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在召唤》教案

2024-09-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田野在召唤》教案(精选10篇)

《田野在召唤》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能用有弹性、欢快活泼的声音演唱《田野在召唤》。

能力目标:通过学唱歌曲,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二声部合唱能力,使学生学会用比较自然、和谐、统一的声音演唱。

情感目标:通过学唱和欣赏,感受音乐中春天的气息,进一步激发孩子对大自然的赞美。

【教学重点】

让学生能够用欢快、活泼的声音演唱歌曲《田野在召唤》,在实践中掌握八分休止符。

【教学难点】

二声部合唱声音的和谐与统一。【教学过程】

一、趣味发声练习:

1.模仿“春雨”短促、有弹性的声音。

(1)媒体播放小雨的录音片段。你听到了什么声音?

(2)导入:伴着破土而出的颗颗嫩芽,抚着柔和的阵阵春风,淅淅沥沥,飞舞着三月的小雨,在春风中一阵接着一阵,那么当小雨滴落在树叶上,落在草地上,声音又是怎样的呢?我们应该用怎样的声音来表现呢?”

(3)“孩子们,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时高时低充满节奏感的雨滴声吧”!(媒体显示雨滴的图形谱)学生练唱:4/4 1 0 5 0 1 0 5 0|7 0 5 0 7 0 5 0 | 1 0 5 0 1 0 5 0|7 0 5 0 7 0 5 0 ‖

2.模仿春风的声音。

我听到了小雨滴欢快的唱着歌,那你们能不能用声音来模仿春风啊?(媒体显示春风图)练唱:

(1)柔和的春风1 2 3 4 |5| 5 4 3 2 1 |1---|50 40 30 20 |1-43︱2 3 4 5︱4.3 34 50 4.3︱26-5.4 ︱3 5-5.4 |3 5‖ 50 10 50 |70 50 70 50|10 50 10 50 |70 50 70 50|10 50 10 50 ‖

(4)学生随琴完整地演唱。

二、学唱歌曲

1.初听歌曲范唱,感受歌曲的情绪。

导入:万物在春风的吹拂下醒来来了,在春雨的滋润下蓬勃生长着,要是我们背着背包,带着好吃的零食,一起到充满着春意盎然的田野中郊游,那会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呢?让我们一起来听听意大利少年朋友的歌唱吧!听听他们都在唱什么呢?心情怎样?(显示美丽的田野风光图)

2.复听歌曲,学生律动,感受歌曲节拍和弱起节奏。师:让我们随着欢快的音乐走向大自然,走进美丽的田野。老师有两个要求:第一,请同学们和着音乐的节拍,听老师数到七,大家一起捻指说“走”,然后踏步走起来前进。第二,比比谁最能表现出郊游时的快乐心情。

3.学生随琴声学唱歌曲。(出示歌曲图片)

(1)再听歌曲,感受歌曲情绪。师:请大家再听歌曲,想想:最令你感到激动兴奋的是哪个乐句?

(2)练唱 4.3︱26-5.4︱3 543 ︱20 50 50 50 ︱3‖ 师:歌曲中,“梯里通巴”是什么意思?可能是谁发自内心的声音?如果你是他,你可能说什么?请带着感情再唱一遍,看谁最能表现出春天田野的热情召唤?

(3)将第二段歌词最后乐句对比学习,把握歌曲高潮情绪,复习反复记号。(4)学唱歌曲第一部分。美丽的田野在召唤我们,我们也一起用歌声来回应它。想一想,我们应该用怎样的声音来歌唱,才能和美丽寂静的大自然融合在一起?学生跟琴练唱。

休止符的演唱处理:请大家想想我们在模仿春风时,哪一遍的演唱显得春风更开心,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变化?请找找歌曲中哪些地方有八分休止符,让我们一起用有弹性、跳跃的声音来唱唱。

(5)如学生的音准有问题,对比学唱:43 | 20 30 40 50 |3-(唱曲谱,画旋律线。)

4.齐唱歌曲。

四、合唱练习

1.再次聆听歌曲范唱,听出歌曲演唱形式。

师:让我们静静的再来听一听这首歌曲。想想这首歌曲二声部的旋律熟悉吗?

2.学唱二声部。教师随录音范唱二声部,学生随录音范唱,齐唱二声部。(看教师手势)

3.学生分声部合唱歌曲。

五、拓展欣赏威瓦尔第《四季.春》第一乐章 1.初听《春》 师:美丽的大自然在热切地召唤着我们,下面老师想考考大家,这段音乐你熟悉吗?谁能说出它的曲名?你能从音乐中感受出这是哪个季节?

2.刚才欣赏的是意大利著名作曲家维瓦尔第创作的小提琴曲《四季.春》中的一个主题片段,《春》是《四季》中的第一首。作者维瓦尔第为了使听众能更好地理解乐曲,写了一首诗,用以描述第一乐章的音乐内容,让我们来读读这些美妙的诗句,看看作者眼中的春天吧!

3.朗读诗歌。

4. 复听《春》(CAT)播放配有春天动画的乐曲《春》第一乐章。讨论:乐曲中用的主要乐器是什么?你能模唱其中的主旋律吗? 5.跟着琴声画旋律线,唱主题旋律、律动。

田野的召唤 教案 篇2

【教学内容】

1、唱:《田野的召唤》。

2、拓展:意大利音乐家及其作品。【教学目标】

1、能用弹跳、轻快活泼的声音演唱歌曲《田野在召唤》,并从中体验到大自然带来的欢乐。

2、能较准确的掌握弱起小节,能听辨出音乐中重复出现的素材,音乐记忆能力有所提高。

3、感受意大利的田园风光,初步了解意大利的音乐大师及其代表作品。【教学重点】感受歌曲欢快的情绪,演唱时声音富有弹性。【教学难点】

1、顿音记号(▼),重音记号(>)和换气记号(∨)的掌握。

2、弱起、反复跳跃记号、八分休止符的认识与把握。【教具准备】钢琴、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过程】

一、情境体验

课间导入:欣赏一组意大利美丽的田野、优美大自然风光的图片,以《田野的召唤》作为背景音乐。

1、师:同学们,刚才课间你欣赏到的景色美不美?这些美丽的景色都取自于意大利这个历史悠久的国家。

2、师:意大利的田园风光很美,旅游城市很美,同样意大利的民歌也很美。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意大利民歌《田野的召唤》。

二、聆听感悟

(一)、初步体验

1、初听歌曲旋律,感受歌曲的情绪。

师:首先请同学们来听一听这首歌曲,听听这首意大利民歌歌唱了什么呢? 生:1)、春天来到,万物复苏,到处都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2)、大自然中有阳光、绿树、清清的河水等,景色非常美。

2、理解歌词

师:歌词中有一句叫“梯里通巴”,这是什么意思呢?

师:这一句是意大利语,意思就是召唤小伙伴们快快来吧!每到春暖花开、万物生长的时候,就是田野向我们发出的召唤,此时此刻你最想做什么? 生:到郊外踏青、春游、走进田野、亲近大自然等。师:你的心情是什么样的呀?

生:高兴、愉快、快乐、愉快等。

3、复听歌曲范唱 师:那么下面请同学们听着音乐展开你们想象的翅膀和这些意大利的少年们一起去郊游吧!

4、师:老师已经感受到你们愉快的心情了。那请同学们来看一下这首歌曲的歌谱。你能用屏幕上的两种图案表示歌曲的情绪吗?”

这首歌曲可以分成四个乐句,前两句欢快跳跃,后两句稍微连贯一些。

(二)、深入体验

第一、二乐句

1、师:“请同学们听老师唱第一句的歌谱,找找是什么音乐记号让老师的声音听上去很跳跃?”(连续的八分音符、休止为了突出表现欢快、活泼的情绪)

2、师生完整演唱第一乐句的歌谱

3、师:“同学们唱地很准确,老师想请大家尝试演唱第二乐句的歌谱,你发现了什么?”(旋律相同)

4、师生接口唱前两乐句的歌谱

注意歌谱中的休止符(多媒体描红休止符)

5、代入歌词演唱前两乐句

歌曲在演唱中前两个乐句是怎样的心情?

(连续的八分音符要唱地平均而轻巧;连续的八分休止符处要唱地弹性而短小)

6、分析乐曲弱起小节

师:同学们,这首歌曲是几拍子的曲子?我们都知道4拍子的强弱规律是强弱次强弱。第一小节没有4拍,是从第四拍弱拍开始唱的,我们把这个小节叫做弱起小节。

第三、四乐句

1、师:“听范唱,找一找,歌曲在演唱后两个乐句时发生了怎样的情绪的变化?这两句的旋律有没有相似的部分?”歌曲的第三和第四乐句的歌谱基本相同(对这两个乐句的大部分音符也好、节奏也好都一样,只是结尾的音符有了变化。这样的安排或者叫写法,在作曲学中叫“变化重复”。)

2、我们来唱一唱这两句。注意这两句有了变化的结尾句,我们来唱准它。唱不一样的两个小节,一个爬楼梯,一个平稳地走向远方。“在召唤我”连贯 “出发到远”音高

3、完整演唱三四乐句。

4、同学们唱的非常好,下面老师请同学们来听辨下,哪条旋律更能体现欢快的心情,从哪里可以体现出来?(附点使歌曲更加富有朝气,更能表现出人们到田野时喜悦、兴奋的心情。)完整演唱歌曲

1、师:美丽的田野在召唤我们,我们也一起轻轻地唱起来,用歌声来回应它。同学们,我们要用怎样的声音歌唱,才能和美丽寂静的大自然融合在一起? 师:那我们注意要用轻巧有弹性的声音来歌唱,第一,二乐句可以唱得跳跃些,高兴些。“梯里通巴”就好像田野在召唤我们:第三,四乐句我们可以唱得舒展些。

2、唱第二段歌词

三、创造性体验

1、师:你们的歌声仿佛把老师带到了这片充满生机的田野。现在老师要向大家介绍两位新朋友。V和>,你认识他们吗?

2、下面就让我们看着歌谱中的这些小精灵完整地演唱这首歌曲。

3、师:你们的歌声合上美妙的音乐,一定会更好听。要想唱的好,一定要注意听音乐。

四、拓展体验

1、师:同学们都知道意大利是个艺术之国,出现了很多著名的音乐家。你知道哪些意大利著名的音乐家和作品?介绍给大家。重点介绍乔治.莫罗德。

2、帕瓦罗蒂《我的太阳》

帕格尼尼《》

普契尼《》

3、巩固演唱,结束音乐课堂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同去领略了异国他乡的田野风味,希望以后能与同学们一起再去欣赏这些美景。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请同学们踏着愉快的脚步,唱着《田野在召唤》,走出音乐教室。

教材分析:

提起文明古国意大利,人们立刻会联想到历史上煊赫一时的古罗马帝国、1900年前毁于一旦的庞贝古城、闻名于世的比萨斜塔、文艺复兴的发祥地佛罗伦萨、风光旖旎的水城威尼斯、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古罗马竞技场„„ 意大利位于欧洲南部,旅游资源丰富,是著名的旅游国家,它有独特的城市风貌,有优美的自然风光,气候湿润,风景秀丽,文物古迹很多,此外还有良好的海滩和山区,公路四通八达等。

《田野在召唤》说课稿 篇3

《田野在召唤》是一首由意大利民歌译配的歌曲。歌曲旋律明朗活泼,情绪欢快轻巧,表现力小朋友春游路上的魅力场景。同样歌曲也描绘了一幅美丽的春景图---潺潺的流水、万物生长,一片生机盎然,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以形象思维为主和好奇、好动、模仿力强的身心特点,具有良好的参与意识,而且已经具备了一些生活经验和知识,能够有自己对音乐的理解。但是这时期的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所以我采用歌、舞、视频、活动等手段相结合,进行直观教学,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根据新课标和我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实际生活水平,我从本课的目标定以下三个。

其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现为通过学习演唱歌曲,能够一定程度上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过程与方法体现在体验音乐的情绪,在小组活动中能够对音乐进行舞蹈的创编。知识与技能体现在能够完整的演唱歌曲,并能够识别音乐材料的重复运用。

本课的重难点:新大纲指出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贯彻审美能力的培养为核心的指导思想,只要有音响就要伴随着情感,重点不仅仅是歌唱,更多的是学生对歌曲感情的抒发。而对于这一阶段的学生来说,音乐课不仅仅是单纯的学习演唱歌曲,他们还渴望对音乐元素的一些探究,但是对他们来说仍旧是个难点,所以本课的难点设置为识别重复的手法以及对歌曲的创编。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考虑到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取设置情境教学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利用其视听结合,声像一体,形象性强,信息量大等特点,为学生创设了一系列优美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基于本课的特点,我还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引导法、体验法、小组合作法、欣赏法、练习法。

我们常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会学生知识不如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音乐课应重视对学生的音乐实践,所以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并且自由发挥,能够在小组创编中探索音乐的魅力。

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方面我主要采取了以下的方法:小组合作法、自主探究法、表演法,从而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

教学用具的准备:为了辅助课堂更好的展开,我采用以下的教学用具有PPT以及音频设备、电子琴。

音乐课是学生们都喜爱的课程,所以在教学中更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所以在我的课堂上我会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他们的兴趣,进行课程。教学过程具体设计如下:

在导入环节,为了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采用播放大自然的魅力场景视频,带领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妙和谐,视频的背景音乐就是课程需要学习的田野在召唤,引导学生在有对场景的`熟悉中自然的进入音乐学习。在具体的课程中我会这么说“今天就让我们跟随着音乐一起走进美丽的田野吧!”进而结束导入部分。

在新课教授的环节中,主要采取整体感知、分段学习、完整演唱的环节进行学习。首先在整体感知环节,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采取教师示范演唱的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并通过提问“同学们听听从老师歌声中你听到了什么”引导学生熟悉歌曲的内容,想像歌曲的场景—潺潺的小溪、一望无际的田野。

在再听歌曲环节,通过听辨同龄人的演唱,教师提问“同学们说的非常好,老师从同学们的答案中感受到了大家对田野的喜爱,那么现在请同学们再听听歌曲,这次听的时候注意听你在歌曲中有没有出现一样的部分”,进而进入到歌曲的听辨音乐材料环节。之所以安排这个环节是由于这个年龄段的学生能够辨别音乐旋律中重复乐句的出现,所以在此基础上予以讲解音乐旋律的创作手法,在通过唱一唱的形式体验音乐重复乐句“重复的是旋律,但变化的是情绪情感力度,感受音乐的奇妙”,进而解决本节课旋律发展手法的难点并能够演唱A段。

在学唱歌曲B段的环节,通过跟琴演唱、节奏填充,使学生参与体验感受音乐情感。通过多次聆听,学生基本能够演唱歌曲,为了能够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在“梯里通巴”部分的节奏拍手、跺脚等方式理解音乐节奏的时值,并通过小组活动锻炼学生的团结合作的能力以及创编能力。

之所以这样设置是由于音乐课是由活动组成的,是培养学生审美、发现美、创造美的过程,通过乐器创编、节奏填充既能锻炼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又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这一部分是本课的重点,集情感体验、知识认知、能力培养为一体。由于有前面的铺垫,学生对歌曲已有所了解,并产生喜爱之情。当学生有了较为深刻的情感体验时,再进行认知教学,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一片段采用了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的教学方式,注重引导学生在学习实践中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之从小养成主动学习、互动、关注、欣赏他人的品质。

在巩固提高环节,为了更好的了解音乐,首先老师邀请学生演唱伴奏,教师跳舞,激起学生对舞蹈的兴趣。接着通过分解动作的讲解关键的舞蹈动作,并通过小组创编的形式来增加学生音乐的表现力,使之在玩玩跳跳中轻松达到教学目标。

在课堂小结部分我引导学生回忆本节课的内容,并在歌声中边舞蹈边结束今天的音乐课。

田野在召唤(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学唱歌曲,体验歌中欢快活泼的情绪,引导学生感受春天的田野给人们带来的生机勃勃的景象,从而激发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通过启发和探究的方法,让学生为歌曲中的旋律设计力度变化。3.能用弹跳和欢快活泼的声音演唱歌曲,并指导学生唱好二声部合唱。教学重、难点

1.用弹跳和欢快活泼的声音演唱歌曲。2.二声部合唱的和谐。教材分析

《田野在召唤》是一首意大利民歌,具有朝气蓬勃、热情奔放的特点。歌曲由两个乐段组成。

第一乐段是双句体乐段,一开始就以鲜明的音乐形象表现出了春天的田野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上句前两小节的弱起小节及同音反复后的三度跳进,给人以明朗向上的感觉,上句第三小节的八分休止符的运用又使人感到欢快、活泼。

第二乐段两个乐句基本相同,上句开始的节奏给人以推动感,同第一乐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运用了衬词“梯里通巴”并强调了重音,使歌曲既活泼又有生趣。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带学生复习演唱《我们的田野》第一段,唱的时候注意弱起拍和延音线的运用。聆听《田野在召唤》范唱,感受两首歌曲的不同。学生可能回答:《我们的田野》优美,《田野在召唤》欢快活泼。教师激发学生情感:《我们的田野》表现的是田野的安静、美丽,这首歌曲表现的是什么呢?学生可能回答:表现田野的生机勃勃。教师总结:这是一首欢快的意大利民歌。欣赏《田野在召唤》动画。

二、歌曲学习学习歌曲一声部

1.聆听歌曲:聆听歌曲《田野在召唤》范唱。

教师指导:先请学生说说这首歌曲是什么情绪的。(学生回答:欢快活泼、有朝气的。)

教师提问:歌曲分成几部分,是怎么分的?教师总结这首歌曲分成两部分,前半部分节奏规整,第二部分用到了附点节奏。2.学习第一部分。

聆听范唱第一部分。教师提问:开头有什么特点?学生可能回答:开头是弱起。教师指导学生练习弱起的唱法,让学生练习第一句的歌谱。练好后用琴带学生演唱后三乐句,因为歌曲的旋律比较简单,学生练好弱起后基本可以轻松地掌握歌曲的旋律。3.学习第二部分。(1)聆听范唱第二部分。

(2)教师提问:听第二部分的旋律有什么变化?学生可能回答:第二乐段的节奏有了变化,出现了附点音符。

(3)练习附点音符的唱法,教师打恒拍带学生练习读出附点音符。(4)提问:你们还记得“>”是什么记号吗?这叫重音记号,看到这个记号,这个音要唱得饱满有力。4.演唱歌词。

(1)教师用琴带学生完整地慢速演唱歌曲的歌词。

(2)教师注意指导学生在换气记号处换气,由于歌曲的速度比较快,所以要急吸急呼。教师带学生练习急吸急呼后,再演唱歌词。(3)指导学生要唱得有朝气,休止符唱得声断气连。休止符前面的音要唱得有弹性。

(4)“通”要唱得有弹性,“巴”要唱得强一点。

(5)第一段歌词的最后一句学生容易唱不准,在这重点指导学生的音准。学生如果唱不准,可以指导学生先练习歌谱,唱准歌谱以后再唱歌词。

(6)演唱第二段歌词时,先指导学生练唱二房子,再进行演唱。练习第二房子,重点练高音的音准,让学生唱歌谱,最后的高音用气息支持。

5.完整演唱歌曲。播放《田野在召唤》伴奏 教师指导:用欢快、有弹性并富有朝气的声音演唱。

三、学习二声部 《田野在召唤》歌曲学习。

教师指导学生用有弹性的声音演唱二声部旋律。

(1)教师范唱低声部,学生感受低声部的欢快、有弹性。(2)学生练唱,教师指导学生大跳音程的音准。(3)指导学生演唱的声音要有弹性。四、二声部合唱

聆听《田野在召唤》范唱,感受二声部的和谐。

教师进行声部间和谐的指导,比如低声部声音不要太强;听着高声部轻声演唱低声部;听到重拍的音程效果;力度要有些变化等。

五、表现歌曲

教师指导:在表现歌曲的环节可以分组,先让学生设计歌曲的力度变化,学生可以把第一部分设计成mp,第二部分设计成mf,最后一个乐句渐强,并在XX的地方加上拍手、拍腿等动作,增加歌曲的欢快情绪。教师指导学生展开想象进行设计,但要注意在演唱的时候一定要保持声部间的和谐,不要大声喊唱。播放《田野在召唤》伴奏

六、课堂小结

《田野在召唤》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用欢快的情绪演唱歌曲。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准确演唱的基础上对歌曲进行艺术处理与加工。并有兴趣以音乐短剧的形式进行表演。

【知识与技能目标】能较准确的掌握弱起小节的句法;能听辨出音乐中反复出现的素材。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弱起乐句的进入,同音反复的音准。2.对歌曲的二度处理。【难点】

1.学习歌曲《田野的召唤》。2.创编音乐短剧《田野之旅》。

三、教学用具 钢琴、PPT、音频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开门见山)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一下歌词,然后思考一下,歌词表达的情感是怎样的? 那么,同学们,你们有没有要把它用歌声表现出来的愿望?如果请你为它谱曲,你打算把这段歌词谱写成什么风格的?(二)新课教学

1.(寻找规律、学习曲谱)(1)先来用“啦”进行模唱,熟悉一遍旋律,看看谁能找出与第一句相似的旋律,找到相同点以后,我们发现这首歌谱简单易学。

(2)同学们,慢一些一边划着拍子一边试着跟钢琴试唱曲谱。试唱时,先两部分唱,然后完整地演唱。

2.激发情感、学唱歌曲

(1)请同学们想象一下,一起去到郊外郊游的情景,想想应该怎样唱,才能唱出歌曲的情感?(2)跟教师钢琴唱词,练唱重点乐句。

(3)一边唱一边听,想想怎样才能唱的更好听,更能打动别人。谁有好的建议?(4)在衬词的地方加一些打击乐器,还可以加一些类似“号子”似的节奏如:“嘿嘿”增加了歌曲诙谐幽默的情趣。

(5)对这首歌曲,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在音乐中我们把它称为衬词,有意思,不仅中国民歌里有衬词,外国民歌里也有衬词,在这首歌曲里,衬词起到了什作用呢?(三)音乐短剧、加深感受

今天请大家和我共同创编一个音乐短剧《田野之旅》,我来担任编剧和导演,你们不仅要当好演员,还要争当最文明的观众。看看我们的演出能不能成功。

你们肯定在想怎么演啊,没关系就是跟着我做一次假想的游戏。我说到哪,你就想到哪,把真实的自我表现出来就行了。大家准备好了吗?演出开始了。

诗配乐:(田野是五彩缤纷的,是大自然美的融合。他像一幅幅展开的画卷充满了诗情画意。瞧——满山慢坡的鲜花张开了朵朵笑脸,多么使人心旷神怡的景象啊!我在田野中漫步,一边欣赏着美景,一边呼吸着无比清爽的田野的气息,田野如诗如画,可我总感觉缺少点什么,缺少什么呢——一群像你们一样的朝气蓬勃的孩子。)1.朗读单元词

孩子们,田野在召唤我们呢,我们赶快唱着歌出发吧。2.唱《田野在召唤》

我们来到了碧绿如丝绒般的一大片草地上,大家在草地上尽情的——用你的动作跟着音乐的节奏表演出来。

3.田野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显得越发美丽。我们情不自禁地唱起了一首歌唱田野的歌曲。深情地演唱《我们的田野》

4.我们踏歌而行,来到了小河边,孩子们有的在——有的在——《捉泥鳅》 5.田野里有的孩子在放风筝,有的孩子在做老鹰捉小鸡的游戏,还有的凑在一起也不知说些什么,笑些什么,如阳光般的脸上写满了快乐与幸福。田野张开怀抱欢迎着孩子们,孩子们也在装扮着田野。他们的歌声飘荡在田野的上空„„

(四)课堂小结

大家熟悉了音乐短剧,那么什么是音乐剧呢?

五、板书设计

废墟的召唤教案 篇6

一、教学目标:

1、体会文章所流露的责任感和崇高的使命感。

2、理解句子的含义。

3、激发学生的历史使命感。

4、理解拟人手法和景物描写的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结合语境,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三、课时安排: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预习:

1、生字词:

远瀛(yíng)观

甲胄(zhòu)

充塞(sè)

碣(jié)石

嗫(niè)嚅(rú)迤逦(yǐ lǐ)窸窣(xī sū)

2、解释:

莽苍苍:郊野苍茫广大的景色。

奇耻大辱:难以想象的极大的耻辱。

若无其事:就像没有那么一回事一样。形容遇事镇定,不动声色;也形容不把事情放在心上。

怅然:形容闷闷不乐或失望的样子。

如泣如诉:像在哭泣,又像在诉说。形容声音凄切哀怨。

慷慨激昂:形容说话时满怀正气、情绪、语调激动昂扬。

嗫嚅:吞吞吐吐,想说又停止。

瞬息万变:形容短时间内就发生很多变化。

迤逦:曲折连绵。

窸窣:拟声词,形容细小的声音。

凭吊:对着遗迹怀念旧事。

一、情境导入:

1、放映有关圆明园遗址的幻灯片,请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谈谈这段历史,并说说对这段历史的认识。

2、(没有条件的可以由废墟的认识引入)废墟在生活中也可以看到,在你的脑海中,有哪些废墟的映像?(9。11世贸大楼的废墟;唐山大地震的废墟;太平洋海啸造成的废墟;拆迁时造成的废墟等等)可引导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二、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思考:

1、作者写了一个怎样的废墟?

2、作者是单纯地描绘废墟吗?还是有什么目的?

3、题目为什么叫《废墟的召唤》?“废墟”召唤的是什么?

整理课文的写作思路:

第一部分(1——3段)对圆明园废墟进行整体描绘,突出其凝固、停滞的现状,透视出作者面对圆明园废墟所表现出的忧患和惆怅,抒发了作者渴望更新、渴望变革的激情。

第二部分(4——10段)作者直抒胸臆,号召人们留下来,改造这凝固的历史,“废墟,不愿永久停泊。”

第三部分(11——20段)作者通过“我”与年轻人的对话,由前面自我情感的直接表

达,转而全社会呼唤尤其是对青年人的呼唤。

第四部分(20、22段)篇末点题,表明全文主旨。第二课时

三、深入探讨;

1、课文对废墟进行了一番描写,请同学们找出来。比较一下这些描写有什么不同?一切景语皆情语,写出怎样的景,就传递出作者怎样的情,大家小组讨论一下。比较几处景物描写的异同,谈谈你自己的感受。

(1)第一段景物描写:运用了一种近乎凄怆的笔调,着重渲染荒凉衰败的景象:斜阳无力,田地干皱,断石残碑,枯荷衰草,寂寂寥寥,凄凄切切。

(2)“空中一阵鸦噪„„摸得着的寒意”这段景物描写,在情调和色彩上都有了明显的变化。空中鸦噪与废墟之静对比,突出废墟的空旷、寂寥。粉红色的西天与暗影下的废墟对比,既是写实景又把人们的视线由地面引向透着美丽夕阳的空中。作者的心情由阴转晴,表达作者对变革给国家和民族带来的万千气象的向往和憧憬。

(3)“迤逦行来,已到水边„„使人想起月色的清冷”远处娇红艳丽的晚霞和如酒似梦的朦胧山色,与近处的枯树残荷、断碣寒冰,在色调上形成强烈的反差对比。落霞的美丽娇艳,突出地反衬了废墟的荒凉和清冷。这里不仅仅是客观逼真的客观描绘,它既传达了作者改变现状的迫切情感,也寄托了她对未来的希望与憧憬

(4)“通红的火球消失„„需要多少个藤萝花瓣啊”作者笔调由冷暗阴沉转为浓墨重彩。用“铺天的霞锦”象征着百废俱兴、重新腾飞的祖国前程。用漫天的紫藤萝之美,来表达她的美好希望和赞美。用“这铺天的霞锦,需要多少个藤萝花瓣啊”呼唤每一个人都要在民族振兴之际做出自己的贡献。

四、重点句子理解:

1、拟人手法的运用:“远瀛观的石柱„„只管悠闲地、若无其事地停泊着”把废墟几十年来未能刻上一点时代运行 的痕迹的现状表现得淋漓尽致。使人感到历史在这里停滞了,凝固了,蕴含着作者对更新变革的渴望。

2、“风又从废墟上吹过,依然发出‘留——留——’的声音”它不仅表现了作者内心时不我待的情怀,而且是在召唤人们尽“每一个我”的责任,号召人们投射到改革开放的大潮,读来耐人思索。

3、最后一段:揭示文章的主旨和意图,抒发内心渴望变革的激情,号召人们留下来,改造凝固的历史。

4、“我”与年轻人的对话:对话情景是假设的,但对话内容却是作者和当代“年轻人”真实心境的写照。作者希望 年轻人在时代大变革之际,积极投身变革,为民族,为国家,奉献自己的全部智慧和热情。当做,面对时代的变革,不是每个人的利益都可以得到满足的,也不是第个人的愿望都可以实现 的,况且承担社会责任就意味着要牺牲和放弃一些个人利益。但是,为了民族的腾飞,青年人就要先天下之忧而忧,所以作者写年轻人的笑介于冷和苦之间。

五、总结:

本文通过对圆明园荒芜景象的描写,在凭吊历史的同时,抒发了内心渴望更新、渴望变革的激情,号召每一个有志之士都投入到时代的大变革和百废待兴的建设浪潮中去。

六、拓展延伸:

《田野在召唤》教案 篇7

一、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及有关历史背景,理解废墟对现实的指向。品味赏析语言:笔法简约含蓄,文字凝重优美。⑵.过程与方法:理解拟人手法和景物描写的作用。

能说出题目“废墟的召唤”的“召唤”的确切含义,领悟文章的主旨。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文章所流露的责任感和崇高的使命感。能说出和理解作者对废墟的情感态度和“年轻人”的矛盾心理。

二、教学重点、难点:

⑴.品味赏析语言。笔法简约含蓄,文字凝重优美。⑵.理解拟人手法和景物描写的作用。⑶.理解文中“年轻人”的矛盾心理;领悟文章的主旨。

三、课时计划:2课时、四、教具准备:u盘、录音机

五、教学方法:谈话法、讨论法

六、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创设情景,激发动机:

⑴.学生汇报交流课前了解到的有关圆明园的情况。

提示明确: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为了销毁罪证,10月18日和19日,三千多名侵略军奉命在园内放火。大火连烧三天,烟云笼罩整个北京城。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被化为灰烬。⑵.播放《火烧圆明园》的片段。教师运用声情并茂的语言同步解说:就是这样一座享有“人间天堂”美称的万园之园却于1860年化为一片灰烬。

引发:看了这段录象,你们最想说些什么?问些什么?。。。导入本节课。

(二).自主学习:整体感知课文。⑴.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⑵.设计思考问题:

1、作者写了一个怎样的废墟?

2、作者是单纯地描绘废墟吗?还是有什么目的?

3、题目为什么叫《废墟的召唤》?“废墟”召唤的是什么?

⑶.整理课文的写作思路: 师生共同明确:

第一部分(1——3段)对圆明园废墟进行整体描绘,突出其凝固、停滞的现状,透视出作者面对圆明园废墟所表现出的忧患和惆怅,抒发了作者渴望更新、渴望变革的激情。

第二部分(4——10段)作者直抒胸臆,号召人们留下来,改造这凝固的历史,“废墟,不愿永久停泊。”

第三部分(11——20段)作者通过“我”与年轻人的对话,由前面自我情感的直接表达,转而全社会呼唤尤其是对青年人的呼唤。

第四部分(20、22段)篇末点题,表明全文主旨。

(三).合作学习:学习课文内容,思考问题:

⑴.作者是什么季节来到圆明园凭吊的?面对废墟,作者是怎样的情感态度? 明确:冬日,心情沉重。

⑵.“对着这一凝固的历史,我只有怅然凝望”,为什么说“历史”是“凝固的”? 明确:因为这蒙受了奇耻大辱的废墟,只管悠闲地、若无其事的停泊着。如石刻一般,停滞了,凝固了,而废墟永远象征了那段与它有关的历史。所以说历史凝固了。⑶.“楚国早已是湖北省,但楚辞的光辉,不是永远充塞于天地之间么?”

明确:1:楚辞的代表人物是屈原,他的《离骚》写尽了文人墨客的忧国忧民情怀。我们至今还在吟诵他的名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2.个人虽然渺小,但依然在历史上可以体现自己的价值。可以无愧于人“小得多的概念”。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给予我们的就是无形而宝贵的精神价值。

⑷.文章前面说“它该让出地方,好建设新的一切,”后文却说“能不能留下一部分废墟呢?最好是这瀛观一带,或只是这座断桥,也可以的”,这样行文前后是否矛盾?为什么?

明确:不矛盾,前文说的是改造历史,后文说的是不忘记历史,两者相辅相成。作者是经历一定的挣扎和思考。

(四).探究学习拓展延伸。

⑴.【领悟】题目中的《废墟的召唤》的“召唤”具体指的什么内容?学生讨论: 提示:生命的短暂、自然的永恒,历史的沧桑,总会令人不禁唏嘘感叹。但是,除了感叹,我们还应该做些什么呢?

提示:如果没有忧国忧民、心系天下众生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那你的感叹就只能是一种浅薄和虚华。

明确:号召人们继续奋斗,以改造历史。“内容”就是指方法和环境。与年轻人的对话更说明了人们在探索未来的道路上寻找希望,做出努力,尽每一个“我”的责任。⑵.【品味】品味赏析语言:笔法简约含蓄,文字凝重优美。问题设计:落日赏析。提示:凭吊是在冬日午后,文章多次提及冬日。请画出有关冬日的景句。明确:

①冬日的斜阳无力地照在这一片田野上。(斜阳的“无力”与心情的沉重吻合。)②右侧在夏天是一带荷塘,现在也只剩下冬日的凄冷。

③空中一阵鸦噪,抬头只见寒鸦万点,驮着夕阳,掠过枯树林,转眼便消失在已呈粉红色的西天。

④西山在朦胧中涂抹了一层娇红,轮廓渐渐清楚起来。那娇红中又透一点蓝,显得十分凝重,正配得上空气中的摸得着的寒意。

⑤水已成冰,冰中透出枝枝荷梗,枯梗上漾着绮辉。远山凹处,红日正沉,只照得天边山顶一片通红。岸边几株枯树,恰为夕阳做了画框。框外娇红的西山,这时却全是黛青色,鲜嫩润泽,一派雨后初晴的模样,似与这黄昏全不相干,但也有浅淡的光,照在框外的冰上,使人想起月色的清冷。

⑥我们仍然看落照。通红的火球消失了。剩下的远山显出一层层深浅不同的紫色。浓处如酒。淡处如梦。那不浓不淡处使我想起春日的紫藤萝,这铺天的霞锦,需要多少个藤萝花瓣啊。

(五).课堂小结。宗璞的文章讲究诚和雅,大家读的时候,觉得很难,因为有很多隐讳的句子,其中富有寓意的议论也是解读文章的重点。

(六).达标反馈:布置作业:巴尔扎克说:“一场大的屈辱可以变成大的动力。” 余秋雨说:“没有皱纹的祖母是可怕的,没有白发的老者是让人遗憾的。” 选读宗璞的《紫藤萝瀑布》或余秋雨的《废墟》。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回顾所学知识并情境导入:

放映有关圆明园遗址的幻灯片,请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谈谈这段历史,并说说对这段历史的认识。

面对废墟,作者感慨万千,文思如潮。文中既有满含悲怆的叙述,也有寓意深刻 的议论,还有对比鲜明的景色描写,细细品味下列句子,说说它们的含义。

(二).自主学习:深入探讨课文,领悟主题。

⑴.石波不兴,雕兵永驻,这蒙受了奇耻大辱的废墟,只管闲地、若无其事地停泊着。明确:以拟人的手法表现了这永不变化的废墟,使人感到历史似乎在这里停滞了,凝固了。其中蕴涵着作者对更新变革的渴望。

⑵.空中一阵鸦噪,抬头只见寒鸦万点,驮着夕阳,掠过枯树林,转眼便消失在已呈粉红色的西天 明确:空中鸦噪与废墟之静对比,突出废墟的空旷、寂寥。粉结色的西天与暗影下的废墟对比,既是写实景,又把人们的视线由地面引向透着美丽夕阳的空中。作者的心情由阴转晴,表达了作者对变革国家和民族带来的万千气象 的向往和憧憬。

⑶.那不浓不淡处使我想起春日的紫藤萝,这铺天的霞锦,需要多少个藤萝花瓣啊。明确:铺天的锦霞,象征着百废俱兴,重新腾飞的祖国的前程,这里作者用漫天的紫藤萝之美,来表达她的美好希望和赞美。同时,作者用“这铺天的霞锦,需要多少个藤萝花瓣啊”,呼唤每一个人都要在民族振兴之际做出自已的贡献。

⑷.我想,能不能留下一部分废墟呢――――为了什么呢?为了凭吊这一段凝固的历史,为了记住废墟的召唤。

明确: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废墟记录着历史,更呼唤一切爱国这士在不忘历史的同时,更要呼应时代的召唤,投身到伟大的变革中,去奋斗,去建设新的一切。

(三).合作探究学习一 品味赏析。

⑴.“楚国早已是湖北省,但楚辞的光辉,不是永远充塞于天地之间么?”的意思,我们已经明了,体现了怎样的语言特点?能否再举几个例子?

明确:简约含蓄。①我与年轻人的对话。②主题的表达并非直接说明,而是借对废墟的描写、回忆、联想而逐渐明朗。

⑵.拟人手法的运用:“远瀛观的石柱„„只管悠闲地、若无其事地停泊着”把废墟几十年来未能刻上一点时代运行 的痕迹的现状表现得淋漓尽致。使人感到历史在这里停滞了,凝固了,蕴含着作者对更新变革的渴望。

⑶.“我”与年轻人的对话:对话情景是假设的,但对话内容却是作者和当代“年轻人”真实心境的写照。作者希望 年轻人在时代大变革之际,积极投身变革,为民族,为国家,奉献自己的全部智慧和热情。当做,面对时代的变革,不是每个人的利益都可以得到满足的,也不是第个人的愿望都可以实现 的,况且承担社会责任就意味着要牺牲和放弃一些个人利益。但是,为了民族的腾飞,青年人就要先天下之忧而忧,所以作者写年轻人的笑介于冷和苦之间。

(四).合作探究学习二:分组讨论文章的写作特色。

⑴.融情于景是本文主要的写作特色。作者将历史的回顾与现实的思考一起融入特定的景物之中,并通过画而蕴含的意象,传达出一种渴望改革,渴望振兴的时代呼声。

前一部分的景物描写,作者着重渲染荒凉衰败的景象,将内心渴望改革的激情蕴含在其中,这种感情甚至贯穿全篇。

后半部分的景物描写,情调和色彩有了明显变化。如作者描绘西山落日的景象:远景近景互相配合,色彩互相映衬,构成一幅色调凝重,意旨深远的油画。画面中远处娇红艳丽的晚霞和如酒如梦的朦胧山色,与近处的枯树残荷、断碣寒冰,在色调上形成强烈的反差对比。落霞的美丽娇艳,突出地反衬了废墟的荒芜和清冷。这里,绝不仅仅是逼真形象的客观描绘,它既传达了作者改变现实的迫切心情,也寄托了作者对未来的希望与憧憬。可谓是有景有情,有物有我。这种寓意深远的景物描写把自然属性的美引向了一种更深更高的境界。⑵.作者在写景中还多次穿插了富有寓意的议论。如结尾处作者希望保留一部分废墟的议论,就是告诫人们不要忘记历史的悲剧,不要忘记现实的召唤。特别是作者借那位年轻人之口说出的“怎样尽每一个我的责任?怎样使环境更好地让每一个我尽责任”的议论,表现了作者忧虑的心情,同时也给读者留下了绵长的思索。

(五).迁移与拓展。

辩论:除了圆明园外,世上还有哪些废墟?你觉得世上的废墟有没有必要都修复起来?或者要留下部分供人凭吊?那其衡量的标准又该如何呢?

提示:复建派:重现圆明园辉煌,不但可以让游客感受古代建筑风采,而且建筑与废墟对比所产生的震撼力,远比单纯的废墟强烈得多。

保留派:坚决反对重修圆明园,更有人强调“一草一木都不能动”,认为废墟悲凉的沧桑感本身就是对侵略行径的无声控诉,是最理想的爱国主义教育,是重修一座辉煌的皇家园林所无法比拟的。

(六).课堂小结。本文通过对圆明园荒芜景象的描写,在凭吊历史的同时,抒发了内心渴望更新、渴望变革的激情,号召每一个有志之士都投入到时代的大变革和百废待兴的建设浪潮中去。

(七).达标反馈 布置作业:搜集有关“尽每一个我的责任”的资料,或搜寻一些蕴涵丰富历史底蕴的材料,联系自已的情感体验,写一篇随笔。

(八)、板书设计:

(九)、学后反思

亮点

读《时代在召唤》有感 篇8

--读《时代在召唤》有感

牛学礼

党的十九大以来,高铁路网越织越大,车次越开越密,“和谐号”让“说走就走的旅行”越来越多。截至2016年底,中国高铁运营里程突破2.2万公里,超过世界其他国家高铁里程之和,其中约六成高铁是十八大以来建成通车的。中国已不仅是世界上高铁里程最长的国家,也是高铁安全运输规模最大的国家。

时代在发展,中国在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以后,综合国力大步提升,在各个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取得了多项世界第一。现在出国再不谈国外高科技,而是让外国人惊叹中国的“黑科技”,微信、支付宝、共享单车、高铁、复兴号、天眼等多种“中国名片”名片让国外友人目不暇接。时至此,我们才发现很多“黑科技”已经成了每个人必不可少的东西。

来自央视一套的节目《挑战不可能》,播出节目:在中国最快的高速列车上搭建平衡系统,节目组在时速350km/h的G1次列车车厢里挑战搭建棕榈平衡系统。

节目介绍,棕榈平衡术是平衡项目中难度最高的,在静态环境下,单层棕榈平衡术系统的搭建,往往需要几个小时,而挑战者却要在最高时速超过350km/h的复兴号上用一张比羽毛还轻盈的车票,在短短四十分钟内完成棕榈平衡术系统的搭建,这是世界上从来没有过的。

结果让人震惊,挑战者在世界上最快的复兴号高铁列车上,完成了堪称最难的棕榈平衡。

有网友翻出了在2015年夏天的时候,京沪高铁就曾因一段视频而“走红网络”,视频中,一位在中国旅行的瑞典人在乘坐京沪高铁时将一枚硬币立到高铁窗台上,硬币竟坚持8分钟才倒地。该视频一经传到网上,顿时引发全世界“铁粉”围观,谁家高铁最稳竟还成了各国网友争相“攀比”的话题。

回首,中国的高铁事业在过去10年间突飞猛进地发展,高铁建设频频刷新世界纪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不仅如此,有着中国“外交名片”美誉的高铁还作为“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的重要载体,承担着互联互通的时代使命。

中国高铁从无到有,从追赶到超越,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到系统集成创新,再到完全自主创新,已经炼就成世界铁路科技的集大成者。从东部走向西部,从“四纵四横”到“八纵八横”,从国内走向海外,中国高铁的大发展开启了人类交通史的新纪元。

现在的中国高铁,已经不仅仅让中国人自己感到骄傲和自豪,更是将发展的脚步迈出了国门。外国旅客来中国乘坐高铁直白表述说:坐上高铁,你能真切的感受“中国速度”.高铁沿着“一带一路”铺就,将不可避免地促成人和空间的重构,伴随而来的是文明的互动、碰撞甚至是冲突。

10年前的中国,那时的中国人,追赶着世界的脚步,怀揣梦想,伴随着绿皮车的晃荡,实践梦想。10年后的中国,这时的中国人,让世界都竖起大拇指,坚定不移,飞驰在神州大地上,继续前行。现如今,高铁现已走入各省各市,成为极其普通的存在,普通到我们压根就没想过,中国高铁到底有多强!

与时代同行做改革的先锋

--读《时代在召唤》有感

李欣

“交通强国,铁路先行”,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是党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是新时代铁路人展示铁路先行的新担当新作为。

“只要方向正确,再远的路总能不断接近”.作为新一代的铁路人,我们应该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大胆实践,做改革的先锋,时代的楷模。

铁路总公司党组把安全作为推动铁路高质量发展最有力的保障、最重要的指标、最大的风险和挑战,并提出了确保铁路尤其是高铁和旅客安全的明确要求。()集团公司在高铁维修管理上提出了“敬畏、用心、精细”的安全管理理念,段党委向高铁干部职工发出了控风险、减故障、压延时和严控六个方面安全风险(即人身安全、联锁安全、数据安全、路材路料安全、设备限界安全和牵引回流安全)的安全管理要求。作为一名在高铁战线上工作的铁路职工,维护好这个令国人骄傲的“国之重器”是我的荣耀也是我的职责。

我们要认真学习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深刻内涵,认真解读安全管理新要求。统一思想,形成思想共识,激发起大家努力奋斗的工作激情,用具体行动践行“敬畏、用心、精细”的安全管理理念和“控风险、减故障、压延时,严控六个方面安全风险”的管理要求,为全面落实“交通强国、铁路先行”的历史使命,实现“太铁梦”的美好蓝图而努力奋斗。

具体到我的岗位,要立即行动起来,把工作重心放在落实和执行上。首先,要针对大西高铁作业的特点,在天窗准备和天窗作业上严格安全风险的控制。要进一步加强上线、下线材料、工具的登记、清点、核实,规范作业过程的全覆盖检查,针对作业中存在的人身安全隐患,进一步加大检查考核力度,坚决杜绝人身安全问题的发生。

其次,要加强对监测分析查看制度落实情况的检查,要狠抓车间干部职工微机监测查看分析能力,对监测分析不认真、假分析的行为要给予严厉打击。要每日坚持查看道岔功率曲线,吸取前期道岔故障发生的教训,及时的发现设备隐患,及时的整治处理。要针对车间日常作业和故障处理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进行培训教育。重点解决职工道岔调整、检修发现不了问题,不会整治的固有问题;解决职工在室内作业时,对设备原理、设备位置、设备构成认识不清的问题,加强现场教学力度。

再次,在维修管理上,要结合“高铁一体化”维修模式变化情况,迅速转变调整。要结合局、段项任务,临时性生产任务安排,季节性工作特点,调整天窗计划安排。一方面要提升任务完成效率,不断优化组织流程,向效率要时间,另一方面要提升任务完成质量,减少重复作业次数和临时天窗数量,向质量要时间。

最后,在安全管理上,要使每一名职工清楚的认识到,每一个安全风险点形成的原因和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让职工自觉的形成时刻牢记安全风险点、时刻防范安全风险点、时刻远离安全风险点的安全本能意识。同时,要加强现场作业的盯控检查,针对现场出现的问题,落实问题整改,在整改中学习,逐步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

《我们的田野》教案 篇9

教学内容:歌曲《我们的田野》 教学目标:

1、能以优美抒情的声音有表情地演唱歌曲《我们的田野》,并从中体验旋律的 美感。

2、培养学生感受美和表现美的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美好心灵和真挚纯朴的情感。

教学重点:学会《我们的田野》这首歌曲,引导学生体验旋律的美感。教学难点:

1、唱好“0X XX”的节奏。

2、体验歌曲旋律的美感。

教学设想:这是一首优美抒情的儿童合唱曲,我在教学中以“美”为主线,通过欣赏美

丽的风景图片,让学生从一开始就感受到美,再让学生去体验歌曲的旋律美,并用自己的歌声来表现美,最后,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结合我们美丽的校园环境,谱写出自己的心声。

课件准备:

1、课题:《我们的田野》。

2、美丽的田野风光图片。

3、范唱时的田野风光图片。

4、歌词和旋律,学习歌曲《我们的田野》。

5、歌曲难点。

6、表现与创作:我们怎样来表现校园的美呢?

教具准备:课件、钢琴 教学过程:

组织教学

播放《一个师傅三个徒弟》进行律动

(律动完后说出自己参与活动的感受,带着怎样的心情上课)

基本训练:1.X X | X X|

我 我 我 我2.O X | X X|

(点头)我我 我

跟电子琴节奏读节奏,学生挨个练习,掌握节奏2(学生在游戏中掌握弱起节奏型,)

新课教学:1导入

(1)刚才我们做的非常好,下面我们带着愉快的心情跟老师一起去我们的田野中看看。

(2)出示田野的图片:你们看到什么?这些情景给你什么感觉?

(3)图片中的田野好美,老师这还有一首歌唱田野的歌曲,你们听听。(听之前要

求学生带着问题去认真听,不要跟上唱)歌曲描绘了什么?情绪怎样?速度?给你什么感觉?(谁表达的有新意,和别人不一样){歌曲和画面一起播放}(歌曲描写田野美好风光的歌曲,歌词写到:美丽的田野,碧绿的小河,巍巍的群山,金色的鲤鱼,成群的野鸭,从远写到近,从静写到动,从地面写到天空,优美动听的曲谱和生动形象的歌词融合在一起,正如一幅幅美丽状观的山水彩画描绘出祖国山河的无比美丽。作者用歌声唱出了自己美丽的家乡,表达了对家乡,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告诉老师这首歌的作者是谁?)出示大歌单 歌词教学:

A、教师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歌词

B、再听音乐,学生跟随范唱轻声演唱歌曲。C、反复听唱第一段,提出疑问:

(1)你觉得第一段哪句比较难唱?谁会唱?你觉得哪句好听,唱出来。(2)“⌒” 是什么符号?

和“⌒ ” 有什么区别,歌曲中出现了几个 5

6

圆滑线和延音线?{延音线是一条向上或向下弯曲的弧线,其作用是:将 两个或两个以上具有相同音高的音符相连。在演唱或演奏时作为一个音符,它的长度等于所有这些音符的总和。}

(3)一开始有个0是什么意思?该怎么唱?(弱起小节,按照前面的节奏练习点头,抬头的时候唱出)

(4)完整演唱歌曲第一段。学会歌曲第一段。(5)自学第二,三段。

(6)跟范唱学习第四,五段,找出难唱的地方,解决。

(7)歌曲的处理:这是一首很歌美,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我们要怎样才能 唱好它呢?(优美、抒情,轻声演唱)

(8)分组,分角色演唱歌曲。用不同的方法表现歌曲,怎样来把歌曲表现得更 好呢?(提示一些舞蹈动作)同学相互评价。拓展

信息技术教育――时代在召唤 篇10

目前,我国经济还不发达,教育经费仍十分紧缺,而实施信息技术教育却需要大量的经费投入。另一方面,中小学现在开设的课程较多,课时安排很满,学生课业负担很重。在这种情况下,国家为什么还要在中小学增设信息技术教育必修课,大力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呢?

一、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是信息时代的发展要求

当代被人们称为信息时代。这个时代的一个显著特征是,信息成为人们生存发展的决定要素之一,各行各业的发展对信息具有极大的依赖性。各行各业竞争的焦点越来越趋向于信息,谁拥有了准确、及时、全面的信息,谁就在战略上取得了胜利。

20世纪,世界在信息与信息技术上的竞争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第二次世界大战同盟国与轴心国之间展开的间谍战,其实质就是信息战;七十年代,超级大国为了发展经济,增强综合国力,在打军事间谍战的同时又打起了经济情报战,从此,信息及信息技术的作用在经济领域中迅速得以提升和放大,信息时代的前奏曲奏响了。在这首乐曲中,信息及信息技术成为时代发展的焦点;从这首乐曲中,人们感受到了信息及信息技术的巨大威力。

教育必须为社会的全面进步与发展提供保障。当某一种技术或文化对社会的全面进步与发展起着决定性影响时,社会就呼唤教育将其纳入国民教育之中。信息时代已经到来。公民的信息意识和信息技术能力已是社会发展的基础要素。全面实施普及性的信息技术教育,是信息时代向教育发出的强烈呼唤。

一百多年来,我们一直是踉踉跄跄地追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且总是慢半拍。百年沧桑有着太多的民族屈辱,这都是因为封建社会长期封闭保守的发展,使我们的信息意识麻木了,面对世界发展的呼唤不能做出及时的反映和恰当的对策,所以就处处被动挨打。我们的国民太需要信息意识的教育了,面对信息时代的呼唤我们不能再慢半拍,而是要努力成为信息时代的弄潮儿,信息时代应成为中国的时代。

二、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在各个领域中的广泛运用,呼唤教育为其发展提供支持。

信息技术是信息的载体。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和全面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信息技术的先进性、科学性以及掌握使用者的技术水平。

自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之日起,信息技术的发展就日新月异,它的先进性每天都在接受着新的挑战。某个行业的发展一旦得到先进的信息技术的支持,这个行业立即就会显现出无限生机。各行各业的先进性和效率总是以信息技术的先进性、科学性以及使用者的技术水平为基础的。而使用者的技术水平取决于教育。教育不能培养出各行各业所需要的掌握了先进科学的信息技术的劳动者,信息技术的先进性也就不能够得到发挥,进而本行业的先进性和效率也就不可能实现。由于信息技术在社会生活中影响的广泛性和深刻性,因此,培养劳动者掌握信息技术就不是某行业或某一社会领域的问题,而是一个全社会的问题,这样,由国民教育来承担这项任务就成为必然。教育,是信息技术推广与发展的第一推动力。

三、作为支柱产业,信息产业呼唤教育协同培育潜在市场,以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进入九十年代,信息产业逐渐成为各国的支柱产业,美国是这样,日本是这样,中国也不例外。目前,信息产业已成为我国的第一大产业。

信息产业与传统产业相比,其市场发展对教育的依赖性更强,人们的信息意识和技术能力对信息产业市场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用刀耕火种的方式生存,用站在山头向对方喊话的方式来传递信息,现代信息产业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相反,当公民有了强烈的信息意识,掌握了先进的信息技术,他对拥有先进的信息技术设备要求就会更强烈,进而形成了一种潜在的市场需求。世界公认,美国九十年代信息产业的蓬勃发展,归功于八十年代末兴起的信息技术教育。而我国要想使信息技术产业得以良性的持续发展,不强化国民的信息技术教育是不行的。信息产业既是基础性产业,也是尖端性产业,因此,没有信息产业的良性持续发展,各行各业的发展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都会受到严重影响。

四、实施信息技术教育是国家发展战略和保障国家安全的需要

当今世界是一个综合国力激烈竞争的.世界,竞争的焦点集中在科技、军事、经济和教育。而高、精、尖的信息技术即是高科技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军事发展的核心技术之一,更是改善教育手段的关键。科技与军事的发展又依赖于教育来提供人才保证。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占领综合国力竞争的制高点。抓住了焦点也就抓住了制高点。信息技术是竞争焦点中的焦点,信息技术教育是制高点中的制高点。二十一世纪的中国要在强手如林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认真贯彻“科教兴国”战略,就必须大力开展信息技术教育。

从国家安全角度来看,支持国家安全的两个要素,一个是军事安全,另一个是经济安全。现代战争就是信息战 ,未来经济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信息经济,信息产业发展水平以及国民信息技术素质,对于巩固军事安全、经济安全,提高军事实力和经济实力都是十分重要的。从战争情报信息处理、到战况分析、再到武器装备和战争指挥,战争的每一个环节都是建立在信息技术发展水平和军队官兵的高素质之上的,其中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素质。

世界普遍认为,国民经济发展中,自有知识产权贡献率越高,发展的持续性和经济安全就越有保障。目前,美国的国民经济发展中国外知识产权占有率是6%左右,而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对国外知识产权的依赖性却占到了53%以上。我国信息产业对国外知识产权的依赖性可能还高出这个水平。国家军事、经济信息收集处理的技术和设备若对他人形成依赖性,这对国家安全将是一种很大的威胁。而彻底改善这种状况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在于信息技术的国民教育。

五、掌握信息技术,是现代人的基本文化素养

教育的一大功能就是承传文化,但这种承传是有选择的。能够纳入学校教育范畴的必定是人类文化的精髓,必定是对人们的生存发展具有决定性影响的文化。现代信息技术是当代文化的精髓之一,它对人们生活、工作的影响极为深远,不将信息技术教育纳入国民教育范畴,整个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就会受到阻碍。在信息时代,公民的文化素质已不局限于读、写、算、说等,信息技术教育素养是公民文化素质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公民只有具备现代信息技术能力,他才能更好地与这个世界进行沟通与交流,他才能溶进这个飞速发展的世界,他才会拥有创造与发展的潜在可能。因此,全面实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是改善我国公民素质结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重要举措。

上一篇:酒店管理工作前景下一篇:学生会文体部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