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解复习提纲及答案

2024-08-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局解复习提纲及答案

局解复习提纲及答案 篇1

1党的性质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中国共产党宗旨的内涵是什么?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了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它的唯一宗旨。党的阶级性和先进性,决定我们党必须为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谋利益。无产阶级革命就是要消灭一切剥削制度和产生剥削的根源,解放全人类。作为工人阶级先锋队的中国共产党从它诞生之日起,就是中国各族人民的忠实代表,就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看作是根本宗旨。党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在工作中实行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坚持不懈地反对腐败,加强党风建设和廉政建设。

2、党的指导思想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3、党的最高理想和奋斗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4、邓小平理论 P49

一、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九个方面:

(1)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问题: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

(3)在社会主义本质、根本任务问题: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4)社会主义发展动力问题:改革也是一场革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培养四有新人。

(5)社会主义建设外部条件问题: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实行对外开放。

(6)社会主义建设政治保证问题: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7)社会主义建设战略步骤问题:“三步走”战略。

(8)社会主义事业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问题:中国共产党是领导核心;改善和加强党的领导与自身建设;必须依靠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人民军队是祖国的保卫者和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

(9)祖国统一问题:“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

5、“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基本内容

(1)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2)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3)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6、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胡锦涛在2003年7月28日的讲话中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的一种方法论,也是中国共产党的重大战略思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写入党章,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之一。

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内容包括:

第一,以人为本的发展观。

第二,全面发展观。

第三,协调发展观。

第四,可持续发展观。

根据党的十七大部署,中央决定从2008年9月开始,用一年半左右的时间,在全党分批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党章规定的党的指导思想,是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的第四代领导集体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7、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的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

8、我党在现阶段的三大历史任务

1.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

2.完成祖国统一大业

3.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9、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在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个主要矛盾,贯穿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决定了我们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只有牢牢抓住这个主要矛盾,才能清醒地观察和把握社会矛盾的全局,有效地促进各种社会矛盾的解决。社会生活的全面进步,归根到底取决于主要矛盾的解决,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10、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

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逐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并且为此而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方面和环节。

11、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12、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由我们党的宗旨和根本任务所规定的。

13、党的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检验标准

出发点是经济建设,标准是三个有利于,即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14、在新世纪新阶段应全面推进的四项建设

跨入新世纪,我国进入全国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必须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

15、我党在新世纪新阶段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

在新世纪新阶段,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巩固和发展已经初步达到的小康社会,到建党一百年时,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到建国一百年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

16、党的基本路线

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17、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实施的三大战略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社会主义事业中,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其他各项工作都服从和服务于这个中心。要抓紧时机,加快发展,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充分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素质,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18、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共四个制度)

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这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的立国之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整个过程中,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

19、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我们必须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20、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和应遵循的原则

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以改善民生为重点,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这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坚决打击各种危害国家安全和利益、危害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犯罪活动和犯罪分子、保持社会长期稳定。

21、促进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方针

按照“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反正、促进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完成祖国统一大业。

22、党的建设必须坚决实现的四项基本要求

1、坚持党的基本路线。

2、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3、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4、坚持民主集中制。

23、党的宗旨: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4、党的思想路线和群众路线

党的思想路线,亦称“党的认识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党的思想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实践活动的思想方法和思想原则,是党制定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的基础,也是正确理解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保证。

党的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创造性地运用到党的全部工作中形成的根本工

作路线,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的方法论,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一个基本方面,是党的根本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党的群众路线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的主人,人民群众必须自己解放自己;二是党必须倾听群众的意见、了解群众的要求、集中群众的智慧,形成正确的理论和政策,然后,再宣传群众、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在人民群众的实践中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25、党员的义务(增加了“学习科学发展观、学习法律知识”,“带头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内容)

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七大党章第一次专门规定了党员应当履行的义务。十七大党章规定,党员义务主要有:

(1)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科学发展观,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学习党的基本知识,学习科学、文化、法律和业务知识,努力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

(2)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带头参加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带动群众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艰苦奋斗,在生产、工作、学习和社会生活中起先锋模范作用。

(3)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利益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克己奉公,多做贡献。

(4)自觉遵守党的纪律,模范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严格保守党和国家的秘密,执行党的决定,服从组织分配,积极完成党的任务。

(5)维护党的团结和统一,对党忠诚老实,言行一致,坚决反对一切派别组织和小集团活动,反对阳奉阴违的两面派行为和一切阴谋诡计。

(6)切实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勇于揭露和纠正工作中的缺点、错误,坚决同消极腐败现象作斗争。

(7)密切联系群众,向群众宣传党的主张,遇事同群众商量,及时向党反映群众的意见和要求,维护群众的正当利益。

(8)发扬社会主义新风尚,带头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提倡共产主义道德,为了保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在一切困难和危险的时刻挺身而出,英勇斗争,不怕牺牲

26、入党誓词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执行党的决定,严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

27、党章关于自行脱党的规定。如何处理?

党章规定,党员如果没有正当理由,连续六个月不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或不交纳党费,或不做党所分配的工作,就被认为是自行脱党。这一规定表明,党员如果没有正当理由,连续六个月具有上述三种情况中的任何一种,都应被视为自行脱党。

局解复习提纲及答案 篇2

要求入党的人自愿提出申请,有两名正式党员作介绍人;填写入党志愿书,经过支部委员会严格审查,支部大会讨论通过;上级党组织派人谈话和审查批准,举行入党宣誓,即成为预备党员。然后,经过预备期的考察,确实具备党员条件的,办理转正手续,经过上级党组织批准,成为正式党员。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为?

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党最大的政治优势是?执政后最大危险是?

我党最大的政治优势:密切联系群众。执政后最大危险:脱离群众。申请入党必须具备的条件为?

申请入党必须具备的条件:年满十八岁的中国工人、农民、军人、知识分子和其他社会阶层的先进分子,承认党的纲领和章程,愿意参加党的一个组织并在其中积极工作、执行党的决议和按期交纳党费的。党的根本组织制度是?

民主集中制。党的最高领导机关为?

党的最高领导机关,是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它所产生的中央委员会。正式党员与预备党员的义务和权力有何差别?

在党的生活中,预备党员与正式党员的区别在于正式党员有表决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预备党员则没有。除此之外,在行使党员其它权利方面和在履行党员义务方面,预备党员与正式党员都是一样的。正确贯彻民主集中制,需要做到的是?

正确处理各级党委与同级各组织的关系,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目的就在于在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的指引下,活跃党内生活,激发全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党员有不同意见,可以向党组织提出;中央做出的决定,任何党员和党组织,都要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现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为?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党员的党龄计算方法是?

党员的党龄,从预备期满转为正式党员之日算起。关于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党章是如何表述的?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

实现共产主义。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是?

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为?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我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为?

局解复习提纲及答案 篇3

一、选择

1、为了体现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整体性,统筹考虑九年的课程内容。同时,根据学生发展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将九年的学习时间划分为(B)个学段。

A、两个 B、三个 C、四个 D、五个

2、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C)和因材施教。

A、探究式 B、自主式 C、启发式

3、在各学段中,《数学课程标准》安排了(B)个学习领域。

A、三个 B、四个 C、五个 D、不确定

4、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学会(B、)。

A、教教材 B、用教材教

5、“三维目标”是指知识与技能、(B)、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数学思考 B、过程与方法 C、解决问题

6、第一学段中数与代数的主要内容包括:数的认识、数的运算、常见的量、(D)。

A、式与方程 B、数与式 C、图形与位置 D、探索规律

7、《标准》使用“经历、体验、探索”等术语表述(A)。

A、过程性目标 B、知识技能目标 C、学习活动

8、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重要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A),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A、估算意识 B、计算意识 C、笔算意识 D、口算意识

9、数学教材的编写应以(C)为依据

A、学生 B、教师 C、《标准》 D、师生

10、《数学课程标准》中使用 “了解、理解、掌握、运用”等术语表述(B、)。

A、过程性目标 B、结果性目标

11、推理一般包括(C)。

A、逻辑推理和类比推理 B、逻辑推理和演绎推理 C、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

12、课程内容的组织要处理好(A、B、C)的关系。

A、过程与结果 B、直观与抽象 C、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

13、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A、B、C)也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A、动手实践 B、自主探索 C、合作交流 D、适度练习

14、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A、B、C)。

A、组织者 B、引导者 C、合作者 D、评价者

15、符号感主要表现在(A、B、C、D)。

A、能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并用符号来表示; B、理解符号所代表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 C、会进行符号间的转换;

D、能选择适当的程序和方法解决用符号所表达的问题。

二、填空

16、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17、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18、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19、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20、数学课程总体目标的“四基” 是使学生获得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21、(数学教材)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提供了学习主题、基本线索和知识结构,是实现数学课程目标、实施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

22、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

23、《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包括(数学课程)、(课程内容)、(教学活动)、(学习评价)、(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五个方面。

24、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四个方面具体阐述。

25、课程目标提出了培养学生四种能力,即:(计算能力)、(论证能力)、(推理判断能力)和(使用工具和技术的能力)。

26、“综合与实践”是一类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

27、在“图形与几何”课程内容中把“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运动后的图形”调整到了第(二)学段。

28、《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在第(一)学段认识小括号,在第(二)学段认识中括号。

29、“中位数”、“众数”的内容,相关要求放到了第(三)学段。

30、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学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三、概念

31、数感: 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

32、符号意识 : 主要是指能够理解并且运用符号表示数、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知道使用符号可以进行运算和推理,得到的结论具有一般性。建立符号意识有利于学生理解符号的使用是数学表达和进行数学思考的重要形式。

33、运算能力:主要是指能够根据法则和运算律正确地进行运算的能力。培养运算能力有助于学生理解运算的算理,寻求合理简洁的运算途径解决问题。

34、生成性资源 :在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如师生交互及生生交流过程中产生的新情景、新问题、新思路、新方法、新结果等。合理利用生成性资源有利于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35、延迟评价;是指在平时学习过程中,对尚未达到目标要求的学生,可暂时不给明确的评价结果,给学生更多的机会,当取得较好的成绩时给予评价,以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简答与论述

36、《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最基本的课程理念是哪两句话?

答: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37、统计与概率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答:搜集、整理和描述数据,包括简单抽样、记录调查数据、描绘统计图表等;处理数据,包括计算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极差、方差等;从数据中提取信息并进行简单的判断。简单随机事件及其发生的概率。

38、在数学课程中应当注重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等哪几个方面的素养?

答:在数学课程中应当注意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39、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为什么提出了“四基”?

答:数学课程总体目标的“四基” 是使学生获得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随着数学的发展和人类文化的进步,现代数学已渗透到科学技术、经济生活及现实世界中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的各个领域。作为未来的公民,应具有从数学角度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应掌握一定的数学语言;应具有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因此,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的内涵应得到发展的丰富。对学生的发展来讲,仅有只是和技能是不够的,还要学会数学思考,还要去经历和体验。将“双基”改为“四基”,使三维目标在总体目标中得到体现,能够使教师在实践中关注学生在知识技能以外其他方面的发展,同时也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可以说“四基”体现了数学综合素养的要求 40、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为什么把“两能”增加为“四能”? 答:《标准(实验稿)》中强调的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标准(2011年版)》中增加了两个,即“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加此部分内容是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考虑的。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别人提出的问题固然重要,但是能够发现新问题,提出新的问题却更加重要,因为这是对创新性人才的要求。回顾历史,不难发现科学史上的每一项重大发现都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就谈不上创新,可见这对培养创新型人才是非常重要的。

41、简述《标准》中总体目标四个方面的关系?

答: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四个方面具体阐述。

总目标的四个方面,不是互相独立和分割的,而是一个密切联系、相互交融的有机整体。这些目标的整体实现,是学生受到良好数学教育的标志,它对学生的全面、持续、和谐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的发展离不开知识技能的学习,知识技能的学习必须有利于其他三个目标的实现。

42、第一学段(1—3年级)中,学生将熟悉哪些常见的量?

答:认识元、角、分及关系;认识钟表,了解24时计时法,体验时间长短;认识年、月、日及关系;认识克、千克、吨,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43、小学阶段最常用的数量关系,也是小学阶段最重要的数学模型是什么? 总价=单价×数量、路程=速度×时间

44、举例说明在不同学段,认识同一个或同一类图形,课标的要求有明显的层次性。

新课标在三个学段中,认识同一个或同一类图形的要求有明显的层次性,如第一学段所使用的词语是:经历、感受、初步认识等,在第二学段所使用的词语是:探索、掌握、知道、理解等。从 “ 辨认 ” 到 “ 初步认识 ”,再从 “ 认识 ” 到 “ 探索并证明 ”。例如,对于“长方体”,第一学段要求 “ 辨认 ” ;第二学段要求 “ 认识 ”长方体,通过观察、操作,认识长方体的侧面展开图等等,都分学段进行了不同的要求。这种要求的层次性,既体现了从整体到局部的认识过程;也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逐渐深入、循序渐进。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对学生进行图形几何教学时要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进行教学,有规律、有序、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45、小学阶段对于 “ 图形的认识 ” 这一内容,教材是遵循怎样一个编排体系?为什么这样安排? 第一,现在的教材,在图形的认识当中,是先讲立体,再讲平面,再回到立体。从历史发展过程上看,实际上我们中国小学的传统教材,最初是按点、线、面、体的逻辑关系讲的。到了上个世纪 90 年代以后,义务大纲出现就发生变化了,先讲立体以后再讲平面,然后又回到立体。为什么当时要改?因为当时很多老师都反映,高年级孩子,对几何立体图形,本身的识图的能力比较低,认识起来比较困难。这部分是个难点,分阶段安排可以分散难点。

第二,实际上一个人是生活在三维空间当中,一个婴儿从出生落地,他所有接触的东西,看到的东西,实际上都是体,他的奶瓶,他玩的积木都是体,住的大大楼里,所有东西都是体,在这个过程中儿童积累了很多立体的物体,因此所有的几何体,都具有直观的实物的模型的。那在这种情况之下,低年级孩子,刚开始初步的认识立体图形是有可能的。

所以一是有必要,二是有可能,再加上儿童的空间观念的形成,必然是有一个长期的反复的积累的过程,不能一次到位。所以当时的义务大纲就打破了传统的一步到位,先讲立体图形,要求直观认识,然后中间一段是平面图形,最后再讲立体图形。现在教材也一样,先讲立体,后讲平面,再回到立体,但这两次讲立体层次不同,第一次要求辨认,到第二学段要求是认识。也就是 现在教材是 “ 体-形-体 ” 的混合螺旋编排结构

46、新修订《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在“教学建议”指出教学中要处理好哪四个关系? 答:预设与生成的关系、面向全体学生与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的关系、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的关系、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手段多样化的关系。

47、面向全体学生与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之间的关系?

学生群体由于先天的素质和后天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的不同,也存在着差异性和丰富性,真可谓人海茫茫,教海无边,既找不到两个完全相似的学生,也很难找到适合任何学生的教学方法。因此作为数学教师,必须要正视学生之间的差异,将学生之间的差异作为教学资源合理地利用,做到既关注全体,又面向个体,使我们的数学教学活动努力让全体学生达到课程目标的基本要求,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

课堂教学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知识传递过程,而是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建构知识的过程。全班几十名学生,他们所处的家庭背景、社会环境以及之前所受的教育各不相同,致使其所具有的社会经验和已有知识基础也各不相同。因此,教师在课前,必须了解所有学生的智力差异、学习态度差异以及所具有基础知识的差异,在此基础上认真落实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精心做好课前预设;在课堂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时刻关注每一个学生的状态、表情和心理,要面对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基础、接受能力和学业水平,使每一个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与提高,感受到课堂学习的快乐和幸福。同时还要兼顾两头,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注意因材施教。尤其是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我们更要给予及时的关注与帮助,6

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并尝试用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要及时地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耐心地引导他们分析产生困难或错误的原因,在指导下鼓励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所在并改正,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对于学有余力并对数学有兴趣的学生,我们在正常教学的间隙要为他们提供足够的材料和思维空间,指导他们阅读,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在作业的设计中,我们也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设计新颖、有趣的梯度作业,做到既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又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体验。

教学活动应努力使全体学生达到课程目标的基本要求,同时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

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及时的关注与帮助,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并尝试用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要及时地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耐心地引导他们分析产生困难或错误的原因,并鼓励他们自己去改正,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对于学有余力并对数学有兴趣的学生,教师要为他们提供足够的材料和思维空间,指导他们阅读,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

在教学活动中,要鼓励与提倡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恰当评价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水平;问题情境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展开、练习的安排等要尽可能地让所有学生都能主动参与,提出各自解决问题的策略,并引导学生通过与他人的交流选择合适的策略,丰富数学活动的经验,提高思维水平。

数学教学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主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因而教师更加要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从面向全体到关注个体,最终实现教学优化。

48、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预设与生成是辩证的对立统一体,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缺一不可。预设体现对文本的尊重,生成体现对学生的尊重;预设体现教学的计划性和封闭性,生成体现教学的动态性和开放性,两者具有互补性。教学既要重视知识学习的逻辑和效率,又要注重生命体验的过程和质量,1.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因为教学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因此要重视预设。

2.实际的课堂教学中,难免会发生诸多的意外,有时反而可以巧妙利用意外的“生成”,成为我们课堂的一个预料之外的精彩之举!

教学中,如果完全按照“预设”进行,结果将无视或忽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课堂因此而机械和呆板;但如果一味追求课堂上即时的“生成”,也会因缺乏有效的控制和引导,出现“放而失度”的现象。因此,我们要理性地看待“预设”和“生成”,预设要有弹性、有留白的空间,以便在目标实施中能宽容地、开放地纳入始料未及的“生成”。课堂教学因预设而有序,因生成而精彩

教学方案是教师对教学过程的“预设”,教学方案的形成依赖于教师对教材的理解、钻研和再创造。理解和钻研教材,应以本标准为依据,把握好教材的编写意图和教学内容的教育价值;对教材的再创造,集中表现在:能根据所教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贴切的教学素材和教学流程,准确地体现基本理念和内容标准规定的要求。

实施教学方案,是把“预设”转化为实际的教学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双方的互动往往会“生成”一些新的教学资源,这就需要教师能够及时把握,因势利导,适时调整预案,使教学活动收到更好的效果。(2)面向全体学生与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的关系

49、王老师在执教37+48时,鼓励学生动脑思考,大胆想象,小组交流。汇报时学生说出了很多不同的计算方法。这体现了《数学课程标准》中所倡导的什么理念?

答:①算法多样化②数学学习是学生探索的过程

50、谈谈你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感悟数学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一些做法。

首先,数学思想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融于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之中的,而且数学思想的获得,是在不同的数学内容教学中通过提炼、总结、理解、应用等循环往复的过程。只有经历这样的过程,才能逐步“悟”出数学知识、技能中蕴涵的数学思想数学活动。再者,经验也是通过经历观察、试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抽象概括、符号表示、运算求解、数据处理、反思与建构等活动方式才能够逐步积累的。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自己获得结论。这样的活动有利于学生获得活动经验,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案例

图形分类

如,桌上散落着一些扣子,请把这些扣子分类。想一想:应当如何确定分类的标准?根据分类的标准可以把这些扣子分成几类?然后具体操作,并用文字、图画或表格等方式把结果记录下来。

面对着形状不同、颜色不同的、扣眼的数量不同的众多扣子,教师应引导学生该从何做起?如何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进行分类?又该如何表示记录这些分类的结果呢?怎样渗透分类的思想?教学中教师要注重结合具体的分类任务,设计有效的数学探究活动,使学生经历完整的分类过程。教师可以先放手让学生先自己试一试,让他们在困惑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会反思;再动手实践、归纳概括、形成正确的结论。

《课标》指出:“分类就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分类的过程就是对事物共性的抽象过程。”学生正是在尝试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感悟这样一种分类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在分类的过程中学生首先发现了问题“为什么同样的扣子分的结果却不一样?”,引起主动反思,从而激起去寻求“新分类标准”的需求;然后再探索“新标准下的分类方法”。学生经历了对“形状不同、颜色不同、扣眼数量不同”扣子的分类过程,在数学活动中体会着如何确定分类标准?如何在分类的过程中认识对象的性质?如何区分不同对象的不同性质?经过实验探索不断积累活动经验,加深对分类思想与分类方法的理解。学会分类,有助于学生分析和解决新的数学问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成为了积极的探索者。

总之,教师要自觉帮助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学习中,重视数学思想的渗透和数学活动经验积累。数学思想蕴涵在数学知识形成、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是数学知识和方法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与概括,如抽象、分类、归纳、演绎、模型等。学生在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逐步感悟数学思想。

例如,分类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学习数学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分类问题,如数的分类,图形的分类,代数式的分类,函数的分类等。在研究数学问题中,常常需要通过分类讨论解决问题,分类的过程就是对事物共性的抽象过程。教学活动中,要使学生逐步体会为什么要分类,如何分类,如何确定分类的标准,在分类的过程中如何认识对象的性质,如何区别不同对象的不同性质。通过多次反复的思考和长时间的积累,使学生逐步感悟分类是一种重要的思想。学会分类,可以有助于学习新的数学知识,有助于分析和解决新的数学问题。

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是学生不断经历、体验各种数学活动过程的结果。数学活动经验需要在“做”的过程和“思考”的过程中积淀,是在数学学习活动过程中逐步积累的。

教学中注重结合具体的学习内容,设计有效的数学探究活动,使学生经历数学的发生发展过程,是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重要途径。例如,在统计教学中,设计有效的统计活动,使学生经历完整的统计过程,包括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展示数据、从数据中提取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说明问题。学生在这样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统计活动经验,加深理解统计思想与方法。

局解复习提纲及答案 篇4

1.组织结构的设计应根据实际情况而不必按统一的标准模式来进行。

2.企业不应强硬制止非正式组织的形成,而要加以引导。

3.持Y理论管理者的领导风格是开放式、民主式的。

4.科学管理理论之父是泰勒。

5.管理是任何组织集体劳动所必需的活动,但是组织之间的管理内容却是存在差异的。

6.决策是一个过程,而不是瞬间的决定。

7.上级把权力或职权委任给中、下层管理人员的组织过程是授权。

8.好的管理人员一定是好领导,好领导不一定是有成效的管理人员。

9.分权意味着扩大组织下级部门的决策权利。

10.计划是管理的首要职能。

11.战略管理过程应该首先分析组织的使命,明确核心价值及目标。

12.适当的分权能充分调动下属的积极性。

13.领导的本质是一种影响力。

二.单项选择题

1.管理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

2.管理职能包括:计划、组织、指挥、协调与控制(或者:计划、组织、领导、控制)。

3.统一指挥原则是指员工只接受一个直接上级的命令。

4.管理跨度是指一名管理者有效监督、管理其直接下属的人数。

5.管理者应该承担人际关系方面、信息方面以及决策方面的角色。

6.根据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赏识、成就、晋升因素可激励员工。

7.在上级素质高、下级素质高的时候,管理宽度可以加大。

8.为实现共同奋斗目标而组合在一起的结构群体称为组织。

9.上级把权力或职权委任给中、下层管理人员的组织过程是授权。

三名词解释

管理: 是指通过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及创新等手段,结合人力、物力、财力、信息等资源,以期高效的达到组织目标的过程。

管理跨度:就是一个上级直接指挥的下级数目, 影响管理效率的因素:

1、管理者的能力;

2、下属的成熟程度;

3、工作的标准化程度;

4、工作条件;

5、工作环境。

效率:单位时间内所取得的效果的数量,反映了劳动时间的利用状况,与效益有一定的联系。

职能职权:是指参谋人员或某部门的主管人员所拥有的原属直线主管的那部分权力。

直线职权:直线职权是指组织内直线管理系统的管理人员所拥有的包括发布命令及执行决策等的权力,也就是通常所指的指挥权。

效能:效能主要指办事的效率和工作的能力。效能是衡量工作结果的尺度,效率、效果、效益是衡量效能的依据。

激励;是指激发员工的工作动机,也就是说用各种有效的方法去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员工努力去完成组织的任务,实现组织的目标。四简答题

1.请谈谈你对企业管理的理解和体会。

企业管理(Business Management)是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组织、计划、指挥、监督和调节等一系列职能的总称。企业管理,主要指运用各类策略与方法,对企业中的人、机器、原材料、方法、资产、信息、品牌、销售渠道等进行科学管理,从而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由此对应衍生为各个管理分支:人力资源管理、行政管理、财务管理、研发管理、生产管理、采购管理、营销管理等,而这些分支又可统称为企业资源管理(SaaS)。通常的公司会按照这些专门的业务分支设置职能部门。

2.简述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及其重要性。

将需求分为五种,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

重要性了解员工的需要是应用需要层次论对员工进行激励的一个重要前提。在不同组织中、不同时期的员工以及组织中不同的员工的需要充满差异性,而且经常变化。因此,管理者应该经常性地用各种方式进行调研,弄清员工未得到满足的需要是什么,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激励。

3.什么是管理?管理的职能是什么?

管理是指通过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及创新等手段,结合人力、物力、财力、信息等资源,以期高效的达到组织目标的过程。

职能包括:计划、组织、人员管理、指导与领导、控制。计划就是确定组织未来发展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方式.组织 :服从计划,并反映着组织计划完成目标的方式.领导: 运用影响力激励员工以便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同时,领导也意味着创造共同的文化和价值观念,在整个组织范围内与员工沟通组织目标和鼓舞员工树立起谋求卓越表现的愿望.领导也包括对所有部门,职能机构的直接与管理者一道工作的员工进行激励.控制: 对员工的活动进行监督,判定组织是否正朝着即定的目标健康地向前发展,并在必要的时候及时采取矫正措施.4.你怎么看待组织中的小团体,小宗派?

在一个组织中,合理的划分一些小团体会,这样任务、分工明确,有利于效率的提高。但是划分的不合理就会带来一系列的链锁问题和麻烦。

总的来说,要看该组织的规模大小来确定是否应该划分小团体,以及应该划分多少。

而宗派相对小团体来说,有分裂的意思。现在都不提倡宗派了其实这个很正常,在现在的社会中,员工和企业相比永远处于弱势地位,他们为了能够在弱势中生存,抱团形成小集体来通过和企业的大集体进行互动来维护自我的利益也是很正常也有必要的,这个小集体也有两面性,一方面可以提高员工的凝聚力,提升员工的工作热情和认真度,同时也能够比企业的制度更有效的管理好员工,一方面又会产生某些排他性,对外在的干预采取敌对的态度.在企业中,小集体比较多的出现在财务,营销,科研,分公司办事处,生产班组等相当稳定,封闭的部门中.你说的要采取什么措施来处理,我觉得,还是堵不如疏,你与其想着如何去消灭企业中的小团体,不如何想着去化解矛盾,引导小集体来发挥它的积极的作用,所有的小集体都有多面性,就是看企业的管理层如何正确的看待问题,去引导了.5. 管理原则的内容有哪些?谈谈其重要性。

是组织活动的一般规律的体现,是人们在管理活动中为达到组织的基本目标而在处理人,财,物,信息等管理基本要素及其相互关系时所遵循和依据的准绳。

一方面管理原则是对管理活动的科学抽象,是对管理规律的总结和概括,是管理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管理原则是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并在管理实践中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6.企业为什么要研究非正式组织?

1.很强的在非正式组织里,共同的情感是维系群体的纽带,人们彼此的情感较密切,互相依赖,互相信任,有时甚至出现不讲原则的现象。非正式组织的凝聚力往往超过正式组织的凝聚力。

(2)心理的协调性

由于有自愿的结合基础,非正式组织成员对某些问题的看法基本是一致的,因而情绪共振,感情融洽,行为协调,行动一致,归属感强。

(3)灵

非正式组织成员之间感情密切、交往频繁、知无不言,迅速,成员对信息反应往往具有很大的相似性。

(4)自然形成“领导”人物

非正式组织不是由于组织的决定而成立的,它虽然没有上级任命的领导,但实际上每个非正式组织都有自己的“领导”。非正式组织内“领导”的形成,是在发展过程中自然涌现出来的,成员的拥戴程度比正式组织高,号召力强。

7.何谓激励,联系实际谈谈激励的重要性

8.管理者的工作与角色有哪些? 人际角色 第一种角色是名义首脑(figurehead)角色。每一位管理者都必须履行一些礼节性的职责。管理者还要对他们单位员工的工作负责,他们在这方面的行为构成领导者(leader)角色。第三种是联络者(liaison)角色。在这种角色中,管理者与他们所处的垂直管理系统以外的环境产生联系。

信息角色 由于与下属以及关系网络进行广泛的人际接触,管理者成为组织中某个单位的神经中枢。下面3种角色描述了管理工作的信息层面。

作为监听者(monitor),管理者不停地仔细观察周围环境以获得信息,还会向他的联系人和下属打听情况,并接受别人主动提供的信息。

在传播者(disseminator)角色中,管理者把下属无法获得的一些特许信息直接传递给下属。如果下属彼此联系不便,管理者可能会替他们传递信息。

在发言人(spokesperson)角色中,管理者把某些信息传递给外部人士。决策角色 作为单位的神经中枢,只有管理者掌握着全面的最新信息,能够做出决定单位战略的一系列决策。以下4种角色把管理者作为决策者进行了描述。

作为创业家(entrepreneur),管理者要设法对自己的部门加以改进,以便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

如果说创业家角色描写了管理者主动倡导改革的一面,那么,故障排除者(disturbance handler)角色则描绘了管理者不知不觉地应对压力的一面。

第三个决策角色是资源分配者(resource allocator)。管理者负责决定谁会得到什么样的资源。他们所分配的最重要的资源也许是他(或她)自己的时间。

最后一个决策角色是谈判者(negotiator)角色。谈判是管理工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为只有管理者有权力“实时”分配组织资源,并拥有进行重要谈判所需要的种种信息。

上述这10种角色形成一种格式塔(gestalt),即一个有机的整体。

最新电能质量复习提纲及内容 篇5

1.电能质量基本概念,电能质量问题的定义,电能质量问题的基本分类方法

1.1电能质量基本概念:IEEE 定义:合格的电能质量是指给敏感设备提供的电力和设置的接地系统均是适合该设备正常工作的。IEC 定义:电能质量是指描述电能特性的参数的集合,与供电的连续性和电压特性相关。电能质量可以定义为:导致用电设备故障或不能正常工作的电压、电流或频率的偏差,其内容包括频率偏差、电压偏差、电压波动与闪变、三相不平衡、暂时或瞬态过电压、波形畸变、电压暂降与短时间中断以及供电连续性等。3.电能质量与电磁兼容的相互关系

国际大电网会议(CIGRE)36学术委员会(电力系统电磁兼容)把电能质量控制列入电磁兼容的范畴。电磁兼容EMC(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指设备所产生的电磁能量既不对其它设备产生干扰,也不受其它设备的电磁能量干扰的能力。4.电能质量现象的描述

一、瞬变现象(Transients)

1、冲击性瞬变(impulsive transient)现象是一种在稳态条件下,电压、电流非工频、单极性的突然变化现象。通常用上升和衰减时间来表现冲击性瞬变的特征。最常见的引发冲击脉冲瞬变现象的原因是雷电。

2、振荡瞬变(Oscillatory transient)现象是一种在稳态条件下,电压、电流的非工频、有正负极性的突然变化现象。常用起频谱成分(主频率)、持续时间和幅值大小来描述其特性。可分级为高频、中频和低频。

短时间电压变动:电压中断;电压暂降;电压暂升;长时间电压变动:过电压;欠电压;持续性中断;电压不平衡;波形畸变:直流偏置;谐波;间谐波、陷波、噪声。电压波动和工频变化

6.改善电能质量的意义

a.有利于树立良好的电力企业形象。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服务意识和质量意识差是各个行业的通病。尤其电力部门是典型的垄断行业。这个问题更为突出。要想在市场经济中有良好的企业形象,收费合理,服务周到固然重要。但在市场经济逐步成熟和规范后, 产品质量便成为企业竞争的重要手段。

b.改善电能质量。加强电网污染源的管理和控制是电网安全经济运行的必由之路。近年来我省电网由于谐波污染造成的设备损坏和继电保护误动便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同时,也是电网运行和管理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

c.电气环境的改善。也有利于提高全社会的用电效率和生活质量, 有良好的社会效益。

改善电能质量对于电网的安全、经济运行,保障工业产品质量和科学实验的正常进行以及降低能耗等均有重要意义。电能质量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总体效益。

良好的电能质量无疑对电气设备的运行是有利的,但恶劣的电能质量对电力系统运行的不利影响并没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从危害程度来看,某些电能质量问题的危害是破坏性的。例如,雷电波冲击、电容器和电缆线路投切时因谐波谐振而引起的过电压往往造成电气设备的绝缘和机械损坏,从而影响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继电保护装置因谐波和负序干扰引起误动造成电网大面积停电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短时的供电中断(Outage)或电压跌落(dip or sag)可能导致生产混乱或工业冶炼产品的大量报废甚至危害人身安全。另一方面,某些电能质量问题主要影响电气设备的性能指标。例如,不正常的电压和频率偏差会引起异步电机负荷的转速和功率变化,导致传动机械的效率降低,使纺织、造纸等产品的质量受到影响;谐波电流在旋转电机、输电线路、变压器等输配电设备中流通,使这些设备因产生附加损耗而过热,从而降低了这些设备的寿命或容量。然而,并不能据此说明前一种电能质量问题就比后一种显得重要,实际情况是后一种电能质量问题由于涉及的电气设备很广泛,其产生的影响足可同前一种电能质量问题相提并论。

关于电能质量指标恶化对电气设备危害的研究已有大量的成果,然而由于电能质量的不同指标对不同设备均有不同的影响,特别是当电能质量有多个指标时,不同的组合对设备的影响是十分复杂的问题,目前尚无一个准确的定量计算公式,只有一些粗略的公式和结果可以供工程估计之用。

因此,从总体上使电能质量指标越接近额定值,同时保证连续、可靠供电就是电能高质量的标志。然而,电能从生产到消耗是一个整体,电力系统的发、供、用始终处于动态平衡之中,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都会对电能质量产生影响。而电能指标的控制需要相当的投入(包括电网结构的改进,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的平衡,各种调频、调压、滤波和无功补偿装置的使用以及调度和运行技术管理等),而且各种指标的控制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之中。实际上,电能质量指标和额定值的偏差是不可避免的。电能质量标准的制定任务,就是从当前(或近期发展)的

技术水平出发,确定适当的电能质量指标偏差的允许值。标准的合理与否的判断准则应是:①基本上能保证电力系统的安全、连续供电和经济运行;②总体上能保证用户电气设备的正常用电;③电力部门(包括干扰性用户)在当前技术水平基础上,作一定的努力后应能达标。

电能质量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总体效益,良好的电能质量无疑对电气设备的运行有利。不良的电能质量对电力系统运行的不利影响也已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电能质量问题主要影响电气设备的性能指标,如:不正常的电压和频率偏差会引起异步电机负荷的转速和功率变化,导致传动机械的效率降低,使纺织,造纸等产品的质量受到影响,谐波电流在旋转电机,输电线路,变压器等输配电设备中流通过,使这些设备因产生附加损耗而过热,从而降低了这些设备的寿命或容量,从危害程度来看,某些电能质量问题的危害是破坏性的,如雷电波冲击,电容器和电缆线路投切时因谐波谐振而引起的过电压,往往造成电气设备的绝缘和机械损坏,从而影响电力系统的政党运行,继电保护装置因谐波和负序干扰引起误动造成电网大面积停电,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甚至危害人身安全。

(1)是电力系统安全(包括用户设备的用电安全)、稳定、经济运行的必要条件, 是电网运行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 同时也是电力企业用电管理水平考核的重要指标。

(2)是提高国民经济总体效益、用电效率(节能、降损)和改善电气环境, 以及工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技术保证。

(3)是面向电力市场、适应竞争机制强有力的手段。

(4)通过建立和健全电能质量的全面管理, 保障各行各业的正常用电秩序, 为千家万户提供信得过的产品。

(二)电能质量的数学分析方法 1.傅里叶变换与波形的数学分析方法 频域分析方法主要用于电能质量中谐波问题的分析,包括频谱分布、谐波潮流计算等。基于数学变换的分析方法主要指傅立叶变换方法、短时傅立叶变换方法、矢量变换方法以及近年来出现的小波变换方法和人工神经网络分析方法。2.短时傅里叶变换

也称窗口傅里叶变换。短时傅里叶变换的基本思想是:在傅里叶变换的框架中,把非平稳过程看成是一系列短时平稳信号的叠加,而短时性则是通过一个参数的平移来覆盖整个时域,也就是说采用一个窗函数对信号作乘积运算来实现在附近的开窗和平移,然后再进行傅里叶变换。

3.小波变换的基本概念

小波变换是时间和频率的局部变换,因而能有效地从信号中提取有用的信息,通过伸缩和平移等运算功能对函数或信号进行多尺度细化分析(Multiscale Analysis),赢得了“数学显微镜”的美誉。

4.小波变换在电能质量扰动检测中的应用

电压暂降的起止时刻常常对应着电压信号的奇异点,当取小波母函数为平滑函数的一阶导数时,信号的小波变换的模在信号的突变点取得局部极大值。如果考虑多分辨(多尺度)小波分析,则随着尺度的增大,噪声引起的小波变换模的极大值点迅速减少,因而突变信号引起的小波变换模的极大值点得以显露,所以小波分析不但可以在低噪声比的信号中检测到突变信号,而且可以滤去噪声恢复原信号。仿真结果表明:信号的局部奇异性可通过信号的小波变换模极大值来表征。信号奇异点对应的小波变换模极大值与检测噪声对应的小波变换模极大值在不同的小波变换尺度上的传递性质是不同的。6.瞬时无功功率理论及其在无功和谐波电流实时检测中的应用

三相电路瞬时无功功率理论突破了传统的以平均值为基础的功率定义,系统地定义了瞬时无功功率、瞬时有功功率等瞬时功率量,以该理论为基础,可以得出用于有源电力补偿器的谐波和无功电流实时检测方法。

基于瞬时无功功率理论的方法,在只检测无功电流时,可以完全无延时地得出检测结果。检测谐波电流时,因被检测对象电流中谐波的构成和滤波器不同,会有不同的延时,但延时最多不超过一个电源周波。

(三)传统电能质量分析与改善措施 1.供电电压偏差的定义、限值及产生原因

定义:供电系统在正常运行方式下,某节点的实际电压与系统的标称电压之差对系统标称电压的百分数称为该节点的电压偏差。

限值:我国国家标准GB12325—1990《电能质量供电电压允许偏差》规定: 35kv以上的供电电压的正、负偏差的绝对值之和不超过标称电压的10% 10kv及以下三相供电电压允许偏差为标称电压的+7% 220v单相供电电压允许偏差为标称电压的+7%、–10% 产生原因:电力系统中的负荷以及发电机组的出力随时发生变化,网络结构随着运行方式的改变而改变,系统故障等因素都将引起电力系统功率的不平衡。系统无功功率不平衡是引起系统电压偏离标称值的根本原因。

2.电压偏差过大的危害、无功电源分配及电压调整 1 对用电设备的危害

用电设备是按照设备的额定电压进行设计和制造的。当电压偏离额定电压较大时,用电设备的运行性能恶化,不仅运行效率降低,很可能会由于过电压或过电流而损坏。2 对电网的危害

线路静态稳定功率极限近似与线路的电压平方成正比。电压偏低,输电功率极限降低,可造成系统解列。

如果系统缺乏无功电源,可能产生系统电压不稳定现象,导致电压崩溃。电压过高使电气设备绝缘受损,使带铁芯的设备饱和,产生谐波,可能引发铁磁谐振。

影响系统的经济运行:电压偏低将使电网的有功损耗、无功功率损耗以及电压损失增加;系统电压偏高,超高电压网的电晕损耗加大。电压偏差的调整方式:逆调压、顺调压和恒调压。3.电力系统频率偏差的定义、限值及产生原因

定义:电力系统在正常运行条件下,系统频率的实际值与标称值之差称为系统的频率偏差。限值:国家标准GB/T15945—1995《电能质量电力系统频率允许偏差》规定:

电力系统正常频率偏差允许值为±0.2Hz,当系统容量较小时,偏差值可放宽到±0.5Hz。标准中没有说明系统容量大小的界限。在《全国供用电规则》中规定供电局供电频率的允许偏差:电网容量在300万千瓦及以上者为±0.2HZ;电网容量在300万千瓦以下者,为±0.5HZ。用户冲击负荷引起的系统频率变动一般不得超过± 0.2Hz。

产生原因:当发电机与负荷间出现有功功率不平衡时,系统频率就会产生变动,出现频率偏差;频率偏差的大小与其持续时间取决于负荷特性和发电机控制系统对负荷变化的响应能力;系统有功功率不平衡是产生频率偏差的根本原因。4.频率偏差过大的危害及频率调整与控制方法 危害:频率偏差过大的危害 系统频率偏差过大对用电负荷的危害

1)产品质量没有保障

系统频率变化将引起电动机转速改变,从而影响产品的质量。2)降低劳动生产率

系统频率下降使电动机的输出功率降低,从而影响所传动机械的出力,导致劳动生产率降低。

3)使电子设备不能正常工作,甚至停止运行系统频率的不稳定会影响这些电子设备的工作特性,降低准确度,造成误差。2 系统频率偏差大对电力系统的危害

(1)降低发电机组效率,严重时可能引发系统频率崩溃或电压崩溃

火力发电厂的主要设备是水泵和风机,它们由异步电动机带动。如果频率降低,电动机输出功率将以与频率三次方的比例减少,它们所供应的水量和风量就会迅速减少,从而影响锅炉和发电机输出功率减少,系统频率会进一步下降,形成恶性循环,导致频率崩溃,系统瓦解。频率下降即发电机的转速下降时,发电机的电动势将减少,无功功率出力降低,并联电容器补偿的出力也随之下降,用户电气设备励磁的无功功率却增加,促使系统电压随频率的下降而降低,引起电压崩溃。(2)汽轮机在低频下运行时容易产生叶片共振,造成叶片疲劳损伤和断裂。

(3)低频电力系统中的异步电动机和变压器主磁通会增加,励磁电流随之加大,系统所需无功功率大为增加,使系统电压水平降低,给系统电压调整带来困难。(4)无功补偿用电容器的补偿容量与频率成正比。(5)频率偏差大使感应式电能表的计量误差加大。

调整与控制:电力系统在正常运行方式下,通过改变发电机的输出功率使系统的频率变动保持在允许偏差范围内的过程,称为频率调整。

电力系统在非正常运行方式下,针对频率异常所采取的调频措施属于频率控制。1 电力系统频率调整包括频率的一次调整和二次调整。

一次调整是指利用发电机组的调速器,对于变动幅度小(0.1%—0.5%),变动周期短(10s内)的频率偏差所做的调整

二次调整是指利用发电机组的调频器,对于变动幅度较大(0.5%—1.5%),变动周期较长(10s—30min)的频率偏差所做的调整。担任二次调整任务的发电厂称为调频厂,担任二次调整任务的发电机组称为调频机组。二次调整分为手动调频和自动调频。电力系统频率控制:系统频率异常时,采取以下控制措施:

1)电力系统应当具备足够的负荷备用和事故备用容量。一般按照最大负荷的5%—10%和10%—15%配备系统的负荷备用和事故备用容量;

2)在调度所或变电所装设直接控制用户负荷的装置,并备有事故拉闸序列表; 3)在系统内安装按频率降低自动减负荷装置(自动低频减载装置)等。5.电压三相不平衡的概念、限值及产生原因基本概念

概念:对称三相系统是指三相电量(电动势、电压或电流)数值相等、频率相同、相位互差1200的系统。

不同时满足这三个条件的三相系统是不对称三相系统。

限值:国家标准GB/T 15543—1995《电能质量三相电压允许不平衡度》规定:电力系统公共连接点正常电压不平衡度允许值为2%,短时不得超过4%;接于公共连接点的每个用户,引起该点正常电压不平衡度允许值一般为1.3%。

产生原因:分为事故不平衡和正常性不平衡两大类。事故性不平衡由系统中各种非对称性故障引起。

事故性不平衡一般需要保护装置切除故障元件,经故障处理后才能重新恢复系统运行。在正常运行方式下,供电环节的不平衡或用电不平衡都将导致电力系统三相不平衡。输电和配电又称为供电环节。供电系统的不平衡主要来自于供电线路的不平衡。当线路的各相阻抗和导纳分别相等时,称该线路处于平衡状态。线路的电抗与三相导线的排列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

用电环节的不平衡是指系统中三相负荷不对称所引起的系统三相不平衡。产生三相负荷不对称的主要原因是单相大容量负荷在三相系统中的容量和电气位置分布不合理。6.三相不平衡的危害及改善方法 1)感应电动机

负序电压产生制动转矩,输出功率下降,还可能引起电动机振动。电动机的负序电抗很小,只有正序电抗的1/5~1/7,所以负序电流很大,使电动机过热,导致绝缘老化过程加快。2)变压器

变压器容量得不到充分利用。三相变压器供电给单相线电压负载时变压器的利用率约为57.7%;供电给单相相电压负载,则变压器的利用率仅为33.3%。如果处于不平衡负载下运行时仍要维持额定容量,将会造成变压器局部过热。3)换流器

三相电压的不平衡使换流器的触发角不对称,换流器将产生较大的非特征谐波。常规换流器是以抑制特征谐波进行设计制造的。非特征谐波电流的出现对换流器的谐波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继电保护和自动装置

导致一些作用于负序电流的保护和自动装置的误动作。如:发电机负序电流保护、主变压器复合电压起动过电流保护、母线差动保护、线路保护振荡闭锁装置、线路相差高频保护和故障录波器。5)线损

负序电流及零序电流产生的附加功率损耗。6)计算机

低压三相四线制系统中,引起中线上出现不平衡电流,中性点电位会产生漂移,即零电位漂移。严重的零电位漂移对计算机产生电噪声干扰。改善三相不平衡的措施

(1)将不对称负荷合理分布于三相中,使各相负荷尽可能平衡。

(2)将不对称负荷分散接于不同的供电点,减少集中连接造成的不平衡度过大。(3)将不对称负荷接入高一级电压供电。电压等级越高,系统短路容量越大,不对称负荷在系统总负荷中所占的比例就越小,电压三相不平衡度也随之减小。对于单相负荷,系统短路容量只要大于负荷容量的50倍,就能保证连接点的电压三相不平衡度小于2%。(4)将不对称负荷采用单独的变压器供电。(5)采用特殊接线的平衡变压器供电。(6)加装三相平衡装置 7.供电可靠性常用指标

1)用户平均故障停电时间。在统计期间内,每一用户的平均故障停电小时数 2)故障停电平均持续时间。在统计期间内,故障停电每次平均停电小时数,计算式为 3)平均停电用户数。在统计期间内,平均每次停电的用户数,计算式为 4)故障停电平均用户数。在统计期间内,平均每次故障停电的用户数,计算式为

8.供电中断危害及提高供电可靠性的措施

危害:对电力系统:使有功和无功功率平衡遭到破坏,频率和电压严重偏离正常值,可能导致频率崩溃和电压崩溃。

对国民经济:导致生产停顿、生活混乱、危及人身和设备安全。

上一篇:如何自我评价下一篇:2021新生军训汇演主持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