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望优秀教学设计

2024-12-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春望优秀教学设计(推荐9篇)

春望优秀教学设计 篇1

再深的痛也无法挽回故国的破碎,这春,灿烂依旧,却让心中泛起一种锥心的痛。“忆昔霓旌下南苑,苑中万物生颜色”的景致早已随着似水流年飞逝了。叹的是天下哀鸿遍野,民不聊生;恨的是面对眼前的一切,我却无能为力;痛的是故国不堪回首,江山早已破败。

可以去学陶潜“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田园悠闲,也可以去看李白的“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豁达豪迈。可我,却不知为何心中翻滚着莫名的情怀。

天地可真小啊!昔日“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忆过往,“黄昏胡骑尘满城,欲往城南望城北”,而现在我却孤身一人。山河依旧却国破家亡,春回大地却满城荒凉!“细柳新蒲为谁绿?”只是太多余。

“癫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这样的春色照在皇城,没有一丝生气。灰色的天弥漫着战乱的硝烟和动荡的不安,颓垣残壁面前已肆无忌惮地长满了野草。

昔日的宫殿,那个“星临万户动,月傍九宵多”的繁华早已沉睡,它似乎被永远地盖上了封印,诠释着春天并不代表希望。我离开了窗边,那娇艳的牡丹,还依旧富贵吗?“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春天为何成了这般光景?一声声鸟鸣令人毛骨悚然。感伤国事,面对盛花,不禁涕泪四溅。茫茫沉思,愁肠百结,坠泪惊心。愁绪似乎堵住了喉咙使我不得发泄,也许人的感情防线就是这么脆弱,脆弱得不堪一击。不能言语的心情竟使我只想痛痛快快地痛哭一场。

这可怕而又延绵的战火已经烧了半年多,妻子是否一切安好,却是个谜。“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涌起一番思念,不知妻子是否也同我一样趴在窗前,随着清风,伴着明月,将心寄于思念?这里一片颓废,远方也必然是惨戚之象。战事长久,最无奈的就是百姓。音讯隔绝,不知何时才能团圆?家讯难得,一封平安信可值千金。

愁绪缠绕,“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搔头思考,却发现发已不胜簪,“唯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城中的安史军又在庆祝获取城池的战果,而我却无力于大唐,只能在这里呆呆地望着远方。

春望优秀教学设计 篇2

于是, 围绕“理解诗歌的深刻内涵, 体会诗人的丰富情感, 感受诗人的伟大人格,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这一教学目标, 我设计了四问:

一.起:自读, 《望岳》中杜甫望到了什么?

首先, 让学生带着问题在诵读中感知诗歌的内容, 了解到诗人望到了泰山的雄浑高大和神奇秀美以及云层、归鸟等景物。

二.承:思读, 通过《望岳》, 你“望”到了一个怎样的杜甫?

有了前面的铺垫, 学生纷纷说, 他们望到了一个热爱大自然的杜甫;望到了一个乐观向上的杜甫;望到了一个豪情万丈的杜甫;望到了一个英姿勃发的杜甫……此时, 我抓住时机, 讲述了开元盛世的时代背景, 并加以巧妙渲染, 青年时代意气风发的诗人形象便渐渐凸现在学生眼前了。

三.转:比较读, 望岳和春望同是“望”, 但所望之心境有什么不同吗?请找出最能表现这种心境的词句品析。此问由《望岳》自然过渡到《春望》, 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品析, 体会诗人的丰富情感。

学生发言异彩纷呈:《望岳》中“割”字形象而有气势, 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一览众山小”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 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

而《春望》中“溅”则极言诗人心中的悲痛, 泪作倾盆大雨, 飞溅而下。“破”与“在”鲜明对比, 又有许多物是人非的凄凉和无奈。“抵”足见战争持续之久, 家书则显得尤为珍贵。还有“短”道出了诗人内心的悲苦等等。此时, 我引入背景介绍:天宝十四载 (755) 十一月, 诗人赴奉先探家, 未几, 安禄山发动叛乱。次年五月, 贼破潼关, 诗人被迫北上避难, 安家于州。七月, 肃宗即位于灵武, 诗人闻讯后前往投奔, 不料中途为贼兵所俘, 被押至长安;因他官卑职小, 未被囚禁。第二年四月, 他乘隙逃离长安, 历尽千辛万苦, 终于到达了当时朝廷的所在地──凤翔县。《春望》这首诗是诗人逃离长安前一个月写的。有了细至字词的品析, 《春望》的内涵已呼之欲出, 再进行第四问。

四.合:小组合作读, 《春望》中杜甫望到了什么?你又“望”到了一个怎样的杜甫?

前面《望岳》的教学已给学生作出了示范, 这里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解读《春望》。

在这首诗中, 没有过多的景物描写, 诗人所望不再只是眼前破败荒僻之景, 经过启发, 学生认识到诗人望到的更多的是一些深层次的东西, 他望到了历史烟云、战争的残酷、人生的无常……学生说, 他们望到了一个饱经沧桑的杜甫;望到了一个忧国忧民的杜甫;望到了一个渴望亲人团聚的杜甫……

最后, 我作了课堂小结:从《望岳》到《春望》, 我们望到了杜甫诗歌从雄豪到沉郁风格的变化, 望到了杜甫忧国忧民的宽广胸怀, 也望到了杜甫所处的那个令人痛心的时代, 由此可见, 杜甫是一位心系天下, 名副其实的诗圣, 其诗更是一部令世人惊心的诗史。

踏雪听春望日升 篇3

震撼我心的留学路

1997年,受教育部和清华大学联合委派,我前往德国斯图加特大学第四物理研究所进行为期两年的学术进修与科研工作。在那里的经历给我很大的触动,当听到中国驻南斯拉夫使馆被炸时,我觉得自己似乎被狠狠地扇了一记耳光,清醒地意识到,离开祖国,就意味着撤去了生命的支撑。只有祖国强盛了,我们才能在世界上挺起腰杆来。

在德期间,有一次,我在街上碰到一个流浪汉。他不仅英语流利,而且大谈国际形势,谈亚洲的中国、日本,甚至还知道中国的台湾问题……更让我震惊的是,这并不是个别现象,这些流浪汉都很不一般,他们有自己的思想与见地,有观点,有信仰。反观国内,我感到了教育的责任之重。我深深地感到,民族之间或者国家之间的差距,重要的不在“科学技术”和“经济水平”本身,最重要的是“人”本身!归根结底,“人”是教育和经济的结合物。因此,中国不仅要让“经济”富起来,更得让教育“富”起来!教育强则国强民尊。

由此,我深深地体会到,名校最为宝贵的不是她们有怎样多的权威专家,也不是她们拥有怎样一流的图书和各种设备,而是她们对学生“完整人格”的熏陶和培养。这种“完整人格”是健康人生的保证和前提。现代大学应该鼓励多元化发展,不能以一个共同的标准来衡量大学教育的质量。因为每一所大学都有其独特的发展历程、文化积淀、所处的地域特色和特殊的社会经济文化环境,所以这就要求现代大学在办学定位时必须全面考虑深入分析,以特色发展为原则,符合国家建设的需要,引领大学的发展方向。

这一切的思考在我的身体里慢慢沉淀,并徐徐变得明晰起来,映现成“丰富其知识,文明其精神,强健其体魄”的育人理念,我带着这一理念回到了国内,也更坚定了我投身教育的信念。

留学的“硕果”助我前行

2008年1月11日,我与刚刚成立的荆楚理工学院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

为此,我更加坚定了“丰富其知识,文明其精神,强健其体魄”的基层型大学办学理念;明确了“开放办学、特色办学、人才办学”的发展思路。而我面对的是学校资金困难、运行治理不规范、思想观念不适应本科院校建设……每一个问题都制约着学校的发展。因为心中翻滚着思潮和春天,面对困难和压力,我没有怨天尤人,我坚信,只要用责任心去思考,用责任心来实践,方法总比问题多,“校长手里不应该拿着鞭子,而应该举着旗子,走在最前面”。我深入到学院、部门座谈调研,走进教室、寝室,到老师、学生中了解情况、掌握信息,主动去友好单位拜访,找上级主管部门汇报工作,寻求帮助和支持。

在克服困难中,我又领会到:对于我校来讲,要正视我们的校情,避免跟在别人的后面亦步亦趋,而要在发展模式上创新,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同时,要注重培育新兴学科或交叉学科,从目前处于市场冷门但又迎合国家战略需求方面培育核心竞争力以图异军突起,占据学科制高点;要“立足历史看发展,立足发展看不足,立足现实看优势”,用思想引领和创新发展的办法化解发展中的问题与矛盾。经过一年多的“清理、整顿、规范”,学校发展环境得到有效改善,实现了脱困爬坡和可持续发展。

有“创新的思维基因”就会裂变出“催化剂”一般的活力。在传统地方本科院校办学思路基础上,我提出了“中国特色基层型大学”办学理念,并在实践中逐步完善,使之理论体系化。“基层型大学”要把握住经济发展脉搏和社会发展潮流,主动融入社会,以“大协同创新”的思路努力打造特色,坚定不移地培养“立足基层、志在高远”的应用型社会化人才。所谓“立足基层、志在高远”,就是通过坚持“立足基层、研究基层、服务基层”,培养“适应社会、融入社会、服务社会”的应用型人才,使之真正把经济社会基层当做自己就业创业的人生舞台和志在高远的人生起点。这一办学理念,在“中德论坛”上亮彩,并得到了著名教育家潘懋元等一批专家学者和大学校长的积极评价:“学校办学定位准确,发展思路清晰,战略重点突出,只要坚持‘基层型大学’特色就很有发展前途……”

有了思想的创新“闪亮”,就会有特色办学的“光芒”。“中国特色基层型大学”办学理念的提出,已经在校内成为共识,学校的各项工作都在这一框架下构建。我们探索创建的“新农村科技学院”“老龄事业科学学院”等特色学院相继挂牌,成为“亮源”背后的思想和行为的“闪光”。

新农村科技学院把培养现代农业人才和相关领域的协同研究和技术应用服务作为服务新农村建设的重点,打造现代农业人才的“培养所”,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同时,努力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技术支撑,成为农业科技创新的“动力源”,成果转化推广的“孵化器”。学校与所在地区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与湖北白鹿春股份有限公司、汇澄茶油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建设智能农业研发实训基地。与省市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彭墩村、王坪村等7个村签订校村合作协议,并以相关研发成果为依托,形成了多个产学研战略合作伙伴和产学研合作战略联盟。

老龄事业科学学院是从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国家战略层面,面向社会特色办学的一种新探索。老龄事业科学学院的办学定位是致力于在老龄事业领域开展人才培养、调查研究、社会服务,培养本科层次的老龄事业的高级护理服务者、社会研究者、产业开拓者、社会管理者,为老龄事业和养老服务产业培养高水平应用型社会化人才。

教育部启动实施提升高校创新能力的“2011计划”,大力支持高校开展“协同创新”;湖北省委、省政府启动“中国农谷”战略,并在我校所在地荆门实施,这些都是我校发展的宝贵历史机遇。尤其是党的十八大确定了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地位,确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给我校特色发展注入了不竭动力。

作为荆楚理工学院的第一任院长,我时刻感受到自己肩上的千斤重担,但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因为我心中的太阳已冉冉升起。面新形势,荆楚理工学院必须继续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坚持“中国特色基层型大学”办学理念,走出一条新、奇、特的发展之路。

荆楚理工学院:冉冉上升的特色基层型大学

荆楚理工学院初步发展成为一所名副其实的“中国特色基层型大学”。学校设有12个普通教学学院、2个教学部,并设有职业与成人教育学院和国际教育学院。学校学科齐全、结构合理,涵盖理、工、医、文、教、经、管、艺等8大学科门类。

在“专升本”之后的短短5年内,已建设有一级学科省级重点(特色)学科2个(化学工程与技术、食品科学与工程),建有各级各类实训中心230余个,其中“中印南方印刷实习实训基地”入选湖北高校省级实训基地。

学校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积极开展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逐渐形成了一批较有特色的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获批湖北省本科高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食品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两个专业入选湖北省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本科项目,其中“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被择优推荐至教育部遴选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

学校产学研用结合,密切与地方、与企业的合作,把服务“中国农谷”建设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摆在突出的位置,不断探索基层型大学“大协同创新”的特色发展路径。学校组建有“靶向抗肿瘤药物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培育)”等省级科研基地6个。学校参与研发的“谷之初”谷物胚芽乳饮料投放市场,在国内首创素营养饮料全新品类,进一步延伸了湖北“一袋米”工程产业链,共同合作发展的公司已成功上市。

《春望》 教学设计 篇4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诗歌内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能力目标:反复朗读,背诵课文;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爱家爱国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通过分析诗歌的意象,结合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时间:1课时

四、教学方法:朗读感知法,情境品味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以爱国名言,人民苦难等相关内容导入。

二、简介背景(安史之乱)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756年诗人杜甫得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而来,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这时的首都长安已被抢掠一空,满目荒凉,而家人久别,存亡未卜。第二年(757年)暮春,春回大地,鸟语花香,草木茂盛,生机勃勃,但这只能增加诗人的痛苦和伤感。诗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五言律诗--《春望》。

三、朗读感知

1、反复朗读。要求:读准正音、节奏、语气语调。溅(jiàn)搔(sāo)浑(hún)胜(shēng)簪(zān)

2、检查朗读情况,引导学生正确译读。

3、引导学生背诵。

四、研读赏析。

1、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再现形象,把握物境。

①诗歌的首联写了哪几个形象?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学生明确:写了国都、山河、城、草木四种形象。这是一幅论陷长安城的破败景象:国都论陷,城池残破,山河依旧,乱草丛生,满目凄然。②颔联写了几个形象,组成了怎样一幅画面?

明确:写了花、鸟。春花盛开,鸟儿和鸣,但诗人在视听上并没有愉悦之情,因他与家人的别离感伤所致。

③让学生想象颈联、尾联的形象及画面。

明确:烽火连天,兵荒马乱,诗人盼望得到家书,可一直都大失所望,由此而焦虑忧愁,满头白头,头发稀疏得不能插簪。

2、引导学生体会情感,把握情境。提问①: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全诗抒发了诗人忧国思亲的情感。提问②:全诗抓住哪些词语和意象来表达心情?

明确:国“破”——国家支离破碎 草木“深”——更令人满目凄凉、花溅泪,鸟惊心——衬托诗人因国破家亡而产生强烈伤痛的感情。“抵万金”——表达诗人对妻子儿女及家中亲人的思念。“搔”——不胜簪:头发稀疏不能插针簪,衰老得快,忧国、伤时、思家所致。

五、课堂小结,并美读课文。

六、巩固提升 见附页 板书设计

肖联写景 心生伤痛

颔联抒情 离愁别恨 借景抒情 春望 颈联叙事 眷家思亲 寓情于物

《望岳》《春望》教学设计 篇5

教学设计

一、导入:

我国诗坛有两大巨星,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他们是“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他们二人有着深厚的情谊,但诗作风格却截然不同,李白是浪漫派的代表,杜甫是现实派的代表。若将这二人的诗作风格做个比喻的话:李白如同开了一辆小轿车,这小轿车上只载着潇洒浪漫的自己。而杜甫呢,他如同开了一辆大卡车,这车上载着国家、载着人民。

今天,就让我们通过两首诗的学习来认识这位诗坛巨星——“诗圣”杜甫。

二、走进诗文《望岳》

看到诗题,我们不难发现这两首诗的共同之处:都有“望”。一首在望:“岳”,一首在 望:“春”。

首先请同学们自由诵读,试着读出“杜甫望到了一座怎样的泰山”? 生齐读诗文:力争读出杜甫所望泰山的特点。生范读诗文:读出泰山的特点。

生分层感情读:首联男生读,颔联女生读,颈联尾联全班齐读。

师1问:读得如此动情,相信大家定能读出此时的杜甫望到一座怎样的泰山。请大家在小组内商讨后做以总结。

生回答,师板书。高大雄伟

神奇秀丽

令人激动

看不够(此处着重引导生抓字眼分析景物特点及想象画面)师2问:大家通过《望岳》,又望到了一个怎样的杜甫呢? 生回答,师板书。迎难而上

积极乐观

师3问:杜甫只是想登上泰山之巅吗?(适时引导:本诗创作于唐朝最为鼎盛的“开元盛世”时期,此时的唐朝就如这泰山一般“高大雄伟”。)24岁年轻的杜甫他想:为国效力,在这样的盛世建立功业!

三、拓展延伸《春望》

《望岳》是“望”,《春望》也是“望”,但这两首诗表现诗人的心境一样吗? 生自由诵读诗文,感受此时杜甫的心境。生齐读诗文,读出杜甫当时的心境。生范读诗文:余生想象,如果你就是杜甫,此刻站在国都长安城的曲江池畔,你看到了„„(齐读诗文)

师1问:看到大家都已陷入了深深的沉思,相信大家定是被诗中的描述所打动。请大家找到最打动你的词语分析你的感受。生回答,师板书。破败

沦陷

感伤

凄凉(此处着重引导生抓字眼分析景物特点及想象画面)

师2问:诗人的眼中望到了凄凉的春天,但他的心中会“望”到什么呢? 师3问:那么,从《春望》中你又望到了一个怎样的杜甫呢? 生回答,师板书。忧国

忧民

思家

这忧思背后,我们不难看到杜甫眼中的“凄凉”,更能看到杜甫心中定在望:望妻儿、望家园、望和平、望安定、望幸福、望国与家能拥有真正绚烂的春天!

《春望》教学反思 篇6

1.诗文总有魂,教师如能迅速把握诗魂,往往能提炼出课之魂。

2.整合之功不容小视。在整合中教师提升自己分析处理教材的能力,在整合中简化教学头绪,再整合中扩大教学的容量,在整合中丰富学生的思维层次。

3.对话之美,当然美在自然率真,但是我们应改摒弃漫无边际的对话。课堂教学的时间很宝贵,教师要争取把力用在刀刃上。预设不等于预置,巧妙地设计并不是为了作秀。

课因简洁而美丽,因速度而美,因深入而美,因灵动而美。“一剑封喉”、“一矢中的”确实应该是教学的一种神奇绝美的境界吧!

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完成了,课后听取了各位老师的听课意见和建议,自己也认真分析了本节课的教学,进行了深入的反思。

于永正先生曾经说过:教学的艺术就是钻研教材。对于一篇课文,只有通过仔细地阅读,从容地咀嚼,才能探其精微,对文章的一词、一句、一字甚至一个标点都要细加揣摩,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游刃有余。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在听了很多的课,以及自己上了很多节课后,我深深地意识到钻研教材的重要性。特别是最近,钻研教材似乎是深入到了每一位教师的心中,我想每位教师都在考虑着如何去钻研教材,我也不例外。可对于应该怎样才能更好地去钻研教材,心中的疑惑也还有很多。

我在准备教学古诗《春望》时,为了备好这节课,我查阅了很多教学书籍,阅读了大量诗人的生平事迹的材料,还在《唐诗鉴赏辞典》中查找了《春望》这首诗的时代背景,深入研究了这首诗的相关分析文章,更深刻地理解了诗人因“国破”而见花落泪,闻鸟心惊的心情,被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所感动。我想,这是我能够上好这节课的首要因素,我想要让学生们被杜甫的这首诗,被杜甫的伟大情怀所感动,那么我首先被他所征服,所感动是很重要的,读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我都落泪了,我要将这种情感带入我的课堂只中去,用我的情感去感染学生,师生共同感悟。

课前,我们都有一种渴求感。希望尽快进入课堂,希望学生好好和你配合,渴求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可你如果不钻研教材,不钻研你的学生,学生想到的,你没有想到,你又怎么能和你的共同研读文本呢?所以我们要认真钻研教材,掌握教材,并根据教学的特定目的和要求,以及学生知识水平的高低,将教材的内容进行再组织、再创造。才能有效准确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也才能选择好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欢乐的气氛中学到知识,增强能力。

有几个学生的发言让我难忘。“泪”字激起的共鸣最多。学生们说此字颇奇,说人心中悲痛,至多说到“泪流满面”已是极度夸张了,那么究竟是什么样的泪水呢?这样的泪水究竟饱含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不仅是泪多如倾盆之雨,更是心中有万千激愤,泪来的突然而猛烈,学生纷纷说出自己的意见,有的说感悟到了诗人的悲愤,有的说感悟到了诗人的思亲,还有的说是诗人面对此情此景无限伤感的泪水,不同的孩子,他们对文本的理解是不同的,但是这每一次的感悟都会让我不由自主的想到诗人艾青的“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这句话,所以,我把这句话出示出来之后,在完全没有想到的情况下,孩子们竟然和我一同深情的朗读了出来,这使得整个课堂情感得到了一个提升,也使得我和学生的情感达到了共鸣。

“望”杜甫的一生,一个饱经风霜的杜甫,一个忧国忧民的杜甫,一个有心杀敌无力回天的杜甫,一个温柔慈爱的杜甫。他们还望到了历史的烟云,战争的残酷,望道了人生的无常,望到了世世代代人们对战争的诅咒……了解杜甫是我这堂课的一个愿望吧!似乎我这么多年来,都是在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里成长起来的,我希望孩子们也能真正的去了解我们的这位伟大的民族诗人,所以,我选择了几首易懂的,流传较为广泛的诗歌来进行课外拓展,首先是比较《春望》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然后是《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登高》这些诗句走过历史,无时无刻不在告诉我们,为什么杜甫的眼里会常含泪水,因为他对我们中华民族爱得深沉。

授课之后,还有很多遗憾留在心中。

首先,我的教师个人素养还需要提升,在这样一篇千古名篇的教学上,虽然我事先的准备充分,但是由于我的个人素养的不足,所以,我还需要多汲取营养,努力提高自己。

其次,我的教学意识还需要转变,我培养学生探究,合作,自主学习的意识还不足,课堂上的引领作用不充分,在学生感悟困难的时候,我就比较急躁,常常以我的感受去代替学生,而忽视了怎样去引导学生感悟,这也从侧面说明了我的教学经验不足,没有一个高超的教学方法,很难在平时的教学中去很好的引导学生。

还有,我的课件利用不够充分,我制作的课件和本诗的联系是很紧密的,但是,由于我的设计环节上不够完美,所以,教学辅助手段没有发挥出最佳作用来,课后,我反思,可能学生会对那些画面留下印象,但是这些画面由于缺乏了教师的富有感染力的话语,学生也不肯能去全身心的留意,所以,如果将课件的播放能够选择最佳时机,一定会起到更好的效果。

春望优秀教学设计 篇7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选自《杜诗详注》,仇兆鳌辑注,中华书局1979年)

鉴赏空间

《春望》写于安史之乱时,诗人通过对被敌军攻破后的满目疮痍的长安城的描写,抒发了触景伤怀、忧国思家的痛苦之情。 司马光评价此诗说:“国破山河在,明无余物矣;城春草木深,明无人迹矣。 花鸟平时可娱之物,见之而泣,闻之而悲,则时可知矣。 ”而“家书抵万金”一句真切地写出了战乱中的人们思念亲人的心情,“白发不胜簪”这一细节更是让人增添了无尽的愁思。 《秋兴八首(其一)》写于诗人寓居夔州期间,杜甫时年55岁,已处在人生之秋。 眼看自己晚年多病,知交零落, 壮志难酬,诗人的心境非常寂寞、抑郁。 当此秋风萧瑟之时,不免触景生情,于是用铺天盖地的秋色将渭原秦川与巴山蜀水联结起来,寄托自己的故乡之思;又用滔滔不尽的大江把今昔联系起来,寄寓自己抚今追昔之感。 两首诗的背景不同,但都蕴含着深重的忧思。

[读有所思]

胡川语慧教学微型设计之《春望》 篇8

重庆市丰都县平都中学校胡川

目标核心指向:抓意象和修饰语,体会表达内容及效果(能力强的学会仿拟)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一、背景知识。

1.这是一首(律诗、绝句)诗?题目的意思是。

2.回忆作者有关常识

二、入情入境,声情并茂地朗读。

三、理解与欣赏指导

1.作者选取了哪些意象?分别用了哪些词语修饰?你从中读到了什么?

国家:破—风雨飘摇

山河:在—江山易主

都城:春—春意盎然

草木:深—一片荒芜

花:溅泪—悲痛欲绝

鸟:惊心—惊心动魄

烽火:三月—战争旷日持久,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家书:万金—骨肉离散

头:白,搔,短,不胜簪——忧思之深之广

2.作者的思想感情是:忧国忧民,思家念亲。

3.这节课所学到的知识是:

抓意象和修饰语,体会表达内容及效果。

四、相关练习。

1.颔联和颈联的修辞是?

2.颔联的大意是?

3.默写这首诗。

4.用同样的方法学习《朝天子·咏喇叭》。

朝天子·咏喇叭

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身价。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哪里去辨甚么真共假?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相关板书:

六、拓展欣赏与仿拟

朝天子·咏广告

电视、报纸,版面小影响大。商品广告多如麻,全靠你抬身价。你看了你愁,我瞧了我怕,哪里去辨甚么真共假?眼见的吹红了这家,吹绿了那家,直吹的人仰马翻罢!

春望优秀教学设计 篇9

【设计思想】

初二学生具有一定的形象思维的能力,他们的知识储备,生活阅历都较以前大大改变。因此,在教学这四首诗时,本着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体能动作用和创新精神的原则,在自主合作、探究中通过各种形式的诵读,体会诗中的爱国深情,培养他们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以期达到提高语文素养的目的。

【实施方案】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诵诗歌,领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2.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3.加强合作学习,养成自主、探究、交流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2.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难点:

1.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2.对名句的深入理解。

课时安排:2课时(40分钟×2)

教学方法和手段:讨论交流为主,多媒体教学,配以幻灯片,背景音乐等。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四首诗,结合对诗人身世、写作背景的了解,准确理解诗中深沉的爱国情感。2.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教学难点: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检查课前积累。1.导入语。2.学生活动:

举手发言,列举中国爱国名人名言或他们的爱国事迹1例。

3.切入本课,明确目标:学会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深入理解诗歌的思想主题,并学会对名句进行赏析。[幻灯片出示本堂课学习目标]

二、配乐朗诵,总体感受并进一步理解四首古诗所表达的爱国情怀。

1.范读:

1)多媒体画面、诗文、配乐朗诵。

2)学生活动:静静地欣赏,并正音正字,正确把握诗句的朗读节奏,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2.小组讨论交流:

1)四首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是怎么知道的?[投影] 2)学生活动:4人一组,各抒己见,并努力使对方接受。如对方不接受,则应竭力反驳。

注意:陈述理由或反驳意见要有依据。

提示:可查阅资料了解写作背景、诗人身世,探究诗中意境,体味真情实感。[明确:《春望》抒发诗人触景伤怀、忧国思家的痛苦心情;《泊秦淮》抒发诗人心中对世风和时局的忧愤;《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表达自己为收复失地、统一祖国而献身的强烈愿望;《过零丁洋》慨叹抗元事业的失败,表达了宁死不屈的坚强决心。]

3.组织班级交流。

1)学生活动:每小组推荐一名代表在班级发言。

2)教师适时点评,加以引导。[在交流中穿插幻灯投影,介绍背景材料,帮助学生了解写作背景、诗人身世,正确理解诗歌内涵。]

4.变换角色,模仿诗人,学会有感情地朗读。

1)如果你是诗人,此情此景,此时此刻,你会带着怎样的情感分别吟诵这四首诗呢? 2)学生活动:

①走进那个时代,把自己当作诗人,用诗的语言抒发心声。②小组为单位进行练习。

③小组之间开展朗诵比赛,比哪一组朗读得最有感情,最为流畅。[播放背景音乐] 3)同学互评,教师点拨,适当进行比较鉴赏。[明确:《春望》(忧伤)、《泊秦淮》(忧愤)、《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悲怆豪壮)、《过零丁洋》(慷慨悲壮、正气凛然)]

三、重放配乐朗诵,学生比照自己,有感情地跟读。

1)跟读。

2)教师小结:诗歌是激情的产物,不是带着强烈感情的人是朗读不好诗歌的。要有感情地朗读好诗歌,我们必须做到以下两点:正确理解诗歌主题,深入体会诗人情感;采取多种朗读手段,充分调动自身激情。

四、拓展提高:

你最喜欢哪一首诗?为什么? 1.思考。

2.交流、点评。[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有创新者,只要合理,都给予肯定。]

五、课堂总结:

本节课通过讨论交流我们理解了四首诗的思想内容,学习了有感情地朗读这四首诗。希望同学们今后多加练习,养成良好的朗读诗歌的习惯。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进一步加深对诗歌主题的理解。

2.品味诗歌字里行间的爱国深情,提高鉴赏古诗的能力。3.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引发热爱家园、报效祖国的热情。

教学难点:品味名句,体会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张明敏的歌曲《我的中国心》,营造课堂学习的良好氛围。]

1.导入语:

[音乐停]上节课,同学们饱含深情地朗读了四首古诗,理解了诗歌的思想主题,并在朗读中学会了审美,提高了文学欣赏的水平。不知道同学们还能不能背诵这四首古诗?

2.集体有感情地背诵四首古诗。

二、品味诗歌名句,体会深沉情思。

1.这四首诗都写于国家危难之时,诗中都蕴含了诗人深深的爱国情怀。你认为四首诗最能体现爱国深情的词或句子分别是什么?为什么?

2.自由朗读,边读边思,并结合有关资料,在书旁写下自己的想法。

3.小组讨论交流,各抒己见,请同学点评。

4.组织班级交流,教师适当点拨加以引导。

内容摘要: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个“深”字写尽山河破碎,人民离散。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因为感时伤怀,加之久别思家之苦,即便是面对鸟语花香的春景,不但无心赏玩,反而落泪心惊。“溅”“惊”二字,在句中都是使动用法,意思是花使我的泪水飞溅,鸟使我的心灵惊悸。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连三月”见战祸之长。“抵万金”极言家书难得。足见思家之苦。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苦痛无法排解,搔头更增哀叹。

《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一个“寒”字,不但让人想到时值深秋,更在心头掠过一丝寒意。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诗人指责商女,其实是一种曲笔,真正该汗颜的是座中那些点歌的人。足见诗人对世风和时局的忧愤。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僵卧孤村”四字,写出了诗人当时的处境:年老久病,无所作为。但“不自哀”则引出诗人对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现实转入梦境,自然而巧妙,满腔爱国热忱化为豪壮的诗句。

《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干戈寥落”四字,包含多少辛酸与遗憾!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以形象的比喻描写国家与个人的命运。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两个带有感情色彩的地名来抒写诗人的忧虑不安,孤苦伶仃。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激励人心的议论表现出诗人高尚的情操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见解,有创新者,只要合理,都给予肯定。]

方法指导:

①发挥想象,感受意境。②联系实际,体会真情。③品味语言,学会鉴赏。

5.集体朗读一遍。

三、能力迁移:

运用已学知识朗诵并赏析自己课外收集到的爱国诗歌一首。

1.在小组里有感情地朗读自己课外收集的爱国诗歌,并请别的同学点评。2.小组推荐一名代表向全班同学推荐课外收集的爱国诗歌,并说出推荐理由。3.学生互评,教师小结,以肯定成绩、鼓励为主。

四、拓展提高:

1.回归课文,再读古诗四首。

思考:吟动人诗篇,品诗中深情。古人触景伤怀,为国忧思,这给了你哪些启发?

2.交流、点评。

五、课堂总结。[音乐声起(同课前)] 同学们,如今我们的祖国,经济迅速发展,国家日益强盛,人民团结奋进。在这样和平安定的年代里,我们更爱我们的祖国。从现在起,我们每一位同学都应该树立立志成才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勤奋刻苦,踏实进取,努力学习,为振兴中华打好坚实的文化基础。愿同学们早日成材,梦想成真!

上一篇:实习生实训总结下一篇:人物描写的优美片段