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初中历史学科工作总结(精选14篇)
我校历史教研组的工作在学校教务处的指导和关心下,一如既往的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教研为支柱,围绕中考指导、有效教育教学改革、校本教研、开展备考研究等新型教研活动,努力突出历史教学的过程和方法,尽力拓展历史的教育功能,充分发挥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和育人功能开展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工作,经过全组教师的共同努力下,使我校历史学科的课堂教学和课程改革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现总结如下:
一、加强教学教研工作
根据学校安排,组织全组老师对新课程标准、课改理论进行学习,使全组老师把握新课程的基础理念,理解教材的内涵,在深入地钻研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基础上,进行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采用的适当教学方法,认真写好教案,共同探讨如何上好课。并充分利用集体备课活动有计划、有针对性地研讨、分析教材,八年级组做到组内统一备课、基本上统一进度、统一讲义、统一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认真搜集每课的知识要点,七年级组编写历史学案与练案。
二、认真听课评课。
本组老师都能按规定完成听课任务,经常互相听课,互相探讨,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并进行有目的地评课。做到边听边讲,学习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改进教学工作。
三、增强上课技能,构建有效教育课堂,提高教学质量。
课堂讲解力求清晰化,条理化,准确化,情感化,生动化,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通过创设教学情景,设计程序式的问题,让学生在教师的诱导下逐步进行探究发现,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尽量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设置一些新问题,指导学生观察、分析,让其自己去思考探索,以自己的思维方式得出结论,教师及时点评小结,指出最佳途径,揭示正确的规律和一般方法。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组际互动,在有限的时间内,学生都得到了较为充分的锻炼和表现的机会。教师的授课既源于教材,又不唯教材,课堂上充满着流动的阳光,平等、和谐与交流共存,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师生的情感与个性融在其中,现实的
生活进入课堂,学生在互动中求知,在活动中探索,既轻松地掌握了知识,又潜移默化地培养了能力
四、认真批改作业
布置作业做到精练,有针对性,有层次性。对各种辅助资料进行筛选,力求每一次练习都起到最大的效果。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五、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分层教学。
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时加大了后进生的辅导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习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习思想的辅导,要提高后进生的成绩,首先要解决他们心结,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习萌发兴趣。要通过各种途径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让他们意识到学习并不是一项任务,也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而是充满乐趣的,从而自觉的把身心投放到学习中去,在此基础上,再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提高他们的技能。并认真细致地做好查漏补缺工作。后进生通常存在很多知识断层,这些都是后进生转化过程中的拌脚石,在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时,把他们以前学习的知识断层补充完整,这样,他们就会学得轻松,进步也快,兴趣和求知欲也会随之增加。
历史学科主要事迹 1、2013年4月,成立八年级历史集体备课组。2、2013年4月,召开历史学科中考备战大会。3、2013年4月区初中毕业班有效教育竞赛课获一等奖 4、2013年5月执教校级历史研究课。5、2013年7月我校15人考重点高中
我校政史获A+23 人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历史兴趣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之母,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动机。因此,培养学生持续的学习兴趣,是历史教学过程 中的重要一环,可采取的方法有:
1、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积极探索多种教育途径,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教育资源,一堂课要有引人入胜的导入、丰富多彩的内容、留有韵味的回味。教学时要史论结合,注重教学情景的创设,丰富学生学习和成长的体验,如利用精彩的故事、电影、谜语、典故……;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形象;提出问题、设置悬念;趣闻轶事、哲理故事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上还要锤炼教学语言,做到科学性与知识性相统一,趣味性与幽默性相并存,使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深奥的问题具体化,从而不断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加强学法指导。陶行知先生说:“与其把学生当作天津鸭儿填入一些零碎知识,不如给他们几把钥匙,使他们可以自动的去开发文化的金库和宇宙的宝藏。”因此学习方法得当,可起到事半功倍之效,并使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产生愉快的情感,学习兴趣会更加浓厚;反之则产生内疚、痛苦、厌学等消极的情感,随即降低或失去学习兴趣。因此老师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指导,注重拓宽历史课程的情感教育功能,在进行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同时,充分发掘课程内容的思想情感教育内涵,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熏陶,如历史知识的记忆方法;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评价;历史经验和教训的总结与吸取,教科书的阅读、解题答题的方法等,都应进行科学的指导。
二、重视过程与情感和知识目标的统一
历史新课程从义务教育的基础性、普及性、发展性的特点出发,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基本的历史知识包含重要的历史史实和基本历史线索两部分。一些老师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达成的过程中,更多地关注了后两者。对历史教学任务的理解从课堂设计和教学过程上看,有一些教师忽略对具体知识的传授,表现为在课堂上少讲或不讲新知识,或是上课一开始就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这样一来,学生缺乏对历史基础知识的了解和掌握,缺乏对历史的具体感受,因而很难积极地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甚至很难展开讨论。教师这样安排,可能是认为应当让学生来建构新知识,或是认为讲多了就会使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但实际情况是,由于学生缺少必要的背景知识,教学的活动难以深入,使得学生和教师都处于尴尬的被动状态。我们知道,历史教学的任务包括很多方面,在新的课程标准中表述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历史教学的目标无论怎样划分,都是整体目标的具体体现,都不应该忽视某一个方面。而且,正是由于历史本身所包含的丰富内涵,才使得历史教育具有感染力和生命力。知识是基础,是依托,是载体,是学生发展的双翅,学生只有在掌握基本的历史线索和具体的历史知识的同时,才能形成历史学习的初步能力,才能真正学会学习,才会产生爱国主义情感、正义感、社会责任感以及正确的生活态度、做人态度和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学生不掌握必要的历史知识,一切活动都难以展开,一切能力也都难以形成,思想、品德、情感、态度等方面的生成也会成为空泛之谈。所以,现在要注意避免对教学目标整体把握上的失缺,要全面和正确地理解历史教学的任务。
三、在知识传授的同时注重学习能力的培养
在贯彻整体知识结构的教学方面,教师应注意从总体上把握教材的基本结构和发展脉络,尤其还要对内容的深广度作出恰如其分的规定,便于有的放矢地教学。重视学生知识结构的转化,即将教材的基本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认知结构和学习能力。在学生的智能培养方面,要想使智能培养真正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应从进一步改进课堂教学入手,具体说:一是教师应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阅读教材、思考问题,并进行思辨的讨论;二是教师讲授的侧重点应从历史過程为中心转向历史发展的逻辑联系为中心;三是历史教学要联系实际,要谈古论今,发挥历史的明理、鉴今、育人的作用。第三,在思想教育方面,总体看在历史课堂上落实不够是个普遍现象,当然学科的思想教育的阵地作用也就远未得到充分发挥。思想教育的内容笼统地讲,在中国史教学中要着重突出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自尊心及民族自豪感的培养;在世界史教学中主要是审美观、世界观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教育。
一、用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改革课堂教学
从参加新教材培训到实施课程改革以来,我反复学习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深刻领会新课标精神,认真反思自身教学实际,研究学生,探究教法,逐步树立起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目的的教学思想,树立起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的教学理念,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焕发历史课堂活力,有助于学生能力提高与发展的历史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模式启发思维,训练方法为主的活动课方法、以感知――探究――反思――延伸为主线的重点篇目学习法、以合作――探究――创造――创新为核心的历史课等,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用生动灵活的教学方式,焕发课堂活力
应试教学课堂围绕知识目标而展开,储存继承前人积累下来的经验和体验,但忽视了学生创新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如何激活所需的先前经验,萌动求智欲望呢?新课标要求我们建立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激活学生好奇心,探究欲,培养学生主动思考、质疑、求索以及善于捕捉新信息的能力,并把这种能力的培养定为课堂教学的终极目的。为此,我们仔细研究教育心理,准确把握初一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特点,积极探索有利于激发兴趣、激活思维、激励探讨的课堂教学方法。例如在在讲述重点篇目时,我们始终采用整体感知――合作探究――反思质疑――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根据不同内容精心设计问题,组织课堂教学。
这样教学,课堂上感受到的是一种亲切、和谐、活跃的气氛。教师已成为学生的亲密朋友,教室也转变成为学生的学堂,学生再也不是僵化呆板、默默无闻的模范听众。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现与培养:或质疑问难,或浮想联翩,或组间交流,或挑战权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组际互动,环境互动,在有限的时间内,每一位学生都得到了较为充分的锻炼和表现的机会。教室中再没有阴暗冰冷的 “死角”,课堂上充满着流动的阳光,平等、和谐与交流共存,发现、挑战与沉思同在。活跃的思维,频动的闪光点,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教师的授课既源于教材,又不唯教材。师生的情感与个性融在其中,现实的生活进入课堂,学生在互动中求知,在活动中探索,既轻松地掌握了知识,又潜移默化地培养了能力。学生的整体素质有了质的提高,历史课堂真正焕发出它应有的活力。
三、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提高学习效率
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要求 具有新鲜活力的历史课堂不仅要有教学模式的转变,学生思维的开启,更要有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掌握丰富的历史知识并获取叩开知识大门金钥匙的课堂教学效果。这是新课标对历史课程的基本要求,也是历史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特点的集中体现。
应试教学课堂总是教师比比划划,总是在如何把知识线条明晰化上动心思,在学习中学生不能亲自体验到获得知识的过程与乐趣,其接受知识的过程间接而单一。新课程要求课堂要以更新教学手段为重点,借助各种媒体和教学资源让学生自主体验、感受,使得师生在探索中经验共享。信息时代多样的媒体和无所不在的网络正好为我们扩展课堂教学的领域,拓宽摄取知识的渠道,实现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开发学生的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创造能力 提供了一个 的可操作的平台。
教学中,一改过去课堂上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内容上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结构上过于强调学科本位,实施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等状况,仔细研究教材内容,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将学生从原有的课堂圈子中“解放”出来,调动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使他们能够在自主探究与交流的过程中,不断挑战自我,扩展创造性思维。
四、用扎实多样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历史实践能力
死教书、教死书不能适应社会对教育的需要,新课程改革正是对今天教师教学观念的挑战。教师应由知识的占有者转化为知识的组织者,由知识的传递者转化为学习的促进者,超越课堂的藩篱,将现代教学过程演化为“培养学习者”的过程,实现由“授之以鱼”到“授之以渔”的根本转变。用扎实多样的训练,多方面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努力培养学生的历史实践能力,使学生获得一定的终身学习的本领。
“授之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之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教育的意旨并非知识的累积,而是心智上的能力的发育。学生在学校的时间是有限的,所学的知识也受时代的局限,他们要在未来有所作为,要在未来跟上时代,就一定要不断地学习,终身学习,去吸收新东西,更新知识结构。可见,方法的确比知识更为重要,教授方法才是教学的根本。那么,学生对于传授的方法是否能够灵活运用,对初中一年级的学生而言,则需要一个较长时间的反复的训练过程。
为此,我针对不同的知识版块,采取不同的训练方法:如作图、采用讨论作出答案等。
全员培训总结
为高效备战2016年高考,按照泸州市教育局师培工作规划,泸州市教科所于2016年3月18日组织全市普通高中九个文考学科高三教师全员培训,现将历史学科培训小结如下:
2016年3月18日,在泸州老窖天府中学如期举行泸州市高三历史学科教师全员培训,来自全市140名各普通高中学校高三历史教师、高一、二年级历史学科备课组长以及各区县历史教研员参加了本次培训。
上午,四川省教科所历史教研员陈静亦老师作了题名《全国卷高考历史试题的特点及教学建议》的专题报告,分析了2015年全国卷高考历史试题的特点,并提出关于高效复习积极应对的建议。下午,陕西省西安中学特级教师郭富斌老师作了《转轨与接轨——高考的难题与破题》专题报告。
在新的教学理念下、新的教学形势下,如何正确把握教学知识体系,怎样优化教学策略,如何选择教学素材,怎样实施有效教学,怎样实施三维教学目标,在学习过程中均得到详细的解答,学习中感受深刻。通过本次培训的认真看视频、有效研读、写研修日志、写学习心得、与本班级学员及其它班级相互交流、互评、跟帖、提问等的研修,学习收获很大,现将学习情况进行总结:
1.领会新修订的教师专业标准,提升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和职业道德水平。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人们对金钱、权力的追逐之风甚盛。受此影响,学校的这块净土也已变得不再纯洁:有些教师为了挣点外快,不顾国家的三令五申,违法进行有偿补课;有些教师为竟上领导岗位,拉关系,走后门,在领导面前争功,达到目的后却坐在功劳簿上呼呼大睡;有些教师为了评上职称,在领导面前卖力工作的同时,大打竞争对手的小报告„„凡此种种,不一而足。我平时甚是不齿这些人的所作所为,认为自己的师德修养比他们高多了。在学习了诸位名师的成长事例后,我反思了自己的师德表现,发现自己还存在很多的不足:在教育学生时缺乏耐心,特别是对问题学生在转变过程中出现的反复不予理解、缺乏耐心,关爱不够;工作积极性不高,有时当天的作业要拖到第二天才批改;在钻研业务上缺乏锲而不舍的劲头等等。今后,我将努力改掉这些不足,力争成为一名合格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2.理解“学生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的教育理念,形成持续、系
统地改进教学行为的意识和习惯。
(1).学生为本,尊重中学生权益,以中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和发挥中学生的主动性;遵循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教学规律,提供适合的教育,促进中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2).师德为先,热爱中学教育事业,具有职业理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履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关爱中学生,尊重中学生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自尊自律,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中学生,做中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3).能力为重,把学科知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突出教书育人实践能力;研究中学生,遵循中学生成长规律,提升教育教学专业化水平;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不断提高专业能力。(4).终身学习,学习先进中学教育理论,了解国内外中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经验和做法;优化知识结构,提高文化素养;具有终身学习与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做终身学习的典范。
3.掌握“备课”、“上课”、“观课”、“评课”的核心技能与方法,结合本人所承担的学科教学任务,完成“备课”、“上课”、“观课”、“评课”等实践性作业,熟悉上述技能的规范化操作要领。
学校的生命是质量;提高质量的关键是课堂;课堂的焦点是教学的效率和效益。教学的有效性内在地包含了备课的有效性、上课的有效性、听课的有效性、评课的有效性。以上课的有效性为核心,即备课为上课服务,是实现上课有效性的前提和基础,听课和评课围绕上课展开,促进上课的有效。
有效备课
(1)有效备课,首先要研读课程标准,第一,读“前言”,把握基本理念; 第二,读目标,增强目标意识;第三,读“实施建议”,提高操作能力;第四,读“附录”从案例中受到启迪。
(2)钻研教材,实现“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第一读文本,充分与作者、编者对话;第二读《教师用书》,“站在编者的肩膀上”看教材,与编者对话,进而挖掘教材的教学价值;第三读练习,进一步明确目标。
(3)了解学生,做到因材施教,把教学定位在“最近发展区”,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了解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
(4)设计练习,对学生进行针对训练、科学训练、强化训练,包括课内练习、课外练习。
(5)写教案,规划课堂教学,形成文本。(这叫显性备课,叫备课于书,其它叫隐性备课,叫备课于心。
备课不等于只写教案,隐性备课最重要,要思考教法,写教后记。
有效上课
上课必须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让学生参与教学是课程实施的核心。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课程要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领域。教学活动必须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新课程改革主旋律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是课程的创造和开发者。评价的本质功能在于促进发展。
观课
听课是当老师的开始,是老师走上讲台的基石;听课是老师的基本功,是教师走上专业成长的一条重要路径。观课又称“课堂观察”,类似于我们常说的“听课”。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听课变成了“观”课,评课变为“议”课。亦即听评课变成了“观议”课。虽一词之差,其内涵丰富了很多,“观”包括视和听,既要用耳,也要用眼,还要用脑用心。教师专业水平发展程度可分为五个阶段:新手教师、熟练新手教师、胜任型教师、业务精干型教师、专家型教师。某种教师要对自己的过去进行突破,上升到高一层次并不容易,平时要勤学苦练,还要有某个机遇,才有可能实现。而作为教师教育方式的观课是个很好的平台,教师要用好这个机会,带着自己的问题到这个平台,在观课的过程中与各个层次的教师打交道,积极寻找和掌握新思想与新策略,拓宽自己的研究实践领域,最终获得专业成长。
评课
所谓评课,顾名思义,即评价课堂教学。是在听课活动结束之后的教学延伸。对其执教教师的课堂教学的得失,成败进行评议的一种活动,是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开展教育科研活,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促进学生发展,推进教师专业水平提高的重要手段。评课可以 从教学目标上分析;▪ 从处理教材上做出分析;▪ 从教学程序上分析;▪ 从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分析;▪ 从教师教学基本功上分析;▪ 从教学效果上分析。
【关键词】初中历史 故事化教学
故事化的教学形式很适合融入历史课堂。这不仅在于历史课程本身就很适用于这种教学形式,以故事的模式来辅助史实的讲授,这种方式也非常有助于学生对于知识要点的吸收。教师要充分利用这种教学模式,用故事化教学来灵活化解知识理解上的障碍。这既能够很大程度提升课堂的综合实效,这也会让学生更加喜爱历史课堂。
一、组织学生课前搜集小故事
故事化教学可以融入课堂上的不同环节中,首先,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课前有针对性的搜集一些小故事,在教学中可以首先以故事的引入或者是学生间故事分享的形式来引出教学知识点,这个形式很值得采用。课本中讲到的不少内容学生其实在过往的生活经历中都或多或少有接触,要么是在书籍中有所涉猎,要么就是在各种影视作品中接触过。这其实是一个很好的教学基础,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来鼓励学生课下搜集这些趣味性的小故事。这将会极大的让课堂教学得到丰富,这也是提升学生教学参与积极性的一种方式。
在进行“科举制度的创立”的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搜寻一些关于科举制度的小故事并且摘录下来,然后与同学们一起分享这些“科举”小故事。同学们在搜寻科举制度的故事时,会接触到一些历史名人、历史重大事件等,而这些内容正代表着当时时代的突出特点,对学生把握历史阶段特点有着直接的帮助作用。学生对历史上科举制度时期、关键人物等的把握也为科举时代的历史学习奠定了基础。让学生在课前首先搜集这些资料,会很大程度丰富学生的背景知识,当教师再来具体将这部分内容时学生才不会存在太大的理解障碍。
二、鼓励学生演绎历史故事
在课堂教学进行的过程中,同样可以融入历史化的教学形式,可以采取的引入方式有很多。比如,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将一些很有意思的历史故事或者情境演绎出来,让学生在扮演相关的历史人物时走进人物中,让学生有机会更直接的接触这段历史。这样的方式会极大的丰富学生对于这一段历史的感知,会让学生对于涉及到的史实形成自己的理解与感悟。这些都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本中的知识点,让学生更深入的感受历史的教学过程。
在教学“原始的农耕生活”这一课时,学生就可以分成两个小组分别代表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小组合作过程中制作道具、服装和原始居民使用的生产工具等都要体现出两种不同类型的原始居民所代表的不同生活方式和生活用具。比如,河姆渡居民使用磨制石器,生产水稻,住干栏式房屋;半坡原始居民使用耒耜,种植蔬菜,住半地穴式的房屋。学生在演绎不同的原始居民时会对于他们的生活习性,当时的一些服饰、生活用具以及居民的生活方式都形成很直接的感受。经历了这种亲身体验后学生会对于农耕生活形成非常直观的感受,对于涉及到的知识要点的掌握也会更牢固。
三、课后进行历史故事的交流
在课堂教学结束后,教师同样可以用故事化的教学形式来进行知识的巩固和深化,可以让学生结合课堂上谈到的内容,列举一些有代表性的故事情节来表达自己对于这段历史的理解与看法。这是一个很有效的对于课堂教学的发散及延伸,这也是让学生更深入的走进历史,体会那段过往的一种教学巩固方式。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表述来给予大家有针对性的引导,让学生对于历史的认识更加清晰与客观,这对于学生正确的历史价值观的形成会很有帮助,这也是历史课堂上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的实现。
2、我相信在公司全体领导职工的群众努力下,我们公司的业绩必须会较去年去的长远的进步,公司的明天也会更加的完美强大!我也会在不断的学习中进步,帮忙公司实现梦想,也不辜负领导和同事对我的期望!
3、一年的工作已经结束了,在即将迎来的一年中,我们会继续不断的努力的,这是一直无法拒绝的问题,这是一直以来我们在年终时候的总结。每一年都有自己的进步,每一年都会有自己的成长!相信大家在来年中一定会取得最圆满的成功的!
4、今后要加强业务知识方面的学习,更多地深入经营户当中听取他们的意见及推荐。不断开拓新思路,采取新举措,努力开创个协私协工作新局面。
关键字:能力 知识体系
(一)阅读是获得新知识的重要途径
历史学科的阅读不同于一般语文课,它要求学生领会教科书的篇章结构、大小子目和内在联系,哪些是基本史实,哪些是基本原理或观点。学生在阅读教材的过程中通过感知,参与了观察、思维、想象分析、归纳、综合等多种思维活动。教师在指导、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时,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介绍阅读方法,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去看书,可把每个历史事件分成背景、经过和结果三个方面进行,从阅读中寻找答案。
(2)指出阅读内容中的重点与难点,讲解阅读过程中学生不够明确的概念。
(3)设计一些旨在提高能力的问题,帮助他们通过阅读去进行思维、分析、判断、提高阅读能力。
(4)遵照循序渐进的原则,从单纯地按课本顺序看书,提高到从各个角度看;从基本史实上升到概念,最终进行理论概括。阅读能力是各种能力形成的基础。学生阅读能力的体现与提高是通过表达来进行的。
(二)日常的教学活动应贯穿表达能力的系统训练
历史学科的表达能力就是用口头或书面形式将阅读与听讲后掌握的历史知识表述出来。表达的对象不同,其表达的构成也不尽相同。例如历史人物情况的表达要结合所处的时代背景与活动作出概括和评价;历史事件的表达要概括其发展过程,尤其是发生的原因及带来的结果和影响。要通过表达达到再现或再认的目的,且向表达的全面、快捷、正确方向努力。训练其表达能力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首先要强化学生主体意识。教师要表现出耐心与热情,以营造课堂表达的良好环境和氛围。
(2)精心设计课堂提问与练习。俄国民主主义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善于提出问题,并能逐渐增加答案的复杂性和难度,这是最主要和极其必要的教学技巧之一”。教师所提问题必须具有思考性且有一定的思维层次,即通过历史基础知识的再现上升到概念推理,分析并作出评述的思维过程。
(3)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应及时、准确地作出评议,这样不仅可以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而且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能正确地掌握历史基础知识,完整地理解和表述历史概念。表达能力是考试水平高低的直接反映,表达能力的提高又依赖于对知识整理归纳的训练程度。
(三)整理归纳是历史学习中能力形成的重要一环
归纳整理就是要求学生按类别将分散的历史知识整理成板块或线索。通过整理,从中概括出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它所反映的实质内容。例如通过对中国封建社会历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措施的整理,可了解封建社会产生、发展、强盛到衰亡的历史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的归纳整理能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做:
(1)整理归类必须强调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完成,不使用现成答案,也不赞成抄袭资料,否则无益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2)整理的类别由教师列出提纲。归类方法可按大专题进行,以便系统把握历史知识。如中国古代史可分政治改革、中央集权、赋税制度、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科技文化等专题作知识归类;中国近现代史可按屈辱史、抗争史、探索史进行归类;世界近现代史按国别史、国际共运史等方面进行归类。归类方法也可按小专题进行,以便从微观上系统掌握历史知识。如同一地区、同一时期发生的大事,同一目的知识等进行归类。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自己进行分类整理,让学生举一反三,学会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整理归纳线索越多,对历史知识网络熟悉的程度就越深,其能力也会同步提高,在知识的运用中就能驾轻就熟。对学生自己的归纳,教师要进行批阅或指导,及时纠正可能出现的错误。
(3)整理归纳的最好形式是列提纲,或制图表。
(四)分析与运用是能力体现的关键
在培养学生历史学习能力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最困难的既不是阅读理解、背诵记忆,也不是整理归纳,而是对材料的取舍和历史知识的运用。分析与运用是学生诸多能力是否能发挥出来的关键能力。历史学科的运用能力可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精选有关历史知识,用准确简洁的语言,严谨的逻辑思维解答历史问题;第二层次是在第一层次基础上能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原理分析历史现象或历史人物,并能得出正确的结论;第三层次是把已掌握的历史知识与原理迁移到新材料、新情境中去解决新问题。运用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是一个艰苦而复杂的过程,为此需要做到这样几点:
(1)教师精选精讲典型例题,并作深刻而全面的剖析,寻找答题有关规律;
(2)认真审题,精选与题目有关的素材;
(3)结合政治课教学,讲清常用的哲学原理,加深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
(4)结合课本加强马克思主义史学观的渗透,尤其要突出那些理论性较强的章节和段落。如中国古代史上的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当时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产生的影响,正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这一原理最好的体现;
(5)深层次挖掘教材,充分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增加这方面的训练。运用的能力的培养并非一日之功,需要春风化雨,把它渗透到日常教学活动中,靠平时的点滴积累,才会有最终的丰硕成果。
学习历史,就要掌握历史概念,形成和运用历史概念是理性认识历史的起点、历史思维活动的“发祥地”。掌握和运用历史概念是学科基本能力中的“基本”。历史学科知识体系就是历史概念的体系。掌握历史概念要求抓住事物的本质属性、事物的全体、事物的内在联系,以及相关历史事物的理性认识。历史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结合方式,是历史基础知识的精华所在,也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种知识结构。掌握和运用历史概念,是历史思维能力的结晶,又是发展历史思维能力的主要渠道之一。要抓准构成概念的基本内容,要着力选择足以说明问题性质的材料,进行分析、综合,力求言简意赅,内容准确,要点完整。在学习掌握历史概念时,要注意归类整理,以便抓住同类历史概念的共性,区别其个性,加深其理解。
学习历史,还要掌握历史时间。历史时间是构成历史知识的基本要素。可以这么说,离开历史时间也就不存在历史,再谈不上历史思维以及历史学习了。唯其如此,历史时间的学习就有了不可低估的价值。为了更有效地掌握历史时间,学习过程应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把握历史时间的顺序性特征 所谓顺序性是指历史活动时间的更替承接。如中国近代史上的鸦片战争、太平天国、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战争、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和辛亥革命等,是按1840~1842年、1851~1864年、1856~1860年、1883~1885年、1894~895年、1899~1900年、1911年的时间先后顺序更替的。在这一更替过程中,外国侵略的逐步扩大加深以及与之相联系的中国人民反抗斗争的前赴后继,脉络清晰,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历史的内在联系及其规律性。按照时间顺序学习历史既与人们的生活经验及学习心理相贴近,也符合循序渐进性的学习原则。2.揭示历史时间的连续性特征 所谓连续性是指历史发展的起止、持续时间的长短。历史时间的连续性在一定程度上提示了历史发展进程的快慢,有助于人们从现象人手探明历史本质。如我国封建社会从公元前475年开始到1840年鸦片战争前结束,长达2000多年之久,这就促使人们思考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为什么这么缓慢?美国从1783年获得独立至今,也不过200多年的历史,是什么原因使其发展为一个政治、经济强国的呢? 3.分析历史时间的阶段性特征 历史是一个呈阶段性发展的曲折的变动过程,在不同阶段上历史发展表现为或上升、或下降、或迂回的趋势。在历史学习中以时间划分历史阶段是基本的学习手段。如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可划分为1910~1927年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1927~中期和后期等模糊时间概念间的转换。如618
用心
爱心
专心
年是7世纪前期,1868年是19世纪中叶,再加下列选择题,也是考察这种技能,公元前594年是:①公元前5世纪,②公元前6世纪初,③公元前5世纪末,④公元前6世纪末。
学习历史还要掌握历史事件,从以下几个方面掌握:
1.掌握历史事件的背景(1)弄清历史背景的位置背景出现在事件之前,因此,历史课本中都是放在事件经过前面来叙述。但是,这种先背景后经过的顺序安排,有各种各样的形式。有的背景放在事件经过的前一章节来讲,大的事件往往如此。(2)分析历史背景的性质
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是多方面的、复杂的’,需要分别弄清楚,而且要弄懂彼此之间的关系。一般说有如下几方面的背景:一是自然地理环境,这对事件发生不是起决定性作用,但它对事件发生是有影响的,有时甚至起重大作用。如新航路开辟以后,欧洲的主要商路中心和贸易中心从地中海区域转移到大西洋沿岸,而英国正处于大西洋沿岸。这就成为英国资本主义工商业得到发展,出现圈地运动的背景。二是经济基础。三是政治条件,包括当时的社会矛盾斗争和战争等。四是文化思想因素。如文艺复兴的一方面背景是西欧经历了一个文化低潮,教会垄断文化教育,束缚了人民的智慧和创造能力。(3)了解背景和原因的关系
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和原因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前者是具体的事实,后者是抽象的观点,是从前者概括出来的,所以原因寓于背景之中。因此我们要把两者统一起来,以原因观点统帅背景,用背景的事实论证原因。
2.掌握历史事件的经过 事件的经过是事件的中心。事件是背景、原因的必然趋势,历史意义又寓于事件的经过之中。因此,学习好历史事件最重要的是掌握事件的经过。(1)要素法
事件经过的基本要素最主要的是:时间、地点、人物和结果。在学习每一历史事件时,都把这些要素找出来和写出来,可写在书旁,也可写在笔记本上,在总复习时再把它们按照时间顺序综合列出一个总表来。这样就做到了一目了然。经过自己辛苦劳动获得的知识,就能牢固地掌握。
(2)阶段法
有的历史事件时间比较长,过程曲折,而且前后发生极大的变化,遇到这类事件可分阶段为掌握。关于18世纪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过程,教材没有明确分出阶段,学生学起来很费劲,难度大。笔者将它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789年7月-1792年8月)从巴黎人民第一次起义(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到外国武装干涉,法国革命战争开始为止。这期间掌握权者是救国的大资产阶级,制宪会议发布《人权宣言》。第二阶段(1792年8月~1793年5月)从巴黎人民第二次起义,推翻君主统治开始,到处死国王路易十六为止。这期间掌握者是商业资产阶级的代表吉伦特派;瓦尔密大捷是革命的法国反击欧洲反法联军的第一次胜利;国民公会通过废除君主制议案,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宣
用心
爱心
专心
观上完全掌握了。
3.运用求异性思维 所谓“求异”就是在两个以上的历史对象中找出不同点来。那些主要的、带实质性的不同点(不是所有的)就是有关对象的特点。
4.运用提炼性思维 这是指在具体、多样、纵横交织的历史内容中(大跨度),通过归纳、抽象和概括从一定的高度上总结特点。提炼才能出精品,才能达于理性认识。大家都知道,从古至今,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是中国历史的主旋律之一,也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动力之一。近代,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显著地不同于此前的古代,也区别于其后的现代。中华民族近代爱国主义的主体特色就是八个大字:反帝反封、救国救民。表现是: 第一个特点,爱国抗争的长期性、边续性、艰巨性和曲折性。第二个特点,学习西方,探索强国之路,要求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第三个特点,高度的民族凝聚力。第四个特点,方式多样,人民武装斗争起决定作用。第五个特点,最伟大的成果——缔造了新中国。
总之,通过对这些基本方法的掌握,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就会轻松多了,相信能掌握这些方法的学生在学习上会有很大进步。
用心
爱心
一、考试内容及目标要求
中国古代史
1、简述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简析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2、知道秦始皇和秦统一中国,了解秦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和统一措施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3、简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认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4、知道唐太宗和“贞观之治”,知道唐玄宗和“开元盛世”,初步认识唐朝兴盛的原因。
5、了解“四大发明”,认识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中国近代史
(一)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1、列举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简析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2、简述
6、了解中共七大的主要内容,知道日本投降的史实,简析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五)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1、知道重庆谈判,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做出的努力,认识国民党独裁内战的本质。
2、知道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标志着人民解放战争开始转入战略进攻。
3、列举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简析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
(六)经济和社会生活
1、以张謇兴办实业为例,简述近代中华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概况。
2、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七)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
1、以京师大学堂的开办和科举制度的废除为例,了解近代新式教育发展的主要史实。
中国现代史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1、了解开国大典的盛况,简析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2、了解黄继光、邱少云的英雄事迹,体会志愿军战士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3、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简析废除封建土地制度的意义。
(二)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1、了解“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简述“三大改造”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2、知道1954年颁布了
世界古代史
1、知道古代埃及的金字塔、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和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初步了解大河流域的古代文明。
2、了解伯里克利时代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状况,知道古希腊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
3、知道大化改新,初步了解日本古代社会。
4、以查理·马特改革和丕平献土为例,简析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的特点和罗马教廷的地位。
世界近代史
(一)欧美主要国家的社会巨变
1、知道但丁的《神曲》、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简析文艺复兴、新航路开辟的历史作用。
2、简述《权利法案》《独立宣言》和《人权宣言》的主要内容,简析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的历史影响。
3、简述华盛顿、拿破仑的主要活动,评价其历史作用。
(二)(三)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西方世界
1、知道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的召开,了解《凡尔赛和约》和《九国公约》的主要内容,知道战胜国建立了战后世界的新秩序。
2、知道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简述罗斯福“新政”的主要措施、特点,简析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作用。
3、知道德国、日本、意大利侵略集团是发动
(二)非选择题
1、【材料题 10分】 材料一:
材料二:汽车和飞机的广泛使用,使人们的活动扩大了空间、缩短了时间,地球变得更小了。材料三:20世纪40年代,电子计算机、原子能、空间技术和生物工程的发明和应用,极大地改变了世界面貌。
材料四: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正式成立。该组织的宗旨是通过实施市场开放、非歧视和公平贸易等原则,推动世界贸易自由化的实现。
——以上文字材料均摘自《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华东版)
阅读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中的“丝绸之路”和郑和下西洋最远分别到达哪里?哪一事件使世界历史迈出了从分散走向整体的关键性一步?(3分)
(2)材料二中“汽车和飞机”是哪次科技革命的产物?这次科技革命将人类社会带入了哪一新的时代?(2分)
(3)材料三中列举的是哪次科技革命的主要标志?请你从中选取一项说明它的发明和应用给世界面貌带来了哪些改变?(2分)
(4)根据材料四回答:中国是哪一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表明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是什么?你认为中国应该如何应对这一趋势?(3分)
【答案】
(1)欧洲大秦(或古罗马)(1分);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1分);新航路的开辟(1分)。(2)丝绸之路 郑和下西洋
事件最重要的历史作用分别是什么?(5分)
(2)辛亥革命最伟大的历史功绩是什么?颁布的哪部法律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权利?从此,什么观念深入人心?(3分)
【答案】
(1)洋务运动(1分);戊戌变法(或百日维新)(1分)。洋务运动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1分);戊戌变法冲击了封建主义的束缚,在思想文化领域产生很大的影响(2分)。
(2)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君主专制统治(1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或《临时约法》)(1分);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1分)。
3、【探究题 12分】国家主席习近平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结合所学知识,探究下列问题:
(1)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是指哪次运动?此后,中国革命进入了哪一新的时期?(2分)
(2)爱国主义需要激情的表达,更需要扎扎实实的工作。邓稼先为我国国防事业做出巨大贡献,袁隆平为解决中国的温饱问题作出了卓越贡献,他们分别被誉为什么?(2分)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不断提高。改革开放是在哪次会议后开始起步的?1980年,我国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是什么?(2分)
(4)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的哪一构想为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找到了新思路?这一构想已经在哪些地区得以成功实践?至今没有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因为什么问题没有解决?(4分)
(5)你从上述内容中获得哪些启示?(请从两方面说明,一个要点1分,共2分)【答案】
(1)五四运动(1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分)。(2)“两弹元勋”(1分);“杂交水稻之父”(1分)。(3)十一届三中全会(1分);设置经济特区(1分)。
(4)“一国两制”(1分);香港(1分);澳门(1分);台湾问题(1分)。
一、初中历史跨学科教学实施之必要性
初中生学习的学科数量在不断增加,学科之间则往往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也十分明确地指出,课堂教学需要关注其它学科领域,根据需要渗透其它学科知识的内容、思想和方法。因此,历史教师绝不可以孤立讲授历史知识,更需要引导学生在整体上去感知每一个历史事件的背后,寻求历史发展的横向与纵向联系,更为全面的理解历史事实。
二、初中历史跨学科教学的有效途径
1.跨学科课堂教学
历史学科具有很强的时序性。所以,为了让历史事件的时序更清晰,我们经常会借用数学学科中的数轴。如:在学习初中历史新教材(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10课内容时,需要学生强化对概念的精确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除了用语言来梳理本课知识点以外,我们还经常使用数轴来展示该事件的时序。在数轴的直观展示中学生有了更多的直接认识,他们对五四爱国运动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深刻意义的理解机会更为明晰。再如:初中历史新教材(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13课内容时,我们讲述到一个重要知识点:遵义会议的意义。此时,我们通常会借助数轴让学生能直观感受遵义会议前后中共革命经验的累积,中国共产党又幼稚走向成熟。进而认识遵义会议的重要意义。
历史学科中经常会涉及到战争中交战双方力量对比变化的情况,如果只用口述法,那么会太过苍白,不利于学生想象真正的战争场面。如:在学习人教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第21课“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两大军事集团的力量对比如何,以及美国、中国的参战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局造成了什么影响。这两点比较难理解。此时,我们经常会利用物理学科中的杠杆原理来讲解,教师在课件上通过天平展示战争双方力量的变化对战争形势变化的影响。
人文性是历史学科的基本特征,因此教学时教师可以精选更好的历史文化案例来要求学生客观认识、正确理解人与社会及自然的关系,在提高人文素养的同时增强对学科的兴趣,逐渐具备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了体现这一学科性质,历史课程必须借用各种素材调动学生的情绪、情感体验。如:在学习初中历史新教材(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14课内容时,学生们对中国共产党提出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不够理解。为了帮助学生感悟当时的民族情感,此处教师引入了一则民谣,如:“高粱叶子青又青,九月十八来了日本兵,先占火药库,后占北大营,杀人放火真是凶,中国军队好几十万,“恭恭敬敬”让出了沈阳城!学生集体朗诵该歌谣,并且用语文学科的思维重点分析“恭恭敬敬”“让”等词的作用。通过分析,学生开始对不抵抗政策产生厌恶情绪,并认识到日本侵华对中国社会矛盾变化的影响。
每门学科都依赖在其他所有学科上面而发展成立,又为其它学科所依赖;每一门科学都包含着其他所有学科的信息。所以,历史学科教学中经常与其他学科的只是相渗透。各个历史时期的艺术作品需要借鉴音乐、美术的审美方式去引导学生深切地体会各个时期文化的美。中共奋斗过程中革命理论的不断深化,需要借鉴政治课的专业理论去帮助学生理解等。
2.跨学科的综合实践活动
跨学科的综合实践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将多个学科的知识构建成体系并与自身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
学校文综教研组就策划了一组名为“我爱我家”综合实践活动。在这次活动中,历史、政治、地理三个备课组通力合作,在2015年9月给学生带来了各具学科特色的主题活动。其中包括政治备课组主导的“校园安全行”、历史备课组主导的“美丽校园我命名”、地理备课组主导的“校园平面图绘制”三类活动。
该综合活动中,学生运用自己历史、政治、地理三个学科的知识,亲身经历了校园文化的创建。学生一方面能将所学到的知识学以致用、增强了对三门学科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又能极大地增强自身对于校园的热爱与归属感。
三、初中历史跨学科教学的改进之处
跨学科教学活动没有常规化,教师教学设计时能渗透其它学科思想的机会微乎其微。跨学科活动成果没有系统保留,教师完全可以由此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甚至可以由此形成校本课程。
总而言之,在课程改革背景下,跨学科教学确实有效,更可以成为当下课堂教学的新常态,它利于初中历史教学,更可应用到其它各学科。
历史与社会思品命题意图
宁波市2018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历史与社会、思想品德学科试卷,在材料选用、问题编制、形式呈现、答案评标等方面体现了浓郁的学科特色,命题同时遵循“以学生为中心”、“落实核心素养”、“依据课标考纲”的理念,通过相应的命题策略,试卷呈现出以下五大亮点。
一、围绕立德树人,凸显学科价值
历史与社会和思想品德是综合文科课程,旨在提升学生的公民素养,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本卷的命制努力通过试卷中正面素材的引导,积极健康舆论的引领,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健康发展,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本卷共20题,采用正面的素材内容,通过选项的设置与非选择题设问的设计,引领学生正确看待社会现象、历史事件,促进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态度,树立国家认同意识,培育民族自豪感。
二、体现学科综合,落实核心素养
综合性是历史与社会、思想品德学科的课程性质。本卷内容涉及历史与社会、思想品德、《我与宁波》地方课程及十九大报告主要精神,涉及面广泛,内涵丰富。试题既注重学科内的综合,又注重跨学科的综合,体现了大文科的特色。同时特别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在阅读材料、解答试题的过程中,不断渗透核心素养的要求。
地理部分着重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注重区域地理要素的联系性、综合性,培养空间感知的核心素养。
如第2、3题,考查我国的行政区划简称,地形、气候、重要河流等分布,这是地理学科内的综合;此外,综合不同区域自然环境、经济、政治等多方面的内容,落实“综合思维”的素养目标。
如第16题,是地理和思品跨学科的综合分析运用。历史部分突出考查学生对史料的阅读、分析、提炼和整合,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评价、历史脉络的梳理,着重落实“历史理解”“历史评判”“历史认同”等“历史意识”的学科核心素养。
如第11题是史地跨学科的综合,通过历史地图的阅读,培养时空观念;
第17通过史料阅读及分析,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有理有据科学评价洋务运动;
第18题引导学生从中国近现代大事年表的中获取有效信息,掌握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中的标志性事件以及对历史发展阶段的划分,培养学生在梳理历史脉络的基础上思考历史趋势的能力。思想品德部分则注重加强学生国家意识和价值认同,旨在培养学生法治意识、公共参与意识等核心素养;
如第19题,通过典型法律案例,引导学生树立法治意识。
三、聚焦社会热点,彰显乡土特色
聚焦时政热点,关注家乡发展,引导学生以多种视角观察世界,了解国情,关心家乡。本卷共有12题的材料直接选自国家的或宁波的时政热点。如“十九大报告主要精神”“国家科学技术奖”、“兰渝铁路”、“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上海合作组织峰会”、“塞罕坝绿色奇迹”、“宁波小微企业发展”“总书记给横坎头村的回信”等,尤其是第16题以宁波和延边建立对口扶贫协作关系进行精准扶贫为线索编制命题。
总体上看,素材选用富有时代感,地方特色鲜明。将重大时政热点话题与教材中的相关知识巧妙联系,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学会生活,增强社会责任感。
四、立足基础考查,关注学生能力培养
学业考试以学业评价为主,兼顾选拔甄别功能。一方面,本卷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特别重视对学科的主干知识的考查。试题知识覆盖面广,涉及近40个考点条目。如“法律的作用”、“比较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认清两者的危害”、“隐私权”、“公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宪法”、“中国地形、气候、河流”“秦始皇巩固统治的措施”、“改革开放”、“中国特色革命道路”、“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等。
另一方面,注重教材素材的利用,源于教材,高于教材,以教材为依据设计试题。如第17题看图说史的图片资料和读文析史的文字材料以及第18题的中国近现代大事年表(部分)都直接来自教材,但注重设问的梯度,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考查学生阅读分析能力、归纳提炼能力、迁移运用能力等。
五、倡导多元开放,提高思维品质
开放性试题着眼于打破学生思维定势,拓展学生思维空间,发挥学生想象力,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本卷遵循“PISA”理念,注重创设各种情境,命制形式各异的开放性试题。
如第17题的综合评史,可以提出三种不同的观点但必须有理有据。
第18题“结合中国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脉络,谈谈你的感想”。这两题的答案都是开放、多元的,鼓励学生有不同的观点、感想,延伸、开拓学生思维的广度与深度。
一、全力以赴、对上争取,“稳”的基础不断夯实
1.强化目标导向,稳定税源抓重点。召开了全区协护税工作会议,分类、分阶段下达税收工作目标任务,并做好督促指导,有针对性地做好税源培育和收入组织工作。出台了《梁溪区协护税工作奖惩办法》,强化目标考核,进一步提高各级各部门协税护税的积极性,及时传递共享涉税信息,提升税收协同征管效用。开展了点对点税源攻坚,加强沟通协调,深入挖掘重大税源。
2.强化专项行动,稳心留根促增长。推进异地企业清理、专业市场和综合体转化、连锁企业规范管理以及“个转企”等四大重点专项行动,有效堵塞了征管漏洞,取得了显著成效。
3.强化对上争取,稳固财源保增长。抢抓“积极财政政策加力提效”机遇,用足用好各级各类政策,积极开展对上争取工作,对推动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及重大项目建设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同时积极对上争取调库资源,有效弥补了正常税收缺口。
二、聚焦重点、精准发力,“保”的底线不断巩固
1.聚焦“三项机制”,着力保障疫情防控。1月下旬以来,根据疫情防控需要,持续加大资金投入,用于防控人员补助、防控设备和物资采购以及其他支出。同时,紧急下达中央和省防疫专项资金,切实保障基层防控资金需求。关心防疫一线,优先保障部门和基层街道社区疫情防控经费需求。加急下达医疗设备资金,落实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实验室经费,及时足额发放疫情防控期间低保对象、重残人员、社会散居孤儿、特困人员临时生活补贴和生活困难群众临时救助,保证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开通绿色通道,优化审批流程,简化业务处理流程和手续,建立财库银协同工作机制,开通节假日期间紧急办理资金拨付业务通道,优先保障疫情防控资金及时快捷拨付。强化动态监管,疫情期间每日统计全区投入情况,及时掌握财政资金投入动态,加强资金跟踪监督问效,确保抗疫资金用在刀刃上。
2.聚焦“三项举措”,着力保障基层运转。优化转移支付结构,综合各街道管辖人口、面积、人均财力等因素,及时分配下达20_年基本财力保障奖补资金和特殊转移支付资金;及时结算20_年街道财力;提前拨付街道20_年财力,切实强化街道基本财力保障,缓解基层财政资金压力。
3.聚焦“两类政策”,着力保障居民就业。大力实施减负、稳岗、扩就业等积极的就业政策,落实两项补贴政策,促进困难失业人员再就业;出台稳就业保用工扶持政策,保障疫情期间各项稳岗稳就业补贴政策落实,支持和鼓励企业稳定职工队伍,改善就业创业环境。
4.聚焦“补齐短板”,着力保障基本民生。着力帮助生活困难人员脱贫解困,提高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持续加大教育经费投入;持续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推进落实我区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出台《梁溪区养老服务项目财政补贴办法》;进一步支持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改善居民居住条件、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
5.聚焦“纾困解难”,着力保障市场主体。落实税收减免、房租减免、所得税税率优惠、延长纳税申报等阶段性减税降费政策,注重检查纠偏“回头看”,督促和推动区各行政事业单位将减租政策落到实处,让实际经营者享受到政策。积极帮助受疫情影响较重的行业和企业渡过难关,支持企业复工复产。
6.聚焦“精准扶持”,着力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聚焦贯彻新发展理念和推动高质量发展,结合落实中央和省市加大“新基建”投资的部署,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推进产业链供需对接,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推动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及重大项目建设。
三、锐意进取、主动作为,“管”的机制不断健全
1.把稳财政运行“一杆秤”。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强化厉行节约、政府带头过紧日子、勤俭节约办事业的要求,制订下发《区政府办公室关于优化支出结构带头落实过紧日子要求做好“六稳”“六保”工作的意见》(梁政办发[20__]42号)文件,大力压减一般性支出及非急需非刚性支出,调整优化支出结构,强化预算刚性约束,全面实施绩效管理,确保财政政策和资金提质增效,促进财政平稳运行。
2.释放直达资金“加速度”。积极贯彻落实上级财政部门关于直达资金相关工作要求,成立领导小组、明确职责分工、压实工作责任,加速释放政策效应。加快资金拨付速度,确保资金流转顺畅、拨付快捷;加速资金使用进度,及时将资金拨付到最终收款人、直达市场主体和困难群众;加强资金监管力度,确保每笔资金流向明确、账目可查、直接惠企利民。
3.激发沉睡三资“新动能”。制订下发区级盘活“三资”专项行动方案,不断提高国有资金、资产、资源管理能力,促进财政收支平衡和隐性债务化解,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保障和管理支撑。
4.优化政采营商“大环境”。持续开展清理政府采购领域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规定工作,优化采购活动办事程序,加大政府采购助力脱贫攻坚力度,优化政采营商环境。
5.夯实财政监管“全域网”。进一步加强财政日常管理,扩大财政监管范围,通过完善预算执行动态监控机制,开展行政事业单位公务卡专项检查、银行账户规范行动、行政事业单位银行账户专项治理、“小金库”专项检查、清产核资盘亏资产“回头看”、财务人员业务培训等监管行动,确保财政资金安全、规范、高效。
四、党建赋能,红色引领,推动财政干部队伍建设
1.加强党风强廉政建设。坚持把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作为构筑惩防腐 败体系的根本保证。年初研究确定财政局年度党风廉政建设责任清单,紧盯春节、端午等重要时间节点,及时提醒全局党员干部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市区委十项规定,并开展内部监督检查。
2.加强干部理论学习。贯彻_,坚定不移推动党的建设高质量发展。积极推进学习强国平台运用,激发干部学习热情。
[关键词]有效教学;创设情境;精心设问;生活化教学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日益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如何以高质量教学迎接挑战,是每一位教师特别是历史教师面临的共同问题。
什么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余文森教授从专业的角度进行了回答: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学会到会学;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那么如何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下面就结合近几年我的教学实践谈谈。
一、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让学生重温历史
我们都明白一个现实:历史是不能重演的,但是我们的历史课堂教学却可以让历史“重演”,那就是创设有效的“历史情境”。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很多,著名学者韦志成先生有如下论述:1.扮演角色体会情境;2.播放音视频渲染情境;3.联系生活展现情境;4.运用实物演示情境;5.借助图画再现情境;6.锤炼语言描绘情境;7.结合实际优化情境等等,我们在教学中不妨加以尝试。
我在讲授“三顾茅庐”时,采用扮演角色体会情境的教学方式。课前找五个同学分别扮演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门童,向五个同学交代演出的内容:刘备如何三次拜访诸葛亮,张飞、关羽如何显得很不耐烦,最后刘备终于请到了诸葛亮并成就了一段佳话等。学生结合平时从广播、电视等平台中获取的相关知识自编台词,我帮助修改,同时进行简单的布景设计,学生边看演出边体会刘备为成就大业而三顾茅庐的辛苦。通过创设教学情境,不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引导了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逐渐改变其学习方式,变被动接受学习为主动探究式学习。
二、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
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议的是问号。”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思维是否动起来,关键取决于问题的设计与生成。问题的设计,首先足以让学生真正开启思维而进行一番苦苦思索的;其次又应当是使学生可以有一定的思维成果,即每一个学生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而品尝到问题解决的喜悦。只有这样的“问题”,才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才能促使他们自觉投入到对有关历史问题的探究中去。这样的问题设计才具有其存在价值,才能作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学习“伏尔泰启蒙思想的意义和影响”时,课本中这样描述:“伏尔泰等人的思想宣传,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为新兴的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取代封建贵族提供了有力的支援,促进了欧洲的社会进步;许多启蒙思想家的名著被介绍到中国、日本等亚洲国家,促进了这些国家的思想解放”。此时我就引导学生思考“为新兴的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取代封建贵族提供了有力的支援”“许多启蒙思想家的名著被介绍到中国、日本等亚洲国家,也促进了传播这些思想的国家的思想解放”。有哪些事例可以说明这些?此时课堂气氛达到高潮,学生之间、师生之间都互相探讨,寻求这些问题的答案,使学生的思维达到最大的活跃状态。这样既达到教学目的,又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联系现实(实际),使课堂教学生活化
美国著名的教育家约翰•杜威曾经一针见血地指出:扼杀历史的活力的隔离现象,就是把历史与当前社会生活的各种方式和事务分离出来。他特别强调:历史关于过去的知识是了解现在的钥匙。很明显,他强调的是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联系。有许多历史事件与现实生活中的热点时事还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将经过筛选过的热点时事运用于历史课堂教学中,可以摆脱教材所限定的时空限制,使学生能穿梭于时空的走廊,古今结合,拓展了历史课堂的教学内容。
课堂教学中联系现实,使学生既能在课堂上学到历史知识,也了解了新闻时事,进而帮助学生了解和关心国家大事,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进而增强学生的时代感和历史学习的使命感。
【2023年初中历史学科工作总结】推荐阅读:
2023年初中历史学科教研工作总结11-26
初中历史学科建设总结10-07
2023初中历史国培作业一09-09
2024年初中历史教研组工作计划10-18
2024年初中历史总复习教学建议06-08
2024年初中历史国培心得体会09-14
历史初中总结06-01
初中历史总结归纳12-29
初中历史期中教学总结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