制。积极探索更为有效的筹款渠道, 确保新农保主权基金的稳健运行。筹集的保费不做单一的死投资, 争取投资模式的多元化。因地制宜, 因时制宜, 不断推进国家关于新农保制度的立法, 保障农村居民的权益, 使农村居民能够达到老有所养的状态。必要的时候, 建议取消农业户籍的限制, 保障广大农村居民的利益, 进一步扩大新农保的覆盖率。

2. 优化管理方式, 促进制度衔接

随着“新农保”的覆盖面不断扩大, 管理也会越来越复杂。必须优化新农保的管理系统, 加强经办机构的服务能力, 建立健全区, 镇, 村的多层次农保信息化服务网是完善新农保工作的有效措施。对新农保管理人员进行上岗培训, 提升其业务水平和管理能力。根据务农农民, 失地农民等不同的经济状况及对养老的需求, 设计出符合各群体特征的, 可转移的理想的农村养老保险模式, 整合相关的多种资源, 建立不同制度间的相互转换机制, 促进农村养老保险体制间的有效衔接。

3. 加快立法建设, 实现多层次养老保险制度

任何一项制度的推进都需要一套完整的法律体系为其保驾护航。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可以参照德国的养老保障模式, 建立多层次的养老保障体系。并且对资金的来源, 管理和投资都出台明确的法律规定。此外, 加大全面监察的力度, 保障实践过程的透明、公平和公开, 强调新农保运营与管理的规范性, 切实保护参保人员的利益, 促进社会的稳定和谐。

4. 创新基金运营模式, 建立长久发展机制

采用兼顾公平与效率的发展模式, 按照投资与风险的比率, 由国家和政府做担保, 成立专门的基金管理公司。为保证基金管理公司的活力, 政府应加大投入, 但不强行干预, 使其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 在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的经济架构中, 自由全面发展。斩断基金的单一投资方式, 加快投资模式多元化发展。

总之, 全面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为了保障最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 真正实现居民的“老有所养, 老有所依”, 这是关于农民享有社会公平的人权问题, 更是关及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问题。新农保不仅要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同步, 更要对社会政治, 经济建设起到有效的反作用。为此, 我国应大力借鉴别国先进的养老保险制度的经验与理念, 大力促进我国新农保的全面发展, 维护社会的长治久安。

参考文献

[1]镇江市丹徒区人民政府.镇江市丹徒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施办法的通知[G].镇江市丹徒区政府文件汇编, 2010.

[2]林毓铭.社会保障管理体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

[3]朱冬梅.中国企业基木养老保险改革与实践[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6.

[4]史探径.社会保障法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0.

[5]董保华, 等.社会保险的法学观[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6]陈长民.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面临的突出问题与对策[J].经济纵横, 2005 (9) .

浅析中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篇8

摘要:农村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使得农民养老成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不可回避且必须要解决的问题。2009年9月4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国发[2009]32号),标志着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进入了一个崭新时期。本文在分析新农保制度的前提下,借鉴外国的经验,对解决新农保实施的困难和制度自身完善方面提出一些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新农保;旧农保;问题,对策和建议

一、新旧农保比较

从2009年9月1日起,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开始在我国10%的县(市、区、旗)试点,新农保是以旧农保为基础提出来的,新农保不同于老农保、优于老农保。那么新农保与旧农保究竟有什么区别呢?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

新农保以“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为基本原则,这次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被冠以“新型”二字,主要取决于两点:一是筹资模式的重大改变,另一个是养老金待遇的重大调整。我们具体来看:(1)新农保坚持“政府主导、自愿参保”的原则,在筹资结构方面,提出“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筹资方式,即以政府为主导的“三方”筹资结构。而老农保贯彻“自愿储蓄、自我保障”的原则,基金来源和筹资方式单一,表现为基金构成和筹资模式是农民自己缴费,没有政府补贴,也无社会救助,结果使得这项社会保障制度演变为农民自愿的储蓄制度。(2)新农保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保障模式。这是中国在城镇职工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中首创的一种新型养老保障基金运行模式。该模式实行政府、集体和个人三方承担供款责任分别记账。(3)新农保采取“财政专户与收支两条线”的基金管理方式,将基金纳入社会保障基金中的财政专户,实行收入两条线管理,单独记账、核算。

二、新型农保推行中存在的问题

1.地方政府筹资困难,难以保持政策的可持续性。旧农保难以为继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政府责任不到位。在新农保中,政府责任被强化,根据《国务院发布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指导意见》的规定,新农保基金由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三部分构成。

2.农民的参保意识薄弱。首先,由于农村养老保险在农村的宣传力度不够,加上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发展水平比较落后,农民知识水平较低等原因,广大农民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了解甚少,更有甚者,竟不知道养老保险为何物,这对新农保的实施无疑是一个很大的阻碍。其次,几千年来,我国农村一直处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經济社会,这种社会低下的生产力将农民束缚在土地上面无其他谋生手段,农民一旦进入老年丧失劳动力,就只能靠子女来赡养,小农经济决定了我国农村养老方式长期以来都是以家庭养老为主。

3.立法严重不足,新农保缺乏法律的保障。

4.农保基金运营与管理存在的问题。我国社保基金有效管理和保值增值问题长期以来未能实现突破。

5.新农保制度如何与其他制度有效衔接是实施中值得重视的一个难点。

三、对日本农村养老保险的模式进行简单的探讨

1.日本农业者年金制度。日本养老金(年金)最早可追溯到明治时期的“恩给制度”,即由中央政府出钱,对退役军人及政府官员支付老年生活费作为国家对忠诚于国家利益的军人及官吏的—种“恩赏”。

2.国民健康保险制度。此制度是依据1958年出台的《国民健康保险法》建立的以农民为主的医疗保障制度。

3.老年人保健制度与护理保险制度。1982年的《老年人保健法》规定了65岁以上老年人(包括农村老年人)医疗中自付费用的比例,并开始设立日间照护、短期收容,提供医疗与护理一体化的照顾,费用由医疗保险支付。

从日本的改革过程中,我们不难看出其有以下两个特点:一,以政府为主导,保障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有序进行。二,战后日本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形成和发展,是与其相关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备所相关的。

四、构建新型农保的对策和建议

根据日本的经验和我国在前几十年的改革历程,结合我国的国情提出一些对策和建议。

1.切实解决好新农保制度中各级财政责任分担问题。

2.加大宣传力度,逐步扩大覆盖面。

3.要根据区域差异和农村劳动力分布状况,建立多层次全覆盖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

4.各级政府齐抓共管,制定出台有关建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方案。

5.妥善解决与其他社保政策的接续转移问题。

6.强化制度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努力突破实施难点。

7.加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监管,提高基金保值增值能力。

8.健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组织机构。

9.确立或完善相关法律,确保农村养老工作顺利进行。

上一篇:着力提升四种能力下一篇:软件工程导论复习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